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展为本(共12篇)
幼儿发展为本 篇1
当前幼儿园体育提倡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 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为核心, 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那么在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呢?
一、运用正确的儿童观来开展体育活动
1. 尊重幼儿享有体育活动的权利。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们应该享有自身的权利, 有权自主选择幼儿园里的一切体育活动。为此, 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有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 反对成人化的体育活动方式、方法和要求, 而且还应强调教师本人不要过多地为幼儿的活动创设环境, 不要过多地启发、提问使幼儿围着教师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 吸引、鼓励幼儿参与活动, 使幼儿真正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例如:体育活动的环境可以与幼儿共同布置, 布置前与幼儿商量拿取怎样的器具, 布置时提倡多样性、个性化, 形成师生共同构建体育活动课程的开放式、多元化的活动状态。
2. 尊重幼儿发展中的不成熟。
幼儿的身体和心智还处在生长发育的初始阶段, 其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成熟。如, 抛球后很难接到球——目测能力差;做操时两臂前平举动作不是偏高就是偏低——肌肉本体感觉差;不能估计和预知运动中的危险——缺乏运动经验;不会听抽象的语言做动作——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为此, 我们不仅要承认幼儿的这些不成熟表现, 在体育活动中允许他们做错动作, 允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不断发展自我, 防止外在地给他们“拔苗助长”, “催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 而且还要承认幼儿间的个体差异, 避免用统一的运动体能标准去测验、训练所有的孩子。如上海市上世纪90年代采用的幼儿体育测试标准中规定:中班拍球20个、大班拍球50个、连续跳绳10个以上。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幼儿显然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 寻找“发展关键期”。
3岁~6岁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 科学的运动对他们终身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了“灵敏协调素质”是学前期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我国已有学者开展了在幼儿期“加强左侧肢体运动促进幼儿右脑开发”、“利用左右侧肢体协调运动促进幼儿全脑开发”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告诉我们, 在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中只有抓住“发展关键期”, 并通过科学的内容和方式来实施, 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4. 利用“最近发展区”引导幼儿运动能力发展。
维果斯基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即儿童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 这种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任务, 也许孩子一时不能完成, 但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 通过模仿学习, 便能完成这些任务。为此,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的现状, 还要通过体育活动的环境设置, 安排适宜幼儿挑战的活动项目, 使幼儿在“跳一跳, 够得着”的运动中, 获得体能的发展。
5. 利用环境交互作用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利于引发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户外、室内运动环境的创设来引发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与环境互动的运动效果。如把户外场地创设成有草地、有山坡、有树林、有树桩、有沙地、有小溪等与大自然相像的环境;或者把场地创设成平衡区、攀爬区、球类区、车类区、玩沙区、综合区等不同运动内容的区域, 并投放相应的具有童趣的主辅器材;还可以把大教室或礼堂创设成有攀登、爬滚、旋转、弹跳、击打的、孩子喜欢的运动游戏室, 并引导幼儿自己去建构多样化的运动游戏, 促进大脑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组织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
1. 活动目标——从教师教的目标转变为幼儿学习发展的目标。
以往我们在制定体育活动目标时, 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提出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动作技能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在表述内容上经常出现的词汇是“教给、教会、培养、促进、提高”, 等等。新《纲要》则在目标表述上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因而在表述内容上常见的词汇是“体验、感受、尝试、参与 (动词、动名词) , 愿意、乐意、喜欢 (形容词) , 等等。比如, 体育游戏活动“小动物运动会”的活动目标是: (1) 感受扮演小动物参加运动比赛的快乐情感。 (2) 乐意体验抛球、滚球、拍球等玩球的动作。 (3) 喜欢在集体中运动。
2. 活动内容——把选择固定不变的教材转变为根据幼儿发展现状及要求选择活动内容。
过去我们在制定体育活动计划和案例时一般都是根据固定的教材来安排的, 备课只备教材而不备幼儿。如选择一个平衡教材的内容:“走过高25cm、宽20cm平衡木”, 不管幼儿是否具有这种平衡能力, 只准备一种大小高低统一规格的平衡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体育活动, 就是要把关注点从教死的教材转到教活的幼儿上来。为此, 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园的条件, 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现状,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内容。比如, 教师在观察幼儿掌握平衡走的能力基础上, 可以安排“探索走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平衡器材”的内容, 让幼儿在“为小动物运粮”的游戏中自主选择树桩、梅花桩、S形平衡木、轮胎路、竹梯路等开展活动;又如, 教师在日常观察中发现本班幼儿的投掷能力较差;运动器材中的羊角球、滚铁环、小跳箱、保龄球等还不太会玩;合作运动能力欠缺, 那么就应当将这些内容作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另外, 在制定计划选择内容时, 还可根据季节变化特征、幼儿园周边环境以及主题活动内容来安排教材内容。如在秋季可根据主题活动“多美的秋天”, 结合远足活动, 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小区、公园拾落叶等。
3. 组织形式——从教师高控制式集体活动转变为集体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种活动组织形式。
幼儿园过去往往只重视集体体育活动, 因此, 教研活动、学习观摩展示活动都以集体形式的早操活动、体育课 (教学活动) 以及户外体育活动为主。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体育活动, 则要求教师首先在组织形式上为幼儿松绑, 增加幼儿在有一定运动规则下的、三三两两分散在场地上自主选择运动材料、自主选择运动方式方法的活动形式。近来已有一些幼儿园在区域体育活动中运用了分散结伴自主活动的活动方式, 还有一些幼儿园开展了同龄共同式、混龄共同式等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的分散体育活动的形式, 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指导方法——由教师灌输式指导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幼儿生成。
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 幼儿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学习者。因此, 教师的指导要有利于幼儿主动的参与和有兴趣的自主运动;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运动内容、不同的幼儿运动状况, 实施不同的指导策略, 运用引导、参与、启发、激励、观察、帮助、保护等具体的指导方法引导、支持幼儿主动、活泼、有效的体育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 教师要运用“导趣”、“导动”、“激励”等指导方法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用自己的思维支配自己的运动行为, 生成“自我的运动”。如在“小青蛙学本领”游戏开始时, 教师可以用生动而形象化的语言配上肢体动作, 引发幼儿对小青蛙生活情境的想象, 再让幼儿自主地选择喜爱的运动器具, 独立或与同伴一起模仿小青蛙玩出有趣的玩法, 当运动过程中幼儿生成了新颖有趣的玩法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或者通过交流分享形式让其演示。
5. 活动评价——把评价重点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到以幼儿学习发展为主。
