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2024-08-26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汇报材料(精选8篇)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篇1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让师生幸福成长,建设和谐幸福校园

——xx市第三十五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XX.9——XX.8)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山区《关于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立足本校发展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积极开拓,力争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把三十五中学建成师生幸福感强,人文素养高,社会满意度好的区域性优质学校。

一、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1、学校沿革

xx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69年8月,座落在中山区东郊寺儿沟地区,当时校址位于原xx水运技校。1975年8月迁入原春山小学,即中山区春海街港院1号。1982年7月,三十五中学开始增设烹饪职业高中部,变成一所普教与职教并存的复合式学校。1989年4月,学校与烹饪职高分离,重新成立独立初中。1991年8月,三十五中学增设了小学部,成为小学与初中并存的学校。1993年7月小学部迁走,三十五中学又成为一所独立的公办普通初级中学。XX年8月旧校舍推倒重建,三十五中学临时搬迁至原望海小学,经过了一年的借地办学,XX年9月全校师生终于回到了重建后的崭新校舍。学生也由搬迁前的五百余人增加到六百余人。学校的面积和学生数都进一步扩大,教育设备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几代人,四十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铸就了这所学校的光荣史,学校先后获得“中山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中山区文明单位”、“中山区校园环境艺术化学校”、“中山区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学校”、“中山区特色学校”、“中山区‘十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中山区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先进单位”、“中山区三八红旗集体”、“xx市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xx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示范学校”、“xx市文明单位”、“辽宁省规范收费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三十五中人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学校发展的历史。

2、现时办学规模

新校舍占地面积12230平方米,建筑面积1XX平方米,操场面积6905平方米,按照24个教学班级设计,现在实有21个教学班,其中4个日语特色班。目前学生总数658人,教职工总数90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

3、硬件设施:

教学楼分A/B/c三部分,其中A区为教学区,B区为综合实验区,c区为办公区,另有一层体育馆一栋。教学区有23个专用学生教室,一个名师工作室;综合实验区有物理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化学实验室(2个)、计算机室(2个,)、美术活动室(1个)、合唱室(1个)、舞蹈室(1个)、容纳4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1个);办公区除教师办公室外另有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多功能会议室(1个)、、心理咨询室(1个)。学校有标准200米塑胶跑道的操场,顶高11米的体育馆,此外篮球场足球场等各种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4、学生概况

学区内的学生多来自普通职工家庭,学区外的学生多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但近几年,随着周边中高档小区的建设与开发,这一现象有所改观,学区内学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素质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5、教师概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90人,其中教师89人,工人1人。高级教师50人,中级教师24人,初级教师人16,研究生学历2人,在学研究生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结构如下表所示:

年龄结构

30周岁以下

30—45周岁

45周岁以上

学历结构

专科

本科

研究生

职称结构

高职

中职

初职

骨干教师结构

市级

区级

专任教师结构语

思品

体美信息综合(二)学校发展的优势:

1.现代化新校舍的投入使用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阵地,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质量的回暖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2.学校固有的优良传统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教师队伍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师德高尚,风气正、教风好;学生思想单纯、朴实率真,尊师守纪,学风端正。

3.长远的来看,我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没有好的学苗和一定数量的生源,办学质量就无从谈起。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社会认可度在加强,加上老城区的改造,学校周边现代化住宅区的相继建成,使我校的学生素质和数量在逐年提升,这在中山区整体学苗日趋减少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4.学校内部管理运作良好。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踏实,人际关系融洽。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大部分教师精力旺盛,思想开放,爱校乐学,肯于奉献。教师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较强。

(三)学校面临的问题:

1.短时期内我校所处的寺儿沟地区还是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这就造成我校现在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学生的文化素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状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师资队伍整体年轻,缺乏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7岁,虽然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一线教师数的22.6%,但目前还没有区级挂牌名师,还未形成在区域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团队。由于教师队伍的年轻,虽然在教育教学上干劲足,然而也缺乏一定的经验。这种年轻化的教师队伍结构既为教师培养创造了条件,也为名师的培养带来了许多困难。

3.社会固有的偏见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

4.学校教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旧的教育模式下的固有经验在束缚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教师的眼界还不够开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学校发展定位及目标分解

1、理念及其解读

把幸福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师生幸福成长,建设和谐幸福校园。

教育应当以人的终生幸福为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提倡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当做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幸福的教,幸福的学”。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让每一名师生在快乐中获得成功和幸福。感悟幸福,理解幸福,珍惜幸福,从而使全体师生的人生充满着幸福,成就一个幸福个人。

要把“四点”作为幸福教育的抓手,即幸福教育的起始点在教师——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幸福教育的落脚点在学生——没有幸福的学生就无从谈幸福的教育。幸福教育的切入点是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素养的提高就不能理解幸福教育的真谛。幸福教育的着力点是课程化活动——各种寓教于乐的课程化活动既能凝聚人心,又能让人们通过活动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让人们始终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保持强烈的新鲜感,并从中获得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关注师生自身内外和谐统一。工作着,学习着,成长着,快乐着,体验着,思考着,感动着,幸福着,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关注师生的幸福感,要补充他们心灵的氧气.让师生身心和谐。学校既要关注师生教学生活满意度,也要关注师生的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学校要把满足师生正常的需求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中,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2、学校发展定位

xx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发展定位是: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校将在“让师生幸福成长,建设和谐幸福校园”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以往自主发展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全力提升师生的整体人文素养,营造和谐、幸福、民主的校园氛围,将我校建设成为一所讲求创新研究、注重特色发展、致力文化建设、关注师生幸福的区域性优质学校。

