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随笔散文

2024-10-21

面具随笔散文(精选11篇)

面具随笔散文 篇1

面具随笔散文

人的面具一旦戴久了,要再揭下来,非伤筋动骨不可。

人之所以戴面具是因为想逃避,之所以会想逃避是因为软弱和迟钝。

我不是个完美主义论者,也从来不欣赏不追求完美主义,因为人不犯错就不可爱了。。。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者多重角色,我也不例外。

很多时候,我都会在在心底虔诚地问自己:

作为孩子,我是一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作为姊妹,我是一个好姊妹还是坏姊妹??

作为朋友,我是一个好朋友还是坏朋友??

作为学生,我是一个好学生还是坏学生??

作为同学,我是一个好同学还是坏同学??

作为青年,我是一个好青年还是坏青年??

是的,我不追求完美,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在乎而且特别在乎我充当的每一个角色的面向者对我的看法和意见,我希望在他们眼里我的好会大于我所呈现或者带给他们的坏,例如我渴望也力争做个好孩子好姊妹好朋友好学生好同学好青年。可是我无从知道我是否真正做到了,我是否真的带给他们我的好了,还是那只是我给自己戴上的面具以掩饰自己的坏和软弱,因为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我是个十足的坏角色,口是心非、强颜欢笑、强词夺理、小肚鸡肠、丢三落四、我行我素、任性急躁、俗不可耐......为了乔装那样坏的我只好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耀眼的好面具,然后就傻傻地期待自己有一天会摆脱那个坏坏的自己成为他们眼中一致好评的`角色,却不知道坏坏的我依旧根深蒂固饿躲藏在面具背后以至于那个好面具没法揭下来。是习惯了还是不在乎了可是我觉得很累。为什么我要戴那样沉重的面具,为什么我非得让自己演一个十足的好角色,为什么我不可以是坏坏的那么一个?可笑??虚伪??可悲??哗众取宠??

谎言有善意和恶意之分,那么面具有没有这样的善与恶的界定呢?我希望有,就算是为自己的那副面具辩解也好,我都觉得有。因为给自己戴面具从来都没想过是为了伤害别人或者取悦别人,我只是在乎,我在乎我的存在就算是戴着面具的存在会带给我身边的所有人些许好处,快乐也好安慰也罢顺利也好便利也罢。我发誓我绝对抱着这样的初衷才戴上面具的,而且我也发誓面具背后的我也不是十足的坏......也许是戴太久了,不晓得是何时伴随着我成长的面具再也没办法揭下来了,不过呢那么费尽心思苦心栽培出的面具,我是不想也不愿意丢弃了,因为那样戴着面具的我一点都不可笑不虚伪不可悲更不会是哗众取宠,那是我最真实最不为人知的面具......因为在乎,所以会努力地去实现,所以我不在乎任何人质疑我的面具......我就是我,不可取代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我!!!

写下面具,是想给自己找回些许心灵的慰藉......

面具随笔散文 篇2

一、饮食散文第一人唐鲁孙之“馋”

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生于1908年,是满族镶红旗的后裔,原姓他他拉氏,是清末珍、瑾二妃的侄孙,七八岁时即被封一品官职。他生于北京,逝于台湾,熟悉清宫礼仪,深谙北京风俗掌故,有民俗学家之名,尤精于北京的饮馔。他晚年写下了《中国吃》《天下味》等系列作品,对昔日京城的饮食生活倾情回忆。对于好吃,唐鲁孙自称:“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肴海明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5梁实秋读了唐鲁孙的《中国吃》后,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6对此,唐鲁孙回答说:“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我的亲友是馋人卓相的,后来朋友读者觉得叫我馋人,有点难以启齿,于是赐佳名叫我美食家,其实说白了还是馋人。”而馋又成为唐鲁孙写作谈吃美文的动力。

美食的境界首先是讲究,唐家系官宦世家,饮食非小事。“他家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试家厨,合则录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卤面也不能马虎,要卤不澥汤,才算及格;吃面必须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7自小长在这样的家庭的,唐鲁孙的饮食散文精于谈食之艺、味之细。一生钟情于味觉的快意,最终使他成为古城北京饮食文化最卓越的记录者,他的饮食文化散文深具有民俗文化的考察价值,帮助我们认识旧北京日常饮食的物质内容、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情致,进而窥探到这个古老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过往与变迁。

二、京城世家子弟之“馋”

一些京城世家子弟钟情于“吃”的纯粹,乐为饕餮之徒。他们大多术业有专攻,有的甚至堪称学术泰斗,但是,他们不避讳嗜好美食美味。

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收藏名家王世襄自称“老饕”,他出身于晚清官宦世家,祖籍福建,生于北京,晚年所著《锦灰堆》在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等十二类随笔外,也写下了不少饮食题材的随笔。王世襄不仅是美食家,还是擅长烹饪。徐城北《鳜鱼宴》记叙他文革后期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大做鳜鱼宴的经历。“他先去附近的窑嘴买了十四条约两斤重的鳜鱼,一律选公的,回来亦中亦西,一共做了七个菜:咖喱鳜鱼、干烧鳜鱼、炸鳜鱼排、糖醋鳜鱼、清蒸鳜鱼、清汤鱼丸和鱼白溜蒲菜……做成后鱼白柔软鲜美,腴而不腻,蒲菜脆嫩清香,恍若青玉簪,加上香糟,其妙无比,妙就妙在把糟溜鱼片和糟煨茭白两个菜的妙处汇合到一个菜之中,吃的人眉飞色舞,大快朵颐。”关于这次宴请,王世襄也自作《鳜鱼宴》,篇首即称:“由于我是一个老饕,既爱吃,又爱做,遇有学习机会绝不肯放过。往年到东兴楼、泰丰楼等处吃饭,总要到灶边转转,和掌勺的师傅们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关于席间做的菜,得自他对“吃”的精研,他说:“自己做的香糟菜,和当年师傅做的相比,总觉得有些逊色。思考了一下,认识到汤与糟之间,有矛盾又有统一。高汤多而糟少则味足而香不浓,高汤少糟多则香浓而味不足。香浓味足是二者矛盾的统一,其要求是高汤要真高,香糟酒要糟浓。”至于如何做出汁清味浓的香糟酒,吊出清如水的高汤,王世襄回忆了北京大饭庄的名厨不厌其烦的做法。

赵珩自称:“我是馋人,故以‘老饕’自谓。”8赵珩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赵珩在治学之外精于烹饪饮馔,他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等作品集以白描式的笔法写口腹之欲,以及围绕饮食的风物人情、历史掌故。在《老饕漫笔》的自序中,他说:“伊尹曾谓:‘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以文字叙述饮馔,大略只能达到‘耳食’与‘目食’的效果。”作者就是以文字谈吃喝,宣泄自身食之欲望。

朱家溍在《饮食杂说》中也自称“馋人”,作为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是宋明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孙,生于北京,成长于鼎食之家,不仅对北京的府第、园林、京剧等地方文化知之甚详,对北京的著名饭庄、官府菜及其由来,也如数家珍。

三、旧京平民阶级的“馋”

