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约束

2024-05-09

有效性约束(共12篇)

有效性约束 篇1

Fama (1965) 系统阐述了有效市场理论, 认为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 当他们得到信息时会立刻采取最佳策略, 这样证券价格充分反映全部可获得的信息[1]。该理论基于3个充分条件, (1) 在证券买卖中不存在交易成本; (2) 全部可获得的信息无成本地让全部市场参与者知悉; (3) 全部市场参与者同意当前信息对当前价格和未来价格分布的含义[2]。以Rubinstein、Grossman、Stiglitz和OHara为代表的“信息结构学派”, 质疑上述前提的合理性, 从一般市场微观交易机制出发, 验证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的有限理性特征。

Rubinstein (1975) 认为Fama (1970) 的条件使用的是同质信念假定, 而同质信念只存在于禀赋、偏好和信息都相同的同质经济中, 由于现实经济的异质性 (非对称性) , 所以只有承认市场参与者具有异质信念, 讨论EMH才有意义[3]。

Grossman和Stiglitz[4]等人放松了Fama (1970) 的前2个条件, 在信息分散和存在信息成本的条件下, 讨论价格体系能否有效地传递信息和价格是否充分反映可获得信息。在他们扩展的带噪音的完全理性模型中, 知情交易者掌握证券的完全信息, 不知情交易者一无所知, 但他可以花费成本转化为知情交易者, 所以价格对信息反映的充分程度由模型中信息成本外生决定, 而且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程度由信息的边际成本和获得信息后所赚取的边际收益相等条件决定。这样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使价格无法充分反映信息。该理论的逻辑模式固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模式, 并没有提高有效市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O'Hara (2003) [5]沿用了Grossman和Stiglitz的噪声交易模型中信息非均衡覆盖条件, 但认为随着市场体制的进步, 信息覆盖的对称程度大幅提高, 不知情交易者虽然观察不到真实信息, 但他确知此信息的概率分布以及信息公布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O'Hara将不知情交易者的信息缺失看作他们的额外交易风险, 通过不对称信息约束下的CAPM模型分析发现, 不知情者常常理性决策, 回避含有未知信息的证券, 从而使它们具有比对称信息条件下更高的风险补偿收益, 导致具有内幕信息的证券无法充分反映价格, 这样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套利可能的有限理性市场。

面对以上批评, Fama也承认现实中无摩擦市场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述, 但相信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关信息, EMH就可以成立, 并以经验研究作为判断的依据。

上述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斟酌, (1) 不对称信息的定义, 信息覆盖的不对称程度与市场的交易模式、媒体的技术水平、市场的监管程度等关系密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交易模式的进步以及市场监管法制的完善和提高, 信息的不对称不在于不知情交易者观察不到信息, 而是当观察到信息时无法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此时他会通过观察市场价格的变动来确认, 并进行理性决策; (2) 模型分析方法, 上述研究是基于市场交易机制的静态均衡分析, 无法准确模拟市场的复杂运动, 现实交易中, 不知情交易者会通过观察知情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和市场价格走向后采取行动, 因此动态均衡模型更为适合市场行为的模拟。本文基于以上两点, 采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求解精炼贝叶斯均衡, 检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有效市场理论。

1 模型建立

学界在资产交易者的类型识别方面争议颇多, De Long J和Shleifer A将交易者分为噪声交易者 (noisetraders) 和知情交易者[6], 前者是散户, 后者是机构, 机构掌握内幕信息而且具有完全理性, 因此具备证券的定价权;散户对该信息毫不知情, 而且常常被非理性和情绪误导, 造成价格扭曲。文献[5]基本沿用了上述分类标准, 但提高了非知情交易者的理性水平, 认为, 虽然非知情交易者 (噪声交易者) 不掌握内幕信息, 但若他确知此信息, 可准确预测相关证券价格随信息变动的期望值, 同时该类群体可根据公开信息和资产类型理性选择资产组合, 达到风险收益的最优配置。众所周知, 现代资产交易的专业化趋势日趋显现, 两类交易者的信息处理和预测能力日趋接近, 这一定义适应了这一趋势, 提高了模型的现实解释力, 然而忽视了在现代交易体系下信息分布的演化特征。本文认为在现代信息传播和市场监管体系下, 信息分布日趋均衡, 不知情交易者的劣势不在于不掌握私人信息, 而是和知情交易者同时得到内幕消息, 但是知情交易者能够确认该信息的真实性, 不知情交易者无法确认, 其理性选择是根据知情交易者的出价猜测内幕信息的真实性, 然后进行投资决策, 依此原理, 假定私人信息为利好消息是时, 可建立如下博弈结构:

不知情交易者厌恶风险, 效用函数为:u (ω˜) =-e-ρω˜ρ为绝对风险厌恶系数, 其值由特定投资者主观偏好决定;ω˜1为期末总收益, 其值取决于如下过程:假设不知情交易者持有1单位货币, 当获得信息时, 假设知情交易者将价格调整为v, 不知情交易者购买α份额的证券, 证券的期末收益为:r˜=θ˜+ε, 式中:θ˜是一个取两个值θ1和θ2的离散随机变量, θ1代表内幕消息为谣言时证券的合理价格, θ2代表着内幕信息为真时证券的合理价值, 相应的取值概率分别是π1和π2, π1+π2=1, 这实际是不知情交易者判断知情交易者拥有的内幕信息是真是假的先验信念, 随机扰动项ε~N (0, σ2) , 且与θ˜相互独立, 表示当信息影响证券价值时, 不知情交易者的判断随机误差。交易在期初进行, θ˜和ε的真实值在期末为全体交易者所共知, 这里用θ代表θ1或θ2。由此过程可见, ω˜1=1-αv+αr˜=1-αv+α (θ˜+ε)

知情交易者呈现风险中性, 期初持有总量为ω0单位的货币和1个单位的证券 (风险资产的总量就设为1个单位, 知情交易者掌握主动, 常常提前持有股票) , 是证券交易的卖方, 其决策目标是期末财富最大化, 其期初卖出的证券份额与不知情买入额同为α, 这样期末财富积累为:ω2=ω0+αv+ (1-α) θ˜

这是一个不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知情交易者根据所得到的内幕信息θ决定最优证券价格v (θ) ;不知情交易者在不同价格下决定证券的最优购买量α (v) , 其效用函数u (ω˜) 的单调递增严格凹决定了α (v) 的唯一性。该博弈最终会得到精炼贝叶斯均衡。

2 股票交易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2.1 交易双方均衡策略分布区间

2.1.1 真信息条件下的策略分布

此时θ˜=θ2, 设期初知情交易者对证券的定价为v, 则不知情交易者的期末财富为ω˜1=1-αv+αr˜=1-αv+α (θ2+ε) , 其期望效用最大化等价于如下目标函数的最优化:

maxα[E (ω˜|vθ2) -ρvar (ω˜|vθ2) /2]=maxα[1-αv+αθ2-ρα2σ2/2]

利用对α一阶优化条件, 可得不知情交易者最优反应函数为

αr* (vθ) =θ2-vρσ2 (1)

知情交易者的财富最大化必须基于不知情交易者对证券的最优购买量α才能确定, 即求解如下优化问题:

maxvω2=max[ω0+αv+ (1-α) θ2]=maxα[ω0+θ2+α (v-θ2) ]

联立 (1) 式, 将最优购买量带入上式, 求得知情交易者当信息为真时财富最大化的最优要价为:

v*r=θ2

此时, α*r (v, θ) =0

当下列条件成立时, 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v*r会倾向于信息为真:

ω0+θ2+ (θ1-v) ρσ2 (v-θ2) ω0+θ2+ (θ2-vr*) 2ρσ2y= (θ1-v) (v-θ2) (θ2-vr*) 2 (θ1-v) (v-θ2) 0 (2)

v≥vr1=θ2 or v≤vr1=θ1 (3)

当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定价位于如上式区间时, 可倾向于信息为假, 即对假信息的后验概率较高;进一步分析, 当θ1≤v≤θ2时, 该区间为潜在混同均衡分布区域, 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v处于此区间时, 会倾向于认为实情与自己的判断相反, 当判断信息为假时, 会倾向于信息为真, 该判断可表述为 (θ=θ2;n=θ1) (n为不知情交易者在观察知情交易者的定价后, 对信息类型的判断结果) 。

下面确定当θ=θ2;n=θ1时知情交易者财富最大化的定价及其单调区间:

maxvω2=max[ω0+θ2+ (θ1-v) ρσ2 (v-θ2) ]=max[ω0+θ2+yρσ2]

dydv=-2v+θ1+θ2=0

vmax=v (maxω2) =θ1+θ22vvmaxrω2

v≥vmaxr ω2单调递减

2.1.2 假信息条件下的策略分布区间

沿用信息为真时的分析方法, 当信息为假时, 即θ=θ1, 可得不知情交易者效用最大化策略:

αf* (vθ) =θ1-vρσ2

知情交易者财富最大化的最优要价为:

v*f=θ1

此时, α*f (v, θ) =0

这一定价反映了当市场信息为假时, 知情交易者的最优要价, 当下列条件成立时, 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v*f会倾向于信息为假:

ω0+θ1+ (θ2-v) ρσ2 (v-θ1) ω0+θ1+ (θ1-vf*) 2ρσ2 (θ2-v) (v-θ1) 0 (4)

v≥vf1=θ1 or v≤vf2=θ2 (5)

