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通用9篇)
《致橡树》 篇1
舒婷的《致橡树》自问世以来, 深受大家的喜爱, 许多语文课本将它作为典范选入其中, 而它的最大魅力是彰显了舒婷对意象成功的把握和处理。
意象是诗歌传情的载体, 是诗歌艺术的魂魄。《致橡树》一诗的意象, 主要体现在:
一、意象的丰富性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 意象即是“意中之象”, 也即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这些物象通过组合在一起, 完成了诗人情感的表达。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字, 却情韵无穷, 感人至深。后人评价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 (《人间词话》) , 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 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 堪称“秋思之祖” (《中原音韵》) 。此诗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组成, 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意象, 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深秋孤旅图, 从而留下了永久的萧瑟之悲。若没有这些丰富的意象, 诗人的悲旅之感就无所寄托, 也就没有了流传后世的秋思之悲苦。再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阙:“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满江碧透, 百舸争流……”也是凭借着“山”“林”“江”“舸”等一系列意象, 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致橡树》也一如上述佳作一样, 有着丰富的意象群组。诗作一开篇就摆出“凌雪花”“痴情鸟”“险峰”“泉源”“日光”“春雨”等一连串的意象, 并借象表意, “凌霄花”虽然漂亮, 却是必须依附他人才能高高在上, 所以, 我们在“凌霄花”这里看到了依附者的寄生的可悲。“痴情鸟”虽然有“春蚕到死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剧力量, 但是, 也给人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单相思的可悲之感。借助这两组意象, 诗人批驳了庸俗的爱情观。而“险峰”“泉源”“日光”“春雨”这些意象, 让我们看到爱情中奉献的伟大, 但是, 爱情在诗人这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奉献, 而是平等的, 所以“橡树”“木棉”两个意象的继续, 使整首诗的意象群组更加壮大、丰富, 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就在这些丰富的意象群中凸显出来了。
二、意象的层比性
诗歌的意象是讲究意象组合的, 所谓意象组合, 就是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 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密集而有精致的意象群落, 使他们产生对比、衬托、联想、暗示等作用, 让读者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呈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鲜活的画面来揣摩和领悟诗人的情感和心理。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就采取了并列式的意象组合, 描绘了一幅悲瑟、广阔的秋景图。而“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等句中就用了对立组合。
《致橡树》中的八个意象, 不仅采用了并列组合, 还采用了递进式组合、对立组合等, 多种组合方式的并用构成了诗歌的递进和层比。
整首诗八个意象, 前六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源泉”“险峰”“日光”“春雨”构成一层, 后两个“橡树”“木棉”构成一层。前一层又分为三组, “凌霄花”一组让我们看到了爱情中的依附, 借他人之势攀爬。“痴情鸟”让我们联想到爱情中的单相思, 苦恋的结果令人哀婉、叹息。“源泉”“险峰”“日光”“春雨”这四个意象为一组, 构成了一曲伟大、奉献的爱情巨画, 让我们感叹着奉献的伟岸、磅礴。如此一来, 这三组意象又构成了递进的三层, 渐行递进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对“凌霄花”的意象所代表的爱情是“绝不”的不屑, 对“痴情鸟”所代表的爱情是“不学”的同情, 对后一组“源泉”“险峰”“日光”“春雨”这四个意象代表的爱的奉献的爱情是首肯中的挣扎。这三组构成的一层, 和后面的“橡树”“木棉”构成的平等、独立的一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第一层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平等, 但正是有了这一层的意象叠加, 后面的“橡树”“木棉”的意象才得以彰显和突出。
三、意象的独特性
