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司法公正教案(通用6篇)
守护司法公正教案 篇1
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
摘要:公平正义是一个善良的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好愿望。无论是男女老幼,是贫困还是富有,每一个国度、每一个阶层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实质上得到公正的对待。在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司法的公正性无疑处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但受法律的标尺性和先定性的影响,以及受诉讼时效和有效证据的限制,使得司法公正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实质意义上的公正,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的同时,也应当理性的去面对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这种冲突。
关键词:司法公正;实质公正;公平正义。
正文:
一、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含义。
1、司法公正概念和重要性。
(1)、司法公正概念: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活动即国家公权力中的司法权在运作过程中所达到的一个应然的状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社会、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社会文明、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它不但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通俗地讲,司法公正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司法公正的重要性:物质利益的获得可以有先后多寡之分,司法公正的实现应该无尊卑贵贱之别【注1】。公平正义在立法领域和司法领域、尤其是在司法领域会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一领域是人们寻求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原告、被告、还是第三人,对于任何一个善良的诉讼当事人而言,他们都渴望得到法律的公正对待,希望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裁判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法律本身就象征着公平正义,每一个法官都代表着庄严、神圣和权威,在这些诉讼当事人的心目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一条恒久不变的真理。但是,当他们在这个途径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他们会对司法者甚至是立法者充斥着仇恨,他们会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失去信任,当他们发泄这种仇恨和不信任时,势必会危及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团结,后果将会很严重。
2、实质公正概念和重要性。
(1)、实质公正的概念:实质公正指整个的人类活动必须符合公众都认可的道德规范,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正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不仅在物质上得到平等的待遇,在精神上也要受到公正的对待。就诉讼而言,指对控诉和争议事实的认定和裁判要符合公平正义,而不能仅满足于实体和程序上对公正的要求。(2)、实质公正的重要性:实质上的公平正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忽视实质公正,必然会损害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胡锦涛同志曾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必须把社会公平即实质公正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讲的公平不单是指经济方面的公平,而是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包括国家在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实质上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使出台的措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实施;在调节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实质公正的原则,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受益,才会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 1
团结与合作。在较大程度上极力维护和实现实质公正,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实质公正,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得到充分有力的保障。
二、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联系和区别。
1、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联系。
司法公正和实质公正都源于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两者互为联系,相
互影响、共同促进。司法公正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实质公正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理想状态。司法公正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坚持实质的正当平等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实质的公平正义的精神。司法公正对于实现实质公正在某种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司法公正,才能使人们追求的理想的“实质公正”这一目标的实现的可能性不断地增加,当司法的整个过程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能够完全满足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的需求时,司法公正便可以完全等同于实质公正了。
2、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区别。
实质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理想状态,与之相比司法公正在当前阶段
更为现实和重要,但司法公正所追求的这个“公正”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公正,这个“公正”不能完全等同于实质意义上的公正。通过以下案例及解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区别。
(1)、辛普森“杀妻案”。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深夜,人们在洛杉矶西部一豪华住宅区里的一所住宅
门前发现一男一女两具尸体,女死者后来证实是妮克·布朗·辛普森(著名的黑人美式足球(橄榄球)明星辛普森的前妻),而她身后是餐馆的侍生郎·高曼。两人被利器割断喉咙而死。警方的侦查检验结果将所有疑点都聚集在辛普森一人身上。凶杀现场两处发现辛普森的血迹;现场提取的毛发与辛普森的头发相同;警方在现场和辛普森住宅发现的血手套是同一付,两只手套上都有被害人和被告的血迹;在辛普森住宅门前小道、二楼卧室的袜子和白色野马车中都发现了辛普森和被害人的血迹。这样,检方证据堪称“血证如山”,辛普森涉嫌杀人似乎已是无法抵赖的事实。但辛普森为逃避法律的制裁,耗费了巨额财力聘请了十几个美国一流的律师组成一个律师团为其进行无罪辩护。1995年10月3日,美国西部时间上午10时许,辛普森“杀妻案”的陪审团作出最终裁决:辛普森无罪。这个结果对美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一片哗然,人们怨声载道,质疑美国的司法制度,抗议政府严惩真凶辛普森。本案的主审法官伊藤在宣读了这个裁判结果后、面对公众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相信、全美国人民都看到了辛普森的罪行,但遗憾的是法律没有看到。”判决出来以后,主诉检察官克拉克对有线新闻网CNN 记者说:“尽管自由主义者不想承认这一点,但一个以黑人为主的陪审团不可能在此类案件中作出公正判决。”此话引起了媒体轩然大波,随后,克拉克辞去了检察官的职务,也许是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已确信辛普森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她实在不能接受“无罪判决”这一事实。应该说,本案在立案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到最终的审判阶段,整个过程都是依法进行的,都是比较公正的.在审判阶段,陪审团成员中有一名长期遭受丈夫殴打虐待的妇女陪审员。众所周知,被告辛普森本人就有殴打虐待女人这一方面的暴力倾向,为了防止该名妇女陪审员对被告作出先入为主的不公正结论,故而最终将其排除在陪审团成员之外,这一个细节恰好体现出了司法的公正性。该案已过去了许多年,但真正的凶
