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实验(共12篇)
质量守恒实验 篇1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的化学反应,在学习这些反应时,我们一般只了解其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反应发生时的现象,而一般不考虑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从质量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化学反应。
二、新授课
(一)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简介
1.人们最初的观点:质量不守恒。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2.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夫和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为化学界公认。
3.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用极其准确的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二)实验部分——验证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否守恒
<一>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图:如右图(1)所示
【观察思考】
1.如何称量物质的质量?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为多少?
2.发生反应时的现象如何?
3.反应后所有物质的质量为多少,比较称量结果。
【实验现象】
白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如锥形瓶等)的质量不变。
3. 根据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化以及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m(白磷)+m(氧气)=m(五氧化二磷)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02页实验4-11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4-11】
(1)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2)观察反应现象;
(3)称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比较称量的结果。
【学生回答】生成蓝色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氢氧化钠———→硫酸钠+ 氢氧化铜。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重质量相等,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
m(硫酸铜)+m(氢氧化钠)=m(硫酸钠)+m(硫酸钠)。
即参加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钠和硫酸铜)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硫酸钠和氢氧化铜)的质量总和。
<三>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02页实验4-12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4-12】
(1)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2)观察反应现象;
(3)称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比较称量的结果。
【学生回答】产生大量气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重质量相等,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
m(碳酸钙)+m(盐酸)=m(氯化钙)+m(二氧化碳)+m(水)
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碳酸钙和盐酸)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总和。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复习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分子—原子角度复习)。
2.以水电解为例,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3.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质量守恒。
4.练习:已知反应Cu+4HNO3(浓)=Cu(NO3)2+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注重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 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意识、思维方法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并体验快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与和谐发展。另外,该探究学习紧扣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一些真实、有趣的实验情境来诱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在原有的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紧张、活泼的氛围中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验探究是开展化学活动课的一种重要课型和教学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和加深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重要结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一定守恒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猜想、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描述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成功。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实验 篇2
一、选择题
1.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面哪些测量工具是必需的()
A.天平B.弹簧测力计C.刻度尺D.秒表
2.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重锤时,重的比轻的好
B.选用重锤时,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好
C.选用重锤后要称质量
D.重锤所受重力要远大于它所受的空气阻力和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阻力
3.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需要用工具测量的是();通过计算得到的是()
A.重锤的质量B.重力加速度C.重锤下落的高度D.重锤下落的瞬时速度
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由于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使纸带通过时受到较大阻力,这样的结果会有()22 A.mgh1B.mghmvmv22 C.mgh1D.以上都有可能 mv5.下列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物的质量测量不准会产生误差
B.重物的质量大一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C.重物的质量小一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D.先释放重物,后接通电源会造成较大误差
二、填空题
v2v2
6.本实验中,若以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一h图象应是,才能22
v2
验证机械能守;一h图象的斜率等于的数值. 2
7.在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所用重锤的质量m=1.0 kg,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50 Hz,打下的纸带如图5-26-1所示(图中的数据为从起始点0到该点的距离),则在打B点时,重锤的速度vB=m/s,重锤的动能Ek=
J,从开始下落到打B点时,重锤的势能减小量是
图5-26-1 J(取两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C,D;4.B;5.B
二、填空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 篇3
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
“验证机械能守恒”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实验,传统的实验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1)由于打点计时器的表面没有沟槽可以嵌位,使用十字夹固定打点计时器时,很难保证打点计时器的水平、竖直。而打点计时器的“低头”、“侧身”对打点的准确性影响很大。(2)手提纸带释放时,很难保证手的稳定性,致使第一个点打成一堆。(3)有的同学释放纸带时不果断,拖泥带水,致使前几个点间距比正常值小。
二、改进方法
鉴于此,笔者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效地克服了上述不足,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如图1,用2.5cm×3cm的木料制作一个高120cm、宽30cm的木架,并确保木架的方正、竖直。在中间加一宽度为6cm的横梁,在此横梁的下边缘固定一块宽4厘米的三合板条,用以托住打点计时器。为保证纸带竖直,在上横梁的侧面固定一块儿厚度和打点计时器厚度相等的木条(厚约1.0厘米),把一个小铁夹用木螺丝稳定地固定在该木条上(注意:不能让小铁夹活动,否则仍不能避免纸带震动)。左右调整打点计时器的位置,使纸带保持竖直,并在中间横梁上做标记。
三、实验步骤
1.实验时按所作标记放置打点计时器,并用U型夹固定,连接导线。
2.穿纸带,挂重物。
3.一手接通电源,另一手迅速释放纸带。
4.关闭电源,拣起纸带研究。
5.重复以上步骤再作几次,选择第一、二点间距接近2毫米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研究。
四、注意事项
1.要选择第一、二点间距接近2毫米的纸带。因为打点时间间隔为0.02秒,由自由落体运动公式:h=1/2gt2=0.5×9.8×0.022=2毫米,所以,纸带第一、二点间隔接近2毫米,说明纸带是在打第一个点的瞬间下落的,否则就说明纸带下落晚了一步,第一、二点时间间隔小于0.02秒,这是由打点和释放不能精确同步造成的,本套仪器无法克服。
2.释放纸带时一定要先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后释放纸带。并且要做到果断、迅速、平稳。
3.释放纸带时不要追求打开电源和释放纸带的同步,因为这样做往往不能同步,造成第一、二点间距大于2毫米,这是先释放,后打点造成的,这样的纸带不能用。