古往今来, 所吟咏爱情的诗歌数不胜数, 但所用意象多不外乎:鸿雁、青鸟、玫瑰、红豆、梧桐、手帕等, 传达的意思也多以相思、离别之苦, 或是渴慕、仰视之情, 如:“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而舒婷的《致橡树》却标新立异, 选取“橡树”“木棉”入诗, 以“橡树”作为男性的阳刚象征, 以“木棉”作为女子的柔美代表, “橡树”高大、挺拔、直立, 不蔓不枝, 不正是伟岸、不屈不弯的男人的形象吗?在“橡树”的意象中, 舒婷赋予了爱情中的男人伟岸、坚贞、踏实的性情。“木棉”秀丽, 花开红硕, 而且开得特别, 所有的花瓣都环拱似的抱着, 不正是女子妩媚、秀丽、柔美的典型吗?但是, 我们都知道, 木棉树又被称为英雄树, 所以, 舒婷选择木棉作为女子的象征, 不仅包含女子的柔美, 更包含着深层的隐喻, 木棉不再是橡树的陪衬, 而是和橡树一样, 同样的勇敢、坚贞, 正是有了同样的坚强和坚贞, 它们才有了平等, 它们才可以“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分担寒潮、霹雳”“共享流岚、虹霓”。至此, 我们在这两个独特的意象中看到了诗人呼吁的爱情观:两个个体, 同扎根于大地, 同呼吸于风雨, 那种共命运、同甘苦的英雄的惺惺相惜。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 一如我们欣赏所有优秀诗歌一样, 我们再一次地感受了诗歌意象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我们正是通过对整首诗的意象的把握, 才体会到了诗人那平等的呐喊, 这就是意象的魅力!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
《致橡树》 篇2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崭
橡 新
树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致橡树》 篇3
【关键词】舒婷;爱情诗;恋爱观
舒婷是最早获得文坛认可的朦胧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带着女性的柔美、多情、细腻以及追求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地位。她的大部分诗歌都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在她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爱情观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相似的地方在于:她所追求的爱情有别于传统爱情中的依附状态,是独立的、平等的爱情,当女主人公面对爱情时总是表现得矜持和委婉。在《雨别》、《致橡树》、《无题(1)》这三首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不同的地方则表现在:
一、女性外表的坚强和内心的脆弱——读舒婷《雨别》
《雨别》刻画了一个女性失恋后的种种感受,请欣赏诗中“我”的状态:“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的肩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少女失恋后的内心感受,不知道有什么理由造成了这样的结局。虽然她内心很爱那个男生,很想抛开一切面子,冲过去找他,但是出于少女特有的腼腆和矜持,她选择了压抑自己强烈的感情。“我真想”,这个词表现的是少女内心的沸腾,结果却只能是假想,永远不会实现。“失声痛哭”,这不是一般的悲伤,很可能是一种伤及肺腑的疼痛-----撕心裂肺般的。“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忍不住三个字的重叠,和一个“真”字的出现,显示了程度的叠加。少女内心的伤痛溢于言表。《雨别》描写的不是爱情甜蜜的一面,而是爱情伤痛的一面,越是伤痛越是表现爱的刻骨铭心。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回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这一节诗歌表现了少女的幻想,一种不切实际或是脱离现实的束缚的幻想。她想和爱人一块逃到雨后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头看。这是一种多么浪漫而美好的意境,两个人也非常坚贞。但这一切被一个“我真想”结束了,让这一切都只能成为幻想,而不可能实现。少女的心伤痛着。
“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在少女无法改变分手事实的时候,她想用少女的万般柔情去感化爱人的心,使爱人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但这一切都只能是幻想,她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面子和少女的矜持去改变这一切,也有可能是她知道不论自己怎样放下自尊和矜持,当初的爱恋也不会再回来,即便回来也会变味。女主人公在这里把女性的自尊看的非常重要,这就完全打破了传统爱情中女性是男性的依附状态,表现了舒婷的爱情观:爱情要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批判那种不要自尊的爱。
“我真想,真想?我的痛苦变为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女主人公在几个回合的内心挣扎和煎熬之后,少女的内心由痛苦慢慢地变成了忧伤,她这种既想不透彻,也表达不出的忧伤,我们都会感到深深地同情。在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女,受到了爱人的抛弃。她压抑着自己的感情,表面上却维护着自己少女般的腼腆和矜持,内心却受到双重的打击,有来自爱人的离去和现实的残忍。她的痛苦变成了忧伤,但是经历过这样的忧伤过后,她便会成长。此刻她心里还深深地爱着那个男孩,但她表面却表现得非常坚强,独自把所有的痛苦都藏在心底。然而表面的坚强也无法完全掩盖他内心的痛苦。在这种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的痛苦背后,一定潜藏着女主人公无法言表的苦闷。想要挽留即将逝去的爱情,却又放不下少女的矜持和自尊。舒婷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爱情除了甜蜜之外的离愁别绪。本诗把抒情聚焦于女主人的内心世界,她内心的挣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渴望奋不顾身的抓住爱情,一方面又放不下少女的矜持。最后还是理性压倒感性,她为了自尊心压制住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在女性外表的坚强和内心的脆弱的组合中,最终还是克服了内心的脆弱,表现出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
舒婷《雨别》这首诗的爱情观:女性需要一个坚强的内心,不能盲目的追求爱情,有时候也需要理性的思考爱情。
