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要素说课

2024-10-02

会计要素说课(通用8篇)

会计要素说课 篇1

《会计要素》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福建商贸学校的教师陈淑华,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会计要素》,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核心,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会计基础》一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本教材第一章第四节会计要素中的一部分内容。会计要素是对前面所学内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只有明确会计六要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数量的增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学习会计等式及借贷记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理解会计要素的含义;

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会计平衡式和借贷记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的能力。(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感到懂得一些会计知识非常有用有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综合大纲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我把本次课重点定为:会计要素的内容

难点定为:正确划分会计要素,进行会计要素分类操作。

二、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启发式为主,配合案例教学,将熟悉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探究新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11级会计电算化2班新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经济常识贫乏,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难以感兴趣,缺乏耐心,存在着畏难情绪。但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多动手,对喜闻乐见的实例比较感兴趣。他们能意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性,希望能学有所获,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主动学习性差。

(二)学法指导

本节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找到学习的乐趣,由生疑到探究到结论,积极合作,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形成自主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让学生回答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会计的对象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首先明确给出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这节课只讲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

1、在讲资产时

首先抛出问题,一个企业,他有多大规模,他的经济实力如何,表现在哪一方面,资金占用分布在哪些地方?再比如说一个家庭,拥有居住的房屋,可能持有股票,基金,手头有现金,银行里面有存款,还可能被亲戚朋友借走了一笔钱,这都是一个家庭的资产。用这些现实的经济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给资产下定义,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资产应同时具备三个特征,使同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资产的特征时,通过“想一想”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如下问题:判断是否属于企业的资产。

A、如果某企业预计半年后要买入一台空调,能否构成企业的资产?为什么? B、企业租入一台机床,期限为50年,用来生产新产品,并负责设备的维修等费用,这台机床属于企业的资产吗?

C、保留在企业仓库里面的已经霉烂变质,毫无利用价值的材料,还能作为企业的资产吗?

说明只有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接着讲资产按其流动性质和存在的形态不同分类,这里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流动性,就是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资产的种类比较多,我通过多媒体把每类资产的名称和内容打到投影上,并配以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接下来讲资产的来源,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投入的,二是向债权人借入的。引出另外两个会计要素,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负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解释完负债的定义后,再强调作为负债应同时具备三个特征A: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B:是一种现时义务C: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想一想:企业向银行借入一年期借款200万元,将要到期,尚未偿还。能确认本企业的负债吗?为什么?

关于负债的种类: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通过投影进行反映和解释,适当的提及二者的区别在于偿还期限长短和举债目的不同。

最后讲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即: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这里只要求学生掌握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想一想: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有何区别?(让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三)小结及布置作业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反映的是一定时点企业静态的财务状况,可以知道企业资产总额及分布形态,资产来源于投资者投入的(所有者权益)和向债权人借入的(负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发生变化,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收支及盈亏情况的收入、费用、利润三个要素第二节课再讲。作业见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把黑板由左至右分为3份,左边三分之一写教学目标,右边三分之二写教学提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会计要素说课 篇2

一、紧扣课程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 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语文学科而言, 它要求教师在说课前要从整个课程的体系出发通盘考虑, 再具体到每个单元, 看看课标对这节课所在单元的要求, 根据单元主题来确定本篇文章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 以便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这样,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就可随之确定了。

二、说清学生情况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学的重要依据。难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课堂训练的设计都应根据学情而定。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精英教学, 喜欢从高点来设计, 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说课, 则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 说清学生情况, 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 使教师的每一分努力都能作用在全部学生身上, 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 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说清教法、学法

说课时要说清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掌握知识所必需的学习方法。只有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习方法合理, 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说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等方面, 切合实际地分析本课所选择的教法与学法。只有教师对所选择的教法与学法了然于心, 并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做支撑,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面向个体, 高效施教。

四、说清教学程序

说课的要素和流程 篇3

本文以笔者曾作现场示范、反响较好的公开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的说课为例,谈谈说课应如何体现其要素和流程。

一、关于内容编排和课题设计

1. 说内容编排

“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公开课中的冷门选题。

按教材体例,本单元由“文学的繁荣”“美术的辉煌”和《音乐和影视艺术》三课构成,每课均按时序线索展开。“历史是文化的镜子,失去了历史的依托,文化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光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理解文化现象一定要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然而,如果按照教材体系讲授,每一课都必然会重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一历史过程的先后顺序及其各种风格流派产生的历史条件,未免导致重复的烦琐和乏味,也不能很好地突出各个风格流派的时代感,也无法增强各种流派下文学、美术、音乐等不同文艺形式之间的关联性。为此,笔者调整了本课的教学体例,把教材三课中的19世纪初期新古典主义和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美术、音乐等内容提炼出来,糅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而把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和20世纪的现代主义另行编排,作为下一课的教授内容。通过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美术、文学、音乐是同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形式的文化产物”的道理。

