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事著作

2024-10-20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事著作(精选12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事著作 篇1

读《孙子兵法》有感

摘 要:武力应如何配合国家的其他手段形成强大的压力,以支持国家的对外政策?这就决定了和平时期心理战的地位;另一方面,高技术武器的极大发展,决定了战争的高损耗,敌对双方为将自己的损耗控制在最低,同时获得最大的收益,都要求打可控、有限的战争,而把心理战奉为至宝,最终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关键词:心理战;武力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著作,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至今仍可以视作准则的观点,我在阅读过《孙子兵法》后有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本书的一些章节阐述了心理战理论,提出的“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略原则的心理战理论至今仍闪耀着光辉,而且其中所阐述的一系列应用原则又在现代战争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一、利用各种手段和力量对敌心理施加压力和攻击

孙武在《谋攻篇》中指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孙武的意思是,军事指挥员应该采用谋略,攻心为上策,诱骗敌将帅心理紊乱,造成思维错误,从而导致判断失误、下错决心,最终出现战略决策和指挥上的失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武的这一思想,不仅从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设想了战争的最佳效果,同时也指出了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军事问题的一条最佳途径。

孙武关于心理战的战术攻击原则概括起来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即在敌方处于某种定势心理支配行为的惰性状态下,分散敌兵力,打击敌弱点,致使敌人心理失衡,组织失调,意志崩溃。

二、心理战与武力战如影相随

自古以来,心理战就与武力战形影不离。随着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高技术战争并没有抛弃心理战,相反更加借重心理战的运用,“不战而屈人之兵”仍是敌对双方追求的最高战争境界。

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为打破北约垄断宣传的局面,充分利用自己的宣传陆地,揭露北约的战争罪行,阐明自己的正义立场,争取国内民众和国际正义力量的同情与支持。它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通报战况,控诉北约轰炸给南造成的灾难,鼓舞人民抗敌的士气,坚定胜利的信心,分化和瓦解敌人。同时,南联盟注意运用计策或策略同敌人心战较量,进而陷敌于被动。就是由于南联盟正确运用心理战原理,坚定了己方军民的士气和抵抗决心,再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终于打破了北约计划空袭5—7天就会使米洛舍维奇屈服的狂想,使战争延长到了78天。

心理战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使对方放弃自己的见解,改变原来的态度和立场,使其按着你的意愿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可以说,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心理战对部队的士气和官兵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其威力绝不亚于武力战。

三、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心理战大有用武之地

当战争步入高技术条件下的时候,心理作战显得更加重要。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心理战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全方位、多领域、大范围的心理作战。它已经突破单纯的军事领域,扩大到了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等领域。

在海湾战争中,早从战争爆发之前的海湾危机一开始,美国就启动了庞大的宣传机器和心理作战系统。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的整整168天里,美国对伊拉克和国际社会及美国本国的公民展开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心理战:政治上舆论谴责对伊施加心理压力;经济上对伊进行封锁制裁增加伊心理压力;外交上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孤立伊拉克;军事上炫耀武力对伊制造心理威慑;通过宣传在国际上树立美国良好形象以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增强美国国民的凝聚力。这就为美国的随后的军事行动赢得了国际舆论上的主动权。

心理作战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使自己的实施手段不断多样化。上世纪初,当飞机刚刚问世不久,就被当作向敌方投撒心理战传单的工具;战后,在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中,超级大国无不把手中的军事技术作为向对方施加心理影响的筹码。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近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为心理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论是部队的高级将帅,还是最基层的列兵;无论是国家首脑,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叟,还是七八岁的孩童,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他们就能直接现时的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内容的信息。所以,网络心理战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心理作战的主要样式,而对网络心理攻击的防范也必将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

《孙子兵法》为我们提供了战时战场上心理战理论的基础,直到今天仍对军事指挥者大有裨益。而更应该提出的一点是,在当今信息时代,这些理论已经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心理战已经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但需要我们从技术上来解决,更要从战略上给予关注。因此,我们要拥有完备的心理战教育、指挥和实施的组织、体制和专门技术、人才,以利夺取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心理战的主动权及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黄朴民.新读孙子兵法 [M].北京:工业出版社,2008.[2]王君学.《孙子兵法》的心理战理论 [N].兵器知识,2008,10A,23.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事著作 篇2

一、军事力量对比, 分析形成战斗力的比例系数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多算胜, 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呼?是说开战前, 要经过认真地分析和谋划好作战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这里分析军事实力是作战当中首要条件, 能否与敌方进行战斗和取得胜利的程度, 都是需要客观分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前的国共双方战场态势是, 我军军队280万, 国民党军队365万, 其中辽沈战役中加入东北地方部队30万, 总计103万, 与敌方兵力对比2:1。淮海战役中野战军加上地方部队总计60万, 与敌方对比3:4。平津战役中总计100万, 与敌方对比5:3。三大战役后, 敌我双方伤亡对比, 辽沈战役是6.9:47.2, 比例约为1:6;淮海战役是13.4:55.5, 比例约为1:4。平津战役是13.4:52, 比例约为1:3。三大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1月, 国共双方军事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下降为204万人, 其中能够作战的只有150万;共产党军队上升为358万, 其中野战军280万。全军统一整编后继续上升为400万。从以上数据, 可以分析出:1、三大战役的军事实力中, 基本的兵力对比我军占有优势 (在淮海战役中前期我军与敌方约为1:1, 后期敌方又投入10万兵力。) , 基本具备“数倍于敌”的条件。2、三大战役中, 敌我双方伤亡数据对比来看辽沈战役2:1和1:6;淮海战役3:4和1:4;平津战役5:3和1:3 (其中整编的人数不算) 。

