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共13篇)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为了确保在发生传染病情时,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社会安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本次行动方案,成立了芳华路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芳华路小学范围内所涉及的传染病防控应对准备以及应急处理工作。
三、工作原则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上报、控制和阻断疫情。
四、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为组长的防范突发流行性传染病(麻疹)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一把手负责、亲自抓,分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抓,切实把学校防范流行性传传染病(麻疹)工作做好。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要严肃查处责任人的责任。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工作计划、人员调拨、后勤保障、监督检查、宣传、疫情报告、现场处理,落实医学观察用房等。
学校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黄 艳
副组长: 刘 欣
组 员: 史存存 曹春香 ……
防控领导小组成员活动分工:
1、组长:负责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主持工作会议,签发工作指令,指定临时会议召集人及副组长,审核阶段性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签发补给物资采购计划。
2、副组长:协助组长落实各项工作计划,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成员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组长因故离岗未指定临时负责人时,承担组长责任,并在接收到一、二、三级疫情警告或应急响应时,代组长负责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并根据情况发出临时应急处理工作指令。
3、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协助副组长完成日常工作和各项紧急任务;制定各项具体工作计划;落实领导小组下达的工作指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工作指令;监督检查现场处理小组执行工作情况。具体由史存存负责防控和后勤保障工作及负责校园环境和宣传工作;各班主任负责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做好活动记录及消毒工作;曹春香 负责资料收集及归档、信息上报。
学校防控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组织协调学校内相关部门做好预防传染病病毒知识的日常宣传、有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及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负责建立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病毒传染的物质保障机制,协助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对疑似病人的监测处理及环境消毒等工作。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积极动员师生自觉参与麻疹强化免疫活动。
在突发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到来之时,要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以确保尽快进入防控工作状态。
1、为了加强麻疹强化免疫活动,要立即召开会议,宣讲政策,深刻领会上级的指示迅速制定班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增强师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2、要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全体师生参与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工作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去。
3、动员工作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
(二)、加强对师生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宣传教育。
1、学校利要用宣传橱窗、卫生健康课、校讯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进行麻疹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及各班级的好做法、好经验。
2、广泛宣传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宣传该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办法,使师生明白传染病(麻疹)的表现形式,引导师生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有关预防流感传染病知识。
3、将传染病(麻疹)的防治知识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切实进入课堂师生均衡饮食,注意休息,加强锻炼,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不用公用毛巾,对学院室内外卫生要经常进行打扫.(三)、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实施计划
本次活动时间为9月1日至9月20日,9月7之前为学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摸底时间,9月11日至9月20为免疫接种时间。在活动期间,我校计划如下:
1、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明确活动分配,使各负责人明确到位。
2、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及行动计划,各级责任人逐级做好此次活动的宣传。
3、明确告知各负责人的职责及分工。
4、动员全体师生,搞好环境卫生。
5、安置好本次免疫接种活动所需功能室,并做好标识。
6、各班主任及时整理好本班的目标人群,准确无误的填写麻疹强化免疫摸底表及汇总表,及时上交至卫生管理员处做好全校的目标人群统计。
7、在此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到来之前,各负责人要做好工作接应准备;在免疫接种之时,班主任老师要按学校的统一部署,管理好自己班级的学生,耐心等待按从低到高的年级顺序进行免疫接种。
8、指导校医务室对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卫生处理,同时做好消毒和防护工作。
9、必要时对部分重点场所、公用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物体表面消毒为主(含氯消毒液1:49漂白水、二氧化氯液抹洗),空气消毒为辅(必要时过氧乙酸、乳酸、醋酸喷雾、熏蒸)。
10、大型活动期间,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用纸巾掩口鼻打喷嚏,用过的纸巾切勿乱扔,妥善处理;养成打喷嚏、咳嗽和擤鼻后洗手的习惯。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2
1 做法
1.1 政府重视,明确职责
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2月24日召开了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启动电视电话会议,省、市、县(区)政府暨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通报并分析了全省麻疹预防与控制的严峻形势,部署了在全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随后,深圳市人民政府暨相关部门领导召开了深圳市2009年度消除麻疹工作会议。会议对2008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09年的工作、尤其是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通力合作,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力争每个接种单位责任范围内麻疹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各区麻疹发病数2009年比2008年下降50%以上。会上,深圳市卫生局与各辖区卫生局签订了《2009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责任书》。
接到指令后各区政府暨卫生等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召开专门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将深圳市2009年度消除麻疹行动、尤其是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职能和责任逐级落实到每一个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以及每一个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门诊(社康中心)。
1.2 周密部署,广泛动员
深圳市卫生局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文件《关于印发广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办[2008]88号)和广东省卫生厅、教育厅文件《关于做好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通知》(粤卫办[2008]177号)要求,结合深圳市的具体情况,制定并下发了《2009年深圳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深卫发[2009]18号),要求各区遵照执行,一些区、街道及接种单位据此制定了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为了及时处理大规模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接种反应,依据2008年9月11日卫生部发布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0号令),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9年3月成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各区按要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便及时开展工作,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进行。
大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居民积极参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市级开展的宣传、动员举措有:(1)通过广东省深圳市中国移动通讯有限公司,向使用中国移动通讯的500万深圳客户免费发送深圳市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信息;(2)通过合作伙伴某信息有限公司,耗资6万元向8万目标人群(留有手机号码的深圳市儿童家长)发送深圳市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信息8万条(人);(3)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宣传海报10万张,逐级分发到各社区张贴;(4)通过深圳电视台、深圳有线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晶报、深圳晚报、南方都市报等新闻媒介,反复刊登、广而告之深圳市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信息等。各区、街道、居委会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社康中心)等单位,也纷纷根据各自的优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张贴宣传画、派发宣传单、悬挂横幅、出动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与动员。
1.3 层层培训,规范接种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9年3月4日举办了一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督导员培训班。深圳市暨各区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督导员和宝安、龙岗两区的街道预防保健所从事免疫预防工作的负责人共120余人参加了培训。主要培训了2009年深圳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实施细则,督导员的督导要点,临时接种点的必要条件和注意事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及时、正确处理等内容。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对下级机构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培训。
