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swot分析(共8篇)
中国平安swot分析 篇1
中国电信的SWOT分析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电信的新闻热点、焦点不断。电信资费的调整、中国电信南北大分拆以及中国电信将面临入世挑战等让人们瞩目。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电信又将上演一场“与狼共舞”的惊险剧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国电信进行SWOT分析,也许能让大家对中国电信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中国电信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电信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尽管此间经历了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移动寻呼剥离、分拆重组等一系列的改革,但在中国的电信业市场上,中国电信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资源、网络基础设施、人才储备、服务质量等方面:
1、中国电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后,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运营商展开激烈竞争。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后,在保留原有大部分固定电话网和数据通信业务的同时,继承了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市场上占领了绝对的优势。1.79亿的固定电话用户,1500多万的数据通信用户,为中国电信发展业务,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中国电信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电信己建成了覆盖全国,以光缆为主、卫星和微波为辅的高速率、大容量、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的基础传输网、接入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和智能网等。同时DWDM传输网,宽带接入网相继建设数据通信网络和智能网不断扩容。中国电信的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
3、中国电信在发展过程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的能力较高、结构合理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同时中国电信还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拥有长期积累的网络管理经验、良好的运营技能和较为完善的服务系统。
4、中国电信日趋完善的服务质量。中国电信成立了集团客户服务中心,为跨省市的集团客户解决进网需求;中国电信还建立了一点受理、一站购齐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紧接着中国电信推出了首问负责制,解决了企业在向用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相互扯皮、相互推委的问题;另外,中国电信还设立了服务热线(10000)、投诉热线(180)等,建立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服务,提供互动式服务。
虽然中国电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我们应该辨正地看待这些优势。辩证法告诉我们,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很可能就转变成劣势。中国电信虽然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完善的网络设施以及大量的储备人才,但缺乏现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观念、创新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人文环境建设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市场制度环境。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信拥有资源优势,但却缺乏资源运作优势。一旦不慎,优势很可能就转变成劣势。
目前,中国电信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的矛盾。一方面是企业决策层只重视当前战术和策略,忽视长远战略,湮没在日常经营性事物中,不能统观大局;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2、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面向计划经济的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已经呈现出与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并逐步成为制约电信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因素。ERP、管理和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企业特色人文环境的建设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应考虑的焦点问题。
3、中国电信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中国电信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大都不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建设的,而是为了满足普遍服务的需要。
4、拆分让中国电信由主体电信企业降级到一个区域性的电信企业。新中国电信的主要阵地将固守在南方市场,而北方市场将由新中国网通占领。即使受到拆分影响,但中国电信的实力仍然最强,只是苦于无全国网络,无法开展全国性的业务。
中国电信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将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国电信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主要表现为:
1、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国电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研究报告测算:中国到完成加入WTO的各项承诺之后的2005年,其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5%和1.2%。本地经济比较优势的重新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将进一步增强当地经济实力。而且入世将推动外资的引进和内需的拉动。入世后各地将极大改善投资环境,法律透明度提高和国民待遇的实现将吸引大量外来资本,本地企业实力将得到提高和增强。企业电信消费水平随之提高。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必然带来社会人员的大量流动,同时拉动巨大的通信需求,话务市场将进一步激活。
2、电信业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电信业将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电信业法制的健全,政府的经济职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政府会把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和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让企业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这意味着政府将给中国电信进一步松绑,给予应有的自主权,有利于中国电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3、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三大上网工程”(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造就了我国消费能力强劲的信息产业市场,为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之一。
4、中国加入WTO后电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将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有
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机制、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同时可促进中国电信借鉴国外公司的管理经验,积极地推进思维、技术、体制创新,提高产品档次,降低成本,完善服务质量,改进营销策略,增强核心竞争力。
5、电信市场潜力巨大。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消费层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电信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电信企业的网络升级换代和业务的推陈出新,在固定电话网与计算机通信的融合点上开发新业务潜力巨大,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信市场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其次,从固定电话看,中国电信平均主线普及率只有13.8%,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线收入、盈利水平和市场规模也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旧巨大。最后,从中国电信的其他业务看,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6、移动牌照的发放。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公众场合说过,中国将拥有四个综合电信运营商,他们能够经营固定、移动、数据和其他各种基础电信业务,这意味着将再发两张移动牌照。目前,移动通信领域是潜力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通信领域,将成为各电信企业的必争之地。一旦中国电信拿到了移动牌照,那么移动领域将是中国电信的又一主营业务。
