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守恒

2024-09-04

能量守恒(精选11篇)

能量守恒 篇1

一、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先研究每一个质点, 然后再对它们取和, 从而得到质点系所遵循的规律。

对其中第i个质点, 动能定理可写为

Wi是作用在第i个质点上的所有力对质点i所作的功, 它既包括质点系以外其它物体所施的作用力—外力的功Wi外, 又包括质点系内其它质点所施的作用力—内力的功Wi内。

对所有质点求和:

外力作功与内力作功代数和, 等于质点系总动能的增量——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二、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1.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利用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其中内力作功的代数和项可分为:系统内部保守力的功和内部非保守力的功,

功能原理 (机械能原理) :外力与非保守内力作功之和, 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

2.机械能守恒定律

由质点系的功能原理W外+W非保内=△E

若W外=0且W非保内=0, 系统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换, 且转换的量值一定相等, 即动能增加的量等于势能减少的量, 或势能增加量等于动能减少的量。

对于一个系统, 当合外力的功与内部非保守力的功都为0时, 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注意: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W外=0且W非保内=0, 不是W外+W非保内=0。

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普遍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特殊形式。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但是不论如何转换, 能量既不能产生, 也不能消灭,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这一结论叫做能量守恒定律。

三、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 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注意:1、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是泛指, 是指所有形式能量。

2、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并没有限制是哪几种形式能量。

设:一体系, 有3焦耳动能增量和6焦耳电能增量全部转换势能。

根据各种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可知:要保证系统能量守恒, 其根本原因:一是系统内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且转换的量值一定相等 (以下称为:等量转换原则) ;

二是系统内变化形式能量的减少量与变化形式能量的增加量相等。

而不是:

注意:系统内的作用是有时间与过程的, 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是多种多样, 故要确保能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之一就是所有形式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且转换量一定相等。

故此我们可得出:

(一) 、ΣE=常量 (或ΣE=ΣE或Σd E=Σd E) 只是保证总能量守恒或总能量增量守恒, 并不保证体系内的所有形式能量之间能量转换必需遵守等量转换原则, 在ΣE=常量 (或ΣE=ΣE或Σd E=Σd E) 中, 不仅含有不同形式能量之间转换遵守等量转换原则的总能量守恒或总能量增量守恒, 而且还含有不同形式能量之间转换不遵守等量转换原则的总能量守恒或总能量增量守恒。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的变化只能是不同形式的能量互相转化, 在转化中每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时, 都要严格遵守等量转换原则, 从而才能保证总能量守恒。明显ΣE=常量 (或ΣE=ΣE或Σd E=Σd E) 不能等同于能量守恒定律。

同理, 单一 (或二/三种) 形式能量的守恒只能保证分析的这几种形式能量的转换遵守等量转换原则, 并不能保证所有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遵守等量转换原则, 也是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

(二) 、能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一是功和能的关系——各种不同形式的能可以通过做功来转化, 能转化的多少通过功来量度, 即功是能转化的量度。二是能量增量与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关系——各种形式能量的转换遵循等量转换原则, 能量增量是所有形式能量的增量, 是此形式能量的增量, 也是彼形式能量的增量。而是结果。长期以来物理学界一直把ΣE=常量等同于能量守恒, 是对能量守恒定律认识不足。

(三) 、能量守恒定律与总能量守恒 (总改变量守恒) 以及几种能量形式等量转换间之关系是不可逆的,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总能量守恒 (总改变量守恒) 以及能量形式等量转换, 但由总能量守恒 (总改变量守恒) 以及几种能量形式之间等量转换是不能得到能量守恒定律的。能量守恒定律与总能量守恒 (总改变量守恒) 以及几种能量形式等量转换是不能等同对待的。

(四) 、能量守恒有二, 一是等量转换, 二是总量守恒, 二者不可缺一。

(五) 、功能原理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一致的。

四、能量守恒对坐标变换的要求

换位思考能量守恒与坐标变换的关系, 分析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的要求, 按照现代物理的说法, 能量守恒只在每个参照系各自内部都有一套描述守恒的方法, 它们都在自己的描述下承认能量守恒。则必需要假设在二个坐标系能量守恒成立, 至于能量守恒是相对的, 还是有条件的, 暂不讨论。

注意:1、各种形式能量的转换遵循等量转换原则。

2、能量增量在能量守恒定律中的重要作用, 能量的转移和传递其实是靠能量增量 (功能原理) 。

众所周知, 能量有多种形式, 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磁能、核能等等, 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都能参加物体之间的作用, 而不同形式能量都有自己的数学表达式。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 由于能量有多种形式, 人们不能保证自己已经知道了所有形式能量, 要保证所有不同形式能量之间转换遵循等量转换原则, 从数学上不可能每一种形式能量地证明。换言之, 能量守恒定律在数学上是不可能证明, 它只能是保证, 我们只能是保证在每个参照系各自内部所有不同形式能量之间转换遵循等量转换原则。凡是先建立了坐标转换体系, 再证明能量守恒是不可能的, 先建立坐标转换的理论与能量守恒定律根本不相容, 如:相对论。

现令:在静止参照系S中观测, 有能量E1与E2, 现能量E1与E2发生变化——能量转换, E1由E11变为E12, E2由E21变为E22,

在以速度u运动参照系S’观测,

注意:各种形式能量的转换遵循等量转换原则, 能量增量是所有形式能量的增量, 是此形式能量的增量, 也是彼形式能量的增量。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同时可发现, 要保证能量守恒定律成立, 其主要是保证在各自坐标系, 各种形式能量的转换必需遵循等量转换原则。

则, 我们可得出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的要求:

1、所有形式能量变化量 (能量增量) 的坐标变换必需完全一致;

2、在一参照系等量的能量变化量 (能量增量) , 在另一参照系观测, 能量变化量 (能量增量) 必是等量。

但事实是各种形式能量的坐标变换不一, 则各形式能量的能量增量坐标变化不一, 这与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综上所述, 我们可得出:

1、现物理理论皆忽视了能量守恒定律中各种形式能量的转换遵循等量转换原则, 而认为ΣE=常量等同于能量守恒, 带来的结果是理论往往是建立在总能量守恒之上的, 并不是建立在能量守恒定律之上的, 比较典型的有相对论, 而这些物理理论与能量守恒定律并不相容。

2、现物理理论一般认为等量能量增量坐标变换后, 可以是不等量的, 与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的要求存在矛盾特别明显。

3、在数学上根本不能证明各种形式能量的转换遵循等量转换原则, 因为人们不能保证自己已经知到所有形式能量, 不可能每一种形式能量地证明。换言之, 先建立坐标变换体系, 再证明其能量守恒, 是不可能的, 是完全不可能的。能量守恒定律只能是保证, 不能是证明。

五、重新认识物体运动的本质

众所周知, 现物理理论皆认为动能具有相对性, 等量动能能量增量坐标变换后不等量, 显然这一观点与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的要求存在着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物体运动的本质。

在狭义相对论中, 质能公式 (E=m c2) 、质速公式是一个连环的、相互证明的一个体系, 且质能公式、质速公式已得到实验的充分证明。

根据狭义相对论

由 (5—2) 式我们可做图1。

从图1, 我们可以发现, 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极限速度的一个分速度, 且物体的运动只能在以极限速度为半径的圆周上。根据狭义相对论以及 (5—2) 式, 我们可做动能变化图 (见图2) 。

由图3可以看出, 速度的变化其实是一个偏转, 一个以极限速度c为半径的偏转, 坐标系的变换也是速度变化, 则坐标系的变换是一个偏转, 一个以极限速度c为半径的偏转 (见图3) 。

从图4中可以看出, 物体运动发生变化, 从坐标ox系看, 物体的运动速度由v2变为v1, 物体的质能由m2c2变m1c2, 物体的动能变化为:, 从相对坐标系ox运动速度为u的坐标系o’x’看来, 物体的动能变化为:, 物体的运动速度由

注意:圆周上的每一个点在坐标变化条件下, 每一个点的运动速度都是达到极限速度, 这就是说不管是静止的, 还是运动着的物体, 其运动速度其实都是极限速度, 而人们平常说的相对速度是极限速度的一个分速度。则所有的物体都是静止质量为零的物质达到极限速度c的产物。

从以上分析看出, 观测坐标的变换并未影响物体的总能量以及能量的增量, 观测坐标的变换只是一个观测角度的改变, 物体的总能以及能量增量是绝对的, 而物体的静止质量以及动能是相对的, 且物体的静止质量是相对的, 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的要求。

