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木匠随笔散文

2024-08-25

文艺与木匠随笔散文(精选3篇)

文艺与木匠随笔散文 篇1

读《文艺与木匠》有感

类型:读后感,放假要求写的作文

老师评语:文中必须有详略,只要就一个问展开来谈就好!

人们常说这么一句话来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确实,一个人如果不像士兵一样怀着当上将军的目标,他的业绩很难上升。但是,我还想说:轻视下属的将军不是好将军!读了老舍写的《文艺与木匠》让我悟出这么一句包含哲理的话来。

《文艺与木匠》阐释了老舍对成为作家这个问题的看法。他用木匠与作家这两个职业作对比较,表明职业无贵贱之分,同样拥有意义,切不可轻视任何一个平凡的职业。他又用自己的孩子选择职业这件事做评论,对于孩子如果想当作家提出五点深刻的问题。告诫读者切不可因当做家而自视高贵,投机取巧选择写作。

这篇读来让我感同身受。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但我对如何当好一名作家在读完这篇之前的认识却是如此的错误。我一直以为,当好一名作家就是用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流露于纸上,却不曾想过会因当作家而高傲。说实话,如果用木匠和作家这两个职业作比较,我确实会用贵贱加以衡量继而选择从事写作。对此,我不得不对我的理想做出重新选择。不过,短暂的思考让我明白我还是适合以当作家为理想。因为我已经能够平凡对待职业的不同了,而且我当作家也绝不是为了投机取巧,我是真正的热爱它并勇于去为写作增添色彩。

老舍在中对决定当做家的孩子的五问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老舍在第一问题提及当作家是否做了准备。我想这是很必要的问题,如果想做某一件事,却事先不做任何准备,结果可是要吃大亏的。第二问则谈及对作家这一职业是否有以贵贱衡量。当一名作家需要的往往不是文采,更需要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心。不以贵贱而把各行各业看扁了。“你是不是以为作写家比别的更轻而易举呢?”这是老舍的第三问。这一问问得巧妙。社会上有很多人常用难易来决定自己职业的取向。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很愚蠢的。每一件事都要用心去做才能成功,而怕麻烦的人无论再简单的事也无法做好。因为他们无法用心去领悟、接受自己随便选择的事情。第四问问及是否会干一辈子作家。我想,想要做好一件事,不仅需要能做好这件事的能力,更需要一颗恒心。只有不懈的坚持,才有完美的成功。老舍在最后一问告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职业所牵挂,要干自己想干的事。

一个作家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写出了何等完美的而在于他是否认清自己当作家的目的。老舍做到了这一点,这篇正是他有意义的走上作家之路的人生写照。由此我学会了了解作家,认清作家这一伟大的职业。向着前人的作家之路,开始漫长的旅行。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篇2

关键词:中国美学发展;美学价值;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引言

美学是一种形态,以精神追求与重视生命价值为宗旨,其对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散文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并继承时代发展中有益的成果。散文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因此本文以中国古代散文为例,加以研究。

一 文艺美学

1.中国美学的发展

美学隶属于现代人文学科,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在其传入中国后,促使了中国现在美学产生,使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化转变。西方的美学是在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用哲学的思维说明美学。二十世纪,中国在引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对美学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发展,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中国美学是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不论怎么创新,他都会有西方美学的影子,西方美学始终影响这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中国美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西方美学本土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美学进行改造。

2.探索美学的形成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宗法社会,也都经过兴旺与衰败,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在不断地摸索,发现与积攒中创造了美学。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从未断过,发展至今,堪称世界唯一。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血缘与亲情,宗法体制尤为重要,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既重视亲情又能做出理性的判断的中华文化传统。精神是人类认识活动后积累的经验,对人类之后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而美学精神正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中华民族再长时间的生活奋斗中形成了本民特有的精神文化,自强不息、拼搏向上、勇于奋斗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透过对中华美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华美学精神的特性。正是这优秀的美学精神,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更好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3.研究中华美学的价值的意义

研究中华美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必经之路,是当代美学研究者的责任。文艺美学最能凸显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正因为人类追求文艺美学观念的精神层面,文艺美学研究才能在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发挥着重大作用。美,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的精神活动。人们在文艺审美活动中,人可以放下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勇于追求人类存在真正的价值,超越自我,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正是如此,强调人与自然万物要和平相处。文艺美学在人类的感情生活中具有指导作用。在利益充斥的社会中,美学精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类的精神世界,帮助人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人的素质等。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建造优良的精神世界。

二 散文艺术价值

1.中国散文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散文可以追溯到秦国,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左转》,《战国策》,是叙事散文发展的先河,其中的《左转》记录了历史发展,有较强的真实性,为后来历史类散文打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政治局面动荡,一些散文用更多的修辞手法进行编写,形成了新的撰写散文的风气,丰富了先秦散文的内容。从秦朝到清朝,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散文进行创新,写作方式大有改变,但是依旧遵守着儒家思想,直至清末,一些先进人士突破旧的思想束缚,以“经世致用”的新观念进行创造,打开了近代散文的新局面。

