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有效性

2024-07-22

强有效性(精选12篇)

强有效性 篇1

2005年以来,长春采油厂按照油田公司“人才强企”战略思想的指导,紧紧围绕油气发展这一要务,制定了灵活配套、持续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有效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让人才脱颖而出,为该厂的“二次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一、主要做法

1.抓制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各层次员工技能水平现状和岗位特征,厂党政班子组织相关部门和基层站队研究相继制定了《长春采油厂员工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员工培训管理规定》、《员工培训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岗位知识百问不倒竞赛实施方案》、《读书演讲活动实施方案》、《岗位自学成才实施方案》等系统、配套的培训工作制度和方案,有力保证了厂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和实施。

同时,成立了由厂长亲自挂帅、各专业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的采油厂员工培训及考核组织领导机构,细化了厂主管领导、各专业部门的培训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明确规定了每位管理人员上到厂长、下到科室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上下都必须为提高下级素质而搭建培训平台、提供培训资源,并按期对下级进行培训。

2.抓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载体创新带来了人才培训思维上的转变,提高了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拓展视野,专业补短。为使厂专业技术人员尽快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积极争取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委进修和调研学习。先后有20名专业技术人员被分派到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学院等著名学府进行了中短期专业培训;两总师亲自带领13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原、胜利、大港等油田和石油总院进行专题调研和学习活动。这些人员归来后,都按厂统一要求,撰写了心得体会,上载到厂培训网中,实现了知识共享,达到“一人进修,大家受益”的连动效果;同时,他们还带回了兄弟油田的10多项技术成果,其中气液混抽泵项目已被油田公司列为试验课题,并已在该厂付诸实施。

(2)系统组织,技术补差。针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骨干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整体较低的实际,组织实施了“123”培训工程,即:班组长脱产培训10天;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脱产培训20天;技术专家、技术骨干脱产培训30天。脱产期间,共举办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内控体系建设、预算管理等11类专业管理培训班,培训人员500人次。通过系统培训,广大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受到了公司内控测试组的好评。

(3)因需施教,定位教学。各部门从自身生产和工作的需要出发,确定受培对象,制定培训教案,实现了“缺啥补啥,用啥学啥”的培训方法。

两年里,厂各单位已自主开展各类培训8500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培训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各层次人员对厂整体工作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同时使每个人在学习上有压力、有任务、有目标,形成了自觉学习、为工作而学习的良好风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厂季度抽考中,我们对全厂范围内23个工种、426人次的操作服务人员进行了抽考,考核合格率达到了95%,优秀率达86%,女工合格率达98%;在公司组织的技能鉴定中,我厂参加公司鉴定的184人,一次性全部通过。目前,我厂技师、高级工比例已较03年翻一番。

(4)活化形式,寓教于乐。2011年以来,厂里相继开展了岗位知识百问不倒竞赛、读书演讲、班组擂台等活动,开辟了培训网站,多方面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吸引力,形成了良好的整体培训氛围。①建立了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长春采油厂培训网。②开展百问不倒知识竞赛活动。③开展“安全、道德、技能”主题演讲比赛暨读书授书活动。④以相近工种开展的班组擂台活动。

3.抓设施,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在设施建设方面,厂里一是恢复了员工业余学校,建起了固定的培训教室,配置和完善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二是对教学设施进行了改善,厂投资6万元,为业校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实物展台等设施设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同时,以科室为单位整和学习笔记,投资1万元印刷了多功能培训记录本,并达到各级人员人手一册;三是投资为各基层站队设立了技术书柜和图书角,其中采油一队、采油二队、油气处理站各配备一台投影仪和实物展台,同时投资2万元为厂里每名操作服务人员针对岗位各订购了一套技能鉴定试题集。四是为提高外输培训辐射面和培训人员总量,厂将年度培训费用提高到50万元,达到年度操作成本的2%,为各层次员工提高性培训提供了资金保证。

在不断完善设施设备的同时,配套完善了厂业校、基层站队兼职师资网络,在对相应人员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建立了由30名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56名技师、岗位明星、技术能手、自学成才标兵等高技能人员组成的培训师资人才库。

4.抓落实,突出人才培养基础。为重点解决基层站队领导重视程度低、员工学习动力不高的问题,严格落实培训制度,深入发掘基层管理者智力和潜能。一是将各站队的综合培训成绩纳入站队业绩合同中,将权重比例拉大到10%,直接同业绩奖金挂钩。二是要求各基层站队在员工绩效考核项目设置中,员工培训成绩权重不得低于15%。2006年在纵向上,各站队就因培训工作的考核,人均业绩奖金就拉大到200元之多;在横向上,各站队内部的员工与员工之间差距达到了近150元。三是制定了培训成绩突出、岗位成才的操作岗位工人可以破格提拔使用的政策。基层的有效落实,使员工参与各层培训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各站队培训计划任务完成率达100%,员工培训参加率达到了100%。

5.抓储备,营造人才培养环境。

(1)任人唯贤,广泛吸引人才。对人才政治上信任,事业上扶持,生活上关心,用丰厚的政策吸引了大庆石油学院等重点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来长采就职,从生活上关注、解决他们的吃、住等问题,在思想上帮助他们确立人生坐标。家在陕西的大学生邓燕患了急性病,厂领导和工会多次前往看望,并派出专人看护,稳定了邓燕的思想,使大学生对长采有了归属感和依附感;根据发展需要,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通过积极引进采油院、研究院等单位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挂职、任职,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具体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以达到拓展实践培训师资的目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竞争,促动了科技人员学习新技术、探索新领域的主观意识,在全厂形成依托人才求突破、求发展的共识。

