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精选12篇)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篇1
动物的眼睛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眼睛的有趣和奇特。
2、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萌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二、猜猜这是谁的眼睛?
提问: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这些眼睛的样子? 谁能猜到这些眼睛分别属于哪些动物? 揭晓答案,“你们猜对了吗?”
三、你知道动物眼睛的本领吗?
师:动物们都来介绍自己眼睛的本领,谁先来介绍了自己呢?
1、看视频,了解越黑越灵敏的眼睛 提问: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猫头鹰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的很清楚呢? ——像猫头鹰这样的动物还有谁?(猫、老鼠等)
2、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复眼
提问:我们人只有一双眼睛,可有的动物不止一双。你们知道是哪些动物吗?
蜻蜓有多少双眼睛?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眼睛?
3、看视频,了解能变方向的眼睛
提问:如果我们头不动,能看到后面的东西吗?要想看到后面的东西,有什么办法吗?有种动物不用转头,照样能看清前、后、左、右的东西。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看视频,引导幼儿观察蜥蜴的眼睛。蜥蜴的眼睛是鼓出来的,可以自由地转来转去。
提问:为什么蜥蜴要有这样的眼睛呢?(躲避敌人,捕捉食物)除了蜥蜴,还有谁的眼睛也会变方向呢?(变色龙、螃蟹等)
4、看视频,了解其他动物的眼睛
提问:从视频中,你还了解了哪些动物的知识?
小结:大自然真是奇妙,动物们的眼睛不仅形态各异,为了生存,他们的眼睛都有了不同的本领。
四、小小发明家
师:我们科学家很聪明,利用动物们眼睛的特点发明了很多工具,来帮助我们生活和工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1、如果请你当科学家,你会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什么样的工具呢?
小结:希望你们长大后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发明出许许多多有趣有用的工具。
动物的耳朵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
2、初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动物的耳朵,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培养 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小兔、大象、小熊、小鸡、小狗、小马、小鱼的图片
活动流程:
一、猜猜它是谁
1、出示小兔的背影,猜猜是谁来了?
小结:原来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
小朋友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
2、出示被遮住一半的大象,猜猜又来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
小结:原来大象的耳朵大大的长在头的两边,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动物,它的耳朵也是长在头的两边的?我们小朋友的耳朵长在哪里?
3、出示正面的小熊,看现在谁来了?看看小熊的耳朵和大象小兔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小熊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长在哪里?(小熊的耳朵是半圆形的,长在头角上)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角上的?
5、原来小动物的耳朵它们除开形状不一样,长的地方也有不一样,但是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听觉。
二、探索其它动物耳朵的兴趣
1、看又来了一只小鸡,咦,小鸡有没有耳朵?它的耳朵长在哪里?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小鸡是有耳朵的,小鸡是没有外耳,只有内耳,但它们同样都可以听到声音。
2、还有什么小动物和小鸡一样,只有内耳,没有外耳?
三、扮演小动物
1、今天我们知道了小动物的耳朵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长的位置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耳朵,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的?想不想来做一做,学一学?
2、幼儿动手制作,扮演小动物。提醒:你想做什么小动物的耳朵?它的耳朵长在什么位置?形状又是怎样的?
3、小动物狂欢
哇,有这么多小动物,我们和小动物一起唱歌跳舞吧。
动物的鼻子
活动目标:
1、萌发保护动物的意识。
2、了解动物鼻子的特殊功能。
3、知道动物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活动准备:
1、猪、狗、马、牛、大象等动物的鼻子图片各一张。
2、课件《动物的鼻子》。
3、救灾犬搜救、鲨鱼捕食等短片视频。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在之前的活动中,小朋友们认识了很多动物的鼻子,请问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鼻子是什么动物的吗?
——教师依次出示猪、狗、牛、大象的鼻子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说说这是谁的鼻子。
二、开拓视野。
——有些动物的鼻子长得很奇怪,可是它的嗅觉却非常灵敏,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
——教师播放鲨鱼捕食短片,请幼儿观察,鲨鱼为什么能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追踪猎物?(鲨鱼的鼻子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地方就闻到猎物的气味)
——教师出示鼹鼠找吃的图片:鼹鼠要想在黑暗中找到吃的,靠的也是它的鼻子。
——教师播放救灾犬搜救的视频,请幼儿观察,救灾犬为什么能找到被深埋的人或者物?(狗的鼻子比人的鼻子灵敏,它能分辨出超过200万种不同的气味)
三、快乐游戏。
——请10个小朋友出来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再请8个幼儿当小鱼,在圆圈内外钻来钻去,一个幼儿当鲨鱼,只能在圆圈外面抓小鱼。
——小鱼是在圆圈内游动的,当鲨鱼抓到小鱼时,换人游戏继续。活动应变
在播放救灾犬搜救的视频时避免过于血腥的场面。活动延伸
了解别的动物鼻子的特殊功能,如警犬帮助警察查毒等。区角活动
益智区自制迷宫,帮助救灾犬找到被拯救目标。环境创设
张贴动物帮助人类的图片。家园同步
请家长协助在网上搜集一些有特殊功能鼻子的动物,并讲解给幼儿听。随机教育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要爱护动物。相关链接
和幼儿观看救灾犬救灾的视频。附录:狗鼻子
狗鼻子能分辨大约200万种不同的气味,而且,它还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能够从许多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中,嗅出它所要寻找的那种气味。狗鼻子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各种动物鼻子的构造大致相同,鼻腔上部有许多褶皱,褶皱上有一层粘液膜,粘膜里藏着许多嗅觉细胞,当粘膜上分泌出来的粘液经常润湿着这些嗅觉细胞时,就会使具有气味的物质分子溶解在粘液里,并刺激嗅觉细胞,嗅觉细胞马上向大脑嗅觉中枢发出信号,于是就有“味”的感觉了。狗鼻子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嗅觉细胞特别多,连鼻子那个光秃无毛的部分,上边也有许多突起,并有粘膜组织,能经常分泌粘液滋润着嗅觉细胞,使其保持高度灵敏。狗的嗅觉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其他动物胜过一筹,所以对各种气味辨别的本领也就比其他动物高强多了。
《观察蜗牛》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照顾小动物(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1、猜谜:同学们,猜一猜这里面是什么小动物?(蜗牛)
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蜗牛。
【评析】研究对象的突然出现,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
二、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
1、谈话:通过观察,你们对蜗牛有了哪些认识?