正所谓机会与威胁同在。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中国电信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首先,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在过渡期间,市场份额的抢夺将成为市场跟随者的发展重点。其次,入世后的国际资本竞争压力也将逐步增大。国外电信运营商将通过兼并,联合和收购等方式实现全球服务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
2、中国电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国内外许多公司采用高薪、高福利等政策吸引中国电信人才,造成中国电信人才严重流失。这一现象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关系到中国电信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中国电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3、非对称管制对中国电信的影响。中国电信在经营许可、互联互通、电信资费、电信普遍服务等方面受到相对严格的行业管制。在目前的中国电信市场上,管制的不平等已经制约了中国电信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形势下,不尽快进行改革,中国电信只有一死。新中国电信公司不久后也将通过上市进行机制转换,实现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相同的机制平台,从而开展有效的公平竞争。
综上分析,中国电信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资源、网络基础设施、人才储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但明显缺乏资源运作优势。中国电信目前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竞争格局的转变、人才的流失和非对称管制等方面。但巨
大的市场潜力,日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政策和对外开放等都为中国电信带来了机遇。中国电信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平安swot分析 篇2
关键词:中国文化贸易,发展,SWOT分析
1简读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关评述
(1) 文化贸易的整体界定。
文化贸易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 通过一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创造力的整体性发挥, 尤其是影响力的主流作用, 通过文化的力量, 形成整体的价值观、人生观, 维护和拓展自身国家利益的能力体现, 主要形成市场的主要力量, 并产生文化价值, 形成国际吸引力的文化、能被社会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 更好的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相关评述的综合表现。
在对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评述上, 有着不同的观点表现。总的来说, 都普遍认为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 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时装设计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商品。
2概述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1) 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一定逆差。
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大国, 但文化产业并不发达, 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非常低, 主要的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据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统计的文化产品进出日数据来看, 2008年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出口为101.32万美元, 进口为4556.81万美元, 逆差也十分严重。
(2) 文化进出口总额显得力量薄弱。
据我国商务部2009年5月发布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 在跨境文化贸易方面, 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 达到48.16亿美元。可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 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3分析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SWOT表现
(1) S-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主要优势。
对于中国来说, 有着宽阔的市场空间, 一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成为了国际文化的领军人物, 在国际文化力量的推动上, 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尤其是中国的消费市场很大, 更能适应群众的基本需求, 二是文化具有的认知、教化、沟通、凝聚、传承、娱乐等方面功能, 决定了它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中的重大战略意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W&T-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是缺乏国内繁荣的文化产业做支撑。以图书为例, 普通公众日常读书越来越倾向于快餐式的畅销书, 经典著作也偏好于简单版的编辑版本, 严肃而深刻的作品反倒越来越失去大众市场。二是文化产品国际营销不够。我国文化产品在国外的营销推广形式简单, 大多以展览、演出的形式, 形不成持续的影响力, 尤其是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 造成人员在文化消费上的习惯行为。
(3) O-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市场机遇。
对于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来说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既有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突出, 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的最大亮点, 同时, 人均收入与文化产品进出口的相关性高, 中国发展机遇重大, 我国正处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最佳时间。我国是同时跨越“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两种类型的国家, 正是这些难得的机遇, 给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探讨促进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 弘扬优秀思想文化血脉。
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 是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基础上, 保留文化的独有个性, 推进文化工程的力量发挥。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进一步把思想和认识更好地统一起来, 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 为实现国家建设经济飞速发展、和谐进步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2) 培育文化产品兴盛的土壤。
文化意识的接受非一时之功,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培养起文化氛围, 在国内培育出文化产品兴盛的土壤, 使我国文化在各个层次得到深人人心的传播, 为文化产品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政府从大处着手, 从宏观上为文化贸易的发展加强引导并做好战略布局, 为文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 渠道培养文化经营人才。
积极探索科学培育和使用人才的机制, 运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性国际文化贸易专门人才。可以在外语院校、艺术院校中设立与文化经济、文化贸易相关的专业, 将文化艺术与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并选拔一些人才做专门的培训。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 为文化企业服务, 在现有人员中进行“国际文化经营管理”短期培训, 提升现有人员经营管理素质。
(4) 完善文化产业的运营机构。
政府的激励作用必不可少, 但是不能成为经营的主体。活跃、有韧性、敏感度高的企业当是行业兴盛的主力军, 政府应创造条件, 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初期适当的保护, 同时, 法律法规跟上行业的发展, 避免逐利的混战状态。在国内走向良好发展道路之后, 加强国际文化产品市场调研程度, 进行本土化的营销。
