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解释(通用9篇)
杞人忧天解释 篇1
【成语】杞人忧天
【拼音】qǐ rén yōu tiān
【简拼】qryt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杞人忧天,伯虑愁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
【英文翻译】in case the sky should fall
【成语故事】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正音】杞,不能读作“jǐ”。
【成语辩形】忧,不能写作“优”。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杞人忧天典故 篇2
【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新泰一带。借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同义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
【成语出处】战国·列子《列子·天瑞》
【成语道理】不要为没根据的事情而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篇3
《杞人忧天》作为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首先是要求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再有就是要能够理解寓意所在。
为了考察学生能否能自行疏通文意,我安排了角色扮演的环节。在以同桌两人配合演绎杞人和晓之者的对话时,学生的配合并不默契,对话不够顺畅。虽然还有同学主动要求尝试演读,可效果仍不尽人意。
但因为担心这个环节会压缩后面的教学时间,我匆匆结束了这个环节。课后反思,觉得当时其实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做导演,现场提出修改建议效果会更好。其实这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原文发挥想象力的好机会。
而在本文寓意探讨的环节,为了学生能够不局限于“杞人忧天”是对为了不必要的事情而担忧的人的讽刺的理解,让学生展开了小组讨论。
有一同学说:“这则寓言也有启示我们乐于帮助他人的含义。”我能理解他的这种说法,也追问他为什么这么说,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同学们纷纷赞同。可是临近下课,见没有同学能够说出其他独到见解,我便快速地呈现出了答案,讲到这一寓言换个角度可以认为杞人是有忧患意识的人,如果缺少这种意识,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就不堪设想。
学生虽也能够接受这一角度的解读,但还是讲解的过于匆忙。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 篇4
知识和能力
1、了解《列子》一书。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3、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把握文章的寓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片猜成语,让学生体会古代汉语的魅力。
2、认识列子。
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2、全班齐读,比较自己的读音和朗读节奏。
3、分角色朗读: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杞人”和“晓之者”,体会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4、学生展示朗读,教师评价并总结。
杞人——忧虑、恐惧;
晓之者——真诚、耐心劝导。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质疑解疑,全班交流。
杞人忧天读后感 篇5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位杞国人,他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容身,于是整天闷闷不乐。有一个人去劝导他,使他消除了那个人的疑虑。渐渐地,那个整天担忧的人开朗了,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这里面的人物思想,不禁让人们大笑,这个杞国人考虑自己不该考虑的事,使自己抑郁寡欢。
我也常常“杞人忧天”,每天都在想: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了,不发出热量了,那人们应该怎么生活,会不会因此而毁灭;地球会不会四分五裂,那人类的身体是不是要四处飘散,从此整个宇宙是不是就没了人类这个词语。我有时会害怕地流泪,原来人类这么脆弱,这个思想的阴影藏在心底里好长时间。读了这则文言文,我不禁为自己的思想感到可笑,可能看科幻书看得多了。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篇6
◆知识和能力
1.了解《列子》一书。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自行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寓义是重点。
◆难点:从寓言中接受教育。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看到你们一张张可爱、亲切的笑脸,老师感到我们就是久违重逢的朋友!老师曾经也年轻过。那时,也常常担心青春易逝,人生易老,但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之常情,那么,老师的担心有必要吗?
哎!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杞国人,他担心的事情比老师的大多了,他成天担心天地崩坠,同学们,你知道这个人的故事吗?(杞人忧天),对,你们想知道故事的具体内容吗?那就请跟我来吧!
1、我们先看一个“杞人忧天”的动画片,先了解了解故事内容吧!【视频展示】
2、同学们,你们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吗?(不要紧,老师带你们走进一个特别的健身房,先来一个课前文学知识大热身活动,好吗?请看大屏幕!) 了解名作及寓言知识。(多媒体展示)
(好了,热身活动就到这里了!让我们走出健身房,直接进入故事现场吧!)
