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观念的新发展

2024-08-07

营销观念的新发展(共4篇)

营销观念的新发展 篇1

开启思想观念“总开关”

谋求人社局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

自去年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以来,经过集中教育、日常推进两个阶段,全局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目标明确,形成了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全局各项工作实现了新发展。然而,观念陈旧、作风不良、环境不优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效率低下、怕担责任,行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还时有发生,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市六次党代会、区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新的发展战略、新的赶超目标、新的工作任务,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提升“一创双优”活动,开启思想观念“总开关”,要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实现我局各项工作科学发展、赶超发展,为濮阳的新发展再立新功。借此机会,我想谈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一旦被禁锢,比终身监禁他的身体更加残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无不由思想观念在实践中的飞跃所引领。翻开历史,纵观古今,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许多思想保守的教训,清朝末年,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错失与西方同步发展的良机;同时,也有着无数解放思想的创举,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洋务

运动到五四运动,30多年的改革开放,更是使今日中国GDP跻身世界前三的地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原大地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是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为先导。就我们自身而言,各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益于自去年“一创双优”活动开展以来,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思维方式的结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目前,面对全市、全区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工作任务,我们必须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想观念,说的就是换脑筋的问题,就是思想的问题。一方面,思想问题如果不解决,工作起来就会有消极的情绪,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把思想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放开手脚,全面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思想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有新的见解和思路,才能使我们的路越走越宽。

二、怎么样解放思想,创新观念

“一创双优”活动吹响了濮阳发展的冲锋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种意识”、“六超精神”为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借助“创新思想观念”大论坛这个载体,彻底摒弃旧的思维,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解放思想中

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人社局各项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全区发展。

首先,要深化学习,敏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转变。学习是内强之基、思路之源、能力之本。学习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思维的过程。要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活化思维,拓宽思想的广度,挖掘思想的深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在实践中转变,在实践中升华。

第二,积极倡导破除旧思想,树立新观念。在认真学习全市提出“十破十立”、“八弃八扬”的基础上,结合人社系统工作实际,我们提出破除四种旧观念,树立四种新观念:一是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遇到实际问题,先找惯例,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因循守旧,谨小慎微,安于守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我们工作中的思想障碍,我们要善于从这种旧思想解放出来,敢于突破前人、突破常规、突破自我,最终实现发展。二是破除消极懒惰的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坚决破除等靠要的被动思维和得过且过、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强化能动意识,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别人看不起。三是要破除强调客观的思想,树立迎难而上的观念。打破量钱办事的思维定势,转变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保守状态,要敢想敢干,能干会干,努力让有限的钱发挥最大的效用;不断创新观念,勤

于运作、善于运作、强化运作。四是破除怕担风险的思想,树立敢于担当的观念。坚决克服瞻前顾后、怕担风险、患得患失、明哲保身的思想,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

第三,坚持领导带头。在很多情况下,常常不是群众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不够,往往是领导思想不够解放。“一创双优”活动始终都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三个带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重大决策部署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否带头把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落实于行动中,群众对领导往往是听其言、观其行。领导干部是一个单位的领军人物,其思路就直接决定了单位的发展,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干部要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敢于迎难而上,敢于自我驱动、自我加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持重沉稳、不犯错误未必称职,只有不怕犯错误,永不服输、跌倒了再爬起来,愈挫愈勇、敢想敢干,才能在自己的工作职责内开辟新天地。

最后,相信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积极营造“宽容,宽松”的环境。古人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潜能,拥有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这是财富,也是发展的动力。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群策群力,集中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应该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创新与规则的关系。“创新”和“规则”是一对矛盾,“创新”就是要有突破,有发展,只有创新才有活力;而“规则”则是一个框框,是一个约束,不能随便突破。我们要求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只有不断创新才会实现发展,但是,创新要在一定的制度、规则内进行,我们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但一定不能与各种法律、制度相抵触,一定在我们局机关各种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

二是要处理好自身优点和学习外部经验的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工作上,要继续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姿态,但也要多向市局、其他兄弟县区学习好经验、好做法,敢于打破传统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促进各项工作的提速、提质。