手仍然没有捉拿归案,这是为什么呢?是美国的侦查手段不够先进吗?肯定不是。众所周知,美国的刑侦装备和技术手段可以说在世界上是一流的。那么,是美国的司法制度不够健全吗?也不是,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刑事案采用的定罪标准是“超越合理怀疑”。这个定罪标准可以说在国际上是较科学的。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案的主审法官伊藤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全美国人民都看到了辛普森的罪行,但法律没有看到。”本案中,真正的凶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通过本案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案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案完全能够体现出司法的公正性。然而,通过本案主诉检察官的事后辞职,主审法官的过激言论,以及美国民众的怨声载道,我们却可以看出,该案并没有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正。
(2)、大理杀弟案。
2012年5月的一个傍晚,云南大理的一个偏远山村的一户农家发生了一起血
案。该农家共有兄弟3人,老二张明将自己的三兄弟张刚打死在自家院落内,经警方调查了解得知,被害人张刚平日里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还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并且,该人在未成年时曾将自己的大哥亲手杀害,但因当时年龄太小,并没有受到刑事处罚。被害人平时花钱就伸手向自己的老母亲和哥嫂索要,不给就大打出手、动辄掏出匕首进行要挟。逼的年过六旬的老母亲远嫁他乡,嫂子和侄子也不敢在家居住,案发时,被害人又一次向二哥张明索要钱财供其吸毒,张明不给,被害人张刚随即掏出匕首向张明刺去,张明处于防卫,从院内摩托车上随手抽来一根木棒与其对打,在将其打倒在地后,为除后患,又对被害人头部猛击数棒,致被害人张刚颅脑损伤,当场毙命。本案在审判阶段,检查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而被告张明和其辩护律师均认为是防卫过当,并当庭出示了请求免除对张明进行处罚的由全体村民联名签字的请愿书。审判机关最终采纳了公诉人的意见,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了张明有期徒刑。本案若抛开法律不谈,依一个善良人的思维来对其进行判定,得出的结论将会是:张明的杀人行为不但属于正当防卫,而且是一种被逼无奈的义举,是在为民除害,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应当受到社会的褒扬,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得到真正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但法律规定并非如此,任何人都没有任意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即便对方是个流氓、杀人犯,也应当先由司法机关对其进行审判、定罪,再由执行机关对其施以相应的刑罚。这个过程体现了程序上的司法公正。本案中,被告在将被害人打倒在地后,被害人已丧失还手之力,不再具有攻击性,直到此时,被告实际上仍处于正当防卫阶段,但被告为处后患,又对被害人要害部位进一步进行连续重击,显然已经具有了杀人的主观故意。所以,本案的判决也体现了实体上的司法公正。
三、司法公正和实质公正的冲突原因和解决。
1、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冲突原因。
(1)、法律的标尺性和先定性决定了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冲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具有明显的冲突,而导致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法律的标尺性和先定性。法律是一种标尺,是由立法者根据过去已经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和将来可能发生的相关事例作出一个综合的最能体现出公平正义的研判,然后依这些研判为尺度,制定出一把把适用于各个司法领域的标尺,司法者再根据相关标尺上的刻度去裁量他们手中的每一个案件。司法者虽有自由裁量的权力,但自由裁量的范围不能逾越标尺上的刻度,无论是处于怜悯还是激愤,他们都不能将有罪的案件作出无罪的判决,都不能将10年以上的刑罚判成10年以下。法律的先定性主要体现在它是由立法者事先对其进行确定的,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案件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每发生一个案件,立法者都不可能即刻制定出专门适用这个案件的法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现存的法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必然要求立法者制定出新的法律来适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立法者不可能对所有的新生事物和新生领域都能做出完全合理的预先研判。“酒驾”已经入刑,但我们又会面临新的困惑,那就是吸毒后驾车即“毒驾”在社会上已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危害性与“酒驾”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实质公正的层面来讲,“毒驾”不但应该入刑,而且应该适用比“酒驾”更为严厉的刑罚,这迫切需要新立法的约束,法律的先定性或者说是滞后性已暴漏无遗。
(2)、有效证据的限制。
这一点从上述辛普森杀妻案中就可以看出。控方证据可谓是“血证如山”,但辛普森的辩护律师认为这些“血证”疑点极多,破绽百出。首先,袜子上的血迹非常奇怪。辩方专家指出,这只袜子两边的血迹竟然完全相同。根据常识,假如袜子当时被穿在脚上,那么袜子左边外侧的血迹绝不可能先浸透到左边内侧,然后再穿过脚踝浸透到右边内侧。只有当血迹从袜子左边直接浸透到右边时,两边的血迹才会一模一样。换言之,血迹很有可能是被人涂抹上去的。美国法律中有一条著名的证据规则:“面条里只能有一只臭虫”。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任何人发现自己的面碗里有一只臭虫时,他绝不会再去寻找第二只,而是径直倒掉整碗面条。这与我们国人常说的那句话“一粒老鼠屎、搅坏了一锅粥”在道理上是共通的。即便洛杉矶警方获取了大量能证明辛普森有罪的证据,但只要其中有一样(袜子)是非法取得的,所有证据就都不能被法庭采信,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例如,你口头约定把钱借给对方,而对方却以种种借口不予归还时,你为此寻求司法救济,但因你提供不出有效的对方借款证据而往往使你的还款请求得不到司法机关的支持,欠债还钱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说这对你来讲,实质上是及不公平的。
(3)、诉讼时效的限制。
法律上规定时效的目的在于督促当事人及时的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仍以借
款为例,当你与对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了还款日期,而对方到期不还超过了两年,那么你便丧失了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此时的法律债务便转化为一种自然债务即失去法律强制力保护,不得请求强制执行的债务,你可能会选择私力救济,但往往会因触犯法律而得不偿失,这对你来讲也是及不公平的。
2、司法公正和实质公正冲突的解决。
受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现实的社会阶段限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没有达到
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时,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当前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冲突将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的司法机关必须努力营造与现实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司法公正,以恢复强势侵夺和现实问题造成的不公平,弥补政治上无法妥善安排和兼顾的形式上的不公正,从而引导民众树立起对实质公正的信心、崇尚公平、追求正义,最终将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距离不断拉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正视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这种冲突。为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我们应当遵守时效,注意保全证据。在不断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的同时,正确认识法律的标尺性和先定性等特征。我虽不否认徇私枉法这种情形的存在,但每一份裁判文书,毕竟都是司法者居中裁量和判定的结果,只要这个裁判没有违反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那么它就能够体现出司法的公正性,即便它与实质公正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也应当理性的去对待。退一步确实能够海阔天空,息讼止争不仅是司法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整个的善良的人类社会所积极寻求的结果。在此,衷心希望我们的立法者和司法者在飞速的社会发展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及时立法、适当司法,力求达到司法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完美结合。
