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基础知识解读(精选8篇)
行政执法基础知识解读 篇1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如期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
——《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解读
3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一、条例的立法背景
1993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该条例施行以来,对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一系列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对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行政执法工作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与上述规定和要求相比,与行政执法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存在许多不尽一致和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总结我省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制定《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四十八条,主要对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等内容作了规定。
(一)关于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
从2012年开始,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四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执法理念的创新、执法机制的完善、执法方式的优化和执法关系的和谐。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在总结我省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健全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服务型行政执法体系,加快构建管理、执法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行政执法模式。为将这一成功经验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持续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条例》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树立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
(二)关于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
《条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一是要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应当依法确认,并向社会公告。二是对当前行政执法实践中亟需规范的委托执法、联合执法、协助执法、行政执法争议解决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三是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行政执法人员问题,《条例》规定了申请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条件和取得行政执法证的必经程序,并禁止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上岗执法。四是规定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权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统一制作的《河南省行政执法证》。
(三)关于行政执法程序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据此,《条例》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检查或者核查时,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主动向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和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此外,《条例》对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程序启动、行政执法证据、听证、送达、期限等制度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四)关于行政执法监督
建立健全严密高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是确保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必然要求。《条例》对行政执法监督的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监督处理等作出了规定;确立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职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评议考核,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此外,《条例》还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实施责任追究的主体、形式和内容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已经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6年3月29日审议通过,自2016年 6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 第三章 行政执法程序 第四章 行政执法监督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及行政执法监督活动,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职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人员,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受委托执法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中,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的指导、协调、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指导、监督本系统的行政执法工作。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遵循职权法定、公平公正、程序合法、高效便民、权责统一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监督方式等事项依法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行政裁量权适用的范围、种类和幅度,并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树立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
第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职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和评议考核,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第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拒绝或者阻碍。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经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实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行政执法机关不得下达或者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不得损毁、使用、截留、坐支、私分罚没财物。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推进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第二章 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
第十三条 实行行政执法主体公告制度。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由本级人民政府依法确认,并向社会公告。省垂直领导的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由省人民政府依法确认,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行政执法权。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应当具备履行相应职责的条件,并在委托的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执法权,不得将受委托的行政执法权再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组织或者个人。
委托行政机关应当将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和受委托的事项向社会公布,对受委托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行政执法权的行为进行指导、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根据国务院授权,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依法设立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是本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行政执法机关,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
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可以组织相关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执法。
联合执法中的行政执法决定,由参加联合执法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书面请求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协助:
(一)独立行使行政执法权不能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
(二)不能通过自行调查取得所需资料的;
(三)所需要的文书、资料、信息为其他行政执法机关所掌握,自行收集难以取得的;
(四)可以请求行政执法协助的其他情形。
被请求协助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履行协助义务,不得推诿或者拒绝。不能提供协助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请求机关并说明理由。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事项需要行政执法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统一送达行政执法决定。
对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共同办理的行政执法事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行政执法机关受理并转告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发生行政执法争议的,应当依法协商解决;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解决;协调无法达成一致的,由政府法制机构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一)在编在职;
(二)年满十八周岁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三)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工勤人员、劳动合同工、临时工不得申请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第二十一条 申请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公共法律知识、专业法律知识等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上岗执法。禁止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上岗执法。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统一制作的《河南省行政执法证》。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执法证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 行政执法程序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程序由行政执法机关依职权启动,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启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启动行政执法程序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申请人书写确有困难或者情况紧急的,可以口头申请,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当场如实记录,经申请人确认内容无误后由其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本人未申请回避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责令回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申请其回避:
(一)系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行政执法事项与本人或者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
(三)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其他情形。
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决定。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检查或者核查时,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主动向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未出示行政执法证的,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有权拒绝。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地收集证据。
行政执法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之前,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对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记录在案并进行审查,采纳其合理意见。
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因当事人提出申辩而作出对其加重处理的决定。第二十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之前应当举行听证: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举行听证的;
(二)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告知听证权利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
(三)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有必要听证的其他情形。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执法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二十八条 一般行政执法决定的作出应当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经行政执法机关法制机构审核后,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其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执法事项,应当经过专家论证。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范围由本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本地区、本部门的执法实际确定并公开;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主要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
(二)事实和证据;
(三)适用依据;
(四)决定内容;
(五)履行方式和时间;
(六)救济途径和期限;
(七)行政执法机关印章和决定日期;
(八)需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行政执法决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生效的,应当载明生效的条件或者期限。
第三十一条 直接送达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或者附卷的决定书上注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或者附卷的决定书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无法直接送达的,送达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非因法定事由、未经法定程序,行政执法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执法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必须撤回或者变更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所使用的行政执法文书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统一规范。国务院有关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案卷,将办理完毕的行政执法事项的有关材料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第三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事项有明确期限规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办结。
第三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记录保存,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章 行政执法监督
第三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对其工作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应当依法实施监督。
第三十八条 行政执法监督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的合法性;
(二)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三)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
(四)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实施情况;
(五)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
(六)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七)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情况;
(八)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执行情况;
(九)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处理情况;
(十)依法应当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九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应当采取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抽查或者暗访等方式对行政执法行为实施检查。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组织评查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案卷。发现行政执法行为违法、不当或者案卷制作不规范的,应当责令其纠正。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及聘请的行政执法监督员依法执行公务,应当出示《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对行政执法违法行为有权当场予以制止。被监督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主动接受监督,如实提供情况,予以配合。
《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作。第四十二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实施行政执法监督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调取行政执法案卷和其他有关材料;
(二)询问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并制作询问笔录;
(三)组织实地调查、勘验,或者进行必要的录音、录像、拍照、抽样等;
(四)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进行鉴定、评估、检测、勘验;
(五)组织召开听证会、专家论证会;
(六)暂扣行政执法证;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三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在监督检查或者在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举报中发现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发出《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规定的期限内依法处理并报告处理情况;在规定期限内未自行处理的,由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发出《行政执法监督决定书》,依法予以撤销或者纠正。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四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资格等处理;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的;
(三)未实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
(四)未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
(五)未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
(六)下达或者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的;
(七)损毁、使用、截留、坐支、私分罚没财物的;
(八)被请求协助的行政执法机关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助义务的;
(九)不执行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意见和决定的;
(十)未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的;
(十一)未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
(十二)拒绝或者阻碍行政执法监督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
(十三)不执行《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或者不报告《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执行情况的;
(十四)不执行《行政执法监督决定书》的;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十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等处理或者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调查、检查或者核查时,未依法出示行政执法证的;
(二)不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在执法过程中有不文明行为的;
(五)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的;
(六)对申诉、控告、检举者打击报复的;
(七)拒绝或者阻碍行政执法监督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
(八)有其他违法失职行为的。
第四十六条 追究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处理,由本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决定;
(二)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处理,由本行政执法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决定,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的处理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决定;
(三)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决定。
第四十七条 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发证机关暂扣或者收缴其《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的;
(二)利用行政执法监督职权谋取私利的;
(三)涂改、转借《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的;