此前,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都要针对计划免疫工作举办6期以上的培训班,对全市497家预防接种门诊(社康中心)的预防接种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累计培训达数千人之多。培训内容为强调规范接种,如接种程序、接种对象、接种部位、接种方法、接种记录、接种禁忌症、接种注意事项、接种反应等,为深圳市的预防接种工作及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1.4 经费到位,保障有力
在深圳市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除麻疹疫苗、注射器和注射用水由国家免费提供外,国家财政还提供了321.28万元作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补助经费,深圳市及时下拨到各区;深圳市从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经费中列支200万元作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专项工作经费,按照各区总人口所占比例及时下拨到各区;同时,各区财政执行对辖区内的各预防接种门诊给予每接种1人次补助5元劳务费的政策等。财政经费及时到位为深圳市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成效
2.1 知晓率达到95%以上
经过对各区目标人群(儿童家长)的抽样调查显示,深圳市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为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接种率达到98%以上
深圳市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期间共接种麻疹疫苗1 434 132人,占摸底数的98.31%。在评估调查中,全市按照要求随机抽查630名儿童,已接种麻疹疫苗的627人,接种率为99.52%。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的3人中,1人因接种卡丢失家长误认为需要接种卡而未接种,1人因个人身体原因家长拒绝接种,1人因家长不知道而未接种。
2.3 发病数降低86%以上
深圳市2009年1-10月共报告麻疹病例308例,麻疹发病人数比2008年同期的2 227例下降了86.17%(因1-10月为年中,准确统计发病率比较困难。考虑到深圳市人口基数大且只会增加,实际发病率降幅应该接近调查的发病数降幅或是更多)。如果以实施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后的2009年4月以来的发病数与2008年同期的发病数比较,则下降的幅度要更大。
3 结论
深圳市2009年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用数字统计。只有这样的做法,各级地方政府暨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有关单位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应尽职责,为兑现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诺———在2012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贡献力量。
摘要:目的 深圳市通过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探讨好的做法,以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结果 通过政府重视,明确职责,周密部署,广泛动员,层层培训,规范接种,经费到位,保障有力等做法,使得人们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接种率达到98%以上,发病数降低86%以上。结论 深圳市2009年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成功的。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3
【关键词】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评价
麻疹是我国重点控制和消除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在使用麻疹疫苗前,我州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虽然在八十年代初开始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但接种工作不规范,主要对7岁以下儿童分阶段接种,麻疹的发病率仍较高,1984年以后,随着冻干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使用、计划免疫的实施、冷链系统的建立,严格按照免疫程序的要求,对8-12月龄儿童初免,18月龄复种,7岁再复种的接种针次,层层落实责任制,麻疹疫苗接种率逐步提高,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后我州与全省统一按8月龄、1.5-2岁的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但由于我州计划免疫工作县与县、乡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免疫薄弱村寨和空白人群依然存在,给消除麻疹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加速消除麻疹进程,特别是进一步降低15岁以下人群麻疹的发病率,2008年11月在全州范围内,通过精心组织、广泛的社会动员、细致的培训和充分的后勤保障,对8月龄-15岁以下人群开展了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使我州麻疹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疫苗免疫史、实验室结果来源于麻疹监测系统和麻疹网络实验室,人口资料来自文山州统计局。
1.2 分析方法 2004年后的麻疹病例诊断与分类标准全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诊断标准》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进行,对2008年麻疹强化免疫、常规免疫、麻疹监测工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 果
2.1 麻疹强化免疫开展的时间、范围 2008年我州强化免疫开展的时间统一为2008年11月10日——25日,对全州8县8月龄-15岁儿童开展了初始强化免疫。
2.2 实施强化免疫的关键环节
2.2.1 政府重视、精心组织、部门间密切配合 各级党委、政府、卫生、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及时转發和下发了有关文件,成立了州、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处理诊断小组和督导小组,负责对全州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导,并制定了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州、县教育局为配合搞好麻疹强化免疫工作,专门召开了各学校校长参加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启动会,对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各学校高度重视,均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在宣传发动、摸底登记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2.2.2 宣传、培训 州、县、乡各级通过向儿童家长发放告知书、张贴宣传画、制作相关横幅标语、板报等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各级广电局在有线电视台连续多次播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公告,并对我州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
由州卫生局组织召开了有各县卫生局、教育局、疾控中心、州妇联、州卫生监督所等单位参加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启动会,县、乡逐级培训了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相关人员。
2.2.3 后勤保障 为确保麻疹强化免疫工作的疫苗质量,州疾控中心对全州八县用冷藏车配送强化免疫用疫苗,县到乡、乡到各接种点,均实施了疫苗的全程冷链,确保了疫苗的效价。并下发足够的注射器、安全盒和截针器。
2.2.4 AEFI监测 由于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是我州计划免疫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预防接种,全州各级接种点都对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了监测,全州共报告4例AEFI,发生率为0.54/10万,经州、县AEFI处理诊断小组确定为接种麻疹疫苗引起的过敏性紫癜,医疗单位对发生异常反应的病例进行了及时处理。
2.2.5 督导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省、州、县、乡督导组对全州摸底调查情况和实施接种阶段的工作作了全面督导,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2.3 麻疹强化免疫实施结果
2.3.1 接种率
2.3.1.1 报告接种率 根据各县接种情况报告,全州应种儿童751856人,实种儿童735157人,接种率为97.78%,8县接种率均达到了95%以上的目标要求。
2.3.1.2 快速评估接种率 省、州疾控中心督导员在接种完成后均按方案要求,对每县城区、小学和乡镇150名儿童的接种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估,全州共调查1203名儿童,快速评估总接种率为97.84%。
2.3.2 麻疹发病情况
2.3.2.1 历年麻疹发病情况 我州自1953年有疫情报告以来至200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4304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17.21/10万,80年代初我州全面启动计划免疫,麻疹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980年-1995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17.3/十万,1996年——2008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1.2/十万,2009年——2010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0.08/十万。
2.3.2.2 疫情控制效果 2008年11月份我州实施麻疹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生率大幅度下降,2009年共报告实验室确诊麻疹2例,年报告发病率为0.58/100万,从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份我州无麻疹病例报告。2009年比2008年减少272例,发病下降99.27%,两年发病率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69.52,P<0.005)。
2009年麻疹发病率0.58/100万,与我州有麻疹疫情报告以来的1990年最低年发病率5.39/100万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3.07,P<0.005)。
3 讨 论
2008年11月我州实施麻疹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2009年报告发病率为0.58/100万,达到先进发达地区和我国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充分说明2008年我州麻疹强化免疫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卫生部门积极努力、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对麻疹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在有效控制我州麻疹疫情发生、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我州今后有效控制麻疹探索出成功经验。
实施高质量麻疹强化免疫的关键是: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广泛的社会动员、细致的培训和充分的后勤保障;重点关注流动儿童,及时发现免疫空白人群,目标人群的确定必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监测资料;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以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接种时间选择在麻疹低发季节,且尽可能在15天内完成;保证>95%接种率是活动的前提目标;必须针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做好充分准备,做好全程督导和总结。