过去在评价体育活动时主要以评价教师的教为中心, 看教师场地器材布置、准备得怎样, 教师讲解示范好不好、教师组织指导得怎样、教师的教态怎样, 等等, 而幼儿在运动中的情感、他们在运动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等却得不到重视。由此便出现了一次体育活动“教师忙得一身汗、幼儿围着团团转”的现象。提倡以幼儿发展为本, 就应把体育活动中幼儿是否发展作为评价的最重要方面: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性、积极性是否高涨, 情绪是否愉快;幼儿是否能够遵守运动常规;是否喜欢探索运动的各种方式方法;是否有一定的表现自我运动的能力;运动量是否适宜, 等等。而对教师的评价, 则主要看制定的计划 (案例) 是否体现幼儿经验的阶段性、连续性;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具有启发性、多样性、灵活性、恰当性;是否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注重个别指导, 并有适宜的回应策略, 等等。
幼儿发展为本 篇2
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纲要》强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幼儿发展为本”。下面本人就“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这一命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谓教育环境,就是我们幼儿园的整个环境,因为我们所设计的环境要处处充满教育,而这教育又非单单的、枯燥的教育,而是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的温馨的教育。我们的幼儿园通过我们的双手创设,它不仅仅要像,而且必须是“一个家”。从这里也就需要我们树立这样一种思想:我们的幼儿园要是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再设计环境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各方面的需求,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
1、首先,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足够孩子游戏的室外活动空间:根据孩子的兴趣,我们可以有目的的安排一些情景环境以此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以此顺应孩子玩的天性。比如:孩子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以经典童话为主的环境,“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皇帝的新装”、“三只小猪”、“金鱼和渔夫”等等。也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建造精美的充满自然情趣的院落精致:农家小院、城市风光、不同民族的房屋、不同国家的特色建筑、不同风情的民族风俗等,这些自然的风貌必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在其乐融融的活动中,获取有益经验。比如:葡萄的种植,等到葡萄成熟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采摘葡萄,洗净晾干后做葡萄酒,发酵完全在品尝,孩子既感兴趣,又满怀期待,从中获取的知识(种植、养护、采摘、酿酒、品尝),包括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启蒙,都对孩子的一生有益。
同时,丰富有趣的活动器材也是幼儿户外自由活动最好的伙伴。宽阔的塑胶场地上的各种各样的玩具:滑梯、滑板车、半月摇、秋千、攀爬架——还可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坡道,山洞等,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自主地邀请好友,身心轻松、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这种自主的探索中,幼儿的到的不仅仅是体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体验到探索、创新、成功的快乐,更好地促进了还有良好品质的发展。
当然,这些环境的提供首先是安全的,我们完全可以参考陈磊老师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可以借鉴的地方,把安全的环境做细、做实、做到极致。安全的环境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它还包含着心里的安全。记得有一次听专家报告,提到这样一个环境的创设:在一所幼儿园的一面墙壁上,有这样一幅图:☉☉。不知道老师看到后或联想到什么?眼睛?乳房?还是其他?当一个刚入园不久的小女孩看到后,便久久不愿离去,老师再三的了解,原来小女孩想到了自己的妈妈。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和我一样,钦佩创设者的智慧,赞叹他那细腻的感情。这何尝不是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
2、室内环境的布置:首先,我们应该让我们创设的环境“活起来”,让空间和幼儿对话。室内的空间是幼儿一天中呆的最主要的场所。在设计时,我们教师要尤为上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设计幼儿真心喜欢的环境,同时让幼儿参与其中。例如:小班的幼儿刚入园,由于分离焦虑比较强烈,我们可以设计家庭式的环境,手所触摸之处,均用绒布覆盖(抚摸绒布的感觉就像肌肤之亲),这样就可以缓解部分幼儿的心理恐慌。颜色的选择以粉红、粉绿、粉蓝为主。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使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充分发挥了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使教育环境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保护了幼儿天性,陶冶了幼儿情操,促进了幼儿主动活泼地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现自主学习 篇3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自主学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舍得给学生机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在这里要提到的是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的实施,教材内容减少了,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多了,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这时教师就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充分信任并发挥学生的潜能。
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生存,而他们的生存能力大都是在学校学习的这段黄金时期形成的。因此,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知识点减少,难度降低,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轻松了。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要多思、多变和应变。多思就是多动脑筋,多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接受?他们才会感兴趣?多变,就是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单一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去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应变,就是要有随机应变地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学生要查阅、收集资料进行汇报,可能会提出无法预料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思路要跟着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思考。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呼唤师生平等对话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在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就比较高;而当学生犯了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全班学生受到教师的训斥时,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可见,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人格,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每一个合格教师的责任。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个性不同,选择学习的方式也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也就不同。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认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喜好,选择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空间,才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量地发挥。比如政治教学中的比喻启发、故事诱导、直观演示、类比、点拨、探讨、激励等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针对个性特点,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可见,提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据调查,美国的学生善于提问题,而中国的学生善于解决问题,因此,美国的学生更有创新精神。
认可学生差异,允许各抒己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政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努力把课堂构建成“多言堂”,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听学生不同的见解和声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鼓励真情流露,宣泄情感个性学生的感情是纯真的,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流露真情实感的天堂。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让学生敢爱敢恨。