3、目标分解

(1)学校发展目标

形成符合人性化管理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人人有权、人人有责、人人做主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形成较稳定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搭建起了适宜的教师发展平台,形成特色化的校本培训机制,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毕业生中考成绩接近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2)队伍建设目标

教师爱职业,爱学校,爱学生,肯钻研,肯奉献,科研意识强,教师群体的综合素养有显著地提升,有体验幸福的境界(知书达礼),有奉献幸福的人格(尚德乐业)。培养出一小批在区域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15%)。

(3)学生培养目标

学生爱学习,敬师长,爱学校,有礼貌,爱祖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明理明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格物致知),爱好广泛,学有专长。

三、重点项目的确立及规划达成的发展策略:

(一)、三项重点项目

1、诗意校园及书香校园的建设(幸福教育的环境建设)

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因为校舍新,需要设计和规划的方面很多,如诗歌长廊、照片楼道、温馨楼道、社团展示墙、学生休闲放松区、开放式阅读区等人景交融的文化景观的建设等等,一个美化绿化效果好,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在注重硬环境改造的同时,学校还要加强软环境的的建设,如诗歌诵读会、读书报告会、教育博客群的创建、师生人文素养提高的校本培训活动等等,形成特色建设和发展的长期机制,积极创建和打造诗意校园、书香校园。

2、精品及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推广(幸福教育的课程建设)

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要让广大师生在富有新意,印象深刻的校本课程中体验生活,感知幸福。开发入校及毕业课程,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如《诗歌诵读与鉴赏》、《名著赏析》等。巩固特色校本课程,如《跆拳道》、《节日文化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等。通过校本课程全力推进幸福校园建设。

3、教师队伍建设及师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幸福教育的队伍及内涵建设)

师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首先应当从教师抓起。制定《xx市第三十五中学教师人文素养提升计划》。把教师人文素养提升作为本校教师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培养教师自觉阅读的习惯,拓展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坚持持久地做好教师的教育博客圈建设工作,鼓励学生开设博客,绿色上网。

确立三十五中学教师素养目标:喜爱阅读,博学强闻;爱好写作,文笔隽永;反思总结,探究发现;适应潮流,技术领先;衣着得体,注重仪表;讲究卫生,举止儒雅;语言文明,谦逊有礼;富有爱心,讲求公德。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通过阅读和观察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鼓励学生积极写作,通过写作交流思想展示才华;鼓励学生建立各种特色社团,通过各类社团组织,使学生得到历练,能力得到提高。

(二)、发展策略

人文治校(科学管理策略)——人性化的团队,科学化的管理,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让师生在幸福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和幸福的精神家园,从而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文化立校(文化引领策略)——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鼓励师生阅读写作,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健康高雅的文化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以面朝大海的胸襟去描绘春暖花开的美好愿景,加强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营造幸福的氛围。

质量兴校(目标导向策略)——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学校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追求工作和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教育教学水平争取达到区内二类学校水准,在学校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个体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科研助校(课题牵动策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育科研成果辅助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体验成长和收获的幸福。

特色强校(项目推进策略)——在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努力开展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节日文化、诗歌诵读、诗意校园、文学赏析、书香校园),以特色项目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通过诗意校园等特色项目的带动,让师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去体验学习和生活的幸福。

四、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注重人文治校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和奖惩制。进一步梳理各岗位的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明确的职责范围,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逐层制定并下达学年目标任务书。进一步完善考核和奖惩办法,完善学科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等考核奖惩办法。进一步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教代会议事、评议能力。实行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全体行政述职制度,形成“廉洁自律,务实高效”的干部工作作风。宣传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内涵发展。要将“让师生幸福成长,为每个人的幸福和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师生中达成共识。以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着重提升文化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活力校园的内涵,营造“公平、公正、协作、宽容”的人际环境,努力锻造“勤勉

善思

好问

求实”的学风,“敬业

耐心

严谨

探索”的教风以及“廉洁自律,务实高效”的干部工作作风。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完善学校网站,进一步加强教育博客群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内外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提高管理效能。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全体师生对学校主流文化的认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坚持实施高效课堂,探索出一条适应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减负增效。关注国内外教育动向,注重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开展师德教育,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弘扬优秀师德品质。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开展新型学生观和质量观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开展师德修养培训,学习优秀教师的高尚品质,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完善和落实相关考核制度。引导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快速发展,将学校师资队伍的潜在能力转化为显性优势。开展小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创设教师发展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对象的辐射作用,为教师创设“一专多能”的发展途径,推动教师多元发展。强化校本培训,引领教师发展。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校本研修,开展案例、课例、教育关键事件、课堂生成资源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开展系列校本培训活动,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现有的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开展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提升教研活动质量。继续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华师学习的名师培养对象的辐射引领作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落实小课题研究。整合学校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活动,加强小课题的研究,努力创设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良好科研氛围,切实提高校本培训质量。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提高教研组长在教研组管理和促进学科质量提升方面的能力,逐步改善目前存在的“弱组”现象,使各学科都能协调均衡发展。为干部和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教职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和管理理论,在岗位上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团结协作、刻苦钻研、不断进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强教工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职工校园生活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

