财务分析要素

2024-11-06

财务分析要素(精选8篇)

财务分析要素 篇1

关于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素的分析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概括

对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和三三构成说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四要素说认为,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五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基本要素;六要素说提出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与目标等六种基本要素;七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等七种要素;三三构成说认为,教学过程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其中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内容,三个影响要素是目的、方法和环境。在这些观点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和递进关系,这也要求我们,在分析教学要素时,要全面把握静态要素分析和动态要素分析。本文试以三三构成学说为根据,分别从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进行教学要素分析。教学要素相关概念

2.1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教师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设计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2.2 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教学要素的关系及分析

3.1 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又共同构成教学内容(如图所示)。一直以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长期存在着这

主导

主体

成教学互动

样一个问题:教师为完成特定的体育课程任务,要求学生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而学生希望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运动形式,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往往让教师在课堂中显得捉襟见肘,因为主导作用占优饿话,容易形成相对不自由的体育教学形式,但主体作用占优的话,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使得学生选择的运动形式千差万别,因而自由运动形式一旦在体育课堂实施,就容易造成“牧羊式”体育课,因而这也是行不通的。于是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3.1.1 教师中心说

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导。教师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经过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3.1.2 教材中心说

教材中心说一定程度受到了传统教育风气的影响,如对书本的迷信,死记硬背等等,又有知识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价值的显现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活动的展开就会有许多盲目的成份,教材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3.1.3 学生中心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不少学者提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又给教师提出了难题,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课堂将“散乱无章”。3.1.4 对构成要素的分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教师展开,这会对教学活动造成片面的认识。教材中心说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材是中心,容易造成无视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特点等缺点。学生中心说是新课改形势下为大多数师生所接受的学说,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影响要素着手。

3.2 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教学目的的实现,借助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而教学方法的实行又离不开教学环境的影响,三者又共同作用于教学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都离不开影响要素的作用。3.2.1 关于教学目的的理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提出了四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3.2.2 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

体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教法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体现,而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教师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更加新颖与科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既能保持课堂的规则不被打乱,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全程调控课堂,开展协作教学、友伴分组教学等,这些创新也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3.2.3 关于教学环境的理论

教学环境包括设施环境、时空环境和自然环境,它通过班风、课堂气氛、情感环境与师生关系得以体现。老师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环境教育孩子,体现出丰富性、个别化。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和空间密度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成效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就是两个最重要的教学空间变量。班级规模主要是指班级内学生的人数,是关系到教学空间密度的因素。国内外关于班级规模对教学成效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学习过程、学习纪律,还是学习成绩都是小班优于搭班;小班学生的积极性高于大班;空间拥挤可以引起行为异常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教学要素对课堂的影响

良好课堂教学的基本表现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素质全面的教师; 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状态;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基本评判标准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即时性发展与延时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不难看出,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是:能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适切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拥有优化的教学环境。从教学要素角度对新课改体育教学的思考

5.1 对教师主导主用的创新思考

新课程要求开放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杜海江——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初探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上,即教师应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课堂评价、进行宏观调控,在这么一些方面,体育老师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

5.2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协作、友伴分组教学

协作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师—生、生—生间民主的、协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协作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分”“合”协调。“合”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集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分 ”即是化为小的团体,是“协作” 学习的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分” 与“合” 是常用的两种方法,教师在宣布课题,确定目标、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组织分工、整理恢复则要运用“合”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协作探究过程中,则需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学习的空间,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而在教学实践,大多数学生有意识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学一起学习,由此组成的一个个小团体;也有学生选择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同的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由此组成的小团体。我们将之理解为“友伴分组”。这种教学方式,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5.3 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5.3.1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观察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等。

5.3.2学会正确的方法,包括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5.3.3 增强积极的意识,包括问题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5.3.4培养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5.3.5 培植兴趣、好奇心等等。

财务分析要素 篇2

因为商誉自身的独特性和依附性, 所以很难对其进行价值评估, 致使企业很难对其进行会计处理,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利润计算和价值评估, 不利于企业真实情况的反映。

近几十年, 很多专家学者对商誉进行了分析研究, 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 乔治·卡图尔特和纽曼·奥尔森就将商誉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十五类, 包括 (1) 杰出的管理队伍;⑵优秀的销售组织;⑶良好的劳资关系;⑷独特的员工训练方法;⑸优越的地理位置;⑹有效的广告;⑺秘密的工艺技术或配方;⑻良好的信用保证;⑼较高的社会地位;⑽独占的资源;⑾优惠的纳税条件;⑿有利的政府政策;⒀公司间良好的往来关系;⒁竞争对手的弱点;⒂竞争对手的不良发展。

而海姆·福克和L.A.高顿在《不完全市场和商誉的性质》中, 将商誉的构成要素分为四项门类:

A类因素, 主要是增加短期现金流量, 包括 (1) 生产的经济效益; (2) 筹集更多的资金; (3) 大量现金准备; (4) 较低的投资成本; (5) 较低的存货持有成本; (6) 较低的交易成本; (7) 优惠的税收。

B类因素, 即影响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包括⑴供应量的保证;⑵平稳的波动;⑶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C类因素, 即决定企业的人力因素, 包括⑴完善的组织结构;⑵杰出的管理队伍;⑶独特的员工培训计划;⑷良好的劳资关系。