(四)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1993年12月21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同时废止。
行政执法基础知识解读 篇2
关键词:新公共行政运动,公共行政观,社会公平
“公共行政”这一概念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即成的,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中, 公共行政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定义和内容表现形式[1]。而对“公共行政”概念的理解反映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性质存在许多不同, 我们需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公共行政观,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应中国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框架, 才能对中国政府的困难给予科学有效的建议。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中, 其不同时代的公共行政概念具有不同时代的特色, 我们在此系统的回顾公共行政观, 是为了发现一个适合我国持续发展的公共行政概念。
一、公共行政与新公共行政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部门 (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 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新公共管理运动不仅涵盖了西方发达国家, 对我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很多国人发现顽固的遵守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不适合新中国的发展, 更无法提高我国相关部门的行政效率。此外, 来自我国国民的抱怨和抨击, 使得我国不得不急切的寻找一条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理念和方法, 在此刻不容缓的国情下, 新公共行政观应运而生。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公共行政管理, 只是着重关注政策和技能的“公共管理”, 是公共行政下一个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 为了适应全球信息化和国际综合贸易的发展, 适应国内公共服务水平的质量和提高对政府行政效率的需求, 中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时代潮流, 极大的促使了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新公共行政管理”运动主要是根据各国的实际国情和现状制定的个性化改革方针。如美国的“企业化政府”改革运动、法国的“革新公共行政计划”、英国的“管理主义”运动等。随着政府改革发展的不断完善, 公共行政管理得以继续发展, 并汇总了政策学派、工商管理、公共行政、 政治学及公共选择学派等多种学科。可见, 此时的“新公共行政观”才是日后人们常常提到的新公共行政管理。从新公共行政逐步向新公共管理过渡, 此时的新公共管理不仅仅只关注政府内部事务, 还关注外部环境及灵活的管理策略等更为广泛的行政管理内容, 以及对取得成果, 增强责任进行强调。新公共行政管理和传统的的行政管理相比, 在公共事务、治理方式、公共权力、价值导向、公共参与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显而易见, 新的公共行政运动给公共行政管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使新的过行政管理具有全新的生命力[2]。
二、公共行政与“治理”和“善治”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 治理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在过去15年间, 治理理论涉及许多的领域和事务, 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词汇。治理理论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国际援助机构的发展研究和福利国家危机所引发的公共行政改革, 而国际援助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的援助效果不明显, 大量的援助项目无法实现, 主要是由于受援国的政府与公共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出现了危机。在1989年, 世界银行首先对非洲国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危机”, 此后“治理危机”一次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而福利国家危机所引发的公共行政改革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的福利国际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 福利国家几乎破产, 社会福利不仅没有帮助社会, 刺激国民的创造能力, 更在很大的程度上助长了国民的懒惰风气, 社会问题不但没有较少, 反而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社会分裂严重, 家庭解体等现象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 公共行政管理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改革。缩小了政府的规模、从经济方面进行整顿、合同采购、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各种新的行政措施出现, 治理理论在这场大改革中脱颖而出, 在20世纪90年代, 治理理论就开始进入到新行政管理运动, 但是治理理论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新行政管理运动, 从而滋生了社会自组织网路这一新生事物的治理能力[3]。治理理论既不是一套整体规则,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协调的过程, 是一种持续性的互动方法。总之, 治理理论是一个倡导公共管理为主体的多元化方针, 是政府和社会之间进行网状互动的纽带。而善治是治理的升级版, 可以有效避免“无效治理”, 并使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手段。是国家与社会之间最佳的治理状态。 治理和善治理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更对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公共行政观
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国情而进行改变, 新公共行政观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的提出新思路、新理念, 满足“加快行政管理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而进行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需要我们汲取发达国家的优秀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道路不断的完善适应我国持续发展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首先,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行政体制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开放性政府, 并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 促进任何社会的和谐发展[4]。此外, 构建和谐社会还要以公平为指导方针, 以效率为导向, 而这种公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公平, 要切实的贯彻到各个基层, 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下加入公平正义的新公共行政管理制度, 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特色。
综上所述, 新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 抽象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时间和理论成果, 寻找一条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公共行政管理制度, 使公共管理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设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张康之, 张乾友.解读“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公共行政观[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3, (1) :23-34.
[2]常菲.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共行政:一个新的行政观[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4) :149-151.
[3]徐海燕.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13.
行政许可法要点解读 篇3
北京大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云鹏说,因为行政许可过多,曾经导致他的业务因此作罢。有个国际企业集团曾意图收购北京某上市公司的股份,但由于该项收购行为需要得到中国证监会、商务部(开始时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等多个主管部门的审批同意,但每个主管部门所依据的都是自己所制定的部门规章,这些规章又存在法律冲突,使得企业实在无所适从,并购的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所谓行政许可,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即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法律明确规定行政许可必须依法设定,第12条规定只有六类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第13条还规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通过市场竞争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以及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都不应当设定行政许可。
另外,针对政府部门政策常有朝令夕改的状况,《行政许可法》也规定,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不过,在一定条件下,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生效的行政许可。但是,因此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仍然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外商以及本土企业常常头痛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利用行政许可实行地区封锁、或损害外地企业利益,成为地方投资环境中的一大弊端。为此,《行政许可法》对地方性法规和省级政府规章的行政许可进行了限制: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等。
权力“寻租”往往发生在“暗箱操作”中。一块地批给谁了?一个上市的药品是否经过批准?如果审批决定不公开、不透明,不但给了审批者随意行政的空间,也为权钱交易制造了机会。针对此项弊端,《行政许可法》第5条第2、3款规定:“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值得关注的是,不但政府部门本身的行政许可行为需要接受《行政许可法》的检验,政府部门所授权的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许可和审批行为,也要受《行政许可法》的约束。如果被授权单位的行为存在着违反《行政许可法》的现象,那么受权单位就可能成为被告。
行政强制法解读 篇4
(种瓜得豆子)
行政强制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行政行为,在行政处罚法中略有涉及,法院的司法解释有涉及,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因为,行政强制种类多,不同种类间差别大,法律层面的共性比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明年实施,此前会先组织执法人员学习,我们法规处自己先简单学习一下:
一、关于强拆问题。
这次行政强制法的出台,跟房地产强拆出现的问题有重要关系。强拆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自杀自焚者毕竟少数,而且并不当然有理,在征地拆迁中,业主阻挠拆迁贪得无厌才是常态。真正地讲,房地产强拆出现的问题是行政机关执行力不足,而不是行政机关乱作为。但是,官方公开层面是不能讲老百姓不对的。
这次立法,媒体宣传重点之一是“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很不解。如果拆迁决定是合法的话,采取停水停电等方式,避免了直接冲突,更避免了肢体冲突。行政机磁不得停水停电,那么对违章建筑和拆迁区域还得保障供水供电了。而禁止采用这种间接的和平的强迫方式,是要鼓励采用肢体冲突的方式来强迁吗?十分不解。
第四十四条 “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最后是可以“依法强制拆除”。那么,得依什么法?
