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朗诵

2024-09-24

致橡树朗诵(精选8篇)

致橡树朗诵 篇1

美国鼠潭跨过时空的思念

我们从朗诵的角度把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依次来说: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在这一部分,诗人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自己不愿意要的各种爱情。那么,能够突出这几种爱情特点的词句就是重点。

这几种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需要重读,但是次重读,最需要重读的是炫耀、单调、常年、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些词汇最容易表达感情。

在这一个大层次里,还有小层次。当说凌霄花和鸟儿的时候,多少带有点鄙视;泉源和险峰则完全是一种奉献的爱情,所以要读出那种“虽然可圈可点,但我并不期待”的感觉。

最后,“甚至日光,甚至春雨”,音调要扬上去。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诉说了一种执着与默契。当诗人表明态度的时候,木棉、树、站,要重读,不够、近旁要次重读。“不够”一词要读得坚定有力,这个“站”字,不但要重读,还要读出深情。

当诗人诉说执着与默契的时候,“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呼应的感觉一定要读出来,句子本身在呼应,所说的感情也在呼应。这一句话中,“紧握”“相触”二词要强调,但不是以重音的方式强调,而是以坚定且满怀深情的方式强调。最后,“没有人”可以重读。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的意象,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意象及形容词本身给我们的感觉去读。这一部分的节奏感一定要把握好,其语速变化这里没法细说,希望你自己好好体会一下。最后“终身相依”一定要语速放慢且深情,“终身”二字要加强。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最后一部分,我们要把感情升华。这一部分很多字词读起来都有难度,因为一个字所包含的可能就是很有分量的感情。第一个字“这”,其中既有感情,又有思考,指代了作者想要的爱情,分量何其重也,所以,“这”字读完了要有挺顿,但是由于要切合整体节奏,停顿不宜太长。同样,“伟大”、“坚贞”,也不可小视,至少要用重音将其突出一下。

最后一句话,说实话,我自己都觉得没有理解,所以我诵读的时候只是采取一般处理方法,也不知对不对。“爱”字舒缓深情,“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这两句稍快一点,最后“足下的土地”读得坚毅且有回味感一些。

致橡树朗诵 篇2

1. 节奏

不管是诗歌也好, 音乐也好, 都要讲究节奏性, 无节奏的诗歌和音乐都是不完美的。朗诵诗歌时, 若缺乏音律, 那么听众就无法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无法体会诗中的寓意。音乐中若无节奏, 那只是一盘只有音列的散沙, 毫无律动可言。

诗歌与音乐本来就有着天然的联系。朱光潜先生在《诗论》里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诗歌、音乐, 舞蹈……他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诗歌可以没有意义, 音乐可以没有谐音 (harmony) , 舞蹈可以不问姿势, 但是都必有节奏。”这就说明有节奏的音乐和诗歌才是美丽的奇葩, 如果把节奏抛掉, 一切音乐与诗歌都将会失去主体框架, 成为无花果。

现代派诗人对节奏的解释是这样的“节奏是诗的生命, 也是诗的音乐起点。”梁宗岱在评述瓦莱里时说“艺术的生命是节奏, 正如脉搏是宇宙的生命一样。”《致橡树》从背景音乐起到语言的进入, 朗诵者不仅要把音的韵律把握精准, 而且语速的节奏要控制的与音乐基本一致,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从理论上讲音乐不具有语义性, 但语言的内容结构以及朗诵的节奏却与音乐密切相关。正因为音乐中的节奏具有生命力, 听众对它的感知就不会只滞留在听觉上, 而是在听觉的牵引下, 投入整个身心, 尤其要让身心、生命运动的节奏与音乐节奏并联在一起, 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2. 情感

音乐和诗歌本质上都属于抽象性情感, 正如因果音乐学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所讲:“事实上, 音乐是‘包含着音乐以外的’正如诗歌是‘包含着文学以外的’, 这是因为, 音符和文字一样, 有情感的含义。让我们再说一遍, 音乐, 在伟大作曲家的笔下, 用纯属他个人的变现方法最完美地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感情。” (柯克:《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第45页) 所谓音乐中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情感感知, 重要的是渲染一种气氛, 而这种气氛往往通过欣赏者的内心对文字内容产生共鸣。配乐诗朗诵正是利用音响与文字的结合, 来体现音乐与诗歌两者存在的共性关系。《致橡树》中一句“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就把爱情诠释的尽善尽美。庄子在《人间世》中又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从这里人们感悟音乐背后的“道体精神”, 才能达到一种从有到无的精神超越。这与《致橡树》中:“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短短的几句话就阐释了‘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理想爱情。使听众在听的同时也在心里能感受到了他们理想中的爱情。这就是乐之动容, 诗之默化的结果。

