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小说母亲形象分析

2024-10-23

铁凝小说母亲形象分析(通用3篇)

铁凝小说母亲形象分析 篇1

鲁迅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赏析

一、一举一动饱涵对子女浓浓的爱

小说《社戏》中有这么几个片断:“我”要和伙伴们去看社戏,但母亲却以怕外祖母担心而不允许“去”。岂止是外祖母担心!只不过母亲借怕外祖母担心而表现自己的担心罢了。是啊,“我”又不会凫水,陪去的又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去的路线又是水路,去的方式当然是船,甚至连看社戏的环境也得是在船上,这怎能不让母亲担心呢?这不,夜深回来,“我”和伙伴们叽叽喳喳有说有笑,船进平桥时,却看到月下桥上有一个身影,正是 “我”的母亲。至此母亲对“我”的爱展现无遗。这时母亲的出现既体现了她对儿子的关爱,“我”平安回来了,她也就放心了,又照应了上文对“我”与伙伴们出去看戏的安全担忧。活脱脱的一个农家传统慈母形象。

再看《故乡》中,也不乏这种深沉的爱。“我”20余年未回乡,这次回乡是来别她的,信是早就捎到家了,因此“我”到家时,母亲――一个垂老妇人早迎了出来。一个早字,不亚于施耐庵《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一节之“此时雪正下得紧”之 “紧”字之妙。试想,一个母亲,面对一个20多年未谋面的骨肉,怎能不朝思暮想,魂牵梦萦呢?因而当她接到儿子将要返家的消息,于是日日算计着,期待着,向门外打量着,只要那个在外漂泊的游子一出现,她就要迎上去,有太多的内容想要表达。虽然儿子离家已几十年,形象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作为母亲,不仅记得儿子离家时的形象,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长高长大了的形象也在母亲的脑海里与日变化着。因此,当儿子一出现,她还是立即认出来并迎了上去。可见一个“早”字写尽母亲的心意。

二、一言一行体现出传统妇女朴素的阶级意识

母亲是平凡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的平凡表现在她对子女的关爱里,她的伟大又展现在她对邻里的关怀之中。这从母亲对闰土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闰土是《故乡》中的主要人物,也是“我”最好的伙伴。因而“我”回家的消息,母亲早早的告诉了他,好让他在“我”到家与别家的间隙里能够与我见上一面。 “我”抵家的第二日中午,阔别多年的闰土果然便到家了。闰土到来,母亲让他自个儿到厨下去炒饭吃,闰土是客呀,为什么叫一个客人自己去厨房炒饭,况且是炒而不是煮呢?从这不难看出母亲那颗朴素的具有阶级意识的心。闰土与“我”是多年前的好友,又是“我”家的一个下人之子,本与“我”家门不当户不对。对一般的所谓上层人士而言根本谈不上和用不着如此对待。然而正是母亲的平易近人,才导致母亲在“我”没在家的日子里依然把闰土当作“我”的好朋友而不把他当外人看。倘若母亲不具备这种朴素的`阶级精神,又岂会让这样一个下人几乎不间断的与“我”家往来?也正是她没有把闰土当下人、外人看待,才叫他自个儿去炒饭吃,叫他把想要的东西运走。再看闰土与“我”分别数十年,和现在的“我”的身份地位更是天壤之别,闰土本人也知道这一现实。所以一见到“我”时,闰土犹豫半天还是恭敬地叫了“我”一声“老爷”。母亲听到闰土这样称呼“我”,立即阻止,什么“老爷”,还是照旧,叫“迅哥儿”。在此,又一次突显了母亲看重的是闰土和“我”的友情。而不是“我”现在的所谓身份地位。

纵观鲁迅的小说,不论是《社戏》、《故乡》,还是其他的篇章,母亲虽都不是一个主要人物,但她的形象却绝不可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有了母亲的存在,使得文章的内容得以更充实完善;因为有了母亲的存在,使文章读来显得更加有血有肉,充满亲和力。总之,读鲁迅小说,“母亲”这一形象以及那厚重的爱河深沉的阶级意识便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心里。

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 篇2

线

福建师范大学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

学习中心:

业:

级:

