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透水性

2024-09-05

强透水性(精选3篇)

强透水性 篇1

英布鲁水电枢纽工程位于刚果共和国刚果河支流莱菲尼河下游巴泰凯高原地区, 枢纽建筑物包括拦河土坝、混凝土泄水坝和电站厂房等, 最大坝高32.5 m, 库容约5.84亿m3, 装机容量120 MW。

坝基砂岩为巨厚的白垩系陆相沉积, 砂岩呈薄层、中厚—厚层沉积层理结构, 胶结程度普遍较差, 岩层整体产状近水平, 局部交错层理发育。岩体中没有构造断裂和褶皱, 岩石具有大孔隙、低密度、易扰动破坏、强渗透性和抗渗变能力较低等特性, 坝基岩体存在强渗流和渗透变形等工程地质问题。

为了改善坝基岩体的性能, 论证水泥灌浆方法在坝基岩体加固和防渗处理技术上的可行性, 了解坝基岩体的可灌性, 在基坑开挖至283.5 m (基岩开挖深度约12 m) 处进行灌浆试验。此次试验将固结灌浆与帷幕灌浆结合在一起进行。

1 坝基地质概况

灌浆试验场地布置于坝轴线上游约30 m处白垩系砂岩上, 岩石为弱胶结。

坝基工程岩体分为三大层。其中, K2i-3层分布高程为295~270 m, 为薄层砂岩, 水平向渗透性相对较强, 中等—强透水性, 胶结程度差;其顶部5~8 m为全、强风化岩体, 结构松散, 强度较低。K2i-2层分布高程为275~260 m, 为中、厚层砂岩, 中等—强透水性, 岩层垂直向透水性相对较弱, 其胶结程度、整体强度及完整性较好。K2i-1层分布高程为260~240 m以下, 沉积结构与K2i-3层类似, 岩体结构较为疏松, 属强透水性。

工程区地下水位高程290 m左右, 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特殊。从坝址岩体含水介质看, 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和孔隙—层面节理裂隙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潜水、孔隙—层面节理裂隙潜水、局部存在弱承压水。坝基岩层水平方向上的渗透性强于垂直方向上的渗透性;坝基三大层在渗透性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砂岩孔隙发育, 不存在明显的相对隔水层, 岩体渗透性相对均匀。

2 灌浆工艺及主要技术要求

2.1 灌浆孔布置及孔深

场地基岩面上浇筑C20混凝土盖板, 厚0.6 m, 面积7 m×12 m。灌浆孔按3排布置, 共分4个序次进行施工, Ⅰ序孔2个 (1-1、1-2) , Ⅱ序孔2个 (2-1、2-2) , Ⅲ序孔3个 (3-1、3-2、3-3) , Ⅳ序孔3个 (4-1、4-2、4-3) , j-1、j-2 (4-1) 、j-3为检查孔, C-1为变形观测孔 (相互间位置如图1所示) 。后序灌浆钻孔同时作为前序灌浆钻孔的检查孔, 灌浆过程中同时采用钻孔压水试验和声波测试来检查灌浆效果。灌浆孔和检查孔孔深均为15 m。变形观测孔孔深25 m。

2.2 灌浆方式、试段长和灌浆压力

灌浆采用孔口封闭法自上而下分段灌浆。第1段长为3 m, 第2段长3 m, 第3段长5 m, 第4段长4 m。灌浆压力由上往下分别采用0.2, 0.4, 0.8 , 1.2 MPa。

灌浆施工顺序为:造孔—洗孔—压水试验—声波测试 (部分钻孔) —灌浆—待凝后重新钻开进入下一灌浆段。

2.3 灌浆材料和浆液浓度

灌浆材料采用刚果 (金) 卢卡拉水泥厂生产的波特兰Ⅱ型 (P·Ⅱ) R32.5水泥。比表面积4 532 cm2/g, 800 μm方孔筛筛余量小于3.8 %。

灌浆浆液浓度变换按由稀至浓的原则进行, 逐步改变水灰比。水灰比采用5∶1, 3∶1, 2∶1, 1∶1四个比级, 开灌水灰比采用5∶1。

2.4 灌浆结束标准

每个灌浆段在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 L/min时, 继续灌注60 min后可结束本段灌浆, 如遇到特殊情况, 按照规范进行特殊措施处理。

