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素说(通用3篇)
四要素说 篇1
近年来, 小说阅读成为高考中的常客, 很多省份在考查现代文阅读的时候选择小说, 由此可见,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迫在眉睫。笔者认为, 在进行小说阅读的时候, 要读情节, 读人物, 读环境, 如果把握住这样几个方面对于提高成绩是有用的。
一、读情节
把握好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对于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考试中对于情节的考查, 往往会设置这样几种题目:
(1) 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解题思路:根据小说情节理清结构, 明确写了什么。如: (2009安徽) 《董师傅游湖》, 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解答这一道题目了解文章的情节即可, 在对情节有效把握的基础上, 进行归纳, 就能正确作答。
(2) 某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 (1) 明确情节的位置及所写内容。 (2) 分析此内容与其他情节、标题、主旨的关系。 (3) 分析其作用:一是创造悬念, 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 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 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再根据题目要求, 结合文章作答。答题步骤: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 突出了……表现了……如: (2008江苏) 《侯银匠》, 题: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条题目只要注意小说情节是相辅相成的, 注意前后的关联性, 前有铺垫, 后有照应这样的情节特点, 便不难回答。
二、读人物
小说中, 离不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有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 因而命题者往往从人物形象入手。在考试中对于人物形象的考查, 往往会设置这样几种类型的题目:
(1) 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如: (2009安徽) 《董师傅游湖》, 题: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形象, 要回归到原文中去, 明确主人公的身份, 把握住符合董师傅形象的语言、动作、细节、心理, 在这个基础之上, 去揣摩人物形象。
(2)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具有怎样的性格?如: (2009宁夏海南卷) 《孕妇和牛》, 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这类题目的作答, 要从文章中圈画出关于孕妇的相关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的语句, 关注主人公的身份、教养、地位, 即可分析出她的性格。
(3) 根据场景, 对文中人物进行评析。如: (2011江苏卷) 《“这是你的战争”》, 题: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 对比鲜明, 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 除了关注人物自身形象之外, 还要把人物安排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背景中去, 同时也要把握好原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的介绍、看法、态度和评价, 只有把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才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答案。
三、读环境
一部优秀的小说, 其环境对于情节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对于人物形象具有渲染、铺垫、烘托的作用, 所以, 同样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 也是考题之中常常涉及的内容。关于环境的考题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 可以这样作答:
(1) 概括景物的特点。如: (2009浙江卷) 《魔盒》, 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解答这类题目, 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景物描写, 并且概括出特点。然后再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谈谈景物描写的作用。如: (2011江西卷) 《晚秋》, 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按照这道题目的要求, 先在开头部分找出画线的句子, 除了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外, 还要明确作用类的题目, 要从两方面作答, 一是结构, 二是内容, 结构上在开头的话, 就是与结尾呼应, 引起下文, 为下文铺垫, 开宗明义等, 掌握了这些, 解答也就不难了。
(3) 概括景物描写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 (2011四川卷) 《锈损了的铁铃铛》, 题: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 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答这道题目先从修辞手法入手, 并且答出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然后是这样的环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最后有怎样的深意或者发现了什么感情, 只要把这几步有机整合起来, 就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答案。
(4) 了解景物的特定意义。如: (2011江苏卷) 《“这是你的战争”》, 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参考答案:“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做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 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 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提高小说阅读成绩任重而道远, 只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落到实处, 灌输好小说三要素的重要性, 把握好答题的思路、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将指日可待。
四要素说 篇2
初中体育骨干班学员说课专题活动结束已经半个月,但是留给我的思考是深刻和难忘的,现整理一些有关于体育说课基本要素的资料,提供给广大体育教师参考、学习,愿对全体体育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说课与写教案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案只需写清“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内容,教师教学设计的思想过程没有体现出来。而说课时教师不仅要向同行说出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还要重点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论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使听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1.说教学思想。应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二是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三是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体育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应从五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对本课教材进行简单分析;二是本课教材的前后联系与所处的地位;三是该教材在学年、学期的课时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四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五是对本课教材如何进行重组、改造、整合。3.说学情分析。应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要说清授课班级的特点与基本情况;二是要说清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的基本情况;三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兴趣。
4.说教学目标。应从三个方面去具体化和细化:一是对目标的深层考虑;二是每一类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三是教学目标的具体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情感教育点。
5.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设计合理、结果严谨、过程清晰,要以目标为主线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展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开展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以及采用何种手段来达到反馈和强化学习结果。突出说教法手段和学法指导及各教学板块所采用的具体措施。一是说教法手段,应从四个方面去思考:①总体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②如何根据学生实际与学生间的差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法手段,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哪些不同的教法,④在某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准备采用哪些教学辅助手段及使用的目的;二是说学法指导,应从六个方面去思考:①要分析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时可能出现哪些困难及其原因,②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指导学生掌握何种学习方法,③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里规律和认识规律来指导学生学习,④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何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里意向,⑤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成学生有效学习,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6.说教学特色。
例说中学数学原理教学的基本要素 篇3
【关键词】直线方程 原理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23-02
数学原理课作为知识形成的基本课型之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数学原理课教学上,我们常常见到的是“三板斧”式教学。即先对原理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证明,随后迅速进入原理的运用环节上,最后就是课堂练习。将数学原理课上成了一节数学习题课。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只看重对原理本身的证明及结论的掌握运用,却忽视原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忽视学生发现意识和合理猜想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原理课的学习与掌握产生畏惧心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本文以《点斜式直线方程》教学为例,力求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片面追求结果的弊病,挖掘原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结构的系统建构和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教学回顾、教学反思和文献梳理等方面,试图论述数学原理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教学回顾
1.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问题:如图所示,直线l过点 A(-1,3)且斜率为-2,点B(1.1,-1.21)在直线l上吗?
