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四要素分析

2024-07-21

小说四要素分析(共5篇)

小说四要素分析 篇1

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 是作家精心刻画的艺术典型, 也是读者首先要把握的对象, 在教学中更是处于中心地位。但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诸多困难, 其中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把握最为困难, 学生年级越低, 分析的难度就越大。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要素分析法提供了可能。

一、要素分析法提出的背景

现行中学小说教学中,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分析作家描写人物的手段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 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描写的分析, 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进而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这种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方法有一个先天缺陷, 即它有一个不能成立的预设前提: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他人性格特点的本领。不可否认, 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 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 都积累了不少关于人生的体验, 但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 他们的体验并不足以能让他们去判断作品中人物, 特别是性格比较复杂的成年人。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接触的作品不同, 但是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所遇到的情况来看, 每个年级都有很多学生的能力与阅读作品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其原因如前所述, 学生对作家所描写刻画的人物的特点难以把握, 具体说来, 就是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难以理解, 如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心理, 微妙难测, 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高晓声《陈焕生上城》中陈焕生可笑又让人深思的言行, 又有多少人能体会。这是现行分析方法难以跨越的障碍。

二、要素分析法的含义及依据

小说人物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在特点 (思想认识特点、性格特点、教养等) 、外在特点 (身份、职业、外貌等) 。其中思想性格是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作家重点营造的对象, 文学理论中所指的典型, 更多是从思想性格特征来衡量的。其中思想特点侧重于社会性, 而性格特点侧重于个体性。思想特点影响性格特点, 思想特点形成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 社会舆论与教育使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形成、发展, 并打上特定社会文化的烙印。而性格特点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 是一个人处理事物的特点。思想认识会改变人的性格特点。作为社会的人, 是很难将思想认识与性格特征截然分开的。本文的要素分析, 主要指思想性格特点的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法, 顾名思义, 就是分析构成事物的要素, 通过对事物各要素特征的分析, 进而把握事物整体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可以分解成各个要素的, 作家对人物的塑造也可以看作是将人物的各种要素进行组合,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 性格丰富多彩, 主要有四种表现:一种表现为性格内容的多侧面性。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悭吝、敏捷、怀复仇之念头、机智灵活。这类性格是多元的。第二种表现为性格内容的多层次性。如果第一种丰富属于横向的广度, 那么这种丰富属于纵向的深度。柯云路的作品《新星》和《夜与昼》中的主人公林虹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她聪明而有才干, 自信好强, 但屈辱的经历使她暗含着痛苦和自卑,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不协调的双层的深沉的性格。第三种表现为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相反相成性。两种似乎相反的性格特点, 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而相得益彰。《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朴实、迟钝, 乡里乡气, 见少识浅, 可偏偏喜欢讨好, 善于凑趣, 而把自己当作笑料的时候, 又不失善良和忠厚。第四种表现为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矛盾对立。 (1) 如鲁迅《阿Q正传》的阿Q, 有人发现阿Q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 自尊处大而又自轻自贱等。 (2) 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复杂, 但不论怎样复杂都是基本要素的组合。如夏洛克, 其性格要素就是悭吝、敏捷、机智灵活和仇恨之心四个要素。作家对塑造人物的基本模式是主要特征加上各个侧面的特征, 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我们由此出发, 逆向解析, 便可将人物的特征分解成若干要素来把握, 从而达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目的。

三、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法的原则是把握模式, 调动体验, 丰富认识, 提高能力。其中把握模式是指, 各个要素有其相对固定的特征, 这些特征大多数学生都有过体验, 但缺乏明确的认识。有意识的认识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过程, 如, 具有迷信思想的人有哪些特征呢?学生都能举出一些例子来, 如求神拜佛、畏惧鬼神等, 但是如果认为说好话就吉利, 说坏话就不吉利, 这种想法是不是迷信思想呢?这对学生来说, 有点拿不准, 当我们明确告诉他们, 这也是迷信思想, 那么他们的认识就明确了。而调动体验则基于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 但他们多处于一种朦胧的阶段, 或是一种睡眠阶段。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绪可能会触发他们曾经的体验, 也可能难以沟通, 但当学生对要素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后, 这种体验的沟通和认识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如鲁迅《药》中华大妈听到康大叔说“什么痨病都包好”时, 脸色就变了。为什么会变脸色呢?学生调动自身体验, 就会明白, 华大妈不高兴是因为忌讳“痨病”这个词, 那么这种忌讳又说明华大妈什么样的性格呢?这时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知道华大妈很迷信。