3 灌浆成果分析

3.1 灌浆注入量分析

灌浆各序孔水泥注入量见表1。

从试验成果可以看出:Ⅰ序孔的单位注入量平均值为41.40 kg/m, Ⅱ~Ⅳ序孔的单位注入量比较接近, 平均值7.83~11.13 kg/m。说明Ⅰ序孔灌浆对后序孔灌浆有影响, 但随灌浆序次的增加, 前序孔灌浆对后序孔灌浆影响不明显, Ⅱ~Ⅳ序孔的灌浆单位注入量差别不大。主要原因在于试验场地开挖过程中岩体局部卸荷回弹, 导致了部分岩石破碎及层面裂隙的张开, 且层面裂隙的贯通性较好, 再加上混凝土盖板与基岩的接触面也是一个薄弱面, 导致Ⅰ序孔灌浆注入量较大。

3.2 灌浆效果检查

灌后岩体的透水率和波速检查成果见表2。

检查成果如下:

(1) 经过Ⅰ序孔灌浆, 对施工开挖扰动破碎岩体、卸荷裂隙、张开的层面裂隙、混凝土与基岩的接触面进行固结作用, 使得后序孔的单位注入量明显减小, 但Ⅱ~Ⅳ序次的灌浆孔单位注入量随灌浆序次没有递减的趋势。说明经过Ⅰ序孔灌浆可以达到提高岩体完整性的固结灌浆的目的。灌浆后岩体的纵波速度有小幅度提高, 由2 510 m/s提高到2 560 m/s左右。

(2) 从帷幕灌浆的效果看, 通过Ⅰ~Ⅳ序灌浆, 灌浆前和灌浆后岩体的透水率变化不明显。Ⅰ序孔灌浆前岩体的透水率为68~250 Lu, 平均值为100 Lu;Ⅰ~Ⅳ序灌浆后岩体的透水率有所降低, 为54~150 Lu, 平均值98 Lu。灌浆后岩体的渗透性和灌浆前均为中等—强透水性, 岩体的透水率降低不明显。说明坝基采用普通水泥进行帷幕灌浆未能达到降低坝基防渗目的。

(3) 从固结灌浆效果看, 固结灌浆孔距达到Ⅱ序孔距 (3.5~5 m) 为宜, 不宜过大。过密的孔距 (如Ⅲ序和Ⅳ序) 不但不能更多提高岩体的整体性, 相反, 还会对坝基天然岩体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造成破坏, 同时也造成工程量的浪费。本工程固结灌浆施工采用多排网格状布置 (孔排距2.5 m) , 从其整体效果看, 通过固结灌浆, 可以提高建基岩体的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因此固结灌浆设计布置方案采用了多排交错布置方式, 排与排之间钻孔互相交错, 孔深为3 m (建基面以下) 。考虑灌浆工作面高程低于环境地下水位 (建基面普遍比地下水位低13 m以上) , 存在十几米水头差等因素, 因此开灌压力尽量保持在不小于0.2 MPa, 考虑大坝的高度和岩石胶结程度, 固结灌浆最大压力不超过0.6 MPa。

3.3 灌浆地质特性分析

从灌浆试验过程看, 除Ⅰ序孔注入量稍高外, Ⅱ~Ⅳ序次的灌浆孔单位注入量变化不明显, 相应地, 岩体透水性也基本没有减弱的趋势, 岩体波速值变化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英布鲁坝基砂岩属于一种孔隙介质 (孔隙率为25 %) , 岩体孔隙小, 普通水泥粒径偏大, 其浆液进入不了砂岩孔隙, 发生“吃水不吃浆”的现象。

坝基砂岩成岩程度较差, 为弱胶结, 虽然有沉积层面, 但表现出是原生结构面。由于岩体没有受外在构造等作用力的影响, 岩体中无破裂结构面, 层面在原位条件下通常只是表现为一种沉积韵律, 岩体完整性非常好, 在常规灌浆压力下, 其水泥浆液扩散范围有限, 灌后岩体的透水率和波速改变不明显。