同理可得, 能量是绝对的, 能量需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 方式决定了具体形式能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另:根据d E=Fds°, 得:

众所周知, 物体都存在着静能mc2, 但物体不能绝对静止, 引入运动概念, 则只有静止物体运动速度为极限速度下:

同样可得所有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都是质量为零物体运动达到极限速度C的产物的观点。

故此,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能量本质是绝对的, 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具体形式能量的表现方式决定了具体形式能量是否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且具体形式能量的相对性必然有相应的具体形式能量的相对性与之相对应, 来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结论二、所有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都是质量为零物体运动达到极限速度C的产物。

结论三、在任何物体观测另一物体的运动速度, 只能是与之运动方向垂直方向的物体运动速度, 即:是另一物体运动极限速度C与之运动极限速度C垂下直方向的分速度。

结论四、得观测偏转角度 (θ) 与运动速度 (v) 存在以下关系:

最后谢谢百度相对论吧以及吧友批评与指正。

摘要:通过分析能量守恒定律, 发现各种形式能量的转换遵循等量转换原则是能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基本条件, 指出了长期以来物理学界一直把ΣE=常量等同于能量守恒是对能量守恒定律认识不足。换位思考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的要求, 得出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的要求:一是所有形式能量变化量 (能量增量) 的坐标变换必须完全一致;二是在一参照系等量的能量变化量 (能量增量) , 在另一参照系观测, 能量变化量 (能量增量) 必是等量。发现了现物理理论中认为等量能量增量坐标变换后可是不等量的观点与能量守恒定律对坐标变换的要求的矛盾。指出了能量守恒定律在数学上是不可能证明的, 只能是保证能量守恒定律, 凡是先建立了坐标转换体系, 再证明能量守恒是不可能的, 先建立坐标转换的理论根本与能量守恒定律不相容。重新分析动能的相对性, 得出了:能量本质是绝对的, 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具体形式能量的表现方式决定了具体形式能量是否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且具体形式能量的相对性必然有相应的具体形式能量的相对性与之相对应, 来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所有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都是质量为零物体运动达到极限速度C的产物。在任何物体观测另一物体的运动速度, 只能是与之运动方向垂直方向的物体运动速度, 即:是另一物体运动极限速度C与之运动极限速度C垂直方向的分速度。

关键词:能量守恒定律,坐标转换,能量增量

参考文献

[1]电动力学课程组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必修课程.电动力学.河北师范大学

[2]刘显钢.狭义相对论中的可变换假设与极限速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月第42卷第2期

[3]张社奇等主编.高等学校新世纪系列教程.基础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4][英]彼得·迈克尔, 哈曼, 龚少明译.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能量、力和物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5]吴大猷.理论物理学 (第一册) .古典动力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能量守恒 篇2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二、考点点拨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遵守的守恒定律,它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而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观点解决相关问题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必考和重点考查的内容。

三、跨越障碍

(一)功与能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转化,而且能的转化必通过做功来实现。

功能关系有:

1.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即WGEP 2.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即WEK

3.重力、弹簧弹力之外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即W其它E 4.系统内一对动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系统所增加的内能,即EE内Qf动s相对

(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能的总量不变。

2.定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另一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这也是我们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式的两条基本思路。

(三)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

1.分清有多少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内能、电能等)在变化。2.分别列出减少的能量E减和增加的能量E增的表达式。3.列恒等式E减=E增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铁块A以水平速度v0冲上质量为M、长为l、置于光滑水平面C上的木板B。正好不从木板上掉下。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此时长木板对地位移为s。求这一过程中:

(1)木板增加的动能;(2)小铁块减少的动能;(3)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4)系统产生的热量

解析:在此过程中摩擦力做功的情况:A和B所受摩擦力分别为F、F,且F=mg,A在F的作用下减速,B在F的作用下加速,当A滑动到B的右端时,A、B达到一样的速度A就正好不掉下

(1)根据动能定理有:EKBfsBmgs

(2)滑动摩擦力对小铁块A做负功,根据功能关系可知EKAfsAmg(sl)(3)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

EE初E末12mv0(212mv212mv)mgl2

(4)m、M相对位移为l,根据能量守恒Qf动s相对mgl

例2:物块质量为m,从高为H倾角为的斜面上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滑至水平面C点处停止,测得水平位移为x,若物块与接触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求动摩擦因数。

解析:以滑块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动能定理有mgHmgcosHsinmg(xHcot)0

即Hx0 Hx

例3:某海湾共占面积1.010m,涨潮时平均水深20m,此时关上水坝闸门,可使水位保持在20 m不变。退潮时,坝外水位降至18 m(如图所示)。利用此水坝建立一座水力发电站,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10%,每天有两次涨潮,该发电站每天能发出多少电能?(g=10m)2

解析:打开闸门后,坝内的水流出,但和外面相比,水量太小,可以认为外面的水位不升高,所以水位下降(20-18)=2m 减少的重力势能(要用重心下降的高度)

EPmghVgh1.0101.01021012101137J10

J 转化为电能E电EP10%21010每天有两次涨潮,故E电总E电2410J

例4:如图所示,水平长传送带始终以v=3 m/s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1 kg的物块放于左端(无初速度)。最终物体与传送带一起以3 m/s的速度运动,在物块由速度为零增加至v=3 m/s的过程中,求:

(1)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2)由于放了物块,带动传送带的电动机消耗多少电能? 解析:(1)aF/mg1.5m/s 相对滑动时间

物体对地的位移

tsWva12f2at31.522s12

21.5223m2

12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

mv12134.5J物体对传送带的相对路程

s相对vts3233m 产生的热量

Qfs相对4.5J

(2)由功能关系得,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EWfQ9J

例5:如图所示为一皮带运输机,现在令皮带上只允许有一袋水泥,人将一袋水泥无初速度的放到皮带底端,水泥袋在运行过程中与皮带达到共速,最后上升到最高点,已知一袋水泥质量为m,皮带运行速度为v,皮带斜面的倾角为,水泥袋与皮带间动摩擦因数为,水泥袋从底端上升到最高点总高度为H,总时间为t,带动皮带转动的电动机功率为P,取重力加速度为g。

我们认为①在这一物理过程中电动机要消耗的电能为E1;②一袋水泥机械能的增加量为E2;③摩擦生热为Q;④用于其他消耗的能量为E3。

要求你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写出E3与E1、E2及Q的定量关系,用题中所给的物理量来表示。

解析:消耗的电能E1=Pt

1增加的动能为2mv202,增加的势能为mgH,1故E2=mgH+2mv0摩擦生热Q=fL(L为相对皮带滑行的距离)滑动摩擦力为fmgcos 水泥加速度为 amscosmgsinmgcosgsin

水泥速度达到v,用时s112t2vgcosgsin v2at此时水泥的位移

2(gcosgsin)

v2此时皮带的位移s2vtgcosgsin

v2相对位移Ls2s1=2(gcosgsin)

mvcos产生的热量Q=fL=2(cossin)

1mv22mvcos-2(cossin)

2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E3=E1-E2-Q=Pt-mgH-2

四、小结

我们在解决能量的相关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关系,它是解决能量问题的基本方式;注意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两条基本思路:(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E减E增,(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另一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EA减EB增。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物体(或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机械能一定守恒

B.如果合外力对物体(或系统)做功为零,则机械能一定守恒

C.物体沿光滑曲面自由下滑过程中,机械能一定守恒

D.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其机械能可能守恒

2.如图所示,木板OA水平放置,长为L,在A处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现绕O点缓慢抬高到A端,直到当木板转到与水平面成角时停止转动.这时物体受到一个微小的干扰便开始缓慢匀速下滑,物体又回到O点,在整个过程中()

A.支持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mgLsin B.摩擦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C.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D.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为正功

3.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块A受方向始终水平向右、大小先后为F1、F2、F3的拉力作用做直线运动,t=4s时停下,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已知物块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全过程中拉力做的功等于物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B.全过程中拉力做的功等于零 C.一定有F1+F3=2F2

D.可能有F1+F3>2F2

44.质量为m的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下落的加速度为5落h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g,在物体下

()

4A.物体的动能增加了5mgh

mghB.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5mgh

D.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5.如图所示,木板质量为M,长度为L,小木块的质量为m,水平地面光滑,一根不C.物体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5计质量的轻绳通过定滑轮分别与M和m连接,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木块静止在木板左端,现用水平向右的力将m拉至右端,拉力至少做功为