2、学生汇报,3、谈话:对蜗牛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你们能不能把观察到的蜗牛外形画出来?
4、学生画画。
〖说明〗教师适时发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展评时,适时介绍不同种类的蜗牛,也可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演示。
三、了解蜗牛的行为特征
1、提问:刚才的画图说明同学们对蜗牛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关于蜗牛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提问: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
4、学生讨论。
5、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①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材料是一块玻璃、放大镜。
②蜗牛怎样吃食?
材料是盘子和若干食物。
③蜗牛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材料是干土、湿土,或干布、湿布。
6、学生分组研究并作记录。
【评析】我们的教学强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但是增加自由度并非放任自流,在引导学生充分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有选择地研究几个问题,是在学生思维充分发散基础上的集中,有利于学生研究的重要项目。
7、组织研讨。
①谈话:刚才的活动,大家表现都很好,每个同学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通过这次观察研究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②学生汇报。
◇关于蜗牛的爬行;
◇关于蜗牛的吃食;
◇关于蜗牛喜欢的环境。
8、提问:如果要给蜗牛重新安一个舒适的家,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
【评析】研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一块儿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经验,从而形成每个孩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孩子的概念水平,所以孩子们都会大道理思考,如何给蜗牛安家。
9、提问:有同学发现蜗牛躲在壳中不出来,假如蜗牛一直躲在壳中,你有什么办法让它爬出来吗?又有什么办法让蜗牛缩回去呢?
【评析】此处调整了一下教材的顺序,目的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再提出研究项目,而且这个研究项目可以说是本课的高潮部分,相信学生对这项研究会有极大的兴趣和收获。
10、学生研究。
11、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12、谈话:你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蜗牛究竟是靠什么来对外界作出怎样的反应的。
四、巩固、延伸。
教学片断赏析
师:用什么方法让蜗牛从壳里爬出来?又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蜗牛从壳外缩回去?
(学生讨论研究方法后汇报)
生:用针刺它的壳,蜗牛没有反应。
生:用针刺它的触角,蜗牛动了一下,但没有出来。
生:用针刺它的头,蜗牛的身体缩到壳里去了。
生:用针筒吸水后注入蜗牛壳里,蜗牛慢慢爬了出来!
生:我们小组没有碰它,蜗牛也自己爬了出来。
生:它先伸出头部,再慢慢地把身体探了出来。
生:用针刺它的头部,他又缩了回去。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篇2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篇3
1.拼一拼,写一写。(13分)
2.请你在正确读音后的括号里打“√”。(6分)
二、字词小魔术。(39分)
1.请你照样子,帮小刺猬找找丢失的草莓吧!找到后用线连起来。(6分)
2.趣味加减法。(8分)
减一减:
郊 —— 交 梨 ——( ) 胳 ——( )
( )——( ) ( )——( ) ( )——( )
加一加:
女 —— 安 子 ——( ) 白 ——( )
( )——( ) ( )——( ) ( )——( )
3.写出同偏旁的字。(3分)
好( ) 行( ) 仙( ) 纷( ) 灿( ) 愣( )
4.填上合适的词。(16分)
一( )掌声 ( )的岩石 ( )地握手
一( )紫丁香 ( )的笑容 ( )地点头
一( )电脑 ( )的办法 ( )地唱歌
一( )歌 ( )的汽车 ( )地观察
( )虫子 ( )鸽子 ( )花草 ( )图画
5.查字典。(6分)
三、句子万花筒。(8分)
例:夏天的山是绿色的,冬天的山是白色的。
春天的草是 色的,秋天的草是 色的。
例: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一位小小歌唱家。
小溪的水叮叮咚咚地流着,像一位小小 家。
例:小青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
我们班的生活委员是小青。
刘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例:小红把作业本交给了老师。
作业本被小红交给了老师。
小明把蛋糕送给爷爷了。
四、课文小天地。(17分)
1.按课文填空。(6分)
秋天来啦,山野就是 的图画。梨树挂起 的灯笼, 露出 的脸颊,稻海翻起 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 。
2.填写古诗。(5分)
寒山 斜, 。
停车 ,霜叶 。
3.把词语填写完整。(6分)
景色( )( ) 五( )( )登 天( )云( )
( )( )飘香 和蔼( )( ) ( )( )时节
五、小小阅读屋。(10分)
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是由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在1913年设计的。它是一面有五个圆环的白色无边旗帜,五环相套,颜色从左至右分别是:蓝、黄、黑、绿、红。
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在北京上空高高飘扬。它骄傲地告诉世界:中国,真棒!
