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气质的例子(通用7篇)
读书改变气质的例子 篇1
曾国藩:唯读书可改变气质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书,要怎么读才对呢?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 无论你有没毕业,也无论你有没过30岁,都建议读下这篇详细的职业规划。每个人踏入职场时都会犯错,我犯得还要多。但谁在这条路上纠正越早,直接代表谁将来爬得越高。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一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在我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二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三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我们去年曾经访谈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其实不是。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其实不是。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Macolm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34岁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在4岁的时候接触到第一把小提琴,从此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然而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文格罗夫说“我的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四 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如果说找准目标为是了积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话,那么,学会做人,则是你要职场发展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情。我们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即便你的职业技能没有多大的突破与成长,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从另外一种层面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我们也遇到不少能力不足、但态度很好、很积极的客户,他们用自己的优秀职业素养成功征服了面试官,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机会。有句话叫要做事,先做人。能力不足,可以慢慢培养;但如果不会做人,在任何组织中,都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说:“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我去年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良好的职业化精神,是很多优秀人士身上必备的成功素质。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五 30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应该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的准备: 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如何构建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到了30岁以后,再去频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成长,永远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层次上,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我该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此时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时间去积累。否则,“35岁现象”一定会在你身上上演。“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专著《专业主义》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我们曾经遇到过5年跳槽13次、接触过10余个行业的人。假如你也这样,就毫无专业性可言了。当然,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问题,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第二个方面,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每一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为什么有些人出去讲一次课就要好几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原因就是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像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个专业、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前面提过知识结构的问题,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需要将这些外来吸收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理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感受和心得是不一样的。你写文章的过程,也就是对你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和心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你“自己的”知识。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里指的是中层管理者,也是你的第一个管理者目标)。除了那些对于技术十分热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空间,职位上的晋升必不可少。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中层危机”对于公司的发展多么重要这样比较宏观的话题,单纯从小处来说,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管理者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于频繁跳槽的人是深恶痛绝。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得不说的是:当你们在抱怨求职者的不忠、素质低下时,你们是否考虑过建立一种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成长?你们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去认真地培养人才?很多企业会说我们培养了,但留不住,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培养也就不那么热衷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你为什么留不住人?如果每个公司都不去培养人才,都想吃“现成的”,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唯有如此,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正循环,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困难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够不断努力,慢慢改变这一切。第三件事情,就是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伴随其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并随着公司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没有哪一个企业喜欢朝秦暮楚的员工。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当你慢慢变老的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是令人欣慰的一生,还是悔恨和懊恼的一生?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当你觉得收入不如别人时,不要随便和别人攀比,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在获得收入的背后付出了什么,同理,当我们生活不如别人时,亦无需格外羡慕,因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是自己通过努力创造来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不够好说明你的努力还不够。其实,我们只要坚持就好,坚持3天容易,难的是始终坚持!
读书改变气质的例子 篇2
(1) 阅读的资料单一, 学习的知识也片面化, 不能了解知识的全貌;对书上讲的内容深信不疑, 缺乏怀疑精神和创造力; (2) 脱离社会实际、远离生活现实情况, 使得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不能体会学习的真正乐趣, 缺乏学习的兴趣; (3) 缺乏灵活运用, 当熟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解决, 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不透彻, 所以不能学以致用。