3. 意境美

诗歌和音乐都试图向大家表现一种意境美, 这种意境需要欣赏者细细品味方能深得其精要。《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远及近的过程。从意境的角度上来说有意境及心境的过程。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音乐也如此。意境就是音乐与诗歌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情感状态。意境好比音乐和诗歌的翅膀, 有了意境才能使乘着音乐的翅膀伴着音乐的诗歌飞的更高更远。

《致橡树》是一首赞美伟大爱情的优秀诗歌, 诗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就是描述意境美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景交融。意境之美, 在于它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 蕴含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 充分满足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的审美心理和欲望。它是诗人之情和他描绘的实境, 欣赏者之情与他所想象的虚境的统一。欣赏意境的美, 不但要紧扣诗歌的形象及诗人的情思, 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调动生活的经验, 进行“二度创作”。因此, 对于诗歌和音乐而言, 想象、联想和幻想, 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 而且是意象的创造, 境界的拓展, 情感的释放。没有想象、幻想和联想, 也就没有俊逸精妙的诗歌和令人陶醉的音乐。

可见音乐和诗歌在意境上相关相联, 二者甚至密不可分。在此还要注意朗诵者的感情处理, 这要求诗歌、音乐、朗诵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才可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感悟意境,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要与内心情感互动, 要用心地去领悟, 要让自己的思绪参与其中, 在音乐与诗歌的意境中放飞心灵。

二、配乐诗朗诵的感染力

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 是通过欣赏者的内心感受发挥其作用;诗歌作为语言艺术, 是通过书面的导入和语言的叙述与内心产生共鸣发挥其作用。而配乐诗朗诵是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体现内在精华的, 它们最大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两者都借音乐来充分地高度概括表现人们最内在的心理感受与丰富微妙的感情状态, 这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特征之一。

整首诗是清晰的, 概念的意义是明晰的, 但它同时也是不受限制的, 即开放的、诗性的、充满音乐感的, 诗所呈现的是一切生命的自然融合与交流, 意象间的整体性的有机组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应外合是诗歌音乐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艺术表现上, 这首诗歌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 开朗、坦诚地把诗人的心灵世界予以抒发, 与此同时, 音乐从动机开始把情绪带动起来, 诗歌《致橡树》在音乐的烘托下进入, 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自己比作‘木棉’, 把心中的他比作‘橡树’,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两人相偎相依又相互扶持的爱情景观。另外, 加上朗诵者有感情的朗诵, 音乐的加入让人们在意识里敞开了对这种伟大爱情的崇高和向往。诗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这里要注意一点, 背景音乐的选取应与诗歌语言、意境及情感等个性风格相一致, 这不仅能让你更快的进入状态, 而且能让诗歌更富有感染力, 它能让人更好更深的理解诗歌的意境, 陶醉其中。

诗是语言的艺术, 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充满想象, 有美的形式, 有感染力, 有永恒的价值。诗有独特的形式, 有一定的节奏, 有清楚的尾韵, 和音乐相似。所以, 有人说诗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除音乐性外, 诗的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练。形象、比喻、象征等手法用得多而巧妙。音乐的加入使诗歌更深化一层, 不仅提高了诗歌的鉴赏力更把诗歌的感染力表达的淋漓尽致。

结语

音乐具有感染人们灵魂的力量。在诗歌朗诵中, 背景音乐仅次于语言, 是必不可少的声音结构元素, 音乐的功能尤其表现为对语言、情感烘托和内在诠释。由于音乐的介入可以为诗歌表达提供更大的艺术空间, 所以, 诗歌朗诵的配乐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要求朗诵时, 背景音乐的选取应与诗歌语言、意境及情感等个性风格相一致。而且要把握好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情感、意境的共性关系。因此, 从某种角度上说, 对配乐诗朗诵欣赏就不会仅仅局限在诗歌上, 而是在诗歌的音乐性因素上, 如果没有音乐的充入, 再好的诗歌也是不完美的, 在某种程度上就不能称之为“寓以诗人句法, 清壮顿挫, 能动摇人心”诗歌欣赏。这就充分地说明了音乐与诗歌是密不可分的。

摘要: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可谓深而久远了。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 诗歌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 诗歌在近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始终与音乐保持着唇齿相依的不解之缘。这两种艺术也是在当今社会中最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优秀的配乐诗朗诵《致橡树》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节奏,情感,意境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沈致龙、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3]单敏.论新诗和音乐的互动[N].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女孩致橡树 篇3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一、记忆在一瞬间天光大亮

下午三点半,阳光倾斜着照进窗格的细缝中,宋玉树轻轻拉开铁闸,门开了一条缝,她小心地从缝中挤出去。日光下的午后,四周安静极了,可以听到风吹过树枝时的轻微摩擦声。

家里的邮箱里不知是谁又将那张大红色的寻人启事塞了进来,她昨天回家时已经看到过一次。那是一个男人寻找自己的初恋情人,那上面有一张模糊的照片,背景是这座城市年代久远的一座铁架桥,那男人说这照片是他唯一拥有的她的东西,希望可以通过这微薄的线索找到她。

