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2024-08-10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精选9篇)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篇1

全球新风系统行业现状

新风系统自诞生以来,为人类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使用新风系统的家庭越来越多,也让人们对新风系统越来越重视。几年时间,许多国家已经颁布实施了不少有关新风系统政策法规,以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关于新风系统政策法规为例。

英国:新风系统政策法规《清洁空气法案》

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1974年《空气污染控制法案》、2001年伦敦市发布《空气质量战略草案》。1977年到1999年,新风系统在英国的销售量为7500万台,97.81%的室内环境已经安装新风系统。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学校、酒吧,安装具有置换空气功能的新风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规范,如今在伦敦,你会发现每个家庭都会安装1~2台新风系统。

日本:新风系统政策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

1968年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法》,1970年对该法进行大规模修改,之后又多次修改,1990年进行的修改中扩充了环境影响评价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内容。2008年,新风系统在日本的销售量为1500万台,据日本相关协会调查显示:新风系统市场的年增长率为23.51%。日本各级行政机关、公司以及家庭都安装了新风系统,已经成为了一种房屋标配,是衡量房屋合格的一项标准。

美国:新风系统政策法规《清洁空气法》

美国1970年颁布《清洁空气法》,对每一种空气污染物都规定了法定的最高限度,1977该法再次修订,划定空气质量控制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并要求各州制定实施计划!

1975年,美国新风系统的年销售量为50万台,1994年达到800万台,2005年突破2100万台。今天的美国,室内安装新风系统,就像购置电视机、冰箱一样,成为了一种必备的家电,即便在不开窗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也时刻保持新鲜!

中国:新风系统政策法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制定的。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每小时30立方米的新风量。从2003年至今,中国改善室内空气污染的各类产品逐步出现,新风系统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善了居室空气质量。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篇2

印度:复苏初现端倪

受到国际大环境, 以及国内紧缩货币政策、消费信心不足、经济改革推进不利等因素影响, 印度经济增速不乐观。

牛津经济报告预测, 印度主要机床用户行业在经历了连续2年的萎缩之后, 2014年将增长5.2%, 从而有望带动机床消费增长3.8%。但机床市场的增长也会受到印度央行紧缩银根以及政府改革进度的影响。印度机床协会对市场较为乐观, 他们认为, 由于2014年政府实施汽车减税政策, 把消费税从12%减至10%, 汽车消费的增长将拉动机床市场增长。预计机床消费将增长5%~10%, 而2015年市场将同比增加15%。

印度机床消费稳定在20.5亿美元, 其中三分之一为国产机床。最近两个季度, 随着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国防、能源等领域的一些项目的启动, 机床订单呈现增长态势。市场需求的突出特点是成形机床的需求持续增加。

中国:需求乏力

牛津经济报告认为, 中国正在实施减少投资拉动的经济再平衡措施, 令经济增速有所趋缓, 预计2014年增速为7.2%, 2015年为7.1%。由于投资乏力, 机械、商用车、金属制品业都将面临疲软的用户需求。产能利用率不高进一步减少新设备购置支出以及企业扩张。在中期内对机床消费有一定抑制作用。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显示, 机床工具市场持续低迷, 金切机床市场最为显著, 进口机床大幅下滑, 低端产品需求明显减少。机床工具出口呈小幅波动增长状态。

2013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达到319.1亿美元, 同比减少16.6%。其中金切机床消费207.1亿美元, 同比减少24.4%;成形机床112亿美元, 同比增长2.8%。

尽管大部分机床工具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但是在“专、精、特”产品、自动化产品、以及高增值服务等领域, 均显示逆势增长态势, 而这种趋势必将会延续至今后若干年。

对于2014~2015年的走势,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认为:市场需求总量的明显减少和需求结构的加速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这种变革不仅会倒逼中国机床工具产业调整转型, 也对全球机床工具制造商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欧盟:开启增长的步伐

2013年第二季度欧盟GDP由负转正, 标志着欧盟经历的最长一次经济危机在2013年得以终止。目前欧盟整体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了2008年以来最高值, 高居不下的失业率在一些国家也开始回落。欧盟内消费和投资双双增长, 同时, 经济增长减少了对外部的依赖程度。工业生产温和增长, 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历史平均水平。

欧盟机床出口占产值83%, 受到新兴市场 (中国、印度、俄罗斯) 疲软的影响, 2013年欧盟机床发货量达到183亿欧元, 为历史第二高位。

2013年欧盟机床消费同比减少4%, 但2014年已开始恢复增长。目前欧盟内机床订单季度同比和年度同比分别增长8%和16%, 谨慎乐观地估计, 全年欧盟机床消费将增长4.6%。应该高于中国和台湾的机床增速。

欧盟机床订单主要来自设备更新改造以及新兴市场, 而欧盟内部全新设备购置最大的行业—汽车行业缺少投资动力。

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欧洲机床联合会认为, 智能化生产将引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智能化制造将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产品更加精密;人机对话更加便捷;复杂零件的加工更加简单;服务更加顺畅。总之, 智能化开创了一个新的窗口, 使生产过程更加节约资源和能源, 对环境的影响将大幅降低。

随着欧洲经济复苏, 欧盟的货币政策很可能趋于紧缩, 汇率也将有所提升至正常水平。预计未来五年内, 欧洲经济平均增速为1.9%,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3.4%。由于前两年设备投资有所减缓, 预计未来两年机床消费年均增长5.8%。

德国:经济增长尚不稳定

2014年, 德国钢铁、电气、机械、轨道交通、航空等机床用户领域的快速增长, 将对德国机床的需求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2013年, 德国机床的海外订单增长较高的国家———土耳其、英国和俄罗斯在2014年的增长将不再显著。海外订单将主要依靠亚洲和美洲。

预计2014年德国机床国内和海外订单将实现10%的增长, 机床产值增长3%, 达到148亿欧元, 为历史最高点。如2015年世界政治格局稳定, 不出现地区危机的话, 预计这种增长态势仍将继续。