2 用数学史知识解决的方法
2.1 按数学发展的顺序来学习数学知识
简单地说, 研究数学的历史就是数学史,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现有的顺序学习, 虽然有的可以加快学习的过程, 却很容易使人们在没有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时就有先入为主地总结出不全面的性质或定理, 进而得到不正确的数学结论。如果按照数学发展顺序来学习数学知识, 以这种方式, 在学习这些数学概念、结构和观点的同时, 也能够从它们是为什么被创造中获得启发。从数学历史的起源学习, 认识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 这样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 最好的方法来描述数学, 并保持最少的逻辑代沟, 更有效的理解数学概念和证明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现在有关微积分的资料中, 一般是先讲微分, 再讲积分, 极限、导数、微分一一介绍完后才开始引入积分。但是在数学史上, 微分思想是在17世纪才出现的, 而积分思想那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按照数学史发展顺序先学积分再学微分, 这样更利于人们接受的微积分思想,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数学史料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数学史中有许多创造数学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事迹, 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数学中深奥的概念。例如, 球的体积公式非常简单, 但从它的发现过程中, 人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古人在求球体积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
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是用了一种称为“平衡法”的方法来推算球体积的公式。而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 他创造了一个称之为“牟合方盖”的立体图形, 但是刘徽未能解决“牟合方盖”的体积, 之后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暅继承了刘徽的思路, 计算出球的体积公式。那么, 将中国人求球体积的方法跟阿基米德的方法做一比较, 就会发现对于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人的来说, 对同一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往往是不同的。
再如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还提出了计算圆周长的“割圆”思想, 刘徽本人精辟的论述:“割之弥细, 所失弥少, 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周合体, 而无所失矣!”再如在《九章算术》中也有中学数学中的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 如邪田 (梯形) 的面积的算法是“并两邪而半之, 以乘正从若广”, 就是说:上底与下底之和的一半再乘高就是梯形面积。
数学家们的这些数学方法和思想能开阔视野, 发展思维, 可以让数学过程变得有意义, 然后最大限度地引导人们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 学习数学史可以改变人们的思考的角度。
2.3 深入了解数学, 提高创造力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历史, 如文学有文学史, 哲学有哲学史, 天文学有天文学史等等。当然, 数学也有它的历史。只是它与其它学科相比, 数学有它的独特之处, 就是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系的严谨性, 也就是它要求每一个概念都要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数学”这个概念本身, 却很难给出一个完美的定义, 根本的原因是数学这门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数学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新发现都能让人们体会到数学的创造性, 如数的起源与记法;无理数的导入与确立;圆周率、勾股定理的应用;笛卡尔对直角坐标系的贡献;微积分概念的发展;函数概念的演变;非欧几何的创立。1901年英国数学家罗素曾提出过一个集合论的悖论, 罗素为了让普通老百姓了解数学本身存在的矛盾, 后来又把它改编成通俗的形式, 即所谓“理发师悖论”, 一个村庄里的理发师说:“我只给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这个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呢?如此简单的问题, 却成为数学第三次危机的“导火索”。
所以, 数学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创新, 不断进步。人们要学会的就是在学习中找准切入点, 恰当地、有效地使用数学史知识, 使得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起来, 创造力将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2.4 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外一些学者指出, 学习数学时所犯的错误和理解的难点与数学历史发展中的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并且坚信历史上大数学家所遇到的困难正是人们学习时会遇到的困难, 因而历史是学习的指南。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后, 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为了维护宣传日心说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其中著名的伽利略就曾因此被宗教裁判所判终身监禁, 还有一位意大利人布鲁诺也因宣传日心说和反宗教的罪名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很多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抛头颅洒热血, 但是宗教并没有因此而让步。事件的转折点是牛顿用微积分等先进的数学工具准确地计算了太阳系运动轨迹, 哥白尼的“日心说”才被确立的。在数学的计算与逻辑面前, 宗教终于被迫让步, 近年来梵蒂冈甚至还要给伽利略平反。所以, 哥白尼日心说的地位确立很有力地说明了数学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定性作用。
数学史的知识告诉人们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本书中的某一种思想方法, 而是要拥有相关的概念、定理、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这样才能拓宽视野,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能力。
3 结论
对于学习数学时所要求的推理严密, 计算准确, 要正确理解, 不能把这些当成教条, 养成“死读书”的习惯。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得通过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材料, 体会什么是数学精神, 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数学, 而数学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科学家和数学家的事迹, 都是比较易于取得共识和付诸实施的。再通过自我鼓励提出问题, 产生推测, 积极地证明它们, 这样会自然地走出“死读书”的怪圈了。
摘要:“死读书”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习数学史知识来实现。本文指出人们学习时“死读书”的表现, 提出用数学史知识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用数学史知识调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可以使人们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会从数学的产生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 从而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意识, 继而自我鼓励提出问题, 主动积极地进行推理和证明, 从而改变“死读书”的习惯。
关键词:死读书,数学史,创新意识,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蒋贤德.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10 (8) .
[2]张永吉.如何培养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0 (2) .
[3]李素梅.浅议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10 (4) .
[4]李邦军.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法宝[J].职业圈, 2007 (19) .
[5]冷继强, 冷凤玲, 张尊永.浅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网络财富, 2010 (15) .
[6]杨庆林.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华商, 2008 (12) .
