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技术

2024-10-18

解释技术(精选12篇)

解释技术 篇1

摘要:测井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 测量井中岩层各种物理信息, 研究油气田、煤田等钻井地质剖面, 解决某些地下地质、生产及钻井技术问题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除此之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 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的先进测井解释技术。为了推广这类解释技术, 本文总结了几种先进的测井解释技术,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测井解释,先进,综合

引言

随着测井方法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多种测井解释技术, 除了一些常规的测井解释方法外, 还有一些较为先进的测井解释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先进的测井解释技术

1. 低孔渗油藏高效开发测井解释技术:

为适应低孔渗油藏高效开发的要求, 经过十年的研究探索, 建立起适应于各种测井系列 (岩心刻度测井、测井相分析、核磁共振测井、高分变率阵列感应测井、成像测井等) 的低孔渗油藏开发测井解释技术。该项技术采用了自适应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用以适应各类低孔渗油藏的地质参数计算, 具有精度高、稳定型好的优点。在流体识别方面, 采用参数统计技术与非参数统计原理相结合, 建立了各类低孔渗油藏的流体识别模型, 解释符合率达90%以上。该技术包括“高含泥、高含钙储层测井解释技术”和“中浅层气层处理解释技术”两项技术。[1]

2. 致密复杂岩性储层处理解释技术:

该技术是针对致密复杂岩性储层, 建立了测井岩性识别标准、测井解释模型、岩石骨架测井响应参数, 及一套完整的产层和气水识别方法和标准。[2]砂岩、砂砾岩储层计算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结果对比, 平均绝对误差为0.79孔隙度单位, 火成岩储层计算的孔隙度与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基本一致, 解释符合率达80%以上。

3. 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技术:

核磁共振测井解释包括MRIAN处理技术、直接判断烃类型技术 (TDA) 。MRIAN是综合核磁与常规测井数据利用双水模型判断可动烃。从MRIAN分析中可得到粘土束缚水体积、毛管束缚水体积、可动水、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渗透率、烃的类型、孔隙尺寸分布。TDA是在时间域中用双TW activation计算油、气、水三相体积。[3]提供经过含氢指数以及纵向弛豫影响校正不受岩性影响的MRIL孔隙度。其可以直接提供受岩性影响较小的:地层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粘土束缚水孔隙度、毛管束缚水孔隙度、可动流体孔隙度、渗透率等。

4. 声、电成像处理解释技术:

斯仑贝谢公司的Geo Frame3.6版本的P包、G包, 哈里伯顿公司的DPP系统、阿特拉斯公司的express系统及自己研制的Log View系统。可处理各种格式的声、电成像资料。其功能及应用:采用以地质取芯资料为基础, 建立起标准地质模式,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刻度成像测井资料, 同时采用动、静态加强方法, 突出地质特征, 建立起标准图像模式, 最后进行综合地质解释。首先进行砂、泥岩和砂砾岩识别及薄互层划分, 并利用CAST成果图可检查套后射孔位置、孔密及穿透深度等;利用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成果图可确定钻井井漏位置。利用Log View成象解释程序可进行孔洞、结核的统计和砂砾岩定量计算;也可以利用Log View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裂缝参数定量计算。

5. Geoframe多井区域评价技术:

Geoframe IESX、GEOVIZ和STRATLOG等综合解释软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功能: (1) 多井解释:使用Wellpix和Stratlog模块进行井间层位划分、及井间砂体连通对比, 可做出连井剖面图。 (2) 二、三维地震解释:进行层位标定, 在二、三维地震数据体上进行层位和断层拾取, 及地震特征参数提取。 (3) 储层参数区域评价:综合测井、地震和地质资料, 建立储层参数的解释模型, 运用克里金、协克里金、神经网络和高斯随机模拟等方法模拟储层参数区域分布, 提供各种储层参数平面分布图, 以达到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率、老井复查及提交油气储量的目的。

6. 致密复杂岩性储层测井解释技术:

该方法针对致密复杂岩性储层, 建立了测井岩性识别标准、测井解释模型、岩石骨架测井响应参数, 以及一套完整的产层和气水层识别方法和标准。砂岩、砂砾岩储层计算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结果对比, 平均绝对误差为0.79孔隙度单位, 火成岩储层计算的孔隙度与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基本一致。测井解释符合率为88.7%。应用该方法计算的储层参数精度达到国家储委储层参数规范要求。

结论

在石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 测井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随着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大, 出现了上述几种较为先进的测井技术, 总体来说测井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微观测井, 定性兼定量测井, 动态测井, 结合多学科综合测井。

参考文献

[1]张凤生, 郭红旗, 杨萱.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砂砾岩体低孔低渗油气藏[J].石油仪器.2008, 22 (4) :55-57.

[2]乔德新, 杜庆丰, 傅永强.复杂岩性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地质与勘探[J].2004, 10 (40) :16-18.

[3]肖立志.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解释与应用导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解释技术 篇2

2、控制轴数:说明数控装置最多可以控制多少个坐标轴。

3、联动抽数:表示数控装置可按一定的规律同时控制其运动的坐标轴数,联动轴数越多,说明数控装置加工复杂空间曲面的能力越强,当然编程也越复杂。

4、定位精度:指实际位置与指令位置的一致程度。

5、定位误差:是指系统稳定以后实际位置和指令位置之差。

6、重复精度:指在相同的条件下,操作方法不变,进行规定次数的操作所得到的实际位置的一致程度,其最大不一致量为重复定位误差。

7、点为控制数控机床:数控装置只要求能够精确地控制一个坐标点到另一个坐标点的定位精度,而不管从一点到另一点是按什么轨迹运动,在移动过程中不进行任何加工。

8、直线控制数控机床:一般要在两点间移动的同时进行切削加工,所以不仅要求具有准确的定位功能,还要求从一点到另一点之间按直线规律运动,而且对运动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9、轮廓控制数控机床:这类机床的数控装置能同时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坐标轴,对位移和速度进行严格地控制,具有两轮廓加工功

19、模拟量测量:它是将被能。测的量用连续变量来表示。

10、数控编程:就是指从拿 到零件图纸开始,到制成数控机床所需的控制介质的整个过程。

11、手工编程:人工完成程序编制的全部工作,包括用通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

12、图形编程:完全抛开抽象的符号语言,是一种通过人机对话,利用菜单采取图形交互方式进行编程的自动编程方法。

13、机床坐标系:是机床上的固定坐标系,具有固定的原点和坐标轴方向,原点的位置在数控机床出厂时已经确定。数控装置内部的位置计算都是在机床坐标系内进行的。

14、绝对坐标系:是以当前坐标系的原点为基准的坐标值。

15、相对坐标系:是以上一个程序段终点为基准的坐标值。

16、插补原理:在数控加工中,一般已知运动轨迹的起点坐标、终点坐标和曲线方程,数控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实时地计算出各个中间点的坐标,通常把这个过程称为插补。插补实质上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完成数据点的密化工作。

17、刀具半径补偿:就是把零件轮廓轨迹转换成刀具中心轨迹。

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煤矿;安全生产

近几年来,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安全、高效作为煤矿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与煤矿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地质资料(如断层、陷落柱、采空区、煤层厚变化等)的收集精度要求也与日俱增。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作为精细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煤炭开采过程中。

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的应用

三维地震勘探是反射波原理的有效应用,大量收集对矿区发射的地震波数据,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形成能反映地质体时间、空间变化的三维数据体,进而从中提取立体数据、时间切片和垂直剖面。

通过三维地震综合勘探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煤炭资源的勘探及开发迈向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它比传统的钻探手段不仅缩短了勘探工期,而且大大的降低了勘探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地质综合分析的质量,使地质预测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地质预测工作更加准确及时。