质量守恒实验 篇4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设计
1. 课题的选取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 利用实验去进行本文的教学设计具有代表意义。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 从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和观察白磷的燃烧出发, 通过化学实验去体现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课题的分析
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 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 而是首先在实验前由教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然后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研究性实验方案, 让学生从自己亲身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中, 经过循序渐进的思考, 最后在实验结果中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几种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一科学规律。
3. 课题教学思路
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 到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 在试验中可进行如下设计思路:
(1) 创造和假设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在多媒体前展示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和数学表达式, 之后提问学生:你知道什么化学反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把问题集中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
(2) 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 并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本次实验目的, 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化学物质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亲身实验, 学生不仅获得了书本基本知识, 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4. 课题教学过程
(1)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2)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3) 教具学具:白磷、硫酸铜溶液、稀硫酸、铁钉、锌粒、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4)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之前学过哪些化学反应。 (5) 展示多媒体课件:反应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氢气+氧气→水、氢气+氧化铜→铜+水。 (6) 问答: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 对此你了解了什么? (7) 引发学生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反应前后颜色、物质状态等发生了变化;元素种类、原子种类等没发生变化;对于反应前后原子数目、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8) 引入实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意见各不统一, 那么就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1) 设计与实施实验: (1)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 由各小组利用提供的仪器和化学物质设计实验方案。 (2) 启发: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 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3) 汇报: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 (烧杯+试管+两种溶液) g, 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g。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2) 教师演示实验。 (1)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主要步骤有: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g, 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g。 (2) 书写反应文字和数学表达式。 (3) 实验结果分析:在反应前后, 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 实验总结: (1) 让学生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 在实验结束你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的提问: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 列出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及其概念表述。 (3) 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存在守恒? (4)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二、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 篇5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实验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严谨求实的态度、自主探究的意识;能够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及运用。【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
引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学家听到这里会说这是一个悲伤的史实;地理学家会从风向的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化学家会说,这发生了化学反应。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个反应。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明显发现质量减小了;而铁生锈后是质量增加了;而1774年,拉瓦锡做的氧化汞分解的实验,得出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到底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引导学生得出探究的内容是称量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仪器是托盘天平。让学生看课本的方案一,看看有什么问题么? 学生1:为什么在玻璃管上套一个气球?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五氧化二磷是白烟,防止白烟逸出,要设计成封闭体系。教师追问:锥形瓶底部为什么铺细砂? 学生通过回忆得出:防止瓶底炸裂。
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测其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反应前后的质量,分析结论。m1≈m2。接着探究方案二。先让学生看课本的实验步骤,学生没有疑问,开始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托盘天平的示数不变。结论:m1=m2。
这两个实验得出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环节三:拓展提升
百万雄师化为灰烬,质量减小;铁生锈质量增加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未计入气体的质量。
归纳提升: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注意(1)反应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
课后作业:纸烧成灰;蜡烛燃烧;蜡烛融化符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命题热点透视 篇6
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的一条客观规律,在历年的中考中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试题在内容、形式、立意等方面呈现出了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连接现代科技、突出思维迁移等新的命题视角。本文就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命题热点试题作一探析。
1 信息给予型试题
例1.(泰州市中考题)“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炔)合成C5H8O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也是新情境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转化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题给“绿色化学”的涵义,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所以要求反应类型必须是化合反应,即C3H4+X= C5H8O2,X可以是纯净物,也可以是混合物,但一定要满足有2个C、4个H、2个O。
答案:A、C。
2图像型试题
例2.(河北省中考题)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图1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解析:本题利用反应中有关反应物、产物等物质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动态图像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审题要注意关键词“过量氧气”即木炭完全反应,所以选项A、B均不正确;反应前容器中没有CO2,故选项C也错误;因为是密闭容器,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故答案D正确。
3字母表格型试题