总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发展为本 篇4
我园第一届幼儿足球队正式成立于2006 年9 月。 2007 年1 月在附近中学借了场地举行了第一届迎新幼儿足球赛, 接下来便是平淡却又充满着新奇创新的幼儿足球运动的探索之路。 2014年5 月15 日, 我们受深圳机关园邀请, 踏上了幼儿足球城际邀请赛的征程。 在这次邀请赛中, 孩子们勇于拼搏, 不畏艰难, 虽然客场惜平对手, 没能趁胜追击赢下比赛, 但是远比胜利更重要的是, 孩子们有一颗不服输的态度和决心,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为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5 年7 月3 日, 我们应邀参加北京市第一届幼儿五人制足球赛, 与北京赛区的冠军进行友谊赛。 我园足球队在各种训练和比赛的历练中逐渐成长,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园足球运动和足球文化的发展, 我们开设了园本足球课程。 我们的足球课程是基于幼儿“是完全可以进行足球活动”的前提而开设的, 它是我园“童本”课程体系内健康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足球课程并非是要给孩子足球的技术和对抗, 对于幼儿园足球活动而言, 其根本价值是多元的。 最主要的目标价值在于培养幼儿对足球活动的兴趣, 磨炼意志品质, 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能,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基本的足球技术动作。 以下是我们足球课程体系的一些内容。
1.概念
足球是什么? 足球是一项运动, 一项综合性的运动。 它的训练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动作 (如传球、停球) 、基本战术 (跑位、防守) 和基本素质 (团队协作、坚持等) 。
2.基本内容
(1) 纵向坐标:技术动作、战术素养、基本的素养三大层面。
(2) 横向坐标:幼儿动作、心理发展。
3.年龄特点
幼儿园的足球课程是一个综合主题教育活动, 它涉及到安全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社会领域的教育和艺术教育等。
4.课程策略
(1) 游戏化:3~4 岁, 平行游戏;4~5 岁, 情景化游戏;5~6 岁, 竞技化游戏。
(2) 外围支持策略:教研———推磨———推广;全员互动———家长助兴———社区联动。 环境的育人功能:我们理解的课程环境是工作人员、家长这个群体对园所硬件、师资、师幼互动、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反映样态。 课程反应的是环境中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园所资源, 它们既独立存在, 又相互利用。
“童本”足球课程以幼儿发展为本, 突出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第一:解读童心———以儿童为本, 培养个性儿童。第二:感受童真———以儿童为本, 共构精神家园, 即尊重儿童天真、淳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 理解儿童共生共荣、共同成长的需求;共构童趣、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篇5
一、以学定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以学定教”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
1、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比如汉语是母语,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学习了,他们的听、说、理解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新生的语文学习也不是零起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心中有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明确是可操作、可评价,集中是突出重点,适切是不随意降低要求,也不任意拔高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和完成,也有利于部分学生更好的发展。
2、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一时间,好象探究性学习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式。其实不然。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课堂教学也历来存在着“讲解-接受”和“活动-发现”两大理论派别。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究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为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功效,运用得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之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3、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采用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之上。只要学生得以发展,就是合理的好方法;学生得不到发展,哪怕教学手段花样再多,也只是教师在作秀,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如今教学条件的改善给教师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些设备,还得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来确定。新课程提倡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途径,教师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感染力。还可通过网络,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更可以发动学生主动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以学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一味地“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变知识的存储器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案例1]:教师出示配有图画的拼音字母:i u ü,一部分学生脱口而出,大声念起来。
师:这么多小朋友会念了!我请会念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三个单韵母?
生甲:衣服衣服iii。
师:很好!你利用图画记住了i的音。
生乙:1字加点iii。
师:不错!你记住了字母i的形状。
生丙:一件衣服iii。
师:了不起!说了两个带i的字。
„„
[案例2]:教师出示配有图画的音节:x-i-a-xia许多学生脱口而出,大声念起来:xia龙虾的xia。
师:不准插嘴!跟我读x-i-a-xia河虾的xia。
生:x-i-a-xia河虾的xia。
师:x-i-a-xia海虾的xia。
生:x-i-a-xia海虾的xia。
师:还有什么虾?
生:龙虾的xia。
生:基围虾的xia。
这是近日在一所学校随堂听课中的拼音教学片段。两个班的学生都是刚入小学的新生,应该说,他们的原有基础、学习经验差不多。但遇到了两位不同教学观念指导教学的教师,从这学习的起跑线开始,两个班学生的发展将拉开距离。这是“以学施教”与“以师施教”两种不同教学策略带来的预测性结果。可以肯定,“以学施教” 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主动,更轻松,更有实效,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以学施教”提倡教师以学生的实际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重要依据,适合学生发展。
案例1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预案机智地作出调整,改变并确定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同伴学习,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投入地学,有效地学,做到了生生互动,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的理念。而案例2的那位教师则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的实际,坚持照预案所设定的方法,按部就班,还压制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照办。学生在这样严肃、紧张的氛围中,还谈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谈何发展?
2、“以学施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1中,教师要让刚入学才两星期的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她不强行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识记方法,而是引领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识记的方法,她从中以评价的方式作了不露声色的辅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聪明才智,成功的喜悦荡漾在孩子们的脸上,使他们在想学、愿学、乐学中知、情、意、行同时得到发展,符合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而案例2的那位教师如果不转变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不用多久,学生再也不会有主动的愿望,动脑的兴趣,插嘴的胆量,一个个成为装知识的储蓄罐,还谈何学习方法、促进发展?
