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2024-10-17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共13篇)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1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在设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导学案时,课前先分析了学情,又针对学生对“三线八角”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初学几何对简单推理论证表述的困惑,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导学案:

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学生的课堂探究比作“画龙”,那么,导学提纲即是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为了突出几何教学的特点,我首先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认清“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明确由“数量关系”到“位置关系”是平行线的判定,而由“位置关系”到“数量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它们之间是“条件”、“结论”的“变位”。同时提出平行线的判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们马上指出还有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的推理,此时我向学生们给出用定义判定平行,目前,很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是平行线,但用定义我们可以说明平行线永远不相交,突出定义的双重性,而对于平行线的传递性,是我们判定平行线在不具备相关角的数量关系时常用的方法,从而学生归纳出平行线判定的四种方法,平行线的三种性质,以上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要点,辨别了知识的作用。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结合典例从(1)识图:让学生观察、交流图形中出现了哪些相关的角?比如,是否有大“F”型的同位角、大“C”型的同旁内角、大“Z”型的内错角,是否有隐含的角,比如,对顶角、邻补角、平角、直角等,使学生有方向的辨别相关的角。

(2)选知:启发学生从条件入手,结合图形中的隐含条件,你想运用哪些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里需要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由于我在典例的选编时,呈现了用角平分线定义、邻补角定义、垂直定义、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来说理,达到使学生逐步理解和选择运用所学知识。

(3)会用:在“选知”的基础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交流,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摆明条件、准确的推出结果,引导学生有理有据的推导,避免条件罗列思维混乱的表述,使学生初步感受“由因导果”的几何思想方法。

(4)辩知:此时有辨别的选用所学的定义、公理、定理,区别判定与性质;定义与公理的运用,发挥定义、公理、定理的合理作用。

(5)实践:为了较好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选用教材中运输车队两次转弯仍在同一个方向行驶以及为了给两块平行的土地灌水,挖一条水渠,应怎样挖渠使路径最短,激发学生用数学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意识,本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本节课我采用要点归纳、以题代纲、学以致用、身边数学等环节,和同学们一起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了数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们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简单推理的过程、从条件入手,结合图形中的隐含条件,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应用数学的方法。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2

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对于学习数学的学生和从事数学工作的教师来说, 猜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因为: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 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的证明之前, 你先得猜测证明的思路;你既要把观察到的结果进行综合, 然后加以类比;又要一次一次地进行尝试……我们通常得到的那个证明 (或解答) , 就是这样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发现的.”由此可见, 数学是伴随着猜想而发展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怎么强调猜想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立体几何教学所倡导的“直观感知、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教学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让学生经历操作、实验、观察, 通过分析、综合, 提出猜想, 再对猜想进行计算验证和证明, 最终形成结构优良的知识体系.基于上述理解, 我校高二数学备课组在2011学年上学期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以“用行动阐释课程理念, 向课堂要效益”为主题,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其中不乏精彩的案例, 现择其一例“人教A版必修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实录如下, 并附上个人的一些思考.

1 课例实录

1.1 引入新课——教学生猜想策略

教师打开PPT, 依次展示牛顿和波利亚的图片 (如图1) , 并简单介绍: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 英国科学家,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其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波利亚George Polya (1887—1985)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当代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 法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其名言:数学既要证明, 又要猜想!

师:由此可见猜想的重要性,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猜想之旅!我们猜想的主题是:两个平面平行有哪些性质?如何猜想呢?猜想的常见策略之一是:适当增加条件.

1.2 操作感知——运用猜想策略

师:如图2, 两个平面放在这儿能发现什么吗?

生:发现不了什么.

师:那怎么办呢?

生1:可以增加一条直线.

师:你比划给大家看看.

生1: (在黑板上边比划边说) 当直线l与平面α相交时, 也必定与平面β相交, 当l在α内时, 必与平面β平行, 当l与α平行时, l与平面β平行或在β内. (教师板书记录)

生2:可以添加两条直线, (以两只笔代替直线摆弄了一小会儿, 在教师的提示下发现)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那么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长度相等.

师:上面两位同学通过添加直线, 发现了4个结论, 其他同学还有想法吗?