例3.(南通市中考题)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 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解析:本题利用字母表格数据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考查,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很明显,B、D反应后质量增加,应为生成物,C反应后质量减少,则C为反应物。又因为C减少的质量(31.6-0)g 大于B和D增加的质量(3.6g-0.4g)+(17.4g-8.7g), 故可推知A也为生成物,且生成A的质量为:31.6g-[(3.6g-0.4g)+(17.4g-8.7g)]=19.7g, 即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39.4g.因此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所以C一定是化合物,而D可能是单质,即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4 简答型试题
例4.(齐齐哈尔市)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燃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质量增加了。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的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1)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你有什么启示? (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两位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立意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分析、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实验是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应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才能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答案: (1) 由于金属燃烧时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波义耳在燃烧后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就使外界的空气进入容器,所以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因此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3) ①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② 理论的发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③ 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细致的态度(任答一条即可)。
5微观图示型试题
例5.(沈阳市中考题)图2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3:2:4 B.3:2:2C.1:2:3 D.1:2:2
解析: 本题利用分子模型图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情况,形象直观,重点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力。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反应前有3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后有2个A分子和2个C分子,即由1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生成了2C分子,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2。
答案: D。
6学科渗透型试题
例6. (广东课改区)某同学在科技活动课上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瓶内放了足量的盐酸,未充气的气球紧紧套在瓶口上,里边放有6.5g锌粉(如图3中①),将图3中①的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w1g;然后将气球内的锌粉全部倒入瓶内,立即产生气体,气球逐渐膨胀变大,锌粉全部反应(如图3中②),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质量为w2g;结果w2<w1。试分析:
(1)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
(2)天平显示w2<w1的原因是(装置不漏气)____。
(3)在_______的条件下称量, w2=w1。
解析: 本题是一道物理、化学综合题,要把物理学中的浮力和真空条件等知识应用到解决化学问题中来。试题充分体现了探究的实践性、生成性(即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综合性。本题旨在考查影响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的因素,即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一无物质从体系中扩散出去,二无物质从外界进入体系,三无外界浮力的作用等。
答案: (1) 符合 (2)氢气球有浮力 (3) 真空
7科学探究型试题
例7.(青岛市中考题)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1) 。
[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A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2)的结论是正确的,请说出导致另一结论错误的原因(3)。
[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4)。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的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5)。
[结论应用]: 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 I2+5X,根据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6)。
解析:本题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引导学生实践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得出结论之后,查阅有关科学家关于该研究的史料,有利于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研究的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题中实验及对不同实验结论的分析是探究的关键,最后一问的解答,则有助于加深对探究结论意义的了解。题目还特别注意了结论意义的分析评价,考查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相等;(2)小洁;(3)小刚在操作过程中让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锥形瓶,所以剩余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了;(4)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5)该科学结论对于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工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6)CO2。
8巧算型试题
例8.(眉山市中考题)锌、铝、铁、镁四种金属共3.8g与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0.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分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则反应中生成的H2的质量为()
A.0.15g B.0.20gC.0.30g D.0.45g
9综合计算型试题
例9.(重庆市中考题)测定因存放不当而部分变成碳酸钠的烧碱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所取试样质量8.00g放入质量140.00g锥形瓶,加入足量稀硫酸(质量50.00g)。每隔相同时间在电子天平上称量一次,数据如下表:
(1) 不必进行第7次读数的原因是____。
(2)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不低于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能力。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有两个 :2NaOH+H2SO4= Na2SO4 +2H2O, Na2CO3+H2SO4=Na2SO4+H2O+CO2↑,其中Na2CO3和H2SO4反应时,产生CO2气体并逸出,促使锥形瓶内剩余物质质量减少,当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CO2气体,剩余物质质量不再减少。(1)比较后发现第5次、第6次剩余物质质量相等,说明第5次读数时足量的稀硫酸已使Na2CO3完全反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先求出Na2CO3充分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计算出试样中Na2CO3和与之反应的H2SO4的质量,进而利用Na2CO3的质量求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及质量分数。(3)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部分与NaOH反应, 利用(2)的结果再计算出与NaOH反应的H2SO4的质量,并由此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2SO4的总质量,依题意50.00g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不应低于参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从而可求出该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小值。
答案:(1)第5次和第6次读数相同,说明已充分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篇7
一、确定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例1 (2007、兰州)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 一定条件下使之反应, 一段时间后, 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则该密闭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类型为 ( )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知A为生成物, 且生成了3.2g, B为生成物, 且生成了8.7g, C为反应物, 且反应了31.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为生成物, 且生成了19.7g, 故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所以应选答案C.
