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时间(共7篇)
死亡时间 篇1
近年来, 疾病与时间的关系正日益受到关注, 逐渐形成一门学科被称为“时间医学”。故笔者采用标准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 结合中医时间医学理论, 回顾性研究乳腺癌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索并分析死亡时间的集中趋势, 进而揭示乳腺癌与时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死亡日期在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末次在江苏省中医院住院, 已明确诊断为乳腺癌的死亡患者43例, 均为女性。年龄39~92岁, 平均年龄 (69.72±12.99) 岁。其中有40例患者已手术, 通过术后病理确诊;1例患者通过穿刺术后病理确诊。其余患者均通过B超、CT、结合肿瘤标志物、症状、体征以确诊。所有患者诊断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乳腺癌诊断》中的相关标准。
1.2 排除标准
(1) 院外死亡者或院内非正常死亡者; (2) 死亡时间在病程记录、死亡讨论、43例护理记录中不一致者; (3) 涉及医患纠纷的病例资料。上述患者无人符合排除标准, 故全部纳入。
1.3 统计方法[1]
因昼夜时间具有周期性、循环性, 故将其视为圆分布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 将一个昼夜24h视为360°, 则每小时为15°, 每分钟为0.25°。将每个患者死亡时间转换为角度αi, 代入公式∑y=sinαi和∑x=cosαi中, 当∑x>0时, 平均角 ;当∑x<0时, 平均角 。求得平均角后进行假设检验。先求出极距 。再求出 。如r>r0.05, 则认为该资料圆分布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集中趋势。最后求出角标准差 。若该资料圆分布有统计学意义, 则可进行圆分布正态性检验, 方法为:记平均角 上下两侧的数据个数之差为D1, 记在 范围之内、外的数据个数之差为D2, 若 则可基本上按正态分布处理。最后查表用内插值法计算出δ0.05, 则95%置信区间为 。总体构成比比较采用SPSS 19.0进行Cochran’s Q检验 (简称Q检验) , 检验前先将频数资料转换为用“0”和“1”表示的数据。在总体构成比比较中, 如P<0.05, 则说明总体构成比不等, 频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前者位于频数相对最高点, 后者位于相对较低点。
2 结果
2.1 死亡时间
全部患者死亡时间详见表1。
, 换算为时间为:244.43°÷15°=16……4.43°, 4.43°÷0.25°=17.72≈18, 即16:18。
角标准差 , 换算为时间为:80.20°÷15°=5……5.20°, 5.20°÷0.25°=20.8≈21, 即5小时21分。
小于 的角度有24个, 大于 的角度有19个, 故 。
, 故在 (194.31°, 294.56°) 范畴之内的角度有23个, 范围之外的有20个, 故 。故该资料基本上可以按正态分布处理。
查表得n=40, r=0.35对应的δ0.05=37°;r=0.40对应的δ0.05=31°。用插值法求n=40, r=0.37543时, δ0.05=37°+ (0.37543-0.35) × (37°-31°) / (0.40-0.35) =40.05°。
查表得n=50, r=0.35对应的δ0.05=31°;r=0.40对应的δ0.05=28°。用插值法求n=50, r=0.375 43时, δ0.05=31°+ (0.375 43-0.35) × (31°-28°) / (0.40-0.35) =32.53°。
利用数学上“小范围的曲线可以用直线近似”的原理, n=43, r=0.375 43时, δ0.05=40.05°- (40.05°-32.53°) × (43-40) / (50-40) =37.79°。
故n=43时, 平均角 的95%置信区间为: , 转换为时间为13∶47-18∶49。
根据表1及表1下的计算可知, 全部患者死亡时间有集中在16:18分的趋势, 角标准差为5小时21分。95%置信区间为13:47-18:49。
2.2 死亡时间段
将昼夜24h分为3∶00-10∶59、11∶00-18∶59、19∶00-次日2∶59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的死亡频数详见表2和图1。
表2和图1可知, 三个时间段死亡频数构成比有差异 (P<0.05) 。11∶00-18∶59死亡频数相对最高, 其余两个时间段相对较低 (P<0.05) 。
注:全部患者3个时间段死亡频数构成比比较, Q=19.581, P=0.000<0.05。
3 讨论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 平旦慧, 下晡甚, 夜半静。”这即是说肝病患者的病情在早上的时候缓解, 在下午太阳西下前后加重, 在半夜时平静。如果肝病致死, 就应该有早上和半夜时死亡频数相对较低、下午死亡频数相对较高的规律。
本研究发现43例乳腺癌患者死亡时间存在日节律, 高峰时间点位于16∶18分, 高峰时间段为13∶47-18∶49。时间段11∶00-18∶59的死亡频数相对较高, 3∶00-10∶59、19∶00至次日2∶59相对较低 (P<0.05) 。此与“肝病者, 平旦慧, 下晡甚, 夜半静”基本吻合, 所以可以认为乳腺癌终末期与《内经》的“肝病”存在密切联系。
