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人教版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 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 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以测代检 预习引路 1.精彩一分钟:
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及图片。2.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 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要想饱览名胜,就要先认 识她的名字(板书)《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不知大家在预习中是不是也像老师这样仔细观察,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分发测试 卷)。
《颐和园》课前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diàn
láng
zhù
diāo
zhù
dī
shī
gé
大()长()()子()刻 建()()岸()子 佛香()
二、读解释,填词语(可以查阅课文)
1、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
2、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3、样子各不相同。
()
4、青翠茂密。
()
5、往远处看。
()
3.小组自我对照、检查,请正确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和理解词语的。4.教师表扬预习好的同学。
二、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
1.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弄清作者游园的景点与路线。(1)课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景点?(读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
2.边读边想,尝试画出《“颐和园”旅游示意图》。3.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画出的旅游图。
4.师生共同阅读课文中有关旅游地点变换的语句,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旅游图(见板书设计中图示),学生对照,选出最相似的表扬。5.多媒体播放颐和园画面,学生按图看景。6.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景点,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课时
一、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
1.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点,美美地读一读,体会语言美。
2.指名朗读有关段落(随机指导,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部分都要涉及),学生谈感受[学生品评、互动,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景物特点,教师适当 补充,师生合作板书(参见板书设计中有关内容),并随机将课文插图或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粘贴到板书的图中。这一部分是学习重点,应注意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 句,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教师还可以用品味课文中的“滑”字为例,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其它词句]。
3.学生总结三部分的景物特点,板书:长长的画卷 立体的画卷 铺开的画卷 4.开火车(每部分一名同学)朗读相关段落。5.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点,加入搜集到的资料,讨论确定这一景点的导游词。
2.每组选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游玩相关景点(指图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解说)。
3.根据导游情况,评出导游的等级(特级导游、一级导游。二级导游等)。
三、画笔再展 畅写景观
1.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总,分(地点转换),总]
3.画一幅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作业)。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 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课文导入采取了直接进行书面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引领他们逐步懂得:扎实的识记基本功,才是发展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
有效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这一课设计中的“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和“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两部分,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一是手脑互动(画图通络部分),利用读中想,构思并画出游园的轮廓,达成在探究中趣味记忆游览顺序的教学目标。二是图文互动(画境解文部分),通过图(课文插图和学生 搜集的图片以及多媒体播放等)与文本沟通,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围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始终渗透以“会写”为突破的思路。在“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中,通 过激励(评选导游等级),激发创作热情,经过对导游词的加工改进过程,锻炼、提高学生景出言随的能力。最后的“画笔再展畅写景观”设计,是建立在总结写作 方法的基础上,从熟知的景点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头脑里有景可绘,写作中有法可循。其实,将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第二课时的末尾一起分析,也正是基 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写文章要回归总体架构的“用心”之笔。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2
但在学生心中, 初中物理是一门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科, 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一定的畏难心理。所以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适时转变教育教学态度以及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式的物理教学侧重教师的“教”, “填鸭式”的硬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显得生硬。新形势下, 传统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格格不入,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人教版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这其中突出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甘失败的精神。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教授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运用现有的表面现象, 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出原理和科学规律。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在轻松、积极、活泼和兴奋的状态中积极思考, 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转变教学态度, 拓展教学思维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实现成功的教学, 就不能只局限在课本内容, 要联系生活实际,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兴趣, 便于理解。如, 在讲解光速、声速等内容时, 就可以用雷电现象、飞机在头顶飞过的情景等生活实际来解释, 这样简单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物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也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课题研究”等适应实际生活与学生需求的板块出现的原因。因此, 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板块。例如, 在讲解新能源时就与时代联系得十分紧密, 现如今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发展需要很多的能源, 而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注重正面教育, 改善现有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自尊心很强, 心理较为敏感, 思想易于极端化, 加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来自学校、家庭、学校以、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他们的内心更为脆弱。由于物理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更需要物理教师讲求授课方式的技巧性与科学性, 注重采取正面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 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有效地辅导, 循循善诱, 适时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起克服学习难题的自信。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问题要百讲不厌,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进一步增加学习动力, 同时起到对其他学生推进鼓励的作用。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掌握批评方式与力度,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不能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通过正面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与身心素养的双向提高。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更新观念, 转变教学态度及改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印度”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3
“印度”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三节,教材从印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在阐述印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所在。印度是中国的邻国,和中国一样都是文明古国,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印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习印度有利于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印度的发展。国家的学习总是相同的课程结构:位置、环境、工农业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国家,是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联系生活;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印度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录像等资料,利用合作学习、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自主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自然环境,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辨证看待印度的发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种图片、音乐和数字资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总结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古老的印度音乐,展示一组独具特色的印度图片(服饰、舞蹈、蛇表演等),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
(课件播放)出示本节课标题——印度。
(提问)你知道印度吗?是否能说出一些你所了解的印度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从图片和音乐,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领略它的风采。
(进一步了解)展示多幅印度人生活等方面的图片。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讲台,将收集的关于印度传统服饰——纱丽、世界奇迹——泰姬陵的故事和资料,介绍给大家。
印度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提问)出示世界地图,答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回答印度主要的邻国有哪些?它们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引导学生读图回答,提醒学生——邻国分为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两类)
(教师总结)印度位于亚欧大陆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南到印度洋。陆上西临巴基斯坦,北临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邻孟加拉国和缅甸,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印度与巴基斯坦共同控制克什米尔地区,其在北部和东北部两处与中国陆地接壤。
点睛:学生在学习邻国时,容易忽略或忘记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通过此处的活动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比较找到的7个邻国,可以轻松地得出结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形和河流
(提问)读图回答印度有哪几种地形?各类地形是怎样分布的?