二、“平等”的诉求——《致橡树》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在五四以来的爱情诗里,也算是风格独特。大部分论者都看到了舒婷所表达的爱情观----追求女性与男性的平等。诗人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把爱人比喻成橡树,把自己比喻成木棉,通过木棉对橡树的述说,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爱情观。这首诗体现了对传统爱情观的反叛,又体现了新女性对自由平等爱情的理解与追求。
《致橡树》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对独立人格与平等观念的执着追求,可视为现代女性们的爱情宣言。在封建社会的传统里,女性被封建礼教束缚着、压迫着,女性被当成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独立的人格。形成了依附心理:相夫教子、夫荣妻贵、永远把丈夫放在第一位的生活准则。诗歌通过一个女子的口吻,说出了新时代女性要求在恋爱中男女平等的要求。她直接的表示:“我如果爱你,绝不像凌霄花、重复唱歌的鸟儿、泉源、日光、春雨般的附属品象征。而是要做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站在你的面前,在风雨中和你相互依偎。”“我们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我们相互心有灵犀,不在乎别人的误解。“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你有你的优点,而我也有着自己的长处,我们各有所长。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地来面对以后的生活。舒婷想要表达的是:爱情中不光是无私的奉献,还需要爱自己,同时爱情必须强调人格的独立和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这与传统爱情中女性依附状态截然不同。“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这说明爱需要坚实的基础,根与叶的相连,表示两个人并肩作战,面对风吹来时,有着相互致意的默契。这种爱情应该建立在两个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如果不能如此,便很难让爱情如此默契和长久。
舒婷的《致橡树》是朦胧诗中的爱情诗歌,最早被人们接受,虽然现在朦胧诗处于降温的状态,但她仍然受到很多女性的喜爱。因为她所表达的爱情观,经过了多年的洗礼,始终没有退色。她认为女性应该在爱情中:追求人生的自由、地位的平等、人格的独立。然而爱情又是相互的,不是让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而是需要彼此相爱、彼此信任、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大风大雨,同甘苦共进退,发挥各自的优势,不阻碍对方的发展,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无题(1)》含蓄的,懵懂的恋爱观
“我探出阳台,目送你走过繁花密集的小路。等等!你要去很远吗?我匆匆跑下,在你面前停住。‘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诗歌一对男女含蓄而懵懂的爱情,女孩心中所想的东西却不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含蓄的表示,甚至回避一些关键的问题。
第一节描述了,男主人公要出门远行,女孩匆匆跑下楼去担心他会去很远。但有没有明确的表达想念,当男孩问她怕不怕时,她没有很快的回答,只是默默的转动着他的纽扣。后来她承认了自己害怕时,却含蓄的不敢说出为什么。在此情此景中,女孩肯定是害怕男孩的离开,自己肯定会想念男孩,还会怕他去很远的地方,很久都不能回来,甚至还会怕他一去不回。这里把少女的羞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
第二节,“我们顺着宁静的河湾散步,夜动情而宽舒。我拽着你的胳膊在提坡上胡逛,绕过一棵一棵桂花树。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晚上,他们沿着寂静的河边散步,女孩拽着男孩在河边胡逛,在一棵桂花树旁,男孩问女孩:“你快乐吗?”,女孩回答:“快乐”,但却不告诉他为什么快乐。女孩的含蓄、腼腆在这里展现无遗。只要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即使胡逛也很满足。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男孩内心也非常喜悦,两个人内心里都有爱意,但是都疏于表达,也许是不需要表达,因为爱情的双方更重要的是两颗心相连。
第三节,“你弯身在书桌上,看见了几行蹩脚的诗。我满脸通红地收起稿纸,你又庄重又亲切地向我祝福:‘你在爱着。我悄悄叹口气。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当男主人公看见女孩写的诗歌充满着爱的时候,女孩红着脸羞涩的收起稿子,女孩却不肯明说她爱的人是谁。很明显这是一对相爱着的情人,却都不曾明确的表达,本诗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羞涩的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在爱情中羞涩腼腆的一面。
《无题(1)》主要反映了一个少女朦胧的爱,这或许是他们彼此最幸福的时刻,心相近、影相随,但是女孩却开始担心离别了。作者把女性的羞涩和腼腆刻画的很细致,是一种含蓄的恋爱观。但在这腼腆背后,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彼此的心要紧紧靠拢。
舒婷的这三首诗歌大致能够反映她的爱情观:爱情是相互的,应该建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应该理性的对待爱情,要有尊严的爱对方,不能一味的迎合对方。在爱情中不允许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应该彼此相爱,同甘苦共进退,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吴思敬.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J].文艺争鸣.2000,(1).