3、夯实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实效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加强理论学习,开展案例研究展示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全员育人”,“育人第一”、“时时处处事事育人”的意识。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任务让学校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位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育人职责。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加强德育骨干队伍的校本培训,通过案例研究结合专家讲座,提高德育骨干队伍的整体建设。加强班主任科研能力,进行案例分析交流,出版《三十五中学教育案例集》。加快校本德育特色活动的开展,形成我校特有的德育校本教材,扎实开展各项德育活动且有明显实效。形成具有我校特点和传统的德育活动系列化方案,持续开展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特别是对现实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价值的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开展星级班级和个人的评比。初步形成人人有权、人人有责、人人做主的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充分发挥了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设立文学讲坛,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开展经典诵读,营造书香文化氛围;组织读书报告会和写作大赛,引领校园文学发展。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整合德育力量,优化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式育人网络。通过社区教育、家长学校、家委会等组织,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补充,形成德育工作上的合力。

4、提升师生文化品位,打造诗意校园、书香校园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使整个校园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加强学科文化建设,注重学科渗透,形成特色文化。通过精品校本课和语文教学加强师生文学素养,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竞赛;在写字教学中加强书法教学,开发编写书画校本课程;体育课加强跆拳道以及自编操的训练。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根据教师特长开设校本课程,在书法、手工、跆拳道、棋类、舞蹈、合唱、表演、器乐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特长培养。走进教育经典,构筑书香人生。举办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主题的诗歌节活动,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和写作展示会,让诵读与写作成为师生的日常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在书香校园的基础上创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让人文素养的提高辐射家庭辐射社会,陶冶情操的活动中,丰富师生的诗意人生。聆听大师声音,追随名家足迹。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开展教师论坛、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丰富校园文化。购买经典,名家的书籍、磁带光盘等相关资料,放置在走廊或阅览室供师生随时借阅和学习。

五、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步骤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年打好基础,中间三年基本成型,最后一年全面达成目标。

(一)全面实施

利用一年的时间,在教师自主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的人文素养书目推荐,引导教师喜爱读书,增强教师的知识底蕴,逐步转变教师的价值追求和教育行为,初步感知幸福教育的真谛。通过小课题研究,推动全体教师走“校本研修”之路,一线教师都能参与到学校的课题研究中来,部分教师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进步明显,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较明显改进,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校园环境优美,遏制学苗流失,力争使在校学生数稳定在700人左右。

(二)重点推进

用三年时间,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师形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主动研究的科研意识、有积极创新的工作氛围。着力打造诗意校园及书香校园的建设,做好精品及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水准,使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校容校貌整洁儒雅,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在市区内达到中上水平。

(三)持续提升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全力提升师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各学科至少培养出1名在区域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机制,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将我校建设成一所师生幸福和谐、人文素养高、社会满意度好、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成效、文化氛围浓厚、讲求创新研究、注重特色发展的全面开放型的区域性优质学校。

六、学校发展规划保障

(一)、思想保障。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强化宣传的保障作用。采用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机会让每个教师了解规划,理解规划,并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规划的实施。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理论研究的保障作用。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师发展、文化建设、学校管理、课程改革等各方面的前沿理论,用科学的方法推动规划的实施。

(二)、制度保障。完善合理的管理系统和适当的议事制度,完善教代会,集中广大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来管理学校,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监督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使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强化考核评估的保障作用。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将适时进行自评,根据实施中的情况,及时分析研究,适时调整,保证规划实施中的实效性。

(三)组织保障。明确各级任务和职责,分解和实施规划,保证规划在实施中形成合力,强化组织保障作用。成立校本督导的监督小组,重视自我评价,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定期对学校的发展做出检查、分析和评价,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强化监督保障作用。

(四)技术保障。加快信息化推进,强化现代技术的保障作用。坚持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加快基础平台的建设,加大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培训力度,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后勤保障。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篇2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新材料产业重点行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支持政策等作了部署和安排。《规划》提出,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 推进航空航天、能源资源、交通运输、重大装备等领域急需的碳纤维、半导体材料、高温合金材料、超导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纳米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规划》指出,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阶段, 新材料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预计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

根据专业机构测算显示, 我国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高达22.5%。以纳米材料、稀土新材料、电池新材料和光电新材料作为统计口径计算, 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1300亿元, 但由于新材料产业具有基础性产业的特点, 其产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扩大其他产业的规模具有乘数效应, 因此, 去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估计为6500亿元。而未来, 该产业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据权威人士透露, 在已经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中, 对新材料产业的表述是, “到2015年, 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提高到70%。”

新材料制定产业目标

专家表示, 尽管我国新材料的产量很大, 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还不能称为材料强国。现在, 我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国家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其他行业, 发展得好, 能够推动其他产业的升级, 发展得不好, 则会制约其他产业的发展, 因此, 推动新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材料是指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 在学界被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而在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中, 新材料被细分为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类。

据了解,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包括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包括高性能钢铁、新型轻合金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包括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氟硅材料、高端涂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先进陶瓷、特种玻璃、新型碳材料等;高性能复合材料包括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前沿新材料包括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

针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规划》在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方面提到, 一方面要发展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要形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规划》在“产业目标”中指出, 要在未来10年中形成一批新材料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 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我国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