生3:还可以添加平面, 如果一个平面和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 也必定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如果一个平面和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也必定和另一个相交.

(此时, 有学生在小声议论, 认为学生3发现的第二个结论没什么意义)

师:大家在议论什么?认为第二个结论没什么意义是吗?可别忘了平面相交有交线哦!……

生4:这两条交线是平行的, 比如这两本书平行摆放, 第三本书与这两本书无论怎么样相交, 上下两条边总是平行的.

师:你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吗?

生4:如果一个平面和两个平行平面相交, 那么两条交线平行.

1.3 思辨论证——在证明中学会推理

师:通过增加直线或者是平面, 同学们发现了7个结论, 严格来讲, 这7个结论只能算7个猜想, 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严格的证明, 要证明这7个猜想, 我们先要做哪些工作?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5:先要画出图形, 再根据猜想写出已知、求证, 然后才是证明.

师:对, 我们先要根据猜想的条件、结论画出图形, 再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换, 下面请第一组同学证明结论1, 2, 3, 第二组同学证明结论5, 第三组同学证明结论7.

学生独立完成证明后, 教师每组挑选一个同学的证明, 通过投影引导大家一起分析图形画的是否正确、符号语言表示是否准确、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 订正错误, 并对照检查自己的证明过程.

1.4 整理结论——在反思中建构

师: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现的结论不计其数, 但是能够作为定理、性质的却不多, 同学们想想, 要是从上面7个命题中选择一个作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你会选择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生6:我会选择第2个, 即:“若两平面平行, 那么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必定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因为由线面平行可以判定面面平行, 反过来由面面平行可以得到线面平行, 前后呼应.

生7:我会选择第7个, 即:“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么所得的两条交线互相平行.”理由是:线线平行是所有平行的基础, 能够由最复杂的面面平行得到最基本的线线平行是一种回归, 揭示了知识间的关联, 应用更加广泛.

……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 受大家刚才的启发, 我个人认为作为定理、性质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 表述简洁、明了; (2) 应用广泛; (3) 能贯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就我所知还没有看到有关这方面的一些论述,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就这个问题做些研究, 我期待将来有一天能看到在座某位同学的研究结果, 课本上是把第7个结论作为性质, 第2个结论也可以作为性质, 到今天为止, 我们研究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请大家画一个知识框图揭示三种平行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到图3的知识结构框图, 教师小结:由左至右, 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复杂的问题都是转化为简单问题进行研究, 这体现了数学中的“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由右至左是性质, 可以看出, 复杂的问题中蕴含着简单性质.

1.5 习题训练——实战中提炼方法

问题:如图4,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 F分别为AB1, BD的中点, 求证:EF∥平面BB1C1C.

师:请大家结合知识结构框图从方法的角度分析:证EF∥平面BB1C1C有哪些思路? (思考了大约一分钟)

学生8:有两个思路, 从判定的角度看只需证明直线EF与平面BB1C1C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即可, 从性质的角度来看, 只需要证明经过直线EF的某个平面与平面BB1C1C平行就好了.

师:分析得很对, 做题先要分析思路, 再动手寻找方法, 这叫“宏观上把握方向, 微观上探寻路径”, 下面请大家沿着刚才的思路写出具体的证明过程.

两个学生板演, 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完成, 再集体批改学生的板演, 交流不同的证明方法.

2 几点思考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是中学阶段从形的角度研究平行关系的最后一节内容, 学生由线线平行到线面平行, 再到面面平行, 图形渐次复杂, 但是研究的问题是不变的:如何判定?有何性质?研究的方法一以贯之的转化与化归, 既然是平行关系的收官课, 教学不能仅仅定位在性质定理的教学上, 还要凸显研究的思想方法, 构建平行关系的知识网络, 如何把这三者有机的融合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2.1 性质教学——起于猜想, 提升于选择

命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命题的获得有两种形式:呈现式和发生式两种, 前者是教师直接给出命题, 后者是在揭示命题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命题发现的方法.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图形简洁、直观,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易于学生探究, 利于采用发生式引导学生获得命题, 能较好的践行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引入就阐明:这节课我们要进行猜想之旅;猜想的常见策略是增加条件, 以确保后续的猜想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了7个猜想, 教师没有一一证明, 而是在7个猜想之后, 明确提出要求: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分组完成证明.很好的做到了自然语言、图像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 7个命题的证明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而作为性质不可能面面俱到, 选哪个命题作为性质呢?把选择权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阐明理由, 深化对知识体系的认识, 这种取舍不是简单、随意的选择, 而是通过对知识前后关联的思考、比较中, 选取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命题作为性质.

