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质量控制制度(共8篇)
原材料质量控制制度 篇1
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制梁场文件
中铁四六广梁[2006]14号
关于印发《中铁四局六公司广州制梁场原材料 采购质量控制制度》的通知
梁场所属各部室、班组:
为加强广州制梁场采购原、辅材料、零部件的质量控制,确保进场材料质量达到规范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特制定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制梁场“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制度”,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附: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制度
二00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中铁四局六公司广州制梁场原材料采购
质量控制制度
物资机械部长:负责本工程的物资管理工作。
材料工程师保存公司和局项目经理部发布的合格物资分承包方名录,并从中选择合格物资分承包方,采购所需物资。
做好物资采购计划,明确质量、技术要求和供应日期要求,填写《物资申请计划表》、《物资采购计划表》,根据所采购物资类别权限报局项目经理部和六公司,经审批后实施。
进场原材料由物资机械部进行适当的标识,以防止不同规格的材料混用,可采取区域存放的方式进行标识。
对箱梁预制所用的钢筋、预应力材料、水泥、外加剂及防水材料等物资由物资机械部建立追溯表,追溯表应表明生产厂家、生产批号、发料单号、使用部位。
主题词:原材料质量控制
抄送:公司生产部、中铁四局新广州站经理部、存档。
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制梁场办公室2006年9月27日印发打字:田英杰校对:石志远共印6份
原材料质量控制制度 篇2
处于21世纪的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面临着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工程质量事故, 其中高速公路的质量最为关键。高速公路的原材料是决定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 在多年的材料质量控制实践工作中, 工程人员深知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因此, 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 应建立系统的施工材料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贯彻落实高速公路原材料的质量标准, 规范施工现场管理, 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避免或者减小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1 影响高速公路原材料质量的因素
(1) 随意堆放原材料, 没有任何秩序, 没有设置相应的标识牌, 外加管理不到位, 特别是常用的施工材料水泥、钢材等如果受潮或者被腐蚀, 性质将会发生改变, 造成原材料的严重浪费。
(2) 原材料检验不及时, 漏检现象时常发生, 以不合格材料冒充合格材料投入生产使用, 给工程质量带来了巨大影响。
(3) 一些用于填筑路基的土质材料, 没有进行相应的土壤检查判断, 特别容易留下路基质量隐患。
(4) 一些施工材料没有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采购, 尤其是钢筋等主要材料, 如果焊接焊缝不合格或者未及时进行检测控制, 将会引起工程质量事故。
(5) 对于涵管、预制大梁等半成品材料没有进行及时检测, 为了追赶工期直接将其安装在构造物上, 也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工程质量事故。
2 高速公路常用材料的检验内容
原材料是高速公路的物质基础, 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 因此, 一定要落实质量控制的各项工作, 使用优质的施工原材料, 辅以科学、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精湛的施工技术, 切实保障高速公路质量。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经常使用的钢材、水泥、粉煤灰、砂、碎石、回填土和石油沥青等, 首先应该明确材料的检测项目, 才能正确判断材料合格与否;其次, 应该掌握材料的检测频率, 具体内容如下。
2.1 高速公路常用材料的检测项目
(1) 钢筋原材料:拉力试验、冷弯试验、多次重复弯曲试验。
(2) 水泥:检测胶凝强度、稳定性、初始胶凝时间、最终胶凝时间。
(3) 钢筋焊接:抗拉试验。
(4) 煤粉灰:检测细度、需要水量比例和烧矢量。
(5) 砂: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含量、挤压标准值。
(6) 碎石:在砂检测项目的基础上, 还应进行针片状含量的检测。
(7) 回填土料:液塑限试验、击实及回弹模量、承载比试验。
2.2 高速公路原材料的检测频率
(1) 钢筋原材料的检测应以相同厂家、炉编号、交货状态和相同进入施工现场时间, 每60 t为一个验收批次, 如果少于60 t时, 根据一个验收批次进行检测, 有序进行钢筋的物理和化学成分的各项检验, 如有任何一项不符合钢筋的技术指标, 须再取两倍样本进行复检, 如果仍有一项指标不合格, 那么最终验收钢筋的判断结果就是不合格。杜绝使用不合格的钢筋, 同时做出配套的处理报告, 规避不合格原材料掺杂至其余批量中。
(2) 用袋包装水泥的检测应该以相同水泥厂家、标号、生产时间和相同进入施工现场时间, 每200 t为一个验收批次, 少于200 t时, 仍应按照一个验收批次进行检测。
(3) 散装水泥应以同一水泥厂家生产的相同品种和标号的水泥, 以一次进入施工现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批, 保证一批总量小于500 t。另外, 还应检查水泥是否在有效使用期内, 这主要是因为水泥有效期一般较短, 主要在三个月内, 格外注意硅酸盐水泥的有效期在六个月内, 对于超过有效期的水泥一定要进行复检, 且保证不间断施工的工程相邻两次水泥的检验时间不超出有效使用期。
(4) 砂、碎石的检测应以相同产地、规格和相同时间进入施工现场的每400 m3或者600 t为一个验收批次, 少于400 m3或者600 t时, 也应按照一批次验收检测。
(5) 石油沥青的检测应以同一产地、同一品种、同一标号, 每20 t为一个验收批次, 少于20 t时, 也应按照一个验收批次进行检测。
(6) 粉煤灰的检测应以200 t相同等级, 同一厂家的粉煤灰为一个验收批次, 少于200 t时, 也应按照一个验收批次完成检测, 对于粉煤灰的计量按照干灰标准进行重量计算。
(7) 对于高速公路路基填筑土方的压实程度的检测, 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 待压实层表面没有车轮痕迹时, 每2000 m3检测8处, 不足2000 m3时, 保证至少检测两处。
(8) 外加剂一定要配备生产厂家的质量合格证书, 质量合格证书中应清晰注明厂家名称、产品名称、包装情况、质量、出厂时间和使用说明书, 使用外加剂之前按照每次进厂的数量检测其性能。
3 高速公路常用材料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据相关统计, 在高速公路原材料方面的经费投入达到工程造价的40%以上。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降低原材料经费投入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因此, 选择优质、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和经济实惠的原材料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结合多年的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经验, 总结了如下常用材料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 严格按照相应的施工计划和施工规范要求, 稳步有序将施工材料运入施工现场, 依据总体平面布置中的具体要求合理分类, 然后堆放, 并准备好防雨覆盖措施, 格外小心易吸潮变质的材料。
(2) 对于涵管、预制梁等半成品构件, 在取得供货商的产品合格证书和检验报告后方可订货, 并进行采样试验, 合理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
(3) 深入调查土料场蕴藏数量及开采、运输条件, 并对水泥、钢筋、沥青、砂砾、生石灰等主要材料进行室内检验, 并配备具体的检验报告。
(4) 注重路基改良土的质量, 首先应进行土场调查、土壤分类、土壤塑性指数等各类指标试验, 同时确定各种用土的重型击实标准。
(5) 保证砼构造物中所使用钢筋的各项指标 (品种、规格和型号) 满足施工文件中的要求, 施工技术标准应与颁布标准相符, 焊条和预埋件的规格、型号、质量一定要符合施工设计要求。
(6) 在仓库和施工现场中堆放材料的位置应设置标识牌, 注明种类、产地、规格、检验状态, 保证原材料的可控性, 并做到可追溯性。
4 结语
高速公路原材料是决定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在具体的质量控制工作中, 应加强抽检和检验工作, 有效结合目测和检测, 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并保证其完整, 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 明确材料管理各项工作内容, 制定详细的材料管理准则,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试验标准和检验程序, 在检测工作中坚持科学、严谨、公正的原则, 保证高速公路原材料质量, 促进高速公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守杰.浅谈高速公路原材料质量管理的几点措施[J].江西煤炭科技, 2006, (3) .
