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守恒定律的杂文随笔

2024-10-09

生活守恒定律的杂文随笔(共11篇)

生活守恒定律的杂文随笔 篇1

生活守恒定律的杂文随笔

前几天母亲跟我聊微信,母亲跟我说老家那边的新房租出去了,一个月一千二百块钱,租期为一年。母亲还说,那位租客恐怕得租四年,因为得陪孩子上学。

抚顺市内相当不错的地段,也就值这个价钱,况且那间新房属于学区房,周围有很多抚顺市内的重点中小学,另外还有抚顺石化大学、沈阳盛京医院抚顺分院、望花区政府、大型超市、热闹的市场……可即便如此,价格亦是如此低廉,连北京五环地区的房租价格的一半都不到,可见地域性的经济差距该有多么明显,多么巨大。不过纵然如此,能租出去也是好的,毕竟在我看来,房子这东西就跟车是一个道理,不怕住,就怕不住,千万不能搁置,越搁置就越容易坏,车会老旧,房会发霉。尤其是房子,老话说得好,它就得积攒人气,没有人气的房子,那还叫房子吗。

老实说,我闻听此讯,也挺开心的,记得返京当天,我同母亲等人一起收拾新房里的一应物件,足足有三个钟头,那时候母亲就说要把房子租出去,累得我是大汗淋漓。今天再一看,汗水果然没有白流,总算是给人家腾出房子了。

精装修的六十多平米的这间房子,是动迁获得的,母亲本打算留给我住,所以一直也没舍得出租,更不舍得卖。岂料我这个人特别怀旧,即便有新房子,可还是喜欢待在位于北厚的老房子里,哪怕室内的布置寒酸了些,简陋了些,也无所谓。鉴于我的固执,母亲也不好说什么,她清楚我的懒散,屋子大了,清理卫生也是个大难题。再有,我对环境的要求很低很低,有床、有柜、有网、有厕所,能洗澡,安静,就行。

如此一来,这间新房也便搁置了,而且搁置了好长时间,再赶上我来到北京打工也有些日子了,以致连北厚的房子也一并搁置了。母亲这才想要把房子租出去,按我的说法,能挣点儿就挣点儿,总比闲着强。

要说母亲想的就是多,而且长远,老太太想的绝非眼下的三分五厘,而是将来,她甚至想到了我结婚,我当了父亲,她抱上了孙子,那时我们家的情况又该如何。这也是母亲迟迟不肯把新房租出去的根本原因。据母亲说,新房的价钱要比北厚旧房高出太多太多,到时候可以把新房卖了,再添些钱给我换个更大的房子,用于结婚。实在不舍得卖新房的话,还有父亲的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以父亲的名义贷款买房子,十年八年也就还上了。

对此,我除了敬佩母亲的高瞻远瞩,精于算计,精于赚钱,还能怎么样呢?我认为自己想的就够多了,却不料母亲想的也不少。只是我们俩的想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我想的尽是些不请自来的无端之慨,属于心境、心得、心声的范畴。母亲就不同了,那是切切实实以现实的角度出发,豁达的处世态度,市侩的权衡利弊。为此,我不止一次打趣调侃母亲,“我说老太太,我的文是真实的,可你的心,比我的文还要真实。”

“废话!”母亲上来就是一句对我的叱呵,“文章真不真实有什么用,你告诉我,有什么用。钱,才是最有用的,有那个时间多想一想怎么赚钱,赚大钱,不比写那劳什子强啊。你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看这个社会,写文章的多了去了,有几个过上好日子的?又有几个让人瞧得起的?可挣大钱的`呢,不管是谁,都要高看一眼,甭管私下怎么骂,怎么黑,怎么仇富,还不都是羡慕、嫉妒在作祟呀。说一千道一万,就是看着人家兜里的钱来气,为什么来气?不是自己的呗。”

我本想在母亲回复我之后再取笑她一番的,我都把措辞给想好了。不想母亲的回复竟是如此的出乎意料,我登时没了声音,没了底气,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母亲那一副严肃、认真的首长般是派头。而我,俨然是她手下的小兵,对她高山景行。

不聊关于金钱的话题了,我没胆量再继续聊下去了,在母亲面前,我只能充作思想者、哲学家,讲一些客观存在的,颇显颓废、沉沦的道理,除此之外,只剩下了聆听,聆听她认为客观存在的道理,关于金钱,关于生活的道理。

文字生硬冰冷的人,心未必也是生硬冰冷的,心若生硬冰冷,便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了。我心不冷,母亲心也不冷,只是不冷并不意味着就注定要成为时代的背景,备受欺凌。而是该当成为时代的主角,勇做自己。

作为普通人,母亲的想法感觉是那么普通,挣钱、催促我成家,然后享受属于她的恬静、幸福的晚年生活。而今,我的个人问题竟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当看到与她年纪相仿的朋友们全都成了爷爷奶奶,再不就是姥姥姥爷,她呢,还未荣升成奶奶呢,未免显得迫不及待、焦虑不安。弄的我在回家的几天里,都不敢跟母亲呆太长时间,我怕,我怕母亲向我灌输她认为正确的观点,翻来覆去、啰里啰嗦。

在我回北京的那天晚上,一个姥爷的兄弟家的女儿的丈夫,我的姨夫过来看我,他现在就是爷爷辈的了。我和母亲在与之闲谈时,他说了这么一句,“现在总算是没那么累了,孙子大了,儿子儿媳妇看了,再不用我和你姨了。”

“累不?”我问。

“哎,能不累嘛,那一天天,弄的我像个孙子似的,那小子倒成了名副其实的爷爷。”姨夫说。

“这样也好,脾气板了不少。”母亲笑说。

“哎呀,没办法呀,谁让我欠他们呢,那就还呗。”姨夫苦笑不已地说。

“为什么都要结婚生孩子呢?”我没有问谁,更像是自问。

“这话说的,人生大事,都得经历。大鹤呀,你什么时候结婚呀,我和你姨也好喝你喜酒啊。”姨夫关切地笑问。

“我?等着吧,不着急。”我敷衍说。

“都多大了,还不着急。我儿子,比你还小半个月呢,孩子都上小学了。”姨夫说。

我没有说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自由和追求,该什么时候谈恋爱,该什么时候结婚,该什么时候生孩子,貌似与我没什么关系吧。