梁实秋,“馋和阶级无关”。9不只是富贵之家、文人学者们乐享绝味,追求鲜美食材、精湛厨艺,普通北京市民也有其对丰美五味的追求。旧京有各种专供穷人解馋的民间小吃,如卤煮火烧、爆肚儿、艾窝窝、藤萝饼等,所用原料低贱,但制作用心、独特,老百姓粗茶淡饭之外可以之“解馋”。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崔岱远描述北京人的基本伙食“炸酱面”时说,“对于善于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从不马虎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加上许多样的面码儿,比如最基本的:开春放小萝卜丝或是小萝卜的嫩缨儿,到了端午放新蒜,伏天的面码儿除了黄瓜丝还有焯过的鲜豌豆,立秋以后放刚下来的水萝卜丝,入冬以后最好吃的面码就是焯好的大白菜头切成丝……除了面码,面里还要再浇上点儿熏醋,再啃上两瓣爽口的大蒜,就更爽了。”10可见,底层平民也会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吃得好一点,借助于四季食材的变化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今日北京人的“馋”与满清旗人有莫大关系。清人入关之后举办过许多宴席,大吃大啖,相传康熙举办过两千八百人的宴会。满清政权稳固、战事消退之后,汉人无不纳税,而旗人不事劳作,却可以坐领饷糈,每日沉浸在包括“吃”在内的各种物质享受之中。正所谓:“爱新觉罗的后裔长着一副不能动弹的四肢,却保留了一副能说会吃的嘴巴。”11即使清末以后旗人没落了,也依然没有撼动他们对口腹享受的追逐。梁实秋称:“然而一般中国人之最善于吃者,莫过于北京的破旗人。从前做旗人,坐享钱粮,整天闲着,便在吃上用功,现在旗人虽多中落,而吃风尚未尽泯。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内,他能设法调度,吃出一个道理来。富庶的人,更不必说了。”12徐霞村记叙北京小吃时写到,“北平各胡同里售卖零食的小贩之多,也为国内任何城市所难望其项背……假如你和一个没落的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做着邻人,同时你又是一个细心的人的话,你便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即使剩了少数买米的钱,也要把它拿出来在门口买一串毫不解饿的糖葫芦吃吃。”13即便在饥饿半饥饿的生活状态下,没落旗人仍然有可能把少量的钱拿来解馋,而不是解饿。三百年满清历史,旗人的饮食文化足以深深地影响到北京人的生活,从王公贵胄到黎民百姓。

四、既是人欲,也是天理

关于北京人的“馋”,后辈文人依然津津乐道。回族作家霍达写道:“家父生前常以‘吃主儿’自诩。‘吃主儿’这个词儿是地道的北京话,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儿。译成陆苏州所谓的‘美食家’,雅则雅矣,但仅含‘吃的专家’这一层意思,原意未能尽括。‘吃主儿’还有一层意思,即:大饭庄子的常客、贵宾。家父引以为自豪的包含着前者,但偏重后者。他固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不仅满足于此,似乎更陶醉于饭庄子老板、伙计们对他的尊重。”14作家刘心武《什么都吃》从日常语词的点滴揭示中无处不在的“吃文化”。他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是贯穿在一日不可废除的吃喝中的,对情的寄托,对自己与别人的慰藉,对今日与未来的期许,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桌享受中。”15崔岱远则认为:“北京人闲适而安稳,散淡而追求品位,自尊而又有些自傲用现在话儿说,叫做懂得享受生活。”“北京人不但琢磨怎么做,还研究怎么吃。在北京人眼里,并不是谁都会吃的。吃,讲究个过程;会吃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再精致的美味摆在您面前,您要是不会吃,那也是糟蹋东西。北京人已经把吃的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16所不同的是,当代作家们试图从精神的高度上去认识饮食,或者从文化,或者从艺术上为北京人的“好吃”延伸出更多附加的意义。

儒家对“饮食之人”的否定,在朱熹那里有清晰的辨析:“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17要去人欲存天理,就需舍弃对于美味的追求,治学之人自当如此。但以上北京学者、文人大多从饮食之极致的享受、体验上赞美美味,由物质享乐带来的欢乐溢于言表。对于朱熹之学说,梁实秋说:“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18“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叫人焉得不馋?”“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19梁实秋肯定了那些特别爱吃、会吃的人他们的生理本能既是人欲,又是天理。

高原随笔(散文诗组章) 篇3

身处高原,美丽止息于云霞。雾气,鼻息,一起贴近干裂的皮肤。听一根小草低吟,成一片辽阔的草场。

想象,长出翅膀——

牛羊奔出棚栏,啃食浅草,啃食谦卑的过往。牧放的心灵,顿悟荏苒。

一声牧笛,穿透山的胸膛,山巅上自由,洒脱,挥洒温暖的心情。云天上行走,脚步踏破沉寂。木棉树丛里飘出的蝉音,填满阿爸阿妈脸上的沟壑。

此刻,时光慢慢,慢慢的,伸出旷远。捕捉一片洁净,折叠流淌的阳光,对折空白。

一句短语,一组动词,无论如何,怎么也书写不出高天之高远,大地之壮阔。

我做一只鹰,如何?折断翅膀也要飞过悬崖。

折叠时光

必须以一种仰视的姿态,才能识别高山掩藏的密码。必须以一种清闲的心情,才能在白云幻化的词语深处,找到几枚动词,描摹出山凹处一草一木的蓬蓬勃勃。

真的,如果深陷的孤独,不能与那些云彩、羊群融入在一起,多少文人墨客又怎会钟情高原?

高山仰止。一根小草扬起的头颅,便是一个新的高度。对决苍鹰擦过的山峰,对决珠峰隆起的海拔。对决那些食古不化的冰川,足以信赖村庄、河流、土地、牛羊,都变成旋转的佛陀。

而眼角擦拭的,一定是神龛上的尘埃,与过往的云烟。失落,和因失落带来的痛苦和彷徨,一定在这样的擦拭中如肉体碎屑,散落在谷底,不再轮回。

苍鹰受伤的翅羽,风雨中修复,雷电中坚韧。一个漂亮的翻身,便带动身后的云彩装帧沉寂的门楣。

锅台前,阿妈的眸子闪烁的火星,与门槛上吐冒的烟圈,擦亮天宇。他们双手捧出的光影,把打谷机的铿锵,渗透到黄昏,抑或拂晓的角落。

晒谷场上,麻雀,土鸡,孩童,翻唱着时光。

这时,如果泼洒笔墨,一定会扰这一方宁静。如果挥毫作赋,一定会惊扰那些雀鸟的安闲。

我做一片白云,如何?一片全身裹满紫外线的云团。

倒叙阳光

俯下的身躯,比云还轻,比纸还薄。一根草,两个剖面彰显的,无不是坚韧与柔弱。分行,或不分行的草叶,锤炼时光,勾兑草色。

怅然的日子,葱绿里恬静起来。提着倦怠的心灵,倒叙阳光。倒叙牛羊的蹄声,深入到岁月的内核。

不可或缺。亲近的土地,狂奔的牛羊,佩戴尊敬和景仰。感怀掌心的纹脉。放下思虑,放下后怕,放下包谷烧酒点燃的争辩,与喋喋不休的叨念。

渗出的草汁,与五加皮,或者黄芪,一起治愈白昼的孤独,黑夜的惶惑。

我做一根草,如何?一根携带参天梦想的小草。

小丑的眼泪,被藏在了面具下散文 篇4

你离开的时候,我曾问过你,你喜欢小丑吗?你说,小孩子才会喜欢那些东西。可是,我却很喜欢小丑,因为你的世界里我本身就是小丑。

在你的世界里,我努力的扮演好小丑的角色,只为能和你一直走下去!然而在你的眼里小丑终究是小丑,就算曾经真的住进过你的.心里,也会被你无情的推开。

可是,你知道吗,小丑不是不哭,只是不想让你看到她的眼泪,让你为难。你从来都不曾知道,小丑卸了彩妆后,她的落寞,悲伤与眼泪。

小丑只是太执着,执着你的微笑,你的快乐。小丑只是太坚持,坚持要守护你的快乐和微笑。小丑只是太傻,傻傻的把你的快乐和微笑当做她的全部。小丑虽然傻,可是她并不是没有感情,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小丑的快乐与否,小丑不怪你,因为你的快乐在她看来是那么的重要!