当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定价位于 (5) 式区间时, 可倾向于信息为真, 即对真信息的后验概率较高;进一步分析, 当θ1≤v≤θ2时, 该区间为潜在混同均衡分布区域, 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v处于此区间时, 会倾向于认为实情与自己的判断相反, 当判断信息为真时, 会倾向于信息为假, 该判断可表述为 (θ=θ1;n=θ2) 。

应该注意到, (4) 式与 (2) 式完全相同, 当然 (3) 与 (5) 式的区间也完全相同, 因此当θ=θ1;n=θ2时知情交易者财富最大化的定价及其单调区间与θ=θ2;n=θ1时的定价和区间完全相同。这样可得θ=θ1;n=θ2时如下单调区间:

vmaxf=v (maxω2) =θ1+θ22vvmaxfω2

v≥vmaxf ω2单调递减

2.1.3 区间关系图解

图1显示出真信息和假信息条件下, 知情交易者财富单调性变动趋势及区间重合。

2.2 均衡策略求解

知情交易者在如上所示的策略区间中优选要价策略, 不知情交易者观察要价, 并根据其所在区间的特征, 对比知情交易者的财富变动, 判断信息真伪。这种策略区间, 是潜在的均衡策略的集合, 面对多重策略分布, 不知情交易者会进行充分的理性识别, 确定最优策略, 这一过程也是判断均衡路径存在性的主要方法。下面针对精炼贝叶斯均衡中两个主要均衡类型——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7], 寻找纳什均衡策略。如上图所示, 整个区间被不同的特征点分隔为不同性质的策略集合, 相对于区间内点, 特征点是均衡策略的潜在来源。

2.2.1 点vf1, vr1, v*f的性质和均衡识别

在这一点vf1=vr1=v*f, 依据v*f的定义, (θ=θ1;n=θ1) 为不知情交易者的合理判断, 即当他观察到v*f时他会认为自己的判断与实情一致, 会倾向于信息为假。对于vr1, 当vr1∈[0, vr1], (θ=θ1;n=θ1) 不知情交易者的合理判断, 当他观察vr1到时会倾向于信息为假。当vr1∈[vr1, vr2], (θ=θ2;n=θ1) 为他的合理判断, 此时观察到vr1, 会倾向于认为实情与自己的判断相反, 因此认为信息为假, 这样v*f与vr1在此点混同。然而, 进一步分析发现, (θ=θ1;n=θ1) 成立时, vr1并非帕累托最优策略, v*f是最优要价, 前者并不可信, 不知情交易者会偏离vr1; (θ=θ2;n=θ1) 成立时, vr1并非帕累托最优策略, vmaxr是最优要价, 前者并不可信, 不知情交易者会偏离vr1。因此v*f与vr1不是混同均衡。

对于此点的vf1, 当vf1∈[0, vf1], (θ=θ2;n=θ2) 不知情交易者的合理判断, 当他观察到vf1时会倾向于信息为真。当vf1∈[vf1, vf2], (θ=θ1;n=θ2) 为他的合理判断, 此时观察到vf1, 会倾向于认为实情与自己的判断相反, 因此认为信息为假, 这样vf1为潜在的混同均衡策略, vf1并没有提供给不知情交易者更多的类型信息。然而, 进一步分析发现, (θ=θ2;n=θ2) 成立时, vf1并非帕累托最优策略, v*r是最优要价, 前者并不可信, 不知情交易者会偏离vf1; (θ=θ1;n=θ2) 成立时, vf1并非帕累托最优策略, vmaxf是最优要价, 前者并不可信, 不知情交易者会偏离vf1。因此vf1不是混同均衡。

由此可见, v*f为分离均衡, 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它会确认信息为假。

2.2.2 点vf2, vr2的性质和均衡识别

在这一点vf2=vr2=v*f, 依据v*r的定义, (θ=θ2;n=θ2) 为不知情交易者的合理判断, 即当他观察v*r到时会认为自己的判断与实情一致, 因此倾向于信息为真。对于vf2, 当vf2∈[vf2, ∞], (θ=θ2;n=θ2) 不知情交易者的合理判断, 当他观察到vf2时会倾向于信息为真。当vf2∈[vf1, vf2], (θ=θ1;n=θ2) 为他的合理判断, 此时观察到vf1, 会倾向于认为实情与自己的判断相反, 因此认为信息为假, 这样此点为潜在的混同均衡策略。然而, 进一步分析发现, (θ=θ2;n=θ2) 成立时, vf2并非帕累托最优策略, v*f是最优要价, 前者并不可信, 不知情交易者会偏离vf2; (θ=θ1;n=θ2) 成立时, vf2并非帕累托最优策略, vmaxf是最优要价, 前者并不可信, 不知情交易者会偏离vf2。因此vf2不是混同均衡, 而v*r为分离均衡, 当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它时会确认信息为真。

对于此点的vr2, 当vr2∈[vr2, ∞], (θ=θ1;n=θ1) 不知情交易者的合理判断, 当他观察vr2到时会倾向于信息为假。当vr2∈[vr1, vr2, (θ=θ2;n=θ1) 为他的合理判断, 此时观察到vr2, 会倾向于认为实情与自己的判断相反, 因此认为信息为假, 这样vr2为潜在的混同均衡策略, vr2并没有提供给不知情交易者更多的类型信息。然而, 进一步分析发现, (θ=θ1;n=θ1) 成立时, vr2并非帕累托最优策略, v*f是最优要价, 前者并不可信, 不知情交易者会偏离vr2; (θ=θ2;n=θ1) 成立时, vr2并非帕累托最优策略, vmaxr是最优要价, 前者并不可信, 不知情交易者会偏离vr2。因此vr2不是混同均衡。

由此可见, v*r为分离均衡, 不知情交易者观察到它会确认信息为假。

2.2.3 vmaxr与vmaxf的识别

vmaxr与vmaxf分别为 (θ=θ2;n=θ1) 与 (θ=θ1;n=θ2) 成立时知情交易者的帕累托最优策略, 为分离均衡策略, 但是由于此时不知情交易者的判断与实情相反, 同时不知情交易者也熟知这一情况, 他不会依据错误信息作出自己的购买量决策, 因此vmaxr与vmaxf并非可实现的分离均衡。

3 结论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准确模拟了不对称信息条件约束下的证券交易结果, 该结果可总结如下:

如表1所示,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无混同均衡, 意味着不知情交易者对信息类型判断的后验概率高于先验概率, 他会从知情交易者定价中了解更多, 得到更准确的判断, 因此知情交易者无法通过媒体的宣传控制、误导不知情交易者而获得更高的非正常收益, 也就是说, 不对称信息并没有降低市场效率, 同时本博弈的两个分离均衡显示出, 知情交易者据实定价, 股票价格真实反映了真实信息, 有效市场似乎成立, 然而进一步分析不知情交易者的购买策略发现, 其购买量为0, 表明他们因厌恶风险而退出了市场交易, 市场变成了知情交易者内部的游戏, 其间知情交易者获得市场溢价而不知情交易者并未获益, 这说明, 并不是信息的完全透明形成了有效市场, 而是排除了掌握不知情者风险厌恶者而实现了市场有效, 因此, 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效并不表现为价格扭曲, 而是成交量扭曲, 即流动性缺失, 这一结论与Brennan和Subrahmanyam (1996) 的论述一致, 其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金融市场低流动性的基本原因是由于知情交易者占有内幕信息, 导致交易者逆向选择而降低了交易意愿”[8]。由此可见, 内幕信息越多, 信息越不对称, 交易量越小, 而信息披露越公开, 市场的成交量越大, 这样本质来讲, 决定证券市场交易活跃度乃至影响力的不是交易指数的波动幅度和政府的政策而是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程度。

参考文献

[1].Fama, Eugene.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J].Journal of Business, 1965, (38) :34~105

[2].Fama, Eugene.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Journal of Finance, 1970, (25) :383~417

[3].Rubinstein, M..Securities Market Efficiency in anArrow-Debreu Econom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5, 65 (12) :812~824

[4].Grossman, Sanford J.and Stiglitz, Joseph.On theImpo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J].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80, (70) :393~408

[5].O Hara, Maureen.Liquidity and Price Discovery[J].Journal of Finance, 2003, 58 (4) :1335~1364

[6].De Long J, Shleifer A, Summers L, et al.Wald-mann,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4) :703~738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8].Brennan, Michael, and Avanidhar Subrahmanyam.Market microstructure and asset pricing:On the compensation forilliquidity in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41:441~464

有效性约束 篇2

情形1:意识形态对纳税人的影响。如表5。

表5中,既有意识形态是指既定对象对既定道德伦理的接受,现实环境中的意识形态是既定对象对现实环境中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道德伦理所产生的认知。最终意识形态是既定对象对既有意识形态和现实环境中的意识形态进行认识和校正后所认同的意识形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既有意识形态和现实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会最终影响纳税人有关税收政策的意识形态。既有意识形态又取决于人类过去的道德伦理和既定对象的阅历。现实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又受既定现实环境的历史、背景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税收政策时,有关意识形态对纳税人的影响不能忽视。

情形2:意识形态对征管人员的影响。如表6。

分析同上,最终的结果是既有意识形态和现实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会最终影响征管人员有关税收政策的意识形态。因此,在研究税收政策时,有关意识形态对征管人员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