我国古代称乳腺癌为“乳岩”。宋·陈自明的《校注妇人良方·乳痈乳岩方论第十四》中记载:“若初起内结小核, ……此属肝脾郁怒, 气血亏损, 名曰乳岩。”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痈毒门·乳痈论第二十六》中记载:“忧郁伤肝, 思虑伤脾, 积想在心, 所愿不得志者, ……, 名曰乳岩。”清·傅山在《青囊秘诀》中强调:“乳岩乃性情每多疑忌……失于调理, 忿怒所酿, 忧郁所积, 浓味酿成。”可见“乳岩”与“肝郁”间的密切联系得到众多医家的普遍认同, “乳腺癌”与“肝病”的联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代许多医家对乳腺癌的中医分型进行了充分研究。宋氏[2]指出中医认为乳腺癌癌前病变基本按照“气滞”→“痰凝”→“血瘀”→“痰瘀互结 (冲任失调) ”的规律演变及转化。中华中医药协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委员会[3]提出乳腺癌术前四个主要中医证型, 其中三个为肝郁痰凝证、痰瘀互结证、冲任失调证。吴氏[4]研究发现乳腺癌术后冲任失调证占52.78%, 肝气郁结证占34.26%, 肝肾阴虚证占20.37%。郭氏[5]调查后提出乳腺癌术后巩固期五个最常见的证型中, 冲任失调型占16.6%, 肝肾阴虚型占16.4%。可见无论是癌前病变还是术前、术后, 中医范畴的“肝”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疏肝养肝均为必不可少的治法。
根据本研究结果, 对于医务工作者, 在每日11∶00-18∶59应加强对乳腺癌终末期患者的临床护理,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发现情况及时预处理, 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处方用药上, 养肝疏肝应贯穿整个病程。患者服药时间可选择在13∶00前后, 使药物在死亡高峰时间段内发挥作用, 尽可能避免“下晡甚”的发生, 最终达到增强中医药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减少痛苦, 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本研究属于回顾性资料分析, 样本采集仅局限于江苏省中医院, 样本量偏小, 其结果与结论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
摘要:目的:探索乳腺癌住院患者死亡时间日节律规律。方法:采集乳腺癌住院死亡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 核对死亡时间, 运用圆分布资料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Cochran’s Q检验, 探索其中的规律。结果:全部患者死亡时间呈集中于16∶18的趋势 (P<0.05) , 95%置信区间为13∶47-18∶49;全部患者在11∶00-18∶59时间段死亡频数相对最高 (P<0.05) 。结论:43例乳腺癌患者的死亡时间存在日节律;乳腺癌终末期与《内经》中的“肝病”存在密切联系。
关键词:乳腺癌,时间医学,死亡时间,黄帝内经,肝病
参考文献
[1]刘明芝, 周仁郁.中医药统计学与软件应用[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57-161, 162.
[2]宋爱莉, 刘晓菲, 李静蔚.乳腺癌癌前病变辨证与辨病规律研究述要[J].中医药学刊, 2005, 23 (1) :16-19.
[3]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乳腺癌分期辨证规范 (试行) [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 44 (1) :4-5.
[4]吴雪卿, 万华, 赵晶, 等.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试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 39 (8) :3-4.
[5]郭莉.乳腺癌术后巩固期的辨证分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5 (10) :1512-1513.
死亡时间 篇2
民商法学院
2010级(5)班
王珍妮
学号:20100440520 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是法医尸体检验和命案现场勘查的任务之一,对于判明罪犯作案时间、确定侦查范围、甄别重点嫌疑人等都有重要作用。推断死亡时间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推断,如尸体本身现象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从死后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等。
从尸体本身现象判断死亡时间是最直观的方法,当人死亡之后,尸体本身会呈现出一定的现象,不同的尸体现象可以用来推定死者死亡时间。
早期尸体现象出现时,法医可以根据尸体温度的变化,即尸冷,推断死亡时间。以春秋季节为准,尸体颜面、手足等裸露部分有冷却感,为死后1~2小时或以上,着衣部分皮肤有冷却感,为死后4~5小时;死后最初10小时,尸体直肠温度每小时平均下降1℃;10小时后,每小时平均下降0.5~1℃;肥胖尸体在死亡后最初10小时,尸温每小时平均下降0.75℃,消瘦尸体每小时平均下降1℃。夏季尸冷速率是春秋季的0.7倍,冬季是春秋季的1.4倍;暴露在冰雪天气的尸体,尸温在死后数小时即降至环境温度。