本工程灌浆试验过程中的现象及其效果, 是受岩体条件制约的, 符合岩体结构特征。采用灌浆方法可以将浆液填充松动卸荷裂隙或破碎岩体中, 但不能将浆液填充到岩石的孔隙里。因此采用普通水泥进行固结灌浆是可行的, 但用其进行帷幕灌浆降低岩体透水性的效果不甚明显, 工程施工过程中最终决定取消灌浆帷幕, 采取增加铺盖长度延长渗径来减少坝基渗流量, 预防渗透破坏。

4 结 语

(1) 英布鲁坝基岩体属孔隙介质, 试验结果表明, 水泥浆液在完整砂岩岩体中扩散半径非常小, 以减小岩体透水性程度为目的的帷幕灌浆效果不明显, 坝基防渗帷幕采用普通水泥灌浆方法将不能达到防渗目的。

(2) 由于开挖卸荷回弹、地下水向基坑临空面渗流作用以及爆破等人为作用的因素影响, 坝基浅部岩体中破裂结构面和破碎带虽然不多, 但局部是存在的, 因此进行固结灌浆是必要的, 在强化浅部岩体完整性的同时, 也有利于提高浅部岩体防渗透变形能力。

(3) 从灌浆试验结果看, 固结灌浆孔孔距不宜过大。固结灌浆设计按2.5 m孔排距布置, 采用了多排交错布置方式, 排与排之间钻孔互相交错, 孔深为 (建基面以下) 3 m是适宜的。

(4) 从透水性角度看, 坝基岩体孔隙介质的透水性较强;从水泥灌浆的角度看, 坝基岩体为孔隙介质, 岩体中破裂结构面不发育, 岩体结构较紧密, 浆液扩散范围有限。试验结果表明, 灌浆浆液宜以稀浆为主, 因此,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固结灌浆开灌水灰比为3∶1, 并以3∶1或2∶1稀浆结束的施工方案是可行的。

(5) 由于坝基砂岩胶结差, 强度低, 固结灌浆须采用中等灌浆压力水平。灌浆最大压力应控制在1.2 MPa左右。

参考文献

[1] DL/T5148—200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2]孙钊.大坝基岩灌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强透水性 篇2

京沪高速铁路三标荆河特大桥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境内,桥梁全长11.445 km,孔跨布置20×24双线简支箱梁、328×32双线简支箱梁、2-(32+48+32)双线连续箱梁。全桥墩台基础设计全部为钻孔桩基础,直径1.0 m,1 422根;直径1.25 m,1 538根;直径1.50 m,108根;全桥桩长总合计142 125.32 m。

2 水中墩基坑地质及地下水位

荆河特大桥266号、267号、268号墩位于荆河主河道河床。荆河主河道常年流水,为了农田灌溉上游的马河水库开闸放水,水位上涨主河道河床淹没。基坑地质结构为:原地面以下1.95 m为黏土,其下1.95 m~20.5 m为细砂、中砂层,厚约为18.55 m,细砂、中砂层以下为石灰岩层。地下水埋深1.50 m~2.0 m。地下水主要由主河道流水补给,地下水量大,采用大功率、大流量抽水机不能抽干基坑内的水。

3 薄壁沉井结构施工图

薄壁沉井结构施工图见图1。

4 水中墩施工难点

荆河特大桥266号、267号、268号墩位于荆河主河道中,桥墩基坑开挖深度为6.0 m。基坑土方开挖量大,地下水位高、水量大,基坑砂层松散,稳定性极差,极易坍塌。水中墩基坑防水、隔水,防止基坑坍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是本桥水中墩深基坑施工防范的重点。水中墩深基坑开挖支护是本桥下部结构施工的难点工程。荆河特大桥水中墩距左侧施工便道约为3.0 m,距右侧农田约为4.0 m,因受场地狭窄条件的限制,不能采用放坡大开挖。加之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补给量大,中粗砂层透水性大,易产生涌流、塌陷。经过反复的施工技术方案比选,荆河特大桥266号、267号、268号墩承台基础深基坑,采用薄壁沉井支护不排水法施工。