1.你知道奥林匹克旗帜是谁设计的?(2分)
2.用“√”选择括号中正确的答案。(2分)
奥林匹克旗帜颜色(从左至右、从右至左)分别是:蓝、黄、黑、绿、红。
3.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一( )旗帜 五( )圆环 ( )飘扬
4.奥林匹克旗帜是怎样的?在文中用“——”画出来。(3分)
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4
三维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3.认识科学本质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教学难点:认识科学本质的。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斜坡、小球 学生准备:纸、笔 预习设计
一、导入新课
板块一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门新的课程叫“科学”。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讨论: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2)看第2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学生看课本P2插图,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看课本P2插图,开阔一下视野。再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图上的人都在做什么?(3)认识两位科学家。
简单介绍一下袁隆平和珍妮。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小结。(6)组织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谈话:你们想不想像科学家一样也来做实验,做科学研究呀(2)交流怎么实验,观察滚小球实验。(3)交流怎么记录。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实验、交流
3.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5)交流怎么记录。
(6)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学生实验、学生汇报。教师介绍伽利略滚小球的发现。
3.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了解科学家还未完全找到答案的问题。
三、总结本课 学生汇报收获
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第二课、小小工程师
三维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做一个铅笔加长器,3.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 预习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看课本P5插图,开阔视野,了解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2)看第5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4)小结:工程师更侧重设计、制造。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学生看P6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工程师们会有哪些作品呢?(2)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你还知道哪些工程师的作品。(3)辨别哪些是工程师的作品。思考:
(4)师生小结,认识到科技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5)组织学生完成活动手册。3.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1)谈话:想不想也当工程师呀。这儿有支笔,可是时间长了,铅笔变短了,你们有什么办法把铅笔加长呀?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3)学生制作铅笔加长器。(4)展示作品(5)互相评价活动。(6)组织完成活动手册。
三、总结本课 学生汇报收获。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上好科学课
三维目标
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他们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3.制定科学课的规则。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课的规则。
教学难点: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
学生准备:对于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都有所了解。预习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前两课,我们认识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工作。今天,我们去参观上课的教室——实验室。
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交流。熟读规则小诗。
集体整队动作快,列队做到快静齐,参观途中不说话,带好眼睛和耳朵。
二、学习新课 1.参观科学教室。
(1)讨论: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2)交流。学生看课本P5插图,思考交流。2.实验:比较水
(1)提问:老师这儿有两杯水?怎么来比较这两杯水的多少呢? 思考:怎么比较水的多少?(2)交流(3)实验(4)师生小结方法。
3.回想: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思考、交流、判断、完成科学活动手册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配合老师带齐所需的制作材料。上课服从指挥,实验时,听从组长指挥。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5
1.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 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二、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要求
1. 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成花园2号楼201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售货员。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 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 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 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本次说话的具体要求。
(4) 借助板书内容,教师提示说话要求。
三、练习
1. 指名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练说。
2. 将四个问题连起来练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提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4. 学生分小组练说,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6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原文地址: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作者:飞燕 课题:排列规律 保定市实验小学 严梅竹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课前准备:圆、正方形、正三角形图片各3张,每人“3×3格”的方格纸3张。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教师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春节期间最高兴的事情,然后启发学生交流庆祝春节中有规律的现象。 师:同学们,春节过得很高兴吧!谁愿意把你们最高兴的事情给大家说一说? 请几个人发言。 师:春节期间,街道、商店等公共场所都增加了许多装饰,营造喜庆的氛围,哪个同学发现了有规律摆放的现象?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挂的彩条、商场楼顶的彩灯等。 二、自主探索 1.把图形有规律地摆一行。 (1)教师启发性谈 话,提出把○□△图片各3张有规律地排成一行的要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真细心,能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利用△□○等图形来“创造”规律,有信心吗? 如果有个别学生说“没有”,老师可鼓励学生试一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图片各三张,把它们有规律地排成行。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摆的情况。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摆法,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不同摆法的机会。让学生说出摆图的规律,并启发学生说一说如果接着摆,下一组会是什么样的。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摆法呢?告诉大家你摆的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启发式对话。 生:我先摆3个○,又再摆3个□,再摆3个△。规律是3个○,3个□,3个△。 师:那接着往下摆,下一组该怎么摆? 生1:再摆3个○,3个□,3个△。 生2:我先摆1个○、1个□、一个△当作第一组,接着摆第二组,最后摆第三组。规律是:1个○、1个□、一个△依次重复出现。 生3:我先摆1个○、1个□、一个△,再摆2个○、2个□、2个△,规律是○□△各一个,○□△各2个。 师:接着下一组该怎样摆? 生:接着摆3个○、3个□、3个△…… 学生可能有图形位置不同的摆法,让学生充分交流。 如果第三个学生的摆法没有出现,教师可组织交流。 2.在九宫格里有规律地摆图形。 (1)出示3×3方格图。(以下简称九宫格)。提出“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相同”的要求,让学生把○□△图片各3张摆在九宫格里。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有规律地摆成了一行,这里有一张方格纸,大家看一看,你发现方格有什么特点? 生1:每行有3个方格,每列也是3个方格。 生2:3×3一共9个方格。 师: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要把这三种图形有规律地摆进方格中,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相同,怎么摆?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摆,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不同的排列方法,个别指导。 (2)交流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怎样摆的,规律是什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摆法的机会。 师:谁愿意把自己排列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你排列的规律是怎样的? 教材上每行相同,每列相同的方法应该是最基本的。有的可能图形位置不同,第三种摆法,学生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不作介绍,如果出现了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使学生了解三个○可以看成一行,(斜行),其他不符合要求。 (3)提出“要使每行和每列的图形各不相同,应该怎样摆放”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摆一摆。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每行每列的图形都相同的规律摆的图形,如果要使每行和每列的图形各不相同,可以怎么摆?