(2)依据政策,深入挖掘人才。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的环境,为每个人施展才华创造平等机遇,搭建展示舞台,帮助实现价值。一批培训成绩突出、工作业绩好的干部员工脱颖而出。生产运行科副科长刘景良获得吉林省岗位自学成才标兵、公司“十五”期间革新技术能手;这种不惟学历、不惟身份、不惟资历、不惟岗位认定人才的举措,充分发挥了典型的功能,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事业定位起到重要作用,在全厂上下形成了人人想成才、人人要成才、人人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3)激励机制,按劳奖励人才。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谁的贡献大谁的报酬就高,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不仅在政治上给予关心,而且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对为厂在科研进步、技术创新、五小攻关中作出贡献的员工,对操作能手、技术能手、岗位明星,厂里在赋予政治激励、物质重奖的同时,从发展的角度上为其优先提供外出考察、学习、疗养、旅游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

二、培训成果

1.通过培训工作,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厂老区稳产和新区的开发建设,确保了各项生产经营业绩指标的实现。

2.通过培训工作,为基层建设和“三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广大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强化对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认知程度,彻底改变管理人员对创新认识不足,创新主体错位、创新对象不明的状况。引导他们树立服务型管理观念、学习型管理观念和团队型管理观念,通过创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员工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增强了责任意识,推动了整个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保证了标准化建设的质量,人才的作用得以发挥,培训的成果得到实践,长春采油厂在中石油吉林油田公司2006年度四好班子创建和业绩考核两项中分别名列公司前列。

3.有效推动了安全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安全思想教育入手,以技能教育为主加强培训,降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提高了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规范了安全管理行为,提高了安全培训的效果,使得我厂在公司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名列公司前列。

4.调动了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通过对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的奖励和自学成才事迹的宣传,大胆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调动了员工参加培训、强化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决定培训成功的关键。员工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员工技能,使企业直接受益,而且能够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更好地回报企业。只有领导重视,加大培训投入,同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培训体系和培训管理制度,让全体员工感受到领导者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否则培训永远只能在大家工作的边缘。

2.有的放矢是把握培训成功的灵魂。根据本企业现实生产需要、发展需求,确定实际、实用的培训内容,根据岗位特色、员工层次等不同情况,确定实行不同的培训内容,实施“按需施教、定位培训”。而对素质参差不齐、岗位不一、培训需求各异的员工,开同一个“药方”,让大家同喝“一罐药”则显然达不到好效果。

3.创新发展是实现培训成功的钥匙。只有综合运用与岗位责任、薪酬及职务挂钩等多元化手段,同时,建立离散型的教学体系,成立专、兼、外聘多元化的教学队伍,运用多种有效载体、灵活多样的形式、多种培训途径和培训方式,才能满足员工不断发展的知识需求。

4.培训只是育才的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指向还是用好人才。用好人才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关键。用好各类人才,就要建立健全人才配置机制,使人才能够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竞争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发现人才,人才竞争上岗,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把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要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解除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更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

强有效性 篇2

作者:付仕相陶柳双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23 更新时间:2010-9-2 【字体:小大】

基层党组织处于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基层的党员、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是社会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如何、形象怎样,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影响着社会的团结稳定。经过近几年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得到明显增强,并较好地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基层党组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基层党组织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是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一、对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完善之症,下“优化组织设置、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之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单一的设置形式,不能充分适应当前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呈现 “无人管、无序管、无处管、无力管、多头管”等“若干管”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传统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使一些新经济组织、产业基地、产业协会中党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实现跨越行政区域、行业和所有制进行设置,导致一些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出现了党建空白。针对这种新形势下的新症状,笔者认为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将是特效药。要坚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三有利于”原则,根据经济结构、经济布局和社会组织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在农村,可以打破传统的行政村的党组织设置方式,积极开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的工作模式,巩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新建成果,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功能型支部;在非公企业,要加大对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尤其是要对已建党组织企业加强指导,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设立党员服务站,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二、对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应新发展需要之症,下“着眼发展需要、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综合能力”之药。当前阶段,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在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应对风险、知人善任、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能力,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带头学法、知法、懂法,依法行政等方面,与时代的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有的领导干部往往因法律知识的缺陷导致工作被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时因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的缺失,在面临问题和矛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章开展工作,而是想着与自己有无特殊关系,努力寻找各种规则和制度外的变通来开展工作。这种现象,为各种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空间,也对整个法治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当前阶段,要坚持围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尤其是提升其依法行政的能力。一是深入加强法纪教育。要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真正弄懂弄透,入眼入脑更要入心;应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培养严格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的习惯。通过学习,促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彻底摒弃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以言代法等行为。同时,各级党组织应创新学习机制,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法制氛围。二是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应努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始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合法地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好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依法行政过程中,既要保持原则上的坚定性,又要不乏方法上的灵活性;既要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加快重点工作的推进,又要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应享利益;既要做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者、公共权威的有效维护者,又要做群众利益的坚定保障者、社会和谐的有力建设者,努力造就“人人知法守法、处处依法行政、事事公平公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三是不断加强创新教育。随着当前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的逐步加重,出现的新问题越来越多,需要解决的新矛盾越来越复杂。但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应善于寻找新视角,提出新见解,谋求新举措,实现新发展,善于变“危”为“机”。要围绕既定的目标,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掌握“实情”,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三、对基层党组织作用失效之症,下“以工作为中心、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作用”之药。

目前有一些单位把“党要管党”错误地理解为“党只管党”,重大问题决策、人事调配聘用、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的商定等,党组织的意见未受到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在农村和非公企业中,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在农村,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冲击,出现了“党组织管党务、村委会管村务”的现象,村委会不接受党组织领导,村级党组织不敢于也不善于领导的问题在一些农村还较为突出。在活动安排上,有很多的党支部对“三会一课”落实不好,有的一年也活动不了几次。在活动方式上,很大程度的存在“老化”现象,不少党组织开展活动千篇一律,习惯于老办法、老模式。学习念报纸,上课“一言堂”,开会讨论、谈话“老三样”,党组织活动方法单调,内容枯燥,在一些农村党组织里,就出现了“你教育我睡觉”、“你开会我请假”、“你活动我没空”的现象。在非公企业中,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大小受到企业主支持程度、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党组织难以有效地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开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作用发挥不够好,难以体现党组织应有的地位。为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应自觉服从服务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任务,加强教育、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机关,应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服务型政府”活动,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理制,提供一站式服务,使机关党员干部不断强化执政为民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使更多的党员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村容村貌的管护人。在企业,党组织应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有效地推进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对落实基层党建责任不明之症,下“强化职责、把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之药。