(六)潜规则及对税收政策有效性的约束

1 潜规则

有效性约束 篇3

杭州“爱心斑马线”诞生于2009年5月。当时杭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5·7飙车案”,受害人在斑马线上被疾驰而过的改装车撞死。惨剧过后,当地联合多个部门在市区相关路段设立起8条“爱心斑马线”,意在提醒车辆在斑马线前要礼让行人。

“爱心斑马线”的设立曾聚焦了来自全国目光,交警部门更是在其附近安装摄像机以监督“车让人”行为。然而,随“爱心斑马线”也伴生不少争议。一些市民认为这些“浓妆艳抹”的斑马线不利于辨认、反而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有的甚至认为这是“污损”行为、不符合国家交通标线统一规定。

记者从杭州交警部门了解到,这些“爱心斑马线”在使用一年多后就随着油漆掉色和自然污损而陆续“淡出”。交警部门在“补妆”时恢复了标准的白色斑马线,有些路段还设置了与主路口联动的“父子灯”,用以指示行人安全过街。

杭州市交警支队表示,“爱心斑马线”原则上的确不符合相应的国家规范,交警部门也一直不提倡采取这种手段。但作为特殊时期的宣传符号,“爱心斑马线”引起人们对于“车让人”问题的重视,发挥了积极的倡导作用,其“自然淡出”也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顶着“非法改装”争议的“爱心斑马线”消失在杭州的街头,这座城市的行人过街环境是否因此受到影响、更加艰难了呢?

连日来,记者在杭州街头发现,取代了“爱心斑马线”的普通斑马线,不仅照常提供了“车让人”的功能,甚至时常上演仅有一人踏上斑马线而仍有多条车道、多辆汽车同时停车让行的一幕。“新杭州人”陈小姐说,每次看到司机们挥手示意行人通过的“潇洒”动作,感到那就是杭州街头的“最美手势”。

杭州市交警支队宣传处的张警官告诉记者,继“爱心斑马线”后,杭州“车让人”的风气能再次“领跑全国”,首先在于交管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譬如交警部门在主要路段标示“车让人”字样,通过监控及现场执法严查“车不让人”行为,对违规司机严肃处理,产生了很强的宣传、警示效果。

同时,杭州市公交部门、出租汽车公司等窗口单位也积极依法依规办事,率先垂范。杭州公交集团自2009年5月以来就采取严格的“车让人”制度,要求司机在斑马线前“见人必让,让必彻底”,每天有多辆巡视车及200多位巡查员对“是否让行”进行检查,违规司机将被扣除当月300元安全行车奖励。而从2010年起实施的《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单车考核细则》也明确将“礼让行人”作为出租车考核项目,不合格者将被限制营运资格。

“斑马线前人车相争”一直是全国普遍的治理难题,“中国式过马路”遇上“车不让人”也导致斑马线上事故频发。从设立“爱心斑马线”到回归“普通斑马线”,杭州4年来的治理行动没有使行人过马路陷入“无序”,反而激发了社会更多的“微温暖”“正能量”。

不少受访市民表示,没有“爱心斑马线”的杭州,比只有“爱心斑马线”时更有安全感,道德约束存在太多不确定性,而百姓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规范及相关部门能“照章办事”,该罚就罚、简单明了。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夏立安认为,“杭州式车让人”的实践表明,在公共管理领域,强调“制度约束”、“法制意识”显然比号召激发公民个体的“道德责任”更“靠谱”。

有效性约束 篇4

现有的汇率理论较庞杂, 至今无定论, 但普遍认为本币升值, 可以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内涵经济的增长。但汇率水平变动的效果有限, 这就是汇率变动水平的有效性问题。

现有的理论将技术水平作为劳动和资本的因变量。没有将技术水平视为主动的因素来分析。在某些情况下, 技术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传统意义上的决定性要素。技术本身具有特殊性, 以劳动和资本间的关系难以准确表示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

所以, 笔者选择将技术水平视为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分析其对汇率效应传导的影响。本文在直接标价法下讨论汇率问题。

一、汇率变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选择

为了论述的需要, 有必要对汇率变动与企业生产技术选择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此处论述引自姜波克先生的著作。

设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 (K, L) , L代表劳动要素 (横轴) , K代表资本要素 (纵轴) 。

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薄弱, 企业走技术引进的发展道路, 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先从国外进口, 再对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创新, 形成了资本推进型的技术进步, 技术先进程度与资本密集度高度相关。高的资本/劳动比例代表高的技术水平。

I为企业的等成本曲线, 我国资本相对于劳动稀缺, 等成本曲线I的斜率小, 企业选择I与等产量线Q1的切点A进行生产。当本币升值, 外国资本价格下降, 资本相对于劳动变得便宜, 等成本曲线斜率变大为I’, 企业选择I’与等产量曲线切点B点进行生产, 生产技术进步, 产出水平提高。

这个理论隐含两个假设。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技术进步的过程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

近些年来随着国情的变化, 我国劳动相对于资本极度富余的时代即将结束, 这样等成本曲线的斜率就会改变。

二、汇率效应传导的本国技术水平约束

汇率效应的传导受到劳动替代和资本存量约束之外, 还受到本国技术水平的约束。本文将制约汇率效应传导的技术水平因素分为内在和外在因素, 分别对应企业内部、外部的制约因素。

1. 内在因素

(1) 研发投入的时间成本

当面临本币升值的压力时, 企业若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或自主研发, 而且研发或技术引进有风险, 在获得回报前投入的资金有时间成本, 如果预计研发未来的回报率低于同等风险的金融产品的回报率, 企业就有可能放弃。

(2) 技术革新的风险

技术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垄断。但是没有一种技术垄断能够始终维持。

尖端技术的研发投入十分惊人, 但技术进步不是单纯的依靠资金投入就能实现的, 科研团队的素质、技术储备等都会制约研发的成功与否。由于决策失误, 研发的方向也可能不符合市场的未来导向。

如果本币升值, 企业想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弥补损失, 就面临技术革新的风险, 对承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讲, 企业可能会放弃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其他途径来抵消本币升值的影响。

2. 外在因素

(1) 技术垄断和封锁

科学技术的交流并不自由。尤其在高精尖技术领域。

从企业的角度:一项先进技术, 意味着行业垄断地位, 为企业带来垄断利润。

从国家的角度:高新技术由于特殊的性质被赋予了政治任务, 是国家间博弈的工具。技术领先优势关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在技术垄断和封锁下, 即使本国的企业想要引进高新技术, 也不一定能实现。如果本币升值, 企业由于无法通过引进获得相应的技术, 就无法实现技术进步或产业升级。

(2) 本国政策约束

前面已经论述, 企业发展技术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行业垄断地位。

为了鼓励企业创新, 维护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获得的垄断优势是重要的。这也是设立知识产权法规的原因。若A企业计划进行一项科研, 但若预计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的科研成本可能由于对手的抄袭得不到适当回报, 那么A企业就会放弃研发, 节约成本。

当本币升值时, 只要升值带来的损失小于研发的成本企业就不会通过研发提高技术水平。而且, 如果抄袭的犯罪成本很低的话, 那么企业就更不会选择自主研发。

3. 本国文化的限制

一个国家的文化, 尤其是消费文化会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边际购买倾向, 进而影响汇率变动水平的有效性。

若A国的产品长期以低技术产品为主, 高技术领域的产品市场为外国产品占据, 在本国和外国消费者心中形成了A国产品技术水平低的印象。如果A国货币升值, 本国企业有提高技术水平和进行产业升级的意愿, 但由于其在消费者心中固有的低技术印象, 生产的高技术产品难以获得国际和国内消费者的认可, 如果缺乏国家整体的产品形象提升战略, 企业就不会有进行产业升级或技术提升。

摘要:汇率水平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都是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现有的汇率水平变动有效性理论的基础上, 将技术水平作为主动因素进行考量, 重点分析限制汇率效应传导的技术水平因素, 从本国的科技政策、学术科研水平、国际上的技术出口壁垒等方面分析了技术水平对汇率效应传导的影响。

关键词:汇率水平,有效性,汇率效应传导的约束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有效性约束 篇5

带时效性约束的配送中心多源选址问题研究

应用启发式算法求解带时效性约束的多源选址问题.分析物流配送的时效性问题,建立带时效性约束的.配送中心多源选址模型.构造两步启发式算法:1)借助传统迭代算法,求解物流服务分配矩阵,把多源选址问题转化为单源选址问题;2)基于MATLAB函数,设计优化程序,计算带时效性约束的单源选址模型,并给出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两步启发式算法是求解带时效性约束的物流配送中心多源连续选址问题的有效算法.