利用政策优势自主创新

《规划》提出, 到2015年, 我国化工新材料及助剂、加工机械和模具制造等将形成2600亿元产值的体系, 届时化工新材料满足率将达65%。

据了解, 近年来, 全国先后设立了7家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70余家新材料和相关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逐步扩散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联盟, 长三角汽车材料和化工材料产业联盟、环渤海湾半导体材料产业联盟、珠三角多元新材料产业联盟等各具特色。对于未来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规划》指出, 未来一个时间段, 国家级新材料园区、产业基地要达到近100个, 并要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共性检测平台、产业战略联盟3类支撑平台。

近年来, 有关重点产业的需求已经开始启动, 而且需求仍在不断上升中。业内人士表示, 多晶硅需求已从电子行业转入光伏领域, 未来仍将保持年均30%的增速;高性能玻纤主要应用于风电叶片等新能源领域, 未来5年仍有30%的增速。另外, 有的重点产业的需求则即将启动, 如正负级、隔膜、电解液等电池材料潜在的增长预期极高, 应用于动力电池的材料需求增长将达50%;稀土永磁需求继续看涨, 电动汽车达到百万辆后永磁材料需求将达万吨以上, 综合来看磁性材料平均增速在20%以上。

从政策层面看, 《规划》指出, 未来5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将支持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和新材料产业基金;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在现有担保体系的基础上, 建立新材料产业信用担保体系, 运用风险准备金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符合国家规划的新材料重点项目, 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 降低税收或抵补税收, 优先安排用地计划, 减少土地出让金;设立人才引进基金, 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端人才发展新材料产业。由此可见, 《规划》重点支持的子行业将扶持有优势的龙头企业, 但是扶持资金能否用在刀刃上需要依靠进一步监管和企业的自觉。专家担忧, 如果企业不真正做研发, 或者不主动将研发成果产业化, 即使获得再多的资金扶持也难有作为。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篇3

省农委主任任克军针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情况作了汇报。

他说: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的目标,切实强化农业基础,着力推进农村改革發展,在克服极端气候条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形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和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总之,“十一五”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进、亮点纷呈。

任克军主任全面分析了我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形势和有利条件。认为只要正确认清和把握形势,善于抓住难得的有利机遇,勇于正视面临的突出矛盾,采取切实有力的应对举措,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日益繁荣的好势头。

最后,任克军主任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六点说明。

关于在规划制定中力求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在制定《规划》中力求“突出一条主线、把握八个重点、实现一个率先”,努力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一条主线”就是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推进“五个转变”,一是转型;二是转化;三是转变;四是转移;五是转换。

“八个重点”就是突出八个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一是注重标准农田建设;二是注重良种培育推广;三是注重抗旱能力建设;四是注重农业机械化建设;五是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六是注重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七是注重农业信息化建设;八是注重强化惠农政策。

“一个率先”就是通过强化基础地位,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三个问题,作为我们制定《规划》的主旨思想,将其贯穿《规划》的始终。

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战略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制度支撑,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奠定坚实基础。《规划》明确了坚持“三化”统筹、坚持“三动”并举、坚持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等六项基本原则。

关于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按照既注重发展速度又注重发展质量、既注重产业发展又注重民生改善、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提出了农产品总量、农业增长质量、城乡发展结构、科技创新推广、循环农业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等六个方面17项现代农业建设指标体系,确定了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保证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重点任务。

关于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市场区位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定位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种植业重点建设中部专用玉米产业带、沿江沿河优质水稻产业带、中东部高油高蛋白大豆产业带和西部杂粮杂豆产业带;二是畜牧业重点发展西部松嫩草原牧业区、中部松辽平原牧业区和东部长白山牧业区;三是园艺特产业重点抓好东部以中药材、经济动物、食用菌和长白山山珍食品为主,西部以油料和经济作物为主,中部以瓜菜为主等特色产业;四是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和林业的产业布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五是农村新能源产业要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围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沼气、秸秆气(固)化;东部山区结合退耕还林,重点发展沼气;西部地区立足生态保护,重点发展沼气和太阳能。

关于重大工程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以投资夯实农业基础,以项目带动增加投资、集聚要素、提升产业层次,以创新驱动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农村繁荣,谋划建设“十大工程”,包括: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菜篮子”工程;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高效特产业建设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关于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要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加大科研投入,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三是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农业,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注入发展动力;四是加强农业法制化建设。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六是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广泛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国际化进程。

任克军主任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积极努力、扎实工作,努力做到政策扶持到位、资金支持到位、技术应用到位和工作落实到位,《规划》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顺利实现,必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任克军主任汇报后,副省长王守臣指出:“十二五”是我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做大规模,提高质量,振兴吉林的关键时期,也是难得的机遇期。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东北发展,支持农业大省,我们有“十一五”良好的发展基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是全省的期盼和工作诉求,也是国家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只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就能在全国率先实现新突破。