2.2 在梳理过程中建构知识网络, 凸显思想方法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是几何意义上研究平行关系的收官课, 关于平行的梳理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用框图形式勾勒出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结构、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聚三者于一图, 易于学生从整体上构建知识网络, 感悟数学研究的方法.在例题教学中, 教师不急于给出证明, 而是要求学生结合问题条件、结论和知识框图, 宏观上分析证明的思路, 在应用中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继理, 江建国.“生”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J].中国数学教育 (高中版) , 2012 (1-2) :43-45.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3

【例1】 如图,四面体ABCD中,M、E、F分别为△BAC,△ACD及△ADB的重心.

求证:(1) 平面MEF∥平面BCD;

(2) 求S△MEF∶S△DBC.

分析 本题考查面面平行的判定以及面面平行的性质。

(1) 根据重心的性质易知应该连接AM,AE,AF,再根据相似比可知△MEF的三边分别与△DBC的三边平行,进而可得结论;

(2) 因为两个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互相平行,因此,求两三角形面积之比,实质求这两个三角形对应边之比。

解 (1) 连接AM,AE及AF,分别延长使之交BC、CD、BD于G、H、P三点,由E、F、M分别为三角形的重心,

所以AMAG=AEAH=AFAP=23,所以连接GH、HP、PG,后有ME∥GH,EF∥PH,

可证ME∥平面BCD,EF∥平面BCD,

故平面EFM∥平面BCD.

(2) 由(1)知AMAG=AEAH=23,

即ME=23GH=13BD,

同理可证MF=13CD,EF=13BC,

所以△MEF∽△DBC,其相似比为1∶3,

所以S△MEF∶S△DBC=1∶9.

点拨 由于M、E、F分别是三个三角形的重心,从而联想到重心将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等分,

由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由此联想到直线ME∥GH,ME=23GH,进一步可以证明直线ME与平面BCD平行,从而使命题得证。

题型二 面面垂直问题

【例2】 (2011年江苏卷第16题)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

求证:(1) 直线EF∥平面PCD;

(2) 平面BEF⊥平面PA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考察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要证线面平行可在所

求平面内找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要证面面垂直可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一条另一平面的垂线。

证明 (1) 在△PAD中,因为E、F分别为AP,AD的中点,所以EF∥PD.

又因为EF平面PCD,PD平面PCD,所以直线EF∥平面PCD.

(2) 连接DB,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正三角形,因为F是AD的中点,所以BF⊥AD.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BF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BF⊥平面PAD.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AD.

点拨 由于E、F分别是AP、AD的中点,从而可以证明EF∥PD,由此可以证明EF与平面PCD平行。由平面PAD⊥平面ABCD可以得到直线BF⊥平面PAD,进一步可以证明两个平面垂直。

题型三 面面平行与面面垂直的综合问题

【例3】 如右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平面γ,且β位于α与γ之间.点A、D∈α,C、F∈γ,AC∩β=B,DF∩β=E.

(1) 求证:ABBC=DEEF;

(2) 设AF交β于M,AC∥\DF,α与β间距离为h′,α与γ间距离为h,当h′h的值是多少时,△BEM的面积最大?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面面平行所涉及的综合求解问题,这类问题不仅在平行时存在,同时在垂直时也存在,对同学们综合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证明(1) 连接BM、EM、BE.

∵β∥γ,平面ACF分别交β、γ于BM、CF,

∴BM∥CF.∴ABBC=AMMF,

同理,AMMF=DEEF.∴ABBC=DEEF.

(2) 由(1)知BM∥CF,

∴BMCF=ABAC=h′h.同理MEAD=h-h′h.

