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亡诗歌

2024-08-21

爱与死亡诗歌(共14篇)

爱与死亡诗歌 篇1

作者:文坛巨星

原名:王中

本诗属于《一生三爱》

(谨以本诗献给校花谢伟)

当初,

我俯在你的耳边,

诉说着,

你是孟婆,

你也是牛神和马面,

因为,是谁带走了我的灵魂,感受爱与死亡?

我把记忆中的你,

一遍一遍的抹去,和洗刷,

直到连自己也不清楚是否曾经和谁相爱,

才能正常生活。

只是有天,

认为可以面对,

只是往事,

伤痛不能够成为伤痛,

重新翻开了记忆,

开始去面对平平淡淡的你,

一点一点的回忆,

却引发了我不能够安静,以及午夜中漫长的寻找。

人来人往中,

学会去珍惜,

好想在你转身的.时候,

去拉回对方冰冷的心与手。

回忆着,回忆着,

怎么我的世界中出现了孟婆,牛神,马面,以及观音,如来,

是不是精神错乱了?

因为,有人,

他在大爱大恨之后,

永远无法面对回忆。

校花!!!

爱与死亡诗歌 篇2

席慕蓉的诗自然流畅, 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写出来的, 而像是从心中缓缓流淌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去作什么努力, 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 在灯下, 在芳香的夜晚, 等待它到我的心中。”因为随意, 她的诗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 浑然天成。而其内容也自然地形成如歌的旋律。其一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 来自历史与现实的彼岸, 来自心灵的深处, 绝对的宽容, 绝对的真挚, 绝对的无怨和美丽。它生长在灵魂深处, 照亮了整个人生长河。其二是一种乡愁的情绪, 渊源于亘古的流传, 是由遗传力量所造成的心理倾向, 它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消匿, 也不会随文明的发展、世事的喧乱而淹没, 那是一种忧郁的, 缘于上古时代的渴望。其三是对生命的理解, 认为它没有起始, 也没有终结。这三个旋律汇成席慕蓉的诗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 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 而那淡淡的感伤, 空灵澄澈而极富内涵的文字, 又使其诗歌具有极富魅力的意味。

首先, 在她的诗中, 我们看到的是对爱情的诠释。爱情,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它, 多少凡夫俗子谈论过它, 而在席慕蓉的笔下, 它表现出来的是一份不随俗的魅力。她的爱情柔婉如歌, 没有华丽的文字, 刻意的句法, 但却透露出浓浓的深情。

其次, 于席慕蓉诗歌中乡愁亦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飘落到台湾有家不能归, 咫尺竟成天涯的游子来说, 更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席慕蓉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里, 祖母是能骑善射的王室公主, 从小她就受着浓浓乡情的熏陶。这份独特的身世使她在不知不觉中承袭了这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成长以后的岁月里, 故乡便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蒙古的草原、沙浪的驼影、长河的落日、大漠的孤烟, 这种向往增加了席慕蓉作品的浪漫情调, 把对从未见过的故乡的那种难以舍的渴望表达在诗中: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声”“晚上的月亮”“没有年轮的树”, 寄托着浓重的乡土情怀, 深深的眷恋、别离的哀伤、乡愁的绵长, 渗透于字里行间, 婉如流丽的草原牧歌。

席慕蓉诗中所抒的乡愁代表着台湾广大人民对祖国大陆, 对家乡故园的深切思念, 有一定典型意义。而作为一个典型蒙古族家庭里成长起来的诗人, 她的乡愁诗又具有一层鲜明的民族特色, 因此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多是与特定的民族地域、风物、文化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塞外、长城、黄河、风沙、草原, 都以鲜明的形象出现于席慕蓉诗中, 一首《长诚谣》把她的乡愁诉说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总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我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勒川 阴山下

今有月色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边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诗中表现的乡愁, 在有相同际遇的台湾同胞中带有普遍性, 然而席慕蓉的乡愁既不同于余光中, 也不同于聂华苓, 具有她的特殊性。她是在蒙古族家庭里成长起来的诗人, 对内蒙古草原、沙漠、高原有天然的感情。她说:“就像所有在台湾成长的这一代, 我已经是一棵树, 深植在这温暖的南国。”“可是, 如果不还乡, 我的祖籍仍然是遥远的内蒙古, 我身上的血脉也仍然是来自那草原的嫡传。”这种归属感在她的诗中表现得相当鲜明。

除了爱情和乡愁之外, 席慕蓉诗歌中还有一大旋律, 那就是对生命的理解。对个体而言, 生命是有限的, 而时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时光, 如同“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席慕蓉的一些诗便抒写了这种感受。于是便有了对时光的追问:“永远到底是什么呢?” (《海的疑问》) 并且还在诗中试着作了回答。而在另一首《素描时光》中, 她又将爱与时光融合在一起, 生命虽短暂, 而爱是永恒的。若干年后, 当我们早已逝去, 而“在开满了野花的沙岸上/总会有人继续着我们的足迹/走我们没有走完的路/写我们没写完的故事/甚至互相呼唤着的/依旧是我们曾经呼唤的名字”。

席慕蓉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彻悟带有一定程度的禅佛的观念, 有哲理意味, 在自然流畅的内涵中透出丰富的潜质和哲理的深度。如《尘缘》:

不能像

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上

我是凡人

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

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

快乐啊忧伤啊

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

明知道总有一日

所有的悲欢都将离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

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记忆

诗中强调的是生命与凡尘的缘分, 对人生价值、人生真谛、人生追求%人生苦乐的描述, 语近直白, 然而意蕴深佳, 颇耐品读。她的诗不仅把生命表现得深沉而真切, 而且把生命的欢乐与忧伤都表现得纯洁而美丽。

二十多年来, 爱情、乡愁和生命都是席慕蓉诗歌创作不变的方向。而这些都离不开“爱”的主旨, 因为爱给了她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诗情, 而她又以充满着爱的心灵来抒写深沉宽广的爱。读她的诗, 如一泓清澈明丽的溪水, 从读者心田缓缓流过, 感情上得到一种愉悦的抚慰。正如张晓风所评价的:“席慕蓉的诗是清丽的, 声韵天成, 溯其流而上, 你也许会在大路的尽头看到一个蒙古女子手执马头琴, 正在为你唱那浅白晓畅的牧歌。” (张晓风:《七里香·序〈江河〉》)

爱与死亡的诗篇 篇3

整部小说的核心无疑是“英国病人”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爱情。大漠黄沙中的相遇,如烈火燃烧。作者翁达杰在书中写道,人在沙漠中最怕火。但是这把火艾尔麦西躲也躲不掉—两个人疯狂相爱,迫于道德与内心的恐惧分手,却在凯瑟琳丈夫克里夫顿的疯狂中走向毁灭。艾尔麦西为她背离英国,迟了三年才终于回到“泳者之洞”拯救她。

和所有壮烈的偷情一样,这段爱情的开端也普通却充满悠长的隐喻气息。艾尔麦西说:“她停下不念了,抬起头。挣脱了流沙,她正在蜕变。权力会更替。与此同时,随着一个小小的故事,我陷入爱情。”

凯瑟琳当时念的故事,来自希罗多德的《历史》。国王坎道勒斯的妻子美色天下无双,他却希望让盖格斯去偷窥自己妻子的裸体。皇后发现了盖格斯,给了他两个选择:杀了坎道勒斯,或者即刻受死。最后坎道勒斯选择了前者,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这个故事当中的诸多元素,都可以在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爱情中看到:偷窥一般的初次碰面,丈夫的虚荣与嫉妒,男主人公的英雄主义,死亡的气息……他们两个就像两道不经意的视线交错,然后擦出火花。但是这爱情太过宏大壮烈,一直在燃烧,并不能如同泉水一般缓缓流动。世间烈火从来拒绝稳定的形态。“女人对于情人,什么都要。无数次我沉到水底。军队就是这样淹没在沙海里。然后就是她对她丈夫的恐惧,对她自己名誉的珍视,还有我对自我空间的需求,我一次次消失,她对我的猜测,我对她是否爱我的怀疑。偷情特有的妄想症和幽闭恐怖症。”