王儒林省长对省农委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是省农委工作亮点多,贡献大,业绩突出;二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创造很多好的经验,包括粮食生产、新农村建设、土地纠纷仲裁试点、“三资管理”、农村信息化等;三是班子坚强有力,在绩效评估中连续三年夺冠,政绩突出;四是队伍建设搞的好,在班子领导的带动下,大家朴素、勤奋、实干、苦干,敬业精神很强,廉洁自律很突出;五是想全局,议大事,谋长远,突出表现在“十二五”规划上,规划五易其稿,考虑全面、细致周到,而且在平时工作中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十二五”中继教汇报材料 篇4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自从“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启动以来,我校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省教育厅于今为霍健康厅长在全省“十二五”中小继教工程启动会上的讲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黔教师发〔2011〕220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黔教师发〔2011〕263号)、省教育厅关于遴选和征订“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有关问题的意见(黔教师发〔2011〕316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完善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的方案的通知(黔教师发〔2011〕317号)、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制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证的通知(黔教办师发〔2011〕336号)等文件,并按照《惠水县“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于2012年3月26日成立了领导小组,于2012年3月26日召开全校“十二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启动大会,并按照文件和会议精神完成相关工作,现对“十二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中学位于惠水县东南部,座落于惠水县三都镇,东临XX公 路,西滨涟江。学校建于1957年,是一所独立初中校园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726平方米,学校图书18856册。有学生宿

舍和食堂,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837人,现有在册教职工63人(不含退休教师4人)。其中本科55人,专科8人;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19人,州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2人。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大力支持的大好形势下,加大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的援助及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三都中学已有了远程教室、多媒体教室及理化生三个标准化实验室。XX中学坚持以人为本,在不挤占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积极开设了地方文化教育课程——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各兴趣小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的领导层(二级班子)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处在人人要干事,人人有事干的氛围中,学校安排了以各中层领导牵头带动自己的部下,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学校师生关系和谐,环境优美,学生在这里能学好玩好,健康成长,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及支持下,在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三都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展情况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其他行政领导班子、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十二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明确了由副校长进行专人管理和负责办公室业务工作,落实责任,制定规划,定期召开继续教育专题会议,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形成团结、务实的继续教育

领导团体。

(二)建立制度

为确保我校“十二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把教师每年的继续教育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工作考核、教师评优评模、晋级等工作挂钩,促使全体教师增强危机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鼓励和动员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和外出培训,对外出培训教师按照规定报销差旅费、住宿费、培训费等相关费用,并严格要求外出培训教师要遵守培训期间学习制度、纪律,务必取得培训合格证方可报销相关费用。

(三)认真拟定工作方案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我校于2012年3月份拟定了《惠水县三都中学“十二五”(2011-2015)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以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为抓手,渗透“一德四新”培训内容,打造骨干教师专业化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着重培养团队精神。

(四)扎实开展各种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外出实地培训

自2011年以来,累计参加惠水县“十二五”新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学校发展和校长、主任领导力提升研修班2人/次,新教师培训:2011年,我校新增教师1人,2012年,我校新增教师8人,全部参加培训。

(2)、实验技术人员培训

2011年,我校1名实验教师参加县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全部取得合格证。

(3)、外出学习培训,两年来,我校先后派出教师参加省地县各级观摩学习。2011年我校参加“上海成功教育讲学团到黔南讲学”4人/次;参加“国培计划(2011)”——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15人/次;参加由XX和北京志诚育师交流中心在都匀市举办的“中小学英语名师课堂培训”8人/次;2011年,参加“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训1人/次。2012年,我校参加由黔南州教育学会和北京志诚育师交流中心在都匀市举办的“中小学班主任研讨会”4人/次;参加XX2012年普通初中国家课程新课标培训1人/次;参加“国培计划(2012)”——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18人/次;参加“国培计划(2012)”——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武汉)1人/次;参加XX的“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培训3人/次;2012年,参加“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训1人/次;2013年,我校参加黔南州教育学会在都匀市举办的“初中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和研讨会”3人/次;参加XX举办的“初中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和研讨会”3人/次;2013年,参加“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训1人/次;(4)、积极参加远程培训,2011年—2012年,我校先后有12人次参加班主任远程培训,合格率95%。

(五)开展活动,有益提高。1、2012年,我校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参加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和贵

州省教育学会举办的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的评选,共有9人/次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2、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学科覆盖率基本达到100%。

3、从2011年以来,开展了校级公开科、优质课等评比活动,为我校师生提供竞技平台。

(六)档案管理

我校历来重视继续教育的档案管理,把学习、培训的各种资料及时收集归档,并做好相关统计,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分类合理,真实有效。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一)问题:

1、教师认识不到位,思想松懈。

2、教师培训时大部分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

3、学校监管的力度不够到位。

(二)打算:

1、争取“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更多地参与,并利用领导班子参加学习时组织参与教师开展课堂教育教学研究。

2、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3、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汇报完毕,恳请各位专家在检查中批评指导!

XX中学

“十二五”发展规划材料 篇5

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材料

人力资源部

规划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平煤股份计财处:

根据《中平能化集团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提纲及分工情况,我们整理材料如下: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中央、省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煤炭工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6、煤矿技术面貌。原煤全员效率(人力资源部负责)。

“十一五”以来,集团公司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突出重点,多策并举,努力提高采掘机械化装备水平,减头减面,减人提效,建设安全高效矿井,原煤全员效率由2006年的2.916吨/工提高至2009年的3.9吨/工。

(三)面临的形势

从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部负责)方面,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分析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人才市场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最宝贵、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人力资源-1-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力资源工作体制、机制的竞争。中平能化集团战略重组后,企业规模空前壮大,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加快实现千亿目标,挺进世界500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化工集团,需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好人才战略,抓紧培养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熟悉世贸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善于资本运作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领先,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批在煤炭采选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危化产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创新人力资源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集聚优秀人才,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市场化的态势中立于不败之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掌握竞争主动权,赢得发展先机。