德国机床协会认为, 未来几年机床技术发展的趋势将体现在个性化、自动化、高效率上。个性化产品已经不仅仅是机床本身, 而是这种理念渗透到机床的各个辅助部件上, 如冷却系统、上下料系统、仓储系统等。有些用户已经不再规划大型生产线, 而仅仅是选择那些必须有的关键机床。用户提供零件, 由机床制造商来设计解决方案。此外, 节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主题, 通过使用变频电机、低功率液压阀等元器件减少能量消耗已是一种趋势。

意大利:机床需求稳步提升

2013年意大利机床产值为47.8亿欧元, 同比微降1%;连续三年同比下降。其中出口占四分之三。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从目前情况看, 进口微增0.7%, 机床消费已达谷底, 比2012年同比降低1.6%。

牛津经济报告认为, 2014年意大利仍未摆脱国内高失业率和紧缩银根的影响, 国内消费乏力, 但出口会有所增长, 因此预计2014年意大利GDP将微增0.1%。机床行业的主要用户行业将实现恢复性增长, 达到2.3%, 但2013年增长迅猛的精密及光学仪器行业产值将有所降低。预计2014年, 意大利机床产值将增长4.6%, 达到50亿欧元;出口将创历史高点, 出口率仍保持75%以上。

意大利机器人及自动化工业协会认为, 尽管汽车工业疲软, 打击了机床工业, 但其他领域, 如生物医药、纳米技术、能源、航天航空等领域为机床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欧盟“展望2020”的框架下, 资本将更多地投入到技术创新, 为意大利机床工业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意大利机床工业产值的5%用于研发, 通过与最终用户的紧密合作, 意大利机床制造企业追求为用户提供最适用的产品。

西班牙:机床订单增势喜人

西班牙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出西班牙经济下滑趋势趋缓, 2013年经济增长-1.3%, 预计2014年能实现正增长0.5%。增长的动力来自制造业, 特别是机床工业的主要用户领域, 如汽车零部件、能源 (风电、液压、光伏、石油) 、航空、铁路等领域。预计这些用户领域增速将达到4.2%, 为西班牙工业平均增速的6倍, 从而带动机床订单迅速增长。

西班牙机床消费经历了10年的负增长, 于2013年同比增长4.5%, 这或将是一个由负转正的转折点。但也必须看到, 西班牙国内高失业率以及银根紧缩的问题可能会抑制机床消费的增长。

日本:政府支撑产业增长

2013年日本GDP增长1.7%, 预计2014年仍能达到这一增速。增长点将来自私人投资的设备更新改造。日本经济实现复苏, 主要因素可以认为是汇率因素 (货币贬值) ;以及政府实施的税制改革刺激制造业消费。

2013年日本机床订单同比降低7.9%, 其中国内订单同比增长6.6%。主要源于政府采购增长直接或间接拉动。在日本, 机床的主要用户领域中, 通用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航空、造船、运输设备等行业订单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而电子及精密机械行业的订单微降。由于来自亚洲的订单减少14.4%, 2013年日本的海外订单连续两年下滑。

日本政府的宽松经济政策和刺激性投资政策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 预计能够带动2014年机床订单增长16.3%。就海外市场而言, 亚洲仍将是日本的主要市场, 约占4成;之后是北美, 超过三分之一;欧洲占2成。美国已超过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场。

美国:制造业助推美国经济增长

尽管美国经济并未向一些亚洲国家呈现高速增长, 但是连续四年保持3~4%的稳定增长实属不易。预计2014年美国GDP仍将保持3%的增速。由此看出, “重返制造业”战略为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首次依靠制造业实现经济复苏。

2014年美国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大国, 低廉的能源价格和运输成本、安全的输送网路, 确保本土制造业在全球更具竞争力。在未来两三年内, 机床行业最应关注的领域包括:第一, 汽车工业, 它仍将是最具活力的行业, 新车型的不断推出、动力系统的定期更新换代都将成为投资的重点。第二个增长的行业是航空航天, 全球对各类商用飞机的需求不断增加, 使美国的飞机生产企业订单充足。最后一个, 重返制造业战略催生大量外协加工企业。因为他们服务于各个行业, 因此这些企业是最大的机床消费群体。

美国机床协会认为, 未来机床制造技术的趋势将表现在机器人、自动化、大数据等方面。

英国:期待强劲复苏

随着资本从房地产转向出口和商业投资, 英国经济开始呈现复苏, 2013年英国GDP约增长1.9%, 预计2014年将有2.2%的增长, 意味着所有工业领域都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估计机床消费将增加4%。2013年英国机床产值为6亿英镑, 同比增长4%, 其中85%出口, 机床消费6.4亿英镑。

在英国, 机床技术发展的明显趋势是技术驱动以及自动化应用日益深入。这依赖于英国本土的几大工业领域的迅速发展。首先, 英国拥有强大的航空航天工业, 位居世界第二位, 是机床工具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驱动力。该领域已保持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第二, 众多外国汽车企业在英国都有工厂, 对机床需求的拉动作用举足轻重。此外, 不可忽视的是能源领域, 英国正在铺设石油、天然气管线, 加上核电、风电等绿色能源, 英国在能源工业的投资量非常大。

韩国:投资稳步增长

2013年, 韩国制造业开始呈现复苏态势, 汽车、通用机械与设备等行业的机床采购量开始增加。牛津经济报告预测, 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强势投资拉动下, 2014年韩国制造业将稳步增长。

根据韩国机床协会提供的数据, 2013年韩国机床订单有以下几个特点:海外订单增速高于国内订单;数控机床订单增长而普通机床订单下滑;数控车床订单降幅明显大于加工中心订单降幅;除来自汽车行业的机床订单下滑外, 其他行业均呈现增长, 而电子、电气、IT产业订单增幅尤为显著。

