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语言特征(通用7篇)
公文的语言特征 篇1
摘要:公文, 简言之就是公务文书。它作为常用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应用文体, 长期以来留给大众实用的印象。而公文本身, 与其他文体一样, 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公文的艺术性体现于它的形式和本身的内容上。本文通过对公文美学特征的论述, 探讨公文写作的更多方式, 有助于人们发现公文之美, 在实际写作中更有效地发挥公文的作用。
关键词:公文,美学特征,形式美,内容美,社会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 各类文体都有其不同的语言特点, 公文语言也不例外。公文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形成并固定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1]在传统美学观念中, 一般的文学作品才拥有“美”的特征, 而公文因其特有的实用简洁的性质, 被划在了美学范围之外。然而, 这却是大众认知范围内的一个误区。“美”的概念一经提出, 便与美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一开始, 美和实用就是密不可分的。从而, 公文独特的美学特征就逐渐显现出来。
一、公文的内容美
(一) 公文内容的实用美
公文是针对公务活动和公务管理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需要而制发的, 有着明确的实用写作目的。公文服务于现实,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从现实出发, 其内容为现实情况服务, 所以实用性是公文最显著的特征。公文因实用而生, 为实用而作, 是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 其内容必须服从实用的需要。公文是对公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 大到国家机器的运转, 小到一个单位内部工作的有序开展, 都需公文的内容规范。公文是加强公务活动联系的纽带, 具有互通情况、交流信息、交换意见、协调关系的作用。公文并没有传统文学作品的跌宕起伏, 情感充沛的美感, 却有自身直截了当、明快务实的实用美。艺术美以供欣赏为目的, 实用美则以实用为目的。美学本身带有其功利性, 需要满足大众需求, 在公文中就体现为公文的实用美。
(二) 公文材料的真实美
美来自真实, 所以在公文和文学作品写作中, 都要求材料具有真实性。公文作为为现实服务的文体, 在真实性方面自然要求更高。如果说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是可以带有想象存在的“相对真实”, 那么公文中的真实就是一种“绝对真实”。所选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关系与客观实际须完全一致, 不仅具有本质真实性, 而且具有客观实在性。公文材料的真实具有其必要性, 公文涉及的事实及所引用的材料、数据, 必须真实准确, 不得有任何虚假和错漏。材料真实准确, 才能使受文机关了解真实的情况, 掌握真实的信息。如果材料失实, 就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上导致错误的决策, 对下身形成错误指挥, 降低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文还具有现实凭证作用, 应是可靠的信息资源。公文应真实地反映公务活动的情况, 负载公务的内容。公文失效后, 还可以作为文献、档案、资料加以保存, 是研究历史、政治、政策和形势发展趋势的依据。[2]因而公文中的情况、问题、事实、数据, 都应是真实准确的。公文的真实美在公文一系列表象的掩盖之下, 成为了公文的内在美, 是不可或缺且极为重要的。
(三) 公文主题的鲜明美
在一篇完整的文章中, 主题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公文不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 主题是通过塑造一系列形象, 书写一系列情节让读者去推测揣摩, 藏得越隐蔽越发人深省为好。公文是根据实际需要, 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的而写的, 是作为“工具”直接用来办事的, 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不像文学作品一样是用以欣赏的, 其主题需要明确的指向性。所以公文主题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含而不露, 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叫人捉摸不定。公文不求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不能有任何歧义;直言不讳, 明确表态;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提倡什么, 禁止什么, 哪些成绩应该表扬, 哪些缺点需要克服, 哪些经验应该吸取, 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都应明确表明, 不能含混不清。公文从标题开始便开宗明义, 直截了当地点明文章的主题;正文更是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 清晰地亮明主旨, 表明态度,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态度明朗, 毫不含糊, 体现了主题的鲜明美。另一方面, 公文主题的鲜明特点使得受文机关可以更为迅速准确的理解公文主旨, 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和任务完成质量, 这同时也实现了公文的实用价值。公文主题应该是单纯唯一的, 这与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性不同, 公文需要坚持一文一事的原则, 由此保证行文的准确快速, 公文单一主题的鲜明美在这里达到了极大的体现。
(四) 公文写作的艺术美
1. 简洁美
公文用途的特殊性要求公文必须简洁干练, 简练性是指在公文写作中语言要简洁、精炼。所谓的“要言不烦”、“惜字如金”正是公文语言所追求的效果。好的公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提炼, 力争做到言简意赅。公文语言之所以特别强调简洁和精炼, 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在保证全面、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前提下, 只有尽可能简洁、精炼,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公文的准确性特征往往要求公文语言明确、直观、简练。三是公文语言简练, 能达到庄重的效果, 增强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公文具有法定的效力和强制执行的约束力, 它所表达的意图是需要各级组织或个人去遵循、执行和办理的, 所以, 公文语言的语气多肯定、少模糊;多要求、少议论。“文以辨洁为能, 不以繁缛为巧”[3]由此可见, 自古写作中就有简洁的传统。简洁美也是公文中最直观的美学特征。
2. 严谨朴实之美
要表达明确的主题, 必须借助准确的语言。公文的严谨是公文的可执行性要求的。公文的语境是针对开放的现实世界, 它必须以明确的语义作用于人们的实践行为, 让人一目了然, 准确地遵照执行。因此, 公文所用的语言符号的语义是惟一的, 其语言含义确切, 文句严谨, 细致周密, 有肯定的属性和规定性, 不允许产生歧义和漏洞, 更不能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在语言表达上常给人无可挑剔的严谨美。要做到公文语言严谨首先语言应当明晰。公文具有法定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 其内容的严肃性决定了公文语言的严肃性。公文语言选词严谨规范, 不用口语方言;表意一语中的, 不点缀铺陈;语气坚定有力, 不模棱两可;格调严肃郑重, 不诙谐幽默。这样, 公文的权威性才能得以体现, 公文的效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4]另外, 公文读者的特定性也对其语言的严谨性提出了要求。公文的阅读对象具有限制性, 公文的读者大多是特指的受文机关, 与行文单位或是上下级的关系, 或是不相隶属的关系, 这就要求公文的写作要符合礼仪标准, 严守交往的行为规则。公文语言的典雅、端庄、郑重, 不仅能体现发文单位办理公文所持态度的严肃、严谨, 也能表现出对受文单位的充分尊重。
