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

2024-07-20

致橡树教案(共8篇)

致橡树教案 篇1

《致橡树》教案(2课时)

语文组:李铮峥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教学重点 :

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

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时 : 2 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定向导入 :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简介作者 : 【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 的 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多媒体播放 范读 【 诗歌需要有感情地朗诵,请大家听听范读。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听完了范读,那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尝试朗诵这首诗歌。】 请1—2个 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四、题解 【 课前大家已经做好预习,刚才我们又一起读完了这首诗,相信大家 对 这首 诗已有了初步的印象。】

1、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可以在书上划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 :“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2、诗的题目是《致橡树》,“致” 在这里是动词,橡树是宾语。那么“致” 是什么意思 呢 ?其主语是什么? 由此 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 【好,请同学说说】

明确 :“ 致 ”: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主语是:木棉(被省略),致的对象(宾语)是橡树,即为:木棉对橡树的表白。可见本诗的主要意象是:木棉和橡树(注意这两种树 都是高大壮美的乔木)。

【这里的“橡树和木棉”作为意象,肯定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那么它们分别 象征什么 呢 ? 大家思考一下。提示:前面我已经说过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诗,众所周知,爱是建立在彼此欣赏、相互喜欢的基础上的,于是在诗中的 橡树:象征男性美;木棉象征:女性美。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 便是 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五、抓住意象,品读第一层 : 【除了橡树和木棉,在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的意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做好标记】

1、现在大家一起来说说。本诗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 明确 :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那么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呢 ?

明确: 诗人是 否定 的态度。【 不知大家在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诗人写了这样一句:“ 不,这些都还不够 ”。)诗歌 正是 从 这句话 开始阐述一种新型的爱情观。“ 不 ”,是个否定词,它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我们已经知道诗人对这些意象是持否定的态度】

3、但是 诗人否定的程度一样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 不一样。“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也不止像泉源 ”,“ 也不止像险峰 ”,“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在诗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后诗人就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这样引导学生回答出以上句子)【大家自己读一读,可以读出声来,体会一下。很显然,“ 绝不像 ”、“ 绝不学 ”表示诗人是坚决否定的,而两个“ 也不止 ”次之,两个“甚至”再次之。所以诗人否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可是大家思考过没有: “凌霄花”和“鸟儿” 分别有什么缺点使诗人坚决否定呢?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它们。明确 : ①攀援的凌霄花

“凌霄花” 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喜攀援树而生长。这里诗人写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人格尊严不顾,借 “ 橡树 ” 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呢?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也荣。诗人是 “绝不像” 的态度。②痴情的鸟儿

是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诗人是“ 绝不学 ”的态度。

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道为对方歌唱,却忘了为自己歌唱,完全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道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歌唱单调的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是痴情一片,但爱的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上面 这样的爱情,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对此你怎么看? 】【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想到就说】

注: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从大家的回答中,很明显这样的爱是不健康的爱,我们也是很难接受的。说完了“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我们接着来看看“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这些意象。在别的诗里,它们 可能是被赞美的对象,同学们,我们也经常说“沐浴在阳光雨露中”之类的话。但在这里,这几样事物又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使得诗人否定它们 ? 【我给大家具体来分析一下,然后你们自己做总结归纳。】

A.险峰 :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 :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 :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令人遗憾。

【 所以 归纳出 它们的共同点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 ”的爱情。(板书)】

【当然,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很多女性为了家庭,辞掉工作,专门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伺候丈夫,辛劳地操持家务,应该说是“无功也有劳”。但 这样的付出只是 一种 “一味奉献、自我牺牲 ”的爱情。诗人 在“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意象前 用了 —— “ 也不止、甚至 ”并且说: “ 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 并没有 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让学生举例 【 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下生活中像这种为所爱的人奉献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

处理1:【大家能够举出这样的例子,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我们就是要共同分享,共同探讨,才能真正地认识健康的爱情观念。下面,我来给大家补充个例子】

处理2:【没有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这样的例子吗?那么,我给大家讲个我身边的例子。】

教师补充举例 :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同样的才华横溢、有胆有识,被所有的人看好。可是两个人结 婚后,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大好的前途,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勤俭持家,使丈夫能够专心工作,完全无后顾之忧。十多年过去了,丈夫事业有成,而妻子没了事业,青春也不复存在,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家庭主妇的形象。丈夫开始嫌弃妻子是“黄脸婆”,便另寻年轻美貌的女子,上演了一出抛妻弃子的悲情剧目。)

【这样的故事是令人伤感的,也许,我们有了健康的爱情观念,并不能完全杜绝这样的悲剧,但毕竟可以使我们的爱情更加健康,对我们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教师小结 : 当然,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诗人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 是 由衷的奉献也 还 是不够的。那么,诗人所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呢?根据课文第二部分,请大家下来思考。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明天我们再一起来探讨,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爱情。】

