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艺

2024-06-08

人民文艺(精选6篇)

人民文艺 篇1

习近平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时提出的经济新常态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必然推动文艺的新的发展,形成新时期新的形态。“文艺是一支军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常备军,是主力先锋队。积极主动面对新形势下新情况成为创新力量的一种常态。

两年前,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与新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结合在一起转变为一种新的趋势,转变为文艺的新时代标志,成为新时期指导文艺实践的理论。两年来文艺从创作、表现、欣赏和批评等多个维度出发,始终坚持以“座谈会”会议精神为指导,丰富发展了人民文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理论宝库。

一、人民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诗经》中大多数篇章(《魏风·硕鼠》等)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受尽压迫、不堪重负。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使诗风“沉郁顿挫”饱含对人民冷暖的关切。白居易将其概括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四大谴责小说、白话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先锋文学、打工文学、寻根文学等新文学形态。但是,同时文艺界也出现了一股虚无主义的文学形态。他们要么断章取义,歪曲历史,要么崇洋媚俗,腐化人们的心灵,企图用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方向代替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以《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回应了文艺领域出现的上述问题,并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文艺反映伟大的时代,抒写满满的正能量,与不良趋势作斗争。文艺工作者恰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可为。”(上同)伟大的事业催生文艺巨著,伟大的梦想呼唤不朽大师。

二、人民文艺发展的思想来源

人民文艺发展的思想来源于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的一切文化,包括艺术与文学,都是群众的劳动所创造的”,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列宁也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列宁在谈到党的文学进一步指出:“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文学艺术属于人民”,“人民有权享受艺术”。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实践斗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反复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进行了论述,并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确立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围绕着“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展开。周恩来在探讨“文艺为人民服务”也是一个杰出贡献者。他在《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它(指地方戏)所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由于里面有人民性的东西,有符合人民生活的东西,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并且可能流传到更久的将来。”

邓小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关于文艺与人民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一辩证的关系,同时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著名命题,精辟阐述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

江泽民把人民观点作为审视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论点。他说“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

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立志做人民喜爱的作家艺术家,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继承和发展了人民文艺思想,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坚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等。把人民文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对人民文艺的新发展,推进人民文艺到新形态。

上述论述不仅理清了人民文艺的思想来源,也提出了人民文艺新形态问题。

三、人民文艺新形态的表现

(一)人民文艺创作新形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所谓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那就是要求回到人民中去,观察和体验人民的生活,归纳和提炼人民生活经验,研究和分析人民情感,描写和抒发人民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积极拼搏、奋发向上。比如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继《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之后,用六年时间创作出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在此期间,他并没有做一名书斋学者,写一部戏谑大众的“抗日神剧”。其中四年不仅在内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大量的查阅文献,还去了台湾、日本,阅读了浩如烟海的第一手历史材料,勘探了遍布各地的部分抗日战场,采集、比对、甄别了材料的真实性,同时为经历战场残酷的中、日老兵,经历战争苦难的遗属、遗孤等做了大量访谈。

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于更多为大多数人创作。茅盾曾提出“两头小,中间大”,经济学上的“橄榄型”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精英主义是封建余毒和资本主义,纯粹的大众消遣是市场的奴隶。在今天的中间人物是什么人?绝大多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绝大多数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参与者。反映他们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卓越性、突出性、典型性、焦虑性、不足性。写他们积极的和消极的奋斗过程和现象,剖析他们的心理,主导他们的积极动因,疏导他们的消极因素。即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学习人民、学习生活,从人民中找到学习的典型,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雷锋、孔繁森等这些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典型。典型是标杆、是导向。文化典型、经济典型、生态典型,生活典型、学习典型等等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歌德认为“高乃依就起了能培育英雄品格的作用”。他还赞扬了索福克勒斯,“《安蒂贡》中的道德因素并不是索福克勒斯创造的,而是题材本来就有的,索福克勒斯采用了它,使道德美本身显出戏剧效果”。呼吁“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即使是“小人物”,我们不断的进行“美的发现”,不断进行“美的创造”,也能写出“高大上”的文艺作品来。成功的典型人物,之所以广为流行,不仅因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体现特定人群的人物特征,还体现不同人群人物共有的特征,而且特点和个性异常突出、异常鲜明,并且二者总是异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反应时代变迁。近几年推出的系列节目:“感动中国”、“最美孝心少年”、“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医生”,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民典型。《中国梦想秀》、《我是演说家》更是用平凡人讲述不平凡的故事,比如:《我是演说家———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演讲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演讲视频当时网络播放量就达到1.4亿次。用“百姓梦”来编织“中国梦”,构成了梦想“星光大道”的新舞台。