所谓朴实美, 就语言特色而言为不事藻饰铺陈, 于平淡中见神采, 呈现语言本色之美。公文作为实用文体强调的是实用性、操作性和传达反馈功能。在文辞上, 无须过多的修饰, 语言不能冗长繁杂, 要求通俗易懂, 使受文单位或个人能准确地理解公文的含义。平实, 是指公文语言平易朴实, 清新自然, 简洁明了, 表达出事物真实面目或本质, 不务虚言。这也是公文语言区别于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公文的朴实美体现在它的陈述性叙述, 朴实的用词与情感上。
3. 修辞美
修辞手法在公文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公文中应用较多的是排比、对仗等句式型修辞手法。通常, 使用排比可以使要说明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 逻辑更加严密, 层次更加清晰, 气势更加恢宏;使用对仗可以使语言整洁优美, 易于传颂, 或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使说理更有力、更充分;使用短句可以较好地掌握公文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在传统认知中, 公文语言的修辞美几乎是被忽略的。然而在实际的公文写作中, 修辞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它使得公文的语言也能带有其独特的“生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公文的修辞美也使得它更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二、公文的形式美
公文内容美离不开其载体的美, 即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 (色彩、线条、形体、内容等) 的有规律的组合, 同时, 又渗透于各类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 通过它们体现出来, 表现为外在美。公文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式特色, 不仅在行文格式上有固定要求, 而且在基本要素的构成, 各部分的先后顺序, 甚至习惯用语等都有统一规范, 虽有一定的灵活性, 但毕竟有限。公文所体现的单纯的形式美表现一是公文文面的严肃、齐整之美。公文的格式、文面, 既是公文的外貌, 又是公文发挥其作用的外在标识, 是公文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在形式上的具体表现, 是构成公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公文的格式、文面, 是由公文的用纸规格和排印、字体和字号、数据项目与书面式样等内容构成的, 为了与公务活动的严肃场合相适应, 确保公文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以充分发挥行政效力, 公文在用纸的规格、排印的方式、字体字号、数据项目和书面式样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
公文文面的齐整之美, 要求在外观上能给人和谐的美感, 并能够让受文者肃然起敬。同时, 公文结构的规范性也是形式美的体现之一。公文具有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程式化的结构, 这种程式化的结构, 一方面使公文的制作更加规范、简便, 更便于表达;另一方面使受文者更易于理解、领会公文意图, 充分发挥公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是公文形式美形成的两大主要方面。
三、公文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 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它是人工创造的美, 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和一定阶段、阶层利益为目的, 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实用性, 不仅直接体现了人的需要, 而且直接体现了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是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发布各种法规, 施行各种管理措施, 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 请示和答复问题, 报告和交流情况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生活实践、精神面貌和道德风范。因此, 公文内容体现了鲜明的社会美。
其次, 公文显示出人们规范社会、改造社会的力量。一般而言, 人们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去设计自己的社会活动, 去规范社会、管理社会, 使社会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而公文正是这种设计的体现。一系列改革、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政策, 往往都是通过命令、决定、规定、办法等大量的公文发布和实施来实现的。正因为公文有这样的功能, 它才会成为人们交际和管理的工具。事实上, 每当发布一份公文, 它都会对一定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社会美可以说是公文与现实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美学特征, 迎合了现实社会的各种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 公文的美学特征为公文本身的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平台, 使公文更具有实用性和法定性, 更好地服务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活动。在传统认知之外的公文美学, 改变了社会上对公文的普遍既定观念, 公文写作也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丰.高职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伟.应用写作.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1.
[3]刘勰.文心雕龙.
[4]周安华.公共关系写作.北京:线装书局, 2001.
公文写作的语言锤炼要略 篇2
一.灵活运用成语
在词语锤炼中, 成语和活用成语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语用手段。巧用成语, 不仅能增强公文的气势, 还能使公文在表情达意上更加生动具体。例如: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描述党性时连续运用了八个四字词语:“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些词语充实了公文内容, 简洁有力, 充分展现了党的性质和内涵。另外, “令行禁止”、“三令五申”、“当务之急”、“量力而行”、“有条不紊”、“因地制宜”等成语在公文写作中也经常使用。
二.恰当使用古语词
公文语体至今仍受古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某些古语词经过长期运用, 已经逐渐固化为现代汉语公文语体的专用词。词是构成句子的重要元素, 语言的表情达意功能主要靠词来实现的。古语词运用于公文写作中, 它的“古”的格调色彩便给文章增添了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 使文章精炼简约、典雅庄重, 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 古语词的恰当运用, 使公文语言精炼化, 达到“以一抵百”的效果。