开滦钱家营矿业分公司自1995年以来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等高端技术应用于煤矿资源勘探及生产中,尤其对各个采区内重点构造带如褶曲、断层的赋存状态,进行了详细追踪,同时对小断层的分布和发育情况、火成岩的侵入趋势、煤层赋存状况、古河床冲刷范围以及煤层顶底板的破碎情况和变化情况都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及时地预测了影响煤矿生产的不利的地质因素,并正确地指导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但是,在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如:

①无法实时获得任意方向(包括巷道方向)的地震剖面;

②地震成果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仅仅应用于间距已经固定的地震剖面和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无法实现三维地震数据体全部信息的利用;

③无法修正煤层底板等高线的误差;

④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会揭露很多落差小于5米的断层,但是原来的构造解释方式无法自动修改。

2 应用实例

2.1 预测断层

2012年,开滦钱家营矿业分公司引进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同时将其运用到2074东等工作面的掘进巷道三维地震剖面分析预测工作上,详细使用和验证情况见下表:

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2074东工作面应用统计表

[\&风道\&运道\&切眼\&探巷\&预测异常

验证情况

准 确 率\&5个异常区

基本相符

80%\&4个异常区

基本相符

85%\&1个异常区

相符

100%\&2个异常区

基本相符

70%\&]

同时利用该系统对工作面内部进行地震剖面分析预测工作,圈定5处异常区。

2013年5月,运用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系统对2074东风道进行地质预测分析,从三维地震剖面上解释出一个异常区,施工至该区域实见三条断层,与预测相符。通过运用2074东风道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系统,成功地对施工前方的地质条件进行超前预测,对施工单位提前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探查陷落柱

某矿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发现存在陷落柱,该陷落柱在原有地质资料中没有显示,对煤矿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在时间剖面上,陷落柱较为常见的表现为地震反射波在不同煤组中由下向上的中断或者消失,即出现反射波的缺失带,形成类似于“漏斗”的塌陷形态(如下图),有时也会有地震异常扰曲反射波出现于陷落柱边缘,通过将岩层水平、相干方差切片与此类异常相互结合比照,能够有效地查找梅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陷落柱。

陷落柱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3 结束语

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梅肯生产过程中的地质问题,与现有地质资料相结合,对施工提出合理建议,有利于生产的安全进行,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是煤矿安全高效发展的技术保障, 实现了煤田地震勘探从构造解释阶段向岩性解释阶段的巨大跨越。

参考文献:

[1]崔若飞,孙学凯,崔大尉.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J].煤炭地质与勘探,2008,36(6):68-69.

钻井地质录井综合解释技术 篇4

1.1 将不同的研究讨论技术相互结合来真正达到跟踪和掌握储油层实际情况的目的。

针对S区构造复杂、小断层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大的特点, 在开发方案编制前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高分辨重新处理, 全三维解释了T2-2 (南二顶) 、T2-2-1、T2-2-2、T2-2-3、T2-2-4、T2-2-5和T2-3 (南二底) 共7个反射层, 优选出了本区地震波形相对稳定, 构造、小断层相对清楚的T2-2-1 (油层顶面) 和T2-2-4 (油层底面) 两张构造图布署了开发井位。同时, 采用Geoframe elan复杂岩性解释软件、LPM软件及地球物理场地质参数解释和地质体可视化系统三种方法对该区储层砂体进行了地震预测, 指导了井位部署。在钻井过程中, 钻井施工当中, 要及时选用最新的技术资料, 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能够用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工作, 促进工作快速运行。

1.2 利用CSU能够做出一套非常合理科学

的能判断油层厚度和含油量的评判标准, 研究表明, S区沉积环境属于多物源、近物源的冲积扇-湖泊-沼泽系统, 为断陷快速沉降沉积。以S131区块探井的岩心描述和开发井录井、井壁取心的资料为依据, 结合油水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的四性关系, 从而完成一套新型的解释标准用来解释现实的油层状况。岩屑录井及井壁取芯结果证明, 在S131区块中部和南部开发井中, 该识别图版比较适用, 但在区块北部S132井区层数划准率有所下降。所以说在钻井施工的时候, 及时做好数据测量和图表的划分能够有效加强对油层的辨认。也将为下一个工作打好基础。

1.3 通过对首钻井和部分缓钻井实施录井

和井壁取心, 进一步落实和验证了储层的含油性和电性。S区储层类型多, 含油性变化大, 单纯依靠测井技术很难准确落实储层的含油性。在升温过程中储层岩石中的烃类成分不断析出。对应不同的温度, 烃类成分不同。仪器共测量轻烃 (相当于气态烃类) S0、液态烃S1、重烃S2及最高热解温度Tmax等项参数。通过检测S0、S1、S2值及它们间的关系确定储层中的含油性。

1.4 计划性开展一套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钻井技术。

开始大面积施工之前, 要进行试验钻井, 按照一套正规的钻井程序来进行钻井施工, 增强对于地质研究的不断的连续性的观察, 把握同类材料, 能够最大限度最快速的了解油层的进展状况和背景资料, 最终能够有效的预测到地震存在的特征。能够做到每挖成一口钻井, 就将这口钻井的工作落到实处, 跟踪检查, 这样可以有效对于S区进行有规律有步骤的不断认识和追中。

2 油藏地质特征认识

2.1 S区地震解释构造、断层基本落实, 实钻深度比地震解释深度略浅。

开发钻井结果显示, 这个区域的油层不会遭到新的断点, 地理形势非常复杂, 要考虑地震情况, 整合了这些资料之后, 就能得到十分可靠的结论, 地震能够说明的深度币钻机实际考察的结构更深。

2.2 S区的大面积油层没有成熟到可开采

的地步, 油层集中发育在南二段四砂岩组, 单层有效厚度以大于1.5m的中厚层为主。统计本区新完钻31口井中, 只在S66-70、S68-70和S72-74井见到了大磨拐河组一段油层零星显示, 经井壁取心落实, 含油性较差且厚度薄, 综合解释为干层。大于1.5m的有效层数共51层, 占总层数的29.2%, 占总厚度的54.3%。可见, 这个区域能够被利用的厚度是1.5m的位置居多。

2.3 本区油层段由南向北逐渐减薄, 储层发育状况逐渐变差。

统计各排新钻井南二段油层顶界T2-2至五砂岩组底界T2-2-5发现, 油层段总厚度由南至北有逐渐减薄的趋势, 从最南的74排的平均140.5m, 到北部的48排减至85.4m, 减薄了近40%。统计已完钻井各排平均砂岩发育层数及有效厚度, 砂岩层数从74排的22层降到48排的11层, 下降50%;有效厚度由11m降至3.2m, 下降了70.9%。在S区块南北不足2.5km范围内储层发育状况变化是相当大的, 这能够从一个角度说明这个地区的各种条件的差异是非常之大的。

2.4 此地的含油类型与其他地方有所差异, 是断块构造的, 油水界面不是水平的。

从已完钻井综合解释结果分析, S区块油水纵向上有四种分布形式:即纯油层;研究方案可以说明油的最深处达到-910m左右, 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差不多。

3 应用效果

3.1 通过前期性的试验来选择钻井, 特别要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较多的钻井, 充分调整录井井段, 力求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 能够减少工作量和获得恰当而没有遗漏的数据, 这是施工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一项。

3.2 钻井真实施工的同时将测井资料, 录井资料和技术结合在其中, 绘制必要的砂体图, 针对性的找到单砂体可能分布的地理位置, 最终将地震是否会发生的预测也考虑进来, 从而更为科学的指导了钻机施工, 最好的情况是能够保证钻井的失败率为零, 而次级井的比率要在10%以下。

结束语

油层钻井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程当中, 操作人员在熟练的操作这些流程的同时要深刻理解到它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流程, 总结一些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做一个铺垫, 同时争取改进现有工作的不足之处, 投入新的科技与技术资源, 扩充它的内在含量, 为提升技术做一个准备, 从而改善整体技术的实用性。将实际转化为理论给更多的人所了解, 集思广益, 共同讨论更为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为油田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无菌技术的名词解释 篇5