随着全球经济趋稳, 投资者信心将进一步增强, 预计2014年韩国机床各用户领域增速将达到10.9%, 从而带动机床消费增长5.1%。

台湾:加速增长的2014年

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台湾经济持续不振, 但在全球经济增速加快, 特别是美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带动下, 预计2014年台湾经济将强劲反弹。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篇3

近日,美国印刷市场与资讯研究机构PRIMIR发布预测:2014年全球印刷业总产值将达7250亿美元,这虽较之前预测的印刷产值在2011年就将突破7200亿美元大关延迟了3年。但面对危机、面对印刷市场因为数字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变化,印刷总量依然在缓慢上升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这一消息至少告诉我们,印刷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失去自己应有的作用,只是传统印刷业的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乃至工艺流程都应该顺应潮流作出应有的调整。

事实上,传统印刷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评价截然不同,发达国家看衰,发展中国家看好。去年5月,在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上,10位来自各国代表的发言最能区分出两大阵营之间的差别,英、美、德、日、意、韩看衰传统印刷,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的印刷行业领导则依然看好。

英国出版、印刷及媒体技术供应商协会会长彼得?莫里斯在发言中强调“变化正在迅速发生”,为此,“印刷必须研究做什么,印刷必须与客户沟通”,必须“了解印刷如何与其他渠道合作”,“如何利用印刷作为跳板进入到相关服务领域”。这位会长告诉我们的是:印刷市场的传统加工定位必须作出调整,必须学会融入其他渠道,寻找印刷业的新出路。

日本印刷产业机械工业会专务理事樋口恭司的观点与英国会长异曲同工,他认为传统印刷应该要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增加上“α”(印刷+其他),至于这个“α”是什么,不同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但唯有通过对印刷范畴的扩张,对印刷技术的创新、方法的改进,才有可能重振处于衰退中的印刷行业。

与上述发言截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或者因为文盲人数的减少,对内容印刷的需求有增加(印度);或者因为有“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激增的需求”与“消费者信心指数提高,认为消费者购买会增加”(印尼);或者因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收入的持续上升,将提高包装材料在巴基斯坦的消费量,印刷业将随着其他行业的繁荣而繁荣”,总之,他们对传统印刷业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中国实际上是介于上述两者间的印刷大国,就印刷业面临的市场状况看,这几年日子过得相对艰难,因为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印刷工价却是不升反降,海外加工定单的数量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减少,加之中国网民数量众多而在利用业余时间深度阅读上又缺乏良好的习惯,内容印刷业受市场的冲击很大,耳闻倒闭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多,就此印刷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这同发达国家的情况有点相像。但是,中国毕竟是人口大国,而且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又很大,此伏彼起,传统印刷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着发展空间,这又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十分相像。

与民间的感受截然不同,官方的统计数据反映出印刷市场仍是一片光明,自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数年来,2010年我国印刷业的产值达到7706.5亿元、2011年达到8677.13亿元、2012年达到9510.13亿元,似乎危机对这个行业没有丝毫影响,这与民间的感受相距甚远。但让人感到有点纳闷的是,IBISWord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称“2013年美国印刷业总收入为780亿美元”,按1︰6.1折成人民币也不过就是4758亿元,难道中国就此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印刷大国?显然这是统计数据给我们开了个玩笑,二者中总有一个数据发生了变异。IBISWord还告诉我们:在过去5年里美国印刷是以负3.7%的速度在下滑。2013年的英国则以89亿英镑(按1︰10.3折合成人民币为917亿元)的印刷营收又较上年减少了4.9%。

在谈及传统印刷面临转型压力的时候,还有一个现象可能很少有人想到,那就是在经济危机肆虐全球的过去5年时间里,全球10个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有7个是在非洲。报道还称:自1998年以来非洲的人均收入增长超过2/3。经济增长了,人们对印刷的需求也应该跟着增长。为此,在主张中国的印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抓住机会到非洲去发展?

笔者是想用上述数据与分析说明,把传统印刷看得一片漆黑是不对的,它们在各地的表现存在差异,在内容印刷、包装印刷等不同的领域里也同样存在差异,关键是必须顺应市场发展作出相应调整,从市场定位到商业模式,从业务范畴到服务方略,甚至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唯有变才能赢得传统印刷重生的春天,因循守旧、以不变应万变是迟早要被发展中的时代淘汰出局的。

全球传统印刷的发展趋势

尽管传统印刷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印刷并不会因之消失,也完全不必过于悲观,即便是像书报刊之类眼下受到冲击最大的内容印刷市场,其发行数量可能会有变化,但对爱好深度阅读,爱好收藏的对象来说,可能依旧会钟爱于此。就印刷整体而言,期间变化的仅是由印刷工艺的性价比决定的市场占有量。比如,因为我国的数字印刷设备与耗材至今主要依赖进口,昂贵的价格使得国内的数字印刷占比远不及发达国家,伴随着这些设备与耗材的国产化或许数字印刷的占比将会上升,而传统胶版印刷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认为传统印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依旧有施展身手的空间,是因为包装印刷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向上发展,这块庞大的市场对胶版印刷、柔版印刷都有着与时俱增的需求。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前是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公布的数据也可以佐证:2010年包装印刷在印刷总产出中的占比是70.51%,出版物印刷的占比仅为15.09%;2011年包装印刷的占比是72.51%,出版物印刷的产值占比为14.19%;2012年公布的数据对包装印刷与出版物印刷的产值没有细分,尽管如此依旧可以肯定:伴随着网络阅读者的增加,包装印刷占比是持续向上,内容印刷则是继续下滑。至于国际印刷市场的状况,我们还看不到相应的统计数据,但大趋势应该是一致的。

当然,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包括包装印刷在内的传统印刷企业在产品的市场定位、获利的商业模式,乃至工艺流程上还是应该有所调整,传统印刷企业适当引进数字印刷设备,根据市场需求与产品成本选择加工工艺,走混合印刷的道路或许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建议。

nlc202309021544

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市场变化,以加工为定位的印刷业必须要变成以市场需求为定位,从历史上的以“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努力增加自己的服务手段,成为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产品供应商。