三、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

(二)“十二五”及2020年发展目标

8、职工队伍。职工总数,其中原煤生产人员、选煤生产人员数量;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人力资源部负责)

截止2009年末,集团公司职工总数159397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45769人,选煤生产人员3181人。2009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371元/人。根据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和煤炭产量逐年增加的总体进程,我们会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整顿劳动组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分配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人力资源价值。2010年计划职工总数160990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46226人,选煤生产人员3212人。2010年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2520元/人。到201

5年计划职工总数169039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48537人,选煤生产人员3372人。2015年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9528元/人。到2020年计划职工总数177490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50963人,选煤生产人员3540人。2020年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83339元/人。

六、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规划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

6、人才保障(人力资源部负责)。

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实现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为核心,以扩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为主线,以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为重点,以改善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待遇为保证,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培养、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全面加强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培训,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和措施,超前做好人才储备,保证集团发展对各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建立与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和体制相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倡导“以人为本”,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加大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行“柔性流动”和“人才共享”模式,通过调入、聘用、兼职、合作、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人才租赁等多种人才引进形式,广泛吸纳行业内外人才智力资源。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五年内引进煤电、煤

焦、煤化、危化等专业方向的大学本科以上层次毕业生1500名以上,其中硕士60名以上,博士10名以上;适量引进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的高层次企业管理者。

2、加强“双定”工作管理,科学制定准入资格。在“双定”工作基础上,健全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灵活的用人用工方式和各级各类人员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控制员工总量。

3、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改善集团各级培训基地设施,建设非煤产业培训基地和远程教育网络,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职工素质。与高校合作,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台,委托培养800名企业急需的本科层次的技术人员,以中平能化集团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基地,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每年培养2000名以上技术工人;实施“313”人才培养工程,使省部级以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0人,市、集团公司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达到100人,矿处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达到300人;每年重点培养30名具有两种以上专业知识的能独立解决生产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对科技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创新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4、根据集团发展规划和产业战略结构调整的总体进程,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煤电、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等规划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优惠政策,对高级人才采取重薪引进,对特殊贡献人员实行重奖,对有前途人员选送培训进修;用一流的人才机制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确保规划实

施所需的人才智力支持。

5、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机制,促进人才成长;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和职务聘任制,建立风险与利益对等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建立人才预警机制。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体现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6、完善分配制度,强化激励机制,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积极推行“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协议工资”、“贡献工资”,奖励期权、股权等多元化分配方式,有效激励人才。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篇6

市XX局

电子政务日渐成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的抓手。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统筹规划,做好“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项工作,特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电子政务规划纲要的部署,本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务求实效、确保安全的原则,在以XX局长为组长的市XX局信息网络领导组的带领下,全局上下齐心协力,较好地完成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单位实际的的信息化之路。

(一)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截至2009年底全局局域网覆盖率百分之百,配备了多台电脑、打印机等设施,电子政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政务外网平台已初步构建完成,作为其主体的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已初具规模,在电信宽带领域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与县区及市直单位各招商团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送。同时建立了公众服务网站,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电子政务和网站信息管理工作,初步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的在线管理和对公众的在线服务。

(二)办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

全局紧紧围绕高绩效服务型机关建设,业务科室间建立了信息处理内部共享系统,实现了内部网络化办公。单位干部普遍掌握了现代办公技能,信息化意识得到增强。逐步将传统政务中以书面文件为中心而构建的行政运行体系,替代为电子文件和电子邮件等电子政务形式,大大节省了资源和提高了效率。

(三)统筹管理,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软环境。

依据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规划部署,市招商局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成立了市XX局信息网络领导小组,局长XX同志任组长,副局长XXX同志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信息工作领导组成员,XX科具体承办全市招商系统的政务信息工作。二是在规章制度方面,制定了电子文件收发管理条例,规定了电子文书的归档与存储,确定电子信息安全有保障。三是电子政务业务培训方面,派信息收发员参加公文收发培训班及电子政务操作培训班,并进行实践操作,确保其具有合格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业务处理能力。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局电子政务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网上政务信息和服务资源整合困难,网上公众参与、交互服务功能较弱。目前仍然是单方面的信息公开,民政交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众对电子政务的参与度不高。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等高层次应用刚刚起步,效果尚未显现。

(二)信息共享和利用不足

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后台数据库支持与相应的技术后援,信息量不足,更新不及时。无法实现传统纸媒信息与电子信息时效性的同步。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比较分散、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与其他单位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会造成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等现象。

(三)高级应用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

目前除办公自动化系统外,电子政务的应用只是停留在传输文件、发布信息等较低层次的应用,尚无一个跨部门应用软件投入实用,应用系统建设水平较低,投入不足,建设资金匮乏,运行维护费严重不足。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应用还处于较低层次,未能形成一网式协同办公环境,“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安全稳定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执政能力建设,以建设廉政、高效、务实的政府部门为目的,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

子政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造信息化的绿色单位。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须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立足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科室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全单位齐心协力共推电子政务

二是以应用为主,创新政务。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局电子政务技术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要以应用为关键,紧扣需求,提高对公共服务的作用,强调实效。

三是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电子政务建设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整合,加强与其他部门及招商分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综合效益。