意图:通过图像是没有办法判断直线与点的位置关系的,因此应该借助坐标与方程来判断,由此反映出学习直线方程的必要性。
2.特殊入手,猜想原理
问题:已知直线l过点A(-1,3)且斜率为-2,问直线l上的点P应满足什么条件?
意图:借助几何画板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不变的量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代数表示。揭示坐标法的思想,重点放在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上。
3.原理证明,方程命名
问题1:已知直线l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问直线l上的点P应满足什么条件?
意图1:引导学生揭示直线与方程的同构关系。引导学生来命名,概括出点斜式方程的定义,突出确定直线的两个要素:点与斜率。
问题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的直线中有哪些特殊情况?它们都能表示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吗?
意图2:概括总结(1)与x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斜率为0):方程 y=y0;(2)与y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斜率不存在):方程 x=x0; 并进一步获得截距及斜截式方程的概念。
4.原理应用,巩固提升
例1:求下列直线的方程
(1)一条直线经过点P(-2,3),倾斜角α=45°;
(2)一条直线经过点A(0,2),且与直线y=3x+1垂直。
例2:已知直线l1:y1 = k1 x+ b1,l2:y2 = k2 x + b2.试讨论:
(1)l1∥l2的条件是什么? (2)l1⊥l2的条件是什么?
意图:点斜式方程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渗透解析法和数形结合思想。
5.归纳总结,结构认知
(1)知识结构
(2)方法结构
①坐标法。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题意将直线上动点坐标(x,y)所满足的等量关系表示出来。坐标法求轨迹的思想不仅对直线方程与方程直线给出解释,更对后续的求曲线方程问题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②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直角坐标系,把直线图形的几何直观与直线方程的代数运算有机结合,实现了运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
意图:通过结构化总结与梳理,帮助学生将新学内容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反思
1.何种方式引入,教学上不能太突兀或呈现跳跃式引入方式。以本节课为例,什么叫直线的方程?什么叫方程的直线?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并没有这方面认识,问题一开始时的设置是“给定一个点和斜率,如何求直线l的方程?”如此问题设置导致大部分学生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主要原因便是学生还不知道直线方程的含义。后改成“求直线上点满足的条件,于是可以从几何上解释—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可以从代数上说明—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可以进一步说明坐标法的思想:用代数方程表示几何直线,由此才进一步提出问题:方程与直线能互相表示吗?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水到渠成了。
2.知识原理不是无端生成的,为促进新原理的学习,就要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比如,坐标系下两点的斜率公式表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如果异于两点的第三点P也在直线上,那么它满足的代数条件是什么?等等是学习新原理的必要知识。
3.本节教学结构是什么?本节课核心任务是对直线方程和方程直线的探究发现过程。重难点是直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的同构关系,以及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探索和运用过程。而核心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学生自主及合作来完成的。通过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过程来归纳原理并运用原理。这是本节的教学结构,那么对一般的原理课的教学结构又该是怎样的?
三、教学原理
通过知网搜索了相关文献,并阅读了福建省普教室课题成果《福建省中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以及厦门市教科院编写材料《原理课核心任务及其教学定位》。梳理以上相关理论后,下面尝试论述原理教学的基本要素。
1.数学原理课的定义
数学原理包括数学公理、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数学原理既是数学概念及其关系认识的深化,又是联系概念和问题的桥梁。数学原理课应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演绎规律,掌握数学知识之间所存在某些定律或联系法则。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数学原理的条件部分和结论部分,了解公式、定理中诸条件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原理变形的各种形式。
例如,本节课学习是对直线方程与方程直线的首次认识与接逐步了解直线方程与方程直线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对数学原理的理解。
2.原理课的基本要素
(1)数学原理的内容:数学原理的内容表述可以是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必须表达规范,对原理的叙述要准确。
(2)数学原理的结构:要求分清条件和结论。在进行原理教学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区分原理的条件与结论,体现数学原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联系。
(3)数学原理的论证:数学原理的论证要引导学生探索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推理思路。还要注意原理转换时的等价性,引导学生在证明过程中如何进行原理的转换,一定要展示完整的思维过程。
(4)数学原理的应用:通过例题和习题让学生领会原理的适用范围、应用的基本规律和注意事项。根据高中数学原理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学习过程。
3.原理课的教学结构
(1)基本流程
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为:1.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2.特殊入手,猜想原理; 3.原理证明,方程命名; 4.原理应用,巩固提升; 5.归纳总结,结构认知等。
(2)教学结构
数学原理的教学一般有几种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第一种是实验研究型的教学过程结构,如本节教学;第二种是枚举研究型的教学过程结构,如分类与分步计数原理教学;第三种是推理研究的教学过程结构,如空间几何中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的定理教学;第四种是分类研究和推理研究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结构,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学。
关于中学数学原理教学,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初浅认识,期待同仁们更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数学原理的形成过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整体思维,学生才会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主动迁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秀清.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型及对策[J].保山师专学报,2009(5)
[2]吴亚萍.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1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