他们或者可以像新加坡独资的苏州达成包装公司一样,不仅生产包装箱,而且通过对箱体内层的涂布增加包装箱的功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或者可以像上海柯创印刷公司一样,集编、印、发于一体,把印刷的命运由原本的受客户主导改变为视自身的出版发行情况来引领,避免受制于人;或者可以像山东临沂新华印刷物流公司一样,在印刷之外增加物流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赢得更大的市场订单。这样的成功企业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企业坚守的大多还是传统印刷,但是他们的市场定位变了,更多的是通过服务,包括延伸服务,为客户带来利润最终获得自身的利润。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总是在变,需求有增有减,关键在于印刷企业必须努力琢磨消费者需求,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首先当然还是印刷服务,如果客户能够从中感受到印刷企业不可或缺的帮助,那印刷企业的业务自然也就能伴随着客户的发展而蒸蒸日上。

再则,印刷企业在下一步的转型发展中也得瞄准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地融入最新技术。所谓发展功能性印刷,其实就是把传统印刷与最新科技成果融合在一起,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扩大印刷企业为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当然,在印刷努力向其他产业做延伸的时候,其他产业也在利用自身所长向印刷产业做延伸,长期来从事印后加工机械制造的天津长荣联手台湾健豪开辟印刷工厂即是一个典型。

之所以把功能性印刷看作是印刷产业的延伸,是因为印刷本来是一项为书画做色彩还原、大量复制的生产工艺,在传统印刷中需要的是视觉或触感,是感官,而功能性印刷大都需要依仗设备来解读,与色彩毫无关系。比如像乘车卡之类的智能标签(RFID)需要射频识别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使用的条形码和二维码也都需要读卡机;近阶段议论得最为热烈的3D打印属于增值制造,除了在付诸生产

前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处理与传统印刷具有共通性,机械打印的过程与印刷似乎是毫无关联。但就因为这是一块处于增长中的业务,所以印刷行业在积极地加以拓展。杜塞尔多夫中国公司总经理Hans Wemer Reinharddoushuo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前中国功能性印刷也正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医疗、电子消费品、使用纸张、金属、玻璃或者其他物料的包装业等已经为印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市场。”

在印刷业下一步发展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融入互联网,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PT”(1024T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在颠覆着传统,在把很多传统产业推倒了重来,用互联网的方法再做一遍。那么印刷究竟应该如何应用互联网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呢?这已经成为行业内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业内媒体连续两年组织召开电商会议始终听众趋之如骛的原因,这需要印刷企业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传统印刷确实遇到了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但传统印刷的前景依然被看好,遭遇挑战就惊慌失措是不对的,但遭遇挑战无动于衷同样是错误的,我们应该顺应形势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只要看准方向,坚定不移,传统印刷企业就会迎来崭新的春天。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篇4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及铝型材用途不断扩展,全球铝型材的消耗量由2001年约869万吨增长至2009年约155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5%。预计2012年,全球铝型材消费量将达约1669万吨。

从地区来看,2001~2009年全球主要地区消费量呈现出不同走势,中国消费量比例迅速上升,而欧洲和北美洲呈现出下降趋势。截至2009年,中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比达到47%,而欧洲、北美洲和日本分别仅占21%、8%、6%,中国已经发展为铝型材的消费大国。从应用领域来看,建筑行业仍然是铝型材应用的主要领域,远远超过其他领域消费量,消费量逐年上涨,截至2009年占总消费量的63%以上。分地区看,北美、欧洲等发达地区2009年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平均比重已经超过50%,而中国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量仅32%,工业领域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

交通、家电、电子及机械设备等领域,由于铝产品具有质轻、价格低、可回收性的特点,在国家强调节能环保的前提下,铝型材在交通、家电、电子及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未来市场十分巨大。

铝型材在新能源环保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环保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太阳能和LED等产业,而铝型材由于具有导热好、自重轻等优点,在这些行业逐渐得到大量应用。

全行业的产业重组升级成为趋势。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提高,近年来国家针对铝合金型材加工行业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重复建设的情况,陆续出台了多项产业调整政策。2007年10月颁布的《铝工业准入条件》明确了新建铝加工项目的准入条件,并规定相关能耗、金属消耗指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将控制铝合金型材加工行业投资规模,规范行业的无序竞争,为注重产品品质、节能降耗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条件。

全球物流产业现状 篇5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业界普遍认为,物流业越发达,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物流总成本在GDP的比重就越低。

从全球物流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开展得较早较好,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而降低。据统计,1977~1981年,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物流成本高达16.8%,到1997年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到10.9%,这种成本的下降显著地提高了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再度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致在10%左右。美国为10.5%,英国为10.6%,法国为11.1%,意大利和荷兰均为11.3%,德国为13%,西班牙为11.5%,日本为11.4%。

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物流水平较低,物流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物流人才以及信息技术方面落后,社会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8%左右。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篇6

内容提示:据此测算,2014年中国粗钢(钢材折算)直接出口量将达到8000万吨,消化同期统计粗钢产量(预计)的一成左右。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其中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据有关资料,美国4月耐用消费品订单意外增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5月初值为56.2、5月消费信心指数攀升,均显示美国经济正在出现更快的扩张速度。欧元区5月综合PMI初值为53.9,略低于54点的4月读数,而4月终值为近3年高位(54.0)。该指数预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0.5%,这将成为3年来的最强增速。

尽管如此,受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疲弱的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仍然脆弱。为了巩固经济复苏,下半年发达国家将坚持或者加码货币宽松。欧元区有可能于6月份宣布再降利率,实施负利率政策;日本央行表示如有必要,将实行新的“QE”;美联储近期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由于美国通胀率预计仍将低于2%的目标水平,美联储将继续采取刺激性措施压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今年终结债券购买计划以后,还会在一段时间里将其基准利率保持在极低水平。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篇7