()

mgLA.mgL

B.2mgL

C.2D.(Mm)gL

6.如图所示,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长木板m2的左端,右端与小木块m1连接,且m1与m2及m2与地面之间接触面光滑,开始时m1和m2均静止,现同时对m1、m2施加等大反向的水平恒力F1和F2,从两物体开始运动以后的整个过程中,对m1、m2和弹簧组成的系统

(整个过程中弹簧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正确的说法是()

A.由于F1、F2等大反向,故系统机械能守恒

B.由于F1、F2分别对m1、m2做正功,故系统动能不断增加 C.由于F1、F2分别对m1、m2做正功,故系统机械能不断增加

D.当弹簧弹力大小与F1、F2大小相等时,m1、m2的动能最大

7.如图所示,滑雪者由静止开始沿斜坡从A点自由滑下,然后在水平面上前进至B点停下.已知斜坡、水平面与滑雪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滑雪者(包括滑雪板)的质量为m,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L.在滑雪者经过AB段的过程中,摩擦力所做的功()

A.大于mgL

B.小于mgL

C.等于mgL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用力将重物竖直提起,先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紧接着匀速上升,如果前后两过程的时间相同,不计空气阻力,则

()

A.加速过程中拉力的功一定比匀速过程中拉力的功大 B.匀速过程中拉力的功一定比加速过程中拉力的功大 C.两过程中拉力的功一样大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如图所示,在不光滑的平面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A、B间用一轻弹簧相连接,现用一水平拉力F作用在B上,从静止开始经一段时间后,A、B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它

们的总动能为Ek时撤去水平力F,最后系统停止运动,从撤去拉力F到系统停止运动的过程中,系统()

A.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系统的动能Ek B.克服阻力做的功大于系统的动能Ek

C.克服阻力做的功可能小于系统的动能Ek

D.克服阻力做的功一定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

10.一物体悬挂在细绳下端,由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与位移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其中0~s1过程的图象为曲线,s1~s2过程的图象为直线,根据该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s1过程中物体所受拉力一定是变力,且不断减小 B.s1~s2过程中物体可能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s1~s2过程中物体可能在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D.0~s2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可能在不断增大

1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直角斜面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其顶端固定有一轻质定滑轮,轻质弹簧和轻质细绳相连,一端接质量为m2的物块B,物块B放在地面上且使滑轮和物块间的细绳竖直,一端连接质量为m1的物块A,物块A放在光滑斜面上的P点保持静止,弹簧和斜面平行,此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为Ep.不计定滑轮、细绳、弹簧的质量,不计斜面、滑轮的摩擦,已知弹簧劲度系数为k,P点到斜面底端的距离为L.现将物块A缓慢斜向上移动,直到弹簧刚恢复原长时的位置,并由静止释放物块A,当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时,物块A的速度即变为零,求:

(1)当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时,物块A的加速度;(2)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物块A最大速度的大小.12.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下端与水平传送带吻接,轨道上的A点到传送带的竖直距离和传送带到地面的距离均为h=5m,把一物体放在A点由静止释放,若传送带不动,物体滑上传送带后,从右端B水平飞离,落在地面上的P点,B、P的水平距离OP为x=2m;若传送带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速度大小为v=5m/s,则物体落在何处?这两次传送带对物体所做的功之比为多大?

13.质量为m的小物块A,放在质量为M的木板B的左端,B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右滑动,且A、B相对静止.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经过一段时间,B在地面上滑行了一段距离x,A在B上相对于B向右滑行了一段距离L(设木板B足够长)后A和B都停下.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且21,求x的表达式.【试题答案】

1.答案:CD 解析: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如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做匀

速直线运动,其机械能守恒。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机械能就不守恒.所以A错误;合外力做功为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如在粗糙水平面上用绳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外力做功为零,但其机械能就不守恒。所以B错误;物体沿光滑曲面自由下滑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所以C正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其机械能可能守恒,如自由落体运动,所以D正确.但有时也不守恒,如在粗糙水平面上拉着一个物体加速运动,此时就不守恒.2.答案:AC

解析:物体从A点到A的过程中,只有重力G和支持力N做功,由动能定理WNmgLsin0/,在此过程中支持力做功为WN,由动能定理得WGmgLsin,从A回到O点的过程中支持

/力的方向与路径始终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A正确.重力做的总功为零,支持力做的总功为WNmgLsinWNWf0得

WfmgLsin,B不正确.木板对物体即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的作用力为支持力N和摩擦力F,由WG为零,C正确,D错误.3.答案:AC,第4s内,mg4.答案:ACD F2mg0WNWf0得WNWf0解析:根据动能定理知A正确,B错误.第1s内,F1mgF3mama,1s末到3s末,所以F1+F3=2F2.f15mg4解析: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为5,说明物体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为55动能定理,;其中阻力做功为做功总与重力势能变化相对应,故ACD正确.5.答案:A

Ekmgh1mgh4mgh15mghg,由,即机械能减少量;又重力解析:若使拉力F做功最少,可使拉力F恰匀速拉木块,容易分析得出F时绳子上的拉力等于mg),而位移为6.答案:D

L22mg(此,所以

WFs2mgL2mgL.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当F1、F2大于弹力,m1向右加速运动,m2向左加速运动,F1、F2均做正功,故系统动能和弹性势能增加,A错误;当F1、F2小于弹力,弹簧仍伸长,F1、F 2还是做正功,但动能不再增加而是减小,弹性势能在增加,B错;当m1、m2速度减为零,m1、m2反向运动,这时F1、F2又做负功,C错误.故只有D正确.7.答案:C

解析:本题容易错选,错选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功的定义去计算摩擦力的功,而直接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答案,因此可设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然后根据摩擦力在斜坡上和水平面上的功相加即可得到正确答案为C.8.答案:D

解析:因重物在竖直方向上仅受两个力作用:重力mg、拉力F,这两个力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设匀加速提升重物时拉力为F1,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F1mgma,所以有

F1mgma,则拉力

F

1做功为W1F1s1m(ga)12at212m(ga)at2,匀速提升重物时,设拉力为F2,由平衡条件得F2=mg,2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2vtat,力F2所做的功W2F2s2mgat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拉力F1、F2分别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可以发现,一切都取决于加速度a与重力加速度的1关系.若a>g时,212(ga)g(ga)g1,则W1>W2;若a=g时,2(ga)g,则W1=W2;若a

解析:当A、B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一定处于伸长状态,因此当撤去外力F到系统停止运动的过程中,系统克服阻力做功应包含系统的弹性势能,因此可以得知BD正确.10.答案:BD

解析:选取物体开始运动的起点为重力零势能点,物体下降位移为s,则由动能定理得,2,则物体的机械能为,在E—s图象中,图象斜率的大小反映拉力的大小,0~s1过程中,斜率变大,所以拉力一定变大,A错;s1~s2过程的图象为直线,拉力F不变,物体可能在做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B对C错;如果全过程都2mgsFs1mv0E1mv2(mgs)Fs有mgF,则D项就有可能.m2m111.答案:(1)a=(sinθ-)g,方向沿斜面向上

(2)

vm2(m1g2sink2Epm1).解析:(1)B刚要离开地面时,A的速度恰好为零,即以后B不会离开地面.当B刚要离开地面时,地面对B的支持力为零,设绳上拉力为F,B受力平衡,F=m2g①

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m1gsinθ-F=m1a②

m2联立①②解得,a=(sinθ-m1)g③

由最初A自由静止在斜面上时,地面对B支持力不为零,推得m1gsinθ

1故A的加速度大小为(sinθ-m1)g,方向沿斜面向上

(2)由题意,物块A将以P为平衡位置振动,当物块A回到位置P时有最大速度,设为vm.从A由静止释放,到A刚好到达P点的过程,由系统能量守恒得,1m1gx0sinθ=Ep+2④

当A自由静止在P点时,A受力平衡,m1gsinθ=kx0 ⑤

vm2(m1g2m1vm2sink2Epm1)联立④⑤式解得,.3212.答案:物体相对地面速度为5m/s时离开了传送带,25

解析:物体离开B时,速度为2m/s.物体到达P点时速度为10m/s

物体相对传送带10m/s时,它的速度减少了8m/s.现在传送带的速度为5m/s,那么物体相对传送带的速度为5m/s,它的速度不可能减少8m/s,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的速度为0m/s(物体没到B点它的速度相对传送带为0m/s),离开了传送带。原来进入传送带:由

mgh12mv12,解得v1=10m/s 离开B:由h12gt22,解得t2=1s,1212v2xt22m/s

v5/因为v2vv1,所以物体先减速后匀速,由v2t25m m/s,解得xv2第一次传送带做的功:第二次传送带做的功:W12W1W22m(v2v1)m(vv1)2222