三是处理好正确与失误的关系。其实,我们喊“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已经很多年,但效果并不明显,还有很多干部甘当“太平官”和“混事官”,就是怕承担责任,试想,不敢担当,哪里会有开拓、创新、突破的精神?哪里会有赶超发展?所以,我们要鼓励探索、崇尚成功、宽容失败,弘扬勇于打破思想禁锢,冲破传统思维的牢笼,敢负责、有担当的精神,树立只要有利于把工作干好、促进人社局发展的事情,就全力支持的观念。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

我们不断深化学习,强化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会有所突破,那么,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就必然会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营销观念的新发展 篇2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指出:“教师是一个冒险的、甚至危险的职业, 因为伟人和罪犯都可能在他手上形成”。“只有改变教师, 才能改变学生。教师成长了, 学生自然就会成长”。教育成败、学生优劣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和专业素养。教师要与时俱进, 改变自己, 树立新观念, 锻造新本领, 提升新境界, 展现新形象, 践行新观念, 才能肩负起塑造灵魂的光荣使命, 引领学生获得新发展。

一、学习观:以智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 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 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 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 既授人以鱼, 又授人以渔, 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加强学习, 拓宽视野,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 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才能拥有汩汩奔涌的智慧源泉, 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既要向教育经典、教学专著、百科书籍和时文报刊学, 向互联网、电视广播学, 向专家学者、名师学, 也要向身边的同事学, 向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学, 向教育实践学, 在学习中长本事, 在实践中求真知, 在探索中取得进步。只要坚持学习, 就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无知而乱、不知而盲的学识困境, 就能克服能力不强、机智不足、技术落后的本领恐慌。学习要端正态度, 挑选内容, 讲究方法, 追求实效, 学习有益的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 无用的东西不必学, 有害的东西不能学。

优秀教师是学出来的, 学习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提升手段、一种精神追求。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 有计划地学习。每学期系统地读一两本教育专业著作, 并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保持高度关注, 充分占有该领域的新信息、新观念、新策略、新问题。其次, 且读且思, 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学习, 能够提高学习的目的和效率。再次, 做好学习笔记。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把能够引发自己思考的观点记下来, 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最后, 注重交流与分享。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学习需要交流, 需要分享。要跟他人交流学习的体会, 分享学习的快乐。

学习可以丰富学识, 增长智慧, 提升境界, 重塑形象, 让学习积蓄哺育学生茁壮成长的智慧, 当好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二、教育观:服务学生

马克思早就说过:“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生服务,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而是摇身一变, 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 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教师要把为学生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教育家陶西平说过:“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 很少强调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 今天来看, 应该强化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角色责任, 摆正师生位置, 不仅仅是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转化对象和管理对象, 更要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必须真正树立服务观念, 提升服务能力, 必须以学生为本, 用思想指引学生, 用爱心呵护学生, 用真情温暖学生, 用智慧熏陶学生, 用技艺启迪学生。只有真正树立了服务观念, 形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获得更大、更自由的成长空间, 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序展开, 生机盎然。

世界上的任何职业, 从本质上都有服务的性质。但是, 不同的职业, 服务的形式、服务者的权利和义务不尽相同。就教师而言, 尊重学生很有必要, 服务学生也是其天职, 但教师的服务不同于商业领域的服务。教师的服务属于内启式的服务, 其使命在于开启学生的心智, 引领学生的发展, 将学生摆渡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彼岸。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服务具有导航、启迪、熏陶、矫正等多种特质, 要实现这样的服务, “教育服务员”有权对“学生上帝”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否则, 不管不问, 放纵学生, 是教师的失职。

教师为学生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习上, 营造温馨、主动求索的学习环境,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生活上, 了解生活状况, 奉献关爱之心, 伸出援手,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心理上, 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包容的育人氛围, 以陶冶情操, 愉悦精神;发展上, 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 以发展特长, 彰显个性。为学生服务, 至关重要的就是:不伤害一个学生, 不抛弃一个学生, 不放弃一个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无私的爱。

举一反三, 精心讲解是一种服务;三言两语, 精当点拨是一种服务;褒贬适当, 客观评价是一种服务;停留三秒, 静心等待是一种服务;大张旗鼓, 真诚表扬是一种服务;和颜悦色, 善意批评是一种服务;雪中送炭, 无私援助是一种服务;搭梯架桥, 热心搀扶是一种服务。只要我们以生为本, 一切为学生着想, 为全体学生服务, 就能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呵护学生, 鼓励学生, 善待学生, 就能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三、教改观: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课程和课堂改革的根本宗旨。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立德树人, 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有高度的道德素养, 又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真实本领。成尚荣先生在《以立德树人统领教学改革》中提出:“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并以立德树人来评价教学和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来统领教学改革, 首要的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 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 其实就是一种德, 既是个人的德, 也是一种大德, 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同样, 课程、课堂无德, 就不是真正的课程、课堂, 更谈不上好课程、好课堂。