3、“以学施教”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案例1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呈现的拼音字母的学习有差异,有的已经会读了,有的还不会,就利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让学生教学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紧接着,又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记字母的方法不作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独立学习,认记字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这种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也正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思想之一。而案例2中的教师却不管学生有无差异,一律对待。使有的学生跟不上,学不会;有的学生浪费时间陪着学。这还谈何“关心学生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由此看来,“以学施教”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教学不能只围着教材、教参、教案转,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也不能只把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作业作为全部的教学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情感、能力与学法,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
三、以学评教,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课程的不断完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应该是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有新的评价。聚焦课堂,评价课堂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以学评教,就是要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
1、“以学评教”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主要依据,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以学评教”的评价对象主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同时也指向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评价表上的指标注重的是教师,媒体、手段的采用突出的是教师,课后教师一句:“学生配合得很好。”也看重的是教师自己的感受。评价是根无形的指挥棒,这样评价造成的后果是,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主宰意识越来越强,重教不重学,搞形式,翻花样,求完美,这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显然是相违背的。因此,实现以学评教,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主要依据,就要把主要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的提高和发展。要观察学生是怎么学的,了解他们的提问、思考、体验、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了解他们在这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主要依据。当然也要关注教师,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激励、赏识、尊重,是否启发、引导、服务„„,一句话,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否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这样“以学评教”的标准,势必引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能否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视,最终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2、“以学评教”能促使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评价标准不同就会引起不一样的教学反思。“以学评教”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理性分析,引导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教师与时俱进,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笔者曾在两个班级,尝试语文试验本教材第四册《蓝鲸》一课的教学。其中学生作出的不同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引起了两位语文教师的反思。(课前我知道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上课了。我引导学生读课题后,两个班的学生对蓝鲸都表现出喜欢的神色。这时我问:小朋友,关于“蓝鲸”,你想知道什么?甲班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很多,涉及蓝鲸的大小、体重、呼吸、颜色、寿命、脾气、吃食、睡觉、繁殖、哺乳等等。乙班学生想知道的问题都是课文中的内容。
经过对学生不同表现的分析,可以推测:尽管两位教师平时都会要求学生提问,但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甲班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使学生有疑便问,真疑真问,促进思维,有利学生的发展。反之,乙班教师让学生提问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重视的是符合自己教学设计所需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过程成了猜测教师想要的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有疑不问,无疑假问,对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通过分析、反思,甲班教师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乙班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因此,“以学评教”促使教师反思、改进,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
3、“以学评教”倡导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材的教与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学会学习创设氛围、组织管理、制作学具、选择教法、收集信息、开发教材、拓展教材、补充资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
幼儿发展为本 篇6
一、新意呈现,让数学散发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
题例:情境式作业
下面是粗心的小虎给他姑妈的一封短信,请用“~”将信中的四处错误画出,并在原处改正。
姑妈:
你好!2月28日晚,我和爸爸登上开往广州的火车。22:10开车后,我就躺在约1平方分米的卧铺上休息。第二天晚上8:10 火车到了广州,在火车上的10个小时一切顺利,请你放心!
这次到北京,你安排我们品嘗小吃,游故宫、长城等真是开心。由于时间紧,还有很多景点来不及游览,真是太可惜了。6月31日放暑假后,我一定再来北京旅游,再来看望姑妈!
祝
身体健康!
小虎
2006年2月29日
把枯燥的练习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以现实性生活为素材,以具体的故事情节为载体,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独特,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充满情趣,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渗透了新课改理念的练习,较好地体现知识与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会从身边的情境中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引领应用,折射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当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拓展作业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
1. 动手操作性实践作业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去观察思考,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
上表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之中体会千克的意义。
2. 社会调查性实践作业
这类型作业是通过学生的调查、体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
在这些调查性的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三、开放创新,给学生一片发展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精心设计开放型作业,给学生一片发展空间,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题例: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我校二(1)班32人组织到广州游乐园一天游,他们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帮忙解决:
(一)租车问题:(两种车:①限乘客10人 ②限乘客4人)
1. 如果都坐小车,需要租几辆?
2. 还可以怎样租车?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租车:租限乘客10人的车( )辆,再租限乘客4人的车( )辆。
(二)买票问题:
公园售票窗口上写着:门票每位10元,团体满40人每位8元。
1. 请你估算一下,他们大约需要多少钱?
2. 请你设计最佳购票方案,算一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三)玩项目问题:
小明只带了25元来游乐场玩,以下是各项目的名称和价格:
1. 如果只坐碰碰车,能坐几次,还剩多少钱?
2. 如果只玩荡龙舟,能玩几次,还剩多少钱?
3. 如果每一项都玩,带的钱够吗?