D类因素, 即除上述因素之外的企业的排他性因素, 包括:⑴秘密配方或生产技术;⑵注册商标。

目前会计学术界对商誉还没有确切的标准定义, 对商誉的构成要素研究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大部分都只是简单列举了商誉的各个构成要素, 并没有把这些要素进行科学的归类, 这些要素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 没有一个合理的构架, 进而也找不到要素中哪个起主要作用, 哪个对商誉价值的影响比较大, 这样企业就没有特定的方法提高商誉的价值, 企业并购时也无法分辨计算出来的商誉是否合理, 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会计处理和价值评估。

综上所述, 在现有理论暂时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 面对商誉的构成要素没有归类导致无法确切计量的事实, 我们可以借鉴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理论, 主要是社会资本、核心竞争能力、人力资本三个方面, 以此为依据划分商誉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商誉的构成要素, 研究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各个要素对商誉的影响和作用。

1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构成商誉的基础要素。社会资本主要由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积极联系构成, 它包括人与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 以及人与物之间和谐高效的利用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把人际网络或是各种社群中的每一个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进而使社群合作变成一种可能。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利用关系可以让物质发挥最大化效用, 为人的发展提供充分有利的条件, 推动社会的进步。

社会资本的主要要素包括高度信任和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络、充满活力的社群以及人与物的和谐共处。所有这些要素使得所有的个体能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社群, 这个社群不仅在物质利用上达到最大化, 而且还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合作的默契, 维持了连贯一致的组织行为。上述对社会资本的描述实际上告诉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有组织的投资, 也就是要在充分的物质基础上给人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沟通、培养信任感、有效地交流宗旨与信念, 从而提高整个社群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企业正是这样一个组织和合作性社群。一个企业的发展, 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将企业做大做强, 外部力量的支持至关重要。而这些外部力量就包括企业的社会地位、地理位置、政府政策以及公共关系。这些因素都是构成企业的基础性因素, 它们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缺少这些因素的帮助, 企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即使成立了, 也终究逃不过倒闭的命运。

因此, 我们可以将商誉中和社会资本有关的要素具体分为社会地位、地理位置、政府政策和公共关系。

2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构成商誉的主要要素。舒尔茨在1960年的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并且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描述性的定义, 他认为人力资本就是“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而贝克尔则从人力资本的内涵来定义, 他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则从人力资本特征的角度来定义:“作为现在和未来产出与收入流的源泉, 资本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综合看来, 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可以从其基本要素入手。人力资本的基本要素包括数量要素和质量要素, 二者的配比结合形成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数量要素是指一个完整的组织中应该有合适的人员配备, 人员数量要符合企业的规模, 组织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 人员要各司其职, 不能一人身兼数职, 要使组织在人力资本的数量上达到和谐统一。质量要素着重强调人员对组织的贡献程度。要考察该人员是否符合岗位要求, 能否完成工作任务, 是否忠于组织, 以及他能为组织带来多少效益。

人力资本本身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他们本身所具备的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得他们能够为企业努力工作, 效忠于企业并且彼此之间还能相互合作, 而在这样的长期合作中, 员工之间的这种默契就形成了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因为目标相同, 彼此之间也相互信任, 使得员工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 帮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了企业的商誉价值。因为人是行为的主体, 所以人力资本也是企业发展的主体, 鉴于它在企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 企业就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建设, 而商誉的构成要素分析中也应该明确人力资本作为主要要素的地位。

员工素质和企业的管理结构是人力资本的两大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商誉的主要构成要素。一个企业在管理高效率, 员工素质高的情况下, 经营状况必然不会太差, 企业的商誉也会逐渐建立起来。

因此, 我们将商誉中和人力资本相关的要素分为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结构。

3 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能力是构成商誉的关键要素。核心竞争能力是判定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前途的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企业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那么它在同类行业中就能生存下来, 不致于被行业淘汰, 甚至还能超越同类企业, 扩大市场, 逐步打败其他企业。判定核心竞争能力的标准是要看它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在竞争力上独树一帜。

保罗·罗伯特森认为核心竞争能力离不开其他一般能力的辅助。如果企业其他能力较弱, 并且在市场上难以购买这些较弱的能力, 那么企业核心能力的利用将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而且核心能力的价值还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 考察核心能力的可行性和市场认可度。也就是说, 企业自身拥有突出的生产能力并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就比竞争对手的价格低廉, 因为交易成本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问题必须综合考虑。所以, 保罗·罗伯特森认为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必须关注企业所有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某项突出的能力。企业最应该关注的甚至可能是企业最弱的最不起眼的能力, 而核心能力只能是企业在拥有其他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对抗竞争对手的武器。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由企业所掌握的资源、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周边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我们通常将企业独占的资源优势、优秀的企业文化、有效的管理制度等作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在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中, 每个要素都能够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 但是单个个体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大, 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但如果通过一定的资源整合, 那么所形成的成果就可以被企业用于参与市场的竞争, 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使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能够创造持续性的超额收益, 而这个成果就是商誉。

商誉是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结果,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因核心竞争能力的存在而具有的竞争优势,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使企业获得了超额收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商誉价值。因此, 可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商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体现为商誉, 而商誉是由核心竞争能力附加形成的。

鉴于商誉和核心竞争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可以借鉴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 将商誉和核心竞争能力相关的部分分为: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企业战略、执行能力、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感、企业理念、人才体系、管理力、品牌力。

4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能力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资本是构成商誉的基础要素, 人力资本是构成商誉的主要要素, 核心竞争力是构成商誉的关键要素。

没有社会资本作基础, 组织一个合作性的社群, 人力资本就是一盘散沙, 没有外力来维系人力资本, 即使人力资本足够强大, 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而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凝聚。