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年**月**日

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

【摘要】:笔者在系统阅读严歌荃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之后,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之上,拟集中探究她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本土题材小说,以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在不同时期因创作主体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变化所体现在女性形象上的变化。

【关键词】:严歌荃;女性;形象;主体

严歌荃是执著于女性书写的歌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不论生活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作者始终坚持关注不同环境中女性人物,以自身的女性经验为基础,对女性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生存处境等多方面进行书写,表达出对女性理想生存状态的美好愿望。

一、女性主体的失落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经历了70年代未的“思想解放”大潮之后,对人自身的关注取代了60、70年代对阶级、阶级斗争的强调。作家们开始反思“文革”,揭露“文革”对人的摧残对人性的扭曲。对“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事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人的启蒙,人的觉醒,人道主义,人性复归„„围绕着感性血肉的个体从作为理性异化的神的践踏蹂踊下要求解放出来的主题转。”

(一)对政治的抵触与迎合

《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是严歌等描写一批同龄年青人对事业、爱情、生活追求中的矛盾与仿徨,在迷雾中探寻和挖掘人性的作品。女性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在作品中表现为:年青的女性基于女性的浪漫、感性特质对政治表现出一定的抵触和反感,然而,同样因为年青又对政治表现出一定的迎合和顺从。

《绿血》中,当过兵的出版社编辑乔怡因为一部书稿踏上了寻找作者的路程,同时也开始了对过往岁月中所经历的人与事的回忆以及与当年的战友在现实生活中的接触。作品中,不同家庭背景的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因了几位热衷看“样板戏”首长的机缘得以聚集到部队; ①①

②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一一论严歌荃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当代文坛,2008(5)②李文杰.论严歌荃的女性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转业后,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岁月的磨难之后,已经成年的他们仍然高扬着理想主义的信念和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是部队政治教育的结果。如同徐教导员一样,军旅生活“统治着他们的意识和下意识”。乔怡最后对本想挽回爱情的无奈放弃,是她人性向善的表现,也是她为所受到的崇高理想教育做出的牺牲。这是严歌荃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应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之邀创作的作品,因此作品中那种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就不难理解了。

女性与政治的关系不外乎有女性依附政治、女性掌控政治、女性扰乱政治这三种模式。而这三种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古今中外,政治是男性的疆场,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绝大多数政治家都是男性。这就是所谓的父权制的政治体制。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女性是留守在政治之外的,一旦越界,试图成为政治的主导者,控制者,她就侵入了男权的领域,成为僭越传统的野心家,而为社会和舆论所不容。而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女性参与投身政治和争取政治权利的近半个世纪的过程,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价值的诉求,被普遍认为具有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意义。然而从某种角度讲,这个过程又是女性“男性化”,两性差异日渐消除的过程。两性差异消除的过程,实质上与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服从被规定的各种功能的角色一样,是女性被男性所规定和塑造的过程,是另一种不平等。“争取平等的权利,实际上就是要获得男性已经有的权利,解放妇女实际上是以解放了的男性为标准”,“妇女要么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男性;要么固守于传统的女性道德和行为规范,努力调节自己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某种意义上说,解放了的女性其实是一种男性化的女性,一个‘准男人’”,“泯灭男女性别差异的背后,掩盖着的是对人性的无视,是对权威话语的绝对遵从,是以新的菲勒斯专制代替和抹杀了性别平等。”

(二)对感情的渴盼与压抑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女性与政治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要追求政治上的进步就不得不压抑对爱情的渴望、对亲情的依恋,因为这些不符合主流政治观念的要求。严歌菩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某一政治目的在矛盾和犹疑中无奈地放弃爱情、亲情,最终放弃了自我。

年轻、敏感、早慧是严歌荃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的共有特质,她们都有一个追寻纯美爱情的梦:初到部队的乔怡(《绿血》)与个性张扬的杨焚在不断的交往中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并且在多年后她依然想找回这份让她念念不忘的爱;陶小童(《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在十四岁时爱上了救她于危难之中的军人后,毅然决定到部队中寻找爱情,并找到了与她心有灵犀、气质相近的徐北方;陷入乱伦之爱的小点儿(《雌性的草地》)内心也有一份难以接近又不忍 ③④