无菌技术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无菌技术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医护人员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在技术操作中严守操作规程,以确保病人安全,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

(一)工作帽的应用

戴工作帽可防止头发上的灰尘及微生物落下造成污染。护理传染病人时,也可保护自己,工作帽大小适宜,头发全部塞入帽内,不得外露。每周更换两次,手术室或严密隔离单位,应每次更换。

(二)口罩的应用

戴口罩可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口罩应盖住口鼻,系带松紧适宜,不可用污染的手触及。不用时不宜挂于胸前,应将清洁面向内折叠后,放入干净衣袋内。口罩一经潮湿,则病菌易于侵入,应及时更换。

(三)洗手、刷手、消毒手

1.洗手 执行无菌操作、取用清洁物品之前,护理病人前后,接触污染物之后均应洗手。方法:用肥皂搓洗手掌、手背、指间、手指及关节,以环形动作搓擦。而后用流水冲洗双手,将皂沫全部冲净,必要时反复冲洗,最后用清洁小毛巾擦干双手。2.涮手 即利用机械及化学作用去除手上污物及微生物的方法,是做好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方法:取无菌刷蘸肥皂乳(或肥皂块),先刷指尖、然后刷手、腕、前臂、肘部到上臂下1/2段,特别要刷净甲沟、指间、腕部,无遗漏地刷洗三遍,每遍3分钟。刷洗时,双手稍抬高。每遍刷完后,用流水冲去肥皂沫,水由手、上臂至肘部淋下,手不能放在最低位,以免臂部的水返流到手。刷洗毕,用无菌小毛巾依次拭干手、臂。手、臂不可触碰其它物品,如污染必须重新刷洗。3.消毒手 消毒液泡手能有效地去除手上的微生物。方法:刷洗后,双手及上臂下1/3伸入盛有消毒液的桶内,用无菌小毛巾轻擦洗皮肤5分钟,手不可触及桶口。浸泡毕,拧干小毛巾,揩去手、臂、消毒液,晾干。双手保持于胸前半伸位准备穿手术衣。

无菌技术的使用法

(1)无菌持物钳(镊)应浸泡在盛有消毒溶液的无菌广口容器内,液面需超过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1/2处。容器底部应垫无菌纱布,容器口上加盖。每个容器内只能放一把无菌持物钳(镊)。(2)取放无菌持物钳(镊)时,尖端闭合,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溶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手指不可触摸浸泡部位。使用时保持尖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以免消毒液倒流污染尖端。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并将轴节打开。如取远处无菌物品时,无菌持物钳(镊)应连同容器移至无菌物品旁使用。(3)无菌持物钳(镊)不能触碰未经灭菌的物品,也不可用于换药或消毒皮肤。如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时,应重新消毒灭菌。(4)无菌持物钳(镊)及其浸泡容器,定期消毒灭菌,并更换消毒溶液及纱布。

(五)无菌容器的使用法

经灭菌处理的盛放无菌物品的器具称无菌容器。如无菌盒、贮槽、罐等。无菌容器应每周消毒灭菌一次。

(六)无菌包的使用法

无菌包布是用质厚、致密、未脱脂的棉布制成双层包布。其内可存放器械、敷料以及各种技术操作用物,经灭菌处理后备用。1.无菌包的包扎法 将物品置于包布中间,内角盖过物品,并翻折一小角,而后折盖左右两角(角尖端向外翻折),盖上外角,系好带子,在包外注明物品名称和灭菌日期。2.无菌包的打开法 取无菌包时,先查看名称,灭菌日期,是否开启、干燥。将无菌包放在清洁干燥的平面上,解开系带卷放于包布角下,依次揭左右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用无菌钳取出所需物品,放在已备好的无菌区域内。如包内物品一次未用完,则按原折痕包好,注明开包时间,有效期为24时。如不慎污染包内物品或被浸湿,则需要重新灭菌。取小包内全部物品时,可将包托在手上打开。解开系带挽结,一手托住无菌包,另一手依次打开包布四角翻转塞入托包的手掌心内,准确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或无菌区域内(勿触碰容器口缘),盖好。

(七)无菌盘的铺法

将无菌治疗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使其内面为无菌区,可放置无菌物品,以供治疗和护理操作使用。有效期限不超过4小时。1.无菌治疗巾的折叠法 将双层棉布治疗巾横折2次,再向内对折,将开口边分别向外翻折对齐。2.无菌治疗巾的铺法 手持治疗巾两开口外角呈双层展开,由远端向近端铺于治疗盘内。两手捏住治疗巾上层下边两外角向上呈扇形折叠三层,内面向外。3.取所需无菌物品放入无菌区内,覆盖上层无菌巾,使上、下层边缘对齐,多余部分向上反折。

(八)无菌溶液的倒取法

取无菌溶液瓶,擦净灰尘,核对标签,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壁有无裂痕,溶液有无沉淀、混浊、变色、絮状物。符合要求方可使用。揭去铝盖 常规消毒瓶塞,以瓶签侧面位置为起点旋转消毒后,用无菌持物钳将瓶塞边缘向上翻起,再次消毒。以无菌持物钳夹提瓶盖,用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撑入橡胶塞盖内拉出。先倒少量溶液于弯盘内,以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于无菌容器中;倒溶液时瓶签朝上。无菌溶液一次未用完时,按常规消毒瓶塞、盖好,注明开瓶时间。

(九)无菌手套的戴法

解释技术 篇6

摘 要: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水平井作为一种特殊的钻井形式,对提高钻井质量和提高采油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之所以进行水平井开采,其主要原因是有些特殊地块儿进行垂直井施工难度较大,进行水平井施工能够绕过特殊地块,且在采油过程中能够将油管全部插入到油层当中,提高石油的采收率,对满足石油开采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平井开采过程中,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是提高水平井钻井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家应对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把握正确原则,推动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全面运用。

关键词:水平井 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 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022-02

经过了解发现,在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对水平井钻井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考虑到水平井钻井过程的复杂性及实际难度,以及水平井对采油生产的重要影响,掌握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对提高水平井钻井质量和满足水平井钻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当认真分析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更好地为水平井钻井过程服务。

1 水平井地质导向过程及特点分析

地质导向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前沿钻井技术,它是以油藏为目标点,通过对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然后以人机对话方式,采用滑动和转动钻井方式来控制井眼轨迹的一项导向钻井技术,使井眼轨迹在油藏中钻进(见图1)。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是一种新的采油技术,在水平井钻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中地质导向的发展历史大概有20多年,在地质导向技术出现之后,对水平井的钻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于地质导向采取了以油藏为目标点的跟踪方式,能够使水平井在钻井过程中有明确的钻探目标,并且根据地质导向的引导,将水平井向有偿地点进行钻取,使得水平井的轨迹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目标更加明确,提高了水平井的钻井质量和钻井目的性,保证了水平井的钻探质量。因此,地质导向作为一种重要的钻井技术,在水平井的钻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地质导向作为一种新的钻井技术,对于水平井的钻探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地质导向可以为水平井的钻探提供良好的轨迹和方向指导,使水平井在钻探过程中能够通过及时的调整方向,达到提高钻井效率的目的,避免水平井钻探走冤枉路,使水平井钻探能够有明确的油藏作为目标,提高水平井钻探的整体质量。由此可见,地质导向是一种推动水平井发展的重要的钻井技术,对提高钻井的整体质量和满足钻井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质导向也对钻井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钻井技术能够形成以油藏为目标点,并且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来进行钻井控制。

2 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运用过程

如果使用TLC测井系统,可以在测井完成后利用水平井周围的邻井资料建立地质模型。即将邻井测井资料等通过投影到水平井主方位,来建立水平井二维地质剖面,并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水平井二维初期解释。