5总结
中国文化贸易在拥有强大发展空间的大好条件下, 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目标, 更好的起到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向南.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SWOT分析 篇3
[关键词] 汽车 出口 优势 劣势 机遇 挑战
2006年是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丰收年,中国汽车企业产品出口相比2005年又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出口量较上年增长一倍,达到创纪录的34万辆。其中轿车超过9万辆,3倍于2005年的数字,各种利好消息也不断出现,如华晨汽车与欧洲HSO汽车贸易公司签订了3000辆中华轿车出口欧洲的协议,HSO汽车贸易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为华晨赢得5万欧洲用户、吉奥1000辆皮卡出口到伊拉克、奇瑞公司接到美国一家公司采购的5000台发动机的订单等等。如此高的产品出口势头,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供应海外汽车市场的潜力,以及中国对全球汽车制造商构成的潜在竞争压力。虽然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呈现出如此可喜局面,但在出口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
一、优势分析
1.低成本优势巨大
中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事实,其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国外,几乎所有的本土企业都享用着这样的廉价资源。据统计吉利造车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每小时3.5美元,而如果把医疗卫生福利、退休金等考虑进去,通用汽车的平均每小时劳动成本是73.73美元。即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倍,吉利的每小时劳动成本也只有7美元,仍不到通用汽车的十分之一。” 在俄罗斯,长城赛弗SUV售价比同类亚洲产品要低35%左右,陆风SUV在欧洲市场的售价仅为1.5万欧元,奇瑞曾宣称,其将要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会比同类产品的价格低30%。
2.企业产品出口意识在不断加强
中国汽车企业的出口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支持,由于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多数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所以导致产品利润日益降低,而出口可以得到可观的出口退税和国家给予的出口创汇奖励,通常出口所获利润要高于国内销售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各汽车生产厂家纷纷增添新设备、新生产线使得各生产厂家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要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就必须采取出口策略。
二、劣势分析
1.产品质量、安全性的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在加入世贸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世界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产品相比较在质量和安全性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很多是基础层面上的,比如说原材料、特殊工艺的水平、安全性、制造设备和产品设计。国产汽车的质量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就可见一斑,在出口产品没有大的改进和提高的情况下,投放国际市场与洋品牌一较高低,更是相形见绌。如陆风在出口欧洲200台汽车后,在经过欧洲—民间汽车组织以时速64公里对陆风汽车进行正面碰撞试验后得出的结论是:驾驶人员将受到严重损伤,甚至“有可能威胁生命”。华晨公司在欧洲的BS6产品介绍会上就承认,BS6型轿车按欧洲标准进行撞车试验时仅达到五星中的二星标准。
2.缺乏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近来比较流行的词语,即拥有多方面专业知识和多种技能的人才,具体到汽车出口领域,是指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精通国际贸易业务、对汽车产品和业务链有相当了解的人才。由于我国汽车出口是从近几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的,很多企业从2003年才正式启动“走出去”战略,将国际市场提到与国内市场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人才储备不足,缺少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制约出口业务大发展的主要因素。
3.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中国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与日本和欧美汽车在当地多年经营已确立的品牌知名度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从国际汽车品牌竞争力的综合指数看,我们仅仅是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韩国的61.6%。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大举进军国际市场,只能依靠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来担当重任。有一句话说得好,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品牌。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必须加强品牌建设的力度。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工作则是其中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4.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
我国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尚未建立售后网点和体系,很多企业根本就谈不上售后服务,而出口量较大的企业在海外所谓售后体系离方便、快捷、多网点、高标准等要求还相差甚远。以丰田公司为例,他们开发市场,先以售后服务开始,前期运行的是配件和服务的准备工作。我国汽车出口达到了40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们目前尚无一家出口企业的客服系统设置了中东、非洲等国家语言的专职服务人员。再反观一下,上海大众的客中心设置了德语服务,北京现代设置了韩语服务。我国相当多的汽车企业抱着出口一辆是一辆的心态,根本不考虑售后服务问题,结果造成了只管“生”不管“养”的局面,一旦车子出现问题,消费者根本找不到相应的维修站。这样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汽车业在海外的声誉,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5.市场开发工作显得薄弱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给人的印象就是说的多做得少。诸如一些企业象放卫星一样的出口计划根本没有实现,一些企业的出口计划中途搁浅。这说明,我们企业在国外市场开发工作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我们对国外市场真正的需求还是缺乏针对性的了解。我们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也没有深入。如果把国外市场看作一个大的细分市场对待,把4P、4C、4R等相关工作落到實处,出口自会有别样的天地。
三、存在的机遇
1.中国汽车产品的海外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汽车的海外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轻型载货汽车,而本土生产的高端车型正在逐渐取代某些进口。另外,一向被认为缺乏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轿车已经批量地进入国际市场,雄心勃勃的中国汽车企业正在积极尝试海外扩张,出口产品到欧美主流汽车市场。
在汽车产品出口中,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占有很大比重,2005年出口金额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汽车产品出口的43%。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比较集中,按照顺序分别为: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韩国,其中,向美、日两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金额占出口总金额的近50%。出口企业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这两类企业出口金额占出口总金额的56%。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轿车产品出口迅速增加,数量达到31125辆,同比增长 224%,其中绝大多数是自主品牌轿车,出口市场也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主流汽车市场转移。
2.政府大力支持汽车产品出口
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汽车出口贸易。早在1985年国务院发表的128号文件中,一些与汽车有关的产品就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出口的机电产品,在外汇分成、原材料进口、出口奖励、补贴等方面就享有与其他产品不一样的优惠政策。近20年来,虽然机电产品出口鼓励政策不断调整,但有关政策一直鼓励汽车出口贸易的发展。2004年国家下调了许多产品的出口退税额度,但汽车的原有的出口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