公文语言以精炼著称的。精炼要求在明确主旨, 分清主次, 剪裁得当的基础上, 注意遣词造句, 精益求精, 锦上添花。古语词的运用, 正体现了公文语言精炼这一特点。例如:
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 深望各界人民予以协助。兹特宣布约法三章, 愿与我全国人民共同遵守之。 (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1949.4.25)
其中“所”“之”“予以”“兹特”等均属古语词的范畴。如果强行换成翻译后的句子, 不仅没有原文那样精炼, 连语体风格也不同了。
古语词在公文语体中的恰当运用, 扩充了文章的信息含量。不仅满足了字面意思的表达需要, 而且在文字背后赋予了力量。古语词除了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的美感, 且背后隐含了一种“言必行, 行必果”的意味, 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它使人恭而读之, 顺而从之 (尤其表现在命令 (令) 、通知、通报、决定、公告等下行公文文种中) , 从而充分发挥指令、实用的作用。例如:
2013年12月, 中央纪委、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的通知》。通知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中要作出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 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规定的事件, 一定要查明情况, 严加惩处, 决不能以“下不为例”为借口, 姑息纵容。
综上所述, 古语词在公文中的运用, 不仅含义确定, 可以使人一目了然, 言简意赅, 而且含有庄重典雅的色彩, 具有特殊的表达作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无法用其它同义词语代替。但是古语词要用得贴切自然, 用得过滥过多, 或使用晦涩深奥之词既不合语体, 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三.巧妙运用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
介词结构的使用, 从目的原因、范围、对象、依据、方式等各方面对被表述对象进行限定, 使公文表述更为严密确切有表示对象、范围的介词, 如“对”、“对于”、“向”、“关于”等;有表示目的的介词, 如“为”、“为了”等;有表示根据的介词, 如“根据”、“依据”、“按照”、“遵照”等;有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 如“当”、“从”“在”等。例如: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 我省县 (市、区) 和市地直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于今年2月下旬开始分批进行, 为了扎实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 根据中央关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要求, 提出如下意见。 (引自山东省委鲁发[2014]3号文件)
这段文字从目的、根据、时间、范围等方面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进行说明, 语意严密确定无歧义。
联合短语由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并列而成。在公文中常使用联合短语来做各种句子成分。例如:
为把我区建设成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环境优美、生活便捷、功能健全、幸福感强、凝聚力高的综合性社会主义新型城区而努力 (摘自2014年龙感湖管理区三级干部暨职工代表大会主题报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为建成“四区”实现龙感湖跨越发展而奋斗》) 。
这个例子中, 联合短语充当定语。运用联合短语做句子成分, 常常使内容表述更严密、周到, 语言更简洁、明确, 还有一定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大大增强了公文的可读性及感染力。
总而言之, 公文写作决不是一种机械活动, 它的语言表达决不是刻板和单一。要善于锤炼公文写作中的语言, 它既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公文写作中语言表达总的要求是主旨明确, 言简意赅, 但也可以灵活多变。相信经过写作者有意识的语言锤炼。我们公文写作的语言也可以色彩斑斓, 进而达到广为流播乃至深入人心的效果。
摘要:公文写作可以在遵循其自身客观写作规律的基础上, 赋予它更多的文采和更强的可读性, 以发挥它更高的实用效应。要写出一篇文理通顺、语句流畅的公文, 一定要下功夫锤炼语言。公文写作的语言锤炼可以从灵活运用成语、恰当使用古语词及巧妙运用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公文写作,语言锤炼,成语,古语词,短语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0-21
[2] 、蔡茂、辛建华:《公文语言特殊表达方式的运用》, 载《秘书之友》2005.5
[3] 、孙际垠:《论公文语言表意功能的强化》, 载《秘书之友》2005.2
[4] 、辛建华:《公文写作中特殊句式的运用》, 载《办公室业务》2008.11
[5] 、申宝贵.现代公文的语言特色[J].新课程学习, 2010 (9)
[6] 、张玲英.新编办公应用文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7] 、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浅议公文写作的语言艺术 篇3
公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就决定了公文中修辞的运用要以适应题旨为出发点。公文重在实用, 其修辞自然要以平实为特色。公文的模式化特点要求其修辞运用应在遵循规范中求创新。
(一) 适合题旨应情境
写作产生了文章:写作可以区分为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文章也可写作以区分为科学文章和文学作品。公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就决定了公文中修辞的运用要以适应题旨为出发点。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这里的题旨, 就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情境, 就是指语体、对象、时间、地点等语言的表达环境。语不合“意”, 呕心沥血空白头;言不中“的”, 锦语秀句实无用。因而, 拟写公文时首先必须明确损益, 做到调配有度、语不妄发。修辞方法本身无优劣之分, 关键在于它的运用是否遵循了“适应题旨情境”这一总的原则。只有根据具体的“题旨”和“情境”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段, 才能把公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得准确恰当, 收到好的表达效果。如在公文写作中, 举例说明、数字对比、逻辑推理、层层递进、归纳总结、引文注释以及句式统一、段落协调、首尾呼应等修辞方法与手段比较常用, 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却运用得少之又少;在表达方式方面, 令、决定、批复等文种语句肯定、不容置疑, 通告、通报、通知等文种开宗明义、立场鲜明, 请示、报告、函等用语和缓、谦逊委婉。细加揣摩, 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二) 豪华落尽见真淳
公文重在实用, 其修辞自然要以平实为特色。要达到制发者布政传令、冀图事功, 接受者凭以办事、约束行为的目的, 公文就要以最简明的文字、最快捷的手段传达意旨和事项。因此公文中不允许出现空文虚辞, 也禁绝一切浮华雕饰。公文写作要从特定的行文意图和表述内容出发, 不假任何华巧雕琢和着意渲染, 使用规范、平易的书面语词陈事达旨, 真正进入“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文学创作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为语辞生色增彩, 而公文写作必须理智冷静地按照规范要求和行文目的精心调配语辞、锤炼文句, 运用质朴、平易的语言指陈事情、表达意旨, 使语言同事理相符, 表达清楚、无歧解。要达到这样的修辞效果, 撰文者就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文字水平, 并在炼辞炼意、明理指实、立体定势等方面下硬功夫。