六、作业。根据 第二部分内容,请大家抓住意象,试思考诗人向往的真正爱情。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了解到,诗人对“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代表传统爱情观念的意象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理想的爱情国度,聆听诗人的爱情宣言。】

七、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 作者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那么她 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既然有否定,自然就有肯定,分析第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提到: 诗人写了这样一句 :“ 不,这些都还不够 ”。)诗 人正是 从(“ 不,这些都还不够 ”)开始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 同学们,请找出有关的诗句,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好,我们共同来分析这些表达了诗人的理想爱情的句子。我已经将诗人的理想爱情分为爱的前提、完整的个性、同甘共苦、灵魂依存这四个方面,请你们来帮我把相关诗句对号入座。】板书四个方面。分析 :

(1)爱的前提(双方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首先,大家说哪一句诗表达了爱的前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自己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双方 应该 是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2)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 : 【提示:个性是每个人所特有的,诗中的“你”有什么?“我”有什么?】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铜枝铁干 象征 着 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红硕的花朵象征着女性的 健康活泼、深沉勇敢。怎样“沉重的叹息”呢? 作者在《 秋夜送友 》诗中写道:“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啊/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可见“沉重的叹息”是对生活的思考,是感悟到人生使命重大,而决意承担人生风险和生活义务的心声,表现了女性的深沉和勇敢。】 【男性刚强不屈,女性深沉勇敢就是他们具有的完整个性。】(3)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诗人告诉我们:爱的双方 ——必须祸福与共,同甘共苦。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双方要 相知相依,荣辱与共。(4)灵魂上的依存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紧握在地下的根,相触在云里的叶,风过后的我们,互相致意,彼此心领神会。这真正是“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哪。——双方必须相知相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 】 【诗的最后,诗人写到: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几句诗很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看法。】

——当把“ 土地 ”与 外在身躯 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 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于是,“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 内在精神领域 的东西。

【诗人完成了她的告白: 爱,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教师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诗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不正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重复的脚步么?作者不仅让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成为爱情中应有之义,而且旗帜鲜明地指出,爱情绝不是生活的全部,爱情不应凌驾于事业之上,爱情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只有把爱情的力量化成崇高的事业追求,爱情才能成为一株光辉美丽的长青树。全诗气韵顺畅,喻意明晰,层层递进,力量渐升,最后水到渠成,升华主题。又自然贴切,毫无雕琢之痕,是诗体结构的一种典范。学习《致橡树》重点要领悟诗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的含蓄美,并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了解了诗人向往的理想爱情,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触呢?相信大家都有自己想说的话。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写一小段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话语。题目是下面这样的形式:】

八、延伸拓展:

1、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或:“舒婷,我想对你说”

教师选取学生作品略作评点,并对写作成果给予鼓励。

2、朗诵与表演: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之后,我们将自己的理解展现出来:(1)朗读:——低沉到高亢或高亢到低沉都可,要大气。(2)配乐:——爱情故事。

(3)角色:——A、教师读中心句。

B、二男二女:分角色领读。C、其余学生齐声诵读。教师寄语 :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 “ 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 ”,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 “ 寒潮、风雷、霹雳 ”,是否已 “ 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 ?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比如: 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十、作业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编写故事,按小组表演。教师品析,选出作品和节目精品,进行班级间巡回展览。

致橡树教案 篇2

意象是诗歌传情的载体, 是诗歌艺术的魂魄。《致橡树》一诗的意象, 主要体现在:

一、意象的丰富性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 意象即是“意中之象”, 也即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这些物象通过组合在一起, 完成了诗人情感的表达。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字, 却情韵无穷, 感人至深。后人评价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 (《人间词话》) , 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 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 堪称“秋思之祖” (《中原音韵》) 。此诗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组成, 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意象, 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深秋孤旅图, 从而留下了永久的萧瑟之悲。若没有这些丰富的意象, 诗人的悲旅之感就无所寄托, 也就没有了流传后世的秋思之悲苦。再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阙:“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满江碧透, 百舸争流……”也是凭借着“山”“林”“江”“舸”等一系列意象, 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致橡树》也一如上述佳作一样, 有着丰富的意象群组。诗作一开篇就摆出“凌雪花”“痴情鸟”“险峰”“泉源”“日光”“春雨”等一连串的意象, 并借象表意, “凌霄花”虽然漂亮, 却是必须依附他人才能高高在上, 所以, 我们在“凌霄花”这里看到了依附者的寄生的可悲。“痴情鸟”虽然有“春蚕到死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剧力量, 但是, 也给人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单相思的可悲之感。借助这两组意象, 诗人批驳了庸俗的爱情观。而“险峰”“泉源”“日光”“春雨”这些意象, 让我们看到爱情中奉献的伟大, 但是, 爱情在诗人这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奉献, 而是平等的, 所以“橡树”“木棉”两个意象的继续, 使整首诗的意象群组更加壮大、丰富, 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就在这些丰富的意象群中凸显出来了。