[2]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4.
[3]舒婷.舒婷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胡春苗.《致橡树》中的女性身份诉求[J].北方文学.2011(11)
注释:
①舒婷.舒婷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②舒婷.舒婷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③舒婷.舒婷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④舒婷.舒婷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⑤舒婷.舒婷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⑥舒婷.舒婷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诗歌《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4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女性爱情世界。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选自清华大学出版社高雅杰老师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新编大学语文》友爱真情篇。本篇目选取了14篇古今关于友情、爱情的文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不同问题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友情、爱情观。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诗歌采用象征手法体现了现代女性的爱情观:既平等独立又互相依护。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大一新生。会计专业最大特点就是女生较多,大概占90%。这些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但大多数知识面狭窄,文学鉴赏能力不高,因此教学中将使用情景设置法、激情诵读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正值青春萌动年龄,憧憬爱情,但对爱情的理解甚为肤浅,需要及时正确地引导。教学中应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学生今后人生打上精神底色。
三、教学目标
(一)三个目标呈金字塔状不断推进。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朦胧诗、舒婷诗歌的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等意象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诗歌的意象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人平等独立又互相依护、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各种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提倡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象征的爱情观———自主独立、平等依存、亲密相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3. 课时:2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一)教法设计。
1. 情景设置法:创设爱情诗歌学习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2. 激情诵读法:让学生通过激情诵读,感悟诗情,探究本诗主旨。
3.提问探究法:提出问题,爱情是什么?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网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预习音视频,课后布置作业,在线批改,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向教师倾诉,教师及时回复。
(二)学法设计。
1. 设疑探究法: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诗。
2. 品读感知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欣赏品读,让学生感知诗歌魅力特色。
3.互动共鸣法: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师生互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问卷调查,让学生在学习和品读中与诗歌产生共鸣,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开场,导入新课。
开场导语: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两颗心的吸引,或两颗心的撞击。
提出问题:爱情到底是什么?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样的?走近作者,介绍作者、朦胧诗和创作背景。把学生带入诗歌创作情境中。
简单介绍木棉和橡树两种树,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二)欣赏诗歌,品味感知。
听赏诗歌,初步感受诗境,体味诗境,让师生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三)分析意象,探究赏析。
1. 提出问题:诗名中的“致”是什么意思?是谁致橡树?其实质内涵是什么?待学生思考回答之后说出正确答案。
2. 赏析意象,理解诗意: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除了橡树和木棉,诗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
(2)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呢?
(3)诗人为什么对这些意象持否定的态度呢?
分析问题,得出答案,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否定的意象。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2)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3)木棉和橡树应当怎样面对生活?
(4)诗人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爱情?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明白诗人的爱情观。
3. 诗意总结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向往的理想爱情模式。
4. 归纳全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阅读,横向体会。
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播放电影《简·爱》片段,补充《简·爱》对白。《简·爱》通过描写简·爱与罗切斯特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但是独立坚强勇敢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无独有偶,在《致橡树》中作者把“木棉树”幻化为一个温柔的女性向爱人“橡树”表达自己纯洁高尚热烈的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木棉”的自立坚强。除了主旨,在人物形象上,两篇文章默契十足。
从“横向延伸”这个方面拓展话题,目的是通过把话题延伸到课外,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思维[2]。
(五)师生互动,讨论正确爱情观。
1. 提问在座的同学们是否赞同舒婷对爱情的态度?