(三) 与时俱进求创新
公文的模式化特点要求其修辞运用应在遵循规范中求创新。公文的各要素标识都有明确的格式要求, 写作时必须按固定的体式布局谋篇、述事说理, 同时又不能生搬硬套, 以免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二、如何表现公文写作的语言艺术
学习公文写作, 首先要对人类写作活动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然后再确定公文这一特定写作活动的座标。写作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 运用语言文字符号, 以篇章的形式来表达对世界某种认识的过程。写作产生了文章:写作可以区分为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文章也可写作以区分为科学文章和文学作品。先看文学作品——一种以文学手段创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最终表现作者主体生命及其创造自由本质的语言艺术, 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一) 言随意遣表意明
准确是公文的生命。公文要在特定语境中表达意旨、实现意图, 就必须选取最贴切、最准确、最有效的“惟一”言语形式。因此, 在公文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大致”、“差不多”等含糊不清、词不达意的语词, 以真正实现“言随意遣”。公文中的每个成分都依赖于其他成分存在, 所有成分都依赖于一种通贯整体的力量而存在。有些同构共素词看似相仿, 实则有很大差异, 比如“海外”与“国外”所指范围就不一样, “顽强”与“顽固”褒贬感情就不一样, “收悉”与“收到”庄重程度也不一样。因此, 为了准确达意, 公文运用修辞手法要紧扣文章主旨, 审慎地选择语词。在选用词语时, 不但要注意词语的逻辑意义, 还要注意它的情感意义;不但要注意词语的内涵, 还要注意它的外延;不但要注意词语的直接意义, 还要注意它的搭配意义。总之, 要达到“言随意遣”的境界, 就必须字字句句言与意会, 章章节节事与理合。
(二) 注重良好的语言艺术表达习惯
第一, 多看。包括阅读和阅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 是读他人的书。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够开阔思路, 积累资料, 掌握写作规律, 丰富语言词汇。但是, 这种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一般来说, 阅读越多对于写作的作用越大。多是无限的, 要以写为目的。
阅读的内容, 对于写作来说大致有4个方面。一是从思想修养上说的, 要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公文写作, 一定要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 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还要领会、掌握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二是从知识积累上说的, 要尽可能广泛地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三是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 揣摩名家的方法技巧。四是阅读公文范例。
第二, 多写。
多写多练, 是写好的关键。正如古人所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作自好, 写得少是一种通病。公文写作是一种能力, 能力要靠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领悟和掌握。正如游泳、武术一样, 不练不会, 非练不可。“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亲口尝一尝。”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有的西方作家竟说“写就是一切”。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认识。思考是一种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心理活动, 而写作则是包括人脑在内的生命整体的投入, 要有身体的参与, 要有感情的推动。只有动态的辩证的生命运作, 才能在反复的长期的训练中得到技巧的提高。因此, 在成为社会组织公认的“笔杆子”之前, 要有长期的练笔阶段。
三、结语
有以上文章介绍, 让我们对公文艺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希望读者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更好的运用语言艺术, 以创造出更好的公文作品。
参考文献
[1]胡慧强:公文艺术欣赏[M]。中国劳动, 2002.12:45-46。
[2]崔爱桃:公文习作技巧[J]。现代公文写作, 2008.10:222-223。
公文写作中的模糊语言 篇4
关键词:公文写作,模糊语言
一、模糊语言与模糊语言学
模糊语言学是近年来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1979年, 伍铁平教授在《外国语》上发表《模糊语言初探》, 将模糊语言学理论引入中国, 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
模糊语言, 指的是那些反映客观事物或人的思维边界、外延和内涵都不明确的特性语言。伍铁平教授给模糊语言下的定义是:“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叫模糊概念, 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叫模糊语言。”
二、公文中的模糊语言
公文是党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处理公务的文书, 主旨在于直接表达行文者的意图, 最终诉之于行。公文在语言上特别强调准确、精炼、明晰, 防止产生歧义和误解, 以便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但公文并不是和模糊语言完全绝缘的。模糊语言的使用, 已经成为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
三、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产生原因
公文中会出现模糊语言是有原因的。首先, 因为客观事物自身存在着模糊性。客观世界的很多事物都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如“少年”一词, 就很难对他做出一个精确的界定, 多大岁数到多大岁数是“少年”?又从多少岁开始算进入“青年”?同时,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不确定的。因为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 人们也在不断地认识这些事物。受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 人们在表达描述这些事物时, 就需要借助带有模糊的语言形式。模糊词语则成了准确、科学表达的必要手段。
其次, 语言本身也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词义的不确定性, 指的是表述的范围、性质、动态、动作等的不确定, 如“十分”、“非常”、“加大力度”;二是语言的可变性, 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事物的变化, 词义由原来的准确单一变为了模糊多义, 如“同志”的原义是指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后成为社会成员的一般称呼, 现今又有同性恋的意思;三是时间、数量的不确定性。如“大多数”、“大概”、“近几天”都不能明确词义。