(二)人民文艺批评新形态

文艺批评理论的建构是文艺批评的基石。中国的文艺批评不能完全建构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上。张江的“强制阐释理论”及主持的《人民日报社》“文艺观象”系列栏目就是对当前西方文艺理论主导中国文坛的回应和中国文艺批评理论构建的一部分。张江指出:“在最近三十多年的传播和场外征用学习过程中,一些后来的学者,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机械呆板的套用,乃至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中国本土的文艺理论不断的被蚕食,领地不断的被占领。“提出以‘强制阐释’的概念,目的就是以此为线索,辨识历史,把握实证,寻求共识,为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这种视角需要文艺批评者对文艺批评的性质有清醒的认识。文艺批评是科学,是对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的科学分析,是科学的揭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过程及其相关现象的科学分析。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我们应该“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对优秀的、有益的文艺作品,要正面引导、热情介绍;对有缺点的、有害的,要秉笔直书、敢于批评,以理服人,真诚帮助。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建立信誉、才能推动文艺欣赏、促进文艺创造的发展。

人民是文艺批评行家。应该承认部分人容易被低级趣味或者庸俗媚俗作品短暂吸引,但是,真正源远流长的作品都能在人民中口口相传,经久不衰。所以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恩格斯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原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的标准。邓小平也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人民观点。他指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判标准。这种标准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新标准,促进了人民文艺鉴赏新形态的产生。

(三)人民文艺鉴赏新形态

优秀的作品带给人民美的享受,“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高速时代,工具多样化、手段多样化、渠道多样化。人民的阅读和欣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得益于好的宣传和传播。因为传统媒体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保存着自身的优势,新媒体正在改变着每一个人,形成一股新的洪流。如果我们不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和传播工作,那么,人民的文化需求不仅得不到满足,矛盾还会越来越大。人民的精神被劣质的文艺作品蚕食、侵蚀,人民的鉴赏需求也无从谈起。

只有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工作,我们才能满足人民的鉴赏需求。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存,网络多媒体不再是异军突起,而是真正的新媒体,新常态。传统的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6.88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0.3%,(按照增长态势预计到2016年底用户达7.4亿,普及率达65%)手机网民达6.2亿,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近13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微信、QQ等各种即时通讯多种多样,信息发送量每天超过200亿条。全球十强互联网公司中,我国占了4家。信息传播便捷迅速,促使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积极运用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媒介,及时准确的传播信息。搭建电子信息平台,打造文艺经典欣赏频道,传播优秀文艺作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激情面对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大营销。优秀文艺作品如同领袖一样需要不断宣传,才能为广大人民接受,否则,优秀作品会被海量信息淹没。

人民是文艺的鉴赏者。优秀作品的传播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才是文艺的鉴赏者。人民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组成,对文艺的需求必然是多样的。这要求文学艺术的需求也应该是多样的。具体到文艺工作者而言,文艺工作者不应该追波逐流,追逐趋势,而应当遵循自身的规律,扎根生活,潜心写作,精雕细琢,创造生产出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的需求创造出不同的文艺作品,力图实现文艺的“私人订制”。这要求文艺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细分和细化的市场需求。域外文艺人才引进,本土文艺人才的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文艺交流互通等等,需要有高屋建瓴、基层协作。同时,文艺工作者虚心向前人学习,要有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勤于走前人走过的路,从基层的生活中寻求素材,“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开创自己新天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只有真正将人民作为主体,表现人民并且尽量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才是人民愿意欣赏的作品。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四、余论:加强党的领导是新形势下人民文艺发展繁荣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文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领导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主要是指引、服务、协调的统一。指引是方向,服务是核心,协调是保障。对文学艺术等工作尤其如此。没有党的领导,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失去方向;没有党的领导,文艺工作者和人民就没有了提供服务的对象;没有党的领导,沟通、协调就不顺畅,文艺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党的领导这一概念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列宁最早提出了执政后的共产党如何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党对文艺的领导作为党的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文艺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内涵,即“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国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将文艺工作作为党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而且提出了党领导文艺的方法,即把握好文艺正确方向和贯彻好文艺方针政策。