教师既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使用者, 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必须立德树人, 以德治教。首先, 教师要立德, 师德要高尚。教师要志存高远, 信念坚定,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高尚的师德修养, 爱岗敬业, 不断进取, 爱心满怀, 公正无私, 淡泊名利, 廉洁从教, 乐于奉献。然后, 教师要树人, 以德治教, 教书育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 教师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之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关要求加以具体化和细化, 自觉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浸润。教师要积极改进和优化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有机整合学科课程中的育人思想和教育内容。当然,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不是贴上德育的标签, 而是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 相互渗透, 润物无声, 促使育人效果最大化。

立德树人不只是班主任的事, 也是所有任课教师的事;立德树人不只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事, 也是学校管理的事。因此, 所有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使学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能提升学生的品质, 熏陶学生的情操。

四、从业观: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呼唤, 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教育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只有坚持依法治教, 才能使教育改革步入符合教育规律、国家和人民需要、科学发展的轨道。何谓依法治教, 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遵守教育法规。古人云:“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自觉提高法律素养,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学法是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基础;懂法, 才能守法、用法, 依法治教。怎样依法治教呢?

首先, 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必须模范遵守《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教育政策和规定。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其次, 积极践行依法执教。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关键, 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分内之事。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依法执教和以德施教, 切实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 不触碰师德“红线”,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认真落实教育政策方针, 积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毋庸置疑,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应该高出普通的社会民众, 才能履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但是, 当下仍有极少数教师无视法律法纪, 违背教育政策方针, 接连发生性侵学生、体罚学生、收受礼金、有偿家教等案例, 给社会、学校和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或负面影响。为此, 教师必须严于律己, 主动依法执教, 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只有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才能成为学生爱戴、老百姓满意的好教师。

再次, 自觉监督依法治校。监督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依法治校, 应该成为教师的一份责任担当。当前, 有的地方确实存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校长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国家教育政策办学方针和管理的不良现状。作为教师, 不能视而不见, 要自觉加强监督, 提出意见和建议。唯有广大教师自觉行使监督的权利, 发挥监督的作用, 才能真正落实依法治校。否则, 教师仅仅做一个执行者, 如果缺少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有效监督、批判、反思, 依法治校就会沦为一纸空谈。

最后, 主动宣传依法治国。教书育人是法律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虽然许多教师为繁重的工作所困, 为烦琐的事务所累, 囿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藩篱, 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但是, 教师也有大显身手的一方天地, 这一方天地就是所教班级, 所站的讲台。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主动渗透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 积极宣传《环保法》《交通法》等法律法规, 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并积极传播有关法律常识, 带动千家万户知法、懂法、守法。这样一来, 不仅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法治理念, 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 而且必将对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法治进程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名教师的法纪观念如何, 不仅反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而且直接影响培养的下一代是什么样的人。遵纪守法的教师, 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良性发展, 这对于培养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教师要做依法治教的践行者、依法治校的监督者和依法治国的传播者, 这既是一份责任, 也是一份荣耀, 更是一份使命与担当。

五、业绩观:不唯分数

业绩观是教师对待怎样履行职责、追求何种业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 这对教师怎样从教、怎样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也能折射出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闪光的业绩, 提升自身价值, 催人奋发进取, 教师要树立新的业绩观。教师的业绩, 不唯考试分数论英雄, 它体现在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 体现在学生获得的点滴进步, 体现在发挥学生的特长, 也体现在学生、学校取得的各项成绩、荣誉之中。

语文教师精心辅导学生写作文, 参加有关单位举办的征文比赛, 向报刊推荐优秀作文;美术教师热心辅导学生绘画、书法, 向报刊推荐优秀作品;科学教师用心指导学生参加省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文艺节目汇演;体育教师耐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训练, 参加市区举办的运动会等。学生的作品发表了或者参加比赛获奖了, 既是学生的成绩, 又是教师的业绩, 也是学校的政绩。