3.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准完全竞争时期
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75万辆和585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9%和全球汽车消费增量的23%。2000年~200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售复合增长率达到37%。今年1~5月累计销量已经达到207多万辆,超过去年同期。 迅速扩容的市场成就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及成长,市场份额越趋分散,自主品牌汽车2005年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5%。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同样迅猛,200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168亿元,2000年~200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汽车零部件在汽车行业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2005年已接近40%,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准完全竞争的时期。
四、面临的挑战
1.低价政策带来的副作用
由于近几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增速极快,而出口平均价格又逐年递减,所以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提出了“中国汽车威胁”论。美国人明确提出: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的速度将比日韩快,中国出口汽车将在5年~10年内对美国产生威胁。美国和日本在汽车制造业领域的争端从来没有停息过,当年日本汽车进入美国也曾受到百般刁难,丰田对美国作出了一定的妥协,最终在美国市场扎根。中国汽车如果一味地利用低价冲击国际市场,并拿出一副以低价冲垮对手的架势,而不给自己留丝毫回旋余地,无异于为自己树立起众多强大的敌人,丧失良好的出口环境。
2.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
目前我国的出口产品由于出现严重同质化倾向,所以难免恶性竞争,自相残杀。据悉,2005年全国出口整车17.28万辆,出口企业却多达1025家,其中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两家,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下、3000万美元以上的也只有8家;而出口不到10辆汽车的企业有600多家,一年出口仅一辆汽车的“企业”竟然达到160家!这恐怕是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的稀罕事。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将直接导致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增多,目前中國汽车行业遭遇的反倾销案例已有8起之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汽车行业目前还不会过多地遭遇反倾销,从长远来看,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未来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很可能面临反倾销风险。
3.壁垒森严
目前,世界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纷纷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障碍,如俄罗斯经贸发展部对外洽谈委员会副总经理安德烈·库什尼连卡表示:俄罗斯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亚洲国家生产的低档汽车,一旦俄罗斯面对大量来自东南亚国家低档汽车进口冲击,将会“立即提高相应的汽车进口关税”。更值得关注的是,奇瑞和吉利正将俄罗斯作为下一个重点开拓的海外市场目标。马来西亚的关税从早期的100%下降到目前的50%,在国内售价3万元左右的吉利豪情,在马来西亚的报价达到10万余元之高。如果说东南亚、俄罗斯国家的高关税贸易壁垒,尚难以阻止中国廉价汽车大批量涌入的话,欧美市场实施的排放、安全、环保等严格法规标准,则是中国整车打开市场空间的最大障碍。美国交通部的安全标准、联邦空气污染控制标准和平均燃油经济标准,都比20年前日本车进军美国时的要求严格得多,而目前大部分中国产汽车还不能达到美国标准。
4.知识产权纠纷
近两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和国外一些汽车企业的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不断出现,如丰田汽车起诉吉利、通用汽车起诉奇瑞、本田汽车起诉双环和丰田汽车调查比亚迪F3等多宗国外汽车企业起诉国内汽车厂家侵权的事件发生。这些知识产权纠纷不仅损害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形象,还会使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道路变得举步维艰。
5.人民币汇率升值
由于从2005年开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不断在下跌,人民币汇率不断在升值,对于中国出口产品影响较大,汽车产品出口也不例外。由于中国的汽车企业出口车型都集中在经济型轿车领域。和其他行业国际市场相比,在汽车领域,中国仍然是廉价路线。显然,人民币升值,必然引起汽车出口价格上涨,无益于国际竞争。
中国汽车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一些知名跨国公司同场竞技,就必须要不断修练内功,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同时还要全面了解国际市场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力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旦出击国际市场,就要战必胜,攻必克,这样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不仅关系到出口企业本身的长远利益,更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白明:入世后中国汽车出口贸易成长分析,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4年,10期
[2]复合型人才缺乏影响我国汽车产品出口,中国汽车报,2006年7月7日
[3]金学军:也门汽车市场在调研,商务部网站
中国农业银行SWOT分析 篇4
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大型上市银行,中国五大银行之一。中国农行通过全国24064家分支机构,30089台自动柜员机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盖面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信息科技优势,向全世界超过3亿5千万客户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中国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461个,包括总行本部、32个一级分行、5个直属分行、316个二级分行、3,479个一级支行、19,573个基层营业机构以及 55家其他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包括3家境外分行和4家境外代表处。主要控股子公司包括6家境内控股子公司和3家境外控股子公司。
近年来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金融相关行业盈利偏高,在较大程度上偏离了正常的利润率,正基于此大量的新势力开始进军金融行业,其中银行业的竞争尤其激烈。作 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虽然本身具备一定的优势,如国家的信誉支持,市场的领先地位等,但同时也必须尽快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在愈发激烈的市场中占 据属于自己的地位。
一、中国农业银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强大的国家信誉支持。与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家主要扶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可以长期获得低成本资金。与工、中、建另三大 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名称中都有“中国”两个字,这使得身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更能获得国民的信任,有着强大的信用支撑。
2、市场领先地位。中国农业银行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其市场份额是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所不能比拟的。与外资银行相比,农行拥有一套适合中国金融市场情况 的完善的本币清算系统和配套服务,并且对中央的金融监管条例和规则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更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经过长 期的经营活动,中国农业银行已经拥有了为数众多的稳定客户资源,尤其是与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建立了多年的业务联系。也正是因为有着多年的长期经营,较 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更有亲和力,具有较强的企业文化优势,客户忠诚度相对较高。