二、施行政治有“道”, 增强部队战斗能力成倍增长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在量化对比军事战斗力的时候,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要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国民党对于施行的政治思想理念是完全背离人民的道路, 和我军的政治思想对立的, 我军在所辖的大片中国土地上, 正在进行土地革命, 重新分配土地, 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对我军的信任和拥护。例如:一家人分到了一亩地, 耕地所属归自己家里。这样以来, 在施行政治有“道”的同时, 这一家人就会成3倍于敌人的战斗力。相反的情况, 国民党就不断地通过各种国家政策归私人所有, 以成倍的速度失掉民心, 正是这样, 他们的部队战斗力也在成倍的速度递减。来看一下三大战役, 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 非正规军29个师, 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将帅”的综合能力, 是一个军队必胜的必然条件

孙武指出,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辽沈战役是由东北野战军, 其中林彪, 罗荣桓指挥。淮海战役是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组成, 其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 书记邓小平。平津战役是由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部分兵团, 其中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指挥, 书记林彪。与之对比, 敌方有:廖耀湘、黄百韬、杜聿明、孙元良、邱清泉李弥、傅作义等兵团司令。无论从作战的经验上, 还是军事战术和人员调配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就从将才人用上, 国民党就已经输了一大截了。

《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 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 享有极高的声誉, 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军事价值。

参考文献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事著作 篇3

摘 要:晚唐社会,藩镇割据,边防虚弱。杜牧继承了祖父杜佑作《通典》经世致用的家学传统,又结合唐代的政治形势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用兵建议。他的军事思想在其诗文中也有所体现。杜牧的论兵建议以及在其诗文中所体现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证:一、杜牧论政言兵的缘起;二、杜牧诗文中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

关键词:杜牧诗文 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一、杜牧论政言兵的缘起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兼长古文。他所出生的时代,正是晚唐多事之秋。藩镇跋扈,外族侵凌。而杜牧素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经邦济世的抱负,关心政治,喜欢论史,尤谈兵,精辟中肯。不愧是中国古代一位卓越的军事理论家。

(一)危机四伏的晚唐杜会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所谓“太平盛世”而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庄田制发展,土地大量集中,征敛加繁,民生益窘;而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朋党倾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而国外的吐蕃、南诏、回鹘又纷纷侵扰。当时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

当时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藩镇跋扈与外族侵凌。安史乱后数十年间,藩镇割据,内战频繁,当时朝廷安于苟且,河北藩镇称霸一方,不服中央政令,河南藩镇,起而效尤,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朝廷虽用兵讨伐,而力量已弱,常中途妥协,更失威信。同时,自安史乱起,唐朝将陇右、河西、朔方诸镇的精兵都调去平乱,所留下的兵大多单弱,因此边防空虚,而吐蕃统治者乘唐朝衰弱不断东进,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只有这两个问题解决,才能使国家安宁,生产发展,人民康乐,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必须用兵。当时唐朝内政产生了毒瘤,就是宦官专权。代宗命宦官鱼朝恩总领禁兵,又开宦官干涉军权之端。德宗初年,泾原兵在长安作乱,乱平之后,德宗不愿意武臣掌握重兵,从此宦官权势更大。所以,杜牧很注重兵事,认为士大夫不知兵是不对的。

(二)经邦济世的宏伟夙愿

杜牧自幼受过良好、严格的教育,喜欢读书,关心时政。十五六岁就立下宏愿,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立志使危机四伏的晚唐社会重振雄风。他继承了祖父杜佑作《通典》的经世致用之学,很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家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1],有忧国忧民的热情与经邦济世的抱负,最喜论政言兵。《唐才子传》卷六说:“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2]

杜牧看到宪宗连年用兵讨伐藩镇,感到用兵的必要;而吐蕃统治者占据河西、陇右,河陇人民也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所以他非常注重兵事。后博读经史,更深信兵事关系国家兴亡。又根据《礼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认为士大夫应当知兵,而当时士大夫对于兵事漠不关心,完全仰赖健善击刺之徒。杜牧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从此注意兵法,后来一直研究。他在《注孙子序》中说:“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见其树立其国,灭亡其国,未始不由兵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

杜牧一生的崇高理想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所以始终主张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收复河湟,巩固边防,其最终目的是:“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郡斋独酌》),使人民能安居乐业,生产得以发展。要实现这些,就必须研究兵法。正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杜牧注孙子”条中说:“世谓牧慨然最喜论兵,欲试而不得,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知兵者将有取焉。”可见杜牧颇负经天纬地之才。

二、杜牧诗文中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

清亮吉《北江诗话》评杜牧:“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四家之外,诗文皆别成一家。”[3]他平素关心政治,喜爱论史谈兵,这些在他的诗文中都有所体现。诗歌中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赤壁》、《题乌江亭》等诗篇里,而散文中的《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则是以军事理论家的眼光,谈古论今,气势不凡。