(教师总结)印度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分3个主要的地形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与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学生活动)印度附近的主要河流有几条?请学生在地图上描出其流向。
(教师总结)印度附近的河流有两条:恒河——发源地在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印度河——发源地在西藏自治区,流经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
(知识补充)展示恒河的图片(教徒沐浴),介绍印度圣河;简单介绍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地区。
(知识巩固)检验学生对第一部分知识学习的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地形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从中国西南边陲进入印度,你将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与线路?
点睛: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限制,轮船是理想的交通方式。路线: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
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
(导入)印度的国土面积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七。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科技队伍,其软件业发展迅速,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其经济要迅速步入现代化社会,还有着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障碍?
1.人口
(课件播放)图片“印度众多的人口”。
(提问)读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回答问题: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10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约2倍)③从1950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增长数越来越多)读表7.1,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活动)①比较印度和中国人口对经济发展压力的差异。②印度人对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持有不同的意见,你对此有何看法?将全班分为两大阵营:印度组和中国组,根据各自意见,展开小组辩论。
点睛:培养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发展。
2.水旱灾害
(联系生活)你是否了解印度的饮食?你能说出印度的哪些著名的菜名?(咖喱饭等)印度的传统服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纱丽,轻、薄等)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吃咖喱等香料,妇女喜欢穿纱丽?这和当地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印度的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
(复习应用)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①印度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②印度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全年高温,旱季炎热干旱,雨季高温多雨)
(教师总结)印度这样炎热的天气,会令人食欲大减,也会令食物变坏及滋生细菌。在食物中加入咖喱这样的香料,既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也能促进胃液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时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适合印度的天气。
点睛: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是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所在。地理知识中关于气候的内容令很多学生都头疼,如果能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会欣然接受。
(学生活动)读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表1。
(知识迁移)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帮助学生分析并总结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2)。
(教师总结)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异常的影响,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导致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出示印度的水利工程图片)。但是,严重的水旱灾害还是成为了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4
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小导游。现在由我带领大家去参观美丽的颐和园。
颐和园又名清漪园。大家看,这里是着名的长廊。这长廊有七百多米,分成273间。它有一条条绿色的长柱,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地,像一个个有素的士兵;有红漆的栏杆,而且每一间横槛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如:花草树木、人物、风景等等。旁边还种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花,一丝丝花香在这长廊飘来飘去,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现在,请各位女士们和先生们小心梯级,而且不要乱丢垃圾,有垃圾一定要丢到果皮箱,保护好这里美好的环境!
各位游客,大家请跟我来!这是一个你们最盼望的景点昆明湖。昆明湖是一条长长的堤坝。湖北有几座形态各异的石桥,桥栏杆上有过百条石柱。石柱上雕刻着狮子头,他们神态各,好看极了!
我们要上山了,各位走好啊!我们下一个景点是万寿山。万寿山的半山腰中有一个三层的宝塔。旁边还有一棵棵参天的大树,绿树成荫的,一眼望去像一块大大的翡翠。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5
主备单位:杨庄一中
主备人:张治法 张丽 朱友萍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课前准备:三个小故事的情景录象;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将相和》。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将”和“相”是谁?既有“和”就有“不和”,课文哪里写了他们的不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感悟体会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4.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四、有感练笔,抒发情感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五、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将相同心协力保赵国,为什么赵国还是被秦国灭了?请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看法。
2、阅读《阅读语文丛书灵门石秀》中相应的文章,结合课文学习,以再品将相和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6
[课标要求]: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Ⅱ)
2、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描述染色质的组成及与染色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提高设计试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实验的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2.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真正认同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核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不仅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 控制中心,同时掌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方法。
2、通过细胞核结构的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理念]: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对话,创建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演示课件)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自制的染色质、染色体教具,自制的细胞结构模型及细胞核结构模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承前面的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内容,使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也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以后学习遗传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另外,其中的资料分析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很薄弱,对于基因是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遗传和代谢,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还不了解。因此在进行“细胞核结构”的教学时不能进行过多的拓展和延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认识障碍。另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高峰。
[教学策略]
1、学案式教学,精心设计学案,以学案导学,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借助多媒体课件让资料分析中的试验动态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异同点及关系。
[板书设计]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最流行的动画片是什么?