二、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2 已知反应:A+BundefinedC.若将7g A和2g B或4g A和7g B混合,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 均可得到6g C.若 A和 B的混合物9g, 充分反应得到7.5g C, 则此混合物中 A的质量可能是______g和______g.
解析:7g A与 2g B生成 6g C, 则 7g A一定有剩余, 即参加反应的 A的质量为 4g, B的质量为 2g, 同样 4g A和 7g B反应也生成 6g C, 则 7g B一定有剩余, 得出 A与 B反应的质量比为2∶1。
设生成7.5g C, 至少需要A的质量为 x g, 至少需要 B的质量为 y g.
即 A+BundefinedC
2 1 3
xy 7.5
2∶3=x∶7.5
x=5, 此时B的质量为9g-5g=4g
1∶3=y∶7.5g 解得:y=2.5g,
此时A的质量为9g-2.5g=6.5g
答案为:5, 6.5.
三、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3 取X物质23.0g和Y物质49.0g混合刚好完全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X+YundefinedZ+W, 生成 Z物质的质量为71.0g, 已知物质 W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
A.61; B.142; C.23; D.98.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生成 W的质量为
23.0g+46.0g-71.0g=1g
设 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m.
2X+YundefinedZ + W
m 2
71.0 1
m∶2=71.0∶1
m=142
故选答案C.
四、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例4 (2007、上海) 实验室用草酸 (H2C2O4) 制取CO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4undefinedCO↑+x+CO2↑, 其中x的化学式为 ( ) 。
A.H2O2; B.H2O; C.CH4; D.H2.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有2个H、2个C和4个O, 故生成物中也应该有2个H、2个C和4个O, 所以 x的化学式为 H2O.应选答案B.
五、确定混合物的质量
例5 在高温下, 氧化铜和氧化铁的混合物3.2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反应, 得到固体混合物共2.4g, 求原混合物中氧化铜和氧化铁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解析:Fe2O3和 CuO的混合物被完全还原后得到的是铁和铜的混合物, 故减轻的质量即为其含氧质量, 根据氧元素的质量守恒可快速求解。
设原混合物中含Fe2O3的质量为 x g, 则含CuO的质量为 (3.2-x) g.
由题意得:x与Fe2O3中氧元素的百分会含量的积加上 (3.2-x) 与CuO中氧元素的百分含量的积之和等于反应后固体减少的量。
即:xundefinedx) undefined
解得:x=1.6
CuO的质量为3.2g-1.6g=1.6g.
六、确定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例6 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 消耗9.6g氧气, 生成8.8g CO2和5.4g H2O, 该有机化合物中 ( ) 。
A、只含有碳和氧两种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和氧两种元素;
D、无法确定。
解析:这是一道确定物质的组成元素的试题, 已知该有机物燃烧后生成 CO2和 H2O, 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 是否含有氧元素, 通过计算8.8g CO2中含有氧元素质量与5.4g H2O中含有氧元素质量之和是否等于消耗O2的质量9.6g来确定, 若等于9.6g, 说明只含C、H两种元素;若大于9.6g, 说明还含有氧元素。
生成物中所有氧元素的质量为undefined,
即11.2g.而燃烧过程中消耗O2 的质量为 9.6g, 故有1.6g氧元素由该有机物提供。应选答案B.