两次做功之比W2xv1v2v1v2296753225

ML1(21)(mM)13.答案:

解析:设A、B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为v.撤去外力后至停止的过程中,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11mg

fa111gm其加速度大小为

2(mM)g1mgM此时B的加速度大小为

a2

由于21,所以a22g1ga1

即木板B先停止后,A在木板上继续做匀减速运动,且其加速度大小不变.对A应用动能定理得对B应用动能定理得xf1(Lx)012mv2

12Mv21mgx2(mM)gx0

浅论能量守恒之动能定理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动量定理  能量守恒  四部曲

一、常见动能转换的描述

高中物理中的动能是指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数值量化的话,它等于(1/2)mv2。动能也是能量的一种,也同样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而教材中的动能定理所涉及到常用的能量变化不外乎动能,重力势能,热能等,试题中常见的有动能转换为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重力势能、动能转换为热能,外力转换为动能、重力势能或热能。其中热能产生方式主要为摩擦,一般以阻力的方式伴随发生。它具有消耗性、不可逆性,不具备转换为动能或者重力势能的条件。

二、解题“四部曲”

动量定理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四部曲”: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其次,分析受力情况;再次,分析动能变化情况;最后,根据定理作解答。

1.确定研究对象

物理实际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研究对象。一般研究对象为一个质点或者某一物体,大多数情况下为了方便解题以及分析受力情况而把研究对象简化为一个质点。在整个分析与解答过程中,研究对象必须确定,且参考系不能更改。一旦参考系更改,那么研究对象的各项参数就会跟随变化,所得出的结果也将是错误的。

2.分析受力状况

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下一步就是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根据题目描述情况,画出一个简易草图(题目有图示的此步骤可以省略),其中包括研究对象的大致形状、研究对象所处环境(比如斜坡、圆环、高台等)、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的位移情况以及研究对象的速度变化情况等。其中如果研究对象出现多个受力,即合力。那么研究对象的总受力情况,即合力大小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几项中任何一项都非常重要,每一项都必须考虑到。研究对象所受的每一种力以及力的大小情况都要单独标示清楚,同时位移情况也必须在草图上清楚的显示出来。

3.分析动能变化情况

在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确定后就该明确研究对象的动能变化情况。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初始动能情况,二是研究对象运动过程中是否有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持续时间等,重力势能大小是否变化(即研究对象的高度是否变化),研究对象的速度是否变化、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热能(一般情况下有摩擦力时需考虑此项,若无摩擦力则无热能的产生)等。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动能没有负值,而研究对象的动能增量情况则是可增可减的。

4.根据动能定理作答

在研究对象的能量变化情况确定后,最后一步就是答题过程,有了上述的准备工作之后,顺着答题思路,解题将变的轻而易举。

三、例题解答步骤的演绎

例题1:如图所示,质量为m=0.5kg 的小球从距地面高H=5m处自由下落,到达地面时恰能沿凹陷于地面的半圆形凹槽槽壁运动,半圆槽半径R=0.4m小球到达槽最低点时的速率为10m/s,并继续沿槽壁运动直至槽左端边缘飞出,竖直上升,落下后恰好又沿槽壁运动直至从槽右端边缘飞出,竖直上升、落下,如此反复几次。设摩擦力大小恒定不变:(1):求小球第一次离槽上升的高度h。(2):小球最多能飞出槽外几次(g=10m/s2)?

解题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期间有哪些能量发生变化。这里小球的运动状态应该分两个部分来分析:一是小球下落至槽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下落时产生速度,那么动能变化,动能的变化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它是增加的。沿槽壁运动时有摩擦力,既然有摩擦那么就会产生热能,消耗能量。二是小球由槽底沿槽壁向上运动时,小球位置升高,重力势能增加,此时小球速度降低,动能减少。小球离开槽壁向上运动时,动能全部转换为重力势能。因题目假设摩擦力大小恒定不变,因此产生的热能跟下降过程一样。在小球上升到最高点后又落下,重复上述过程。在这之中小球初始速度为零,那么在起始位置时就只有重力势能。直到小球静止在槽底这整个过程就是重力势能转换为热能的一个过程。

根据参考系的不同对于问题(1)有两种解题思考方法。

方法1:参考系为凹槽底部。当小球第一次离开槽壁上升时它的动能为小球在槽底时的动能减去因摩擦产生的热能、再减去小球上升至地面时的重力势能,因此此时的动能为E1=G1=G-EF-GR=27-4-2=21J。此时小球可以上升的高度为h1=G1/(mg)=21/(0.5×10)=4.2m。由此,问题(1)已经解答出来了。

方法2:参考系为地面。因小球在槽内完成一次下降上升过程因摩擦而消耗的热能为EF=2Ef=4J。而小球落至地面时的动能为GH=mgH=0.5×10×5=25J。那么小球从槽壁的另一端飞出时,其动能为E1=GH-EF=25-4=21J。由此可知高度h1为4.2米。

再看问题(2),小球最多能飞出槽外几次,因飞出槽外由此需耗能量为4J,而小球降落至地面时的动能为GH=mgH= 0.5×10×5=25J。而小球每在槽内完整的运动一次消耗的热能为EF=4J,那么,由此可知小球在槽内运动次数为N=GH/EF= 25/4=6.125,取整即为6次。

【参考文献】

[1] 李平. 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

[2] 涂勇. 谈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6.18.

[3] 黄伟、徐高本.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J].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1.08.

能量守恒定律是否可以打破 篇4

第一、我们知道正反物质相遇会出现湮灭, 也就是物质变成了能量, 质量越大物质湮灭所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那么同样是一公斤质量的物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湮灭所产生的能量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磁体有磁力, 当一个磁体和另一个磁体吸住, 这时候你要把两个磁体分开是需要能量的, 这个过程就是动能转化为磁力势能,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个之间磁体是拥有磁力势能的, 可是如果在这个时候磁体被反物质湮灭了, 这个磁力势能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按照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消失, 那么请问这个磁力势能到哪去了, 现有的物理学理论都不能解释这个磁力势能为什么消失了, 只能说明能量并不是完全守恒。

第二、我做了一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楞次定律失效了, 楞次定律是一条电磁学定律,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 所以楞次定律的失效就意味着能量守恒定律的失效。

楞次定律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我们知道如果感应电流是由组成回路的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 感应电流就会产生一个反方向变化的磁场, 这个反方向变化的磁场会阻碍导体 (或磁体) 的运动, 如果这个感应电流是稳恒直流电呢, 稳恒直流电周围的磁场不是变化的, 如果感应电流是稳恒直流电它应该就不会产生反方向变化的磁场, 当然也就不会阻碍导体 (或磁体) 的运动, 楞次定律就会失效, 怎么才能让发电机发出稳恒直流电呢, 当稳恒直流电和交流电结合就会产生脉动直流电, 而脉动直流电和相位相反的交流电结合就会产生稳恒直流电, 我的实验是这样的, 我在线圈当中输入了能量单位为100的脉动直流电, 然后线圈作切割磁力线运动, 在线圈中产生交流电动势, 这个交流电动势和输入线圈的脉动直流电相位相反, 所以就产生了稳恒直流电, 这个输出的稳恒直流电的能量单位为180, 由于稳恒直流电不会产生反方向变化的磁场, 所以线圈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在我的实验之中楞次定律失效了, 也就是说根据我的这个实验居然推翻了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第十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是能量部分的最后一节。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预习检测,课前对学生已经夯实过预习任务,学生预习效果已经了然于胸,因此上课时我采用图片来激趣导课,然后直接进入预习情况检测环节。

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针对预习中的错误和本节的重难点进行探究。我设计了三个探究点。探究一:在图中每一种能的转化分别写出一个例子(分小组,每组至少写出三个);探究二:根据探究一中的荡秋千的疑惑和课本图片上显示的“掉在地上的兰球会跳起,但是越跳越低,”为什么?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引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探究三:联系课后作业第二题进行分析,想象中的永动机会实现吗?再次巩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三个探究点完成,教学任务达成,然后完成课后小结。(课件出示,学生记在重点本上)

第三环节:反馈检测,对本节知识的再记忆,纠错自己预习中的错误,检测时有意针对预习难点、易错点进行检测,以便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

这节课基本按照我的预设进行下来,课堂气氛活跃,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而且做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目的。教学效果从检测来看也很不错,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

