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分析总结(共7篇)
死亡分析总结 篇1
我院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29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现就分析总结情况报告, 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1 临床资料
本组29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 男24例, 女5例。年龄8~69岁, 平均39.8岁。其中8~29岁者10例, 30~59岁者17例, 59岁以上者2例。致伤原因:车祸19例, 占死亡病例65.51%, 坠落伤4例, 打击伤2例, 摔伤4例。伤后到达医院最早者20min, 最晚者36h。GCS计分, 3~5分者8例, 6~8分者10例, 9~12分者4例, 13~15分者2例。入院时瞳孔变化, 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不明显者6例, 单侧瞳孔散大者14例, 双侧瞳无变者2例, 双瞳缩小者1例, 双瞳散大固定者2例。死于颅内血肿者17例, 占58.62%, 其中多发性血肿者4例, 硬膜外血肿7例, 硬膜下血肿2例, 后颅凹血肿4例, 骑跨性血肿1例。24h内死亡最高, 主要严重的脑挫裂伤并发血肿, 除6例外, 23例在伤后7d内死亡, 占79.3%。合并伤:单纯性骨折11例, 血气胸3例, 脊椎骨折4例, 失血性休克4例, 气管切开者11例占37.9%。见表1, 2。
2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在各类创伤中居首位: (1) 死因是多方面的, 但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为主要原因。据统计车祸性致颅脑损伤高达30%~72%。车祸性颅脑损伤机制复杂, 基本可分为加速伤和减速伤共存, 甩鞭性损伤和减速伤共存, 颅脑挤压伤, 旋转性颅脑伤和颅脑的对冲损伤四种。 (2) 复杂的损伤机制决定了脑的损伤程度, 可发生广泛脑挫裂伤和丘脑、下丘脑、脑干甚至颈髓上段的损伤, 伤情重, 发展快, 短期内可致死亡。
颅内血肿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致脑疝形成而致死亡[1]。在救治重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早诊断, 早治疗:特别是颅脑内血肿的诊断不能延误, 颅内血肿的死亡主要是脑疝的形成, 幕上脑疝的出现始终要注重观察瞳孔的变化, 一旦瞳孔大小不等就应考虑颅内血肿的形成, 结合意识改变、肢体活动、病理症的出现, 抢在脑疝形成的早期处理。枕骨大孔疝特征性体征不多, 不具备典型的两慢一高, 意识改变不明显, 往往发生突然的呼吸停止, 故不能忽视剧烈的头疼伴发呕吐。部分病例伤后在基层医院就诊, 脑疝出现后才仓促转院, 给抢救治疗带来了困难[2,3]。 (2)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重型颅脑损伤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 伤后由于休克、舌后坠、呕吐误吸使呼吸道不通畅, 机体缺氧而致低血氧气血症, 持续时间长者, 引起不可逆的缺氧缺血性脑损害。本组14例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 其中3例发生窒息死亡。1例为颅底骨折, 有多量血液和脑脊液流入呼吸道, 并呕吐物严重阻塞呼吸道, 紧急气管切开, 终因吸入量过多而窒息死亡。因此,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十分重要, 根据不同的情况, 早预防, 早治疗, 及早气管切开, 加强吸痰给氧, 改善呼吸非常必要[4]。 (3) 正确的处理重型颅脑损伤伴发的合并伤:约有30%颅脑伤都有合并伤, 一般常见的容易忽略的合并伤主要有:血气胸、腹腔脏器损伤、多发性骨折等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本组3例发生休克, 占10.34%, 1例为脑挫裂伤伴严重骨盆骨折而引起的内出血和1例颅脑伤伴脾破裂, 2例均为失血性休克而加重颅脑缺血缺氧不可逆的损害, 最终死亡。其他1例为颅脑伤伴血气胸, 在大量应用激素后, 加重了应激性溃疡出血而救治无效死亡。因此, 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 在积极做好颅脑伤处理的同时, 特别要注意合并伤的处理, 这就要求医生查体要详细全面认真, 辅助检查要具有针对性[5]。 (4) 掌握手术适应证, 早期手术治疗:在诊断明确和适应证具备的情况下, 及早进行清创、开颅减压、血肿清除等, 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生命存活质量。 (5) 防止并发症:早期颅脑损伤以预防肺部和尿路感染为主, 晚期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 主要防止褥疮和颅内再出血并加强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 重型脑挫裂伤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并脑疝、脑干损伤, 严重的复合伤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应激性高血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早期诊断、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及时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综合治疗, 积极治疗复合性损伤及防治合并症及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印勇, 吴玉萃, 袁坚, 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0, 1.
[2]黄国栋, 李维平, 付友增, 等.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9.
[3]余光宏, 杨铭, 徐国政, 等.急性颅脑损伤134例手术后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5.