④周晓阳.良性轰炸人类文化—~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简介[J]全国新书目,2000(3)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荃小说叙事艺术初探[J]华文文学,2009(10)

破坏的与骑兵营长的纯美之爱。只是她们心中的爱情在那个荒谬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里是难以实现的,并最终变得支离破碎。为弥补荒唐的时代带给黄小慢的伤害,乔怡忍受着巨大的失落,放弃了心心相印的爱情;陶小童爱上了在精神上相通的徐北方,却因为害怕徐北方的不符合部队价值标准的行为影响自己进步,也害怕恋爱不符合部队的要求而不得不违心地放弃;自感下流轻贱的小点儿远远望着不可及的骑兵营长在想象中享受了美好的爱情体验也陷入了精神和肉体的挣扎之中。她想:“如果她有牧马班任何成员那副纯洁身心,当时她不会放走他的。对于他那样的正派男子,她感到她们傻呵呵的五大三粗的形象远比她优越。川小点儿的自轻自贱和对正常爱情的不敢靠近,归根结底是被已经内化的男权标准束缚了。恋爱应该是正常的年龄里最正常的一件事情了,可是理想信念、政治进步、传统的道德伦常使她们无法勇敢地、主动地追求爱情。

二、异质环境下的女性形象

严歌荃在异域的时空之下对女性的关注并没有改变。当高扬的理想主义和强大的意识形态淡出她的创作视野之后,她关注更多的是女性在“文革”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生存以及女性对生存环境和父权伦理做怎样的抗争。

“文革”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人来说,是民族苦难和个人苦难相互交织的创伤性记忆。经历过那个反常年代的严歌荃在她的创作中没有间断过对“文革”的书写,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创作环境下有不同的表达。她出国后创作的以“文革”为时代背景的作品《天浴》、《白蛇》、《人寰》及《穗子物语》与早期的军事题材三部曲在创作方法、视角、关注焦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小说《大浴》就讲述了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女知青的青春与命运覆灭的悲剧故事。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纯真漂亮的知青文秀从都市来到荒凉的西藏大草原牧马。可是当知青开始返城时,文秀却被遗忘在草原上。一心想回成都却毫无门路的文秀只能以自己的身体与场部的众多男人交易,而这些男人却没有一个真心帮助她实现返城的愿望。绝望中的文秀选择了死亡,以决绝的方式对命运作最后的抗争。小说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讲述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凄美。

在严歌苓的代表作品《天浴》中,正是演绎了在现实中无法存在而只有在死亡中实现的纯粹理想的爱情。故事中的文秀是老金从知青里拣出来学放马的,而老金是一个可以让文秀只管“放心”的人,因为老金的东西早给下掉了,在老金十八岁的时候,他的冤家“在他的腿裆间来了一刀,从此治住了老金的凶猛”。就这样,知青文秀和老金很“安全”的生 ⑤⑤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一严歌荃和谭恩美为例[J]华文文学,2008(11)

活在一起。虽然为了不搂老金的腰(因为要骑一匹马)而放弃了看电影,可却喜欢老金专门为她唱的歌。一种纯粹的感情在他们不知不觉的相处中滋生起来。文秀为了返回城里,不得已向多个男人出卖自己的肉体,老金只能做着最无可奈何的反抗:晚上把那个男人的鞋偷偷扔掉或者对那禽兽不如的人做出最微弱的咆哮。严歌苓并没有让故事落入爱情的俗套,比如文秀被老金淳朴的善良所感动,和他过起“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很明显,这基于理想的爱情,只能以毁灭或者牺牲的形式出现,当文秀“忽然扑过来,抱住老金,嘴贴在他充满几十年旱烟苦味的嘴上”,并用“几乎是深情脉脉的地看着他”时,老金明白了“她永诀的超然”,老金把枪端在肩上,最终枪响了。而文秀倒下去的时候,“嘴里是一声女人最满足时刻的呢喃”。文秀与老金,只有在最后的时刻,在最终面对毁灭或者死亡,才为他们的爱情寻找到了最决绝的出路。