比如从时间上来说我估计前两环节时间是25分钟,第三环节是15分钟,这样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彻底解决本节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时间没有把握好,留下的检测时间有些紧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充分相信学生,讲的多,忽略了自己课堂上所处的角色和地位。

再者,在上课前已经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上还要不要再小组讨论?还是直接边检测边讲解重点、难点,我深感困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对此多试验,真正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

比亚迪:能量守恒的捍卫者 篇6

关于能量,虽然早有定论。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科学家就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而产生能量的能源,给人类带来了一大堆的麻烦。本世纪的石化能源危机,给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各国政府被迫应对,全球众多的公司不断寻找新的方法解决能源危机。

其实,解题答案早已写在纸上:比亚迪。其属性,中国制造;产地,深圳。

比亚迪,这个创建于1995年的代工工厂,2002年,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创下了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2007年,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顺利上市;2008年,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约占比亚迪本次配售后10%的股份,相当于2.3亿美元。比亚迪十五年的成长之路,品牌价值得到国际认可,加速了其解开世界能源答案的步伐。

转换能量,再生能源

关于能量的常识,自19世纪后期众人皆知。能量是守恒的。能量自身既不能破坏,也不能被创造,只能被转换。一种能量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时,可能会变得更有效。但是实现转换却有很多的限制。

比亚迪思路之一,开发太阳能。

比亚迪太阳能在原材料、工艺、组件等方面的研发应用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原材料——多晶硅采用了独创的技术和工艺,大幅度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让太阳能发电获得与煤电相当的成本,加速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过程。太阳能电池以高纯硅片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如清洗制绒、扩散、PECVD、金属化、测试等,制作而成。具有高转换效率、一致性好、无色差、性能稳定、品种多样、低成本等特点。

太阳能组件则采用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片,按照相关设计,经过焊接、铺设、层压、装框、固化、测试等工序制作而成。具有转化效率高;弱光性能好;直流输出电压稳定;组件外形美观、强度高、便于安装;排水结构设计优良;结构、功率设计灵活;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组件广泛应用于通讯、发电站、照明、日用品、宇宙航空、光伏建筑等领域。目前,比亚迪已经和商洛市政府签订了《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建设合作合同》,建设太阳能电池等项目,比亚迪太阳能电池项目总投资25亿元。

比亚迪思路之二,电池储能电站。

其原理是,既然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就无限量的,那么就可以将夜间的“谷电”存起来白天用;或是将平日富余的电能存起来,到电力紧张甚至供电中断时拿出来使用;同时也可将分布不均或断断续续的太阳能电和风电储存下来,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更趋稳定。

依托先进的铁电池技术,比亚迪建立了电池储能电站。电池储能电站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可以满足能源存储、削峰调谷的需求,通过均衡用电,解决智能网在建设中的储能难题,形成对智能网的技术支持,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功率波动进行平滑。同时,比亚迪储能电站相比于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现有储能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和运行寿命优势,储能效率更是高达90%以上,远高于抽水蓄能的60—70%,经济效益突出。

比亚迪思路之三,开拓电动汽车行业。

在铁电池技术上的日臻完美,比亚迪将其应用在电动车行业。2008年,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在深圳正式上市。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的上市开启了电动车的新时代,F3DM双模电动车搭载的是全球首创的DM双动力混合系统。DM双模电动车采用电动车系统(EV)和混合动力系统(HEV)。是一种将控制电机和电动机两种混合力量相结合的先进技术,不仅降低了油耗及排放,更极大的提高了动力和操控性能,实现了既可充电,又可加油的多种能源补充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双动力混合系统。

目前掌握双模技术的只有通用、丰田和比亚迪三家企业,纯电动状态下,通用、丰田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只能行驶25公里,而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一次充电的续航里程却达到100公里。

在燃油经济性方面,F3DM双模电动车纯电动状态下百公里耗电仅为16度,其行驶100公里的花费约为9.6元人民币。而且相关调查显示,超过90%的人每天用车不超过100公里,这意味使用比亚迪DM双模电动车,绝大部分人将远离油价高企的困扰。

紧接着,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纯电动车。e6设计成熟、性能良好,续驶里程超过300Km,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加速时间在10秒以内,最高车速可达160Km/h以上,而百公里能耗为20度电左右,只相当于燃油车1/3至1/4的消费价格。

e6项目的动力电池和启动电池均采用比亚迪自主生产的铁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危害,其含有的所有化学物质均可在自然界中被环境以无害的方式分解吸收,能够很好地解决二次回收等环保问题,是绿色环保的电池。

而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始于早年对锂电池的探索。目前,比亚迪不仅使用自主掌握的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技术,并且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生产工序,自创了以半自动化生产设备与人力相结合的生产工艺,将成本压到最低限度。从2004到2007年,比亚迪的镍镉、镍氢电池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一直位居第一和第三,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日本权威统计调查公司IIT, Company Estimation.的数据)。

垂直整合,节约能量

任何组织的生存都依赖于其他类型的能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或是动物使用能量的效率不及机器,机器能量的转换是对等的。这里隐发了一个问题,人对能量的浪费是可怕的。如何配置好资源,是对能量的一种有效利用。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将能量浪费降到最低。比亚迪依托IT领域的强大技术优势和成功的成长经验,在汽车制造领域实现了垂直整合,汽车制造产业链内自我供给,自己制造工厂、生产线甚至生产设备等,比如汽车车间最庞大的设备——整车悬挂系统,就是比亚迪自己制造的。

目前,比亚迪汽车部门专门负责制造工厂的队伍达上千人。比亚迪还将供应链上的一个个环节进行分解,纳入到比亚迪自己的制造体系当中,从而形成了垂直一体化的制造体系。垂直整合使比亚迪汽车获得了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频频掀起的价格战不断改写业界的价格底线,令竞争对手无法跟随。

垂直整合的内在基因是比亚迪技术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一流的模具制造技术、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厚实的电子技术、独特的四大工艺生产流程等都为垂直整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从经济学上讲,垂直整合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值,从而对能量浪费降到最低水平。比亚迪垂直整合的程度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多元的函数。函数中的技术、资本、劳动力、原材料价格等因子的变化,都直接影响比亚迪垂直整合的程度。

短期来看,比亚迪垂直整合战略更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节省了成本,造就了比亚迪产品性价比优势,有利于提高比亚迪产品的竞争力。长期来看,比亚迪不光是在制造高性价比的卓越产品,还在不断地进行技术资源的整合、生产工艺的整合、管理流程的整合、员工素质的整合等等,不断巩固企业的内核,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狂想曲

未来是什么颜色的?比亚迪书写的狂想曲——“绿色”。

目前,比亚迪打造全新家庭能源理念项目“未来村”。其主要由铁电池及其管理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家庭电力管理配电系统、家庭电力逆变柜、多能源监控系统、水处理系统等组成。比亚迪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研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规模应用指日可待。

未来村主要应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无枯竭危险;无污染;能量随处可得且取之不尽,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获取能源花费时间短;供电系统工作可靠。太阳能发电系统运作时可以满足用电需求,剩余的电力可以进行存储,在晚间或天气等原因达不到发电状况时进行使用。

将太阳能与铁电池储能系统完美结合,可以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储存,突破时间和气候限制,解决了全天候使用太阳能的难题。

与此同时,所有照明都采用LED冷光源,家用自来水由雨水净化系统综合利用雨水资源转化而成,没有传统家庭用水、用电带来的浪费,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

能量守恒 篇7

1. 势能。

首先是重力势能。 (1) 势能:与物体系统配置 (相对位置、形状) 有关的能量。若彼此之间存在有交互作用力 (重力、弹力) , 则其配置发生变化时, 即伴随有势能的变化。 (2) 重力势能: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其位置的函数。若重力对物体作负功, 则使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 所作负功的量值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施力反抗重力作正功, 重力势能增加) ;若重力对物体作正功, 则使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 所作正功的量值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 地表附近的重力势能 (重力mg视为定值) , 若以地面作为重力势能的参考面, 即物体在地面时的重力势能取为零, 则Ug (0) =0, 物体在位置坐标y的重力势能。在计算重力势能时, 不一定取地面为重力势能参考面, 其实任一高度的水平面都可设定为零势能, 即:势能是相对的。任何水平面作为重力势能的参考面, 都不影响该质点在两点之间的重力势能差值。质点在两点之间减少的重力势能, 经由重力对质点作正功, 转变为质点动能。这主要是由于地球质量太大, 变化极小, 忽略了对地球的影响。物体运动的趋势是减少其势能, 势能不再变化时, 物体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其次是弹性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是其长度变化量的函数。若弹簧的恢复力对物体作负功, 则使弹性势能增加, 所作负功的量值等于弹性势能的增加量;反之, 若恢复力对物体作正功, 则弹性势能减少, 所作正功的量值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量。

