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压抗挫能力培养

2024-09-21

抗压抗挫能力培养(共6篇)

抗压抗挫能力培养 篇1

抗压、受挫能力培养

挫折、压力与不幸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生活体验。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勇于面对挫折和压力,而不是怨天尤人(陈国荣,2005)。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困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挫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坚强起来。所以,引起挫折感的,与其说是那些挫折、应激、冲突本身,不如说是受挫者对所受挫折的看法。因此,我们应该以大智大勇来接受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

1、培养主观幸福感

训练主观幸福感能力旨在培养个人体验快乐、欢欣、知足、自豪、欣喜、感激等愉悦情绪的能力。虽然这些情感体验大多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但通过幸福感训练,人们可以强化对这些情感体验的强度和持久度。美国心理学家弗莱德逊(B.L.Fredrickson)也发现,体验愉悦心情的人思考问题会更开阔。她指出:“感觉好远远不等同于没有威胁,它可使人们变得更好,更具有乐观精神和压弹能力,更与他人合得来。她还建议人们通过发现应激中的有意义的事情来提高个人的愉悦情绪体验。此外,幸福感训练还可降低对诸如内疚、耻辱、悲伤、气氛、嫉妒等不愉悦情绪体验的感受强度,以减少生活的应激状况。

1)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A、准确认识自我,合理整合人格。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进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做自己气质、性格的主人。从自知之明到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气质和性格自我悦纳的过程。

B、主动调控情绪,保持愉悦开朗的心境。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能够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C、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提高交际能力。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也比较严重,面对集体生活的挑战和父母的溺爱,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胸襟,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氛围,产生健康的人格动力。

2)鼓励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个人目标。目标理论把目标看作情感系统的重要参照标准。目标的确立与维持、靠近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等使人感到存在的意义。并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积极的情感。但目标的选择因人而异,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或与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要相适应,才能真正提高主观幸福感,而且内在价值目标比外在的目标更能激起人的主观幸福感。

2、培养乐观人格

训练乐观态度能力旨在培养个人自信乐观、自主行动、人际温暖与洞察、表达自如、坚韧力等的人格特质。心理学界早就在1970年代将乐观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格特质来加以研究,并强调经验学习对培养乐观态度的重要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的畅销书《学会乐观》(Learned Optimism),就是讲的怎样通过个人努力来提高自身的乐观态度和应激能力。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也主张,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是人格因素。如为外向性格的人容易产生正面的情绪,而焦虑性格的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培养乐观人格是提高压弹的最有效手段。培养认知调整

训练认知调整能力旨在培养个人认知调整的能力。它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斯(Albert Ellis)的ABCD理论为基础,强调认知调整对压弹的支配作用。具体地说,ABCD理论主张,在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三者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换言之,一个人的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要调整B对C的不良影响,就要靠质疑D(Dispute)来调整,这里D起的作用就是认知转换的作用。它促使当事人多从正面、光明的角度来辩证看待逆境,化危机为生机,终而从逆境中磨练人的压弹,从失意中提高人的生活智慧。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曾言,在中文当中,危机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危”字,一个是“机”字。它充分说明了危机中孕育着生机这一辩证原理。

4、培养幽默化解

训练幽默化解能力旨在培养一个人幽默、诙谐调整心态的能力。幽默可以化解烦恼,释放情绪,并使人不断体验愉悦心情。在国外对幽默的研究中,幽默一向被视作是健康人格的突出表现。可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重视幽默对健康的重要性,中国人亟需加强幽默训练,学会以幽默来升华生活烦恼。幽默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压弹能力,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培养问题解决技巧