作 者:龚延成 GONG Yan-cheng  作者单位:汽车管理学院,装备技术系,安徽,蚌埠,233011 刊 名: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ISTIC PKU英文刊名: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年,卷(期): 37(11) 分类号:O1 关键词:物流配送   选址模型   时效约束   启发式算法  

程菲:自由的约束 篇6

但是这一次,运气差了一点。

踺子小翻屈体后空翻两周转体360度,还是39届那个结束动作,意想不到的是,程菲连退三步而且双脚跌出了界外。

观众哗然。

遗憾之余又有一丝庆幸,还好,不是2008,如果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就让它来得更早些吧。

下了场,程菲自己说,要是用“900”,这块金牌就拿了。

“900”,是他们的行话,全称是“直体后空翻900度”。去年,为了确保金牌,陆善真果断地授意弟子在自由操中弃“900”,以“360”作为结束。

此番策略的结果是程菲的A分较“900”上升了0.1,达到6.4,难度值增加,获取高分的可能自然加大。但这0.1只是表面,陆善真的用心不全在此。

要知道,人的瞬间力量是有限的,用在了前面,后面势必就不够用。当今,在“空翻主导”的规则下,一套自由体操大体由四到五套空翻组成,能力强的运动员一般都达到五套。而在2006年新规则颁布之前,只有三到四套,新规则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大大提高了。相对“900”,“360”的要求更高,在四串空翻后,能以“360”为结束动作的人少之又少,而程菲又完成得如此漂亮,自然大大赢得了裁判的青睐。

要是用“900”,这块金牌就拿了。这一次,程菲所以这么说,不是“马后炮”,上场前的那一刻,其实,她是真的犹豫了。

那是一种隐约的预感,来自多年训练的感觉和对于自己身体状态的敏锐判断。在给人的感觉里,程菲也许不乏一些“神经质”的气质,有的时候,她抡不开。

这一次,担子也是太重了。六人团队,她和何宁之外,剩下的全是新面孔,这个比例也许太大,她在扛起这个担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扛起了巨大的压力。

一个15岁的少女横空出世,这就是笑容甜美的美国女孩约翰·肖恩,她在瞬间吸引了观众与媒体的视线。

金牌旁落,加上约翰·肖恩过于自信的笑容,让人不免替程菲打起鼓来。2008,在这块四四方方的蓝色地毯上,程菲的围剿者又多了一个,而且来者不善。

事后问陆善真,当时在看到约翰·肖恩时,有没有感到巨大的压力?

“程菲如果正常发挥,她仍然是最好的。”陆善真对弟子的实力毫不怀疑。

应该说,在当今体坛,无论技术,质量还是难度,程菲都保持了最高水准,她能有今天的霸主地位不仅仅在于一两次世界冠军的取得,更在于其高标准的动作质量和技术难度在世界范围内所获得的高度认可。

但陆善真也说,有的时候他真希望程菲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程菲,太谦逊了。

这番话换一个角度也许可以这样理解,2008,程菲真正的敌人是她自己。

赛后,有媒体这样表述:程菲输给约翰·肖恩。

这显然并不准确。程菲最终仅获得第五,甚至不及初次大赛的队友江玉源,即使没有约翰·肖恩,也无法问鼎金牌。她之前那些隐约的预感是准确的,只是,她想拼一下。

这种预感透过她脸上的表情传达给每一位观者,了解她的人也许捕捉到了这份不安:最后那一刻,她脸上的自信的确没有39届时那么饱满。

而同时,体力的消耗也已经达到了极限。

拿到39届自由体操冠军后,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程菲可能在自由体操中新发展一个“踺子小翻接直体后空翻转体1440度”的超难新动作。

其实,早在新规则颁布前,程菲已经练就了这一动作。这个动作的A分目前国际体联还没有规定,有可能是F组/0.6分或G组/0.7分,它显然提高了整套动作的难度值,而且一旦在国际大赛上成功,还会被命名为“程菲转体”。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超一流”的动作面世。

实际上,程菲完全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这个动作。

程菲的自由操由五串空翻组成(以40届为例):踺子小翻接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度,踺子小翻接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度,踺子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踺子直体后空翻转体540度接直体前空翻转体360度,踺子小翻接直体后空翻转体900度或踺子小翻接屈体后空翻两周转体360度,A分总值已经达到3-3.1分。

如果要在编排中加上“1440”,唯一的方案是将“1080”换掉,这样,A分会多出0.1-0.2。而根据训练情况,程菲只要完成了“1440”,那么后面的“720”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状态好时勉强可以完成,但质量会大幅下降;状态不好时失败的几率是相当大的,而且后面的两串空翻的质量也会跟着受到影响。这样,在B分的影响尚未计入的情况下可能丢掉的分数至少已经达到0.3。

显然,这是一笔划不来的买卖。

运动员的体能总量是不变的。在电视转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体操运动员在完成一套自由操后气喘吁吁的情形。这是因为,在短短几分钟内,运动员始终处于高强度的运动状态下,其体力消耗不亚于万米长跑。空翻需要发力,本身能量消耗很大:这种情况下,一个跳步或转体的增加无形中都会增添运动员的负荷,更不用说空翻转体整整增加一圈了。所以,上不上“1440”,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全面平衡的事情。

2006新规则之后,难度如同搭了直升机,急速上升,但是在这条直线上,永远有一个下行的力量,那就是质量,只有当这两者达到了完美的平衡,难度的上行才显得更有价值。

这也是约翰·肖恩最终取胜的原因。虽然在动作质量上,她略逊程菲,但是她的动作难度本身较高,而且拥有很好的稳定性。此外,美国运动员“人来疯”的特点非常明显,约翰·肖恩在整场比赛中,自信满满,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

另外,心理不够强硬也是“程菲转体”迟迟没有登场的原因。深谙程菲特点的陆善真和刘群琳两位教练不止一次说过,如果对一个动作缺少十分的把握,程菲会显得顾虑重重犹豫不决。

所以,对程菲来讲,维持现有难度、保持高质量的空翻转体,也许不失为保有优势的最佳选择。

2008北京奥运会的自由操赛场,届时必有一番激烈的争夺。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里时,修长苗条,力量惊人的程菲,自然是我们最核心的焦点。

有效性约束 篇7

1 高校科研基金管理的现状

1.1 基金项目的种类繁多, 资助的比例和强度低

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日益重视, 各级政府纷纷设立各种科研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用于资助科研工作, 这一方面反映了各级政府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通过增大科研投入、增多申请渠道促进我国科研的发展, 但是, 与基金项目种类的日益增多不相适应的是各类科研基金投入虽有增加但仍显不足, 中标率低, 一般不超过20%, 很多甚至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即使能中标, 资助额度也很低, 只能进行一些肤浅的研究工作, 影响项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不能真正保证课题项目的完成质量。因此, 科研人员需要不停地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由于各类基金项目的申报要求各不相同, 科研人员每次申请都要花很大的精力用于查阅文献资料、填写申请书、打印复印、到会答辩等, 并且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用于支付评审费, 而最后能获得资助的金额却很少, 这样极大地制约了科研人员开展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同时也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由于中标率低、资助强度弱, 有的科研人员只好广种薄收, 到处申请, 因此没有做好基础工作, 缺乏充分调研, 严重影响申报质量, 在浪费科研人员精力的同时也浪费了管理部门和评审专家的精力。

1.2 基金项目的中后期管理较薄弱

目前, 很多基金项目申请人与承担单位存在着“重申请立项, 轻实施完成”的现象, 对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中后期管理工作的重视明显不够。虽然国家对科研项目或计划课题及其经费管理工作有一套较完整的条例、办法、规定和细则, 从申请到结题都有明确的制度, 但是基金负责人与承担单位往往存在“重申请立项、中标数量及中标率, 轻项目中后期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的现象。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中后期管理仍沿用拨款、检查、上报年度进展报告及总结报告等流于形式的管理模式, 对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完成好坏奖惩不明, 有些基金项目甚至没有奖惩制度, 即使有制度也并没有认真执行, 项目或课题完成不好问题也不大, 如有些项目负责人出国而项目却无人问津。这些说明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的中后期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更加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使得基金项目中后期管理工作相当薄弱和滞后。

1.3 基金项目的成果转化应用率低

高校对科研基金项目的管理是从申报、立项到成果鉴定与奖励即认为是课题已完成, 而对其能否转化应用却不太重视。由于对基金项目成果管理不力, 影响了科研基金的资助效益, 使成果转化率低下, 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差。有的项目虽然申请了专利, 但能转让、尤其是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少之更少。

1.4 基金项目各环节管理的效率低

目前各类基金项目包括各级政府计划课题基本上均采用招投标与自由申请制, 从申报、评审一直到合同鉴定本来过程就很长, 严重影响了项目研究工作的及时开展, 而且很多的资金或政府计划课题经费往往在立项并签订合同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到达, 有些项目中间需要经过很多部门会签, 资金的下拨更加迟缓, 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缩短各类基金项目申报及经费到位周期, 提高基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科研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2 科研基金项目管理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措施

激励管理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核心问题。在高校的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中, 我们必需加强五方面的激励:一是管理激励,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奖励制度;二是协作激励, 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联合攻关;三是竞争激励, 岗位合理竞争, 增加绩效评估;四是目标激励, 确立明确的管理目标, 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和潜力;五是培养激励, 改善自我修养,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约束机制是指科研基金项目管理者通过一定合同、协议, 使项目负责人承担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责任, 以此来控制、约束和规范其行为, 确保项目负责人按照科研活动的正常程序完成科研项目的任务。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尽一切可能改善目前科研基金项目的管理现状。

2.1 精简基金项目种类, 提高基金的资助比例和强度

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对各类基金项目的数量进行控制, 如对类型相同的、中标率很低的、资助强度很弱的项目进行合并, 减少基金项目种类, 这样就提高了资金的资助力度, 也减轻了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负担, 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和能力。