[2]刘丽波.浅谈高速公路材料质量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 34 (5) .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混凝土;原材料;抽样送检;配合比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粗细骨料、外加剂、矿物质混合材料,按比例配制,经过均匀拌制,振捣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混凝土施工质量好坏,往往取决于工艺水平、施工队伍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等诸多因素,但我认为,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首先必须从源头抓起,也就是从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抓起。
一 水泥
1.1 水泥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高强混凝土应优先选择高标号水泥进行试配。
1.2 水泥在进场时必须检查其出厂合格证,使用前必须进行抽样送检。对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水泥,以一次进厂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批。散装水泥:一批的总量不得超过500t。随机地从不少于3格车罐中采取等量水泥,经混合搅拌均匀,从中称取不少于12㎏水泥作为检验试样。袋装水泥:一批的总量不得超过200t。随机地从不少于20袋中各采取等量水泥,经搅拌均匀后,从中称取不少于12㎏水泥作为检验试样。
1.3 水泥的保管及储存:入库的水泥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分别堆放,并进行标识,做到先到先用,并防止混掺使用;为防止水泥受潮,现场仓库应尽量密封,包装水泥存放时,应垫起离地约30cm,离墙亦应在30cm以上,堆放高度一般不要超过12包,临时露天存放水泥也应用防雨蓬布盖严,底板要垫高,并采取防潮措施,一般可用油纸、油毡或油布铺垫。
二 砂
2.1 粒径在5mm以下的岩石颗粒,称为天然砂,砂子也称为细骨料,砂子分为粗砂、中砂、细砂。按产地不同,天然砂可分为河砂、海砂、山砂。细骨料砂,要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其重点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细度模数应在3.7-1.62之间,细度模数 粗砂3.7~3.1,中砂3.0~2.3,细砂2.2~1.62。
2.2 砂的含泥量为粒径小于0.080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对有抗冻、抗渗或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其泥含量不应大于3.0%;有害物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
2.3 在混凝土拌制时,应跟踪检查各批次进场砂的质量,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样送检。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8份(每份11kg以上),组成一组样品。砂子试验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一进厂时间,每400m?或600t时为一验收批,不足该数量的以一批论,送检取样数量为22kg。
三 石子
3.1 粗骨料石子分为碎石和卵石,根据其粒径大小又分为大石子和小石子,小石子粒径为0.5-20mm,大石子粒径为20mm-40mm,根据混凝土中是否加入大石子又可把混凝土的配比分为一级配和二级配;颗粒级配为连续粒级;骨料中不能有黄皮石子,粘泥块泥蛋,大泥块,大颗粒石子;泵送混凝土用石子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10%;页岩含量越少越好(因为页岩的强度较低,并且针片状含量较高)。
3.2 对进场的石子质检人员和试验员应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及最大粒径。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在料堆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各由均匀分布的五个不同部位取得,共抽取大致相等的15份组成一组样品。试验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一进厂时间,每400m?或600t时为一验收批,不足该数量的以一批论,送检取样数量根据石子的最大粒径而定,石子最大粒径为10mm~20mm抽样送检数量为40kg。石子最大粒径31.5mm~40mm抽样送检数量为80kg。
四 水
按照水源,水可以分为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多种,拌制混凝土及混凝土的养护宜采用饮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常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矿物盐类,如果用于混凝土,则必须先进行检验。海水因含有大量氯盐,不得用于混凝土中。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均因水质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作为混凝土用水。凡是不能饮用的水,应在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污水、工业废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1%的水,不能用于拌制混凝土。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用水,更要着重控制。
五 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的特点是品种多、掺量小,在混凝土改性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它的应用技术、品种选择较其他工程材料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合理地选用混凝土外加剂、如何正确掌握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控制其质量对建筑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5.1 外加剂的选择:外加剂的品种应根据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验及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严禁使用对人体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应进行外加剂适应性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不同外加剂混合使用时,应注意其相容性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应进行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5.2 随着混凝土制品日益增多的品种和建筑结构复杂化、大型化,对混凝土外加剂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一是要使用正规厂家的产品。二是使用前要进行试配、试检,混凝土外加剂应与工程所用水泥全部相适应、相匹配,混凝土性能等有关指标应满足施工要求。三是应注意混凝土外加剂使用有效日期、防止过期失效。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得随意添加,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应大力推广使用新型的复合型混凝土外加剂,以适应先进的施工工艺的多种要求。
5.3 外加剂产品出厂时应提供产品说明书。产品匀质性指标的控制值应在相关的技术资料中明示。外加剂的检测报告应提供足够的技术及质量信息;检测结果应有明确的结论,如有不合格项应明确指出。
八 结语
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研究 篇4
摘要:产品的质量贯穿于生产和运作的各个环节中,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把好外购原材料的质量关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本文将通过2008年发生的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出企业在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方面的存在的制度缺乏的问题,接着将以制造企业原材料采购的主要流程为线索,即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原材料的入库检验、入库原材料的存储质量控制,分析制造企业的产品在源头上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注意的环节,为制造企业和质量控制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点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原材料;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Of Outsourcing Raw Materials In Enterprises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throughout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ll aspec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also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And the good quality of raw materials purchased to ensure and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a key.This article will occur in 2008 failed because of the quality of raw materials caused by substandard quality of products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 raises in regard to raw materi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 the abs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followed by manufacturers of raw materials will be procured The main processes for the clue, the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warehousing inspection, warehousing storage of raw materials quality control,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quality control at the sourc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inks for the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control research that scholars of their own.Key Words: Raw Material;Quality;Control 1 引言
2008年,中国出现的影响最大的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事件非“三鹿奶粉”事件莫属。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名。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1.1 问题的提出
2008年乳业危机背后隐藏的一系列深刻问题:那些有毒、有害的制品是怎么生产和流通的?为什么可以轻易流通到食品生产领域?监管体系是否亟待完善?立法是否亟待匹配?美国在数度食品危机后,从制度上建立起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我们为什么不能?