2. 说课题设计

本课题是德国作家席勒的一句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罗曼蒂克(Romanticism)似乎人人都懂,但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直觉上,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浪漫和浪漫主义的本质含义。而席勒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不仅概括了浪漫主义的本质含义,还体现了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揭示了浪漫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在于其“美丽的理想”。

二、关于教学对象、理论依据和教学方法

1. 说教学对象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具备了文化模块学习所需的政治、经济知识的铺垫,并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积累和“缄默知识”。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科内整合、多学科综合”的特点,教学设计时,应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认知,并以此为起点,打通知识联系,使教学新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使学生在亲历、体验、建构的过程中更好地予以理解、消化、吸收。

2. 说理论依据

本课根据学习需要,着力体现 “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本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打通人教版教材,参考人民版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凸显时代特征。本课教学资源整合不仅体现在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不同模块的整合、中外历史的整合,还体现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和渗透,如美术、音乐、文学、戏曲等。

3. 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进行同类别教学内容的处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领会中模仿、在理解中运用、在迁移中提升。

三、关于目标构建和教学板书

1. 说目标构建

按照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标不难确定:通过了解、欣赏浪漫主义文学、美术、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知识目标),认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能力目标),进而理解、尊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多样性,学习文学艺术家执著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自觉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之间不能割裂和孤立,而要在实施过程中使其浑然合一、层层推进。所以,在目标构建上,要努力使三维目标的达成方式具有连贯性、指向性。具体设计,本文将在“四、关于教学过程和方法预设”中展开讲解。

2. 说教学板书

本课的教学板书,采用黑板板书为主、现代媒体为辅的方式。

本课主要用传统的黑板板书展开教学内容,揭示层层线索(见图1)。

然后,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板书,并体现以下特点。

辅助性:根据不同的文艺形式,借用多媒体手段,引入形式多样的史料载体,如音乐名曲、美术作品画面、人物肖像、电影视频和名人名言等,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协调性:PPT画面、图片、字体的选择和设计,力求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相一致。新古典主义的画面采用冷色调和隶书,以突出理性、严谨的特点;浪漫主义的画面,字体采用华文行楷,自定义动画形式多样,图片动感强,如跳动的音符,以衬托浪漫主义瑰丽、鲜艳、夸张等特点(见图2)。

流程性:作为一节示范性展示的公开课,在不影响主题思想的前提下,注重环节之间的衔接和流畅。虽然流程预设性较强,但这不排除课堂的生成性。只有对教学各个细节的流程予以充分考虑和周密安排,才能从容地去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捕捉教学的灵感。

四、关于教学过程和方法预设

1. 说导入氛围

课前,先用多媒体动画慢慢地“飘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字幕“I leave softly ,gently .Exactly as I came……”同时播放《茉莉花》的优美旋律,营造浪漫的氛围。中国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十年被看做是浪漫的十年,文学、音乐、美术方面都卓有成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代表,而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其中有一段旋律就出自中国民歌《茉莉花》。这一设计,意在调动学生在感同身受和心驰神往中投入学习。最后,板书课题。

2. 说任务驱动

整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教学要求》,提炼出关于“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关键词和直观图示(如图2),借以介绍本单元基本线索和本课学习要求,以期在任务驱动下,明确本课地位和目标要求,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3. 说“背景”突破

“背景”是本课的难点。设计时,先要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情怀?”继而引入丹纳“艺术和时代精神同时出现”的观点,通过背景分析加以论证。由于学生在必修一政治模块和必修二经济模块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知识,只是尚未和本课教学内容联系贯通,所以在备课时应搜集相关背景材料,分别指向“工业革命扩展”“欧洲政局的动荡”“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以再现19世纪上半期历史场景,归纳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这样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要求。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出示关键词板书。

4. 说“风格”提炼

“浪漫主义风格”是理解本课内容的关键词。对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和美术风格,教材均有介绍,虽然表述不一,但内涵相通、精髓统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示,也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比较、提炼,以免不得要领死记硬背,割裂了两者作为同时代产物的一致性。为此,在设计上,明确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提炼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共性。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不仅熟悉了教材,而且通过对相似、相类、相同知识的对比归纳,培养了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提炼关键词板书。

5. 说“成就”突出

浪漫主义艺术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分别由“浪漫主义的狮子”(美术)、“浪漫的乐章”(音乐)和“激荡心灵”(文学)三个部分组成。具体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内容选择上,要体现“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这一灵魂,突出浪漫主义斗士爱国主义的情操、民主斗争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是在切入方式上,基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前认知,针对不同领域文艺形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技法,选择不同的切入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如果以同一方式呈现七项文艺成就,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反而使原本生动丰富的题材黯然失色。