2. 能量。

一是能量形式包括:简介力学能量、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的能;介绍克氏温标 (绝对温标) , 说明温度越高代表物体中原子的平均动能越大。二是有关各种能量及能量间转换避免做定量推导及计算。三是能量间的转换与能量守恒, 举例说明各种能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的观念, 介绍质量及能量可以相互转换的概念, 介绍E=MC2的公式。重点考虑在作用力为保守力时, 两种物体的受力情形。包括: (1) 物体仅受单一保守力作用, 落体运动、行星绕日运动, 物体分别只受单一的重力或万有引力作用。 (2) 物体所受外力含单一保守力及与运动路径处垂直的正向力作用, 在平面、斜面或曲面上的运动物体, 或在水平面上与弹簧连接的运动物体, 分别仅受单一的重力或弹力以及正向力作用。

3. 力学能量守恒定律。

若一个物体 (或一个系统) 仅受到保守力的作用, 则其动能和势能在运动过程中会改变, 但其总和 (即物体或系统的力学能量) 则保持不变。教学过程应注意如下几方面内容: (1) 物体仅受保守力作用, 则根据功能定理, 合力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其动能的变化量, 即W=ΔK。由于保守力所作的功, 可写为W=-ΔU, 则W=-ΔU=ΔK, 即ΔK+ΔU=0→Kf+Uf=Ki+Ui=力学能量守恒。 (2) 力对物体作功, 只是能量传递及转换形式, 并不会使总能量有所增减。 (3) 摩擦力对物体作功, 将物体的力学能量转换成内能 (热能) 。 (4) 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但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不是经由数学推导所得, 而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验证上的。

二、确定教学目标, 注重教学评量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的精熟。熟悉课程的内容, 加以反复演练探究, 使学生对能量守恒知识精熟并能自由运用。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观察事物, 怀疑并提出疑问;能对问题独立思考, 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标准答案。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己思考并且设计实验方法解决疑惑, 不依赖他人提供正确答案。四是科学家的观点。提供科学家的看法, 了解科学家看待事物的习惯。五是帮助他人并对团体有贡献。愿意主动帮助同学, 并能够帮助同学学习, 在其他方面也愿意给予同学协助。

2. 教学评量。

一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就, 教师应适时进行“形成性评量”和“总结性评量”, 以评估学生学习成就和诊断教学得失, 并加以补救及调整,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二是评量方式除纸笔测验外, 应考评学生所做习题和学习报告以及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的表现, 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就和能力。三是评量的内容, 应以教学目标和学习行为目标为导向。在认知方面, 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 设计评量试题, 题型应生动活泼并难易适中;在情景方面, 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表现;在技能方面, 则考查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设计的能力。四是平时考查的项目可以阅读报告、专题研究、自制模型、自行设计实验等方式进行。在报告和研究方面, 应注重组织能力、资料查询能力、讨论及作结论能力;在实验方面, 则注重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

总体而言, 物理课程一直是中职学生的学习难点, 但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却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而这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能力守恒的教学中, 应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问题所表述的物理情境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接着应当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的每个过程是否遵循动量守恒定律。最后分清已知量和待求量, 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启发, 守恒问题的教学也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摘要:中职物理能量守恒教学涉及到诸多的知识点, 应当将相应知识点加以系统整合, 并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效果的评量。在这种背景下, 本文首先从势能、能量、能量守恒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职物理能量守恒教学的关键内容, 进而从教学目标与教学评量两个方面探讨了中职物理能量守恒教学的关键工作。

关键词:中职物理,能量守恒,教学,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林旭升, 温奕霞.对能量概念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地位的认识[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03) .

[2]路水.科学发展史故事连载之六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艰难历程[J].科学大众, 2007, (01) .

[3]金丹青.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在电磁学中的应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5) .

能量守恒 篇8

关键词:能量守恒定律,做功问题,高中物理

1. 能量守恒定律简介

能量是支撑自然界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自然界中的能量对应着不同的运动状态,能量有机械能、内能、电能和原子能等区别,不同能量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摩擦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而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流经过电热丝可以实现电能到内能的转变,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通过做功来完成转化。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会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增加,能量的减少和增加量是相同的,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伴随着其他物体能量增加,两者之间的能量值是一定相同的。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只要有能量的变化就会服从这一定律,做功是最基本的能量变化形式,通过做功可以实现能量形式的转变。因此,要研究做功问题,一定会用到“能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基础工具之一。

2.“能量守恒定律”在做功问题中的应用

2.1 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我们在“能量守恒定律”学习中不仅仅要明确其概念,更重要的是把这一定义应用到物理题目的解答中,尤其是在做功问题解答中,要学会灵活使用这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注重各种运动形式中能量的转化,大自然的能量是恒定不变的,每一次做功都包含着能量的转变,但是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是恒定不变的。在物理学习中,“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和势能守恒、动能和电势能守恒等,各种形式能量之间是等量转换,运动过程中总能量是恒定的。我们在本文中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做功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探究这一定理的应用条件。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除了重力做功之外,没有其他形式的物体做功,在实际的做功过程中,物体收到了来自其他外力的作用,这些外力的代数和为零则可以认为只有重力做功存在,是满足机械能守恒的前提条件的。在大多数做功问题的解决中,我们默认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排除了重力作用的影响,能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要限定在一定的系统内,如果系统内是单个物体做功,我们要考虑是否有重力做功的影响,在探究机械能是否存在守恒,而体系内如果有多个物体进行作用,我们还要把摩擦力和介质阻力纳入到做功对象中。

2.2 做功例题分析

下面我们选择针对性的例题来研究“能量守恒定律”在做功问题中的应用,例题:下图1所示,一个小车停放在表面光滑的水平面上,其中一个物体沿着水平轨道向上面滑去,当物块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后再回落。例题中假定小车的质量为m,其质量则为M,物块的滑行速度为v0,求解这一个小物块的滑行最大高度为多少?

对于此题目的解答要正确使用能量守恒定律,小物块和小车共同构成了一个单独的运动体统,这一个系统中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范畴,由于表面的光滑的,因此整个体统中没有发生摩擦做功,系统内的机械能是守恒的。因此,此题目的求解可以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进行解答。假定小物块的滑行最大高度为h,其到达最高度时滑行速度为v,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以列出两个等式,从而解答出可以达到的最大高度h。

2.3 碰撞做功中应用

碰撞问题是高考考试的重点内容,在碰撞过程中会伴随着做功,涉及到求解物体的位移和相对位移,这类问题把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结合在一起,针对这种问题的求解,我们要找出物体间的相互位移关系,抓住功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理的本质,列出相应的方程式。能量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应用,我们要明确两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摩擦是将机械能转变为内能,对内能的部分的计算,我们可以采用物体所受合力和相对位移乘积做功来表示。做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系统中物体做功量等于能量的转化量,假设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产生了摩擦热,机械能转变为内能,通常而言,摩擦产生的热量大小和两物体相对互动做功是相同的,滑动的程度越大,其能量转化就会越多,相反则能量转化较少,我们可以根据系统中做功产生的能量变化来表示内能的变化,这是能量守恒定律在解答这一类问题中的妙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科中的基础定律,在物理学习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做功问题的解答中,这一定律必不可少,是完成题目解答的关键定律。因此,我们在应用这一定律解答做功问题时,要注重对分析系统的选择,选定的系统中能量变化是守恒的,灵活运用机械能、内能和势能的变化量守恒,正确应用这一定律,提高物理难题的解答速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韩晓霞.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04)

[2]张元生.能量守恒定律在做功解题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2(12)

能量守恒 篇9

开关变换器,广泛应用于通讯系统、电力电子系统中,是通讯电源、各类变流器的核心部分,特别是在电力电子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力电子应用领域,开关变换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所开发产品的质量。因此,对开关变换器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开关变换器的建模是研究开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的基础。开关变换器在工作中,由于功率开关管的开关作用,开关变换器的工作情况是周期性的时变结构系统。开关变换器的这一时变非线性周期性工作性质使得控制系统经典分析法无法直接应用。因此,近年来发展出了新的建模方法,用以解决开关变换器的建模问题[1,2]。

