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2024-10-05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精选9篇)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篇1

ICS 67.250 X 08

NY NY/T 658—2015

代替 NY/T 65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Green food—Guideline on packaging

(报批稿)

XXXXXX发布 2015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NY/T 658—XXXX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NY/T 658-2002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本标准与NY/T 658-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范围的表述;

——增加了术语的引导语中引用标准GB/T23156,删除了原4个术语;

——增加了“绿色食品包装”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原第4章要求的内容,修改为“4.基本要求”、“5.安全卫生要求”、“6.生产要求” 和“7.环保要求”;

——删除了原第5章包装尺寸;

——删除了原第6章抽样; ——删除了原第7章试验方法;

——修改了原第8章标志与标签中的部分内容;

——修改了原第9章贮存与运输中的部分内容; ——删除了原附录A。

本标准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江苏彩华包装集团公司、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傲绿农副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国家果类及农副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勇、牛淑梅、高学文、张卫红、陈倩、华泽田、唐伟、景君、郭丽敏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NY/T658-2002。

NY/T 658—XXXX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包装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安全卫生要求、生产要求、环保要求、标志与标签要求和标识、包装、贮存与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包装的生产与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GB 14147 陶瓷包装容器铅、镉溶出允许极限

GB/T 16716.1 包装与包装废弃物第1部分:处理和利用通则 GB/T 18455 包装回收标志

GB 19778 包装玻璃容器 铅、镉、砷、锑溶出允许限量 GB/T 23156包装 包装与环境术语

GB 23350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

GB/T 23887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生产企业通用良好操作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2315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绿色食品包装 package for green food 是指包裹、盛装绿色食品的各种包装材料、容器及其辅助物的总称。4 基本要求 XX/T XXXXX—XXXX 4.1 应根据不同绿色食品的类型、性质、形态和质量特性等,选用符合本标准规定的的包装材料并使用合理的包装形式来保证绿色食品的品质,同时利于绿色食品的运输、贮存,并保障物流过程中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4.2 需要进行密闭包装的应包装严密,无渗漏;要求商业无菌的罐头食品,空罐应达到减压或加压试漏检验要求,实罐卷边封口质量和焊缝质量完好,无泄漏。

4.3 包装的使用应实行减量化,包装的体积和重量应限制在最低水平,包装的设计、材料的选用及用量应符合GB 23350的规定。

4.4 宜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利用或生物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容器及其辅助物,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GB/T 16716.1的规定。5 安全卫生要求

5.1 绿色食品的包装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的规定。5.2 不应使用含有邻苯二甲酸酯、丙烯腈和双酚A类物质的包装材料。

5.3 绿色食品的包装上印刷的油墨或贴标签的粘合剂不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且不应直接接触 绿色食品。

5.4 纸类包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纸包装材料或容器不应添加增白剂,其他指标应符合GB 11680的规定;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纸包装材料不应使用废旧回收纸材;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纸包装容器内表面不应有印刷,不应涂非食品级蜡、胶、油、漆等。5.5 塑料类包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塑料包装材料和制品不应使用回收再用料;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塑料包装材料和制品应使用无色的材料; ——酒精度含量超过20%的酒类不应使用塑料类包装容器; ——不应使用聚氯乙烯塑料。

5.6 金属类包装不应使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密封材料和内涂料。5.7 玻璃类包装的卫生性能应符合GB19778的规定。5.8 陶瓷包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卫生性能应符合 GB14147的规定。

——醋类、果汁类的酸性食品不宜使用陶瓷类包装。6 生产要求

NY/T 658—XXXX 包装材料、容器及其辅助物的生产过程控制应符合GB/T23887的规定。7 环保要求

7.1 绿色食品包装中四种重金属(铅、镉、汞、六价铬)和其他危险性物质含量应符合GB/T 16716.1的规定。相应产品标准有规定的,应符合其规定。

7.2 在保护内装物完好无损的前提下,宜采用单一材质的材料、易分开的复合材料、方便回收或可生物降解材料。

7.3 不应使用含氟氯烃(CFS)的发泡聚苯乙烯(EPS)、聚氨酯(PUR)等产品作为包装物。8 标志与标签要求

8.1 绿色食品包装上应印有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其印刷图案与文字内容应符合《中国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手册》的规定。

8.2 绿色食品标签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等对标签的规定。

8.3 绿色食品包装上应有包装回收标志,包装回收标志应符合GB/T18455的规定。9 标识、包装、贮存与运输要求 9.1 标识

包装制品出厂时应提供充分的产品信息,包括标签、说明书等标识内容和产品合格证明等。外包装应有明显的标识,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包装还应注明“食品接触用”、“食品包装用”或类似用语。9.2 包装

绿色食品包装在使用前应有良好的包装保护,以确保包装材料或容器在使用前的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不被污染。9.3 贮存与运输

9.3.1 绿色食品包装的贮存环境应洁净卫生,应根据包装材料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贮存技术和方法。9.3.2 绿色食品包装不应与有毒有害、易污染环境等物质一起运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篇2

正是中国近代留学生群体的不懈努力,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中国近代科学文化,他们在中国近代科学社团文化、科学期刊文化、科研机构文化和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经过西方文化洗礼而拥有共同范式的中国近代科技留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科学共同体,充分展示了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家角色的地位与作用,他们通过各种科学技术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形成与近代中国社会其他部分的协调发展关系,并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一)留学生是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建设有百年的历史,而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建设开始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历史不过50年,而在20世纪前半叶的这50年中,充当中国近代科学家社会角色主体的是1891~1920年间出生的两代留学生,他们也是中国最早的两代科学家,其中又以东南沿海各省出生的留学生居多,江苏、浙江和广东位居三甲,他们在国内主要是在国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完成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留学生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40年代出国深造,其中到美国求学者高居榜首。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留学生约半数获得博士学位,而1946~1956年是回国人数最多的10年,回国后大多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学术性较强的部门工作。

(二)留学生创建中国近代科学社团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体制化始于留学生在海外创建的科学社团,而随着留学生群体的回国,他们把科学社团带回了中国并创建新的科学社团,开始在中国传播科学文化。中国20世纪的几乎所有科学社团都是由中国近代留学生创建并担任会长、理事长、书记等要职,影响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政方针。中国近代几乎所有科学技术类主流学术刊物都由留学生创办。

(三)留学生开创中国近代科学技术高等教育

中国近代留学生开创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高等教育的局面,建立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发展中国科学文化可持续性的有生力量。除教会大学之外,中国近代高校的理工科院系几乎都是由留学生创建;留学生广泛地在中国近代高校开展科学教育,这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步的特质和传播科学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中国近代留学生主导了大学科学技术课程体系的形成和教科书的编写;他们担当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高等教育的主要管理职能,上至国家层面的行政长官,下至大学校长、院长、系主任;由于留学生的使然,中国近代高校师资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由中国近代留学生领导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近代名校完全可以与当时欧美的二流大学相媲美。