注释:
【1】陈卫东 主编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律师专业(本科)2005年版《律
师执业概论》第116页,第17—18行。
参考文献:
中央12社会与法 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第2012.10.29期 辛普森“杀妻案”。
作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律师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度 单鹏 ***
从公正司法到司法为民的跨越 篇2
——司法领域体现和应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探讨
丰泽区人民法院林琪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是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促进人民法院建设,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机遇。人民法院是国家司法机关,是党领导下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载体,是党通过司法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力量,是党通过司法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法院工作保持正确方向,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法院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法院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法院人员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就是要全面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使法官始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用在司法能力上,确保司法公正高效,使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司法活动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司法领域体现和应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二十个字,即“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对于司法领域来讲,如何围绕这一基本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构建工作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规范司法行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司法改革的必要条件,是解决人民法院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建立法治社会的必
然要求,是增强司法权威、推动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司法领域体现和应用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政治性。司法的根本作用是实现执政党的政治目的。人民法院的审判事业是一项具体的司法活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党员法官是这项事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使“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司法宗旨落到实处,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否则,人民法院的审判事业就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具有依法性。依法性是法官的天职,体现在法官办案过程中要兼顾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一致性,灵活、准确地适用法律。党员法官是执行宪法和法律的先进楷模,必须带头忠实地履行宪法和法律,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司法公正,用法官的职责和智慧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具有独立性。法官独立办案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在我国,司法独立主要是对行政权的独立,对社会团体的独立,以及个人的独立。由此可见,依法独立审判不是绝对的,绝不能独立于党的领导、人大监督之外,必须自觉服从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同时,宪法和法律又赋予了法官相对独立的审判权,让法官在面对大量矛盾纠纷时,充分运用专业技能,自由裁量,定纷止争,这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官的职责所系、责任所在。
(四)具有人民性。法律是一种社会产物,法官既是司法专业人员,也是人民和社会的公仆,其根本职责就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在我国,法官由人大任命,代表人民依法行使审判权,其权力是人民给的。所以,人民法院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作为指导方针,就是要法官运用人民赋予的审判权,依法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真正做到司法为民。
二、在司法领域衡量体现和保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标准
司法能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院工作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每个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的高低,是体现司法工作的依法治国法治理念,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践行服务大局的使命,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体现公平正义的标准。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司法能力建设的具体要求,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提出要努力提高“六个能力”,即①惩罚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②依法调节经济关系的能力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④依法处理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支持和促进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⑤在司法领域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⑥正确适用法律、公正高效司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能力。总体上讲,司法能力落实到实践中,主要应把握好两大能力:一种是人民法院服务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能力;另一种是人民法院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前者决定了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后者决定了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主体力量和制约条件。两者相互制约,密切联系,共同统一于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之中。