一、全球矿产资源跨国开发现状分析

1. 开发主体现状

跨国矿业公司主导全球矿业投融资, 进一步控制全球资源市场。随着跨国矿业公司的联合和规模的扩大, 跨国公司控制力增强, 目前全球铁矿石出口市场主要由淡水河谷、力拓及必和必拓三大公司操纵, 淡水河谷公司控制着欧洲市场, 后两个主宰着亚洲市场, 3家企业控制了世界铁矿石产量的36%。从矿业公司对金属控制的集中程度看, 最大的矿业公司控制了全球18.5%的铁矿石产量、19.2%的锰矿石产量、11.3%的铜矿产量、8.5%的金产量和8.7%的铅产量。10家公司控制了全球49%的铁矿石产量、64%的锰矿产量、53%的铜矿产量、47.5%的金产量和43%的锌产量。

2. 开发方式现状

从国际上看, 西方大国和跨国矿业公司实施全球矿产战略、开展矿业全球化。经营、勘察开发和利用国外矿产资源, 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矿业权市场运营, 勘察开发和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勘察开发领域最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 通过矿业权市场运作是跨国矿业公司勘察开发和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险勘察”和“购置”是跨国矿业公司在资源国取得矿业权的两种基本方式。第二种是通过矿业资本市场运营, 勘察开发和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矿业权为纽带的矿业资本市场运营, 成为跨国矿业公司取得对资源国矿产资源控制权的一种主要方式,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公司并购, 实现控制资源国矿产资源的目标;二是通过参股或购买股权的方式。第三种是通过矿产品市场运营, 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这是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最传统方式, 即通过贸易进口的方式取得资源国的资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货合同, 另一种是现货贸易。

3. 开发对象现状分析

矿产勘察投资集中于拉美、加拿大、非洲。对于大型矿业公司而言, 勘察投资的主要地区是拉美、加拿大和非洲。一般占其勘察投资的50%以上, 甚至达90%以上。拉美仍然是勘察投资最受欢迎的目的地, 2006年, 增长最快的是俄罗斯、蒙古和中国;其次是拉美地区, 主要是秘鲁和墨西哥投资的增长;第三是加拿大, 十大勘察投资目标国家的投资经费合计为48.84亿美元, 占世界总经费的68.5%。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是传统的三大投资目标国, 稳居世界前三位。中国显示出巨大吸引力, 首次跻身10大目标国行列。油气勘察投入稳步上升, 固体矿产勘察仍以金、铜为主, 金刚石勘察活动不断加强。金一直是最具吸引力的勘察矿种, 长期保持在勘察投资一半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铁矿石开发投资, 在多年下降后呈迅猛增长势头, 在需求和价格增长的驱动下, 成为最热的投资目标之一, 从2004年以来增长迅速。2005年总投资比2004年增长31.7%, 2006年又比2005年增长36%。

二、全球矿产资源跨国开发趋势分析

1. 经济全球化促进矿业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流。经济全球化促进矿业的全球化, 矿业全球化的实质是以跨国矿业公司为主体,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矿产勘察、开发、加工和矿产品营销活动, 按照市场机制下的比较利益原则,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较低价格较低成本的矿物原料。矿业全球化包括矿产品贸易全球化、矿业投资全球化、矿业服务全球化, 主要通过矿产资源跨国勘探、开发, 矿产品跨国加工和销售, 矿业公司跨国并购和上市, 矿业资金跨国流动, 大型矿产勘察和开发项目多国公司联合投资以及矿业信息国际共享等方式实现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分配。

2. 世界矿业集中度提高

跨国矿业企业并购浪潮此起彼伏, 矿业产业集中度提高, 矿业勘探投资比较集中。1997—2006年, 交易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全球贱金属并购案合计达146件, 交易额共计1207.83亿美元;金的并购案达203个, 交易额共计755.23亿美元, 全球矿业企业的大规模联合和兼并, 使得全球矿业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矿业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新一轮的并购潮中, 扩大了规模, 增强了实力, 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根据总部设在斯德哥尔摩的原料集团公司 (R M G) 2000年统计, 目前参与世界矿业经营活动的公司有8000家左右, 但矿山产量大部分仅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在全球50强大矿业公司排行榜上, 最大的25家公司中, 美、加、澳、英和南非等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占19家, 其控制产量占25家公司总产量的78%。据统计, 规模排名全球前十位的矿业公司控制了西方国家70%的铁矿石、80%的锡矿、75%的铜矿、58%的金和57%的锌产量, 矿业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西方矿业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勘察投资总数占全球商业性金属勘察费用的90%左右。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矿业公司就占世界非燃料矿产勘察投资预算的40%以上, 2004年甚至达到59.3%。2006年, 固体矿产勘察投资最多的10个公司投资额就约占全球的1/4。

3. 发达国家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勘探开发矿产资源

长期以来,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 一直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勘探开发矿产资源, 同时也制定了很多鼓励政策和措施作为后援支持。第一, 建立专门机构支持对外矿业投资。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 为矿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第二, 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多种手段, 全方位鼓励矿业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进在海外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实行部分矿种探矿补助金制度。第三, 对国外勘探实行投资保险制度。由于矿产资源生产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有可能发生变化, 使企业开发国外矿产资源具有一定的风险;加上矿山建设周期长, 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前景的不易估计, 这都会影响民间企业对开发国外矿山的积极性。为此, 一些国家政府采取了投资保险制度。第四, 矿业融资。通过融资取得矿业勘探、开发资金, 是国外矿业公司的普遍做法。在草根勘探阶段, 可进行私募。依靠个人或基金会的自有资金募集少量资金进行踏勘, 各方按事先约定分享权利;当找矿有一定前景时, 可进行证券融资;以有一定找矿前景的矿权为基础, 经咨询公司认定其找矿价值, 按风险资本上市的要求, 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还可以通过出让部分矿权, 换取勘探开发资金。

