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上屋抽梯

2024-07-18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上屋抽梯(精选3篇)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上屋抽梯 篇1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的通俗意思上是指露出破绽或故意引诱让对手看到有利可图,然后利用这个诱饵让对手陷入困境,从而让他损失更大,达到消弱对手或从中获利的目的。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生意场上屡屡失意,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但是却与收获不成正比。在屡屡碰壁之后他向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请教经验。成功商人微微一笑,时值盛夏,商人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西瓜,切成大、中、小三块,并用西瓜比喻市场上的利益,让这个年轻人先选择,年轻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大的那块,可是商人却选择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吃完了,然后不客气地拿起中等的那一块,可是年轻人吃完大块之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商人吃掉第二块西瓜。商人吃完之后,问年轻人明白了么?年轻人恍然大悟,回去之后让利给顾客让小利给对手,终于事业有成。

这个故事讲得就是上屋抽梯的例子,商人先让出利给年轻人,自己表面上不占便宜,但是当他吃完小块之后,再加上中块明显比大块多,这就是让微利,从而达到收更多利益的目的。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疯抢浪潮,相信大家印象深刻。淘宝公司在凌晨前十分钟,达到了交易额过百亿的大关,创世界记录。为了抢到所谓的物美价廉,有消费者在电脑前呆了一天,是什么让消费者如此疯狂?是所谓的让利,什么品牌二折起,什么九块九包邮等等各种促销大放光彩。在双十一那天我在七匹狼专卖店买了一身保暖内衣,店家赠送20元的优惠券,20元的优惠券对我来说很有诱惑力,我又看到了七匹狼的袜子很好,很想把这20元的优惠券用掉,因为有时间限制适用期只有一个月。可是我仔细一想,最终理想的选择了离开,因为我压根不缺袜子啊。

上屋抽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第一战,为我们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结合孙子兵法军形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一下国共双方的表现。当时林彪在围点打援,即围长春,另外用八个纵队等待廖耀湘沈阳的援军,这一点应该叫做以逸待劳,在兵法上没有错。然而对于整个东北战场来说,最关键的地方当然是在锦州,谁占有了锦州,谁就遏制住了东北的咽喉,无论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了锦州,就在东北首先是立于不败之地了。据说何应钦曾专门拜访过战犯冈村宁次,而冈村宁次也建议何应钦把主力收缩到锦州是最佳解法。同时,在沈阳的卫立煌并没有上林彪的当,而是坚守不出,但是他却没有接受冈村宁次的建议,利用这段时间把部队收缩回锦州。而在党中央的毛主席利用其敏锐的战略眼光,也看到了锦州的重要性,命令林彪部冒险攻锦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整个东北战局。林彪作为东北的总指挥当然要为自身的部队考虑,深知兵法的林彪分析了敌我双方的部署和自身的情况起初是对打锦州是有顾虑的,一是我们的重型武器燃料不足,二是担心国民党华北傅作义部和沈阳的卫立煌部。林彪自己是长胜将军对于没有把握的战斗当然是犹豫不定,这也符合人的一般性格和兵法的要求。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控制东北,就必须拿下锦州。所以党中央,中央军委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和犯了兵家大忌的。但是也许是天命使然,在对锦州的攻坚战役中,傅作义和卫立煌没有一个积极增援的。这也为我们拿下锦州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对整个东北战局和解放战争增加了推力。综上,林彪在攻打锦州的过程中,没有必胜把握,犹豫不定,这是很正常的,是符合战争规律的。中央从全东北,乃至整个全国战略的角度上考虑,让林彪硬打锦州,的确是一步险棋。锦州战役实际上是利用了林彪部有可能全军覆没的条件,获得了打开东北大门,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之门的钥匙。在这里,我也不得不佩服,老一辈革命家的气魄了,这应该也算是对兵法的活学活用吧。

总结:上屋抽梯利用人的正常心理--贪功近利,诱导其失去判断力,从而达到目的。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业论文 篇2