试一试。同桌可以合作进行。 给学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摆,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学生不同的摆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学生说,教师摆。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结果的机会。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摆的给大家交流一下:你来说, 老师来摆。 除教材上的三种摆法外,学生可能还有不同摆法。如 ○ □ △ △ ○ □ □ △ ○ (5)探索、总结图形排列规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了解方格中图形摆放的变化规律。 师:真不错,有这么多的排列方式,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么多的排列方式,有什么规律吗?先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多数学生可能会具体说出每种摆法的规律。 ●如教材上的第一种摆法: 生1:第一行摆△○□,第二行把第一行摆的最后一个□放在第一,其他两个顺次后移就行,是△○;第三行把第二行末尾的○放在第一,剩下的顺次后移是□△。 生2:竖着看也能发现这样的规律。 第一列摆△□○,第二列把第一列中最后一个○放在第一,其他两个△和□顺次下摆…… ●再如教材上第二种摆法。 生:第一行先摆○,再摆□和△,第二行把第一个○摆到最后,□和△依次往前放;第三行把□放到最后,△和○依次往前放…… 三、课堂练习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各种花是怎样排列的,想一想空格里该放哪朵花。学生独立考虑后,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时的想法。 师:同学们刚才发现了我们在方格中摆出的`图形的规律。现在请你看课本第3页的第一题,在方格中摆放三种不同的花,有一个方格还空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各种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想一想空格中应该放哪种花。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师:空格里该放哪种花?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判断方法,如: ●第一行是红的、黄的、粉的,第二行黄的排第一,接着是粉的、黄的;第三排是粉的排第一,按规律第二个应该是红的…… ●第一、二行中都有这三种花,只是排列位置不一样,第三行中缺红的,所以空着的格应该放红的。 2.第2题,先通过对话介绍、了解扑克牌的四种花色,然后教师照教材上的样子摆出扑克牌,提出“猜一猜,扣着的花色是什么”和“你是怎样判断的”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扑克牌,谁知道扑克牌有几种花色?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出扑克牌的四种花色。 师:我们来玩一个扑克牌游戏,看老师摆出扑克牌。 教师照书上的样子摆出扑克牌。 师:猜一猜扣着的扑克牌各是什么?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判断的思考过程。如: 3.扩展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按规律摆扑克牌。并同桌进行猜扣着的牌的活动。 ●根据第一行都是5,第二行都是4,第三行是3和第四行是2,判断出第三行扣着的都是3,第四行扣着的都是2。再根据第一行第二行四种花色的变化判断各是什么花色…… 最后得出:第三行第一张是花3,第二张是黑3,第四张是红3;第四行,第一张红2,第二张是花2,第三张是黑2。 学生猜中后,教师翻开扑克牌。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扑克牌自己按规律摆出一组,互相进行猜扣着的牌是什么的游戏。 课题:排列组合 保定市新市区实验小学 严梅竹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5页。 数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探索、交流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过程。 2.了解、探索排列组合问题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有条理思维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照相机;课件《孙悟空》片断。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话,由交流照片的经历和最喜欢的是哪张照片等引入新课。 师:不少同学都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照片,谁愿意让大家欣赏一下?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照相的经过。 请几个同学展示发言,结合有人拿的是两人合影的照片,进行启发式谈话。 师:照片上和你一起照相的是谁?说一说你们照相时站的位置。 生:我站在左边(或右边),××站在右边(或左边)。 2.结合两个人的照片讨论,变化他们位置,还能照出几张不同的照片?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两个人照相,最多能照出2张不同位置的照片。 师:如果变化你们两个人的位置,还能照出几张不同的照片? 生:交换我们两个左右的位置,还能照一张。 如果有的学生答出3张:交换左右位置1张,前后位置2张。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几个人照相都怎样站,为什么? 师:两个人照像,如果只考虑横着站成一排的情况,最多能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 生:2张。 二、3人照像 1.教师提出3个人照相最多可以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的问题,让学生先回答,然后请三位同学实际照一照。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2个人照像,最多可以照出2张不同位置的照片。那么,如果3个人照像,最多可以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呢? 学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样,教师板书出各种方案。 师:现在,我们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给他们实际照一照。 请三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教师准备好照相机。 师:好!现在准备照相了,先请说照2张的同学指挥一下他们怎么站位。 指名说怎么站位,站好后教师拍照,然后再请其他同学说还可以怎样站位,继续照。一直到照完6张。 师:还能不能照出不同位置的照片? 大家形成共识,没有了,请三位同学回座位。 2.提出一共照了几张照片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在本子上表示出来。 师:刚才一共照了几张照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篇7
班级:姓名:成绩:
打开课本
一、认真拼读下列音节,正确写出词语。(12分)
chónɡ ɡāosùzàozhènɡfǔyíshì
ɡòumǎixiāohuǐchénɡjìqīwǔ
xínɡyǐnɡbùlíbùzhī píjuàn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句话。(10分)
雕梁画()情不自()心绪不()()指算来
花团()簇()往直前日夜奔()阴()圆缺
。
三、认清下列字形,组词。(8分)
讯()娇()怒()历()
迅()骄()努()厉()
四、这几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好几篇优美的课文,你还记得那些精彩的片段吗?(21分)
1. 入夜,,,天安门广场一片辉煌。来自的人们,。鲜花,礼花。天安门广场。(8分)
2.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那是春蚕;,那是。(4分)
3.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9分)
五、在这两个单元中,你们品读到语言的精妙了吗?试着完成下列练习。(7分)
1. 《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野菊花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我最欣赏其中的“”这个词,因为。(3分)
2. 我们还学了两首古诗,我最欣赏的诗句是:,。反复吟诵着,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4分)
积累运用
1. 建国六十周年时,我们国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一列列整齐的方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由想到了这些词:(4分)
国庆期间,举国上下兴奋不已,我们学校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操场像欢乐的海洋,我想用这些词来形容同学们欢庆的场面:(和上面不重复)(4分)
看到那气势磅礴的阅兵场景,面对日益强大的祖国,我想庄严地对祖国妈妈说:“
!”(2分)
2.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挥笔赞美秋天,我仔细观察了秋天,也看到了迷人的秋景,请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把你观察到的美景写成一段话,并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6分)
阅读视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夜间的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一看,原来它们是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高兴的是,石头变成了宝石;懊悔的是,捡得太少了。
亲爱的小读者,读书也如此。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作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书读得太少。
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但我却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为南极洲的圣洁天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妈妈,你会认识我么?”我感觉有花瓣儿正悄悄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读书使我们拥有美好的气质。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份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是呀,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多好!我们本来只有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一个头脑。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体验几次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体验一次人生,因为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
说到这里,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从看电视、看卡通漫画、玩游戏机的时间中抽出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致懊悔,让我们快快来捡宝石吧!
1. 给这篇短文加上题目。(2分)
2. 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吗?(6分)
(1)身临其境——
(2)赏心悦目——
(3)受益无穷——
3.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6分)
读书的好处还真不少,它能,能,能,能,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正如文章中那个故事所说,读书好比,它会给我们的生命创造奇迹。为了明天不致懊悔,让我们快来读书吧!