此外,还可以根据尸斑的变化推定死亡时间。死亡时间0.5~1小时,尸斑呈局限性,境界清晰,在低体位出现,小斑点,淡紫色;2~3小时时逐渐向周围扩大,边界有点模糊,在尸体低下部都出现;4~5小时手指轻压尸斑退色,翻动尸体,现有尸斑消失,尸体低下部出现新的尸斑,即尸斑转移;6~10小时,手指强压尸斑中等退色,翻动尸体,原有尸斑不再完全消失,尸体低下部出现,新的尸斑,切开尸斑皮肤血液流出,即两侧性尸斑。11~15小时时手指强压尸斑稍微退色,翻动尸体,原有尸斑不消失,新的尸斑也不易形成,切开尸斑皮肤,从血管断面缓慢流出血滴,并渗出浅黄色或红色液体。24小时后尸斑完全固定,手压不退色,切开尸斑皮肤无血液流出,皮下组织呈紫红色。若死亡时间在24小时内,尸斑的变化可以帮助法医较为准确的确定死亡时间,并且较少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根据角膜混浊推断死亡时间也是现代常用的方法之一。人的眼角膜本为透明的,会随着死亡时间的推移逐渐浑浊直至看不见曈昽。死亡在1—2小时,瞳孔仍保持透明湿润;3—4小时,瞳孔开始发白但仍保持湿润;5—8小时,瞳孔开始干燥透明度逐渐丧失;9—11小时、12—23小时,瞳孔逐渐混浊但尚能透视;24—
30小时为中度混浊向深度混浊发展直至30小时角膜完全浑浊,瞳孔看不见。通过眼角膜的浑浊判断死亡时间比尸冷判断更加精确,在眼角膜未暴露在外界是受外界影响较少,较准确。
自溶现象是指人死后,组织细胞在自身释放的酶作用下分解溶化,时期形态结构模糊消失,产生脏器变软、黏膜易于脱落的现象。眼结膜、口腔黏膜的自溶,在夏天死后5—6小时,春天约为10小时、冬天约为24小时就明显出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尸僵判断死亡时间。尸僵出现和缓解的时间、强度,与死者肌肉发育、年龄、死亡原因及其环境因素有关。尸僵通常1~3小时候出现,死后6—8小时波及全身,10—12小时发展到高峰,3—5天缓解消失。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根据早期尸体变化来确定死亡时间的,一般可以综合以上多种方法准确的确定死亡时间,可是如果死亡超过24小时,就不能用以上方法来确定了。晚期尸体现象逐渐出现如:蛋白腐败、细菌滋长、尸绿、血管网、水泡、巨人观直至白骨化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可以帮助法医们确定死亡时间很长的尸体的死亡时间范围。
首先在尸体超过24小时左右后尸体蛋白质在腐败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液化,逐渐毁坏和消失。尸体腐败还产生具有恶臭的刺激性气体。影响尸体腐败的因素有温度、湿度、空气、尸体的自身因素。如:地面尸体1周达到的程度在水中则要2周。随后会出现尸绿,一般成年人尸体,腐败绿斑出现的时间,在南方夏季死后12小时左右,春秋季1—2天,冬天约为3—5天。同时尸体的血管网会发生腐败,腐败血管网最先出现与躯干两侧、大腿内侧,其后可以逐渐扩展到全身。腐败血管网开始出现的时间,夏季约1—2天,春秋季约3—5天,冬天约为5—7天。腐败水汽泡往往在尸体腐败进展较快的条件下出现。南方地区腐败水气泡开始出现的时间,夏季约1—2天,春秋季约3—5天,冬天气温低,腐败进展较慢,一般不会出现腐败水汽泡。死亡时间较长的尸体还会出现巨人观现象,一般成年尸体出现腐败巨人观的大概死后经过时间,夏季约为2—3天,春秋季约为3—7天,冬季约为15—30天。
最后尸体会呈现白骨化,而尸体白骨化的出现,因季节、环境、地区等条件不同会差异很大。夏季地面尸体,在蝇蛆和腐败作用下,大约2周即可白骨化。埋葬尸体白骨化,南方地区大约1年以内,上海地区约为1—1.5年,我国北方地区约4—5
年。通常地面尸体,骨风化约5-10年,骨骼崩坏在10-15年以上;埋藏在土中的尸体,骨风化约10-15年,骨骼崩坏在50年以上。
以上都是尸体的正常变化过程,在特殊的环境下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尸体现象出现。尸干、尸蜡等都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成年人全身性干尸形成时间,通常需要2―3个月。同时干尸的形成还受环境、尸体自身、温度、湿度的影响。尸蜡是通常皮下脂肪组织形成的,一般需要2-3个月时间,深层脂肪组织则需要4-5个月,全身性尸蜡至少需要1年以上。石蜡一般集中在尸体脂肪堆积多的地方如:臀部、胸部、大腿等。
以上都是根据尸体的自身变化来判断死亡时间的,此外还可以根据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即可死亡的胃里会充满未消化食物,死亡一小时的胃内食物变软,外形完整,2-3小时的胃内食物移向十二指肠,4-5小时胃、十二指肠有消化食物残渣,5小时以上的胃排空。此种推断时间的方法与饮食习惯、消化力强弱、死后胃肠道有消化和蠕动功能、食物的性质等有密切关系。如肉类或是油腻食物,因其不易消化,其进入食道到死亡的经过时间应推迟1-2小时。根据膀胱内尿液多少、眼球玻璃体钾离子浓度、脑髓液乳酸含量、血液乳酸含量及钾含量、组织器官的化学变化也可以推断尸体的死亡时间。
扑朔迷离的死亡时间 篇3
经典谜案
几乎所有凶杀案都牵涉到关于时间的难题。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堪称死亡时间判定的经典谜案,不仅警方迷惑不解,就连很多医学界的科学家也仍然在争论不休。
1956年6月9日这天,天气好极了。傍晚,加拿大的12岁小学生林恩·哈兰和同学史蒂芬·特拉斯科特一起外出看晚霞。史蒂芬骑自行车载着林恩,半路上还巧遇了另一个同学。可是,史蒂芬当晚回家的时候,却只身一人。那天晚上,林恩始终没回家,家人报了案。经过两天搜索,终于在野外一处灌木丛下找到了林恩的尸体。林恩的脖子被人用上衣勒过,死前显然挣扎了很久……作为最后与林恩在一起的人,史蒂芬对警察说,6月9日那天,自己晚上8:30分就到家了,之前确实曾和林恩在一起,不过途中他们在公路上分手了,林恩上了一辆黄色的小汽车,不知去了哪里。
史蒂芬说的是实话吗?现在,死亡时间检验该派上用场啦!