宋玉树记得当时看到这启事上的照片时,那些埋在岁月里的疼痛突然如潮水般覆上来,如烟火升腾将她整个胸腔炸得破碎不堪。她蹲在地上缓解骤然而来的疼痛,然后站起来将那张纸折成一只纸飞机抛了出去。

可是现在它又出现在了信箱内,宋玉树看着它,久久地看着,她出了好一会儿的神,最后把一只黑色皮夹从她的大包里翻出来,她将它打开。里面有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背景也是这座铁架桥。

照片上是两个瘦弱的年轻人,她一头齐耳的短发,细细的眉眼,卡其黄的工装上别着一枚小小的领袖徽章,将她的五官衬得纤弱而又严肃。而那时的他五官挺拔,双眉浓墨重彩,衬衣浆得雪白笔挺,拘谨地望着镜头。

那是1980年,他坐在团委分给他的办公室里,手里紧紧地攥着一个搪瓷杯,也是这样眼神聚焦,双眼拘谨地朝着她散发出光芒,那般惶恐地问她:“你渴了吗?”

她看着照片,记忆像是黎明前的破晓天,一瞬间天光大亮。

1980年,她居住的城市经济复苏,人们兴建城市的热情正在火热地膨胀。当时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在这座城市兴建第一座铁架桥,它横跨一条大江,连接着两个城市。

当时的宋玉树十八岁,是团部的一个小宣传员,那时的她懵懂含苞,爱穿工装将长发绑成两条发辫分散在肩头,笑容甘甜,眼睛像星星般闪着光。那是正当好年华的年岁,命运却对她张开了光怪陆离的手掌。

在兴建铁架桥时团部给她的任务是照顾外国来的工程师,她记得团部书记宣布由她去招待客人时,有好事的姐妹吓唬她,将那个外国工程师形容成红毛绿眼睛的怪物。

她一路忐忑不安,推门进去先看到一头浓密的黑发,伏案男子抬起头来,对着她的方向嘴角绽放出一个笑容。他并不是红发绿眼睛的怪物,看起来面容和身边普通的男生无异,只是鬓发稍微浓厚,五官像是被雕琢般立体。他有些惶恐地望着她,手上握着一个搪瓷杯:“你渴了吗?”然后他将手中的杯子递给她,“在你们中国第一次见面是要互相告之姓名的吧?忘了告诉你我的名字叫莫洛斯。”

逼仄的房子里团支部书记因为他蹩脚的中文,和他拙劣的示好方式而哄笑出声音。宋玉树也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奇怪,自己和他并不熟,他怎么能这样赤裸裸地对她表示好感。

她看着他惶恐惊慌的神情,再看着那只发黑的搪瓷杯,绞着衣角怎么也不肯去接,当时窗格里大片大片的光渗进来,她的耳朵上也有大片大片的红蹿了上来。

她和他的第一次见面,对他并没有好感,因为异地的生疏感和语言的距离令她除了每天将三餐送到他手上,就并不肯和他多说一句话。

他第二次跟她搭讪是她照顾了他半个月之后,那些天一直阴雨绵绵,那天是阴雨之后的第一个太阳,天空是干净的蓝。她去替他清洗床套,却在推门进去时看到他蹲在角落里喂一只猫。

那是团部外的一只流浪猫,经常会出现在院子里。平时都是她喂,和她十分亲厚,看到她进来朝她发出亲昵的叫声。她不自觉地朝那一人一猫走过去,像平时一样蹲在那只猫身边。

这是一副平静而愉悦的画面,四周感觉不到尘烟的涌动。两个人不知蹲了多久,最后是那个奇怪的外国男人对着她轻轻地笑开:“你叫宋玉树,真好听,你们中国有个诗人写过一首诗叫《致橡树》吧?那是在说你的名字吗?”莫洛斯语气清浅,一只手辗转出去抚摸着那只猫。

她看着他的侧影,阳光下他的鼻子真挺拔,他搁着饭粒打开的手掌猫舌正在轻轻地舔食。那是一个柔软的姿势,她突然就觉得内心震荡难言,世界在那一刻开始空旷,似乎只剩下他和那只黑猫。

她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勇气在他清新的气息里荡然无存,她顾不得替他清洗被套,仓皇地退出院子,一直到很远的街角,她才敢用力地呼出一口气。

三、崇拜欣赏其实也不过是简单的事

天真而澄澈的年纪,崇拜欣赏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像宋玉树这样纯白安宁的少女,总会有人暗自怀揣着爱慕。

她是在某个午夜被石头敲击玻璃窗户的声音惊醒,被惊醒的还有震怒的母亲。她睡眼惺忪地看到母亲手上抓着一张薄薄的纸片,她顿在门边气急败坏地说:“只不过让你出去做几天事,你居然就给我招惹了登徒浪子。”