强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可行性分析;战略

一、贵州省工业发展概况

解放前贵州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只有2.1亿,其中手工艺占92%,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24.2%。从1964年下半年起,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东、中部地区一批工业企业内迁贵州,相继建成航空、航天、电子、煤炭、电力等生产基地,奠定了贵州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002年,贵州实现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3.8:40.2:36.0,但与发达省区相比,差距仍旧很大。在“十一五”时期,贵州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复杂多变,但总体上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全省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13.8%上升到2007年的14.0%,然后滑落到2008年的8.6%,又逐步攀升到2010年的15.7%。

二、贵州工业强省战略选择的必然性分析

第一,落后的工业化是贵州经济发展的突破口。2009年,全省GDP总量为3893亿元,人均10258元,占全国人均GDP的40%左右。同期,贵州工业增加值1252.6亿元,人均工业增长3298元,折合400美元左右。与09年的生产总值相比较,2010年贵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7%、39.2%和47.1%,而在1982年左右高收入国家第二产业的GDP已经达到了36%。由此可见,贵州的工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力发展工业,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贵州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第二,禀赋能源是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资源优势。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贵州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适应了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第三,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贵州落后的工业状态具有厚重的后发优势。当前,贵州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高新技术、信息等新兴产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借助当前全国发达地区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新型的工业化,快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有效实施的对策意见

(1)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聚集发展是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是指在一大片发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该土地上有多个建筑、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的特点。因此,工业园区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对产业集群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所以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建设是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促进贵州工业的深加工,提高产业增值度。资源禀赋是贵州发展工业的坚实物质基础。然而,贵州的工业多数是以初加工而存在的,这种以初级产品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消耗发展策略,进行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推动资源型企业转型,提高贵州工业的产业增值度。(3)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贵州具有全面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条件,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优势,重点发展飞机及飞机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等七大装备产业,特别是发展电子加工制造业,形成现代制造业产业及其,争取成为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继续做大做强我省突出的烟、酒、药、食品等优势产品产业的发展。只有优化产业结构之后我省突出的轻重工业严重失衡的矛盾就会得以解决,工业强省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4)注重工业化人才的培养。贵州要实现工业强省战略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应该把人才作为决定性因素及主要的推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省之路。首先,我们要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其次,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最后,鼓励工业企业与各高校进行直接的人才培养合作,提高当代大学生到达工业基地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5)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中增加政府职能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中的积极性,借助政府的平台提供给高效的招商引资活动。同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解决我省工业强劲发展形势下所需的各种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10贵州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化学出版社

[2]中国统计局.2009贵州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化学出版社

[3]聂化林,马增明.中国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杨勇.贵州省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集[N].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5]申振东,周其华.城镇化透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强有效性 篇4

一、齐齐哈尔市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物流中心, 辖8县1市7区, 总面积42469平方公里, 总人口560万。从齐齐哈尔市自然资源看, 具有开发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 齐齐哈尔市积极开展绿色产业, 并举办七届绿博会, 推动了齐齐哈尔市绿色品牌的快速传播与成长。

1.基础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64万亩, 其中认证产品的基础面积达到160.78万亩。经有关县区政府申请, 国家和省中心批准, 县区政府组织实施的绿色食品原料基础面积280万亩, 按照绿色食品种植操作规程生产, 可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223万亩;绿色食品畜禽饲养量已达到1304.3万头 (只) 。无公害认定种植面积达到1330万亩;已认定和待认定的无公害畜禽饲养量700万头 (只) 。目前齐齐哈尔市已有8个县 (市) 区获得国家权威机构命名的14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具备承办大型农业或绿色产业方面展会的先天优势。

2.绿色食品标志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2006年末, 全市共有11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有9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 7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

3.多次承办绿博会取得丰硕成果

齐齐哈尔市近几年利用绿色食品博览会的影响, 扩大了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 向全国乃至国外展示了绿色食品的良好产品和区域形象, 有力地推动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从2001年至2006年, 齐齐哈尔市充分利用“绿博会”的机会, 开展大规模的绿色食品展销活动, 共签订合同1769项, 金额达678亿元。还先后在北京、上海、昆明、广州、澳门等地举办绿色、特色食品展, 参加了在大连、香港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以这样说, 叫响绿色品牌, 开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之都”的新局面需要走会展营销这条途径。

二、会展经济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影响

会展功能与城市营销有着较强的一致性, 会展经济对城市营销产生强有力的效应。

1.聚集效应

会展经济对城市营销的聚集效应主要表现在人气聚集和效益集聚。更为重要的是, 大型展览活动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拉动内需、展示形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名片效应

一个成功会展会有大量商家和消费者前来参展,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这就是会展经济独特的“名片效应”, 是宣传城市形象有效的载体, 而且也将成为城市招商引资不可忽视的一种形式。

3.宣传效应

通过会展, 一方面可以聚集商品和服务信息, 为参展商和贸易商建立新的客户关系以及寻找贸易伙伴和获取经贸信息提供便利。另一方面, 可以在短期内有效汇集国内外同类产品同台竞技, 为本地企业提供一个与同类企业沟通交流的绝佳机会, 使本地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实力等展示于世人面前。通过会展还能让外界对本地企业、产品、人员进行了解, 获得认同, 进而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使城市得到有效宣传。

三、强化会展功能, 促进齐齐哈尔市城市品牌形象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位与形象, 在会展活动中要围绕城市营销的目标, 强化城市功能。为此, 在齐齐哈尔的绿色城市品牌建设中开展会展营销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统一定位与形象

一个城市会展经济的定位准确与否是培育品牌会展的关键所在, 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会展经济能否做大做强和城市形象的塑造。而城市营销也必须通过全面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来突出城市形象, 因此城市定位与会展定位必须统一。城市定位就是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 按照惟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 展示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会展定位要服从于城市定位, 才有利于城市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巨大综合经济效益, 已开始为各级政府和部分企业所认识。