严歌苓认识到,不掺杂任何欲望的爱情,就是她曾经讲到的“古典的,为爱而爱的,理想主义的爱情”,在我们当代的现实生活中,似乎没有这样的爱情,是超越性欲的凌驾于性爱之上的,高于一切的爱情。这样,我们就更能理解在《雌性的草地》中,严歌苓对里面的人物命运的安排:小点儿和骑兵营长有过一场暗恋,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但双方对彼此心灵的索取和折磨,使这爱情完全不需要肉体的参与,可最后,这刻骨铭心的爱情却是毫无出路。严歌苓曾在《弱者的宣言》中有过这样的看法:她很支持安徒生给小美人鱼安排的结局,就是小人鱼最终化成了海里的泡沫,而没有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反对好莱坞对结局粗暴的更换。或许,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在童话中都难以实现的理想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也只是一个美梦罢了。

三、女性主体的确立

(一)对政治、现实的独特思考

在这一阶段,作家在叙事技巧上己经十分圆熟,少了以往对创作技巧的刻意追求。在作品中,作者以女性主人公的视角讲故事,看历史。在“她们”眼里,革命、运动、战争只是日常生活的背景,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以自己为圆心以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为半径的日常生活。她们以退为进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完成对历史的参与,人们通过她们看到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转折:从抗日战争,民族解放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各种政治运动到新时期改革开放。在严歌等的笔下,她们的生活不是对各种政治事件的补充或阐释,而是为更好的活着而过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第九个寡妇》主要讲述了被买来的童养媳王葡萄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从死人堆里救出 ⑥

⑥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被打成恶霸地主的公爹孙怀清,并将他藏在地窖二十年间的故事。在物资贫乏、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寡妇活着已经不易,何况还要冒着杀头的危险救一个侥幸死里逃生的恶霸地主,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王葡萄总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在她眼里,什么事都不算事,只有活着才是大事。在她看来,政治就是“打”,就是她家后院满院子的腿;历史就是“一拨人把另一拨人打跑了,再过两天,又一拨人打回来”,就是“同样的人腿,不过是绑腿布不一样罢了”。她也搞不明白“阶级”、“右派”、“进步”等充满政治含义的词汇。就这样,历史、政治的神圣性被一个蒙昧的农村妇女通过自己的女性经验给消解了。她似逍遥的局外人,轻轻祛掉了政治和历史带来的沉重感和压迫感。在别人眼里,没有觉悟、不通世事人情的她完全依着自己简单直接的想法判断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而不受历史教训、政治观念的影响。她不参加对打成“恶霸地主”孙怀清的批判,并冒着杀头的危险救出孙怀清;她同情在运动中被打瘸腿的李秀梅的丈夫“老虎”,主动帮他打水;而这些是生活在史屯的男男女女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事。

《小姨多鹤》中,朱小环的生活因了历史的进程有了诸多的变化:抗日战争将要结束时,丈夫张俭买了日本女人多鹤为张家生子育女,于是她多了一个暗里和自己共有丈夫的“妹妹”;四八年村里解放,为了躲避新生政权的审查,她随张俭带着多鹤离开家搬去鞍山。“文革”中,张俭因工作失误误杀工友石惠财的事故被判死缓;改革开放后,多鹤带着出狱后的张俭和女儿丫头一家回了日本,家里只有一只老狗伴在暮年的她左右。然而,有如此坎坷经历的朱小环对政治,对历史有着同王葡萄相似的理论。她用一种“凑合”的人生哲学面对历史带来种种变故和磨难。其实,这种“凑合”和王葡萄的“躲躲就什么都过去了”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不等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消极应付,而是一种积极的“凑合”:在生活困顿时,朱小环想方设法给家里人物质上的供应;为了她疼爱的张俭、为了悲惨的多鹤,她竭尽全力去维护家中一男二女的平衡生活;在张俭被捕之后,她又凭一己之力支撑起几近崩坍的家庭。这种对自身生存境遇的自觉担承是女性主动把握命运的体现。同时她对政治、权力的不敏感性使她在苦难的生活面前,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一些在别人看来非常严肃应该上纲上线的问题她总是嘻嘻哈哈的对待。因与多鹤偷情被逮到的张俭在厂部保卫科接受审问,面对被扣以“生活作风腐化”严重的问题,朱小环尽管因为感到被骗心里疼痛,却在充满智慧的嬉笑言谈之间把问题解决了。