世界在一瞬间变得冥黑,她手捏着那页薄纸,那上面是她熟悉的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我真的不知道这是谁写给我的。”她眼泪扑簌如雨点般掉落。

母亲最终没有为难她,将那封信烧成了灰烬。可是这封简单却又直白的信,掀起的风浪却并没有停止。

她在第二天被团支部书记叫到那间逼仄的办公室。她推门进去一眼看到的便是那页令她晕眩的薄纸片。

在那个年代,并没有为艺术献身的光荣,写情书也是一件可耻的罪行,那个唾沫与流言能将人淹死的年代,这种行为被称之为流氓罪。

她惶惶不安地望着拿着情诗的团支部书记,漆黑的长发白面颊两边跌落,一双眼大得骇人。世界在一刹那炸裂,她簌簌发抖如风中的树叶。

在那个万事都上纲上线的特殊年代,一封主题如此直白的情诗带来的震颤极其剧烈。团支部并不打算将这件事情画上句点,给了她一天的时间让她交出写情诗的罪魁祸首,否则她将被团支部除名。

她一直是父母骄傲的小女儿,一毕业便被吸收进了团支部。可这一个转折给她带来的却是一场暴风雨,她不知道父母那佝偻的背能否承受得住?那个晚上她第一次没有准时回家,她像幽灵般在大街上游荡,最后停在路边一个昏暗的面摊,给自己叫了一碗面和一瓶烧酒。

她小小的面庞干瘪枯萎,端着酒杯双目闭合,辛辣的液体自喉而下。她不知自己喝了多久,直至天空开始有雨滴砸向她的脸,有人将她从桌子上提起来,她才骤然清醒。

那个找她的人便是来自异国的莫洛斯,他站在如豆的灯光下声音突然变得急骤而慌乱:“我听到你的朋友们在谈论你,我很担心,我便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你。”

他语法杂乱,一双手却坚定有力,不论她怎么挣扎始终不曾放开。莫洛斯架着她在空旷寒冷的大街上跌跌撞撞,她记得当时自己喷着酒气对他说:“我真的不知道那封情书是谁写给我的,可没有人肯相信我。莫洛斯,你知道我父母最骄傲的是什么吗?那就是她们的女儿,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声音喑哑,手指冰凉。

莫洛斯拍拍她的背:“小树,没关系,没关系,到明天什么都会过去的。”

她推开他滑坐在地上:“要怎么过去?”她蜷在地上,像是一条被人从尾部提起的蛇,甩一个圈便筋骨寸断。

她那一场宿醉醒来之后,就被请到了团支部,原来事情真如他所说的变了模样。是那个叫莫洛斯的异国人承认自己因为喜欢她,所以才给她写了那么一封情诗。因为他是指派来的工程师,团支部决定宽大处理,简单教育后不了了之,不将他以流氓罪处治,而是只让他当众念一封检讨信。

那是南方的早春,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声浪喧嚣。他就站在那喧嚣的街头,当着整条街道的群众念着自己的检讨书。台下众人朝他指指点点,可是他没有觉得可耻,仍像个不知世事的孩童站在台上望着她:“宋玉树是好姑娘,我才是坏人。”

她站在那里,看着台上被众人唾弃,仍强调说自己是坏人的莫洛斯,她的胸口有大片大片的疼痛突然郁结。

爱情其实也不过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一个瞬间,一个短暂的情生意动,就有人愿意将两个人浩瀚如长河的终生汇聚成溪流。

宋玉树其实在那个街角,看着台上被众人唾弃、却仍然说自己是流氓的莫洛斯时,她的心早已经为他纠结疼痛。

四、生活却随时抗拒着异乡人

她的父母并不喜欢他,这个言语不通的异国男生,身姿薄弱,看不出富饶的前景,生存在一座随时都以抗拒的姿态来对待他的城市。

可是他却不明白来自她父母眼中的蔑视。他每个休息的时候往返几十里路去她家里,帮她家里盖棚,打扫房子。在她严厉的父母面前,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我会给小树很多的幸福。“因为羞涩和悸动,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着,两只手因为无措在胸前慌乱地舞动着。

可是她却能够看明白父母的神情,在送走他之后,母亲总是将她叫到家中的卧室,告诉她,她与莫洛斯两个人相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中间横亘的是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种族的隔阂。

种族的隔阂并不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喜,它就像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每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她的大脑都会嗡嗡地痛,可始终咬紧嘴唇不肯妥协。

她的父母面对她的倔犟开始毫无办法,就在她以为再坚持,生活总会对她打开另一扇窗时,他的父母却为她安排了一次相亲。

母样在跟她商量这件事时,声音微若,却酸涩难言:“玉树,我就只有你这样一个女儿,如果你硬要让我和你父亲背负上一辈子的骂名,那样我一定会死的。”

