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

2024-09-18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精选8篇)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体裁为叙事散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文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二、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2、提示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2、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问题:

①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②《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 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口头作文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把课堂上的口头作文,写在周记本上。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 篇2

第一, 琐事对中心事件的铺垫及衬托作用。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 讲了阿长的许多琐事。初读者, 似乎觉得所有琐事中能体现阿长身上闪光点的只有她给鲁迅买《山海经》这一中心事件, 而此事在文中只占了很短的篇幅, 这似乎又有详略不当的嫌疑。其实, 多读几遍, 便可看出:中心事件的描写可谓是短小精悍, 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它刻画了阿长对小主人的真诚和爱心。而其他琐事则是构成阿长形象的重要“部件”, 是它们的衬托, 才使点睛之笔有了神韵。当然, 这些琐事也不同程度的体现了阿长形象的其他方面。她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虽思想守旧、愚昧、麻木、作风庸俗, 但却不乏忠厚、率真、善良和爱心;更可贵者, 她虽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保姆, 但却看不出一点奴性, 这便是我们的形象丰满的阿长, 正如她的外部形象“胖而矮”神似。

请看, 这位“黄胖而矮”、连姓甚名谁都无人知晓的阿长, 竟也喜欢“切切察察”, 且连说带比划, 又喜欢告状, 睡姿成“大”字形, 令小主人“无余地翻身”, 主人提醒她也无动于衷, 太随意太没教养了吧!又强加给小主人过年的一些“磨难”, 还讲一些“非常麻烦”的道理, 这诸多毛病怎能不使小主人厌烦?以至于当她讲她被长毛掳去之事时, 作者竟能对她产生“特别的敬意”, 因为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此时已荡然无存, 小主人因此而能原谅她的过去, 抑或是作者对她的愚鲁感到同情吧。而更令小主人不能容忍的则是她竟害死了他心爱的隐鼠。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小主人看来似乎不可理喻的人, 却能神不知鬼不觉的给她的小主人买来“最心爱的宝书”, 这“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 她却能够做成功”, 怎能不使小主人“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 全身都震悚起来”?这就是从“灰暗”色调中走来的阿长身上所拥有的令人产生敬意的亮点, 这就是“灰暗”给“亮丽”所起的反衬作用, 说白了, 是普通、平凡, 有的甚至是庸俗对“伟大”所起的反衬作用, 这一作用也使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讨厌变为尊敬, 进而怨恨全释。

第二, 洋洋洒洒叙完琐事后, 一句简洁精彩的描写, 加上作者发自肺腑的议论和抒情, 使阿长这位小人物真正地“亮”起来了。

对阿长买《山海经》这一全文的中心事件, 作者除了写阿长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外, 对她只有一句描写:“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高兴地说道:‘哥儿, 有画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如此简短的话语, 太朴实了!但就这句简短的描写却真可谓是精彩之极啊!越寻思越有味儿:知道“我”盼书心切, 所以一见面就递给“我”;帮“我”办成了事, 她当然高兴;“有画儿”———小主人喜欢;“三哼经”———不知道是“山海经”, 连读音都搞不准, 咋买?读者你去想吧!“我给你买来了”, “你”在阿长心里地位该有多重, 太感人了!这与前面阿长从不为讨好主子、巴结主子而谋事的性格完全一致, 从这个角度看, 她剔除了“保姆”层次上的那种奴性,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尽管如此, 她对小主人的真诚和爱心是无须装饰但也掩饰不住地袒露在读者面前, 谁能因此而不产生“敬意”呢?更甭说身受其利的小主人了。作者在得到宝书后, 惊喜之情、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所以他在文章中由衷地议论抒情 (这在本文的前半部分“请看……”一段中已穿插分析过, 在此不必赘述) , 以此表达对阿长的感激之情以及永久的怀念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教后记 篇3

还有一个课堂上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因素。本班是由上学期两个班整合为一个班的,学生思维反应慢,上课时有些学生甚至不翻书,对语文无兴趣,与其它各科割裂开,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在授完第一课时后,我迅速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作了归纳: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如何让这些孩子完成本节学习任务?这是我头疼的事情,如果用原来的先提出问题的教法,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其中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口过大,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漫无边际,老虎吃苍蝇无处下手,这个苦头我是吃过的,况且后边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通过流程式的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说出文章的线索,一般要费很长时间,大部分孩子也难看出来,只有通过读课文才会慢慢领悟。

在教这节课时,我想到了用折线统计图的方式直观可感的展示在黑板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化难为易。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提问:1.文章写了关于阿长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特点?