“着什么急呀,反正啊,我是不着急,爱结婚不结婚,爱生孩子不生孩子。结婚我就出钱,生孩子我就管带,要不介,像现在这样,我就闲着没事溜达玩儿。”母亲接道。

我瞥了母亲一眼,晓得她说的是反话,是气话。对待我的问题,她显得比我还要着急。我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母亲不可能不懂,那叫一个辛苦,那叫一个受累,她的前半生就是这么熬过来的,难道还没熬够吗?还想要向崭新的时代招手,以奶奶的身份继续鞠育孙辈?

人类社会的繁衍之道,母性的崇高和伟大,是我这种但求自给自足,只图潇洒度日,一贯随性而为,毫无责任感、使命感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而我所能做的,唯有借助晚上返京的火车时间,倒头小憩片刻。真的能睡着吗?显然不能,只是不想再同母亲和姨夫聊这个话题了。

生活守恒定律的杂文随笔 篇2

关键词:鲁迅,《介且亭杂文末编》,人生态度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 其文学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也成了一个被有意无意地不断“神化”了的政治符号。关于他的种种言说, 离这位杰出启蒙者的真实面目似乎渐行渐远。我认为, 通过阅读鲁迅人生最后阶段写的杂文, 得以窥见鲁迅生活态度之一斑, 或许有助于更接近真实地解读其人及作品。

一、“删夷枝叶的人, 决定得不到花果”

《介且亭杂文末编》收入了鲁迅临终前写的一些杂文, 与鲁迅以往的杂文集相比, 散发着更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这也是生活”……》一文是一篇很特别的文章。说其“特别”, 是指在这篇短文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与“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斗士不尽相同的鲁迅, 一个历经沧桑、复归平静的智者的形象。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 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 屋子里显出微明, 我大略一看, 熟识的墙壁, 壁端的棱线, 熟识的书堆, 堆边的未订的画集,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 无穷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 我在生活, 我将生活下去, 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 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1)

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到, 鲁迅对自己周围那些平平常常的事物, 是如此细致地审视着, 连“壁端的棱线”这样细碎的东西都收入了他的眼底。这样的视角仿佛是源自一个外界来客, 而不是整日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熟悉这一切事物的主人。或许文学家对于周围事物, 原本有着比常人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力;或许这是一位即将弃世者, 对人世格外的眷恋。不管如何, 让读者得以贴近了一个去除“神化”的一切装饰物的“人”, 感受那轻柔地颤动着的心弦之音。

这种波澜不惊的平淡叙述方式, 浸润着作者对生活深深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儒子牛”, 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二元对立。一个修行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境地的人, 是没有恨也没有爱的;罗汉只求“自了”, 而地藏菩萨则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菩萨意译为“觉有情”, 体现的是先觉者度尽世间一切众生的情怀,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由此想到, 鲁迅的所谓“尖酸刻薄”、对种种看不惯的社会现象的猛烈抨击, 其实正源自于他对生活、对人世极度的热爱, 以及对这世间普通民众的浓浓情义。他并不只是一个无畏的斗士, 而是像诗人一般, 对生活中点点滴滴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第二天早晨在门光中一看, 果然, 熟识的墙壁, 熟识的书堆……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 毫不在枝叶。给名人作传的人, 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 李白怎样做诗, 怎样耍颠, 拿破仑怎样打仗, 怎样不睡觉, 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要颠, 要睡觉。其实, 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 是一定活不下去的, 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 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 一看也不看……

删夷枝叶的人, 决定得不到花果。” (2)

可见鲁迅是解得生活的三味的。“这也是生活”, 本身就是一个很奇妙的题目, 既像是一种“彻悟”似的自我劝解、告慰, 也像是对那些为营头小利而熙来攘往的世人的循循善诱, 饱含着宗教般的悲悯情怀。在此,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行将辞别有情世间的智者, 正为着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而太息, 并试图为他们做最后一次劝导。

二、“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一位文学研究者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鲁迅曾经有一句关于伟人的话:伟人在他死之后就成为了傀儡, 鲁迅此后也未逃脱他这句话所表达的命运。我们把鲁迅神化了, 我觉得鲁迅一生是非常反媚俗的, 但他却成了20世纪媚政治之俗的最大的祭品……” (3)

鲁迅在身后的盛名之下其实是寂寞的, 他早已经预见了自己身后必将为人所利用的情形, 但也无可奈何, 只好“由它去罢”。与杜甫《天末怀李白》一诗中的名句“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表露出的现世的无奈与身后的期许不同, 这样由人而平地飞升为神的“名”, 未必是鲁迅所愿吧。

这是鲁迅在《死》一文中列出的遗嘱:

“……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 管自己生活。———倘不, 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 倘无才能, 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过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4)

然后他终归是逃脱不了被神化的命运, 即使自己的亲人, 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参与了“造神”运动。看看鲁迅夫人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前言中的一段话:“从这回的写作来说, 使我深深学到社会主义风格的工作方法。就是个人执笔, 集体讨论、修改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这本小书, 曾得到许多负责同志的热情关怀和具体帮助, 他们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亲切地指出何者应删, 何者应加, 就只恨自己限于水平, 以致不能更深切地体会这些指示, 使它更符合于人民的要求, 连自己都觉得离满意甚远, 因此, 内心总觉着不少惭愧的。” (5)

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心语, 或许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哀吧。一个妻子为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写回忆录, 也要采取“个人执笔, 集体讨论、修改的写作方法”, 由掌握着话语权的人们来“指出何者应删, 何者应加”, 用这样的“工作方法”来写传记作品, 要想尊重历史, 恐怕是缘木求鱼了。 (6)