今天,喜羊羊的家族里来了三个新成员,分别是黑羊羊、白羊羊和灰羊羊,黑羊羊、白羊羊非常受他们的欢迎,而灰羊羊常常被冷落。灰羊羊想改变后代的命运,可正常情况下,灰羊羊只能生灰色的羊”
灰羊羊的梦想是生一只漂亮的小白羊,我们怎样才能帮她实现梦想呢?(配合2张幻灯片)
学生若答上:鼓励,然后指出这个方案的关键之处是取白羊羊的“细胞核”,从而引出课题。
学生若答不上:我们要帮她实现梦想,必须研究细胞核的有关知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学生回答:喜羊羊和灰太狼
学生思考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一: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分析资料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以细胞核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谁在承担这个功能?为主线展开教学。
资料一:(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逐步放映实验步骤并提出问题:
问题1: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体色?
理由是什么?
问题2:由此你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主要由什么控制?
问题3:据此能不能帮助灰羊羊设计一个方案,实现她生一只漂亮的小白羊的梦想?
资料二:(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逐步放映实验步骤,边放映边提出问题:
问题串1:分隔后蝾螈受精卵的两半有什么不同?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此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怎样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这个问题?最后根据结果归纳总结该实验的结论。
问题串2.整个实验最突出的试验设计思想是什么?怎么对照的?围绕什么而对照?
(分隔后两部分的对照,自身前后的对照,都是围绕细胞核而对照的)
资料三:(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
对照图片简介变形虫的结构。
问题1.若想利用变形虫探究细胞核的功能,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指出:生物学家的设计和你们的设计一样,然后边放幻灯片片介绍每一步的不同结果。
问题2: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3:人成熟的红细胞还能生长分裂吗?为什么?
资料四:(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1.老师先对照图片简介伞藻的结构。
2.以图片的形式打出生物学家的操作流程图,让学生观察讨论试验步棸,然后表述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问题串1:伞藻嫁接实验:切去帽后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还是由假根决定的?该实验能否说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要证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需再怎样设计实验?
问题2:根据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解释原因,并依据结果得出结论。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和延伸,问题1、2个别提问回答。问题3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然后交流评价。
问题串1: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个别提问回答。
问题串2:小组讨论然后找一个小组代表回答,有必要时,其他小组补充。
问题1:小组内先讨论后回答(根据前两个实验学生能答出:分割成有核与无核两部分,及核移植两个措施。)
问题2、3:个别提问回答.
小组内讨论后回答试验步棸。
问题串中第三问有难度,学生若答不上老师讲解。
学生完成学案
一、资料分析部分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迁移等综合性能力
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了解生物学家是如何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对照而设计实验步骤的。
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的能力,问题3: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训练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渗透“单一变量”的思想。
2、列表归纳总结细胞核的功能。
二:为什么具有此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三:谁在承担这个功能──DNA
四: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老师讲解:
资料1和资料4主要体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由细胞核控制。
资料2和资料3主要体现了细胞代谢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老师板书: 细胞核功能---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
提出问题:
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这是由细胞核的结构决定的。引出对细胞结构的学习。
老师订正黑板学生填写的有关细胞核结构的部分概念图。
逐步放映幻灯片,联系旧知识,采用比喻、举例子等方式老师讲解细胞核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突破难点。
核膜:双层生物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就像细胞膜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一样,但又不是完全分隔开,因为核内要不断地与核外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而核孔则主要是大分子进出的通道。
核孔:分布在核膜上,是内外两层生物膜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打手势比喻)。联系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及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讲解RNA穿过核孔出来,蛋白质穿过核孔进去。进一步指出,代谢越旺盛的细胞需要交换的物质和信息越多,为适应这一功能,所以核孔的数目就越多。
核仁:主要是一部分染色质聚在一起形成的,这部分染色质里的DNA主要控制合成构成核糖体的RNA,所以说它与某种RNA及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通常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仁较大。
染色质,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呈细长丝状,因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若细胞要分裂,染色质就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棒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用自制的教具讲解)。
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比较表,找学生订正评价。
幻灯片出示两道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质和染色体形态结构都相同。
B:染色质和染色体是不同物质的不同存在状态。
C:染色质上的DNA和蛋白质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D: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上。
2.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
A:核膜 B:核孔 C:染色质 D:核仁
由习题的答案引出问题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DNA控制的,比如(指某个同学)你长得像你爸妈,是因为你细胞核内的DNA一半来自你爸爸一半来自你妈妈;同样的草,羊吃了长羊肉,牛吃了长牛肉,是因为牛羊细胞内的DNA不同。所以细胞的代谢和遗传都是DNA控制的。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因此细胞核又被称为──遗传性息库。所以细胞核才具有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功能。
补全板书,刚好形成本节的概念图。回扣本节三大问题并以此进行本节的小节。
由建构概念图就是建构了概念模型引出模型建构法。再简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然后出示老师制作的细胞模型,依照模型归纳总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留5分钟学生整理学案
课下作业:
布置学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下节课评选最佳作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应放第一位,还应考虑艺术性、成本低廉等等。
学生总结: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学生看书完成学案:
二、识别细胞核各部分结构.同时找一个同学到黑板填写细胞核结构概念图。
思考:口腔上皮细胞和胰岛细胞哪个核膜上的核孔数目多?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染色质与染色体比较表。
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课后完成学生能自学的老师不讲。
对细胞核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老师点拨。
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概念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理解并掌握细胞核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这部分知识老师若不讲明白,学生靠死记是不可能掌握的。
在探讨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让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相关知识