理论层面,党要把握文艺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既是文艺的根本方向,也是文艺的基本方针政策。用人民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表现人民的创造精神、奋斗历程,讴歌人民的英雄形象、远大理想。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东方升起的璀璨明珠,过去的辉煌不仅是我们的记忆,更要用13亿人民的双手,恢复她应有的光彩,发出万丈光芒、照耀人类文明的土壤。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拼搏、奋斗和创造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和素材库,没有理由不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没有理由不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弦律”创作出“感人的形象”。正确的文艺观就是把“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出发点,就是“要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知、情、意进行抒怀,为人民风、雅、颂而抒写。

实践层面上,党组织好文艺的相关机构,为文艺工作者创造自由的文艺环境。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文艺选题可以从邪恶丑入手,但却必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必须“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试问无德之人如何传递这种价值观呢?一个无德的领导如何引导这种价值呢?俗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领导,需要才德俱佳的人。需要有共同语言,能够共同交流的人,需要有共同的爱好,保持共同的热情的人。当党的文艺干部具有了文艺情怀,具有文艺大局意识,具有文艺责任意识,尊重文艺工作者、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形成良好文风、艺风、人风。文艺工作者就能带着信心和决心,创作出抵制和预防“市场奴隶”、“沾满铜臭气”的文艺作品,创作出有道德、有筋骨、领风骚的传世佳作。绝不会让大量“单纯感官娱乐”的“低俗”文艺作品充盈市场,逆行时代之风。

二是“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文艺工作者作为人民的一份子,各级文艺领导应当为他们“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三是“为人民服务”,以基层为抓手。一方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送文艺进基层,进社区、进村组,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基层群众。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基层文艺发展。我们总是倡导文艺下基层,深入人民、深入群众,其实文艺就在人民中间,就在群众中间,在很多城市早晚的广场舞、老年舞、老年操,传统的扭秧歌,各个公园老年音乐会,一些小型的露天卡拉OK,音乐会等等,都是文艺在基层的表现。党委政府应组织投资或者牵头募集资金建立县、乡镇、社区(村组)三级联动图书文化中心(馆)。应集中建设和开放更多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公园、小区广场、政府广场等等。应解决“噪音”问题,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社区可以在居民聚居区建立相对隔音休闲娱乐场所。应为社区休闲娱乐提供更多、更大、更好的场地、场所和设施来丰富基层人民的文艺。

四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已经高高飘扬。走什么样文艺路线,反映什么人的生活,文艺工作者可以自由选择,文艺领导尊重其创作个性和创造规律。但是,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绝不能丢,歪路、邪路绝不能走。部分年轻文艺工作者还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不能以创作自由作为随性的借口。我们可以出主意、提建议,创造条件,才能保证出发点正确、路径正确、终点正确。

总之,《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新的篇章,文艺创作、文艺欣赏、文艺批评等文艺事业将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争奇斗艳中蓬勃发展、在繁花似锦中欣欣向荣,必将推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民文艺的大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掀开了人民文艺的新篇章,提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中国化的新时代;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开拨了人民文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航向;习近平在新时代《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将人民文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种新形态,推进人民文艺创作、批评、欣赏新形态的发展并注重党对文艺的领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文艺理论的思想宝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人民文艺,新发展

人民文艺 篇2

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自72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文艺盛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在这次讲话中,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迫切期待,也看到了当前文艺工作者“拨乱反正”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

【文艺现象】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习近平

编剧于正2013年改编的金庸武侠巨作《笑傲江湖》,2014年推出的热播剧《美人制造》,因颠覆小说原著和违背历史原型而备受争议。但在观众的骂声中,于正的剧作却能获得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对此,中国影协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雪健说:“当下出现一种怪现象,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这样的作品经济效益是有了,但是社会效益在哪呢?”