但是“第十一条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也就是说,只有全国人大才有权对怎么强拆作出规定。
而全国人大在行政强制法里面不规定怎么强制拆除,还有哪个法会规定怎么强制拆除。强制法不规定怎么强制拆除,可谓一个笑话。恶人角色没有人愿意做的,全国人大这些不用去拆房子的高官们代表们也是如此。全国人大要做亲民爱民的大好人,但是这样基层官员也就被全国人大套上了,非法强拆是免不了的了。恶人角色都是基层干部的,这是命。
二、行政强制的体系
行政强制的体系,与一直以来的理论一样,没有变化。分为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两类,共同规范之后对常见的几种具体行为进行规定。
但是,通过立法,许多行之多年的做法,总算有了法律依据。
三、事后补办领导审批
原来各专门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都有规定必需先经领导审批,但是不现实,实际操作中都是事后补批的。现在该法将这个问题明确了。只是这个情况紧急,难理解。难道情况不紧急,就一定要先回单位找领导签字,然后再回到现场去把一二盒假药扣押住?估计一天内是办不成这个事的。
第十九条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
四、关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第22条没有与第70条结合起来看,会误解现在大量的事业单位或法定的内设机构如交警大队、工商所之类没有查封扣押权。但是,何不把第22条写成查封、扣押应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或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查封、扣押应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其他任何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不得实施。
第七十条 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强制,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五、关于无主物品
第22-28条规定了查封扣押的程序,对当事人的保护相当全面细致。
无主物品,也就是物主逃避的,如何查封扣押,这是实践中一个常见的长期困扰的问题。另外,物主拒不签字,也是常见问题。
当然地,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因为这些执行层面的问题,立法机关的传统是视而不见让基层执法者为难去吧违法去吧。
六、关于查封扣押期限与办案期限
查处一个违法行为,如果其中有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那么这个案件的办案的期限就将由查封扣押期限所决定,比较荒唐。
但是荒唐也要执行。因此,今后有查封扣押措施的案件,办案期限是30日,领导可以延长30日。如果有检测检验什么的,那么就另行计算。
第27条对查封扣押期满后的处理情形,是列举不尽。在期限内,违法事实还不清楚,那该怎么办?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后,应当及时查清事实,在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对违法事实清楚,依法应当没收的非法财物予以没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销毁的,依法销毁;应当解除查封、扣押的,作出解除查封、扣押的决定。
第二十五条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延长查封、扣押的决定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对物品需要进行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查封、扣押的期间不包括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期间。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期间应当明确,并书面告知当事人。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七、强制执行期限将是二年以上,违法分子有福了。
行政强制法把强制执行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程序来处理,而不是行政处罚或其他行政行为的一部分。它设计了 事先催告——送达催告书(公告60天送达)——陈述申辩——复核——制作强制执行决定书——送达(公告60天送达)——达成执行协议——不履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无穷无尽的流程。一个完整的流程到法院动手去抓人或拆房或扣钱,至少2年。当前,强制执行是另一个行政处罚之类行政行为的后续。如果算上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生效,那么还有另外二年: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陈述申辩、听证——复核——作出决定——送达(公告60天送达)——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审、二审)。
学过强制法的违法分子们有福了,充分利用程序,将可以可以在4年后才交罚款。到时,估计行政机关的具体经办人被你耗得精神分裂了。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事先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收到催告书后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第三十七条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决定,且无正当理由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
第三十八条催告书、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拒绝接收或者无法直接送达当事人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送达。
第四十六条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实施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超过三十日,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
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四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对象是不动产的,向不动产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八、执行协议不弄白不弄
本法设计了执行协议制度,即“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必须应你要求达成执行协议(法律规定是“可以”,但是如你符合条件,行政机关有什么理由说不可以?)。而这个理由,也不是通常的“一次性履行确有困难的”,也就是说即使被处罚人很有钱,符合条件的也要分期。因此,今后,大部分罚款类的执行都要分期了。