课后感
高中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教学反思 篇7
一、人教版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
新编教材在编写体例和行文中, 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 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比如:模块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通过渗透现象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 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2) 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3) 如果玻璃纸内外均为清水结果如何?通过启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讨论、总结物质跨膜运输发生渗透的条件: (1) 有半透膜; (2) 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从而为本节主体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激发学生从宏观角度 (白菜加盐渗水、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微观的角度 (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及成熟的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细胞形态的变化) 去认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学生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学习新知识。
2. 不足。
(1) 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课后习题的要求不一致, 课后习题的难度偏高, 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学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编者可能对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状况不太了解 (大多数地区初中没认真地教与学生物) , 所以教材编写的起点较高,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章涉及的知识点太多, 大多数学生很茫然。 (3) 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上有待调整, 如: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一章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最难学的蛋白质部分放在一章的开始, 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 学生没有一定的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怎么去学?在本节中还出现了许多新名词, 如:腐生、寄生、染色质等。 (4) 每节内容开始的讨论题语言不够简练、好多处的说法有点不知所云。 (5) 教辅资料与教材不配套, 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使教师汲取新知识和教研的时间大大减少, 不利于教师的尽快提高和成长。
二、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老师只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教学改革的亮点。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方法的恰当把握。
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 多种形式并举,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编教材的使用上, 教学方法应多采取启发式,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教学地位, 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 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会学知识, 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考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
2. 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在实验课上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当的时候教师予以指正即可。教师要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验中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3. 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 完善教学手段, 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建议
1. 依赖教材、囿于教材, 不能对教材进行精加工, 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作为教师应研究编写者的意图, 研究新教材的变化, 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 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扩大课改的影响, 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 发扬合作教学的精神。
2. 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流于形式, 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深广度, 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了, 应减少一些低思维量的问题。
3. 一定要深刻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为
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确定的活动, 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为活动而活动。
4. 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关系, 仍然要注重双基教学, 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极地地区”教学解读(人教版) 篇8
知识与技能: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特点。初步学会根据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辨别方向。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临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及目前我国四个极地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培养基本识图能力。通过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读图析图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保护极地地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属于世界地理部分。该内容独立成为一章,这是因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1)培养读图分析能力。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会看懂地形图、板块图、气候图、景观图等。学习七年级下册内容时,学生接触到很多区域图。但有一类图,学生几乎没有学过,那就是方位投影图。方位投影是让一个平面与地球仪相切或相割,以这个平面作为投影面,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形成投影网。其特点为:经线为放射直线,纬线为同心圆。教材图10.1和图10.2分别为南北极方位投影图。这类地图较难理解,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读图,以南极方位投影图为例,通过一步步深入提问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图的中心点是哪儿?图中以南极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延伸的一系列直线是纬线还是经线?图中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纬线还是经线?图中如何确定方向?请标出地球自转方向。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再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一起探究北极方位投影图。在教学中紧抓地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不仅使地理课堂变得活跃、民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新知识的习得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将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能使新知识的获得更加顺利和有效。讲南极固体淡水资源时,教师可呈现中东地形图,启发学生讨论:南极众多的冰山是否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如果可行,怎么运输?怎么解决运输途中冰山的融化?讲南极丰富的煤炭资源时,可运用大陆漂移说,启发学生探究: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却发现有煤,煤是怎么形成的?煤是怎么到南极的?通过小组讨论,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逐渐形成迁移能力。