(四)留学生创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研究体制

中国近代留学生创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研究体制,它意味着近代中国社会对科学家共同体及其活动和价值的正式承认,科学文化建设具有了国家体制的保证。首先,他们建立起国立性质的科研机构,构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建制,代表着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导方向和最高水平,如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都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其次,他们开创了建立中国近代高校科研体制的先河,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们早期建立的科研机构多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性研究机构。再次,他们开创了设立民营企业科研组织的先河,充当着中国近代“工业实验室”的角色,既有面向企业生产问题的研究,也有非常基础性质的科学问题研究。

(五)留学生推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步伐

中国近代留学生通过科学技术体制建设,把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传播和扩散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与角落,把中国近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步伐:农业科技促使传统农业的转型;医学改进了传统医疗观念;化工技术给民族工业起飞插上了金翅膀;军事技术仿佛给孱弱的中华肌体注入了强心剂;科学文化的普及促使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和民众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事实上,中国近代留学生还把触角伸向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政界,如北洋政府先后更换了32届内阁,历任内阁阁员中有51.37%的人为海归出身;1948年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传》中收录了198名国民党党政军要人,有留学经历的占了44.4%;[1]中共1921年的成立大会12位代表,2/3是归国留学生。[2]

二留学生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留学生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这个命题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国近代留学生继续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学文化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二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在新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一)中国近代留学生是新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核心领导

1949年新中国成立,科学技术事业基本是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而各种科学技术体制的核心领导依然是由中国近代留学生来担当。新中国科学技术体制建设对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依赖,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这从中国近代科技留学生普遍到耄耋之年才从一线岗位退休就可窥管见豹。

中国近代留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在科学技术价值观层面的贡献,从各种角度宣扬科学技术的普世价值;同时,中国近代留学生在科学技术器物层面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所显示出来的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不仅使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构成中国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且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大行其道,外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准则。

(二)中国现代留学生是新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与西方的学术交流基本中断,而在此期间,主要是中国近代留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支撑着国家支离破碎的科学文化事业。十年“文革”结束,中国迅速恢复了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工作,过去30多年到海外留学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以往所有的留学生人数:1872~1978年百余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3万,而1978~2011年间,中国共送出了224.51万留学生。[3]

同时,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服务的优惠政策,使得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近几年从2009年海归人数突破10万人,2010年达到13.48万人,2011年18.62万人,创历史新高,他们回国后充实到了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正是这一批新的中国现代留学生迅速接过了中国近代留学生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大旗,更加集中精力在器物、体制、价值等层面全面推进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批中国现代留学生的回归,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科学技术事业就难以取得目前的辉煌成就,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也难以达到今天能够与西方发达国家充分交流的高度。

三留学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留学生角度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考察,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而且对于中国当代和未来科学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留学活动依然是中国未来科学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然而,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出于传统发展阶段、依附发展阶段还是内源发展阶段仍有争论。在新中国前3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中,中国曾把自己长期摆在“内源发展”阶段的位置上,导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决策的失误,科学文化建设走向了封闭甚至倒退。客观地说,中国的科学技术体制建设还很不完善,中国科学技术内部自我创新的能力不足,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就是实现中国科学技术由依附发展阶段向内源发展阶段的过渡和转型,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其中新生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唯有他们的参加,才能加快和完成这次转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派出和引进海外留学生依然是中国当代和未来科学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这种战略选择不是一时之举,而应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长期的持续战略选择。如果说中国近代留学生当初是带着“拯救中国”的使命回国服务,那么中国当代留学生就是带着“创业中国”的使命回国服务。

(二)多元化发展是中国未来科学文化建设的优化途径

近代留学生参与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科学文化建设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既表现在社团组织、教育体制和研究机构等多种形式上,也表现在各种形式内部也呈现多元化态势,而科学技术价值观的表述也各具特色。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是未来中国科学文化与时俱进的优选道路。

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无论是在科学社团和科学教育方面,还是在科研机构方面,都应该加大和加强民间、民营和地方的范围与力量,放松政策要求,充分调动民间与地方办社团、办教育和搞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放宽对科学社团、科学教育和科研机构的集中控制与管理,给予科学社团更多的社会职能和学术职能,给予民营和地方高校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和自我生存责任,有效地引进国外教育资源,鼓励更多的“工业实验室”的建立与发展,让科学技术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让科学技术体制得到合理的优化,让科学技术活动获得有序、高效的运行,从而在多元性的科学文化引领下,实现极大地提高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其中,积极的海外留学生派遣和引进政策的实施才能保证中国科技体制文化建设的多元化与先进性。

(三)规范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从科学文化的本质属性来看,科学技术体制的规范化建设是第一性的,本土化建设是第二性的,本土化建设是为规范化建设服务的。比如创设科学技术的中文语言体系一直伴随着中国近代的整个科学文化建设进程,任何科学技术术语的中文表达都带有中国本土语言的色彩,科学技术术语的中文表达必然与西文表达存在差异[4],中国近代留学生们的努力工作是尽可能缩小这种差异,但终究差异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本土化的痕迹依然体现。

我们既要反对中国科学文化的虚无主义,也要反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全盘西化,但更要防止过分强调中国科学文化的本土化建设而违背中国科学文化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避免民族主义主导下的科学文化的本土化倾向。

摘要:中国近代留学生作为中国近代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体系;中国近代留学生群体继续引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造就的新一代海归留学生把中国现代科学文化事业提升到世界文化发展的平台;留学生群体对于中国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仍将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留学活动依然是中国未来科学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留学生,中国,科学文化

参考文献

[1]傅润华.中国当代名人传[M].台北:世界文化服务社,1948.

[2]李梁,董书华.瞩目第十代“海归”官员[N].南方周末,2005-04-14.

[3]中国成世界上最大留学生生源国?90%以上属自费[EB/OL].[2012-10-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0917/c1001-19027586.html.人民网.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篇3

中国老人传播研究失衡的现状

(一)研究主体失衡

第一,发文作者失衡。从图l可以看出,中国老人传播研究者多数是媒体从业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和老人传播实际结合紧密,其文章中不乏深度剖析老人传播现象的好文章。但大多数还只是简单的经验总结,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理论深度。这样的文章达59篇,占64.8%。而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理论分析文章比较少,明确标明研究者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章在老人传播研究文章中只有17篇,只占整个老人传播研究文章的18.7%左右。

第二,发文期刊分布失衡。从图2发文期刊分布可见,发表相关文章数排在前5位的刊物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电视》《电视研究》《新闻实践》《新闻界》等,文章数合计64篇,占总篇数的70.3%。其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文最多,达36篇,占全部收录文章的39.6%。相关文献多发表在广播电视类专业刊物上,发文期刊分布不均衡。

(二)研究内容失衡

第一,老人传播实务研究多,理论研究少,缺乏深度。所选91篇研究文献中,有明确媒介形态研究取向的论文有75篇,占文献总数的80.3%。主要还是针对具体媒介的传播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理研究性论文还较缺乏。