死亡时间
法医是专门检验尸体的科研人员,他们通过丰富的医学及刑侦知识,判断出尸体的死亡时间:
1. 体温推论——活人的正常体温应该是36℃~37℃,在气候不冷不热的地区,人死后的体温平均每小时降低1℃。
2. 软硬度——人死后,肌肉会完全放松,然后变硬。这个过程从脸部开始,经过12个小时左右发展至全身。大约在人死亡36~38小时之后身体又会逐渐变软。
3. 皮肤变化——人死亡后,血液停止循环,最快半小时后,血液会淤积在尸体的底部血管,这些地方的皮肤就会出现紫红色斑纹。
本案时间线索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个案件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林恩与史蒂芬外出看晚霞的时间是傍晚5:30,这一点林恩和史蒂芬的家人都能提供证明。
这天,林恩是吃过晚饭才出门的,这点林恩的家人也能提供证明。
林恩与史蒂芬在路上遇到另一名同学的时间,经这名同学证明,大约是晚上7:00左右。
史蒂芬说,自己回到家的时间是晚上8:30左右。
好了,你肯定已经分析出来,在当晚7:00之前,林恩和史蒂芬肯定在一起,而在晚上8:30以后,史蒂芬已经回家,而林恩不知去向。总之,假设史蒂芬就是杀人凶手,那么他作案的时间只可能在晚上7:00到8:30之间。
林恩是在这段时间中死亡的吗?这个答案,恐怕只有林恩的尸体能告诉我们了。
真相大白了吗?
林恩的尸体终于“开口”了。当地法庭病理学家约翰博士对林恩的尸体进行了检查。他在林恩的胃中发现了鸡肉、牛肉、蔓越橘和蔬菜。这些食物都是林恩当天吃下的晚饭,一些肉块和刚吃下去时没什么两样。
一般来说,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为4到6小时,之后,所有的食物就都进入了肠道。约翰博士认为,林恩胃里的食物只消化了一部分,死亡时间不会超过晚饭后2小时。
从时间上看,林恩有可能是被史蒂芬杀害的!更糟的是,史蒂芬不仅无法提供自己在这段时间中在做什么的证明,而且他的身上有被灌木刮伤的痕迹。史蒂芬百口莫辩,被判有罪。
死亡时间再起争论
7年之后,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汇聚一堂,再次就林恩的死亡时间展开了讨论。
随着法医学的发展,通过胃内残留物判断死亡时间的准确性不断受到质疑。如果人受到惊吓,或者忧心忡忡,或有不为人知的胃病,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有可能长达10小时!假如一个人患有严重的神经性头痛,食物甚至能在胃里“保存”好几天!