4. 请帮小明设计一个游乐项目不重复的方案,使他还剩1元钱。
(四)时间问题:
我们今天上午7:30出发,大约在下午5:00返校,回校时间大约是( : ),但我们在返程途中,由于受雨天影响,我们比原定时间推迟了1小时30分回校,那我们( : )才能回到学校,整个行程用了( )时间。如果我们要在原定时间回到学校,那大约要在( : )开始返校,并说说你的想法。
以上所呈现的是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题目。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能使有着不同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具备个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和谐课堂 篇7
关键词:学生,发展,教学理念,活力,和谐
尊重生命, 体现人性,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活动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那么, 我们如何紧握新课改的脉搏, 以学生发展为本,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一、更新教学理念, 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 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走近学生, 使学生在和谐氛围中愉快学习, 让学生个性得以弘扬。
1变“句号”为“问号”, 让活泼的“问号”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创新的基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探究新知识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 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的大课堂, 使活泼的“问号”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 沉闷的“句号”重新长出装满问题的大脑袋。因此, 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紧扣教材重难点;要有启发性,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
2变“威严”为“微笑”, 让学生在多彩灿烂的阳光教育中获得快乐
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过:信息的总效应=7%的文字+38%的语言+55%的面部表情。这一公式足以说明微笑的力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微笑是一种力量;当表扬学生时, 微笑是一种激励;当学生认错时, 微笑是一种谅解......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 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我每天总是带着微笑进课堂, 它拉进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给学生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毕业学生在来信中说:“亲爱的吕老师, 您的微笑是最灿烂的, 也是最可爱的, 您给了我自信和力量, 让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祝您的微笑永远像棒棒糖那样甜!”所以, 让微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智慧潜入每天的课堂中, 使微笑成为教师和蔼可亲的象征, 成为师生交流的和谐方式, 让学生在多彩灿烂的阳光教育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3变“拦堵”为“疏导”, 让学生成为展翅飞翔的“空中雄鹰”
“拦堵”与“疏导”皆是方法, 但“拦堵”是强迫, 时常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师生关系激化。再者, “拦堵”是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的, 因为, 这也限制, 那也限制, 只能使学生变得规规矩矩, 不能越雷池半步,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聪明才智必然遭到抑制, 成为“笼中弱鸟”。要想使学生成为展翅飞翔的“空中雄鹰”, 就需要因势利导。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案例。有一次:A老师又气又急地对我说:“陈勇这孩子, 他将班上的答案全撕了……你能奈他何?能不能驯服这倔强的小马?”陈勇同学确是个曾被学校处分的“后进生”, 转化他, 难度大。我想, 做为教育者, 对他与其厌弃, 不如关爱。要帮心得先关心, 才能谈心, 方能知“心”。
他说, 上课时, 班上有人乱讲话, 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脑训斥我。老师戴有色眼镜看我, 我气了才……要不是想到, 答案是给全班看的, 我早把它焚了。我一面批评他跟老师“闹”是错的;一面指明他的“闪光点”:你想到全班同学, 说明能关心别人;你认为上课同学随便说话是乱说话, 说明你有纪律观念。我看你先把它贴上, 我才与老师解释。”他爽快地说:“行, 只要老师不把我看扁就行了。”又入情入理, 他诚服, 大家叹服, A老师更佩服。之后, 我还以不同方式表达出对他的赞美和期待, 陈勇变了, 到毕业班时, 同学们还选他当班长, 成了班级学习的“带头人”。事实证明, 没有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只有被老师误视为破罐子的学生。我切身感受到巧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一育德铸魂的宝刀, 精雕细镂, 起到“柳暗花明”的教育实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1) 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 犯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应因势利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少点功利性的指责, 多点人文性的鼓励, 学生健康成长, 永远需要这种特殊养分。
二、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老师是奉送真理, 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会学生用知识, 使政治课由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做到知识技能、情感“一炮打响”。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力。在创设情境时, 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一经济常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教学中, 可采用小品的形式, 让学生表演小品《熊掌风波的悲和喜》:两位中学生到餐饮店吃饭, 黑心老板把牛筋说成是“熊掌”, 漫天要价, 向学生索要2万元。为此, 在协商和解不成的情况下, 向老板索要发票, 并打12315投诉, 工商部门以黑心老板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他严罚, 黑心老板最后说那是牛筋不是“熊掌”, 工商部门又以违反诚信经营处罚两千元, 维护了两中学生的合法权益。创设的小品情景贴近学生实际, 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学生们生动的表演迎来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讨论:这则小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 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掀起阵阵高潮。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 富有趣味, 每个同学都不知不觉成了课堂的主体, 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巧用辩论, 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激起思维的火花
有调查表明, 在教学中, 经常组织辩论活动, 有70%的学生认为“很有价值”;有60%的学生最喜欢的是“学生较多地参与讨论。”在教学中如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辩论, 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在探究学习中, 培养合作精神。如在上高二哲学《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 我有意组织了“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辩论。课前我让学生查资料, 做准备。上课了, 我让孩子们分正反方自由辩论。大家的焦点是:“中学生应选择什么朋友”?在思维的交锋中不时飞溅着智慧的火花。
思维就象一颗花, 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汁液的, 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 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 它的花朵就会绽放。辩论是思想的碰撞, 在碰撞中学会用自己目光发现问题, 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行为, 达到教学目的。
3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动态生成的“大课堂”中体验政治课的生命活力
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因此, 政治课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将书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自觉地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在教学互动中, 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 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 新的学习需求和认识体验不断加深。这样动态生成的“大课堂”, 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上《家庭消费的内容》时, 针对校园里出现“高消费”的风潮:许多同学口渴了就买矿泉水, 喝可乐;搞生日聚会, 少则一、二百元, 多达七、八百元, 与整个校园风气极不协调。如何让同学认识到这些不良消费习惯的害处并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呢?凭我以往的经验, 理论说教和生硬的制度要求, 效果都不会好。为此, 我决定采用研究性学习, 进行“学生家庭收支状况调查”课题研究。学习小组经过调查分析后, 发现以下情况:
(1) 学生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2) 在支出中, 各家庭供子女读书的支出占较大比重。有54.3%的家庭对子女读书的支出都超过了家庭总收人的一半。
(3) 一些同学的零花钱用的太多。大部分同学的零花钱在200元以上, 有个别同学一个月花掉五、六百。
这一调查结果, 立即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反应, 有一位女生感慨:“哇!, 原来家里的钱几乎都花在我身上, 而我们……”她惭愧的低下头。于是, 我趁热打铁, 亮出了本次讨论的主题:
(1) 你们平时用钱有没有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你认为应养成什么样的消费观?