自从在毛泽东笔下, 鲁迅成为“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他也就成了一个政治符号, 一个被时势改造的“英雄”。看看不同时期出版的关于鲁迅的传记、回忆录中的政治字眼, 也许是一件颇有趣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人民文豪鲁迅》是这样评价鲁迅的:“中国近代在学术成就上足以可以和他比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他的人, 不是没有, 但像他一样, 以忘我的大无畏精神, 充当人民代言人与革命大护法, 开创一代新风气的不朽作家, 在中国还不易找到。” (7)

而在许广平写于1961年回忆录中, 对鲁迅的评价是与当时的“反右”相结合的:“不过从我看来, 鲁迅在上海时期的工作, 是在党的具体领导之下来进行的。他对党的关怀热爱, 是和每一个革命者一样的。他对党的尊重, 是达到最高点的。自己无时无刻不是以个‘小兵’的态度自处的, ……”冯雪峰在他的所谓《回忆鲁迅》中说:“鲁迅先生自己是最清楚的, 是左联在借用他的地位与名誉, 这是严重的歪曲, 是他自己极端个入主义的反映, 于鲁迅无损……” (8)

到了1979年版《鲁迅回忆录》, 对鲁迅的赞颂又与对“四人帮”的批判交织在一起了:“《鲁迅回忆录》的出版, 也是对祸国殃民‘四人帮’的批判和鞭挞。这伙‘黑暗的动物’极端仇视与惧怕伟大的革命家鲁迅, 因此他们放肆地涂抹鲁迅形象, 卑劣地篡改鲁迅精神, 阴险地封禁鲁迅著作, 横暴地窒息鲁迅研究……‘四人帮’紧步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后尘, 他们的命运当然也就和他们师承的前辈一样, 如同鲁迅所预言的, 必然遭到化为‘烟埃’的结局。” (9) 这里的鲁迅, 俨然一副镇鬼的钟魁的面目了。

“民族导师”“人民文豪”“文化新军”……在如此这般一次又一次的谥封中, 对鲁迅的评价成了政治的风向标, 鲁迅成了随心所欲、“为我所用”的工具, 他本来的真实面目也渐渐地变得模糊、难以辨认了……

三、浮华绚烂之后的平静

读《“这也是生活”……》一文, 那种繁华散尽、绚丽复归于平静的人生感悟发人深思, 或许只有真正识得生活的种种滋味、经历过热闹喧嚣的人, 才能写出这样平淡的语句来吧。有人讲,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成佛, 只因为他已享尽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体验了人生所有的七情六欲, 才可以决然“放下”。对大部分人来说, 只有真切体味到了人世间无尽的喜怒哀乐, 才会真正想摆脱苦海, 才能得到宁静。

由此联想到这本杂文集中的另一篇文章———《我的第一个师父》。这篇奇文将超凡而不脱俗的龙师父写得是这般活灵活现:“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 无论谁, 都称他为‘龙师父’, 瘦长的身子, 瘦长的脸, 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 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 对我也很和气, 不教我念一句经, 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 他自己呢, 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 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 ‘无祀孤魂, 来受甘露味’的时候, 是庄严透顶的, 平常可也不念经, 因为是住持, 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 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10)

龙师父“不念经”, 娶妻生子, 与人争斗, 仿佛与出家人的身份很不相符, 但他生活得是如此的真实, 让人感到无比亲切。不由得想到赵州禅师“吃茶去”那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像龙师父这样任情、率真, 毫无伪饰、顺乎自然的生活, 也许反而接近了“禅”的真谛吧。

“吃茶去”的典故是这样的:师问新道:“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 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11)

赵州禅师三次说“吃茶去”, 大概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别, 让他们随缘任运、平常自然, 由自己慢慢去感悟禅的道理。禅宗讲“吃饭睡觉都是禅”, 并不是吃饭睡觉本身就是禅, 而是指能够专心吃饭、安心睡觉、不打妄想, 这就是禅。由此类推, 或许真正明白了平常生活的可贵、了悟了那些平凡无奇事物的意义, 才可以说是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在同一本杂文集中, 还可以看到《〈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这篇文章。一个临终前的人, 会有那样的耐心, 对21幅版画, 一幅一幅地去仔细介绍, 深怕中国人对这种新兴形式不明白, 这真是不同寻常。现在的人很难有这份沉静了, 随便打开一本画册只能看到寥寥几语。这或许是因为许多人缺少了对生活的那种热情, 对喜爱的事物的那份执着。“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这样的细节, 也许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格调。

所谓“世间莫若修行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平常的观念里, 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 脚踩莲花, 腾空而去。而《金刚经》等佛经中记载的佛, 照样要吃饭, 照样要化缘, 照样光着脚走路, 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 还是要吃饭, 还是要打坐, 就是那么平常。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 (12)

《“这也是生活”……》, 就是这样一位智者, 在把握了人生真谛后的彻悟:“然而人往往喜欢说得稀奇古怪, 连一个西瓜也不肯主张平平常常的吃下去。其实.战士的日常牛活, 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 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13)

生活的样子的杂文随笔 篇3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池塘边发呆。阳光撒在水面上,惊醒了湖水的美梦,整个湖面金光闪闪,人们常说,水是上帝的眼泪,能折射出生活的样子,那人的样子又会被谁折射?就像在沙滩上,无论是老农还是身价过亿的阔太太,谁都有享受阳光的权力,谁都有在沙滩上慵懒的资格,在自然界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无需将自己标榜成你口中的高尚人,也许你最真实的样子就是你身边人对你的态度。

月有阴晴圆缺,人哪能没有悲欢离合?我曾经以为有钱人的生活都是幸福的。但接触的人多了,才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最真实的生活。难道有钱了,病痛、天灾、死亡就会绕道而行吗?不,生老病死,谁都会经历,或早或晚。所以活着,别总是怨天尤人,再狼狈的人也有他的过人之处,再聪明的人也有他难以克服的困难!