二、意象的层比性

诗歌的意象是讲究意象组合的, 所谓意象组合, 就是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 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密集而有精致的意象群落, 使他们产生对比、衬托、联想、暗示等作用, 让读者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呈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鲜活的画面来揣摩和领悟诗人的情感和心理。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就采取了并列式的意象组合, 描绘了一幅悲瑟、广阔的秋景图。而“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等句中就用了对立组合。

《致橡树》中的八个意象, 不仅采用了并列组合, 还采用了递进式组合、对立组合等, 多种组合方式的并用构成了诗歌的递进和层比。

整首诗八个意象, 前六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源泉”“险峰”“日光”“春雨”构成一层, 后两个“橡树”“木棉”构成一层。前一层又分为三组, “凌霄花”一组让我们看到了爱情中的依附, 借他人之势攀爬。“痴情鸟”让我们联想到爱情中的单相思, 苦恋的结果令人哀婉、叹息。“源泉”“险峰”“日光”“春雨”这四个意象为一组, 构成了一曲伟大、奉献的爱情巨画, 让我们感叹着奉献的伟岸、磅礴。如此一来, 这三组意象又构成了递进的三层, 渐行递进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对“凌霄花”的意象所代表的爱情是“绝不”的不屑, 对“痴情鸟”所代表的爱情是“不学”的同情, 对后一组“源泉”“险峰”“日光”“春雨”这四个意象代表的爱的奉献的爱情是首肯中的挣扎。这三组构成的一层, 和后面的“橡树”“木棉”构成的平等、独立的一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第一层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平等, 但正是有了这一层的意象叠加, 后面的“橡树”“木棉”的意象才得以彰显和突出。

三、意象的独特性

古往今来, 所吟咏爱情的诗歌数不胜数, 但所用意象多不外乎:鸿雁、青鸟、玫瑰、红豆、梧桐、手帕等, 传达的意思也多以相思、离别之苦, 或是渴慕、仰视之情, 如:“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而舒婷的《致橡树》却标新立异, 选取“橡树”“木棉”入诗, 以“橡树”作为男性的阳刚象征, 以“木棉”作为女子的柔美代表, “橡树”高大、挺拔、直立, 不蔓不枝, 不正是伟岸、不屈不弯的男人的形象吗?在“橡树”的意象中, 舒婷赋予了爱情中的男人伟岸、坚贞、踏实的性情。“木棉”秀丽, 花开红硕, 而且开得特别, 所有的花瓣都环拱似的抱着, 不正是女子妩媚、秀丽、柔美的典型吗?但是, 我们都知道, 木棉树又被称为英雄树, 所以, 舒婷选择木棉作为女子的象征, 不仅包含女子的柔美, 更包含着深层的隐喻, 木棉不再是橡树的陪衬, 而是和橡树一样, 同样的勇敢、坚贞, 正是有了同样的坚强和坚贞, 它们才有了平等, 它们才可以“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分担寒潮、霹雳”“共享流岚、虹霓”。至此, 我们在这两个独特的意象中看到了诗人呼吁的爱情观:两个个体, 同扎根于大地, 同呼吸于风雨, 那种共命运、同甘苦的英雄的惺惺相惜。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 一如我们欣赏所有优秀诗歌一样, 我们再一次地感受了诗歌意象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我们正是通过对整首诗的意象的把握, 才体会到了诗人那平等的呐喊, 这就是意象的魅力!

女孩致橡树 篇3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一、记忆在一瞬间天光大亮

下午三点半,阳光倾斜着照进窗格的细缝中,宋玉树轻轻拉开铁闸,门开了一条缝,她小心地从缝中挤出去。日光下的午后,四周安静极了,可以听到风吹过树枝时的轻微摩擦声。

家里的邮箱里不知是谁又将那张大红色的寻人启事塞了进来,她昨天回家时已经看到过一次。那是一个男人寻找自己的初恋情人,那上面有一张模糊的照片,背景是这座城市年代久远的一座铁架桥,那男人说这照片是他唯一拥有的她的东西,希望可以通过这微薄的线索找到她。

宋玉树记得当时看到这启事上的照片时,那些埋在岁月里的疼痛突然如潮水般覆上来,如烟火升腾将她整个胸腔炸得破碎不堪。她蹲在地上缓解骤然而来的疼痛,然后站起来将那张纸折成一只纸飞机抛了出去。

可是现在它又出现在了信箱内,宋玉树看着它,久久地看着,她出了好一会儿的神,最后把一只黑色皮夹从她的大包里翻出来,她将它打开。里面有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背景也是这座铁架桥。

照片上是两个瘦弱的年轻人,她一头齐耳的短发,细细的眉眼,卡其黄的工装上别着一枚小小的领袖徽章,将她的五官衬得纤弱而又严肃。而那时的他五官挺拔,双眉浓墨重彩,衬衣浆得雪白笔挺,拘谨地望着镜头。

那是1980年,他坐在团委分给他的办公室里,手里紧紧地攥着一个搪瓷杯,也是这样眼神聚焦,双眼拘谨地朝着她散发出光芒,那般惶恐地问她:“你渴了吗?”