在水平井地质导向应用过程中,对地质导向进行有效的解释,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式,其中,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已经融合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钻井辅助手段,通过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运用,能够对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地质数据进行有效的解释,通过掌握水平井测井的整体数据,把握正确的水平井钻井原则,使水平井在钻探过程中能够根据地下油层的类型以及地下油藏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开采和有针对性的钻探,这种技术不但为油藏开采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提高了薄油层的开采质量,使水平井的钻探作业能够具有积极的效果,提高水平井的钻探实效,使水平井的钻探作业能够在钻探质量状态效率以及状态水平上获得全面的提升。

由此可见,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作为一种有力的支撑手段,对水平井的钻探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满足水平井钻探需要和提高水平井钻探质量的重要措施,基于对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了解,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了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交流,使操作者能够掌握水平井的钻探情况,进而把握正确的钻探原则,加强对水平井钻探的干预,做到能够根据水平井的钻探实际调整状态方向,提高钻探的针对性。

3 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整体思路分析

近年来随着地质建模技术的逐渐成熟,在油田的油藏描述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如果在水平井钻前进行了地质建模和水平轨迹设计,在钻进水平段时应用地质导向和实时建模技术。因为在地质导向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对油藏对认识,人们可借助二维、三维软件技术绘制出水平井对区域构造、岩性解释成果、油气解释的结论等。

在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应用过程中,水平井的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不但为水平井钻探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通过了二维模型建立和三维模型建立的手段提高了水平井钻探的针对性,水平井在钻探过程中能够按照预期的路径进行钻探。使水平井钻探能够在钻探和开采效果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其中,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是提高水平井钻探质量的关键,对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大家应当认识到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作用,并在水平井钻探过程中,有效应用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目前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应用来看,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并对三维模型进行有效分析,掌握了水平井钻探特征,以及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优势,通过总结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优点,掌握了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的特点,可以在水平井钻探过程中有效的应用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使地质导向和解释技术能够成为推动水平井钻探工作发展和满足水平井钻探工作需要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通过该文的分析可知,在水平井钻探过程中,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技术,对提高水平井的钻探质量和提高水平井的钻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满足水平井的钻探需要,为水平井钻探提供良好的方法和智力保证,保证水平井钻探能够满足实际需要、达到预期目标,使水平井钻探能够在钻探效果和钻探效率上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可见,人们应对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在水平井钻探过程中合理运用地质导向及解释技术,通过采取先进的手段,提高水平井的钻探工作效果,保证水平井钻探能够取得实效,提高水平井钻探的针对性,通过水平井钻探能够掌握更多的钻探技术。

参考文献

[1]姜丽.水平井录井精细评价及射孔井段优选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

[2]任菊玲,陈俊男,张以军.应用综合录井技术进行水平井地质导向[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4):230.

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 篇7

半定量解释就是根据测井曲线判断油层是否水淹, 定性指出水淹部位和划分水淹级别。一般采取“查特征, 比邻井, 找水源”的方法对储层进行分析对比、综合评价。油层水淹最基本的变化就是地层水电阻率和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变化, 因此, 用常规测井资料定性识别水淹层, 基本方法是根据对Rw、Sw变化有明显反映的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规律来判断水淹层, 划分水淹级别。针对研究的区块, 水淹层的定性解释主要应用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就是在分析沉积背景的条件下, 将新井与邻井进行地层对比, 并充分的考虑了邻井的注采关系, 再根据新井的测井曲线特征反映, 划分出水淹级别, 进行水淹层评价。

图1为板桥油田板9-10井成果图, 板9-10井周围有2口注水井 (板9-2、板9-3井) , 主要注水层位板一油组, 累计注水量分别是270833方、248806方。通过精细解释, 图2为这三口井的对比图, 板9-2的4、6吸水层对应板9-10井的56、60号层, 板9-3井的9号注水层对应板9-10井的56、57号层, 并且板一的56、60号层自然电位呈正异常, 说明邻井注水对该层有影响, 故解释水淹层2层, 其中60号水淹层电性接近10Ω.m, 岩性、物性较好, 仔细分析后认为水淹程度较低为弱水淹, 投产60号层还有一定的产能。2002年1月30日对60号层水淹层试油, 油管自喷3mm, 油43.22/172吨, 气7058/17999m3, 水5.78/22.3方, 所测静压为37.71Mpa, 折算压力系数1.28, 压力系数高应为注水推进憋压造成, 投产后高产应是注水的效果, 投产二个月后含水由初期的9.4%上升到30%。试油投产验证了综合评价水淹层的准确性。

2 定量解释

由于目前大港油田采用的注水方式均为污水回注, 因此油层水淹后在测井响应上最主要的变化是电阻率的变化, 它在纵向上的变化是相对的, 可利用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其它因素直接求取饱和度, 避开了难以求准混合液电阻率这一难题。定量解释中求取的解释参数主要有:泥质含量、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油水相对渗透率、产水率等, 本次应用的是电阻率相对值法。

2.1 解释模型的建立

众所周知, 由于注入水的进入, 储层的电阻率发生了变化, 但是, 该变化有绝对性, 又有相对性。即:电阻率的变化是相对注水前而言, 因此电阻率的相对变化率则是必须要认清的一个因素, 其数值大小和水淹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且能反映储层性质的相对变化。基于此, 可以利用这一相对变化, 在分析试油、压汞等资料的基础上, 建立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

选取同一地区、同一层位标准水层的电阻率R0, 则电阻率相对值为

Rt′= (Rt-R0) /R0其中:Rt为电阻率测井值。

2.1.1 含水饱和度的确定

由于大港油田目标区块目前一般为污水水淹, 因此可利用能较好反映油层和水淹层的电阻率相对值Rt′与含水饱和度Sw建立解释图版, 同时含水饱和度又与孔隙度有关, 建立模型时综合考虑了电阻率和孔隙度的因素。

2.1.2 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

由于电阻率相对值Rt′、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与束缚水饱和度Swi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可针对不同区块建立相应的Rt′、Vsh-Swi和Rt′、φ-Swi关系图版, 通过对图版的拟合得出相应的Swi计算公式。

2.1.3 残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由于声波时差、泥质含量与残余油饱和度Sor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故可建立相应的AC、Vsh-Sor解释图版, 通过拟合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2.1.4 油水相对渗透率的确定

在求定Sw、Swi的基础上建立起KrwSw、Swi, Kro-Sw、Swi的关系图版, 并拟合出相应的公式。

2.1.5 产水率的确定

通过求定Kro、Krw建立起Kro、KrwFw的关系图版, 并拟合出相应的公式。

2.2 应用

枣五上的52号层是个厚层, 电阻率为4Ω.m, 自然伽马60A P I, 声波时差为320μs/m。一般来说, 岩性、物性好的厚层水淹的程度相对高些。通过水淹处理程序处理后, Sw为43%, Fw为20%, 又结合该层与邻井的注水井枣1280-3井连通性不是很好, 因此综合评价为弱水淹层, 与试油结果 (出油, 含水28%) 相符合。

2.3 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小结

经过多年的研究, 所研制的水淹层评价系统已投入实际生产中, 从实践来看, 效果较好, 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分析法立足于地质背景、油藏开发特点, 从而利用测井曲线响应特征, 进行了半定量解释, 提升了水淹层认识和评价精度;

(2) 水淹层解释方法主要适用于常规测井资料的水淹层解释, 所用资料皆来源于研究区块的实际资料, 应用性较强;

(3) 考虑了电阻率曲线之间的变化关系, 提高了测井解释符合率;

摘要:大港油田经过多次调整和不断强化开采, 部分区块已进入高采出程度和高含水期开采阶段, 这个阶段的开发特点:一是断块复杂, 河流相砂体连通性差;二是剩余油分散;三是特高含水井增多;四是注入水性质差异大, 地层水关系变得复杂。这些因素导致油水层测井响应规律复杂, 地层水电阻率难以求准, 油田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搞清地下油水分布、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域, 进行水淹层研究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老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

参考文献

[1]洪有密.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J].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微地震数据综合解释技术 篇8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综合解释