而分期还有更大的好处是,如果到时不履行,也不过“恢复执行”(白白拖过几个月),也没有多收滞纳金或违约金什么的,有利无害。这种净赚不赔的生意只有政府部门才有的做。
第四十二条实施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可以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
执行协议应当履行。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恢复强制执行。
九、关于加处罚款或滞纳金 按行政处罚法,到期不履行加处罚款每日3%,一年是11倍,当然极为可怕。
可爱的人大代表们注意到了,规定,“第四十五条 „„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而一般人如果未按期履行,总是有个不能在几天内解决的原因,一般都是超过一个月以上。但是,33天就已经翻一倍了,34天之后何时交就无所谓了。那就一年后再交吧,没区别。
正确的做法,应当将每日3%标准降低,如每日1%,再规定以本金为限,100天的时间才有操作意义。
十、怎么加处罚款
目前一般的做法是直接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告知逾期不缴纳加处每日3%罚款。但是也有法院为了不执行加处罚款,理解为应当在逾期后再行做出一个加处罚款的决定。
而行政强制法显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第45条把加处罚款变成一种行政机关的“可以”的裁量行为。而第46条则明显把加处罚款作为一个单独的强制执行行为了。
第四十五条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标准应当告知当事人。
第四十六条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实施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超过三十日,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
十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
原来按法院司法解释是180天内,现在改为三个月内。逾期不履行的要行政机关先催告然后再申请法院。
第五十三条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四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对象是不动产的,向不动产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十二、执行申请费
执行费和执行申请费,按规定都是被执行人承担的,但是法院为创收一直要求行政机关先预交:先免费使用一段时间,到时执行完毕的退还,执行不结的就一直占用,直到行政机关忘记。
行政强制法把这点写明了,算好事。只是不知法院还会有其他招照样收不?
第六十条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不缴纳申请费。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十三、总结
所谓行政强制法,可谓名不符实,总体上比较失望。除了把法理学上的分类规定一下,把法院关于执行的司法解释抄一下外,就是重点突出了几点民意,而对于具体可以怎么强拆,却一直在回避。也就是只说怎么不行,没有说怎么行。因此,它不是一部规定行政强制的法典,而是一部规定如何强制不行的法律,它只是半部法,不如叫《禁止非法强制法》更合适些。
政府有许多职能,有赋益的,有加害的;政府有许多角色,有好人,有恶人。行政强制法就是加害性质的,做恶人的。而行政强制法却不对如何做恶人进行规范,而是规定不能做恶人。
一方面当事人程序权利的过度保护,另一方面没有规定行政机关进行强制的合法手段。整个行政强制效率将大大降低,行政成本大大提高,当事人程序上的投入更多,精神上的对抗态度延续时间更久,因此,官民冲突将更多、更激烈。
行政执法基础知识解读 篇5
2011年深圳市公务员考试的《行政执法素质测试》考试大纲明确写明考试内容,包括《行政处罚法》及相关素质、《行政许可法》及相关素质、《行政诉讼法》及相关素质、《行政复议法》及相关素质和《国家赔偿法》及相关素质。综合近几年的考试情况分析,深圳市《行政执法素质测试》命题趋势体现为:
一、考试内容稳定
近几年的考试均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的内容要求命题,考试内容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和《国家赔偿法》,并不仅限于这五部法律,还包括相应的条例及司法解释。如最高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即多次考查。
例题1:在行政诉讼中,原告起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时,原告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但下列表述中()情形属于该规定的例外。
A.行政机关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B.原告因行政机关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C.行政机关认为原告起诉起过法定期限的D.原告应主动履行法定义务而未履行的E.事后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中公名师解读】此题答案为ABC。《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二、重要考点突出
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虽然内容较多,但在考试中重点非常突出。例如《行政处罚法》及相关素质,就有行政处罚的原则、程序、处罚机关、处罚内容等重要考点,每年的考试都会进行重点考查。
例题2:《行政处罚法》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A.50B.20
C.30D.40
【中公名师解读】此题答案为A。《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三、直接考查法条的题目居多
虽然试卷题量较大(共120道),但绝大多数题目均为直接考查法条,具有小案例的题目也只是简单的法条应用,因此整体难度不大,偏重于对考生法条记忆的考查。
例题3:国家赔偿费用,由()。
A.赔偿义务机关的日常业务经费支付
B.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收费收入支付
C.赔偿义务机关本级财政预算支付
D.直接责任人员赔付
【中公名师解读】此题答案为C。《国家赔偿法》第29条规定,赔偿费用,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 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解读 篇6
判断题
1、《行政单位财务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的财务活动。[题号:Qhx008370]
A、对B、错
正确答案:A2、行政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也执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题号:Qhx008371]
A、对B、错
正确答案:B3、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题号:Qhx008372]
A、对B、错