(一)杜牧诗歌中的军事思想

《赤壁》一诗一反历代史家认为周瑜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公论”,这首诗认为周瑜的胜利几乎是侥幸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只是老天相助,乱起东风,才取得胜利。这儿虽然有“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知之者胜”(《计篇第一》)的道理,但杜牧更多的是强调将帅内在的素质,即“智、信、仁、勇、严”(《计篇第一》)。作为将帅应该凭借足智多谋、言而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等素质和能力去争取胜利,而不应依赖偶然因素取得胜利,否则便不能算作英明的将帅。周谕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合等有利条件,当然能够得胜,这些都是外部条件,而杜牧则强调战争胜负更着眼于内部因素,作为将师更应把握战争的普遍规律,不能用一次胜败论英雄,真正的英雄应战无不胜。《题乌江亭》一诗也一反常人肯定项羽自刎,而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究其意是说战争的胜负常常出乎兵家意料,项羽不能含羞忍耻,卷土重来,因此失败。作为将帅应该能屈能伸,“包羞忍耻”,要有长远大计,以大局为重,要考虑到战争的性质是代表整个集体利益,不能因一时失败而一蹶不振,不能感情用事,否则就会招致覆军杀将的厄运。这包含了“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九变篇第八》)的思想。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定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有利的因素,战事就可以顺利进行。将帅最忌“必死,可杀也”,“忿速,可侮也”。(《九变篇第八》)只知道死拼硬打就可能被诱杀;性情暴烈,急躁易怒,就有可能被敌人的侮辱激而中计。这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回顾历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将韩信曾受胯下之辱,他们最终都成为英雄。所以,英明的将帅要能“包羞忍耻”,以大局为重,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感怀诗一首》揭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联合对抗朝廷的史实。当时,迫切需要英明的将帅的出现,所以作者感慨“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称赞“伍旅拨雄儿,梦卜庸真相。”这其实揭示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君主政治清明,唯才是举;将帅应有才能。正如《孙子兵法计篇第一》上所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胜负矣。”这种思想在以下两首诗中也有所揭示。

《郡斋独酌》里说“我爱李侍中(李光颜),摽摽七尺强。白羽八札弓,肶压绿檀枪。”“我曰天子圣,晋公提纪纲”,“仁圣天子寿天疆。”《雪中书怀》里说“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以调侃的语气,揭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君主昏庸,将才之士不能重用。说明了英明君主,有才能的将帅在作战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些咏史诗篇也包含了一些军事思想。

总之,杜牧诗歌中流露出的军事思想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二)杜牧散文中的军事思想

杜牧的军事思想不仅在其诗歌中流露出来,更主要地是在其散文中也有直接论述。《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著作,都是中国古代兵书要籍。

对付藩镇,杜牧在《罪言》一文指出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这一带自古重要,“王者不得,不可以王,霸者不得,不可以霸。”[4]但自天宝末,安史之乱起,河北百余城,朝廷不得其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无敢窥者。黄河以南也受其影响,“未尝五年间不战,生人日顿委,四夷日猖炽。”[4]今上策莫如自治,朝廷应检查:自元和以来“法令制度,品式条章,果自治乎?……如不果自治,是助虏为虐。”[4]中策莫如取魏,因为魏地形势重要,“常操燕、赵之性命”[4]。最下策是浪战,“不计地势、不审攻守是也”[4]。杜牧主张削平藩镇,加强统一,但并不专门强调用兵,而认为最好是朝廷能检查自己政治上的缺点,加以改革,其次才是讲求用兵的策略。地理条件对战争的胜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运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篇第十》)杜牧在《罪言》一文里强调的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计篇第一》),也就是朝廷应修明政治,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第三》)。由此可见,《罪言》一文所揭示的用兵思想与《孙子兵法》有密切关系。

《原十六论》、《战论》、《守论》也都是结合唐代形势发抒他论兵的思想。《原十六卫》认为府兵制是很好的制度,“本原事迹,其实天下之大命也。”“缘部之兵,受命于朝……以首争首,以力争力”,“自贞观至于开元末百三十年间,戎臣兵伍,未始逆篡,此圣人所能柄统轻重,制障表里,圣算神术也。”至开元末,“府兵内削,边兵外作,戎臣兵伍,湍奔矢往。”于是“根萌烬燃,七圣旰食”。国家之兵居外则叛,居内则篡,这是说在军队编制、军事训练、管理教育、法令法规等方面应对藩镇进行加强管理。

《战论》分析了河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珠玑苟无,岂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又进一步指出唐用兵讨代藩镇有五种错误:一是不搜练,二是不责实料食,三是厚赏,四是轻罚,五是不专任责成。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地理位置是关键,河北为“争地”,对“争地”“应先夺其所爱,则听也。”(《九地篇第十一》)谁先控制河北,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同时还要求军纪严明,法令严格,训练有素,军队管理加强,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正如《孙子兵法计篇第一》上所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守论》一文则揭发大历、贞元时期,朝延姑息藩镇之弊。“国家不议诛洗,束兵自守……而行始息之政,是使逆辈益横,终倡患祸。”“干戈朽,铁钺钝。”而执事大人,曾不历算周思,以为宿谋,“不图擒取,而乃偷处恬逸”,“破制削法”。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呼吁“大历贞元守邦之术,永戒之哉”。杜牧历来主张削平藩镇,不能姑息养奸。正如《孙子兵法》上所说:“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谋攻篇第三》),“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形篇第四》)要想战胜敌人,则应该采取进攻。“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形篇第四》)

所以,《守论》一文告诉我们,在作战时只有把握进攻主动权,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敌而制胜”(《虚实篇》)。

此外,杜牧的军事思想还体现在其它的军事论文中,这些都足以证明他的政治上的远见,军事上的才能。

注释:

[1]《樊川文集》卷十二《上李中丞书》。

[2][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舒宝璋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5页。

[3]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4]吴在庆撰:《杜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缪铖著.杜牧传[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在庆撰.杜牧诗文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唐]杜牧著.樊川诗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孙武著.孙子兵法[M].马一夫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事著作 篇4

虚实军事哲学及其意义

尹家波

武汉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

摘要:虚实军事哲学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基本用兵原则和谋略哲学,《孙子兵法》虚实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的方法和意义。“虚实”军事哲学不仅适用于古代战场,在现代战争的谋略运用中也运用广泛。牢记虚实原则的作战前提,掌握其规律和方法以及能够正确判定和创造出虚实,才能把握现代战争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孙子兵法;虚实;战略