或许这样的爱情的确需要一场翻天覆地的死亡阴谋来确证其伟大。毕竟,爱“不是道德的问题,是你能忍受的程度”。在开罗,凯瑟琳曾经问道:“如果我把我的生命给你,你会扔掉的。对不对?”当时艾尔麦西什么都没说。但后来他用行动来证明—嫉妒而疯狂的丈夫克里夫顿企图用一辆飞机毁掉三个人,艾尔麦西将垂死的她救出,远走他方,不惜背叛英国,三年后回来,将她带上飞机,只是不幸走向了另一场事故,另一场毁灭。

这场爱情正如同一场大战:触目惊心地碰面,在进攻与退让中撞击出迷乱而狂烈的心跳,在死亡中彻底进入对方的生命,在停战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这一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总有东西留在战场上,而那是值得用一生去守候的。而最后,那团在世间澎湃燃烧的火焰终于成为了天国中永恒的光,但是两者都一样动人。正如卡波特所写:“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是心却不能,而爱,因为不懂地理,所以不识边界,随你怎么给它拴上石块,沉入水底,它总能浮出水面。”

相比起来,书中的另外两段爱情则更为平和。卡拉瓦乔与护士汉娜的爱,更为隐忍,到最后或许已变成相互支持度日的一股暖意了。汉娜在书页上写道:“有一个人,他叫卡拉瓦乔,是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我一直都爱着他。他比我大,大约四十五岁,我想。他正处在黑暗中,失去了自信。我父亲的这个朋友在照顾我,因为某种原因。”而对于卡拉瓦乔,“他现在更爱她了,胜过当她还是父母的乖乖女的时候,那时他更了解她。现在的她是她自己选择的样子。”基普与汉娜的爱情,其实是艾尔麦西与凯瑟琳之爱的反面版本。他们的初见、第一次亲密的触碰,翁达杰都写得极尽唯美之能事,两人的爱情似乎也更为甜蜜、平和,但最后却轰然倒塌于战争与殖民话语的阴影。两个人的爱情正如这座别墅一般,充满了不可见的裂缝。

“身处别墅的他们正在蜕皮。他们谁也无法模仿,除了真实的自己。没有什么自卫可言,除了探寻他人身后真实的故事。”将四个人维系在一起的,除了感情,还有彼此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着同样的阴霾,也有着同样的诉求:拯救。

对于艾尔麦西而言,他对于爱的拯救更多属于过去,他通过叙述来让他们的爱情获得新的生命—成为一种被接受的象征,在他人(别墅中的另外三个人/读者)的生命中留下踪迹。而拯救现实的重负,更多被放到了印度士兵基普的身上。艾尔麦西提到名画《擎歌利亚之首的大卫》:“年轻的武士伸长了手臂,手里提着歌利亚的头,一张狰狞而苍老的脸……一般认为大卫的脸是年轻时的卡拉瓦乔,而歌利亚的脸则是老年的卡拉瓦乔,也就是他画这幅画时的样子。青春伸长的手对岁月作出审判。对自我之必死性的审判。我觉得当我看到基普站在我床脚的时候,他就是我的大卫。”

诚如他所言,“我和基普都是世界杂种”。但是老杂种与年轻杂种,却是象征着两种不同的混杂性。艾尔麦西的身体里装的是历史—“我知道何年何月亚历山大大帝曾经穿越这片沙漠,为了这样的壮志,或是那样的野心。”他的灵魂装着世界地图,装着全世界的名画与雕塑。他其实是匈牙利人,却被认为是一个英国病人,最后为了救凯瑟琳又不惜背叛英国。他象征着一战后那个时代:让我们去翻看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那曾是一个没有壁垒的世界,身份似乎只是个选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可被行走,知识仍然值得被尊敬,小说家笔下的偷情还不全是中产阶级的惺惺作态与空虚无力。但讽刺的是,这个世界建立在“殖民—被殖民”的体系之中。能自由行走在这个世界之上,常常是因为你有白皮肤—抑或说戴着白面具。混杂着亚洲与欧洲身份的基普,在当时往往会被边缘化。恰好我们还有翁达杰,用精妙绵长的描写来让他说出自己的声音。

nlc202309021405

基普的哥哥说他是个傻瓜,竟然相信英国人,反复说道:“总有一天,你会睁开你的眼睛。”基普并不相信这点,和萨福克勋爵、莫顿小姐建立深厚友情,和“英国病人”之间产生信任,小心翼翼地扫雷,看着死亡与爆破在身边肆虐。但这样的生活,最终也随着原子弹的在日本爆炸,让他彻底崩溃,“受够了欧洲”。是的,拆弹技术再如何精妙,还是有武器能瞬间毁灭一切。况且死去的人已经够多了。但更重要的是,亚洲的版图、亚洲的肤色还是一种不被尊重的存在。最悲哀的是,回到印度之后,基普并不能彻底摆脱欧洲。他并没有走向革命。逃亡的途中,他感到“自己始终把英国病人的身体带在身边”。在小说的最后,欧洲的气息还是会回到他的生活中,而他已经老去。

在这场战争当中,两种文明都失败了。艾尔麦西自己成为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同伴麦多克斯回到出生的地方开枪自杀。而基普选择了象征性地反抗过去的一切,最后回到了印度,在某种程度上默认后殖民状况的合法性。一种世界乌托邦式文明破碎了,一种被侵占的文明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个时代过去了—书中所隐喻的远不只是大英帝国的日落黄昏。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基普在自我拯救的最后,选择了离开、回家—找寻自我和回到家园的双重隐喻。在这个过程中,一种苍凉的神性也参与了拯救。在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的圣母玛利亚海节上,基普目睹了一群“先后经历了纳粹、英国人、高卢人、哥特人和德国人的蹂躏”的意大利人将一个披着斗篷、背后有二十个小灯泡组成光环的圣母雕像送到一个海岬上。他看到“在黑暗中这张脸更像是某个他认识的人。一个姐妹。某一天会是一个女儿”。可是“他毕竟有他自己的信仰”。这时他会不会想起一九四三年十月初,在那不勒斯的教堂他看见了圣母玛利亚在跟天使说话的泥像,他在圣母的脚边躺下,“他们中的每一位都选择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来忘记时间。”神圣的象征多次出现:小说开始时英国病人似乎看到的天使长形象,基普在教堂中通过照明弹见到的以赛亚,别墅旁边的教堂……神圣之物早已成为断壁残垣,但仍自足存在,信仰者也依旧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唯独小偷、异乡人、世界公民得不到拯救。宗教遭遇世俗化的失落,当然战争脱不了干系,但这多少也是时代的症结—到最后我们只能无耻地相信生活,而生活却常常欺骗我们。

在炽热的爱情与时代的宿命之间,汉娜是一个调和者,也是受害者。她游离在三个男人之间,带着熟悉、怜悯、同情、狂野而不计运气之爱,小心翼翼地将别墅内的关系稳定下来。最后她还是失败了。她也无法摆脱父亲的去世,父亲被烧伤的情形与眼前英国病人的情形其实多有相似,但是拯救是无力的。她还试图用爱去拯救,但是爱情就和时代一样不受控制。四个人最终走向了各自的命运。她选择回家:“我受够了欧洲,克拉拉。我想回家。”然而吊诡的是,她要回到的加拿大也有殖民背景,而这一背景无法为她和基普所共享。这个世界已支离破碎,能将彼此的人生联系起来的恐怕只有彼此的孤独与绝望,除此别无他物。

将灵魂深处的爱情与风云变动的时代背景完美交融,还多亏了翁达杰那支洞察幽微、收放自如的生花妙笔。翁达杰举重若轻地在各种叙述人称视角之间转换。同样是英国病人的爱情故事,就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者自身的第三人称(翁达杰借英国病人之口说道:“死亡意味着你成了第三人称”)、叙述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转换得毫不费力气。他还擅用蒙太奇的效果,不少极具画面感的剪辑让人惊叹。比如说基普第一次见到汉娜的场面,风雨大作,汉娜在弹琴,两个湿漉漉的士兵看见她。随即,翁达杰转到下一幕:“卡拉瓦乔没有看到这一幕。他回来的时候汉娜跟扫雷组的两个士兵正在厨房里做三明治。”同样的神笔数不胜数,小说临近结尾处,基普逃亡和汉娜给克拉拉写信的场景交叉上映。汉娜的家书写完,翁达杰用疾风迅雷般的一句为这一幕戏收场:“扫雷兵的脑袋钻出水面,他张大嘴吸进湖面上所有的空气。”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巨大张力让人叹为观止,笔力稍逊的作家绝对把持不住。