高质量的麻疹强化免疫是减少麻疹发病,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为消除麻疹,应采用综合性策略,对漏种儿童及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对流出儿童要利用儿童返乡机会,组织做好查漏补种,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配合,做好学生的预防接种证查验、补种工作。
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第一阶段汇报 篇4
第一阶段汇报
(2011年10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近年来,在省卫生厅的领导和省疾控中心的指导下,我市按照国家、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和加强麻疹防控工作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部门配合,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免疫规划管理,全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免疫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受麻疹发病规律、部分地区重点人群免疫规划工作落实不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今年麻疹发病出现回升,截止10月24日,今年我市共报告麻疹病例76例,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入托入学人员11例,占报告病例数的14.5%,包括大中专院校7例;外来人员28例,占36.8%。下面我将我市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岛市现辖7区5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现建有预防接种门诊173个。2010年统计人口数为871.51万,出生儿童数约7.19万。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免疫规划工作,将其作 1
为民生工程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任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不断提高,“七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使我市计划免疫针对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效保护了广大儿童的身心健 康。制定下发了《2006-2012年青岛市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10-2012年青岛市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确定了加速麻疹控制的目标,维持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在高水平,建立了完善的麻疹监测和免疫水平监测系统。加大了对预防接种门诊的管理力度,注重冷链运转管理、安全注射和免疫监测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杜绝了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了预防接种门诊的硬件建设,我市已经建立起11所数字化温馨预防接种门诊。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推进麻疹强化免疫活动 市政府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非常重视,市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药监局六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2011年青岛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以及技术指导小组、疑似异常反应调查处理小组,并于10月8日召开了全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启动会暨培训班,要求各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与沟通,落实目标责任,确保接种工作安全顺利进行。为做
好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强化免疫工作,10月9日市卫生局联合市 工委、市教育局召开大中专院校相关负责人专题会议,统一部署大中专院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得到了各大中专院校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学生的接种工作快速推进。
三、广泛宣传,加大培训力度。
为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安全有序,市疾控中心于10月8日对各区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认真学习了省、市工作方案和有关文件,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和安排,各区市疾控中心也按照工作布置对辖区内接种门诊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我市通过媒体宣传,悬挂宣传横幅、绘制宣传牌、发放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近期在媒体宣传3次,印制宣传画600份、宣传单50万份。市及区市疾控中心开通了咨询电话及时解答市民的咨询。
四、加强保障措施,推动强化免疫工作顺利开展。认真做好疫苗、注射器器材、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各区市疾控中心在摸清应种人群数量之后确定疫苗和注射器的需要量,并做好疫苗和注射器领发、登记,保证疫苗的供应和质量。由于此次强化免疫人群比较特殊,各单位充分做好了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我市已于10月8日完成知情同意书、摸底登记表下发,10月10日完成疫苗和宣传材料及有关表格下发。
接种点的设置是整个强化免疫活动的关键,各级均制订
了详细的接种点设置计划,对增设的临时接种点,均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备案。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我市今年共设置接种点333个,其中常规接种点168个,临时接种点165个,流动接种组98个。各接种点至少配备5名以上的接种人员,每个临时接种点至少配备现场组织员、现场记录员和现场接种员等3名工作人员。所有接种人员均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各门诊所需的各种消毒药械、体检器材、急救药品、注射器等已全部供应到位,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各级结合强化免疫特点和本地实际,制定了疫苗强化免疫风险沟通预案,严格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要求,全面做好了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监测报告与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强化督导检查,保障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市卫生局已制定了《青岛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督导方案》,成立了以市卫生局、市疾病中心和区市疾控中心人员组成的督导小组,督导小组将严格按照督导方案的要 求,对我市2010年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进行督导,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从督导检查情况来看,各区市充分认识到了本次强化免疫活动的重要性,认真贯彻了省、市精神,按照我市制定的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强化免疫工作。各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了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组织
开展了逐级培训,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各区市工作正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开展。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我市麻疹强化摸底大中专学生295045人,流动人口51606人,已接种192459人次,完成率55.5%。
六、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区市仍存在专项经费不到位的问题;
二是由于流动人口缺乏统一管理,需要公安、工商、建委、劳保等多部门配合,使得流动人口摸底进展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市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正在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我们将以此次全省督导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措施,查找薄弱环节,进行再动员、再发动,如期完成此次强化免疫活动,并保证工作质量,确保以区市为单位,目标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为如期完成消除麻疹的目标,为保护全市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5
处理预案
一、目的
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以下简称 AEFI)监测报告,及时妥善处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 AEFI,分析评价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安全性,保证麻疹强化免疫的顺利实施。
二、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AEFI 包括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应。
三、报告
(一)报告范围。
AEFI 报告范围按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 1、24 小时内发生: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 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2、5 天内发生:如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3、15 天内发生: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4、3 个月内发生: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臂丛神经炎、格林巴 利综合征等。
5、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 AEFI。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 AEFI 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报告程序。
AEFI 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 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 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 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 AEFI 时,责任报告 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 2 小时内向所在地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 2 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 AEFI 后 48 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 AEFI、对社会 有重大影响的 AEFI 时,在 2 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 AEFI 登记表》,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监测机构应当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 AEFI 报告信息。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的 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四、调查诊断
(一)核实报告。
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 AEFI 报告后,应核实 AEFI 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经核实后属于报告范围的 AEFI 均需调查。