这些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以拒绝进入主流政治的姿态言说对生活以及由生活构成的历史的认识。女性人物以一贯的达观和一点善良的世故,从容应对历史中大大小小的漩涡。作家 ⑦

⑦王卉.从个人化的体验出发指向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压抑[J]南京仁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在表达女性对历史、政治不是以积极的姿态介入而是以疏离的形象出现的。这种对历史、政治疏离的参与使我们对历史中的女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有别于其他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体得以彰显和确立。

(二)对爱情的主动追求

对美好爱情的希冀是任何一个时代女性的梦想。然而女性因其在历史生存中的边缘化境遇,在爱情上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屈从的地位。不论历史还是现实中,女性对爱情多是以一种矜持等待的姿态存在的。她们等待爱情的降临,即使面对自己心仪的男人,也不敢立即表白、主动追求。

《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是一个例外。她在青春惜懂期卷入革命的洪流,不期然地遇到了自己心仪的男人欧阳英,于是主动展开进攻:为他偷偷拆洗被子,在还他的书里夹“我想嫁给你”的小纸条,并打破所谓的“名正言顺”的传统伦理,在婚前与欧阳英有了夫妻之实,并且怀了孕,就这样和一个“不爱自己而自己深爱”的男人走进了婚姻。田苏菲的爱情经历打破了社会传统的“男追女”的情感模式,彰显了她对爱情的主动性。虽然她明知欧阳英不爱自己,但“她这个人天生知足,有一点就抓住一点”,于是果断地放弃了另一个“事事都为她想,把她看得比他自己重”的男人都汉,追随自己内心深处的意愿嫁给了自己深爱的却“没有实际益处”的欧阳英。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无论是与都汉的情感纠葛还是与欧阳英的爱情历程,田苏菲既是男性追求的欲望对象,也是主动追求男性的主体。

结语

严歌荃三个时期的本土题材作品正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女性主体生成过程:女性从无力抗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压抑自身情感和身体欲望的需求,到对生存环境与父权伦理做出无奈的抗争,再到自觉远离历史、政治的漩涡、主动追求爱情、正视自我欲望,使得女性主体呈现出一个缺失、觉醒、生成的过程,最终得以全方位的确立。

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表达除了能通过女性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以外,还能从她们的处事表现中清楚地找到自主独立的主体标签。严歌荃最终确立的女性主体就是面对各种事情敢于采取果断的行动。她们一旦认定了为人做事的准则,就决不会为追随主流意愿而做盲目的改变。这种在意识上惜懂无知的女性在行动上行使了个人主体的权利,不同于其他作家笔下的有着明确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人物。在难以突破的到处体现男权意志的社会中,有着明确主体意识的女性如果在现实中不能达成所愿,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并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可是,严歌荃笔下的理想中的女性主体不会这样,她们因为僧懂反而能更好的溶入社会之中,用符合自己意愿的实际行动表达相对独立自主的主体标签。她小说中的女性主体不是完整统一的,也不是和父权文化体制完全隔绝的,这就避免了没有现实基础的女性主体虚假论述,也

避免了落入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

【参考文献】

[1] 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一一论严歌荃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当代文坛,2008(5)[2] 李文杰.论严歌荃的女性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3] 周晓阳.良性轰炸人类文化—~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简介[J]全国新书目,2000(3)[4] 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荃小说叙事艺术初探[J]华文文学,2009(10)[5] 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一严歌荃和谭恩美为例[J]华文文学,2008(11)[6]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铁凝小说母亲形象分析 篇3

——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及特点,学会在阅读中辨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2学习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3.加强小说的阅读训练,培养分析、理解、运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

【概念阐释】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既生动地体现了小说的思想内容,也深刻地反映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因此,感受并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成了领会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关键。

【阅读指导】

初中小说课文:《社戏》、《三颗枸杞豆》、《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窗》、《范进中举》、《孔乙己》、《最后一课》、《故乡》、《变色龙》、《多收三五斗》、《百合花》、《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呼兰河传》、《热爱生命》、《台阶》„„