2.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想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代入本诗,多元化理解课文,从“纵向深入”这个方面拓展话题,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产生更深刻且多元的感悟[2]。
(六)作业完成。
让学生登录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完成作业,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在线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
(七)学习总结。
爱,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女人对爱情的追求绝不亚于男人对事业的执著。自古以来,爱成为多少女人终生的困惑,她们在爱情中寻觅自我,最后又在爱情中失去自我。
舒婷在《致橡树》中解释了她的爱情观———爱不但是心灵相通,更是人格的相互吸引,两个相爱的人只有相互平等独立才能相互交流、并进。舒婷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自觉、自省、自强,反映了知识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觉醒,显示了女性自尊、自信、自强的个性。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欣赏、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节课在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质疑、探究、争鸣中创设了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真正实践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致橡树》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诗歌文本,将意象、情思、哲理融为一体,非常适合朗读[4]。但无论以何种方式朗读,都必须建立在必要的分析理解基础上。所以本课在必要的知识交代基础上注重指导学生品读,以期贯彻本教材的基本理念,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凯果,熊宝莲.女性诗歌的崛起——论舒婷诗歌的艺术世界[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2][3]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8).
《致橡树》教案设计 篇5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作者的爱情观,富有时代气息,表达了平等独立的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即使今天,这首诗依然备受喜爱,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于爱情是怀有憧憬,内心朦胧。对于爱情这一话题比较关注但又有所回避。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缺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悟作者爱情观。
2.通过品味朗读,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木棉,橡树的内涵。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1.配乐欣赏诗歌,在舒缓的音乐中感悟诗歌的美,从而达到对诗歌的总体把握。
效果:唤起学生对诗歌的爱好,增强语言感悟的能力。
2.展示图画,把木棉、橡树的图景展示出来,插入与诗歌关联的图景。
效果: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感悟诗歌,使诗歌更加具体化。
3.情感提升,结合早恋的事例,用多媒体展示,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效果:学生明确认识到平等,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爱情。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导入对于爱情这个美好的字眼,我们都会为之憧憬,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舒婷为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观,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爱情观。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展示木棉、橡树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ppt幻灯片明确
讲授结合文本,勾画相关词语。
1.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
2.找出诗中的三个人称代词,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
3.这首诗歌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质疑,然后完成表格。PPT幻灯片展示
思考“不,这些还不够!”中的“不”否定了什么?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否定传统的,陈旧的爱情观,从而引出崭新的爱情观。
PPT幻灯片明确
探究赏析教师质疑男生深情的读第一层,分组讨论,凌霄花,痴情全班女生读第二层,切身体验,学生朗读、讨论、交流。集体归纳,诗人向往的爱情观,爱的基础是独立平等。
让学生讨论“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相互探讨。爱的方式,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PPT幻灯片明确
拓展延伸
说说“情为何物”如何看待早恋?请不要在春天采摘秋天的果实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
《致橡树》 篇6
一、《致橡树》的文本细读
《致橡树》主要是描写了爱情的美好,是舒婷在1977年写成的,本诗主要描写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对诗人的内心世界直抒胸臆,展现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在经历了文革之后,诗人有着与别人对生活不一样的理解,舒婷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对时代的脉搏进行把握,呼唤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比较震撼的,对于唤醒心灵、解放思想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之前人们已经对《致橡树》有了很多的解读,甚至今天还出现了一些庸俗化的理解。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必要对《致橡树》进行文本细读,还原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含义。
根据人们对舒婷写作背景的考察,人们发现《致橡树》所诞生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在文革刚结束的一天下午,舒婷与她的偶像蔡其矫在鼓浪屿的沙滩上来散步,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是没有任何的隔阂的。当两人在谈到男女关系的时候,两个人的意见出现了不一致,蔡其矫说“天下美女多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才女却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啊”,蔡其矫这一番抱怨,引起了舒婷心中的不满,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舒婷对这种歧视女性的看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她一直在反思着女性的独立价值。回到家后她立即写下了这篇《致橡树》,通过几次转载,在广大青年中广为传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致橡树》对爱情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究竟体现哪里呢?