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扮小丑,他们只不过是为了某些人,某些事才会心甘情愿的扮演着小丑的角色。只是小丑的悲伤谁会认真的去了解。小丑的快乐与否,谁会真正的关心。谁会真心的对小丑说一句“谢谢有你”。

徘徊散文随笔散文 篇5

就好比上天给你拿来两盘精致包装的费力罗巧克力,可左边的标签上贴着梦想,右边则贴着现实安稳,你第一时间会选择什么?又是毫无疑问,在这么一个光怪陆离的残酷社会,连普普通通的“关系”一词都被“幸运”地列入中国的特选解释词典,面对这样的诱惑和挑战,是个聪明的人都会选择 接受现世安稳,享受对于他们来说岁月静好的时光。至少这个标签很有魔力地帮他们在残酷竞争面前很有效地建立起一道保护屏障还赐予了一些别人所没有的福利。这样的好事 何乐而不为呢?

看过很多的青春励志小说,里面都不乏怎么鼓励你去追求自己的那份梦想 而不是死板教条地做父母的乖宝宝,力争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纵使结局未知,但至少以后回忆起曾经燃烧过的青春 绝不会后悔。以后面对当初的坚毅,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圣地亚哥说到,一切均按照上帝给定的天命去完成,那才是他的梦想,人生的最终意义;摩西奶奶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中告诉我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你认定一件事想做下去,那就是你最喜欢做的事,那便是上帝赐予你的财富,你与生俱来的天赋,不要给自己借口,想做就做,现在也不晚;而具有高人气的励志青年作家卢思浩也在他的《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中反复强调,有什么梦想想做就去做,不要等青春逝去方后悔。

别让世界改变你的节奏,纵使这世界已经到了人神统一 人云亦云 全地球踏着同一个步伐的地步,你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别让这世界争名逐利的迷雾不小心遮了你原本明亮的眼睛。我相信,每个人在外面忙碌了一天 逢场作戏周游列国了一圈之后回到自己的港湾,面对镜子中的自己,还是想泯然一笑,依旧回到当初那个最美好的自己,为自己独属的那份梦想而坚毅,只是现实太残酷 而青春太短暂,所以我们都经不住考验。但我依然还是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无论表面有多强硬 甚至看起来多冷酷无情 那都是在现实面前的伪装 一到夜幕降临 便会欣然在自己的家人面前摘掉这一层社交面具,回到那个最初的 天真浪漫 童心未泯的自己。那才是最初的美好。

每一次谈论梦想的时候都被狠狠地浇无数次冷水,什么你都多大了,青春耗不起,还是安稳地做个白领找个好男人嫁了。是啊,对于女孩子来说,这不都是所有父母所期盼的么?可我还是依然每次挤着像要变成京东肉饼的地铁,和那些人一样来来往往地穿梭在今日明日都不知道方向的名为公司的地方坐着同一样事情,坐在电脑前,触碰着冰冷的键盘,心中还要反复盘旋着某些商业词汇,却只是为了身边人眼里的安稳度日,乖巧评价。而此时此刻,心中却是空虚到极点的。

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面敲打着每个心里就压根不属于自己的命运,只是为了换来现世认可,那是多么地滑稽。只为了那些微薄的薪水,好看起来是正常的上班族,一个完全可以用来养活自己的桥梁,可今后呢,几年 甚至几十年 一晃而过 真等青春的尾巴一闪而过 嫁了人到时候午夜梦回的时候 想想当初的乖宝宝如今也不过如此 那心里是多么地惆怅啊 纵使做晚辈的应该为他们考虑,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将来,至少不是每日为自己的生计悬着口心 让他们七上八下,可以给他们一个定心丸。

我相信会有很多的人会有同样的想法,最后大都是被现实的残酷逼迫还有碍于父母,甚至身边人的“建议”而放弃这原本可能让你从精神乃至灵魂发光发亮的一生,至少你追寻了 日后回首便不会觉得愧对自己。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也不无道理,青春眨眼过,红颜弹指老,在他们眼中的我们又有多少资本和青春去浪费?一般容易实现的就不叫梦想,梦想是不会轻易给人实现的,不是么?还不如该干嘛干嘛 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 享受自己的小康度日。

但终将还是有叛逆的人儿。就是不服周遭的一切,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狠劲,愿与命运试比高。

我且欣赏这样的人。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梦想是给人实现的,太容易达标就谈不上梦想。这么一个朦胧又美好的词,就如雅典娜身上的那道光环,是那么地圣洁美丽,没有一丝功利的气息,有的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目标。只有凭自己的不懈努力坚持爬过万里长城 看到秦兵马俑高挥着叱咤疆场的马鞭在向你挥手时 那一刻你会感受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释放 那是一种精神和灵魂上的升华 因为你的坚持使你站在这个世界的最顶端 一览众山小 那是多么地心情酣畅啊 相信再也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让你觉得自己的存在无比有意义了吧!

换句话说,要是雅典娜让他宝贝儿子飞去每个想实现梦想的人面前 向他们头上的幸运苹果射一箭 一时间那么多苹果砸下来 所有的人都第一时间跑到终点站拿到奖牌 那不是比马拉松还无趣么?届时,谁又会真正愿意不遗余力去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一切呢?恐怕连梦想一词都失去意义了吧。

梦想是给有天赋的人准备的,无论你现在有没有这个天赋,只要你一直打从心底里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你未来的潜力股。再忙也不要埋没了自己曾经的初心,一定要坚持,因为梦想落归处,天使再向你招手。到时你会觉得前面付出的一切都值得。有些事情,年轻的时候不去做,以后就更没机会做了;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没有勇气去追 以后就更无缘了,不要让每次的美好期许到最后都因自己的无用妥协而与幸运擦肩而过,只留下黯然伤感。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如果徘徊在梦想与现实边缘,就摸摸自己的心,有时候你的心更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去实施,不要管周围的眼光,真的到最后成功了他们都会顶礼膜拜你,即使没有成功也没关系 因为你做了件永远不会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我相信 每个有梦想的人灵魂深处总有着超脱常人的独特天赋和冲劲勇气,等待时机一到牛气冲天。

从小生长在农场的摩西奶奶到76岁才开始学绘画,到80岁就凭借自己的喜爱创造出来的天赋举办个人画展风靡全国。一个人只要将热情都迸发在一个兴趣点上 好好磨练 坚持下去 久而久之会养成你独一无二的天赋,讲不定日后它会成为你一鸣惊人的爆发点~而眼前聪明的你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 追逐自己的梦想呢?有时候只需勇敢向前跨越一步 或许等待你的不是沟渠而是明月。

摩西奶奶对她孙女说,“你最喜欢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不要给自己借口,想做的事现在也不晚”。故而,我最喜欢也最想做的事就是 花前月下 与志同道合的你秉烛夜谈 把酒言欢 用笔共同写下对这世间的美好祝愿 你呢?