《孙子兵法》是一部影响中国军事哲学的巨著,它的军事谋略、战争哲学、军事方法、谋略规划、计策思想等,已经被古今学者用在各个领域中。作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成书至今已有千年,千年来逐渐浸染中国的古典文化和思想内核,对中国传统思想、内政外交和军事方针、战略制定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高赡,逻辑缜密严谨,被人们尊奉为“ 兵经”、“ 百世谈兵之祖”[1]。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虚实篇从用兵“虚”“实”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人手,全面论述了指挥作战“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争取主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书中论述的“兵以诈立”、“出奇制胜”等思想,千百年来影响了为数众多的军事专家和国家战略决策者。

“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出奇制胜,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华。然而,如何用诈?诈从何来?如何用奇?奇出何处?这一切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继续探讨的,虚实军事哲学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战场上的所谓用诈,说到底就是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藉以引诱敌人,调遣敌人;所谓出奇制胜,其关键所在是避实就虚,以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守,最后克敌制胜。因此,虚实原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法宝。孙子十分重视对虚实这对范畴的研究和运用。其中提到

《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课程结课论文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者;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谋略思想,均强调了避实击虚、因敌制胜、攻其所必救、先处战地而待敌、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军事理论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中谈到的战术思想以及大量采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或明或暗、或正或反、或柔或刚等各种方法手段以制约对手来达到最终取胜的目的的战术方略可以被借鉴[2]。

虚实哲学思想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渗透了中国军事哲学思想的精髓,《孙子兵法》这部论著中,《形》《势》《虚实》三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孙子的虚实哲学在论著中均有表现和渗透。虚实哲学是解决用兵问题的关键,即使是在现代战争中,虚实军事哲学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思想、决策制定、军事方针,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虚”与“实”

“虚实”在古代兵法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何谓“虚实”?不同的事物范畴有不同的理解。“虚”与“实”是一种状态,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在军事上,“虚实”是指军队的坚实与虚弱[3]。孙子强调的虚实思想,流传下来,内涵丰富,不同的军事专家对“虚”“实”有着不同的理解。既可以把它理解为军事力量强弱的对比,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军事目的,把军事行为划分为是明显的军事行动与幕后军事行动,例如: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争霸时期,刘邦大军为了走出汉中,进入中原,不得不做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举。在这个实例中,我们不妨把修栈道视为实,把度陈仓视为虚。

从军事战略思想的层面来看,还可以把虚实哲学理解为军事方针政策的内涵运用。例如:在强调软实力的现代国际环境下,世界各国往往采取军事威慑的手段克敌致胜,而不是采取军事行动发动战争。例如: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以视作实,中国与印度发生领土争端难以解决,中国在中印边界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可以称之为虚。这种思想观,类似于通过战略威慑、军事布局等手段,以实现军事手段才可以达到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效果,又能够避免军事冲突。

《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课程结课论文

从军事战术手段的层面来看,虚实可以是军事部署的强弱分布。《孙子兵法》所强调的“兵以诈立”“出奇制胜”正是这种针对军事部署情况采取的军事手段,中国军事哲学讲究避实而击虚,虚破则实损,避强而击弱,弱亡则强消。兵家在选择作战目标,确定进攻路线和主攻方向时,坚持避实击虚,作战行动就会顺利如庖丁解牛。新中国开国元勋、一代伟大的军事专家毛泽东善用的游击战术,以及著名的十六字作战方针,也体现着虚实军事哲学的智慧,他说:“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著名的军事思想,虽然仅有16字,却涵盖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虚实军事哲学,其思想要义正是击其所需,避其所实。所以说,这也是孙子虚实思想的体现。

二、虚实军事哲学在战争中的应用

虚实军事哲学在中外战争史上均有应用,而且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战绩。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虚实军事哲学的巨大意义。

1947年秋,我军在攻占石家庄前,首先攻克石家庄外围重要据点正定城,然后立即调头北进包围了徐水,摆开发动保北战役的架势,目的是诱使石家庄守敌北援徐水,将敌军歼灭于北上途中,然后乘虚而入,解放石家庄。据守在石家庄的国民党第三军罗军长料到,这是我军的调虎离山计,迟迟不派兵出城。为了引蛇出洞,我军钟天民旅长以大无畏的胆略,猛攻徐水,迫使蒋介石对石家庄守敌施加压力,让他们赶快北进。可是,老谋深算的敌军长的主力仍然不离开石家庄。为了尽快把敌人引出来,钟旅长决定智斗顽敌,又一次制造假象,故意放弃徐水,向西撤退。罗军长认为这是我军的溃败,时机已到,于是率第三军离开石家庄北上,准备完成蒋介石南北夹攻我军的计划。解放军引蛇出洞终于成功,便趁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昼夜强行军240华里,赶到清风店,抢先占领战略要地。在清风店战役中,我军全歼敌第三军,活捉敌军长。接着,我军又急速挥兵南下,一举攻占了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

再看一场战役,也是经典战役。1948年秋,傅作义拟率军突袭华北重镇石家庄,当时我党中央迁入石家庄附近的西柏坡不久,为了保障党中央机关的安全,毛泽东写了一篇新闻《紧急动员一切力量准备迎击匪军进扰》,一时间我军民积极响应、制造声势,最终吓退傅作义大军,以“空城”击退来犯之敌。

虚实哲学在这量场战役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与孙子在其《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课程结课论文

中的“虚实篇”里论述的军事活动中的“虚”与“实”是一致的。在战斗中,敌我双方为了隐藏各自真实的作战意图,往往采取一些虚虚实实的作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此来麻痹对方,达到出奇不意,克敌制胜的目的。解放战争期间石家庄保卫战中我军的“虚实战略”,无不说明了巧妙运用“虚”与“实”在军事战役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虚实军事哲学的战略意义