作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主要体现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工作的能力。这是由人民法院的地位、作用和性质决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适应大局工作对人民法院的新要求,人民法院要努力做到“五个适应”,提高“五个能力”,即适应为改革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需要,提高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依法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提高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监督支持依法行政的能力;适应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化解纠纷的能力;适应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提高在司法领域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具体的工作中,只有做到以上“五个适应”,建立起“五个能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充分地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司法领域体现和应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和途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指导我国法治实践的根本指针。就人民法院来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到促进法院的审判职能上来,落实到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上来。当前,法院在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促进审判工作上来,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障碍更多地反映在司法能力方面,能否保持能力上的水平实际是法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和重大问题。司法能力是法院法官全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政治意识、思想观念、方法作风都是促进司法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因此,法院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始终围绕加强司法能力建设这个重点,从五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是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加强党建工作,提高法官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针对群众反映最多的“找法官难”、“诉讼不方便”的问题,设置固定场所、固定人员,专门接待诉讼群众,提供程序性咨询、紧急时帮助联系法官,切实解决了一大难题;“执行问题”事关群众根本利益,要创新执行举措、加大执行力度,对群众反复来访、被执行人长期恶意不执行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案,组织力量集中执行,特别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集中解决,实实在在地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开展一系列密切党群关系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活动,不断提升法官“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针对年轻法官社会阅历不足、对群众的疾苦感受不深的情况,法院要进一步组织“法律进社区”活动,法官深入到社区、街乡、学校和敬老院,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发放法律宣传手册,讲法制课,增进法官、党员、团员与群众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让法官感受到群众需求,体会到群众难处,倾听到群众呼声,在审判中法官就会主动亲近老百姓,体谅老百姓疾苦。
三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实现法官的知识更新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司法案件的审判难度加大,必然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同时,社会对法官的要求提高、工作压力加大,法官的价值观念、心理承受力、工作生活能力等各方面,都要提高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四是加强文明建设,规范法官的司法礼仪,提高法官文明司法的水平,增强法院的服务职能。现代文明对法院和法官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公正审判,还要给当事人以亲切感,讲究司法礼仪不是追求形式,它真正体现出来的是法官职业气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法院要深刻认识司法文明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了多项便民利民措施,通过司法礼仪等文明司法形式,使司法活动既庄重严肃又文明规范,既体现法律的尊严又展示司法文明,以实现法院司法礼仪能力和文明司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司法领域保持和应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在我国,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是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机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也必须体现到党所领导的审判机关及其职能中去,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战略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篇3
结合审判实例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当今社会司法不公正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个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着,那么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是视而不见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呢?那些不幸的人们。我想我们应该选择而后者。即使我们做的只是一点小事,这也比视而不见强多了,我们不能漠视那些不公正的现象了,下面让我们看两个案例,它们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司法不公正的现象,应该说与我们的生活细细相关。
案例1
2009年5月16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村民李昌奎遇到受害人王家飞(殁年18岁)及其弟王家红(殁年3岁),李昌奎以两家的纠纷为由同王家飞发生争吵抓打,抓打过程中李昌奎将王家飞裤裆撕烂,并在王家厨房门口将王掐晕后实施强奸。王家飞在遭到李昌奎的强暴后被其使用锄头敲打致死,并随后被拖至内屋,懵然不懂年仅三岁的王家红被李昌奎倒提摔死在铁门门方,并随后将姐弟二人用绳子把脖子勒紧,李昌奎在制造血案之后逃离现场。经鉴定王家飞、王家红均系颅内损伤伴机械性窒息死亡。李昌奎在出逃4天后投案自首。受害人家属称,李昌奎的家属虽经乡村两级干部多次做工作,但始终以各种理由借口不拿钱对受害人予以安葬,最终由茂租乡及鹦哥村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责的令公开变卖相关物品,受害者家属才得到21838元安葬费。
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5.16”案强奸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李昌奎犯罪手段特别凶残、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其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极大,应依法严惩。虽李昌奎有自首情节,但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
利终身。赔偿家属王廷礼、陈礼金经济损失3万元。
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但量刑失重。李昌奎在犯案后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其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态度好、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经济损失。以故意杀人罪、强奸
罪判处李昌奎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两份不同判决书,一字之差的“免死牌”,死缓的终审判决结果,顿时在家属之间引起轩然大波,目前受害人家属已经向相关部门正式提出不服判决,要求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撤销
终审判决,依法再审判处执行李昌奎死刑。
案例2
。一个农民承包了40亩林地,村干部看中了林地下挖沙卖沙的好处,为谋私利,不惜私自伪造林地契约,想方设法把农民的林地承包权退出来。
周围很多人怂恿农民到各级部门上访,时值2005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在该村进行科技推广时巧遇那个农民。那个农民很老实,也很苦恼,“我究竟该不该上访?能不能帮我们打官司?”