作家塑造人物, 不外乎是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刻画, 通过各个基本要素的组合, 塑造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来, 寄托作家的创作理想。如下图:

其中真包括假, 善包括恶, 美包括丑。真指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 包括规律、事实和人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模式, 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系统中, 指人物符合人的特征。善指人物的道德状况, 简单地说, 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美是一种审美感受, 它包括人们对事物的各种审美追求。知指关于人的思维、知识、能力、阅历等方面的特征, 如聪明与愚蠢、直爽与油滑等。情指人的感情, 既是自身情感的发泄, 也有对他人评价的感情倾向, 如乐观与忧郁、旷达与沉郁等。意是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 如积极上进与颓废消沉、志存高远与鼠目寸光等。行是指人的各种言谈举止, 如谨慎与轻率、文静与活泼、勤奋与懒惰、善思与迟钝、能言善辩与笨嘴拙舌等。这两组基本要素组合, 就形成了人物的各种基本特征。如, 他是一个真的、不那么善的、有一点丑的小人物;她是一个美的、有点虚伪的、让人讨厌又让人可怜的平凡人物……

真、善、美是小说创作的追求, 也是人物塑造的最终目标, 对于人物的把握, 应以真、善、美为终极标准。知、情、意、行是人物的四大属性,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可从这四大属性入手。那么对人物的分析, 就可以将真、善、美与知、情、意、行相互交织, 构成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从“知”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生活阅历, 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特征;从“情”的方面, 我们可了解人物的心理状况、喜怒哀乐, 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性格特征;从意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志向、追求, 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从行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外在行为特征, 由特征来把握人物个性。综合这四个方面, 就完成了对人物的全部特点的把握。对人物特点进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评价, 就可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全部分析。

四、要素分析法的操作

就现行高中课本中小说中的人物特点来看, 所有性格都是相对鲜明的, 而且我们都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人物性格的词语有800个左右, 可以把它们分为十类:处世情怀、自我认知、待人态度、感情特点、思想特点、精神面貌、认知水平、意志特点、能力特点、行为特点。其中, 自我认知、能力特点、认知水平、思想特点可归纳到“知”, 处世情怀、待人态度、感情特点可归纳到“情”, 精神面貌、意志特点可归纳到“意”, 行为特点可归纳到“行”。每类都可以归纳出核心词, 如, 处世情怀:乖僻与媚世, 朴实与圆滑, 淡泊与要强。自我认识:自大、自知与自卑。待人态度:热情与冷漠, 和蔼与粗暴, 宽容与刻薄, 谦逊与傲慢, 直爽与虚伪, 自私与无私。情感特点:真实与虚假, 豪爽与含蓄, 沉稳与急躁。思想特点:高雅与粗俗, 开明与保守, 奸诈与正直, 粗率与缜密, 单纯与复杂。精神状态:积极与消极。认知水平:聪明与愚笨。意志特点:坚定与软弱。能力特点:老练与稚嫩, 果断与拖沓, 能干与平庸。行为特点:稳重与浮躁, 仁慈与毒辣, 放荡与严谨, 轻佻与庄重, 真实与圆滑, 勤劳与懒散。这些核心词即要素。教师强化学生对核心词的理解与扩展, 可以从概念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 对知的理解与分析

“知”是关于认识的领域, 它指人的逻辑能力、思维模式等。人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生活阅历, 直接影响到他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 表现出各种特征, 如聪明与愚蠢、谨慎与草率、高瞻远瞩与鼠目寸光、深谋远虑与草率肤浅等, 这些特征的表现内容和方式, 基本上是学生体验过的, 或是一经教师点拨即可体会的。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分析人物性格过程中点拨学生找到并分析这样的要素。