这个世间真正的高贵,不是昂贵的薪水也非宝马雕车香满路,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那个以后回眸自己都情不自禁都会幸福一笑的`你。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 篇6

我也喜欢看风从阳光的微尘里倏忽走来,撩拨姑娘乌黑油亮的头发,给她扎起一绺一绺的小辫子,在风的背影里飘啊飘,脸儿就也红了,也润了,红润如枝头扑簌簌在风里跳舞的叶子。

秋也是喜欢风的,喜欢在风的背影里五光十色地跳,像一个盛装的新娘,在众人的注目下羞答答的,却又掩不住对生活向往的热烈奔放。

它可是有丰厚的嫁妆,你看,那满山,满坡,满沟,满野,满树,满枝头,红彤彤,黄橙橙,亮晶晶,如宝石,如金玉,如水晶,全都是汗水浇铸的,价值连城。

它们在眼前织锦一般铺陈开去,好似有无数双巧手在不停地穿针引线,你的眼前也就不断地铺开新的画卷。

你绝对是目不暇接的。任谁都会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有东西,有南北,有青山,有绿水,有自然,有人文,有喧闹,也有寂寥,乐在其间,自是无尽逍遥。然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角难窥全貌。

面具后面的脸 篇7

指导教师杰茜娅白发黑衣, 举止卓尔不群, 目光熠熠生辉。一句话开门见山。她说, 我们开设的艺术指导课程, 不仅仅是指导艺术, 更是指导人的全面发展。比如, 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 经过艺术训练的女生, 她们的领导才能就有所加强。

我很感兴趣, 问, 这是为什么?艺术和领导, 通常好像是不搭界的。

杰茜娅说, 艺术让人的大脑全面发展, 增强人的自信心。特别是女孩子, 她们的艺术才能往往是比较突出的。如果受到重视, 得到相应的训练, 她们就会发现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她的艺术作品出色, 就会不断地获奖。这样, 她们就有了成功的经验。对一个孩子来说, 什么最重要呢?就是有成功的经验, 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正常的学校里, 让孩子能有成功经验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少数的孩子能在常规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大多数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可以这样说, 常规的学习, 给予孩子们失败的经验比较多。

但是, 学习艺术就不是这样了。首先我们相信一个大前提, 那就是——每一个孩子, 都必定有所长。它们冬眠着潜伏着, 等待人们的挖掘。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 是“一定有”, 只是需要发现。再者, 艺术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允许广阔的想象。关于成功的概念, 也是更为开放和宽松的。而且, 孩子和成人, 谁离艺术的真谛更近一些呢?是孩子。他们对世界, 有直觉的把握, 在创作的同时, 也更清晰地感觉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在艺术中学习, 这种成功的经验, 会蔓延开来, 延展到他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一番话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当我们的某些父母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特长, 甚至当成一块高考就业的敲门砖时, 杰茜娅她们已经巧妙地把它变成了赋予孩子最初成功体验的阶梯。是啊, 有什么比一个人, 特别是一个孩子的体验和记忆更重要更珍贵呢?回想我们的一生, 虽不敢说全部, 但其中偌大的一部分, 是源自我们童年经验的烙印。精神分析派的师长甚至不无悲观地说, 每个人一生将要上演的脚本, 都已在我们6岁前的经历中秘密写定。如此说来, 谁能改变一个孩子的童年体验, 谁就能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他人生的蓝图。

人的记忆是非常奇怪的东西。我们希望它记住的东西, 它虚与委蛇, 给你一个过眼烟云。我们希望它遗忘的东西, 它执拗着, 死心塌地铭记。记忆的钢钉, 就这样不由分说地楔入到灵魂最软弱偏僻的地方, 却从那里发布一道道指令, 陪伴你到永远。记忆是有魔法的, 它轻而易举地决定着我们的好恶, 指导着我们的行动甚至操纵着我们的生涯……

中国有句俗话, 叫做“三岁看老”, 看来和弗洛伊德老先生的学说, 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话有前瞻之明。三岁之前, 孩子在无知无识中酿出了怎样咸苦的卤水, 让他的一生在此凝固?或者反过来说, 面对着一个孩子, 成人世界有什么力量, 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沁人思维的草地, 从此染绿他一生的春秋?

杰茜娅女士的话, 正是在这个微妙的层面, 给我启迪和震撼。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外在的渗透, 那么, 让孩子们深入到艺术的创造之中去, 就生出了发自内在的事半功倍的奇效。童年的珍藏, 就会在漫长的岁月发酵, 香飘一路。

面具背后的男孩 篇8

Sam, The Boy Behind the Mask

一个孩子,因为与生俱来的面貌缺陷,而承担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苦难,也因此无法享受正常孩子轻易获取的快乐。阅读这个故事时苦涩的感受就像四年前的那个深夜,我在舍友的酣睡声中挑灯流着泪看完余华《活着》时的感受——世界上再没有故事主角所不能承受的痛苦了。

当美貌甚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经济,人们愈发肤浅地用相貌评判一个人时,我们应该清醒:内在美,人性的闪光点,更值得人们赞颂与追求!

——Lavender

He pauses to study his face in the mirror, to see what others see when they look at him.

A huge mass of flesh balloons from the left side of his face. The main body of tissue, 1)laced with blue veins, 2)swells in a 3)dome from 4)sideburn level to chin. The mass draws his left eye into a 5)slit, 6)warps his mouth into a small inverted half-moon. It looks as though someone had slapped three pounds of wet clay onto his face, where it clings, burying the boy inside.

But his right eye is clear and perfectly formed. His 7)iris is a deep, penetrating brown, and one third of his face surrounding this normal eye gives the impression of a normal teenager. Sam’s 8)close-cropped hair is shaped carefully, 9)trimmed neatly behind his delicate right ear. His right cheek glows with the blushing good health that the rest of his face has obscured.

There is the mask.

And there is the boy behind the mask.

The last school bell rings, and students crowd out of classrooms and jam the halls. They gather in front of lockers to talk, they shout and make plans for the afternoon. Sam slips through them unnoticed and heads home on a winding street.

When reaching home, he goes upstairs directly. He walks along the hall to the door with the toy 10)license plate announcing “Sam.” In his room he 11)fiddles with a 12)laptop, leafs through a motorcycle magazine, and plays with a 13)foam basketball.

He sits on the bed and 14)tosses the ball across the room, hitting a poster on the wall. His mother made that poster, assembling family photographs and documents and then 15)laminating them. They are the 16)remnants of a fading childhood.

In the middle of the poster is a questionnaire Sam filled out when he was eight. He had been asked to list his three greatest wishes. First, he said, he wanted $1 million. Next, a dog. On the third line, he 17)doodled three question marks——back then, he couldn’t think of anything else he wanted or needed. If he could be granted one wish now, it would be to look better. Not perfect. Not like a model. Sam just wants to look a little more normal. He wants people to see beyond his face.