明确齐齐哈尔市会展经济的定位就是明确齐齐哈尔市会展经济的发展方向, 是树立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之都”的独特形象的重要活动, 是实现城市营销的关键, 也是培育会展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应该是以这所城市的定位和形象为依托的, 展现出齐齐哈尔市——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优秀城市的旅游资源, 实现城市会展经济与城市形象的和谐统一。

2.规划宣传与包装

会展是服务业中的特殊产品, 它也需要宣传和包装, 这样它才能在会展市场中始终具有竞争力。齐齐哈尔市绿色博览会应加强宣传力度, 整体包装, 推销齐齐哈尔市会展经济的形象。会展经济的定位与形象一旦确定, 就得让社会各界人士和组织机构了解, 从而产生参展的愿望。因此, 广泛借助各种新闻媒体, 对绿色城市形象和会展形象以及各个会展的筹备、组织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协调一致地宣传与报道, 是对八方客商和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的前提。

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也是扩大会展经济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手段。只有宣传和包装城市, 才能有效找到对会展经济的包装和宣传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才能树立会展品牌, 扩大会展影响力和感染力, 壮大都市会展经济的声势, 扩大会展经济发展的规模。

3.实施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是一种通过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 其核心是它的整体性。整合营销理念打破了传统营销理念把营销只作为组织一项管理功能的框架, 它要求组织和相关利益主体的所有活动都整合和协调起来, 以使组织沿着既定战略向着预期目标运行。会展整合营销, 是整合营销理念在会展中的应用。它要求一个城市的会展在强调营销同时, 还要求整个城市相关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向着同一目标运作、共同努力。

第一, 政府要确立城市定位, 制定城市长远发展规划, 创造良好的会展环境, 提供优质的会展条件。香港展览业的崛起, 香港政府功不可没。

第二, 作为市场主体的展览企业, 要明确参展目的, 加强对参展人员的培训, 对参展物品的选择与管理,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参展活动精心设计与控制, 使参观的消费者满意。

第三, 作为会展的组织者要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 彻底转变和摒除落后的政府主导市场的观念, 会展中应统一协调资源, 从方案设计到会展实施, 要真心诚意地为参展商和消费者着想, 加强对会展企业的服务、管理与指导, 使相关主体利益实现最大化。

第四, 作为会展的相关部门如广告设计、策划、装饰、旅行社、审计、律师等会展中介机构以及酒店、交通、通信、金融、景点等服务企业, 应为会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供优质, 个性化的配套服务体系。

第五, 要注重服务营销。服务是会展业的生命和根本所在, 没有一流的服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会展, 因此, 从立项、招展、办展到会展结束, 都必须贯穿良好的服务意识。具体来讲, 要做好展前的信息发布, 帮助参展商做好展馆展台的布置工作和展场企业的宣传;设置展场的各类咨询服务, 对会展中参展商遇到金融、法律、会计等方面的问题予以解决;举办各种洽谈会、专题研讨会, 交流信息, 创造商机, 甚至设立跨国定点采购区;设立海关、商检的绿色通道, 为参展商提供便利;提供运输、保险、翻译等各方面的服务。最重要的也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会展结束后的后续服务问题, 这需要我们建立参展商、观展商的资料库, 保持会后的联络, 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便于日后改进工作。

最后, 会展营销要注意与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会展与旅游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会展参加者一向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总之, 在加强会展经济的功能时必须做到全民动员, 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真正实现会展的整合营销。

参考文献

[1]陈伟, 赵富洋.哈尔滨会展业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 2006 (11) .

[2]曾国强, 张义.会展——全方位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

[3]王新峰.浅谈我国会展营销[J].当代经理人, 2006 (5) .

少年强,中国强 篇5

阳光刚刚透过窗户照射我们的床上,我们就要继续准备我们的“三下乡”活动。我们一群人在学生会集合,立马向操场出发。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首先进行了慢跑半小时。虽然累点,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活动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我们这次的三下乡活动不仅仅是对我们的心理是一个考验,对我们的身体承受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接下来的几天往往要连走长时间的路程去到目的地。慢跑半小时更有利于我们去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队伍。我们的慢跑更能锻炼我们团队的毅力,是我们具有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逐步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慢跑半小时能增进身体健康,视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使我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明显感到自己很快的融入到工作中。这调节我们的团队的紧张情绪,也为我们以后几天的体力和精力做足了准备。

强有效性 篇6

在许吉如看来,一个国家给予其国民的安全感“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的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一定要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这段演讲也让大脸兔瞬间充满了力量。

在演讲中,许吉如提到了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期待。她觉得:“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如今,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还有无数个为国家的安全感不断努力的人们。“今日中国固然强,但是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骄傲地回应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

“造粉”辣评

田园779:这段演讲把我看哭了。我们可以毫无畏惧地踏上旅途,可以理直气壮地声明我是中国人,就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永远站着伟大的祖国!

时间停止之前:我们的国家有不完美的一面,可她却可以带给我们无需任何付出的安全感。

小小小棋子89: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舒服,那是因为很多人为你默默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因为有很多人为你承担风险。

强有效性 篇7

2015年, 我国的专利申请已达270多万件, 发明专利申请超百万件、授权35.9万件;河南省的专利申请已达74 373件, 专利授权47 766件, 新注册商标70 922件, 继续大幅上升。截至目前, 河南省专利授权总量已达287 596件, 有效发明总量为17 571件, 有效注册商标总量285 721件, 拥有著名商标3 066件, 知识产权数量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专利的实施率还比较低, 大量专利未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交易产品类型单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参与主体单一、已成为知识产权运用的关键瓶颈。如何盘活这些知识产权资源, 实现知识产权经济价值, 进而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就成为必然。不同于有形商品的生产经营, 要发挥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的作用, 必须通过大量的运营活动, 才能使得权利、资本、商业运作紧密结合。有人把知识产权运营比作养育孩子, 是把一个孩子从3岁养育到22岁的一个过程, 周期长、投入大、问题多。因此, 要积极依托河南省区位优势, 打造一个养育孩子的良好环境, 建设一个能够提供知识产权高端服务的、高标准的中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 探索务实、有效、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以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和价值评估为基本手段, 打通人才、知识产权、研发、政策、资本、产业和互联网资源通道, 通过提供知识产权价值分析、许可转让、托管、投资入股、质押融资、担保、保险等服务, 加速知识产权资产和服务的交易与配置, 为河南实体经济插上知识产权的翅膀。