(二) 对情的理解与分析

感情更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 从态度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既受人的生理特征的影响, 又反映了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

情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情绪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 而一个最真实的表现, 往往从情绪中表现出。感情又是表现一个人性格特征最直接的形式, 也是学生体验最丰富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情, 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特征, 如对于打架行为, 有的厌恶, 有的羡慕, 有的冷漠, 这三种不同的态度, 就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性格特征, 这是学生不难把握的。

“情”, 指感情, 它包含情绪与情感。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 如高兴时手舞足蹈, 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绪变化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常指那些具有稳定特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爱, 对敌人的恨, 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等。“情”也表现在“行”之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 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自罪恶等, 由此产生上百种复合情绪。

情感分三类, 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 有自我感受的, 如幸福感、自豪感和自慰感, 相反, 则有不安、自责和自疚等;有评价他人的, 如爱慕、崇敬、尊重、钦佩, 相反, 则有厌恶、反感、鄙视、憎恨等。理智感, 是在智力过在程中, 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迟疑、惊讶、焦躁, 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慰, 在评价事物时坚持己见的热情, 为真理献身感到的幸福与自豪, 等等。审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 又受个人思想观点和价值观的影响。客观情境触发审美感, 或肯定或否定。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也能引起审美感, 或肯定或否定, 如善良、纯朴被认为是美的, 虚伪、凶恶被人厌恶、憎恨。

情绪表现有三方面: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 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如“眉开眼笑” (高兴和兴奋) 、“怒目而视” (气愤) 、“目瞪口呆” (恐惧) 、“两目无光” (悲伤) 、“双目凝神” (惊奇) 、“含情脉脉” (爱慕) , 从眼神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思想和愿望, 推知人的态度。艺术家在描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时, 都十分重视通过眼神描述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情感, 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精神风貌, 如鲁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口部, 如“咬牙切齿” (憎恨) 、“张口结舌” (紧张) ,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姿态表情, 分身体表情和手势表现。身体表情如“捧腹大笑” (高兴) 、“紧缩双肩” (恐惧) 、“坐立不安” (紧张) 、“双手一投” (无可奈何) 、“振臂高呼” (激奋) 、“手舞足蹈” (高兴) 。手势常和语言一起使用。语调表情, 如朗朗笑声表达愉快的情绪, 哈哈大笑表达痛苦的情绪, 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 缓慢、深沉则可能表达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从感情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对与错、隐与显等方面, 我们可以去判断一个人的“情”的特征, 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三) 对意的理解与分析

意, 包括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能力、精神风貌、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如果人认识到事物有价值, 那么他就会去做或为之奋斗。按对事物价值的认定程度, 人们往往对事物表现出有兴趣、有信念和有理想等不同层次的形式, 如有能力、有勇气、有独立意识、有抱负等。意志是指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如意志坚定与薄弱、倔强与随意、执着与懈怠等。从“意”方面可以看出人的本质特征, 当然, “意”也通过“行”表现出来。从意志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好与坏等方面, 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的“意”的特征, 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四) 对行的理解与分析

人的行为是表现人物的最重要的属性, 它指人的各种行为活动, 它既是人外在的行为特征, 更表现为知、情、意等内在的精神活动。各种特征不同的行为活动, 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 做事过分谨慎或拘束是拘谨, 与之相反则称之为活泼;顽皮、不驯顺是调皮, 与之相反是静;办事果断有魄力是大刀阔斧, 与之相反是畏手畏脚;言语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是放肆, 与之相反是知书达理。我国的古典小说就擅长从行为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来表现人物。