从食品安全可以看出,产品质量问题在中国已是多么重大而严峻的问题。外危及国家声誉,内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假茅台摆上国宴,到肾结石直指婴儿,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因此,仅仅针对一个企业采取整治措施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从生产和流通环节入手,让产品生产和加工者无法轻易将质量不过关的产品销售到市场上,从源头上杜绝流入;然后借鉴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产品监督检验机制,用制度做保障,严把质量关。
质量是贯穿于产品生产和运作的各个环节,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现代工业生产是在广泛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水平越高,专业程度越高,外协、外购物资就越多。由于组成产品的零部件很多,外购原材料或零部件占有相当的比例,外购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高低,因此把好外购原材料的质量关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在开创初期阶段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外购材料的质量问题而造成整体产品质量下滑,不仅影响企业批量化了的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返修、退货等,还严重的损害了企业的发展和信誉,增加了无谓的制造成本。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原材料采购是企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材料的质量对企业产品的质量特性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对产品的性能、可信性、安全性、经济性、环境等方面的质量特性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最终影响着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做好原材料采购工作,保证原材料质量是控制企业产品质量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加强原材料采购质量的控制,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合格产品和次品的产生,稳定产品质量,同时能有效降低企业因返工而产生的大量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2008年,出现了如“三鹿奶粉”,“蛆柑”等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而造成企业可信赖度严重下降,更使消费者受到了伤害。这不应该仅仅只是把责任归咎于原材料生产者的经营道德低下,更重要的是对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质量控制问题敲响了警钟。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白:原材料的质量是企业产品的血液,它贯穿着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存储、消费等每一个环节。
本文通过对企业在原材料外包模式下的质量控制的研究,尝试找出企业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对企业生产合格产品以及消费者消费放心产品做出一点贡献。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文通过提出问题、理论借鉴、问题分析、问题应对,最后得出结论。将通过2008年发生的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案例引出企业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问题。运用《生产运作与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理论,《物流管理》中的物流管理理论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理论及方法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原材料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分析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找出可能产生产品质量问题的环节,再结合上部分的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寻求解决办法。在分析企业业务流程的问题基础上,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为企业提供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中应该注意的环节,以及出现问题后该如何改进。2 外购原材料质量控制概述 2.1质量控制含义
2.1.1 已有的质量控制含义
ISO8402:1994国际标准“3.4质量控制”的定义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ISO9000:2000国际标准“3.2.10质量控制”的定义:“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笔者认为,这两个质量控制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几个问题(1)未给出质量控制的依据;(2)未给出质量控制的客体;(3)未给出质量控制的方法;(4)“满足质量要求”不确切,应当是“达到质量要求” 2.1.2 质量控制的含义
笔者将质量控制的含义总结为:为达到质量要求,依据规定要求对过程、资源、方法、条件、产品和服务,实施持续监视、检查、测量,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改进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称为质量控制。这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印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 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它与有否合同无关,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质量检验从属于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活动。在外购原材料的情况下,质量检验显得尤为重要。2.1.3 质量控制中的“见证点”和“停止点”
在国际上,质量控制对象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和监督控制要求不同,可以设置“见证点”或“停止点”。“见证点”和“停止点”都是质量控制点,由于它们的重要性或其质量后果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它们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也不同。
见证点,见证点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如下:(1)提供原材料的单位(供应商)在达到某个见证点之前的一定时间,书面通知监理人员,说明将到达该见证点的时间,请监理人员届时进行见证和监督。在原材料的采购中,主要就是原材料入厂时的抽查检验。(2)监理人员收到通知后,应记录下收到该通知的日期并签字。(3)监理人员应在约定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见证检验,做好记录并签字。(4)原材料提供方须等到监理人员到达现场做好见证和检验后方可将材料入库。(5)如果监理人员在此前已经到达现场检查,并将有关意见做了记录,则原材料提供方需根据意见采取改进措施,或提出意见。
停止点,停止点是重要性高于见证点的质量控制点,它通常是针对“特殊过程”或“特殊工艺”而言。凡列为停止点的控制对象,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控制点到来之前通知监理方派人对控制点实施监控,如果监理方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监督、检查,提供原材料的单位应停止进入该控制点相应的工序,并按合同规定等待监理方,未经认可不能越过该点继续活动。通常用书面形式批准其继续进行,但也可以按商定的授权制度批准其继续进行。2.2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质量管理强调一切以“预防为主”,原材料质量问题的“预防”和“把关”自然就成了入厂检验的重要职能之一。并且入厂材料的质量控制属于事前控制,是避免损失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自然会有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在国家标准GB3935·1-83中对质量的监督有了明确的定义,即根据政府法规法令,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活动,其目的是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政府法规、技术规范正确、顺利地实行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发展的需要。有外购原材料的企业,最容易出质量问题的环节就是原材料的入厂环节,因此,加强原材料的入厂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ISO9000-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原材料的入厂检验列为重要内容加以强调,“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它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入厂检验主要针对供应本企业加工或装配用的原材料、毛坯、半成品、外购件、外协件所进行的入厂检验。目的在于掌握进厂原材料、外购(协)件的质量状况,以便区别,保证最终产品质量,起到监督保证的作用。
原材料的入厂质量检验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它的工作为企业研究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原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 2.3.1 供应商质量控制
要激励供应商提供更好的原材料,就必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没有合理的评价方法,就不可能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这将大大挫伤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从而对原材料的质量造成影响。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主要指标或问题,比如交货质量是否改善,提前期是否缩短,交货的准时率是否提高等。
2.3.2 入厂原材料质量控制
从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并非可以万事大吉。供应商合格,只表明该供应商具备了提供质量相对比较稳定的原材料的基本条件,其实际到货的原材料数量是否存在短缺,质量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不能肯定。因此,原材料入厂前,还应按照以下要求严格把好入厂质量关。2.3.3 入库原材料质量控制
供应商将原材料送到厂部,通过检验后即可入库存放,但并不表示原材料的质量就能完全保证产品制造时使用的质量,因为将原材料放在库房中,经过长时间的存储,不合理的存储方式或使用管理方式就会导致企业原材料在仓库中质量下降,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产品生产所需质量的要求,因此,做好入库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也是做好原材料质量控制的一部分。2.3.4 服务质量控制
服务是指为满足用户需要和使用者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服务主要表现为无形产品,它往往表现为与有形产品的制造和提供相联系。对于材料质量控制,服务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是了解使用中存在问题和新的要求,以改进材料采购规范和质量管理,促进供应商的管理水平提升;二是提供正确使用材料、正确选用材料的知识;三是处理使用中的质量问题并向供货厂家追索赔偿。服务是保证材料合格、适用,达到用户满意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4 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
PDCA循环本来是属于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基本工作方法。但企业的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做PDCA的管理。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做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的工作方法进行,这以工作方法简称为PDCA循环。P(plan)是计划阶段,D(do)是执行阶段,C(check)是检查阶段,A(action)是处理阶段。