中国目前面临很多的边境争端,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依托中国日渐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谋划关系重大。面对目前日渐复杂的南海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印边界问题、中越海洋权益争端、台湾问题等,中国可以采用虚实军事思想,通过中国古典智慧逐一解决。我们分析这些事件,也可以从中找到中国虚实哲学的脉络。

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中国目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期,需要和谐的国家环境,适宜韬光养晦,不适合发动战争。所以中国政府一直采取柔性办法解决钓鱼岛争端。其

一、通过每年的保钓人士登岛宣誓主权体现中国主权之争。从表面上看,保钓行动是民间组织,但是细究之下不难发现,中国政府每年对保钓行动的相关支持是非常充分的。不难推断,这也是中国处理钓鱼岛争端的智慧体现;其

二、渔政船巡航南海海域。不少人抱怨中国软弱,不采用军舰飞机大炮巡航南海,却采用装备地下的渔政船巡航南海,有人质疑这是政府软弱和不尽心之处。其实不然,这正是国家决策者的高明之处。渔政船是非军事武装,中国渔政船在南海巡航,并不是军事行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外界关于扩大事端的指责,一方面又能体现中国政权在南海的存在感,同时,外国军事力量找不到借口对我渔政权进行攻击,真是一举三得,这正是看似软弱,实则强悍的虚实军事哲学。

三、频繁的军事演习。中国海军走出第一岛链的呼声愈演愈烈,但是伴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崛起,国际环境却不容乐观,不少国家视中国为潜在对手。所以中国目前只能采取低调崛起、低调发展、在必要时候通过军事演练等方式展示肌肉,威慑四方。通过军事威慑,不仅可以避免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海的觊觎,还能避免军事冲突升级。这样的虚虚实实,正是中国军事哲学的博大精深之处。

当前的菲律宾枪杀台湾渔民事件,我们也不难看出虚实军事哲学的端倪。事发后,中国便派南海舰队、东海舰队开赴公共海域进行军事演习,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对外宣称这一演习与菲律宾事件的联系。以有礼威胁论有节的形式进行了

《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课程结课论文

军事威慑,又能够让相关国家无话可说,避免了中国威胁论纸嚣尘上,还能够避免台湾当局面临尴尬指责。

当前中国面对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借鉴孙子的虚实军事哲学予以解决,往往通过内政外交、软实力展示的方法,还能够比荷枪实弹的效果好,这正是“兵者,诡道也。”

四、结语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5

前一段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读到了《孙子兵法》,虽然目前尚未品读完这本著作,但已是感触颇多。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成书至今约2500多年,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封为“百事谈兵之祖”。时间根本无法掩去其魅力读它如醍醐灌顶。《孙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我仅结合春秋吴越之战对其中我所能理解的一小部分提出看法,与众多书友一起分享其魅力!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几经战事,越国大败。越王勾践便作为人质去往吴国为夫差做马夫。在这期间,勾践移权文种,卑侍夫差,贿赂吴国太宰,取得吴王信任。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述:“兵者,诡道也。。。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勾践使用“五间”中的“内间”使吴国高官为己所用,并且假作卑微,放松吴王戒心使之骄大,最后成功离开吴国。

越王勾践回国之后立刻着手与三件事:第一笼络民心;第二改革内政,恢复经济;第三外交周旋。《始计篇》“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中位居第一的“道”便是顺乎民心,以人为本。勾践回国立刻下诏像国民道歉战事损失,亲自慰问平民,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并且以“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自制的方式重树在百姓中的形象。由于越王实行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对他的感情,就如对父母一般,为后面发动战争打下了群众基础。读史照今,大到国家,小到个体,都要重“道”,顺民心,懂民意。我国执政党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并积极贯彻执行。“视卒如爱子”社会各行业强调关爱员工,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的赢得员工的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加强企业对外竞争力。

“夫未战而庙算胜多,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宇无算乎!”也就是说,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出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做到成竹于胸。“七计”中便提及到“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大致强调了 法令,经济,兵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勾践回国之后征求群臣关于明赏罚,备战资,严军纪,练士兵等建议,加强作战能力。并下令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做足了打仗的准备。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有远见,要做好应对一切突发状况的准备。“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都知道的道理,如何强国?古往今来最根本的就是合理发展经济。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做事之前都需有个计划。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需要一个理财计划,大学生很多离开家,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开始由自己安排每月的花销,可是有很大部分同学都存在不合理消费的情况,最终出现“月光族”,这个月花下个月的钱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制定一个合理的理财计划,并且严格的实施它。

勾践在实施以上国内措施的同时,继续与吴进行着外交周旋,以进为退,隐藏实力,消除其戒心。此时的越国正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一举歼灭吴国的机会。所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就是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就是要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候发起攻击。公元484年,吴王夫差率领三万精兵北上伐齐,空国远征犯了兵家之大忌,这个致命的错误越国怎肯错过,待到吴王到达无法快速回兵之地,勾践率兵立刻占领了吴国姑苏,俘虏太子。但夫差很清楚的意识到,如果吴国回兵力拼,自己是无法完胜的,于是在吴国求和的时候便答应了。这并不意味着勾践就放弃了歼灭吴国的野心,他是知“节”。在《兵势篇》“捣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里的“节”是一种节制.快慢相间的战略。任何事都不能急功近利,要打有把握的仗。公元前473年吴国大旱,粮仓空虚勾践乘机攻吴,最终改变吴强越弱的形式,取得最终胜利。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6