(五) 整合分析

对知、情、意、行的特征进行分析, 整合后就能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了。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例。杜十娘为妓院名妓, 她美丽、聪明、重情、刚强不屈而有胆有识。这些特点是怎样知道的呢?美丽的外貌特点, 可从作品的直接叙述中发现, 但聪明、热情、刚强等则要从人物的知、情、意、行中去分析。从“知”的方面看, 杜十娘身为名妓, 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物, 虽“久有从良之计”, 但也要觅得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见李公子忠厚志诚, 甚有心向他” (但李甲惧怕他父亲, 不敢答应, 这也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她趁鸨母恼怒失言, 为自己赚得一个低价赎身的机会;为考验李甲的诚意, 她要他费尽心机去筹款;她料到鸨母会让她净身出门, 早就将自己的积蓄藏在姐妹处;在李甲没有万全之策对付父亲时, 便设计先在苏杭一带暂居, 等候争取他父亲的原谅。这样与学生一一罗列分析杜十娘的聪明有谋识, 学生是能很好理解与接受的。从“情”的方面看, 李甲钱财耗尽, 但杜十娘“见他手头愈短, 心头愈热”;几日不见李甲的面时, 就十分着急, 派人去打听, 用纯真的爱情去鼓励李甲;当鸨母有反悔之意时, 她以自尽相逼;当夫妇谈及往事, 李甲感激涕零时, 杜十娘曲意抚慰。从这些可以看出她的温柔及对感情的十分执着与呵护。从“意”的方面来看, 首先, 她追求爱情意志坚定, 从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其次, 她失望之后, 自尽之心坚决。当得知自己被李甲出卖, 她猛然省悟到自己不可改变的命运, 在绝望之中前, 她没有半点犹豫, 她盛妆打扮, 当着李甲、孙富的面将珍宝抛入江中, 拒绝李甲的哀求、孙富的劝解, 抱匣怒沉江心。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的刚烈性格。从“行”的方面来看, 为能从良, 她对鸨母的言语、对李甲的资助, 可看出她的聪明;对爱情失望后, 她临行前的盛妆打扮、临死时的抛撒珍宝、跳江前的怒言斥骂、跳江时的坚决勇敢, 无不表现她的刚烈与胆识。

杜十娘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讴歌, 对假、恶、丑的谴责。这样一个美丽、多情、聪明而又刚烈的女性, 勇敢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 不惜牺牲一切, 到头来却被无情抛弃, 自沉江心, 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感叹。而李甲的胆怯、软弱、自私与背信弃义, 则受到读者的鄙弃。

六、运用要素分析法的注意点

要素分析法不是一股脑地把各种要素的特征都告诉学生, 让他们记住, 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人物, 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也是错误的。一方面要素太多, 学生无法记住, 另一方面要素组合无穷变化, 学生即使掌握了所有要素, 也难以把握无穷变化的特征。所以, 要素分析法的立足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 它着重唤醒学生已有的人生体验, 并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基本体验进行分析、再认识, 从而迁移到阅读对象, 遵循“分析—整合”、“部分—整体”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对要素特征的分析把握, 认识到人物的各个特征, 然后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达到对人物形象全面准确认知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 强调学生自身体验的参与。教师通过要素分析降低分析的难度, 让学生能真正从各种对人物的描写中把握人物的特征, 而不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 第二版.

[2]童炳庆.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11, 第1版.

[3]童炳庆.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4, 第1版.

抓住小说要素领悟小说主题 篇2

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推动人物情感纠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而把握小说的结构特征。故事情节贯穿与文章始末,没有故事情节,整篇文章就没有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大致情节,整体感知小说的主题。只有正确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学生才能真正读懂小说,读懂小说的中心思想。要知道,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构成小说的情节发展的基本要素,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其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它的主要内容为:(开端)杨修识破了曹操在门上写的“活”是“阔”的意思,曹操得知后心底开始忌讳杨修;(发展)杨修知晓曹操写的“一盒酥”是让大家“一人一口酥”,曹操知道杨修的聪明后很嫉妒,还有杨修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心思,更让曹操厌恶;(高潮)杨修自作聪明揣测“鸡肋”之意,惹得曹操大怒;(结局)曹操将杨修杀死。故事情节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源泉,无论阅读什么结构或类型的小说,读者都要在理清其情节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探究。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

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其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从人物性格上了解文章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心境。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应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形象的;其次要分析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赏析。比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首先对其进行外貌描写,包括他的高大的身材,青而白的脸色,乱蓬蓬的且花白的胡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精神极度颓废且有点迂腐的人物形象;其次是人物动作的相关描写,孔乙己在付钱时,用了接下来的动作:“排出钱”、“摸出四文钱”、“放在我手里”,这些一连串的动作凸显出孔乙己的寒酸,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然后是其神态语言的描写,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字词。