其中P(计划)阶段有四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所存在的质量问题。(2)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3)找出原因中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而A(处理)阶段有两个步骤:(1)巩固提高,就是将成功经验就行整理,以巩固提高。(2)将本工作循环没有处理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提交到下一工作循环去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PDCA循环的各个阶段中,都存在小PDCA循环。3 企业原材料质量控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供应商评价标准不科学合理
尽管供应商的来料质量对企业的最终产品如此重要,但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来料质量管理的实际运作中,往往面临价格和交期的双重压力,甚至不得不为了它们做出牺牲质量的让步,这将使得企业的最终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不同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凭经验的企业由于对供应商的选择往往只凭经验,基本上谈不上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对供应商资源的素质往往难以作出真实的评价,因此来料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而另一类企业是将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流于形式,虽然也有一些质量控制的规则和程序,但缺乏正确的控制战略指导,存在盲目性,例如只关注供应商的批次合格率,响应速度和品质异常时才处理等,不关心整个供应商的流程和持续的改善。
3.2 重视检验结果,忽略改进
一直以来,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相关部门一直在做产品检验,但是都忽略了 一个重要问题:质量标准没有改进。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美国市场上出售的婴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一,中国台湾地区为百万分之0.5,中国大陆为百万分之2.5,同样都是人体吸收,中国质检只达到一个人体能够接受的最大值,却没有精益求精。虽然美国食品及药管局等机构研究认为,摄入微量的三聚氰胺(百万分之2.5)对人的身体无害,但由于三聚氰胺已引起消费者广泛恐慌,所以中国有必要实行苛刻的检测标准,以便消除消费者的顾虑,让消费者早日回归到正常的消费状态。况且,美国食品及药管局也指出,婴儿食品中绝对不能含有三聚氰胺。同时,中国食品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出国门是必然选择。如果不实行苛刻的检测标准,就无法进入加拿大、韩国这样检测标准苛刻的国家的市场。食品企业更应该看到,各国食品检测标准绝对不是越来越松,只能是越来越严,因此我们必须改进。3.3 重视事前检验,忽略事后服务
“顾客服务”一度被认为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饭店等)的观念,现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推动整个工商业界向前发展、追求卓越的一种理念。进入90年代以来,顾客服务已经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最终武器。服务性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是让顾客满意,使企业获利,而顾客的满意度源于他们对服务质量的评价。
在现代的企业内部,也存在着服务。上一道工序的产品,就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因此,企业将原材料购入仓库后,即成为第一道工序的原材料。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就是对下一道工序的服务内容之一。4 质量控制应对策略和方法 4.1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4.1.1供应商的选择标准
短期标准:选择供应商的短期标准主要有:商品质量合适、价格水平低、交货及时、整体服务水平好。
合适的商品质量,采购商品的质量合乎采购单位的要求是采购单位进行商品采购时首先要考虑的条件。较低的成本,成本不仅仅包括采购价格,而且包括原料或零部件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支出。及时交货,供应商能否按约定的交货期限和交货条件组织供货,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因此交货时间也是选择供应商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整体服务水平好,供应商的整体服务水平是指供应商内部各作业环节能够配合购买者的能力与态度。
长期标准:选择供应商的长期标准主要考虑下列4个方面,第一,供应商内部组 织是否完善,供应商内部组织与管理关系到日后供应商供货效率和服务质量。第二,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采购商在评价供应商是否符合要求时,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看供应商是否采用相应的质量体系。第三,供应商内部机器设备是否先进以及保养情况如何从供应商机器设备的新旧程度和保养情况就可以看出管理者对生产机器、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以及内部管理的好坏。第四,供应商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
4.1.2 选择供应商的步骤
不同的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所采用的步骤会有差别,但基本的步骤应包含下列几个方面。建立评价小组,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小组以控制和实施供应商评价。组员来自采购、生产、财务、技术、市场等部门,组员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制造商企业和供应商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支持;确定全部供应商名单,通过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以及采购人员、销售人员或行业杂志、网站等媒介渠道了解市场上能提供所需物品的供应商;列出评估指标并确定权重,在短期标准与长期标准中,每个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对不同的企业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在进行评估指标权重设计时也应不同;评价供应商,评价供应商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在收集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4.1.3 供应商的评价
对供应商的评价共包含两个程序:一是对供应商作出初步筛选;二是对供应商实地考察。在对供应商进行初步筛选时,首要的任务是:要使用统一标准的供应商情况登记表,来管理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包括 供应商的注册地、注册资金、主要股东结构、生产场地、设备、人员、主要产品、主要客户、生产能力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评估其工艺能力、供应的稳定性、资源的可靠性及其综合竞争能力。在这些供应商中,剔除明显不适合进一步合作的供应商后,就能得出一个供应商考察名录。接着,要安排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必要时在审核团队方面,可以邀请质量部门和工艺工程师一起参与,他们不仅会带来专业的知识与经验,共同审核的经历也会有助于公司内部的沟通和协调。
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重要因素之后,就可以给每个供应商打出综合评分,选择出合格的供应商。
4.2 原材料入库检验及原材料的定期检验 4.2.1 原材料的分类
原材料对企业产品的生产至关重要,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总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厂家或不法商贩,将伪劣产品推向市场,即使某些正规厂家,由于自身管理漏洞或其他原因,也可能使一些劣质产品流入市场。这些伪劣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构成了重大质量或安全隐患,成为了产品生产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另外,采购回的原材料如果控制不当,也直接影响产品生产的质量。如何防止伪劣或变质的原材料流入生产线,是每个企业需要研究的课题。
生产原材料应实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企业需要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但不同的原材料对生产的产品质量影响不同。为便于进行采购质量重点控制,应按原材料对产品生产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将原材料进行分类管理。一般分为三类:
A类原材料: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产品生产质量带来直接、重大影响(例如对产品关键功能、性能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原材料。
B类原材料: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给产品质量带来间接或较重要影响的原材料。
C类原材料:指一般为辅助件,对产品质量影响一般或轻微的原材料。4.2.2 严格原材料入厂检验
从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并非可以万事大吉。供应商合格,只表明该供应商具备了提供质量相对比较稳定的原材料的基本条件,其实际到货的原材料数量是否存在短缺,质量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不能肯定。因此,原材料入厂前,还应按照以下要求严格把好入厂质量关。
原材料进货检验,可按不同情况进行A、B、C分类,A类是关键的,必检;B类是重要的,可以全检或抽检;C类是一般的,可以实行抽检或免检。这样,既要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检验工作量。成批进货检验既可在供货单位进行,也可在购货单位进行,但为保证检验的工作质量,防止漏检和错检,一般应制定“入库检验指导书”或“入库检验细则”,其形式和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或规定。进货物料经检验合格后,检验人员应做好检验记录并在入库单签字或盖章,及时通知库房收货,做好保管工作。如检验后不合格,应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办好全部退货或处理工作(退货或处理具体工作可由归口责任部门负责)。对于原材料、辅材料的入厂检验,往往要进行理化检验,如分析化学成份、机械性能试验、全面组织鉴定等工作,验收时要着重材质、规格、批号等是否符合规定。4.2.3 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
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是许多企业容易忽视、但很重要的环节。对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可以发现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质量在稳定方面是否有规律,也为下一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以后对供应商的选择、调整,提供重要的信息、甚至依据。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A类原材料一般每月应进行一次;B类原材料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C类原材料每年应进行一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试用、测试等验收结果统计分析;供应商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的处理整改情况等。
4.3 入库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防止入库的原材料变质,是原材料采购过程控制的继续,关键要做好如下管理工作。
4.3.1 对仓储原材料的管理
对库存原材料尤其是A类原材料,应经常进行检查,做到“十不”,即不潮、不腐、不锈、不霉、不烂、不变、不坏、不冻、不损、不蛀。4.3.2 库房环境的管理
库房内货架、物品应摆放合理,过道通畅,门窗无破损,做到“三净”(地面、门窗、货架),无杂物、无垃圾、无灰尘。4.3.3 仓库原材料的堆码与遮盖
堆码和遮盖也是保证库存原材料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库存原材料必须依据其性能、储存要求进行合理堆码和遮盖。特别考虑A类原材料性能、包装质量、仓库地面情况,采取适当的码垛方法,达到防汛、防潮目的。4.3.4 原材料的检查
原材料进入库房,在验收、码垛的同时,要根据原材料分类及维护保养要求进行保养控制,即应进行定期或经常性检查,及时消除、处理隐患。4.3.5 原材料的出库管理
应遵守“先进先出”原则,特别应对仓储期长,货堆大,难以检查的原材料进行关注,要及时将这类原材料出库。同时,规范出入库过程行为,避免搬运过程对原材料质量造成损害。4.4服务质量控制