(2) 多数同学的家庭收入较低, 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最后, 大家共同倡议:要体谅父母, 节约开支;要努力学习, 为振兴家乡经济而努力。同学们能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说明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高的创造热情。这时, 知识不是消极地掌握, 而是去获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 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之所在。”[1]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下基肥”, 这不正符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当然, 伴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 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需要我们教师合理组织, 及时引导, 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互动中, 活动应避免曲高和寡, 教师演独角戏;防止活动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 这要求老师运用智慧, 设法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的学生们的意识, 让课堂真正动起来。[2]政治课是一门“时尚”的学科, 高中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 勇做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树立新的师生观和课程观, 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重能力培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 篇8
初中学生个性活泼, 好胜心强, 喜欢独立思考。为使学生想学、会学,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重要性, 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
1. 预习法。要求学生做到“三动”, 即动眼、动手、动脑, 及时地把那些基本概念、原理, 重要的句、段勾画出来并标上醒目的符号, 容易记的快速记住。对于一些新知识和自己认识含糊的知识要点应慢读细读, 仔细揣摩, 前后联想, 确实解决不了的, 等待教师的精讲点拨。
2. 思考提纲法。在学生自读课文前, 教师给学生拟提纲, 为学生学习本框知识做向导。所谓思考提纲, 就是要依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设问或点拨的形式, 紧扣重点、难点, 提纲、目录明确, 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启发。
二、师生融洽是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教师可亲可敬, 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并积极有效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老师上课要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亲切自然。其次, 老师要关心学生, 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反应情况, 为学生释疑解难。教师的语言神情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学生如果回答问题不正确, 教师要循循善诱, 耐心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 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让学生有话敢说, 有疑敢问, 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第三, 力求创造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 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 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 学生才敢大胆质疑, 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 才不会局限于书本和教师,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问”是手段
学会“问”, 才会增长智慧。作为学生应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 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
学会“问”, 才能有所创新。如何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出质疑呢? 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是改变教学观念, 让学生常带问题看书, 寻找答案,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二是改进教学方法, 创造以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教学氛围, 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促进正确改进教学方法。
四、师生切磋是途径
师生相互切磋的主要途径就是讨论法。针对学生在预习时出现模糊或不理解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仍不能得到解决或解决不够透彻的则由教师进行讲解启发。
总而言之, 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历史课教学的突出位置, 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才干, 真正做到想学、乐学、会学。
幼儿发展为本 篇9
一、教师无私的爱是和谐课堂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充满阳光。”
有些教师深受学生喜欢, 教学效果突出, 但有些教师的表现就难如人意。究其根源, 最大的秘密就是他们是否拥有广博和深厚的“爱”。
“没有规矩, 无以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组织纪律是取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爱与严要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起来, 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真正的爱必然体现在严格之中, 爱而不严就会变成溺爱, 变成放任自流, 是出不了教学成效的。在教学中,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 教师不能把情绪带进课堂, 而应把爱心、激情、微笑带进课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教材, 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细心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帮助、理解学生, 使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切不可专横武断, 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引起厌学。一位教师说起一件事使我深有感触:在上课时, 一位叫杨华的同学在座位上坐立不安, 脸涨得通红, 利用学生思考问题的间隙, 我走近他身边, 悄声问其原因, 得知他想上厕所, 有意安排他去办公室取作业本。看似一件小事, 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保证了课堂的和谐延续, 也许学生因此感恩教师一辈子。此外, 对于有意破坏课堂纪律厌学的学生, 教师要摸清其思想, 适时、适地、耐心地去做疏导教育工作。对于后进生, 教师应关心帮助他们,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做好其思想转化工作, 要知道转变一个后进生有可能带动一批学生的进步, 对全班教学质量提升至关重要。
教师无私的爱可以影响课堂学习气氛和班级正确舆论导向,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可以说, 只有撒满爱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保障
课堂和谐与否是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 尊敬老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根本, 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 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生观, 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师生观, 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下, 和谐将成为新课堂的主题, 教师和学生可充分了解和发挥自我发展的潜能, 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在新型课堂中, 相互了解, 相互信任是成功课堂的有力保障。通过“双主体”意识的唤起, 确保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协作, 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 以学生发展为归宿。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问题讨论的合作者, 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 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课堂气氛中, 得到主动有效的发展。
三、倡导合作学习是和谐课堂的有效尝试
当前, “杜郎口”模式为我们的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 通过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效果显著。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 多数在家里处在“小皇帝”的地位, 娇生惯养、我行我素、优越感强, 缺少合作意识, 往往“合”而不“作”。“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沟通, 学会倾听, 学会理解和彼此鼓励支持, 学会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学会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提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让学生学会尊重, 帮助别人, 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设计切之有效的教案, 适时变换角色, 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 做个平等的参与者, 耐心的引导者, 热情的帮助者, 积极的鼓励者, 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这样, 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课堂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 优势互补,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更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和谐课堂的精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时期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促成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并积极自觉、有主见地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 设计合理的“导学案”,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好学心理, 让其体会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培养一种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讲”占据了极大的空间,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的地位。新课堂要让学生多“讲”, 教师多“听”, 让主动权在学生手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一次全县地理教学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讲解—自己动手—自主探究—自己小结—自主反思, 整个课堂教师讲的时间不到15分钟, 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生“拼图游戏”和“学生竞猜比赛”上, 课堂气氛热烈和谐, 教学效果显著。和谐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对学生学习质量和全面发展大有益处。可以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和谐课堂的精髓。
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是和谐课堂的延续
教育就是育人, 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发展。纵观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轨迹, 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就是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这一本体功能关注不够。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老师习惯以“成绩论英雄”, 将时间、精力和爱心放在“尖子生”身上, 忽视其他学生, 造成了对后进生歧视, 使他们得不到适当教育, 这种不良影响也许会伴随学生一生。最近网络上报道的“教师责骂学生不完成作业而造成学生自杀”的事件不是给每一位教师敲响了警钟吗?每位教师不可单凭学生成绩论英雄, 而应更多地关注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 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 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 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真正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发展为本 篇10