训练问题解决能力旨在培养个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以应激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问题专注”应复与“情感专注”应对两方面提高一个人的压弹技巧。其中问题专注的应对技巧包括迎难而上、自我控制、筹划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援、逃离/回避、隔离问题等技巧,情感专注的应对技巧包括找人倾诉、自我压制、自我宣泄、自圆其说、奇迹幻想、放松/冥想练习等技巧,以在应激实践中不断提高一个人的压弹能力。此外,问题解决训练还应培养一个人的关键意识,以提高对应激的迅速反应。美国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曾言,“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学习机会的。”它说明,任何的问题解决都可以是一个逆境化解的学习过程。

6、健康人际关系的养成

健康的的人际关系是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基础。养成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有效地沟通,学会解决冲突。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许多问题都是关系双方缺乏充分有效地沟通引起的。大学生往往因“面子”及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顾虑使很轻微的误会因“冷战”而导致矛盾步步升级,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大学生学会解决冲突是促进成长的必备环节。解决冲突时双方要保持冷静情绪,客观地分析冲突,包括引起冲突的事件,冲突的起因、互惠有效地解决办法等。解决冲突的关键往往在于沟通,所以在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利用各种条件,有冲突对方进行积极有效、恰当的沟通,已达成相会谅解。

2)培养良好的人际相处品质。良好的人际相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宽容待人、诚信对人、学会幽默和心理换位特别重要。

抗压抗挫能力培养 篇2

一、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对幼儿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对幼儿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能使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信心十足、敢于直面困难、不怕吃苦、坚持到底的精神,最终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

2.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

一般性格懦弱的孩子,意志品质大都较为脆弱,在挫折教育中适当地给予鼓励,有意识地创设环境,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能力。适当地让幼儿尝试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幼儿进取心的关键。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力是在不断的进取和坚持下形成的。

3.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

3~6岁的学前儿童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在这个时期,幼儿的自控能力差,思想意识水平弱。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点生活的磨难,使幼儿明白人人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幼儿敢于面对困难、挫折,正视挫折,并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二、在建构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1.创设“主题”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群体搭建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出现“群体游戏独立搭建”的现象。教师在群体搭建游戏中,可创设主题合作游戏,例如,在以“城市建设”为主题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讨论分工,个体完成搭建房屋、铺设马路、组装汽车、设立红绿灯等不同的建筑物,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幼儿之间还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就可以促使他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 如何合作,提高其耐挫力。

2.明星效应,榜样作用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最初游戏的想法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阻碍就会放弃。教师可在日常的建构游戏活动中评选出不同的建构明星,如“建桥明星”“交通明星”“城堡明星”“家居明星”,并将小明星的作品展示给幼儿,同时教师可利用展示作品的机会让小明星介绍作品制作的过程、制作时受到的阻力和自己克服障碍完成作品的过程。幼儿善于模仿,可塑性较强, 在通过参观作品产生崇敬之情,通过明星讲解,明白游戏中谁都会遇到困难,了解同伴解决困难的方法,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的灵感, 开阔了思路,使他们在搭建中有更好的发挥。

3.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次,在户外情境建构游戏“沙建”中,幼儿对玩沙非常感兴趣,他们会把沙子堆成一座山,或在沙堆里挖很深的坑,可是,无论幼儿怎么努力,山总是堆不高,沙坑也总是被高处流下来的沙子填上。重复的工作失败让幼儿展开思考。所以,教师要多创设情境,带幼儿走出户外,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接触客观事物的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幼儿的探索兴趣,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求知欲。

4.个体搭建,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如,在搭建纸杯游戏中,一名幼儿正认真地将一个个纸杯搭建起来,他的目的是将所有的纸杯都搭建完,可是在搭建过程中因为一个纸杯没有放好,眼看就要完成的目标顿时倒塌,从幼儿的表情中可以看到失望和灰心丧气,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幼儿知难而进,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三、进行挫折教育需要注意的几点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材料制订合适的目标