5 桥墩深基坑薄壁沉井施工方法

5.1 薄壁沉井基本结构

薄壁沉井为C25钢筋混凝土,薄壁沉井壁厚40 cm,总高度为6.0 m,分两节现浇、两节下沉,每节高度3.0 m。为减小刃脚的阻力,不设置刃脚踏面。采用厚度10 mm钢板,按角度45°全包裹焊接,采用水下爆破法清除薄壁沉井刃脚障碍物时,保护刃脚不受损坏。薄壁沉井尺寸顺桥和横桥方向长宽按承台设计尺寸各加宽2.0 m,确保在薄壁沉井内有足够作业空间。

5.2 薄壁沉井基底处理

采用挖掘机进行挖土,人工配合修坡及平整坑底。在薄壁沉井现浇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井体四周刃脚处采用C10砂浆,层厚0.3 m,宽不少于1.5 m,进行基底硬化处理。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夯实,表面应平整压光。并测量放样出桥墩纵横轴承线及薄壁沉井边线,绑扎钢筋安装模板。薄壁沉井为C25钢筋混凝土,薄壁沉井底部设刃脚以利沉井在自重作用下下沉。

5.3 薄壁沉井刃脚及井壁制作

5.3.1 钢筋工程

钢筋在加工厂成型,现场绑扎,井壁竖筋按薄壁沉井分节高度一次性绑好,水平筋分段绑扎,井壁钢筋骨架水平、竖向钢筋ϕ=16,@125 mm,第一节与第二节墙体连接处预留连接钢筋,钢筋接头采用绑扎接头。

5.3.2 模板工程

薄壁沉井模板采用竹胶板作为模板面板,肋板采用12 cm×12 cm、间距40 cm木条作为肋板,模板采用面积不小于2.0 m2大块竹胶板,模板立柱及支撑采用钢管脚手架支撑。薄壁沉井外壁做成垂直形的,直墙薄壁沉井下沉容易控制,且接高薄壁沉井也简单,模板能多次倒用。

5.3.3 混凝土工程

薄壁沉井采用C25混凝土,在对钢筋模板进行验收合格后浇筑混凝土。浇筑刃脚、井壁混凝土时要注意浇筑顺序,每层30 cm,将沿薄壁沉井周长等间距振捣浇筑。保证对称均匀下料,防止一侧受压而使模板产生位移、变形。振捣器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要快插慢拔。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下沉。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当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5.3.4 施工缝设置及处理

水平施工缝的选择及处理,薄壁沉井整个高度6 m左右,第一节薄壁沉井与第二节薄壁沉井井壁连接处设一道施工缝。施工缝选择在薄壁沉井第一节浇筑高度为3 m处,该处混凝土应确保密实平整,无高低起伏,混凝土后期接面要打凿清理。

6 薄壁沉井下沉

6.1 沉前准备

薄壁沉井第一节浇筑完成后,将所有模板拆除干净,拉杆螺栓从根部切割干净用1∶2水泥砂浆粉平压光,井壁预埋钢筋向上理顺,清除薄壁沉井内砂浆垫层及所有杂物,以预防杂物阻碍薄壁沉井下沉。

6.2 薄壁沉井下沉出土方法

在刃脚处混凝土和上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开始薄壁沉井下沉出土,薄壁沉井内地下水位以上土方采用人工开挖。

薄壁沉井地下水位以下土方采用一台臂长18.5 m的长臂挖掘机和一台小型抽砂船抽吸出土的方法,开挖时挖掘机位于薄壁沉井的四周开挖。薄壁沉井内长臂挖掘机能挖到的部位采用挖掘机挖掘出土,长臂挖掘机挖不到的部位采用抽砂船抽吸水下的泥砂。第一节下沉到设计位置后,再进行第二节薄壁沉井浇筑施工。

7 薄壁沉井下沉倾斜、下沉困难主要原因及技术处理措施

7.1 薄壁沉井下沉倾斜

薄壁沉井内土石开挖的不均匀性、不连续性,未能沿薄壁沉井内壁连续均匀开挖,使井内土面高低悬殊导致薄壁沉井内壁围岩摩擦力不同,发生薄壁沉井倾斜;要求薄壁沉井内土石开挖均匀、连续,沿薄壁沉井内壁均匀连续开挖,薄壁沉井内土石面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保证薄壁沉井内壁围岩摩擦力相同。每次取土深度为30 cm~40 cm,薄壁沉井内出土要均匀对称开挖,先中央后周边,薄壁沉井土方高差要控制在1.0 m,刃脚下方的土体一定要控制好。