在社会资本健全的基础之上, 人力资本构成了商誉的主要内容, 对商誉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人始终在社会活动中起能动作用,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人的推动。在良好的社会资本建立的基础上, 人力资本才可以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竞争优势, 是诸要素的整合, 当然包括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 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核心竞争能力就是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加总。核心竞争能力是在综合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众多要素上, 提炼出最核心要素并结合企业其他的诸多要素的精华部分综合形成的, 其中每个要素都可以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商誉, 共同影响商誉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将商誉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分别是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能力。这三大要素相辅相成, 相互联系, 同时影响着商誉的形成和发展。另外, 本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商誉的内涵, 揭示了商誉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 系统地划分了构成商誉的要素组成, 使商誉定性化, 不再无法衡量, 为今后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商誉历来是会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商誉的本质、确认和计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并且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结论, 但是在商誉构成要素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 大部分仅是简单地列举影响商誉的各要素, 并没有对其要素进行分析归类。本文将借鉴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理论, 采用分析具体要素的方法, 定性地分析商誉的构成要素, 并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方法归类, 重新定义商誉, 为今后商誉的确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商誉,要素,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邱霞.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确认和披露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4) .

[2]马可.浅谈如何使商誉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5) .

[3]刘赛.基于会计理论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09) .

[4]康悦.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商誉会计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 2010 (04) .

[5]刘松博.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基于组织间非正式关系的观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6]王海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组织权力来源与配置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财务分析要素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植物;水体

“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因此创造出诸如苏州园林等一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享誉天下的风景园林名胜。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居住环境的要求上,由宽敞逐渐向健康宜居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居住区的风景园林应运而生。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水体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两个辅助因素,应用得当,就会更好地彰显园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一、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植物因其形态和色彩的多样性,成为风景园林中最为丰富多彩的环境因素之一,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色植物与建筑的融合成为了一种时尚。

1、运用植物配置优化建筑布局和空间建构

风景园林设计的总体原则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尽量不要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因此,在设计园林建筑的时候,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建筑面积,以此扩大园林的绿化面积。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植物的配置可以对建筑的空间布局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植物和建筑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就可以实现自然环境与风景建筑和谐共生的目标。事实上,很多园林建筑都因为合理、适度地使用了植物配置来对建筑的外部空间界限和范围进行了巧妙分隔和限定,使空间的整体感和连续感得到了增强。如北海公园山顶上的白塔,它的背景就是琼华岛上的满山翠柏,在那些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烘托下,白塔更显魅力无穷。

草地、灌木和乔木,都属于软性的设计素材,他们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具有丰富建筑色彩和质感、协调建筑立面与地面铺装处理等多种作用和效果,从而营造出宜居的环境。

2、运用植物特征提高建筑的审美效用

如果要把建筑和人以及大自然联系起来,或者要把建筑形体与其他的视觉要素统一起来,植物是最好的联接物。从审美视角而言,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让建筑的变化显得更加层次丰富,它不但能够把建筑的形体延伸到自然的风景中,而且能够联接室内外的空间,使整体的环境审美更加协调。草地、灌木和乔木的合理化配置,可以产生较为稳定的生态意义和视觉审美意义。比如在超出视线的微地形高处,种植一组或者一株可供观赏花、叶或果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的风景树林(木),形成重要的对景,在其深处再种上高大的常绿树作背景,大树下则设计成为草地,就可以获得生态和审美的双重意义。

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顶层或者墙面上,既能够起到遮阳的效果,还能够让风景环境与建筑物更加融合,形成植物与建筑物一体的天际轮廓线。比如在坡屋顶上种上草皮,对建筑物体量的减少作用会极为显著;再比如运用一些攀爬类的植物,让它们自然衍生在建筑物的墙面或者屋顶上,覆盖住建筑,可以使建筑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使整个园林建筑设计显得更有生机。

3、运用植物群落修缮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风景园林环境的生态平衡需要依靠植物的多样性来维持,与此同时,植物能够产生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这也对风景园林环境的微气候条件产生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所以,建筑设计通常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和绿量来获得生态补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选择植物种类的时候,首先要确保植物不会对人产生健康影响,其次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用一些乡土植物,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植物修缮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二、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全世界闻名的水城威尼斯,是将水体与建筑的和谐关系诠释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座城市,因为水体在园林建筑中,景观价值凸显,因而风景建筑设计中亲水性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素。水体代表着灵性,在园林建筑中最容易融合到各种自然景观中,设计师们往往利用水的空间美学和精神功能来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比如对水进行循环利用,或者收集雨水,以此增强生境营造。

1、利用水的空间美学美化建筑布局

水体的景观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风景建筑设计中,为了追求建筑与水的融合,往往会将宽阔的水面当做背景,让建筑漂浮其上,水城威尼斯就是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而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

人们对于水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亲水性设计中就应当将人和水的关系巧妙而恰当地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园林设计中,将水体的引流与园林中的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将水体置于建筑的外部,使建筑在水面的烘托下向外延伸,从而产生外向、开阔的空间布局效果。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园外环绕着的一池绿水,和园内的假山遥相呼应,在池水和假山之间,建有一条复廊,廊壁上开着别致的花窗,花窗形成的漏景将内山外水融为了一体。这种整体布局将建筑的亲水性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此外,在滨水风景建筑设计中,必须要保护好地表水和地下水,充分利用原有的水体条件,尽可能地缩小建筑的范围,虚化建筑的界面,在空间处理上使水体与建筑更协调。