就像妈妈盼儿女归家一样,她从来不在乎你的金钱和地位,而是在乎你在外面过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有没有受欺负?她第一时间是牵着你的手,摸着你的脸,然后在耳边絮叨着她的思念。没有一个母亲见面摸着你的钱包,捧着你的地位。你所谓的要强,无非是想满足自己的欲望罢了,别借着孝敬的名义,拔苗助长。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一个人能在真正的痛苦面前还能乐观的对着生活,对待他人,这才是生活的强者。而不是一边担忧着生活,一边抱怨着生活,痛苦着自己,折磨着他人。

生活不只有苟且的杂文随笔 篇4

中午被带去吃火锅,中午没有变脸表演,可隔壁桌的人很吵,而我喝了不少番茄汤,很酸又很甜。

回到小哥哥朋友上班的医院,惊奇的发现透过她办公室的窗户可以看到我以前上班的地方,在两栋灰色的大楼中间,那一抹蓝很显眼。

窗台上的多肉很听话,排着队晒阳阳。

办公桌旁的人体骨头模型成了我和小哥哥的玩具,端起模型的手,开玩笑说“我们。”把模型拍给二师兄被问到,“不害怕吗?”当然不怕啊,因为你在大理为我挑选明信片,我很开心啊。

花上一下午的时间来练习尤克里里,竟还有些模样,所以很自恋的录了个视频。

昨天淋了春雨,不能浪费,要融入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这样就能长高了。所以,小哥哥,我说我腿疼不是你所谓的风湿造成的而是我要长个了。

购买生活杂文随笔 篇5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人变成绵羊?

我以前很少更新这个日志,就算写也不会写具体的事情,喜欢纪录的是当下暧昧不明的心情。但是最近的自己,也开始写一些非常流于口语的句子了。虽然无趣,但对我而言,这也并不是一个应该警觉的信号。直至前几日朋友与我抱怨实习的重担,说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一生--每天都是剪片,我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之后,逐渐地就失去自己的生活了。虽然讽刺的是,工作之后才是我们正式开始塑造生活的时候,但是匆匆忙忙地寻觅伴侣,组建家庭,似乎与我们追求的安逸生活相去甚远。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呢?是每天回家时候的热饭,每晚定时的淋浴,睡觉前的视频娱乐,还是每天早上不想面对的闹铃?如果今天没有工作,可能就会在家里瘫一天,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反而觉得是最高的享受,是多日劳动后亲切的舒缓。

大学之后我就几乎没有更新过这里了。现在才意识到,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失去自己的生活。

生活变得乏味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地方,可怕的是每天活着却没有设想过期待,过去不会向生活索要什么,但是还是小心翼翼地怀揣希望。如今则是光明正大地宣告,我放弃这些无谓的追求了。但是这些真的是无谓吗?与别人开始一段感情关系的同时,我也失去了我个人的生活了。开始这个专业的同时,我也放弃了自己的生活。需要付出如此重要的代价,是我在还没有开始这些之前不能察觉到的。当我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我觉得辛苦没关系,我可以不被改变,但是慢慢地,我做的决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而是出于“别人想要这样”或者“如果是他们的话应该会这样做”而考虑的。处事方式和性格都改变了很多,作为一个更好的工人而被改造了,知道怎样做大家可能会更满意,但是这个东西却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到头来它也不会有独特的魅力,只是一个“做得还行”的东西。你递交之前明明知道自己对于作品的评价了吧,但是你却还狠冷静地说服自己,只是时间仓促的原因呢。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抛弃了自己吧。

当我觉得对一件事情放下了的时候,绝不是因为真的放下了,而是自己暂时忘记了。如果允许自己的坏记忆持续腐烂,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事后再看回来的时候,我宁愿原地烧毁,而不是让它烂在心里。比如吃饭的时候提起过去的事情,其实自己还是很介意,但是却平和地带过了这个话题去,在饭桌上一晃而过的话题,现在却持续在心里生根。如果我更早地去到那个学校,是不是就会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更早地抛弃自己的生活?

还是说我也会有机会更早地开始自己的生活?

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动不动地静止了,并且已经维持这个状态好几年了。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家庭生活的延续,更不是高中生活的复制,所谓的自由不是逃避生活困难的借口,不是给予我们躲在被窝里面看视频的遮雨棚。每日重复的生活并不可怕,定时吃饭,定时睡觉甚至是令人称赞的自律行为,令人恐惧的是缺乏前进的理由,缺乏构成这重复的生活的动机,于是生活只能乏力地日复一日地重复,但是我们却将哪里都不会前进。静止在原地,无意识地度过时间的流逝。

为了打破这重复,也曾每日看书,每日听歌,每日画画,拍照,煮食。带来的快乐,并非一时三刻即可获得,需要长久的坚持。如果脱离了某个坏境太久,就很难重拾那种感觉,如果离开一个人太久,就难以回忆起相处的种种。驱使我去做这些的,并非是活得更好的使命感,只是为了迷茫不知所措的自己寻找突破的借口。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掩盖了自己的情绪,难以相信社交的通路就这样杯关闭了,只能逼迫自己与并不喜欢的人相处,不是没有试过与别人坦诚相待,只是要么落下别人能不停刺痛我的软肋,要么留下别人轻蔑的感情。

所以究竟什么是自己的生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日常的幸福?

真的需要不断地尝试才有答案呢。过分的蛮干和挑战,可能只是,过于忍让的代名词。

借用电视里面的比喻,当心受伤的时候,就盖好好为她包扎,而不是任凭它流血,自己却只会在旁边说没关系的,坚持下去。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痊愈,努力过上好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呢?