(二)调查。
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接到 AEFI 报告后 48 小时内组织专家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调查开始后 3 日内初步完成《AEFI 个案调查表》的填写,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 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 AEFI,由市级或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的 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
(三)资料收集。
1、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
础疾病等)、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
2、预防接种资料
(1)疫苗进货渠道、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购销记录;(2)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贮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送达基层接种单位前的贮存情况;
(3)疫苗的种类、生产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供应或销售单位)、领取日期、同批次疫苗的感官性状;
(4)接种服务组织形式、接种现场情况、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
(5)接种实施情况、接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 苗何时用完;
(6)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的来源、注射操作是否规范;(7)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病 情况。
(四)诊断。
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 AEFI 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 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 AEFI,由市级或自治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AEFI 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 30 天内尽早作出。调查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查诊断结论。
调查诊断怀疑引起 AEFI 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相关疫苗质量进行检验,出具检验结果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药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将疫苗质量检测结果向相关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
当现有实验室资料不能满足 AEFI 诊断时,应当根据调查诊断专家组的意见,采集相关标本,并送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对于需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死亡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尸检。
(五)调查报告。
对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 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 AEFI,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调查开始 后 3 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向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向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上一级药品 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上报 AEFI初步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对 AEFI 的描述,AEFI 的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疫苗和预防接种 组织实施情况,AEFI 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AEFI 的原因分析,对 AEFI 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等。
(六)AEFI 分类。
AEFI 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 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 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 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五、分析评价与信息交流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维护管理,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应当共享 AEFI 监测个案信息。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 AEFI 调查诊断进展和结果,随时对 AEFI 个案报告信息和调查报告内容进行订正和补充。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 AEFI 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日分析报告制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着重于分析评价 AEFI 发生情况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并将分析评价情况上报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反馈;药品 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着重于分析评价疫苗质量等相关问题,并将分析评价情况上报同级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和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同时向下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反馈。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实时跟踪 AEFI 监测信息。如发现重大不良事件、疫苗安全性相关问题等情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检验机构等各部门之间及时进行信息交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向疫苗生产企业通报。
六、处置措施
(一)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辖区麻疹疫苗接种人数,评估 AEFI 发生情况,制定 AEFI医疗救治方案,做好 AEFI 急救准备,并指定专门的医疗机构负责严重 AEFI 病例的救治,协助开展 AEFI 的调查诊断。
(二)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受种者一次性补偿。各省应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程序 和补偿标准,及时对异常反应进行补偿。
(三)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 AEFI 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 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 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七、媒体沟通
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建立媒体沟通机制,引导媒体对 AEFI 作出客观报导,澄清 事实真相,消除公众对预防接种安全性的担忧。
(一)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发言人制度,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发布信息或接受采访。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与媒体沟通,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三)密切关注舆情信息,及时对不实报道和谣言予以澄清,防 止事态扩大。
八、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沟通
接种工作坚持“知情同意”的原则,在接种前,接种者应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等,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完毕后,要求受种者在现场留观 30 分钟,并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接种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及方式等。
如发生 AEFI,在对受种者进行积极救治的同时,应及时就事件发生原因等问题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进行耐心解释,对事件处置的相关政策进行说明,并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疏导。
附件2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总结
参考提纲
一、背景
本地区近年消除麻疹工作进展(麻疹疫情特点及相关工作);2010年强化免疫开展时间、针对目标人群等。
二、前期准备情况
(一)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启动会议、发文、方案制定与下发等情况;政府参与程度、动员各部门参加和支持情况,本级及全省强化免疫各项工作经费落实及使用情况;强化免疫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疑似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成立情况、主要成员组成及工作运转情况。
(二)经费投入
各级接种劳务补助经费、工作经费投入及落实情况(参照全区强化免疫实施方案完成附件)。
(三)人员培训
全区开展培训情况,包括自治区级培训,各盟市、旗县级开展的培训方式、内容及培训人数等,(参照2010年全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附件)。
(四)疫苗与冷链
强化免疫疫苗采购和具体使用数量,接收和分发方式,冷链保障、运转情况。
(五)社会动员与风险沟通
社会宣传与动员:实际采取的宣传动员方式(如报刊、广播电视、告家长通知书、宣传画、宣传单、横幅、出版画、墙报及其他)及相应数量,(参照2010年全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附件)。
风险沟通开展情况。
(六)摸底调查
目标儿童摸底调查开展方法、摸底儿童数等。
三、接种实施与结果
(一)接种点设置与现场接种
各地接种点设置方法、数量、参与人数等;现场组织与实施情况;强化免疫前后减毒类活疫苗接种安排情况,(参照2010年全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附件)。
(二)接种完成情况
各盟市接种人数,报告接种率(包括分年龄组接种人数、接种率);全区以盟市、旗县区为单位接种率情况(参照2010年全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附件)。
(三)督导与评估
各级督导组织方法、实际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情况。各盟市接种率快速评估开展情况及汇总数据(调查人数、应种人数、实种人数);
各盟市参与的快速评估情况(评估旗县数;开展入户调查的乡镇、非入户调查的评估点、评估学校数及各评估点的评估结果),参照全区强化免疫实施方案。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整个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实施过程及截止现场接种完成后2个月的AEFI发生情况,(参照2010年全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附件)。
四、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本次强化免疫所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麻疹强化免疫宣传口号 篇6
麻疹强化免疫宣传口号
一、横幅宣传口号:
1、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现 2012 年消除麻疹!