寒假里,我读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书里讲述了以雏鹰队(雏鹰队就在我们身边)为代表的优秀学生走遍中国带领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雏鹰队拜访抗日英雄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抗日时期时的中华儿女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数的革命先烈都前仆后继英勇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中王二小这个人物的名字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吧,其实王二小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他是太行山区英雄少年的代表。王二小的原型人物是一名叫王珠的少年儿童,一天,他在山上观察敌情时发现鬼子又来村子里扫荡,立即大喊:“鬼子来了!”,为了拖延时间,王珠带领敌人进入了一片埋有地雷的萝卜地,当即便炸死了两个鬼子,气急败坏的敌人残忍的杀害了王珠。看到这儿我被王珠英勇的精神所感动,当时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儿童团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他们不但不能上学,还要天天站岗放哨,而今天,我们却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作业,下课了和同学们一起无忧无虑的玩耍。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是哪得来的呢?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今后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全面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的强大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为生在中国而感到自豪。明天,祖国会更加美好,中国会因为我们倍加荣耀。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7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子兵法》读后感1

最近我阅读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真是受益匪浅。它成书于春秋末期,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论述的是战略方面的理论,比较抽象,但哲理性强,可借鉴的范围很广。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有人说,读《孙子兵法》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古代是不一样的,虽然也需要竞争,但它们竞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至少现在不用我们上战场与敌人厮杀,只是与对方动脑子竞争,专业的话就是心理战。

在《孙子兵法》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技术,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好技巧。

《孙子兵法》读后感2

“兵者无畏也,胜其常也,兵家道理,智在用兵。”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孙子所说的一句话。他著作了中国军事书籍中最伟大的一部——《孙子兵法》。这本书是围绕着在战场上怎样用兵,在军队中怎样陪练,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

疾如风,徐如林,侵蚀如火,不动如山。现在《孙子兵法》在美国军方已经成为了必修课。每天美国军方的军官都要让军员们自学并在演习上灵活运用!这本书的魅力无尽呀!可是在和平社会中,这本书可不是就成为费书了吗?不是的。因为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要冷静的思考,要去多练习,要对自己有信心。所以我去实践了一下。

有一次,我在上奥数课。何老师进了我家,说:“帅浩均,我们先做一套卷子吧!”我说:“老师,我们是在学奥数,为什么要做一套课本卷呢?”他说:“你不要小看课本,奥数其实是从课本里研究出来的!”我不服气,就生着气做了一套卷子,结果何老师一改我才得了79分,我惊讶地叫着,我回家把卷子给何老师看了一下,他说:“第一你心态不静,没有练习也没有冷静思考才没考好!”我一下子找到了方法,就开始用这三种办法,我二单元考试考了100分。太好了!因此,我想起何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思考+认真+好心态,自信油然而生。”

我记住了这句话,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孙子兵法》,这真是一本好书呀!

《孙子兵法》读后感3

双休日,我和爸爸去逛书店,我一眼挑中了摆在书架最高端的孙子兵法,因为我早就听说书中记载了许多对军事的独到见习以及让人防不胜防的军事策略。

故事主要讲了,《孙子兵法》由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所作。里面记载了各种军事策略,以及兵法范例从古至今,无一缺漏。

而其中最令我深刻的一则故事是《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想要保卫国家,捍卫名族的话一定是从政治。天时。地利。将领。法志这五点来判断的。

可见想要打好一场仗也是需要内因和外因来配合的。只要自己的武将好而且占尽天时地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权非你莫属,换言之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不仅学习环境要好,而且还要自己爱学习,这样才能读好书。

曾经又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背课文,可我不愿意背,在家里开小差耗时间,老爸见了批评道:“现在学习环境那末好,为什莫不好好珍惜呢,而且我们逼你学习,你永远读不好,只有自己肯学,我深受感悟。

也有一次临近期末大考了,我由于自己要学,而老师讲的是关键的考试知识,我做好了充分的考前准备,因此我取的了有意的成绩。

我从《知者,国之大事》这则故事中我体会到要想打好一场仗不光光需要地面上的优势,还要自己的将领会打仗。想要学好习不光光要老师好。环境好。而且还要自己爱学习。肯学习。

《孙子兵法》读后感4

现代商业机会不可谓不多,但并非每个机会都能创造财富而利于企业。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机会呢?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未战之前,必须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较和谋划,“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现代的商业机会多,诱惑大,但如果不经细致的分析策划,对于经营目标、经营的.计划、方针以及实施程序、各项监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谋划,做到心中有数,操之有度,才能使这些机会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的利益。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应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应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能够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千年来已成世人口语,足见其深入人心。

《孙子兵法》读后感5

我看完了《孙子兵法》,它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知道了带兵打仗真不容易!要想打好仗,就得熟练运用兵法,如《孙子兵法》里讲的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纸上谈兵,全军覆没;避开锋芒,发动反击,一举获胜;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孟获;淝水之战中东晋将领运用激将法,以少胜多;勾践卧薪尝胆;刘邦声东击西,麻痹敌人而取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关羽出其不意水淹曹营;孙膑减灶诱敌;项羽破釜沉舟,放手一搏取得胜利;弦高的虚实攻击法;成吉思汗虚虚实实让敌人无法辨别,出奇制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夺取胜利;晋文公信守诺言,以退为进;狭路相逢勇者胜,陆逊利用地形采取火计击败刘备,投亡地然后存,陷死地然后生。

战争是残酷的。两军对战每个人都有生命危险,在生死存亡的战斗中,军队将领要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条件灵活运用兵法,才能免除或减少伤亡。

《孙子兵法》让我体会到凡事都要动脑筋,商场上也一样,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解开任何难题!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演算使人精密,读哲理使人深刻,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读逻辑学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

《孙子兵法》读后感6

兵法《三十六计》开篇写道:“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如 果将“数”当做形,当做通俗;那么“术”就是核,就是文化内涵。数中有术,雅 俗才能共赏。当然,本阐述借用“数中有术”一语,其意并非仅仅如此。