品味生活杂文随笔 篇6

一个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我在车站旁焦急地踱步,不时地望向远处。“都等了二十多分钟了,车怎么还不来?”我皱着眉头,小声嘟囔着。路边的树都受不住太阳炙烤,叶子无力地垂下来。空气中袭来阵阵热浪,如蒸笼一般,汗珠不停地掉落,砸在地上,碎成八瓣,再加上马路上的噪音,心里像有一堆乱麻,怎能不烦躁。车站旁的人们都如烤化的雪糕,唯有树上的蝉不知疲倦地叫着。

随着一阵风刮过,我眼前一亮,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等到车了。蹦蹦跳跳地上了车,一眼就看见了那个空座位,真令我喜出望外,刚才的烦躁也一扫而光,美滋滋地坐了上去。虽然一上车就有座位,但刺眼的阳光仍毫不留情地让我头晕目眩,本来就晕车的我更不舒服了。

刚上车就有座位这种好事对我来说简直是百年难遇,但好景不长,仅坐了一站就上来一位老奶奶。她七十出头的样子,银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很抢眼,皱纹布满了整张脸,有的深,有的浅,有的长,有的短。她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缓缓上了车,抓着扶杆的手还微微有些颤抖。

我下意识地环顾四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一幕幕:一位着装整洁,提着公文包,看起来彬彬有礼的叔叔,在老奶奶上车后便拿出手机,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不相干,他可真“专注”啊!还有一位妆容精致的阿姨,她穿着十分讲究,一身的名牌,还戴着一条银光闪闪的项链,如此美丽的她,却只顾对着车窗补妆,对老奶奶视而不见。还有个穿校服的大姐姐,一直端详着她那画满对勾的考卷,大大的“100”分无声的向所有人证明,看啊,我是多么优秀……我又看了看那位老奶奶,叹了口气,起身上前,微笑着说:“奶奶您坐!”老奶奶却一脸慈祥地笑了笑:“好孩子,学生现在最辛苦了,书包得有十来斤,你的好意奶奶心领了,你还是坐着歇歇吧。”我严肃地说:“我们附中‘十九美德’教育我们应尊老爱幼。我不累,您坐吧。“奶奶坐下了,直夸我是好孩子。

道路就是生活杂文随笔 篇7

考试的时候宁愿作弊也不好好复习。做团体作业的时候蒙混过关。工作的时候挑选容易的活。看到别人好,用嫉妒对抗。觉得自己很差劲,一味陷入自怜情绪。别人选择奋斗,自己选择安逸。别人努力工作,自己选择努力偷懒。别人选择吃苦,自己选择吃香喝辣。别人选择不断学习,自己选择各种电视游戏。

这之间的差异当下无法辨别,需要时间去凸显。这个时间点来自于,突然发现那个事事尽心的人走远了,而自己还止步不前。任何一个瞬间的选择都将推动事物的走向,成为以小积多的前因。一切的发生是自己无数选择的结果。

有句话大概说,我们不是活在过去,也不会活在未来,唯一真实的是活在现在。

现在会流逝成过去,现在会引向未来。现在是通往一切道路的开始。关注现在,改善现在,未来便是可期。

为什么要活在当下。不仅仅是因为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真实的,需要珍惜。还因为当下的每一瞬间做的每个选择,都将牵引我们走向相应的终点。你觉得平淡无奇的那个选择,你觉得普普通通的那一天,都将作为推动器推进生命的历程。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往往浸透了宿命的味道。当下无法识得。他日透过“早知道”或者“原来如此”作为觉醒节点,终将知晓命运之手也许来于自己。

回到道路。很多人都有梦想,能梦想成真的人却很少。因为梦想太遥远,遥远的路从来不是易途。

人人都想走花路,但花路之前必须经过漫长的泥泞之路。一切没那么容易。道路的困难重重,是为了做区分。过滤出夹杂在其中的半吊子、投机取巧的人、浑水摸鱼的人、摇摆不定的人,让他们自动现形。出局。

这条路上的人会越来越少。有些人急功近利,半途而废。有些人走走停停,怀疑道路的意义,思量是否值得,犹豫着向前。有些人干脆另寻他路,或者重回旧路。有些人保持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一路向前。只有愿意期待、相信、坚持、通过考验的人,值得获得困难之路的最终赏赐。追求梦想的人收获梦想。渴望成功的人得到成功。

崎岖的道路为什么这么难走?为了和易途有明显分别。为了将硕果留给愿意坚持到底的人。为了区分出人与人的不同——普通与不普通。

这“不同”在世俗的眼光里具有非凡的意义。显明了身份、地位、差距、追求、能力、意志。但在某种意义上没有高低之分。

普通也好。不普通也好。都是个人选择后的属性。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有些人想要走得简单一些,有些人向往很难的道路,有些人愿意走远一些,有些人只想停留安然。只要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不需要别人评判是否值得以及应不应该。

但不要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心里向往星辰大海,却畏惧波浪不肯扬起风帆。月亮不会轻易朝你奔来。悬浮与脑中的,要植根于血肉,发力于行动。无法做到就不必多言、多虑、多悔、多怨。

手机毁了我们的生活杂文随笔 篇8

于是,因为低头族,也说,因为玩手机也导致了我们亲人之间的蔬离。这不,有一篇帖子就说:我在一家餐馆里,无意中看到坐在旁边桌子的一家人,那家人看起来那么疏离。他们不怎么说话,爸爸和孩子都在玩手机。妈妈也许是没带手机,也许是选择不把它拿出来。她一个人望着窗外,身边都是最亲爱的家人,却看起来那么悲伤和孤独。

于是,有人说,手机毁了我们的生活。此观点,于我,深以为然,却又不置可否。

记得,在某个论坛看到一个话题:“你可以一天都不碰手机吗?”网友的态度也是一边倒:“一年不碰电脑都行,但是一天不碰手机肯定不行。”对此,深以为然。

如今,微信,各家媒体、自媒体以及商家的公众号,朋友圈,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如同马云说:晚上醒过来摸的不是老婆,而是手机。这实际上也是对手机的一种依赖。我想,我们之所以依赖,是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之处,比如说,我们现在出门基本带个手机就OK了,基本所有东西的付费可以网上付费,很是方便,省去之前携带现金的麻烦,而且也变得更加的安全。而手机也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比如说玩游戏、看视频等等,而且现在网络信息的发达也使我们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总之,手机好似我们的百事通。

所以,实际上,手机是我们和社会取得联系并获取信息的窗口,如果缺少了这样的一个工具,那么我们不管是进行工作还是和亲人联系,都是非常不方便的。没了这样的一些东西,我们自然就会感觉特别的焦虑。实际上,我们焦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手机本身,而是因为手机所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信息以及便利。所以,我想,这也许才是我们“一天不碰手机肯定不行”的原因吧?