近些年, 微地震技术对于监测储层改造效果具有独特优势的情况已经显而易见, 同时对于非常规开发井井距的决策和压裂设计也具有较好地决策支撑作用。本文主要利用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微地震数据来分析地层的脆性、压裂隔挡层、能量释放区以及压裂改造效果。微地震数据在压裂参数设计、隔挡层分析、裂缝生长分析, 改造体积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微地震数据的解释成为了一个重要方面。

1 能量释放分析

在压裂过程中, 尽量使压裂所产生的能量尽量释放到目的层段内, 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能量用于改造目的层段的储层, 产生更多的裂缝, 形成裂缝网, 达到加强改造效果, 提高产量的目的。与此同时, 应该尽量避免压裂的能量向上或者向下用于破坏地层, 同时也要尽量避免井位部署在较大的断层附近, 可以避免能量沿断层释放。因此在井位部署时候考虑目的层段向上和向下方向有较好的隔挡层, 适合井位的部署 (图1) 。大部分的微地震数据点集中在蓝色区域, 蓝色区域为低阻抗和低杨氏模量区域, 绿色区域为高阻抗和高杨氏模量区域, 紫色柱状图显示的是能量按照深度的分布, 数据点和能量分布说明高阻抗区高杨氏模量域作为隔挡层将大部分能量局限释放于目的层段内, 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压裂所产生的能量, 同时也要注意在部署水平井位的时候, 垂向的方向上不要距离隔挡层的位置过近, 避免压裂能量损失。

2 几何参数分析

通过对微地震数据的分级数据分析, 按照过滤参数将将每级中不连续的微地震事件过滤掉, 对每级的裂缝向井两侧的发育的长度和目的层段向上和向下的裂缝生长高度进行统计, 可以分析不同压裂所对应的地层的非均质性 (图2) 。

在得到裂缝的统计参数之后, 可以看到水平裂缝的总平均长度为450ft, 在部署水平井位的时候, 在这个目的层段的水平井位的间距不能小于450ft, 否则压裂产生的裂缝很可能会连通两口水平井, 造成井间干扰, 从图2a) 中可以看到水平井东西两侧的裂缝发育长度有显著不同, 这主要是由于检波器在水平井的东侧, 观测距离更近, 可以接收到更多的有效微地震事件, 从而造成两侧裂缝长度的统计结果有差异, 不能当作是地层的非均质性来对待。从裂缝向上生长裂缝参数来看, 高度为171ft, 在部署水平井的时候要考虑尽量远离目的层段的顶部, 避免压裂压穿上覆的隔挡层, 造成压裂能量散失, 尽量将能量局限在目的层段内。

3 裂缝发育密度及改造体积分析

根据单井的FMI测井曲线按照分级的方式对裂缝开展测井解释, 并统计出单级的裂缝数量, 同时统计分级的微地震事件数并计算水平井上分级的压裂改造体积, 通过这三方面的数据对比, 水平井1-14级分级统计数据, 1-4级没有FMI数据, 所以没有进行统计。从对比关系中可以得到三个参数基本存在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在接收到的微地震事件数量也较多的区域, 裂缝发育强度较大, 同时从计算结果来看, 单级的水力压裂改造效果也相对较好。这表明在微地震事件多的区域, 地层的脆性较好, 更易于被压裂产生较多的裂缝, 从而达到较好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庶林.试论微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 5 (1) :1-21.

[2]赵金花, 李波, 陆汉鹏, 等.单一地震事件与多个地震事件的定位方法及应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 28 (4) :75-83.

薄差层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 篇9

1.1 均质储层水淹后的测井响应特征

均质储层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储层, 无论是它所处的位置的水动力要求还是流体的性质都比较稳定, 而且均质储层的都是一个均质的规律, 均质储层在水淹后和水淹前相比, 均质储层的含油性、物质性质、岩性与电阻率、密度、声波等方面的曲线的对应性降低, 电阻率随着水淹程度的加大而逐渐变小, 水淹程度越大电阻率就越小, 但是均质储层的自然电位曲线在水淹的前后都没有明显的改变, 依然是表现出对称的形状。

1.2 非均质中、厚储层水淹后的测井响应特征

储层的的非均质性质导致了储层的渗水能力和程度的不一样, 导致不同层段的储层的被水冲刷的程度也不一样, 往往会造成油遗留的情况, 这些遗留有油的储层通常都是处于孔道比较小的低渗储层, 不同的非均质储层之间的水动力条件是各不相同的, 这就形成了规律性不同的非均储层, 根据目前的水动力条件可以将非均质储层的规律性分为多段多韵律、复合韵律、反韵律、正韵律这四个类型, 这些拥有不同规律性的非均质储层之间的响应特征各有差异。

(1) 多段多韵律响应特性, 多段多韵律储层的油层厚度相对比较厚, 该储层具有比较多的物性和岩性的夹层, 同时该储层的韵律的变化也比较多, 而且该储层的测井曲线的峰值的厚度和数量都不唯一。

(2) 复合韵律响应特性, 复合韵律储层是具有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变化规律的储层, 复合韵律储层是正韵律和反韵律储层的一个组合体, 该变化规律的储层的电阻率曲线是渐变的过程, 由小变大然后再变小, 而它的微电极和密度变化却刚好相反, 由大变小再变大。

(3) 正、反韵律响应特性, 正韵律响应特性和反韵律响应特性是相对的, 正韵律的测井曲线的根据水淹程度变化的, 它的电阻率相对比较低, 而反韵律的测井曲线的电阻率是从上而下有规律性递减。

1.3 薄差层储层水淹后的测井响应特征

薄差层的水淹程度比较平衡, 水淹后薄差层的微电极和电阻曲线会呈现降低的趋势, 而声波却有稍微的升高, 但是不同性质的薄差层的响应特征各不相同, 具有相似物性、韵律等性质的薄差层的响应特征很相似, 都会随着水淹程度的变化而上升。

2 水淹层评价技术研究

2.1 对储层进行类型的划分

根据目前的岩石物理相分析技术对储层进行划分, 根据不同油田的具体情况对储层的进行类型的划分, 划分储层类型的好处有两点, 第一点方便数据的录入和储存, 在进行储层的开采方案的制定上方便数据的统计, 在开采过程过程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录入储存, 第二点方便研究工作的开展, 岩石物理相法技术是根据储层的含水量、油的分布率等性质进行划分的, 方便研究工作的专项的开展和目标确立。

2.2 动态电阻率下降法

动态电阻率下降法主要研究的是电阻率的变化量, 首先测量水淹后电阻率, 通过与原来的电阻率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 对储层的水淹程度进行大概推算, 动态电阻率的使用范围很广, 它可以把电阻率与任何其他数据进行同时研究, 预测不到类型储层的电阻率的减少的程度, 然后建立相关的测井解释参考体系, 电阻率随着水饱和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

2.3 水淹储层产液性质描述

不同的水淹储层的产液性质是各不相同的, 通过对水淹成产液性质的描述可以方便测井的解释, 根据水淹储层的相对渗透率的测量对储层的相对渗透率进行计算, 并且根据相对渗透率计算出储层里的含水比例, 预测出储层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液体的类型, 通过液体的类型对水淹层进行分析, 同时建立相关的油层含水比例的解释方程。

3 使用效果分析

3.1 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的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建立测井解释模型, 把密闭取心分析数据跟已经建立的测井解释模型运行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利用解释体系对石油开采的密闭取心检查井进行处理, 根据处理的数据和密闭取心分析数据进行比较, 对表内厚、表内薄层、独立表外层这三方面的层数进行计算整理, 通过把计算整理出来的层数和测井解释参考标准进行对比, 计算表内厚、表内薄层、独立表外层的符合率, 通过符合率的大小对测井解释技术的使用结果进行分析, 考虑是否投入生产, 例如大庆油田的就采取了这种静态分析的方法对北1-331-检P27和90-检252这两口密闭取心检查井进行了测井解释技术使用效果分析。