和商有诸多共同之处,都需要智慧和奇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一部兵学圣典,当商业社会来临时人们发现《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也是商家宝典。在2500年的历程里,《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军事思想哺育了无数优秀的军事家,在2500年后的今天,它将帮助我们纵失落的世界读后感横政坛,驰骋商海,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商海中呼风唤雨,立于不败之地,指引我们成为各种竞争领域内的“善之善者”。

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企业要在变换莫测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不能仅凭以往的经验和直觉判断行事了,而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并领会和运用一些竞争的“游戏规则”,借助并参考一些克敌制胜的经营之道。《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一部饮誉世界的兵学圣典,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凡有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没有不熟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青年毛主席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拿破仑失败后悔没有早日见到它;西点军校把它作为必读的教科书。

《孙子兵法》读后感7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初读《孙子兵法》,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脑袋会思考了,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想写点感悟,与专业相关的东西。

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孙子兵法》是套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孙子兵法》只读一遍等于没读,要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

《孙子兵法》读后感8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语文拓展阅读中的一部分,今天我就把它读了一遍。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本军事书,一共有十三篇,内容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等方面的内容,在世界广为传播。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还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这其中的十三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和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本兵书,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用的,后三套是处于劣势用的,每套有六计,一共三十六计。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比如“围魏救赵”;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比如“声东击西”;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比如“李代桃僵”;有的还借用成语“金蝉脱壳”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即使自己处于优势,也不能太高枕无忧,瞬间的疏忽往往会导致失败;反败为胜,就需要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到了最后也不能轻言放弃。

《孙子兵法》读后感9

像风一样快,像森林一样慢,像火一样侵蚀,像山一样静止。目前,《孙子兵法》已经成为美国军队的必修课。美国军官每天都应该自学,并在训练中灵活运用。这本书的魅力无穷!但在一个和平的社会里,这不是一本收费书吗?不,它不是。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一个真理:要冷静思考,要多加练习,要对自己有信心。所以我去练习。

有一次,我在上奥林匹克数学课。何老师来到我家说:“帅好君,我们先做一套试卷吧!”我说:“老师,我们在学习奥林匹克数学。为什么要做一套课本呢?”他说:“不要小看课本。事实上,奥林匹克数学是从教科书里学来的!”我没有被说服,所以生气地做了一套试卷。结果,当何老师修改时,我得了79分。我惊讶地叫道。我回到家,把考卷拿给何老师看。他说:“首先,你有一个不安分的头脑。没有练习和冷静的思考,你就做不好!”我突然找到了一个方法,开始使用这三种方法。我在第二单元考试中得了100分。太好了!因此,我想起了老师对我说的话:“思考+认真+良好的态度,自信来的很自然。”

我记得这句话,我也可以在我的生活中使用孙子的孙子兵法。这真是一本好书!

《孙子兵法》读后感10

如果一个人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个人欲望就会驱使这个人不择手段地去满足其私欲而不顾他人的死活,就会非常爱感情用事,必定会害人误己。

孙子不反对战争,但反对穷兵黩武。所谓“合于利而动”,其实就是“利”与“德”的统一。能够恰当地统一,关键在于领导者的道德修养素质,而不在于其学位和哲学理论水平的高低。就是说,素质是第一位的,哲学是第二位的。因为哲学属于理智而不属于理性,没有仁德可言。只是能言善辩的人是不能干大事的,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把握住“利”与“德”的关系。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1。3)。国家、企业和单位在选才用人时,一定要非常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以上引用战争范例和《孙子兵法》最能说明问题,因为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把做人方面的事情当作儿戏。如果在生活中“马马虎虎”地做人,可能只是在生活中造成一些麻烦和损失,可以重头再来,反复多次。但是如果养成习惯,在做大事时,就必定会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想重头再来,就不可能再有机会了。

《孙子兵法》读后感11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孙武。孙武不仅是个理论家,更是伟大的实践者。他一生未尝败绩,皆源于他的战略思想。

在我们眼里,《孙子兵法》是一部奇书,有着丰富的东方智慧,它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欧洲,当年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拿破仑手不释卷的兵书,正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它里面的智慧数不胜数。读了《孙子兵法》,我忍不住赞叹,古人是多么地有智慧。

《孙子兵法》让我知道了如何行军打仗,也让我多多少少意识到战争中战略思想的重要性。还让我懂得了行军打仗的道理:碰到强敌时,不能强攻,只能智取。不仅如此,我还认为读《孙子兵法》,就是在读一部历史与智慧兼有的旷世奇书。《孙子兵法》,时间与空间的差异都掩盖不住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它还教会了我许多词的意思。比如说:‘吾’就是‘我’,‘乃’就是‘是’。

《孙子兵法》不仅让我在学习上有了改变,让我更有耐心与积极性,还让我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以从容的心态去对待周边的事物。

但有人却认为读了这些书没有意义。仔细想想,作者写书的意图,是对历史智慧的总结与传承,因为有了这种延续,我们才可以得到这么多前人的经验,从中获益。感谢《孙子兵法》,让我增长知识,不断成长。

《孙子兵法》读后感12

《孙子兵法》十三篇,处处体现着天时地利人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辩证思想。如在《始计篇》论述是否能进行战争时说,“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

“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

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今天,在取得不少成绩的同时,也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剖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认真学习思考,不断转变观念、顺应形势变化。