服务质量控制有四个过程:首先是购入原料时必须遵循法律要求、道德要求,选 购适合消费者地合格或优秀原料;其次是生产时期的服务,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要求与职业道德,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或优秀的;第三是销售时期的控制,对于已经过期的产品坚决不予销售,对于不合格产品坚决不予销售;最后是销售后的产品售后服务,优秀的企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是能够做好售后服务的企业。这四个过程的控制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质检部门做到严格要求、控制,更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控制。当然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监督,比如新闻媒体、比如消费者自己,我们应该对包括产品、服务态度在内的服务进行严格要求,对劣质服务“零容忍”。但是这里面最需要的则是法律的完善,目前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悬而不决,有时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可依,企业也就钻这样的漏洞。而且服务质量控制还需要企业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结论 5.1 结论
在外购材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影响原材料质量的环节,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现的质量环节就是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原材料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运作流程,对供应商质量管理,原材料入厂检验环节,原材料的入库存储环节以及在整个原材料的质量保持做了研究。中小型企业在还未建立起自己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之前,应注意对供应商的科学合理的选择,在原材料的入厂检验及入库后的质量保持要高度重视,同时提高服务意识,保证企业的生产用料质量合格。5.2 适用条件
因为大型企业都拥有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运输质量控制,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控制等,所以本论文的研究成果适用于还未建立真正的原材料质量控制体系的中小型企业的原材料采购。
参考文献:
[1] 徐 斌,蔡三发,刘敏.基于供应链的原材料质量控制研究[J].现代工商,2005,24(1):48—51.[2] 孙宝银,采购管理模式探讨[J].工厂管理,2000,(2):35-36.[3] 黄 菊,制造业供应商系统绩效评价方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5,(6):615-619.11 [4] 徐 芳,曾德高.现代企业采购管理[J].物流科技,2006,(9):143—144.[5] 邵正宇,鞠远萍,勾 频.供应链模式下制造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模糊方法[J].中国市场,2007,(6):30-31.[6] 李翔迅.制造企业材料采购质量管理重点[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0):74-75.[4] 韦福祥.《服务质量 评价与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游关军.用ISO9000系列标准控制原材料的采购质量[J].山西建筑,2000,(1):122-123.[6] 王伟.轿车生产企业外购零部件的质量管理[J].汽车工业研究,2008,(10):24-29.[7] 程吕远.谈原材料的质量控制[J].建设监理,1998,(4):23-24.[8] 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 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李明奎,王生平.采购管理简单讲[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1.[12] 龚园华,吴嵋山,王国才.采购与供应链[M].负担大学出版社,2005,5.[13] 王开园.浅论设计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J].企业管理,2009,(1):55-57.[14] 刘志学.关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一些认识[J].物流技术,2002,(40):17-21.[15] S·托马斯·福斯特.质量管理:集成的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谢企华.企业竞争新焦点——战略供应链[J].企业家论坛,2005,(1).[17] 姜佳男,林大庆,高俊山.大型钢铁企业原燃料供应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8] 尹
项目质量控制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制度化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本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有效实施工程造价咨询质量全面管理,严格落实质量控制责任制,充分保证工程造价咨询成果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对工程造价咨询过程和成果的质量实施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校核后交造价部主任检查初审、专职复核人复核、造价咨询副总经理审核的三级质量控制程序。
第三条工程造价咨询相关人员在开展造价咨询业务时均需执行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四条 公司出具造价咨询成果,实行逐级审核制,由各级审核人员审核后,方可签发出具咨询成果。
第五条 各级审核人员应当按照以下基本要求审核咨询工作底稿: 1.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按审核要求整理项目资料送造价部主任初审确认后办理复核手续,造价部留存一份电子初审成果文件,以备核对;
2.复核人员做好复审记录,对存在问题或疑问提出复核意见,作出复核结论,不得对发现的问题私下处理而不记录在案;
3.项目负责人不参与复核本项目,复核人员不参与本人所审项目,审核人员不参与本人所审项目;
4.督促前一级审核人员及时修改、完善工作底稿。
第六条 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应在三级复核完毕,并确认已经修改、完善后,和咨询成果文件一起按发文流程由公司总经理或其授权人签发。无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或流程单上三级复核意见未落实的,一律不得出具咨询成果文件。
第三章组织方案
第七条 人员及分工:根据项目规模及难度不同,设审计组长1人,负责审计组全面工作,以及运用A0计算机审计及数据化处理;审计人员1人,负责协调项目单位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工程审计人员1-3人,负责工程量计算,核实工程造价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建设程序审计、投资控制情况审计、建设管理情况审计,并负责对勘察、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的审计。财务审计人员1人,负责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到位和使用情况审计、税费计缴情况审计、设备采购情况审计。
第四章审计难点分析
第八条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8.1审计部门人员知识、专业结构单一较难适应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性审计要求。
工程建设项目内容覆盖面广、建设过程复杂决定了审计要求的综合性,内容既涉及财务管理,又涉及工程建设管理,不仅要对结果审计,即审查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运用,对财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的真实性、合规性作出评价,更要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审计,查找工程建设项目各个管理流程的衔接部位、缺失部位、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并作出评价,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在工程建设成本形成期间,通过对人工、材料机械费等其他费用进行跟踪监控,将审计关口前移,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发现纠正损失浪费问题,并根据整改结果对项目执行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在工程竣工结算环节进行审计,可进一步核实建设项目在建设全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建设投资支出,核实各项结余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实有数,为评价项目整体效益和效果提供依据。审计内容综合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实践中审计人员又多侧重于财务审计,对工程项目管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忽略了工程建设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局限在单一的知识结构容易做出不全面、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
8.2工程建设项目的舞弊行为更加隐蔽。
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施工、竣工交付使用等整个过程涉及到很多的利益主体,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在某个过程或程序中获取不正当利益,进行营私舞弊行为。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舞弊手段多种多样,如建设方人员利用工作职务之便获取信息在材料采购、合同订立中收受回扣、佣金等商业贿赂行为;建设方为了处理不正当费用,内部管理层相互串通或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串通签定虚假合同,编制虚假预决算资料并购买发票套取现金,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还有的工程长期不结算,以工程支出之名列支不合规支出,工程效益难以保证等等。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较其它经济项目更加隐蔽,在形式上难以发现漏洞,有看似合法完整的工程资料,合乎要求的程序甚至具备正规发票,加大了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难度。因此揭露舞弊行为是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中的难点和重点。
8.3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目前缺少系统、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目前在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活动的不同阶段通常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审计主要是定性评价,主要评价项目调研程序的合规性,论证的科学性、严密性,以及有无决策失误问题等。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营期侧重于定量评价。建设期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完成额、资金平均占用额、建设工期、质量合格率、事故率、损失率、结算审减率等。运营期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品市场占有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等。
以上定量指标大多数为财务分析指标,从使用情况看,单靠财务指标并没有真正完全地反映出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成熟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比较少,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因此制约了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发展。
8.4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中上述情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8.4.1确立工程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效结合起来的工作思路,适当利用有关部门的工作成果。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对审计人员驾御财务与工程两个专业知识的技能和审计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提高现有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做好财务与工程两个专业的合理分工与协调配合显得十分重要,审计项目实施前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要求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安排财务审计与工程管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分工与合作,为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顺利实施奠定相应的专业基础。