∴S△BEM=12CF•ADh′h1-h′hsin∠BME.

据题意知,AD与CF是异面直线,只是β在α与γ间变化位置.故CF、AD是常量,sin∠BME是AD与CF所成角的正弦值,也是常量,令h′∶h=x.只要考查函数y=x(1-x)的最值即可,显然当x=12,即h′h=12时,y=-x2+x有最大值.∴当h′h=12,即β在α、γ两平面的中间时,S△BEM最大.

点拨 要证明线段之比相等,一般可以转化为平行线问题,而求解面积的最值问题,一般可将面积表示为某一变量的函数,利用函数知识求解最值问题。

牛刀小试

1.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3,AC=AB=4,PB=PC=BC=5,

D、E分别是BC、AC的中点,F为PC上的一点,且PF∶FC=3∶1.

(1) 求证:PA⊥BC;

(2) 试在PC上确定一点G,使平面ABG∥平面DEF;

(3) 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2. 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C⊥底面ABC,AC⊥BC,D是AB的中点,且AC=BC=a,∠VDC=θ0<θ<π2.

(1) 求证:平面VAB⊥平面VCD;

(2) 试确定角θ的值,使得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π6.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朱舜水

【参考答案】

1. (1) 在△PAC中,∵PA=3,AC=4,PC=5,

∴PA2+AC2=PC2,

∴PA⊥AC,又AB=4,PB=5,PA=3,

∴在△PAB中,同理可得PA⊥AB,

∵AC∩AB=A,∴PA⊥平面ABC,

∵BC平面ABC,

∴PA⊥BC.

(2) 如图所示,取PC的中点G,连接AG,BG,

∵PF∶FC=3∶1,∴F为GC的中点.

又D、E分别为BC、AC的中点,

∴AG∥EF,BG∥FD,

又AG∩GB=G,EF∩FD=F,

∴面ABG∥面DEF,

即PC上的中点G为所求的点.

(3) VPABC=5394.

2. (1) ∵AC=BC=a,∴△ACB是等腰三角形,又D是AB的中点,∴CD⊥AB,

又VC⊥底面ABC.∴VC⊥AB.

于是AB⊥平面VCD.

又AB平面VAB,∴平面VAB⊥平面VCD.

(2) 过点C在平面VCD内作CH⊥VD于H,则由(1)知CH⊥平面VAB.

连接BH,于是∠CBH就是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依题意∠CBH=π6,所以在Rt△CHD中,CH=22asinθ;

在Rt△BHC中,CH=asinπ6=a2,∴sinθ=22.

∵0<θ<π2,∴θ=π4.

故当θ=π4时,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π6.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4

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E⊥BD于E,CF⊥BD于F.(1)求证:BE=DF;

(2)若 M、N分别为边AD、BC上的点,且DM=BN,试判断四边形MENF的形状

2.如图,▱AECF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DB经过点O,分别与AE,CF交于B,D.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F=DE,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1)求证:△ABE≌△CDF;

(2)若AC与BD交于点O,求证:AO=CO.

4.已知:如图,在△ABC中,∠BAC=90°,DE、DF是△ABC的中位线,连接EF、AD.求证:EF=AD.

5.如图,已知D是△ABC的边AB上一点,CE∥AB,DE交AC于点O,且OA=OC,猜想线段CD与线段AE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6.如图,已知,▱ABCD中,AE=CF,M、N分别是DE、BF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MFNE是平行四边形.

7.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E、F两点在对角线BD上,且BE=DF,连接AE,EC,CF,FA.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8.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24cm,BC=30cm,点P自点A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到D点即停止.点Q自点C向B以2cm/s的速度运动,到B点即停止,直线PQ截梯形为两个四边形.问当P,Q同时出发,几秒后其中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9.如图:已知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求证:AE与DF互相平分.

10.已知: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交BD于点O,四边形AODE是平行四边形.求证:四边形ABOE、四边形DCOE都是平行四边形.

1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是AB、CD、AC、BD的中点,并且点E、F、G、H有在同一条直线上. 求证:EF和GH互相平分. 12.已知: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经过点O并且分别和AB,CD相交于点E,F,点G,H分别为OA,O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HFG是平行四边形.