He hears the back door shut downstairs. His father is home. Sam goes to his door. He can hear his parents talking, and he listens carefully, but he can’t make out the words. Maybe his parents are talking about him.

散文随笔 篇9

亲情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去解释,哪怕你与父母之间的一个眼神,都能更深刻的表达彼此间的爱意,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是无私的。爱情不需要多么的华丽,再浪漫的爱情,也会有花开花榭时,其实,平淡的生活才是磨练爱情的最佳武器,这种爱,如果能够持久,那才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友情不需要过多的安慰,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朋友可以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求任何的回报,互相理解彼此之间的感受,这种情意,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人生经历,什么才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平淡而简单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

就像我们现在是个普通人一样,也许你不甘愿做一个普通人,你也想让自己与众不同,也想让自己变得富甲一方,当你得到了所有想要的一切,你会发现你又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如此有利便有弊。每天面对着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谁都会有抱怨的时候,当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想想时,这些是不是就是幸福,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当我们离开了自己一直生活的家,离开了父母独自去支撑起一片天时,是否会想到父母曾经的心酸,我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劳累,感受父母养育之恩,你的心会被融化,这就是幸福。当我们嫁给心爱的人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说一些未经过大脑思考的话,会说一些对爱人无理的话,所看到的只有对方的缺点,而往往把优点忽视,时不时还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当双方离开时,才会发现那些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生活变得枯燥时,而所有的回忆,都是对方的优点,也不再斤斤计较,点点滴滴记在心头,人生就是如此,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而幸福在身边时,却不懂得珍惜,与幸福失之交臂。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经历过分离之后,我想再次相聚时,我们都会用心去收藏,用爱来理解,两个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包容,只有包容他人的错误,才会让自己更开心

无论是和亲人、爱人还是朋友之间,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没有亲人的关心与爱护,没有爱人的相濡以沫,没有朋友间的情真意切,我们怎么去体会爱的存在,这些就是幸福。

随笔散文 篇10

轻倚在季节的转角处,有风拂过,清凉舒爽;有阳光轻泻,清新温暖;有花依旧绽放,淡香沁脾。浅夏如烟,款款而来。轻轻浅浅的日子,一如既往,散发着恬淡的香,携一缕清风,轻盈如蝶,在繁花如锦的花笺上书写一笔清远,淡守清欢。

-----------题记

挽一抹云淡风轻,行走陌上,柳絮飘飞,枝繁叶茂,鸟语婉转,闻小草野花的清香,观天上云朵的卷舒,看田野麦浪的起伏,心境明媚似斑斓。远处一小院的篱笆墙,宛如一条绿色的丝带圈住了各种碧绿清幽的小菜苗,牵牛花和金银花爬满短墙,细风斜阳中,挂着,醉了路人的容颜。

欣喜闻香而去,金银花,很少见到这种花儿。一时兴起,掐满一大把,弄香满衣,插入花瓶中,满室飘香,淡雅,入心,暖暖的阳光照进窗棱,阳光下的金银花撒上了浅浅的光晕。风微微而过,热烈却不张扬,绚烂却不妖艳的金银花,优雅地摇曳出一片清凉和芬芳。还好,我庆幸没有错过它的盛开。浅浅,淡淡的香味萦绕在室内,时光正好,我没有错过它的美丽,留下了永恒的一瞬,原来,幸福其实很简单,就在这一眨眼的瞬息里。

喜欢了这样浅浅淡淡的花香,喜欢了这样浅浅淡淡的日子,喜欢了这淡若云烟的浅夏。

浅夏,没有春日的妖娆,没有夏日的燥热,没有秋日的繁盛,没有冬日的凄冷,淡如烟,轻似柳,如约而至,在岁月里浅浅而行。

一个人的时光,简约,宁静,忘却了世间的喧嚣纷杂,抛弃了红尘烦恼琐事,在一杯茶中安暖,在一朵花里沉醉,在一米阳光里惬意,寻得这样一方宁静,用素雅的文字,在指尖开出一朵花,暗香盈袖,恬淡在眉间轻盈婉转,安然在浅夏里悄然绽放。

季节的转换,流年的飞逝,那些人生路上的得与失,聚与散,悲与喜,都是人生路上不曾错过的风景,再美的风景总是会走过,淡如云烟,消散在岁月里。总有些遇见,注定要牵念;总有些事,注定要成为故事;总有些人,注定只能成为故人,时光走无言,岁月去无声。轻浅如水的日子里,有一份依靠,紧握,入心入髓,不想放手,可一览无遗的寂寞赤裸地嘲笑着我的落魄。也许,我真的很狼狈,用每一天的日子丈量着生命的短长;用无聊打发着痛苦难熬的时光,伤心流泪,长吁短叹,心无所依。当流年的风辗转而至,脱下厚重的冬衣,一身轻盈,忍不住想去阳光下奔跑,放下所有心的负累,想寻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在野外,寻遍所有的色彩,世界便开始精彩无限,小到一朵花,一根草,一片云,一眨眼的瞬息里,将心妥帖安放在丝丝清凉,惬意悠然的月份里。

一份习惯,在那不曾改变的姿态里依赖,迁就包容只是助长了一种纵容,结局必定会面目全非,伤害也会在所难免,也许自己太自以为是,当一种习惯成自然时,便是似是而非的结局。我终是乐观积极的人,习惯了迎风而立,习惯了在风雨中微笑,习惯了用坚强掩饰苦痛,把一份懦弱和无助隐藏,把一份渴望和微笑挂在眉眼,以虔诚的心拥抱明净温馨,清新明媚的五月暖阳。

一份美好,就是苦熬苦等,为了那一刻的绽放,不管那一刻多么久远,都会执着一份念,那种等待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美丽?习惯了满月光华,完美无瑕,可只想有那么一弦皎月,也能照亮心房;观遍了浩荡沧海,无端无涯,可只需要那么一滴溪水,也可滋润枯竭的心田;路过万千风景,风情无限,可只有那么一处是自己一直想抵达的。人生总是有诸多的不完美,缺憾也是一种美丽吧。一个瞬间,一份美好,都会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深藏。

留存一段记忆只是记住了一段时光,人生中的深深浅浅,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在时光的百转千回中,只想能将所有的牵念,轻引入笺,以浅夏为背景,用心画下云淡风轻,明月静水,在浅夏静美风景里沉醉。

一份安然就是在午后的闲时光里,听一首老歌,看自己喜欢的文字,回忆那些镌刻在心底的心心念念,婉约在文字里,书写一份诗意。那些是是非非,对对错错,那些无奈的苦痛挣扎,那些渐行渐远的往事,终会淡然释怀。花开花落终有期,花落香未散,花开的那一刻,惊艳了时光,明媚了岁月。那一程山水,那一段故事,在素色锦年里不乏美丽,流年终会沉淀一份独有的静雅,记忆里总会巧笑嫣然。在悄然回眸里,梳理自己杂乱的思绪,尘世里那些或明媚或忧伤的牵念,便会在季节的转角处沁暖安然。

曾经潮湿的心,在这五月的天气里,阳光微醺,风微凉,晾晒于浅夏的枝头,一袭轻盈,沁心明媚。许多事,经历过才会懂;许多梦,苍凉后才会明白。烟雨红尘中,一切在起起伏伏中行进,亦在深深浅浅中饱满。笑对季节的转换,流年的飞逝,把寂静婉约成一道优雅纯美的小诗,把欢喜写意成一篇滴墨成香的篇章,在清浅如水的日子里,合着岁月轻姿曼舞的婆娑,携着浅夏一袭轻盈的淡泊,用素笔描绘着云淡风轻的日子,在渐次展开的生命画卷中,收获生命的厚重与平凡。