2、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实现 2012 年消除麻疹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宣传标语口号
1、免费接种麻疹疫苗,保护身体健康
2、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免费接种麻疹疫苗
3、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控制消除麻疹发病
4、麻疹强化免疫,利国利民利己
5、一分预防胜于十二分治疗,请积极参与麻疹疫苗强化接种。
6、为了您的健康,请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7、疾病——健康的大敌,疫苗——预防的武器
8、一针疫苗一片心,预防接种献爱心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年龄为8个月~14岁, 均需强化接种, 且无接种禁忌证的486例健康儿童。
1.2 方法
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复溶后用1.0 m L注射器取0.5 m L备用。嘱家属协助暴露孩子注射部位, 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 用75%酒精消毒皮肤, 待干后, 皮下注射。
2 结果
本组486例麻疹疫苗接种者, 经门诊随访7个月, 均未见有相关病例的患儿, 有效地预防了麻疹的发生。
3 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全程护理
3.1 参加培训
医护人员参加长治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技术培训, 熟练掌握安全注射和预防接种常见异常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3.2 为目标患儿摸底造册
采用板报和电话通知等方式, 在我院预防接种门诊对年龄在8个月~14岁儿童建卡建薄, 无论有无免疫史, 于规定时间到门诊接种麻疹疫苗, 将摸底儿童情况登记造册, 并上报疾控中心。
3.3 严格查对
(1) 认真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 询问健康状况, 有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或者对鸡蛋等有过敏史的儿童不得接种; (2) 检查疫苗的标签、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本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 如发现颜色变紫、变黄, 安瓿有裂纹, 标签不清或溶解后呈浑浊状态的均不能使用。
3.4 使用前充分复溶
由于使用的是2人份冻干麻疹活疫苗, 应在加入1 m L无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 取0.5 m L待用, 安瓿开启后超过30 m in, 不得再使用。注意在启开安瓿和注射时, 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3.5 接种室准备
注射疫苗前要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 开窗通气,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种后留观30 m in, 并要告知儿童家长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3.6 接种后的护理
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1) 注射当天, 注射部位不要用水洗, 保持干燥, 避免感染; (2) 接种后应让儿童好好休息, 不要剧烈运动, 防止着凉; (3) 避免小儿用手搔抓注射部位; (4) 多饮水, 以促进机体代谢; (5) 叮嘱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主要是红、肿、热、痛等症状, 一般不做处理, 让其慢慢吸收;全身反应主要是发热和皮疹, 体温大于38℃应服退热药, 如果是疫苗反应, 应会在24 h~48 h之内自行退热, 若高热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反应, 应及时送医院诊治。皮疹主要有荨麻疹和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日发生, 轻症口服扑尔敏或息斯敏治疗, 重症及时送医院诊治。
486例儿童有2例在接种的当天晚上出现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给予口服息斯敏, 外用炉甘石洗剂, 第2天皮疹明显好转, 第3天痊愈。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8
工作小结
为了实现我国承诺将于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要求和布置,根据县卫生局、教育局联合召开的“焉耆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学校、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培训会”的培训要求,为确保我校8个月-6岁的学生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对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实施阶段接种安排,对此项工作进行具体的布置安排,各部门按要求如期完成此项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按上级文件精神,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传达文件精神,对全校师生进行培训1次,让全校师生知道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的重要性。
2、校保健室对全校师生进行题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麻疹预防》等利用电子显示屏进行麻疹知道的宣传。
3、全校对需要接种麻疹疫苗的学生进行登记造册,上报疾控中心,配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好本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2011年12月16日到12月24日顺利完成全校162人接种任务,接种率达92.1%,因过敏,哮喘和已接种免疫球蛋白外出等原因不能接种13人,我们按要求完成此项工作。
为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学校一直重视卫生工作,努力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白云卫生院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总结 篇9
为了确保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通知》及区卫生局《巴州区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院制定了《巴州镇白云卫生院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实施细则》。在区卫生局领导下我院于2010年9月11日—20日开展麻疹强化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卫生院成立了以鲜文华院长为组长的麻疹强化免疫领导小组和麻疹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以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诊断小组。
二、宣传发动及人员培训
我院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据统计共发放宣传单(接种通知书)400余张、广告横幅3条、黑板报8期次。共培训村医10余人次。并于9月4日召开麻疹强化免疫动员大会,卫生院鲜文华院长对各村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进行具体安排,从宣传动员、数据统计、现场接种等具体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将工作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务必将接种工作落到实处。
三、麻疹强化免疫督导检查
我院派出督导人员2人对全乡麻疹强化免疫摸底、接种实施、资料汇总、接种后快速接种率调查等工作进行全程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即时指导更正。确保了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科学、规范、安全的进行。
四、部门协作,安全接种
在接种工作中,共设立固定接种点8个,临时固定接种点2个。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使此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参与人员共计28人次;其中村级接种人员14人次,乡级6人次,乡级督导8人次。严格按照接种要求,把好了疫苗的发放关,接种登记关,安全接种关,注射器回收关,全乡共接种281人次,接种率达100%,无一例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有力地保障了辖区适龄儿童的身心健康。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10
关键词:强化免疫,儿童家长,接受意愿,影响因素