当然,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个界限,一旦过界,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首先,据说,手机这种电子产品有辐射作用,长期使用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危害,尤其有些人喜欢晚上躲在被窝里玩,这样对我们眼睛的伤害非常之大。也是,微信上也有报道因为玩手机导致视网膜脱落的事件。其次,因为玩手机,一些人有时一天完全不出门,也使我们的运动量减少了,影响了身体的锻炼。还有一些小孩子因为整天抱着手机玩,失去了他们那种原本蹦蹦跳跳的天性,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如果这样,因为手机而影响了身体,那就得不偿失,那手机真的毁了我们的生活了。

至于说,因为玩手机会导致我们亲人之间的蔬离。说什么因为玩手机,一家人在一起时都是各玩各的手机,像陌生人一样。于是有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的幽幽感叹。

其实,就像那个一家人在餐馆里吃饭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现在的很多家宴上,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低着头各自玩手机,整个饭桌,是的,一片安静,但并没有影响我们的亲情,那只是一种习惯。因为,于奔波在俗世生活中的我们,幸福的定义,已不是你侬我侬才算幸福,幸福并不是书上描写的那种口说“爱你一万年”的缠绵,而是柴米油盐的恬淡平静。是大年三十共同做饭,晚上,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的合家欢;是一个人惦记另一个人,问对方,吃了吗?在哪儿?在干吗?……的啰嗦“废话”;是一个人牵挂另一个人,叫对方,注意身体,少喝酒,注意安全,早点回家……的重复唠叨。

所以,正如,白岩松在一本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中年人的生活,下了班后,看看电视,泡着热水脚,旁边坐着妻子和儿子,各自无话。但是对他来说,这已经是最幸福了。”也是,我们亲人之间,也没有太多诗情画意的言语,只因为那些亲情的爱,早已沉淀在岁月的一字一句里,无需用过多的词语来修饰表达。所以,因为玩手机,什么“轻轻地,我在你身旁柔情似水,任我深情,你却浑然不知”,什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的哀怨,孤独,那只是文人们的诗情画意的一种浪漫吧!真正的现实是,网络的便捷,有了网购,有了网上银行,有了网上交费……如此,手机给奔波在柴米油盐中的我们带来了方便,减少了我们的辛苦。也有了下载,有了作家,文学,医学等各类公众号,这样,我们在空余时间,亲人之间,虽然不说话,没说话,但那在手机的各类公众号中,各取所需,爱我所爱,如此,手机我们在手机中解惑,在手机中丰富精神生活,谁说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已进入一个功能性很强的社会。手机,再也不是我们当初只用来打电话的工具,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吃饭时,睡觉前,甚至上厕所的时候,手机也许是不离手……但我们并不是手机的囚徒,只要正确、理智的使用手机,手机会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而多彩。

生活点滴见家风杂文随笔 篇9

春晚进行中,主持人推出了有关家风讨论的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记得当时一家人正围在一桌琳琅满目的年夜饭旁,其乐融融地吃着饭,说说笑笑地看着春晚节目,我扭头问父亲:“爸,咱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有家训吗?”父亲微微一愣,停止和姐夫说话,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姐姐反问道:“你说说吧?”大家又一起看向姐姐,姐姐用筷子敲了我一下抿嘴答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不言寝不语,好好吃你的饭吧!”瞬间响起一片掌声,大家哈哈一笑,为姐姐的机智鼓掌。父亲笑着慢慢地说道:“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传统教育方式,这也算是咱家家训其中的一部分吧,像待人要诚恳,做事要认真,要注意勤俭持家……”

我认为,不管我们每个人是否口头上认知,其实每个人从小都受到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或家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引导其后来的人生经历。虽然,我们不像一些名门望族或者大家族们将其祖训挂在墙上供奉敬仰,以便时时刻刻鞭策警醒后人,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大多数家庭的家风都是老一辈儿们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并传给下一代的。

提起对家风家训的讨论,不禁令我想起小时候所接受的家风家规的教育中体现的点点滴滴。

儿时记忆中,记得最多的就是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规矩和严苛的“清规戒律”,既繁琐又令人头疼。首先是待人待客要有礼貌,诚实,说瞎话是绝对不允许的。家里来客人或大人带出门做客的时候,见了熟人或经大人介绍生人后,要首先打招呼并面带微笑微微鞠躬,然后站在或者坐在一旁,大人不问问题是不能主动说话的。家里来客人或长辈时要第一时间为其让座,引导坐在堂屋正左手边并为其沏茶,然后安安静静的听其说话询问事情,期间要记得及时为其蓄茶。茶壶的嘴要不能对人,不然是不礼貌的行为。客人起身走的时候要留三留,并送至大门外。

上学后,每天背书包上学走的时候要先去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屋告别,鞠躬说“……我走了。”放学回来,再去各个屋鞠躬并说“……我回来了”甚是繁琐。