她看着照片,记忆像是黎明前的破晓天,一瞬间天光大亮。

1980年,她居住的城市经济复苏,人们兴建城市的热情正在火热地膨胀。当时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在这座城市兴建第一座铁架桥,它横跨一条大江,连接着两个城市。

当时的宋玉树十八岁,是团部的一个小宣传员,那时的她懵懂含苞,爱穿工装将长发绑成两条发辫分散在肩头,笑容甘甜,眼睛像星星般闪着光。那是正当好年华的年岁,命运却对她张开了光怪陆离的手掌。

在兴建铁架桥时团部给她的任务是照顾外国来的工程师,她记得团部书记宣布由她去招待客人时,有好事的姐妹吓唬她,将那个外国工程师形容成红毛绿眼睛的怪物。

她一路忐忑不安,推门进去先看到一头浓密的黑发,伏案男子抬起头来,对着她的方向嘴角绽放出一个笑容。他并不是红发绿眼睛的怪物,看起来面容和身边普通的男生无异,只是鬓发稍微浓厚,五官像是被雕琢般立体。他有些惶恐地望着她,手上握着一个搪瓷杯:“你渴了吗?”然后他将手中的杯子递给她,“在你们中国第一次见面是要互相告之姓名的吧?忘了告诉你我的名字叫莫洛斯。”

逼仄的房子里团支部书记因为他蹩脚的中文,和他拙劣的示好方式而哄笑出声音。宋玉树也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奇怪,自己和他并不熟,他怎么能这样赤裸裸地对她表示好感。

她看着他惶恐惊慌的神情,再看着那只发黑的搪瓷杯,绞着衣角怎么也不肯去接,当时窗格里大片大片的光渗进来,她的耳朵上也有大片大片的红蹿了上来。

她和他的第一次见面,对他并没有好感,因为异地的生疏感和语言的距离令她除了每天将三餐送到他手上,就并不肯和他多说一句话。

他第二次跟她搭讪是她照顾了他半个月之后,那些天一直阴雨绵绵,那天是阴雨之后的第一个太阳,天空是干净的蓝。她去替他清洗床套,却在推门进去时看到他蹲在角落里喂一只猫。

那是团部外的一只流浪猫,经常会出现在院子里。平时都是她喂,和她十分亲厚,看到她进来朝她发出亲昵的叫声。她不自觉地朝那一人一猫走过去,像平时一样蹲在那只猫身边。

这是一副平静而愉悦的画面,四周感觉不到尘烟的涌动。两个人不知蹲了多久,最后是那个奇怪的外国男人对着她轻轻地笑开:“你叫宋玉树,真好听,你们中国有个诗人写过一首诗叫《致橡树》吧?那是在说你的名字吗?”莫洛斯语气清浅,一只手辗转出去抚摸着那只猫。

她看着他的侧影,阳光下他的鼻子真挺拔,他搁着饭粒打开的手掌猫舌正在轻轻地舔食。那是一个柔软的姿势,她突然就觉得内心震荡难言,世界在那一刻开始空旷,似乎只剩下他和那只黑猫。

她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勇气在他清新的气息里荡然无存,她顾不得替他清洗被套,仓皇地退出院子,一直到很远的街角,她才敢用力地呼出一口气。

三、崇拜欣赏其实也不过是简单的事

天真而澄澈的年纪,崇拜欣赏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像宋玉树这样纯白安宁的少女,总会有人暗自怀揣着爱慕。

她是在某个午夜被石头敲击玻璃窗户的声音惊醒,被惊醒的还有震怒的母亲。她睡眼惺忪地看到母亲手上抓着一张薄薄的纸片,她顿在门边气急败坏地说:“只不过让你出去做几天事,你居然就给我招惹了登徒浪子。”

世界在一瞬间变得冥黑,她手捏着那页薄纸,那上面是她熟悉的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我真的不知道这是谁写给我的。”她眼泪扑簌如雨点般掉落。

母亲最终没有为难她,将那封信烧成了灰烬。可是这封简单却又直白的信,掀起的风浪却并没有停止。

她在第二天被团支部书记叫到那间逼仄的办公室。她推门进去一眼看到的便是那页令她晕眩的薄纸片。

在那个年代,并没有为艺术献身的光荣,写情书也是一件可耻的罪行,那个唾沫与流言能将人淹死的年代,这种行为被称之为流氓罪。

她惶惶不安地望着拿着情诗的团支部书记,漆黑的长发白面颊两边跌落,一双眼大得骇人。世界在一刹那炸裂,她簌簌发抖如风中的树叶。

在那个万事都上纲上线的特殊年代,一封主题如此直白的情诗带来的震颤极其剧烈。团支部并不打算将这件事情画上句点,给了她一天的时间让她交出写情诗的罪魁祸首,否则她将被团支部除名。