4. 写下两句你喜欢的读书格言。(6分)
(1)
(2)
5. 文中的“”这句话真不错,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6分)
同学们,请再耐心细致地复看一遍。祝你成功!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读写,并会使用,理解词意,积累词汇。
2、了解会意字、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能背诵课文。
复习过程:
一、整体复习生字的音、形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识字1、2、3、4,背诵识字1、2、3、4。同桌互相说说你认识了那些字?(找学生说说)
2.师及时出示识字1、2、3、4生字。
(1)找一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2)开火车组词读。
师出示重点字:
yāngējiǎnpàoyànkàn
烟歌检炮焰看
jiānwěimiáomāomiáotiějiǎo
尖尾苗猫描铁脚
(1)重点字,问学生是怎么记住的?组词,说一句话。
(2)齐读。
3.检测:看拼音,写词语。
yàn huǒyānbōlúzàojiǎnyuâ()()()()wāixiãmiáo hónghuā māoshuāngjiǎo()()()()展示学生作业,同桌互相检查,改正。
[设计意图:此环节整体复习生字的音、形,让学生明确复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背,加深学生的记忆。用练习来检查、巩固此部分知识。]
二、归类识字,找出规律
1.复习识字1、2。
(1)看图,识字
一、识字二,说说你看到的景物,读识字一、二课文。
(2)看看这些带有什么偏旁,你能找出带有下列偏旁字吗?写下来。犭:反犬旁()、()、()钅:金字旁()、()、月:月字旁()、()、()欠:欠字旁()、()、(3)师:用这种方法我们在课下可以把有其它的偏旁的字归类。
[设计意图:出示情境图,从情境入手,指导学生感知识字1、2。通过写出带有犭、钅、月、欠这些偏旁的字,进一步指导学生明确偏旁归类这一复习方法。]
2.复习识字3。
(1)现在打开书,自己读识字3,看看这些字和图有什么关系?找一生说说。
(2)带着这些字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儿歌。
(3)练习:生字找朋友
小火余尸
斗正毛户
比一比组词:
炉()灯()吐()匹()芦()宁()灶()四()
3.复习识字4。
(1)看识字四种“苗、描、猫、锚、喵”,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这三个字里都有苗,都有韵母ao,但是偏旁不同,偏旁表示意思。
(2)课本中有首儿歌,我们一起背一背识字4。齐背。
(3)师生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汉字游戏:拍手说儿歌
qíngjīng
日加青,天气(晴).目加青,好眼(睛)。
pǎolong
足加包,赶快(跑)。竹加龙,红灯(笼)。
chãng
土加成,北京(城)。
练习:加偏旁组字,组词。
包—()青—()丁—()
—()—()—()
—()—()—()
[设计意图:从课文识字3、4入手,让学生观察生字的音、形,通过小儿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复习的生字兴趣。找朋友、加偏旁组词的练习,让学生能更深刻理解生字的归类方法。]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从复习的生字中找出3个喜欢的字,组词,扩句。同位交流,指2--3名学生检查。
[设计意图:通过扩设计拓展练习,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在学会识字方法的基础上,会运用生字和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词语、儿歌。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篇9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让学生用直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
师: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4、完成练习一3-6题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篇10
班级: 姓名: 成绩:
词语百宝箱——一笔一画开心写
一、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二、 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切苹果(qiē qiè) 茅塞顿开(sè sāi) 分散(sǎn sàn)
升降(jiànɡ xiánɡ) 薄壳结构(báo bó) 模仿 (mó mú)
三、 填字成词。(4.5分)
( )光( )影 ( )( )辄止 囫囵吞( )
( )根( )底 天道酬( ) ( )能生巧
四、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或词语填空。(10分)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 不但……而且……
1燕子( )外形俊俏,( )飞行的姿态也很优美。
2( )竺爷爷常年精确观察,( )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3( )我们每人多栽一棵树,大地( )多增添一片新绿。
发明 发现
1我拦腰切开苹果,( )里面苹果核像颗五角星。
2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 )了飞机。
启示 启事
1我同桌的钢笔丢了,他请我帮他写一则寻物( )。
2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 ),发明了雷达。
严格 严厉 严肃
1小林犯了错误,老师对他进行了( )的批评。
2只有( )训练,才能练好基本功。
3清明节扫墓时,同学们的脸上十分( )。
句子练习——写写想想动脑筋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这就是的小燕子。”这段话通过对小燕子、、的描写,写出了它的特点。
2“,,,……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伴随金色童年的是。”这里的“红领巾”是指,这段话表现了的心情。
3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为春光增添了许多。
4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时的做法使格罗培斯得到启发,从而设计出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
5《人类的“老师”》中的“老师”指 。
六、 学习例句的写法,把句子写生动。(6分)
例:春天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1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
2田野上布谷鸟正咕咕地叫着。
3太阳升起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七、 加标点。(6分)
妈妈笑了笑 说 你们父子俩真有意思 一个怕下雨 一个盼下雨 我好奇地问 这是为什么呀 你不知道吗 妈妈说 工程队最怕下雨了 一下雨 工地就不能进行正常施工啦
积累表达——读读做做显本领
八、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4分+14.5分)
(一)苹果里的五角星(节选)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xiān xiǎn )为(wéi wèi)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1在括号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1分)
2“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那么大的魅力”指的是。(2分)
3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1分)
(二)找骆驼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许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走 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bǒ)?”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仔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边有骆驼的脚印,深,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路的右边有一些,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至于骆驼究竟往(那儿 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 居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1读文章,把括号里不合适的字词划去。(2分)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把文中老人说的话补充完整。(6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被字句,写在下面。(1.5分)
4文中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质呢?从下列答案中用“√”选出一个最确切的。(2分)
(1) 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
(2) 观察仔细,善于分析。( )
5商人找到骆驼后会怎么想呢?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话写一写。(3分)
习作表达——我心抒真情
九、 习作。(30分)
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的哪些事迹打动了你?想一想,写下来。
习作要求:
(1) 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写,注意首尾呼应;
(2) 写出人物特点;
(3) 不少于400字,题目自拟。
(命题:刘银娣)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篇11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
4、例5。【课程标准陈述】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学习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知道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2.结合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比一比,感受1米有多高、有多长,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3.结合认识米尺,通过观察米尺刻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4.初步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学习重点】
在多种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习难点】
在多种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选用合适的尺子测量黑板长度,认识米尺、用米尺量,来评价学习目标1。2.结合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比一比,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2。3.通过总结收获,从自身找到1米的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3。4.通过测量黑板、教室的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4。【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评价目标1)1.活动导入。出示厘米尺与米尺。
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作单位,它可以用()表示。用什么尺子量铅笔的长度?来量一量。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黑板有多长?谁来量一量?继续用用厘米尺来量,可以吗?你想选择哪一种尺子?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理由,并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测量后,说出黑板长度是几米几厘米。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厘米尺就太小了,不方便。需要用老师手中长长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因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米”。(板书:认识长度单位——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米。(评价目标2)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有多高?试一试,1米的长度可以从你的脚底达到你的什么位置?再告诉你的同伴吧!