【美术】在归纳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 从多幅作品中挑选出具备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如图3),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就可顺势进入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的学习,如果回答错误,则可乘机强化浪漫主义不同于其他画风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自己原有知识“图说历史”,解读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理解为什么德拉克洛瓦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狮子”,感受画家渴求自由的强烈追求。(板书,略)

【音乐】引用恩格斯对贝多芬音乐的评价:“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的话,那么你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都没有听过。”(出处)激发学生了解“乐圣”、聆听其作品的迫切感。设计上,教师此时应退到“幕后”,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介绍贝多芬生平的字幕和《命运》《英雄》的声频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乐圣”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以及对民主和自由的执著向往。(板书,略)

为了让学生理解教材关于“在音乐领域里,出现了很强的民族性趋势”的论述,除了讲解教材重点介绍的欧洲的音乐流派,在本课设计上,笔者有意插播了中国国粹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的视频。富丽堂皇的场景,缠绵悱恻的剧情,美轮美奂的扮相,清丽婉转的唱腔,无不让学生在欣赏中增强了“民族性音乐”的意识,增进了对“各国的音乐都在本国原有音乐文化传统基础上有所突破”的理解,还达成了“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这一价值观的目的。

【文学】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所以,介绍五位浪漫主义文学家及其作品时,设计上有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以问题“为什么拜伦身着异装”来激发学生对拜伦生平了解的欲望,进而对拜伦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自由进步产生崇敬之情;以学生诗朗诵《西风颂》,体验雪莱短暂人生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崇拜海涅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海涅及其作品对德国的深远影响;以《巴黎圣母院》中“爱斯美拉达给受示众折磨的卡西莫多送水”的视频,理解雨果对美与丑的哲学思考;以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来揭示俄国农奴制下各种社会矛盾……

当以上教学内容结束后,回应本课开头的氛围设计,视角再次从世界转向中国——“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浪漫的十年”。在多媒体动画慢慢地“飘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句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吟出声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五四时期中国文人的成就,激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使教学设计有效地达成了“认识到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课标要求。

6. 说小结提升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唯一和最终的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本课的小结中,笔者援引了丹纳的另一观点——“艺术和时代精神同时消亡”,并进行了评判、启悟:浪漫主义所蕴涵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为超越时空的精神,激励后人自觉担当对社会、人类、自然的责任。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精神永恒”的结论。最后,以温家宝总理在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关于“文化精神”的精彩演讲词作为结束语。(见图4)

7. 说作业安排

会计要素说课 篇4

2018吉林省特岗教师面试:简析说课要素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说课具有教学研究或教育科研的性质。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从理性上认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使人既能听懂又能学会,从而使教法、学法信息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说课就是指教师在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用15至20分钟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是教师招录面试考试中重要的考查形式之一,在考生的总得分中一般占到30%左右的比例,所以,不论是走向从教之路还是想胜任教师岗位,都需要对说课有个清晰明确的了解。想要说好课,就必须先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等。

1.说教材

(1)教材分析:包括所说的课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等,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等。

(2)教学目标:要反映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仅要符合教材内容和精神,切合学生实际,而且要准确具体。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重、难点:一般每节生物课的重点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在这一步骤中的要求是:①要讲清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②教学目标要全面、明确、恰当,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并能说出依据;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准确;④教材处理恰当,符合教学实际。

2.说教法

(1)说教法组合及其依据。教法的组合,一是要考虑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考虑师生的劳动付出是否体现了最优化原则。一般一节课以一至二种教学方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教法。说教法组合的依据要从教学目标、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知识基础与年龄特征、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设备条件等方面说明。

(2)说教学手段及其依据。教学手段是指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关于教学手段的依据,要联系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设备条件、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作出解释。

在这一步骤中的要求是:①本课的教法选择及理论依据;②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主体突出;③注重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重视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3.说学法

高中生物课的学法,主要包括生物感性材料的观察方法、学习生物知识的常用方法、再现与保持的记忆方法、学习生物基本技能的方法和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学法指导的依据,可以从该课的知识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包括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与年龄特征、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等方面作出说明。

在这一步骤中的要求: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4.说教学过程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时序安排及其内部结构。如如何导入新课、如何使用相关直观教具、如何提问和组织讨论、各教学环节之间如何过渡、如何小结等。整个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逐点解释教学思路设计的依据,依据的解释要联系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学生的认识规律等方面加以说明。

(2)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并联系教材内容、学生基础和教学方法等说出依据。(3)说板书设计及其依据。说板书设计,主要介绍这堂课的板书类型是纲目式、表解式、还是图解式。板书设计要注意生物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简洁性,文字要准确、简洁。说依据可联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本身特点等加以解释。

在这一步骤中的要求是:①整体设计新颖、合理,有理论性;②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符合教学原理,切合学生实际,适应教学要求;③重要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环环相扣;④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⑤练习设计紧扣目标,具有巩固、深化、拓展知识的作用。