8.4.2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内容涉及不同层面的工程技术领域,要做出恰当的高质量的审计评价,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尤其重要,必要时借助它们的工作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工程审价部门的合作,或直接从工程审价部门取得工程审定值,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二是与工程监理部门的合作,监理部门是对工程施工质量、进度进行鉴定、监督的法定部门,遇有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可向其咨询;三是与工程验收部门的合作,通过查阅验收资料有助于明确审计内容,并进行查缺补漏;四加强是与被审计单位的工程、财务、后勤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对工程建设项目全面进行了解,捕捉真实信息,并尊重对方,以理服人,理由不充分不轻易下结论。
8.5工程建设项目舞弊审计常用的方法。
由于虚假舞弊事项总有异与正常业务之处,因此审计应特别关注没有特殊情况下的单项工程成本严重超预算、利用建设资金巧立名目铺张浪费的行为等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进行实质性审查。以下是工程建设项目舞弊审计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8.5.1.观察法。
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察看,通过眼见为实,取得第一手审计资料作为审计证据,通过现场观察辨别工程的真实性是建设项目审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审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工程量的落实需要到现场去观察,丈量、测算,然后再与工程结算书比较,从而发现有无虚列工程量的舞弊行为。
8.5.2.计算法。
是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各项数据进行验算或者另行计算。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验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决算资料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当计算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记录不一致时,审计人员一般应再次验证计算过程。必要时,与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沟通不一致时,应以审计人员的计算结果为准。
8.5.3.审查复核法。
就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和审计人员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在审查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复核并进行合理的计算、验证、分析与推断。如在工程结算环节审计中对工程量计算结果的审查复核,结合图纸审查复核有无多计、重计、漏计工程量,有无人为错算、多算情况。通过审计人员理性的审查复核与分析判断作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
8.5.4对比分析法。
就是将预算数或计划数与实际数从定量的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的分析方法。在工程项目审计中对比分析法贯穿于审计活动始终,在审计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工程项目投入运营审计,通过对完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和项目效果的实际验证,确定项目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又如工程结算审计,通过审计实际测量与定额计算的工程造价值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程预结算值的比较,确定工程项目造价的真实性、正确性等。对比分析法中常用的方法是比率法,可以通过百分比、绝对比、相对比等形式表示,并根据不同的对比对象分为纵向对比、横向对比、计划与实际比、整体与部分比和综合对比。
第五章 审计风险
第九条 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被审计单位本身有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这是主要的风险,通常称为误受风险;一种是被审计单位没有错弊,而审计认为是有错弊的,这是次要的风险,通常称为误拒风险。
第十条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固有风险是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错的可能性。
第十一条 审计风险评估的工作步骤和方法。
11.1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审计风险和审计机关发表审计意见的准确程度相对应,也就是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结论有多大把握程度对应。如果把握程度低,审计就没有意义了,但也不可能100%,国际惯例也有95%、97%、99%不同的把握程度。我国审计署建议使用95%。从而审计风险就为5%(1-95%)。
11.2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的诚信和能力、财务人员的变动及其素质、业务性质、会计期间(特别是期末)的异常变动和复杂的会计处理、以前的审计结果等情况确定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三个档次高60%、中50%、低40%,也就是即使在各种情况较好,出现重要错误可能性较小情况下,固有风险的水平也应高于40%,相反只要有某种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弊,就应当将固有风险确定为100%。
11.3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评估控制风险水平;在确定控制风险时应该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经济业务以及相关控制手续的执行是否及时和有效、业务活动的记录是否完整、关键点控制是否存在、控制目标是否满足、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行、各项控制是否发挥作用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同,内部控制是管理的过程,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墙上挂的制度。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确定控制风险水平。⑷利用风险模型计算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的计算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11.4检查风险的利用;确定可接受检查风险的目的是据以设计采取什么样的实质性测试及其范围,即采用什么审计方法、确定审计时间以及抽样的规模和取得审计证据的多少。可接受检查风险越低审计的工作量越大。
11.5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及时对评估的风险和重要性水平进行调整,将整个过程记录在审计日记中。
第六章 审计质量控制
第十二条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完成咨询项目后应先进行自校,并对 初步成果的质量负责,然后交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校核。
第十三条 自校和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3.1是否完成了咨询项目计划规定的全部咨询内容和达到规定 的深度;
13.2项目咨询采用的法规、规范、标准、定额、计算方式、价格等依据是否正确、合理;
13.3.咨询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会议记要、取证等文件是否真实、充分和有效;
13.4.对咨询项目中出现的复杂事项、重大分歧、投资风险因素以及对咨询结果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初步成果是否有说明分析,判断和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足;
13.5.数据引用、数据计算、数据调整、数据评估、数据汇总是否准确;
13.6.初步结果表述是否完整一致、清晰,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第十四条 专业咨询人员对本人完成的初步成果自校确认无漏项和错误后,填写《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将未决事项和需要提请上一级校核人员重点校核的问题在《专业咨询人员报复核前需阐明问题》中说明。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应将校核后初步成果、技术文件、相关附件和《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提交造价部主任初审后办理复核手续。
造价部主任初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5.1.项目是否按委托单位及交办单约定时间内完成,如未按时间完成原因是什么;
15.2.提报复核的资料文件是否齐全,该阐明的问题是否进行了说明;
15.3.对交办时及过程中重点交待的问题是否进行了落实,对过程中汇报给部门解决的问题是否落实到位;
15.4.对报复核前阐明的问题及未决事项进行查看,提出解决意见。
15.5.对符合报复核的文件在质量控制流程单上进行签字确认。以上程序完成后由专业咨询人或项目负责人报至复核部进行复核。
第十六条 复核人是指受公司授权,对所复核项目的初步成果文件进行复核,对项目的成果文件质量负责。
第十七条
复核人复核的主要内容:
17.1.各专业的初步成果是否完成了咨询合同约定的全部内容,其深度是否达到合同要求和满足使用要求;
17.2.咨询过程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咨询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提交的技术文件和相关文件是否齐全、有效;
17.3.初步成果采用的各种规范、技术经济标准、经济参数、计算分析公式、计价依据是否正确、一致;
17.4.检验关键性的计算结果和数据间、不同专业间的相互关系; 17.5.了解有关当事人对初步结果的分歧意见及其产生原因,对分歧意见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
17.6.初步成果格式是否规范,技术文件和相关附件是否完整,表述是否严谨、清晰;
17.7.对《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校核意见进行复核或提出解决方案。第十三条 复核人发现初步成果有不准确、不完整、不可靠或错误之处,应在流程单复核记录表中记录复核意见,并在意见栏中签名后将流程单返回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并督促其修改、完善。
第十八条 复核人确认修改完善后的咨询成果无误后,将未决事项和需要提请上一级审核人员重点审核的问题在流程表意见栏中记录、签名。
第十九条 复核人将咨询成果文件、技术文件、相关附件和《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提交审核人进行审核。
第二十条 审核人负责对公司出具的咨询成果质量承担最终审核责任。第二十一条 审核人审核的主要内容:
21.1.送审咨询成果是否经过前两级人员的详细审核; 21.2.专业咨询人员、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对初步成果进行的调整、纠正、补充是否恰当和准确;
21.3.检验关键性的计算结果,对当事人分歧意见较大的结论意见进行重点复核;
21.4.专业咨询人员、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在流程表中提请审核的重点问题及处理意见是否恰当;
21.5.对未决事项作出技术决策;
21.6.咨询报告书结论是否客观、公正,表述是否严谨、清晰,是否满足委托合同约定的要求;
21.7.对咨询成果可能产生的执业风险是否予以充分考虑,是否有规避措施。
第二十二条 审核人如发现报告书草稿及相关文件有不准确、不完整、不可靠或错误之处,应在《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审核栏中进行记录,并应责成和督促相关人员予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必要时可召集项目咨询人员共同商定终审意见。
第二十三条 审核人、复核人与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对咨询成果存在较大分歧意见的,由公司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商定。
第二十四条 审核人审核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将咨询初步成果文件、技术文件、工作底稿和相关附件提交委托单位,同时向委托单位发出《征求意见函》,项目负责人或专业咨询人员根据《征求意见函》书面回复内容进行相关调整修改后报复核人、审核人进行调整说明,并报《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签发单》签署相关人员意见。
第二十五条 复核人、审核人签署终审意见后,将咨询成果文件、技术文件和相关附件提交公司总经理或授权委托人签发。
第二十六条 为保证成果质量,质量控制流程程序走完后最终上传或打印的清单或控制价需要复核人再确认一下,以防止上传清单或控制价漏传或编制说明错误等。
第二十七条 为保证成果文件质量,公司将抽出部分项目进行外聘专家审核,对查出的问题处理意见按第三十条执行。第七章 处罚措施
第二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复核人、审核人在校核专业技术人员出具的初步成果文件时,检查发现差错按以下规定处理:
由三级复核责任人在《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进行差错项记录,差错记录必须由每级复核人及专业咨询人员、项目负责人签字认可,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按三级复核流程及成果文件签发完成后,由复核人、审核人、成果文件签发人按《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评价表》内容进行质量评价得分,按得分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奖罚。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专业复核人复核出问题时,对项目负责人及专业咨询人一并进行扣分,项目负责人扣分按所负责项目的所有人员扣分进行累加,在项目负责费中进行扣罚。
第二十九条 每级复核人对本人的复核质量负责,经三级复核程序完成且成果文件签发后,由相关人员对由本人复核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得分。复核人员复核完成的成果文件报审核人员进行审核时,根据审核人记录的错项对复核人进行扣分,每一差错项扣复核人1分;审核人员审核完成后报成果文件签发时,如成果文件签发人再发现错误项时,由成果文件签发人在签发意见上记录差错内容,并根据差错项数对复核人每项扣2分、审核人每项扣4分的处罚,专业咨询人员最后得分为各级复核人员记录所有差错项累加数进行扣分。每项质量成果文件归档资料整理齐全,交到部门签署意见与档案管理人员办理档案交接手续后,该项目业务最后结束。由部门根据《工程造价咨询业务交办单》、《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评价表》、《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签发单》记录的相关内容最后核实完质量成果得分,核算出每项业务提成数额,登记好台账,并核算出复核人质量效率(最后得分除以100)、审核人(最后得分除以100)质量效率,作为发放复核人、审核人业务提成的依据。
第三十条 咨询成果文件出具后再出现质量问题的,分一下三种情况进行处理:
1、差错影响造价在1%(不含1%)之内者,不予追究;
2、差错影响造价范围在1%—3%(含1%,不含3%)者,每超0.1%(不足0.1%者按0.1%算)扣减个人提成的5%;
原材料质量控制制度 篇6
一、总则
为了加强中交四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G354营盘至紫云县城公路改扩建工程材料设备质量自检、抽检、验证管理,明确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下属改建、扩建的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项目有关部门及参建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应遵照执行。
二、质量检测
1、严格遵守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材料设备检验要求,在材料进场后,按相关标准、设计文件及采购合同对设备材料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向监理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供采购的设备/材料的产品合格证、产品说明书等质量保证文件。对检验、验收及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的设备材料缺陷进行处理。
2、质量自检程序质量检测及控制程序,严格执行质量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三检制度,建立班组自检、专职质检员自检和经理部自检的三级自检制度。坚持自检、互检和专检相结合的三检制,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查和社会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自检体系。
3、经理部由质量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全管段质量大检查,经理部技术、质检工程师、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及各工区负责人、现场技术、质检员参加,每旬、月进行。对正在施工的各项目进行逐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诀。对出现的不合格品,责成工区限期整改,视情节进行处罚。
4、施工所用的各种检验、测量、试验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核和检定,确保仪器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
5、各关键工序报检前,先按《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要求,填写各项工程检查证,各部门主管人员签字,然后报质检工程师签字后上报监理工程师到现场检查。资料不全的,不予以检查。做到不漏报、不补报,杜绝伪造、事后补填及篡改现象。
三、质量管理
1、由经理部加强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主动听取监理工程师的意见,实现“四位一体”联合创优的工作格局。
2、在雨季施工到来前,由经理部工程部制定雨季施工措施,明确施工方案,下发各部门、各班组在施工中遵照执行,确保施工质量。出现质量事故及时上报经理部,不得隐瞒不报。对于隐瞒不报出现和后果由班组自负,同时对工区处以罚款,严重者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安全质量检查评比奖罚制,验工计量质量签证制,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制,质量事故(隐患)报告处理制等质量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到施工全过程。实行质量责任制,逐级落实到工班,责任到人。
4、建立质量奖罚制度,对质量事故要严肃处理,坚持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明不放过,不分清责任不放过,责任人没受到处分不放过,没有改进措施不放过,做到奖罚分明。
四、材料设备进场检验
1、入厂的设备材料应符合订货合同的规格、数量及供货范围,包装应完整,应有出厂合格证、试验记录或材质化验单及必要的技术文件等。设备开箱验收工作,由采购单位主持,必须有监理单位、供货商、公司工程项目部参加,必要时工程管理部、设计单位和装卸部门参加,在材料、半成品及加工订货进场后,项目负责人组织专业负责人、施工队指定人员参加的联合检查验收,复核设备质量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内容:
1)设备型号、规格、数量、性能安装要求应与设计图纸相符。
2)设备安装环境及使用条件是否符合本工程具体条件。
3)设备技术性能和工作参数以及控制要求是否能满足设计规定的运行方式。
4)设备开箱时包装质量满足运输、装卸等要求。
5)开箱后清点设备及附件并应与装箱单相符合,装箱单应与合同相符合。
6)设备外型及接口应与工艺设计相符合。
7)装箱资料要齐全,一般包括:设备清单和说明书、设备总图、基础外形图和荷载图、性能曲线、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出厂检验和性能试验记录。
8)验收时由施工单位做好记录,如有设备缺陷应向监理和公司工程项目部书面汇报设备缺陷记录,并填写设备缺陷通知单,对存在的缺件和缺陷问题,应经过共同研究后做出纪要,明确责任,落实处理方法、费用和时间要求,由签订订货合同的单位执行。当有关各方在验收对设备缺件、缺陷、数量、质量、技术标准、处理方法与负责单位意见不一时,一般由施工单位主持,组织各有关方(制造厂、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讨论按合同规定予以解决。
2、按规定须进场复试的材料,外观检验合格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按规范规定进行对材料进行取样,送检验部门检验。同时,做好监理参加的见证取样工作,材料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对材料的抽样复试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3、按规定须抽检的材料、构配件是否及时抽检等。对于设备的进场验证,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专业负责人及施工队指定人员参加,进行设备的检查和调试并签字报监理验收。材料进场检验合格后,送货单由专业负责人及施工队指定人员共同签字,专业负责人负责填写《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记录》记录。参与检验的人员签字后报监理验收。
4、在进行材料、设备的检验工作完成后,相关的内业资料(质量证明文件、检测报告等DBJ01-51-2003文件要求归档的材质证明文件等)由专业负责人收集齐全后,及时整理、归档。
5、在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材料、设备,原则上应做退货处理,并进行记录,按“外埠进入不合格”进行处置,报公司材料部门。如可进行降低使用或改用做其他用途,由材料部门签署处理意见。
6、材料、设备进场检验时严格按有关验收规范执行,自检及监理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没有验收合格的材料、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否则追究当事人责任,造成损失的,对当事人进行罚款。
7、专业负责人及现场指点收货人员做好材料的品种、数量清点,进货检验后要全部入库,及时点验。
8、因进场材料检验不认真出现问题的,根据具体情况追究其责任。
9、现场材料检验、复试、报验必须及时,因不及时影响施工的,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10、合理安排生产节约使用材料,发现浪费材料现象,根据情况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五、原材料、半成品技术检验
(一)选择、确定检验和试验单位
1、根据工程建设承包合同和原材料、半成品的具体情况,在工程开工前,由公司工程项目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确定检验和试验单位。同时应得到行业与地方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认可。
2、检验和试验单位的资质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二)确定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标准
1、根据工程建设承包合同及材料、设备合同、施工图纸、技术说明、设计变更通知及制造厂的产品技术条件等有效设计文件由监理单位、工程管理部和施工单位共同确定原材料、半成品、加工配制件采用的质量标准。
(三)确定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程度
1、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颁发的有关施工验收规范、质量验评标准及有关管理制度和规定,由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共同确定原材料、半成品检验方法、检验程度。
2、焊接材料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或有关行业标准)规定的要求。
(四)根据工程部要求对提供关键的和重要的原材料、半成品的生产厂家进行考察和产品验收。对进场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验收和检验,要查以下问题:
1、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涂刷标记,防止误用;
2、通知材料管理人员该材料未经允许不得发放给任何领料人员;同时与供货商联系协商解决。
3、对不需要进行现场复验,仅需进行书面检验的的原材料、半成品,先由施工单位内部对原材料、半成品的出厂质量证明和出厂试验报告进行审核。审查合格,向监理单位提交原材料、半成品报验单(附出厂质量证明和出厂试验报告)。
4、对需进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验(即需要进行现场复验)的原材料、半成品。
5、施工单位内部对原材料、半成品、加工配制件的出厂质量证明和出厂试验报告进行审核并进行外观自检。审查,自检合格,通知监理单位到现场进行外观检验,现场取样、送样。施工单位向监理单位提交原材料、半成品、加工配制件报验单(附外观质量自检记录、监理单位现场取样见证单、出厂质量证明和出厂试验报告、复验报告等)。
6、国外进口的材料、半成品、加工配制件,除应符合合同规定的有关国家的技术标准以及生产厂家的材质证件外,还必须有我国有关商检部门的技术检验合格证件。
7、受监的金属材料、备品、备件,必须对合格证件和质量保证书进行核查。合格证件或质量保证书应标明钢号、化学成分、机械性能,必要的金相检验结果和热处理工艺。数据不全应补检。检验方法、范围、数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8、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单位提交原材料、半成品报验单(附外观质量自检记录、监理单位现场取样见证单、出厂质量证明和出厂试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签署监理意见。
9、监理工程师检查原材料、半成品的现场使用情况和跟踪监督、监理单位应定期向工程部汇报原材料、半成品技术检验情况(可在监理月报中反映)。
10、监理单位建立原材料、半成品技术检验档案。
沥青路面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篇7
1 沥青路面施工基本流程
1.1 施工前准备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 首先要进行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 其中包括沥青混合料搅拌机、发电机、装载机、光路压路机、碎石机、沥青混合料摊铺机等。根据工程量不同, 应对核心工作人员及现场技术人员、施工员等进行合理安排。施工前, 应严格检查碎石、沥青等材料, 并进行相关实验, 确保原材料质量达标。施工过程中, 应注意碎石堆放合理, 避免增加使用过程中的烘干时间, 为了避免雨水淋湿, 可以将彩布条覆盖于材料之上。此外还要高度重视施工器具的检修, 采取针对性技术手段, 确保沥青拌合楼、摊铺机、双钢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等正常使用, 避免自动供油称重计量装置出现误差。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试验与检查, 确保施工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1.2 施工基本流程