死亡时间 篇4
(一) 死亡
人个体死亡的传统概念是呼吸和心跳不可转逆的停止。并按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先后而分为呼吸性死亡与心性死亡。
(二) 死亡时间
法医学意义上的死亡时间, 指的是指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距死亡时刻的间隔的时间, 通常描述为死后多少天或多少小时。
二、尸冷
人在死亡后, 热量的产生中断, 尸体开始冷却, 直到与周围环境的温度一致为止, 即完全尸冷。冷却程度在尸体的不同部位是不相同的, 如尸表测得的与直肠内测得的就有差异, 测尸温最好能在直肠或腋窝处测得。触及手足、面部有冷的感觉为1-2小时, 触及有衣物部位的皮肤有冷的感觉为4-5小时。在特定的时刻测定尸体体温, 然后根据该体温与生存时的直肠体温 (37℃) 之差, 可推定死亡经过时间。一般认为, 在死后的10小时内, 尸温下降为每小时1℃, 10小时以后, 尸温下降为每小时0.5℃。如尸体置于被褥内, 则与四季无关, 一般认为肥胖者为每小时0.4℃, 瘦弱者为每小时0.7℃。发现尸体后, 应尽可能早期定时测定直肠温度, 并制成尸体温度下降曲线, 然后推定死亡时间。
按公式计算:死后经过时间= (37度-T度) /0.83度 (T:尸体直肠温度) 所得数字为春秋季节的死后经过时间。若为夏季则为:×1.4;冬季:×0.7。该方法考虑了四季气温变化的差异及尸体温度在不同阶段下降率的快慢, 同时兼顾了尸体肥胖和消瘦对尸温下降速度的影响。
三、尸斑
概念:人死后在尸体低下部位皮肤出现的紫红色斑, 称为尸斑。尸斑是由于死后血液循环停止, 心血管内血液缺乏动力, 因其本身重力而循血管网坠积于低下部位形成。一般为紫红色, 初为云雾状, 条块状, 逐渐融合成片状。尸斑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
(一) 坠积期
时间: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 历时12小时。
表现:淡紫红色, 小点、小条、小块状。
特点: (1) 指压褪色; (2) 切开尸斑处皮肤, 切口血管断端有血液滴出; (3) 变动尸体位置可出现新尸斑。
(二) 扩散期
时间:死后12小时出现。
表现:融合成大片状, 颜色加深。
特点: (1) 指压局部稍褪色; (2) 切开尸斑处皮肤, 切口血管断端有血液滴出, 组织内有血水性液体流出; (3) 变动尸体位置不容易形成新的尸斑。
(三) 浸润期
时间:死后24小时出现。
表现:布满尸体低下部位, 暗紫红色。
特点: (1) 指压不退色; (2) 变动尸体位置, 尸斑位置不变, 不形成新的尸斑; (3) 切开尸斑处皮肤无血液流出, 组织内有血水性液体流出。
四、尸僵
概念:人死后, 全身肌肉经过一段时间的松弛后, 逐渐出现僵硬强直, 使各个关节固定, 这种死后肌肉强直的现象, 称为尸僵。特殊类型:死亡发生的瞬间, 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直接进入僵硬状态, 仍保持着死亡当时的姿态和动作, 称为尸体痉挛。多为局部性。
(一) 时间判断
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扩展到全身;12-15小时发展到高峰。
在死后4-6小时内, 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 不久尸僵可重新发生, 这种现象称之为再僵直。较弱;7-8h不再形成;尸僵持续24-48小时后开始缓解, 3-7天完全缓解。
(二) 发展程度与时间判断
1. 下行次序:咬肌→颈肌→颜面肌→躯干→上肢→下肢
2. 上行次序:下肢→上肢→躯干→头部
3. 出现时间:下颌—1-3h之内;全身—9h以上;上肢—5-6h;全身较强盛—约12h;下肢—7-8h;全身高度强盛-24h
4. 缓解时间:下颌—24h以上;上肢—30h以上;下肢—36h以上;全身完全缓解—3-7天
(三) 影响尸僵的因素
(1) 温度:温度较高, 则尸僵发生早, 消失也快, 温度较低是, 则刚好相反; (2) 个体因素:成年健壮者, 比年老体弱及小儿, 尸体尸僵出现晚, 而且持续时间长; (3) 死因:强大暴力作用造成的突然死亡, 比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尸体尸僵出现的晚, 并且持续时间长;有机磷农药、士的宁、异烟肼中毒, 破伤风及急性发热性疾病死亡者, 尸僵出现早而强;黄磷、毒蕈、砷、升汞、一氧化碳中毒, 窒息尤其是缢死、大出血等死亡时, 尸僵出现较晚, 程度也较轻。
传统的判断死亡时间的三种方法即尸冷、尸僵和尸斑, 现代法医学在判断死亡时间方面的研究也有更深一步的研究, 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需要强调的是尸体现象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但它必然会受到尸体周围条件 (如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尸体在现场上所处的位置及土壤性质等) 以及个体因素 (皮下脂肪组织的多少、死因、年龄等) 的制约和影响, 从而使尸体变化现象的规律性出现一些差异, 在判断死亡时间时法医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的因素, 从具体案情出发, 综合分析才能更准确可靠。
摘要:死亡时间是指检查尸体时距死亡时刻的间隔时间, 是法医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目前还没有脑死亡的相关法律及实施, 目前仍以呼吸心跳停止的死亡标准来推断死亡时间, 准确推断死亡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为案件侦查提供线索, 划定侦查范围, 确定犯罪嫌疑人有无作案时间或确定案件性质和阐明作案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现以尸冷、尸斑、尸僵谈怎样判断死亡时间。
关键词:尸冷,尸僵,尸斑,死亡时间
参考文献
[1]陈世贤等.医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
[2]光照, 麻永昌等.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死亡时间 篇5
在患了绝症的人群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自己全愈了,这些全愈的患者,有一半是在临死的时候,往后拖延死亡期,硬拖好了的,不论男、女、老、少傻子和精神病,都有他牵挂的事情,患了绝症,在临死的时候,知道死亡期和他牵挂的事情,就能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真正能全愈的只有年轻人,超过四十岁就无能为力了。