三、体会环境描写,揭示社会背景

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出现的。因此,教师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对作品环境描写极其作用的分析,引导掌握环境描写的写作技巧,为揭示领悟小说的主题服务。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中一个最平凡的小酒店;还有对穿着短衣服的人的描写,如他们靠柜外站着,他们经常出手阔绰买一些下酒物,还有对穿着长衫人的描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通过两种不同种类人物的描写,突出了短衣帮与穿长衫的的不同,更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

作者不仅社会环境渲染得比较独特,社会环境描写也比较形象。

四、适时引导点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作者往往通过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初中学生往往喜欢读小说跌宕的故事情节,却不真正理解文章内涵。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真正理解小说才可以为接下来的阅读架起桥梁。我们知道,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完全让学生自学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展开思维,积极思考。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不应逐字逐句的分析,而应挑选有代表性的字、词、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深入教学。

在小说《孔乙己》中有一句对主人公孔乙己最经典的刻画: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人。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说明孔乙己当时的表现非常特殊,是不入格的,但是教师还可以点拨学生从更深层的角度去赏析这句话,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句话还揭露出了孔乙己身上的迂腐、有着封建残余的烙印。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将知识一次性全部灌输给学生,要详略得当,从点到面,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在小说教学时要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之,小说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其情节、人物、环境作重点的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阅读小说不仅是欣赏生动的人物形象,更要从人物形象的背后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紧扣三要素做好初中小说教学 篇3

一、指导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一系列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的, 所以学生学习小说时, 应明确小说的一系列线索, 把握故事情节。如鲁迅的《社戏》就是以“看戏”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以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组成。另外, 还有的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如《我的叔叔于勒》中, 作者通过到哲尔赛岛游玩, 遇见于勒并躲开。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的高潮。因此, 教师要先让学生掌握小说的行文线索, 把握故事情节的层次性。

二、教会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师让学生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时, 要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进行刻画人物形象。如《社戏》中, 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作者对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的。对六一公公的形象通过“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 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夸作者“读过书, 将来一定要中状元”等一些语言描写, 既写出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 老实好客, 又表明他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以及双喜不仅聪明、而且主意多, 当“我”看不了戏, 着急的时候, 他立刻想出了“好主意”, 而且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 双喜马上来安慰“我”, “晚上看客少, 铁头老生也懈了, 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 对“我”非常体贴;在回家的路上, 伙伴们一起偷阿发家的豆, 双喜又劝阻大家“再多偷, 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表现他为人着想的一面。

三、引导学生剖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进行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是小说中环境描写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 深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景物、季节、天气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往往为塑造人物而服务。如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一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讲述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在社会环境描写中, 真实而又十分简洁地告诉读者国土已被侵略军所霸占,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一句“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鸽子所象征的是和平、自由, 这一描写体现出小弗郎士不能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愤怒, 以及对和平、自由的向往。因此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渲染背景气氛的作用, 可以更好地衬托人物心理, 对揭示小说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小说, 掌握小说的特点, 从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出发, 联系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体会作者奇妙的构思和描写方法, 用心感悟小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然后让他们概述小说各部分情节表达的内容, 最后交流各自的读后感。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感悟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思想。

总之, 教师在小说教学中, 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还要激发学生对教材小说的学习, 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也要通过小说的学习, 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强烈兴趣, 这才是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训练学生读、说、听、写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 小说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笔者通过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把握主题等方面, 提出初中小说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小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再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小说四要素分析 篇4

一、读情节

把握好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对于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考试中对于情节的考查, 往往会设置这样几种题目:

(1) 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解题思路:根据小说情节理清结构, 明确写了什么。如: (2009安徽) 《董师傅游湖》, 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解答这一道题目了解文章的情节即可, 在对情节有效把握的基础上, 进行归纳, 就能正确作答。