“要相信法律,走正常的司法程序!”王海波告诉他,然而,事情发展的方向并非如他所想。
村干部为了阻止那个农民胜诉,千方百计地找关系、找门路,原本简单的案子,经过县法院一审、市法院二审之后,农民都败诉了。承办该案的法官和律师告诉他,你们村干部活动能力太强了,把县、市两级与该案相关的司法人员全都影响了,如果你胜诉了,我们还怎么在当地待?
如今,6年过去了,农民的案子依旧没有解决。有人笑他,这事如果上访,可能早就解决了。
王海波说,自己经常在农村基层调研,发现像这种老百姓遭遇司法不公正的案子并非个例,建议严格清理基层法官队伍。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纠纷正在以案件的形式涌入法院,而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委员刘昕列举出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附件的一组数字:法院收案数量连年呈上升趋势,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3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结案数量分别为983万、1054万及1099万件。一些基层法官人均办案达280多件。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说:“在农村,存在部分办案人员不遵守法律、贪赃枉法的情况,老百姓意见很大,法律是维护老百姓权益的最基本的工具,希望两高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判案能力,公平公正判案,不要看人下菜单!”
综合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当中存在着司法不公正的现象。其实在我们国家这样的案例还很多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那么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有那些呢?
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矛盾凸显期,法院一直是矛盾映射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造成司法权威下降,人民法院的公信度下降,司法不公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司法公正有其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因素。具体来说,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院管理地方化、行政化,无法真正实现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许多国家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和宪法精神。它来源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在我国虽不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在司法活动中吸纳了司法独立原则的一些精神。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的干涉。由此可知,我国的司法权、审判权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下运行的,西方国家的司法不但独立于行政,也独立于立法。
实际上,在我国,人民法院及人事的管理与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采取一种模式,这使得审判权的独立行使难于落实。法院管理的地方化、行政化,使法院不能专司审判,这必然会导致案件的审判不公。首先法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部门,但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地方财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足额划拨经费,致使法院的审判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甚至不能展开正常的业务。其次由于在经济上、人事上依赖和受制于地方,法院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每年,法院都要完成地方政府分派的各种非业务性工作,常年被政府抽调的人员也不在少数。这不仅使法官的办案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侵占了有限的办案经费。一方面是审判人员少,审判任务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审判人员不能从事真正的审判业务,形成法官“种了政府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局面。
(二)法院机构设置和法院审判组织设置不够合理
从法院内部的审判管理来看,也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长期以来,实行“层层审批,层
层把关”的审判管理机制,审与判分离。在我国采取审判委员会制和合议制,合议制所形成的判决是以法院名义作出的,与法官个人没有多大关系,法官个人的责任感无法体现。合议庭即使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议,也被当成疑难案件上报审判委员会加以解决。“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这样导致在庭上听取当事人全力陈述意见的法官对案件没有决断权,而有决断权的却不在庭上参与审理,法官的个人能力和作用被削弱。必须坚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这种独立不仅指不受外部的干涉,同时也应指不受内部的干涉。当把一个法官放在决断者的位置上并实行审判公开,才有可能引发法官的公正追求。决断人摆在明处,监督就会变得切实有力,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心理也会更加强烈。从上下级法院关系来看,人民法院上下级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事实上,下级法院往往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一样,有问题会主动请示上级,上级法院也会主动地对下级法院的审理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所有这些,必然使司法权产生扭曲、变形,导致其偏离中立性、终极性的本质要求,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法官素质高低是影响司法公正的决定因素
法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法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上,司法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才能公正司法,二者必须同时具备,不可偏废。有的法官尽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但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依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还有少数法官虽然业务水平很高,但职业道德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搞权钱交易,破坏了司法公正,这种情况尽管为数甚少,但严重败坏了法官形象,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声誉,这是目前司法不公的最主要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法院案件数量和难度的不断上升与法官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的法官疏于学习,不注重了解和接受先进文化和司法理念,凭老经验、老方法办案;有的法官思维空间狭窄,工作方法简单,难以应付复杂案件;有的法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民事轻刑事、重实体轻程序、重审判轻执行的思想。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司法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那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即如何解决我国司法不公正现象呢?我想,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总有解决的办法。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依次如下:
首先,确立独立的司法体制。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不能放弃党的领导,但我们在不影响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可以对法院现行的领导体制作如下改变:1.最高人民法院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院长和副院长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接受人大监督;
2.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任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各级法院法官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中组织招考;3.地方各级法院的财政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4.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除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外,不受其他法院和其他机关的领导,但要接受上级法院和检察院的监督。
其次,对法官和检察官进行定期培训。以期提高其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期限不能过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单位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要予以辞退。