现在的学校基础教育,即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数年后,仍没有改变那种把智育放在高高在上位置的状况:“以教学为中心”,成了各中小学最响亮的口号;中考、高考和各类统考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也是老师的生命线;为了子女的学习掏钱,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心甘情愿的投资;各种补习班和家教成了强有力的市场产业;各种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练习册成了最热门的畅销书……可见社会对学校智育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当前的学校智育也是问题重重:由于以智育为中心,学校的其他教育成为橱窗式的摆设,“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由于以智育为中心,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月考、统考、联考、片考……考试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十分欠缺,高分低能的学生层出不穷;由于以智育为中心,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内容,分数成了学生唯一的荣耀和耻辱;由于以智育为中心,学生的身心受到损害,……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在告诉我们,要切实转变对学校智育的认识,走出学校智育的误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智育理念。
我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耳闻目睹的学校教育教学现象,就当前学校智育如何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学校智育应该走出分数误区,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智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学校和教师把传授知识当作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文化知识的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唯一和终极目的。
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目前中国的教育、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升学考试,这个目的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升学可以让部分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智育全部是为了那几天的考试,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在精神、人格、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样的智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通过了升学考试,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把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把考进理想的大学作为目标,作为终结,而不是起点。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培养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在开发学生的智力,目的是让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和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智力和能力基础。
二、学校智育应该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在这种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课堂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过去,乃至现在,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这也不过是在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是为了“配合”教师的表演而存在的。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力求贯穿两条主线:学生的学(感受、质疑、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解释、归纳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过去偏重于记忆,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校智育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每一个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冷漠,没有兴趣,厌学心理严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现在的智育偏重于选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多数的“差生”,在造就了一批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现在有一些教师只把教育的眼光盯在少数“优生”身上,而让多数人成为少数“优生”的陪读。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而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只要我们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所有的学生就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四、学校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包括智育在内的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总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在智育过程中有着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因素。同样的道理,除了课堂上的智育,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无不可以渗透智育的因素,无不充满着知识的因素。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门学科或某节课的知识,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其他诸育的渗透,在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环节的设计中注重渗透其他诸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幼儿发展为本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 内部动机 发展的空间 数学作业
自主学习是人们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在“学习化社会”潮流的推动下,“自主学习”作为主体性教育的基础,越来越为学科教育领域所关注。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是高中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科中的落实和体现。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是学生完整人格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学习是否发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的学。所以,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看法。
一、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 Hhain G Ginou)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构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与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可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教师是教学的真正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对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有效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
如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课前与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师:同学们,老师对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很有信心,对做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激发其他同学向他们看齐;对有进步的同学也要提出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表示支持,我很愿意帮助你们!这样的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亲切、信任、爱护的感觉,不仅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需求的情境。
二、营造主动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促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处于思维激活状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一种可能与条件。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的营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课中,我校一老师以《幸运52》猜数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游戏规则:学生甲猜学生乙的生日是在1~31号中的哪一天,甲随便猜一个号,乙回答是大了还是小了,直到甲猜中为止。课堂上的实验真实情景如下:1)甲说:4号,乙说:少了(这暗示在5~31之间);2)甲说:10号,乙说:少了(这暗示在11~31之间);3)甲说:22号,乙说:多了(这暗示在11~21之间);4)甲说:16号,乙说:多了(这暗示在11~15之间);5)甲说:13号,乙说:少了(这暗示在14~15之间);6)甲说:15号,乙说:多了(这暗示只剩下唯一的一种可能);此时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14号。教师提出问题:甲根据乙的暗示,用了数学中的逼近思想,把正确答案逼出来了,甲猜了7次才猜中,我们能否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去猜,令猜测的次数最少?若能,该如何猜?(众多学生齐声回答:取中点来猜)。学生丙与学生丁踊跃参加,丙按照取中点的原则,结果猜了4次就猜中。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方法:把初始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端点逐步逼近最终结果,进而得到答案的方法,称为“二分法”。这种以游戏实验的方式引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较深奥的数学原理,体验到在实践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的喜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2、提供机会,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再创造’过程。”
在高三一轮的《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复习课上,我搬用温州中学苏老师在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关于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的例题:已知椭圆C: ,直线 ,(1)请你具体给出 的一组值,使直线 和椭圆C相交;(2)直线 和椭圆C相交时, 应满足什么关系?(3)若 ,试判断直线 和椭圆C的位置关系?变式:已知 ,直线 和椭圆C: 交于A,B两点,(请你添加条件),求直线 的方程。此例题,教师设计多个条件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施展。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在变式问题中,学生添加的条件形形色色,如:①弦AB的中点在 轴上;② ;③ ( 是坐标原点)等等。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例题,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欲望,诱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展探究中,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3、注重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从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种激励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也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心理需要,使其产生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肯定。例如“你考虑问题真周密啊!”“你的方法真有创见!”“××同学解题方法真不错!”等。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三、设计自主多样的数学作业,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
2007年起我们课题组以“新课程下作业的布置与评价”为主题,结合我校高一二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较典型和生动的高中数学作业新模式。
1.自选作业
做法: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特色与优势: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
2.分层矫正作业