第二,研究老年媒体中的老人传播现象多,公共媒体中的老人传播现象少。陈勃认为大众传媒的老年形象呈现会影响到大众的老年观、老年人对自身的态度以及非老年人对老年群体的态度。…其结果是“当我们‘净化’了老年群体生活的空间,淡化和弱化了他们和中年、青年、少年儿童的种种联系和互补、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也就减弱了老年电视节目的表现空间,从而使老年电视节目变成了清一色的白发世界,进而也使我们的电视节目丢掉了丰富和多彩。”

第三,传统媒体老人传播的关注度高于新媒体。所涉及文献中明确讨论广播电视类文章合计39篇,占43.2%。老年报刊类文章总计17篇。占18.7%,两者合计56篇,占61.5%,但专门研究老年网络新媒体的文章只有3篇。老年网络新媒体的文章是洪波分析付费老年数字电视,认为“从长远来看,随着顾客规模的增大和竞争的加剧,宜采用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以增强频道的竞争能力和满足不同的老年用户的需求”。高风颂认为,网上办“报”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弥补老年报印刷版在时效性、信息检索系统、交互性等方面的不足。陈刚分析认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对老年受众的分化力不强,认为开办老年卫视频道可行。这样,新兴媒体的发展缺乏前瞻性理论支持和引导,发展后劲不足,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四,国内老人传播经验总结多,借鉴他国或地区经验的研究少。初步统计,涉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章只有5篇,如王积龙将中美两国老人传播比较,认为中国老人报刊落后的原因在于部门办报、远离老人事业的社会实践、出版发行形式单一、收人渠道单一等。蔡清辉认为中国老年报刊开拓海外市场的优势在于海外华人老人群体数量庞大,“寻根”意识浓,但难点是海外华人老人群体居住分散,发行渠道不畅,多元文化交叉,经营难度大。吴定勇、王积龙分析美国媒体老人形象比例缺位,存在着传播歧视。…台湾政治大学的蔡琰、臧国仁两位老师以台湾“老人传播研究群”为例,讨论老人传播研究与生命传播、时间与老人传播研究、情感与老人传播研究、叙事与老人传播研究等。吕琳通过中外老年广播电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老年广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边缘化、同质化、缺乏创新性。并结合美日广电实际经验,提出三点启示:专业化、大板块式的节目架构、全方位的播出时间。除此以外,就是在国内老人传播经验总结文章,视野显得狭小。

(三)研究方法失衡

第一,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远离第一手资料。初步统计,所选91篇论文中只有两篇采用实证研究。其中,曹晚红以CSM的收视数据和南昌大学社会学系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认为老年观众收视规律较为稳定,他们全天收视都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他们首选的电视节目是新闻,以获取新闻信息,其次是影视剧、戏曲曲艺、身体保健及综艺晚会等娱乐功能。陈勃调查认为,“大部分老年人打发闲暇时光的主要方式是传媒接触,而电视接触又更为普遍与长久”。类似的实证研究对于实务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类似文章数量太少。

第二,借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多,学科交叉研究少,创新度不够。所选91篇论文中只有4篇从新闻传播学以外的学科切入,分别是李福成从老年节目的伦理学思考,认为老人传播者要摆正老年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对人的低层次需要,应给予满足而不应该压抑。陈默关注老年新闻的文化判断,要求谈话类节目通过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的方式,把视点聚焦在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关注着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况。高幸将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与采访技巧相结合,认为老年人“渴望尊重、渴望交流、默守成规、争强好胜等”,在采访中要认真研究老年心理,掌握具体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采访技巧和方法。魏漫伦从听众来信角度讨论听众的收听心理给节目制作的启示,分析听众的选择心理和逆反心理,更好地赢得听众。

二中国老人传播研究失衡原因分析

第一,老人传播实践的弱势降低了研究者的关注度。王积龙认为,中国老人报刊因部门办报的体制而外无压力内无活力,因远离老人事业的社会实践而在内容上缺乏吸引力,因出版发行形式单一而限制流通范围,因收入渠道单一而限制发展规模。…’老人传播的实务发展缓慢,列举一些数据可见一斑。2008年中国综合报纸809种,专业报纸1129种,期刊9468种,广播与电视台2587座,网络媒体更是迅猛发展。但其中老人报纸只有28种,发行量为600万份;老年杂志只有23种,发行量有400万份以上,其他不以老年报刊为主要标识的老年刊物读者量近300万,老年类报刊的读者最大人群量不超过1500万。2005年全国老人报纸的广告只有1亿人民币,不到全国报纸的I/256;全国老年期刊同年发行收入为1.26亿人民币,

广告收入仅为1800万元,其他活动经营收入为500万元;总共收入为1.5亿人民币,更多的是靠行政事业拨款。中国老年媒介及广告商品消费能力不强,导致相关媒介及研究者热度不高,老人传播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从图3发文年度分布可以看出,发文数量集中在2000—2002年,这3年期间发文总数达31篇,占文献总量的30.07%。其中2002年发文最多,有18篇。2003年以后发文量起伏不定,但总体单年发文量多于2000年前。2000年后,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相关研究论文开始增多。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群体的整体经济状况也开始趋于好转,媒介消费能力及广告商品消费能力都逐步增强,老人传播的受众资源也开始引起业界和学界的重视。

第二,老年受众接受习惯带来老人传播研究对象的媒介偏向。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最多的闲暇活动是看电视,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为70%以上。其次是收听广播,城市为近50%,农村为40%以上。中国老年受众受教育程度及媒介接受能力偏低,多数集中在广播电视,却较少接触报刊及网络。受众的接受媒介偏向也导致研究的倾向性,研究老人电视的文章明显多于研究其他媒体的文章。

第三,研究者的成见导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失衡。学界研究更多集中在常变常新的新媒体及其他受众群关注度高的媒介研究领域,而一般认为老人传播研究空间不大,导致学界对老人传播研究的热度不足。研究视野仅限于专业老年媒介中的老人传播现象研究,公共媒体老人传播现象研究少。同时,传统媒体研究比较多,新媒体研究相对匮乏。新兴媒体的发展缺乏前瞻性理论支持和引导。同时,学界对于老人传播研究的忽视影响研究方法的失衡。老人传播研究主体集中在媒介从业者,决定了感想性文章比较多。定量研究操作复杂,也就常被忽视了,定量研究比较少。