但与其说此般技艺的效果更像电影,倒不如说更像一幅绵延不断同时画中有画的绘画长卷,每每让人想起约翰·班维尔。在一个巨大的画框中,一幅画引向另一幅画,一幅画又与另一幅画交融。整体看过去浑然一体,细看又各有独特之处:写卡拉瓦乔在将军府邸中偷窃,写基普拆弹,就如同《遥望》中的玩纸牌画面一样,其精准细腻早已达到大师级别,让想进行同类描写的人心生畏惧。更别提情欲的描写—正如枯萎的玫瑰花瓣浸入水中,瞬间从苍凉之中夺回美丽的色彩,在大漠与别墅的苍凉中再现爱情润泽的光芒。而丁骏的如诗译文更是添色不少。

爱与死亡足够宏大,也足够细微。翁达杰将宏大与精微的一切,在这部爱与死亡的诗篇中游刃有余地书写。我们或许会感慨:“我根本没想到会在这一天读到这样的一本,好小说。”能砍下布克奖,的确是实至名归。爱与死属于过去,也属于此时此刻,而我们就握在手中。

爱与不爱经典诗歌 篇4

我等,待花开荼蘼,你梦里与我朦胧相见

你说,待槐花飘香,你携手与我游历河山

我等,待秋棠凋零,你依然与我天涯遥远

你说,待枫叶丹丹,你搀扶与我看林尽染

我等,待秋雁声碎,你消失与我曲终离散

你说,待长发及腰,你拥抱与我天上人间

我等,待鬓染银霜,你遗忘与我红尘泪涟

你说,待来世来生,你期许与我奈何桥边

我等,待三生三世,你与我彼岸花叶相伴

你说我说

那一年,你说我是你永远的她

那一刻,我泪水沾襟喜悦年华

从此,你是我梦中的牵挂

你说,带我去浪迹天涯

我说,无怨无悔皆由他

你说,我是你眉间一颗朱砂

我说,我伴你倾心写晚霞

你说,秋凉苍苍蒹葭

我说,待我心烹奉暖茶

你说,我是你永不凋零的花

我说,你是我温暖的家

爱与不爱

如果说不爱

怎么会因你串起泪珠

如果说爱

怎么会舍得让我哭泣

如果说不爱

怎么会时刻想起

如果说爱

怎么会遗忘我在红尘

如果说不爱

怎么会把你刻在心里

如果说爱

怎么会消失了踪迹

如果说不爱

怎么会有情丝在诗词的平仄游离

如果说爱

怎么会忍心让我一个人在荒野里跋涉

如果说不爱

怎么会有遥远的挂牵

如果说爱

怎么会触摸不到你的暖

如果说不爱

怎么会有梦里缱绻

如果说爱

怎么会让我如此难过

如果说不爱

怎么会有孤独的守望

如果说有爱

爱与不爱要看缘爱情诗歌 篇5

垂钓也不赖

但要想一想

目标的好与坏

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句子

就这样无目的的被删节

在我们之间

究竟发生了什么

只有你懂我懂

肩头与肩头亲近

爱与不爱在徘徊

彼此构筑的美丽

就那样心照不宣的被排解

眼睛在打量着对方

就象听到各自的体气

还好像听见呼吸

在迷蒙里泛滥

那种神秘的莫测

阅读的确有感觉

但那是一部小说还是诗集

就象读一本书过瘾

所有陌生和无陌生的都象从四面八方压来

集合与分散都在这夜里

漫不经心的把城市的美丽

肢解

楼上的楼下的都象在打着手势在徘徊

雾里的梦里的都象在缩减

一种时尚的美丽

陌生人在橱窗内做模特

被路过的小伙看见

从陌生到认识

只有半分钟

人生的体验就是这么的简单

抗击疫情传递爱与希望诗歌精选 篇6

新冠病毒——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突如其来。

像蒲公英似的,随风飘扬的你,

哪里都是你的家,

并且稍不留神就会把你带上。

因为你——病毒,

有多少人失去了亲人?

有多少人失去了朋友?

有多少人还没来得及告别,就失去了生命?

因为你——病毒,

有多少人回不了家?

有多少人出不了门?

有多少警察面对困难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因为你——病毒,

原本喧闹的城市变得安静,

强烈的光也十分寂寞,

只有虫子们在说悄悄话。

因为你——病毒,

医院里才会人满为患,

不过你们不用担心,

他们虽然被隔离了,

但祖国却并没有隔离对他们的关爱。

因为你——病毒,

白衣天使们不得不驰援武汉,

那一双双坚定的眼睛令我们感动不已,

为了我们祖国人民,她们又付出了多少?

辛勤的背影身后,

又有谁知道他们思乡的泪水呢?

因为你——病毒,

布满血丝的眼睛,令人心疼,

有深深勒痕的脸,刻骨铭心。

毫不在意自己的白衣天使们,

是那么的可爱。

国难当头,

民众齐心,

我们要一起抗疫!

爱与死亡诗歌 篇7

当然, 要客观地弄清楚这股传统诗潮在当代文学发展史中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还要追根溯源, 了解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将左联的文艺方针变成了“金科玉律”。1944年周扬进一步阐释、明确了“讲话”的“大众化”文艺创作思想, 并指出要实现“大众化”的目标, 文学艺术的创作必须采用写实的手法。这样, 诗歌的叙述倾向就变得十分明显, 以致20世纪40年代叙事成了一种新时尚, 叙事诗也变成了一种被时代所追捧的文体。李季、闻捷等在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诗坛的诗人, 基本上都是经过了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的洗礼, 在20世纪40年代便开始创作“写实”的叙事诗。新中国成立后, 他们基本上还是继承了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诗风, 即突出诗歌创作的戏剧化。关于诗歌戏剧化的理论探讨, 一直是当代学界最具争议性的一个文体问题。其实, 立足于当下, 要很好地解构传统诗潮中的“戏剧化”, 我们认为还是要回到“历史”中去, 回到闻一多、袁可嘉的理论阐释中。闻一多从人类文化学的向度提出了诗歌应该“不像诗而像小说戏剧”的观点后, 质疑之声就此起彼伏。其实, 只要我们把其观点置于时代语境中就会清楚地看到, 诗歌应该“不像诗而像小说戏剧”就是要让诗歌“背叛自我”, 偏离诗歌的艺术规律和技巧, 让“讲故事”的诗歌达到大众化的戏剧效果, 服务于更广泛的民众。闻一多的本意更多强调的是诗人要成为“时代的鼓手”, 诗歌必须是战斗性的、鼓动性和宣传性的, 而就当时的“抗日民主运动”来讲, 闻一多的“诗歌”转向是可以理解的。在闻一多之后, 袁可嘉针对当时诗歌走上直接发泄感情和一味说教的道路提出了“新诗戏剧化”和“戏剧主义”的概念。在袁可嘉看来, “人生经验的本身是戏剧的, 诗动力的想象也有综合矛盾因素的能力, 而诗的语言又有象征性、行动性, 那么所谓诗岂不是彻头彻尾的戏剧行为吗?”[1]P34简言之, 袁可嘉对于诗歌的观点是诗所用的材料、诗的动力及诗的媒介都是戏剧的, 当然, 诗歌建构的模式自然也是戏剧的模式。