1 开关变换器建模方法

目前开关变换器的主要建模方法即平均法,平均法是把开关变换器一个周期内不同拓扑的电路,在某种意义下进行平均,将时变电路等效为非时变线性电路,从而利用经典的线性电路理论和控制理论来分析开关变换器的工作问题。

1.1 状态空间平均法[3]

1976年Middlebrook R.D.等提出了状态空间平均法。以原始网络的电容电压、电感电流为状态变量,按照变换器开关元件的“开通”和“关断”两种状态,利用时间平均技术,得到一个工作周期内的平均状态变量。从而将一个非线性、时变的开关电路等效为一个线性、时不变的连续电路。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x为电感电压与电容电流的状态变量;y为输出状态变量d为开关管的占空比;Vi为输入电压;A1,A2,B1,B2,C1,C2为与电路参数有关的系数矩阵。

其优点是,物理概念清晰,易于掌握;其缺点是,在分析包含较多元元件的电路时运算量巨大。

1.2 能量守恒平均电路法[4]

能量守恒平均电路法融合三端开关元件模型法、时间平均等效电路法、能量守恒法的基本思想,构建了考虑包括各元件寄生电阻在内的多种元件寄生参数的开关变换器建模方法。其基本思路为:

(1)将非理想元件等效为理想元件及其寄生参数的串联,开关管等效为理想开关和开通电阻的串联,二极管等效为理想开关、正向压降、正向电阻的串联等;

(2)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得到各类寄生电阻的等效值;

(3)将理想开关由整个周期的时间平均受控电压源、电流源替代;

(4)将由(2)得到的寄生参数折算到输出电感支路中;

(5)用占空比d控制的理想变压器取代受控电压源、电流源,得到标准模型;

(6)基于标准化模型,推导出传递函数。

2 半桥DCDC变换器建模及其传递函数

2.1 半桥逆变全桥整流变换器建模

本文根据能量守恒平均电路法的基本思想,对半桥逆变全桥整流DCDC变换器进行了建模。典型的半桥逆变全桥整流DCDC变换器的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S1、S2两个开关管完全相同;D1、D2两个快速回复二极管完全相同;D3~D6四个整流二极管完全相同;两个输入电容完全相同,共同分担输入电压。

将图1中的各类非理想元件等效为理想元件与寄生参数串联之后(其中输入电容的寄生电阻折算到Ron中,Lk为变压器漏感),得到典型半桥逆变全桥整流DCDC变换器的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

考虑到变压器漏感的影响,系统工作的时序如图3所示。S1、S2为开关管的控制波形;iS为总输入电流;i1为流过变压器原边的电流;iS1、iS2为流过开关管的电流;iD1~iD6为流过各个二极管的电流;考虑到输出电感一般比较大,认为输出电流近似不变,即iL=IL。

由于变压器漏感会引起变压器副边绕组电压的占空比丢失即图3中时间t1的部分。占空比丢失D1为:

副边有效占空比为:

由图3分别可以得到各瞬时值i1,iS,iS1,iD1,iD3,vs,vD3的表达式:

以上各式中:

由以上各参量的瞬时值,可以分别得到相应参数的以下数值。

平均值:

有效值:

由式(12)和式(13)可以得到各元件寄生参数的功率:

由式(14)可以在平均化的电路模型中将开关管的开通电阻折算到输出电感支路的等效值为

同理,其他寄生电阻也可以得到在平均化电路中的等效值。如下式:

通过整理式(15)和(16)可以得到折算后等效的总参数:

将原边开关管和二极管用可控电流源替代,副边二极管用可控电压源替代之后,由式(12),(17),(18)可以得到图2经能量守恒平均电路法处理后的模型,如图4所示。

化简得到如图5所示电路。

2.2 半桥DCDC变换器传递函数

根据小信号理论,将参数瞬时值表示为稳态值与扰动值和的形式:d=D+d̑。在计算时忽略扰动相乘项和纯稳态项可以得到在小信号下的相关参数方程。由式(21)和图5可以得到小信号下的模型,如图6所示。

由图6可以得到输出电压对占空比的传递函数:

3 仿真计算

本文设计了一型半桥逆变全桥整流的DCDC变换器。其主要参数为:输入电压Vi=700 V;开关频率fs=18 k Hz;功率开关管寄生电阻Ron=3.8×10-3Ω;快速回复二极管寄生电阻RF1,2=1.46×10-3Ω,开通压降VF1,2=1.38 V;变压器原变电阻RT1=1.15×10-3Ω,变压器副边电阻RT2=1.35×10-3Ω,变压器漏感Lk=1×10-6H;整流二极管寄生电阻RF3~6=1.95×10-3Ω,整流二极管开通压降VF3~6=1.43 V;输出电感寄生电阻RL=1.3×10-3Ω,输出电感L=1×10-3H;输出电容寄生电阻RC=1×10-3Ω,输出电容C=2.2×10-3F;负载电阻Ro=0.47Ω;变压器变比n=2.76;占空比D=0.45。

由以上各参数及式(17)可以得到:

因此,可以得到所设计的半桥逆变全桥整流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对PWM波占空比的传递函数:

运用以上传递函数对所设计的变换器进行仿真。同时,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系统电路进行仿真。两种仿真方式的结果对比如图7所示: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基于能量守恒平均电路法所建立的半桥逆变全桥整流DCDC变换器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同样电路的仿真结果极为类似。证明了运用该方法建立变换器模型的可行性。

4 结语

本文运用能量守恒平均电路法详细的讨论了半桥逆变全桥整流DC-DC变换器模型建立的过程,得到了变换后的等效模型和输出电压对控制PWM波占空比的传递函数。运用所得到的传递函数对所设计的一型半桥逆变全桥整流DCDC变换器进行了分析。同时,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该变换器的电路。对比仿真结果,所建立的模型及其传递函数能够正确的反映系统的运行特性,为指导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亚泽.基于等效小参量法的DC-DC开关变换器建模与仿真[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程心.非理想DC-DC开关变换器的建模分析与仿真[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3]宋受俊,刘景林,张智慧.BUCK变换器建模及其先进控制方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6,23(3):294-300.

能量守恒 篇10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说, 诗是讲究别材别趣的。别材, 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 即吟咏性情。别趣, 就是诗歌的艺术旨趣, 要求诗人在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趣等方面做到“不落言筌”, “无迹可求”。

诗歌是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的, 用极富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 来进行思想与情感的宣泄。其表现往往依赖于动、静态的组合意象。正因如此, 诗歌的翻译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难的, 尤其是诗歌自身根植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解读与转换, 诗歌中文化理解与传达的是否正确, 直接影响到译语读者对原作的欣赏与解读。

诗化了的语言是从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精华, 作为高级形式的语言, 其融合了情感、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诗歌本身所蕴含的各因素都可以看做是诗歌整体系统能量的一部分, 在翻译的过程中, 某种因素的能量可以释放、转化, 而在此过程中, 总能量必定是不变的。

2 解构主义、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徐渊冲《静夜思》的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每个人对同一作品或其中同一人物都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同理, 不同的译者的翻译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原文作为一个已经生产了的能量集合体, 在不同读者的解读翻译过程中, 其内部的能量和外部能量一直处在相互转化之中, 在翻译中, 原文系统内贮存的势能的能量以动能的方式释放或转化到译文。

2.1《静夜思》原诗与译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徐渊冲的翻译: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ground.