再次,进行全民普法,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各级人民政府应预算相应的经费用于普法工作,可以组织大学法学院学生深入到广大社区和农村开展普法活动。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规定律师事务所每年至少要组织律师到社区和农村作一次义务法律援助和教育。
第四、完善司法监督体制,细化司法监督程序,明确司法监督机关的权限和责任,避免
司法监督流于形式。
第五、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特别是法官的待遇,以使其不会因其家人正常的生活、学习、治病受到经济的限制。具体地讲,国家应保证法官及其家人有房住、有钱在国内正常上学和有钱治病。只有这样,法官才能安心工作,减少其被金钱诱惑的可能
审判作风与司法公正 篇4
滕一龙发布时间: 2002-03-04 08:07:44 内容提示:
审判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法院的公正形象。审判作风作为法官在审判工作和司法实践中一贯表现的态度和行为,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就审判作风的基本涵义及在思想、态度、工作和形象等表现层面并就改进和加强作些探讨。
€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是指导党的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为我们加强审判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人民法院要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落实到审判工作中,就要紧密联系法院实际,培育优良审判作风,全力维护司法公正。
一、充分认识加强审判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1.审判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任,同时,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也只有始终坚持和接受党的领导,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审判工作中的正确贯彻执行。因此,审判作风是党的作风在审判工作中的
具体反映和体现。人民法院审判作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的作风的好坏,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建设,是人民法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站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度,正确认识审判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培育良好审判作风的自觉性,才能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神圣职责。
2.审判作风关系到法院的公正形象。审判作风是反映法院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是衡量审判质量和效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作出客观评价的最直接的衡量标准。法官的基本职责是裁判案件、惩罚犯罪、定纷止争。在这个过程中,法官的公正独立与人格公信,直接关系到司法职能的发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一个法官作风拖拉,工作粗糙,庭审中心不在焉,即使案件的最终裁判结果实体和程序上都无可非议,但当事人仍然会因为法官在审判作风上存在问题而认为不公正,这就说明一个法官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案件的实体公正和形象公正。因此,审判作风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信心,关系到公正与效率。从法院自身来讲,除个别案件的实体、程序确有瑕疵外,审判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上已成为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反应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确的审判工作指导思想的贯彻,妨碍了审判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这
充分说明,审判作风并不是法官个人的行为,它代表的是法院的司法形象,审判作风有问题,足以使人民群众对法院的裁判是否公正产生合理怀疑。所以,我们要从确保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的紧迫性,通过狠抓审判作风,使广大法官在审判工作中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转变审判作风的自觉性,自觉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以形象公正确保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使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落到各项审判工作之中。
二、正确把握审判作风的基本涵义
作风是指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上一贯表现的态度、行为。由此可知,审判作风是指法官在审判工作和司法实践中一贯表现的态度、行为。审判作风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审判流程来说,它反映在立案、排期、庭审、执行、信访、接待等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之中;从工作范围来说,它反映在法院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从工作时间来说,它不仅体现在8小时之内,同时也体现在8小时之外。法院工作人员8小时以外发生的问题,人民群众仍然把它与法院的审判作风联系在一起。因此,加强审判作风建设是一个涵盖法院全部工作的庞大系统工程。切实改进和转变审判作风,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审判作风的基
本涵义。
1.审判作风的内在属性。审判作风取决于审判人员的内在素质,它是审判工作主体即法官对审判工作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反映,是法官内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形象素质在审判工作这一特殊领域的外在表现。认知是指对审判工作本质特征的认识,包括审判工作的性质、宗旨、功能、职责、范围等。情感是指从事审判工作的态度,包括从事审判工作的动机、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行为是指在审判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评价体系等。法官只有深刻认识审判工作的本质特征,崇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自觉自愿地献身于审判事业,并通过良好的审判作风表现出来。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理论素养、大局意识、宗旨意识等。业务素质包括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良好的法律意识、高超的司法技能等。道德素质包括良好的品行、社会良知、谦虚严谨等。形象素质包括庄重的仪表、文明的举止、恰当的语言、严守司法纪律、遵守法庭规则、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等。上述四种素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并通过审判作风表现出来。只有高素质的法官,才能有优良的审判作风。任何素质的缺失,都必然给审判作风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审判作风的表现层面。审判作风涵盖法院工作的方
方面面,主要通过思想、态度、工作和形象等四个层面来反映。思想层面上,主要表现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高不高,对审判工作的本质认识深刻不深刻,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否端正。态度层面上,主要表现在是否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否真正解决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对党和人民是否忠心,对法律是否忠诚,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和岗位是否热爱,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公正意识,是否把通过公正高效的审判实践,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工作层面上,主要是指对审判工作的投入程度,精力是否集中,做事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吃苦精神,是否追求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在依照程序、确认证据、查明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制作文书、执行裁判等方面是否严格把关,是否尽力防止和杜绝各类差错,是否具有主动协调和积极配合的意识。形象层面上,主要是审判作风的外在表现,具体体现在着装仪表、言行举止、法庭秩序、文明素养等方面。形象层面是法官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审判作风外在表现的具体形式。
就上述四个层面来说,思想层面的问题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思想层面的问题不真正解决好,审判作风的根本转变就无从谈起,即使某段时间能有所改观,但必然难以长久。
态度层面是思想层面通过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又在工作层面时时处处体现出来,并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行为方式。态度层面的问题解决不好,在审判作风上就可能形成患得患失、起伏不定的状态。工作层面比较有形和直观,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通过定量方式进行考核评价,群众感受也最直接。审判作风反映在工作层面的问题解决不好,人民法院的公信度就难以提高。形象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有助于提升法官的职业魅力,增强亲和力、信赖感以及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如果形象层面的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容易产生合理怀疑,审判机关的公信力就无从保证。司法实践中,人民群众反映法院审判作风比较集中的就是形象层面的问题。