2.2 采用预留资金、年度拨款、滚动资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

在项目初始拨款时预留一部分资金, 如整个项目经费的20%—30%, 待项目完成并通过年度考评, 视课题的进展情况考核后再予以拨付下一年度的款。而对于研究前景好且又有继续延伸价值的课题, 实施滚动资助, 继续给予经费支持, 保证课题基金研究的连续性;同时积极推荐、争取更高层次的立项, 促进项目的完成及其成果转化。

2.3 各类基金建立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

对历年来项目完成较好的负责人及时给予奖励, 并在下次拨款或申请时在专家同等评价的情况下给与优先资助。对项目完成不好的、或无故拖延的, 甚至根本没开展科研活动的, 可以限制该项目负责人在1—2年内申请同类或其他项目, 停止年度拨款。

2.4 改革受理评审方式

可采取季度或半年受理与评审方式, 改变以往对项目每年集中受理一次和评审一次的模式。实行项目或课题网上评审, 使评审尽可能趋于公平公正, 同时提高评审工作效率。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 完善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使之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5 坚持追踪管理, 强化责任意识

基金项目或课题的结题并不是课题的终止, 需要在其后1—2年的时间发表论文和申请成果, 科研管理部门要督促科技人员及时总结, 尽快发表论文, 保证论文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在成熟时申报成果;同时要收集落选基金项目或课题的评审意见并及时反馈给申报者, 与其共商改进办法, 做好重新申报工作。做好基金项目或课题的档案管理工作, 完善追踪制度。

2.6 简化中间环节, 提高基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各类基金包括各级政府计划项目均采用基金制, 设立的基金由专门科研基金管理部门负责向全国或各地区发布申请指南招标, 无论是项目招标还是经费下达都由基金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发生关系, 缩短项目申报和经费下达的周期, 没有必要在项目申请和经费下达时都要通过单位主管部门。目前不少单位主管部门在科研基金或政府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只是“橡皮图章”和“中转站”而已, 反而影响了基金管理的效率。

3 案例实证研究

运用上述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管理理念, 结合单位的实际, 近年来某高校一附属医院对科研基金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 经过几年的多方努力, 该院的科技工作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1 单位领导思维更新, 规范各项科研制度

该院的党政领导班子越来越充分认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加强科研管理, 不断完善医院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 不断更新观念, 大力开发以科技兴院为主线的全面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并以此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增强医院的内涵式发展实力。为此, 医院制定、修改、完善了各种制度和规定, 如《科研基金项目实施程序》、《关于科研课题结题管理规定》、《关于查新费、评审费支付办法的暂行规定》、《发表医学专业文稿管理的有关规定》、《基金项目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关于临床实验性研究的管理规定》, 制定了医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成果评选条件、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规定, 从而做到职责明确, 管理有章可循。

3.2 运用激励约束措施, 强化项目全程管理

激励与约束制度作为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搞科研的积极性, 该院每年从医疗收入总额中提取1%作为科研教育基金。同时设立了科研课题立项奖、学术论文论著奖、科研成果专利奖、新技术新项目创新奖等多项奖励措施, 而且每项奖励措施均细化, 如:科室学科带头人每年未按要求申报课题或发表论文者, 年终分别扣发1 000元;连续两年未达标者, 加倍处罚;连续三年及以上未达标者, 除按单位其他相关规定处理外, 并分别扣发5 000元。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 大力表彰在科教兴院中有作为的科技拔尖人才。这些奖项的设立, 大大地激励了广大医务人员搞科研的积极性。

为保证科研质量, 对开展的科研项目实施全程约束管理机制。该院在上报各级科研课题时实行评审工作“双盲制”, 首先由科教科对申报项目进行统一编号, 评审专家与课题申报者相互不知晓, 尽量避免人为因素, 专家根据课题内容, 进行评分, 同时提出对该课题的修改意见;在课题进行中期, 按计划书要求实施检查, 对将要结题的项目提前下发结题报告书, 督促结题, 对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则要求填写阶段性报告书;在课题结题时, 由课题负责人申请公开答辩, 科教部门组织院内外5—7名专家评阅并打分, 课题结题材料包含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原始数据、经费结算清单等原始资料, 按照有关规定逐项规范存档。鉴于科研用品消耗量明显增多, 科教科与设备科、总务科联合, 规范科研用品出入库手续, 强调以实物办理出入库的原则, 使对科研用品的管理更加合理、更加规范。加强医学论文发表的管理, 对在未取得国内正式期刊号、商业性浓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予以报销版面费;同时, 在投稿前须经科室主任签署意见, 到科教科开具证明, 使得文章能发表于质量有所保证的期刊。通过上述措施和管理体制, 做到了层层落实, 环环相扣, 较好地保证了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完成。

3.3 五年来该院科研基金项目管理效果

该院建院八年来, 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稳定发展的轨道。在科研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该院进一步抓紧制度的落实, 对科研课题完成好的按规定予以奖励, 促进了科研成果申报与转化。医院建院八年来共获各类基金项目399项, 金额共计1 052.4万元, 立项数和获资助费用逐年稳定上升 (两者相关系数为R=0.871、P=0.005, 有显著的正相关) , 课题成果、专利、发表的论文在2003年后也逐年稳定增加 (见表1和表2) 。

4 小结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 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和雄厚的人才资源优势, 鼓励创新, 勇于创新, 有效利用科研基金的资源优势, 提高科研基金的利用效率, 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这才是高校科研之根本。

参考文献

[1]王彬, 郭启勇, 冯国和, 等.改革评审方式, 完善科研项目基金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10) :51-52.

[2]刘梅.我校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体会[J].中药管理杂志, 2006, 14 (3) :23-24.

[3]杨苏萍, 王琳.运用激励措施搞好科学基金管理[J].医学信息, 2008, 21 (2) :221-222.

有效性约束 篇8

如今, 农村医疗救助在中国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它在缓解农村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减少因病致贫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如大病为主的救助模式、事后救助的方式等) 使得它出现了一系列困境, 缺乏有效性的供给, 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造成了损失。

一、农村医疗救助有效供给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 医疗救助的特性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 (公共部门) 所生产和提供的, 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医疗救助从其特性上看是纯公共产品, 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 资源的有限约束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和扩张的需求, 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在医疗救助方面, 资源的有限约束主要是指资金水平的约束以及资金有限制约下的医疗资源 (医疗工作人员、医院设施水平等) 的有限性。但资源的有限约束不能成为我们对农村医疗救助投入比例低的借口。面对着我国农村医疗救助投入水平过低的状况, 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农村医疗救助的投入。

二、农村医疗救助面临的困境

1. 救助对象的界定缺乏科学性

我国民政部2003年158号文件5《关于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意见6》中规定: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为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以及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以个人或家庭收入为基础来确定救助对象,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但容易导致申请者设法隐瞒自己的实际收入, 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不利于实现医疗救助的公平与效率, 同时没有考虑到比例问题、动态发展问题、性别公平性的问题。

2. 大病为主救助模式、事后救助方式的缺陷

目前我国在农村医疗救助内容重点的选择上, 仍以大病救助为主。根据医疗救助的特性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弹性, 医疗救助应不设起付线。根据人们患大小病的概率, 大病风险高其发病率较低, 这应是医疗保险应着重保障的范围, 小病风险低但发病率高, 因此医疗救助的设计不应把一些常见病、常发病、慢性病排除在外, 要以小病为主, 同时由于农村贫困人群无力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或负担自付的费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为主的保险方式无法涵盖他们, 而大病极大可能成为他们致贫的原因。因此, 医疗救助必然要兼顾大病, 并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整合衔接, 努力发挥自身最大的效用。

现行医疗救助方式是事后救助, 要求患者事前垫付医疗费用, 但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支出较大, 贫困家庭可能依然因无力事先垫付大病的全额医疗费用而放弃求医。很多地方颁布的医疗救助办法除了规定申请者的基本条件以外, 还特别强调个人必须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也就是达到起付线以后才能享受医疗救助, 而且各个地方还规定了最高救助限额。

3. 医疗救助水平比较低, 缺乏纵向和横向公平

面对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 农村医疗救助则陷入基金总量不足的困境, 救助水平很低。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按病例数计算) 为20.0% (其中:城市28.3%、农村17.1%) , 与2003年调查相比, 患病率增加4.9个百分点, 农村增加比例略高于城市。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 (其中:城市12.7%、农村15.2%) , 与2003年13.4%的结果相比, 略有增加。由此推算, 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 比2003年增加2.6亿人次。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及利用量增加。尽管财政对农村医疗救助的投入不断增加, 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救助水平还十分有限。在救助起付线, 共付比例、封顶线等制度设计下, 救助制度的补偿率还很低。

4. 医疗救助制度设计时的“准保险化”: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限制病种的设计

医疗救助制度设立了起付线和封顶线, 有趋于“保险化”或“准保险化”的缺陷。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设立起付线和封顶线的目的在于防范道德风险, 保护基金的安全运用, 提高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但医疗救助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贫困人群摆脱疾病的困扰, 若设立起付线, 大部分贫困救助对象将被阻挡在医疗救助的大门之外, 对医疗救助望而却步;至于封顶线, 贫困人口得了大病的花费可能是成千上万元甚至高达几十万元, 但由于封顶线的限制, 他们得到的几百或几千元的补助对于缓解他们的重担几乎是杯水车薪;而将某些大病、重病作为主要救助病种的做法又将一些患有病种规定之外, 亟须救助的重病贫困农民和患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贫困农民也在救助范围之外;医疗救助的补偿比主要指的是住院服务费用的报销比例, 目前农村医疗救助的报销比例维持在40%左右, 这一比例有待提高。