正确答案:A4、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的行政单位,都是主管预算单位。[题号:Qhx008373]
A、对B、错
正确答案:B5、各级预算单位应当直接向财政部门申报预算,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实施,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向财政部门报告。[题号:Qhx008374]
A、对B、错
正确答案:B6、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补贴,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题号:Qhx008375]
A、对B、错
正确答案:B7、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题号:Qhx008376]
A、对B、错
正确答案:A8、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偿还性资金。[题号:Qhx008377]
A、对B、错
正确答案:B9、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题号:Qhx008378]
A、对B、错
正确答案:B10、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属于行政单位的收入。[题号:Qhx008379]
A、对B、错
正确答案:B11、行政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规则,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题号:Qhx008380]
A、对B、错
正确答案:A12、行政单位不需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题号:Qhx008381]
A、对B、错
正确答案:B13、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取得的项目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题号:Qhx008382]
A、对B、错
正确答案:A14、行政单位可以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题号:Qhx008383]
A、对B、错
正确答案:B15、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题号:Qhx008384]
A、对B、错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这种资产是()。[题号:Qhx008385]
A、固定资产 B、无形资产C、在建工程 D、流动资产
正确答案:B2、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元。[题号:Qhx008386]
A、1800 B、1000 C、1500D、2000
正确答案:C3、行政单位在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这种资产是()。[题号:Qhx008387]
A、存货B、固定资产C、无形资产D、在建工程
正确答案:A4、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是()。[题号:Qhx008388]
A、固定资产 B、无形资产C、流动资产D、在建工程
正确答案:D5、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是()。[题号:Qhx008389]
A、基本支出B、项目支出C、资本支出D、专项支出
正确答案:A6、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是()。[题号:Qhx008390]
A、基本支出 B、项目支出 C、资本支出 D、专项支出
正确答案:B7、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是()。[题号:Qhx008391]
A、支出B、资产C、负债D、收入
正确答案:A8、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并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是()。[题号:Qhx008392]
A、主管预算单位 B、一级预算单位 C、二级预算单位 D、基层预算单位
正确答案:C9、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是()。[题号:Qhx008393]
A、预算外资金B、应缴款项C、财政拨款收入D、其他收入
正确答案:C10、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是()。[题号:Qhx008394]
A、预算外资金B、应缴款项C、财政拨款收入D、其他收入
正确答案:D11、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是()。[题号:Qhx008395]
A、主管预算单位 B、一级预算单位 C、二级预算单位 D、基层预算单位
正确答案:D12、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是()。[题号:Qhx008396]
A、结转资金 B、结余资金 C、留用资金D、留本资金
正确答案:B13、、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是()。[题号:Qhx008397]
A、资产B、负债C、收入D、支出
正确答案:A14、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是()。[题号:Qhx008398]
A、资产 B、负债 C、收入 D、支出
正确答案:B15、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的预收、代管等待结算的款项,是()。
[题号:Qhx008399]
A、应缴款项B、暂存款项C、应收款项D、预付款项
正确答案:B2、行政单位的负债包括()。[题号:Qhx008400] 查看答案
A、应缴款项
B、暂存款项
C、应收款项
D、应付款项
您的回答:ABD
正确答案:ABD
题目解析:行政单位的负债包括应缴款项、暂存款项、应付款项等。
5、应缴款项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包括()。[题号:Qhx008401] 查看答案
A、罚没收入
B、行政事业性收费
C、政府性基金
D、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应缴款项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包括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
1、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题号:Qhx008402] 查看答案
A、预算外收入
B、上级拨款收入
C、财政拨款收入
D、其他收入
您的回答:CD
正确答案:CD
题目解析: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考虑的因素包括()。[题号:Qhx008403] 查看答案
A、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B、以前预算执行情况
C、以前结转和结余情况