2、利用水的可塑性构筑空间逻辑

水体具有可塑性,可以由设计师根据设计的需要来决定其形态特征,因而,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显得更为灵活,也更容易为空间空间增添活跃的气氛和效果。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点”时,可以从水体与建筑尺度的关系上进行设计。“点”形态的水体不但可以设计为庭院空间的中心景观,而且也能够设计为建筑入口的标志性景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水体之所以能够相映成趣,就是因为巧妙地通过水体将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连为一体,其中还穿插了各种相当丰富的建筑要素,使建筑材料的生硬性得到了弱化。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线”时,通常是会关注水流的方向,使人的视线随着水体的流向移动,产生移步换景的效果,彰显出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特性。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空间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线状的水体设计来获得,比如通过水体岸线的曲直和水体本身的宽窄以及水体的形态变化,来构成一种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丰富的空间层次感。线状的水体还能够把风景建筑和各种空间贯穿一线,就像景观脉络一样,使建筑成为水体引导下的景观。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面”时,通常是运用它的背景衬托作用,水体被包围在建筑群体之中,以此来突出风景建筑和景观。水面作为建筑的中心布局,四面环绕着建筑,水面就像圆点一样,将建筑连成一个环状的整体,使建筑群体更有意味。

一言以蔽之,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以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逻辑为基础,充分考虑尺度和体量,精心设计水位与地形的关系,才能实现水体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3、利用水的文化特性赋予建筑场所意义

古今中外,水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人们对于水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无论是置身于水面之上,还是站在水岸极目远眺,都是让人身心愉悦的。在中国古代,水被看成是生命的诞生之地,这种文化背景使水在营造空间氛围方面更有优势,无疑,水赋予了建筑象征意义,为建筑平添了许多灵性。纵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不论是对水的形还是意,始终以追求自然韵味作为最高目标,既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也对生态文明起到了促进作用。古宏村的防火灌田建筑,人工水系被称为“中国一绝”,而其体现的文化意义也堪称经典。

植物、水体作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所能产生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必須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它们将风景园林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优势,也才能为居民构建起更加宜居的环境。

结束语:风景园林中的建筑有着建筑和景观两大特色,它不仅要让人们观赏到优美自然景观,建筑自身也是一种风景。在设计的时候,要从场地整体对环境整体构不成影响的基础上,考虑它们之间的反作用。人们理想和向往的风景园林建筑应该是和自然环境完美协调,在充分尊重园林中水体和植物因素基础上,合理把土方量进行减少,防止现有的生态格局被干扰,使景观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吴正旺,王富平,栗德祥.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J].建筑学报,2009.03.

[2]蒋剑静.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

平面设计训练要素分析 篇4

侯亚红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7)

【摘要】本文分析了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训练平面设计的造型方法与规律,从个人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图形,文字,色彩,线、点、面,构图与版式等平面设计训练的方法与要求。对提高个人平面设计艺术水平大有裨益。

【关键词】平面设计;训练要素;观察力;审美判断力

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加在自然界之上,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广泛的活动。古往今来,大千世界,我们所用的、所看的、所创造的无一没有人类设计的痕迹,无一不体现出人类自身理性与情感的特征。

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说的平面设计是依靠纸、多媒体等作为媒介进行设计活动的泛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千年的伊始,人们对平面设计艺术探索的热情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艺术家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视角对平面设计艺术的价值作用及表现方式等等发表着见仁见智的观点和讨论。本文从平面设计的训练手段这一方向对平面设计学习的方法作一探讨。

一、观察

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使我们的审美和判断力逐步提高并能更主动抓住每一个良好的设计感觉。拥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蓄积了对生活事物更完善的理解就会在今后的设计行为之中,更加明确我们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我们怎样流畅而自然的抒情于平面设计中的大天大地。

在进行平面设计的创作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张空空的白纸,脑海里没有准确的定位,创意变得空乏无力。究其原因,是在长期的观察方法上有问题,辟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联系的事物,教室中的一个空瓶,一扇门,一个苹果,拥有它们与周围微妙的但不是太大明显的内在联系。我们用富有情感的心去体会它,发现它们各自都拥有内在的,不平凡的特征,犹如那个苹果生命的跳动或者是果实的某种象征意味。这种对生活处处悉心的关注与思索成了平面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

二、训练

当我们悉心观察了生活,必然就有强烈的自我表达需要;有了表达的需要,而且是在平面设计的载体中去实现,那么理解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训练,平面设计的造型方法和规律则是作为导演身份的设计师能够将想法实现的保证,也要求我们作系统的研究。

平面设计作品包含着以下几种不可少的要素:图形,文字,色彩,线、点、面,构图与版式。

1、图形设计的训练

图形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完成信息在视觉传达过程的主要语言。

在平时的写生训练中,我们不是简单地发现和描摹对象,也不是纯技巧和纯再现的素描,自然是人的认识对象,也是人的审美对象,人们能从中发现并获得美的感受。

从自然内在的关联中产生灵感和顿悟。因为感受和观察方法的不同,会生发出不同的创意,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自然形态表面形式的简单再现,而且还要擅于发现对象和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意趣,能将它们连起来,将单调的形态升华为艺术作品。