目标对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十分重要。没有目标便没有动力。在挫折教育中适当地制订目标对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标过低没有推动作用,目标过高则达不到,会挫伤其信心。而对于天性活泼、好表现自己的幼儿,也要多指点、多约束,给他创造“逆境”,多设障碍,以磨炼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2.适度适量,循序渐进,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经常提出过高的要求,会使他们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幼儿会因事事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教师在设置情境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和“量”,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正确教育和引导幼儿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教师避免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如,幼儿在搭建游戏成功时,非常开心,就不停地夸奖“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失败时就表现出不高兴,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不管成功与失败,最重要的应该是观察幼儿活动中的过程,如果发现他在某个环节中有很大进步,就应该对他进行及时的鼓励,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应当及时以参与者的身份去帮助他, 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在必要时可帮助幼儿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幼儿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让他懂得失败并不可怕的道理。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篇3

案 例

还是让我们从一个生活情境中开始。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个4岁的小孩正在客厅地板上玩拼图。他顺利地拼起了第一块、第二块图,可是,接下来,当他拿起第三块拼图后,他不知道这块拼图该放在整个拼图的哪个位置,于是,孩子就开始着急了,他又拿起了第四块拼图,左看看右看看,但还是不知道该往哪里摆,看着散乱在地板上的一堆拼图块,孩子变得越来越焦虑和烦躁,甚至会开始哭泣,也可能会抓起一把拼图乱扔一气,于是,父母们看到:孩子因为玩不好拼图而发脾气了。

这种情境下,不同的父母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父母们会有哪几种可能的回应方式呢?

几种可能的回应方式

第一种,自己也可能会变得焦虑。当某位母亲看到孩子没有能力去完成如此简单的拼图,居然还哭闹发脾气,她自己也可能会变得焦虑,“哎!这孩子怎么这样呢?玩都不会玩,却只会乱发脾气,这样长大了可怎么办呀?”当这位母亲的心里转起了这些念头,她可能会变得更加急躁,甚至会直接批评起孩子来,“你就这点出息啊!你不会动脑筋想想啊?”

这样的回应方式,会给到孩子什么呢?孩子必然会感觉到父母的焦虑和不满,这将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焦虑,也就更不可能完成这个拼图游戏了,孩子哭得更伤心。也可能会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评判,认为自己是无能和没有出息的。

孩子在这样一个经历中,什么也没有学到,而且也失去了玩拼图的乐趣和成就感,他可能会再也不愿意玩拼图了,或者每当拿起拼图,都会联想到这个不愉快的经历。即使孩子最终在意识层面忘记这个经历,但是潜意识中的经验是无法磨灭的。

第二种,帮孩子拼拼图。父母感受不到孩子的焦虑和挫败,可能只是很轻松地拿起拼图,快速地帮助孩子拼好拼图,认为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样的回应方式,又会带给孩子什么呢?孩子在拼图中遇到了困难,感到焦虑,但他并未想要就此放弃,他的焦虑和发脾气正说明,他想把事情做好,他只是缺少一些方法和能力。然而,父母用这种方式介入孩子的游戏,那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可能会更加生气和愤怒,也可能会闷闷不乐地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与上一种方式类似,孩子在这个经历中,依然什么也没学到,留下的只是无力感和挫败感。

第三种,鼓励孩子多尝试。父母可能是从专注的观察开始,看清楚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也看到了孩子的焦虑和急躁的心情,感同身受地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然后,可能会鼓励孩子再多尝试几次,并且继续关注孩子的处境,衡量孩子面临的困难的程度。

当孩子陷入情绪漩涡的时候,如果他身边的大人能够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并能全身心地关注到孩子,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安全可靠的人文环境,是孩子的心灵之药。这对孩子的情绪就具有平复和镇定作用,孩子也就有可能自己继续拼图。但如果这个困难对孩子来说太大了,孩子在父母共情陪伴下依然无法自己思考并找到努力方向,那么,这个父亲(或母亲)或许会不动声色地挪动几块拼图的方向和位置,这样,拼图的形状和位置就更容易被发现,或者父母给孩子一些指引和提醒,于是,当孩子最终自己拿起拼图放入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他可能会破涕为笑,甚至是放声大笑,成就感和自豪感涌进了孩子的心房。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协助孩子把持情绪状态,并且既不会过早介入,也没有过度延长挫败,而是用巧妙地指引,帮助孩子“看到”并“做到”了他在一会儿之前还做不到的事情。父母给了孩子一种体验,“我能行”“我能做到”。从这个经验中,孩子可以得到成就感和自尊感。