D、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以前预算执行情况;以前结转和结余情况;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其他因素。
3、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题号:Qhx008404] 查看答案
A、支出增长率
B、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
C、人均开支
D、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支出增长率、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人均开支、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均办公使用面积、人车比例等。
4、行政单位财务报表包括()。[题号:Qhx008405] 查看答案
A、资产负债表
B、现金流量表
C、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
D、收入支出表
您的回答:ACD
正确答案:ACD
行政执法基础知识解读 篇7
一、公共行政精神的主要观点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 公共行政精神就是公共行政的价值与信念, “这些价值和信念解释了公共管理者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建议公共管理者“要信守对这些价值和信念的承诺”。他认为, 公共行政的领域不应只局限于政府行政, 还应该“包括集体的公共行为的行政或执行层面的各种形式与表现”;公共行政的任务在于高效、经济和公平地组织和管理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机构;公共行政应该为了保障和实现全体公民的利益而维护现存政体的价值;在民主政治环境下, 公共管理者最终应向公民负责;强调社会公平与效率、经济同样重要;公共行政精神应该“建立在对所有公民的乐善好施的道德基础之上”。
二、公共行政精神的内涵
从弗雷德理克森的视角出发来解读公共行政精神的内涵, 笔者认为, 公共行政精神, 就是指一个国家内的公共行政人员在高效、经济及公平地组织和管理所有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机构的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价值理想和信念。其中的价值理想, 就是要为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并实现其共同利益而维护政体的价值;其中的信念, 就是公共行政人员认为全体公民的权利是应该和可以得到保障的, 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是可以实现的, 现存政体是可以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和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的, 并愿意致力于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和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而维护政体价值的一种思想状态。
三、公共行政精神的特征
弗雷德理克森倡导的公共行政精神, 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和民主性三个显著特征。
1、公共性。
弗雷德里克森强调的公共行政精神的公共性问题, 实质上就是明确公共行政领域的问题。他认为, 公共行政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应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而不是把关注的焦点仅仅放在政府行政上。他强调, 政府行政只是公共行政的一部分, 如果把政府行政就当作是公共行政的话, 实际上就把公民排除在了治理公共事务的大门之外。他建议, 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 并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公共行政人员必须培育和保护公共行政领域内能够表达公共偏好的所有组织、个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尽可能地实现创造公共、了解公共的意愿, 弘扬公共行政精神”。
2、公平性。
弗雷德里克森在1968年发表的《走向新公共行政》这篇论文中, 首次把“社会公平”的价值引入了公共行政。他认为, “社会公平是一个包括一系列价值偏好、组织设计偏好以及管理风格偏好的短语。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服务的平等, 强调公共管理者决策和项目执行的责任, 强调公共管理的变革, 强调对公民需求而非公共组织需求的回应。”他还强调, “新公共行政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公平对待公民。社会公平因这些价值前提而发挥作用。”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 他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一起作为公共行政理论支柱, 并指出, 应该用社会公平的理论与信仰指导公共管理者的行动。分析弗氏的这些观点, 笔者认为, 公共行政人员不应该是价值中立的, 他们应该是有价值偏好的, 应该担负起对公民和社会的责任。同时, 公共行政组织应该改革在制度、功能、效果上妨碍社会公平的政策与影响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各种体制。
3、民主性。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 民主社会中的公共行政要以公民为核心, 即把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看来, 公共管理者应该是代表性的公民, 他们应该对所有公民的需求做出积极而迅速的回应, 特别是要代表和回应弱势群体的权利和要求, 他们在使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否反映正义和公平的社会价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倡导一种公共服务的模式——爱国主义 (热爱政体的价值) 和行动上的乐善好施 (热爱他人) 的结合体。在这种模式中, 前者是要尊敬和尊重已经确立的宪法和公共组织的形式, 后者是要保障和实现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前者的价值必须建立在要以实现后者为目的的基础之上, 如果前者背离了后者, 它就失去了价值, 这样“用来确保政体价值的就只有职业主义、利己主义的动机”,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变革以适应后者的需要。
摘要:本文在梳理弗雷德理克森公共行政精神主要观点的基础上, 从弗雷德理克森的视角出发, 界定了弗氏公共行政精神的内涵, 阐述了弗氏公共行政精神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精神
参考文献
[1]Frederickson, H.G.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1997:15, 15, 225, 233, 234, 52, 202, 204.