亮点精析:影视剧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影视剧协调发展,同时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艺术训练。

――习近平

公众平台上,黄奕与丈夫黄毅清的“离婚门”,被网友怒斥“炒作到令人发指”。九把刀“劈腿”事件在微博中被刷屏不断……文艺战线的老兵阎肃对此痛心疾首:“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绯闻、丑闻等纷纷闯入民众眼帘并聒噪不休,好像这才时髦、夺人眼球。甚至有些网民香臭不分,明星越‘黑’,越受其追捧,这些让我着实感到寒风飒飒。”

亮点精析:名人,与其走歪门邪道,赚取关注度,不如努力提高品味、修养和专业水平,以正面的魅力吸引受众,进而引导舆论。

【文艺工作者】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习近平

在网上多弘扬正能量

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对80后网络作家周小平说:“周小平,以后你要在网上多弘扬正能量。”从《不要辜负我们的时代》开始,周小平的一系列网络文章都在思考个人、时代和中国的命运。周小平文章的特点是阐释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的共同情感和选择,从而引起了诸多年轻人共鸣。

浅阅读:如今,网络等新媒体的受众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但随着新媒体的随意性和虚假性不断增加,不少负能量的信息借机误导大众。网络名人也好,普通网民也罢,都有义务在网上理智取舍,保证正能量信息的中心主导地位。

作家生存方式的改变

不少人认为网络文学只是文艺界的“花边”,网络作家花千芳则认为网络作家最终会引领时代,传统作家也必然会逐渐转变为网络作家,现在读者阅读渠道变了,作家的生存方式必将改变,目前很多网络作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的传统作家还放不下架子,这是不对的,网络作家要担负起历史责任,传统作家也要跟上形势。

深思考:总书记说,网络时代是文艺工作的变革机遇。同样,网络时代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发展机遇。在网络阅读日益成为全民阅读的时代,传统作家要意识到网络文学的重要性,而网络作家更要肩负起网络文学引领时代的责任感。

【文艺发展方向】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习近平

戏剧界发声――包容创新、兼收并蓄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认为:“戏曲是宝藏,因为戏曲的程式、语言、旋律都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但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并非不时尚。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也是在包容创新、兼收并蓄中演变发展起来的,如果京剧能够集合各剧种的优点,必能更加节奏明快、旋律顺畅。”

微评: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并非不时尚。数字时代,传统文艺更需要突破窠臼,走包容创新、兼收并蓄的发展道路,才不至于落入被“压箱底”的命运。

文学界发声――与民共呼吸、同命运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总书记的文章《忆大山》。铁凝认为文中主人公贾大山肩负起了一个作家的责任:他的呼吸就是广大农民的呼吸,他眼中的光就是照亮着无数劳动者心灵的光,他的笔下凝注着人民疾苦忧患的重量。铁凝认为文学作家就该以贾大山为榜样,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微评:艺术是人民的艺术,不是艺术家个人的功劳。艺术什么时候与人民共呼吸、同命运,艺术之树才会枝繁叶茂;艺术什么时候离开和违背了人民,艺术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舞蹈界发声――文化普照,润物无声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赵汝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述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小金湾,升学率一直是个让校长备感头痛的问题,然而2014年9月份开学时,小金湾小学居然没有一个孩子退学!这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小金湾开展舞蹈志愿服务项目――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之后所发生的可喜变化。

人民文艺 篇3

在世博会的文化活动中,开幕式、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晚会和闭幕式是最靓丽的三大重点活动。在全国招标文艺晚会承办者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制作主体。前身是中国东方歌舞团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早于世博会伊始就已活跃在世博会艺术舞台上,艺术家们在世博文化中心每天为游客上演2台歌舞晚会,目前已演出200余场。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顾欣对记者说:晚会集中了最强大的艺术创演阵容,在全国范围内调集了包括声乐、器乐、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的顶尖演员和节目。导演团队强调“国家意识、中国特色和世博元素”,追求“一流、经典、国宝”的目标,精益求精,形成了震撼力强、富于观赏性的演出方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将通过精湛的艺术向世人昭示中国文化万象更新、春意盎然的崭新风貌。