(2) 某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 (1) 明确情节的位置及所写内容。 (2) 分析此内容与其他情节、标题、主旨的关系。 (3) 分析其作用:一是创造悬念, 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 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 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再根据题目要求, 结合文章作答。答题步骤: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 突出了……表现了……如: (2008江苏) 《侯银匠》, 题: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条题目只要注意小说情节是相辅相成的, 注意前后的关联性, 前有铺垫, 后有照应这样的情节特点, 便不难回答。

二、读人物

小说中, 离不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有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 因而命题者往往从人物形象入手。在考试中对于人物形象的考查, 往往会设置这样几种类型的题目:

(1) 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如: (2009安徽) 《董师傅游湖》, 题: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形象, 要回归到原文中去, 明确主人公的身份, 把握住符合董师傅形象的语言、动作、细节、心理, 在这个基础之上, 去揣摩人物形象。

(2)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具有怎样的性格?如: (2009宁夏海南卷) 《孕妇和牛》, 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这类题目的作答, 要从文章中圈画出关于孕妇的相关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的语句, 关注主人公的身份、教养、地位, 即可分析出她的性格。

(3) 根据场景, 对文中人物进行评析。如: (2011江苏卷) 《“这是你的战争”》, 题: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 对比鲜明, 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 除了关注人物自身形象之外, 还要把人物安排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背景中去, 同时也要把握好原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的介绍、看法、态度和评价, 只有把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才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答案。

三、读环境

一部优秀的小说, 其环境对于情节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对于人物形象具有渲染、铺垫、烘托的作用, 所以, 同样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 也是考题之中常常涉及的内容。关于环境的考题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 可以这样作答:

(1) 概括景物的特点。如: (2009浙江卷) 《魔盒》, 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解答这类题目, 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景物描写, 并且概括出特点。然后再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谈谈景物描写的作用。如: (2011江西卷) 《晚秋》, 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按照这道题目的要求, 先在开头部分找出画线的句子, 除了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外, 还要明确作用类的题目, 要从两方面作答, 一是结构, 二是内容, 结构上在开头的话, 就是与结尾呼应, 引起下文, 为下文铺垫, 开宗明义等, 掌握了这些, 解答也就不难了。

(3) 概括景物描写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 (2011四川卷) 《锈损了的铁铃铛》, 题: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 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答这道题目先从修辞手法入手, 并且答出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然后是这样的环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最后有怎样的深意或者发现了什么感情, 只要把这几步有机整合起来, 就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答案。

(4) 了解景物的特定意义。如: (2011江苏卷) 《“这是你的战争”》, 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参考答案:“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做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 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 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小说四要素分析 篇5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它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 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同时还应根据小说的特点, 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作品。

【解题思路】

一、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 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也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造的。小说的作者一般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来选择或虚构事件, 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 用以展示人物性格, 表现中心意思。分析故事情节对阅读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分析故事情节的前提是熟悉情节。

二、揣摩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 综合其他人物的一些事迹来写;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 即把同一种类型的若干人的特点、趣味、动作、信仰等抽取出来, 再综合到一个人身上。阅读小说时, 我们要全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 感悟作品的主题。

三、注意环境描写。环境, 是人物活动的天地, 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社会根源。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地域风光,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感情等都有不小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反映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就在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活动的天地, 探寻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 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 不应当孤立地进行, 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优秀的小说总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刻画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解题技巧】

对于故事情节的考查, 命题者在小说阅读命题时, 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 (3)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理清小说的结构; (2) 寻找线索; (3) 抓住场面。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1)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 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 而是手段, 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 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对人物形象分析试题设计, 大致包括三种题型:一是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 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二是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三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论, 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在中考试题中, 与环境描写相关的题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二是分析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三是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相关试题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打基础。

【模拟演练】

导师彪哥

彪哥是我读研时的导师, 他在“评师网”上大名鼎鼎。

第一次见面, 彪哥就让我“吃了一吓”: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已两鬓斑白, 看上去俨然一介老学究。后来才知道, 彪哥属于“少年老相”, 读书时就常被同学调侃称“大叔”。