月上西楼,凭栏独醉

流年花芳醉,风拂琼雨楼,杨柳寒烟翠,莲花起舞翩翩,芙蓉出水盈轻幽,晚霞映,夕阳醉。晓雾初识日东升,忆旧梦,往昔景,香溪畔,踏兰州,倩影依稀映婆娑,几回梦里忆旧游。挽霞归,云霓裳,盈月轻舞漫娉婷,月上西楼,凭栏独醉,暮色苍茫隐清愁,却把思绪赋诗柔。

----------------------题记

月上西楼,凭栏独醉.。寂寞花飘絮,微雨醉琼楼。云雾罩苍穹,昙花梦几重。犹记初相识,画屏赋兰舟?桃花笺诗语,墨香载梦舟。思绪翩飞摇曳舞,霓裳漫盈舒袖芳。

静夜微澜,寄月书诗语,伏案舒卷,明眸顾盼,芳华轻度,花落残红流水逸,枝头鹊悦鸟惊心。喜鹊登枝来报喜,清风拂柳漫梨花。大地苏醒芳草绿,彩笔题诗百花芳。

恬静幽梦珠帘漫,凝思颦眉枉凝眉。把酒问青天,聚散无期,纤指香凝箫曲奏。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琴瑟和旋踏兰舟,折柳赋,桃花笺,馨风轻柔幽弦奏。

暮色琉璃,月上黄昏,远山含黛入云烟,飘渺云溪楚波瑶。幽林碧,水波荡,几回梦里荡竹洲。月上西楼,凭栏独醉。几度春秋,望尽天涯,阡陌红尘彷徨逸,碧水悠悠载梦舟,青山隐隐凝碧翠,望断天涯度乡愁。

幽幽竹海笛声远,谁人笛声悠扬婉转?

奏丝弦,流水和,清风谱曲漫入弦。玉指弹,玉脂香凝花梦嫣。昙花现,梦中苑,赋诗寄语咏华年。凝思语,漫阑珊,烂漫依亭灵犀牵。点朱唇,眉淡描,胭脂花粉腮凝。

寄语月,暗香拂,故乡何时是归期? 月上西楼,凭栏独醉。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尽愁,尽思量,初相识,漫回首,何事秋风悲画扇,怎经得春到秋,秋又到夏。

抚琴轻奏扣心弦,寄语幽月凝清幽,欲与君诉,展卷挥洒,情愫墨流连。

月上西楼,凭栏独醉。静怡天涯荡香洲,月盈盈,馨风柔,回顾往事月幽梦。水悠悠,山雾重,云水茫茫几多愁,落花流水等闲悠。

一江春水向东流,人间徜徉景色幽。墨挥洒,雨蝶舞,劝君更尽一杯酒,往事迷雾涌心头。昙花一梦几成空,载不动,几多愁,往事历历上心头。

挥墨寄语月姣莹,独自芳菲度春秋。望长亭,月黄昏,折柳赋诗盼聚首。落花飞,流水幽,几度飞花凝乡愁。翩翩霓裳舞苍穹,落花流水赋诗韵,共赴香舟云梦瑶。

云水间,踏雪痕,云梦相随赋清幽。莫轻弹,琵琶弦,枕畔幽芳墨香涵。尘香飘逸盈芳菲,彩蝶翩舞花间逸,云雾朦胧罩苍穹,月上西楼,凭栏独醉。

云轻柔,静思幽,云水苍茫几多愁,墨笔挥,梅雪落,香墨点点素绢凝。瀑丝垂,粉面凝,画诗写意赋诗柔。

月上西楼,凭栏独醉。缕缕清辉映琼楼,雨蝶舞,伊人愁,陌上花开芳菲凝。君可见,清秋韵,水中踏浪逸香舟。谁人奏乐,梦系兰舟,醉醺醺尚寻芳酒。

月上西楼,凭栏独醉。一枕落花枕畔幽,万卷诗书韵连城。轻展纸,挥墨醇,花落窗前漫香帘。月朦胧,枕幽梦,桃花诗笺墨芳涵。

月盈盈,醉红尘,执笔研墨赋兰舟,清风怡,花飘散,舒卷写意载乾坤。云水间,荡轻舟,一袭素衣冰心凝。

眼波横,眉淡描,山峰相聚流云畔,幽笛横吹奏丝弦,一曲琴瑟和旋曲,秀发如云清风柔。琼雪飘,松苍翠,延年益寿颂万年,楚潇烟,漫华年,梅花独芳涵幽香。

月上西楼,凭栏独醉。佳期如梦,美景如烟,玉盏倾杯醉含笑,千年一梦携婵娟。

月上西楼,凭栏独醉。心泉涌荡,溪流潺潺,高山流水唱和,却道是,人生一世,草长一春,烟雨潇潇。执笔江山美如画,醉墨千滴凝清幽,一枕落花熏醉韵,几重流云插云簪。今夜月色盈盈,凭栏独醉,花舞翩跹,赋诗梦携手共醉。

徘徊

徘徊、彳亍于嫩绿绽放的桃李树下,怀想不久前的这里,正一场繁华盛世的花事,旖旎了三月,靓丽了春。

可叹,那一树树繁花,终是敌不过季节更替,和暴风骤雨的无情摧残,已然无可奈何零落成泥。好怜惜那凋零的瓣瓣落花!百转千回,半世绸缪;千番期冀,一桩夙愿起,只想脱离尘嚣、避开人间烦杂,与君牵手、共赴一场盛世繁华,于一份清宁里细看花开、静听风吟、逐月诵词章!

奈何,一份牵念,各自天涯。花红无百日,岁月总无情。错过的花期又将那痴痴的念想搁置于流年的过往里,陈酿为《花心》里那划向你心海的一场梦景旧曲。

红尘陌上,人生到底能有几何随心如愿之事?“不期花下醉,只盼枕月眠;花月两相照,只有云知晓”的浪漫暖柔毕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眼见嫩绿如翠,须将一份闲愁放逐于挤出云层的曦光里,唯愿,落红不是无情物,嫁予春风任缠绵!仰首蓝天白云,苍穹万里。一支瘦笔写天涯,虽无力气贯长虹,却可将卿之惋惜的清愁抛进浩渺,随风而去,随云而散。

凝眸浓绿成荫,翠华千里。只身徘徊,独思量:“落花飞散水月旁,人间几多沧桑”又有何妨?撇拉横竖,几点墨迹,仗剑文字上青天,“醉卧云端笑人间”!

流年飞瞬,岁月如歌。春去了夏来,秋去了,冬至。一份嫣然、一丛绿,千番娇媚,万般妖娆;哪年、哪月、哪一季不是自然之歌?

人生几何,生命如歌。道路漫漫,从少年懵懂到青年疏狂,由中年负重至花甲明了;哪一份成长、哪一次历练、哪一回沉淀,不是欢歌、劲歌、忧伤歌,歌歌如吟?