缺少资本的介入, 知识产权运营就难以成功。目前, 河南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重点推广省, 与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郑州银行、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民生银行等四家银行签订了总额为130亿元的支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不断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指导和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 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经费、贴息贴评和保险费补贴支持力度, 开发银企双向信息交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网络服务平台等措施, 推动相关工作深入开展, 已有92家企业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9.9亿元。但是,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受益的企业尚不足百家, 融到的资金也非常有限, 资本进入知识产权运用的模式还很单一, 更多的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产品供给不足。因此, 在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时, 要注重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业务, 发展知识产权商用化投融资体系, 为知识产权有效运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如建立包括引导基金、产业基金暨相关衍生业务的知识产权投资基金, 针对企业在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不同需求, 提供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探索开展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重点, 同时开展知识产权投资基金、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租赁、知识产权保险等多种投融资业务, 在知识产权创造初期, 配以战略咨询、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服务产品, 促进知识产权孵化;在中期配套质押融资、担保增信、融资租赁、VC/PE等服务, 为含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融资, 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在后期配套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行业务等服务, 实现多种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产品的联动。

强教师素质必先强师德 篇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师德的影响

一个社会能不能发展, 关键在人才, 人才成长的关键在教育, 教育的质量在教师, 教师行为之首是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演。重视教育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国际间高水平的竞争, 教育的作用凸显, 人才成为竞争的焦点。可以这样说, 谁拥有了人才, 谁就拥有了财源;谁拥有了人才, 谁就拥有了一切。能不能塑造优秀的人才关键在教师, 在于教师高尚的师德。教师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之中, 积极的进取意识和消极的负面因素对教师都有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特别是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 教师的师德建设有些滑坡。教师是一个受尊重的行业, 但却是一个清贫的行业。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 让一些教师做了金钱的俘虏, 他们在金钱物质的引诱下, 抛教下海, 谋取个人所谓的发展, 更有甚者, 把教师这一职业只当作谋生的手段, 根本就没有将教育这一职业作为高尚的事业。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 但影响力可谓不小, 它不仅对教育大厦的基石是一种摧毁, 而且对教师的形象也是一种玷污。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 一些教师视教学工作为儿戏, 不认真讲课, 更不认真备课。我们不否认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 但这并不能成为疏于讲好课、备好课的要因。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科技富国是我们党近期以来的发展战略。因此, 教师必须慎修师德, 以良好的师德去培育学生, 让学生在社会主义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 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师的地位逐步提高,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为师者要深悟“为师之本”

古人尊师为父, 今人虽少有称呼, 但尊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者却为者甚众。原因就在于师乃“传道、授业、解惑”之大成者也。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要意就在于为人解迷津, 授知识, 指方向, 带去希望。古往今来, 人们一直崇尚德乃为师之本之论, 但深悟其要义者则不多也。开天辟地, 以德治国者则国运宏达, 以德治校者则学校兴隆, 以德治学者则学子昌盛。古人有云:“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不仅是几千年为人师表的古训, 而且早已成为教师传统美德的重要特征。历史虽在变迁, 社会形态也在更替。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灌、诵, 到今天循序渐进的知识推进,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直都在变, 但不变的是教师的立命之德没有变,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本分没有变。有人说, 教师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底线, 其推论是有道理的。教师教化人的灵魂, 让人活得有尊严、有意义, 医生是救治人的身体, 让人活得有精神、有作为。如果教师没了师德, 人们心灵的塑造就很难谈得上高尚, 医生没了医德, 可医之躯也会受到摧残。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将不可遏止, 整个社会的文明将不复存在。人们尊重教师是因为教师是以心灵塑造心灵, 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言行举止在塑造学生的整个活动中, 淋漓尽致地展现做人的规范, 教师把自己的灵魂和整个内心世界展示给学生。人们常说“人无完人”, 这可以理解。但对教师而言, 则要求尽量完美, 因为教师塑造的是学生的灵魂。一个人的成长, 初始之师为父母, 授之以说话、穿衣、吃饭、走路, 是师之起蒙, 而使人受教益最多的是学校。现在, 人们重视学校的建设, 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孩子成材。教师言行举止深印学生心灵, 可以说, 从幼儿园开始, 教师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平庸都将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极其深刻久远的印记, 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说, 教师之美德, 让学生终生受益。换言之, 为师者之责则重于泰山。只有以德治学, 方显师之本色。

三、为师者要以德治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教师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 “行”为学生之范, 言传身教,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 甚至一言一行, 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说的就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更要有高尚的师德。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 更要以人为本, 教书育人。细细推之, 人生几十年, 在学校至少要度过几年甚或十几年, 其实是学生把有限的生命时间交给了教师, 如果我们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 让学生明志、长智, 那就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 换言之, 则是为师者的罪过。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师就是社会之最, 唯师命是从。就这一点可以说, 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 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强有效性 篇9

本期《天祥·食尚访谈录》有幸邀请到了Intertek食品部总经理陈本洲先生, 请他为我们解读Intertek收购Moody的相关情况及其在业务合并后所带来的变化, 以便大家对此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记者:近日, I n te r te k完成了与Moody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合并, 请介绍一下二者合并的契机是什么?