3.2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储层的含水比例, 动态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油井进行含水比例的测量, 把测量出来的含水比例和相关的测井解释参考标准进行对比, 计算出储层的含水比例的符合程度, 根据储层含水比例的符合程度对测井解释技术的效果进行动态的分析, 例如大庆油田萨中地区的中82-斜256、72-斜254、中82-253这三口井都利用了动态分析的方法对SFT层进行了相对测量, 把测量结果与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比较, 计算储层的合水率, 对测井解释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4 小结

测井的解释技术直接关系到薄差层水淹层的开发利用, 本文从均质储层和非均质的中、后储层这两方面的储层进行了水淹后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且总结了对储层进行类型划分、动态电阻率下降法、水淹储层产液性质描述这三个方法的建议, 薄差层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是根据薄差层水淹层需求的不断发展而不变化的, 测井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需要管道油田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研究。

参考文献

[1]闫伟林.大庆油田萨中地区薄差层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吉利大学, 2004

[2]刘传平, 杨青山, 杨景强, 钟淑敏.薄差层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J].大庆油田地质与开发, 2004, (05)

解释技术 篇10

1 云桌面可视化的设计与实现

海量数据体三维可视化是地震综合解释的基本手段之一, 这项技术需要需要大量的科学运算和高质量的软硬件。传统的计算机工作站配置较低, 地震资料解释软件通过本地机I/O通道向显卡发送图形计算处理指令, 显卡将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并投射显示在屏幕上。而对于部署在服务器上的解释系统, 用户通过远程登陆方式只能对较小的数据体开展三维可视化浏览, 其显示速度、交互响应时间等使得地质研究人员很难承受。客户端设备类型多样, 但在应用需求上都要求大数据量的图形互动展示。在远程应用中, 这些提供图形显示服务功能的设备全部集中在中心区, 随着企业版解释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开展, 后台图形服务的压力愈来愈大, 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服务器硬件的效能。

为充分利用性能高的显示及计算设备, 提出合理的远程地震综合解释配置方案, 作者充分调研对比了基于Desktop Cloud Visualization、Exceed、Citrix HDX、Remote FX等远程连接应用平台。根据对这些解决方案的性能对比, 提出并设计了基于云桌面可视化 (Desktop Cloud Visualization, DCV) 的解决方案。DCV技术支持Linux下的Open GL图形工具, 支持GPU共享, 也支持在传统Windows下Open GL和GPU共享, 并支持Dierct X, 这与企业级解释系统在服务器端应用Linux和在客户端应用Windows相符。

企业级解释系统一般配置软件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图形服务器、用户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高性能计算和图形工作站, 而且高配置服务器都有多个显卡的特点, 这些设备除图形服务器外多数显卡及计算设备使用率很低, GPU效能也无从发挥。使用DCV技术对这些设备进行云部署, 设计建立一个3D云模式, 对各个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的高性能图形卡、光纤等快速连接通道、系统内存等设备进行配置, 进行高效的图像处理, 面向大量的终端用户, 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远程使用系统资源。在该模式下, 终端研究人员需要的大量大量解释数据在3D云设备上进行图形化, 并投送到相关的远程屏幕上, 这些计算全部在后台完成, 用户无需关心本地机系统, 无需进行系统的升级匹配。该3D显示云支持异构的网络环境, 具体实现是选择图形服务器, 安装DCV服务, 对系统进行配置, 集成8个服务器的22个高性能3D图形显卡, 附带GPU计算卡, 配置10台Linux图形工作站的20个3D显卡, 将这些设备的高速光纤通道和内存合理分配, 一起用于Open GL渲染等图形处理。该3D图形计算与支持服务云具有在普通的局域网环境下, 也能实现对地震资料3D交互解释和高效交流;该系统能实现多个终端用户同时显示一个可视化业务, 方便研究人员协同工作;这种模式可以使所有地震资料集中在数据中心服务器上, 数据本身安全性高;管理人员也可根据各个研究机构的需要, 动态调整分配云资源, 保证重点用户或急需用户的资源请求, 同时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对系统进行整体升级而不影响终端用户;该模式可使大量相对闲置的显示资源得以利用, 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图形远程推送方案设计及实现

油田企业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大量用户需要浏览图像化的数据, 实时性高, 是典型的图形图像密集应用的工程领域。根据解释系统的需要, 提出并设计了应用远程图形软件 (RGS) 技术实现对数据图像化传输。RGS采用专利的HP压缩/解压缩技术, 实现高清以及3D Open GL图像数据的传输, 经HP2压缩的图形, 文字和行距不会发生扭曲, 更不会有任何伪影出现, 能够支持工作站的各种专业应用。对这种技术开展在3D云模式下部署, 实现解释系统的三维立体图像远程推送。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由服务器端获取远程用户应用桌面, 根据用户使用键盘、鼠标有情输入的业务需求, 在服务器端完成所需处理, 用图形卡进行数据渲染和图像化, 采用HP2图像压缩技术压缩后通过网络将其传输到发出请求胡客户端。这一过程速度较快, 可以达到每秒60次的更新速度, 数据图像化后压缩比可以达到170:1, 这节约了大量传输带宽, 同样的网络带宽能容纳更多胡用户并提高速度。交互式设计适合于地震资料解释这种工作模式。设计的这种传输模式保证了系统的数据安全, 在常规工作环境中, 用户需要传输大量地震数据到本地机中处理, 研究成果和登陆过程也要和服务器或其它设备交互,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据存在安全隐患。使用数据图像化传输后, 数据不离开服务器端, 客户端仅仅是图像流, 昂贵采集得到的地震数据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成果部署的利用RGS技术在3D云模式下实现数据分布式图像化推送在实际应用中见到较好效果, 满足150个用户实时并发交互解释作业, 3D图像质量良好。与传统系统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该模式满足了各类用户需求, 目前无论是地质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或决策人员, 只要能登陆局域网甚至互联网即可使用中心系统资源, 用户对数据的任何操作几乎同步更新到显示终端, 避免有的远程支持软件存在的运行缓慢甚至跳出等问题。同时由于对解释系统集中在服务器端使用, 不需要为每个用户购置许可证,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许可的需求, 减少了成本投入;该模式可充分利用服务器端大量高效能的系统资源, 借助于云模式下的三维显示卡的渲染能力, 使用远程服务中心的图形硬件, 更能加快速度, 节约计算时间, 具有更高的效率。同等条件下可以供更多用户使用且不限制用户终端类型, 对机器性能也不做太高要求。这种模式在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平台下可任意切换, 耦合了后台高性能服务器和前端多类型硬件设备资源, 充分利用了昂贵的服务器端显示设备, 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图像推送上由于采用HP2压缩技术, 原本每一用户需要实时传输的数据在高效压缩成图像后大幅降低了数据流, 对网络需求相应降低, 图像质量同时保持较高品质, 也可以动态调整平衡系统性能和图像质量, 较小的数据流量在同等带宽下可容纳更多用户对交互能力需求;该模式可以把大量的设备集中在中心服务器, 个人桌面只需简单的输入输出设备,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公的舒适度, 节约了能源, 对于整个解释系统的管理也更加方便, 系统管理人员只需维护好服务中心的设备和软件系统即可, 节约了人力资源, 提升了工作效率。

3 结语

在油田级解释系统中, 通过3D云模式高效合理使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工作站资源, 将现有的3D应用程序运行在Windows和linux的桌面环境下, 通过交互式会话共享协同工作, 在有限的网络环境中, 以先进的传输像素方式来代替传统的传输数据方式, 实现减少网络流量, 提高本地三维应用程序远程应用性能。这种最优的硬件资源配置方式与最高效的远程图形发布方式, 有效支撑整个油田150个用户的并发实时研究工作, 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

摘要:B/S模式是是目前企业级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首选, 这种远程二维解释从响应速度、质量、实时性等各方面都已成熟, 但海量并发三维数据传输受网络、显卡等硬件资源的限制, 还存在响应速度慢等多个问题, 制约解释系统的使用效率。在整个联网的企业级解释系统中有性能高的服务器和图形站等硬件设备, 研究发现若使用这些云配置的显示计算设备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在服务器端转化为图形并高效推送到客户端, 将数据服务转化为图形服务, 实现图像的远程推送及交互解释, 可以大幅提高整个地震解释系统的应用能力和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三维解释,远程图形,图像压缩,云桌面可视化

参考文献

[1]成静静.基于虚拟化的云桌面技术方案研究与设计[J].广东通信技术, 2011 (6) :36-39.