指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出1米的高度达到他身体的某一位置,互相比一比,感受1米的高度。
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你的1庹比1米大,还是比1米小?比一比。学生上台比一比1米的长度,大约比一庹略小一点。2.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评价目标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数一数,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3.用米尺量。(评价目标4)问:教室有多长?量一量。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一人测量,一人作标记。怎样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
三、活动巩固
1.练习一第3题(评价目标2)
2.第4题(评价目标2)
3.第5题(评价目标4)
4.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评价目标2)
四、活动应用(评价目标2)小组活动。
钢笔长15()长颈鹿高4()小华身高120()数学书长26()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五、评价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米
最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学习目标检测】
1.最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作单位,它可以用()表示。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
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桌子高90()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篇12
1.骨骼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1课。人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例如垒球运动员能用棒击球,厨师能揉捏生面团,艺术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筑工地是一个忙碌的地方,建筑工人筑好地基后,开始搭建钢筋骨架。人们发现,由于钢筋框架的搭建,大楼有了一个坚固的框架,这样才能安全地建造。大楼竣工了,但是建筑物的框架却看不见了。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就像一栋大楼没有钢筋框架就不能安全地建造一样,如果人体没有骨骼,就会站不起来。骨骼有五个主要的功能: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人体的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组成。颅骨包括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骨6块。躯干骨包括脊柱骨26块,肋骨24块,胸骨1块。这些骨互相连接构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块椎骨(其中颈椎七快,胸椎十二块,腰椎五块)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软骨和胸骨组成。肋骨共十对,左右对称,肋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连结构成胸肋关节,后端与胸椎连结构成肋椎关节,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与上位的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称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软骨与骨是构成身体支架的器官,它们分别以软骨组织和骨组织为主要结构成分。在人的一生中,这两种组织尤其是骨组织能不断更新和改建,从而适应成年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机体支持功能的变化需求。人体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贮于骨组织中,因而骨又是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需要借助于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本课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摸一摸、记一记并比一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人体内有多少块骨头。成年人的体内共有206块骨头,这些不同部位的骨头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它们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只需要把全身的骨头按照部位分成四个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大致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和石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人体骨骼的多种作用: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并在活动中体验人们日常所做的一些活动中有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评析】利用房子的钢筋框架与人体的骨骼作类比,不仅可以形象地揭示骨骼的结构特点,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骨骼在支持人体等方面的作用。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评析】先用摸一摸的方法感知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再使用X光照片将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骨骼分布呈现杂学生的面前,前后感知上的冲突就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X光照片的利用起到了呈现人体骨骼结构、纠正错误感知、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等各方面的作用。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说明】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料。骨骼图资料:见《现代汉语词典》“骨骼”词条。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评析】科学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也是学习,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将更好地挖掘科学学习的社区及环境资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评析】通过对鸡腿骨和石头的比较,将更好地发现骨头表面结构紧密、坚硬、质量轻等特点。
三、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评析】学生对于骨头是有生命的这一认识缺乏相关的基础认识,对于骨头中间能够制造血细胞的软组织骨髓也比较陌生,因此必须借助于多种资料及实物让他们在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事实面前建构正确的意义。
四、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讲述: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评析】拓展内容与教学内容具有比较紧密的联系,骨骼的发展变化过程充满趣味,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附录:X射线,看透你的身体
通过拍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头是否健康或者断裂。
与可见光一样,X射线也是一种含有能量的光波。这种光波能够穿过一些活组织,但却穿不过骨头。在拍X光片时,要用一块铅板挡住身体的其余部分,因为铅是一种高密度的金属,能够吸收X射线,这样能使你在拍片中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穿过皮肤和其他身体组织的X射线投射到胶片上。当光照射到骨上,X射线被骨吸收,由于被骨吸收的X射线没有到达胶卷的底片上,当胶卷洗出来以后,上面清晰的白色部分就表示骨头。
X射线也有缺陷。首先,X射线不能用来观察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和内部器官的损伤情况;其次,X射线中的能量会损伤人体细胞,而这就是让你尽量避免照射不必要的X射线的原因。教学反思:
2.关节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2课。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称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就叫活动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本课是上一节课研究内容“骨骼”的延伸与深化。关节与人体的骨骼紧密联系,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通过运动身体不同的部位比较体验到关节的连接方式是不一样的,并借助于文字资料及模型等多种资料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同时,通过一些常见的小活动体验到关节具有帮助缓冲等作用。关节人人身上都有,并且也时时处处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我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做着各种想做的运动。但或许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体验过关节受到束缚时的感觉,所以他们难以意识到平时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各种活动是因为有了关节的协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学习科学,可以先选择把各个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有目的地做各种小事情,通过与平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来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发现关节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比较身体不同部位的关节可以做不同形式的运动的基础上归纳认识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与人体的骨骼隐藏于身体内部一样,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也具有隐蔽性,难以直接观察,要了解各种关节不同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借助于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的关节来直接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并帮助他们建构关节的概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机器人行动时的动作比较僵硬,关节处的衔接也比较便于观察,能够为引入“关节”这一研究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评析】科学教学需要“告诉”,也需要“发现”。告诉学生他们所发现不了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可以被发现的,科学学习就显露出了一种活力。“找身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这一活动同时也为后面认识人体内的自由活动关节作好了准备、埋下了伏笔。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评析】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活动时,他们的眼、耳、身、心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丰富他们的体验,强化他们的认识。这次体验活动的重点在于比较“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有什么不一样”,明显的差异、强烈的体验必然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关节在运动中的主要作用。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评析】借助于动物骨骼及关节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关节连接方式是可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骨头之间不同的连接方式,还可以观察到教材上所没有提及的韧带、关节窝等更丰富的结构。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评析】学生的生活是科学学习的源泉。人们日常所做的许多活动与身体的结构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完成各项活动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关节的不同类型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一个过程。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评析】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是无限的。提一个留有思考余地的问题犹如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在合适的气温、环境下,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开花。
附录:主要的四肢关节