在掌握当前知识的同时,使先前所获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3)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贯穿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讲极地地区环境保护时,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及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和“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再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渐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名义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还可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考队员精心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是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巧妙设计的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自觉维护身边的自然环境,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三、教学方法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过多个地理区域,开始有一些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初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能力较强,学习热情高,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将本节内容作为探究素材,从而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结合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自愿组合为主、适当分层组合的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自选合作伙伴,笔者再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小组合作实例1】独特自然环境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极地行”环节,分组设计如下问题:①在地球上有没有所有经线同时经过的大洲和大洋?读教材图10.1和图10.2合作寻找答案。②去极地地区之前人们要做好哪些着装上的准备?自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图10.5合作探寻答案。③两地地区分别有哪些壮美的景观?④两极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有动物?⑤两极地区是否都有人长期居住?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寻找两极地区的位置,培养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小组合作实例2】科学考察宝地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探险行”环节,分组设计如下问题:①假设现在真有机会随着科学家到极地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②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又是什么目的?③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有什么能吸引他们?④北极又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⑤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通过大量图片及资料展示,让学生明确极地地区是巨大的资源储备库,激发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兴趣,关注两极科考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科考工作的艰辛。endprint
【小组合作实例3】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的呼吁”环节。人们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和个人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做着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的行径。据此,可分组设计讨论:①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②对于国家来说,应该怎么做?③对于个人而言,有哪些能做的环保行为?④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如何让大家都重视起来?可以在学生讨论之后,布置一项课后作业,向全校师生做一次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表演体会情境教学法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充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学生作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个体,在角色表演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快乐之事。教师再及时引导,给予赞扬和鼓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演情境实例1】独特自然环境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扮演南极地区的企鹅,向大家展示企鹅的种类及各自生活习性。南极地区有七种企鹅,分别是: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教师可以让参加表演的学生自荐、推荐相结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角色需要,选择合适的学生表演。其中,帝企鹅、王企鹅选择高瘦的男生,阿德利企鹅选择中性穿着的女生,金图企鹅由穿着时髦的学生扮演,帽带企鹅选择高大威武的男生,喜石企鹅选择小巧袖珍的学生,而浮华企鹅就由班上面色红润的学生扮演。由于学生自己扮演角色,对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将学生对于企鹅这种可爱动物的兴趣转移到整个南极地区来,为后面介绍南极资源宝库埋下伏笔。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9
1.prediction –n.预言
predict –vt. to see or describe ( a future happening) in advance预言,预测
She predicted that he would marry a doctor.
Can you predict when the work will be finished?
predictable –adj.
2.forecast vt. to say with some kind of knowledge(what is going to happen at some future time)预报,预测
比较:predict
The teacher forecast that15 of his pupils would pass the examination.
Heavy rain has been forecast for tomorrow. 天气预报明天有大雨.
3.1)glimpse –n. 无意识地一瞥,看到的粗略印象, 瞥见,强调结果.
catch / get a glimpse of
I only caught a glimpse of the thief, so I can’t really describe him.我只是瞥了小偷一眼,因此我无法把他仔细描述.
I caught a glimpse of Meg at the station this morning.我早上在车站看见梅格了.
I caught a glimpse of the Town Hall clock as we drove quickly past.
2)glance –v.匆匆地看一眼或粗略地扫一眼,强调动作
glance at =take a glance at/ take a quick look at
He glanced at his watch once again and then looked at the front entrance.
n. 一瞥One glance at his face told me he was ill.
at a glance看一眼, 一眼看出
She saw at a glance that he’d been crying.
3)gaze –凝视,盯着看 gaze at
4)stare-凝视,盯着 stare at
5)glare –瞪着 glare at
She ___ shyly at the young fellow from behind her fan.
A. glanced B. glimpsed C. gazed D. copied
I ___ her among the crowd just before she disappeared from sight.(glimpsed) 就在他消失在人群当中之前,我瞥见了他。
I caught (get) a glimpse of his face as he ran past.
We caught a glimpse of a river as the train passed over a bridge.
The angry father glared at his son.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not to stare at handicapped people.
4. trend –n. general direction, tendency趋势,倾向
the trend of rising unemployment失业上升的趋势
the latest trends(=fashions) in women’s clothes女装最新趋势
5. contemporary --adj. 当代的,现代的,同时期的modern , of the present
contemporary history / art/morals现代历史/艺术/道德
contemporary building
new-是形容现已存在但时间很短的事物的一般用语:
a new building/ law/ book
recent-描绘不久前发生或出现的事物 ,主要用于事件:
our recent vacation我们不久前的假期
We elected a new senator in the election. 在最进的选举中我们选了一位新参议员。
modern-适用于比new更长的一段时间,意为“属于现代或不太久的过去”:
an examination in modern history
Modern science has conquered many disease.
contemporary-意为属于现在或在前不久
contemporary art/politics 当代艺术/政治
current-描绘当前的事物,可以是也可以不是new
the government’s current ideas on defense政府当前对国防的看法
6.indicate-vt.