回顾已学的小说,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说出有关的他的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一种心理,并能说出他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人。

请说出下列句子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一)1.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离不开相关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阅读分析小说时,要先着眼于作品中描写人物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的语句,在作者或工笔细雕、或简笔勾画、或漫画夸张的描写中,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性格,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初步印象。

①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故乡》

肖像描写

杨二嫂:泼悍 放肆

②“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

语言描写

孔乙己:死要面子

,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③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个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范进中举》

语言描写、动作

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爱财、贪婪、虚伪 2.忖其心、辨其神、体其情。

要想深刻地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还要学会由表及里地分析人物形象的情感和思想。小说中往往会运用细致传神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内心的微妙变化和情感起伏,进而展示人物形象个性、推动小说情节、表现作品中心。同学们在阅读分析时,要紧扣作品中描写人物形象神态、表情的语段,透过人物形象的神态变化来剖析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情感变化轨迹,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①我听了这几句,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象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最后一课》 心理描写

小弗郎士:对敌人的恨,对失去学习法语机会的痛苦,不好好学习的懊悔 ——懂事、爱国

②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我的叔叔于勒》

神态描写

菲利浦:见到于勒再次变穷后的惊恐、绝望 ——自私,冷酷,惟利是图

3.解背景、品景色、借陪笔。

把握人物形象,除注重小说中大量的正面描写外,还要注意作品中的背景语句、景色描写和他人言论。阅读分析时,同学们要善于从小说交代的社会背景入手,了解特定时代之下的人物命运和性格演变;结合小说中对天气、季节、时令、景色描写的句子,体会场面气氛,感受人物心境;还要善于抓住小说中的插叙、补叙语句,从他人之口及作者眼中来了解人物形象的经历遭遇。

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社会背景: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军阀官僚压迫下的农民生活贫困,农村荒凉、衰败。“我”悲凉的心情。

②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象风雨中的树叶。

《在烈日和暴雨下》

天气冷

人物心境无法自控命运

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的叔叔于勒》

侧面描写

通过“我”的眼睛,表现于勒的穷困潦倒

(二)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命题改革实际,小说阅读关于人物分析的考点是:①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能根据文本对人物进行自己的个性评价与初步赏析。

(三)中考拟题方向:①分析人物性格,评价或赏析人物。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感情。③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心理。

【金题精练】

槐抱柳

袁省梅

(1)你见过这样的树吗?

(2)本是棵槐树,扭曲的躯干,黑铁般的外表,龟裂的表皮,半腰里却被谁挖走了般,凹陷成一个马槽般的大坑。偏偏就在那大坑里长出了一棵柳树,枝条越长越大,夹在槐树横横竖竖的枝条间。风沙把村里村外的树都击打地枯死了,却在槐抱柳跟前没了奈何。

(3)槐抱柳活着,也有一部分死了,死了的是槐树的一半,长在槐树怀里的柳树却活的好好的。这棵树是五里柳最老也是唯一的一棵树。没有谁不知道这棵树多少岁了,就像不知道王长信老人多少岁一样。

(4)人们都很忙,忙着搬家。人们说,五里柳不能住了,风沙要把人都给埋了。王长信老人说他不走,他说那些空荡荡的院子房子不让他走,五里柳不让他走。老人说,我走了,谁管这棵槐抱柳呢?

(5)王长信老人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给自己喝,给槐抱柳喝。

(6)都走了,就剩咱俩了。王长信老人给树浇着水,给给笑,五里柳就剩咱俩个活物了。老人把这棵树当成人了。王长信老人浇完树,又去挑水了。村里,地里,老人种了好多棵树苗。老人说,我就不信风沙能跑过咱。老人叨叨着,五里柳不能只有你和我啊。咱得把风沙撵走,得让房子是房子院子是院子,得让鸡飞狗跳鸟叫人闹。

(7)一场风沙过后,五里柳又是死寂一片,树苗东倒西歪的,有的连影子也吹刮到很远的地方看不见了。【A】村口的槐抱柳就担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槐抱柳担心风沙把老人也吹刮得歪倒了。沙梁上老人给给地笑,我的命硬着哩,不怕。