三中国老人传播研究未来路径的讨论

首先,拓展研究视角,多学科交叉促进老人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老人传播研究视角可以拓展到公共媒体中的老人传播现象,“我们不仅应以老年人的视角去关照社会,同样也应以社会的不同视角去关照老人"[231。媒介经营可以专注报刊和广播电视,但不应忽视网络新媒体。随着老年受众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新媒体,忽视他们就等于忽视老年网络新媒体的商机,同时也是对老年受众媒介近用权的不尊重。还可以多学科取向拓展老人传播研究领域。如从伦理学视角探讨老人传播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思考老年受众接受不同媒介内容的心理趋向,也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如根据社会分层理论研究老人传播受众的细分等。这些视角都值得深入研究,推动老人传播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其次,聚焦“为老事业”研究是推动老人传播发展的不竭源泉。由于养老机制不健全,很多老人把钱积攒下来,作为医疗保健支出,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商品市场的发展,并进一步限制了老人传播的发展壮大。这样追根溯源,养老制度和“为老事业”与老人传播关系紧密,从源头制约老人传播的健康发展,理应成为老人传播研究的起点和重点。老人需要医疗保健,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老人在基本生理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同样需要诸如旅游、休闲类的时尚生活,而不应该是清一色的“革命家史”。

第三,研究视野的转向,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老人传播研究不应闭门造车,英美国家、中国台湾地区有关老人传播研究比较成熟,值得借鉴研究。美国《AARP》杂志的成功模式需要分析借鉴,日本、荷兰老龄化程度比较高,也有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老人传播还需要依靠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台湾政治大学的臧国仁、蔡琰老师研究与老人相关的沟通问题(包括老年歧视与隔代沟通),讨论传播媒体所再现的老人形象(健康老人与弃养老人等),重视包括家庭在内之老人人际沟通方式(与祖父母的沟通)。类似的理论研究值得借鉴,以推动本土老人传播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中国老人传播还很不发达,但在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环境下,具有发展潜力和紧迫性。中国老人传播研究失衡原因是多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以上分析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借鉴意义。更期盼更多研究学者深入研究相关理论,为中国老人传播提供更多理论支持,推动老人传播实践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J].甘肃社会科学,2006(6).

[2][23]再军.老年电视节目的表现视角与生长空间——兼议对象性节目的奉体性[J].当代电视,2002(6).

[3]洪波.谈付费数字电视老年市场的启动[J].电视研究,2005(10).

[4]高风颂.未雨绸缪联手上网荟集精品笑迎老年——试论创办全国电子“老年报”[J].新闻界,2000(5),

[5]陈刚.开办老年卫视频道的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

[6][17][19][21]王积龙.中美老人报刊经营模式差异之比较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8(3).

[7]蔡清辉.老年报刊如何开拓海外市场[J].中国报业,2008(8).

[8]吴定勇,王积龙.浅析美国媒体老人形象问题[J].国际新闻界,2007(4).

[9][24]蔡琰,臧国仁.老人传播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以“老人传播研究群”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10]吕琳.中外老年广播现状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8).

[11]曹晚红.老年人的收视行为特征与老年节目受众定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

[12]陈勃.从老年栏目到老年频道——基于老年人电视接触调查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3(10).

[13]李福成.老年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3).

[14]陈默.老年人生的歌者——《相约夕阳红》的文化判断[J].当代电视,2002(9).

[15]高幸.老年心理特征及采访技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3).

[16]魏漫伦.从听众来信谈老年节目的制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3).

[18]改革开放30年新闻事业发展说明了什么?[EB/OL].news,xl‘nhuaneLcom/zgix/2009—0I/02/content_10586154.htm.

[20]王平君.老年报刊的市场化博弈[J].传媒,2006(6).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篇4

【海外留学生招聘】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报告 拷问出国留

学的意义?

花那么多钱出国读大学,回来的薪资却和国内大学本科生差不多,出国读大学有用吗? 因此,建议同学们出国留学前认真地考虑一下:能否进入比国内还要好的大学?能否学到称心如意的专业?对就业是否帮助?难道出国留学只是为了学好一门语言和学会独立了?

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四百万人次。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2015,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8.38万人,当中自费留学43.16万人,海归人数达38.24万。

对随机抽取的30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了错。

45%的海归工作职业与在国外所学专业完全无关。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海归内心渴求的收入与无法满意的现实收入之间往往产生落差,主要缘于留学是一项高投资。

咱们来算一笔账:以留学美国为例,平均学费为2.5万/年、生活在二线城市膳食和住宿1.2万/年、交通费0.06万/年、书本和必需品0.08万/年、其他花费0.1万/年。

注意,这些费用是用美元标注的,如果折合人民币,一年的花销至少要在25万元左右。这样本科4年留学,不准备好100万人民币是绝对不敢出去的。

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元,67.2%起薪不足6万元。

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回国后找工作并不容易,想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和科研机构的难度越来越大。

要想收回留学成本平均至少要7年。

调查显示,大部分海归是平均年收入为8.3万元的普通白领;少部分人成功考取大企业,平均年收入为14.6万元。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进入知名企业或机构担任主管、经理级别的重要职位,平均年收入可达22.3万元。

年收入高达45万元以上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一份调查显示,在他们调查的23000人中,过半的留学生考虑过留学回报问题,其中,有20.1%的受访者认为需要5年-10年才有可能收回留学成本。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77.5%的海归表示薪资水平比预想的低; 海归光环褪去 优势在何处? 海归的需求正在回归理性。

相应地,国内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91.8%的中国海归认为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传统发达国家对海外人才的需求在降低。而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就业环境稳定,创业空间广阔。

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在上海就业,8.7%在广东就业,再加上江苏、浙江和山东,这六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除海外高管,部分留学生也因国外就业困难,纷纷直接回国工作。而且不少留学生开始接受低薪资的职位。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篇5

作者:

我目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本科。因日本大学比较强调学生的社会实习,因此,除了课余时间打工锻炼、赚取学费外,趁今年暑期回国,我联系了我国银行业巨头,曾获“中国最佳银行”称号、在海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银行在华南某地的一家支行作为期四十天的实习。

(文秘范文整理)

在去中国银行实习之前,银行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储蓄所,外加如贷款、汇款等几个一知半解的业务名词。然而来到银行一看,才明白银行的业务覆盖面十分庞大,业务分类细致入微,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作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中国银行的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领域,旗下还有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险等控股金融机构。在其主营的商业银行业务中,以服务对象,即客户身份归类,有个人金融服务、企业金融服务、资金及国际业务三类。而再往下细分,每一类客户服务,又按服务的内容进行分类。就拿企业金融服务来说,就分为存款业务,融资业务,国内支付结算,国际结算,基金业务,企业理财业务,金融机构服务,电子银行服务,资产处置,投资银行等。每项业务又再细分成多项子业务。如企业金融服务中的国际结算业务,其实就包含了进口汇利达,出口全益达,信用证业务,托收业务,汇款业务,保函业务,保理业务,国际结算融资业务,特殊贸易结算,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船情调查业务,资信调查业务,分行咨询电话,国际结算业务资费标准这十四项业务。第一次体验银行工作的我,在工作了整整三天之后,才在银行庞杂的业务地图中精确找到了自己实习所在的位置:我被所在的支行分配到了企业金融服务下面国际结算部学习外汇汇款业务。企业外汇汇款业务又被细分成贸易汇款,非贸易汇款,运费,预付货款等多宗汇款类别。整个汇款过程还需通过三道汇款程序,由前、中、后三张桌三位银行职员执行办理,一人受理,一人审核,一人正式授权。我就坐在受理的那张桌子旁边,跟着已做了两年受理工作的师兄实习。