七、解释化学现象
例7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质量较细铁丝的质量增加了。
解析:细铁丝燃烧, 化学方程式为
undefined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教学
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定律, 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基础认知。化学反应的定律是各物质参加化学反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以后所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以及质量不变。在自然界, 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存在的规律之一。因此, 学好质量守恒定律对初中化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微观与宏观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从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了解到, 在化学反应的过程里, 新物质生成主要是由参加化学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而成的一个过程, 微观与宏观角度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改变和两个可能改变与六个不变, 即微观中的分子和宏观中的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宏观中的元素的化合价与微观的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微观中原子数量, 质量与种类不变, 宏观中元素的种类与质量不变以及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因此, 要依据宏观与微观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掌握好守恒定律, 才能学好化学。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能帮助日后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简单, 快速且正确率高。
据了解, 在初中人教版教材的第一册中就通过实验电解水来反映出在直流电中水发生的作用, 经过分解形成的氧气与氢气, 就知道了水是由两种元素氧与氢而组成的化合物。由此, 这里展现的是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守恒定律。还有根据示意图氧化汞分子分解等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量与种类都没有发生变化。在这里展现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守恒定律。在实验室用两种元素稀硫酸与锌来反应制作氢气的实验, 主要是根据硫酸中含有的氢来反应产生的守恒定律元素氢气。通过例题来测验守恒规律微观原子数量、种类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X+2O2=CO2+2H2O中,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来确定X的化学式为 () 。
A.CH3COOH B.CH3OH C.CH4 D.C2H5OH
这几年类似的题在中考中有很多, 通过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未知物的化学式, 如此, 可以站在微观的角度上来解这个题。按照质量守恒定律, O2分子与X分子含有的原子数量与种类不变, 这与H2O和CO2含有的一样。由此, 在反应物中两个氧分子有四个氧原子, 而生成物中有四个氧与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因此可以估计出:在一个X分子中没有氧原子, 只有四个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由此得出X的化学式就是CH4, 则应该选择C。
三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还是以质量方面的守恒为主, 由此, 通过对在化学计算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就能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而并非是物质之间的分子关系。可以根据实例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1, A+B=C+2D在化学反应中, bg B与ag A刚好全部都反应了, 并生成出mg C, 而生成D的质量则是 (a+b-m) g, 但并非是 (a+b-m) /2g。
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不断地深入,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应用重要性慢慢地突显出来, 然而, 纯净物的质量必须是所有数据运用的基础, 如此, 要是不纯量的物质一定要转变为纯量的物质方可应用, 然而在现实中, 很多都是混合物和不纯物的计算, 这样就方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同样的, 使化学计算中含有的比例关系给转变为加减关系, 计算中出现的失误就大大地降低了。这个例题还是论述了物质之间并非是分子关系, 而是质量关系。
例2, 把混合物的二氧化锰与纯净干燥的氯酸钾的15.5g用实验大试管装置其中, 并通过加热来制取氧气, 等完全反应以后, 让试管冷却, 在称量完全反应后固体物质是10.7g, 由此, 要计算制得氧气是多少?可以利用两种计算方法来比较哪个方便:
解:设混合物中含二氧化锰质量为a, 氧气的质量生成为b。
四结束语
总之, 掌握好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中运用化学方程式也就事半功倍了, 所以,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计算中的基础。如此, 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过程, 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化学能力。
参考文献
质量守恒实验 篇9
该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
笔者认为该实验既然出现在教材上,我们还需要认真思考一下的,这个实验的原理比较清晰,误差来源少,是个好实验。但笔者认为,实验较难操作。如图1,把A拉开一定的角度θ,这个容易测量,但是第二幅图中的θ1,θ2应如何准确测量呢?实验过程很快,让我们来不及去记录A、B在最高点停留一瞬间的位置,我们真正要做好这个实验可以让它的过程变慢,让我们容易记录。
要让这种装置的过程变慢,有一种方法,用摄像头记录下整个实验的过程,再来进行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更为精确,可以把角度的测量换为长度的测量,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如图2所示,在图1的装置中,在其后面固定一个透明玻璃板,玻璃板上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且坐标原点在悬点正下方小球静止时的中心,y坐标轴要有刻度,摄像头摆放在坐标轴的正对面,把小球A从一定的高度由静止释放,与小球B发生正碰,小球A向左运动,小球B向右运动,因为整个过程用摄像头记录下来并输入计算机,可以采用慢放式定格,读出小球A释放前的高度h1,小球A与B碰后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h1'和h2'。因为小球在最底部的速度大小为
笔者又作了进一步思考,在一些农村中学,怎么能保证有如此先进的设备供我们选择呢?这个课本上的实验难道会成为一个空谈吗?笔者又想出了一个方案,大家都知道,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时候,由于当时计时仪器比较落后,就把这个实验放到了斜面上进行,且这个斜面与地面的夹角越小,用时就越长,这样用当时的计时仪器也就可以了。笔者受到伽利略这种思想的启发,我们可不可以让这个实验也在斜面上进行呢?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捕捉”到最高点了。
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这个实验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考虑到,如果用小球的话,小球会在倾斜的面上发生滚动,摆线拧起来,摆长缩短,A、B两球发生的不是正碰,或者有可能碰不到,笔者为了不让其滚动,用两个方形的铁块换掉两个小钢球,根据课本建议,我们可以在两个铁块要相撞的部位粘上胶布,使其能量损失大些。
质量守恒实验 篇10