“诗歌戏剧化”理论观照中的当代传统诗歌创作, 就其内容来看, 数量最多, 影响最大的当数“生活抒情诗”。就生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李季和闻捷相比, 同样的题材, 李季更倾向于叙述故事, 他的叙事欲望比抒情欲望更强烈。在具体的诗歌创作过程中, 有时为了突出叙事性, 他无论是采用人物塑造方式 (如《厂长》、《社会主义老头》) , 还是对话方式 (如《客店答问》、《师徒夜话》) , 都会用直接的甚至是原生形态的生活言语再现细节;有时为了达到叙事的目的, 他甚至直接采用戏剧、小说的创作技巧, 哪怕是一些抒情性较强烈的诗歌, 比如《至北京》, 他也会想方设法地插入一些叙述语言, 或一个个场景, 打断诗歌的感情脉络。显然, 这种诗歌创作的“戏剧化”, 使得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就只能是讲出来的, 而不是从诗歌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当然, 这种讲出来的情感就不可能达到艺术表层的戏剧效果, 更不会达到袁可嘉所谓深层的喜剧效果;相比较而言, 同样的题材, 闻捷则能在以叙述为主导的诗歌创作过程中, 较融情于景, 多少还保留了一点诗的“味道”, 让读者在诗歌消费的过程中能够“见仁见智”, 满足不同的审美诉求。比如, 他的诗歌《天山牧歌》, 由于新疆独特的文化语境已经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 感情的表达相对自然、朴素一些, 诗歌的叙述在故事中不同程度地蕴蓄诗人一定的情感体验。

“十七年”的诗歌, 诗人除了用叙述表达生活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关系外, 也常常通过构建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寄托理想化的人生情怀。袁水拍的“《诗选》序言”在当时是被奉为抒情诗歌建构立场的“正统”。“序言”认为:“在诗歌领域中不重视典型形象的创造问题, 可能是由于对抒情诗的不正确理解, 以为‘抒情’就是抒情, 这和人物形象不相干。这是一种误会。”[2]P98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理论主张, 袁水拍在“序言”中还进一步明确指出, 抒情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在诗歌建构中, 诗人必须通体透亮、大红大紫地成为诗歌中的正面人物, 用形象说话, 即用诗人整个意识形态的正能量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 让诗人与读者在诗歌文本中产生最直接的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由于袁水拍强调诗人的直接文本介入性, 因此, 在诗歌创作中, “诗人只能是一个革命者, 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一个崇高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低级气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192。然而袁水拍的这种理想化的“完美”诗人, 在现实生活中实属凤毛麟角。假如所有诗人都能具有如此道德品格, 并要求他们把现实生活中极富生命个性的人都建构成为一种“高大全”的正面形象的话, “假大空”没有文学性的文学形象自然就产生了。

李季和闻捷等生活抒情诗人的诗歌创作, 客观上出现了人物形象“工厂化”的问题。本来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的人物, 其性格可谓是多元化的, 其审美体验、审美认知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但是, 在时代“大一统”大语境诗歌理念的渗透影响之下,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感情世界在诗歌建构过程中就变得越来越扁平, 越来越没有生气, 可谓“纸人一个”。闻捷的作品, 《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种瓜姑娘》等;李季的作品, 《社会主义老头》、《红头巾》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都被贴上了时代的标签, 成了“工厂化”的产品, 而这些“工厂化”的形象产品, 因其“自我”的完全缺失, 最终让诗歌由“戏剧化”行为变成了一种颂歌行为。

受“十七年”诗歌的影响, “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依旧延续了“戏剧化”的诗歌创作理念。但“文革”时期诗歌的戏剧化是与当时整个文学样板化交融。样板化的诗歌创作简单地说就是以矛盾的冲突带动情节的发展, 故事情节更突出矛盾的对立面,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革命化、英雄化。在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 吴欢章主张:“风雷激荡的革命时代, 要求在诗歌中得到强而有力的回响。革命诗歌要充分地发挥时代号角的作用, 必须向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光辉典范———革命样板戏学习。”[3]P194这在“文革”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致“文革”时期公开发表的诗歌和公开出版的诗集, 都没有改变诗歌通过建构工农兵英雄形象抒发一种大众化、公式化的最美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情感。例如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王主玉创作的《雁回岭》等作品都是通过直接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表现和讴歌时代英雄人物的目的。

当然, “文革”诗歌戏剧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即在诗歌的抒情功能上通过舞台功能突出正面核心人物在集体中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袁可嘉曾经在《新诗戏剧化》中一再强调, 诗朗诵和秧歌舞是很好的诗歌戏剧化的开始, 因为二者都很接近戏剧和舞蹈, 并且都突出强调动态的戏剧效果。“文革”诗歌不但缺乏动态性, 而且存在感情放滥的问题, 《手握钢钎叙深情》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文本。除此之外, 有诗歌的押韵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 例如京韵大鼓、快板书、北京琴书、山东快书……是接近民歌体的艺术形式, 而这些艺术样式更需要舞台和演员精湛的表演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些艺术样式在“文革”时期大部分都是被用来为塑造英雄形象服务的。生动的艺术样式却在极“左”的文艺路线的指导下偏离了艺术的轨道, 成了政治的工具。结果, 抹杀真情实感成了“文革”诗歌最突出的特征。

总的来说, 诗歌戏剧化就其本质来讲是一个诗歌如何观照生活, 达到戏剧效果的问题。不过, 诗歌要实现真正的戏剧化, 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形式化, 形式内容化”的问题。文学实践的历史经验已证明, 诗歌的戏剧化, 诗歌的观念问题是最重要的。中国“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生活抒情诗歌的创作, 之所以没有产生如同艾略特所谓源于生命本能的审美快感, 问题就出在极“左”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影响上。处于政治热情极度亢奋的李季、闻捷等生活诗人, 以乐观的情调书写生活, 这无可厚非, 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独有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认知, 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意象、意境的建构能力。在受制于叙述和塑造“英雄”人物的潮流驱动下, 他们的诗歌大多缺乏真情实感, 以致在诗歌建构中往往失去了自我;再者, “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诗歌过于直露而缺乏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 以致读者与诗人因缺乏“对话”的空间而让诗歌变得淡乎寡味, 其结果是诗人与读者双方都没有获得艾略特所谓的精神快感。虽然说,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靠近戏剧, 但事实上, “十七年”的生活抒情诗在戏剧化的道路上因过多的叙述语言、细节的刻画等使诗歌迷失了方向;而“文革”的生活抒情诗则是在革命浪漫激情极度膨胀的狂热政治语境中失去了自我。借用艾略特的观点, “对诗的感觉以及作为诗的材料的感情从各处消失的话, 就是诗的死亡, 也是人类的死亡”, [3]P199“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体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摘要:受时代大语境“革命化”、“英雄化”的渗透及影响, “讲故事”、“塑造典型”成了“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传统诗阵营中“诗歌戏剧化”最集中的价值体现。但事实上, 当代传统诗歌在如何诗化现实生活的问题上, 走进了极“左”文艺路线的死胡同, 最终把诗的文体模糊了,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戏剧化。由于当代传统诗歌创作的历史性走偏, 中国当代诗歌体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关键词:传统诗潮,叙述化,意识形态,诗歌死亡

参考文献

[1]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 1988.

[2]袁可嘉.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爱与死亡诗歌 篇8

冰心和狄金森的诗歌中都明确地认识到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人们无法凭主观愿望去支配或控制死亡。对于死亡,冰心认为它只是人生旅途必然的一站。“未生的婴儿,/从生命的球外/攀着“生”的窗户看时,/已隐隐地望见了/对面“死”的洞穴。”(《春水》一百六十九)这就是生命的规律:从尚处于酝酿之时,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因此,她在诗歌中这样写道:“死阿!起来颂扬它;/是沉默的终归,/是永远的安息”(《繁星》二十五)。在20世纪初期,处于频繁战争中的热血青年不乏对死亡的歌颂,但多数都是像郭沫若《凤凰涅磐》中的凤凰那样,“为了打碎‘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的宇宙,不惧自焚的结果‘死亡,而且欢乐地高唱”。冰心的书写却呈现出与这种高扬战斗精神和乐观精神的时代主流相背的趋势。在她的小诗里面,没有与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相符合的激情,反而表现出一种冷静和平淡。在她看来,死亡就如同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死亡“是沉默的终归,/是永远的安息”。既然死亡是平静的、安祥的,我们何须恐惧?死亡不是空洞无物的虚无,而是洋溢着真实生命的充盈丰满。在那个地方,人类才能得以摆脱尘世生活的喧嚣和争斗,而得到最后的永远的“安息”。它是宁静和愉悦的归宿,在那里,一切都归于平静。