实习之前,我就听说中国银行职员手脚伶俐,思维敏捷,业务能力强。入行一看,果然名不虚传。除了对所做业务理论知识体系的精深了解与熟练运用之外,他们对业务操作技能掌握的娴熟程度令我叹为观止。我师兄入行两年,是国际结算部里资历最浅的,但是他对所负责的企业汇款业务,早已是熟门熟路,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他能在十几秒之内,完成对客户交付的汇款材料的初审工作。在出现汇款材料不符汇款条例规定与要求的时候,能及时指正并提出解决办法。而当客户遇到疑问的时候,又能予以迅速准确的解答。因此,客户来银行办理汇款业务,只需极短暂候时间便得以受理。在这汇款操作环节上,师兄的操作水平也着实让我大开眼界。目前国际上银行的汇款业务,主要是通过环球银行电信协会swift(societyforworldwideinterbankfinancialtelecommunication)这一重要的国际金融通信网络系统进行操作的。过程主要是将汇款行与收款行的swift编码,收汇双方的个人资料,汇款金额及银行账户通过电脑输入该系统,而具体的汇款工作主要是以swift成员银行之间制定的各项协议为基础进行操作的。拿中国银行来说,当一位客户在中行的某家支行汇款到另一家银行的收款人账户时,该银行将直接从中行总行在其银行所开的账户中收取等额汇款,并转账至收款人在本行所开的账户之下。对汇款客户来说,到这一步汇款就算成功结束了。但要彻底完成这次汇款,则要等中行总行再向汇款支行所属分行,而该分行再向汇款支行提取等额汇款后才算圆满结束。我师兄所需要做的,就是将收汇双方的资料和银行的swift编码及账户号码输入电脑即可。与整个汇款的系统流程相比,这似乎很容易操作,然而要真正将这份简单的工作做好,做到精益求精、不出差错,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师兄在行里是个晚辈,却能够将几十家世界各大银行的swift编码和各种货币的编号烂熟于心,除非是鲜为人知的小银行,从来没见他翻过编码本。而对整个系统界面的熟悉程度更是令他在输入资料的时候根本不用抬头看电脑,而是凭着记忆与手法便能将光标移到各项输入栏中,并输入相应的资料,一次汇款输入只需几秒就可以完成。然而,最令人感到惊讶的还是他打计算器的速度。由于国际结算部时常要换算汇率,打计算器的速度将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中国银行要求每位国际结算部的职员都要能出色掌握这项技能,除了快,还要正确。银行为此还特意安排了每年一次的业务技能测试,以此来督促和保证职员的业务水平。计算器测试被分为平打、翻打、汇率换算等项目,以完成时间和正确率为标准评定级别。我见师兄打得快如机枪,以为他准是一级。没想到他才二级,说在部里算低的,高手遍地都是。除此之外,还听说有些做现金柜台业务的职员,数钱比点钞机还快,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实在令人感到望尘莫及。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他们也并非天才,他们的业务水平能够达到如此之高,除了主观上努力学习与长年累月熟能生巧之外,还有中国银行讲究高效精确的业务要求以及针对职员设立的各项业务监督与水平测试机制以保障高效运作的客观原因。因此,通过实习,我在对中行人业务能力感到钦佩和感叹之余,更深刻地认识到向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当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通过实习中的观察,我觉得从全面衡量和较高要求看,中行职员的工作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对待客户的服务态度上仍有很大改善潜力与提高空间。职员们在受理客户业务的时候,往往是一脸漠然,毫无表情。面对客户提出的种种问题,也只能作出标准答案式的机械回答。因此,如果说他们的业务操作水平是高超的,回答的问题是正确的,回答问题的态度则是缺乏温情的,影响了服务质量。这与我留学的日本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日本,像银行这样高层次的服务性行业,对职员的服务态度要求非常严格,除了微笑鞠躬等日常礼仪之外,所有职员一律要求对客户使用敬语,哪怕是客户问洗手间的方向,也要用敬语做出回答。从对客户的接待,业务的受理,到送别客户,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和要求。让客户从踏进银行的大门开始直到离开都能感受到贵宾式的接待。也许有些国人要说,点头哈腰是宾馆门前礼仪小姐这类低层次服务性行业人员做的事,堂堂一个银行白领,不需要讲那套繁文缛节。然而在日本,越是高层次的服务行业,对职员的服务态度要求越高,作为顶级服务性行业的银行则更要通过自身服务体现职员高素质。仅仅业务操作高水平毕竟是低标准的,服务水准的高低最终是以客户的整体感受来确定的,在满足客户业务需求的同时,必须满足其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这一点,日本等国外银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篇6

报告简介:

据教育部统计,2011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28万人,单位公派1.21万人,自费留学31.48万人。2011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8.62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93万人,单位公派0.77万人,自费留学16.92万人。2011与2010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加。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0万人,增长了19.32%;留学回国人数增加5.13万人,增长了38.08%。逐年增加的出国留学人数为我国留学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留学服务市场竞争分析及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12-2016)》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中国留学服务行业的概念,接着分析了中国留学服务行业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留学服务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留学服务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留学服务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目录

第一章 留学服务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留学服务产业阐述

一、留学服务意义涵盖

二、留学服务业务范围

第二节 留学中介概述

一、留学中介特点分析

二、中介成立条件

三、留学中介的协助义务

第三节 留学中介发展历程

一、机构萌芽诞生期

二、发展与混乱共存期

三、监管及自律并行期

四、竞争加剧品牌期

第二章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政策分析

一、留学国家政策动态分析

二、留学欧洲新政策分析

三、各国留学优势一览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市场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人口规模及结构分析

二、中国就业形势

三、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

四、教育环境分析

五、文化环境分析

第三章近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数据统计分析

第一节 中国出国留学生数据统计分析

一、中国留学生最喜欢的留学国家分布

二、中国留学生最喜欢的前十留学国家留学生数量统及增长情况

三、学生就业空间

四、年留学参考费用(包括学费和生活费)

五、中国出国留学生公派留学

1、公派留学规模

2、公派留学结构

六、中国出国留学生自费留学

1、自费留学规模

2、留学学历结构

第二节近十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

一、来华留学生国家分布

二、华留学生重点前五国家人数统计及增长情况

第四章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行业运行状况透析

第一节 中国留学服务行业60年回顾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运行动态分析

二、启德教育获“中国出国留学旗舰品牌”殊荣

三、合理配置“出国钱包”产品线火速升级

一、留学服务中心年会在京召开 强调加强海外引才

二、教育展北京站落幕 火爆现场尽显“留学热”

三、教育部公布留学中介机构名单13家资格已撤销

四、银行争夺留学金融市场 招行推留学服务套餐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产业现状综述