她一直是父母骄傲的小女儿,一毕业便被吸收进了团支部。可这一个转折给她带来的却是一场暴风雨,她不知道父母那佝偻的背能否承受得住?那个晚上她第一次没有准时回家,她像幽灵般在大街上游荡,最后停在路边一个昏暗的面摊,给自己叫了一碗面和一瓶烧酒。

她小小的面庞干瘪枯萎,端着酒杯双目闭合,辛辣的液体自喉而下。她不知自己喝了多久,直至天空开始有雨滴砸向她的脸,有人将她从桌子上提起来,她才骤然清醒。

那个找她的人便是来自异国的莫洛斯,他站在如豆的灯光下声音突然变得急骤而慌乱:“我听到你的朋友们在谈论你,我很担心,我便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你。”

他语法杂乱,一双手却坚定有力,不论她怎么挣扎始终不曾放开。莫洛斯架着她在空旷寒冷的大街上跌跌撞撞,她记得当时自己喷着酒气对他说:“我真的不知道那封情书是谁写给我的,可没有人肯相信我。莫洛斯,你知道我父母最骄傲的是什么吗?那就是她们的女儿,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声音喑哑,手指冰凉。

莫洛斯拍拍她的背:“小树,没关系,没关系,到明天什么都会过去的。”

她推开他滑坐在地上:“要怎么过去?”她蜷在地上,像是一条被人从尾部提起的蛇,甩一个圈便筋骨寸断。

她那一场宿醉醒来之后,就被请到了团支部,原来事情真如他所说的变了模样。是那个叫莫洛斯的异国人承认自己因为喜欢她,所以才给她写了那么一封情诗。因为他是指派来的工程师,团支部决定宽大处理,简单教育后不了了之,不将他以流氓罪处治,而是只让他当众念一封检讨信。

那是南方的早春,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声浪喧嚣。他就站在那喧嚣的街头,当着整条街道的群众念着自己的检讨书。台下众人朝他指指点点,可是他没有觉得可耻,仍像个不知世事的孩童站在台上望着她:“宋玉树是好姑娘,我才是坏人。”

她站在那里,看着台上被众人唾弃,仍强调说自己是坏人的莫洛斯,她的胸口有大片大片的疼痛突然郁结。

爱情其实也不过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一个瞬间,一个短暂的情生意动,就有人愿意将两个人浩瀚如长河的终生汇聚成溪流。

宋玉树其实在那个街角,看着台上被众人唾弃、却仍然说自己是流氓的莫洛斯时,她的心早已经为他纠结疼痛。

四、生活却随时抗拒着异乡人

她的父母并不喜欢他,这个言语不通的异国男生,身姿薄弱,看不出富饶的前景,生存在一座随时都以抗拒的姿态来对待他的城市。

可是他却不明白来自她父母眼中的蔑视。他每个休息的时候往返几十里路去她家里,帮她家里盖棚,打扫房子。在她严厉的父母面前,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我会给小树很多的幸福。“因为羞涩和悸动,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着,两只手因为无措在胸前慌乱地舞动着。

可是她却能够看明白父母的神情,在送走他之后,母亲总是将她叫到家中的卧室,告诉她,她与莫洛斯两个人相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中间横亘的是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种族的隔阂。

种族的隔阂并不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喜,它就像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每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她的大脑都会嗡嗡地痛,可始终咬紧嘴唇不肯妥协。

她的父母面对她的倔犟开始毫无办法,就在她以为再坚持,生活总会对她打开另一扇窗时,他的父母却为她安排了一次相亲。

母样在跟她商量这件事时,声音微若,却酸涩难言:“玉树,我就只有你这样一个女儿,如果你硬要让我和你父亲背负上一辈子的骂名,那样我一定会死的。”

母样的话让她内心充满不确定的恐惧,可是她一直都是固执不肯妥协的女子。她没有推掉那个饭局,却也没有听父母的话打扮漂亮地出席。

她带着莫洛斯出现在这个家庭的饭桌上,对着饭桌上另一个文质彬彬的陌生男人说道:“这是莫洛斯。”拒绝不一定要从言语开始,她的行为却令那个男人一顿饭食不知味,饭后快速地消失在她的家中。

她的父亲这一次终于愤怒了,发疯似的掀掉桌子,碗碟将地面弄得一片狼藉:“如果你要跟他,那么你就从这个家里滚出去。”

“婚姻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我要像格木头人一样任你们摆布。”她的话音刚落,一声轻脆的耳光自右脸颊响起。

而莫洛斯并不懂她们的争吵,怯生生地站在她的身边,身躯瑟缩着。她捂着脸颊退一步,再退一步,仰起面孔,淡漠而冷静地说道:“我就是喜欢他。”