《致橡树》是以女性的视角来切入书写的,在文字上一开始就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对女性的独立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我如果爱你”就表现了女性其实是和男性一样拥有独立的选择权和话语权的。紧接着诗人对传统爱情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否定,如凌霄花、鸟儿到日光、春雨等这些不对等的男女关系是不应该存在现代的爱情中的。在用词上,诗人也是比较决绝的,如用了“绝不”“也不”“也不止”,表现了对旧时代的强烈抗议。在诗歌的第一层理解上,诗人在心理上是极度渴望冲出历史的束缚。
在那个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当女性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诗人心目中正常的男女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在对诗歌的第二层理解上,诗人把“木棉”引出作为女性的象征物,借此来抒发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站”字的运用表现出了女性的独立品质,因为在传统的眼光中女性一般都是柔弱、依附的,是从属于男性的。而诗人选择了“木棉”对“橡树”的表白,说明了他们俩的各自独立、彼此尊重、相互支撑、同呼吸、共命运。这种爱情观的主要内涵是双方的独立、平等和相互尊重,女性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也是有着自主权的,有着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有着很深的体现。由此可见,舒婷的《致橡树》通过以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女性意识的独立性,在女性立场上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反叛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和人格尊严。
二、《致橡树》的当代意义
《致橡树》从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对文学的欣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朦胧派”的诗人已经快被人们遗忘了,诗歌在文学上已经没有了相应的地位,写诗和读诗的人群严重萎缩,现在读起来《致橡树》已经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怀旧。那么,《致橡树》中所追求的爱情观是不是也过时了呢,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下面我们对《致橡树》当代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
曾几何时,《致橡树》也被一些批评家评定为文学的“口香糖”,嚼过之后就没有味道了。不过我认为这其实不对的一种评论,虽然那个时代的文学匮乏造成了我们对这些“朦胧派”诗的崇拜,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存在的营养价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爱情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社会流行着这样的一些爱情观,比如“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还有诸如宣称要找“男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人才、人才中的王子”的“物质女”,这样的物质型的价值观是让人担忧的,人们在感情中的遭遇的危机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多。爱情本来是本来的东西,如果物质联系的太紧密,那就失去了爱情本来的意义,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下,人们很容易迷失在寻找的丛林中。所以今天来重新审视《致橡树》还是有着比较积极的当代意义的:
首先是爱情观的重新构建,真正的爱情是纯粹的,是男女之间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情与情之间的碰撞,这样才能构建纯正的爱情观,进而是构建纯正的家庭观。其次是重新树立大家的道德思想,明确时代的责任。要把个人的理想和时代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大家所明确的时代精神。
三、总结
《致橡树》 篇7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系统功能与法,及物性理论,语篇分析
一、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和社会生活的产物,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1970,1973,1985)把语言的纯理论功能分为三大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各种经历的表达。而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细分为若干个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种(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及物性是按小句来表现的,小句可以是复句中的分句、流水句中的单句或者是单句中的主谓短语。
及物过程中的物质过程表示做事情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动作实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或反应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示客观世界的种种关系的过程,分为“属性型”和“认同型”;言语过程表示用言语形式来谈论某事的过程;行为过程表示生理或者心理行为的过程;存在过程表示事物存在的过程。通常情况之下,可以通过常识和语法分区过程的类型。韩礼德也指出,前三种即物质、心理和关系是英语小句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我们将这一及物性理论应用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上心中,探讨其实践的可能性以及为诗歌的鉴赏开辟一条新途径。
二、及物性分析
整首诗划分为23个小句,及物性系统中六大过程的分布情况具体为:物质过程11处,心理过程6处,关系过程4处,存在过程1处,言语过程1处,行为过程无。物质、心理和关系占91%,最为常见,与韩礼德的叙述(物质、心理和关系最为常见)相吻合。题目中“致”是一个言语过程,虽然只占一处,但作用非凡。
“致”表明整首诗是“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告白,更是诗人崇高而独立的爱情宣言,也可以从“致”一个字眼中得出,诗人作为女性在追求爱情中掌握着话语权和主动性,以独立平等的口吻阐述内心的想法。心理过程1-2以及与之对应的物质过程1~4都在客观描述世俗的爱情,有些爱情模式一味索取,而有些则一味给予,在诗人的认知世界里都将这两种爱情模式以“绝不”坚决否定。诗人将“我”与“木棉”建立起一种认同型关系,给予“我”独立于“橡树”的身份认定,旨在说明诗人在爱情中追求人格平等与人格独立(关系过程1),在爱情中不丧失自我。物质过程5~11和关系过程2~4是诗人向往的爱情,我字眼行间,我们得知诗人所描述的恋爱双方(木棉和橡树)均为独立个体,各具特色,但又因同为“树”的共性联系在一起。存在过程1和心理过程3~4是诗人爱情的总结和升华。
在爱情中,诗人拥有一份“坚贞”,这份坚贞源于诗人的“爱”,这种“爱”是广泛而博大的,包含“伟岸的身躯”“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种种,这种爱是深沉而伟大的,因为这份“爱”蕴含着分担忧愁和分享快乐。我们可知,在诗人眼中,“爱”是一段感情的魂,将两个个体联系在一起。诗人阐述的爱情观是崇高而脱俗的,值得我们学习和鉴赏。
三、总结语
及物性系统为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视角,笔者对《致橡树》的及物性分析着眼于诗歌语言本身的建构和特征,将各个过程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解读诗人借助诗歌表达所要表达的独立平等的恋爱宣言和爱情真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与法概论[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致橡树》 篇8
课前播放乐曲《梁祝》导入新课
欣赏丁建华的配乐朗诵
为学生单独朗诵配乐《神秘园》
为集体朗诵配乐《神秘园》
配乐朗诵结束课堂
【案例细节】
导入:课间开始播放《梁祝》, 在乐曲声中行课前礼,
师:同学们听出是什么曲子吗?