[2]温劲伦.基于Openstack的企业云桌面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广州:中山大学, 2014.

解释技术 篇11

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的位阶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的立项来源:(一)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要求;(二)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部门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三)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或者对法律应用问题的请示;(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议案、提案;(五)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制定司法解释的其他情形。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制定司法解释的,应当层报高级人民法院,由高级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或者对法律应用问题进行请示”,由以上立法解释提案的主体与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的立项来源的主体比较可知,法律解释提案主体的级别很高,而司法解释的立项来源的主体则比较广泛,对级别没有特别的要求,甚至普通公民都可以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

立法解释位阶高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关系决定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可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有权要求其修改或废止,也可以以作出法律解释的形式解决司法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问题,这就说明了立法解释的效力是高于司法解释的。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检察解释的位阶关系

司法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司法解释,为区别起见我们称为检察解释和审判解释。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做的司法解释以刑事法律为主,这与检察院的职能相关的。比较规范性法律文件效力高低的前提是对同一问题不同法律文件有不同规定,如果不同法律文件规范的是不同的问题就没有比较的前提。当检察解释与审判解释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规定,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关于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的效力地位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审判解释的效力高于检察解释。如有学者认为“人民法院对法律文本所作的解释是最终解释,其效力优于其它机关的解释。司法机关的裁决具有终局性,司法解释也应当事终局的,司法机关对法律文本所作的解释的效力应高于行政解释与检察解释”。[1]另一种观点认为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没有效力高低之分。[2]对于检察解释与审判解释二者效力高低问题,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或决定。”决议表明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之间没有位阶高低、效力大小的区别。首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都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的审判权和检察权,其宪法地位平等,其作出的法律的解释的效力也应一样。另外,“具体应用的解释不同与立法和立法解释,它是基于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权而产生的,因此其效力范围理应同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权所能及的范围相同,不应超出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权所能及的范围。具体来讲,就是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的解释,只能对各自的下级机关有约束力,不约束其它机关……如果行政机关、检察机关明知最高人民法院对某一法律条文的解释,为避免在诉讼中败诉,自觉尊重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当然是可以的。”[3]就实际情况而言,对检察解释与审判解释对同一问题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是存在的,二者间的效力关系无法做出谁高谁低的结论,这是由在诉讼活动中尤其是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二者的关系决定的。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例如对犯罪的构成标准,如果审判解释的标准高于检察解释,无疑最后定案以审判解释为准,此种情况审判解释的效力高于检察解释,这是由法院审判工作在诉讼中的终局地位决定的。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01年4月18日制定的《关于经济犯罪追诉标准的规定》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出口退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而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9月9日制定的《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骗取出口退税款在5万元以上的才构成犯罪”,可见两者的定罪标准相差是悬殊的,这必然影响公安的侦查工作、检察院的审查起诉工作,这对于维护法制统一是不利的。而相反的情况如果检察解释定罪的标准高于法院的定罪标准,则检察院认为不构成犯罪的案件法院认为构成犯罪,特別是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检察院认为不构成犯罪根本不会立案,更谈不上移送到法院审判了,这时审判解释就没有发挥效力的前提,因为审判解释发挥效力的前提是案件移送到了法院,而此时案件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如比较2006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两个司法解释可以发现二者就相同问题的规定明显不同,就环境监管失职案检察院《立案标准》规定“造成基本农田或者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10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耕地50亩以上,或者其它土地70亩以上被严重破坏”才立案,而《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土地5亩以上,其它农用地10亩以上,其它土地20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应当追究形式责任”,可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司法解释犯罪标准比最高法司法解释规定的定罪标准要高,这样的后果是很多法院认为够罪的案件进入不到刑事诉讼程序。正反两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打击犯罪保障和人权都不利,也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在实践中会导致司法工作人员十分困惑,甚至无所适从。因此,在对同一法律问题都有规定时,应由有关机关联合作出司法解释,或者规定某个机关的司法解释具有较高的效力是必要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司法实践中,检察解释和审判解释没有效力高低之分,因为各自机关都适用本系统的解释,最终什么解释在案件中起到决定作用,不是二者谁的解释效力高决定的,而是二者在诉讼中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的。在实际司法工作中,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相关法律问题没有司法解释时,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尊重甚至是遵从的;但如果最高检对同一问题也有相关解释,则必须服从最高检的解释,这是检察机关内部的领导体制决定的。当然在实践中当对一个法律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司法解释,而最高人民检察院有相关司法解释,法院在审理个案中一般也是尊重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的,这也体现二者相互配合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讲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应用于具体个案时,可能被法院的判决否定,实际上也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从案件最终效果看似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具有最终效力,但这种效力的发挥必然以案件能进入法院审判这一环节为前提的,无法作出审判解释高于检察解释的结论。

需要提到的是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不是行政机关,其对刑事法规所做的规范性解释的性质是什么,效力怎样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检察解释与审判解释存在的博弈关系,公安机关所做的有关刑事法规的解释与检察解释、审判解释也存在同样的博弈关系,这决定于宪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公安机关的定罪标准如果高于检察解释、审判解释,那么案件无法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即使检察院有立案监督的职能,但如果公安机关是根据公安部的解释性文件不予立案的,实践中检察院对于个案立案监督此时似乎也难发生作用。因此就同一法律问题如定罪标准问题,由相关机关作出统一的解释或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具有较高的效力,检察解释效力次之,公安机关的解释再次之是必要,这可以有效的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检察院、公安机关可以依法按照程序提出异议,以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合法性问题

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行政解释的位阶关系

1981年《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对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分别作出了决定:行政解释是指“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可见行政解释的对象包括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的对象仅限于法律,二者存在重合,当行政主体和最高法院对同一法律作出解释,谁的效力更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行政解释与司法解释各自发生效力的领域看,二者没有效力高低之分。首先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务院,分别行使国家的审判权和行政权,其宪法地位平等。行政解释是基于行政权而产生的,因此其效力范围同行政权所能及的范围相同。审判机关、行政机关的解释,只能对各自的下级机关有约束力,不约束其它机关。如果行政机关明知最高人民法院对某一法律条文的解释,为避免在诉讼中败诉,自觉尊重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当然是可以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可否直接适用司法解释问题的批复》工商标字[2004]第14号在答复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中:“你局《关于行政办案机关可否以自己的名义适用司法解释对违法当事人进行处罚的请示》(吉工商标字[2003]83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司法解释是指由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对各级司法机关如何适用法律具有约束力。行政机关在办案时可以参考有关司法解释,但不宜直接适用司法解释。”这表明行政机关尊重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可以参照但不能直接引用的态度。

结语:立法解释的在法律解释中效力最高,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关键在于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行政解释的关系。理论上讲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行政解释各自在本系统有效,而其它机关的解释并不是本系统适用法律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因检察院在诉讼中的后置地位以及法院诉讼终局的地位,为避免在诉讼中承担不利后果,其它机关对检察解释、审判解释给与尊重甚至实际的遵从,这反映了公权力间分工制约关系,解释在各自系统有效反映权力分工关系,司法的终局反映了司法权对行政权、检察权的制约,但这种制约不是单项的,而是双向的,行政权和检察权对司法权的制约反映在本系统对案件的過滤作用,使之不可能进入法院审判权运行的范围,限制了司法权作用的领域。因此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同一,规定法律解释的位阶关系是必要的。法院诉讼终局的地位,决定了法院是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最后机关,其对法律的解释对个案具有最终效力,因此对于同一法律问题不同机关都有解释,赋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较高效力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应该加强对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应该在监督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是否合法的问题上有具体的体现,