连贯朗读,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
自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结合课文,看谁说得对。
要求: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2.《师说》教学设计
3.《雪》教学设计
4.《山行》教学设计
5.《示儿》教学设计
6.《太阳》教学设计
7.《琥珀》教学设计
8.《青花》教学设计
9.《鞋》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阅读理解答案 篇7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参考:
1、倒塌,坠落;
2、果然,果真;
3、即使;
4、四方。
2、杞人忧天。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出处文言文翻译 篇8
原文
《列子·天瑞》:“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后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清邵长蘅 《守城行纪时事也》诗:“纵令消息未必真,杞人忧天独苦辛。”
战国·列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解释
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喻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1-3]
典故
战国时代 列御寇 《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遗成《列子》一书,余者皆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老婆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3]
杞人忧天解释 篇9
《杞人忧天》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寓言的概念及《列子》的基本情况。
2、读对、读顺、读好课文,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
3、品味寓言寓意,科学评价晓者关于日、月、星辰的言论。
4、尝试运用“杞人忧天”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培养学生心胸宽阔、树立远大志向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大意。教学难点:寓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同学们,我们在第上个单元中学了一则寓言,是什么? 明确:《黔之驴》。
从中得出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总结是——?
明确: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回忆一下,我们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大家还记得寓言的概念吗?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回顾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一种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文学体裁。通常把深刻的道理(寓意)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小喻大,借此喻彼,富于智慧哲理。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了解《列子》的基本情况 《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悟
要求:分三步循序渐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1、看谁读得对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划线字字音.点学生读,师生点评。杞、崩坠、寝食、星宿、耶、充塞、中伤、躇步跐蹈、舍然
2、看谁读得顺
要求:听录音,学生尝试朗读,把握节奏和重音,师生点评。
3、看谁读得好 要求:在以上环节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调,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性格和语气,师生点评。教师方法指导:
1、杞人的语气应该是忧愁满腹。
2、劝说者语气应该是耐心细致。
四、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看谁译得准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注意一些列出的字词、句子。然后小组派代表,按照下列五幅图片内容,对相应句子进行讲解,师生共同点评。
(1)杞国有人忧天地,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注意的字词:忧、废寝食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注意的字词句:因、晓、奈何(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注意的字词:只使、中伤
(4)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注意的字词句:奈„„何、四虚、躇步跐蹈
奈地坏何?
(5)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注意的字词:舍然
2、质疑探究——看谁理解得透
思考:杞人忧什么事情呢?晓之者是怎样为他解忧的?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继续思考:“杞人忧天”蕴含着什么寓意?
明确:“杞人忧天”的寓意:“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心。讽刺了那些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3、联系实际——看谁说得棒
(1)自由讨论: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杞人这样的人?(2)提出思考讨论:你认为晓者的言论解释是否科学?
明确:寓言中那位晓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四、巩固练习,检测评价
1、巩固落实——看谁学得好(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杞、崩坠、寝食、星宿、耶、充塞、中伤、躇步跐蹈、舍然(2)抢答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崩坠、寄、废寝食、因、晓、屈伸、行止、中伤、躇步跐蹈、舍然(3)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②奈何忧崩坠乎?
③奈地坏何?
(4)解释一词多义
之
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奈何 奈地坏何?/奈何忧其坏? 其
其人/奈何忧其坏?
(5)古今异义
中伤 古义:打中击伤。
今义:伤害。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及寓意。明确: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2、学生讨论:学习了《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明确:“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另:杞人也有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反应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六、课后作业 自学《杨布打狗》。
《杨布打狗》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弄懂文章大意。
2、领悟寓意:认识事物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如果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教学重难点:领悟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说学过的寓言并讲出寓意。
2、老师示范:《掩耳盗铃》,唤醒学生旧知。
掩耳盗铃,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学生自己看图说寓言。
二、新课讲授
1、诵读课文,琅琅上口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衣(yì)素衣(yī)而出 衣(yì)缁衣(yī)而返
天雨(yù)
2、译读课文,读懂故事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句子: a、衣素衣而出 衣(yì):动词,穿。衣(yī):名词,衣服。
穿着白衣服出门。
b、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扑:打。
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c、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向者:刚才,从前。使:假使。岂:难道。
刚才假使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
3、悟读课文,明白寓意
学生辩论:这只狗该打,不该打?
该打,那是因为狗只认衣衫,不识主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不该打,那是因为杨布白色衣服出行黑色衣服回来,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寓意
A.从狗的角度: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B.从杨布的角度: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4、扩读《智子疑邻》
先诵读,再解疑,后悟意。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难解字词:
雨:yù(古今异义)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父:fǔ,老头
寓意: 它告诫人们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绝对不能持偏见。
链接:《智子疑邻》与《杨布打狗》在寓意上有什么共通之处?
5、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