生:《梁祝》
师:大家知道这是关于梁山伯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新女性舒婷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位新女性?
生:舒婷, 原名龚佩瑜,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 (板书) 诗歌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为《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师:学习这首新诗, 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 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出示幻灯片) , 有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 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 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 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 不是轻绵的眼泪, 更不是死硬的强迫, 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 莎士比亚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师:是啊, 古往今来, 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 有多少人在阐述着爱情的真谛。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 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 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师播放丁建华的配乐朗诵, 生欣赏朗诵。
师: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的, 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诗歌开篇到“不, 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 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请一位同学朗读, 老师给你配乐, 同时思考这一部分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读, 师播放《神秘园》。
读后请生回答。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板书)
师:分小组讨论诗人用这些意象来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生:小组讨论。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 鄙夷的态度, 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 是一味地攀附, 完全依靠橡树。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说明诗人完全否定, 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 诗人又怎么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 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 衬托“橡树”的威仪, 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 二者并不平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 那么, “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 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 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泉源和险峰, 仿写: (出示幻灯片) 例句: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生仿写诗句, 师巡视指导, 当堂交流, 请生读自己写的:如:
甚至日光, 照亮你的前程, 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春雨, 播撒爱的甘霖, 滋润你的心田。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 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 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 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 在情感的天平上, 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师:这一部分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请同学们自由品读, 师播放音乐, 请一生配乐读。
师:很有感染力, 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做了否定, 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
生:读第二部分 (配乐)
师:在作者看来, 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 也不是单方的痴恋, 即使由衷的奉献, 也是不够的, 那么, 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 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这两句告诉我们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呢?
生:独立平等
师:独立平等是爱的基础,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共同讨论, 寻求并达成共识:
生:“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 (板书)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默契互敬 (板书)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 (板书) , 祸福与共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独立平等 (板书) , 又相知相依, 荣辱与共。
生: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 刚强不屈, 锋芒锐利, 具有阳刚气概; (男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 美丽动人, 深沉博大, 坚韧不屈, 具有柔韧气质。 (女生齐读)
师:最后, 诗人大声表白,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师: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 而且爱对方的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
生再读最后几句。
师总结:在舒婷看来, 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 “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 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师: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 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 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 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 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 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 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 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师:最后, 让我们齐诵诗歌体味精神的平等, 人格的独立。 (配乐)
【案例反思】
一、营造气氛, 激发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 在由音乐营造的这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中, 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就有了探究美的兴趣。
二、体验情感、丰富内涵
乐曲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 每一段起伏的旋律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求知之弦,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要:当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学生便能在愉悦中学习, 在享受中提高, 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 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教学实践告诉我利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 以乐传情, 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 可以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陶冶情操, 尤其是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致橡树》 篇9
舒婷的诗歌从女性生命、情感出发, 以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笔触构筑了一系列新颖的女性意象, 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 创建了一个独具女性魅力的艺术世界。舒婷的诗歌从女性意识的角度为女性是个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例证和借鉴。
一、浅析《致橡树》与《神女峰》