人民文艺 篇4

一、文艺人民性的特征和内涵

文艺人民性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被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的。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文艺的人民性,就可以发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求衍生出对文艺人民性的不同认识。新世纪背景下关于文艺人民性概念的讨论一直是热点话题,产生了“底层创作”“公民性”“新人民性”“后人民性”“党性”等多种观点,以下将简要进行梳理分析。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与富裕阶层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在文艺上,有的文艺作品逐渐沦为物欲的附庸,一批格调不高的作品随之产生。针对这种现象,欧阳友权在《人民文学重新出发》中解释说“文学对人民的疏离和文学底色上‘人民性’观念的淡化,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再贴近底层人民的爱恨悲欢,而是一味的谄媚市场,致使“小资文学”“贵族文学”“欲望文学”尘嚣日上[1]。丁智才《当代文学呼唤人民性》中也认为,今天文学创作日益变得“私人化”“时尚化”,文艺作品颠覆客观历史现实,追求“伪人民性”的创作,这类作品“无力深入地体验、感悟社会生活和他人世界”,致使“文学成了发泄个体欲望的工具”[2]。部分文艺工作者们敏锐的察觉到这种创作现实,提出要复归文艺作品对社会底层阶级的关怀意识,倡导创作“底层文学”。彭青《论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及其人民性》中提出“底层文学是新世纪最为强大的文学思潮”,底层文学不仅“承担了现实主义的历史使命”[3],也是文艺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对下岗工人、农民工、矿工等社会底层边缘群体的关注,能够揭露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焦点,真正为劳动人民抒怀。

王晓华在《我们应该如何构建文艺的人民性?》中则认为,这种只面向社会底层的创作范畴,忽略了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不在社会底层的精神劳动者。他引入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理论,主张效仿西方民主观念,认为真正的人民性就是公民性,文学创作应该平等的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公民,“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公民作为国家的主权者是完全平等的”。[4]每一个公民个体都应该成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对象,将公民性作为构建文学人民性创作的本位和尺度,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人民文学。随后王晓华又发表了《人民性的两个维度与文学的方向》一文,从整体性和个体性两个维度来解释文艺的人民性,强调“宏大的人民叙事”与“个体的公民叙事”要相互调和、促进、矫正、统一,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民文学。[4]王晓华看到了文艺作品反映人民大众集体性利益的同时,也提倡文艺作品要关注每个公民个体性的情感需求。

严昭柱在《关于文艺人民性的思考》中对王晓华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是以‘公民性’的概念来消解和取代人民性”,中国公民的群体中仍然潜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破坏势力,他们绝不属于人民的范畴,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民概念恐怕不能一概用‘公民’概念来替代”[5]。张丽军在《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中赞同了严昭柱的观点,并指出,在理论上每一个公民都是平等的,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平等则是苍白的。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虽然“拥有充分的公民权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有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现阶段中国国情下,对弱势群体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仍需要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6]。

除了上述对人民性与公民性的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的讨论之外,也有学者重新定义了“人民性”的概念,提出“新人民性”“后人民性”“党性”等主张。

孟繁华在《新人民性的文学》中提出“新人民性”的概念,文学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具有启迪作用,‘新人民性的文学’是指文学在展现“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要真实地“反映底层人民存在的问题”并展开“理性的社会批判”。[7]孟繁华认为“新人民性的文学”是赞美与揭露并存的文学,一方面赞美社会底层劳动群众的淳朴与真情,另一方面也通过揭露“现代城市生活”对于工人、农民等底层阶级的冲击和诱惑。暴露出的农民文化的劣根性,揭示出城乡物质文化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对底层人民影响的两面性。他的观点继承了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批判的思路,通过带有批判意识的文艺作品来揭露当代社会的种种恶习,开掘了文艺人民性创作新的深度。

陈晓明在《人民性-美学的脱身术》中提出了“后人民性”的概念。他的观点是将“人民性”看做是一种美学的表现策略,认为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描写是一种小说写作中的创新技巧。“人民性”创作不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变成了一种文学的创新实践,成为“文学现实的情境建构艺术性表达的一个起点和资源库。”[8]他列举了多篇《人民文学》中以苦难叙事为内容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结局有一个普遍特点是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通过扭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将主人公从“苦难”中脱身出来。陈晓明称这样的创作模式就是“后人民性”的,这种“后人民性”是对人民性表达形式的开拓创新。