4. 发展中国家成为勘察投资的主要地区

由于发展中国家实行积极的矿业对外开放政策, 其在国际矿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1997年开始, 全球固体矿产勘察开发的重心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非燃料固体矿产勘察投资方面, 2006年, 拉美、非洲和亚太地区 (不包括澳大利亚) 占全球投资的比例为42.1%, 其中亚太地区为3.7%, 非洲为15.6%, 而拉美仍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 居全球第一位, 占22.8%。在非燃料固体矿产开发投资方面, 2006年2080亿美元 (不包括延期项目) 的矿山开发投资预算中, 拉美、非洲和亚洲共占58%, 3个地区占总投资的比例依次为28%、16%和14%, 拉美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居第三位, 亚洲居第五位。在矿山生产, 特别是原矿生产方面, 发展中国家占有较大的比重, 在固体矿产生产中所占比例为:矿山产量占一半左右, 精炼产量占1/3左右, 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初各增长约15个百分点。目前, 70%以上的黄金产于秘鲁、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在石油生产中, 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超过60%, 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资源供应安全问题正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 矿产资源跨国经营几乎成为各国确保资源可得性的必备手段, 本文通过对矿产资源跨国开发历史演进的回顾, 从开发主体、开发方式、开发对象三方面深入分析了矿产资源跨国开发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全球矿产资源,跨国开发,现状分析,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篇8

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2009年上半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发展速度较2008 年有所下降。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2009年上半年全球外包总合同额下降了22%。从全球最大的采购数据和咨询公司TPI日前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的全球市场数据显示,尽管接包企业可以靠节省开支和提高效率来缓和经济危机对自己带来的影响,但整个接包市场还是继续受到不景气的宏观经济状况的制约。

与采购活动规模创纪录的2008年前六个月相比, 2009年上半年的合同数量、合同总价值、年均合同额分别减少了11%、22%及28%。诱发这些数据下滑的因素是欧洲巨额交易量及全球业务流程外包开销的减少。

从全球BPO(业务流程外包)发包市场的地区分布来看:2009年北美的BPO市场占主导地位;英国的一些公司在采用BPO方面有较快的发展;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 BPO市场增长最快,这一地区的BPO已经逐步从业务流程的离散部分转向全面业务流程服务,一些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水平已经接近美国和西欧的跨国公司。2009年上半年,全球服务外包发包市场还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这三个地区转移的服务外包总量约占全球的 95%左右。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和出口国,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际软件产业的主要源头。美国有8万多个软件公司,软件产业年增长率为18%。美国软件公司占据了世界2/3以上的软件市场,软件服务发包市场规模占据了全球市场的64%左右。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特点

(一)BPO业务迅速减少,ITO业务支撑整个市场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严冬之下,全球BPO业务下降了47%,且覆盖各个地区。不过,信息技术外包(ITO)依然发展稳定。该外包细分市场在2009年上半年的合同总额与2007 年上半年相当,比2008年下半年增长了1倍。无论是合同总价值还是合同数目都是有史以来第二好的半年(2008 年上半年最好)。信息技术外包市场受益于网络服务的强大实力。在美洲和亚太地区,此类服务占了今年以来所进行的巨额交易和巨额业务关系的50%。2009年上半年,美洲信息技术外包市场上完成的合同总值同比上升了6%。

(二)越来越多的行业运用服务外包降低成本

2009年上半年,许多行业都缩减了自己的外包业务,其中包括受金融冲击最大的银行业,银行业自2008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大幅度地减少了外包活动。同时石油和天然气、食品饮料及耐用消费品等行业也在 2009年缩减了外包规模。然而,多元化金融、交通运输、零售和电信部门却越来越多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外包活动。例如,2009年上半年,由交通运输企业签署的外包合同就达到26个(买家主要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同比增长了44%。在电信业,尽管签署的合同数量没有大的变化,合同总值及年均合同金额均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这四个部门签署的合同数量和合同总值在整个外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分别为37%和47%。

( 三 )亚太地区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TPI第二季度指数显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外包市场只获得了总值为88亿美元的53个合同,拖累了整个外包市场。这两个数据均为该地区过去10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值。不过,亚太市场的突出表现抵消了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萎缩。2009年上半年亚太市场服务外包市场表现良好,尤其是2009年第二季度,是亚太市场有史以来表现最好的季度,获得的合同总值同比增长了200%。非同寻常的是,今年以来全球进行的8个巨额交易和15个巨额业务关系亚太地区就分别占了2个和6个。

世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预测

(一)全球服务外包已见底反弹,但短期内增速依然不会太快

通过今年上半年的发展状况看,第二季度全球外包合同总值增长5%,尤其是亚太地区增长更是迅速,这说明很有可能全球服务外包的低谷已经过去。对于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发展严重受阻的BPO 业务,研究机构IDC预测,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企业经营逐渐呈现好转迹象,BPO的业务也将与传统“升降和移动”的模型背离,并将在2010 年显现增长的态势。但根据TPI的预测,尽管在进入第三季度之前全球外包出现了一些亮点和回升的迹象, 2009年下半年对于外包市场来说依然充满挑战。估计2009年全年签署的外包合同数量和合同额很难能够达到2008年的水平。然而,外包潜在的投资回报是不会改变的。成功的外包交易可以为买家创造巨额的价值。

(二)长 期 内 服 务 外 包 潜力 依然巨大

服务外包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纵观2009年全球服务外包的宏观状况,分析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相关因素,展望2009-2012年,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前景和各方发展趋势如下:预计2009年全球 IT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4322亿美元;预计2009年全球BPO市场规模将达到1720亿美元。近几年欧洲服务外包市场飞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欧洲发包市场规模将上升到120.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