母样的话让她内心充满不确定的恐惧,可是她一直都是固执不肯妥协的女子。她没有推掉那个饭局,却也没有听父母的话打扮漂亮地出席。

她带着莫洛斯出现在这个家庭的饭桌上,对着饭桌上另一个文质彬彬的陌生男人说道:“这是莫洛斯。”拒绝不一定要从言语开始,她的行为却令那个男人一顿饭食不知味,饭后快速地消失在她的家中。

她的父亲这一次终于愤怒了,发疯似的掀掉桌子,碗碟将地面弄得一片狼藉:“如果你要跟他,那么你就从这个家里滚出去。”

“婚姻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我要像格木头人一样任你们摆布。”她的话音刚落,一声轻脆的耳光自右脸颊响起。

而莫洛斯并不懂她们的争吵,怯生生地站在她的身边,身躯瑟缩着。她捂着脸颊退一步,再退一步,仰起面孔,淡漠而冷静地说道:“我就是喜欢他。”

她的父母当天晚上将她关进了小房子里,一直以来不善言辞的父亲冷冷地看着她哭闹,等到她的眼泪干涸之后,他才对她说道:“除非你踏出这个家门,自此与我毫无干系,否则我和你母亲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你跟这个男人走。”

五、曾经的义无反顾也迷失在陌生的街头

她并不是轻易对生活妥协的女子,当天晚上她撬开了家里的窗户,带着所有的积蓄赶到这个城市唯一的长途车站。

乖戾而嚣张的命运,却并没有包容这对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她怀揣着一块丝绸手帕,里面是一叠零零碎碎的纸币,两个人买了一张廉价的汽车票,一路颠沛流离,终点站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她以为陌生的城市不用面对流言飞语,不用在家庭渴望与种族隔阂之间左右摇摆。却不知陌生城市带给她们的却是孤岛般的抽离感。两个人身上的钱很快用完,两个人因为生活所迫而辗转于各个面摊、小饭店,希望可以找一份工作。可是大家都抗拒着这个面孔异样的男人,总是不露声色地打发掉两个人。

曾经的义无反顾几乎已经迷失在陌生的街头,曾经的渴望,也已经转化为生命深处的焦虑。贫穷的阴霾成为笼罩在生活中的乌云,她开始对他失去耐心,逐渐对他恶语相向。

而他却在她每次的责骂中躬着身子,沉默地行走在路上。那该是人生中最灰败的一段时光,那个曾经无比自信的男人,如今已经有了兴之兆彰的自卑感。她望着他的背影,眼泪终于大滴大滴地落下来。

就在她们为了生活奔波,逐渐对生活失去角逐的信心时,他突然收到一封信。那是令她无法安慰的事,他的国家正在遭遇一场变故,而他作为退役军人,必须无条件地返回家乡。

那是1980年的初夏,两个人回到她的城市,他带着她去了那座让她们相识的铁架桥,在那里她们拥有了唯一一张合影。镜头里两个身姿薄弱的年轻人,对生活终于低下了他们的头。

他的归期很快确定,在此之前,她带他去了一次古庙。在静默肃穆的神像面前,她执起他的手说:“莫洛斯,这是中国最神圣的地方,我在这里对你起誓,这一次我放你走,可是你要知道我会在原地等你。”

空荡荡的佛堂里,只有他们两个烧香的人,小沙弥的木鱼声是她们的离别歌。他在神像前朝她俯下身,逡巡她光洁的脸,然后慎重地说:“我一定会回来娶你。”

六、流年是倏忽流淌的水流

莫洛斯回国的半年后,她却嫁作他人妇。

并不是她背弃了诺言,而是生活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就在莫洛斯走后的第二个月,她才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

在这半年之中她将自己关在家里,每天都等待着他的归期。在那个言行谨慎的年月里,她的名字成了街坊邻居的谈资。谁都知道她叛离的行为,每天都有人站在她家的屋檐下不怀好意地对着她的母亲打招呼。父母也逐渐减少出门的几率,三个人在同一个屋檐下沉默又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她记得是第五个月,从团支部收到莫洛斯捎来的口信,并不是两人曾经信守的承诺。他带给她的话并不多,只是要她忘掉这一段并不美丽的回忆。

那时的她肚子已经微微隆起,那个曾被她赶出饭局的男人开始频频出现在她的家中。有时为她带一两件婴儿用品,有时在别人说她嫌话时推门而出喝斥那些长舌妇。她看着他努力讨好的样子,怔怔地想道,就是他了吧。

在她生下第一个孩子时,他带着她们全家搬离了那座城市。母亲这才告诉她,那个口信亦不过是她与父亲合力制造的一个骗局,真正的莫洛斯并没有如信上所说,要她不用等他去嫁人。