以共同实现国家法制的统一。

注释:

[1]谢志红:《论司法解释的原则》,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2]赵秉志、李希慧:《关于完善刑事司法解释的研讨》,载《检察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

解释技术 篇12

关键词:小断层,正演模拟,地震属性,落差,地震勘探

0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工作的开展, 利用地震资料已能查明、控制落差大于或等于10 m的断层, 其吻合率较高。在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利用地震资料已能控制落差大于或等于5 m的断层, 其吻合率在60%~75%[1], 为煤矿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奠基了基础。但随着煤矿机械化采煤的进行, 对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查明落差2~5 m的小断层, 这些小断层不仅影响综采工作, 还与瓦斯的聚集有密切的关系。

国内外研究者针对小断层识别技术与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主要应用时频属性提取分析技术、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地震相干分析技术、分频解释技术、瞬时属性分析技术、沿层相干属性分析法、沿层倾角方位角属性分析法、沿层剩余振幅属性分析法、低序级断层描述法、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近几何道几何特征分析技术、成像测井技术、正演模型分析技术等进行小断层识别[2,3,4,5,6,7,8,9]。

英、美、德、日、澳大利亚等国在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采区地质构造方面已进行了许多工作, 并应用于实践。美、英利用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技术已能分辨深度10 m、落差为1 m的断层以及大于200 m的深度、2 m煤层中落差仅3 m的断层。欧共体和英国成立的断层分析小组利用地震勘探数据, 确定特定区域内落差1~5 m的断层的位置和数量[10]。

1 地震勘探分辨率分析

本文主要讨论的小断层为落差2~5 m的断层。说到地震勘探能分辨最小断层的落差, 往往会想到纵向分辨率, 利用纵向分辨率来确定能解释的最小断层。按照传统的、基于声学介质假设的地震勘探理论, 3~5 m的断层已经超越了地震的分辨极限[11]。例如, 按照三维纵波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传统的分辨率理论, 假设煤层反射纵波主频最高可达100 Hz, 频带能达到0~250 Hz, 对于P波速度为2 200 m/s的煤层, 要区分垂直断距<3 m、煤层上发育的断层, 理论上也是不可能的[12,13]。但在实际很多勘探实例中, 落差小于5 m的断层, 甚至3m左右的断层也时有发现, 并且被巷道揭露所证实[14,15]。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个人认为:纵向分辨率为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与能分辨最小断层的落差有一定的区别。虽然厚度小于纵向分辨率的地层在时间剖面上分不开, 但是落差同样小的断层未必不能识别出来。因为只要有断层, 会引起时间剖面频率、相位等相关属性的变化, 根据其属性能识别断层;其次, 断层虽小, 但有一定的延展长度, 在平面上可造成一定长度的线性异常, 根据此异常可解释断层。因此, 纵向分辨率与最小能分辨的断层有一定的关系, 但绝不是相等的关系。

小断层在时间剖面上会造成何种异常, 时差和属性上有何反映?本文通过正演模拟和属性技术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2 小断层正演模拟

(1) 模型建立。首先制作一个简单的地质模型, 此模型共3层, 最上面为厚度340 m的煤系地层, 中间为2 m厚的煤层, 其下为煤系地层。煤层中间一条落差为2 m的断层, 把煤层错开。模型剖面长1 000 m, 此模型不考虑噪声影响, 不考虑子波的时变。地质模型参数见表1, 其结构如图1所示。

(2) 正演模拟。对此模型利用Tesseral软件进行垂直波场模拟。分别用25, 50, 75, 100, 200 Hz的子波计算, 获得相应的时间剖面。在25~100 Hz的子波所获得的时间剖面上, 断层处的同相轴时差特征不明显, 用肉眼看不出差异, 在200 Hz子波的时间剖面上放大后, 才能看出微弱的时差。所以对于2 m的小断层来说, 单从时差上看不出差异, 不能通过相位的错断和扭曲来解释断层。

由图2可看出, 100 Hz的子波在时间剖面上看不出2 m断层的时差特征, 在属性剖面上是否能显示, 带着这个问题, 在时间剖面上提取了多个属性, 对于不同属性的剖面, 分别用50, 100 Hz的子波剖面进行了对比。

3 属性分析

(1) 各种属性图上, 2 m的断层均有异常显示。在瞬时相位 (图3) 、响应相位 (图4) 、响应频率属性图上异常清晰;在瞬时频率、谱分解属性图上次之;在瞬时振幅属性上异常反映最差。

(2) 100 Hz子波属性剖面上的异常比50 Hz的明显 (图3、图4) 。

(3) 虽然这些属性对小断层有反映, 但同时也加大了噪音, 如图3 (b) 、图4 (b) 上的方框处, 这些地方为建立模型时, 层位有微小的变化, 变化幅度0.1 m。所以属性在放大小断层异常的同时, 也相应地放大了噪音, 这就要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要高。从对2 m小断层的正演模拟和所生成剖面属性分析结果来看:虽然2 m的断层在时间剖面上没有明显的时差, 但在属性剖面上明显的异常反映, 因此可以利用地震属性技术来解释小断层。

4 应用实例

(1) 勘探区概况。城郊煤矿井田位于河南省永城市, 设计开采能力240万t/a。区内地震地质条件良好, 特别是地表条件较好, 区内没有任何建筑物。2000年在城郊矿东112采区进行了三维高分辨地震勘探。此项目于2001年4月完成, 面积1 km2。野外采用8线3炮, 12次叠加观测系统, Serel388仪器采集。到现在区内已基本采掘完毕, 验证情况良好, 实际揭露情况与以前解释的基本一致: (1) 实际揭露落差大于5 m的断层2条, 断层产状与三维地震完全一致; (2) 实际揭露落差3~5 m的断层5条, 产状与三维地震基本一致; (3) 实际揭露落差2~3 m的断层2条, 三维地震没有解释; (4) 实际揭露落差小于2 m的断层5条, 三维地震没有解释, 在三维时间剖面上没反映。本文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对以前资料进行重新解释, 目的就是利用地震属性技术看是否能发现以前没解释的落差2~3 m的断层。

(2) 属性技术在解释小断层中的应用。首先对三维数据体进行了体属性分析, 分别提取了相干体、方差体、曲率体, 在各属性体上沿T2波提取了煤层的属性, 结合已揭露的断层, 发现方差属性、相干属性对小断层反映清楚, 去噪效果较好, 曲率属性效果差一点。落差大于3 m的断层在方差、相干属性上都有很好的显示, 尤其是以前没解释的一条差2~3m的断层, 在相干体属性上 (图5) 有显示, 但比较微弱, 相对应的时间剖面上T2波同相轴仅有微小的弯曲, 没有明显的时差 (图6) 。如此微小的变化, 以前解释单从时间剖面上是解释不出来的。其次又沿T2波提取了层面属性, 发现倾角属性、局部变化率属性、正值曲率属性、时差属性, 弧长属性和均方根振幅属性效果较好, 落差大于3 m的断层都有很好的显示, 落差小于3 m的2条断层没有反映。

不论是体属性, 还是层位属性都对3 m以上的断层有清晰的反映, 它不仅直观地反映了断层的发育方向、延伸长度及断裂构造破碎带宽度等, 且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成果客观, 尤其是对煤层中发育的小断层异常具有放大、雕刻的作用。这是常规解释无法达到的。

5 结论

(1) 从正演模拟的结果以及实际地震勘探效果分析可知, 落差2~5 m的断层利用三维地震是可解释的。地震属性技术是解释小断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直观反映了断层的发育方向、延伸长度及断裂构造破碎带宽度等, 且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成果客观。特别是对小断层有放大作用, 有利于小断层的解释, 但同时也放大了噪音, 要求地震资料有很高的信噪比。

上一篇: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管理下一篇:器械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