《致橡树》作为舒婷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是一首非常经典的爱情诗,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 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 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 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 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 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 橡树是高大威仪的, 有魅力的, 有深度的, 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 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 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 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 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 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 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 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 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 有风吹过, 摆动一下枝叶, 相互致意, 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 是心灵的契合, 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 两棵坚毅的树, 两个新鲜的生命, 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 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 开着红硕的花朵, 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 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 大自然的壮美。
《神女峰》是作者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 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 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 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 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 在一般游客眼里, 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 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 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落泪。在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的同时, 诗人仿佛体会但当事人心中的凄苦和无奈。“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 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 揭示了女性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眼光, 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感, 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 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 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 又楚楚动人。
二、《致橡树》和《神女峰》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舒婷的《致橡树》显示了作为女性意识的早醒者的思考。在传统的文学叙事中女性总是作为一个弱者、牺牲品、男人的玩物被言说。在少男、少女甚至是中年人群中,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恐怕被认为是对爱情的崇高解释, 他肯定为了爱情牺牲个人幸福的价值观念:“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诗句以美丽低婉的笔调书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像一个神话供奉在我们的心底。这种崇高的爱情观念, 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的脑海中传递, 女人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向往着做小河中的一条快乐的小鱼, 做一只为大树唱歌的小鸟儿, 做一条攀援的长春藤。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 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 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 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 同甘共苦、冷暖相依。作者反对千百年来, 人们总是歌颂那种一味付出型的“爱情”。孰不知, 恰恰是单纯的付出使女性丧失了自立与独立的机会。此时的舒婷, 像一名战士, 她宣告自己、宣告所有要求自立的女性, 决不做男性的附庸!不做攀援的凌霄花!不做痴情的鸟儿!不做源泉!不做险峰!不做日光!不做春雨!决不为男性的存在而存在!
诗人对一向奉为美德的旧观念、旧伦理做了坚决的否定, 表达了新时期的新女性的新的觉醒、新的背叛。作者用最形象的事物, 使自己争取自身尊严、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在这个基础上, 作者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是橡树, 高大坚实;我必须是一株木棉, 自由生长。舒婷号召所有女性要像“树”一样独立地生活, 决不做一枝无骨藤萝。
诗歌《神女峰》反应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 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作为牺牲品的旧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 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 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期以往, 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 并慢慢转化为自身道德律令。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 受后人膜拜, 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 这种荣誉是虚伪的。“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 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 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这篇诗歌多愁善感, 作者委婉的表达了作者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 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的背叛”。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 全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 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 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全诗的思想核心。最后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全新的观念, 颠覆了古老的封建道德观念,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追求社会和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更值得一提的是, 这首诗并不是一首闺怨诗, 而是提出了新的希望, 大胆追求幸福。
诗歌不仅在立意而且在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 这些细微的传情动作, 表达了诗歌的细腻和极强的抒情性。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和建筑美。作者以神女峰作为象征, 把象征手法和一项手法相结合。作为朦胧诗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体现了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而最后一句更是这种朦胧特点的一种聚焦。它给人以“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诗歌美的感受。
《神女峰》作为舒婷诗歌的一篇代表作, 无论在诗歌艺术上和主题挖掘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整首诗充斥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气氛。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构, 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 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三、小结
两首诗, 同是爱情诗, 同游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但两种爱情观, 一种是理想中的自由平等, 同甘共苦的爱情, 一种是在现实中克服束缚, 适合自己的爱情。舒婷曾说, 《致橡树》发表后, 有不少女性找到她向她索要“橡树”, 甚至哭哭啼啼;诗人在游览三峡时一见到神女峰立即有感而发, 写下了《神女峰》, 算是对《致橡树》的回应与解答。两首诗, 虽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女性觉醒意识的诗歌, 但本人认为, 《神女峰》相比《致橡树》更加成熟, 为中国女性谱写了一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爱情之歌。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谢超, 陈晓涛.女性意识的“破”与“立”——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解读[J].新余高专学报, 2004 (04) .
[3]李丛中.朦胧诗的命运[J].作品, 1981 (3) .
[4]舒婷.致橡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致橡树》】推荐阅读:
致橡树教案07-20
致橡树朗诵09-24
《致橡树》课后练习05-16
舒婷致橡树赏析06-29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10-22
最美的英语诗歌:Ode to the Oak 致橡树08-26
小橡树作文素材10-19
橡树说课稿09-10
路旁的橡树教案11-09
路旁的橡树课件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