生命有限,而生活则是无限的。生命不由人,生活由人;生活的质量取决于个人的心性。把金钱、欲望交给清风微云,让其淡暖生香。将时光里那一份份倾心的感动沉淀进记忆的长河,使其曾经那十指相扣、双影相投的缱绻暖柔温润过往,氤氲流年。

人生如戏,不过清梦一场。红尘万丈,又有谁逃得脱被命运羁押?该来的终须来,该去的,纵然天罗地网依然还去。花开花落终有情,潮起潮落皆是歌。且让我们怀一颗云水禅心,淡看红尘;如此,便梦里梦外,春暖花开。爱过,方知情浓;暮年,还觉恬淡惬意。当岁月的沧桑在容颜的沟壑里陈酿出生活和生命的甘醇时,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方若醍醐灌顶,幡然憬悟。一种生活,终有一番感悟;一息生命,尚得一场风歌。施恬淡与宁静步步为营,围剿你内心的繁杂,让生命且歌且行且溢彩。

此岸,许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彼岸,我将拾起被春花落红印染的画笔

若是懂得,请珍惜

活在这世上,很多东西,或许也曾渴望拥有,但我却从不贪图得到。倘若得到注定失去,我宁可不曾拥有。

一直都知道,任何一种失去,于自己的内心,都会是一种痛。所以不能长久的,从不敢轻易求得。其实比起体肤之痛,我更害怕心的疼痛与无措,于人于物于感情。所以我在乎有缘相识的每一个人,也珍惜身边的每一种感情。甚至包括与自己结缘的每一个小动物的生命。可即便如此,那些形如过客的人与事物,也还是依旧演绎着种种离愁别绪的故事,不曾改变。

或许,日子可以小心呵护的过,那么每一分每一秒,可能都会在意料之中;又或许,日子也可以从容淡定的过,那么时光匆匆,你会发现那份仓促令你无从追赶。

有些时候,你明明用心相待,悉心照料了,诸如家中小兔,可它还是说死就死了,来不及挽留,也不需要言别,就那样说走就走。

也许,很多时候,不是你付出什么就必定回报什么,诸如那些漂泊在红尘中寻觅归宿的行者。有些人有些情,任你再情深似海,心爱如命,终究也温热不了凉薄之心,改变不了离散之劫。任你倾城的心感动了整个世界,却就是丝毫感动不了你想要感动的人。所以,人生的无奈就在于,很多时候,付出只是你自己的事情,而是否回应如何回报,却永远只是别人的事情,你无从左右!

当杯中酒已尽,旧事已成尘,那些徜徉在生命中的万物情缘,必定要经历百难千劫,才能幻化虚空。只是人生如梦,那些走过的岁月,谁又能回头?那些温馨的画面,也只能在记忆中重温。任凭你多么不舍,多么不解,亦或多么不情愿,都一样是回不去了的!

没有亲历过失去,就永远无法深切的体会那种发自内心的怅然若失和清冷无助。人生总是习惯了踏花拾锦年,枕梦寻安好的常态,却很少有人安思隐忧,逸酌隐痛。认为那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其实不然。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也不管是亲情友情,亦或爱情,适当的在拥有的此刻去想倘若失去的痛苦,会让自己更清楚的明白其于心分量的所在,以便让自己在拥有的时候就知道应该怎样去珍惜,去在乎,甚至去呵护。永远不要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后知后觉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徒劳,我们需要的,是以防患于未然的谨慎,来写意真诚无悔的温情人生。人生,就是走过曾经,来到现在,走向未来。未来是梦,现在已然,而曾经,却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它承载着流年过往,记录着春花秋月。我们总会将曾经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回放在那些独处的黑夜,静静地沉醉,静静地回忆!。

只是,能够回忆的,大都已不再拥有,已然拥有的,却总是被忽略在我们无谓的追思当中。而沉默的时光,早已载着你记忆中的风景,渐行渐远渐分离……

蓦然回首,谁让瞬间像永远?谁让此刻像从前?谁让回忆染风霜?谁让过往泣薄凉?夜阑静,暮云收,执笔诉怀更与谁人说?

今夜伤怀,其实只为悼念小兔。不管到底是因为什么,它的突然死去,始终让我觉得难过。但更让我感到难过的是,人为什么总是在失去后才去检讨不足,追悔失误。总是在已经无法改变的结局面前,做着于事无补的假设;总是在怅然若失的悲伤之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曾经拥有的幸福。其实,我们拥有的又岂止是那些“曾经”,每一个”曾经”都是当下的过去。比起那些已然失去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所有。

临窗听雨,一纸忧伤于笔尖萦绕;相思太深,经不起那一帘夜雨的轻吟浅叩。那些不舍的背影,就这样转身在记忆的雨雾迷蒙中,直到消失不见。生命,应该珍惜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因为你永远都无法预料,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亦或失去什么……

清梦如初,静守流年

为你,掬一捧离落时的芬芳,编织一个清梦如初,你情之所终处,是我半绽将开的静默。我爱之所归处,是你一吻天荒的誓言!

——题记

浅梦深秋里相识,静美纷飞里共语,为一场惊鸿的命定之遇,我洗净铅华,倾尽流年,只为与你赴一场倾世绝恋。只盼能与君执手流年,笑看红尘三千。择一处山水湖畔,与你相伴朝夕,抚萧弄笛,栽竹种菊,执手同老,白首不相离!

谁曾想,人生际遇千回百转,姻缘聚散不过一回眸,一擦肩;独相思,两相忘;待陌上情缘尘埃落定,唯有影子还孑然追随。光年转角处,零丁飘落着几朵残花,落英缤纷是曾经的故事,哀婉无力是如今的姿态。回眸处,只剩下一片寂寞凌世盛放,唯有一段沧桑风月与之相伴。青丝纠愁处,缠绵着一段心事阑珊,久久的,久久的叹息!我虔诚于别离的渡口,为你唱一曲红尘恋歌,穿透云霄,开成相思之花,于岁月的枝头上,盈盈绽放。掬一捧离落时的芬芳,编织一个清梦如初,你情之所终处,是我半绽将开的静默。我爱之所归处,是你一吻天荒的誓言。你曰三生不离,三世不弃,我言此生不换,此情不渝。

你别去,不怪你,只恨岁月太长,红尘太深;我痴颠,不怪你,只恨相思太近,天涯太远;纵然一曲清歌寄离愁是余生唯一的风景,我也愿为你静守一隅心湖,把这份思念绽成永恒!

陌上花开,一帘如烟的幽梦踏着轻盈的步伐,在凄清的玄月之夜悄然而来,你回眸一笑,温暖如初。好想,就住在那个梦里,与你默然相对,寂静欢喜。好想与你,细品这人间如烟火般的岁月,共赏风里秋叶,雨里落花。好想与你,聆听风与沙的恋曲。好想与你,守一份闲云野鹤的平淡,过一种简洁无扰的生活,淡薄名利,闲散自在!

缘分尽头时,终是躲不过各安天命的结局,过往一切,终成镜花水月,种种誓言,也变成泡沫,破碎不堪!当繁华落尽之时,风吹起片片记忆,跌落在眉间,红尘旧事里的清愁,缄默于心。那些念念不忘的相思,已化成一笺笺的心语,落墨笔下!