狄金森也认识到死亡是人生无法逃脱的命运。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这首诗中,狄金森写道:“因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屋檐,低于地平面……”。从人出生的时候起,死神就伴随着人的一生。从“校园”即无忧无虑的童年,经历了“麦田”即茁壮成长的青壮年时期和“落日”即迟暮的晚年,最后,马车停在一座屋前,“仿佛是隆起的地面”,这分明是人的最终归宿——坟墓。这是任何人都必然经历的生命历程。因此,狄金森对死亡同样采取了豁达的态度。再如她的名作《她已长眠在一棵树下》:“她已长眠在一棵树下!/ 只有我还思念着她,/ 把她宁静的床榻触动———/ 她辨出了我的脚步声———/ 看啊,她穿的衣衫一派红艳。”这是诗人对已亡故的闺中好友的悼念,在里面我们却很难发现悲悯的词语。诗人的脚步声,将友人从“睡眠”中惊起,而坟墓旁的树就像是好友现在的床,满树的鲜花成了好友的衣裳。生命好像就是一场梦,而“死亡”只不过是进入了另一场梦境。这种怀念,就如同夏日午后的一次小聚,诗人悼念亡人的悠悠思念变得如此轻松而闲适。

冰心和狄金森都认识到死亡最明显的特征———必然性。但是,冰心对死亡的理解仍是一种泛泛的思考,没有对此进行长期的、深入的探寻。“死亡”在她眼里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生疏遥远、神秘痛苦的。冰心自幼家庭生活幸福美满,长大后在文学界也很快成名。她只是在偶然触发之下才会对死亡进行深度思索。她的思考是现实性和伦理性的,充满了对价值意义和伦理精神的追寻。“我愿意在离开世界以前/能低低告诉它说:/‘世界呵,/我彻底的了解你了!”(《春水》七十九)。诗人把关注的目光也投向了死亡。然而,这种关注又是偶然性的,并不是狄金森那样的玄思冥想。冰心的死亡意识还是朦胧的,在很多时候,她的思考都是依赖于外界事物的触发:“鱼儿上来了,/水面上一个小虫儿漂浮着——/在这小小的生死关头,/我微弱的心/忽然颤动了!”(《春水》一百零四)也正因为这种偶然性和现实性,使得冰心的死亡观念不是持久的,固定的,而是时常会有所动摇和怀疑的。对于死亡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她虽然有时会得到一个暂时的超越,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把死亡当作是一种解脱烦恼的途径:“希望那无希望的事实,/解答那难解答的问题,/便是青年的自杀!”(《繁星》一百三十)。所以,冰心的死亡意识看似平静、乐观,其实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冰心了解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她又对“生死关头”未能超越,而仍然执着于“生”和“死”的临界。她的死亡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生”之焦虑。

相比之下,狄金森的死亡观念则体现出一贯的豁达。她把死亡看成是大自然的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看到,死亡在作者的眼中只不过是一次平静而舒缓的旅行。再如《她躺着,彷佛在做游戏》:“她躺着,彷佛在做游戏——/她的生命已经离去——/打算回来——/却不会很快——//她欢快的双臂,半垂——/彷佛是暂时歇息/一瞬间,忘记了——/就要开始的把戏——//她会闪烁的眼睛,半闭——/彷佛它们的主人/还在用眼色/向你,逗趣——”在历经了诸多不幸和痛苦之后,狄金森对死亡的恐惧也已消除,产生一种平静的态度。在这首诗歌中,我们看到:“她”的死亡过程,彷佛只是游戏的一节。她已经离去,彷佛只是一个游戏者的暂时缺席,游戏本身是欢快的,所以,死亡在这里不显得痛苦。生者对死者的关注不带一丝悲凄,死者对生也没有任何眷念,也没有对死的畏惧和恐怖。在《死去,只须片刻》中,狄金森甚至给死亡赋予了至美的意味,既有“高贵的黑色缎带”,又有“美丽的阳光照耀”,彷佛成了一处令人向往的境地。死亡不再是空洞的、恐怖的虚无,而是充满活力的美丽的实在。因此,她的认识突破了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中不可能永恒存在的局限,死亡彷佛是人的生命中最深刻最富意蕴的生命事实。它使人类摆脱了俗世的平庸,而进入那永恒的安祥。正因如此,狄金森在其诗歌中,对待死亡始终是持一种豁达的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1.冰心具有死亡意识的诗歌与狄金森的同类诗歌都体现了诗人对终极问题的关怀。但是,冰心的诗歌体现出了多元特征,而狄金森的诗歌则趋于单一和稳定。2.冰心的诗歌表面上对死亡进行颂扬,实质上体现出对生存的焦虑;狄金森的诗歌则是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的达观态度。

当然,对于冰心这类作品的研究还是很粗浅的,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冰心有越来越完整的认识。

亲吻死亡诗歌 篇9

庄生晓梦迷蝴蝶

那一刻

你是否幻想自己肋生双翅

忧郁地编织

飞向大地的梦

如同忧郁的我

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候,

忧郁的编织

初恋的.七彩霓虹

文学的斑斓梦幻

此刻,我以苍白的手指

抚慰你冰冷的身体

以亡灵书的绮丽语言

祭奠你缥缈的灵魂

你不知道

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

坟墓四周的鲜花野草

无数猜测、各种版本的谎言

倔强的漫生滋长

不远处一株株松树

在微风中摇曳

款款向我招手

喃喃低语,倾诉生命的执着

爱的伤痛,

情感的困惑

至爱亲朋

熟悉的陌生的人们

生前一席长久的短暂的聚散

真诚的掺杂些许虚伪的应酬

隆重的随意的筵席

想要挽留的拼命回避的缘分

都徒然羽化随风

此刻我泡上一杯香茗

洒在地上

愿你化作泥土的嘴唇

死亡残存的意念(自创诗歌) 篇10

我继续沿着溪水顺流而下,因为我已经失去了家园,只消记得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而这里却是阴晴不定的山地,视线总被无耻的大山所阻!越发的厌恶这里了,必须想办法尽快逃离,我不想以生命为赌注的交换而落空,首先必须主动寻找食物,因为这里只有我一个人!水域渐渐的扩大,偶尔有一条跃出水面的鱼儿,好像是因打破了它安静的生活而变得急躁了,不过这种急躁的惴惴不安倒也恰到好处,不过这真的没有用,针对于这样的情形,只有相对获胜的那一方,才会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和资本,虽不是什么敌对,但生死存亡之时,卑鄙的打扰了它的生活,甚至于结束了它的生命,也算的是情理之中了,倒也避免了虔诚祷告的累赘和内心不安的跳动!它当然不是人类的对手,更添这非常时期,一切的不择手段却都显得那样的顺其自然,任其百般跳跃,终将入网,剩下的只是垂死之争,只是备受煎熬和残留在我口中的余香,偶尔的几只青虾,倒也平消了那种鱼腥味的单调无奇,着实让人稍稍的满足了一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准备享受这短暂美好的同时,一阵偶尔的寒风刺穿了我这已经干瘪的梦!于是停顿的脚步继而又前行了,带着清醒的身体,低着沉重的头颅,不断咒骂着“该死的!” 然而愤怒达到极点的时候,天色渐渐的也暗淡了下来,对于夜盲症的我行走此时此地简直是极端的残忍,不过此时确实也已经疲惫到了极点,无可言喻般的倒下,不知觉的已熟睡过去!不知过了多久,阳光刺痛了双眼,越发的显得沧桑而痛苦,除过外部环境恶劣因素外就是梦见了所谓的死神,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他并不是镰刀和骷髅等复杂的组合,相反他很简单,他只是一股气,没有冲击的一股气,只是使烛光轻轻的摇曳,使火焰腾起的微风,他会令你不知觉得走到你最近的身旁,他会轻轻地包围着你的所有,然后令你无所适从的死掉!这无疑在心理上是雪上加霜,使眼前的暗淡添加了一层灰色!心情无疑是坏透了的,真想现在自己就是蓬头垢面的傻子,这样我就会对眼前的事物无动于衷,也不会因死神的可怕而心惊肉跳,现在的清醒本身就是一种犯罪,搞得痛苦不堪了!迈着沉重的步伐,又脱掉相当累赘的鞋子,踏着冰凉的残碎的石块,背对着太阳走去,一边想象着死神无形的摸样,一边很谨慎的防止他跟将过来,精神高度集中身边的一切,囊括一切的一切,也没有感觉到“人类之根”的脚部已烂的撕心裂肺,残余体力不支的时候,感到死神真的临近了,“快给我......走开......” 然而他没有走,反而挨得更近了,我闻得出他的呼吸,他只是毫无忌惮的占据着原理上属于我的空间,仅存的意念无力的挥手早已失去任何的意义,他带走了我的温度,带走了我的心跳,带走了能使我存活的一切,他使我的身体充分的融入了自然,就连突袭的雪花,也在我倒下身体的表肤随意飘落,眼球已经灰暗,大脑残存的只是,“那一年,那些年”

还有我一直会想念起的朋友!