7.2 薄壁沉井突沉倾斜

脚下掏空过多,使薄壁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稳定好井壁外圈的土体,对井壁外圈流失的土体要及时回填。随着薄壁沉井下沉的增加,井壁总摩阻力增加,下沉困难,所以要根据薄壁沉井下沉深度的不同,分别采取将薄壁沉井刃脚下方的土挖空,挖空多少要根据施工情况,薄壁沉井顶面高程偏差来确定。以保证薄壁沉井在下沉过程中,不出现倾斜。

7.3 薄壁沉井下沉遇到障碍物

薄壁沉井刃脚遇到孤石、埋设物搁住或其他物体阻挡,导致薄壁沉井倾斜;探明孤石或其他物体的位置、大小、类型,根据障碍物的性质、大小、位置等情况决定处理方法。刃脚下如遇小孤石,可将四周土掏空取出。较大的孤石或大块破损圬工等,可用风动工具,或水下爆破成小块取出。

7.4 薄壁沉井下沉纠偏法

偏挖土纠偏法是薄壁沉井在下沉过程发生倾斜,停止开挖低倾斜面处的泥砂,增加在薄壁沉井低的一侧的阻力,开挖高倾斜面处的泥砂,以减少刃脚下的正面阻力,进行薄壁沉井倾斜纠偏。也可同时在薄壁沉井高倾斜面进行加载配重,进行薄壁沉井倾斜纠偏,使偏差在下沉过程中逐步纠正。

8 薄壁沉井封底

本桥水中墩薄壁沉井封底采用混凝土输送泵车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封底,输送泵混凝土车输送管的出口距薄壁沉井基底面高度控制在30 cm~50 cm,水下混凝土灌注时应不间断地测量混凝土灌注厚度,防止超灌或欠灌。当一点位的混凝土厚度达到要求后,移动输送泵混凝土输送管口至下一点位灌注水下混凝土,要严格保证移动的间距小于水下混凝土的扩展度(混凝土的流动半径),以确保封底水下混凝土的相互搭接,形成封底混凝土的整体性,防止水下混凝土封底存在不连续和封底漏洞。薄壁沉井封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用水泵将薄壁沉井内的水抽干,然后用人工清除薄壁沉井内的淤泥、部分离析混凝土以及顶面浮浆,整平薄壁沉井底面然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9结语

京沪高速铁路三标荆河特大桥(266号~268号)三个河中墩施工及十字河特大桥(17号~20号)四个水中墩施工,采用薄壁沉井支护深基坑施工技术,薄壁沉井封底后无渗水和漏水现象,薄壁沉井内承台施工始终处在无水状态下施工,既方便施工人员的操作,又确保了施工质量,整个施工过程快速、安全、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施工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为今后类似的深基坑开挖施工积累了宝贵施工经验和一手资料。

摘要:结合京沪高速铁路三标荆河特大桥河中墩深基坑开挖施工实例,介绍了深基坑开挖薄壁沉井防护施工技术,具体阐述了水中墩施工难点,薄壁沉井的特点,具体施工方法及事故处理措施等,为同类工程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薄壁沉井,封底

参考文献

[1]葛春辉.钢筋混凝土薄壁沉井结构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段良策,殷奇.薄壁沉井设计与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强透水性 篇3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 摩楞河新忽热水库至其下游乌兰陶勒盖之间, 面积16 km2, 处于半封闭的小型内陆盆地的河谷区, 其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呈南北纵向延伸, 河谷内的堆积物由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和卵石层组成, 沉积厚度6~8m, 含水层颗粒粗大, 结构松散, 渗透系数均值在220m/d左右, 渗透性良好;河谷宽度200~600m, 河谷两侧与底板由变质岩和侵入岩体组成, 构成透水性极弱的隔水边界和隔水底板。摩楞河自北向南径流, 为一条季节性河流。研究区为典型的强透水弱调节含水层, 具有明显的河流季节补给特征。研究区拟建水源地的开采不仅要满足3000m3/d的需水量要求, 而且还应保证水位降深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确定合理的开采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地下水流模型对于研究区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二、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一)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识别过程。研究区水文地质边界的概化见图1。