Looking up, I fou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2.2 解构主义角度分析

从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 翻译观的思想来说, 原作者早已死去, 即使“在场”, 作者的身份也不是意义的保证, 译者作为“一个从自身的历史存在出发通过视界融合, 达到对原文创造性理解的解释者”。以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作品中唯一的某一个解读, 探索的是一个文本所蕴含的不同解读与多种含义。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 其意义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中被确定下来。译文与原文都是一种创造, 两者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甚至可以认为原文依赖译文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把译者从原来以原作者为中心的定势中解脱了出来。

从此理论看许先生的译文。通过把原文的aaba模式的韵转换成了“light”“bright”, 和“round”“drowned”的abba押韵模式, 是许译文对原文的一种创造性叛逆, 在韵律上做到尽量与原文接近, 在对“床”、“明月”、“霜”、“头”、“故乡”等意象的处理上, 很好地传达了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3 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 在2006年正式提出并诠释了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ion) 这一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

此观点认为不同的译文是由于译者本身的语言环境、文化心态、交际习惯等一系列因素交叉交错影响下的异同所致, 而最佳的翻译文本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选择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相互关系的层面上。

下面就对许译《静夜思》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加以分析。

(1)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转换。语言维层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的适应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汉语中虚词的数量很少, 而一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量绝非英语几个单词承载的。原文中“床”、“明月”、“霜”、“头”、“故乡”诸意象, 以及“疑”、“举”、“抬”等动词之间巧妙的搭配运用, 所传递的意境是很饱满的。而从许译文可以看出, 英语语言本身的特性, 由于其冠词、介词、连词等虚词和各种句式结构的丰富多彩, 在把汉诗翻译过来够很难保持原诗的句子结构。

(2)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转换。生态文化层面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在性质上与内容上都存在差异, 生态文化具有独特性, 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关注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解释, 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更要关注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在处理相对模糊的词时, 比如对“床”的理解上, “床”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是“窗”的通假, 可以是井台, 也可以是坐卧的器具或仅仅是普通的一种床, 徐译文中在词汇的选择调整, 以及语言的形式的转换上做出了符合英语语言读者理解的诠释。

(3) 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转换。交际维层面就是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意境作为诗歌灵魂, 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在《静夜思》诸意象中, “明月”尤其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 如许译文用到“silver light”, 其表达意境优美, 比用“moonlight”更能让读者产生联想, 更适应了译语文化。

3 能量守恒定律对两种翻译理论的解读

从上面两种翻译理论对徐渊冲英译《静夜思》解读来看。解构主义由于从根本上解放了翻译的思想, 使译者能用一种灵活和辨证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实践和做翻译研究。解构赋予了译者更宽广的自由与创造性, 充分调动了译者的积极性。这方面正契合生态翻译中所强调的核心, 即译者的适应选择与选择适应, 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两者有共通之处。

从上面两种翻译理论来看, 解构主义认为任何翻译都不能穷尽原文本的意义, 译者的任务不是把原文的意思完完全全的复制出来, 而是利用语言的差异, 用另一种语言把原语没有表达的东西展现出去。生态翻译学提倡“动态/平衡”与“多样/统一”, 对一些作品的复译和再译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每一个译本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并由于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才获得成功。这些思想观点无不契合翻译过程的能量动态守恒规律, “差异”与“展现”, “动态”与“平衡”, “多样”与“统一”, 所有的能量在翻译过程中相互的转移、转换、转化, 最终朝着平衡、统一而去。从徐的译文与李白的原诗来看, 原诗自身蕴含的能量的各种势能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才会发生转移, 译文只在翻译过程各个势能的相互转换之后才拥有了可以匹敌原诗能量, 如此能量从原文传递动态地传递到了译文。

4 结论

人类对各种能源如天然气、石油、煤等燃料以及风能、水能、光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应用与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结果。而在诗歌翻译也不例外,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也无一不循着这一基本规律。

翻译的价值在于对原文知识的广泛交流和传播, 与原文文本相关的各种因素内蕴含的各种势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 在程度上方式上发生变化, 从一种势能变成另一种势能, 两者或相互融合或相互抵消, 而势能在动能的转化、融合、抵消过程中只是能量之间的转移, 是能量在原文译文所相关的各种因素之间彼此的对冲。而原文的能量不会在转换也就是翻译的过程中凭空产生或凭空消失新的能量, 它只能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从一种势能到另一种势能, 在这个过程中, 能量的总量不变, 必然会全部体现在译文所蕴含的总体能量之中。运用能量动态守恒规律, 能让我们从能量动态守恒这个角度去看待翻译, 去理解翻译的过程, 本文就对这个问题做一次浅显的分析和探讨, 可以看出正是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这些势能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循环与发展, 使原文与译文合作共生,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也从另一个角度摆脱了可译不可译的逻辑对立, 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翻译的本质。

摘要:诗歌翻译一直在翻译界存在着可译不可译的争论, 文章着眼于对诗歌的可译性, 从流行的两种翻译理论的对比着手, 结合物理学关于能量动态守恒的基本规律, 对诗歌本身所蕴涵的能量在翻译过程中的动态守恒性来分析。试图从中探索出诗歌各要素蕴含的不同变量在翻译过程中所达到的整体平衡性。让用不同理论指导下分析的诗歌翻译都能找到一个归结点, 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给诗歌的可译性打开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诗歌翻译,解构主义,生态翻译,能量守恒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5.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2, 134, 136, 137-138.

[3]徐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4]宁军明.知识溢出的机理分析[J].科技与经济, 2008 (3) :22-24.

能量守恒 篇11

在凯迪拉克ATS-L长轴距版的发布会上,上海通用汽车新任总经理王永清表示:“ATS-L长轴版不但丰富了凯迪拉克品牌的产品型谱,更将以其鲜明的时尚、年轻化风格,再次拉近凯迪拉克品牌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满足他们对于豪华车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凯迪拉克如何拉近与目标消费者的距离?据亲临现场的记者描述,凯迪拉克为这款新车的上市砸下巨资,被各种高科技升降装置和灯光渲染的现场,无一不在传递着“L”加长的概念。对中国消费者而言,概念里年龄无关老少,长轴距,大空间所能带来的额外价值感是毋需多言的。只不过,与很多竞争产品或者更高级别产品所纷纷采用“L”加长策略有所不同的是,凯迪拉克ATS-L并非要刻意通过加长轴距,来营造无与伦比的后排乘坐舒适性,而更多是希望用这增加的85mm轴距,为品牌真正的目标人群提供一个同样富有个性与潮流风范,同时更实用与便捷的产品。

就产品本身而言,售价28.88万-44.88万元的ATS-L,与主流的德系三强同级产品相比,的确具备一定性价比优势。然而,在同级别产品纷纷亮出长轴距产品后,品牌认可度相对欠缺的凯迪拉克想借ATS-L冲击高位,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寻找和如何包装产品和品牌变与不变的精神属性,才是ATS-L真正的使命所在。

寻找密码

想寻找以上问题的密码,自然要从85mm这个数字作为突破口。

不可否认,凯迪拉克ATS-L长轴距版的推出,让凯迪拉克在豪华B级车市场有了更大的自信。然而,2860mm的轴距,依然要逊色于奥迪A4L和BMW 3系Li。然而,随着85后消费者在豪华B级车市场占比的增加,传统的“L法则”是否仍然适合时代需求有待探求。

事实上,包括主打运动操控的BMW 3系Li在内,很多长轴距版车型是通过直接拉长B柱后部,尽可能地获得最大尺寸,不过原有的车身线条普遍受到影响。换句话说,传统的“L法则”通过在以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来换得轴距的增加。相比之下,ATS-L长轴版并未因轴距增加而破坏车身比例的和谐,而是通过优化凯迪拉克ATS-L的前脸造型和车身线条设计,打造出比例更为流畅动感的整车造型,达到了车身比例、驾乘空间与运动性能三者的完美呈现。

将加长85mm隐藏起来,让消费者在享受驾驶乐趣不的同时,感受到国产车型更加舒适的后排乘坐空间,这便是ATS-L“长轴距版”真正的含义。事实上,这绝不是因ATS-L对凯迪拉克未来的发展太过重要而抛出的话术,而是凯迪拉克全新一代产品相继问世后,所一脉相承的风骨。

在推广ATS时,凯迪拉克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攻势,快速给ATS贴上了“操控、个性、运动”的标签,而SRX、XTS等一系列产品,更是为凯迪拉克赋予了豪华、科技、自由洒脱的个性化腔调。显而易见的是,产品的变化和风范的延续,既是适应消费者的诉求,更是品牌不断创新革命的最佳佐证。

持续修练

在凯迪拉克ATS上市之前,厂家曾偏执的将它带到蒙特卡洛、阿特拉斯山脉、巴塔哥尼亚以及中国郭亮索道实施大量测试,为的就是让ATS的产品力在不同路况条件下得到完美的展示。而高性能发动机,MRC电磁悬挂等等一系列高科技配置的加持,依然是ATS-L突破对手包围的关键。

在产品定位上,凯迪拉克ATS-L希望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体验和品牌魅力,影响年轻一代的目标消费者。个性鲜明的造型、后驱的设计、强劲的动力配置以及一系列科技配置,将成为凯迪拉克ATS-L力推的差异化卖点。

ATS-L搭载了“沃德十佳”2.0T SIDI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同时提供28T与25T两种高性能动力配置:28T高性能版最大额定功率205kW,最大扭矩400N·m;25T高性能版最大额定功率169kW,最大扭矩353N·m。除了更为丰富的发动机调校,ATS-L甚至优化了方向盘的尺寸和握感,另外,后排中央扶手和储物空间的优化,也都是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特殊关照。

上一篇:中职教学会计教学下一篇:配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