一、判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例1. (2010陕西)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解析:此类试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主旋律。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揭示了在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如果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 则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要好。故选B。
二、判断纯净物元素的组成
例2. (2010江苏南通) 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 反应方程式为:, 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种类守恒, 生成物中有X、S、O三种元素, 则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X、S元素, 再据元素的质量守恒, 判断R中不含有氧元素。选C。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 反应后总质量=0.44g+1.28g=1.72g, 则R的质量=1.72g-0.96g=0.76g。该反应方程式中R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R/0.76=96/0.96, 得R的相对分子质量=76。
三、判断纯净物的化学式
例3. (2010娄底) 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 (NH4ClO4) 分解所提供的, 反应方程式为 , 则X的化学式为 ( )
A.NH3 B.H2 C.H2O D.HCl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子种类、个数守恒, 反应前后N原子和Cl原子数目均已守恒, 则生成物4X显然是由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所以X化学式为H2O, 答案为C。
四、判断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例4. (2010宁夏) 右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1) 两种反应物的共同之处是:每个分子都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 写一个符合这一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
(2) 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 生成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 ()
解析:这是一道以图示的形式从微观角度考查质量守恒的试题,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质量守恒是指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守恒, 变化的是分子的种类。如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发生变化成为水分子;变化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变等。答案: (1) 由两个原子构成;化合反应
五、判断生成 (反应) 物的质量
例5. (2010四川乐山) 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为测定某炼铁厂生产的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得该生铁样品6.0g, 放入烧杯中, 向其中加入65.0g稀硫酸, 恰好完全反应 (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 。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请你完成有关计算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1) 反应放出的氢气是多少? (2) 生铁样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数据式的综合计算题。突出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能力, 解题的突破口是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质量守恒, 则 (1) 氢气质量=97g-96.8g=0.2g
(2) 设生铁中铁的质量为x, 生成硫酸亚铁质量为y, 则
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预设与生成” 篇11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 教学课堂 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科学》第四册第二章的重点,实验多,易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是适宜用探究学习的内容,上好这一节课也为后面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奠定基础。新课学习时刚好有外校老师来听课,因此,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对化学反应的“量”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试图引领学生亲历定律的发现过程,从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可在新课的第一环节“设置问题”就出现了意外。
设置问题: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
学生回答是:(不容老师我等待期盼,便有半数同学回答)不会变化或相等。
听到这预料外的回答,我的心猛地一惊,原先预计的回答是“可能相等”、“可能不等”,这样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节课题,并演示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后了解到,前一天,课代表知道第二天有老师来听课,为使全班有更好的表现,布置了预习,好多同学早已把质量守恒定律背下来了,如此一来,我只能再创设问题情境便成了假戏真做了。
那你们想知道这“相等”的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吗?我们将沿着科学家所走过的研究路线通过自己亲自探究去得出“相等”的结论。探究演示:“蜡烛燃烧实验”“镁带燃烧实验”出现了天平不平衡。
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疑惑的神情。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理解探究是學习科学的主要方法,对探究的五个步骤也已经娴熟,可大部分的探究学生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的,至于为什么要进行探究,怎样进行探究,学生都很茫然,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探究的意识和目标,思维还是处于被动状态。
这类“突发性”事件是一种重要的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富有智慧的教师是营造动态生成课堂必备条件,当“意外之音”来临时,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学设计,而是要把握教材的关键和学生认知特点,抓住意外生成的资源,运用教学机智,灵活改变教学程序,另辟蹊径,催生更多的动态资源。如“应对策略”中的两个实验,原先的设计都是把实验前后质量不变的结果展示给学生的,但有了意外,就改变了实验中质量测量的内容,变成了反应前后“质量不等”的显示,创设与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通过思维碰撞,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迸发出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催生探究动机。
所以,课堂中的“教学意外”,对老师来说,是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们需要树立“意外”意识,在课堂中利用好“意外”这个资源,不仅能使一些尴尬的局面得以化险为夷,更能使课堂动态生成,使探究活动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编辑部海南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质量守恒实验 篇12