麻疹疫苗对减少麻疹发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麻疹疫苗普种也是未来消灭麻疹的重要举措。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从2000—2010年, 全球麻疹估计死亡病例减少了74%, 从2000年的535 300估计死亡病例降至2010年的139 300估计死亡病例[1]。进而,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2年提出到2020年之前在全球至少5个区域实现消灭麻疹的目标[2]。强化免疫是消除麻疹的有力补充措施, 国内外研究均已证实, 麻疹强化免疫对控制麻疹具有显著的效果[3,4]。我国于2010年9—10月间首次开展了全国范围针对适龄儿童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适龄儿童人群, 无论既往麻疹免疫史及患病史如何, 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儿童, 均接种1剂次 (0.5 ml) 麻疹疫苗[5]。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麻疹强化免疫评估调查数据, 对我国6省儿童家长强化免疫接受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各级各类强化免疫工作提供信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 抽取东部的江苏省、福建省, 中部的安徽省、江西省, 西部的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 在每个省抽取2个县 (区) , 每个县 (区) 抽取3个乡镇 (街道) , 每个乡镇 (街道) 抽取5个村 (社区) 。每村 (社区) 内, 按照户口花名册随机抽取20户有接种麻疹疫苗适龄儿童的家庭, 每个家庭内调查1名儿童的直系亲属。总共在6省抽取180个村 (街道) , 调查城乡儿童家长共3 609人。
1.2 方法
由调研团队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 内容包括3部分: (1) 调查对象个人及其家庭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及家庭收入等。 (2) 调查对象对麻疹相关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 包括:是否知道麻疹疾病;是否知道如何预防麻疹以及是否知道麻疹疫苗3个问题。本文将均知晓3个问题的个体作为认知良好个体, 任一项不知晓则归为认知不足个体。 (3) 调查对象家中适龄儿童参加2010年全国麻疹强化免疫情况, 包括:强化免疫前获得有关宣传信息情况;服务满意度情况;未来强化免疫的接受意愿等内容。其中, 家长对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接受意愿题目设置为:“如果明年再给孩子接种一次强化麻疹疫苗, 您是否愿意”。本文以此为因变量, 通过差异检验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探讨强化免疫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分析
调研定量资料收集完成后, 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二次录入。经过数据逻辑校对和整理后,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率的计算、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儿童家长中, 男性占37.2%, 女性占62.8%;城市人口占24.9%, 农村人口占75.1%。平均年龄为 (40.49±12.99) 岁, 最小年龄为20岁, 最大年龄为82岁。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3.4%, 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9%。职业方面, 务农者占63.4%, 非务农者占31.5%, 无业者占5.1%。调查对象平均家庭人均年收入为 (8 247.80±4 433.70) 元。本研究中, 收入情况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为衡量指标, 取五分位点, 分为低收入组 (<4 500元) , 中低收入组 (4 500~6 599元) , 中等收入组 (6 600~8 199元) , 中高收入组 (8 200~10 999元) 和高收入组 (≥1 1000元) 。
2.2 儿童家长麻疹强化免疫接受意愿
全部调查家长中, 接受意愿为94.8% (3 421/3 609) , 其中, 城市家长的接受意愿为85.0% (764/899) ;农村家长的接受意愿为98.0% (2 657/2 710) 。从不同地域来看, 东、中和西部儿童家长接受意愿分别为93.6% (1 125/1 202) 、96.1% (1 154/1 201) 、94.7% (1 142/1 206) 。
2.3 儿童家长麻疹强化免疫接受意愿差异检验
对城乡、地域、文化程度、年龄、职业、家庭人均年收入、认知情况及服务满意度不同居民的接受意愿进行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城市家长接受意愿低于农村家长;东部家长接受意愿最低, 中部最高;文化程度高者接受意愿低;务农者接受意愿较高, 无业者较低;家庭人均年收入高者接受意愿低;认知良好者接受意愿高于认知不足者;对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接种服务满意者接受意愿高于不满意者。不同性别、不同儿童性别及在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过程中是否获得有关宣传信息的家长接受意愿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4 儿童家长麻疹强化免疫接受意愿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第二年是否愿意再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作为因变量 (愿意=1;不愿意=0) , 各因素为自变量, 进行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前剔除法筛选变量, 以α=0.05作为进入模型标准, 以α=0.10作为剔除变量标准。多因素分析确认的强化免疫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包括:城乡情况、地域、文化程度、职业、对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服务的满意度和对麻疹预防的认知水平, 见表2。
2.5 儿童家长不愿意再参加麻疹强化免疫的原因
不愿意再参加麻疹强化免疫的儿童家长中, 56.4% (106/188) 的家长不愿意再为孩子接种麻疹疫苗的原因为“已经接种过麻疹疫苗, 不需要再接种”;27.7% (52/188) 的家长不愿意再为孩子接种麻疹疫苗的原因为“担心副反应”。
3 讨论
居民具有良好的接种意愿是强化免疫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整体上, 我国城乡儿童家长对麻疹强化免疫的接受度较高, 94.8%的适龄儿童家长愿意按照要求再次为儿童接种麻疹强化疫苗。
具体来看, 通过差异检验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农村家长强化免疫接受意愿高于城市家长;东部发达地区的家长接受意愿较低;拥有大专以上较高学历的儿童家长接受意愿最低。这一结果结合儿童家长不愿意让儿童再次接种麻疹强化疫苗的原因来看, 一方面反映出东部发达区域和城市地区常规免疫工作基础相对较好, 很多儿童家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了足够针次的麻疹疫苗, 不愿意再参加强化免疫;另一方面反映出在较发达的区域,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接种副反应风险的规避意识增强, 影响家长对儿童接种疫苗的态度。正如在一些发达国家, 对接种副反应的担心已经成为儿童家长拒绝或推迟为儿童接种疫苗的主要原因[6]。鉴于此, 应针对这部分人群, 做好风险沟通工作, 通过正面舆论引导和接种人员讲解使家长对接种风险有正确的估计, 从而提高其参与意愿。而对于基础免疫工作相对薄弱以及, 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落后地区, 则应继续加强基本免疫知识的普及。
人
本研究结果显示:⑴对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接种服务满意的家长更倾向于让儿童在未来再次接种强化疫苗。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和接种单位应重视提高接种服务质量。⑵认知不足的家长接受意愿较低, 提示加强有关传染疾病和疫苗知识普及工作。⑶接受过强化免疫宣传的居民并没有表现出更好的接受意愿, 一定程度表明目前的免疫宣传工作的途径和方式还需完善, 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imons E, Ferrari M, Fricks J, et al.Assessment of the 2010 global measles mortality reduction goal:results from a model of surveillance data[J].The Lancet, 2012, 379 (9832) :2173-2178
[2]WHO.Global measles and rubella strategic plan:2012—2020[R].Geneva:WHO 2012.
[3]Vijayaraghavan M, Martin R, Sangrujee N, et al.Measles supplemental immunization activities improve measles vaccine coverage and equity:Evidence from Kenya, 2002[J].Health Policy, 2007, 83 (1) :27-36.
[4]孙群英, 黎海芪, 徐捷.强化免疫对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 (3) :307-310.