肩关节由关节囊包围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而成。因肱骨头的关节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关节盂小而且浅,加上关节囊松而薄,所以,肩关节活动灵活,是全身易脱位的关节之一。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居同一关节囊而成。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可展伸140°。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的关节凹构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运动。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伸肱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为165°,女性约为135°)。桡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与舟、月和三角骨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桡腕关节与腕间关节共同活动的范围是:屈最大,约90°,伸45°,内收40°,外展20°,环转度极小。
腕掌关节由下排腕骨与掌骨构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仅拇指腕掌关节有)等运动外,余三个腕掌关节基本不动。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由于髋臼较深能容纳股骨头的2/3,而且髋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又比较强厚,因此,稳固性比肩关节大。髋关节脱位也仅次于肘关节和肩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分割。前、后两条交叉韧带尚有防止胫骨前、后移位的作用。膝关节内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当膝关节半屈于内旋或外旋位时,突然的强力伸膝运动,可使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囊坚韧,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斜韧带加强。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属于滑车关节。踝关节负重最大,关节面较小,但踝关节囊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结起来;在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连结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关节周围韧带强而有力,以致在踝扭伤时,即使内外踝发生了骨折,韧带尚未受损。教学反思:
3.肌肉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3课。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维持正常运动功能的条件:1.骨骼肌肉系统——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肉的正常的神经支配;3.心肺血管系统—为运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本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骨骼与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了解人体内肌肉的分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肌肉的工作方式,增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科学认识,为养成正确的运动方式、科学的生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
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骼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
每一个躯体健康的学生一般都难以意识到人们平时能够自由地跑、跳、说、吃等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前面学习了骨骼和关节的作用以后,学生们更加体验到了它们在运动中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忽视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而其实,仅靠骨骼还不能够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要有肌肉的参与。
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使心脏保持跳动,有的牵动嘴角使你微笑,有的则带动骨骼运动。身体的一些运动,如微笑很容易控制,而另外一些运动,如心跳就完全不受你控制。那是因为有些肌肉完全不受人的意志支配,这些肌肉被称为不随意肌,专门负责呼吸和消化食物之类的运动。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做随意肌,比如微笑、读书、听到门铃声从椅子上站起来去开门等,所有这些动作都受随意肌的控制。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在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找到,心肌仅仅存在于心脏。每种肌肉在体内都有其特殊的功能。骨骼肌就是附着在骨骼社会的肌肉。这些肌肉提供力量,使你的骨骼产生运动。在身体一些内脏器官的内侧,如胃壁和血管中包含着平滑肌。平滑肌是不随意肌,它们自动地控制着身体内的一些运动。心肌属于不随意肌,永远不会疲劳,能够不断地收缩,我们把这种不停的收缩称之为心跳。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体验、认识骨骼肌是如何工作的,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由于肌肉隐藏于皮肤之下,难以直接观察,因此在体验、讨论、理解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时借助于体验活动、教材提供的插图和相关的手臂活动模型可以使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收缩、放松变化更加直观、明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促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手臂活动模型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学生则可以在理解了肌肉的工作方式之后再去做模型,通过“动手做”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个完整的鸡翅膀解剖后供学生观察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 3.手臂活动模型;
4.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评析】人体日常所做的许多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是身体多部分关节和肌肉的配合,身体的“暗盒”结构使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身体内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和直观的教学插图,可以更直接地展示肌肉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肌肉到底是如何工作的。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说明】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通过观察鸡翅膀上的肌肉来认识骨骼肌的结构与特点,这比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更直观、更生动。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评析】课堂的环境很有限,学校的科学活动必须越出学校的围墙,把科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之中对于学生了解科学、对于激励学生把兴趣进一步引向校外会起很大作用。教学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
●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 2.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介绍; 3.“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4.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 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律动: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视频资料:人们参加晨练、同学们在学校参加锻炼的活动镜头)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
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其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视频资料:武术的健身价值)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活动指导: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当模特,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
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如果你确实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这样能把疼痛和肿胀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你受伤后,一定要把受伤情况告诉家长、老师或者其他长辈。如果老师、医生或者护士给你医疗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们,遵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给骨头和关节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你就能够避免旧伤复发。)(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具体见附录)3.拓展:营养与健康。
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来源,植物性来源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2.延伸:身边的科学
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养蚕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观察蚕卵和蚁蚕;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科学知识: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
(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蚕宝宝吃什么?
如果没有桑叶,可以用什么代替桑叶?
(告诉学生可以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要记住不可以两种叶子混吃,如果用莴笋叶,一开始就用并不要改变。)
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看书上第15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用语言描述蚁蚕。
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
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教学反思: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教学难点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 蚕的一生标本
教学过程:
一、汇报蚕已经经历的生长情况
谈话: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你们在饲养蚕宝宝的时候为它们记录了成长的过程。我们就叫“给蚕宝宝记日记”(板书课题)
讨论:你是怎样给蚕宝宝记的?
你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感受蚕生长中的变化。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对它的影响 提问:你的蚕宝宝吃什么?
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
2、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
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提问:蚕为什么蜕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3、了解吐丝结茧
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它会形成什么?
布置: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4、观察蚕蛾
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三、归纳蚕的一生
提问: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展示蚕的一生的标本。
四、布置作业: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教学反思: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
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知道缫丝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2、实验器材:蚕茧、炊帚、小水槽、小锅一只、小苏打、缠线板、直尺。
3、学生收集种桑、养蚕、缫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 学生交流
小结: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二、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1、谈话: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吐丝结成茧,蚕茧又是怎样加工成蚕丝的呢?