3、资本规模大,实力雄厚。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均具有较大的资产规模,201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公布全球1000强银行排行榜,中国农业银行排第十名。这一权威排名的标准是银行的一级资本,而一级资本是衡量一家银行承担风险能力的指 标,因此,排名充分表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4、服务网点众多,具备庞大的服务网络和稳固的基础环境。这一系统连接农行2.35万个网点、17万柜员机、8万台自助设备和20万台POS机。这是全球最多的营业网点、全球最多的ATM终端和全球最多的柜员终端。
5、采取自主开发路线,具备强大的后续开发能力。与建行和中行不同,农行和工行都采取了自主研发策略,具备强大的IT研发团队,农行的IT团队人数高达2300多人。
(二)劣势分析
1、资产质量差。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和手段。但从我国近期的实际状况来看,实施规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虽然近两年国家财政投入使得中国农业银行的资本金达到了《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但由于投入不足,中国农业银行资信和抗风险能力并未增强。同时中国农业银行 的农村业务回报率比城市业务低,涉农贷款坏账率高于总体不良贷款率。
2、大量不良资产的消化问题。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方面源于银行信贷管理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责任约束,重贷轻管、重放轻收,其直接后果是留下大量 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某些与银行有血缘关系的国有企业,其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不良状况严重影响着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机会分析
1.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从整个宏观经济角度看,加入WTO后,我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外企业来华投资的数量大量增加,必将产生大量的金融需求,这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契机,为其选择优良客户、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给国有银行带来契机。入世后,外资银行带着国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营销理念和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参与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对我国银 行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中国农业银行推进其市场化改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将业务发展的重点从传统 的存贷款转向加快发展中间业务,从而降低经营风险,这为中国农业银行拓展市场带来了机会。
(四)威胁分析
1、行政干预问题。各级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根除,中国农业银行也不例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首要任务便是提升当地的经 济水平,而地方政府能想到的最简便的一条途径就是从银行取得发展资金而不管商业银行能否收回贷款。即使形成坏账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的问题,与当地政府没有关 系,这是政府干预银行的内在动力。
2、WIO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压力。自我国加入WIO以来,我国不断放宽相关政策,打破了我国金融领域长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大的局面,中国农业银行在此 过程中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相比于国外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总体来说还比较缺乏与国外银行打交道的经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高级管理人才与后备人才不 足;通信及相关结算手段相对落后。
3、金融立法不及时、相关的金融配套法律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始终处于一种滞后状态,经常是一种新的业务已经开展,或在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后 才开始逐步进行立法约束,而且这一立法过程过于缓慢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或者干脆用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法制意识与法律气氛比较淡薄。
二、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
从当前的形势看,外资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使中国农业银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适应,必须尽快学习其先进经验,缩短差距,利用中国农业银行已有的优势,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
1、树立顾客满意理念,实施关系营销。这是中国农业银行占有和保住客户,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
2、实施客户经理制。即在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培训和聘用一批专业的金融产品营销人员,通过他们向客户全面营销银行的所有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最大限度地鼓励客户经理人员努力拓展市场。
3、实施内部营销,构建新兴企业文化。内部营销是将内部员工当作“客户”来经营、满足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是银行能够为最终客户提供完善服务的根本保证。
中国邮政储蓄的SWOT分析 篇5
邮政储蓄自1986年4月1日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1年的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城乡居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7年3月6日,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金融机构包括邮政金融都融入了国际经济和金融大家庭,面临着经济和金融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分析比较全国金融机构市场,我们发现中国邮政储蓄内部资源的优势、劣势,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1. 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邮政历史悠久,拥有金字招牌。人民邮政的信誉优势、全程全网的网络优势、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3.7万个网点)、“三流合一(也有人称作“三网合一”)”(即实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的功能优势。现已建成全国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7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截至2006年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存款规模列全国第五位。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4亿户,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2.1万亿元,其中,从城市汇往农村的资金达到1.3万亿元。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的五分之一。邮政储蓄本外币资金自主运用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邮政储蓄计算机系统运行安全稳定,跨行交易成功率位居全国前列,交易差错率保持全国最低水平。相对金融同业,邮储行没有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当竞争的号角吹响的时候,可以轻装上阵就是最大的机遇。自1986年恢复开办20多年来,邮政储蓄几乎只经营针对居民个人的负债业务,靠转存人民银行的利差收入赚取收益。近年来开展的中间业务也多以代理类及代收付类等无风险业务为主,银行卡业务也只开展了借记卡类,2006年以来开办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虽属资产业务,但因有高品质的定期存单作质押,所以也不会产生不良贷款。2.竞争劣势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没有坏帐包袱,但这是建立在没有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因而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值得怀疑。
邮政储蓄银行在全国的网点众多,但是和其他国有银行相比,其并没有充分的融入中国的支付结算体制内。而且网点多并不能代表你的市场基础就比别人强。 邮政储蓄银行的绝大部份业务集中在人民币业务上,其外汇业务并不比一些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先进,很多外汇业务连经营牌照都没有。所以相对其他银行,其市场相对狭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低下。
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种类相对其他银行来说非常单一,基本上简单的储蓄业务和代收业务。
邮政储蓄银行因为其先天业务种类的不足,其在开拓新业务的同时,对该业务的风险控制缺乏经验。
中国的很多银行都有其相对其他银行的特色品牌。可是邮政储蓄银行又有什么叫得响亮的特色品牌呢?