[5]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0]124号[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81/201008/48328.htm.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11
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实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我乡根据区政府、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的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以及有关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要求认真执行,在全乡范围内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我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作出的工作总结如下:
在区政府和区卫生局及区疾控中心的领导下,我乡依据上级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方案,按照会议精神,向院领导汇报,并成立了麻疹强化免疫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各村卫生所长会议和各中小学校校长会议,并按照平顶山市湛河区平湛卫《2010》60号关于《2010年湛河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认真贯彻执行对1995年10月1日---2009年12月31 日期间出生的儿童,无论既往麻疹免疫史及患病史如何,无麻疹疫苗禁忌症者均接种1剂次(0.5ml)麻疹疫苗。为了进一步完善,合理工作,全乡35个行政村的8月龄以上至14岁以下散居儿童由卫生所所长负责进行摸底调查,并于9月8日前完成摸底任务,并设立了以村卫生所为临时接种点,全乡9月1日----8日共摸底调查4024名儿童;全乡29个中小学幼儿园由各中小学、幼儿园抽调专人负责摸底调查,并以各个中小学、幼儿园设立临时接种点,由曹镇乡中心校专门抽调一名同志负责此项工作,9月1日----8日共摸底调查4112名学生,全乡合计0---14岁儿童摸底调查8136人,按照上级的部署,我乡从11日至27日开始全面实施接种工作,各行政村的儿童由村卫生所所长负责本村应种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接种,乡卫生院研究决定抽调专业人员负责本辖区应种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的麻疹疫苗强化接种,接种点设在各学校会议室或办公室,经过13天的努力工作,应种8136名儿童,实种7708名儿童,接种率达94.7%,其中未中人数:禁忌症56人、拒绝接种267人、缓种73人、其他原因未种32人,合计428人。我乡共领取麻疹强化疫苗4770支,使用4231支,剩余539支。本次接种工作是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认真执行,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由于按照要求,正确实施预防接种,严格操作,无出现一例异常反应。
为更进一步加强完善2006年---2012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为消除麻疹疫情的发生,加强对麻疹病例的进一步认识,提高全民意识,只有接种麻疹疫苗,才能更好的消除和控制麻疹病例,搞好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认识麻疹病例的危害性。因为麻疹是一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易引起暴发流行,所以提高全乡群众对麻疹疾病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性,至关重要,只有开展全民性对8月龄---14岁儿童的麻疹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才能控制麻疹病例的发生,在今后的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2012年前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
曹镇乡卫生院预防保健科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12
强化免疫活动总结
为迅速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保护易感人群,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开展2011 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应急化免疫活动的通知》,决定于2011年在全区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总结
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开展2011 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应急化免疫活动的通知 2011年9月21日在乡政府安排动员大会。
1、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卫生院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计划、安排、实施、监督和检查。各镇街要确定辖区内的薄弱地区和薄弱人群,重点给予人力与物资投入。
2、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和异常反应调查处理小组 市卫生局要成立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理小组,及时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调查、处理等工作。市疾控中心具体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疫苗分发、现场指导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对重点区域,特别是集贸市场、流动人口集聚地和农村等薄弱地区的强化免疫必须高度重视,确保服苗工作的真正落实。并成立强化免疫技
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
3、开展人员培训和动员宣传
乡卫生院参与这次强化免疫活动的医务人员和村医进行培训在医务人员30人,村医27人、临时意义15个接种员;强化免疫对象、时间、指标;组织实施程序;宣传动员方法;应种人群摸底登记方法、要求;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各种表格的填写和上报;督导、评价与总结要求。
灭脊髓灰质炎知识的宣传。、张贴通知、宣传广告、宣传栏,宣传单8000张,横幅16个,板报15个、召开干部群众会议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车站、流动人口等外来人口聚集地运用广播、标语、传单和宣传车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特别是流动儿童监护人知晓脊髓灰质炎的危害性,了解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知识,提高接种疫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风险沟通和应对,加强对相关突发事件及舆情的监测。
4.摸底情况:
活动期间,各镇街在主要街道至少悬挂一幅标语,接种点(包括临时接种点)要设立醒目的标识和强化免疫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告知等。
摸底工作任务分工:农村儿童的摸底由村干部、村医负责;在巴扎里面的各机关在医务人员登记承担。摸底登记时间:2011年9月19日-
2011年9月21日在本地合流动人口全部登记,已摸底人数9763人,2011年9月20在是指空中提供11000人份疫苗。已接种人10036人。
已摸底人数9763人.已接种人数10036人数接种率102%。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卫生院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 篇13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以下简称信息系统) V 2.32 (江苏省金卫信公司开发) , 导出南岗乡适龄儿童建卡数据库、2008年11月1日—2009年2月9日间麻疹常规及强化免疫接种数据库、现场核实数据库。
1.2 对象及方法
1.2.1 对象
为强化免疫适龄儿童, 即2004年1月1日—2008年5月1日出生的儿童。
1.2.2 方法
强化免疫接种免费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2人/支) 和麻风腮三联苗, 麻腮二联及麻风二联苗为Ⅱ类收费疫苗。免疫程序:首针为满8月龄儿童, 第2针为满18~24月龄儿童[1]。
强化免疫时间是2009年1月16—24日, 核实评估时间是2009年2月12—14日。
1.3 核实内容及组织
按照南岗乡摸底数据表数据, 参考信息系统导出儿童建卡数据库, 挨门逐户查找核实每个村适龄儿童建卡、乡摸底情况、麻疹强化免疫等信息。邀请金卫信公司技术人员配合现场系统使用指导及数据导出。市疾控中心抽调14名, 灌云县疾控中心抽调8名, 南岗乡抽调6名, 共28名人员组成15个调查组, 对该乡15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的适龄儿童建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情况进行核实评估。
1.4 数据整理
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 用EpiInfo 3.3.2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适龄儿童建卡信息
2.1.1 基本情况