服务外包在中国

当前,许多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考虑,正在向中国转移相关服务产业,中国服务外包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持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一大好形势,中国商务部规划了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前景。根据规划,在“十一五”(2006-2010 年)规划期间,中国将在全国建成10 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 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一)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2009年上半年中国服务外包取得较快发展。2009 年1-6月,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406家,新增从业人员 29.7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占80.4%);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9亿美元(国际服务外包占77.8%),同比增长42.4%。截至2009年6月,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共6673 家,从业人员121.5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98.9万人,占 81.3%);累计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42.4亿美元 (国际服务外包占94.9%)。

尽管如此,中国在接受跨国公司外包业务方面处于初级阶段,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中国目前承接的国际外包业务为20亿美元,仅占约5%的市场份额,离印度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很大,正在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外包目的地。据统计,印度服务外包产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但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印度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相对多元化。欧美等国基于政治、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为了平衡风险,正在增加对中国的外包,减少对印度的依赖。

(二)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前景与规模预测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十分明显。首先,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为了支持中国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商务部首先启动了“千百十工程”,从2006年开始,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先后联合公布了两批共11个城市为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其次,中国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队伍。很多劳动力在计算机和数学方面接受过良好教育。他们守纪律、好培训,能胜任此类工作。而且,中国知识型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外包业务需要数以百万计的低成本劳动力,而中国正好拥有这样的劳动力,目前这种竞争优势还在有增无减。再次,除了劳动力成本低之外,中国基础设施优越、加上跨国公司需要分散风险,中国就成为许多跨国大公司拓展外包业务的首选地。

中国外包协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离岸外包市场有望翻倍达到56亿美元,而整体外包收益则有望达到280亿美元。Gartner认为,中国的离岸外包业务中比重很大的IT 外包业,在2009-2013年间的增长速度有望达到年均30%,而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同期只为19%。

IDC根据中国外包业的发展速度预测,中国的大连、上海与北京将成为全球十大外包城市。到2011年,上海有可能挑战印度班加鲁尔世界第一外包城市的地位,而大连与北京将成为世界前5的外包城市。有研究杂志对美国400家公司机构的对外发包情况做过调查,发现在研发外包方面,18%的公司选择中国企业,17%的公司选择印度企业。

( 三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遇到的问题

与此同时,专家也分析说,中国目前发展外包市场也面临这瓶颈的制约:第一是中国员工的语言能力。尽管不少人能够阅读英文,但口语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弱。这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障碍,因为服务业需要与海外办事处保持经常性的沟通。第二是职业培训比较缺乏。据外商反映,中国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比欧洲学生扎实,但需加强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注重学术与商业界的联系。而在欧洲和印度工程类学位则需要有工作经验。

(四)中国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的措施建议

我国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还很小,但发展的潜力巨大,优势明显。从人力资源看, 2005年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 250万人。全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400万人以上;从市场看,跨国公司制造业继续向我国转移,为我国承接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市场。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将继续吸引外资企业在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我国企业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的需求增加,也将吸引跨国公司将现代服务业向我国转移;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较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从基础设施看,我国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仍有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

第一,加快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吸引,促进企业国际化。目前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高级人才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可借海外企业的裁员契机引进高级人才。一方面,企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时代可廉价快速获得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外语好、又熟悉海外市场的海归人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企业接单的数量和接单的层次以及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成功率。

第二,可选择时机购买海外企业。从印度的发展路径来看,其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就是其外包产业海外并购的历史。金融危机使欧美国家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可通过并购重组资产和业务,将海外业务转移到国内,加速外包的发展。

第三,地方政府应展开错位竞争,根据自身产业特点与优势承接外包业务。对于新型服务外包,各地应努力通过区域性的合作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第四,由于印度的服务外包业务90%以上来自欧美,在此次金融希机下,印度外包业所受的冲击要远大于中国。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巩固在日、韩市场的同时,尽力挖掘欧洲、东南亚市场的业务量,缩小与印度的差距。

全球雕刻行业发展现状 篇9

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1-05-20 15:36:06

一、商机捕捉:全新顶尖方案将亮相慕尼黑上海电子展

富士通半导体认为低成本无机芯USB/SD汽车音响将会成为2011市场热点应用。因此富士通在2011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示四种最新的汽车电子产品和技术方案。例如一款,采用MB9G711主芯片设计的低成本的无机芯USB/SD汽车音响完整方案,它可以支持MP3,WMA,AAC和OGG多解码,提供蓝牙和iPod连接。另外,富士通还将展示基于单芯片的3D全景监视系统,实时合成和转换来自安装在汽车前、后、左、右四个照相机的汽车周围场景的照片。

在2011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凌力尔特将展示最新推出的面向EV和HEV应用的BMSIC,并将重点介绍一款新一代器件。“这款新器件将是LTC6802的后续产品,LTC6802是市面上居业界领先地位的电池组监视器前端IC,具有超卓的准确度(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和电压范围内)、可进行大量的故障检测功能组合(例如:导线开路检测和自测试模式)以及用于支持电池平衡的电路。”他补充道,“此外,他们还会展示一些浪涌抑制IC方案。”

2011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将展示汽车引擎管理系统、泵/阀控制、电子油门、汽车内部照明/外部照明及前照灯(包括HID及LED)、车门控制及供暖通风空调(HVAC)方案等,此外,还将展示针对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监测IC、面向起止(start-stop)系统设计的器件和专用的绝缘门双极晶体管(IGBT)器件等等。

2011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展示最新的汽车防盗系统,该系统是全球首个基于防盗引擎的加密技术,可以让你的爱车更安全。

英飞凌安森美半导体在在2011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则要展示全线汽车电子方案以及电动车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汽车ABS、EPS方案以及有关电动车电池管理方案、动力方案等等。

飞思卡尔全球汽车电子产品营销经理MarcOsajda飞思卡尔在2011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则展示针对更节能动力、更安全汽车以及更有具娱乐性的汽车电子方案。这其中,力图实现零交通事故率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将是展会的一个亮点,这个方案基于飞思卡尔刚刚发布的77GHz硅锗(SiGe)Xtrinsic雷达芯片组。“77GHz在2013年将会成为欧盟首选的雷达波段,中国和美国预计也会跟进。飞思卡尔的77GHz技术,使同一个雷达模块可以同时运用在好几个安全系统上,例如适应性巡弋控制、车前警示、碰撞警告和缓冲等等。”

“汽车电子势必要在不断增加的交通运输需求和减少废气排放,减少交通事故之间进行平衡,消费者的意愿、法律法规和产业竞争一定会推动汽车电子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我们的目标是零排放、零交通事故和零故障!”