邮政储蓄银行长期做为一个政府的下属机构,其在人员结构、组织框架甚至是经营观念上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因而市场观念淡薄
邮储网点有2/3的比例分布在农村,且各地邮政储蓄大多存在营业场所陈旧、安全设施不够、硬件设备落后、操作环境较差等问题。
由于条块管理,各地市同类专业公司之间相对独立,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指责现象经常出现。3.机会分析
中国平安swot分析 篇6
一、经济酒店发展的优势(Strength)
1、成本优势。多数经济型酒店都是经过已有的建筑改造而成的,因此建设费用的花费相对较低,而且租金也是很低廉。例如“如家快捷酒店”的多数店面就是在已有的仓库或厂房的基础上高凿而成,由此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外,经济型酒店规模小,配套设施简单,一般都是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管理效率较高,员工可以一人多岗,而星级酒店的客房数与员工数的比例通常在1 : 1.2以上,而经济性就带你仅为1:0.3-1:0.4 , 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
2、价格优势。经济型酒店拥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中国行业研究院(http:///)调查显示发现200元左右的房价最符合我国工薪消费水平。而经济型酒店价格恰好在120-200元之间,经济型酒店的消费价格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是能够接受的,尤其对一些中低档的商务消费者来讲更具吸引力。因此,对于占据多数的工薪消费群体来说,经济型酒店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二、经济酒店发展的劣势(Weakness)
1、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一些经济型酒店员工受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在工作中有使用方言的情况出现,与外地游客交流不便;其次,一些酒店员工纪律性较差,擅自离岗不能再客人入住酒店的第一时间提供优质的服务; 再者,个别员工缺乏专业服务态度,对客人服务缺乏热情。
2、酒店品牌形象模糊。酒店品牌形象就是一个酒店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它是促使消费者购买本酒店产品的强大的驱动力,拥有一个良好清晰的品牌形象是实现品牌竞争力的前提,也是能够快速并持久吸引消费者的源泉。但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形象在对促进购买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很有限的,在进行品牌宣传时总是借助于广告这种单一的手段,而忽视了公关活动和公益活动能够提升品牌形象的手段,导致品牌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误解或扭曲;品牌形象经常变化不能保持长久,这样很容易造成消费者对品牌认识的混乱。
三、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1、经济酒店在我国发展空间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我国旅游业始终保持这良好的发展态势,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对于旅游企业在税收和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观也在逐步成熟,长住商务型客人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基础上,不再盲目追求酒店的星级数,更加注重实用性。
2、国内外知名品牌化逐渐形成。目前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逐渐形成,例如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锦江之星快捷酒店、如家快捷酒店、七天连锁酒店纷纷占领市场来抢占经济型酒店市场资源的“大蛋糕”,这些经济型酒店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操作方法和专业的服务理念,其全国各地开花的背景更带来了品牌化优势和网络优势。
四、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挑战(Threat)
1、员工流动快。酒店要想留住人才比较难,我国经济型酒店行业内员工的工资普遍较低,其他福利待遇也是不太乐观,而工作强度又很大,这就造成了员工心理不平衡,很多员工在熟悉了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操作流程后就迅速跳槽,使酒店处于被动状态,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阻碍了酒店的发展。
中国服务外包业的SWOT分析 篇7
一般认为,最早确切提出“外包”一词的是Garry Hamel(1990)和C.K.Prahalad。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第一次提出了“外包”(Outsourcing)的概念。而由Ross Perot发现了外包产业(Stafford,2000)。
“外包”即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交给公司外部的高级承包商去做,把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集中于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满意度。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整合利用企业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迅速应变的能力。
“服务外包”指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服务内容,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三种。按服务提供商的地理分布状况,可分为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服务外包的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生产组织模式。服务外包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国际化水平高的特点。
2 我国服务外包业的SWOT分析
服务外包的不断扩大,不仅成为各公司竞争战略的核心,也改变着各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外包为主,向现代制造业外包和承接服务业外包并举转变。本文将运用SWOT方法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SWOT分析是把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以寻找制订适合实际情况的对策的方法(见表1)。
2.1 优势分析
2.1.1 政府支持。
商务部已经正式启动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的“千百十”工程,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在今后3到5年内建设10个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推动100家跨国公司将其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同时培养1 000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大型企业,以全方位接纳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2.1.2 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人才成本低廉。
首先,随着高校的扩招,经过多年的教育积累,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知识人才储备;其次,生产/制造/加工/装配过程主要依赖操作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普通的中国人就可以胜任;最后,中国劳动力极为廉价,在人力成本支出方面,可以为全球企业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2.1.3 中国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近年来,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优化投资环境,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各种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通讯网络的建设上,投入了巨额资金,这些是我们发展服务外包重要的支撑体系。另外,成功加入WTO、举办世博会以及2008年将举办奥运会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在国际上拥有了良好的口碑。
2.1.4 中国拥有巨大的制造业市场,拉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据资料统计,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近450家已经在中国投资,部分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大量的外包服务产生于制造企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数目庞大的跨国公司是中国外包服务的潜在客户。
2.2 劣势分析
2.2.1 中国缺乏大量英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国际经验的高端人才。