1) to show by sign; make clear暗示,表明
I indicated that his help was not welcome.
2)( 开车转弯时用手,灯光或箭头)表示方向:
He is indicating left.
At the crossing there is an arrow ___ the direction to the Andrew Farm.
A. indicating B. to indicate C. indicated D. indicate
3)point at, draw attention to指示,指出
I asked him where my sister was, and he indicated the store across the street.
7.ensure –vt. make sth. certain to happen保证,担保
ensure that
ensure sb. sth
ensure sth.
ensure doing
If you want to ensure that you catch the plane, take a taxi.
His ability ensures his success.
The medicine will ensure a good night’s sleep.
Come early to ensure getting a good seat.
We ensure to fulfill the task on time. ×
I ensure to help him. ×
8. necessity ---n.
1) need, the condition of being needed需要, 必要(性)[u]
necessity to do/ of / for
Is there any necessity for another election?
There is no necessity to hurry.
What’s the necessity of leaving so early?
2) necessity --something one needs to have 必需品,必不可少的东西[c]
指客观上必不可少的东西; 生活必需品
Food is a basic necessity of life.
necessary-必需品,指主观上需要客观上并不一定必不可少[c]
a. Food and clothing are ___of life. (necessities)
b. Sleep is a ___. (necessity)
c. We packed those necessities for future use.
d. A motorcar is a ___of life nowadays. (necessary)
f. Things that are luxuries of one generation become the ___ of the next, such as television, telephone, etc... A. necessary B. necessaries C. necessity D. necessities
9. crowd –n.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gather together人群, 一群人
a crowd waiting for a bus
There were crowds of people at the theatre.
v. (of people) come together in large number拥挤,聚集
People crowded around the scene of the accident.
crowded –adj. complete full; filled with a crowd
be crowded with
be packed with
The bus was crowded with people.
The stadium was packed with people.
10. goods --n. (pl)商品,货物 (作主语,谓语用复数)
All the goods in the store ___ ( is / are ) expensive.
The shopper delivered four goods to me this afternoon. ×
The shopkeeper delivered some goods to me this afternoon.
1)必须用复数的有: sports, sales, goods, clothes
sports man , sports car, salesgirl
2)集体名词
a) 某些表无生命的集体名词,如 machinery, jewelry, poetry等,用单数:
b) 某些表有生命的集体名词:
如cattle, police, 等,用复数
His cattle were feeding.
c) 某些表有生命的集体名词,如audience, class, couple, crew, family, government, majority, public看作集体用单数,看作成员用复数。
The audience have taken their seats.
The audience is requested to remain seated.
3)由两部分构成的物体名称,如 compasses, glasses, jeans, pants, trousers, scales (天平),scissors 通常看作复数
4) 以ings 结尾的名词,如belongings, surroundings, takings (收入)等,作复数
5)单复数同形的名词, 动词要与该名词在句中的单复数保持一致。
a) 某些动物,物体名称,如dear, sheep, fish, craft, aircraft
b) 以-ese (-ss) 结尾的民族名称, 如 Chinese , Swiss
c) means, works
Every means has been tried.
All the means have been tried.
11. purchase –v. (fml) to buy (正式) 购买;购置(指购买比较贵重的东西,如珠宝,房子,名贵的书等,也可用于购买股票等,不用于买菜,肉等)
He purchased a new house in the country.
The employees are encouraged to purchase shares in the company.该企业号召职工购买其股票.
purchase sth. with sth. 以某物换(买)某物
n. 1)[c](.pl.通常用复数)something that you buy 所购买的物品
I have some purchases to make in town.
She made several purchases in the store.
2) n.[u] the act of buying things购买行为
We began to regret the purchase of such a small house.
12. cash –n. money in coins and notes, rather than checks现金,现款
cash/ check/ cheque/ note/ coin/ credit card
I don’t have any cash on me . Can I pay by check?
v. 把…兑换成现金,兑现
Can you cash that check for me?
Where can I get this cashed?
13. remain vi.保持不变,仍是, 剩下,(人) 逗留
She likes to remain home. ×
She likes to remain at home.
可以说: remain at home / stay home / stay at home
不可以说: remain home
remain doing 具有主动性
sth. remain to be done 某事有待去做
可以说:It remains to be seen. 这尚待以后见分晓.
She remained sitting.
不可以说: It remains being seen.