第三, 公文中的特定语境需要使用模糊语言。公文是用来处理公务活动的, 而公务活动又是复杂多变的, 有着较大的不稳定性, 无法用精确的词语来描述, 而模糊词语却有这方面的表意功能。同时, 其中一些如涉及个人隐私或国家机密、丑恶现象或是处理政治和外交关系等内容无法也不便用精确语言表达, 如果用精确语言表述或具体描述, 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或失去主动权, 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模糊语言本身虽然含义不明确, 但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 它是清晰明确的。
四、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作用
1、可以使公文简洁明了。
有些公文, 由于公文内容所包含的某些信息就有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的, 其中所涉及的公务活动大多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这时就要用到具有更大概括性和灵活性的模糊语言, 否则就会显得拖曳冗长。如《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 (1983年4月13日) 中:“近几年来, 不少地区仍发生猎捕珍贵稀有野生动物, 严重破坏这些动物的栖息环境事件, 以及违章出口这些动物及其产品等违法行为。”如果换用其它精确语言将这些地区一一列举, 就会使公文繁琐, 而且很有可能挂一漏万, 只用“不少”这一个概括性的模糊词语就可以表达清楚了。
2、可以使公文做到表述准确、周密严谨。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严谨周密, 不能存在漏洞, 否则就会给公文的执行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事物存在着模糊性, 我们不能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这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最为准确。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99年上半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通报》中:“今年以来, 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的“大量”是多大, “一定”又是怎么样的程度?这些词语是模糊的, 而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楚的。
3、可以使公文达到委婉含蓄, 有利于表达不宜具体说明的内容。
公文写作要求做到平实直露, 但是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下, 如出于保密或者拘于礼节, 就需要使用模糊语言。特别是在外交公文中, 要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更是要讲究策略性和灵活性, 这时就需要使用模糊语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一野蛮暴行表示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 并提出最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中国政府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文中使用的“进一步措施”, 既可以表明严正立场, 又避免了过激言辞, 达到了威而不露的效果。
4、可以使公文内容的表述具有灵活性。
有些公文只有经过了实践才能够证明是否正确。而模糊语言具有灵活性、弹性强、可伸缩, 这样就在表达时可以根据需要留有一定的分寸和回旋余地, 给执行者以变通的可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一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收受贿赂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就是个模糊词语, 它将犯罪性质相同, 而犯罪动机、程度、认罪态度不同的, 量刑加以区别对待, 既有原则, 又机动灵活。
五、公文中模糊语言使用的注意事项
1、模糊语言要适应具体的环境。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的使用必须考虑到作者的身份地位与行文对象的关系、作者的意图、上下文表达的需要及具体语境等, 这样才能使模糊语言的运用和谐恰当。如出台一项新的规章, 为使执行机关统一标准, 就要运用精确语言规定实行时限“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不可写成“本办法自2011年初施行”。
2、注意不能无限模糊, 要把握模糊语言的限度。
公文在运用模糊语言时, 也要注意适度。如果任意使用模糊语言, 必然会损害公文内容的表述, 降低其实际的操作性。不仅带来不了好的效果, 还会给人以冗长空泛的感觉。例如一份公文中写道:“在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指引下, 在有关领导的直接领导下, 在个别领导的大力指导下, 在一些上级机关的扶持下, 在兄弟单位的支援下, 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这样过多地使用模糊语言, 让人感到空洞。
3、要把模糊语言和含糊语言区别开。
在人与人的交际活动中, 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 语言需要准确, 而不需要含糊。因为模糊性是某种交际语境的需要, 而含糊则影响语言信息的传达。模糊语言的出现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模糊性, 与含糊语言相比, 模糊语言具有客观上的明确性与肯定性。
六、总结
公文的写作要求语言做到准确、规范, 但是公文写作和模糊语言并不是毫无关系的。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 也正是为了强化公文语言的准确性特征, 使得公文内容表述的更加准确。公文中的模糊语言多用在词汇上, 模糊语言的概括性、委婉性、伸缩性和灵活性, 使得公文内容更加准确严谨、简洁灵活。但是公文中模糊语言不可以完全替代精确语言, 不能够随意使用模糊语言。在公文本身能够、也应当准确的地方, 滥用模糊语言是不可取的。模糊语言的使用要力求与精确语言水乳交融、相映成辉, 只有这样公文的表述才能达到准确。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龙厚雄.公文中模糊语言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1, (4) .
公文的语言特征 篇5
关键词:模糊语言,机关,公文
党政机关公文的准确性要求公文语言在运用上要如实的反应客观情况, 准确而又精当地使用词语。而机关公文高度的机密性又要求在撰写公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隐密, 适当闪避重要数据和敏感词句。模糊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公文语言的表达显得更加周密严谨, 它可以用来描述非定量化的客观事物, 可以对语言进行泛指性的归纳概括, 还可以用保持事物原来质地的方式来表达思维认识, 从而相对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在语言学中把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1]。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 是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模糊语言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篇》中说:“虽精义曲隐, 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 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词偕通, 正言共精义并用。”[2]这里所说的言辞婉曲、文章隐晦, 但无害文意表达之观点, 实质上已谈到了语言运用中模糊语言的功用问题。现如今,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模糊语言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内, 其实有着比准确量化更好的表达效果。