她的父母当天晚上将她关进了小房子里,一直以来不善言辞的父亲冷冷地看着她哭闹,等到她的眼泪干涸之后,他才对她说道:“除非你踏出这个家门,自此与我毫无干系,否则我和你母亲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你跟这个男人走。”

五、曾经的义无反顾也迷失在陌生的街头

她并不是轻易对生活妥协的女子,当天晚上她撬开了家里的窗户,带着所有的积蓄赶到这个城市唯一的长途车站。

乖戾而嚣张的命运,却并没有包容这对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她怀揣着一块丝绸手帕,里面是一叠零零碎碎的纸币,两个人买了一张廉价的汽车票,一路颠沛流离,终点站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她以为陌生的城市不用面对流言飞语,不用在家庭渴望与种族隔阂之间左右摇摆。却不知陌生城市带给她们的却是孤岛般的抽离感。两个人身上的钱很快用完,两个人因为生活所迫而辗转于各个面摊、小饭店,希望可以找一份工作。可是大家都抗拒着这个面孔异样的男人,总是不露声色地打发掉两个人。

曾经的义无反顾几乎已经迷失在陌生的街头,曾经的渴望,也已经转化为生命深处的焦虑。贫穷的阴霾成为笼罩在生活中的乌云,她开始对他失去耐心,逐渐对他恶语相向。

而他却在她每次的责骂中躬着身子,沉默地行走在路上。那该是人生中最灰败的一段时光,那个曾经无比自信的男人,如今已经有了兴之兆彰的自卑感。她望着他的背影,眼泪终于大滴大滴地落下来。

就在她们为了生活奔波,逐渐对生活失去角逐的信心时,他突然收到一封信。那是令她无法安慰的事,他的国家正在遭遇一场变故,而他作为退役军人,必须无条件地返回家乡。

那是1980年的初夏,两个人回到她的城市,他带着她去了那座让她们相识的铁架桥,在那里她们拥有了唯一一张合影。镜头里两个身姿薄弱的年轻人,对生活终于低下了他们的头。

他的归期很快确定,在此之前,她带他去了一次古庙。在静默肃穆的神像面前,她执起他的手说:“莫洛斯,这是中国最神圣的地方,我在这里对你起誓,这一次我放你走,可是你要知道我会在原地等你。”

空荡荡的佛堂里,只有他们两个烧香的人,小沙弥的木鱼声是她们的离别歌。他在神像前朝她俯下身,逡巡她光洁的脸,然后慎重地说:“我一定会回来娶你。”

六、流年是倏忽流淌的水流

莫洛斯回国的半年后,她却嫁作他人妇。

并不是她背弃了诺言,而是生活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就在莫洛斯走后的第二个月,她才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

在这半年之中她将自己关在家里,每天都等待着他的归期。在那个言行谨慎的年月里,她的名字成了街坊邻居的谈资。谁都知道她叛离的行为,每天都有人站在她家的屋檐下不怀好意地对着她的母亲打招呼。父母也逐渐减少出门的几率,三个人在同一个屋檐下沉默又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她记得是第五个月,从团支部收到莫洛斯捎来的口信,并不是两人曾经信守的承诺。他带给她的话并不多,只是要她忘掉这一段并不美丽的回忆。

那时的她肚子已经微微隆起,那个曾被她赶出饭局的男人开始频频出现在她的家中。有时为她带一两件婴儿用品,有时在别人说她嫌话时推门而出喝斥那些长舌妇。她看着他努力讨好的样子,怔怔地想道,就是他了吧。

在她生下第一个孩子时,他带着她们全家搬离了那座城市。母亲这才告诉她,那个口信亦不过是她与父亲合力制造的一个骗局,真正的莫洛斯并没有如信上所说,要她不用等他去嫁人。

她得知这不堪的真相,手指着鬓角苍白的母亲,脸色暗青,嗓子里只发出嘶嘶声,却已经说不出话来。

最后母亲也对着她流下泪水:“你要我怎么办?一个未婚生子的女人,每天被人指着脊梁骨骂,那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真相一层层剥开,但却终于明白,爱情已经随着岁月流逝,再也回不来。她和莫洛斯隔着的不是时空,那些都可以渝越,可是世俗的偏见却永远事不能横渡的鸿沟。即使最后她歉疚她责怪她失落,前仇旧恨揉在一起纠葛,混在一起和母亲扭打哭泣,最终她都会对新的生活,新的生命妥协,她望着新生的女儿,眼睛里面储藏了那么多破碎的眼泪,它们一涌而出。

丈夫并不知道她那些痛彻心扉的过往,只以为她是因为生产辛苦而痛哭,用力地握着她的手,许诺她会给她一生幸福。

流年是倏忽流淌的水流,就那样迅速地淌到了2010年。

这些年来,生活的奔波已经有了回报,房子,儿女,稳定的家园。

此时的她已经和那段岁月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只是那么多的眼泪,泄露了悲痛,来自身体和心灵。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将那张黑白照片轻轻插进皮夹,慢慢将那页寻人启事再度折成纸飞机,轻轻地对着阳光飞了出去。