陈本洲:Intertek业务全球化发展已经很多年了, 在与Moody合并以前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拥有1000多家实验室和办事处, 在国际的检验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89年, Intertek进入中国, 是较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之一;虽然Intertek在食品检测业务领域发展很快速、业绩斐然, 但在认证方面是与BSI (英国标准协会) 合作, 这使Intertek的全面发展受到一定局限, 甚至成为Intertek在中国发展的短板。而与此同时, Moody已为超过25个国家的客户提供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ISO22000、BRC、IFS、MSC、GGAP以及其他标准体系和产品认证服务, 特别是Moody管理体系认证及培训服务已得到CNCA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 批准在中国合法经营, 并获得英国UKAS、美国ANAB、德国TGA、荷兰RVA、法国COFRAC、意大利SINCERT、马来西亚DSM等国际权威认可机构的注册和认可。因此, Moody在认证方面的优势和Intertek在检测方面的优势相结合, 正好弥补修复了Intertek发展的短板, 丰满了Intertek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业务布局——认证、检测、监理、培训, 使得Intertek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中国是未来Intertek发展的重点市场之一, 此次合并将进一步加强Intertek的综合实力, 使其更加全面地服务中国客户。

记者:在Intertek与Moody合并后, Intertek的业务将会有哪些变化?对今后的战略部署会产生哪些影响?

陈本洲:第一, 合并以后, 可使Intertek进入更多领域及行业。Moody为石油天然气、电力、采矿业等行业提供技术检验、工程技术、管理咨询、专业技术培训以及管理体系认证等服务。这些服务的核心价值是有效降低客户的经营风险, 且在业内享有盛誉, 此次合并使Intertek能为整个能源领域提供专业服务。

第二, 能使Intertek在食品领域提供的第二方审核、第三方检测业务更加完善和全面。原来Moody的供应商评估、顾客委托审核等认证业务将全部转到Intertek的业务中, 这无疑增强了Intertek在行业中的实力。

第三, 能够提升Intertek在技术检验方面的现有能力, Moody向包括东欧地区及南美与非洲新业务区在内的所有地区拓展, 完整地覆盖了欧洲、中东和非洲、中东、亚太和美洲的所有地区。合并后的Intertek将为整个食品行业提供专业服务, 实现整个行业互补服务组合。

记者:食品部业务是Intertek业务中很重要的一环, 那么合并后, 食品部具体会有哪些新规划?业务实力将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

陈本洲:这次资源的合并, 使我们食品部的实力更加强大。Moody于1993年进入中国, 中国总部设在上海浦东, 在北京、大连、青岛、深圳、郑州等城市设立了11个分支机构及网络资源, 加上Intertek原来的网络, 并购以后, 我们食品部拥有了6个直属的2级机构:大连、青岛、北京、武汉、广州、杭州;众多三级机构, 如厦门、福州、郑州、沈阳等;审核员和第二方检验员已经遍布20多个城市。同时, 在网络服务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 他们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食品安全方面的大部分工作, 并购以后, Intertek的网络分布会更加广泛, 以网络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可以为酒店、超市等众多客户提供食品安全服务, 而且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使我们的服务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另外, Moody原来没有检测服务业务, 只能对企业的管理系统做出评估。合并后就可以通过检测进行现场评估, 现场评估得到的问题又可以再进行检测和验证, 使得检验师和第三方评估可以互动。可以说, 此次合并也是整合了行业资源, 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同时, 也使我们具有了宏观和微观两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过去, Moody只能从宏观上去看, 在微观上没有手段;而现在微观的问题可以从宏观上来解决, 宏观的问题也可以从微观上来寻找。过去, Moody在认证时需要的产品检测报告都是企业委托第三方检测来进行, 现在则可以根据客户的档案找到我们需要的相关标准、直接提供一站式服务, 可以更全面地帮助客户提升产品质量, 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保护企业的品牌声誉。

记者:Intertek和Moody在合并以前都是世界著名的认证机构, 在合并以后双方在认证业务方面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会不会影响到客户?

陈本洲:合并后, M oody成为了Intertek的子公司,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 一家公司在中国只能保留一个法律资质来完成三方认证, 所以以后Intertek将没有原来的管理体系认证资质, 原来的认证资质将全部转到Moody的资质之下, 之前Intertek在认证方面的客户将全部转入Moody并由其来继续提供服务, 但这不会对原先的认证权威性造成影响。

Intertek和Moody都是全球知名的认证服务机构,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各有千秋——Moody在日本是该领域外资企业中排名第一, 在中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权威性比较高;而Intertek的前身是爱迪生实验室, 其在北美的权威性可想而知。需要强调的是, 此次合并只是针对中国市场, Intertek中国市场的第三方业务转到Moody名下, 而其他国家的业务不变。也就是说, Intertek与Moody的此次合并在地理分布上实现了互补性, 在中国获得认证的客户将会获得更多国家的“通行证”。

记者:Intertek与Moody合并后, 在服务能力上将会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陈本洲:Intertek与Moody合并前在各自的领域各有优势, 合并后我们将做得更加专业, 将更具备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能力。Intertek和Moody都拥有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和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这次合并, 使双方的资源得到了整合, 整合后Intertek食品专业团队更加壮大, 我们将加强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 将国际化的业务管理理念与当地文化及经营模式相结合, 服务更加细化, 以保证服务的最高效率和最佳成本, Intertek的业务涵盖检测、客户服务、第二方审核、第三方认证等。同时, 这次整合也加强了原Moody各地区的业务能力, 成为了Intertek的子公司, 这样Moody将拥有更多的行业资源和技术优势, 以适应业务量增大的需求。在合并后, 我们也将会以更专业的态度, 更优质的服务, 继续为客户提供检测、认证、验货和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 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客户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

关于Intertek

Intertek是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 为众多行业提供专业创新的解决方案。总部位于伦敦, 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全球各个市场, Intertek帮助本地和跨国企业及组织确保其产品和流程符合行业标准以及消费者对安全和质量的要求, 并以快捷的速度和创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从审核和检验, 到测试、质量保证和认证, Intertek致力为客户的产品和流程增加价值, 最终促进客户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Intertek在100多个国家拥有1000多家实验室和办事处, 超过30000名的员工, 凭借专业技术、资源和全球网络, 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Intertek于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 是最早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在2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100多家实验室和分支机构, 拥有超过7000人的专业团队, 已经成为备受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