首先,英语能力是服务外包中一个关键的因素。但在我国,英语应用水平普遍较差。其次,中国的工程和计算机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虽牢固,但实际操作能力却不尽人意。最后,缺乏具有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将导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接包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2.2.2 国内对服务外包业的认知度不够。
在上海有关部门2006年对发展服务外包进行的长达半年时间的调研中,发现社会各界对服务外包的认知度不够,对其内涵、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等缺乏深入了解。行业成熟度不高将影响服务外包的发展。
2.2.3 中国的教育、会计、金融等体系和欧洲国家不同,成为服务外包发展的障碍。
中国的教育、会计、金融等体系和国际惯例没有完全接轨。这些情况会制约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
2.2.4 法律规范不够。这主要表现在法律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
一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二是监控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三是缺乏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2.3机会分析
2.3 机会分析
2.3.1 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转移。
新兴市场国家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是关键的动力。跨国公司为进一步加强其核心竞争力,将其业务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给了中国企业改进业务价值链、创造自己外包品牌的机会。
2.3.2 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刺激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发展服务外包不仅为中国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极大地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
2.3.3 一些跨国企业把内部难以开发或开发成本较高的互补性技术和知识进行外包,使中国有了承接某些高技术、知识和技能密集的服务业机会,也有了向跨国企业团队学习、交流扩散技术和经验的机会。
2.3.4 跨国企业为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品质进行服务外包,使中国有了全面承接提高服务品质的业务机会,有利促进中国服务业的管理创新,扩大中国企业的国际服务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有提升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4 威胁分析
2.4.1 风险问题。
首先,选择正确供应商的风险,即它们能否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长期地给发包者提供所要求的最佳技能和服务能力;其次,放任外国企业对中国外包,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某些环节和现代服务业的外包,会使自身的竞争能力恶化;最后,还有合同风险、国家风险、信息风险等。
2.4.2 不利于我们发展先进技术,参与产业链中的核心和高端业务流程。
外包方不会把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核心流程外包给我们,他们始终掌握核心的业务和技术。我们始终被锁定在外包产业的业务中,在产品的价值链中总是处于劣势。
2.4.3 发展具有世界级企业成为问题。
由于我们的外包业务始终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使得我们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而享有世界知名品牌,无法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的企业。
2.4.4 印度等国家服务外包对中国的挑战。
在亚洲其他国家的竞争日益加剧的格局中,中国并不具备显著优势。如印度由于有其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撑,再加上语言、软件产业发展等因素,众多的外企在选择时会首选印度。另外,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既具有语言优势也具有成本优势,这些都成为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威胁。
3 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策略和建议
3.1 促进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打造国际品牌。
从长远来看,为了使中国能够长时间为国外的发包者提供最佳服务,我们除了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条件外,更要创造一个中国的服务外包品牌和承诺,建立一个支持中国服务外包品牌的国家平台,打造国际品牌,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国际竞争力。
3.2 打造更为优化的成本竞争优势结构。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为低廉的国家之一,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较低的工资水平为中国提供了全球竞争性价格优势。但企业在国内所享有的成本优势结构并不十分理想。中国的优势主要反映在人力资源成本和税收成本上,而这些方面的低成本不利于国家经济实力的真正增强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长久维系下去。我们应基于长远因素考虑,打造结构更为优化的成本竞争优势。
3.3 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软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相关出口内容构成看,我国目前主要是软件和IT服务外包方面,主要业务仍集中在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领域。中国目前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规模较小,使得我们只能承接最底层业务。我们的服务外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在硬件设备制造和出口方面优势,并非自身服务的相对竞争力。软件产业是高度国际化产业,我们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以便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4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外包是同一品牌产品的分包,因此外包要求共享大批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素,在争取服务外包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服务外包业战略的成败。
3.5 培育竞争有序的服务外包市场。
目前,我国外包企业不仅普遍规模偏小,而且相互压价,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外包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因此,我们要加强企业间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协商,培育健康的服务外包市场,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勇.合理利用外包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科技论坛,2002(5):45-49.
[2]马秀红.中国服务外包业一定能够取得快速发展[J].中国外资,2007(10):34-35.
[3]于灵.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现状与中国承接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42-46.
[4]郭吉强,虞添.正确看待外包带来的机遇[J].集团经济研究,2005(4):192.
[5]刘志彪.服务业外包与中国新经济力量的战略崛起[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9-58.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SWOT分析 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内企业的资金积累,跨国并购逐渐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化,在更高的平台上取得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危险都是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必须了解并明确的要素。
优势分析(strengths)
我国企业的对外并购优势的主要来源有日趋丰富的并购经验,丰富的生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日趋丰富的并购经验。我国越来越多企业在跨国并购案中经历成败成功和失败,在跨国并购市场上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更加善于趋利避害获得成功。
从1984年中国企业第一次尝试对外并购,收购了香港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开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从最初的机会少,规模小,鲜有成功,到如今跨国并购逐步成为中国企业发展扩张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汲取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2004年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业务,2009年吉利公司成功收购DSI企业等等,都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以借鉴和模仿等等。