She was remaining here after we left. ×
是状态动词,不用进行时
应说: She remained here after we left.
- ing 形式作前置定语: 剩下,留下
the remaining money
left-the money left
remainder –n. 剩余物,其余人
The remainder of the books are in the box.
作系词:continue to be仍然是,依旧是
Peter became a judge, but John remained a fisherman/ remained
poor.
It only remains for sb. to do sth. “某人说要做的是…” remain”剩下,留下
It only remains for me to sign the paper that you gave me.
我说要做的事只是在你给我的文件上签字。
It only remains for him to say that he agrees to the plan
他所要做的只是说一声他同意这个计划。
Everything has been done. It only remains for them to come and enjoy the meal.
事情都干完了。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来美美的吃一顿。
14. cure –vt. n.治愈,治疗cure sb. of a disease
不说: The doctor cured her from her cough.
This medicine cured me my cold.
而说: The doctor cured her of her cough.
This medicine cured me of my cold.
treat vt. 治疗
treat sb. for a disease
treat sb. with …用…治疗
The doctors were treating her for heart trouble.
I’ll treat you with Chinese medicine.
15. distance --n. 远方,远处,距离
1) 问距离
不说: how long / how much
而说: what
What’s the distance between London and Paris( from London to Paris)
2)表示 "在远处”
可以说: in the distance
at a distance / from a distance
不说: at the distance
Can you see a deer in the distance?
3)在表示远近时用long , short修饰, 不用near , far
It is a long / short distance from here.
=It’s near / far from here.
4) a long distance / a long-distance call长途电话
distant –adj.
16. cheat –v.
1)欺骗,骗取
cheat sb. (out) of sth.
His father was cheated of his land.
He cheated me my money.×
He cheated me of my money.
2) cheat sb. into sth./doing sth. 骗取某人做谋事
He cheated her into believing that he loved her.
17. require (正式)请求,命令demand ,order
request 要求,请求demand politely(比ask正式,比demand客气)
demand (有权)要求 ,(强烈)要求ask for sth. strongly
ask 要求,请求(普通用语)
beg 乞求
*require vt.
1)(正式)要求,命令
a) require sb. to do sth.
I require you to speak this to no one.
They required me to keep silent.
被动:
You are required to say what is good for him or what isn’t.
All passengers are required to show their tickets.
b) require + n.
This requires great effort on the part of its people.
c) require that should do
He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work all night.
2)需要
The floor requires washing.
3)过去分词作定语:
You should pass the required examination to become a doctor.
4) require of对…的要求
I will do all that is required of me.
I am willing to do whatever my country requires of me.
*request
1)request sb. to do sth.
I requested him to bring his daughter here.
Visitors are requested not to touch the paintings.
Passengers are requested to take their seat immediately.
2)request that should do
She requested that the boxes should be taken to the upstairs.
3)request + n.
The judge requested silence.
4)n. make a request
He made a request for help / that I should help him.
*at one’s request /at the request of根据…的请求
I bought it at your request/at the request of my father.
He was writing at the request of Mr. Brown.
*by request应(观众)请求
She sang a song by request.
The piece was played by request.
*in great request/need有极大需求
These materials are in great need/ request.
*on(upon) request 应请求,被要求时
The band will play on request.
*demand 要求,(强烈)要求
demand sth.
demand to do
demand that ( should ) do
eg. I demand my rights./ an answer.
I demand to know the truth.
They demand that they get more money.
n.需要,需求
the demand for
in great demand
Is there much demands for teachers in this town?
Oil is in great demand these days.
*ask
ask for 要求得到
ask to do
ask sb. to do
ask that (should) do
He has asked for an interview with the present.
I ask to speak to Mr. Baker.
She asked him to wake her at six o’clock.
I ask that he leave.
*beg 乞求,恳求,请求
beg sb. to do
beg to do 请允许
beg that
She beg him to remain home.
I beg to point out that your facts are incorrect.
I beg that he leave.
18.programme v. plan, arrange 1)计划,安排,
We’ve programmed you to appear on his show next week.
2) 使按程序工作, 编制程序
The computer is programmed to accept data in any or all of these media.
Please program the computer to give me more information.请给计算机编程序以便为我提供更多的信息.
n. 1)节目单,节目,表演
What’s your favorite television program?
2)计划,方案,纲领
Meetings are held to explain the program to the villagers.
3)(计算机)程序
19. reality n. not imagination
turn sth. into reality
in reality 实际上
Everyone liked the stranger but in reality he is a criminal.
Text:
1.what happens to sb.?
what becomes of sb.?
what’s wrong with sb.? 某人怎么了
What’s the matter with sb.?
What’s the trouble with sb.?
2.It would be bad for society if people had doubles.