据上述条件概化后研究区地下水运动可用以下数学模型来描述:

式中:h—含水层水位 (m) ;h0 (x, y) —含水层初始水位 (m) ;h1 (x, y, t) —一类边界的水位 (m) ;Zb—含水层底板高程 (m) ;k—含水层渗透系数 (m/d) ;?—含水层给水度 (无量纲) ;Wr—含水层垂向综合补给强度 (包括降水、洪水与灌溉水等渗漏补给) (m/d) ;Ws—泉水溢出强度 (m/d) ;Et—地下水蒸发排泄强度 (m/d) ;Qi—开采井流量 (m3/d) ;Γ1—水位边界;Γ2—隔水边界;Γ3—变流量边界;n—边界上的外法线方向;α—变流量边界流量衰减系数;q0—变流量边界初始单宽流量 (m2/d) 。

该数学模型用美国Modflow通用地下水模拟程序进行计算。

模型校验过程分为两阶段, 首先用大型抽水试验对抽水试验井所影响之局部范围进行含水层参数识别;在此基础上, 以大型抽水试验井区地层参数作为基准参数, 用地下水动态和统测水位场对全计算区含水层参数及边界条件进行识别。两阶段的模拟模型 (即抽水试验模拟模型与长观水位模拟模型) , 在含水层参数识别过程中采用了联合求解的方法, 在含水层边界及源汇项等相同的条件下, 通过反复调试以提出能匹配于两个模拟模型的含水层参数。

模型校验与地下水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识别的各区段含水层参数与抽水试验计算参数值基本一致, 长观孔水位动态、大型抽水试验观测孔水位降、实测流场以及泉流量等的拟合效果良好 (图2~图3) , 模型计算的地下水均衡量与现状地下水均衡量基本一致。充分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 能够较好地模拟区域地下水流场及地下水运动规律, 可进一步用于水源地的开采预测。

(二)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方式预测与分析。

由于研究区东西两侧基岩的阻水作用, 水源地运行后, 开采漏斗仅能够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展, 加之含水层厚度薄以及年内洪水补给集中, 含水层的调节能力较低, 所以开采井宜选在含水层厚度大、水位埋深相对较小的南部富水部位, 该区含水层厚度较大, 水位埋深相对较小, 能够汇集上游两大支流的地下水径流, 且位于地下水由北向南径流“峡口”的上游方, 对截取地下径流较为有利。此外, 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 可考虑在位于拟建水源地下游约1km的“峡口”位置, 修筑地下挡水墙, 以便更好地截取地下水径流。

结合研究区地下水赋存条件, 初步拟订两种地下水开采评价方案:1、大口辐射井 (或渗流井) 开采;2、大口井开采。水源地开采量均按2000、2500、3000 m3/d进行模型设置和预报。

由于数值模型中的预测均是按50×50 m的剖分网格设置开采井的, 它实质代表了等效直径为56 m的大口辐射井抽水。为了得到更小口径水井开采的水位降深, 预测模型又进行了水源井网格的加密剖分 (分成18×18小格) , 然后在小格上设置开采井, 其等效直径为3 m的大口井抽水。

大口辐射井和大口井两种开采方式分别对应三个流量的数值模型计算井点水位降深见参见表1。水源地井点井壁水位降深一般不宜超过含水层厚度的1/3 (即3.27m) , 显然采用大口辐射井开采地下水时, 在保证开采量2500 m3/d的同时能满足允许水位降深的要求。

三、结论

对于强透水弱调节这一特殊类型的含水层, 要根据其特性来选择开采井类型, 辐射井不仅取水量大, 而且管理运行费用低。此外, 对于若调节含水层, 辐射井可以有效地避免普通管井或大口井在开采地下水过程中出现地下水位降深过大的现象。所以, 在强透水弱调节含水层开采地下水, 辐射井是一种合理而且可靠的取水工程。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 包钢勘察测绘研究院, 2005

上一篇:反应机制下一篇:幼儿发展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