1 使公文正常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的工具, 各项工作的开展, 各种措施的落实, 都必须通过公文来进行。有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宜把具体的工作步骤说得过死。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运用一些模糊词语来表达, 以保证工作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例如:一份关于做好复试工作的通知中写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命题环节的各项工作, 加强对命题人员的指导和培训, 严格执行各项规定。除考试大纲外, 各单位不得以其它形式划定考试范围;各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各单位要加强教育和管理, 抓好复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适当时候, 机关将不定期对各单位的准备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这段文字使用的模糊词语很多, 我们对其中的“适当时候”和“不定期”来进行分析, 这是两个有关时间的模糊词语, 《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各单位要加强对考研命题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严禁命题人员以任何形式举办考研辅导班。下发这个《通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违规现象, 如何防止?对工作进行检查是最好的办法。但如果把检查时间说得过于具体, 把检查日期定于某月某日, 有人很可能就会钻空子, 出现“打时间差”的现象, 但使用“适当时候”、“不定期”这些模糊词语, 收文单位就很难估计什么时候检查了, 也就不会出现违规行为。这样看来, 模糊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违规行为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和使用精确语言相比, 可使公文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2 使办文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过程中, 公文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发文单位在拟写公文时, 应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预见到情况的复杂性。在措辞过程中, 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 要给办文单位留有回旋余地和充分发挥效能的机会。
例如:一份关于项目建设整改情况的报告中写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 强化责任, 狠抓确保项目质量各项措施的落实, 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把工作搞得更加扎实有效, 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在该段文字中, 出现的模糊词语很多, 我们拿“加强”、“强化”、“狠抓”、“进一步”、“新的”这几个模糊词语来分析。该段文字主要叙述各部门和领导更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此, 作为领导, 应高度重视, 在责任上更应做到明确, 在措施上更应落实到位, 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这些工作的开展, 对于发文单位来说, 虽然方向明确, 但其内容还是比较抽象模糊的, 怎样去做, 还需要收文单位具体部署, 开展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文中运用了“进一步”、“新的”这两个模糊词语, 只规定了收文单位今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就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给收文单位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种具有指导性的表态语是科学合理的, 是符合发文要求的。对执行者来说, 方向明确, 又不能自行其是;既有可遵循的原则, 又可发挥主观能动性。
3 使冗长的表述显得简明扼要
公文表述经常会涉及到列举、并列说明等问题, 在列举事物时, 有的是不能全部或不必要列举的, 此时若采用模糊词语, 可节约文字, 简洁行文, 同样可以达到发文目的。如:在诸多公文种类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各地”、“各方面”、“各单位”、“各部门”、“逐年”、“种种原因”、“相当数量”、“各种情况”等词语。这些词语如果用精确语言代替, 可想而知, 是极为不妥的, 比如“各地”、“各方面”、“各部门”, 如果一一列举出来, 除了显得罗嗦不说, 还可能有遗漏。再比如:说明一件事情的起因时, 往往因为原因复杂且涉及面广, 无法或没有必要一一列出, 而若使用“种种原因”这一模糊词语代替, 就可以使表述干净利索, 简洁明了。一份总结报告中写到:“我们学习了某某文件, 提高了认识, 进一步明确了意义”。这里提高的程度如何?进一步有多大?这些都是模糊的, 然而, 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楚的。如果用精确语言来替代, 整个报告就不一定能讲得清楚。
可见, 使用模糊语言显得既简洁精炼, 又严谨周密, 不但不会给读者模糊的感觉, 相反可以减少字句, 避免冗长, 能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白、更到位、更严谨。
4 提高语言的美化功能
谭永祥在《汉语修辞美学》一书中写到:“没有模糊语言, 就没有文学的美[3]。”模糊语言给人们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模糊语言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 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就在于模糊性之中。
对于机关公文来说, 在保证其达到真实准确、简明易懂、体式规范等要求的同时, 也应当注意成文的美感, 尤其是新闻报道、人物描写等。有时语言越模糊, 意义未定与空白点越多, 给对方发挥的空间越大, 人们也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明确: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运用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其最终目的是客观、准确地反映情况、传递信息。我们在应用中必须把握尺寸, 在不影响精确表达的前提下, 有条件地科学使用模糊语言, 该用则用, 不该用时必须摒弃。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模糊语言的灵活性, 使模糊词语产生强效讳饰的特殊功效, 使公文达到更加周密完整的表达效果, 进而在公务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伍铁平.什么是模糊语言.语言学百题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13.
[2]刘勰, 周锋, 王运熙.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1.
另析公文中模糊语言的构建和使用 篇6
1 模糊语言的使用原则
1.1 实事求是, 运用自然