通过长期大量有序且不间断的图形设计练习,逐步提高控制画面各要素关系的能力,培养笔下生辉的绘画感觉,去设计图形。

2、文字设计的训练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传达信息内容的功能强大,它与图形相辅相助,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文字设计,就是将文字作为最基本单位的点,线,面出现在版面编排中。使其成为版面编排的一部分,甚至整体达到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构成形式。文字设计在画面中不能破坏大关系的统一和谐,同时以不影响阅读为宜,如果设计者善用一两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于长篇黑白文字的平淡无奇间,这些单词或字母可以达到令人惊叹的效果,醒目的简约文字冲破常规的藩篱,使平面及其载体文字成为艺术,观者也能面对大量文字,借助简约的字体设计对设计意图突然醒悟。否则文字设计排列组合得再丰富有趣,也只能成为雕虫小技,应将文字的设计在大关系上起积极作用来作为追求。

对于我们来说常常假设一组词语或标题作一些文字排列组合的训练和练习对今后的平面设计创作中的文字的排列和标志标识的设计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3、色彩运用的训练

色彩是平面设计艺术中最主要的表现工具,具有神奇的魅力。研究色彩,要求我们掌握色彩明度、色相、纯度、冷暖、在画面中的对比、调和的关系,以及在画面中面积的对比,同时还要求我们更加熟悉每一种颜色的性格和功能,以便在实际运用中更好的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平面设计的创作中,这样会在控制色彩的能力上有积极的帮助。我们知道,良好的色彩品味和修养是显示一个设计者敏锐见识力及实践经验的尺度。不同的设计者用不同的色彩表现相同的主题时,得出不同的色彩效果,作品中优劣之差却相距千里。这不只意味着设计者技巧的高低,同时也意味着设计者的见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这里包含着一个设计者在不断实践的失败与成功中所得到的智慧。

有的平面设计作品色彩的仪态上所出现给人直观的感受往往欠缺。例如画面中色调过多饱和度等因素控制不得当,常常在气质上显得繁彩寡情,或者在大关系的色调安排上闷而无生气。

这就需要我们多作色彩构成的练习,提高色彩关系整体的把握。同时,观摩优秀作品的色彩运用优势在哪里,逐渐懂得并掌握色彩的性格,如灰色调能使画面更显庄重、肃穆、沉着,鲜明的色调则使画面更加活泼。

4、点、线、面的训练

点线面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起到丰富和点缀画面的作用,常常使画面出彩。但使用时往往需注意控制其能在画面整体的效果上起到积极作用,宁缺勿滥。

(1)点从形态中讲代表位置,是最基本的单位,它既无长度也无宽度。在平面设计中点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方点,规律、静止、稳定,空中的点就显得比较弱、虚幻、不真实,而内部充实的圆点给人以坚实、醒目的感觉,异形点除大小、位置感外还具有方向感。在设计中点具有张力,映射出一种扩张感,点是力的中心,具有细小、简洁、生动、有趣的特点,当一个点出现时,会产生突出与强调的作用,它能集中人的视线,形成视觉中心。点与点等间隔排列在一条线上则又会产生一条线的感觉。所以点的个性犹如交响乐中砂玲的作用穿插于画面整体的韵律之中,并能引导并集中视觉。在设计作品中需要苦心经营。

(2)线有直线、曲线、曲折线、粗线、细线等,线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曲折线有不安定的感觉,粗线表现力度、厚重、粗笨,细线表现灵秀,锯状直线具有焦虑不安的感觉。线最显著的特征是方向性,垂直线有上升感,水平线有静止感,曲线优美,斜线有速度感;不同的线有不同的感情作用。其中曲线在设计中的应用较为难把握,弯曲的富有力量感的舞蹈动作,那种矛盾的力所产生的曲线能给我们很多关于曲线特性的启示。

(3)面是线移动的轨迹,面的形态受“线”的限制,面有长度、宽度,没有进深度。其形态主要有规则面和不规则面,规则面主要是圆型和几何型,它给人简洁、安定、井然有序的感觉。不规则面主要有曲线型,对人有柔软、有数理秩序感,自然曲线形比较随意,给人以浪漫、有人情味之感,偶然型它不能随心所欲而产生图形,它是偶然中出现的一种想不到的图形,给人一种突然出现的感觉,有较强的随意性和刺激性。面因为是整装的面的感觉,常常给点线搭建舞台,使点线稳而不乱,在空间中协助它们共同存在于画面的一个层次里。常常作一些将点、线、面联系起来的排列组合与图形文字发生关联的练习,并体会在视觉中哪些因素必不可少,哪些因素繁琐而多余,不断提取纯化使关系为之紧密,像这样的训练,对今后的平面设计创作是有益帮助。

5、构图与版式的训练

在平面设计创作中,构图的形式美感犹为重要,要体现这一点,必须掌握形式美法则,和谐、对比与统一、对称、均衡、比例、视觉重心、节奏与韵律、联想与意境。掌握这些做到能放能收是训练的目标。同时控制整个画面仪态和气质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在平面设计创作中因为创意的需要往往必须带入许多文字及图形的综合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构图时就作精心考虑。在构图的设计上,求大法而舍小技才能从大关系的高度控制画面的最终视觉效果。

观摩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构图成功的技巧,并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但同时我们会积极主动地为了构图的成功,不断长期的训练。

例如我们直接在固定的A4大小或A3等等大小尺寸的空间尺度里去寻找构图中某种矛盾的平衡。并在语言上探寻画面所需的审美需求,在面积上的占有方面,以最少的面积去争取一定尺寸中更大的空间。综合考虑文字图形等元素的相互关系,就会在其中体会到如何留有余地的放置图形、文字及装饰性的点、线、面等元素。整体地作相应的避让以达到浑然且强烈的画面构图与版式所带来的力量感的效果。