二、如何构建文艺的人民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创作为人民服务的文艺作品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旨。卢燕娟在《中国梦视野下的文化人民性》中提出文艺的人民性是“中国梦”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构建文艺的人民性方面,他认为首先要“始终将人民作为文化的主体”,发挥文化对人民权利的维护作用,文艺创作要面向人民、唤起人民的主体意识。其次要注意文化主题的创新性和文化内涵的时代性,文化工作者们要努力团结人民,与时俱进,掌握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和文化传播手段,由此才能创作出“既把握历史方向又抓住时代脉搏”[9]的优秀文艺作品。

欧阳友权《人民文学重新出发》中阐明“人民文学是人民喜爱的文学。”[1]指出,创造具有审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艺人民性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人民文学需要平视审美”,即创作者要站在平等、真实的位置上观察普通民众和弱势群的生活情况、利益愿望。第二,“人民文学要求千秋叙事”,即文学创作要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关怀。第三,“人民文学要有坚挺的精神”,即文学作品要有“骨气”,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

除了关注文艺创作领域之外,也有学者关注文艺批评领域人民性的构建问题。蔡家园《人民性———文艺批评再思考》中认为,首先,人民是个体的集合,“个体性”能够反映个体的存在和诉求,而“人民性”则汇集全部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所呈现出的智慧与精神,反映人民群众对真善美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渴望。所以,某些批评家过分强调个体经验的特殊性,是一种以“个体性”来取代“人民性”的批评方法,这不利于人民共同价值观的凝聚。其次,文艺批评不能只局限在学科的范围内,变得晦涩难懂、生僻空洞,脱离人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文艺批评要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走进人民大众,站在人民的整体性视野上,为人民大众创造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引领文艺创作的审美风尚,弘扬时代精神。[10]

上述研究对于文艺人民性创作的引导与推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学和艺术是源于人民并属于人民的,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根基。新世纪的文艺创作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重点关注社会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情感、思想、愿望,引领时代的号角,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要: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未来文艺创作的重要导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撰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本文专门就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人民性创作的研究情况作以梳理。

关键词:新世纪,文艺创作,人民性,建构,特征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人民文学,应该重新出发》.《文艺报》,2004.5.

[2]丁智才.《当代文学呼唤人民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彭青.《论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及其人民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06).

[4]王晓华.《我们应该怎样建构文学的人民性》.《文艺争鸣》,2005(2).《人民性的两个维度与文学的方向》.《文艺争鸣》,2006(1).

[5]严昭柱.《关于文艺人民性的思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

[6]张丽军.《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文艺争鸣》,2005(5).

[7]孟繁华.《新人民性的文学》.《文艺报》,2007.12.

[8]陈晓明.《人民性-美学的脱身术》.《文学评论》,2005(2).

[9]卢燕娟.《中国梦视野下的文化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1).

人民文艺 篇5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再过两天,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64岁生日,为了热烈庆祝祖国64华诞,今天晚上,我校在这里举行“庆国庆”文艺晚会,以欢乐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表达师生高昂的爱国热情。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参与演出的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64年,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4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团结奋进的壮丽诗篇。历史证明,新中国64年,是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64年,是中国人民生活状况根本改变的64年,是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64年。回首中国的64年,我们的祖国经历了三次巨大的转变,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迅速已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工业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半个多世纪才能走过的路程。我们的农业、交通、运输、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专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实现“四化”创立了可以依靠的前进阵地。二是1978

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文革中一度濒临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到今天已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老百姓从温饱不足到吃饱穿好,不少人开小车住楼房。从抗震救灾中,从奥运的成功举办,从神七飞天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三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的今天,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创新精神,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老师、同学们,在这载歌载舞、普天同庆的欢乐时节,我们将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歌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富强。我们希望,全体师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远大目标,珍惜时间,勤学奋练,打下坚实基础,修身立德,健强体魄。志存高远,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积极投身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共建和谐大家庭,再创明天新辉煌。

祝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祝明天更好!

人民文艺 篇6

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文艺讲话图辑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给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师生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各学校的党政领导、专家教授和青年学子们对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深情寄语表示衷心的拥护。两个多月来, 中国传媒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艺术院校师生先后认真、深入地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他们认为, 以更多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

上一篇:教学评价阶段论文下一篇: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