2.我对阿长的态度(情感)有什么变化?(让孩子找到相应的句子朗读)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依次写上这样几件事,接着建立一个简单的坐标系,事件为横坐标,情感变化为纵坐标,在横坐标上标出A、B、C、D、E、F六个单位长度相同的点,事件分别为:切切察察的毛病、麻烦的规矩、睡相不好、长毛的故事、踩死隐鼠、买《山海经》;然后在纵坐标上按情感变化也描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几个点,这样依次连接就够成了数学上的折线统计图,根据图示,因势利导发问: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哪一件事详写,为什么?3.文章既然要写这件事,为什么还要写一些阿长让“我”不快乐的事?

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前后比较得出以下答案:

1.本文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阿长平时“切切察察”,“我”对此“不耐烦”,而且她还有些“麻烦的规矩”、“睡相不好”,这让“我”更“不耐烦”,当阿长讲了“长毛的故事”以后,“我”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然而,“我”知道她“踩死隐鼠”,“我”的“敬意消失”,阿长买来《山海经》后,“我”内心产生了“新的敬意”。不难看出感情波澜起伏,感情变化明显,“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显而易见。这在梳理文章内容时进行,这里不再多作解释。

2.文章把买《山海经》详写,《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的宝书”,却因为叔祖的疏懒,别人的搪塞以及自己的没有机会而得到,越是无法得到就越生渴慕之情,我从没把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所以当她询问时我不过顺口一说,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长妈妈居然给我买了这本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于是,以前的厌恶、憎恨诸种感情全都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一种非常的敬意。这样文章结尾的抒情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对此作者泼墨如注,从而体现“我”对阿长的敬重与怀念。

3.人总是有缺点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适当表现人物的缺点,不仅不影响人物的“伟大”,反而能给人以真实感,更能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长妈妈是个长工,有饶舌、粗俗无知等毛病,作者用抑笔写这些毛病为后文作铺垫,前面几件事在我心里的感受与买《山海经》在我心里的感受形成巨大的落差,进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她的品质跃然纸上,从而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不难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良苦用心。当然还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下这也是散文的特点所在。虽然这样上课显得随意了些,但我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舒畅,学生反应快,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师生课堂上的互动也和谐了,学生轻松,比那种无奈之下的给学生强行填压效果好的多。

我想,联系各门学科的知识,把它们巧妙的融入到语文的课堂,及时有效的运用媒体展示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分析,研究好所教授的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把教材研究透彻才能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运用恰当的方法将知识准确地、有效地传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熏陶学生的情感。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阿长与山海经》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朴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笔触,叙写了阿长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过事件的详略变化和写作视角的转换,塑造了阿长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让作者充满敬意与怜爱,感激与怀念,同情与愧疚,也有温暖与力量。这篇课文在写作角度和阅读方法上来说,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二、说学情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设计课程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教师课程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感知,而且,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对分析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了解,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难以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和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叙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不同角度把握文本重点,提高整体把握结构层次的能力。

2.对文本进行细读,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加强诵读,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体会和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难点:通过品析文本关键词句和分析文本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这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联系旧有的知识的方法进行导入。我会用已经学习过的作品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童年,一起跟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了一遍,游览了鲁迅先生记忆的一角。认识了百草园中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长妈妈的生活小事,看看她是一位什么样的长者。这样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知带新知,学生易于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从标题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

2.你认为阿长有什么魅力?对鲁迅先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之后进行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并向学生明确:文章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阿长,也就是长妈妈,着重写了她和《山海经》的故事。依据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知道阿长给作者买来了心心念念想要的《山海经》,这让儿时的鲁迅深受感动,是鲁迅先生记忆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从宏观上留下一个印象,方便后文对本文的学习。

(三)深入研读,走近阿长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我会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文章开头为什么先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由来,为什么要把这个称呼与《山海经》联系起来?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5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案作者:奔跑的鱼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四、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重点:作者在叙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阿长身上的”坏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猫,鼠》,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有关知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来历---睡觉摆”大字“---元旦吃福橘(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四、为阿长设计一份”个人简历“来认识阿长。

明确:姓名阿长

性别女

职业保姆

身形黄胖而矮

年龄不详

问题:1、从这份简历中你可以完全的认识阿长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认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一个人的性格乃至她的内心世界。

2、这份简历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了吗?

明确:姓名的来历,那不是她保姆的姓名。

3、一起读课文第二段,明确下,鲁迅花这么多笔墨介绍阿长的姓名对于我们认识阿长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有用吗?

明确:有,从姓名的来历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别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个可悲的长妈妈。

五、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认识阿长与鲁迅,让我们一起结合发生在鲁迅与长妈妈身上的其它故事去走近阿长,走近鲁迅

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明确: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六、分析”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

学生发言,做填空练习的长妈妈。”?结合具体的事件来谈。

明确:“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DD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行为粗鲁,不拘小节

教我许多的规矩(元旦吃福橘)---迷信,大煞风景,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文明的阿长的形象。

七、分析两个敬意

1、那又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新的敬意了呢?

