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到“强”的变革:经销商A的故事

2024-10-11

由“大”到“强”的变革:经销商A的故事(通用2篇)

由“大”到“强”的变革:经销商A的故事 篇1

有色金属产业通过企业创新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较为平稳,景气度处于正常区间。国家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着力实现由

大到强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有色金属行业的主攻方向。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有色金属行业更是朝着这一方向加速前行。

辩证看待行业现状

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是科技进步的先导产业,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产业迅速发展,在技术进步、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已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消费量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成为有色金属产业大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至,包括铝、铜、铅、锌等在内的十种有色金属工业产量达到3135万吨,同比增长20.4%,产量消费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的1.19%提高到1.99%。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投资年均增长32.7%,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9.4%。

与此同时,有色金属行业依赖粗放式扩张、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

行业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静态地、局部地、短期地看,有色金属行业面临一些困难;动态地、全局地、长期地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前景无限光明。

从机遇方面来说,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建设新农村等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重点转向耐用消费品、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费主体从城市转向城乡并重,有色金属行业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市场扩张机会;高新科技,材料先行,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有色金属行业密切相关;在资源集约利用和消费方面,我国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但也要充分估计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从挑战中寻找机遇。一是产、供、需、用结构不匹配,部分品种产能过剩,但应用开发还不够;中低端产品充足,但高端产品研发还不够;市场竞争主体充足,但产业整合还不够。二是宏观调控、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三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包括资源和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我国冶炼、采选领域的技术比较先进,但是应用、加工和装备制造技术还有较大差距。四是一些重要机制尚未理顺。

增强实力提升水平

行业有关专家认为,要想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强国,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和能力,比如具有强大的资源控制力、市场影响力、技术引导力等等。

资源,是有色金属行业的命脉,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资源控制力即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占有和控制能力,从源头抓起,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资源控制力,重点是“两头”,一头是资源开发和集约利用,一头是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

市场影响力即对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特别是价格,具有显著甚至决定性影响。像国际上大型的跨国公司,可以左右国际大宗商品原料的价格。要提高市场影响力,就要提高行业集中度,培育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大型企业具有规模优势,在资源勘探、技术研发、资源储备方面走在前头,在国际上夺取话语权,中小企业着力促进产品多样化、精细化,拓展产业链,增加就业,两方面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要拓展有色金属应用市场,提高附加值,加强有色金属行业的用户对接和管理,帮助有色金属企业拓展应用、寻找市场、提高附加值;要发挥行业协会在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中的作用,统筹协调,为企业服务。

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是有色金属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技术引导力,不仅要有一大批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而且还要有自己的“绝活”,要有超过其他国家的领先技术。

抓住重点谋求突破

如何由有色金属大国变为强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摆在有色金属行业面前的一项战略课题。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提出,有色金属工业要从主要依靠外延式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内涵式发展方式上来,当前要抓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工作。,煤(水)电铝一体化的铝产能进一步提高,铝电解直购电试点开始实施,铝电解产能开始有序向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2011年伊始,中色矿业集团对大冶有色金属集团以增资扩股方式,实现了强强联合,接着又重组赤峰大

井子矿业公司……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鼓励有实力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是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系列生产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用于生产;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取得重大创

新成果并用于生产。“十一五”时期,有色金属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有色金属矿产勘查、采选技术进步明显。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继续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如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专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骨干企业以及关键材料生产企业;加强对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要的高精尖深加工项目;采用先进适用的冶炼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等等。,氧化铝综合能耗为632.4千克标煤/吨,比上年下降3.7%;铜冶炼综合能耗为360.3千克标煤/吨,比上年下降2.4%;铅冶炼综合能耗为453.5千克标煤/吨,比上年下降4.4%;电解锌综合能耗为946.6千克标煤/吨,比上年下降1.1%。四大主要有色金属节能减排都取得显著成效,这是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公布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特别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再生利用。通过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减少矿产资源消耗。

开发境内外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是有色金属行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十一五”期间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提高资源自给率和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仍需要有色金属行业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由“大”到“强”的变革:经销商A的故事 篇2

1. 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由于国家基础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和企业科研投入的相对不足,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 不得不在一些关键部件上依赖国外进口产品。没有质量与创新, 当然也就没有更多的附加值和利润。

2.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投资分散, 产业集中度低。

制造业结构偏轻, 装备制造业薄弱, 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之母”,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自主开发能力薄弱、装备制造业的落后正在制约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3. 劳动生产率不高。

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产品以低端为主, 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来料加工型, 附加价值不高, 制约着中国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尚不及国际水平的一半, 远不及美、日、韩等工业发达国家, 劳动生产率在国际比较中处于劣势。

4. 中国的制造业能耗大, 污染比较严重。

当前, 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同样生产1美元的工业产值, 中国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4倍, 日本的15倍。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5. 制造业成本高居不下、利润空间狭小。

进入2008年, 国内外物价涨声一片, 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 由于原材料、电力、人工成本不断上扬, 制造业的成本也在快速上升, 相对应的利润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

从以上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 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还比较弱, 实现制造业强国的进程还比较漫长。

二、问题的解决

1. 劳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和重要基础装备,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制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 通过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 广泛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 逐步实现自主制造的目标;全面提升一般产品的制造水平,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污染、零污染的优势产品及清洁制造技术, 逐步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发挥比较优势, 合理规划确定中国制造产业布局。

2. 技术、管理创新。

从理论上来讲, 制造业强国至少有三个特征:其一, 企业创新能力强,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二, 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三, 产品附加值高, 在世界市场属于高端产品。在管理创新方面, 不但要注重硬件的创新, 也要重视软件的创新;不但要重视模块化创新, 也要关注系统创新;不但要重视单个企业的创新, 同样关注产业链的创新。企业应该着手改善生产管理手段, 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

3. 专业细分和面向服务业的转化。

专业细分仍然会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的一个路径, 这种操作模式不只是生产本身品质的精细化, 还包括市场上的专业化、相关服务的专业化以及所提供品牌价值的细分化。

制造业面向服务业转化, 更加注重把服务当做附加值的方式。

4. 培育大型企业、发展产业群。

打造走向国际市场的“航空母舰”。中国规模大的企业, 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很少, 缺少可以和国外巨型企业抗衡的大型“航空母舰”, 这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 对在那些制造骨干企业, 政府应该支持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

参考文献

[1]沈耘.由大到强中国制造业亟待破解的命题[N].中国工业报, 2005-11-09.

[2]崔继耀.制造业的蓝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2024年甘肃省选聘大学生村官各市州拟选聘分数线下一篇:发短信的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