爱是致命的死亡亦是天堂爱情诗歌 篇11

羞涩初吻你的脸颊

如风的往事中

夏日如画

每一个

不期而遇的感伤

依稀听见

离别的步伐

曾经

花开

幸福了盛夏

如今

为何

只开了半夏

为你写的音符

重奏 重奏

琴键黑白嘶哑

到底去了哪

到底回来了吗

幸福

都戛然停止生长

灯塔之上

再眺望不到

海滩上杂乱的足迹

那拾起的

四叶草图案的贝壳

是否

也已被侵蚀得没了最初的模样

原来爱也是一种羁绊

回首不见你的那一刻

忽然

我乱了

活着

也是奢侈的要求

只为了一个人

彼此生命里唯一的`光

爱的掌心

写着命运

百转千回

逆转因果

许诺的永远

在海边搁了浅

你的泪水

浸冷了一个夏天

我身处高塔

你深埋海底

心的留白 有你

跳动的血液为我填满

你心换我心

究竟是谁得以重生

海浪声中

是否有你杳无的音信

爱你

是如风的过往,如画的美好

是致命的死亡

于我

爱与责任 篇12

九九年的盛夏,带着一份向往,带着一份嘱托,我告别了伴我四年的铁师校园,回到了陶然小学,开始了我的从教生涯,也开始了我做少先大队辅导员的工作。时光似流水,弹指一挥间,在辅导员这个工作岗位上已经奋斗了10年有余。十年里,我虽然渐渐失去了青春,但是却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也懂得了身为人师所应具有的爱与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把深切的爱送给学生,这种爱是我做为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真心奉献。我不敢妄言师德,也没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和动听的话语,但是我非常感谢同事及学生对我的信任,在这里我只能谈谈作为教师的心语与历程。

记得曾经有人问我:选择教师这行,你后悔过吗?我坦诚地告诉他:我后悔过,我的理想原本不是当老师,也许是天意,让我成了一个孩子王。初为人师,我就体会到了教师的辛劳与琐碎,压力与清贫。说老实话,开始,我的心里有些空落落的,以为自己壮志难酬。直至真正站到了神圣的讲台前,我才发现区区三尺讲台,学问非凡。风风雨雨,苦辣酸甜,为人师表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当老师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教学相长,一辈子促你学在前面;二是为人师表,一生促你严于律已;三是世人敬仰,无

论是哪个民族,哪个时代,尊师是共同的传统;四是奉献的化身,在奉献中永生。正是体会到了这些,我开始庆幸命运赐给了我这个职业,而我也把我的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这个我曾经并不喜欢的事业。

一、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要全心付出,这样才能有丰厚的回报

十年来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也深深体会到当一名教师难,当一名辅导员更难,当一名好的辅导员更是难上加难,但面对渴求真知的队员,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面对学校领导的殷殷重托,我有什么理由不付出爱心和无私奉献呢?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队辅导员是少先队的一面旗帜。因此,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率先示范,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形象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记得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时,我还是个什么也不懂的毛丫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尤其是接手少先队这项工作更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做起。我首先向有经验的中队辅导员学习,还经常挤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的大气候,精心设计少

先队的各项活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依稀记得第一次组织少先队活动时,我很茫然,当时全乡还是九所学校,要组织活动需要下一番功夫,虽然我精心准备了,可还是因为没什么经验,活动开展得不是很成功。好在那时我还是比较谦虚的,我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认真听取领导的意见,并一一记录下来,等到下一次再开展类似的活动时,我就会避免上一次活动中的不足,就是这样,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少先队活动中成长起来了。当然,这里更多的还是要感谢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全乡运动会训练鼓号队的场景,那时,我在音乐上也是一知半解,更别说训练鼓号队了,当我面对着40几双眼睛的时候,我真有点不知所措,所以那时我就偷偷的利用休息时间学习,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弄出个样来。那时,几乎运动会前的每个双休日我都带领他们训练,一遍又一遍,不怕风吹日晒。期间也动摇过,想放弃,但细细想来,其实训练的过程也是我学习提高的过程,所以我就自己给自己加油,好在那时的鼓号队训练不像现在的管乐队,只要功夫下到了,效果就出来了。2005年新教学楼落成时,沈阳大众企业集团给我们学校捐赠了38件管乐器材,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管乐队组建起来了,当时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什么也不会,学校聘请了教师学校的张主任指导,虽然正值隆冬时

节,天气非常寒冷,我和学生的心都是暖暖的,热情也很高,在为期半个月的集中训练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管乐队的雏形终于形成了,训练期间,大部分的学生嘴起泡了,但他们都没有放弃,这让我很感动。那段日子,虽然很累,但心里的感觉却是美好的。05年12月,我第一次带领我的队员参加了乡党代会,学生们的出色表演受到了乡领导的一致好评。06年春天,为了参加县全民运动会,我和我的学生又开始了紧张的练习,那时,怕我一个人应付不来,学校有的领导一直帮助我,每天下午,我们都要顶着炎炎烈日,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的走,一遍又一遍的训练,甚至是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和学生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训练结束后,在县运动会上,我的学生终于在全县露了一回脸。6月份,北山广场陶然专场晚会上,我那些可爱的同学们又一次向全县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展现了陶然小学的实力,就是在那时,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与自豪。

2001年,我接手了学校值周工作,这也是一项比较难以权衡的工作,怎么说呢,做这项工作需要有一颗公正的心,所以我一直努力坚持着这项原则。几年来,在这项工作中,我也付出了很多,也曾为此偷偷的哭泣过,也有过知难而退的想法,但是最后都被自己否定了,因为我相信,有压力就有动力,只有不断的给自己施压,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在这项工作中,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带领学生干部履行着我的职责,并一直努力改善工作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立足本职工作,懂得自己的责任,不断创新,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业绩

十年间,一直奋斗在少先队辅导员这个岗位上,我深深知道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因此,工作十年来,我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作风踏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十年里,少先队的日常工作,我始终坚持常抓不懈,例如,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没有特殊情况,绝不占用。每年的重大节日、纪念日我都要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开阔自己的眼界。在组织这些活动时让我深切的体会到当少先队辅导员虽然辛苦却又是快乐的!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绽开了最美的笑容,他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增强了,我就会感觉到孩子们的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组织少先队活动的同时我还注重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为了配合学校养成教育及无声走廊建设工作的开展,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干部,让他们协助我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言行,一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干部的能力也得以充分发挥,学校的秩序也比较良好。

由于工作的需要,近两年,我又接管了图书室工作,为了顺利通过省图书馆示范校的验收,我和几位同事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学校的图书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全部录入电脑,虽然那一个月里,整日忙碌,但是我过得却是充实的,因为在工作中让我体会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想,一个人如果整天无事可干,那么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三、能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做好桥梁和纽带 少先队辅导员在学校里是领导和同事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几年的工作中,我自信能协调好与领导及同事之间的关系,能团结同志,与同事相处特别融洽,因为我能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同时我更尊重领导,领导交给的每一件事也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对我来说,肩上的担子越重,干劲就会越来越足,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有多少期待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

今年花胜去年好,料得明年花更好。回首往事,虽然没有当过班主任是我工作中的一种缺憾,但是当我看到通过我的努力工作,学生在健康成长,学校在不断发展,我都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这

就是我做为一名普通党员为党的事业的一份献礼。尽管我在工作中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情,从来不曾惊天动地,也不会流芳百世,但我深知:我的理想,我的奋斗,我的青春,已和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紧密连在一起。我也深信,在少先队的事业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收获成功;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只要有爱,就会硕果累累。当我所有的付出得到了领导及同事的认可时,我就会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有句话说的好,有付出就终会有回报,十年里,我曾先后获得县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县优秀大队辅导员;乡优秀教师;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少先大队也获得县优秀少先大队称号;学生参加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也都在县里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当然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今后我还要加倍努力工作,用我全部的爱去滋润那一颗颗稚嫩的心田,让每个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直到有一天,我会用心去体验: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爱 与 责 任