一、留学服务市场进入品牌时代

二、留学市场升温引投诉量同时上升

三、热门留学国费用调整美加下降澳洲上涨

四、留学服务呼唤品质升级

五、中国留学“低龄化”引发社会关注

第四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2011-2012年中国留学市场运行新格局探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服务机构市场概况

一、中国出国留学服务机构市场开放度提高

二、中国出国留学服务机构市场高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三、中国出国留学服务机构市场潜力巨大

四、出国留学服务机构产业政策不断完善

五、高中毕业生留学咨询量激增

六、留学担保金上调澳洲留学降温 英美国家成主流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重点市场透析

一、美国:录取要求可能提高

二、英国:留学生学费将有调整

三、加拿大:放宽留学生打工政策

四、澳大利亚:加大留学生奖学金投入

五、法国:签证审核重视语言能力

六、日本

1、日韩廉价留学走俏申城国际教育市场

2、多方因素推动日本留学升温

七、韩国留学新政策就业放宽 高校偏爱好学生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区域市场运行分析一、四川将推“阳光留学”计划小语种翻译人才需求旺

二、山西省“留学服务”中介服务行业任重道远

三、温州留学移民市场逆市飘红

四、湖北人力资源中心赴美留学直通车项目启动

五、西安留学服务机构推荐

六、上海

1、沪对留学人才吸引力逐年增强

2、上海13家留学服务机构获得资格认定书

七、出国服务机构重庆市民认可14家

第六章 2011-2012年中国留学市场规模状况统计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市场规模与方式分析

一、中国留学人数分析

二、中国留学规模分析

三、公派留学规模分析

四、自费留学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自费出国留学发展现状分析

一、自费出国留学主要特点分析

二、自费出国存在问题分析

三、影响留学市场因素分析

第七章 2011-2012年留学中介市场营运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中介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介品牌认知途径分析

二、消费者最关心收费问题

三、中介服务质量是关键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中介市场五大特点分析

一、留学市场集中化

二、中介机构品牌化

三、服务行为规范化

四、服务水平专业化

五、留学项目多样化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中介市场规范策略分析

第八章 2011-2012年中国留学中介服务市场细分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中介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一、中国留学中介服务市场规模分析

二、中国各省细分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生细分市场规模-按留学国家分析

一、留学美国中介服务市场规模

二、留学英国中介服务市场规模

三、留学加拿大中介服务市场规模

四、留学澳大利亚中介服务市场规模

五、留学韩国中介服务市场规模

六、留学日本中介服务市场规模

七、留学新西兰中介服务市场规模

第九章 2011-2012年中国留学中介服务市场消费需求调研分析

第一节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一、受访者年龄分布

二、学历分布

三、是否有留学打算

第二节 中国计划出国留学的受访者深度调研

一、留学国家选择占比

二、留学中介市场的看法

三、留学中介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留学生们对境外服务的需求

第十章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一、留学服务市场竞争升级

二、留学中介竞争聚焦服务质量

三、品牌竞争分析

四、企业文化竞争分析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机构竞争力策略分析

一、培育品牌战略

二、服务圈以及服务产品多元化战略

三、持续改进战略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留学服务竞争趋势分析

第十一章 2011-2012年中国留学服务行业领先企业运行分析

第一节 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北京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四节 北京紫铭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五节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六节 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七节 北京世纪伯乐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八节 北京五湖中视咨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九节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十节 北京工商达留学中介服务中心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发展战略分析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中国留学服务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2-2016年中国留学中介发展趋势分析

一、留学中介优胜劣汰加剧

二、中介开始分层次分段收费

三、未来中国留学中介服务市场前景探析

第二节 2012-2016年中国留学服务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一、规模预测分析

二、成本预测分析

三、技术发展预测分析

第十三章 2012-2016年中国留学服务行业投资前景预测

第一节 2012-2016年中国留学服务行业投资概况

一、留学服务产业投资影响因素

二、留学服务业投资价值分析

三、留学服务业投资政策解读

第二节 2012-2016年中国留学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留学服务区域投资潜力分析

二、留学服务投资吸引力分析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留学服务行业投资风险预警分析

一、宏观调控政策风险

二、市场竞争风险

三、市场运营机制风险

四、信誉风险

第四节 专家投资建议

清末民初中国学子留学日本始末 篇7

一、留日学习的背景

对清人的日本留学之举, 有日本人表示感叹佩服说, 昔日大国勇于放下身段、向史来膜拜中华的日本学习, 殊不知这种无奈之举却是对一年前甲午战争败北的刺痛反思。尽管1853年的日本黑船事件和1840年的鸦片战争, 让中日两国都见识和认可了西方诸国的现代化, 但清政府中不少人却认为留日远胜于去西洋诸国。张之洞《劝学篇》中提及, 中日两国相邻, 留学费用开支定要节省;中日文字相近便于理解;日本早于清几十年学习西学, 必是已删减繁冗、留下精华等等事项来看, 东瀛留学要远比西洋留学事半功倍。随后的几年中, 中国国内屡遭变故, 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前后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长驱直入, 迫使内外交困下的清政府出台一系列新政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力度派遣留学生。1903年, 曾任驻日公使的外交家杨枢在奏往朝廷的报告中提到, 中日均地处亚洲, 政体民情相似, 且日本的和魂洋才之道也同样宣扬忠君爱国、遵从孔孟, 符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清末新政方针, 他提出去东瀛留学要稳妥可靠些。

除中国方面的积极要求外, 日本方面的大力配合也不可忽视。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堪一击让日本人对华嗤之以鼻, 但几乎与此同时, 一部分政治家提出“清国保全论”论调, 认为在西洋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下, 中日两国必须在经济乃至教育文化等领域内联手合作, 其中包括积极地接纳清留日学生、对其进行现代化知识教育。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等人频频访华、与清政府高级官员会晤, 劝导其增派留日学生。1898年, 时任驻华公使的矢野文雄在递交清政府的文件中正式提案留学生派遣, 提及若清政府意向派遣留学生, 日本政府将提供费用接纳学生、实施教育。但此人在同年递与外务大臣的信函中, 却流露出接纳中国留学生的真正动机:“接受了我国感化熏陶的新人才将来散播于老牌强国内, 对于我国势力进入东亚大陆之长计, 将是有力助臂。”另外, 1902年, 最早接纳首次13名留日生的嘉纳治五郎在中国各地走访、逗留长达三个月之久, 就留学生派遣和教育问题与张之洞等政府要人商谈。

二、留日教育的评价

最初的留日学生并无特别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 1896年的初次13名留日学生在嘉纳治五郎的学塾中学习日语、化学、物理和数学等学科, 后有人分别升入职业学校乃至大学学习, 佼佼者唐宝颚和戢翼翚两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专业。随后几年中, 更多留日学生选择学习军事、师范、法政、实业等学科, 其中选择军事者占70%以上, 由此可见, 近代中华遭遇的列强蹂躏在中国有志之士胸中所形成的强烈创伤。另外, 由于新政推行、国内对新式人才的渴求也使得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实业振兴等专业受到青睐。