敌志乱萃①,不虞③,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

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

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毛泽东在游击战战术指导上曾说过,“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避敌之锐气,击其惰性。在声东击西中彰显虚虚实实的妙处。所谓兵者,诡道也。在看中国共产党的军史时,才真正领略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从四渡赤水,到飞夺泸定桥,还有在西北大战中夺取军事重镇蟠龙镇,无一不是声东击西战术的应用。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而在敌群密集的战场上,要想在敌军的狭缝中集中优势兵力,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调虎离山,声东击西被大量的得到了应用。

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统筹帷幄中,三十六计轮番上阵或计计相连,尽显了兵法的艺术魅力,而在三十六计中声东击西的精髓颇见虚实的本质,在历代战争中成为军事家的宠儿。声东击西的策略的应用,往往不是孤立的应用,而三十六计所表述的思想内涵又岂是三十六条那么多,又岂是三十六条那么少?从高度总结的角度来看,三十六计仅仅是孙子兵法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而从多角度价值去分析,三十六计给人的启发又是无穷无尽的,怎只三十六条而已?譬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混水摸鱼,暗渡陈仓和调虎离山等所反映的都是虚实的指导思想,而在古时的战争中,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又往往和其他的战术相辅相成,显示强大的生命力。试想勾践灭吴,卧薪尝胆,送吴王美女西施,施展美人计,让吴王沉浸在美色之中,明示自己的弱小,而自己却重视生产,整顿军队,最终雪耻,这正是声东击西和美人计的完美结合使用。再如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章邯误以为汉军将从古栈道出兵,从而使章邯做出了调离陈仓重兵的错误决定,却不料汉军从小小的陈仓蜂拥而出,打得楚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往往是以少胜多,以小的代价获取胜利的良机,而声东击西的策略的运用则使之成为可能。

古人按语说: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

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汉书四十《周勃传》附)。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

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毯,将自取败亡,险策也。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用声东击西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 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

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西南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

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

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可见,声东击西之计宛如是两军军事首脑的一场生死博弈,使敌方的军事指挥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才是声东击西的目的所在,消灭敌军于不明不白之中。当然,从上面的按语中可看出,对于不同的敌人,其声东击西的效用是不同的,对于像周亚夫一样精明的将领,声东击西反而成了自陷己计的梦魇,但是巧用计,一反常态仍可成功,例如解放上海的时候,解放军就一反常规,不打弱而击强,使实力偏弱的军团不敢前来支援,成功歼灭了上海外围的守军。再例如,毛泽东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将敌军弄得晕头转向,成功的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走向了主动的长征之路。

在回顾着波澜起伏的历史时,在走过鲜血未干,血腥正浓的古战场时,我们在赞扬战争是一件艺术的同时,也期盼着这件艺术品不要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时代,在未来再一次上演。让兵法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彰显其多姿的一面,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观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有感 篇3

材093班吕先松099024261

原文:阴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白话文:如果以为已经防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扶着不可告人的机密。

其来源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为什么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的第一计呢?

瞒天过海,仔细揣摩下,一切计谋的根本皆为“瞒”字,也就是经济学里讲的,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这就是赵本山的“忽悠”吧。

这一计应该万法之根本,正如智慧书里有句名言:做蠢事不蠢,蠢的是不知道隐藏。与之对应的是,“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走为上。

避开问题远远比解决问题要容易,所以三十六计的最高境界,是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而精髓就是:从瞒开始,因此作为第一计,是理应的。

瞒天过海可以这样来解释: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麻痹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里.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奇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在商战中,巧用此计获胜者,也不乏其人.

“瞒天过海”——用于经营赚钱,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将你赚钱的企图隐藏在明显的事物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一般人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不会怀疑,此计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一错觉,来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

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

上一篇:顺天应时图书营销事半功倍下一篇:超长邮箱励志个性签名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