5.说教学反思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等。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

(3)本课教学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有哪些?为什么?(4)本课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根据我多年来对说课的观察和理解,我认为,说课不是教案的细化,不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复述,不是某章某节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好的说课,应包括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及对辅助手段的选用等。一句话,通过说课,展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会计要素说课 篇5

1.下列会计要素中,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是()。资产

2.在以下各项中,不属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是()。运输设备

3.下列不属于流动负债的是()。应付债券

4.所要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会计上称之为()。所有者权益

5.在下列费用中,不属于企业狭义费用内容的是()。营业外支出

6.关于收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收入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7.企业用借入的短期借款归还应付账款,会引起该企业()。权益项目之间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

8.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可统称为()。权益

9.在企业为生产商品所持有的下列各种资产中,不属于固定资产的是()。库存商品

10.所有者权益是由企业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

11.下列能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的业务是()。预收销货款存入银行

1..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是盈利还是亏损。()正确

2.“预付账款”账户不属于资产性质。()错误

3.长期借款是企业为解决流动资金不足而借入的款项。()错误

4.收入能够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不一定是收入。()正确

5.任何流入企业的资产都可以定义为企业的收入。()错误

6.利润=收入-费用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错误

7.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正确

8.会计等式是恒等式。()正确

9.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等式两边要素发生变化。()错误

10.收入能够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不一定是收入。()正确

11.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为所有者权益,亦称净资产。()正确

对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几点思考 篇6

吴祥云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质量的高低。1993年我们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这对我国基本准则的构建乃至会计实务的指导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形式的不断出现和我国具体准则的陆续出台,基本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不利于具体准则的建设和对会计实务的指导,对会计要素定义的修订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

一、会计要素定义的原则

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必须是为确认与计量提供依据,特别是为确认提供理论依据。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要素的定义必须置身于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必须符合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受会计假设、会计对象等的制约。各概念之间必须前后一致,富有严密的逻辑。如果离开了整个概念框架来研究定义,容易顾此失彼、我们认为,会计要素的.定义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即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体现其本质特征;(2)一致性,即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要在逻辑上保持一致;(3)通俗性,会计要素的定义要

做到文字通顺,语义流畅,符合汉语的习惯,容易为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

二、我国的会计要素体系

会计要素个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就容易与会计帐户相混淆;少了,就难以覆盖现行会计报表内的所有内容,不具有完整性。我国目前的会计要素体系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个会计要素组成。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要素体系则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等7个会计要素组成,而美国FASB所定义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收入、费用、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利得和损失10个。不管会计要素有几个,只要其体系严谨、逻辑一致,能满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就是一个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从我国的会计要素体系看,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均是狭义的,排除了利得和损失。这样将导致利润与收入和费用的差额不等,会计要素之间本应存在的勾稽关系受到了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该会计要素体系无法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一些广义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提供应有的理论依据。解决这一矛盾有两种方案,一是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收入与费用类似的广义定义,让它们涵盖利得和损失的内容;二是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删去“利润”这一会计要素。我们认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适合采用第一方案。对比基本准则中的“收入”定义和《企业会计具体准则――收入》中的“收入”定义,可以看出,收入准则虽然未包括营业外收入,但已大大地扩展了基本准则的收入外延,如果能对收入准则的收人定义进行修订,则相比于“利得”和“损失”概念,比较容易为我国广大的会计人员所接受。

至于这些会计要素的主语,国际会计准则是采用“企业”,而美国是采用“特定主体”。我们认为,既然是会计基本概念,立足点就应更高,不应只是企业,而应该包括所有类型的企业、非盈利组织,而且会计要素的主语应与会

环境会计:学科定位与会计要素 篇7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微观基础的环境会计,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独立的会计学分支而出现,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于环境会计研究而言,其学科定位以及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应当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环保局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区分了环境会计概念,但严格意义上环境会计指的是微观层面上的概念(葛建新、房巧玲,2008)。基于微观层面的含义,诸多学者将传统会计学的理论范式应用于环境会计,讨论了包含环境会计目标、假设、要素、报告等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建立了一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许家林,2004;袁广达,2010;肖序和郑玲,2011)。

(一)环境会计目标与假设

关于环境会计目标,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一元论”与“二元论”两种观点。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既是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环境会计信息,以提高其经营效率的工具,同时也重视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益(李宏英,1999;肖维平,1999;王辛平、韩军,2000)。环境会计目标的一元论认为环境会计只是为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服务的信息系统(张以宽,2002),或者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庆钊,1999)。关于环境会计假设,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假设在遵循传统会计学的一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之外,应考虑到环境资源的特殊性而适当放宽其各自假设的外延(许家林等,2004)。