公文是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公文即办事之文, 要实用, 能解决问题。在撰写过程中, 必须把握尺寸, 在不影响精确表达的前提下, 有条件地科学使用模糊语言, 不能刻意地去使用模糊语言。行文首先要自然, 该怎么写就怎么写, 模糊语言的使用虽然有益, 但是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该用则用, 不该用时必须摒弃。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模糊语言的灵活性, 使模糊词语产生强效讳饰的特殊功效, 使公文达到更加周密完整的表达效果, 进而在公务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1.2 切合语境, 用当其时
这里所说的“切境”, 是指模糊语言要切合公文写作的语言环境。模糊语言是适应特定语境的产物, 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必须切合发文目的和内容, 切合受文对象和行文关系, 切合公文语体。不能因模糊语言的使用而削弱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公文写作中, 任何词语、句子只有在特定的受文对象和行文关系中才能准确表达其内在意蕴。上行文要在多陈述少说理的语境中选用模糊语言;下行文要在明确肯定多用强调语的语境中选用模糊语言;平行文则要在平等协商多用商洽语的语境中选用模糊语言。
1.3 程度适当, 用其所长
这里所说的程度适当,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把握语言的模糊程度。即模糊语言的模糊度, 就是某个词语某个意义所具有的模糊性的程度。模糊语言虽然外延的边缘不清晰, 但他的中心是明确的, 表意是清楚的, 是可以让读者准确理解的, 进而明白其正确含义。模糊是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相对于精确而言的, 绝不是玩文字游戏。二是要把握模糊语言的使用程度。即一篇公文中所有模糊语言的运用要适度。凡事皆有度, 适度则有利, 过度则有弊, 在公文的撰写过程中, 模糊语言的使用数量依赖行文整体意图的有效表达。如果模糊语言使用过量, 甚至滥用模糊语言, 容易造成整体语义的模糊。
2 模糊语言的使用范围
2.1 适用于无须或无法测计确切时间的事物
表时间范畴的词语本身就具有模糊性。时间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体, 相邻的各个时段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所以我们有时对一些事物, 无须或也无法测计确切的时间。对此, 我们就用无截然起止点、或只有起点而无终点、或只有终点而无起点表示时间的词语来表述。例如:“下午两时许”、“夜间”、“近来”、“岁末”、“当前”等;或者“曾、曾经、那时”、“已、已经”、“近来、最近”、“刚才、刚刚”、“现、现在、此时”、“将、将来、将要”、“就要、马上、立刻、赶紧、赶快、赶忙、连忙、随即”、“常常、时常、时时、经常”、“往往”、“渐渐”、“屡次、再三、接连”、“早完、迟早”、“暂且、暂时”、“逐步、逐渐”、“偶尔、有时候”、“顿时”、“忽然、突然”等范畴。
2.2 适用于无须或无法准确测计度量的事物
表数量范畴和度量衡范畴的数量词必须具有精确性, 然而对于许多事物, 我们无须或无法准确测计度量。对此, 我们就用具有不确定性表示度、量、数词语来表述对度、量、数的估计。例如:“几、多、少、来”、“数百”、“千余”、“一批”、“一些、若干、上下、左右”、“个别、少数”“许多”、“甚微”、“甚少”、“甚大”、“很多”、“大多数”、“好些、许多、多数”、“成千上万”、“过早”、“过快”、“适中”、“从宽”、”从严”、“从重”等等。
2.3 适用于无须或无法确定具体界限的事物
表示方位范畴的词语指的是表示空间方面的概念, 而空间是呈辐射状的无限扩延、伸展的立体, 方位之间的界限往往并不十分明确。对于一些无须或无法确定具体界限的事物, 我们就可以用具有相对区界的词语表述。例如:“部分、局部、个别”、“以外、以远”、“以东”、“以后、以下”、“此外、附近”、“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等等, 这些都可以用来表述事物的跨度和范围。
2.4 适用于无须或无法具体反映发展变化情况的事物
对于无须或无法具体反映发展变化情况的事物, 可以用具有趋向性词语表述。例如:“提高、增强、加快、减少、降低”等等, 以此来表述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或人们的主观意向。另外, 没有相对应词语反映的事物, 用近义词语代替或比拟等修辞手段表述也同样可以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
3 模糊语言的使用方法
3.1 明确概念, 分清模糊语言与其它非模糊语言的界限
要想运用好模糊语言, 首先就必须明确模糊语言的正确含义。模糊语言看似模糊, 实际上它是有着确切的意义与指向。它不同于歧义句,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歧义, 属于句子方面的语言现象, 他往往给语言表达造成消极的效果, 然而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歧义又大多是可以消除的。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属于语义方面的语言现象, 它不是人们运用语言的结果, 也是不可以消除的。因此歧义也不属于模糊语言。
3.2 分析语境, 准确界定模糊语和精确语的使用范畴
任何词语、句子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准确传达其内在意蕴。因此,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必须根据上下文表达的需要及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定。要明白模糊语言的使用范围。一方面, 能使用精确语言的就不要使用模糊语。另一方面, 忌用绝对化的词语。在公文中应少使用如“完全”、“彻底”、“必须”、“非常”等绝对化的语言, 除了命令、指示等指令性、强制性的公文, 有时需用绝对化词语, 以表示态度坚决, 要求一丝不苟之外, 其余文种特别是常用的事务性文书用语, 都应留有余地。
3.3 围绕中心, 善用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浅论白居易代拟类公文的语言技巧 篇7
关键词:白居易,代拟类公文,语言技巧,修辞
白居易, 字乐天, 唐代宗大历七年 (公元772年) 出生于新郑县 (今河南新郑) , 自幼聪明好学,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和中书舍人等职位, 其中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更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秘书”职位。他创作了数量庞大的公文, 现存《白居易集》保存其公文517篇, 其中代拟类公文433篇, 数量庞大。本文试图从白居易数量最多的代拟类公文入手, 浅述其语言表达的技巧。
一、白居易代拟类公文的简介
白居易的代拟类公文 (本文仅指其担任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期间代皇帝所拟的公文) 共433篇, 包括翰林制诏与中书制诰两类。
(一) 白居易任翰林学士时创作的代拟类公文
白居易于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 十一月拜翰林学士, 元和六年 (公元811年) 四月出翰林院, 共创作200篇翰林制诏。现存于《白居易集》中第54卷“翰林制诏一”中的34篇、第55卷“翰林制诏二”中的43篇、第56卷“翰林制诏三”中的55篇和第57卷“翰林制诏四”中的68篇。
白居易担任翰林学士时期, 创作了制共77篇, 主要用于官员的任命, 赐爵、勋, 贬谪或者退休等;诏共55篇, 主要用于任免和批复;批答共44篇, 主要用于批答谢表、贺表 (状) 和请求;祭文共5篇, 主要有为已逝重臣、功臣和皇室成员所写;敕书共2篇, 一篇是朝廷给藩属国宰相的一封外交文书, 另一篇是人事任免通知书;书共10篇, 用于通报嘉奖、安抚劝勉将士和与藩属国的外交交涉。
(二) 白居易任中书舍人时创作的代拟类公文
白居易于长庆元年 (公元821年) 十月拜中书舍人, 期间具备草诏资格的时间为一年零七个月, 共创作中书制诰233篇。现存于《白居易集》中第48卷“中书制诰一”中的27篇、第49卷“中书制诰”中的30篇、第50卷“中书制诰三”中的28篇、第51卷“中书制诰四”中的50篇、第52卷“中书制诰五”中的50篇和第53卷“中书制诰六”中的48篇。
白居易担任中书舍人时期, 创作了制共229篇, 主要用于官员的任命, 赐爵、勋, 贬谪或者退休等, 除此之外还有36篇制是用于赠封官号的, 给与男性的是赠官, 对于女性的则是封号;祭文1篇, 是为藩属国去世国王写的;册文共3篇, 两篇是藩属国首领册封号, 一篇是为已故大臣赠官。