做法: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其特色与优势: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整齐划一的,教师不在教学单元开始时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划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而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学生自编“测验”作业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对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采用5-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都是经过多方考虑组合在一起的,比如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补互促;同样优秀的同学也安排在一起,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提高等等。我们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在一个单元内容结束以后,每一个小组共同讨论,出一份有意义的“单元测试卷”,在此法的实践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参与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其特色与优势: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4.研究性作业
研究性作业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作业。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确定,或直接由学生独立提出的。而完成“课题”的研究通常可以由学生独自进行,也可以由若干个学生(一般是3-5名)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团队力量合作进行的。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方面的能力。做法:①教师给定范围或专题,学生选题;②学生搜集整理资料;③反馈与修正;④形成作业成果;⑤汇报交流,进行评价。
研究性作业的优势有:⑴探索研究性作业往往是综合的专题学习,学生在驾驭专题学习中容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⑵作业完成时间较长,作业反馈相应延迟,时空的广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⑶重视从单独完成到合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⑷作业过程、完成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开放性。
新型的高中数学作业结构在我校高二年级的数学教学的实践表明: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位学生允许自己布置作业、教师指导解惑。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收效非常明显。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过程,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持续、持久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能给人一饭之需;而授人以渔,却能让人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于梦军.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07,7
4 王道宇.数学教学让学生主体参与的实验研究报告[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1
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篇12
一、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 明确提出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试图通过知识与能力、态度的结合, 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 在学习目标的制订和把握上, 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 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架, 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课标》还提出了“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词语.所以, 学习目标的制订必须明确、具体、全面, 并具有可检测性.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 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在制订目标时, 不仅是让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
二、了解学生实际——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其实不是牛“愚顽笨拙”, 而是琴师不了解牛, 牛需要的是嫩嫩的青草和拴在鼻子上粗粗的绳子, 你弹什么琴呢?说话做事不看对象, 不了解对象还自以为是, 当然没有效益了.教学也是如此.备课时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所以, 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 从学生实际出发去组织备课,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 在备课时我们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
(1)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
(3) 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 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吃透学生情况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了解学生, 就难以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就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 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 以至药到病除.分析、吃透学生情况又是备课的难点, 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学生是一本书, 一本无限丰富、无限精彩、拥有无限可能的、活的无字书.学生的这本书, 要老师用脑、用心、用时间读, 用毕生的精力去读.
三、挖掘教材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 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随着课改的深入,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因此, 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 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 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角”, “量出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4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 并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测量, 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了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都相等.
生2:我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五边形内角的和是540°, 六边形内角的和是720°.
生3:我了现了每多一条边都比前一个图形的内角和多180°.
到此, 应该说学生的发现非常棒!完成了测量和有关的发现, 实现了本题的教学目标.但我并没有满足于此, 而是追问:“不用画图形, 也不测量度数, 你能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吗?”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又住前推进了一步.学生有前面的发现, 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不成问题.最后,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图形的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上来, 学生经过探讨发现:“边数减2就是三角形的个数, 再用180°乘三角形的个数, 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由教材上的三角形,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四个图形, 延伸到七边形、八边形, 再到任意多边形, 充分放手让学生填补了教材中的“空白资源”, 从而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创设学习情景——引导自主的学习方式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获得知识, 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 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理解数学问题, 获得数学结论, 应用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能力.
1. 数学题材的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数学教学只有贴近生活, 构架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才会使得乏味的数学变得简易而生动, 情趣盎然.只有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再现活生生的生活场景,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平易近人, 才能使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数学的奥秘, 而不是拒而远之.举这样一个例子:教学数的奇偶性的认识时, 有位教师的设计颇为精彩, 针对现实生活中小摊小贩开设诸如彩票兑奖的购物形式, 学生甚是着迷, 于是他将其搬入课堂, 自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整个“抽丝剥茧”的引导、操作、总结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有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揭示“兑奖”的奥秘, 而且使学生明白获奖的机会渺茫, 揭露商贩骗钱的伎俩.由此可见, 采撷生活实例为背景素材, 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 处处隐含着数学思想, 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而且得以升华, 总结出学习经验, 使数学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2. 数学问题的开放性
数学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它更应该体现在数学问题的多角度呈现和思考方法的多元化.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和推论,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实践表明, 开放的数学课堂应尽量多地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辨析、思考、解决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例如, 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 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框架, 它的面积正好是12平方米, 这根铁丝有多长?学生经过议论和交流, 发现有3种不同的围法都可以使它的面积是12平方米, 即: (1) 长12米, 宽1米; (2) 长6米, 宽2米; (3) 长4米, 宽3米.那么这根铁丝的长就有3种可能: (1) (12+1) ×2=26 (米) ; (2) (6+2) ×2=6 (米) ; (3) (4+3) ×2=14 (米) .学生在相互议论、思考的情境中, 不仅巩固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开放性数学问题, 形成了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创造发现的精神.
3. 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要逐步扭转学数学的单一形式, 倡导“做”数学, “用”数学, 将所学的知识向生活延伸, 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实例, 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这样不但使学生易于吸纳新知识, 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直面生活, 参与生活, 学会生活.如设计学生买菜的情境题, 有下列单价的食品和蔬菜供你选择:猪肉7元/斤、青菜1元/斤、茄子2元/斤、虾9元/斤、鱼5.5元/斤等, 用20元钱去购买, 可买哪几个品种?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为什么这样搭配?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出若干种不同的方案.有的说这样搭配购买的品种尽可能多, 有的说这样搭配富有营养, 有的说这样搭配钱用得更合理等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了作用.
【幼儿发展为本】推荐阅读:
以幼儿发展为本06-09
以绘本教学为载体,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07-19
幼儿园园本教研方案07-02
幼儿园园本教研研究07-01
幼儿绘本教学07-28
园本教研幼儿教师08-07
中心幼儿园园本研修方案06-01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06-26
幼儿园开学老师发的文案07-29
高都中心幼儿园园本教研计划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