(二)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的观点总结

当前,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与“六要素论”四种观点。例如,李心合(2002)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也有学者认为三要素是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刘永祥,2001)。朱学义(1999)认为环境会计包括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四个要素。持五要素论的学者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五类,其中,环境资源包含在这五类要素中。“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或会计报告研究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肖序(2003)提出在企业年报中补充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等附表,以提高披露信息质量,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阐释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功能定位与治理机制,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以及编制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及对策。干胜道和钟朝宏(2004)则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则、形式、指标等内容作了系统介绍。此外,一些学者进一步分析了企业的披露动机,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环境信息审计问题(李明辉等,2011)。

从学术界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论中不难发现,诸多学者将传统会计学概念应用在了环境会计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虽然没有明确给予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学并列的学科地位,但形成了同样的实质效果。这种研究范式会带来两方面的不足:首先,姑且不论在实质上所形成的环境会计学科定位本身的合理性,在没有明确指明环境会计学科定位的前提下,直接讨论环境会计目标、假设与要素等基本问题,会导致其答案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学术界在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漠视了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其次,由于学科定位模糊所导致的环境会计要素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环境会计研究没有明确的核心问题与研究方向。基于以上两点不足可以看出,在环境会计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在合理界定环境会计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回答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厘清环境会计要素,进而明确环境会计的核心问题,提高环境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会计学科定位

为了明确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应深刻理解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从根本上把握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为合理界定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

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在环境会计研究之初,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便是传统会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不足之处。然而,在更准确的意义上,环境会计产生于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在这一点上,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并无二致。制度要建立、市场要运行、企业要经营,都离不开与决策相关的经济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信息与财务信息(葛家澍,2006)。成本与财务信息作为价格机制下的产物,其运行的前提是产权制度的完善,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货币信息,其根源在于产权制度的完善。

在私有产权制度下,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制度基础得以建立,这也是科斯定理的要义所在。换言之,私有产权制度下,市价成为了约束竞争的方式。在市价作为约束竞争或区分胜负的准则下,经营有效性必定以价格为衡量标准,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获得有效的价格信息以指导自身的经营活动。但杂乱无序的市价信息并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求。为了提高价格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必须生产符合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价格信息,当企业以此为目的搜集整理价格信息时,会计信息系统便产生了。

虽然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原因遵循与传统会计相同的逻辑,但长期以来环境资源并无稀缺性可言,从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的利用方面没有竞争性行为,也就没有环保制度的产生,因而没有环境会计的诞生。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污染与破坏程度日益严重,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了竞争性行为与相应的环保制度。对于私有产权可以清晰界定的环境资源(如碳排放权),其市场交易使其自然可以进入企业的总资产之中,环境会计并不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体系。传统的会计框架足以解决环境资源的所有问题,其特殊之处无非体现在具体的计量问题上,这自然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难点在于诸多环境资源的私有产权难以界定,从而导致环境会计问题的复杂化。对于私有产权无法界定的环境资源,取而代之的是政府作为全体公民的代理人行使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具体表现为政府颁布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资源利用行为加以约束。环保制度的约束下,环境资源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源,也就意味着环境成本与费用的发生。对于追求经营效率的企业而言,企业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控制成本与费用。在市场机制的大环境中,环境成本与费用最终必然以货币信息为衡量标准。为了控制成本与费用,企业必须搜集整理环境成本与费用的货币信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概言之,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催生了日益完善的环保制度,这给企业带来了相应的成本与费用,出于控制环境成本与费用的需要,环境会计开始出现。

(二)环境会计: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

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动因与传统会计是一致的。具体而言,当环境资源稀缺性程度提高,环境资源失去了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因而成为了企业的一种资产或成本,最终由于控制环境成本与费用的需要产生了相应的会计诉求,环境会计开始出现。环境会计这一特殊的物理属性在导致环境会计诞生时间较晚以及核算的复杂之外,并不会导致环境会计产生与传统会计相比的实质性区别。可以将环境会计定义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而不需要独立地建立一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一方面,如果环境资源的私有产权可以明确界定,此种环境资源就具备了进入市场交易之中的制度基础。从企业的视角看,通过市场购买某种环境资源之后,此种环境资源自然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资产通过转化为成本而实现周转,同时,企业需要对这一系列过程进行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在此情况下,并没有所谓的环境会计出现,环境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在企业统一的框架体系中得到了核算。另一方面,虽然环境资源私有产权难以界定——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立环境会计独立的体系似乎有了合理之处——但如前所述,环保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下,企业需要付出环境资源的成本与费用,环境成本与费用的发生则可以直接计入成本与费用要素之中,而不需要对传统会计学框架作出实质性调整。因此,仍然可以在不改变传统会计学框架的基础上,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