首先清扫路面, 然后开始进料, 对混合料进行加热与烘干, 并运输至现场, 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施工, 并进行人工修补接缝施工, 最后使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如在路面清扫过程中, 用扫帚无法清理掉的沥青表面边缘灰尘, 必须采用洒水车进行冲洗, 为路面环境的整洁提供强有力保障。
另外, 在加热与烘干沥青时, 一旦发现结团或“花白”问题出现于混合料中, 说明混合料质量不达标, 应及时进行处理。摊铺机在完成摊铺作业后, 如果局部路面比较粗糙或有拖痕, 要采取细料人工修补的方式予以处理。
2 沥青混凝土路面原材料质量控制
根据现行沥青混合材料的选用标准与实际建设情况可知, 同情况下将沥青路面施工原材料分为三种, 即沥青、粗细集料及矿粉填料等。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原材料的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 具体阐述如下:
2.1 沥青的质量控制
在沥青路面施工中, 沥青作为关键材料之一, 应确保选用的沥青原材料达到设计要求标准, 为其质量提供保障, 如此才能使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沥青属于有机胶凝材料, 其化学性质比较复杂, 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在沥青原材料选择中, 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规定, 对进场沥青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目前, 国内沥青蜡含量指标的稳定性不足, 因此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沥青路面施工中开始广泛运用到改性沥青, 此种材料具有耐低温、稳定性好及抗疲劳强的特点, 能够有效提高沥青路面质量。
2.2 粗细集料的质量控制
组细集料在进场时也要严格检测其质量是否达标, 尤其重点监测其加工性能以及机构性能两大指标。对粗集料, 在检测中应重点监测含泥量、针片状、粘附性及磨光值等指标, 同时还要对其筛分级配进行控制。粗集料指的是粒径超过2.36 mm的碎石, 在沥青路面中起到的作用为支撑结构重量、保持结构稳定以及抗高温变形。在检测过程中, 应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还要对沥青路面结构层厚度的匹配性予以重视;细集料指的是粒径不超过2.36 mm的碎石, 在沥青路面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是粗集料孔隙的填充以及强化沥青混凝土整体性能。在细集料的质量控制中, 应注意材料的清洁度与干燥性, 确保不含有杂质, 并选择合适的颗粒级配, 按照相关规范标准, 对泥土含量进行严格控制。
2.3 矿粉填料的质量控制
在沥青混合料结构中, 矿粉是重要的组成成分, 在沥青混合料中主要用于空隙的填充。通常情况下, 矿粉填料指的是粒径不超过0.075 mm的矿物质粉末。对于沥青路面施工而言, 根据相关施工技术标准可知, 对矿粉填料的技术标准要求往往不严格, 粒径不超过0.075 mm的通过率超过75%即可。沥青混合料如果没有充分添加矿粉, 其力学强度得不到保障, 而如果使用过度, 则会降低混合料强度、水温性以及耐久性, 因此必须对矿粉用量进行严格控制, 并选择最佳用量, 通常推荐的粉胶比以1.0~1.9为宜, 实际施工中, 1.0~1.6采用的比较广泛。矿粉填料与沥青发生作用后, 可以使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使其力学强度、水温性以及耐久性得到有效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阶段沥青碎石路面施工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因此应针对沥青碎石路面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使沥青碎石路面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摘要:本文对沥青路面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基本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并结合多年施工经验, 就沥青路面原材料的质量管理控制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原材料,质量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黎志新.沥青碎石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J].广西交通科技, 2003, 28 (6) :79-82.
[2]张永晖.沥青碎石路面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3) :196, 271.
浅谈工程材料质量控制问题 篇8
【关键词】工程材料;水泥安定性;钢筋强度
一、引言
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问题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工程材料质量,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建筑工程由于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法律、法规对其原材料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出了有别于一般商品的专门规定,为了便于施工、监理、业主掌握有关规定,本文将简单介绍工程材料质量检测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工程材料质量控制。
二、主要原材料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以下简称进场)使用前除应由供应商提交相关的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外,还应按工程设计要求、合同约定、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对规定的品种、参数,按一定的规则抽样检验,称为进场检验。
1、钢筋:钢筋进场检验以同牌号、同规格、同一出厂检验合格证不超过60t为一批,抽检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冷拉伸长率、弯曲性能四项指标;对有一、二级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进场检验某一检验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时,则应根据不同种类钢筋的抽样方法从同批钢材中再取双倍数量的试件重做该项目的检验,如仍不合格,则该批钢筋必须在监理见证下退货,并将相應记录归档备查。加倍取样复验合格的,属合格材料。
2、水泥:进场检验以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强度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水泥不超过200t为一批,散装水泥不超过500t为一批,抽检强度、凝结时间和安定性等指标。
当水泥初凝时间或安定性指标不符合有关标准时为废品,应在监理见证下退货,并将相应记录归档备查;终凝时间、细度不符合标准规定或强度低于商品强度等级规定的指标时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水泥安定性是判定水泥质量是否合格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最大,出厂检验必须合格方能用于建筑工程。
对水泥安定性的简易判定方法:
判别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有以下几种简易方法:
(1)合格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外表坚硬刺手,而安定性不合格水泥浇灌的混凝土给人以松软、冻后融化的感觉;
(2)安定性合格的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多数呈青灰色且有光亮,而不合格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多呈白色且黯淡无光;
(3)合格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与骨料的握裹力强、粘结牢,石子很难从构件表面剥离下来,而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与骨料的握裹力差、粘结力小,石子容易从混凝土的表面剥离下来。
三、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
材料进场时,还应对照设计要求进行检测验收,工程上使用的所有原材料,都必须事先审批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质监员在日常监督检查和工地巡查中,应将工程材料进场复验情况作为工作重点,进入现场的原材料与提交的资料在规格、型号、品种、编号上必须一致,每次检查中应认真核对施工记录和材料进场复验报告,查证材料进场复验频次、数量、报告结果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存在先用后检等问题。不同种类、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不同型号、不同批号的材料是否分别堆放,界限清晰,并有专人管理。对于发现问题的,应及时签发监督文书,便于追踪工程质量,对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有很大帮助,并对责任单位进行不良行为记录。
四、完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
目前,工程检测管理软件在单位质量检测上面的应用并不完善,而仅仅是成为代替手工操作的工具而已,所用软件有些系统功能较差、有些功能不全面,严重影响着工程材料的检测效率和结果。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所需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功能:系统要能够准确并及时为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供准确依据,尤其是涉及到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的不合格检验项目的数据,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传送给相关部门,有效地提高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更好地实现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对所有工程的编号、名称、委托单位、联系人、监理单位、见证单位等信息进行登记,信息将在收样管理、报告编制等子系统得到调用。为了便于管理,具体样品收样与报告发放工作往往会放在窗口进行;同时考虑到在同一界面上处理收样信息、报告发放信息,可以清晰的体现各试验项目的业务处理情况,因此该软件系统将样品的收样管理、报告发放等工作放在同一子系统中进行处理。该系统应实现钢材焊接、钢材力学、砼抗渗、砼抗压、砼抗折、砼配合比、水泥土、砂浆、砂浆配合比、砂、烧结多孔砖、烧结普通砖、石试验、水泥等多种试验类型的收样管理、报告发放管理。对于每种试验项目,系统均有独立的收样窗口,显示各自试验项目的收样信息。
五、试验误差的控制
试验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可是有个别试验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在作钢筋拉伸试验时只试验到试件出现颈缩而不将其拉至断裂,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就造成试验结果的误差,但这是工作人员所能控制的,并不属于试验误差。钢筋不拉断,其测得的伸长率较规定的试件断后伸长率要低,与标准规定相违背,这是不允许的(钢筋焊接件由于不需要测定伸长率,可在试件出现颈缩现象后停机)。试验要求必须准确,以减少误差。
六、总结
总之,要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材料本身的质量。而作为专业人员,更要以身作则,并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对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工作水平,并保证所检测材料结果的准确性,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建筑工程质量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高璋生.建筑材料检测科学性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建材,2008(6)
[2]刘克芳,王宁.小议加荷速度对建筑材料检测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
[3]刘挺,王毅红,石坚.生土墙承重的村镇房屋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6(1)
(作者单位:大连大开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原材料质量控制制度】推荐阅读:
原材料库存控制09-26
原材料损耗控制管理06-02
原材料出库管理制度06-15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08-27
「公路监理师经验」公路监理师道路与桥梁之原材料的控制要点10-24
原材料05-18
原材料供应10-16
原材料价格05-15
原材料短缺06-22
原材料选取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