有日本历史研究者认为, 1903年之前的留日学生, 由于选派严谨, 成绩大都优秀, 这一时期亦可称为“优良少数者时期”。相比较于此, 1903年之后的留学生数量几乎呈倍数增长趋势, 在1905年达到最高峰至8000人 (一说达10000—20000人) 。这些留学生中除官费生之外, 还有相当多的自费生。专业选择上法政和师范占据上风, 这和新政措施在国内渗透密不可分, 特别是师范专业, 与国内的教育改革紧密相关, 希望归国后能够胜任新式学堂教职而学习师范的学生占62%以上。关于1903年之后的留日学生情况, 值得一提的有两点, 第一是女子学生的活跃。虽然人数只有男生的1%左右, 但却比男生更能感到脱离封建束缚后自由自在的责任与快乐, 她们通过举办杂志宣扬女性解放、积极参与反封建革命运动, 秋瑾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第二是留日学生政治热情的高涨。众所周知, 在几年后的辛亥革命中起领头军作用的始终是留日学生, 这恐怕是清政府决定派遣留日学生之初始料未及的吧。

反之, 留日学生的自然科学学习却远远逊色于欧美留学生。据统计, 1948年中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的中央研究院遴选出的81名院士中, 77名获得过海外大学博士或硕士称号, 其中仅美国留学生达49名之多, 欧洲留学生共计22名, 日本留学生仅有6名。且6人中4人分别为思想家、中国历史学者和古代语法研究者, 自然科学家只有两人, 一是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过博士称号的数学家苏步青, 另一是在北海道大学农学博士获得者罗宗洛。1905年前后虽然留日学生数量之众令人咂舌且不乏有作为者, 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除上述事例外, 1906年清政府对百余名归国留学生进行测试, 虽然其中留日学生比例最大, 但无一人成绩合格, 而前5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均为留美学生。

留日教育之所以效果不甚理想, 除因教授内容偏重普及知识而忽略专业培养外, 与留日教育的模式也有很大关联。当时日本为接纳华人留日学习, 1898—1907年间先后专门开设了12处特设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教学安排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速成科, 另一种是普通科、专业科或预备科。从学科安排上看, 两者倒无大别。但从学习年限上看, 前者的速成科实行短期速成教育, 学习年限数月至1年不等;后者则是长期正式教育, 学习年限至少是1年以上。据推断, 1903年后数量上越来越多的留日学生自身学习素质开始滑坡, 很多留日学生只是在日本学习中级 (相当于现今初中) 课程。1年、8个月、半年的速成科所教授内容只是附带了中文翻译的学科大要, 有的留学生甚至连日语都听不懂, 经过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十天的培训就拿到了毕业证。当然, 速成科火热的背景除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急于求成外, 与日本方面大力宣传速成教育也有关。从人数比例上看, 速成科规模要远大于普通科。1902—1906年, 弘文学院同时开设有1年制的速成科和3年制的普通科, 但前者人数比例高达93.4%, 后者仅占6.6%。1907年清朝学部的奏章中也提及说, 当时留日学生中, 学习速成科的占60%, 学习普通科的占30%, 除5%—6%人中途退学无所收获外, 升入高等学校或高等专业学校 (相当于现今高中及职业高中) 的约3%—4%, 而升入大学者仅只有1%左右。

1906年后, 中日两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速成科教育的弊病, 速成教育渐渐销声匿迹。1906年2月, 清政府颁布《选派留学限制办法》, 将日本留学条件提升至“中学校毕业以上”, 速成科入学资格限定为“25岁以上, 且在学界、政界有实务经验者”。同年6月, 学部奔赴各省, 传达停止留日学生速成教育的通知。同时, 日本的留学教育机构也相继关闭速成科教育。随之而来的是留日学生数量出现减少态势, 但教育质量有所改善。

三、留日学生的人数变化

继清政府1896年首次派遣留日学生后, 更多的地方政府、官僚乃至各教育机构纷纷向日本派遣官方留学生。据统计, 1898年除清政府和京师大学堂派遣的约40人外, 直隶总督、湖广总督、北洋大臣、两江总督和浙江省也共计派出66名留日学生。1899年至次年的1900年两年中浙江求是书院共派遣22名, 南洋公学和天津学堂1899年分别派遣6名和12名, 1902年江苏省和北洋大臣共计派遣留日学生60名。

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 清末留日学生规模短短几年内急剧增大, 但于1905年达到高峰后, 随着速成科教育的取缔, 人数日趋减少。民国以来, 华人留日出现两次热潮, 分别是1914年前后 (人数达五六千人) 和1935年前后 (人数达六七千人) 。特别是1935年的高峰是出乎众人意料的, 因为时值日本侵华战争大幕拉开, 依照1918年巴黎和会上《二十一条》签订后大批留日学生急速回国以示抗议的经验, 此等局势之下应是大批留日学生归国, 结果却出现了相反局面。对此, 研究者分析说, 原因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面对日本侵华, 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志在全面彻底了解日本国家的真实情况后, 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抗日救国;其二是因为1935年对日汇率出现变化, 有利于华人留学东瀛, 据记载, 该年白银价格上涨、黄金价格却出现回落, 而中国当时采用的是银本位。

民国之后的二十多年里, 留日学生人数随着中日两国关系和中国国内情势变化或增或减, 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历史时期, 民国驻日大使馆、留日学生监督处相继关闭, 自此, 华人留日活动中断,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日恢复建交后, 方才再次隆兴。

摘要:清末中国在内外交困的窘境下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然而留日教育的成果不尽如人意, 速成科教育是一大弊端。速成科的取缔, 致使留日人数日趋减少, 1935年在达到又一个高峰后, 随着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而结束。

关键词:日本留学,速成科教育,人数

参考文献

[1]李协京, 等.中国人的百年日本留学[J].奈良教育大学纪要第46卷第1号.1997.

[2]实藤惠秀.中国人日本留学史[M].东京:黑潮出版, 1960.

[3]严安生.日本留学精神史[M].东京:岩波书店, 1991.