唐代朝廷的诏书分为内制和外制, 翰林学士所撰, 无需经过门下省审议复核而直接从禁中发出, 故称“内制”, 而中书舍人所撰写的, 为外朝所用, 故称“外制”。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中书舍人, 均是直接或间接秉承皇帝旨意而草诏制书的, 因而, 表面看上去所存在的职权分工, 在服务皇权上达到了完全的融合和统一, 在本质上均属于皇帝思想、意图的对应物的思考。鉴于此, 本文下文即把翰林制诏和中书制诰统称为代拟类公文, 进行进一步讨论。
二、白居易代拟类公文的语言技巧
代拟类公文中赋予制诏权力的人是皇帝, 制诏的人是其臣子, 诏书的旨意由皇帝定夺, 领旨体意则是臣子的工作。皇帝的旨意在于确定诏书的内容及其倾向, 但在如何肯定如何否定以及怎么措辞等方面, 皇帝的“秘书” (翰林学士或中书舍人) 就拥有了发挥的空间, 正是通过后者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 代拟类公文才不至于那么艰涩难懂。下面笔者浅谈白居易代拟类公文的语言技巧。
(一) 骈散相融的语言技巧
朱金城在《白居易集笺校》 (2) 中说:“‘旧体’即骈俪文体所草拟之制诰”;“‘新体’与旧体骈俪制诰对立之散体”。白居易的代拟类公文除了个别是纯骈体或者纯散体, 大部分是散中有骈, 骈中有散, 以致人们有时难从他的公文中明显的区分“新体”与“旧体”的特征, 可以称为新旧两体在白居易代拟类公文中的“共存”现象, 如白集卷49中的《萧勉除吏部尚书制》, 全文如下:
敕:古者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季代以还, 鲜由兹道, 先皇帝创于是, 故在位十五载, 凡解相印者, 殆二十人, 多宠为大僚, 或付以兵柄, 吲予小子, 宜有加焉。而辅弼之臣, 尝经一日造吾膝, 沃吾心, 则思与之始终, 厚申恩礼;不惟劝感来者, 且不敢失坠先志也。尚书右仆射萧勉;忠肃孝敬, 佐吾为理, 以勤事国, 以疾退身, 本末初终, 不失其道。既免枢务, 倚为右揆。朕欲加恩超等, 复吾前言。而勉继上让章, 至于三四;敦谕烦切, 陈乞弥坚。是用正命为选部尚书, 而冠六卿, 统百职。尚可以表吾宠重, 亦所以成尔谦光。尔宜钦厥始, 慎厥终, 毋忝我褒扬之命!可吏部尚书。
与骈体文的标准比较, 这篇制虽然仍呈现出语言对偶、音韵和谐等特点, 但是在用典、语言华丽等方面并不着意用力, 字句长短有所变化, 体现了散化的特质。其中“尝经一日造吾膝, 沃吾心”“尔宜钦厥始, 慎厥终, 毋忝我褒扬之命!可吏部尚书”是散句, 并且文中表面看上起似对偶的句子, 实际与骈文中对偶的性质不能视为一致。因此, 全文句式长短不一, 化骈如散, 但是通篇读来, 顺畅自然, 并不艰涩难懂。
又如《批李夷简<贺御撰“君臣事迹屏风”表>》批答中“卿词彰恭顺, 义见忠规”为散句, 使得这篇批答语言流畅, 同时平实自然, 反映了他深厚的语言功底。
(二) 注重说现的语言技巧
笔者认为, 以情理服人即为说现。白居易一生奉行“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己身”的处事标准, 他的代拟类公文创作有着较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 在说明原因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就是说服人的问题, 体现了其公文注重说现的特点。如白集卷54的《授吴少阳淮西节度留后制》, 全文如下:
门下:议事以制, 择善而行, 是适变通, 蔗臻康济, 此王者所以宏德而息人也。况阃外重寄, 淮右成师, 建有德以统藩方, 择有才以领留府:仰惟令典, 今举行之, 彰义军马军先锋兵马使、正议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使节申州诸军事、申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会稽郡王吴少阳:忠劳许国, 贵介成家, 蓄武略于韬釒今, 宣吏能于符竹。属元戎既殁, 谋帅其难。朕将选众以升, 试可而用;推掌戎务, 已逾岁时。而能和辑师人, 勤修土贡;布宽简有恒之政, 动悦人情, 守恭顺不愉之心, 静俟君命。有嘉大节, 可假中权。宜进列于貂蝉, 俾增威于氂武, 仍加勋秩, 式茂宠章。呜呼!重观其能, 我故委之留事;载伫其效, 尔宜勉于后图。敬思是言, 往率乃职, 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依前兼御史大夫、使持节蔡州诸军事、权知蔡州刺史、充彰义军节度、管内支度营田、申光蔡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留后, 仍赐上柱国, 封如故。主者施行。
上文开头用议论阐述用人之道, 无论是述任职属地之重, 还是论选人要求之高, 都为虾米的任命做铺垫。中间部分概述受文者的功绩, 在叙述中用四言起, 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同时注意修辞, 但又不因文害意。最后结尾部分是论述对受文者的任命。
又如《边镇节度使起复制》、《除任迪简检校右仆射制》、《除李绛平章事制》等, 白居易行文的思路虽不尽相同, 但是都有叙有议, 叙议结合, 起到以情理服众人的作用, 充分表现了白居易代拟类公文注重说现的特点。
(三) 善用修辞的语言技巧
唐人的公文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和实用的, 所以南北朝时期崇尚骈偶、辞藻、声韵、用典的评判标准并没有在唐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白居易常常在代拟类公文中使用修辞手法, 使公文既利于理解, 又能起到实际的效用。
由于白居易的代拟类公文骈散相融的语言技巧, 白居易公文中运用最多的便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如《与刘总诏》中“既感显亲之恩, 愿竭戴君之节”;如《牛僧孺可户部侍郎制》中“受宠有忧色, 纳忠多苦言”;又如《除除段祐检校兵部尚书右神策军、大将军制》中“名因义闻, 位以勤致”、“长夏官以率属, 领环卫而拱宸”;再如《与师道诏》中“竭其忠谅之诚, 济其献替之美”用的都是对偶的手法, 使公文富于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白居易代拟类公文中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使用较多, 其目的是让公文变得明白, 好懂, 同样表现了其深厚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崔咸可洛阳县令制》中“然宰大邑, 如烹小鲜”, 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来形容受文者治理一方的才能。如《除郎官分牧诸州》中“与我共理者, 其惟良二千石乎?”用的是引用的手法, 说明皇帝不吝封赏, 引出下文多人受封之事。白居易有些公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如“在乱不污, 可以言忠;守官不挠, 可以言直;以道佐主, 可以言正;以年致仕, 可以言礼”用了排比的句式来评价官员的政绩和德行。
三、白居易代拟类公文的评价
古代“秘书”为皇帝代拟公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历代统治者选用“秘书”时, 对其撰写公文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 白居易先后出任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的职位, 替皇帝代拟公文, 充分表明其深厚的公文写作功底。元稹在《酬乐天余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中云:“元诗驳杂真南边, 白朴流传用转新。”小注是“乐天于翰林中书, 取书诏批答词等, 撰为程式, 禁中号曰白朴, 每有新人学士求访, 宝重过于六典也。”也就是说白居易的公文程式被当时的世子及同僚奉为准则。可见, 中唐时期白居易的公文可谓盛极一时。
但是白居易代拟类公文仍有一些局限, 绝大部分白居易的代拟类公文既不是纯粹的骈体文, 也不算散体文, 而是骈散结合, 相比之下, 韩愈的创新力度就大得多, 特别是自铸新词的特色, 对人们的影响最大。此外, 白居易代拟类公文的局限还与其诗名有关, 《瓯北诗话》 (3) 中“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 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 务言人所共欲言”。可见白居易诗名之盛, 白居易的公文创作被其诗名掩盖了光芒, 导致留给后世的只剩诗人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