在第三种回应方式个过程里,孩子面临着一个实际的困难,完不成拼图游戏,这个眼前的困难引发了孩子内在的痛苦和焦虑的情绪,从而也让他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然而,身边的父母,以冷静、镇定的状态出现在孩子身边,他看清楚了孩子的处境,愿意且有能力面对孩子的痛苦和情绪,并且相信孩子能够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最终,孩子也从痛苦和挫败的焦虑中幸存下来,完成一次承受痛苦和挫败的经历,并储存在自己的记忆里,那么下一次,在面对同样情境的时候,孩子就有了可以调用的人生经验了。那是孩子最宝贵的资源。

“涵育”的品质

从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对“涵育”的定义来分析,第三种回应即称为“涵育”,它具有注意、关爱、回应性、体贴的品质,父母带着这些品质试图理解自己的孩子,或是在实际中满足孩子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回应,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种一致性的被照顾的体验,父母的回应修正了孩子的体验。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拥有心智能力,一种能够处理各种感受和情绪的能力。

这个过程,也将会延续在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里。

(陈义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如何培养青少年心理抗压能力 篇4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如何培养青少年心理抗压能力,它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性格开朗的人与性格孤僻的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对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我们要多爱护、关心,对他们要“爱如春风,情如春日,润物无声”,如何培养青少年心理抗压能力,往他们封闭的心里注入爱的甘露。

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如何培养青少年心理抗压能力,我们要多做耐心的疏导和真诚的慰藉工作,从而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扬起奋进的风帆,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并战胜困难和挫折。

在棋类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抗挫能力 篇5

在提高人口素质,构筑理想教育,体验幸福生活,打造特色校园,建设特色文化的教育追梦中,每一位教师都投身到教改行列中。但是,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如今的孩子缺乏毅力、娇惯、抗挫折能力差等弱点显得比较突出,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人格形成的最初阶段——幼儿阶段注重培养,寻找有益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养成自强、自立、自信、沉着、勇敢向上的个性,是值得深思的课题。因此,我们把棋文化教程引入课堂,家长、社区也进行了联动,具有良好的棋类文化底蕴和棋类运动氛围。通过几年的推广普及,对提高幼儿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针对幼儿逻辑思维发展处于萌芽阶段的特点,我们从环境入手,把棋盘搬上墙壁,铺在操场,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下增强对棋谱的认识和感受;制作国象棋中的车、马、象、后、兵的头饰,设计游戏情节,帮助幼儿掌握各个棋子的走法,与课程相糅合,与游戏相交融。

一、趣味棋类游戏,激发兴趣爱好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因为教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所以我把棋类活动与音乐、语言、体育、智力游戏等各类教育因素相结合。利用各种有趣味性的活动形式进行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棋类。如小班美术游戏“网小鱼”,让幼儿在画线过程中认识棋盘是由各种线条交叉构成的。体育游戏“战胜大灰狼”,小班孩子在相互合作中知道了小小棋子团结力量大,也能战胜大灰狼。在中班体育游戏“小马跳”中,孩子们既练习了跳的技能,又熟悉了马的走法。通过孩子亲临表演巩固走法,体验合作乐趣,还懂得了象棋的许多成语等。在这些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育。幼儿在看看、做做、玩玩、演演的游戏中不但学会了走棋、吃子,同时对棋类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二、尊重欣赏孩子,树立幼儿自信