2.研究散文艺术价值的意义

散文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古代的文学方式以诗歌为主,实际上,自唐代举行科举考试后,散文逐渐占据连主要地位,散文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文具有日常性,她记录里一个时代,一个人乃至极其细微事物的日常,它反应了一个时代的人的说话方式,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一个时代人类的感情,发现一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经验,从中学习。散文以幽默的语言形式表达了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无限可能,散文的撰写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记录着人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并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将读者带入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慢慢体味人生,散文的最大功能就是让人享受生活。

3.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方向

(1)努力实现古代散文研究与现代生活接轨

综上所述,散文反应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要结合现实情况对其进行研究。抱着仔细认真的态度,对古代散文进行透彻的分析与理解,掌握其中的精神本质,而不是简单粗略的了解表面上的东西,以通俗易懂的观念方式传递给大众,坚持实事求是。

(2)勇于创新,取其精华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散文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版社为了追求出版数量,不在意散文的质量,导致散文内容重复,或是散文内容不准确,误导大众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散文作家应该尝试用新的角度去思考,研究更多不同题材,打破旧的价值观念,使散文作品更具有灵活性,充满新意,进而让读者耳目一新。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独特的散文文化精神,并加以传播。

三 结语

精神支配着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对人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恰巧,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都是精神层面的产物,所以做好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好的精神可以使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向上的生活。相反,不好的精神则可以毁灭一个人。在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中,我们要对美学精神与散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好的一面与当代生活接轨,一直流传下去,造福于后人。

参考文献:

[1]陶水平.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1-21

[2]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8-18

[3]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04:29-36.

我的木匠父亲散文 篇3

一天,整理旧物。看见父亲斑斑驳驳的工具箱躺在墙角,厚厚的灰尘就像岁月的影子,一层层叠加着,掩盖住了原有的颜色。打开工具箱,那些凿子、刨子、线锥、手锯……已经锈成了深褐色,好像父亲黑里透红的脸膛。十多年前,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这些木工工具就被搁置在这了吧!

父亲弟兄五人,排行第二。因为弟兄人多,父亲“高小”毕业就辍学了,当过两年小学教师,又拜师学起了木工。用母亲的话讲,她嫁过来的时候,那是“穷得叮当响”。为了生活,父亲便在外地长年奔波,只有在麦收和春节的时候我们才能团聚。每次父亲从外地回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火车上为我们买的面包:那是我第一次吃用钱买来的食物,香香甜甜,味道比“花窝窝”强得太多了。后来我每次乘火车,看到乘务员叫卖面包,就会想象父亲在火车上的情景:拥挤的人群中,贫穷的木匠,他舍得给自己买一块面包吗?

也许是受自己经历的影响,父亲对我们兄妹几个上学,显得格外的支持。中招,我落榜了,父亲鼓励我复读。高招,我又落榜了,父亲继续鼓励我复读。对于高中复读的四百元学费,父亲没有任何的犹豫,也没有埋怨和责备。要知道,那一年,二姐中专毕业参加了工作,她的工资每月只有九十元。放到那时,四百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我无地自容。父亲只是淡淡地说:“只要你们愿意上学,哪怕砸锅卖铁,我都会给你们交学费。”

当我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时候,看到他的脸上不自觉地挂满了自豪和喜悦。“农转非”办户口,转“粮食关系”,这些本来只需要我跑腿儿的小事,父亲都替我包办了。九月份儿学校开学,已经十九岁的我,还是在父亲的.护送下,第一次来到了离家乡只有二百里的省会城市。记得那天下着濛濛的秋雨,父亲大包小包地帮我把行李搬到学校接新生的大巴上,随同我到了学校。在把我安顿好以后,父亲说他要走了,并随口问了一句:“带的钱够不够?”

等我说过“够”字以后,他才放心地离开了。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我是第一个本科生,父亲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看见父亲正在忙着做木槅扇。他弓着腰,刨子在手中“刺拉刺拉”地来回移动,薄得像纸一样的木屑从刨子上面滑下来。我觉得,那要是一张一张的纸币该有多好,父亲就不用再这样操劳了。看到我回来,父亲放下手里的活计:“我已经和你妈商量好了,年前我把这个木槅扇做好,一过年我就出去打工。趁着这几年还能干,等你毕业的时候,在县城给你买座房子,结了婚,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春节刚过,我放寒假还没有开学,父亲就背着工具箱到外地打工去了。那一年,他正好五十岁。

人生,总是难有圆满的结局。在我大学就要毕业的那年六月,父亲病倒了。他患上了一种叫做“多发性骨髓瘤”的癌症,由于没有及时治疗,造成了截瘫。这一病,父亲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病痛折磨,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在陪伴父亲走过人生最后一年光景里,他对我说的次数最多的话就是“我的任务没有完成啊!”每一次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头就会涌起阵阵的酸楚。从父亲离开的那个秋天开始,我像一棵苦楝树一样,孤独地生长着。

上一篇:车辆所有权证明格式下一篇:开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