3.审判作风的本质要求。审判作风的表现形式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审判作风建设的核心。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担负着依法独立审判、确保司法公正、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历史重任。因此,在审判工作中,增强群众观念,转变审判作风,严肃执法、热情服务既是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也是由人民法院的根本性质决定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公民法制意识的日益增
强,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诉讼到法院,人民法院被历史地推上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第一线,对法院每个工作人员特别是法官的审判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法院在审判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自觉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尽全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改进和加强审判作风
加强审判作风建设,重在实践中培育,实践中改进。就目前来讲,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既是一项现实和紧迫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突出重点,循序推进。
——在审判工作中体现。审判作风并不是独立的,它渗透在各项审判工作中,通过法官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因此,审判作风建设要始终贯穿于审判工作全程,从有形抓起,虚事实做,通过公正的审判,使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人民法院审判作风的转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公正意识,始终做到严格依法审判案件,不仅实体公正,而且程序公正、形象公正。严格执行审限制度,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提高审判效率,把未结案件降低到最低限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司法观念,努力提高审判质量。从转变和优化审判作风 的高度,继续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增强审判工作透明度,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审判方式和审判管理改革,实行立案、送达一条龙服务,减少环节,简化程序,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诉讼提供便利。切实加大执行力度,规范执行行为,对执行积案进一步排摸清查,落实责任,限期结案。对部分法院实施的执行案件中的“债权凭证制”加以总结推广,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继续提高法律文书质量,以高质量的法律文书体现裁判公正,达到维护正义、宣传法制的目的。继续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实行缓、减、免,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善于倾听人民群众呼声,自觉接受各界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反映、意见和建议,继续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强化信访工作,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继续加强基层建设,让人民群众从基层法院良好的审判作风中感受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总之,加强审判作风建设要立足于审判工作,抓住立案到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写好每一份裁判文书,接待好每一件群众来访,从而使我们的审判工作取信于民,使人民群众和当事人在我们的审判工作中切实感受到人民法院审判作风的转变。
——在道德建设中培育。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
形成的行为规范,法官职业道德主要靠法官内心的自觉遵守。因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培育良好审判作风。最高法院在总结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适应了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要求,也体现了人民法院在改进审判作风方面的不懈努力。《准则》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约束业外活动等方面对法官职业道德作出了具体规定,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对法官职业的根本要求。这与最高法院先前制定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审判纪律处分办法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等相比,反映了我国法官职业的不断成熟,也反映了我国法官职业道德标准的不断提高。如果将上述的“两个办法”和“回避规定”视为法官的道德底线,那么《准则》就属于上线或中线。因为作为一个法官,不颠倒黑白、不徇私枉法,这是起码的行为底线,是每一个法官都应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法官连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那他也就丧失了作为法官的基本条件。《准则》的规定,使对法官行为的规范,从“不准……”的层面上升到“应当……”的层面,属于一种更高的道德追求,有助于造就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的法官队伍。这样,对法官的某些既不违法、也不违纪的审判作风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从根本上来说加强审判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我们将以《准则》的学习、贯彻为抓手,通过加强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审判作风。通过集中学习培训、法官现身说法、适时讲评交流等形式,组织广大法官认真学习,并对照准则的学习,找出差距,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同时建立健全法官职业道德考核机制、通报讲评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把职业道德监督纳入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之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欢迎社会各界对法官遵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对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投诉,将区别不同情况,依照有关规定认真处理。通过多种形式,形成气氛,强调自律,在教育与司法实践中,使广大法官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树立“独立、平等、中立、透明、公正、高效、文明”的现代司法观念,体现良好的职业形象,杜绝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效率低下和对待当事人态度粗暴、“冷、硬、横、推”等问题,促使审判作风的根本好转。
——在制度管理中养成。良好的审判作风虽然主要靠点滴培养,但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却是加强审判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如果把职业道德建设比做审判作风的软制约,那么制度和管理则是审判作风的硬制约,在强调软制约的同时,要强化制度管理,赏罚分明,坚持用制度管理队伍,用制度约束队伍。要把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科学
有效的法院经常性管理之中,把基本的道德要求贯穿于法院制定的工作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加强对广大法官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着眼长远发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审判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处理提升到“制度层面”,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时,而要对任何人、任何事,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章办理,注重形成审判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促使审判作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要狠抓制度的落实,防止形式主义。在审判作风建设中,要经常检查、经常讲评、经常通报,通过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坚决贯彻从严治院的方针,认真执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审判纪律处分办法和回避规定,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用法官法管理队伍,规范行为。认真执行地方法院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少数法官的腐败行为。建立党组统揽、院长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在审判作风建设中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别人努力去做的自己首先要努力做,靠自己的党性、人格修养和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和影响,从而使审判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守护司法公正教案 篇5