她拿起手中的菜篮子,走在街头,风穿透衣衫,她将双手笼进衬衫的袖口。她不知道这张贴寻人启事的男子最终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初恋情人,她只知道她自己和莫洛斯的故事将埋在洪荒岁月里。

那时的她们是两个瘦弱并且苍白的年轻人,无力扭转命运带给她们的颠沛流离。现在的她依然无法扭转命运,既然命运给了她和莫洛斯分离的结局,那么她在现世的安稳中也学会了欣然结束。

这些年的阅历已经让她知道这世间从来没有一朵花可以永恒盛放,也没有一个人可以陪我们到世界的尽头。

《致橡树》教案 篇4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致橡树》教案设计 篇5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作者的爱情观,富有时代气息,表达了平等独立的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即使今天,这首诗依然备受喜爱,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于爱情是怀有憧憬,内心朦胧。对于爱情这一话题比较关注但又有所回避。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缺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悟作者爱情观。

2.通过品味朗读,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木棉,橡树的内涵。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1.配乐欣赏诗歌,在舒缓的音乐中感悟诗歌的美,从而达到对诗歌的总体把握。

效果:唤起学生对诗歌的爱好,增强语言感悟的能力。

2.展示图画,把木棉、橡树的图景展示出来,插入与诗歌关联的图景。

效果: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感悟诗歌,使诗歌更加具体化。

3.情感提升,结合早恋的事例,用多媒体展示,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效果:学生明确认识到平等,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爱情。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导入对于爱情这个美好的字眼,我们都会为之憧憬,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舒婷为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观,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爱情观。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展示木棉、橡树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ppt幻灯片明确

讲授结合文本,勾画相关词语。

1.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

2.找出诗中的三个人称代词,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

3.这首诗歌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质疑,然后完成表格。PPT幻灯片展示

思考“不,这些还不够!”中的“不”否定了什么?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否定传统的,陈旧的爱情观,从而引出崭新的爱情观。

PPT幻灯片明确

探究赏析教师质疑男生深情的读第一层,分组讨论,凌霄花,痴情全班女生读第二层,切身体验,学生朗读、讨论、交流。集体归纳,诗人向往的爱情观,爱的基础是独立平等。

让学生讨论“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相互探讨。爱的方式,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PPT幻灯片明确

拓展延伸

说说“情为何物”如何看待早恋?请不要在春天采摘秋天的果实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

致橡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 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预习案】

一、作者、写作背景及朦胧诗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字音

慰藉()()铁戟()雾霭()....霹雳()()虹霓()...【探究案】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1)凌霄花

(2)痴情鸟儿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修辞),否定、批判 了 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

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 上,并,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总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反思】

教学参考:

四.

1、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 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3、.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4.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5、(1)——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六、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致橡树教案 篇7

课前播放乐曲《梁祝》导入新课

欣赏丁建华的配乐朗诵

为学生单独朗诵配乐《神秘园》

为集体朗诵配乐《神秘园》

配乐朗诵结束课堂

【案例细节】

导入:课间开始播放《梁祝》, 在乐曲声中行课前礼,

师:同学们听出是什么曲子吗?

生:《梁祝》

师:大家知道这是关于梁山伯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新女性舒婷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位新女性?

生:舒婷, 原名龚佩瑜,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 (板书) 诗歌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为《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师:学习这首新诗, 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 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出示幻灯片) , 有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 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 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 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 不是轻绵的眼泪, 更不是死硬的强迫, 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 莎士比亚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师:是啊, 古往今来, 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 有多少人在阐述着爱情的真谛。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 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 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师播放丁建华的配乐朗诵, 生欣赏朗诵。

师: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的, 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诗歌开篇到“不, 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 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请一位同学朗读, 老师给你配乐, 同时思考这一部分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读, 师播放《神秘园》。

读后请生回答。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板书)

师:分小组讨论诗人用这些意象来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生:小组讨论。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 鄙夷的态度, 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 是一味地攀附, 完全依靠橡树。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说明诗人完全否定, 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 诗人又怎么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 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 衬托“橡树”的威仪, 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 二者并不平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 那么, “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 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 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泉源和险峰, 仿写: (出示幻灯片) 例句: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生仿写诗句, 师巡视指导, 当堂交流, 请生读自己写的:如:

甚至日光, 照亮你的前程, 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春雨, 播撒爱的甘霖, 滋润你的心田。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 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 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 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 在情感的天平上, 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师:这一部分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请同学们自由品读, 师播放音乐, 请一生配乐读。

师:很有感染力, 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做了否定, 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

生:读第二部分 (配乐)

师:在作者看来, 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 也不是单方的痴恋, 即使由衷的奉献, 也是不够的, 那么, 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 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这两句告诉我们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呢?