改变气质才是真正的化妆 篇3
拥有近10年美容及营销相关经验,曾在知名化妆品集团担当要职,长期与顶尖时尚媒体合作并开设专栏,同时为数个美容品牌营销策划并担当代言活动。目前潜心于化妆品品牌、业态、微整形及美学领域的研究,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NHK采访的首位“中国美容达人”,连续多年担当权威奖项SPA China Awards客座评委,亦是新浪微博@空瓶才有说服力 创始人。
历经2012末日之年,世界上出现了不老仙妻真实版,曾经一起追的明星中有人如多年前不老萌态,想必是积极豁达的心境加上坚持不懈的保养才能达到令人艳羡的状态——“美”,岂是瓶瓶罐罐能以一概全的。
如果你关注美容市场,就一定能发现中国市场必将在未来数年内继续并加剧成为各国兵家必争之地。这与目前全球经济走势及资本市场流向相符,更与中国女性(当然也包括广大男性朋友)前所未有的对“扮美”这件事情投入无比的热情和心血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如果你常去国外,看到日韩、欧美等地商场和药妆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或者仅是中国香港和澳门的一些你从未看到过的药妆店、化妆品品牌、产品,你便知道,我们的美容之路才刚刚开始。
更何况,美容也不等于化妆品,我们倾入了太多热情在化妆品方面的发展,而美容的内涵太广泛了,有些人在或主动或被动追求“成功最大化,实现最快化”的价值观驱动下,那些大多数仅能渗透肌肤表皮层的化妆品已经满足不了“求新求快求结果”的大胃口。我们或许将迎来一波可预期的“微整形”风潮——无需大动干戈,却比更昂贵的化妆品美肤效果来得立竿见影的美容手段;也有些人开始摒弃化妆,为肌肤“辟谷”,将肌肤护理步骤最简化,并开始尝试探索化妆的外延,如何做到“身”“心”“灵”的平衡,从而使得自己不费吹灰之力,达到真正美的提升。
从进入美容圈开始,我一直在思考理论美学与实用美容的异同与关联。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说起美容化妆,曾有一番独特论述: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简单的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二流的化妆是精神,一流的化妆才是你生命本质的化妆。寥寥数语,尖锐而透彻。又要搬出另一位林姓大师——林语堂先生,他的《生活的艺术》堪称是现代生活美学指导的典范。
《生活的艺术》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兮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看云、鉴石、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上世纪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世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美的真谛,实则融于生活百花之中!常有人问我如何扮美,哪些美妆达人、专家可以相信?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始终相信存在即合理,有很商业化不专业的达人,自然也是很商业化不专业的市场需要他。我想借改版后《风尚志》美容版我的第一篇专栏,推荐三本书,它们是我自己美容路上寻寻觅觅、大浪淘沙后的宝贝,作为一份礼物送给爱美的你,祝你新的一年越来越美丽,活出真我!
张丽卿女士的《我就是化妆品达人I、II、III》
张丽卿是台湾著名的化妆品专家、化学博士,多年从事高校化妆品研发及教学工作,她出版了《我就是化妆品达人》丛书共3本,几乎将目前市面上人们最关心的护肤和彩妆问题一网打尽。与各种达人、明星们花里胡哨乱凑一气的美容书比起来,张老师的书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科学实用,具有很深的现实借鉴意义。
Bobbi Brown女士的《Living Beauty》
全球知名彩妆大师Bobbi Brown女士除了经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端专业彩妆品牌外,还乐于出版各种书籍与粉丝们分享她的美容心得。如果没有记错的话,Brown女士迄今已经出版了6本美容书,我特别钟情于第4本《Living Beauty》,这是她所有美容书中唯一一本除了讲化妆技巧外,加入了众多关于穿着搭配、饮食、锻炼、心灵调试的分享。很多知名公众人物比如Vera Wang、Oprah Winfrey、Vanessa Williams都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现实案例,真正让人体会到纽约上东区美式超自信的“活出亮丽”,令人印象深刻。
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
前文已提及此书,我一直认为美容这件事不仅仅囿于护肤与美容,它们只是变美最直观的一步,而真正要变美应该从生活的点滴、方式、心态上去改善。你可以了解很多美容知识,甚至包括化妆品配方的深意,但这并不能让你完全感受到生活之美。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犹如一本美学专辑,以美观美,修身养性——这才是我们学习美容最终要达到的境界。
读书改变气质的例子 篇4
Standing at the turn of the new century, we observe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a great advance in technology. With those advances, human lives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some ways, life is worse, but mostly, it is better. So personaly speaking, I am, and probably will always be, one of those who agree with the idea that technology has mad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First of all, technology has brought with it a more comfortable life. Not only do we use aircondition and heating system during the summer and winter, but also do we take many changes in food preparation methods to make so delicious food.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so on, living conditions are greatly improved nowadays.
Besides, the world is now more convenient to live. We can travel around by aeroplane and railway network. We can talk to each other faraway by telephone. Several score years ago, it was even daydreaming that we could today obtain information as well as commodities via Internet.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improvement, people begin to realize the fact that only reconciling with the nature can we keep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at is why we today pay so much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y factories have achieved economic growth without pollution under certain new technology. These cities are beginning to be very beautiful places to live in.
Instances of the same sort can be multiplied indefinitely. When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se merits we may safely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that advantages of technology outweigh any disadvantage it may bring to our lives. Though I must admit that people sometimes invent some things that threaten the lives of themselves, no one can ignore the additional convenience and satisfaction offered by technology, and just with such experience the human being forge ahead swiftly to the future.