一个人患了绝症在临死的时候,会因为他最牵挂的事情快成功了,硬逼着他把死亡期往后拖延几天,当把死亡期往后拖延到快要接近期限的时候,又意外的出现了其它的挫折,还需要再耽误几天,他还会再坚持几天,如果能够连续不断的出现几次挫折,就会把死亡期继续往后拖延,只要能够把死亡期往后拖延到三个月的时间病就能全愈。
往后拖延死亡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十分精确,患者对涉及到生和死这方面的问题,判断的都非常准确,假如在拖延死亡期的过程中出现了挫折,马上就能判断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以后还会不会出现其它意外,当他判断这次挫折是一次意外,以后不会再出现其它情况了,再加上问题非常容易解决,才会拼命与死亡对抗,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一段时间。
当把这一次挫折耽误的时间,坚持到快要接近期限又出现了其它意外的时候,马上就能意识到这一次挫折是不是意外,以后还会不会出现其它意外,当他判断这次挫折又是一次意外,以后肯定不会再出现其它情况了,才会把死亡期继续往后拖延。
每一次挫折出现的节奏和频率都恰到好处,当上一次挫折耽误的时间快要接近期限的时候,又出现了下一次挫折,每一次挫折耽误的时间都恰巧是患者在这个时期内的体质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每一次出现的挫折又都非常容易解决,这样就会对患者起到一个鼓舞的作用,从而才能够使出所有的体能继续与死亡对抗。
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实际上就是让患者对抗死亡的时间达到三个月,只有这么长的时间,体内的潜能才能够彻底杀灭病毒使疾病全愈,如果达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不可能彻底杀灭病毒使疾病全愈,后期还会出现复发,使人死亡。
体内的潜能是在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里被大自然无情的打击反复的磨练进化出来的,人类进化的关健时期,要是从一个人一生的进化过程来看,主要是在夜晚睡眠的时候进行的,要是从整个人类的进化史来看,进化过程主要是在母亲体内的培胎中进行的,母亲的生活环境中要是经常出现某一种磨难,胎儿就会遂渐进化出能够对抗这种磨难的能量。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始终被疾病与死亡折磨着,这样就会一代一代不断进化出一代能够对抗死亡与疾病的能量,这种能量越进化越强,到最后终于能够消灭病毒了。
由于人们不知道体内拥有这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能量,所以患了疾病不去对抗,就把这种能量困在了一边,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闲置,就逐渐变成了潜能,患了绝症之所以会死亡,一方面是不知道自己的体力拥有这种能够消灭病毒的能量,另一方面是不知道怎样去激发这种能量。
逼迫患者往后拖延死亡期,能够激发出这种潜能,因为死亡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单靠体力根本无法对抗,患者必须逼迫体内的潜能出來对抗,才能够把死亡逼退。
能不能往后拖延死亡期,是检验患者体内的潜能是否被激发出来的关健,如果能够往后拖延死亡期,说明患者体内的潜能已经被激发出来了,这时候对疾病就开始有疗效了,如果患者不能往后拖延死亡期,就说明体内的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这时候对疾病是没有疗效的。
被逼迫着不敢死亡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把这个信息渗透进了每一个细胞,并在灵魂上打了烙印,既使是被死亡侵占了整个躯体之后,灵魂中的这个信息也会逼迫着灵魂去与死亡对抗,把死亡逼退,使人复活。
一个健康的人是看不见死亡的,当你看见死亡的时候离死亡也就不远了,他不是一动不动的在那里与你僵持着,是一步一步的往前逼近,直到最后把你整个吞没了,死亡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却象弹簧一样能进能退,你往前逼一步,它就往后退一步,你往后退一步,它就往前进一步。
患者在度过死亡期的这段时间,会与死亡进行正面交锋,经过反复的较量之后,病情就开始好转了,体质也会逐渐的康复,直到全愈。
体内的潜能是为躯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当这些潜能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正好是躯体正在拼命的对抗死亡这样就为患者对抗死亡提供了巨大能量,在帮助患者对抗死亡的同时,连同能够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所有潜在因素也一块消灭了,这其中就包括,正在拼命剥夺患者生命的,已经到了晚期的,非常疯狂的绝症病毒。
体内的潜能是稳定不变的,不会因为年龄的衰老而衰弱,但是激发这种潜能是要靠体力的,年轻人体力充沛,能够把潜能彻底激发出来,而老年人体力非常衰弱,无法全部激发出这些潜能,在临死的时候,如果施加同样的压力,年轻人能把死亡期往后拖延几十年,而老年人最多只能往后拖延三个月,患了绝症在临死的时候,同样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年轻人能够全愈,老年人则没有任何疗效。
由于这套疗法对患者的逼迫是单一的,在逼迫的程度上的要求也十分的严格,这样在治疗疾病的种类上,就受到了局限,一次只能治疗一种绝症,还必须是到了晚期的既将死亡的患者,对于没到晚期的绝症和其它慢性病没有疗效。
为了让患者和家属,以及广大医生能够了解这套疗法,下面介绍一个病例,凡是在文章中提到的病例都是真实的,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读者可以随时调查,这些病例既不是从别处抄袭的,也不是简单的采访记录,因为这些患者,对患病的经历根本说不清楚,只是说痛苦,奇怪等字眼,就是过了多少年以后,现在再提起来当年患病的事情,仍然是一脸的茫然,这是根据我多年以来,研究返套疗法的经验,又从新调查,经过反复的研究,才整理出来的。
下面介绍病例
董明海是贵州电视台记者,他拍的纪录片曾经获国家一等奖,后来患鼻咽癌晚期,在肿留医院住院治疗,放疗、化疗,都不见效果,梵净山的胡子蛙别人很难碰到,每年都是六月份从河里出来,他就从医院里出来,到梵净山去想要把胡子蛙拍成纪录片,结果到了那里以后一看才知道。