生产成本的优势。劳动力与自然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况》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数量约为7.976亿,比位列第二名的印度高出3亿,而其中工业与服务业的劳动力人口超过65%,与此同时,人均645美元月薪相对发达国家劳动力而言低廉许多,同时劳动力素质要高于其他大多数劳动力低廉的国家。
生产成本低廉带来的利润使我国企业迅速而稳定地发展扩张,大生产规模与稳定的发展态势也将在跨国并购时吸引一些被劳动力数量与成本困扰影响的外国企业。而且处于如今并不稳定,时常波动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劳动力与生产成本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使我国在跨国并购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企业文化的重塑发展。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丰富了与外国企业的沟通经验。在跨国并购中,收购方企业文化能否被被收购企业接受并认可极大的影响了并购成功与否。因企业文化与管理方法无法融入国外企业而导致跨国并购失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例如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一案中,TCL的军事化管理无法被接受导致人才流失便是一大主要原因。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积累,中国企业在沟通交流,打出自己文化品牌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例如华为集团在进入国际市场后,调整了受到排斥反对的“狼性”文化,重新塑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使华为在全球通讯设备市场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调整,改进自己的理念文化,为后来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逐渐减少文化上的冲突与障碍。
劣势分析(weaknesses)
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主要劣势有融资困难、相关人才与机构的缺乏、由于自身技术,管理等在并购中地位弱势。
融资困难。我国企业融资能力较弱,融资市场起步较晚,无法较为灵活的调控资金与进行融资贷款。
除企业自身的资金运转能力以外,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企业融资渠道较少的弊端也加大了企业跨国并购的困难。企业对于融资方式的可选择度较低,通过银行贷款与股票融资仍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除此之外,我国企业再融资过程中面临着相对较繁琐的融资过程,缺乏国外较为便利且多样的融资方式。这个问题是国内企业在并购方面的一大缺点。
专业人才与中介机构的匮乏。我国缺乏融资并购方面的专业人才与中介机构,战略规划能力弱,在国际竞争,斡旋中处于不利地位。
跨国并购由于需要对企业水平与战略目标准确的分析与对国际形势与机会良好的把控,需要高精尖的专业人才,而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极为稀缺。麦肯锡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海外经营的中高级人才有将近10万人的缺乏。这些人才在跨国并购中的调查企业能力,规划企业战略,整合企业资金,促进企业融合与进行并购谈判等方面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仅如此,我国相应中介机构的缺乏也加大了并购过程的困难。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需要精通跨国并购业务的投资银行与通晓国外法律,能在谈判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律师等等。在国外企业的并购过程中这些中介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而我国这方面的匮乏将使我国在跨国并购中处于极度不利的被动局面。
自身特点导致并购中的不利地位。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在技术,管理,实力方面或處于不利地位,无法在跨国并购中获得高利益。
中国企业在实行跨国并购时往往依靠自己强劲的资金实力与资源,生产力等等较为廉价的要素。难以在并购中获得高于对方的效益。例如在上汽对双龙汽车的并购过程中,上汽集团为获得双龙集团的顶尖技术与发展平台而进行收购,但双龙集团在其签订的协议中迫使上汽集团同意其保留自己的核心技术且增加投入量,在这一过程中上汽并未获得实际利益,且其投入无法增加利润,最终整合失败。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我国企业在如今的跨国并购浪潮中拥有着政策扶持、外汇储量、金融环境方面的机遇。
政府政策引导
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自从我国开始、鼓励企业向国外发展,进行境外投资之后,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多项法律。例如《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方法》,《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等等。这些规定一方面减少了我国企业在申请融资,贷款等方面的冗杂程序,加强了我国企业的灵活度;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有了一定的法律支撑与保护,使得我国企业的行为更加规范。
大量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量丰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稳定而丰富的外汇储备,也无疑给跨国并购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对融资较艰难的问题有一定的解决能力。与此同时,以跨国并购的方式使用外汇能够避免国内物价上升过快,从而缓解了人民币的升值过快对进口的影响。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进行并购提供契机,国内经济环境较为稳定。在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扩大的背景下,许多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不断升高,更多的企业处于几近破产的危机之下,而我国在该次金融危机下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国内经济依旧稳定,第三产业发展尤其迅速,因此我国在跨国并购中的资金方面往往处于优势。
金融危机给国内企业带来的机遇远大于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提供的契机之下选择跨国并购来取得更大的发展。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我国企业已取得在跨国并购方面的连年突破。
威胁分析(threatens)
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危险有贸易壁垒与信息不对称问题:
国际贸易壁垒的障碍。部分国家设置进入壁垒阻碍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经常面临东道国的政策阻隔。东道国对我国企业的防范与排斥大多数时候对我国企业的并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东道国为制约国外企业的进入,会采取提高税率,制约经营政策,修改参与模式等等方式加以阻碍。而这些经济政策往往有损于我国企业的利益。并且在中国近年来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的发展势头也让一些国家提出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的理由来防止中国的企业并购影响到本国企业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企业在缺乏相关法规保护与专业法律人才的情况下,跨国并购的难度无疑会大幅度增加。
信息不对称或不明确带来的危险。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定价困难和谈判困难是一大问题。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到双方企业的实力与并购的战略目标与资产总量,及时趋利避害,在企业并购中便会处于不利地位。在华立并购CDMA芯片一案中,华立的目的是掌握芯片的高端技术,而并未捕捉到对方与高通之间存在的秘密协议,加上本身对于整合领域的不熟悉,使得华立在该次并购中处处处于不利与被动地位,最终导致了并购失败。
在与被收购公司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企业通常难以正确估计堆放的资产總量——有形的产品与器械可以估价,但中国企业最渴求的对方的核心技术往往难以定价,揣摩到这一点的国外企业或利用这一点提高收购价格,或以高技术与人才为筹码在谈判过程中施加压力。中国企业若不能在这一点上做好准备与战略预备,在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在跨国并购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平安swot分析】推荐阅读:
星巴克中国的swot分析10-20
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07-25
可口可乐中国发展环境分析报告swot11-16
中国平安财务案例分析11-06
平安中国06-26
中国平安集团10-07
中国平安保险官方07-28
中国平安正式员工福利05-25
中国平安业绩追踪表11-04
中国平安保险实习总结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