Intertek官网网址:http://www.intertek.com.cn

关于Moody

强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高教强省,高职教育

高教强省战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举措。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建设高教强省”的任务。栗战书省长在4月21日省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落实省委的工作部署时再次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 建设高教强省”。

一、高教强省的内涵与特征

高教强省的概念是通过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才得出的, “强”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比较, 相对于“弱”或相对于“一般”而言。“高教强省”就是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 (规模) 和质量 (水平) 的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各省的前列, 这种比较既包括在国内各省份间比较也包括在国际范围进行的比较, 要与世界同等发达程度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高教强省建设的内涵包括:“建设高等教育的强省和高等教育促进强省建设”两层含义。就其关系而言, 建设高等教育的强省是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发挥高等院校功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教强省战略的目的所在。从高教强省的内涵可以看出, 高教强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即“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规模大是基础, 结构优是关键, 质量高是核心, 效益好是目标。

建设高教强省首先要做强高校, 力争使每个办学类型都有高水平大学, 每个办学层次都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每个办学面向都有行业标志性成果。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一翼, 为此, 高职教育不但要做大, 更要做强。

二、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逐渐扩大,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 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4所, 本科学校的高职学院20所, 成人高校8所, 独立学院8所, 共计80所, 是2001年的3倍。2001-2007年的办学条件增长情况如下表:

2. 专业设置与调整逐步适应社会要求,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截止2007年, 专业数量由2001年的294个增至408个, 初步涵盖了19大类78个二级类, 在19个专业大类中, 在校生人数超过2万人的有财经、文化教育和制造3大类, 在1-2万人之间的有土建、电子信息和交通运输3大类。现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3个, 省级教改试点专业60个, 并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外语、制造、财经等4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有力指导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3. 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教师由2001年的4082人, 增加到2007年的10609人,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由2001年的406人增加到3951人, 现有双师教师3921人, 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45.3%, 现有硕士学位教师1970人, 占专任教师的18.6%, 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0个, 省级教学名师60人 (含08年评21人) 。

4. 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教改成果显著

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针对行业需求, 结合专业特点, 分别采取了“2+1”联合办学、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显著效果。如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采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2+1”人才培养模式,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学院的“14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

课程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两所国家级示范院校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已经启动。近5年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7门, 省级精品课76门, 主编“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8部、省部级规划教材500多部。教改立项400多项, 取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18项, 应用技术成果40项。

5.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初见成效

现有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0所, 国家级2所, 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1所。各示范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初见成效, 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6.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扎实推进

全省4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中, 已评21所, 现场考察结论15所优秀, 6所良好。还有23所等待评估, 将按照教育部2008年新的评估指标体系, 扎实推进。

7.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近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由2005年的69.56%提升到2007年的75.43% (年底就业率) 。国家举办的各种大赛, 黑龙江高职组均取得了良好成绩。

从总体上看, 高职教育的规模、质量都有了较大发展和提升,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各专业在校生人数与本省支柱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比例不尽合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有限、财政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内涵建设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加强等问题。

三、做强黑龙江省高职教育的对策

建设高教强省, 就高职高专院校布局看, 全省13个地市全部设有高职学院, 院校分布较为合理。从高职高专的规模及标志性数据看, 我省与教育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 在校生人数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百分比低, 没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国家级精品课门数少等等。要做强黑龙江高职教育,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做大高职教育

黑龙江省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23.34万人, 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36.78%, 低于全国54.9%的平均水平, 应适当调整招生比例, 优化高等教育整体结构, 加大高职高专招生计划, 扩大在校生规模, 做大高职教育。针对社会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布局, 保证支柱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

增加财政投入, 提高生均投资标准, 力争在短期内使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标准。重点扶持高职院校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提高办学水平, 加强内涵建设。制定优惠政策, 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友好又快发展。比如:扩充高职院校人事编制;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试办四年制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一些评选、评定指标高职要与本科院校分开;鼓励国际交流与合作;允许特殊专业提前批次录取;为高职与行业企业、区域服务对接搭建平台等等。

2. 以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抓手, 做强高职教育

以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抓手, 以与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为重点, 做强高等职业教育, 创建高职教育国内一流学校。高职教育的“强”, 笔者认为, 其标志是“一特、二高、三强”, 即办学有特色、专业建设水平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3. 整合教育资源,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支持并重点扶持高职教育龙头学校、龙头专业为主体, 组建由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在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之间搭建全方位合作平台, 实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同时, 促进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上, 将实现中、高职的人才培养对接, 沟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和教育改革信息, 开展联合办学, 共同联手培养现代“银领”人才。

4.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为本省培养落地人才,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100个省级精品专业;建成200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30个融实践教学、科研、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省级示范基地;建设专兼结合的30个省级教学团队;培养300名专业带头人, 3000名骨干教师。

打特色牌, 高职院校要坚持科学定位、发挥优势、错位竞争、协调发展, 努力形成自身特色。一所高职院校即使在整体上没有明显的优势, 但在某些专业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以及特色的课程, 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就要打造“全国第一农业工程”品牌。其他学校也应总结自身优势, 在个性发展上做文章, 逐步办出自己的特色。在高职院校中培育多个全国“单打冠军”。

5. 改善发展环境,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在政策支持与引导下, 高职院校要增强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提高社会影响力, 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

社会服务应瞄准黑龙江省支柱产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 通过各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来实现服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高教强省建设。比如:涉农院校就要以“服务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宗旨, 以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为重点, 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送技术下乡, 开展贴近实际、贴近农业、贴近农民的技术服务;关注“三农”, 实施院县共建, 对口支援农业一线生产,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陆连军.高教强省内涵及实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Z].