13.如图,已知在▱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BE=DF,点G、H分别在BA和DC的延长线上,且AG=CH,连接GE、EH、HF、FG.(1)求证:四边形GEHF是平行四边形;

(2)若点G、H分别在线段BA和DC上,其余条件不变,则(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不用说明理由)

14.如图,在△ABC中,D是AC的中点,E是线段BC延长线一点,过点A作BE的平行线与线段ED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接AE、CF.

(1)求证:AF=CE;

(2)如果AC=EF,且∠ACB=135°,试判断四边形AFCE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15.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60°,点E、F分别在CD、BC的延长线上,AE∥BD,EF⊥BF,垂足为点F,DF=2(1)求证:D是EC中点;(2)求FC的长.

16.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F分别在线段BC、AB上,∠EFB=60°,DC=EF.

(1)求证:四边形EFCD是平行四边形;(2)若BF=EF,求证:AE=AD. 17.如图,四边形ABCD,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1)请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说明为什么;

(2)若使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那么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应具有怎样的性质?

18.如图,△ACD、△ABE、△BCF均为直线BC同侧的等边三角形.(1)当AB≠AC时,证明: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

(2)当AB=AC时,顺次连接A、D、F、E四点所构成的图形有哪几类?直接写出构成图形的类型和相应的条件.

19.如图,以△ABC的三边为边,在BC的同侧分别作三个等边三角形即△ABD、△BCE、△ACF,那么,四边形AFED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如果是,请证明之,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20.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BCD=Rt∠,AB=AD=10cm,BC=8cm.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cm的速度沿折线ABCD方向运动,点Q从点D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线段DC方向向点C运动.已知动点P、Q同时发,当点Q运动到点C时,P、Q运动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1)求CD的长;

(2)当四边形PBQD为平行四边形时,求四边形PBQD的周长;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5

1.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o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o方向,则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

等于.

C

A

E 3题图

B

D

2.如右上图将两张矩形纸片如图所示摆放,使其中一张矩形纸片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另一张矩形纸片的一条边上,则∠1+∠2=_____________。

3.如下图,已知直线AB//CD,直线EF与直线AB、CD分别交于点E、F,且有∠1=70°,则∠2=.4.如图,已知∠C=100°,若增加一个条件,使得AB//CD,试写出符合要求的一个条件:。

l3 3 P

l2l

1(第5题)

5.如图,直线l1∥l2被直线l3所截,∠1=∠2=35°,∠P=90°,则∠3=.三、(1)如图,AB∥DE ∥ CF,你能找到∠BCE.∠B和 ∠E之间的关系吗?

(2)如图,AB∥DE,你能找到∠BCE.∠B和 ∠E 之间的关系吗?(3)如图,AB∥DE,你能找到∠1.∠2和 ∠3 ∠4之间的关系吗?

(4)如图,AB∥DE,你能找到∠1.∠2.∠3 ∠4.∠5.∠6 ∠7之间的关系吗?B

A A B B

F

D DD

E EB

E

四、互助探索之旅

(1)如图,MA1∥NA2,则∠A1+∠A2=________度.(2)如图,MA1∥NA3,则∠A1+∠A2+∠A3=________度.MA1 M

A

1A

2A

3N

A2N

(3)如图10,MA1∥NA4,则∠A1+∠A2+∠A3+∠A4=_______度.(4)如图11,MA1∥NA5,则 ∠A1+∠A2+∠

A3+∠A4+∠A5=_______度.M

A1

A2

M

A1

M

0A1

A2 A3

A3

A2 A3 A4 A5 A6

N

A

4N

A4 A

5N

An

(5)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图,MA1∥NAn,则∠A1+∠A2+∠A3+……+∠An=

______度.五、达标测试

1.推理填空.(基本题)⑴∵ ∠A=______(已知), ∴AC∥ED().⑵∵ ∠2=______(已知), ∴AC∥ED().⑶∵ ∠A+_____ =1800(已知), ∴AB∥FD().图 X ⑷∵ ∠2+_____ =1800(已知), ∴AC∥DE().2.(中档题)如图15,已知AB∥CD,∠130,∠290,则∠3等于_______ 3.(能力挑战题)

如图,AB∥CD,∠A =110°∠C =60°那么∠P =______

P

AC

BD

50B

图1

5A

4.如右上图,在A,B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直的公路,从B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北偏东50度,那么从A点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_______度。

5.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后的两条路平行, 若第一次拐角是150°,则第二次拐角为________.6.如图,用吸管吮吸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吸管与易拉罐上部夹角∠1=74°,那么吸管与易拉罐下部夹角∠2=______度.