作为教师, 一定要自尊自重, 自信自立, 自强不息, 树立科学的业绩观, 要立足岗位创业绩, 立足本职岗位服务学生, 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 发展学生, 成就学生, 尽心竭力教好自己所任教的学科, 努力让学生茁壮成长, 为学生成人成材呕心沥血, 无怨无悔。

营销观念的新发展 篇3

一、新常态下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

1. 山区目前的农业形势,与二十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①粮食供求关系已完全逆转。由于市场粮食供给充足、购买便利、价格便宜,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正由“卖粮者”变为“买粮人”。②农产品需求已发生较大变化。由过去的“吃饱”向现在的“吃好”转变,更加注重产品的特色、营养与健康。③农业生产的主体、要素、目标与环境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生产主体由千家万户主要家庭劳力变为留守妇女、老人等次要劳力;生产要素由自留种、农家肥、人畜力变为杂交种、化肥、机械化,生产条件在不断改善,单产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加大,山区农业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生产目的由满足自身消费为主,逐步转向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经济效益为主。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成为新时期农民种植与否、种植什么、种植多少的决定性因素。④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绿色、有机、环保,安全、营养、健康,个性化、差异化、便捷化,成为新时期消费者的新诉求。⑤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十堰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重要的水源地和水土涵养地,对农业环保的要求更高。

2. 新常态给山区农业发展带来诸多新机遇

粮食供給充足,为山区大胆压缩粮油面积、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场需求差异化、多元化,为山区发展优势突出的果茶等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使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满足高端需求上占据上风。山区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加速,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信息等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使山区与外界互联、互通更加便捷,为山区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提供了更多便利。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实施,为十堰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赢得了新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对口帮扶。

3. 新常态下山区农业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

①山区粮食安全风险加大。如今山区吃粮已非完全依靠自产,一旦粮食供应紧张,山区极有可能面临“食不果腹”的危险。②山区农村年轻一代不愿务农,使山区农业生产正步入“后继无人”的囧境。③山区耕地零散、差异较大,且户均面积小,给规模经营带来一定难度。④调整产业结构知易行难,特别是在具体操作时,常面临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劳力,缺少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品批量小、差异大,加工、销售难,以及产业趋同、产品过剩、市场竞争等诸多问题,致使调整步履维艰。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证源头水质成为十堰市农业发展的新任务,这必然给农业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限制和约束。

二、新常态下山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新常态下山区农业要抓住新机遇、破解新难题,进而谋求新突破、获得新发展,就必须树立新观念,用全新的思维谋划农业,用全新的手段发展农业。

1.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

集中优势产区,发展优势产业,然后通过全球贸易实现互通有无,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最大化利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新常态下山区农业到底应该发展什么?应当如何发展?首先要将自己放在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大框架下,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发展的方向。山区既然发展粮食缺乏比较优势、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就要坚定、果断地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其他产业上,因地制宜发展更适合山区种植的茶叶、干果、中药材、山野菜等,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但在调整上,须注意以下五点:①坚持调研在前。要通过踏实、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比较,找到自己最有特色、最具优势、最富潜力、最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产业,明确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而不是盲目调整、盲目跟风种植。②坚持持之以恒。对确定发展的产业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因市场的波动、领导的变更而频繁地更改。③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在调整上不能强求整齐划一,不能搞“一刀切”。④坚持稳步推进。计划发展的产业要超前谋划、长远规划,坚持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使产业由点及面、由小到大、稳步发展,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⑤坚持统筹兼顾。要根据山区实情决定产业的总体规模与发展布局,既要突出重点,在优势产区内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又要兼顾其他,鼓励农户探索发展适合山区、效益良好的其他产业;既要考虑满足国际、国内大市场,又要考虑满足本地小市场。

2. 要千方百计保证粮食安全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基础之上。但在新常态下,保障粮食安全并不等于所有地区必须“自给自足”,保障粮食可以有更多的方法与手段。在种粮缺乏优势的山区,只要妥善处理好种植粮食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粮食总量“差不多”,差额“有钱买”,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山区发展更加有利。目前的困难在于,山区种粮效益太低,粮食面积缩减、产量滑坡问题已经非常突出,长此以往必将对山区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解决此问题,须注意以下七点:①设法保持耕地面积,尽量保持耕地总量“基本平衡”。②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严防农田污染,确保耕地产出能力。③坚持宜粮则粮,对粮油主产乡镇的高产田地,不能因追求效益而轻易改种其他作物。④培植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种粮效益,保证山区种粮“后继有人”。⑤调整种粮结构,扩大耐旱、抗灾、稳产能力强,且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便于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优质稻米、特色杂粮种植面积,靠优质、特色和自我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⑥设法节本增效,在汲取山区传统农业智慧与经验基础上,重点推广适合山区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效新技术。⑦运用现代科技,给山区农业插上“翅膀”,增强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山区种粮效益,才能真正调动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山区粮食稳中有增、持续发展。