二、商机孕育:也谈电动车

因为没有污染,电动车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电动车市场会在2011年起飞吗?汽车电子厂商可以从中获益吗?受到政府激励项目的影响及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推动,越来越多的OEM发布基于电动机的汽车型号。但是半导体市场还没有为这汽车技术做好准备,为这类首款车开发出的大多数元器件是源自应用于工业或商业应用的现有产品。

“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在2018至2020年之前,每年生产的汽车占整体数目不会高于5%。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及柴油发动机制造商积极应对,持续提升他们产品的性能,但EV/HEV在引入起止(start-stop)技术、获得可靠而可生产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以及有关电池维护的全球商业模式等方面仍须努力。业界仍展开研究各种模式,但标准还待出台。”他补充道。“到2020年,5%的市场份额乘以高出5倍的半导体产品成分,相当于占整体半导体市场的五分之一,因此对于我们半导体公司来说,这绝非一个小市场。”

富士通半导体汽车电子产品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在2015年以后会迅速发展,他认为到2020年电动车总量会占到全球汽车总量的8%到10%。“不过飞思卡尔早就介入到电动汽车的研究中了,我们已经开发了针对电动车的功率MOSFET器件、MCU和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的SoC器件。”他补充道。

富士通的丁洁早表示富士通非常看好纯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协助中国的相关电子厂商以及汽车厂家共同开发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电动汽车图形仪表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在这些方案中,主要采用的核心控制器件包括MB91F467BA加MB96F315的整套电池控制单元,MB91F267NA电机控制MCU,以及MB86R01GDC图形仪表控制SC等等。

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市场会持续走热,凌力尔特关注电动车电源管理领域的技术。

在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领域,Atmel主要提供基于其超低功耗MCU的下一代电机驱动系统,此外,Atmel还研发第二代锂电池管理系统。

英飞凌汽车电子事业部电驱动产品线总监MarkMunzer在支持电动车方面,英飞凌无疑是最铁杆的一个供应商,其目标是成为电动车领域第一供应商,“英飞凌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有非常大的优势,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一大区别是建立在一整套高压系统之上,而我们一直在高功率器件领域占据领先位置。”英飞凌汽车电子事业部电驱动产品线总监MarkMunzer强调,“另外,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器件供应商,这样我们正好可以将两个专长结合起来,应用到电动汽车上,我们可以提供最好到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三、商机促发:价格不再是第一考虑因素,安全、油耗成消费者购车关注点

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是,汽车电子厂商并未从中受益。“如果我们探究每辆汽车中所使用的半导体产品成分的话,你可以发现北美、欧洲和日韩等传统汽车市场的平均每辆汽车半导体成分是中国汽车的2倍。”“中国汽车半导体成分较低的一个原因是本土汽车制造商及全球OEM品牌针对的是嵌入较少电子功能的较低端汽车市场,从而符合客户期望的最终目标价格。”

富士通半导体汽车电子产品经理丁洁早也指出,“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中国汽车电子厂商的所能提供的产品范围还不够广泛,大部分都集中在汽车音响,仪表,防盗和车身控制等某些领域,在汽车底盘安全和动力系统等核心领域,还很难涉及。第二,价格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成本的压力非常大,利润越来越薄。”

不过这个因素在今年悄悄发生了改变,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销售的汽车主力军为本土品牌车型,但是2010年11月,海外车系销售总量首度超过本土品牌车,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再将价格作为唯一衡量因素,北京益派咨询的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购车关注的因素依次为品牌、安全性、油耗、实际价格、外观等等,这对于汽车电子厂商来说无疑是利好,当价格不再是第一考虑因素时,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花更多钱来改善汽车安全、能效,所以汽车半导体供应商纷纷看好这一市场的机遇。丁洁早表示富士通半导体通过提供参考设计方案帮助中国汽车电子厂商逐步进入到汽车底盘安全和动力系统等核心配套领域,重点关注的市场应用有电机控制、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夜视系统、线控等应用等等。

凌力尔特混合信号产品市场凌力尔特混合信号产品市场表示车道偏离辅助、平行泊车辅助以及具自动巡航控制功能的防撞雷达将是2011年部分热点应用,目前该领域中的设计活动十分活跃,目的在于使这些系统更加适用于中等价位的车辆。此外,她指出消费者还要求汽车配备更多的智能系统,例如:用于在从停车位倒出时探测迎面而来之车辆的报警系统,或者能够理解路标并发出相应警示的雷达。在大多数场合中,这些系统需要以12位分辨率和40Msps速率对4至8个传感器进行采样。

凌力尔特公司推出了在同类产品市场中具最低功耗和最小解决方案尺寸的4通道和8通道12位40MspsADC。

飞思卡尔全球汽车电子产品营销经理MarcOsajda也表示节能减排、安全和娱乐将是2011汽车电子的热点应用,本土汽车电子厂商面临的挑战是缺乏符合汽车规范的创新产品,对此,飞思卡尔专门开发了Qorriva32位汽车MCU,帮助本土汽车电子厂商应对安全、节能和娱乐方面的挑战。

Atmel汽车电子事业部亚太区营销总监吴彦翔则表示提高汽车乘架舒适度和提升燃油效率的技术在2011年会走热,“例如,带有启动/停止按钮的PKE(无钥匙进入)、中控台采用触控屏设计、电控助力转向系统都会比较流行。”他举例道。

上一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统考面试真题解析下一篇:伟大祖国颂:建国60周年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