六、开放性题目探究

1.已知:AB‖CD,要使∠B = ∠D,还需要补充一个什么条件?

O

B

A

C

E

2.已知① ∠B+∠D= 180°

② AB‖CD ③ CD‖DE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6

判定:a用向量,方向向量平行b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它平行于它所在平面与那个平面的交线。C若一平面与两平行平面相交,则两交线平行。D同时与一平面垂直的两直线平行。E同时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性质:貌似没啥性质,一般是证明线面关系的时候先证明线线关系。

2.线线垂直

判定:a向量,方向向量垂直b直线垂直于平面,则直线与平面中的任意直线都垂直c第一条直线与第二条直线平行,第一条垂直于第三条,则第二条也垂直于第三条d把两直线放在一个平面中,利用平面几何各种判定方法,如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等。E(重点)三垂线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过平面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三垂线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过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垂直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个比较重要,记不住的话找一下例题,多看看图就好了)性质:貌似也没什么性质,一般也是要证明线面关系的时候用到它。注意:第一条直线垂直于第二条直线,第一条直线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第二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可垂直可平行也可普通相交。

3,线面平行

判定:a面外一条线与面内一条线平行。(常用)b空间向量法,证明线一平行向量与面内一向量(x1x2-y1y2=0)(常用)c面外一直线上不同两点到面的距离相等d证明线面无交点(定义)e反证法(线与面相交,再推翻)

性质: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意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4.线面垂直

判定:a一条线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b两个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两平面的交线,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c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面面平行

判定a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常用)b如果两平面同时垂直于一条直线,则两平面平行(大题一般不用)

性质:a两个平面平行,在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外一个平面b两个平面平行,和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垂直于另外一个平面c两个平行平面,分别和第三个平面相交,交线平行d平行平面所截的线段对应成比例(这个是推论,不好描述,书上或练习册上应该有类似的题)

6.面面垂直

判定:一个面如果过另外一个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面相互垂直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7

一、知识回顾, 合作探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是从三角形的哪些角度得来的?

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

问题1:三角形中满足两条边和一个角, 能否成为等边三角形?请回答问题:等腰△ABC中, AB=AC, 请补充一个条件, 使△ABC为等边三角形.你是借助于哪个判定得出的?

(学生思考后, 自己填写, 讨论交流)

生:添加条件AC=BC, 借助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师:很好, 不难看出, 无论添加条件AC=BC或者AB=BC, 都是通过从边的角度得到等边三角形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添加条件∠A=60°, 借助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A为顶角, 那么还有其他添加角的方法吗?

生: (补充回答) 添加条件∠B=60°, 借助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具体说出证明过程.

生:如果∠B=60°, 借助于AB=AC, ∠B=∠C, 因为∠A+ ∠B+ ∠C=180°, 所以∠A= ∠C=60°.故△ABC为等边三角形.

【反思】学生先入为主地从边和角分别单独解决了问题, 结合边和角一起解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过渡很自然, 也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情境中, 也使他们大脑真正“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在引入环节中创设有价值、有效的、衔接紧密的问题情境对一节课探究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证明猜想, 形成结论

师:根据以上探究, 请同学们总结出一种新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 (提示: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总结)

生: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0°,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在熟悉定义和“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基础上, 从角和边两个角度总结: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2:那么如何验证“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判定的正确性?请大家给出证明过程.

(学生自己先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请两位证明过程不一样的学生板书.)

两名学生板书如下解法:

(1) 已知:△ABC中, AB=AC, ∠A=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

∴∠B=∠C.

∵∠A+∠B+∠C=180°, ∠A=60°.