县域强则云岭强 篇1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云南省自然灾害频发,给云南全省很多县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损失,但这并没有阻止云南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2012年7月31日召开的云南省县域经济推进大会发布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决定》和《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决定通过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投资、金融、土地、产业扶持等政策措施做强县域经济。省委、省政府将每年对全省129个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综合成绩突出和“争先进位”较快的各10个县(市、区)给予奖励,以尽快形成全省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奋发有为、求真务实的干事环境和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慢的有若干的原因存在。

破除禁锢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在云南所有的县份里,大多是依靠自然资源来强县的,如果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的县份,就可能处于经济较低的水平线上。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就养成了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缺乏了创新精神。云南经济的35%是昆明贡献的,70%是由烟草和矿产资源贡献的,云南的烟草对云南经济的贡献率估计在50%这样,烟草工业的产值一度是云南工业产值50%以上;而矿产资源行业贡献率估计在30%这样,在云南的公司中除了烟草公司之外产值过100亿的公司都与矿产资源相关,而这些公司几乎全部是国有的中央企业控股的公司。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走出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的以县为单位的发展模式,走特色的县域经济化道路。

产业结构不合理。云南省的县域农业经济比重较大,过多的人口束缚在农业上,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完善,虽然我省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却不能把第三产业发展壮大。

人才缺乏的状况。全省的教育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缺乏一种向上创新的动力,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有关资料显示,我省上下应牢固树立“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全省经济、抓县域经济就是抓全省经济”的思想,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为主旋律,以“兴产业、调结构,重科技、促增收,强基础、惠民生,抓改革、扩开放”为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抓手。如此,人民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强县富国

在过去的几年,我省经济县域发展及其不平衡,从云南的内部经济结构来看,显然出现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昆明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三分之一重,加上曲靖和玉溪就占云南的二分之一,加上红河就占云南的三分之二,换言之其他的12个州市只占云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的117个县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云南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0%,这就说明云南省的县域经济十分落后,州市的落后被昆明的发达所掩盖,被烟草行业和矿产资源行业的高产值高能耗高环境成本所掩盖。笔者认为,我省应该努力实现跨越县域经济的发展,转变生产单一的方式,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应着力抓住这样几点:

环境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保障。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一个区域的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对于正处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关键阶段的云南省来说,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奋力打造“环境高地”和“投资洼地”,以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加速集聚,在日趋激烈的县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打破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同时,我省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比如干旱问题,就是最严重的。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把经济发展放在保护环境为前提的战略部署中去谋划,坚决克服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名,进行新一轮的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使云南成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各地的县域发展经济过程中,要立足于地方特色,抓住特色产业,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

创新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努力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反对因循守旧,陈陈相因。其一,应注重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项目、人才、资本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二,应注重金融服务创新。金融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云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探索金融创新体系,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促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信托联保,创立全良好的金融体系,做好金融体系产业平台。其三,应注重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造福人民。云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扎实做好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养老、收入等群众广泛关注、普遍受益的民生大事,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但同时,开拓创新要从现实基础条件出发,现实基础是创新之源。一是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目标,要从现实条件出发,所提的指标都要经过科学测算,在实践中可行,反對离开现实基础,拍脑袋决策,提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二是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反对主要领导调整后,不顾已有的发展基础,另起炉灶,另辟蹊径的做法,杜绝烂尾工程的出现。三是不搞标新立异。要反对借创新之名,离开县域经济的发展条件,搞一些标新立异、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

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项目是集聚要素、带动投入、培育产业、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云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抓产业项目的实践中,坚决不走低质发展的老路、恶性恶性竞争的套路、牺牲环境的弯路,通过发展云南的旅游、民族文化、矿产资源等优势,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一,重点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加强各个县域经济之间的联系,实现县域经济之间的跨越式联系;其二,加强民族文化的特色,利用云南多民族的优势,发扬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让世界认可这种文化的精神;其三,结合我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壮大县域经济,才能切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吴安臣

强有效性 篇12

1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1.1 清醒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

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表现为:

(1) 文化力催发经济力,在经济建设中实现文化赋值。如敦煌市先后七度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行列,这个文化力就是“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勇立潮头”,人文精神是文化力的最高表现,这生动的实践证明了文化力的强大推动作用。 (2) 将文化元素渗透到产品当中,创造文化财富和商业利润,借助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影响力,建设“敦煌文化产业园”,实现文化增值。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构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创建“敦煌文化产业园”,挖掘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汉唐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打造敦煌文化品牌。 (3) 将文化产业化。有资料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占10%,世界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一般超过了5%。

1.2 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包括以下六大类: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与销售服务、文化设备生产与销售服务、相关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活动,并在每一大类中又具体细化规范为若干小类。

1.3 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1)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激励和丰富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我们需要对文化产业加以重视。 (2) 发展文化产业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成为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主力军,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必须为台州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更高的认识、更自觉的行动,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发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注意经济与文化的全面科学发展。 (3) 改革开放30年,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看到甘肃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首要选择,我们必须发展文化产业。

2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初步打造了文化休闲、文化用品制造业等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初步形成了以现代传媒业为主导的、涉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文化产业,尤其以文化旅游业、文教培训业为主导,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群。

3 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积极开拓创新

3.1 抓规划引导,凝聚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将文化产业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把文化产业也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把文化产业列入社会发展指标的同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3.2 深化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

领导干部要增强文化的产业意识,把增强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来抓。文化产业发展,对其理念的理解是关键。

3.3 深化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要深化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就必须推进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按照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组织分开的原则,改善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如建立新型的文化管理体制。

3.4 抓机制完善,提升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动力

(1) 健全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创新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促使各级领导都能切实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 (2) 完善投融资机制。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融资为主力的投入机制,积极吸纳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 (3)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完善。相关党委政府部门要协调、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劲往一处使,紧密配合。 (4) 完善政策导向机制。要贯彻落实好现有的文化经济政策,让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有章可循,有利可图。并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涉及文化产业的以及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行业制定一些强有力的扶持政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要大力开创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中央精神, 在全社会开展文化事业的同时, 振兴文化产业各个领域, 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强省

参考文献

[1]张兴梅.浙江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能力升级的策略探讨[J].价值工程, 2013 (13) .

[2]李秋.产业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浅析[J].价值工程, 2013 (08) .

[3]李秋.期权定价模型评估质押知识产权价值的适用性探讨[J].商业时代, 2013 (09) .

[4]孔庆来, 巩立超.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J].兰州学刊, 2012 (12) .

上一篇:分项结转下一篇:计划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