爱与成长 篇13

犍为县石溪镇中心小学 六(1)班 韩慧铃

爱,在秋千中荡漾,在捉迷藏中隐藏,在老鹰捉小鸡中躲避,在丢手绢中传递。童年,沐浴着爱与成长。

记得那一天,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天——刚步入幼儿园的那天。

我坐在教室里,周围的人都在哭,号啕大哭。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觉得好玩,便跟着他们一起哭,可怎么也哭不出来。老师来了,她刚走进教室,就看到眼前这一“壮观”的景象,吓得惊慌失措。不过没一全儿,老师便哄笑了所有的同学。现在已经不记得老师说了些什么,只记得她的声音很温柔,笑容很亲切。大家居然奇迹般地停止了哭泣,睁着一双双眼角还挂有泪水的眼睛望着老师。老师便微笑着开始发书,大家兴高采烈地拿着新书好奇地翻看着。虽然看得不太懂,但一点都不影响大家的好心情。我们就这样在欢笑中把之前的不愉快忘得一干二净。我的开学第一课就这样在泪水与欢笑声中度过了。现在想起当初的情景来,也忍不住想笑。

就这样,我一天天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一天天学习新知识,一天天成长,也一次次感受到来自许多人的爱与关心。

那天,我不知为何突然流鼻血了。周围的同学看到了,立刻拿纸给我擦鼻血,还有人把湿纸巾放到我后脑勺,大家还一个劲儿地问我感觉怎么样,没事吧。虽然我有点难受,但心里暖暖的。成长的路上总有烦恼,我也不例外。在五年级上册的半期检测中,我英语不及格,为此,我郁闷 了好久。妈妈知道了,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鼓励我别气馁。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终于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期末时,我把写着92分的英语试卷放在妈妈的手里,看到妈妈会心的笑容,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爱,是老师的付出;爱,是同学的关心;爱,是妈妈的鼓励。成长,是人生中最奇特的旅程,成长,就是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爱与责任论文 篇1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治校方略,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育创新。以开展师德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加强师德评估为动力,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 德建设的若干文件精神,推动我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丰厚我园教育底蕴,迅速形成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师德风尚,实现“教育好幼儿、服务好家长”之目标。

二、总体目标

1.为人的标准。要做到为人师表。要有高尚思 想道德情操,注重师德修养。为师之人要有更高的做人标准,要崇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古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豁达大气的胸 怀,堂堂正正、襟怀坦荡。同事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在幼儿面前要牢记教师身份,时时处处注意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幼儿,以自身的品德引领幼儿,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教师。

2.为 师的标准。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要增强主动性,舍得精力、拿出时间,全身心投入工作、投入事业。份内的工作要超前谋划、不等不靠、想方设法干 好。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各方面工作要密切配合、精诚合作。上课要有课堂规范,善于驾驭课堂,关注幼儿情绪、关注课堂氛围、关注教学效果。幼儿管理要 细致严谨,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教育效果,做一个负责任的教师。

3.为 学的标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树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做到与时俱进。既要学习“教书”的知识,更要学习“育人”的知识。要不断学习先 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学习时政知识,跟上形势的发展;要自觉注意“身 正”的要求,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为师魅力,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三、方式方法

从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入手,按照抓整体、树群体、扬个体的工作思路,通过自身修养、制度保障和实践活动,逐步完成任务目标。

1.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并提出了“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对教师的关注和信任。我们理应自觉担负起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要求。只有高尚的师德才能促进师能的提高,才能使孩子接受到质量更好的教育。

2.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建章立制,虚功实做,有效推进师德建设

逐步建立完善的师德教风激励、考核、监督机制,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将师德建 设同人事制度改革、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结合起来,对违反师德规定的要进行必要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影响的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追究责 任、严肃查处。

3.提高自身修养,在时间中锤炼自我

社会的转型、教育的创新,给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及我县教育局提出的要求,我园从以下途径促进和完善师德修养:

(1)树立崇高的精神信念,把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作为人生最大幸福和快乐。

(2)做终身学习的楷模。

(3)要谨言慎行,自率垂范。

(4)做到以德率才、以才养德、德才兼备。

(5)要处理好严格管理和尊重幼儿的关系

4、开展师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营造良好师德氛围,着重抓好以下几项活动: 1.开展一次学习。组织有关学习师德建设文件 和师德先进事迹材料。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 向霍懋征同志学习的通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有关文件及领导讲话。同时组织学习、观看其他相关师德先进典型事迹材料,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自觉参加师德建设活动的 积极性。

2.推荐典型。向区教育局推荐1名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好教师。推荐教师的事迹要真实感人,并具有典型性。

3.撰写一份体会。在开展学习的基础上,明确教师职责,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育人质量。结合个人学习感悟,撰写学习体会文章,要求全体教师每人撰写1篇学习体会上交学幼儿园

4.组 织一次讨论。结合当前教育实际,特别是结合争做一名“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好教师”这一主题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针对实施绩效工资后师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大讨论,研讨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绩效改革背景下廉洁从教、当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及解决的措施、提高 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5.签 订一份承诺书。在学习、讨论、经验交流的基础上,要对照先进找差距、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制定提高师德修养,争做“三满意”教师的规划。以本次活动为契 机,组织教师发起廉洁从教的倡议,号召教师签订“廉洁从教承诺书”,同时在校园传达室门口设立“吴兴区教师师德建设意见箱”,及时了解广大群众对教师的意 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让爱与责任同行

怀化市鹤城区牡丹幼儿园 陈家美

【摘要】爱是永恒的主题,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爱,更是感天动地,毫无保留,但怎样理智而负责任的爱孩子,并以爱的名义教育好孩子,是值得每一个成人应该认真思考的。让爱与责任同行,陪孩子走自己的路。关键词:教育 爱 责任 飞翔

前不久看了一篇文章,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孝敬父母不能等,培养教育孩子不能等,身体健康自己不能等。文中的说法深深打动了我,由于职业的原因,我对其中的第二条更是感触良多。

培 养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0-6岁犹如盖房子,打地基一样,然后一层层的起楼。等到高楼大厦落成后,你说,地基以前没有打好,我想重新修补一下 可以吗?请你打住,那是不可以的.培养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艺术,合格的爸妈留钱财,聪明的父母传智慧,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决 定也许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怎样理智而负责任的爱孩子,并以爱的名义教育好孩子,就是值得我们为人父母和教育工作 者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了。

原来我们蒙氏班有个小宇小朋友,接 受蒙氏教育已经有一年多了,小宇妈妈对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始终是一知半解,对于蒙氏教育也由当初的神秘、兴奋,慢慢的变得怀疑和困惑,原 因就是经常看到自己的宝宝做日常生活练习的工作,对于家事应用(水区)的工作很喜欢。而家长不仅不明白这些工作对于孩子发展的价值,更是心疼自己的宝宝,觉得花了这么多的钱,孩子就做一些跟“学习”无关的事,在家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却在幼儿园里“做家务活”,实在是匪夷所思。去年我园请了著名的 蒙氏教育专家庄芸萱、高敬尧教授来讲学,高敬尧先生向大家介绍了蒙特梭利博士的生平,并详细阐述了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及特点,使大家对采用混龄编 班的蒙氏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同,知道了蒙氏教育强调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强调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影响,强 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强调全人教育的环境。

后 来小宇妈妈和老师交流时坦言,做为妈妈,她自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做足了功课的,对于小宇一些不好的习惯,也一直在反思,但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听 取讲座的过程中,她对于这样一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高敬尧先生请台下至今还在喂孩子吃饭的家长举手,放眼望去,90%的家长举起了手,她也是其中的一位。在对待孩子是否应该自己吃饭这个问题上,他们家长也曾经努力过,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与其说是败给了孩子,还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某些方面的隋性和 自以为是。喂孩子吃饭,不用收拾残局、不用和孩子多费唇舌、也可以趁着孩子入迷看电视的同时喂一些他不喜欢而大人们认为有营养的菜,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坏习惯,比如说给他穿衣服、给他穿鞋子、给他倒水、给他包办他本应该自己动手的一切,而大人还一直在安慰自己,我这是爱孩子呀,没关系的,反正有一天他都会学 会的。听了高先生的讲座,她才茅塞顿开,做为家长的我们,总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给孩子最好的照顾,给孩子最多的爱,却从来没有反思,这种照顾、这种 爱,竟然是在剥夺孩子发展的权利,孩子是不是真正需要、对孩子的成长是否真正有益。这样做是不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潜藏的个性和特点,然后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在不知不觉的滋养中,完成父母对孩子塑造的过程。