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个概念, 我们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 “参加化学反应”是指反应掉的那一部分质量, 不是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相加, 即所给的反应物不一定都参加了化学反应。 (2) “各物质”指的是所有物质, 尤其注意参加反应或反应生成的气体、沉淀不能忽略。 (3) “质量总和”是指质量全部相加, 但仅对质量求和, 不是体积、密度、分子个数等相加。 (4) 该定律仅针对化学变化成立, 物理变化不属于它的研究范围。 (5) 化学反应中, 各物质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 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就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
一切化学反应为什么呢?我们就应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分子分裂成原子, 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也可能直接结合成新物质) , 新分子再聚集成其他物质的过程。从微观上看, 在化学反应前后, 无论物质的分子发生怎样的变化,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每个原子的也质量不变。这就决定了宏观上元素的种类不变, 每种元素的质量也不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也就不难理解了。于是化学反应过程可归纳为“六个一定不变”, 即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每个原子的也质量不变, 宏观上的元素的种类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三个一定改变”, 即微观上原子的组合一定改变, 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宏观上的物质种类一定改变。“三个可能改变”, 即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物质的状态可能改变。
学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目的, 在于会全面、正确地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归纳一下,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现象。如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镁带燃烧后质量增重, 说明这些化学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又如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一定条件下, SO2和O2生成SO3,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8克CH4完全燃烧生成8克CO2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每种原子的质量不变, 来判断物质的组成。如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元素_________, 可能含有_________元素。又如将1.8g某可燃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 据此推断该可燃物一定由_________元素组成。再如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W,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 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X的值应为0 B.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物质W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D.物质W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三、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改变, 推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 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 (用R表示) ,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
A.C2H8N2 B.N2H4 C.CH4 D.C6H7N
又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将软锰矿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 与浓盐酸混合加热, 在世界上首次制得了氯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是 () 。
四、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例如:在反应中, 已知34克A与20克B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12克C,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6, 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又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 在反应中, B、A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
A.12 B.18 C.22 D.40
五、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某物质的质量。例如:已知反应若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 且生成C和D的质量之和为140克, 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 ( ) 克。又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6g加热至不再产生氧气为止, 冷却后称量得到11.2g固体物质。计算原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再如某同学发现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 咨询得知, 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钙 (CaO2) , 是为了解决鱼塘中氧气不足的问题。他回家后在资料查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为且CaO2与Na2O2的化学性质相似。 (1) 写出Ca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同学为了测定这种固体中CaO2的质量分数, 称取20g样品加入到足量的水中, 结果生成3.2 g O2 (假设样品中其他成分与水不反应) 。请你帮助该同学计算样品中CaO2的质量分数。
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元素的质量。例如目前, 市场上出现的木糖醇 (化学式为C5H12O5) 是一种新型的甜味剂, 若将一定量的木糖醇充分燃烧 (化学方程式为可生成CO2 132g, 那么, 该木糖醇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参考文献
[1]《中学教材全解》 (九年级化学) 薛金星总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材1+1》 (九年级化学) 黎启阳总主编,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质量守恒实验】推荐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06-18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10-20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11-29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论文10-07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08-27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活动方案设计11-03
能量守恒09-04
守恒理论09-07
电荷守恒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