3月17日下午,香洲区法院隆重召开反腐倡廉工作暨司法作风建设会议。
党组成员、政工科长陈新强传达《广东法院2010“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陈新强科长指出,“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重在“实践”,贵在“实践”,必须将主题实践活动与执法办案要务、与反腐倡廉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两张皮”的问题。
党组成员、副院长陈志伟以法院系统的典型案例为全院作廉政警示教育。陈志伟副院长指出,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大家必须要防微杜渐于外,清正廉洁于心。要以对事业的信仰和忠诚,守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阵线。
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江显文对香洲区法院2009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总结,并就香洲区法院2010反腐倡廉工作及司法作风建设进行部署。江显文副书记指出,2010,香洲区法院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法官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扎实的工作,重点抓好教育、监督、预防、查处等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五个严禁”,完善惩防教育体系,确保司法廉洁。
党组书记、院长黄智江作总结发言。黄智江院长强调,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要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司法作风建设既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2010年“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活动中的不规范、不文明、不严格、不严谨等细节问题,看似事小,实则往往导致当事人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因此,要以“进门要方便、脸色要好看、说话要好听、办案要公正”为立足点,致力于做好司法作风建设。第二,要加强廉政教育制度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加强教育是基础。只有抓好廉政教育,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黄智江院长告诫大家要净化生活圈、警醒朋友圈、杜绝小圈子。第三,要实现反腐倡廉工作与“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互促互进。要结合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使全院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弘扬优良作风,增强廉洁意识,确保司法公正。
守护司法公正教案 篇6
为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树立司法行政工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根据射埠镇人大主席团和县司法局有关文件精神,从2010年6月份起,我所紧紧围绕“推进依法履职,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的活动主题,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深入开展各项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接到镇人大主席团和县司法局的相关文件后,我所迅速组织全体干警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认真传达了文件精神,统一了思想认识。会上,我们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活动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通过此次会议,全所上下充分认识到,司法公正不仅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警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确保整个活动的全面、有序开展。
二、面向基层,狠抓调解网络建设
今年我们在进一步加强对镇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建设,实现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由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统一受理、分流、调处、督办、报结、回访的同时,加大了对村级调解组织的指导力度,配优配强了村级调解组织力量。目
前,全镇共有50个村级调解委员会,分别设置了2-4名调解人员,逐步完善了我镇统一领导、统一受理、统一排查、统一分流、统一调处的联调联动机制。
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了我镇人民调解员的自身素质,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号召广大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在做好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攻坚克难,为世博会等特殊敏感时段的社会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下半年,我们将日常排查与专项排查相结合,共开展定期排查7次,不定期排查3次,每半月召开了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也逐一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台帐,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重大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和上报,有效防止了激化升级。
三、协调联动,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一是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在派出所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司法所派员驻所办公,协助派出所接警人员工作。对不属于治安行政调解范围,案情简单,不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民间纠纷,进行当场调解;对较大的或疑难矛盾纠纷以及涉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矛盾纠纷,将其移交到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实行警民联调。二是人民调解与其它行政调解,由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对来信来访案件、交办案件、排查中掌握到的案件进行合理分流,明确矛盾纠纷调处责任主
体,区分案件轻重缓急,提出转办和督办意见。三是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在射埠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司法所派员驻庭办公,对一些双方在同一辖区,且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民事纠纷进行当场调解,或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四、注重实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活动中,我们始终突出矛盾纠纷化解这个工作重心,坚持“排调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将日常定期排查与全国“两会”、重点工程建设等专项排查相结合,充分发挥驻庭驻所调解室作用,灵活运用“三调联动”工作平台,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如我镇团山村村民彭丘云与湘潭市一医院之间的医患纠纷,就在政府干部和司法干警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圆满解决。“湘潭县司法公正行”活动期间,我镇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82起,调解成功81起,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为98.78%,有效地化解了各类不安定因素、矛盾纠纷与安全隐患,筑牢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010年的“湘潭县司法公正行”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一定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更加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更加公正廉洁的执法形象,全面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
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XX司法所
【守护司法公正教案】推荐阅读:
司法公正研究09-05
司法公正价值11-08
司法程序公正12-15
法院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活动总结10-04
公正司法道德讲堂06-16
司法的公正性11-09
审判作风与司法公正08-31
守护生命教案08-18
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论文05-15
论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