她得知这不堪的真相,手指着鬓角苍白的母亲,脸色暗青,嗓子里只发出嘶嘶声,却已经说不出话来。

最后母亲也对着她流下泪水:“你要我怎么办?一个未婚生子的女人,每天被人指着脊梁骨骂,那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真相一层层剥开,但却终于明白,爱情已经随着岁月流逝,再也回不来。她和莫洛斯隔着的不是时空,那些都可以渝越,可是世俗的偏见却永远事不能横渡的鸿沟。即使最后她歉疚她责怪她失落,前仇旧恨揉在一起纠葛,混在一起和母亲扭打哭泣,最终她都会对新的生活,新的生命妥协,她望着新生的女儿,眼睛里面储藏了那么多破碎的眼泪,它们一涌而出。

丈夫并不知道她那些痛彻心扉的过往,只以为她是因为生产辛苦而痛哭,用力地握着她的手,许诺她会给她一生幸福。

流年是倏忽流淌的水流,就那样迅速地淌到了2010年。

这些年来,生活的奔波已经有了回报,房子,儿女,稳定的家园。

此时的她已经和那段岁月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只是那么多的眼泪,泄露了悲痛,来自身体和心灵。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将那张黑白照片轻轻插进皮夹,慢慢将那页寻人启事再度折成纸飞机,轻轻地对着阳光飞了出去。

她拿起手中的菜篮子,走在街头,风穿透衣衫,她将双手笼进衬衫的袖口。她不知道这张贴寻人启事的男子最终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初恋情人,她只知道她自己和莫洛斯的故事将埋在洪荒岁月里。

那时的她们是两个瘦弱并且苍白的年轻人,无力扭转命运带给她们的颠沛流离。现在的她依然无法扭转命运,既然命运给了她和莫洛斯分离的结局,那么她在现世的安稳中也学会了欣然结束。

这些年的阅历已经让她知道这世间从来没有一朵花可以永恒盛放,也没有一个人可以陪我们到世界的尽头。

《致橡树》说课稿 篇4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致橡树 赏析 篇5

有“破”当然就有“立”。接下来,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平等”二字。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1、分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 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 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 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 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4.总结: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致橡树》精粹教案 篇6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板书:《致橡树》舒婷)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7岁)顺应当时潮流到农村插队,这期间开始了诗歌写作,1972年以独生子女身份被照顾回城工作,1979年开始,其诗歌陆续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代表作《双桅船》、《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年度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致橡树》(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等。

“朦胧诗”,又称为新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采用象征手法,上意蕴浓厚,主旨有不透明性和多样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三、诵读

㈠听录音

㈡叫学生朗诵(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四、内容鉴赏

根据诗人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在“不,这些都还不够”这里分成两部分。下面让我们先学第一部分。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问)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在这一节里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针对“橡树”而言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凌霄花:攀援高枝,炫耀自己(借别人的“高枝”证明自身的价值)

鸟 儿:借树阴栖身蔽日(一厢情愿的频频取悦别人,遭遇冷遇仍痴心不改)

【补充】流沙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依附他人的形象。

(问)这两种意象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依附型

泉 源:送来清凉(无限忘我不求回报地奉献)

险 峰:增加、衬托(默默支撑和铺垫)

日 光:奉献光热

春 雨:提供水份

(问)“日光”“春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请同学们仿照前两句格式补写出其后的内容。

例:也不止像日光——无限奉上一生的光热

也不止像春雨——抚慰你的枝叶,滋养你的根系

“日光”无私普照大地,“春雨”无声滋润万物(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语云:“恩深者,如雨露之恩。”久旱而降甘霖,不可谓施恩不重,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因为身为神缨侍者的贾宝玉对她有雨露之恩而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它们都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奉献者形象。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是把它们作为反面形象来展现的。它们在爱中意乱情迷,只知无止境地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泯灭了个性,失去了自我,而另一方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的接受,没有爱的回应,这种爱必然是残缺的。

(问)这几种意象又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呢?

奉献型

(问)诗人对这两种爱情观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完全一样?“这些都还不够”中“这些”指哪些?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

持否定态度,但并不完全一样。对于依附型的爱情观,诗人是完全否定,两个“绝不”表达了诗人否定的坚决与批判的彻底。“这些”只指后面四者,对于奉献型的爱情观,诗人是部分否定,两个“不止”和“还不够”表示并不排除这样,但又不能仅仅这样,两个“甚至”承接上面的“也”,表示程度更进一步,既使是为人们广泛颂扬的“日光”“春雨”也不能作。