三、结语

上面对平面设计中基本元素的训练分别作了介绍。在平面设计的创作中,这些基本的元素样样都不可缺少。要以联系的态度,去观察生活;用联系的方法,将这些基本元素连起来在每项基本训练中作精辟的分析与实践,掌握它们在画面大关系中的作用与变化,才能控制它们为我们的画面需要所服务,也是造就我们在平面设计创作中不断能获得成功的前提。

我们知道,要打破某一规范,必须了解并掌握这种规范才能知道我们打破的是什么,才有创新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从基础训练的一砖一瓦做起,将其中逐步得到的每一点成功,转化为下一步工作的极大热情,循序渐进,不骄不躁,逐步向更完美的画面而追求接近。

【参考文献】

[1]王伟著.平面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第6,12,14,19,20页

[2]赵国志著.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第五、七章

[3]赵殿泽著.构成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第二、三章

[4]凯瑟琳·费希尔(美国)著.新简约设计,上海美术出版社

[5]参考网页.http://student.zjzk.cn

【作者简介】

培训需求分析的三大核心要素 篇5

讲师介绍:

董和风——著名职业素养专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国家认证企业培训师 PTT国际专业讲师 NLP心理训练导师

香港国际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深圳市人力资源研究会研究员 中华培训讲师网高级讲师

现任天下伐谋公司高级合伙人、签约讲师!实战经历

多年丰厚的人生感悟和敏锐的洞察力,广泛的视野和胸怀,熟谙都市人文和企业管理,先后在国企、中外资集团公司和政府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文课题项目研究和市民素质工程工作,先后担任培训经理、人力总监、政府素质讲师团首席讲师等职务,十多年来致力于市民素质的提升和人文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在提高市民素质、都市人文建设水平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在企业现代管理、企业文化重塑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003年投身于专业的咨询培训事业,曾为百余家企业和机构提供了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授课服务。

培训需求分析的三大核心要素

培训需求设计的出发点是了解企业对培训的期望,之后,才能进一步分析需求,给出培训思路。从AACTP提出的培训影响力模型中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培训成长阶段,企业对培训的理解和期望要求不同。

作为培训经理,要分析企业培训需求,首先要了解企业当前的培训在哪个成长阶段。通常而言,企业的培训成长遵循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系统的过程,就好比人类成长的每个阶段,关注点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企业大学、培训体系建立的时间点大多集中在企业成长的“快速增长期”和“稳定增长期”。

接下来,需要重点介绍所适用的培训需求分析的法宝——三个主要阶段。它们分别是:知识引入阶段,问题解决阶段,体系建立阶段。

知识引入阶段:

关注课程主题与内容

知识引入阶段,也是绝大多数企业接触培训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较为简单,关键点在于培训内容是否是目前企业或培训对象感兴趣的。培训,在这个阶段,作为一种活动(Activity),被企业了解和认知,主要的需求分析流程如下所示。

第一步:收集培训课题 ·过往企业曾实施过的课程; ·借鉴同行、类似岗位实施采纳的课程; ·内部收集各部门培训需求后汇总。

第二步:落实培训需求 ·培训经理或HR部门制定培训计划; ·将培训计划表发给员工; ·员工选择课程,直线管理者审核; ·培训部门或HR部门组织培训。

解决问题阶段:关注短期成效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对单纯的知识引入效果提出质疑,关注点转移为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期望培训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企业关注点的变化注定了结果导向设计的思考模式,从业务目标出发,逆向倒推,进而寻找或开发合适的课程。

解决问题阶段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思路主要经历五个阶段。·了解业务和客户需求; ·界定问题:何时何地需要培训; ·培训分析:应用培训的正确途径; ·开发合适的培训解决方案; ·培训实施并验证成效;

培训要满足业务需要,快速见效,就必须要有很强的业务针对性,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分析培训需求,需要在组织层面与各业务单元的直线经理建立同盟关系,了解业务,理清培训目标、培训效果、业务收益之间的关联。

要获得如同图表3的结果,设计者必须熟悉企业各业务模块,懂得如何分析业务收益目标与知识技能要求间的关系,预估培训成效的大小或影响范围。或者,通过访谈的方法,与各业务部门直线经理进行沟通,从中找到与业务关联最紧密的切入点进行培训导入,可以列出结构化的访谈提纲。

体系建立阶段:

持续人才培养与输出

到达体系建立阶段的企业,不仅要有针对各个业务板块关键岗位的培训课程,更重要的是规划一条清晰的路径——“培训学习组成-员工行为改变-业绩绩效提升”(见图表5),对组织内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成长规划。通过员工的当前行为绩效与组织期望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进而形成、季度或月度培训计划。

企业在培训体系建立与完善阶段,应当更重视对每个人员有针对性地培养及产出,具体实施培训需求分析与落实的过程,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一:员工对岗位工作能力重要度进行评估

员工从“现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及“自身职业发展的期望提升要求”这两个维度对现有自身能力进行评估。需注意划分“岗位工作”与“个人发展”,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需求,能对后续的分析判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步骤二:直线经理对员工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估确认

首先,直线经理最了解员工,保障了评估的真实性,确保员工自身与组织要求的实际情况一致。其次,通过对能力现状的打分,找出针对某一员工的后续成长中最重要且有较大差距的能力项,作为后续该员工培养的目标。

步骤三:培训经理结合调查结果,配合直线经理形成个人培训发展计划

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培训体系,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