《孙子兵法》读后感13

最近,我在班级里一直在看《孙子兵法》这本书,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孙子兵法》中的知识和奇妙的地方。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中的诸葛亮巧用木牛流马。木牛流马是用来运粮食的。古代的时候如果要把粮食送到诸葛亮的军队里要很长时间,因为有很多地方都会受到阻碍,所以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但是敌人马上发现了这件事,所以偷了几个木牛流马,诸葛亮又派兵去抢回来,还说:如果敌人要追的话,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个方向就可以摆脱了。木牛流马的舌头被转了方向,就一动也不动了。我觉得诸葛亮很聪明yes。

接着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一鼓作气。有一次,鲁国和齐国又开始打仗了,齐国敲了一次鼓,鲁国却没有动;齐国又敲了一次鼓,鲁国还是没有动;齐国第三次敲鼓的时候,鲁国进攻了,把齐国打败了。第一次敲鼓的时候士兵的士气是最高的,第二次敲鼓的时候士兵的士气就会稍微减少一点,第三次敲鼓的时候士兵的士气全没了。所以我们小朋友做事情也要争取一次做成。devil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8

一、兵法解析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向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意思就是:

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的部队不能相互顾及,主力部队和小股分散兵力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不能相互救援,上下隔离而无法收拢,士兵溃散而无法集中,即使不对整合起来,也不整齐。于自己队伍有利时才行动,于自己队伍不利时就停止。请问:“如果敌军兵力众多,且又阵法严整地向我进犯,应该怎么对待他呢?”回答是:“首先去夺取敌人的要害,即其痛受之处,就会使它陷入被动,而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的情理就在于行动迅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去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善于用兵的人,因为能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所以用兵神速,能攻敌不备,知敌所爱,切中要害,牵制和切断敌军部队联系和救援,使其丧失战斗力。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同志就曾经成功地指挥了神头岭战斗,当时,刘帅根据敌人对其要害之地――后勤保障基地,非常敏感的特点,先用一个营的兵力来吸引潞城的敌人越过神头岭,以此来钳制部队,奇袭日军的重要补给地――黎城。又用三个团的兵力,作为主攻部队,在黎城和潞城之间的神头岭,三面设下埋伏。读后感・当奇袭黎城的战斗打响后,潞城的敌人急忙前来求援,我伏击部队则突然猛烈进攻,仅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就歼灭敌军达1500多人,连日军都不得不承认,刘帅的战术是“支那第一流游击战术”。

二、古今实例

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孙子曰:凡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金’,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即根据用兵原则,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大类。

孙子的上述思想,应用于商战中,就是关于区域市场细分的问题。区域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变数来细分市场,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分市场或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9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解析:所以有智慧的主将考虑问题,一定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考虑好的因素时必须确保是真实可信,考虑坏的因素时一定要提前想到解决的方法。所以用诸侯的不利因素和灾祸使他屈服投降,用诸侯的目标事业使他听话行动,用诸侯的有利因素和好处使他改变行动方向。因此用用兵打仗的方法,不是敌人不来,而是他来我有办法对付他;不是敌人不进攻,而是我有让他攻克不下的方法。

理解:诸侯,是薛定谔的诸侯,可能是敌人,也可能是盟友,也可能中立。如何说服诸侯配合我方的行动,靠的就是利害关系。利害两个字简单,但是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孙子还是老样子:不打无把握之仗,为自己准备的牌很多。这部分讲诸侯,可结合战国策阅读,效果更佳。

孙子兵法读后感优秀 篇10

孙子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高度来定义战争,宏观大义,发人深省,可见孙子是深恶战争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战争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战争,故其修兵书绝非是赞成战争。

二略,孙子言略归于形势虚实之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算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可见孙子反复强调创造性和变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战争要创造出战略上的优势而使敌虚,反复变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实。从后代无数百站百胜的名将的用兵来看,创造不存在的优势和飘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们的取胜之道。

三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毫不避讳的提出战争就是耍诈,这与春秋时期堂堂之鼓,阵阵之旗,兵对兵将对将兵车对兵车的战争形式背道而驰,却引领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外战争。

四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深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战争最终目的是使敌人不与我为敌,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别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战争。多么先进的军事思想啊,历史的长河中不就挂满了那么多因谋而息的战例吗?

五行军作战,孙子在针对具体的行军作战中提出了诸如粮草、地形、道路、士气、对待俘虏、军令的如一、优势与劣势的辩证变化等等一系列军事细节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指出每个细节都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决定无数生灵的生与死。

《孙子兵法》读后感领会心得 篇11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孙子兵法读后感500字 篇12

有人问过我这样一句话:你最喜欢中国的哪个时代,我回答说:春秋战国三国时代。接着他这样问:你喜欢时代的什么?我回答:战争、书籍、文化。他又问:那你最喜欢哪个时代的书籍,是什么书?我肯定的回答:春秋时代《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出自孙武之手,此书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贯彻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中心思想。《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等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计名、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

大家都可能听说过举世闻名的偷袭珍珠港这场空前战例吧?1941年12月7日,一个让美国人认为是个风平浪静的一天,因为在太平洋海域还在刮着大风,敌人不可能来进攻。可日本人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偏偏来打美国的珍珠港了。此次偷袭总策划就是山本五十六,他在日本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不亚于南京大屠杀的板垣。他出任日本司令时曾在美国呆过,对美国有很深后的了解。此次出战可谓是谋划已久啊,山本五十六连天时、地利都算进去了。更要紧的是,连美国所有舰队的型号、性能都了解到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可以肯定,这次日本人想输都难啊。1941年12月7日清晨,趁当时珍珠港的美国人还在刚起床的时候,日本的舰队出动了441架零式战斗机轰炸珍珠港。结果只以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死伤的代价,基本上是把珍珠港抹平了。除了3艘例行海上巡逻的航母没事外,其余战舰全部报废。可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重要性。

上一篇:我的乐园学校小学生作文下一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XX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