小结:诗人一开篇,连用了六个比喻,层层深入,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并坚决的表白了自己对这两种爱情观的否定和摒弃,那么,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在第二部分来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里,诗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木棉”,“必须”与前面“绝不”相对,表达了诗人对木棉肯定的坚决与推崇的彻底。(问)请结合下文分析诗人是怎样具体展现“木棉”这一形象的。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紧握”“相触”“互相致意”,这些词反复强调两者的对称平等,“根”“叶”句侧重在外形上的亲密和睦,有“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意味。“致意”句侧重在精神上的相互尊重,相敬如宾。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隐居不仕的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孟光,就把准备好的饭菜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眉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这个“举案齐眉”的故事后来常用来表示夫妻相敬如宾,但它是建立在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的相敬如宾,与这里的“致意”有着天壤之别。“言语”句侧重在两者的心心相映,默契相知,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而这里更是“身有彩凤双飞翼”。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铜枝铁干”“刀”“剑”“戟”,具有男性的刚强、果敢、锐利,“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则具有女性的热烈、柔韧、内敛。理想爱情的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相匹配,才能互为支撑,分担苦难,共享人生。否则,只能像藤那样软弱的依附,像鸟儿那样豪无尊严的取悦,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付出而没有回应。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彼此独立但并不孤立,他们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困难时,他们不是一方蔽护一方,而是“分担”,成功了,也不是一方居高临下的赐予另一方,而是“共享”。“分离”既指物质上的独立性,更指个性上的独立性,不像“凌霄花”“鸟儿”那样死死纠缠、紧紧寄托,“相依”则指精神上的相互依存性。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里,诗人以坚决的口吻总结全诗,(问)总观上文,相对于橡村而言,“木棉”这一意象与前面六种意象相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诗人借“木棉”表达了怎样一种爱情观?

从外部形态上看,前面六种意象相对于橡树都显得渺小而模糊,严重失衡;而“木棉”这一形象与橡树就十分匹配谐调。从内容特征上看,前面六种或“攀援”“借”,或“为”它们唱、“送”、“增加”、“衬托”,都是单方面的依靠和牺牲,传递出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奴化的畸形爱情关系,而木棉则是“作为树的形象”独立地“站”,是“相互”“分担”“共享”,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爱情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达的是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型爱情观。

(问)我们如何评价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可以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爱情模式进行比较。)

本诗爱情观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平等式的家庭才真正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

但是它的实现是有前提的,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这种平等的爱情必须建立在双方经济平等的基础之上,如果一方失去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那么要求社会地位的平等、个性的独立也就成为空话;其次,在意识形态上,还要求男女双方珍视彼此的尊严、独立地位和人格价值。另外,个性的过份张扬造成男女的冲突、家庭的破裂等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奉献型爱情观正如诗人写的那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都不付出,那爱情也就失去了它的迷人的温暖,家庭就会变成荒芜的沙漠,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和谐温暖。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社会与家庭相互争夺,男女双方作适当的分工完全是必要的,奉献与牺牲也有其合理性,只要保持住尊严和人格的独立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特别是在旧中国,因为没有法律的人道主义约束,甚至还有法律、伦理上非平等的支持,所以必须以男性一方的自我约束为前提,因此这种和谐只可遇不可求。现在,女性的社会化使她们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制日趋完善,在这个背景下,奉献型爱情就有了他存在的土壤。

五、形式鉴赏

㈠结构上,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出超凡脱俗的爱情观。

㈡修辞上,采用象征的手法,形象而又含蓄传达主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致橡树朗诵 篇7

课前播放乐曲《梁祝》导入新课

欣赏丁建华的配乐朗诵

为学生单独朗诵配乐《神秘园》

为集体朗诵配乐《神秘园》

配乐朗诵结束课堂

【案例细节】

导入:课间开始播放《梁祝》, 在乐曲声中行课前礼,

师:同学们听出是什么曲子吗?

生:《梁祝》

师:大家知道这是关于梁山伯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新女性舒婷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位新女性?

生:舒婷, 原名龚佩瑜,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 (板书) 诗歌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为《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师:学习这首新诗, 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 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出示幻灯片) , 有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 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 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 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 不是轻绵的眼泪, 更不是死硬的强迫, 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 莎士比亚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师:是啊, 古往今来, 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 有多少人在阐述着爱情的真谛。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 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 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师播放丁建华的配乐朗诵, 生欣赏朗诵。

师: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的, 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诗歌开篇到“不, 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 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请一位同学朗读, 老师给你配乐, 同时思考这一部分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读, 师播放《神秘园》。

读后请生回答。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板书)

师:分小组讨论诗人用这些意象来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生:小组讨论。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 鄙夷的态度, 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 是一味地攀附, 完全依靠橡树。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说明诗人完全否定, 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 诗人又怎么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 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 衬托“橡树”的威仪, 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 二者并不平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 那么, “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 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 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泉源和险峰, 仿写: (出示幻灯片) 例句: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生仿写诗句, 师巡视指导, 当堂交流, 请生读自己写的:如:

甚至日光, 照亮你的前程, 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春雨, 播撒爱的甘霖, 滋润你的心田。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 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 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 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 在情感的天平上, 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师:这一部分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请同学们自由品读, 师播放音乐, 请一生配乐读。

师:很有感染力, 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做了否定, 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

生:读第二部分 (配乐)

师:在作者看来, 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 也不是单方的痴恋, 即使由衷的奉献, 也是不够的, 那么, 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 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这两句告诉我们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呢?