死亡时间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取健康捐血者12名,均为来自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的志愿者,男、女各6名,无血液疾病或代谢性疾病,年龄25~40岁,采血前均告知采血量、可能风险并签订《捐血志愿书》。严格依照无菌操作规程,2010年3月由执业护士用EDTA真空采血管各采集全血40 m L。
1.2 方法
1.2.1 血样分组及保存
将全血摇匀后, 即刻将各个血样以每份500 μL分装到EP管中,置于25℃恒温箱中保存。 各组样本分别在0、4、8、12、16、20、24、28、32、36、40、44 h时间点取1 份待检。
1.2.2 6 种血液常规项目检测
将血样摇匀, 然后将EP管放入Sysmex-Poch-100i血液分析仪(Sysmex公司,日本)样品槽中,测定6 项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A)、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绝对值(W-SCC)、淋巴细胞百分率(W-SCR);同时测定血红蛋白(HGB)浓度(g/L),以备计算红细胞ATP含量。
1.2.3 红细胞ATP含量测定
1.2.3.1红细胞ATP待检标本处理
取40μL血样加入装有1000μL等渗PBS缓冲液的EP管中,摇匀,置于干热器中100℃加热10 min,自然冷却后13 0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即为ATP待检标本。
1.2.3.2 ATP含量测定
采用改良后生物发光法[3]。全部试剂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产品。
1.2.3.3红细胞ATP含量计算
红细胞ATP含量(μmol/g Hb)=26×样本ATP浓度值/血红蛋白浓度值。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1各指标回归方程及联合方程分析
对上述6 种血常规项目及红细胞ATP含量(用[项目]表示)随保存(死亡)时间(用PMI表示)的变化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推导回归方程,并对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检验;6 种血常规项目的全部数据汇总,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六元一次的联合方程。
1.3.2 各组残差(偏离时间)计算
以各项目、指标的原始数据分别代入线性回归方程和联合方程,计算残差(估计保存时间与实际保存时间之差),同一时间点上12个残差绝对值的均值为各时间点推测的平均偏离时间,各血常规项目的残差分别与同一时间点的ATP指标残差及联合方程的残差进行成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6 种血常规项目、ATP指标回归分析及联合方程拟合分析
6 种血常规项目及ATP指标与保存时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6 种血常规项目及ATP指标与保存时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6 种血常规项目联合与保存时间的拟合分析,得到拟合方程PMI=-129.07-0.15[MCV]-27.75[W-SCR-1.68[W-SCC]+3.18[RDW]+0.47[PDW]+2.54[MPV],其r2为0.9663,拟合分析结果显示,6 种血常规项目在联合方程中与保存时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比较来看各方程决定系数(r2) 差距较大,6 种血常规项目的决定系数(r2) 为0.7~0.8,ATP指标r2为0.9126,联合方程的r2为0.9663。
2.2 6 种血常规项目、联合方程与ATP指标残差(偏离时间)的比较
6 种血常规项目、联合方程与ATP指标残差结果见表2。 6 种血常规项目平均残差值在2.44~2.99 之间,ATP指标平均残差值为1.86, 联合方程平均残差值为1.35。 同时可以看到,6 种血常规项目残差值在各个时间点上与ATP指标或联合方程的残差值进行成对t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ATP指标残差值在各个时间点上与联合方程的残差值进行成对t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注: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RDW:红细胞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W-SCC:淋巴细胞绝对值;W-SCR:淋巴细胞百分率;ATP:三磷酸腺苷;PMI:死亡时间
注:与ATP指标比较,*P < 0.01;与联合方程比较,#P < 0.01;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RDW:红细胞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W-SCC:淋巴细胞绝对值;W-SCR:淋巴细胞百分率;ATP:三磷酸腺苷
3 讨论
死亡时间常通过死后尸体现象、体液化学变化、直肠温度、昆虫学原理等方法进行分析推断[4,5,6]。Medea等[7]曾指出,生命代谢在死后继续进行直到代谢底物耗竭为止。 随着DNA技术的发展,一些研究尝试利用DNA降解和蛋白质降解规律推断死亡时间[8,9]。红细胞ATP这一参数推断死亡时间亦具有较好的应用情景[1]。 上述方法或误差较大,或检测繁琐费时。 寻找简便快捷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 应该为广大法医工作者所关注。
至于如何判断某回归方程的应用价值,龚志强等[1]认为r2>0.9的因子,其方程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但是刘茜等[10]认为,评价方程不应仅考虑r2值,还应该注意评价方程在推断死亡时间时产生的预测偏离时间。笔者较为认同刘茜等[10]的观点,根据法医办案经验,对死亡时间推断其误差应控制在2 h左右为佳,否则其实际应用意义将大打折扣。
实验结果显示,6 种血常规项目其r2值明显低于ATP,且偏离时间高于ATP,误差偏大,不适于单独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但同时也看到,6 种血常规项目的联合方程其r2值为0.9663,而且偏离时间为1.35 h,均明显优于ATP指标,更远超各血常规单项。陈瑶清[11和陶涛等[12]均报道应用多种人玻璃体液化学成分推断死亡时间,后者研究葡萄糖、钾、钙[13]、镁[14,15]、磷和微量蛋白等11 种指标,认为葡萄糖、钾离子和无机磷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好, 并建立三指标联合回归方程;钾离子与死亡时间最具有线性关系,但由于各自研究中的影响因素差异,造成直线回归方程斜率和截距的不同[16,17,18,19,20]。 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可以提高对死亡时间估计的准确性。