在行为举止上的规矩就更多了,记得小时候是不允许上桌和长辈客人一同吃饭的,自己有自己的小桌吃饭,记得当时还不屑地称其为“迷信”的做法。后来长大些了,可以与大人们同桌吃饭了,但饭桌上有很多规矩,如:须等大人们动筷子后小孩才可以吃饭;吃饭时嘴里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嬉笑玩闹,老人说话时要放下筷子静静地听着,;夹菜时不能超过菜盘的中线(即:不能“过河”);筷子不能插在米饭碗里。吃完饭,要告知大人一声方可离桌,筷子放在桌子上时不能有较大的声音。站立或坐下也有规矩:站立时不能歪斜身子,不能倚着门框或其他,坐着时不能翘二郎腿和抖腿,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当时总是抱怨我们家怎么会有这么多规矩,别人家没见这么多规矩不是一样生活的很好吗,我们为什么要遵循呢?记得母亲总会打一个比方:房梁上的木材总是又直又长才会被木匠使用,一颗小树苗想要长得又高又直成为有用的木材,除了按时施肥呵护外还要不定期地打岔才能促进其慢慢成材。

我被生活推了一把的杂文随笔 篇10

宣告全世界我要考研呢

每天做作的去看会书

然后开始耍手机……乐此不疲

因为总觉得还早啊 时间还来得及啊

所以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就是这种自信貌似毁了我因为我没有到达我的目标

早上起床 不想做什么事情

之前在智联投的简历

大家都给我打电话

但是现在在家 所以去不了面试

看了我回家还不错的外企

青岛济南都有办公地点

打算过段时间投个简历看看

当我开始翻看着招聘信息的时候

心里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我感觉自己突然要工作了

我感觉好像我要不一样了

我感觉我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了

总之……感觉很不好

大概我有工作恐惧症吧

虽然嘴上说着要工作

心里还是不甘心

不甘心学校生活就到此为止

不甘心自己说好的要证明自己到此为止

所以又有一个念头萌生了:二战

其实我知道我爸妈很想我二战

他们还愿意让我再多读几年书

多充实自己 因为他们总说

现在不充实自己 工作后日子好难熬呢

所以今天我好想觉得我可以二战了

中午吃过饭 老爸把公章给我寄过来了

实习证明上盖了章子 当然也帮他们盖了

小丽回来了 虽然见她是在下午才见到

给她蒸了蒿子馍馍 超级好吃

然后把桌子上的零食大家都吃了

下午飞哥叫我们去吃他做的蔬菜沙拉

飞哥最近爱上了美食

感觉他就是为美娥做的真的是一个会生活的男朋友呢

羡慕他们的感情平淡中有味道

下午跟他们聊了一会儿

感觉自己如果不是研究生就难受

所以坚定下心 二战吧

晚饭没怎么吃

喝了一杯飞哥买的豆浆

去操场走走逛逛 顺便跑了一下步

晚上回来洗澡收拾

跟老妈视频 他跟我讲

弟弟前几天订婚的细节

还说她的准儿媳昨天给她和老爸

每人买了一套衣服

也算是对这个儿媳满意吧

其实我跟我妹对弟弟女朋友的感觉不太好

但更多的是考虑爸妈的感受

既然她都可以接受了

我们又有什么要反对的呢

我问老妈是不是对我着急了

她说其实不着急 弟弟是男孩子

现在已经工作了

所以他可以结婚可以有家庭

但是她不希望我逼自己

她说虽然你到了这个年纪

但是没关系啊 不需要为了结婚而恋爱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

所以她说如果现在没有合适的那就学习吧 学习充实自己比什么都强

说实话被她的话感动了

是的 别的人都是毕业就结婚生宝宝

我到现在还觉得一个人过的很潇洒

其实不是因为非要等到合适的人

只是习惯了这种状态

晚上继续刷《破产姐妹》

真的有被他们感动到

看着她们两个的创业基金一点点变多

他们的生活真的一点也不好啊

两个无依无靠的人相互取暖

到最后看到麦克斯和卡洛琳

两个人变成了餐厅股东老板

打从心眼里为她们高兴

卡洛琳说:曾经疯狂想逃离的地狱

现在却把地狱买下了 彻底为地狱而活了

看她们终于让我的心情有点变好

她们的故事或许是我以后的故事

我可能也会从一个没有后台的人

满满变成想要的样子

但那一定会很漫长很难熬

希望第六季可以一样精彩吧

看到randy成功求婚max

好开心 麦克斯在我的心里就是我的女神

漂亮洒脱 真实不做作

她知道自己没钱

所以她视钱如命 言语犀利

甚至卡洛琳最落魄的时候她并不想帮助她

因为她穷啊 她是没有资格去救济别人的因为她自己都养活不起自己

看到后来她们两个谁也离不开对方

虽然麦克斯嘴上说受不了卡洛琳了

但还是在卡洛琳难受的时候说了我爱你朋友

看到麦克斯凶悍无比的样子

也看到过她对一只流浪猫的爱

在这个外冷内热的女孩子身上

我看到了更珍贵的东西:真实

她的真实就是我向往的样子

时间久了 我特别在别人面前维持好形象

从小成绩好 附近的人都知道

所以到大学也要一样好

因为别人会谈论你

现在别人不谈论学习了

又开始问我的生活了

有没有男朋友?工作好不好……

我就是太在乎别人的阳光

才会在别人问我的时候没有

特别帅气的告诉她们:我可以一个人生活

我想那样回答 估计她们会觉得我疯了

二十几岁的年纪

非要走上她们希望我走的路

还好我爸妈够开明 不然我就要抗拒回家了

现在的生活推着我不断向前进

在我满心欢喜以为会成功的时候

得到的就是当头一棒

在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很美好的却又出现突然的变故

在我完全确定自己的心时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好像最近几年我过的并不顺坦

一直都是在被生活捉弄

一直在被生活逼着向前走

比如最近的毕业论文

一个字都想不出来

我可能要彻底的完蛋了

就喜欢鼓捣那么些文字游戏

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却写不出来

这可能是病 得治吧

又是半夜了

生活守恒定律的杂文随笔 篇11

你是否会感觉到生活很无趣,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日复一日麻木地做着重复的工作,想要辞职,但又任性不起。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繁杂琐事弄得你烦躁不已,于是你心心向往,想要寻找那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

于是,你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来激活人生的乐趣。但旅行真的能够解决眼前无趣的生活吗?跟着旅游团急急忙忙的奔下一个景点,待着死气沉沉的氛围里,大家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生活真的有趣吗?