彪哥有一颗年轻的心, 喜欢跟年轻人打成一片。玩微博, 粉丝两万多;在校内网上也很活跃。不过彪哥很少在网上炫耀自己沉甸甸的著作与荣誉, 写的全是自己的“生活秀”, 甚至他把自家每月的进项、开销也饶有兴趣地记录下来, 用他自己的话说:“再过20年, 一个大学教授家庭每月的收支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他也不避讳讲述自己喜欢逛“2元店”、自己年轻时的糗事……

彪哥上课总有新创意, 他不会一本正经地坐在会议室里, 拿着激光笔朗诵PPT。研一秋天, 有一次下小雨, 他逐一电话通知我们6个同学, 上课地点改在学校外水库旁。我们的学校在城郊, 距离学校五六里, 在山脚下有个大水库, 只有一条碎石小路走过去。当我们撑着伞, 背着包, 好奇地赶到那里时, 彪哥已经坐在支起的帐篷里恭候我们了。

我们团结在彪哥周围, 说起唐诗中相关“秋雨”的经典篇章他如数家珍。帘外, 秋雨淅沥落在水面, 升起一团雾气, 帐篷顶沙沙作响, 远处的山林隐约而神秘, 雨中的野草已经泛黄。那个场景本身就是一首诗。

上完课时, 彪哥突然说, 去看看鱼儿上钩了没?原来他悄悄带了四枚鱼钩, 挂上小虫, 早已抛在水中, 鱼线另端拴在岸边的芦苇上, 极隐蔽。走至近处, 芦苇晃动, 收拢鱼线, 钓得三条巴掌大鲫鱼。众人喜不自禁。把鱼漂洗干净, 彪哥从他的背包中拿出酒精小锅和半瓶盐巴, 寻来三块石头, 支起锅炖了起来。

雨住了, 雾气还没散开, 草叶尖上挂着雨滴。彪哥带领我们围着热气腾腾的小锅喝着鲜美的鱼汤, 纵声高歌, 好不快意……沉闷的课程在合适的环境下生动起来。

研一冬天, 一次上课时, 彪哥突然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下堂宋词课, 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宋词者, 一首奖励50元, 多劳多得, 上不封顶。小时候只有父母跟我们玩过这样的“游戏”, 同学们认为彪哥在开玩笑, 没当回事儿;挣钱心切的我“信以为真”, 拿着书本认真准备起来。第二周上课时, 彪哥开始“检查作业”。其他几个同学使出浑身解数, 还是“错、漏、串”, 准确率很低, 只有我拿到了800元“奖金”。彪哥在教案袋里拿一沓钱, 全是崭新的50元面钞, 他高兴地塞到我手里。记得那天彪哥狠批了一通只拿到三四张钞票的同学, 说他很失望今天没把钱全发下去。后来我们才知道, 那是彪哥周末应约去某学院讲课, 人家给的2000元酬劳, 他用这样的形式分给了我们, 激励我们努力扎实地做学问。

又一次, 我去图书馆路上遇到脚步匆匆的彪哥, 正捏着一张银行卡去校门口取钱。原来前几年毕业的一个师兄来找彪哥借钱, 张口就借5万块。他准备买房子结婚。那个师兄老家在甘肃农村, 学习一直很优秀, 毕业后又考入一个事业单位工作, 留在了这个小城。他不过是普通的小科员, 攒了三年还差五万元首付, 跑断了腿借钱也没凑齐, 只好来找彪哥“碰碰运气”。昔日的学生找上门来, 彪哥不忍推辞, 当即就拿出自己的积蓄交给了学生, 连欠条都没让他写, 并说, 不着急还, 有困难来找老师……

我念了这么多年书, 各色老师都遇到过, 很多老师削尖脑袋去挣钱, 教书反倒成了“副业”。只有彪哥把钱看得最淡, 他把所有的活力与热情, 全放在“教书、育人”上了。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见彪哥被评为本市的“优秀党员”, 一向不看报纸的我, 很仔细地收藏了那份报纸。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23期, 有删节)

【阅读训练】

1.请为文章的第一段写一个简短的批注。

2.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在文中第三段画出中心句。

4.文章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彪哥上课总有新创意”?

5.请对文章结尾一段的写作特色作简要分析。

《导师彪哥》参考答案:

上一篇:主要路径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