1) If I were you, I wouldn’t go.
2) If I had time, I would go.
3)If it rained tomorrow, I wouldn’t go.
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 I would go.
If it were to rain tomorrow, I would go.
3) If you had taken the doctor’s advice, you wouldn’t have caught a cold.
3.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
1)What is sb. like?问某人如何,个性特征,既可以是内在品质,也可以是外在特点,回答是可针对其中的一方面,也可两方面都回答。
---What’s she like?
--- She is very kind and beautiful.
*也可指天气,或某物如何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s his handwriting like?
2)What does sb./sth. look like? 某人/某物看上去如何?(外表,长相)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he looks like her mother.
3)How does sb. like?
How do(did) you like…? 你觉得…怎么样?
=What do you think of…?
What / How about…?
How do you like the film?
4. make forecast about sth. =forecast
the weather forecast
v. forecast that forecast/ forecast, forecasted/ forecasted
The teacher forecast that 15 of his students would pass the examination.
to forecast the weather
to forecast election results
链接:forehead, forefather, foresee
5. indicate vt.
1) to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r probability of: be a sign of有…的可能性,象征
In this map, the towns are indicated by a red dot. 在这张地图上,城镇是用小红点标的。
2) to show or point to sth. 指给…看,指示
With a nod of her head she indicated to me where I should sit.
6. amaze vt. To filll with great surprise; cause wonder in使惊奇, 使吃惊
. sth. amaze sb.
sb. be amazed at sth. 某人对谋事惊讶
be amazed by sth. 某人被某事震惊
be amazed to do sth. 吃惊地做某事
His knowledge amazed me.
The visitors were amazed at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ity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amazing adj. amazed adj.
7. environment means all the things around you, esp. as they influence your feelings and development 指周围的一切,尤指环境对人心情及发展的影响
Children need a happy home environment.
Brought up in a happy environment 在幸福环境中长大
surroundings simply the physical things which surround a place or person.指一个地方或一个人周围的具体东西:
a hotel set in pleasant surroundings 位于舒适环境里的饭店
She grew up in comfortable surroundings. 他在舒适的环境中长大。
比较: to grow up in beautiful surrounding 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长大
to grow up in a happy environment 在快乐的生活中长大
8. keep in touch with
in touch with = in communication with 同。。。联系
out of touch with 失去联系
get in touch with 取得联系
lose touch with 失去联系
Let’s keep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We are in close touch with our office in USA.
We have been out of touch with Lilian.
9. pay more attention to
call one’s attention to
attract one’s attention
draw one’s attention
invite one’s attention
give one’s attention to
fix one’s attention on
focus one’s attention on
center one’s attention on
devote one’s attention to
bring sth. to one’s attention 使某人注意某事
10.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ody,…
with prep. at the same time or rate as sth. else 随着
Good wine will improve with age.佳酿越陈跃醇.
With the approach of sunset, the shadows lengthened. 随着太阳下落,影子也逐渐伸长.
11. understanding n.
1)理解,了解
According to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letter, he owes you money.
2) agreement, nor formal 协议,谅解
reach an understanding ( with sb. about sth.)
come to (与某人对谋事)达成正式协议
arrive at
We have come to an understanding.(= reached an understanding)
12. be sure (that )
be not sure whether
I’m sure smoking hurt you.
I’m not sure where he lives.
I’m not sure whether he will come.
13. come true of a hope, prediction, etc) really happen, become fact
His dream came true at last.
14.1) on the air 广播着;播送中
send (put) on the air 广播,播送
What’s on the air this evening? 今晚有什么广播节目?
2) by air
3) in the air a)在空中 b) 渺茫 The plan is quite in the air.计划还很渺茫。
4)take the air a)兜风,散步 b)飞机起飞
15.prepare sth.
prepare for
prepare sb. for
be prepared for
be prepared to do
make preparations for
16.*in store(for sb./ sth.)
1)(kept ready for future use) 储存着; 备有
have /keep sth. in store
He always keeps several cases of wine in store.他总是备有几箱酒。
A bright future is in store for you.
2)coming in the future; about to happen 必将到来,快要发生
I can see trouble in store.我预见到要有麻烦发生。
There is a surprise in store for you. 你一定要大吃一惊的。
* a store of (sth.)积累而成的巨大数量
a library with a store of rare books
She keeps a store of stories in her head.
*store up
A squirrel stores up food for the future.
17.get back 1)回来,归来 =return
2)取回,收回 He got his money back after struggle.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12-27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颐和园教案07-22
颐和园教学实录07-08
《颐和园》的优秀教学设计07-18
林莘《颐和园》教学实录10-13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8-29
人教版成数教学设计05-22
农业教学设计人教版07-30
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08-24
人教版《称象》教学设计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