三、提高医疗救助的公平性, 减少效率损失

1. 科学界定救助对象, 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主

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应当是以贫困人群为主。一方面由于贫困人口患病的风险往往要比非贫困人口高, 他们承担着更大的疾病负担;另一方面患大病、重病而致贫的人群主要依靠医疗保险而不是医疗救助来解决自身的困难。同时结合贫困人群分布比例非均衡的现状, 确定医疗救助对象必须考虑动态性与比例, 定期更新救助对象, 确保制度的相对公平性。

2. 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实行多渠道筹资, 逐步缩小医疗救助水平的地区、城乡差异

农村医疗救助应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从多渠道进行筹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财政性资金, 财政性资金应当根据各地方财政实力的不同, 实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不同比例的结合, 其中财政负担能力强的东部地区, 应该以地方政府负担为主;对于财政负担能力较弱的中、西部农村地区, 中央财政要加强转移支付的力度, 应加强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与服务的供给, 努力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水平。同时还可以利用其他的筹资方式, 如社会捐助资金、民政部门发行福利彩票、鼓励社会捐赠等。

3. 逐步取消起付线的设置, 提高封顶线和报销比例, 采取分层救助的方式

医疗救助制度在设计时的“准保险化”的缺陷使得其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但由于资源的有限约束不能立即实现取消起付线、封顶线, 因此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取消起付线的设置, 同时要提高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根据救助对象的多样性和针对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和发病情况, 采取分层救助的方式, 切忌一刀切的救助方式。

4. 实行小病为主, 兼顾大病的综合救助模式与预防为主, 基本防治服务与事前救助的方式

从对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的现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收入群体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利用及费用负担的分析可知, 在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发展过程中, 应积极探索“小病为主、大病兼顾”的综合救助模式, 将“救难救急”的观念转变为“没病防病、有病治病”, 重点开展医疗卫生的基本防治服务, 以预防为主, 提高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利用率, 努力促进其健康公平, 增强其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摆脱贫困的能力。

5. 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降低管理成本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保险和农村医疗救助进行有效的衔接和整合。其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基本医疗保险, 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商业保险是补充医疗保险, 起着更高层次的保障作用;农村医疗救助则是最后一道保障线, 有着托底的功能。大病风险应该主要由新农合或者商业医疗保险制度来保障, 而社会医疗救助只能提供补充水平较低的救助, 更适合于小病的保障, 在小病基础上兼顾大病。同时, 医疗救助通过合作医疗管理网络的实施, 制度运行成本因而下降, 管理操作易行和高效, 双方的衔接有利于管理成本的控制及制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2]樊勇明, 杜莉.公共经济学: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杨红燕.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若干难点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5 (05) .

[4]杨红燕.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2) .

[5]李华, 张志元, 郭威.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J].人口学刊, 2009 (01) .

[6]黎民, 贾宁生.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5) .

有效性约束 篇9

(二)构建国有企业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十八大以后,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产权市场化、股权多元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迫切要求国有企业向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学习,向一些私营企业学习,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变革,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助推国有企业参与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实现十八大所确定的国有经济的战略目标。

1. 企业体制变革的需要。

2013年8月9日,SJFX顺利完成省工商局债转股新公司注册登记工作,标志着SJFX在产权制度上发生重大变革。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SJFX的股东。而且,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的稳步实施和股份合作制矿井基建技改的扎实推进,SJFX现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37个子公司、28个分公司的大型国有控股煤炭企业集团,其产权市场化、股份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体制已经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企业产权制度的重大变革,混合所有制企业各方股东的合理利益追求,对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出客观要求。

2. 破解企业经营困难的需要。

2012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走过十年黄金期,出现由盛转危的历史性“拐点”,受产能过剩、需求不旺、进口煤强势冲击和煤炭市场长周期价格波动的影响,SJFX为应对市场危机,虽然奋力搏击,断然采取一系列降本增效、紧缩开支的措施,保持产销两旺,但价格缩水、回款困难,加之26座股份合作制矿井梯次推进基建技改的投资压力和还款压力,造成十分紧张的经营局面,保安全、保利润、保发展、保工资压力巨大。破解这些压力和困难,迫切需要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 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十八大召开之后,SJFX在“十二五”规划提出“66996”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四个汾西”的战略目标。

建设安全汾西,就是要以从零开始,向零进军的气概和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落实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根本原则,把有效治理大隐患,预防大事故与有效加强现场管理,有效预防零打碎敲事故有机统一起来,把装备升级、管理进步、素质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突出“瓦斯治理、水火灾害预防、竖井斜坡运输治理、顶板事故预防”四大重点,突出“现场管控、干部素质提升”这两大重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推动安全状况稳定好转。要高度重视非煤产业安全规律的探索研究,按照不同行业的客观规律管好安全生产、安全运输、安全消费。

建设百年汾西,就是要紧紧围绕技术、管理、成本、质量、运销、资金等重点领域,在人财物、产供销六大环节上精耕细作,突破难点,把稳定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持续增长的铁路销量和持续优化的煤炭销售结构作为根本追求,努力提高行业竞争力。要把资源接替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课题,充分利用资源整合机会,持续扩大煤炭资源占有,这项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要下大功夫。要认真组织非煤产业技术升级,确保企业整体上永续经营。

建设富强汾西,就是要按照规模扩张、结构优化、资本运作能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的基本要求,全面实施“整合煤矿技改、基建技改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发展煤炭贸易”四轮驱动发展战略,更加重视资本市场和融资,在确保八年翻番的前提下,在企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效果、经济效益等主要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和快速进步。

建设美丽汾西,一要努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文明企业建设;二要加大力度推进职工收入稳定提高,职工子女就业扩大,职工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矿区基础设施不断升级,职工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三要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矿井水、洗选水、工业污水全面循环利用;加快消除矸石山、煤场、粉煤灰场、工业窑炉烟尘污染,并按照自然恢复生态的基本要求,促进矿区生态逐步改善。总的要求是把职工队伍的思想美、道德美与矿区生态环境美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内在生产要素美与干部职工队伍精神美有机统一起来,建设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文明企业。

建设“四个汾西”,要求企业在追求效率、效益兼顾公平的基础上,研究企业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实现路径,构建“人员要能进能出,干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 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2012年,山西省召开全省煤矿素质工程推进会,提出“变招工为招生”的战略目标;2013年,山西省实施了《山西省煤矿劳动用工管理暂行规定》。实施该《规定》,煤矿从业人员推行全员准入制度,实行专业学历和执业(职业)资格准入。煤矿企业应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对新招录从业人员开展学徒培训。煤矿企业应逐年扩大变招工为招生的比例,2013年不低于55%,2014年不低于75%,2015年力争达到100%。从2016年1月1日起,山西省煤矿企业新招录从业人员,应从煤炭相关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不再招用其他社会人员,全面实现变招工为招生。山西省煤矿不仅进入了“大矿时代”,而且即将告别“农民轮换工时代”。

SJFX作为全省素质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近6年以来,已经陆续安排近6000名包括招聘主体专业大学生、二学历毕业大学生、技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进入企业岗位。另据统计,SJFX每年将有900名职工退休。这样一进一出,SJFX职工的年龄、文化、技术、技能构成将发生历史性变化。新世纪青年职工不再满足生理、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要,而希望有一个得到人格尊重发展环境,构建一个自我实现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构建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原则

按照国内外激励约束机制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共识,我国国有企业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必须正确把握激励约束的五个要素即激励约束主体、客体、方法、目标和环境条件,是解决谁去激励约束、对谁激励约束、怎样激励约束、向什么方向激励约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激励约束的问题。

对于SJFX而言,激励约束主体是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个股东单位;客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激励约束目标是实现“十二五”“66996”发展目标和“四个汾西”建设目标。

激励约束环境,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就外部环境而言,SJFX经过50多年发展已经是AAA级企业,所产主焦煤产品已经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并且建立了良好的银企关系,公司运作能够符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的要求;就内部环境而言,公司股权结构合理,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齐备,产业产品结构符合市场需求,财务政策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人事安排能够承担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等。

激励方式目前主要采取较为传统的物质激励(年薪、福利和津贴等短期激励)和精神激励(荣誉激励、晋升激励);约束方式主要是企业内部约束。

因此,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有必要结合目前企业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转型期、发展攻坚期的特点,进一步确立内部约束与市场约束相结合、保持优势与创新管理相结合、鼓励竞争与规则公平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职激励与退休激励相结合、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以及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三大系列管理客体,选择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激励路径,以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内部约束与市场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从约束方式来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引进市场化的选聘人员机制,把企业内部约束与市场约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构建“人员要能进能出,干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的有效约束机制,促使市场压力真正传递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技术工人,并且在三类人员之间形成“凭敬业、凭能力、凭业绩、凭智慧”,确定“人员进出、干部上下、收入高低”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成长的交互式立交桥。只有打破以前的所谓“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国有企业才可能与跨国公司、民营企业一样,增强对高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可能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有效激励机制,才可能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2. 保持主业优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保持煤炭主业优势是企业发展之基,是企业创新发展之本。SJFX5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必须把保持主业优势与创新管理结合起来,才能让主业“基业常青,百代鼎盛”。离开主业优势,发展其它产业存在很多技术、管理瓶颈,缺乏最基本的市场经验,最终导致多经三产或者新产业无法发展壮大。只有保持煤炭主业优势,基于主业构建创业平台,积极发展与主业紧密相关的新型产业,把主业优势中萃取出来的技术优势集成转化为新的经济优势,从而形成与主业优势相契合的新的发展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主业创新发展。