中国民间面具 篇11

溯源

远古时期的岩画、陶器、壁画中留下了中国史前时代面具文化的踪迹,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等。这些岩画大多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兽面像是这一时期面具的主要表现题材,其中出现了大量夸张、变形的假面形象。

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中。“傩”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殷商时期出现了戴木质面具的傩舞。

秦汉面具广泛用于傩祭、百戏、丧葬与狩猎活动。“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秦汉时又称“角抵戏”,由两三名头戴牛角的表演者演出。

两晋南北朝时期,面具角色与造型更加多样化,世俗人物形象开始出现在面具造型中。这时期的面具,除用于傩祭与百戏外,还用于战争中。

隋唐时期乐舞、戏剧盛行,对乐舞面具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著名的乐舞《兰陵王》描述北齐兰陵武王高长恭骁勇善战,但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慑敌人,因此每次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人们敬慕其武勇,就摹仿他的动作,戴上面具,配以歌舞创作出一种“兰陵王”的乐舞。兰陵王面具对后世戏曲人物脸部造型影响很大,日本至今保留有陵王面具。

宋代傩面具文化极其繁荣,广泛用于乐舞、戏剧之外,如作为吞口悬于宅门以镇宅,也作为玩具和摆设在集市出售。面具角色形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世俗化转变,同时摆脱了以往单纯的狰狞面孔,出现了具有纯粹欣赏价值的造型。宋代社火面具由于民间社火活动的盛行而丰富多彩。社火舞队的表演内容主要是戴假面具,乔装打扮成“狮豹”、“神鬼”、“番人”等滑稽的形象供人娱乐。

明清时期,面具广泛用于傩戏、藏戏和其他戏剧,以及各种宫廷、寺院及民间舞蹈中。由于明代屯兵西南,军傩与当地巫术活动相融合,对边陲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藏面具随着藏传佛教而向北发展,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各喇嘛庙中盛行。这些地区的傩戏、藏戏及其面具流传至今,完整地保留了傩文化的形态,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中国民间面具的地域分布,呈两条弧线带状态:一条以四川为起点,向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江

西、安徽、福建等省(区)延伸,主要盛行傩面具;一条以西藏为源头,向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辐射,主要盛行藏面具。此外,其他地区还盛行一些乐舞面具和祭祀面具,但影响远不如傩面具与藏面具。中国民间面具按用途可分为祭祀面具、乐舞面具、镇宅面具三大类。

1.祭祀面具

生命礼仪面具 主要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中,在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上使用。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威宁板底乡彝族村寨的“撮泰吉”,保留着许多原始傩戏文化的特征和信息。瑶族男子成年时必须进行度戒仪式,才可以结婚、生育、参与宗教活动。仪式中佩带的面具都具有各自特殊的社会文化涵义与符号含义。此外,彝族、哈尼族、土家族的婚礼面具,佤、壮、彝、景颇、纳西、布依、苗等民族的丧礼面具,都属于生命礼仪面具。

节日祭祀面具 节日祭祀活动的主题是祭祀神祖,祈求农业丰收、人口繁衍。白族吹吹腔面具、彝族火把节面具、壮族祭龙节面具、白马藏人十二相面具等,都属于这类面具。

2.乐舞面具

乐舞是古代对舞蹈、杂技和戏剧的总称。在这些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节日庆典活动与各种演出中,面具被当做神灵和祖灵的凭依物,依然扮演着“娱神”的角色同时,也日益增多了自娱、娱人的成分。

傩戏面具 傩戏由傩祭演变而来,在表演形式上依附于宗教祭祀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贵州傩戏又称傩堂戏、傩坛戏,流传于黔北、东、南的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布依族、侗族与汉族中。傩堂戏演出总是和“冲傩还愿”的习俗结合在一起,很少作为单独的戏剧进行表演。傩堂戏面具共有24枚,可演出24出小戏,如《开洞先锋》、《关公斩蔡阳》、《开山猛将》、《钟馗斩鬼》等。广西壮、瑶等民族的师公戏,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的阳戏等,均属于傩戏范围。

地戏面具 地戏源于古代军队盛行的军傩活动,用于阵前驱疫逐邪。明代初年,中央王朝大军进发边疆,在滇黔战略要地设立屯堡,实行屯军屯田,江南傩戏得以随军流入贵州,遂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至清代初期形成地戏。地戏最初只是在屯军及其后裔的屯堡中流行,后逐渐传入附近的布依族、苗族、仡佬族村寨,成为一种世代传承的祭祀娱乐活动。地戏一般每年春节期间与农历7月中旬演出两次。

羌姆面具“羌姆”即神舞,亦称“跳神”,即寺庙中的舞蹈。门巴族称为“呛木”,蒙古族称为“查玛”,在青海称“跳欠”,在北京雍和宫则称为“跳布扎”。神舞中所戴面具称为羌姆面具,在藏传佛教文化圈内的大喇嘛庙中广为流传。羌姆面具尺寸硕大,造型怪诞,角色大都出自藏传佛教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羌姆面具大多为假头,即立体面具,戴时将头部全部罩住。

藏戏面具 藏戏在西藏流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分为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德格戏、昌都戏、木雅戏、嘉戎戏六大剧种。藏戏面具分为温巴、神魔、人物和动物四大类。造型又分为平板假面与立体假头两种,以造型和色调来区别人物的善、恶、忠、奸。

社火面具“社火”亦称“射虎”,据传源于3000年前周代的社祭,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演活动。人们头戴面具,围绕篝火,祭祀社神,以祈求丰收、驱鬼逐疫。当地视土地神为社神,因此叫“社火”。

社火面具以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在艺术表现上着重于额头、眼睛和嘴部的变化,以抽象符号、色彩来标识角色的身分,象征性地表现各种神仙灵怪、历史人物等。社火面具色彩鲜明、古朴单纯、对比强烈,富于浪漫色彩和地方特色。

3.镇宅面具

傩戏演出中的神坛上,藏传佛教寺庙中、帐中往往悬挂有各类神面具,以镇宅、镇庙、驱魔求吉。这类面具形体硕大,往往是普通面具的好几倍。除此之外,镇宅面具中还包括各种吞口、社火马勺等。

吞口即怪兽面具,突眼宽鼻,大口利牙,形状可怖,大多为木雕或葫芦瓢加彩绘,造型多为虎头形,也有凶神状。吞口面具多悬挂于室内或屋檐下,也可作为石刻镶嵌于门旁的砖墙上,起到镇宅的作用。

陕西民间习俗在舀水用的木制马勺上彩绘龙、虎、狮、饕餮、怪兽形象,作为镇宅辟邪的吉祥物。民间又称马勺为“马勺脸谱”或“社火马勺”等, 它是吞口的一种,近代又成为一种镇宅的装饰品。

工艺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差异,面具艺人们就地取材,以各种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异、色彩绚丽的面具。民间面具用多种工艺制成,主要有三种。一是木雕面具,取木质细腻的白杨、丁木、白果、楸树、樟木等为材料,工艺复杂而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夸张,如贵州地戏面具。二是脱胎立体面具,主要是泥塑或者泥塑脱出纸壳、布壳等材料,用颜料加以绘制而成,如云南关索戏面具、藏戏面具等。三是平板面具,主要以皮革、布料、毛线、纸等材料经压塑、拼贴、缝缀而成。面具造型工艺之丰富无法在此一一赘述,总之,它反映了中国民间面具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日记妈妈我想对您说下一篇:写给学生的班主任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