[4]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篇8

这是继5月9日“海洋石油981”成功开钻后,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取得的又一实质性成果,标志着这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深海开发重大装备,历经一系列码头试验和两次全面试航验证已成功建成。

与“海洋石油981”主要用于南海深水油气田的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不同,“海洋石油201”承担着深水油气田海上生产设施建设的重任,能够从事固定式、浮式和水下油气生产设施安装以及海底管道铺设等全方位海上施工作业。该船设计、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攻关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863”项目,是高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

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杨华介绍,“海洋石油201”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和DP-3级动力定位能力的船型深水铺管起重船,能在除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

中国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工程项目总经理肖龙说,“海洋石油201”的详细设计和建造在国内自主完成,总体技术水平和综合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工程船舶中处于领先地位,建造成本和工期与国际上类似规模的船舶相比,处于工程费用最少、工期最短的前列,代表了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并将填补中国在海洋工程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

据了解,“海洋石油201”船长204.65米,型宽39.2米,型深14米,独特的双层甲板面积超过两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安装深水托管架后船长约280米,主起重机作业时从船底到主起重机顶高度达136.77米,定员达380人,是中国海洋石油大型装备和设施中定员最多的;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自持力达60天;船舶自重达34?832吨,排水量达59?101吨,甲板可变载荷达9?000吨。

“海洋石油201”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额投资建造和负责运营,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2012年4月28日海油工程与熔盛重工签署“交船确认书”。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 篇9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章研究概述1

第一节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相关定义1

第二节中国最权威、专业的教育培训产业咨询机构2

第三节研究背景3

第四节研究目的4

第五节调研范围及报告所涉及企业5

一、细分行业5

二、重点企业研究对象7

第六节研究结论9

一、关于市场总体规模的研究结论9

二、关于细分市场规模的研究结论11

三、关于市场竞争格局的研究结论12

四、关于市场下游用户需求特征的研究结论14

五、关于重点企业市场份额的研究结论17

六、关于市场渠道拓展的研究结论19

七、关于市场投资机会及风险的研究结论20

八、关于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结论22

第二章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政策与管理体制分析27

第一节宏观经济环境对产业的影响27

第二节行业管理体制分析28

第三节产业政策解读以及投资导向分析29

第四节产业投资环境分析30

第三章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发展障碍分析32

第一节产业政策障碍32

第二节资金准入障碍33

第三节市场准入障碍34

第四节技术创新障碍35

第五节投资退出障碍36

第四章影响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8

第一节有利因素38

第二节不利因素39

第五章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行业现状、市场容量及发展趋势41

第一节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特点41

第二节2011-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整体市场规模及趋势分析

第三节行业利润率以及盈利能力分析43

第四节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供求关系分析44

一、行业供求现状44 42

二、行业新增投资及扩张情况46

三、行业扩张对利润水平的影响49

第六章主要城市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及竞争格局53第一节北京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

53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53二、市场需求规模5

5三、需求特征分析56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58第二节上海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6

2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62

二、市场需求规模6

5三、需求特征分析67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第三节广州、深圳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7

1二、市场需求规模7

2三、需求特征分析74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第四节杭州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80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80

二、市场需求规模8

2三、需求特征分析85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第五节南京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89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89

二、市场需求规模9

1三、需求特征分析92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第六节武汉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98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98

二、市场需求规模10

1三、需求特征分析103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第七节大连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107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07

二、市场需求规模108

三、需求特征分析110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第八节成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116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16

二、市场需求规模118

三、需求特征分析1

21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 68 71 77 87 94 104 113 12

3第九节西安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12

5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2

5二、市场需求规模127

三、需求特征分析128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130第十节青岛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13

4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3

4二、市场需求规模137

三、需求特征分析139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140

第十一节重庆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研究1

43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

43二、市场需求规模14

4三、需求特征分析146

四、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深度调研149第七章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竞争状况153

第一节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竞争格局与重点企业市场份额第二节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重点企业情况1

54一、注册资金及资产对比分析1

54二、营业收入对比分析157

三、盈利能力与利润情况对比分析159

四、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对比分析160

五、服务能力对比分析162

六、销售渠道与用户锁定能力对比分析16

5七、经营发展策略对比分析167

八、投资价值对比分析168

第八章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具有投资价值和上市潜力的企业分析第一节北京新东方17

2一、核心竞争力分析17

2二、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7

4三、投资回报分析177

四、投资风险分析179

五、上市潜力与预期180第二节弘成教育18

3一、核心竞争力分析18

3二、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8

4三、投资回报分析186

四、投资风险分析189

五、上市潜力与预期191第三节正保远程教育19

3一、核心竞争力分析19

3二、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9

5三、投资回报分析196

172

153

五、上市潜力与预期201 第四节易学国际在线教育20

4一、核心竞争力分析20

4二、公司发展战略分析206

三、投资回报分析209

四、投资风险分析21

1五、上市潜力与预期212 第五节环球雅思215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215

二、公司发展战略分析216

三、投资回报分析218

四、投资风险分析2

21五、上市潜力与预期223 第九章准上市企业咨询建议226

第一节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投向建议226第二节企业上市企业差异化定位建议227第三节市场投资机会分析228

第四节企业上市前融资建议 第五节提高综合竞争力建议 第六节公司扩张战略建议第七节市场营销战略建议

229230 231 232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 1外培训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图表 22004-2014年VC/PE投资外语培训行业统计图表 32004-2014年外语培训行业部分投资案例图表 4外语培训行业上市公司吸引投资情况图表 5外语培训行业并购概况(按被并购方)图表 6用人单位性质分布图

图表 7按行业分类的用人单位性质分布图图表 8按职位分类的样本特征图表 9按专业分类的样本特征

图表 10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提出要求的用人单位比例图表 11用人单位提出英语水平要求的各项要求比例

图表 12各类性质用人单位提出英语水平要求的比例

图表 13提出英语水平要求的各类用人单位在具体要求上的比例 图表 14各类行业提出英语水平要求的用人单位比例

图表 15提出英语水平要求的各类用人单位在具体要求上的比例(1)图表 16提出英语水平要求的各类用人单位在具体要求上的比例(2)图表 17各类职位对英语水平提出要求的比例

图表 18提出英语水平要求的各类职位在具体要求上的比例 图表 19各类专业学科对英语水平提出要求的比例

图表 20对“听、说、读、写、译” 五项能力提出要求的比例2

52图表 222010-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走势 图表 23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 242010-2014年国家外汇储备情况 图表 252010-2014年财政收入数据统计 图表 262010-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

图表 272010-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发展走势 图表 282010-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图表 292014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30图表 31图表 32图表 33图表 34图表 35图表 36图表 37图表 38图表 39图表 40图表 41图表 42图表 43图表 44图表 45图表 46图表 47图表 48图表 49图表 50图表 51图表 52图表 53图表 54图表 55图表 56图表 57图表 58图表 59图表 60图表 61图表 62

图表 63 2010-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

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2014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265 2014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2010-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统计 2014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2014年人口数及其构成2010-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统计

2010-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 2014年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单位:%)2011-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整体市场规模趋势 2011-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利润率分析 2014-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2014-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利润水平分析 2011-2014年北京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上海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广州、深圳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280 2011-2014年杭州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南京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武汉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大连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成都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西安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青岛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2011-2014年重庆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需求规模情况

出国留学英语培训主要机构市场份额调查 英语培训机构知名度调查

英语培训机构品牌、声誉调查292

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重点企业注册资金及资产对比分析 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重点企业盈利能力与利润情况对比分析 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重点企业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对比分析 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重点企业服务能力对比分析

出国留学英语培训行业重点企业销售渠道与用户锁定能力对比分析

上一篇:仁爱版初三英语课文原文翻译下一篇:大课间活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