3. 鼓励竞争与规则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核心是鼓励竞争,基础是营造规则公平的环境。竞争产生动力,竞争产生压力,竞争决定企业成败和个人得失。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激励;没有公平,激励就不会产生成效。因此,鼓励竞争与规则公平相结合,就可以形成“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激励约束机制,保持企业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构建营造规则公平的竞争环境,需要我们实施管理变革,甚至是自我革命,从组织体制、管理机制、人员选聘、薪酬分配等方面,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格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靠公平正义助推企业竞争。

4. 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对个人的激励,更要注重对团队的激励。在SJFX的管理实践当中,不是没有对个人和团队的激励。而是,没有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企业自主创新开展有效激励。在当代国内外企业实践当中,创新成果往往不是一个单个的人能独立完成的,需要集中团队的集体智慧,集成团队成员的创新方法和能力,才能完成真正具有原创特点、市场潜力的创新成果,才能真正构建企业复合集成的创业平台。SJFX作为原来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通常非常注重成熟技术方法的现场运用,不会把更多工作重点放在新材料、新成果、新设备的研发、试验上来。煤矿特殊的现场环境,出于安全考虑,也不允许在井下搞过多的试验。因此,煤矿企业对科技创新管理往往一般化。因此,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必须引入风险管理系统,并把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结合起来,围绕提高煤矿高可靠性、高效率、高质量,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

5. 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仅要注重年薪、福利和津贴等短期激励,更要注重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更加注重长期激励方式的运用,而且激励的主要对象不仅是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更要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倾斜,特别是向能给企业带来高新创新成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倾斜。这是保证企业长盛不衰的核心奥秘,也是公司的核心力量所在。短期激励,尽管能够让企业员工看得见的有感受的眼前利益,但很难获得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如果在构建激励约束机制时,长短结合,更加注重长期激励手段的运用,更容易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6.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继续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但在具体激励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上,除了物质激励以外,要更多地运用荣誉激励、事业激励、地位激励等精神激励手段,真正使物质激励看得见、摸得着、有感受,使精神激励听得到、叫得响、有力量。荣誉激励,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的认可和肯定,对于体现优秀员工的自身价值,提高其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具有积极的作用。事业激励,是为有创新成果的优秀员工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他们从企业既有的专业限制中摆脱出来,依据自己的创新成果,运作新的事业项目,开发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或事业空间,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地位激励,是推荐企业优秀员工走上不同层级的领导岗位或从事更重要的技术、管理工作,甚至向社会推荐参与各种杰出人才的评比活动,以此获得相应的技术、管理协会的荣誉和资质,通过自身的成就为企业增光添彩。

7. 在职激励与退休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突破以往的在职激励,让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优秀技术工人,不仅在职期间得到物质和精神激励,就是在退休以后也要让他们活得有保障、有尊严、有心气,继续发挥他们几十年职业生涯中所积累的智慧,在企业战略目标选择、重大决策部署、技术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引领、职业精神感召等方面发挥“智库”“、引领”作用。在职激励所焕发的是企业员工当下的工作干劲;退休激励所吸纳的是企业员工终身的奉献热情。我们现在往往只重视在职激励,而忽视了退休激励。人在退休之后,如果企业予以物质和精神方面,尤其是精神方面优越的激励措施,在没有具体的工作压力之下,这些老员工集毕生之所学,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良策,这是无论什么激励措施也换不来的。

8. 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正面激励聚集“正能量”,负面激励也要实现“正导向”。正面激励,是对辛勤工作的肯定,是对艰苦付出的承认,是对心血智慧的奖赏,是对坚持真理者的信任,是对在细节问题上坚持精益求精的赞扬。负面激励,是对错误行为的否定,是对消极行为的约束,是对违反企业价值观行为的冷落,是对管理偏差的批评,是对造成损失行为的惩罚。有效的激励要正负结合,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技术工人的优秀行为得到大张旗鼓的正面激励,使一些影响团队合作、破坏公平规则、消解创新活力的负面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为全体员工营造一个良好工作导向的环境和机制,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团队风貌和创新氛围。

9.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SJFX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内在激励激发工作兴趣,激发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外在激励彰显工作业绩,增加工作报酬,提升工作职务,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等。只有把企业员工的志趣、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自身岗位工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全体员工敬业奉献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员工才能产生无形无尽的动力,企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

以上九项原则,从国有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保持主业优势、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励团队工作士气、构建长效工作机制、荣誉事业地位、在职退休管理、正负激励艺术、内外激励手段等诸多方面,为我们开展国有企业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整体思路和框架。

政策:约束与反约束 篇10

十几年来, 如何看待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其政策又是否引导房地产走向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房地产的发展成为市场舆论话题的中心。

“小巫”见“大巫”

市场化使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积极变化, 但繁荣背后也存在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自身问题, 需要政府用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市场的走向, 消解其中对市场不利的因素, 促进市场稳步而正常地发展, 使之利于国计民生。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宏观调控已然成为应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

自2003年起, 中国首次提出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来, 中国出台的房地产政策, 始终不断地与房地产市场紧密地纠缠。其中最大的问题是,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大多有利于国计, 而少民生。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陷入了约束与放纵的悖论。一方面, 房地产业的基础以竞价的土地为主, 使地价与房价捆绑在一起;另一方面, 随着房价暴涨, 市场隐藏着巨大的投机空间, 使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在调控与投机之间此起彼伏。

从2004年开始, 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就与市场展开了长久且艰难的较量。由于房地产投资过热, 为了抑制投资过热与投机的现象, 中央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以防止市场的泡沫发生。然而就在当年一季度, 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在连续多年快涨的基础上增幅超过40%;而整个2004年, 全国的房价涨幅达到了14.4%。

到了2005年, 政府再一次明确指出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这一次的宏观调控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使全年的房价涨幅趋缓。2006年, 政府又从调整结构、增加税收、控制土地、紧缩信贷等多层领域来调控房地产的市场走向, 使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但并没有彻底解决房地产市场中的根本问题。

2008年, 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着国内市场。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 房地产市场没有如许多人预测那样出现长期的价格回落状态, 反而在2009年之后疾速升温, 房价再一次如2004年那样疯狂地暴涨。虽然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也随之出台, 应对不利于市场发展的局面, 然而房价已然处于高位。

如果仔细回顾房地产的发展, 可以发现在1998年、2004年和2008年, 都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节点。在这些节点的背后, 则分别出现过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社会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危机隐藏着发展与调控的两种政策的较量。

也就是说, 为了应对种种危机, 避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的局面, 中国的房地产业反而因祸得福, 使之成为提升整个宏观经济的主要产业。或者可以这样说, 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与拯救宏观经济的增长, 两者是“小巫”见“大巫”的关系。

总而言之, 这十几年来房地产市场变化多端, 市场在应对内外的压力过程中, 仅仅依靠阶段性调控手段难以解决其中隐藏至深的问题。十年的房改历程与调控政策可谓历尽艰辛, 而房地产市场也是累积了层层问题。但不论问题多么芜杂, 宏观调控的政策依然需要应对市场的变化, 从而引导市场的正常发展。

政策与对策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地方政府在其执行上有许多暧昧之处。或者说, 地方政府在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上留有余地, 而在扩大房地产的市场上不遗余力。近十几年来, 各个地方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最普遍的发展模式就是土地开发。

由于追求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效应, 地方政府往往在房地产行业当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利益问题, 譬如竞拍土地过程中的土地增值税以及出让金等其他税收所得;在房地产市场交易中, 地方政府还可收取营业税、契税, 以及其他诸多行政性收费。

所以, 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施行调控政策, 一般到地方政府执行上就已经变得软弱无力, 甚至出现相应对策, 使调控政策没有深入市场当中。这其中的差异很容易解释。就像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房价问题在中央更多是民生问题, 而在地方则首先是个政绩问题。

根据以往调查可以看到, 2003年, 政府就出台了调控政策, 以应对市场上住房投资增幅过大, 价格增长过快等市场结构不合理问题。在当时的政策中, 有严格控制经济适用房的面积, 禁止将经济适用房变成普通商品住房等相关规定。然而当时经济适用房的政策, 并没有在地方政府那里得到认真的落实。

因此, 在房地产市场当中, 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潜在的矛盾。尤其是在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方面, 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没有形成共识——地方政府发展市场的前提是利益与政绩优先, 其他遂而次之。所以调控政策落到地方上就缺失了力度。

国家虽然出台了诸多调控政策, 在地方政府执行方面就成了虚张声势, 使调控政策与市场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屏障, 房价也因此在调控政策面前疯狂地直线上涨。

有些学者指出, 国家与地方政府之所以形成眼下这种局面很大原因是目前的财税体系。当下的财税体系使地方政府难以做到两手抓的能力。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地方财政的税收业绩;另一方面又要针对房地产过热现象落实国家的调控政策, 但地方政府一直顾此失彼。