2、阅读课文
3、小组讨论: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
4、集体探讨抽丝方法 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
各组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放在教师准备好的锅内。教师倒入开水浸泡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
教师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交给各组学生。各组分组抽丝。
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1、讨论:
(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业的贡献有哪些?(2)你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教学反思: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讨论蚕一生的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难点: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教学过程:
一、引入交流会
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
提示问题: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卵)颜色逐渐有什么变化?刚刚孵出的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在成长中有什么变化?你还发现了那些有趣的现象?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
(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2)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
(3)对照书上28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4)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6)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概念。
(7)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三、综合小结
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1、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
一、引入交流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究
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没有。教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教师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教师提问,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
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巩固
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教学反思:
2、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会使用秒表。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用通过一定 距离所用的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知道运动方向也 是物体运动的表现,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 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准备:皮尺、秒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过程: 活动一 认识
1、感受29页四幅图,猜一猜谁移动得快?
“假如它们进行的距离一样,情况会如 何呢?”
2、龟兔赛跑的故事。
“兔子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呢?”
(启发学生考虑距离,时间的要素)
3、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进行衡量。这就是常 说的运动速度。
活动二:在测量与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
1、测一测走路的速度
(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花多长时间? 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5米花了多长时间?(2)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多远?
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5秒钟走了多远?
2、给运动速度排序p30 活动三 认识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方向
1、让学生阅读资料P31,去发现台风预报时,强调方向的重要性。
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的方向 拓展
观察判断缓慢的运动 课本P31四幅图
问:(1)这些物体也在运动吗?运动得快还是慢。(2)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也在运动?(参照物)
板书设计:
2、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
——运动速度
运动速度:(1)快慢(2)方向 教学反思:
3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2、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科学知识:
1、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自然界和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
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筋(每组一个)、录音机、磁带、学生自备各种玩具。教学活动与建议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自由研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板书:木 块 → 移动 → 纸风车 → 转动
易拉罐 → 滚动
钢尺、橡皮筋 → 振动 单摆 → 摆动
移动 滚动 转动 转动 摆动 振动 移动 转动 振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第35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滚动;飞碟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
四、活动身体,尝试玩出各种运动方式
1、教师:其实我们的身体也能做出很多运动来,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活动一下身体,尝试我们的身体能做出几种运动方式。
(插入歌曲《健康歌》,学生自由活动身体做出各种运动)
2、学生汇报自己做出的各种运动方式
身体在前后移动,也在转动,手臂在摆动……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教学反思:
4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6—39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教学活动与建议: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二、观察并提出假设
1.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
(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5)与车型有关……(6)与轮胎有关……
…… …… ……
(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
三、实验验证假设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件。)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5.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后可作适当指导)
四、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 1.我们研究了影响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因素,现在再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 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 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 …… …… 3.实验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五、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两大项的研究:
一、研究了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教学准备:铁架台、量角器、记时器、米尺、线若干、钩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把课题板书完整)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2)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6、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
(2)学生讨论、汇报。(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三、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2)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摆的资料。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
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教学重点:
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玻璃弹子、橡皮泥、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相关图片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到过力吗?
2、听取学生回答。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
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
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呢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2、学生活动。
3、合作交流。
4、问: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 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
5、合作交流。
6、汇报。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
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学生观察P42下图。
研究:①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②在水中运动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3、合作交流。
4、汇报。活动五:
1、找两个力气大小相同的学生做推门表演,门为什么没动?两生向两边拉一只大箱子,箱子也为什么没有移动?
2、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2、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布置作业:
观察同学或自己哪些动作用了力? 教学反思: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 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①小组讨论。②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 教学反思: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苹果落地的课件。
2、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直尺。
3、装水的水瓶上系上绳子,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录像或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课件演示、苹果落地。
2、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
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了解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故事。
1、谈话:关于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你知道吗?给同学们讲一讲。
2、学生讲各自收集的“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
3、谈话:关于牛顿提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
“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
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①讲解游戏方法。②学生活动。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
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教学反思:
4、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运动物体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正负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教学准备:
1、砖块、人游泳活动,物体在空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
2、弹簧秤、带钩的重物(或钩码)、圆杆铅笔、油。
3、橡皮泥若干、洗洁精或油、透明塑料瓶、秒表、鲸或海豚体形照片。
4、流线型火车的图片。
5、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事例的图片或实物。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学生活动:用小拇指推砖块或把手平放在桌面向前推。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摩擦力?
3、谈话:今天我们来认识“摩擦力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
1、讨论:摩擦力是从何处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讲解:摩擦力。
3、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
4、出示图片或放录像讲解。
活动二: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
1、谈话:冬季,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街道上的积雪,而当滑冰时,我们会专门冻一个冰场。由此,你想到什么?
2、讨论:你认为哪些是摩擦力的“功”?哪些是摩擦力的“过”? 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
活动三: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1、谈话:当物体运动时,怎样减小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呢?利用桌上所给的材料,自己想想办法。
2、提问: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要求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
4、汇报。
5、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活动四:研究减小物体在水中受到阻力的办法。
1、谈话:物体在水中运动,怎样减小它受到的摩擦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
2、出示鲸或海豚的图片启发:为什么鲸或海豚的身体是两头尖,中间大,这有什么作用?
3、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活动,用秒表计时。
5、汇报。
6、小结。
活动五:了解流线型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1、出示流线型车或火车图片,问:怎样减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呢?设计方案,并进行研究。
2、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完善。
3、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活动六: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事例。
1、提问:摩擦力的存在有时有用,有时又给人带来不便,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2、学生讨论、汇报。
3、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2、提问: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力,将会怎样? 作业设计:
1、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哪些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并想办法解决。教学反思:
5、降落伞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科学知识:
1、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教学准备:
1、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代、剪刀、秒表、材料袋内制作降落伞的材料。
2、各种各样的降落伞,实验记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见过降落伞,降落伞为什么能起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
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
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①学生合作交流。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二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推荐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6-21
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08-15
科学教案四年级下期(三单元)05-24
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09-15
二年级科学教案下册10-02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8-26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5-28
冀教版二年级科学教案09-08
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大象版09-29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