生:独立平等

师:独立平等是爱的基础,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共同讨论, 寻求并达成共识:

生:“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 (板书)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默契互敬 (板书)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 (板书) , 祸福与共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独立平等 (板书) , 又相知相依, 荣辱与共。

生: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 刚强不屈, 锋芒锐利, 具有阳刚气概; (男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 美丽动人, 深沉博大, 坚韧不屈, 具有柔韧气质。 (女生齐读)

师:最后, 诗人大声表白,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师: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 而且爱对方的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

生再读最后几句。

师总结:在舒婷看来, 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 “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 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师: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 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 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 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 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 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 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 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师:最后, 让我们齐诵诗歌体味精神的平等, 人格的独立。 (配乐)

【案例反思】

一、营造气氛, 激发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 在由音乐营造的这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中, 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就有了探究美的兴趣。

二、体验情感、丰富内涵

乐曲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 每一段起伏的旋律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求知之弦,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要:当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学生便能在愉悦中学习, 在享受中提高, 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 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教学实践告诉我利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 以乐传情, 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 可以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陶冶情操, 尤其是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致橡树朗诵 篇8

摘要:《致橡树》是舒婷早年的代表作,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全文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优美的语言当中。《致橡树》被翻译出不同的英译本,本文选取其中两个译本从三美论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评析。

关键词:致橡树;诗歌翻译;三美论

一、三美论及《致橡树》简介

许渊冲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译者要严格按照原文进行翻译,做到忠实于原文,如果说翻译时带着镣铐跳舞,那么翻译诗歌就是带着双重镣铐跳舞。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的是传达原文的内容;音美,指的是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指的是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致橡树》是朦胧派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作者借助“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将情感委婉又刚劲地表达了热烈坚贞的爱。

二、意美

意美是指内容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尽力做到文字优美,思想上能够感动读者并引发读者內心的强烈共鸣。在三美中,意美显然是居于首位的,正如许渊冲教授曾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译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

译文2: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

分析:译文1将 “攀援”译为“prank up”,译文2译为“wind up”,此处用wind更能够体现出诗歌的意美,因为wind有“蜿蜒,缠绕”之意,prank则只有“炫耀”之意,作者将凌霄花作为一个意象进行比喻,为的就是使诗歌更为形象,此处用wind更加具有动态美,仿佛眼前真的有一株凌霄花,它的枝梢正蜿蜒地缠绕着一棵大树。

例2: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译文1:Or even the sunshine,/Or the spring drizzles.

译文2:even sunshine/and spring rain

分析:“春雨”一词译文1译为“spring rain”,译文2译为“spring drizzles”,rain和drizzle都有雨的含义,其区别在于rain为广泛意义上的“雨”,而drizzle则有“蒙蒙细雨”的含义,古人云:“春雨细如绵”,它细如牛毛,仿佛一层轻纱,这是何等的美感,drizzle不仅精确的表达出了春雨的含义,更加营造了一种意境之美。

三、音美

音美是指诗歌所特有的音韵之美,诗歌所特有的韵脚和平仄使其读起来阴阳顿挫,朗朗上口,袁行霈曾提到:“诗人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性,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例1:我如果爱你——

译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

译文2:If I love you

分析:译文1中的 O My Dear Oak其实对原文的增译,增译的这句是“你”的同位语,之所以增译是为了使诗歌更适合朗诵,译文借鉴了雪莱的《西风颂》O wild West Wind,增译出这句看似作用不大,但我们朗诵时发现,增译的 O My Dear Oak使全诗吟诵起来更加有韵律感,表层结构没有的内容,其深层结构存在,我们在翻译时要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体现出英诗的特色,所以并不算过度翻译。

四、形美

关于形美,是指诗歌或结构整齐,或错落有致,长短交错,由于汉语本身的是一种意合语言,所以汉语既有长句,也有短小的流水句,汉语的这种特点使得中国的现代诗结构上有了其独特的结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美,原文运用了两句两句的排比,结构对称。

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译文1 将其译为 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dull songs for thy shades.

译文2 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If I love you/I will never follow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monotone song for the green shade

分析:译文1和译文2都保留了原文的结构,类似于排比的结构营造了一种对称的结构美,译文1 “绝不”译为“Never ”开头的倒装句,译文2将原文译为“I wont”,虽然两种结构都能表示否定,但是两个结构在传情达意上稍有不同,Never开头的倒装句否定语气更强烈,而这种倒装结构更能体现原文中的“绝”字。

五、结语

通过《致橡树》两种译文的比较,发现译本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标准的讨论在翻译界也从来未平息过,但是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仍是不可否定的。英汉翻译是汉语精炼和英语精确间的竞赛,汉语独特的语言体系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汉语意义,这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许渊冲的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上提出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对翻译实践提供了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琛.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1).

[2]唐希.从英汉诗歌的对照分析中看英语诗歌的形式美[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06).

[3]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

上一篇:高二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下一篇:团风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013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