明确:拥有伟大神力的长妈妈。

2、这两个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内是一样的意思,而在文章中变现出的是同样的情感吗?

明确:不是。第一个敬意源于长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个荒谬的故事,但长妈妈却讲的一本正经,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看出这个长妈妈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是有反讽的意思。

而第二个敬意源于买山海经,实现了孩子心灵上的渴望。看出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的人。鲁迅对她的敬意是真的敬意,一种感激之情。

八、总结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

(2)鲁迅以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

明确:深沉的怀念,“仁厚而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对比鲁迅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九、作业

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6

1、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情感――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个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学生复述故事,讨论探究。

1、复述课文,既可以全文复述,也可以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讨论探究;

a、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什么?

b、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本课重点)

c、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交流,学生可以下座位,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人上讲台写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总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师引导完成三个问题:

(1)写的几件事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 →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找出文章写的几件事之后,整体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笔的重点是什么,(买《山海经》,这也是感情的重点,自然是详写的内容。)同时找到作者对每一件事的感情态度,即上述板书内容,巧妙的让学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3)“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四、作业

后记:

新大纲张扬“放飞学生个性”这一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现实和将来作深刻思考的结果。过去,我们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圈,教师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教师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离开僵化就走向灵活,离开依赖就走向自主,离开戒备就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就走向一种创造性。”讨论给了学生自由,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较精彩的句子,独立思考,进行评、点、批、注。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进而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细节描写(睡觉时的大字),体会长妈妈愚昧、善良、质朴、约带粗野的劳动妇女特征。

二、本文语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质朴

例如、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讽刺、寓庄重于诙谐;吃“福橘”的片段中,体会长妈妈愚昧迷信的背后实质是对孩子健康的祝福;结尾买《山海经》,表现长妈妈关心爱护青少年,仁慈的美德――――――

总之,一切让学生去体会,归纳。获得能力。

三、迁移巩固: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内容(几件事)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表现阿长)→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后记:

《阿长与山海经》的几点教法 篇7

一、从阿长身上入手法

设置三个问题:1.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2.外貌和经历。3.推测她的家境。学生们在浏览中很快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阿长无名无姓, 极其普通的外貌, 不幸的生活经历, 毫无文化和贫寒的家境。这样对人物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他们对阿长怎样能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充满了兴趣。

二、倒读法

围绕阿长怎样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展开, 让学生明白阿长确有“神力”, 使鲁迅对其产生“新的敬意”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有“新”的敬意就该有“旧”的, 顺理成章地提出“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引出“长毛”的描写, 这种“特别的敬意”为什么又变成了“严重的诘问”了呢?那是因为“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从而说明在幼年鲁迅的心中, 阿长还是有缺点的, 那么“阿长还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很快找出“睡觉的时候会占很大的空、说话切切察察、爱打小报告、许多规矩、吃福橘、给我讲很多道理”等, 也感受到了幼年鲁迅的“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不耐烦”“非常麻烦”等种种情感, 再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批评阿长还是怀念阿长?”学生有了前面的认识和理解, 加之对课文的直接感受, 都说是“怀念”, “既然是怀念, 为什么还写了她这么多的缺点?”经过这番引导和初一的知识积累, 学生便恍然大悟:“欲扬先抑”。

这样步步倒推, 层层设疑, 一一释疑, 环环相扣, 使学生兴趣盎然, 理解深透, 记忆深刻。

三、情境法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 志即情感, 没有情感, 求知欲望不强烈, 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 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 缩短时空距离, 增强与课文的情感联系, 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以下情境:

1.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利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引出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美誉的《山海经》, 书里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些内容孩子们很感兴趣, 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氛围中。

2. 再现情境, 深入体验

在理解阿长买《山海经》时, 让学生告诉我她是怎样买到书的,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因为课文根本就没写。我就假扮店主, 指名学生扮阿长, 我问她要什么时, 她据课文答道:“《三哼经》”, “哪有什么《三哼经》卖呀, 你到别处看看吧”, 阿长跑了好几家店都没买到, 店主还戏谑她:“我这里有《三字经》, 你要不要啊?”看来阿长凭《三哼经》一名是没法买到的。怎么办?我让学生替阿长想办法, 终于他们想到了“你这里有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的书卖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终于买到了。那么阿长会这样做吗?我提醒他们看课文的22段, 原来她对《山海经》还是有了解的, 完全有可能就是这样买到书的。这样, 学生对阿长为买书所吃的苦有了直观的感受, 也明白了鲁迅为何称她有“神力”, 对她产生“新的敬意”了。

四、漏字法

在提醒学生“她对《山海经》了解吗?”时, 我帮他们读课文22段, 但故意漏掉了“太”“连”“向来”“都”几个词, 并说去掉这几个词我觉得没什么影响啊, 学生不同意了。这样他们就自己分析这些词的表达作用, 明白这几个副词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们对课文中心的表达有很大的作用。