∴∠B+∠C=120°,

∴∠B=∠C=6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 已知:△ABC中, AB=AC, ∠B=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

∴∠B=∠C=60°.

∵∠A+∠B+∠C=18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师:请大家观察两位同学的证明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两个都用了同一个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那么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不同点在于条件, 一个是∠A=60°, 另一个是∠B=60°.

生: (补充回答) 一个是顶角, 一个是底角.

师:两位同学都回答得不错.两种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要借助于“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60°的角可以是顶角也可以是底角, 但必须首先满足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反思】此过程是学生实践的过程.最先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提示, 由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学生出现两种解答方法, 一个是用顶角, 一个是用底角.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 同时也是对刚刚问题2的再次证明和探究, 进而总结出更好的结论, 体现了数学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解决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便是临时出现的为预测的源于学生的问题时 (比如本节课学生出现的两种方法) , 教师也要跟着学生走, 引领学生走, 而不是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一节好的探究课不是教师完美的课, 而应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 不仅要全面考虑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思路, 还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8

《平行线的判定》是在学了平行线后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及其简单运用。

1、教学流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出通过预习知道了哪几种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讨论判定1是怎么得到的?判定2和判定3又是怎么得到的?然后通过几组习题检查学生对这些方法的掌握情况。

2、通过让学生讲,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这从后面的填空与选择题的正确率上能看出来,效果不错。但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思考不够,这也是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层的思考,只满足于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的应用。因此本节课重点我把它落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的来由进行梳理;二是知识的合理运用。从而让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能准确地对判定的运用进行口头表达,而部分同学对详细过程的书面表达就有点力不从心,有点畏惧,这是我们七年级数学老师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9

学习目标: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预见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的题目: 学习流程

一、揭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1.复习下列内容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那些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有哪几种?

2、直线与圆相切有哪几种判断方法?

3、思考作图:已知:点A为⊙o上的一点,如和过点A作⊙o的切线呢? 交流总结:根据直线要想与圆相切必须d=r,所以连接OA过A点作OA的垂线 从作图中可以得出:

经过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与这条半径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思考:如图所示,它的数学语言该怎样表示呢?

4、思考探索;如图,直线l与⊙O相切于点A,OA是过切点的半径,直线l与半径OA是否一定垂直?你能说明理由吗? 小结:

(1)圆的切线()过切点的半径。

(2)一条直线若满足①过圆心,②过切点,③垂直于切线这三条中的()两条,就必然满足第三条。

5、例题精析:

1、(教材103页例1)如图,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oACB

例2.如图,点D是∠AOB的平分线OC上任意一点,过D作DE⊥OB于E,以DE为半径作⊙D,判断⊙D与OA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无点作垂线证半径)

方法小结:如何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圆有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B.和圆心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C.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D.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已知:如图,A是⊙O外一点,AO的延长线交⊙O于点C,点B在圆上,且AB=BC, ∠A=30.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C O A

OEBDAC 1

3.:如图,△ABC内接于⊙O,AB是⊙O的直径,∠CAD=∠ABC,判断直线A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反思:

一、合理设计课堂结构和问题。新课程理念及新基础教育理念都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认为“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才是数学课堂需要的动。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因此,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一)、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经历动脑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得到“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的结论。

(二)、分析结论。应用好命题的前提是理解好命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命题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并且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得到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个思路“连半径,证垂直和做垂直,证半径”。

(三)、应用命题。根据活动二的两个结论,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例题。因为有活动二做铺垫,所以例题解决的很顺利。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明年就面临中考的现实,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认真分析每个已知条件,由每个条件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要证明的结论及信息之间的联系,分析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再理清思路,然后整理出来。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教学反思 篇10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行线的意义已有了较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是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而要来说明两直线平行,只有两个途径: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其中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如果用平行线定义更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因而,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更普遍的方法。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先由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相等的同位角。由此得到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再以判定公理为基础推导出两个判定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2、形式多样,求实务本。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

5、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面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篇11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定理 学习目标:

1、判定定理 :(文字)

2、性质定理 :(文字)

学习重点: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学习难点:应用

学习过程:

一、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回答教材56页“观察”中的问题(比划一下),读一遍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断教材56页“探究”的对错(比划一下),再读一遍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不看书你能用数学语言写出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教材上完成58页1、33、看明白教材57页例2后,证出它过程中的同理内容,希望你的证明过程更简化

4、做58页练习

2班级___________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学生___________

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字)

1、看教材60页“思考”:画出你所想到的所有情形。

2、看明白例5,性质定理与这道例题及思考都有什么关系?