旅游可能只是让生活锦上添花的一种做法,但它绝对不会改变你生活的现状,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能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趣,的确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你需要找到你的兴趣点,你的关注点,你喜欢什么?即使你觉得完成它是不可能的,你也要迈出第一步,可能迈出第一步之后,便是柳暗花明。

我爷爷是一位退休的老师,他与其他老人不一样,别人家的老人退休之后,每天就是打打麻将,逛逛公园溜溜鸟,坐在楼下唠唠嗑。

我爷爷七十多了,但会天天坚持写文章,他是用笔写稿子的,有时候写到深夜。他开始学做饭,刚开始时弄出来的饭菜没人敢动筷子,后来他虚心向奶奶请教,并认真的学习做美食的书籍与视频,现在爷爷的手艺并不比做了一辈子菜的奶奶的手艺差。

爷爷还学习吉他,而且学的有模有样,记得他刚开始学习吉他那会儿,看不懂乐谱,也不懂手势的摆放,于是他报班学习吉他,上网搜集教学吉他的视频,戴着老花眼镜研究乐谱。上了岁数的老人毕竟是没有年轻人吸收新知识那么快,学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成效,还是一弹吉他就令人避而远之。我以为他会放弃,但前段时间去看他,竟然发现他奇迹般地弹出了一首没有跑掉的《小星星》,节奏感还非常好,他弹琴的样子酷呆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的年纪还要学习这么多东西,每天逛逛公园不挺好吗。他说这是他生活中的乐趣,正是这些小乐趣使得他的生活丰富多彩。

刚退休那会儿,走下讲台的他好像生活失去了方向,日子很清闲,但也百般无聊,毫无乐趣。于是他拿起笔,想满足年轻时写作的梦想,因为觉得有趣,他开始学习做菜,他享受做菜的过程,当家人对他烧的菜赞不绝口,乐呵呵地把它吃光时,他内心是那样的自豪。他喜欢吉他,于是从小白开始学弹吉他,尽管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他能苦中作乐,音乐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斑斓的色彩。

我发现他找到了他的兴趣之后,每天活得特别带劲,生机勃勃的。对他来说,所有学习的`过程都是美妙的。

人生确实需要时时激活,但它不赖于轰轰动动的大事,生活的乐趣都是融于日常小事中,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顶多只是起到一针强心剂的作用,短暂的疗效之后,一切又将归于平常,所以真正有趣的人生一定是生根发芽于平常光景中。

你还需要拥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好奇心能驱使你不断地探索这个美妙的世界,发现新鲜的事物,用心欣赏体验

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样一位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热爱探索世界的人,为追求有趣,自有,新鲜的生活, 她毅然前往充满神秘色彩的撒哈拉沙漠。沙漠地区,酷热难耐,缺水缺电,缺少电子设备,连通个电话都成为奢侈,当地的居民贫困落后,封建无知。沙漠的生活在常人看来想必是无聊枯燥的“牢狱之灾”,而三毛却用好奇的心去体验撒哈拉生活带给她的乐趣,并记录下丰富多彩的奇遇故事。在那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她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她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下了在撒哈拉地区的生活,她与荷西的沙漠婚礼,没有婚纱,没有婚宴,用香草代替鲜花别在头上,新鲜的奶油蛋糕就足以令三毛非常满足。他们白手起家,亲手布置房子,周末他们当起了素人渔夫,他们到河边捕鱼,第一次吆喝卖鱼,但最后阴差阳错地花了大价钱买了自己捕的鱼做的汤,辛苦劳动一天不但没赚钱,反而亏了钱。

由于落后的文明,当地女性即使是生病了也拒绝去医院,三毛就用有限的医学知识“悬壶济世”,当起了赤脚医生,她用阿司匹林医治邻居的头痛,用指甲油帮当地人补牙齿,吓得荷西寒毛竖起。三毛笔下的每个故事都有一抹不同的味道。

有趣的生活需要用心体验,它就源于日常琐事中的。三毛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并不是因为她在撒哈拉沙漠生活变得有趣,而是因为她用心去感受生活带给她的乐趣,即使日子是艰苦。

觉得生活无趣的时候,不要总想着到了尼格瑞尔海滩生活就会变得有趣,也不要总以为背上行囊到行走远方就能找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突破口。很多在路上的人,不是因为在路上才变得有趣,而是在出发前就深谙生活的乐趣。

杨绛先生晚年根据回忆写了一本名叫《我们仨》的书,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里面记录的大抵是杨绛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是普通人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然而当我真正品读此书时,让我笑中带泪的是一些平常日子里温馨的鸡毛蒜皮之事,这些小事里包含着说不出的乐趣。

书中记录了许多她与丈夫和女儿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工作之余,他们会到附近各处“探险”,书中有写道: “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他们散步时总喜欢挑不认识的地方走,一边玩,一边探险。

他们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会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会猜测各人的身份。一家人一起去馆子吃饭,也总能够发现其他桌的客人上演着怎样的故事,所以,他们是连着看戏的。

即使是在造化弄人的特殊时刻,杨绛先生的笔下依然着充满着日常的生动有趣,每一个情节都是那么饱满,有光芒。从中我也明白了,这种来自日常的有趣才是真正而持久的有趣,深入骨髓。

如果此时的你觉得生活无聊,日子无趣,那就请你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吧。重新认识自己用心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找到你认为值得的付出时间,让你感到快乐的东西。

然后试着带上一颗好奇的心去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带给你的小乐趣,你会发现生活的小事都很寻常,但又都很有趣且耐人寻味,抵得过诗和远方的乐趣,也拼的过昙花一现的美丽。

上一篇:小学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下一篇:构建绿色大学发展低碳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