生:独立平等

师:独立平等是爱的基础,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共同讨论, 寻求并达成共识:

生:“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 (板书)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默契互敬 (板书)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 (板书) , 祸福与共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独立平等 (板书) , 又相知相依, 荣辱与共。

生: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 刚强不屈, 锋芒锐利, 具有阳刚气概; (男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 美丽动人, 深沉博大, 坚韧不屈, 具有柔韧气质。 (女生齐读)

师:最后, 诗人大声表白,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师: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 而且爱对方的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

生再读最后几句。

师总结:在舒婷看来, 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 “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 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师: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 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 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 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 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 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 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 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师:最后, 让我们齐诵诗歌体味精神的平等, 人格的独立。 (配乐)

【案例反思】

一、营造气氛, 激发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 在由音乐营造的这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中, 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就有了探究美的兴趣。

二、体验情感、丰富内涵

乐曲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 每一段起伏的旋律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求知之弦,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要:当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学生便能在愉悦中学习, 在享受中提高, 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 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教学实践告诉我利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 以乐传情, 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 可以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陶冶情操, 尤其是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致橡树教案 篇8

摘要:《致橡树》是舒婷早年的代表作,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全文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优美的语言当中。《致橡树》被翻译出不同的英译本,本文选取其中两个译本从三美论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评析。

关键词:致橡树;诗歌翻译;三美论

一、三美论及《致橡树》简介

许渊冲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译者要严格按照原文进行翻译,做到忠实于原文,如果说翻译时带着镣铐跳舞,那么翻译诗歌就是带着双重镣铐跳舞。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的是传达原文的内容;音美,指的是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指的是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致橡树》是朦胧派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作者借助“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将情感委婉又刚劲地表达了热烈坚贞的爱。

二、意美

意美是指内容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尽力做到文字优美,思想上能够感动读者并引发读者內心的强烈共鸣。在三美中,意美显然是居于首位的,正如许渊冲教授曾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译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

译文2: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

分析:译文1将 “攀援”译为“prank up”,译文2译为“wind up”,此处用wind更能够体现出诗歌的意美,因为wind有“蜿蜒,缠绕”之意,prank则只有“炫耀”之意,作者将凌霄花作为一个意象进行比喻,为的就是使诗歌更为形象,此处用wind更加具有动态美,仿佛眼前真的有一株凌霄花,它的枝梢正蜿蜒地缠绕着一棵大树。

例2: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译文1:Or even the sunshine,/Or the spring drizzles.

译文2:even sunshine/and spring rain

分析:“春雨”一词译文1译为“spring rain”,译文2译为“spring drizzles”,rain和drizzle都有雨的含义,其区别在于rain为广泛意义上的“雨”,而drizzle则有“蒙蒙细雨”的含义,古人云:“春雨细如绵”,它细如牛毛,仿佛一层轻纱,这是何等的美感,drizzle不仅精确的表达出了春雨的含义,更加营造了一种意境之美。

三、音美

音美是指诗歌所特有的音韵之美,诗歌所特有的韵脚和平仄使其读起来阴阳顿挫,朗朗上口,袁行霈曾提到:“诗人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性,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例1:我如果爱你——

译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

译文2:If I love you

分析:译文1中的 O My Dear Oak其实对原文的增译,增译的这句是“你”的同位语,之所以增译是为了使诗歌更适合朗诵,译文借鉴了雪莱的《西风颂》O wild West Wind,增译出这句看似作用不大,但我们朗诵时发现,增译的 O My Dear Oak使全诗吟诵起来更加有韵律感,表层结构没有的内容,其深层结构存在,我们在翻译时要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体现出英诗的特色,所以并不算过度翻译。

四、形美

关于形美,是指诗歌或结构整齐,或错落有致,长短交错,由于汉语本身的是一种意合语言,所以汉语既有长句,也有短小的流水句,汉语的这种特点使得中国的现代诗结构上有了其独特的结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美,原文运用了两句两句的排比,结构对称。

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译文1 将其译为 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dull songs for thy shades.

译文2 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If I love you/I will never follow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monotone song for the green shade

分析:译文1和译文2都保留了原文的结构,类似于排比的结构营造了一种对称的结构美,译文1 “绝不”译为“Never ”开头的倒装句,译文2将原文译为“I wont”,虽然两种结构都能表示否定,但是两个结构在传情达意上稍有不同,Never开头的倒装句否定语气更强烈,而这种倒装结构更能体现原文中的“绝”字。

五、结语

通过《致橡树》两种译文的比较,发现译本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标准的讨论在翻译界也从来未平息过,但是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仍是不可否定的。英汉翻译是汉语精炼和英语精确间的竞赛,汉语独特的语言体系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汉语意义,这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许渊冲的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上提出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对翻译实践提供了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琛.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1).

[2]唐希.从英汉诗歌的对照分析中看英语诗歌的形式美[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06).

[3]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

上一篇:【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下一篇:情人节促销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