而 我们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也是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最好同盟。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老师就要和家长一起,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因人而异采取恰当的、最适宜的教育方式。当然,这是一个艰难而辛苦的过程,也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我们 既然选择了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应该心怀感恩,心存敬畏,心有爱与责任,满怀激情和深情的去面对你的每个孩子,面对你每天的工作。一个孩子是一个故事,一个 孩子是一本书,老师要用爱心去阅读,才能读懂内容、读出韵味。只要我们有着对孩子们的那份无私的爱,对事业的那份执着,那么孩子们天真灿烂的微笑之花一定 会因我们而绽放!而当我们的爱有如涓涓流水一般注入孩子们的心田时,我们也因此而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成为园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老 师的爱是一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的爱,更是一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责任。爱是教育的主旋律,爱是教育的最根本,而责任是爱最好的 体现。责任让爱更显坚定,爱让责任更具温情,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于老师来说,只是几十分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老师的工作就是一种为他人家庭做嫁衣的工作,就是一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工作。身为老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是简单的传 授知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从心里做到,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以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孩子,以美好的品行去感染孩子,以科学的方法去引 导孩子,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孩子。

在 幼教这块满载爱与希望的田地,辛勤耕耘十几载,为人师表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越来越感觉到了老师的乐趣:一是教学相长,一辈子促你学在前面;二是为人师 表,一生促你严于律己;三是受人尊敬,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时代,尊师是共同的传统。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 树人。”在蒙氏教学中,我们始终遵循“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原则,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觉得在告诉孩子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的发现自己,改变自己,我无 悔自己的选择。我会在面对每一个孩子时,心中都揣着爱与责任的尺子,去陪伴他们一路飞翔!

作为幼儿教师的爱与责任 时间: 2011-11-28 来源: 南开二十二幼 贾茜

冰心曾说过:“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也许,我不能成为冰心笔下那个随时播种便能开花的人,但我可以做一颗流星,在幼儿的一生中留下光亮的一程。

转瞬间在让我充分的体验到了酸甜苦辣的教育战线上我已度过了三年。在 这三年中,饱含着的是自己的汗水与泪水,还有作为教师的那份爱与责任。我爱我的孩子们,无论是乖巧聪明的,还是调皮捣蛋的,在我看来,每一位幼儿都是充满 大智慧的最可爱的宝贝,我要为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两年来,我沉浸于与幼儿相处的每一分钟,并在与他们游戏、探究的过程中和他们共同成长,使自己不断走向 成熟,然而生活中的不幸却并没有因为我对事业的热忱与执着而远离我。记 得09年8月27日那天,我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说父亲患了直肠癌且病史已有两年多了,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我必须承担起自己为人女的责任;但与此同 时,我又作为学科带头人被派到了外园参加校级交流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我也必须承担起自己为人师的责任。

开 学初,为了迎接校园文化展示活动,老师们已经忙的热火朝天,面对这种情况,我毫不犹豫的投入到了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对于刚刚做完手术需要家属每天24小 时陪护的父亲,我也只能咬紧牙关!白天,我按捺住心中的焦急与伤心,以饱满的情绪面对每一个幼儿和家长,家长曾说:小贾老师看上去总是那么开心,这就是宝 宝喜欢您的原因吧!对家长的认可表示谢意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撕裂般的痛,我把灿烂的笑容留给了孩子和家长,留给自己的也就只剩下淌在心上的泪水 了。一天忙下来,我强打精神来到医院看望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为父亲送饭按摩,向医生询问父亲的病情并办理一切相关事宜,深夜,我与一杯杯咖啡相伴,整理、排版幼儿园的相关资料。看着疲惫不堪的我,母亲心疼的对我说:“幼儿园里有三十多个孩子需要你,你只要好好上班就行了,医院里有我呢”。母亲的支持给了我 无限的力量,也更坚定了我,做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好教师同时也是好女儿的信心。一 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的交流工作顺利完成,交流期间,我从未向幼儿园请过半天假,同时,我还协助交流园所整理排版并出版了数本文字资料及书籍;参与了大班 旗操的训练活动、幼儿园习惯养成的培养工作、社区开放活动以及六一庆祝活动和大班毕业会的排练工作等。获得了交流园所领导、教师、幼儿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爱 是教育的起点,是教师无声的诺言。师爱则是教师对幼儿日复一日的细心呵护和耐心教导。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也努力实践着。记得我班有个非常不爱说话的孩子曼 曼,由于她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她似乎永远都是用点头或摇头来表达她的想法。为了帮她找回失去的快乐,重新拥有幸福的童年,我给予了她更多的 爱,早上来园时,我给她温暖的拥抱;室内活动时,我主动与她聊天;下午起床时,我帮她穿好衣服并给她梳上漂亮的辫子;晚上离园时,我给她真诚的鼓励,渐渐 的,曼曼的小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于是,我开始鼓励她自己独立做事,面对做什么事都怯懦的曼曼,我心里确实会有些着急,但理智告诉我,对待曼曼,我必须 具备爱心、耐心、关心、信心和细心。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曼曼终于开始轻声讲话了,甚至有时还会举手发言呢!看到曼曼的改变,我的心里有 说不出的开心。

如 果说曼曼是我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特例,那么对于其它幼儿,我同样给予她们公平的爱,今年,我接任新小班工作,面对刚刚入园时那一张张挂着泪珠的小脸和家长们 担心焦虑的表情,我总是温柔的从家长们手中抱过每一位幼儿,并拭去他们脸上的泪珠;午睡时,彤彤小朋友必须要摸着妈妈的脸才肯睡,于是我就蹲在她的身旁让 她摸我的脸,轻拍着她,直至她熟睡,腿麻的站不起来,但看到她熟睡的小脸,我的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开心;替这个掖掖被角,帮那个盖盖小肚皮,在一张张熟睡 的小脸环绕下,我感觉到了一种付出的幸福!离园时我耐心的与家长们进行沟通甚至有时晚上十点钟还要接家长打来的电话,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如今,看到班里 幼儿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家长们的脸上也出现了满意的笑容。

忘 记了是哪位哲人曾说过:教师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想要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都献给孩子的愿望,三年来,我的这种愿望也越发强烈。“想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则更让我体验到了在为人师的里程中学习与探索、实践与创新将常伴我左右,因此当园内任务当头时,我总是会迎头而上,在我园浓厚 的科研氛围中,我积极参与研究,还利用业余时间翻看大量幼儿园各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从中吸取着养分;实践中,我撰写的论文《我与幼儿一起成长》获南开区 青年教师论坛一等奖且发表于南开教育上;案例《大大的五星红旗》获天津市一等奖;论文《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里程中的良师益友》获天津市专项课题研究 征文活动二等奖;当习惯养成测查试评,博晨杯这样的硬任务来临时,我同样不畏难,大胆迎战,博晨杯一等奖;试评得到在场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让我感受到 的只是片刻的荣耀,而在迎战期间,我与老师们一起深夜备课,准备教具,钻研教法的过程以及期间的收获则足以让我受用终生。

磨砺总是与成就相伴,付出也总是与收获同行,当学科带头人、四满意教师、最具亲和力的教师和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降临时,我感动于身边的领导、师长、同伴们给予我的无限支持;感动于他们对于我这颗幼苗的无比呵护;感动于他们传递给我的专业精神以及所有所有。

【爱与死亡诗歌】推荐阅读:

爱与死亡的散文08-25

论死亡07-06

突然死亡05-25

死亡意识06-20

触电死亡06-21

死亡时间06-23

胎儿死亡06-24

文化死亡08-29

住院死亡09-06

死亡模式09-10

上一篇:描写霜降的作文下一篇:幼儿竞争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