(8)老人在沙梁上,挖了更深的树坑,把一棵棵倒了的树苗扶起来,压实,浇水。老人说,我就不信撵不走沙,不信这树活不了。

(9)恣肆的阳光里,老人提着铁锹,担着水桶,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在沙梁上忙碌。(10)槐抱柳安心了,安安静静地没有一丝声息。老人再给老树浇水时,老树就对老人说,您也是一棵树,会走的树。老人给给给给笑得开心,粗糙的手抚着老树,说,我是树,咱都是树,五里柳要有好多的树。槐抱柳满枝头的叶子就哗哗哗哗响了起来。

(11)然而有一天,老人没有来。太阳在天上肆无忌惮地滚着,从东滚到西,老树都没看见老人,老树的每个枝条都耷拉的没了精神。老树开始担心起来。没有老人,五里柳就真的完了。老树忧愁地想着。

(12)夕阳给五里柳罩了一件金线银丝般的外衣时,老树看见了老人。老人晃晃悠悠地担着水,说,不服老不行了,得叫他们都回来,回来栽树。【B】老树看着老人,满树的枝条都担心地揪扭成了一团。

(13)第二天,老人果然唤来了四五个人。老人和这几个人回到村里。老人摘下一把猩红晶亮的大枣给这几个人吃。那是老人栽种的沙枣树上结的大枣。

(14)老人说,好吃吧?老人说,不能白吃,你们得帮我栽树。吃一颗枣,栽一棵树。(15)那些人看着沙梁上的树,说,栽树栽树。我们都栽树。把五里柳的人都唤回来栽树。

(16)老树看见老人脸上狡黠的笑,一层一层地堆积。老人悄悄地给老树说,不急,他们会回来的。五里柳还是五里柳,你信吗?

(17)果然,更多的人来到了五里柳。人们栽树累了,就坐在老树下,望着槐抱柳说,树老成精哩,有槐抱柳护佑着五里柳,五里柳就不会被黄沙埋了。

(18)老树说,老人才是精哩,他是五里柳的精魂。(19)老人给给给给地笑着,靠着老树的槽坐了下去。(20)老树看见老人慢慢慢慢地坐在了它的怀里。

(21)老树用它糙糙的却温暖的“马槽”像抱柳树一样,抱住了老人。(选自《2011中国小小说》,有改动)

13.文章第(6)段表现了老人哪些形象特点?(4分)答:

14.品味第(16)段画线句中“狡黠”一词,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像,描写此时老人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5分)

答:

16.文末描写老人坐到老树的怀里、老树抱住老人的画面有何作用?(5分)

答:

13、(4分)平均2.3分

①刻画了王长信老人坚守、执着,信念坚定,答到任一点得1分;

②乐观,1分;

③勤劳,1分;

④爱家园(家乡),1分。

14、(5分)平均2.52分

①能联系前文表现出老人的得意、智慧(3分)②联系后文对人们能回来的坚信,以及对五里柳美好未来的信念(2分)。若不是心理描写酌情扣分;若语言不流畅扣1分。示例:示例:太好了!我终于让你们知道只要下决心,坚持栽树,我们这儿还是能将树载活的,你们吃的 枣子不就是我亲手栽的枣树结的籽吗?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回来栽树,种庄稼,我们五里柳的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16、(5分)平均2.5分

第一层面:画面内容概述,即画面写的是什么,如“老人与老树相互依赖,相互呵护等,1分;第二层面:①画面对揭示形象的作用,如“深化主题,表现了人类亲近自然,自然呵护人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2分;②画面给读者的启示,如“意蕴悠长,让人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等,2分。

【实战演练】

赊 米

赵丰华

这天,镇上逢集,牛村长向“二虎米行”走来,裤腰上别着一只塑料口袋,在屁股后头一甩一甩的。

“二虎,给我装一袋米——记账!”

二虎到剥米车间,盛了一袋米出来:“牛大叔,看我给你装的新米,刚剥出来的,还热着呢!”

牛村长“嗯”一声,扛起米袋,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虎干瞪眼,瞅了牛村长背影一眼骂道:“妈的,屁大个官,牛气啥呀?”