五、添字法

在体会鲁迅看到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的激动心情时, 让学生读第25段, 还要求他们要加一个“哇”字在句子中, 他们很快心领神会, 原文就变成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 (哇!) 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这一“哇”字, 既符合他们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又能迅速体会到了鲁迅当时的激动兴奋的心情。

六、创造法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鲁迅对阿长的情感, 在总结了阿长无名无姓, 无丈夫, 无儿女, 孤苦无依, 但阿长是善良的、朴实的, 有情有义、富有爱心的。让学生以“无名无姓无家庭”为上联对出一个下联作为阿长的挽联, 同学们略思片刻, 便很快对出下联“有爱有情有关怀”“有情有义有爱心”等。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难点;文本细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他的一篇散文代表,记叙了其童年的一段经历,最初发表在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的第1卷第6期。这篇文章属于回忆性的散文创作,是从纷扰中寻得的闲静,而不是战斗的檄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篇课文的难理解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于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要准确地把握这一点,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课文,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开这一难点。

一、采用儿童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为叙述主体的“我”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阿长的。开头是记忆的展开,开篇就是“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待写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时,记忆的大幕便拉开了,一直到文章的结尾《山海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才终止了那魂游故乡的经历。

那么,在这中间,作者是怎样用儿童的眼光来看长妈妈的呢?如对爱憎的表现。只有儿童才会在瞬间喜怒转换。“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里的“憎恶”并非成年人的那种仇恨,而是儿童眼中的气愤。看似很严重的一个用词,其实是对儿童心理的准确刻画。

二、“大词小用”刻画儿童心理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许多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他们最值得记忆的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尽管因为隐鼠而憎恶长妈妈,可是等到知道长妈妈能站在城墙上脱下裤子抵御敌人火炮的时候却发生了“空前的敬意”,并且夸赞长妈妈竟然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于成人来说,“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是不可以轻易用的“大词”,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长妈妈做的是平常人所做不到的,应该用“大词”,但从成年读者看来,这就是“大词小用”了。这里的“大词小用”说是一种修辞,倒不如说是对儿童心理的真切体会。

简而言之,“大词小用”在本质上就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参差对照,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儿童心理的形象刻画。这往往造成许多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不明白为何要用诸如“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这样的词,如果懂得了儿童的心理活动,明白了他们的思维逻辑,学生就不难懂得作者为何这样写了,也就不会再将此仅看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三、长妈妈与《山海经》

作者从儿童视角进行描写,多次使用词语“憎恶”“伟大”“神力”“敬意”等来准确刻画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果学生能够从这里理解作者对于因隐鼠引起的“憎恶”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明白了,那“憎恶”只是暂时的、孩子似的怪责和不满情绪。“憎恶”会和“敬意”一同逐渐淡薄起来。

作者先交代了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而后来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我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可以说,这敬意是荡然无存了。于是“我”哀悼隐鼠,想要给它报仇。但这憎恶也逐渐地被“我”新的兴趣点转移,因为“我”发现了远房叔祖的书斋。“我”对那本《山海经》产生了空前的兴趣,以至于“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由此看来,那些爱憎不过是小孩子的情绪,和成人眼中的“特别的敬意”“憎恶”都不同。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记忆一生的则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要描写的重点。

这篇散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之前用简笔勾勒形象,先写阿长名字由来,再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大”字,使“我”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这些都让我们觉得真实而生动、有趣,待到写长妈妈在元旦的一早让我吃福橘求福顺的时候,长妈妈就可亲可爱了起来。这福橘由“我”吃,长妈妈所期盼的是一家人的福顺,希望这个孩子能“顺顺流流”地长大。这个情节加深了长妈妈的可亲形象。长毛的故事使长妈妈具有了传奇色彩,她在孩子的眼中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我们的童年里,总是有一个大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似乎能化解我们心中所有的愁苦。这可以说是买《山海经》情节的情感铺垫。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却不能逼那位疏懒的叔祖去寻,别人又不肯理会一个孩子的无端要求,“我”“上穷碧落下黄泉”,却无处可得,根本没有想去向长妈妈求救的,只是她问起便就告诉了她。然而,长妈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她告假回家之后,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了我:“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作者形容那意外的高兴写到:“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能够做成功。这里并没有其他诀窍,不过是长妈妈愿意为孩子留心罢了。

长妈妈所做的,并非什么丰功伟绩,她做的就是注意到了儿童的需要。这或许就是作者把这篇文章取名为“阿长与《山海经》”的原因吧。题目侧重了阿长与《山海经》二者对于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弄清了这一点,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怀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感写出“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祷文了。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起跑线》观后感影评下一篇:跌倒坠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