三、反思: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条件是——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条件是——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四、看明白例6。注意:证明出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五、例题(教材62页7、8、B组2、3、4填空在书上)

A7

A8

B

2B

3思考:

1、B为A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G分别为ABC、ABD、BCD的重心,(1)求证:平面MNG//平面ACD。(2)求SMNG:SABC2、用平行于四面体ABCD的一组对棱AB、CD的平面截此四面体,(1)求证:所得截面 MNPQ 是平行四边形

(2)如果ABCDa求证MNPQ的周长为定值

平行四边形判定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中虽然说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有些环节中的处理做得不是很好。课前阅读与课前小测方面是比较满意的,能做得多关注差生,尽可能地减少差生面,提高孩子的学习信心。但是,在定理的选择的练

习中,出发点是好,但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新课讲授的时间较少。探索判定定理时,实验题安排了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老师巡视,最后评讲,其实最好是让学生板演;找学生板演时应有所挑选,课堂中选了一个基础好与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差些的学生主要看着基础好的学生来完成,没太大意义;最后的练习讲评中时间比较不充裕,所以导致讲得比较简单,更多的是引导与提示,没有充分留有时间给孩子思考。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应加以改进:

1、抓好课前的准备。从严做起,重在落实。对学生课前练习本、课本等课堂需要用到的东西都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做好准备。

2、对教学设计与时间地分配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强对时间控制地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环节所花的时间。

3、让课堂慢下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消化好课堂新知,理解好知识点与例题。

4、在课堂上放心地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多些让学生自主思考。

5、对学生的学习与做题多些方法性的指导。

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尝试和运用,真正使学生能力得以培养,技能逐步形成,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许丹丹

数学《平行四边形判定》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4.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前面已经有三个判定定理的学习,本节课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多一个判定定理。从孩子作业反映上来看,孩子们对判定定理的选择与应用做得并非太好,特别是对判定定理的选择上,经常是使用自己较熟悉的一种,结果有时使到整个证明过程呈得繁琐。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环节:课前阅读:一方面是复习旧知,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课前小测:五道基础性题目检测学生之前的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三环节,定理的选择:一道判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题目,判断过程中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定理来证明;

第四环节,探索两条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第五环节,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第六环节,辨别两个判定定理的易混点:一个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另一个是两条边相等,另外两条边也相等;

第七环节,练习:三道练习题。其中有时间时最后一题进行适当的变式。

二、教学完成情况: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就是最后一环节当中变式题目没有讲,不过那个本来就是多预备的。

三、满意与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虽然说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有些环节中的处理做得不是很好。课前阅读与课前小测方面是比较满意的,能做得多关注差生,尽可能地减少差生面,提高孩子的学习信心。但是,第三环节中定理的选择的练习中,出发点是好,但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新课讲授的时间较少。第四环节探索判定定理时,实验题安排了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老师巡视,最后评讲,其实最好是让学生板演;第六环节是找学生板演时应有所挑选,课堂中选了一个基础好与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差些的学生主要看着基础好的学生来完成,没太大意义;最后的练习讲评中时间比较不充裕,所以导致讲得比较简单,更多的是引导与提示,没有充分留有时间给孩子思考。另外,方法性的指导也略显不足。

四、改进措施:

作为一个刚毕业一年的老师,经验性的不足也有一定关系。为了更快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近期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课前的准备。从严做起,重在落实。对学生课前练习本、课本等课堂需要用到的东西都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做好准备。

2、对教学设计与时间地分配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强对时间控制地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环节所花的时间。

3、让课堂慢下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消化好课堂新知,理解好知识点与例题。

4、在课堂上放心地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多些让学生自主思考。

上一篇:1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下一篇:咖啡厅扩股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