以上三个主要阶段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包含五大要素: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以及系统思考。

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篇6

作者:路红艳[2002/12/12]

会展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兴建大型展览场馆、争相办展已成为许多城市最热衷的事情。然而,会展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地区或城市都适合发展会展经济。从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看,展览场馆的建设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金融贸易集中的地方,或具有地方特色令世人向往的地方,或某一产业非常发达、在世界颇有影响力的地方。如在展览大国德国,大规模的场馆也仅建造在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几个具有特色产业、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因此,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经济,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客观条件:

1、经济较发达。会展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而会展经济率先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经济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2、开放程度高。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经济,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在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会展经济是一门系统工程,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

4、具有特色的城市产业。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其会展业很大一部分都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的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的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5、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成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财务分析要素 篇7

一、经济要素在企业伦理构建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组织形式, 与外部经济体制和国家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个性和伦理的形成。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人们选择了某种经济制度, 对于如此制度下的经济道德也就相应有了基本规定性。”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家制度影响着企业伦理的形成;另一方面, 企业通过自身的经营决策, 来追求企业的目标和理想, 进一步形成具有国家共性和企业个性的独特的伦理观念, 并以此来指导企业和职工的经营运作和行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为市场系统中的企业自由竞争提供了更为坚实和宽松的体制环境, “企业有了自主权, 职工有了选择权, 依附性大为减弱。在利益关系上, 除了国家、企业、个人的纵向利益分割, 又增加了企业之间, 个人之间的横向利益分割, 利益关系愈加复杂。在职工的利益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 职工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其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也受到影响并发生新的变化。”企业伦理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日益得到了重视和提升。“联想”“海尔”“海信”“长虹”等一大批以“以德治企”、“以德强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道德经营”的优秀企业高举民族工业旗帜, 代表着对新时代爱国主意的追求和认同, 将振兴民族工业作为企业的头等任务, 因此“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同时也意味着一种伦理道德文化体制, 因为任何一种经济体制无例外地蕴含着某种文化、某种伦理道德规范和标准。”美国著名企业伦理学家唐玛丽.德里斯科尔和霍夫曼在《价值观驱动管理》中也认为:“我们倡导建立制度, 并不因为商人天生就比别人缺乏伦理道德, 而是因为这些程序对逐步形成道德型企业文化, 以使每个成员都能按道德规范行事, 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已经发现, 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体制的因素所导致, 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处于木桶中的滥苹果。”但是, 企业在孕育着自身伦理道德文化的同时, 还应承受者巨大制度和体制及社会道德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 对于企业的伦理结构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也因此使许多企业在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整套企业伦理体系后, 却一直无法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伦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 政府应该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协助企业建立自身的伦理道德体系, 而不能寄希望于企业经营者自身道德的提高来建立企业道德体系。

二、政企关系是影响企业伦理的重要因素

企业伦理除了受社会经济关系影响外, 政企关系对于企业伦理形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力。政企关系涵盖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主导性, 政府致负责维护正常的企业交易和市场秩序, 告知企业所具有的权利和不允许从事的行为, 在此范围之内各种企业拥有自身经营活动的全权, 政府不进行此范围内的干涉和矫正。许多西方国家采用此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亲如兄弟的关系型, 政府与企业结成形式上的利益共同体, 政府通过各项政策全力扶持企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第三种是附属型关系模式, 企业完全没有独立的市场经济地位, 企业完全由政府主导, 政府通过制定各项周密的计划直接领导对企业的生产, 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完全常采用了这种模式。自从改革开放开始,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 尤其是在加入WTO的体系以后, 中国慢慢从“父子”关系型向“手足”关系型转变, 并逐渐向后两种类型的政企关系出现了向“交警与司机”关系型靠拢和同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集中主要经历管理社会经济事务, 各类企业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的下属分支, 完全听令于政府的调遣。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机构完全把市场、社会、事业单位、企业全部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这种政府与企业的模式决定着企业的伦理体系结构也完全依附于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伦理体系, 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自从进行改革开放, 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政府的一个从属部门。在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环境下, 企业具有了独立法人资格, 成为了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对于企业提供的是全功能的保障,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是效能性的保障, 政府向企业提供完善的制度、政策保障和其他公共产品,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伦理构建产生自己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各项职能完全分开, 不再产生功能上的重叠。企业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也得到了确立, 建立有力地促进着企业伦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生产目的, 而企业是社会成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企业追求利益的背景下, 企业在自身获得利益的同时, 又要使企业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全面进步, 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这一过程, 企业就必须注重自身伦理道德的建设。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民营企业在刚起步的情况下并不注重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 但当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就后, 企业伦理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就日益显现出来, 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高度也决定了企业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平高度。

参考文献

[1]陈彩虹.经济学的视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方永明.市场经济呼唤加强企业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 1994.

[3]吴元墚.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J].哲学研究, 1997.