第二,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也是审视环境会计必要的视角。首先,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如果将环境会计视为独立的会计学科,那么企业将会出现两套财务报表。一个是企业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另一个则是环境财务报表体系。理论上,环境会计也可以形成包含环境资产负债表与环境利润表等在内的财务报告体系。然而,对于外部需求者而言,重要的是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企业所有者以及潜在投资者,并不会真正关心企业对某些个别生产资产的经营效率。其次,从管理会计的视角看,企业内部管理者追求的也是企业总体经营效率的最大化,管理控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因此,只有完全融入了整体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之中,环境会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环境会计要素

界定环境会计学科定位对于明确环境会计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环境会计只是传统会计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这一学科定位意味着环境会计属于传统会计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必要去讨论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报告等,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学是一致的。相反,可以且应该以传统的会计框架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然后以此为基础明确环境资源会计的核心问题或特殊之处。

因此,可以从多种角度将环境资源纳入传统会计学框架中,但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与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以传统的会计要素为框架纳入环境资源,明确环境会计要素,可以更有效地突出环境会计领域真正应该被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界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以这六大要素为基准比照环境资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环境会计包含环境资产要素

资产(capital)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前所言,当企业在市场上购买了环境资源之后,环境资源便成为了由企业控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一项资产。企业需要对环境资产经营活动进行会计核算,以此来提供环境资产的货币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活动的需求。环境资产会计处理要点包括:(1)由于环境资产的特殊性,应在财务会计准则中增设环境资产科目;(2)由于环境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都是企业通过市场交易或其他方式获得的经济流入,企业应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资产,必要时可以采取非货币计量属性,但在市场机制下,任何计量属性最终都将转化为货币信息。

(二)环境会计包含环境费用要素

费用(expense)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环境费用形成的方式有二。一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资产转化而来;二是来源于企业受到的环境罚款或相关费用。前者的会计处理相对容易理解,只是在环境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后者则可以视为企业利用环境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其实质也是企业购买的环境资产,只是由资产瞬间转化为了企业的费用,因此企业可以将其直接计入环境费用要素之中。与环境资产的会计处理一致,应该在费用要素下单独设置环境费用科目,以核算相应的环境费用或成本。关于计量属性,环境成本应与环境资产一致,都以货币计量为主。

(三)环境会计不包含环境负债与环境所有者权益要素

首先,环境资产要么以负债的形式,要么以所有者权益的形式进入企业的总资产或费用之中,而现行的会计科目完全可以核算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的这两种来源形式。其次,企业建立环境负债与环境所有者权益两类科目也没有实质意义。从一般意义上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具体科目的设置,与企业资产类别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企业资产或费用来源的产权性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应该从产权性质的维度区分出各种具体的科目,而不是以某种资产类别为定语而加以界定。一个现实的例子是,虽然企业之间的资产类别千差万别,但所有的企业都遵循着相同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科目。如果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内部的科目需要重新调整或设计,那么其根源必然在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科目设置本身的某种原因,而不在于企业是否增加了某种资产或费用。

(四)环境会计也不包含环境收入与环境利润两类要素

一般而言,收入的获得并不是某个单独资产的市场交易结果,而是诸多资产经过生产组合并在市场上出售之后的经济流入,即收入是一个总和意义上的概念,不需要也不可能以独立的资产来界定收入的性质。事实上,需要以资产类别进行分别核算的是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而不是收入本身。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环境会计也不包含环境利润要素。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包含且仅包含两个会计要素——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因而环境会计研究应以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为核心。

四、结语

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与传统会计并无二致,都是源自产权制度的完善。在环保制度的作用下,环境资源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源,因而环境资源成为了企业的一项资产或直接成为一种费用。环境资源的资产化或费用化,除了给传统会计框架增添了一种新的资产或费用之外,并没有给传统会计基础理论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冲击。无论从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视角,独立地建立环境会计框架都不具备足够的现实意义。应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中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环境会计目标、假设等基本范畴应与传统会计保持一致。鉴于此,研究环境会计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在传统的会计框架下纳入环境资源,并由此明确环境资源所涉及到的会计学问题。以六大会计要素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之后可以得出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

基于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到环境成本的重要性。首先,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的重点所在。从企业内部角度看,更多的情形下,环境资产以成本的形式进行周转,环境费用也以环境成本为主要内容;从对外披露角度看,环境信息披露无非是在某个时点上对资产状况,以及纳入环境成本之后的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的总结与报告。其次,环境成本也是环境会计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一是由于环境资源特殊的物理属性,导致其在归集分配中涉及到更多与其他资源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由于不同的环境资源对应着不同的环保法律法规,因而不同环境资源的成本核算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简言之,如果环境成本得以有效核算,环境会计最重要的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关于环境成本核算,国内外主要形成了物质流成本会计、生命周期成本会计、完全成本会计等方法(肖序、熊菲,2015;Nicole,2008;Burnett and Hansen,2008;Guenther et al,2012)。然而,环境成本会计研究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核算方法,远没有形成完善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体系,学术界应给予这一研究方向更多的关注,以推动其取得实质性进展。