死亡时间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取自1977—2008年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中胃癌死亡率的资料。
1.2 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首先考虑用ARIMA模型, 观察数据序列的随机性和平稳性[2]。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则将序列分解为确定因素和不规则因素, 即yt=ut+et, 确定因素ut表示一种长期趋势, 而不规则因素et主要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偶然因素集合, 确定因素可比较相近的函数进行确定项的提取, 对确定趋势项进行提取后, 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 (ARIMA) 模型对不规则项进行拟合。最后将2个部分加以整合, 并作进一步的研究[1]。本研究资料建模应用的软件用Eviews 5.0版, 标化采用1990年全国普查人口年龄构成进行计算。
2 结果
2.1 死亡率基本情况胃癌死亡率基本情况见表1。
2.2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2.2.1 序列作图对原有的序列作线图1, 可见序列无周期性, 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2.2 序列分析
对该数据列用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原始数据序列呈现非平稳性, 经一阶差分后, 序列呈纯随机序列, 经二阶差分后虽符合ARIMA模型建模条件, 但是拟合相关ARIMA模型 (n, d, m) , 模型系数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合上述分析, 拟直接用传统时间序列分析进行模型拟合。
2.2.3 拟合确定趋势
观察原始数据序列图, 序列呈明显的线性趋势。取1977—2006年的数据作为序列样本, 对数据序列进行线性方程拟合。表2显示, 常数项和自变量系统数都有显著性意义, 决定系数高达0.93, AIC值、SC值也不高, 说明模型拟合良好, 其方程表达式为:Xt=42.7471-0.7910t。
2.2.4 残差分析
对线性方程残差序列et进行识别, 分析et自相关系数偏自相关系数。利用自相关分析图直观判断, 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都落入随机区间, 自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与0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残差序列是为白噪声序列[2], 确定数据利用Xt=42.7471-0.7910t进行建模。
2.2.5 数据预测
根据该数据模型, 预测2007、2008年的死亡率, 结果见表3, 经与实际值进行对照, 两者差值很小, 经检验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经对未来3年胃癌死亡率进行预测, 至2011年的常熟市的胃癌标化死亡率将下降到15.85/10万。
3 讨论
肿瘤监测资料的一个重要用途, 就是根据长期积累的肿瘤监测资料, 进行时间趋势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未来的流行趋势进行预测, 从而为肿瘤防治工作指明重点。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 常用B-J法[3], 经分析本数据序列的特点不符合ARIMA建模条件, 因此考虑用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本研究发现, 常熟的32a的胃癌标化死亡率沿着直线呈逐年下降趋势, 经模型拟合, 数据利用Xt=42.7471-0.7910t进行建模, 分析相关常数项、系数项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其模型残差也是一个白噪声序列。建模后, 通过对近3年序列生成的数据和样本进行比较, 数据比较吻合, 故该模型的未来与实际变化一致的可能性较大[2]。预测数据显示, 未来3a人死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另外, 从本研究情况来看, 常熟地区近几十年来胃癌的粗死亡率变化不明显, 可能是因为该地区老年人口占比例越来越大所致。由于包括胃癌在内的肿瘤均是多因素疾病, 影响因素甚多, 因此, 该市的胃癌标化死亡率为什么下降, 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但尽管如此, 由于该市恶性肿瘤位于全死因第1位, 而胃癌又是位于肿瘤死因顺位的第1位[4], 因此胃癌的综合防治工作依然是当前该地区慢性病防治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要:目的 对1977—2008年常熟市胃癌死亡趋势进行趋势分析。方法 观察原始序列图特点、序列的随机性和平稳性, 确定适宜的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1977—2008年常熟市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模型为Xt=42.7471-0.7910t, 系数呈显著性, 估计2011年该市的胃癌死亡率15.85/10万。结论 常熟市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可用直线模型预测该市的胃癌死亡率。
关键词:胃癌,死亡率趋势,时间序列分析
参考文献
[1]陶庄, 金水高.时间序列分析简明攻略.中国卫生统计杂志, 2003, 20 (3) :151.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84-111.
[3]何庭辉, 柳青.广州市荔湾区恶性肿瘤死亡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 (6)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