四是防范危险,保障安全。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和信息的高度安全性,将整个系统受到非法侵入、破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程度。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并且在我局政务日常运行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在单位应用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以集约化模式推进应用,初步形成一网式协同办公支撑的一站式决策服务、一站式信息公开服务和一站式政民互动服务。深化业务应用,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单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建设任务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关系办公管理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多,技术复杂,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统筹调配。

二是继续推进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系统应用的推广。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建设,内网主要支持单位内部办公、管理、监督等需要,外网主要支持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实行政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单位、跨行业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的统一电子政务工作平台,并为网上政务公开、民政交流服务提供后台支撑。

三是强化培训,在提高操作应用水平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专门人才培训与引进机制,加大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培训力度,尽快造就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招商引资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招商系统电子政务操作应用能力,努力将电子政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汇报材料 篇7

在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推动下, 我国墙体材料发展迅速, 品种不断丰富。目前, 我国已形成了砖、板、块三大系列多品种的墙体材料产品体系。2008年全国墙体材料总产量折标砖8500亿块, 新型墙体材料比例51%, 我国墙体材料构成情况如表1, 其中, 绝大部分为砖和砌块类产品。

在技术进步方面, 我国墙体材料工业在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型的墙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成果主要集中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普及等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黏土实心砖产量逐年下降;墙体材料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基础上, 通过技术创新, 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技术, 如以页岩、煤矸石和粉煤灰为原料的烧结空心制品成套装备及生产技术。

从利废水平看, 我国墙体材料工业利废面广, 利废量大。粉煤灰、煤矸石、矿渣、脱硫石膏、磷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都可用作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原料;我国每年仅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就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2亿多吨, 相当于节约资源2亿多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 也减少了因固体废物堆存而占用的土地, 并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

在节能减排方面, 据测算2008年由于新型墙体材料较实心粘土砖年生产能耗减少超过1600万吨, 直接减少CO2排放近4200万吨, SO232万吨。

总体而言, 我国墙体材料产业仍然是先进技术与落后技术并存, 且以落后技术为主导的格局;从产品结构看, 低端烧结制品及以炉渣为轻骨料的轻质混凝土砌块类等低端产品占据主流, 而代表墙体材料发展方向的各种轻质和复合墙板所占比例极少。多数墙体材料企业规模小, 装备和技术落后, 生产方式粗放, 劳动生产率低, 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消耗大。从建筑业发展趋势看, 我国建筑产业转型, 向现代建筑业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 而以砖或砌块为主流的墙体材料产品体系显然不适合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 墙体材料工业面临转型。

二“十二五”墙体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 我国继续处在大规模房屋建设阶段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 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几年全国年房屋竣工面积都超过20亿平方米, 2008年达到26.03亿平方米。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将达30平方米以上。初步预测, 未来30年房屋建设总量有可能达到600亿平方米左右, 我国大规模建设时期的峰值可能在2020年左右出现, 整个大规模建设时期有可能持续到2040年左右。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继续处在大规模建设阶段,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房屋竣工面积仍将维持在每年20亿平方米以上, 墙体材料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 构建“两型”社会, 推广节能建筑, 要求大力发展节能型墙体

墙体材料行业是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 每年墙体材料生产消耗各类自然资源20多亿吨、燃煤超过1亿吨。在生产中又排放了大量的废气, 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但另一方面, 墙体材料产业是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行业, 目前, 每年消纳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2亿多吨, 进一步扩大利废量仍具有潜力。

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据有关部门根据统计测算2006年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0.1% (建筑物使用能耗) , 年消耗能源折标准煤4.95亿吨, 其中墙体散热占40%左右, 门窗约占30%。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建筑能耗势必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发展节能型新型墙体材料,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

(三) 现代建筑业要求大力发展以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点的墙材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传统建筑产业升级, 向现代建筑业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建筑业与建材业同属一个大的产业链, 建筑业是建材产品的主要市场, 建材业是建筑业的物质基础, 同时又是建筑业的重要支撑产业, 因此, 建材产业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要求, 大力发展以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点的墙材产业。

1. 部品化

走建筑工业化之路, 房屋建设由建造向工厂化制造转变, 绝大部分建筑产品通过工厂制造, 建筑施工作业由以现场湿作业为主转向现场安装为主。

2. 绿色化

——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对环境负荷的最低化。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造节能省地型建筑。

——构建优良的室内外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人体健康。

3. 智能化

——智能建筑是当代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的产物。

——智能建筑以各类信息的高效、快捷传输为特征, 向人们提供安全可靠、高效快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以工业设计为龙头, 融建筑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新功能于设计之中, 带动墙体材料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最终实现墙体材料产业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无缝连接, 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柔性生产方式, 为客户提供菜单式的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的全过程服务。

(四) 住宅产业化发展将加快推进墙体材料产业发展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住宅产业化”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 提高住宅综合品质, 国家住建部“十五”期间就提出并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是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国家扶植和推广的住宅开发、建设和配套服务方面的示范城市或企业。目前通过的有万科集团、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等十一家, 对推动我国现代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1. 墙材革新将逐步实现从产品结构调整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

2. 以集成式多功能墙体为代表的墙体产品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 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节能型建筑墙体, 实现低碳排放, 依然是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主题;

4. 墙体材料产业发展将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新时代;

5. 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将成为新阶段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鲜明特点。