不到一个月,牛村长又来了,腰间仍是一只塑料袋,吼一嗓子:

“二虎,装一袋米!”

二虎攥着塑料袋,进剥米车间,装一袋好米,提到牛村长跟前。

“牛大叔,新米,热着呢——我那宅基地手续,啥时候批下来?”

“慌啥?你又没在家呆过几日。”牛村长扛起米袋,晃悠悠地走了。

下次来,老子往你米里掺沙!二虎望着牛村长远去的背影,恨得咬牙切齿。

没过多久,牛村长又来了,还是那只塑料袋,说的还是那句话。

二虎心里不乐意,可照旧到车间装一袋米出来,照样笑嘻嘻的。

“狗日的,下次来,老子再给你就不是人!”二虎向着牛村长的背影重重地啐了口唾沫。

牛村长又来了,腰间仍是那只袋子。

“牛大叔,又赊米呀?我们把以前的账结一下吧!”二虎皮笑肉不笑地说。

“我会赖你这点米钱?以后一块儿结!”

“姓牛的,你欺人太甚了!村里几百口子人,你„„三番五次,只诈我„„”二虎的脸黑了。

“等你爹死了,这账也就结了!”牛村长解下袋子,冲到剥米车间去了。

“你„„难不成逼我„„逼我爹去火化„„我„„要告你!”二虎气得直哆嗦。

牛村长扛着米袋子出来,板着脸,理直气壮地走了。

二虎说到做到,一纸诉状告到了法院。

法院受理了这个案子。开庭那天,牛村长被传唤到庭,坐在被告席上。

作为被告,牛村长对二虎的指控全部认账。

二虎得理不饶人:“还村长哩!次次拿米,都不付钱。还说我爹死的时候,要重重敲我一回。今儿个,我得讨个说法!”②

话音刚落,门外跌跌撞撞进来一个老头,衣衫破旧,瘦得皮包骨头。这老头扶着椅子喘了半晌气儿,颤声说道:“我„„我来圆这个说法!你„„黑了良心的,开着米行,连米都不给我吃„„要不是村长,我早饿死了!”

二虎张大了嘴怔在那里,好久回不过神来。

1.面对牛村长的一次又一次赊米,二虎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请用文中的词句作答。干瞪眼→恨得咬牙切齿→重重地啐了口唾沫→气得直哆嗦。

2.小说往往在人物对话前加上适当的神态、心理或动作描写,来丰富形象。请揣摩上下文语境,为文中①、②两处分别加一段神态、心理或动作描写。

①牛村长板着脸,瞪着眼,说:②二虎咧着嘴,舞着手,大声吼着。

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从原文中摘抄两句能暗示小说结尾的语句。

如:①“我会赖你这点米钱?以后一块儿结!” ②“等你爹死了,这账也就结了!”

第一题是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四次态度变化是村长四次赊米后二虎的反应,第一次到第三次是村长赊米走后二虎的反应,最后一次是二虎当着村长的面想发泄而又无可奈何的表现。我们找到村长赊米的四次情节,就不难找出二虎态度的变化:干瞪眼→恨得咬牙切齿→重重地啐了口唾沫→气得直哆嗦。

第二题是考查对人物的神态、心理或动作的描写。解答时所加的人物神态、心理、动作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第①②处分别加在二虎所说的话的前面和后面。因前后都有语言描写,所以这两处加上神态或动作描写较为恰当。答案示例:①牛村长板着脸,瞪着眼,说:②二虎咧着嘴,舞着手,大声吼着。

第三题是考查小说前面内容对故事结局的暗示,而这些暗示都包含在人物的语言之中。我们从小说的结局了解到村长赊米的目的:开米厂的儿子居然不承担赡养父亲的职责,村长只好以赊米之名到二虎那里“赊米”,再送给其父亲,用心可谓良苦。因此在赊米过程中,村长的语言和动作很多都与此有关,如:①“我会赖你这点米钱?以后一块儿结!” ②“等你爹死了,这账也就结了!”

【解题指导】

以叙事为主的小说通常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一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上一篇:当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时心情随笔下一篇:羊城印象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