小故事大道理读书心得例子 篇5
在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书,叫《小故事大道理》。顾名思义,从这本书的名字就能看出,他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的书。自然,看这本书也让我收益非浅。《小故事大道理》中有很多的故事,当然,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下面就举例一个那本书里面的故事:
那故事的名字叫“行行出状元”,主要讲的是说宋朝的时候,有个叫叶元清的人被点为状元。叶元清骑着马在街上走着。来到一个路口时,只见一个樵夫不避不让,照旧往前走,衙役们高喊让道,樵夫才停在路口说状元有什么了不起叶元清说:还是老老实实砍你的柴去吧,樵夫说:“木头我能想怎么砍就怎么砍。”椎夫拿过一块方木,在上面画了一条线,举起斧头往下一劈,正巧沿线劈开了木头。这时,又走过来一个卖油翁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还合出一个小瓶,又在瓶口放了一个铜板,拿起油桶便倒。只见油如同一根线一样落入钱眼中。状元
读书改变命运,书籍改变世界 篇6
在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答记者问,再次以睿智,博学和有文采的回答迷倒了中外记者。在谈到中国在今后几年所要走的道路时,他引用了《战国策》中的一句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一半,来警示我们走今后的路不可以有一丝松懈和麻痹;在回答两岸关系的问题时,他引用了《左转》中的一句古语:“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意思是兄弟之间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亲人。
温总理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以看出他对中华五千年文化和历史了然于胸,透过他的话语彰显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和高远的治国理念。这一切和他爱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上学的时候,就经常把睡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现在作为一国的总理,百忙之中每天还要至少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来读书。他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我们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正是通过学习书中的先进思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他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中去。新中国,又是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他们用书改变着他们的人生,又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为神舟飞船的遨游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巴金,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明灯„„正是由于他们和像他们一样的人让中国的农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当今中国犹如一头雄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仍然要读书,回顾走过的二十多年人生,我想我的一生与书有缘,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读书,让我学会了思考,让我认识了世界,让我一步步成长。读书,给我创造了幸福的生活,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年少时读书,我并不知道读书的重
要,那么勤奋刻苦的学习,为的只是不断超过别人,捧回那张可以作为炫耀的奖状,寻找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在大学读书,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一门专业技能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而在工作后读书,使我明白,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坚定自己的思想,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籍,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中有无尽的宝藏。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资治通鉴》,它不光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权谋”书,更是一本的“兵法”书和“心理学”书。作者司马光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生动地描写了赤壁之战等经典历史事件,情节起伏跌宕,语言精妙形象,许多故事深入浅岀地给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处世之道,从中我们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
读书,它可以把我们生命中相对有限的时间变为相对较长的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感受人生的通情世故,了明自然的人文之妙,拥有天地的浩然正气。它可以使我们走进别人的心中,品读他人的涵养,吸取生活的精华,从而使我们视野开阔,心胸广大。让我们牢记温总理的这句话“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为自己之人生而读书,为事业之发展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类之进步而读书,为世界之美好而读书!书籍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如此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法”,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当前,我们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大家要记住这样一个真理:书籍本身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所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书籍可以改变世界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书籍本身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多读好书,与好书终生相伴。
看到一项调查,中国国民一年的阅读量是0.7本,韩国是7本,日本是40本。这让我触目惊心,在我们感叹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之时,我们中国人可曾看到了这项调查,可曾在这里发现了什么秘密?温家宝总理已经说得很好了: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当然,世间的书本,浩如烟海,不可能遍读,读书理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选择。人生一定要读三类书,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专业书,以养才气;读休闲书,以养灵气。即便是哪一类,我们也不可能读遍,所以要选择部分精读,部分泛读。平日里我们的阅读,大多归于泛泛。我想起三毛在去世前写给贾平凹的信中说,她读贾平凹的书,读了二十遍,三十遍,这让我深深感动,这分明是在读一个人的灵魂,读他灵魂里深邃的东西。便对三毛少了几分青春年少的遐想,多了几分对她为人为文的境界的崇敬。贾平凹在《再哭三毛》中说:我是读懂了您的心态,您的人格,您的文学的追求和您的精神的大境界的。
这让我感触颇深。平素里自认不俗,时常泼墨挥毫,时常撰文发表,可是平日里的读书,深究的不多,更有甚时,读书常常被网上浏览所代替。这样的阅读与贾平凹、三毛之间的阅读是多么的不同啊!走到书里去,字斟句酌,读懂他的思想,读懂他的灵魂,撷取他的精华,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财经政法系
会计电算化2班
学号:2110573231
《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读书笔记 篇7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读书改变气质的例子】推荐阅读:
读书改变你的一生06-14
读书,改变我的教育行为07-30
《哲学改变你的人生》哲学读书笔记11-23
读书不为气质08-09
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12-01
励志人生:改变心态才能改变我们的一切12-11
真正的改变05-28
理念的改变11-06
改变人生的时速06-15
分享改变的智慧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