俗话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或坚毅、或开朗、或好动、或沉稳。同样的,孩子在棋类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个体差异明显,当孩子对弈时差距太明显,显然会给弱的一方带来很大压力,长此以往自信心必然會受挫。此时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帮助孩子选择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有输有赢,让孩子有成功感,感受到棋活动中的乐趣,也树立了对自己的信心。

有时,我们还组织了各种棋赛,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如:年级组大赛;班级亲子赛;师生赛等。在一轮轮激烈的比赛中,谁胜谁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们出色的表现:对规则的自觉遵守,赛程中的独立思考,不甘落后,对弈时的自信,赢棋时的微笑,输棋时的坦然接受和对“败子”的思索……他们赛出了自己的个性,赛出了品质。

三、提高抗挫能力,勇于面对挑战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包办和溺爱,使他们的抗挫能力普遍较差,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容易放弃,受到一点批评就耍性子,闹情绪。

抗压抗挫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抗挫能力

良好的抗挫能力能够增强学生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及敢于承担责任的信心。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呵护有加,生活条件优越,在困难、挫折面前,往往缺乏自信,表现得过于脆弱,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体育课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焦虑、害怕、缺乏自信的状态。特别是在练习一些需要付出努力的耐力练习等项目时,更是表现得厌倦,缺乏顽强的意志力。因此说,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认知挫折的客观存在性为基础

对困难与挫折的正确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直面困难与挫折,小学生的阅历非常浅,体验挫折的机会也非常少,体育教师应让其明白困难与挫折是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而且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但这并不都是坏事,有时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不断地走向成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种推动力。当然,在让学生对困难和挫折有这样一种认识时,还要注意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区分,不同学段的小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不一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直观的方法,比如,采用对话和观看视频的形式,中高年级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困难和挫折的本质。

二、以心理自我防御技巧为翘板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能力及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能承受的困难和挫折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当小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寻找原因,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还是因为目标的达成太难,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所及,或是因为运气差等,不能一直沉浸在自我谴责中。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变困难与挫折为向上的动力,要么更加努力,改变策略、改进方法后再做尝试;要么降低行动目标等。例如,教师可以专门用一堂体育课开展一次让学生认识困难和挫折的主题活动,教师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里话,让每个学生说说他们最害怕和最不愿意参加的体育项目,并说出原因。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告诫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挫折,有利于以后的体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让大家一起树立起面对困难与挫折并战胜困难与挫折的信心与决心,并充分了解一些体育活动中调节与控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与技巧。

三、以课堂体育竞赛活动为辅助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的竞赛活动必然存在着成功和失败。每个参加竞赛活动的学生都必须勇于面对挑战,要想赢得比赛,就必须要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倘若缺少了这份勇气,学生将很难从比赛中获得信心和成功的喜悦。所以说,体育竞赛活动对小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比如,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一些强度低、趣味性强的竞赛活动为培养项目,如,两人三足走的接力比赛、“蚂蚁运粮”“打野鸭”等。中、高年级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强度,可以进行有一定对抗性的团队合作活动作为培养项目。例如,篮球趣味对抗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通过比赛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小学生的抗挫能力,在挫折中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态度和评价,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对其今后面对挫折时选择积极的态度有正面的导向作用。

四、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准则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一般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会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自信心较强,从而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反之,那些体质较弱、运动能力不强,意志力较差的学生会承受较多的身体负荷和失败,从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需体现出视野宽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内在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高动作难度与要求,对于能力弱的学生降低动作难度与要求。可以说,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也是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准则培养小学生的抗挫能力尤为重要。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一定要做到内外兼修,不但要让学生对困难与挫折有理性的认知,还要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抗挫能力,掌握克服挫折有效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合适的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增强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及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把两者有效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出当代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4).

[2]吴键.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的理论依据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J].体育教学,2007(1).

[3]王凯.体育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研究[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4]张丽敏.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7).

上一篇:谜面: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谜语答案下一篇:幼儿教师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