人性善的行政法解读 篇8
关键词:人性善;保护;诚信;平等
人性善作为人先天形成的一种内在特性,对人后天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其产生于人类先验的良知良能,恶乃为后天环境的不良影响。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把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归结为万恶之源,同样认为人天生性善。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描述中,把人们甘愿放弃自由并臣服他人的原因解释为与其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人们更喜欢把自己的自由、金钱和权利置于一个能得到更好保护的有序政府的社会”。本文将从行政法的人性化、自由与平等、诚实信用三个方面对人性善进行阐述。
一、行政立法的人性化
人性化立法要求行政立法的过程要充分考虑人性情感和社会一般认知水平,平衡人与法之间的协调关系,把对人性的关怀和保护体现在行政立法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行政立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即对人性尊严的尊重和维护。行政立法人性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维护,要把对公民正常情感和基本价值的尊重放在首要位置。比如,新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辦法》,将强制收容教养变为救助自愿,彻底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固有的强制性,使之真正成为公益自愿、合乎人性关怀的社会救助措施;新出台的《行政强制法》规定了行政主体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履行职权,规范主体对行政权力的行使程序,禁止滥用职权等。上述事例突出表明了我国行政立法对公民私权的尊重,人性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行政法的平等与自由
美国法学家施瓦茨曾说过:“行政法对受害公民以提供足够的救济为基本宗旨,尽可能的保证受害人在法庭面前受到平等对待,这也是行政体制逐渐成熟的标志”。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认可程度取决于行政法的人性基础。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并不会因国家行政权的行使而变得不平等。不论相对人身份地位如何,平等原则要求应平等的对待任何发生在法律之下的行政关系。“行政相对人出于对法律的遵从而实施一定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对行政主体的服从”。我们把自由作为平等的前提,认为任何个体意志的独立与平等取决于主体地位的自由。平等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变得平等,但平等原则将使人走向黑暗还是光明,地狱还是天堂,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三、行政法的诚信原则
在人类社会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作为人类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基础,在社会的正常运转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政程序立法中的诚信原则也不例外,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行政主体间的诚信
诚信原则对行政主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互不越权。握有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要依照诚信行使权力,防止超越职权,这是正当实现行政职权的重要保障。第二,避免不作为。要坚决杜绝行政主体互相推诿扯皮、放任违法等不作为行为的发生,维护政府的信誉和形象不受损害。第三,一事不再罚。行政主体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处罚违法的行政相对人,避免重复处罚情况的发生。
2.行政立法中的诚信
诚信是人类文明赖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石,也只有合乎诚信原则的行政立法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诚信立法的具体表现为:第一,正当扩张权利行使。必须严格限制行政权利的扩张,严防行政立法偏离诚信的轨道,进而成为行政主体滥用职权的盾牌。第二,义务的规定可被履行。行政立法在规定相对人的义务时要充分考虑此项规定没有超出义务人的履行能力范围。第三,法不溯及既往。立法者不能用今天的规定去约束相对人昨天的行为,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能肆意妄为的破坏法律的连续性。
3.自由裁量领域的诚信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广泛采用的一种灵活措施。基于诚信原则的自由裁量是行政主体主客观诚信的高度统一,他们在行政自由裁量领域具有紧密的结合关系。主观上,自由裁量权要以善意作为行使的前提,只有出于合法动机的自由裁量行为才是符合主观诚信的行为。客观上,对行政权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具备相当合理性的要求。所谓“相当合理性”,就是指“每一个具有正常思维逻辑的人都不会想到行政主体会以此种标准行使行政权力”或“此种不经认真考虑、毫无逻辑的行政行为能得到任何其他正常人的同意和容忍”。
四、结语
传统上我们常常把国家和政治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个人利益置于次要地位。但国家和政府也要服务于民众的福扯,国家和民众的关系是相互信任和合作。法律本身的正当性有相当一部分在于它是否符合人性,正如霍姆斯所说的,“人类本性衍生出了法律的哲学。”只有对人性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法律才具有合理的存在与适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凯.平等需要被证明—卢梭平等思想的启示[J].哲学分析.2014(06).
[2]孙波.行政立法人性化趋向解读[J].长白学刊,2010,(01).
[3]杨海坤.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44.
[4]马玮.对应且不对等: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关系辨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07).
[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译本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4.
[6]朱新力:《行政违法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7]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1页,第549页,第536页.
[8]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行政执法基础知识解读】推荐阅读:
行政执法基础知识题库12-07
行政执法知识题库11-26
行政执法考试 民政法律知识考试复习题12-07
20170912 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通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题word版08-26
关于电力行政执法和电力行政执法06-20
行政执法人员取得行政执法证件考试题库09-03
水行政执法06-09
行政综合执法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