[4][美]唐玛丽, 徐大建等译.德里斯科尔和霍夫曼.价值观驱动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高兆明.制度公平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6]马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体育赞助的实施要素分析 篇8

关键词:体育赞助; 实施; 新闻; 回报; 接待;要素

一 体育赞助的定义

体育赞助是指向某一体育资产(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活动等)付出一定数额的现金或实物,作为与该体育资产合伙参与开发以达成各自组织目标为目的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体育赞助是现代企业营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商业需要。

二、 体育赞助的几种对象

赞助体育赛事

以获得冠名权为目的的赞助

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赞助

对体育明星的赞助

对体育场馆的赞助

赞助体育公益事业

三、赞助的实施

体育赞助的实施是赞助全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十分复杂的阶段。说它非常重要,是因为在这之前为赞助个案所做的一切努力,其成败得失完全系于个案的实施。不管事先策划得如何精彩绝伦,如何巧夺天工,各项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的周密、到位、无懈可击,只要实施不当,出现纰漏,轻则影响赞助的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前功尽弃,全盘皆输。说它十分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头绪众多,牵涉面广,既需要参与各方的倾力配合,又需要内部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只要有一个重要局部有所疏忽,就有可能酿成大患,贻误全局。体育赞助的实施大体可分为新闻、回报和接待这三大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板块。

1、工作是赞助的命脉。

没有新闻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赛事的沟通、宣传、推广和炒作必将寸步难行,许多赞助措施和回报也将黯然失色,甚至因无法落实而成为画饼。因此,新闻工作是赛事及赞助成败的一件大事,绝不能等闲视之。新闻工作包括新闻发布和宣传推广两大块工作。新闻发布工作。新闻发布工作是联系赛事和公众的桥梁。是赛事和赞助炒作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工作的要点是:坚持先行性和连贯性。先行性是指早在重大赛事大体落实的筹备阶段,就应发布有关赛事的安民告示。包括赛事的内容、规模、历史、趣闻轶事、主要参加者的情况介绍等等背景材料。连贯性是指从发布安民告示之日起,就要经常地、连续不断地发布有关赛事的筹备进展情况和各种信息。越接近赛事,提供的消息要越多。内容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丰富多彩。优秀的新闻报道通常都紧紧围绕着六个问题做文章: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为什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新闻部应尽可能详细地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其中尤其要时刻以当事人(如运动员、教练员、重大赞助商)为重点,多提供他们的背景资料、成长过程和趣闻轶事,以便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新闻部一定要真心实意地依靠新闻工作者,尊重他们的劳动,体谅他们工作中的难处,多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新闻发布会是发布新闻的一种常用而比较隆重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关赛事组织和赞助等重大问题的专题新闻发布会。另一种是定期和赛后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部的其他宣传推广工作包括:丰富多彩的日常宣传推广工作和编印秩序册,秩序册通常是较大型赛事传递信息和回报赞助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体现赛事规格和形象以及赞助回报内容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象征和标志。因此,一定要下大力气编辑和印刷好。

2、实现场广告和其他各项回报事宜

现场广告和其他各项回报事宜是赞助回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赞助效益的集中体现,因而是体育赞助的命根子。一定要严格按照事先商定的方式、数量和质量,实实在在地予以落实,丝毫马虎不得。为此,回报部成立伊始就要根据协议制定详细的、责任到人的实施计划,到最后一个月左右更要制定责任到人的倒计时计划。为此,还要及早和赞助者一道协调解决下列问题:确定各种现场广告以及诸如门票、工作服(帽、背心)、终点绳、广播、荧屏字幕等等回报性广告措施的品种、规格、数量、现场承接人和保管人等事宜。赛场地及其四周在比赛正式开始前2~3天必须清场,即清除原来所有的广告以及带有企业标识、具有广告痕迹的比赛器材和用品,以便放置本次比赛的广告和指定比赛器材和用品。确定不同广告摆放的具体方式和地点。根据协议在现场周围陈列供展览用的商品,包括确定展览地点、展览台安装和保管人等。有抽签、有奖游戏等促销和公关活动,则应将责任具体到人。如根据协议赞助者享有现场独家销售产品的权利,则应及早与赞助者商定商亭的具体位置以及有关卫生、安全等事项,并具体落实到责任人。吸收赞助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现场广告活动,以便发挥他们的长处,更好地完成共同任务。充分利用赞助者的社会和商业关系为比赛组织工作谋利,如购物优惠等。要千方百计地在看得见和够得着,特别是电视镜头所能扫描得到的地方安置广告品,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赛正式开始前2-3天,赞助实施领导小组组长要邀请有关赞助方代表,在回报部负责人的陪同下亲临现场,具体检查各项回报工作的落实情况。

3、赞助者的接待和礼遇问题

这一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不但会使赞助者感到舒心和荣耀,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你的回头客,而且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但又是最现实、最灵活、最有说服力的广告,可以让其他企业的老总看在眼里,馋在心上,扩大你的赞助者队伍,增强你的赞助魅力和竞争力。因此非同小可,一定要认真对待,尽力做好。从准备阶段起就要经常向赞助者提供筹备信息,不断吸引他们的关注,征求他们的意见,以示尊重。确定双方的固定联系人。根据协议向赞助者提供各种免费沟通条件。协助新闻界和赞助者之间建立联系,为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多作贡献。这样肯定会给赞助实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提前比较细致地了解主要赞助者的个性、喜好、期望和愿望,并且尽量设法予以满足。及早向赞助方主要负责人发送参加活动的书面邀请。在整个活动期间派有影响的人物(如著名运动员、教练员或其他名人)陪伴赞助者。邀请赞助者出面主持某些公开活动,如授奖、晚会、新闻发布会等,并予以最大限度的曝光。尽可能地让赞助者享受某些特权和优势,如领导人会见、显眼的贵宾席和停车位置、贵宾接待室等。

作者单位:侯志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李强,天津青年职业学院;赵青山,徐成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尹定邦.中国当代广告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蔡俊五赵长杰. 体育赞助---双赢之策[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黄柯.论体育赞助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4.

上一篇: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4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学校党代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