走建筑工业化道路, 形成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产品;墙体产品逐步向多样化、复合化、装配化、节能化、利废化、轻质化和装饰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柔性生产方式, 墙体生产和集成主要在工厂完成, 建筑施工作业转向现场施工现场安装为主。为客户提供菜单式的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的全过程服务。

四 对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 发挥墙体材料产业在现代建筑业中的支撑作用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 建筑产业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紧迫任务, 向现代建筑业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代建筑业指适应现代建设发展要求, 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 以现代建筑产品 (亦即建筑部品) 制造加工业为主体, 施工安装、装备制造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建筑产业。建材产业是建筑业的物质基础, 是为建筑业配套服务的产业, 因此, 建材产业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要求。

墙体材料是建筑物的主要围护结构材料, 占建筑材料总用量70%以上, 墙体材料产业现代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业的发展水平。

墙体材料产业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 以工厂化加工集成、现场安装为主要方式生产建筑墙体的产业, 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制造、墙体集成、物流配送及安装服务等环节。墙体产品 (部品) 构成包括:

(1) 主体结构体系: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2) 外围护体系:主材为各类复合型外墙板材、门窗。在功能上满足建筑物采光、保温、隔热、隔声等要求, 墙体产品集成尽可能同步完成建筑外立面装饰。

(3) 内隔墙体系:主材为各类复合型板材。在功能上满足建筑物隔声等要求, 墙体产品集成同步考虑强弱电输送及水、暖、通等设计要求。

(4) 其它围护结构体系:建筑楼板、屋面防水系统等

(二) 实施“三业联动”战略, 实现产业联动、标准联动、利益联动

建材加工制品产业发展以适应建筑节能和建筑现代化发展要求为出发点, 以发展现代建筑墙体材料产业 (集成式复合多功能墙体) 为龙头, 以发展各种墙板和装饰板材为重点, 配套发展墙体骨架材料、保温隔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材料和产品, 实施墙体材料产业、建筑施工安装业、房地产业“三业联动”战略, 启动墙体材料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最终实现产业联动、标准联动、利益联动“三动战略”。

(三) 重视建筑部品产品设计, 建立部品化通用体系

建筑工业化的逐步实施, 房屋建设将由建造向工厂化制造转变, 大部分建筑产品将通过工厂制造完成。建筑所需的构件和部品化产品需按照工业设计要求, 使其具备标准化、系列化, 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特性, 同时建造的建筑物又要个性化、多样化, 因此要建立部品化通用体系。

1.在行业内建立部品化产品设计目录。

2.按照产品设计要求, 根据产品设计目录, 现场进行机械化施工。

3.部品化通用体系涵盖建筑物全生命周期。

(四) 推广适用技术,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就是建材加工制品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采用成熟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开发、生产新产品将是我国墙体材料产业的主基调。一是推广应用产业发展中的成套技术。成套技术包括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成熟的生产加工技术、成熟配套安装技术、智能化技术、生态环境保障技术等。二是通过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小区等方式, 推动现代建筑墙体材料产业、节能屋面系统、多功能幕墙等建筑部品化产业发展。

在推广适用技术的基础上,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在全行业中逐步建立起既有领军力量又有广泛基础, 既有分工又密切合作的“梯次型”科技体系, 推动全行业技术进步, 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与市场竞争。

(五) 整合行业资源, 培育实施主体

1. 鼓励规模较大、技术能力较强的构件厂调整产品结构, 更新生产线;扶持大型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至预制部品生产加工;支持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大型企业投资预制部品生产。

2. 鼓励传统建材企业向以住宅产业化为特点的部品生产企业转型。

3. 鼓励开发、设计、部品生产 (或预制构建企业) 、施工、物流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 或形成优势互补、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产业集团。

4. 大型建设施工企业或房地产开发企业延伸产业链, 发展现代墙体材料产业, 积极配套施工工程项目。

5. 鼓励地方政府扶持建设预制部品生产企业, 使生产能力适应产业化住宅建设或建筑工业化的需要。

(六) 发挥政府对行业发展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虽然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但对于行业发展的推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规划引导;

2. 政策鼓励;

3. 示范推进;

4. 构建标准体系;

5. 构建质量监管体系;

6. 建立能效评估机制, 实施独立第三方能效评估;

“十二五”规划发展方式必须转型 篇8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从外部冲击到内部需求都有所改变。前一个历史时期取得巨大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阶段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推进“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对今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现在看来,“十一五”提出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要落空。目前,这种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响,表面上还是有限的。但是,“十二五”期间,如果继续“十一五”未曾转变的增长方式,继续这种目标落空的态势,就会对我国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判断未来10年的经济走势,有一个趋势性判断,即支撑过去3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内部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面临着两个约束性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变化。外部市场的萎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应当终结。另一个是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在内部需求上突出地表现在从私人产品的短缺转变到公共产品的短缺。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以总量扩张为目标的增长主义应当终结。

“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不能把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到外部因素上。“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变革;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十一五”规划中,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出发点,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主线,这个思路很好,但现在看,这些思路、规划和目标都尚未实现或者难以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我认为,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比如以追求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特点,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太大的改变,在最近几年反而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

要实质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那么,从2003年就已经提出的政府转型,为什么到今天依旧转不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政府转型和政府的自身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的形成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这就加深了政府转型的难度。“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有没有突破,或者说制定好的规划能不能实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政府转型方面有所突破。

上一篇:街道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发言稿下一篇:成就销售冠军的100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