3. 要顺应形势转变发展方式

①突出主导产业。要将有限的政府财力集中、持久地投向主导产业,要将适合发展主导产业的区域和地块优先用于发展主导产业,要将主要领导、相关部门和技术人才的精力重点投放到主导产业上,只有集中力量在一点上“发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对其他产业也要发掘、培植、支持、服务,但要轻重有别,不能齐头并进、平均用力。②培植新型主体。要抓住当前农民承包耕地“三权分离”机遇,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助推新型农业主体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引进、扶持、壮大农业企业,探索发展多种形式、适合山区实情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山区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化程度,解决山区过度分散的家庭生产难以与大市场对接,以及结构调整难、产品销售难等诸多问题。要加快农业服务业发展,支持、鼓励企业或民间资本向农业服务领域流动,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便捷、高效、实用的综合服务,提升山区农业的专业化水平。③转变增长方式。要改变目前山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物质、劳力投入,过于追求数量增长,粗放经营、高耗低效、难以持续的农业增长方式。要更加注重科技的投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实施集约化经营,在有限的面积上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效益。要更加关注市场,充分发挥山区固有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物,在满足市场特色化、多元化、高品质需求上做文章,走差异化、精致化发展道路。要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在基地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种植,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比重,延伸产业链条,搞活产品流通,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的综合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益。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仅要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④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郊区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使农业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转向多功能服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⑤强化科技支撑。高度重视山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不同层次的梯级人才队伍,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使农业人才在山区不仅“引得进”,而且“留得住”,能真正发挥作用。

4. 要着眼长远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营养水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常态下山区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要结合地方实际,立足大局、着眼长远,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切实保护好山区自然环境,使水土免遭流失,生态保持平衡,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护,大气、土壤、灌溉水源免受污染。要大力推广生态环保的清洁化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其对农田和农产品化学污染。要抓好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减少秸秆弃置、焚烧,控制大气、水源、环境污染。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生物质炉等,抓好“三沼”(沼气、沼液、沼渣)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在治理农村污染、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只有這样,才能使山区的天常蓝、山常秀、水常青,使山区的农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营销观念的新发展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结合园区实际,我就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交流发言如下:

近期我深入研读了《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学习了总书记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通过深学细悟,进一步加深了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明晰了工业园区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和责任。

一、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提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政治担当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XX县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园区要准确把握政治定位,自觉把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系列论述作为政治任务,通过深入学、持久学,弄清新发展理念的内在涵义,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思想精髓,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园区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把能否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自身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从而推动党中央重要指示批示、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得到严肃认真贯彻落实,切实保障新理念贯彻、新格局构建目标任务在园区落实落细落到位。

二、坚持以新理念为指引,更加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园区将紧紧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探索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把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比较优势,更好转化为园区的发展优势。XX工业园区将结合县委“东扩南连中优”“一核心、五节点”发展布局,园区狠抓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全力构筑发展平台,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以经济转型发展为核心,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从实际出发,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加大统筹协调发展,根据现有的园区“一园三区”布局结构,重点培育红葡萄酒、红辣椒、红番茄等“三红”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红色产业链”,提高“三红”产业规模效应;进一步发展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打造新材料制备基地、新能源装备基地和生物医药基地,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针对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制定不同的措施,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对源材生物、兆春种业、子程塑业等6个续建项目做好保障工作,按项目投资计划继续建设;对晨光生物番茄酱、力能洗煤厂、中菲小镇等15个项目落实“管家式”服务,协调发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帮助理顺关系,完善前期手续,按计划于明年3月开工建设,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施工顺畅;对正在洽谈的项目,将继续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力争签订招商协议,确保早日开工建设。同时继续用好6种招商模式,开展广泛招商,千方百计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上一篇:2022继续教育试卷答案下一篇:幼儿园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