南岗乡位于灌云县西南方向15km处, 西面及南面与宿迁市的沭阳县相邻, 15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 10798户, 约42 230人。该乡2007年3月份开展安装并使用信息系统, 按要求录入了2005年1月1日以后出生儿童的建卡及接种数信息, 同时在接种时补录2004年出生儿童的接种信息。2.1.2儿童建卡情况信息系统中导出2004年1月1日—2008年5月1日儿童建卡数为2 614人, 经审核剔除该数据库中重卡148人、信息不详56人和死亡3人, 则该数据库为2 407人, 见表1。
2.2 南岗乡接种门诊运作
2.2.1 接种门诊运行周期南岗乡防保所接种门诊为每旬的第7、8、9天, 每月开诊3次共9d。
2.2.2 含麻疹疫苗免疫接种
该乡2008年11月—2009年2月9日间共完成含麻疹疫苗常规及强化免疫1 590人, 其中适龄儿童接种1 469人, 占接种人数的92.4%;8~18月龄儿童首针麻疹接种比为74.9%, 18~60月龄儿童第2针接种比为46.1%;60月龄以上儿童首针接种比为100%, 由于没有录入2004年出生儿童的免疫信息, 导致60月龄以上儿童缺失第2针、第3针接种信息, 见表2。
同期该乡防保所给当地8月~5岁儿童接种了302人份Ⅱ类有价麻腮二联疫苗 (以下简称二联) , 接种数据没有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因此, 该期间该乡共接种1 892人份含麻疹疫苗 (包含了2月内重复接种、外来及流动接种人数) 。
2.3 核实评估
2.3.1 建卡评估
对统计2 407名适龄儿童建卡调查, 剔除外来接种、外出及迁出儿童318人, 该乡常住儿童应建卡为2 089人, 实建卡为1 980人, 建卡率为94.8%;新查出未建卡适龄儿童109名, 漏卡率为5.2% (109/2 089) , 见表3。
2.3.2 摸底评估
该乡在麻疹强化免疫前对全乡适龄儿童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2009年1月12—15日) , 经核实, 该乡在强化免疫前共摸出适龄儿童1 555人, 占信息系统导出数据库2 407人的64.6%;720人未摸出, 占29.9%;132人漏摸 (指没有去调查而遗漏的居民儿童) , 占5.5%, 见表2。
该乡常住应建卡儿童摸出1 396人 (剔除外来接种、外出和迁出数) , 建卡儿童摸出率为66.8% (1 396/2 089) , 其中漏卡儿童仅摸出2.8%。
2.3.3 强化免疫评估
核实该乡23个自热村适龄儿童麻疹强化免疫1350人, 比该乡接种数据库少了119人。与建卡数据库统计人数比较, 强化免疫接种比为56.1%;与该乡摸底人数比较, 强化接种比为86.8%, 见表3、表4。
注:接种比1=强化人数/统计人数;接种比2=强化人数/摸底人数。
注:接种比1=接种人数/统计人数;接种比2=接种人数/摸底人数。
强化免疫前2个月内常规免疫162人、二联免疫302人, 按照强化免疫方案的要求, 这部分儿童为非应种对象, 则应种儿童为1 625人 (2 089-162-302) ;剔除2月内常规免疫及二联免疫重复接种的93人, 剔除外来接种、外出及迁出接种11人, 增加2009年2月1—14日间补种的140人, 则该乡实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人数为1 386人 (1 350-93-11+140) , 调整接种率为85.3% (1 386/1 625) 。
该乡对摸出的66.9%、未摸出的34.2%、漏卡的47.7%的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见表5, 说明摸出人群和强化免疫接种儿童是动态变化的。
2.3.4 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原因
对强化免疫期间未强化免疫的350名常住儿童进行调查, 38.3%的儿童家长不知道2009年1月16日开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18.0%的儿童在强化免疫期间有禁忌证 (主要为发热、感冒等) , 17.7%的儿童家长没有时间去乡接种门诊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10.0%的儿童在强化免疫期间随父母外出或不在家, 仅有2.3%的家长拒绝接种麻疹疫苗。
350名未接种儿童, 从2月1—14日补种了140人。按不同年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针次统计, 91.0%的儿童通过补种完成麻疹疫苗首针次接种, 82.4%的儿童完成第2针次接种。8~18月龄儿童中有34.5%、18~60月龄儿童中有59.9%仍未接种或接种史不明。
3 讨论
计划免疫接种门诊推广普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有利于接种资料的汇总、统计及上报, 提高接种门诊的工作效率, 但该信息系统尚不能及时发现和提示接种儿童的重卡、重名等情况。
农村地区儿童父母外出打工, 常由祖父母或亲属带领儿童完成免疫接种, 不带、忘带或没有接种证 (卡) 的情况较常见, 都划为临时接种对象, 故出现重卡、重名及信息不全等情况。
调查中了解到乡防保所人员少、待遇低、工作多且杂, 审核清理接种数据库的积极性不高是造成儿童重卡、信息不全的主要原因。
经核实该乡适龄儿童的漏卡率为5.2%。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该乡常住建卡儿童摸出率为66.8% (1 396/2 089) , 说明该乡常住适龄儿童摸底不彻底。
按照《灌云县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的要求, 强化免疫接种率目标为95%及以上, 该乡麻疹强化免疫期间共接种1 350人, 与统计人数比较, 接种比为56.1%;与该乡摸底人数比较, 接种比为86.8%;经调整, 该乡常住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为85.3%, 均未达到95%的目标。
38.3%的未强化免疫儿童家长不知道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 18.0%的儿童在强化免疫期间有禁忌证 (主要为发热、感冒等) , 家长拒绝接种的仅为2.3%, 说明该乡在宣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形式和力度上欠缺。
按江苏省免疫规划的要求, 8~18月龄儿童麻疹疫苗首针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 该乡麻疹疫苗接种数据库中显示8~18月龄儿童麻疹疫苗首针接种比仅为74.9%, 18月龄以上儿童麻疹疫苗第2针接种比为46.1% (均包括了强化免疫接种人数) , 因此, 该乡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率均低于95%的目标, 造成了麻疹易感人群的积累, 一旦有输入性病例, 在局部地区可引起麻疹的暴发流行。
建议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健全流动儿童监测系统, 不断升级信息系统的智能化, 定期清理临时接种和重卡, 提高儿童建卡率。教育群众对《儿童预防接种证》要妥善保管, 及时补发丢失的《接种证》, 填补适龄儿童接种信息。不断提高乡村两级防保人员待遇, 促进农村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发展。
(志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罗会民主任医师、安志杰主任医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羊海涛副主任医师、马福宝主任医师指导;灌云县南岗乡卫生院的合作与支持;北华大学实习学生王伟、张莹、盂洋同学;蚌埠医学院实习学生杨瑞、陈晓娇、沈钧、唐小东同学)
摘要:目的 评估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乡2009年1月16—24日间8月龄~5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效果。方法 对该乡23个自然村的2 089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情况进行挨门逐户摸底核实, 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结果 核实了该乡常住适龄儿童2 089名, 建卡率为94.8%, 重卡148人。通过摸底统计,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常住建卡儿童的百分率为66.8%。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1 350人, 与建卡数据库统计人数比较, 接种比为56.1%;与乡摸底人数比较, 接种比为86.8%。经调整, 该乡常住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为85.3%, 均低于要求的≥95%的目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2月内接种儿童中有93名儿童重复接种。38.3%未种儿童家长反映不知道麻疹强化接种, 2.3%的未种儿童家长拒绝接种。结论 南岗乡使用信息系统开展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有重卡、接种信息不全及漏卡现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摸底不实, 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未达到标准的要求, 因此, 该乡应加强适龄儿童基础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适龄儿童建卡及流动监测工作, 按要求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提高接种率及接种及时性, 以控制麻疹高发态势。
关键词: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评估
参考文献
【小学强化麻疹免疫活动方案】推荐阅读: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活动接种通知单06-26
疫苗强化免疫接种论文06-07
小学英语单词强化练习10-24
“三强化三提升”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09-10
小学新学期强化常规教育管理工作计划01-05
强化方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