摘要:合理界定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与会计要素,对于明确环境会计研究方向至关重要。在论证环境会计产生机制的基础之上,可明确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进而得出环境会计研究的基本思路,即以传统的会计框架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而不是以环境资源为基准构建另一个会计框架。据此,以六大会计要素为框架纳入环境资源,可推出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与研究核心——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

会计要素说课 篇8

一、资产定义及其确认的一般考察

如同其他概念一样,资产的定义也和人们所持有的观念或角度有关,学术界先后流行过不下十余种观点,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如下三大类:一是未来经济利益观,即资产是某一会计主体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是资产定义中流行时间最久、目前得到普遍认可并对会计实务有较大影响的一种定义。二是成本观,即将会计主体为取得某一资源所放弃或牺牲的另一经济资源的价值作为所取得的资产。三是权利观,即将资产定义为一种权利。这种观点与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有着内在的渊源。尽管对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存在上述争议,但到目前为止,权威机构发布的、用来规范会计实务的相关准则或者公告,还是采用了“未来经济利益观”或者“未来服务潜力观”来定义资产的,并结合成本观和权利观来确认资产。

我国2012年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八条将资产定义为“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同样,我国2013年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八条也将资产定义为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其中“占有”是指行政单位对经济资源拥有法律上的占有权。需注意的是,尽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准则界定的资产特征与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资产特征基本一致,但都在其定义中用“占有或者使用”代替了“拥有或者控制”的用语。这是因为我国行政单位和国有事业单位(占事业单位的绝大比重)对其资产并不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

我国2015年发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其第四章“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中第二十七条规定:“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产生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其中,“服务潜力”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利用资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履行政府职能的潜在能力。“经济利益流入”则表现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或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减少。

总而言之,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认为,资产的最本质特征是它能够为会计主体带来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而言,这种未来的经济利益则主要体现在资产所能提供的服务潜力方面。

二、军队会计资产定义及其确认:收付实现制

我军现行的《会计规则》将资产定义为“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物资、对下拨款、应收款等”(第九条)。首先我们认为,在这一定义中使用“拥有或控制”的表述是不妥当的。因为根据国际惯例以及我国会计界普遍认同的界定,“拥有”资源是指该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会计主体,所有权则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它包括会计主体对某项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而军队单位的资产绝大部分属于自上而下拨入(不管是经费还是物资)形成的,军队任何单位都无权处置本单位的资产,而只有占有、使用及部分组织收益的权利。“控制”资源是指虽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但会计主体可占有或使用该资源为其服务或提供经济利益。显然,这里的“控制”本身即为占有或使用。事实上,没有“未来服务潜力”的东西列示在会计报表中,可能会误导管理者的判断和决策;反之,具有“未来服务潜力”的资源那怕只以1元的名义金额列示,对管理者的决策也是有用信息。

所以,我们认为,军队会计中资产的定义至少应与我国政府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界定相类同,既要考虑单位过去的业务或事项形成的、对经济资源占有或使用的法定权利,也应考虑经济资源所具有的“未来服务潜力”这一资产的本质特征。至于这些经济资源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特征,自然也是资产确认的条件,可以在定义中加以描述,也可不加描述。但从定义的完整性出发,加以描述更为可取。这样,本文将军队会计资产要素定义为:军队单位过去的业务或事项形成的、由单位占有或使用的、预期能产生服务潜力并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在资产定义中使用“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的用语,不仅为军队单位发生的很多经济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进行会计核算铺平了道路,而且由此出发我们还不难发现,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军队会计核算的资产在外延上不仅不能包括实物资产和其他应收款项,也不应包括对下拨出款项。

三、军队会计资产定义及其确认:权责发生制

在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下,拨出款项是否应划归为资产要素的项目呢?回答是肯定的。诚如上述,从军队单位上下级之间的经费保障与被保障关系来看,军队会计主要是一种限制性拨款会计。现在来看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消减各类具有一定营利性质的单位或项目,直至各级单位完全依靠预算拨款完成军队事业任务。所以总体而言,军队各级单位对财务资源的使用具有双重的权利和责任:一方面,当预算被批准后,有按照规定程序或进度取得拨款收入的权利;收到上级的拨款时,有确保经费按照预算规定用途使用的责任。另一方面,收到上级拨款时,既有对下拨出经费实施保障的责任,又有监督下级是否按照规定使用的权利。