但同时还存在的潜在的原因是, 地方政府在这其中也是既得利益者。地方政府在提高税收和政绩的过程中, 也尝到了房地产市场这块肥肉的甜头。正因如此, 一些地方政府面对保障性住房才顾左右而言他, 没有落实国家调控政策的积极性, 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不争事实。

其实, 地方政府落实国家的调控政策并非没有可能。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根据市场经济之机来客观理性地调整市场结构、落实相关政策。譬如, 首先对土地出让、房地产税收作出合理的评估, 然后对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经济的增长作出基本的预测, 最后落实政策以稳定市场的正常需求。

回到政策的起点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 非市场的因素总是夹杂其中。国家的调控政策使房地产市场的非市场因素更加复杂。但这并不说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就走了弯路, 真正走了弯路的应该是中国的住房供应体系。

1998年, 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有这样一段话:“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 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在这段话里, 我们很容易明白中国的住房体系该是怎样的。

很明显, 中国最初的住房体系设计并非以商品房为主, 而要追求以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为目标。但也由此看到了此时中国住房体系与市场之间的纠缠, 即是说, 中国当前现实的住房体系是以商品房为主, 以经济适用房为辅的局面。

当时多层次体系并没有切实地建立起来。没有建立起多层次住房体系的原因也颇为复杂, 这其中有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因素, 有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内部因素, 也有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因素。最初, 房地产市场基本是由市场自主调节的, 国家并没有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但是, 到了2003年, 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就使房地产一跃成为市场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最初的多层次住宅体系就像烂尾楼一样, 在市场的发展中停滞不前。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 改变了多层次住宅体系的设计, 提出将以“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为主。

这一政策的转变使后来诸多的调控政策, 都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可以说, 这种调控政策的范围局限在市场当中, 并没有对住房体系产生效力。中国的住房体系自此以后随着市场的复杂演变, 而没有得以健全。

及此, 在后来的调控政策中, 尽管国家强调了经济适用房的重要性, 但仍没有改变中国的住房体系捆绑在房地产市场当中的局面, 也就是说, 1998年的房改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形成住房体系的主体, 而调控政策也并没有以1998年的房改政策为基础。

举例来说, 央行曾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须有总投资项目资金的30%才可以申请银行贷款。在此条件下, 房地产市场确实得到了调整, 而调整的结果是房地产市场随之出现了垄断性行为。

当市场出现垄断的局势以后, 房地产市场的非市场行为便会得到加强, 而商品房成为住房体系的主体也就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加深了市场和保障性住房的矛盾, 使得调控政策在经济和民生之间难以两全, 而保障性住房更因为市场的强势而难以找到寻求发展的优势环境。因此, 我们说, 回到政策的起点, 建立多层次的住宅体系才是调控市场的根本手段。

不可否认, 回到政策的起点, 建立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住宅体系显然非常困难, 但保障性住房仍然是解决经济与民生的关键, 而扭转住宅体系的主体才是调控政策的根本。

自2011年开始的房地产业再调控正在破题。

P17政策:约束与反约束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地方政府在其执行上有许多暧昧之处。或者说, 地方政府在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上留有余地, 而在扩大房地产的市场上不遗余力。

P23英美日新四国的保障房

自由与约束 篇11

曾在书上读过这样一段对话——车轮问方向盘:“为什么你总是约束我的自由?”方向盘答:“你若是被给予过多的自由,那么定会走到邪路上。”的确,车轮如果因得到了自由而纵情奔驰,那么结局必定是车毁人亡。人人都想得到自由,可是一旦没有了管制与约束,又有几人能坚守本心,遵守规矩与原则毫不动摇呢?由此可见,约束很重要,自由需克制。

(事件)素材化用②

约束是限制,却不是囚禁。约束是为了防止我们过度自由,同时也是促进我们成功的苦口良药。战国时苏秦为克制自己睡觉的欲望,用锥子刺大腿使自己清醒;东汉时孙敬则用绳子把头发系在房梁上来对自己加以约束,以刻苦学习。前者成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后者成了享誉古今的大学者,这都是约束给人带来的成功。黑格尔曾说:“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我们应正确认识约束,远离自由主义。如果沉醉于自由的美梦,那么人便会如脱缰野马般一去不回,即使意识到束缚的可贵也难以悬崖勒马。

(语录)素材化用③

磁约束与电约束并存问题探析 篇12

一、已知磁约束, 确定电约束

确定电约束问题, 应首先确定电荷的运动, 再根据电荷的运动确定电场 (即电约束) 的方向.

【例1】 (2008·全国·25) 如图1所示, 在坐标系xOy中, 过原点OC的与x轴正向的夹角φ=120°.在OC右侧有一匀强电场;在第二、三象限内有一匀强磁场, 其上边界与电场边界重叠、右边界为y轴、左边界为图中平行于y轴的虚线,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带正电荷q、质量为m的粒子以某一速度自磁场左边界上的A点射入磁场区域, 并从O点射出, 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与x轴的夹角θ=30°, 大小为v的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为纸面内的一段圆弧, 且弧的半径为磁场左右边界间距的两倍.粒子进入电场后,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又由O点返回磁场区域,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离开磁场.已知粒子从A点射入到第二次离开磁场所用的时间等于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忽略重力的影响.求:

(1) 粒子经过A点时速度的方向和A点到x轴的距离;

(2) 匀强电场的大小和方向;

(3) 粒子从第二次离开磁场到再次进入电场时所用的时间.问题探究:正电荷qO点以速度v离开磁场后进入电场, 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力的作用又由O点返回磁场区域, 那么匀强电场 (电约束) 的方向向哪?这得根据电荷的运动确定:若电荷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电荷不会从O点返回磁场区域, 所以正电荷qO点以速度v离开磁场后在电场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故匀强电场 (电约束) 方向与x轴正向夹角应为150°.

解: (1) 略.

(2) 设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第一次在磁场中飞行的时间为t1, 有:.依题意, 匀强电场的方向与x轴正向夹角应为150°.由几何关系可知, 粒子再次从O点进入磁场的速度方向与磁场右边界夹角为60°.设粒子第二次在磁场中飞行的圆弧的圆心为O″, O″必定在直线OC上.设粒子射出磁场时与磁场右边界交于P点, 则∠OO″P=120°.设粒子第二次进入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t2, 有:t2=T3 (3) .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为t3, 得:t3=T- (t1+t2) (4) .由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牛顿定律可知:, 联立以上各式可得:E=.

(3) 略.

二、已知电约束, 确定磁约束

磁约束问题主要是指约束空间区域形状及大小, 解决此类问题时, 首先确定好粒子通过磁约束区域的射入点和射出点, 然后通过运动径迹确定轨迹所在圆的圆心角和对应的半径, 进而通过半径公式确定相关物理量.

⒈已知电约束, 确定圆形磁约束

【例2】如图3所示, 纸平面内有一带电粒子以某一速度做直线运动, 一段时间后进入一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 (图中未画出磁场的区域) , 粒子飞出磁场后从上板边缘沿平行于板面进入两面平行的金属板间, 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 粒子在两板之间经偏转后恰从下板右边缘飞出.已知带电粒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其重力忽略不计.粒子进入磁场前的速度方向与带电极板成θ=, 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带电极板长为l, 板间距为d, 板间电压为U, 试求圆形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为多大?

问题探究:带电粒子先做匀速直线运动、有界磁场的磁偏转 (匀速圆周运动) 平行板间的电偏转 (匀变速线运动) .已知磁偏转中射与射出速度的方向, 但圆形界磁场分布 (即磁约束) 空在哪?磁场区域面积有多大?即粒子虽然射入、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已知, 但从何处射入、射出磁场未知.因此, 本题应首先从电约束中的电偏转入手分析, 如图4所示.假设从N点射出磁约束区域水平进入两板间, 在M点射入磁约束区域, 由数学知识可知, 以MN连线为直径作圆, 此圆形磁约束的面积最小.

解:粒子在平行板间做匀变速曲线运动:l=vt, d=, 联立以上两式得v=.粒子受磁约束作用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轨迹为圆弧MN:设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则由得.连接M、N, 以MN连线为直径作圆, 此圆形磁约束的面积最小.粒子在圆形有界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所对应的圆心角为θ=, 则在等边三角形MNO2中, , 所以圆形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

⒉已知电约束, 确定矩形磁约束

【例3】如图5所示, 一个质量为m=2.0×10-11kg, 电荷量q=+1.0×10-5C的带电微粒 (重力忽略不计) , 从静止开始经U1=100 V电压加速后, 水平进入两平行金属板间的偏转电场中, 金属板板长l=20cm, 两板间距d=10 3cm.若微粒射出偏转电场时的偏转角为θ=30°, 并接着进入一个磁感应强度B=0.2T且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区域, 为使微粒不会由磁场右边射出, 该匀强磁场的宽度D至少多大?

问题探究:粒子射入矩形磁约束的位置、速度大小方向均确定, 要使微粒刚好不从磁场右边射出时, 即微粒到达磁场右边界的速度平行右边界时, 该矩形磁约束的宽度D最小.

解:设微粒进入偏转电场时的速度为v0, 由可得v0=1×104m/s.设微粒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 则, 当微粒刚好不射出右边界时, 矩形磁约束的宽度D最小, 如图6所示, 由, 又由几何关系得Rsinθ+R=D, 得矩形磁约束的宽度D最小值Dmin=10 3 cm.

上一篇:公文的语言特征下一篇:综合评估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