从权责关系来看,军队会计也可看作是一种责任会计。就按照批准的预算对下拨出经费来讲,本级单位有权监管下级单位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而下级单位有责任确保经费运用于预算规定的用途或项目上。在下级单位所履行的责任尚未得到认可之前,本级的监管权利也依然存在。本级会计要反映这种权利,就类似于企业会计中的“递延借项”,我们将其称之为“递延权利”或“递延支出”。这种权利具有暂记性质,当通过决算程序确认下级单位按照规定履行了经费支出的责任后,该权利最终便得以解除,会计上就可以确认实际支出。这正是目前军队会计界对拨款“权责关系”所持的观念:上级按预算对下拨出的款项相当于下级向上级借款,而决算则是下级向上级报销还款的过程。按照这种观念并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的条件下,依据预算对下拨出经费时可以暂记为“递延权利”或称“递延支出”而划归为资产要素类别来确认。但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由于对会计事项不能“应计”,当款项流出会计主体时确认为支出,所以“递延权利”或“递延支出”也就无法反映,如果当作资产记录了,就说明所采用的记账基础不是收付实现制而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我军现行的《会计规则》将拨出经费类项目划归为资产要素,实际上使用了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

但是,上述资产确认的权责观念,不仅仅是人们对记账基础选择的认知问题,它还造成大量“同借同贷”的会计业务处理现象。更严重的是,由于非得等待决算下达后才能结转账目(将对下拨出款项结转为支出,本级收到款项结转为收入),从而造成年底收入数大大低于支出数(即收支净额为负数)的“奇怪现象”,致使不少非财务人员难以理解会计报表,其决策相关性当然要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决算的功能进行一些讨论。

按照我们对决算内涵的理解决算应当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编制的、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性报告。然而,我军预算管理却赋予了决算分配经费的功能。这样就导致了以下问题:首先,它消弱了预算应有的控制功能。经费的分配本应由预算来实现,赋予决算分配经费的功能必然使得决算单位更加重视决算而忽视预算控制,因为最终决定单位获得多少经费收入的是决算而不是预算,所以无论年初预算中各个项目是多少数额的经费,只要能通过决算领报就符合决算单位的利益诉求,从而严重消弱了预算的控制功能。其次,它隔断了预算和预算执行成果的联系。决算功能错位的一个简单推论就是,各级单位的决算数据很可能并非来源于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而仅仅是年初预算数据的再现甚至是有意编造出来的高于年初预算的数据,使得决算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成果如何。再次,它消弱了会计应当提供对决策有用信息的功能。按现行《会计规则》的规定,军队会计确认收入的依据是决算,而决算是在会计年度终了之后才进行的,决算的批复下达时间可能很晚,致使会计的年终结账工作处于两难境地:如果等到决算批复下达后按照核销的经费数额结转账目、确认收入的话,会计信息就会严重滞后;如果年终不等决算批复而直接进行账目结转,就会在年底的账簿上出现支出总是大于收入、甚至收入可能为零的“奇怪现象”。于是,在每年年初开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一般要3个月以上),上年账和当年账并行登记不可避免,最终使得军队会计不能真实、及时、可靠地反映预算执行结果。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简单方案,就是对拨款记录采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即上级拨出款项记录为支出,下级收到拨款记录为收入,但对批准的预算不做记录。

解决上述问题还可有另一种方案,其前提就是要承认决算不应该履行应当由预算履行的经费分配功能。事实上,如果将上下级之间的拨款关系理解为按照批准的预算实施经费保障和被保障的关系,那么预算一旦被批准,本级对上级的收款权利就已经形成,从而按照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本级就可将批准的预算数额作为“应收上级预算款”确认为资产项目。与此同时,为反映本级按照预算实施开支的责任,应通过“递延收入”的方式将同样的批准预算数作为“向上领报预算”确认为负债项目。此后,按照批准的预算实施的经费划拨业务,可理解为上级对本级实施经费保障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上级的预算执行过程),从而本级可以确认收入(上级确认支出)。即当本级实际收到拨款时,相应的预算收款权利(上级相应的保障责任)就得以解除,同时本级的收入(上级为支出)也得以实现。这样做的理由是,在正常情况下,上下级之间的保障和被保障关系决定了拨出款项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再退回去的,即使退回,只要调整收支记录就可以了。与此类似,决算时(往往在下一年度)如果不可避免地有核增、核减事项,应当理解为“项目单元”的预算调整,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的要求,视其批复下达的时间是该项目的预算年度还是下年度而调整预算年度的预算或者计入下年度预算。这一方案在整体上来说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但对拨款业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可以反映经费划拨业务在预算批复及其实际收支方面的真实情况,不至于在会计账簿上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本文赞同这一方案。

总而言之,本文认为,在将预算数纳入军队会计核算并采用修正的4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条件下,军队会计中的资产可以被定义为“军队单位过去的业务或事项形成的、由单位占有或使用的、预期能产生服务潜力并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应收款项(包括应收上级预算款)以及具有递延性质的“对下供应预算”等项目。

参考文献:

[1] 参见:葛家澍、刘峰主编.《会计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279页。

上一篇:小学语文网上的研修总结下一篇:《羽林骑闺人》(王维)原文翻译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