[4]苑来生.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观察[J].中外医疗, 2008:28.
[5]毛青, 江基尧.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2.
死亡分析总结 篇2
一、案例
案例1.某男, 42岁, 某年某月某日上午7时, 其爱人报称起床后发现其在床上死亡。据其爱人介绍:死者感冒三天, 死前在当地医务室治疗, 家属认为是医务室治疗不当, 将尸体拉到医务室闹事, 要求医务室赔偿。尸检结果:死者各主要脏器未检见致死性病变, 胃内容物毒物检验检出毒鼠强成份。
案例2.某女, 45岁, 某年某月某日下午7时, 其爱人报称, 发现其喝农药在自家床上已死亡。据其爱人介绍:死者平时体弱多病, 有轻生念头, 其回家后发现死者仰卧在床上已死亡, 床边有一瓶DDV空农药瓶, 衣服上有很浓的农药味。尸检结果:各脏器未检见致死性病变, 胃内容物未检验出常见毒物, 颈前及颈部两侧有少许条状皮肤表皮剥脱, 颈部深层肌肉出血, 舌骨大角左侧骨折。
二、讨论
(一) 非正常死亡案件死亡性质法医学鉴定的重要性
死亡性质也叫死亡方式[1], 分他杀、自杀、意外三种。在日常办案中, 如何正确区分死亡性质这是公安机关办理这类案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如果是他杀案件, 认为是意外或自杀, 将会放纵犯罪, 死者冤屈无法得到伸张。如果是自杀或意外死亡认为是他杀, 则永远也找不到所谓的“犯罪嫌疑人”, 同时还会让无辜人员受到冤枉。案例1破案后, 犯罪嫌疑人交待, 其夫妻关系长期不和, 又不想离婚, 故乘其丈夫生病到医务室治疗之机, 将早已准备好的剧毒杀鼠药[2], 毒鼠强放到死者喝药的水中, 死者晚上在家喝药时让其喝下中毒死亡, 企图嫁祸于医务室治疗不当医疗事故死亡, 医务室开始迫于无奈答应赔偿一万元钱想了结此事, 但不明真相的部份家属仍不依不饶, 最后医务室同意解剖查明死因, 才使这一所谓“医疗事故”真相大白, 还医务人员一个公道, 死者爱人也受到法律制裁。案例2破案后, 犯罪嫌疑人交待:因其妻子体弱多病, 家庭困难, 觉得是一个负担, 故趁其生病卧床之机将其掐死, 再将农药泼洒到死者衣服上, 企图制造死者喝农药自杀的假象来掩盖其犯罪事实, 部分家属开始信已为真, 准备将死者安葬, 但死者娘家部份家属对死因怀疑, 要求解剖查明死因, 通过尸体检验发现有扼颈窒息的征象, 且胃内容物未检出常见毒物, 才揭露这一犯罪实事。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法医学尸体检验, 仅凭表面现象是难以明确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死因和死亡性质的。
(二) 非正常死亡案件死亡性质的法医学鉴定是依法办案的需要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 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 在实际工作中发生非正常死亡案件后, 死者家属主动要求解剖检验查明死因的很少, 甚至不配合公安机关的尸检工作, 以各种理由拒绝尸检。这两个案列都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才同意尸体解剖的。
(三) 非正常死亡案件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非正常死亡通常指除他杀之外其它不明性质不明原因的死亡。此类死亡, 死者大多数平时身体貌似健康、死亡发生时没有目击证人或对目击证人的说辞不相信, 家属对死亡性质及死因存疑, 认为是他杀, 又由于受一些风俗习惯影响不能及时配合办案机关进行尸体解剖, 给办案机关全面系统查明死因带来影响, 给这类案件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当事家属不断上访, 有的借网上或媒体妙作, 甚至诱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要想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第一办案机关对非正常死亡案件必须启动命案侦办机制, 从现场勘查到尸体检验每一个环节, 必须按程序、规范进行, 用事实证据给家属一个科学、客观、合理的解释;第二当事家属必须增强法律意识, 依法、依规配合公安机关进行系统的尸体检验, 查明死因。
(四) 非正常死亡案件死亡性质法医学鉴定的注意事项
要想明确死亡性质, 第一, 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尸体检验, 包括尸表检验、尸体解剖、病理检验、毒物检验及相关的体液检验。第二, 必须进行细致的现场勘查, 包括死亡环境、死者的遗物、相关的物品及生活用品等情况。第三, 必须详细调查死者生前活动轨道、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等情况,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 才能正确查明死因原因, 明确死亡性质。
参考文献
[1]赵子琴.法医病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4.
院前急救死亡109例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院前急救死亡的10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院前反应时间、出诊距离、死亡原因、季节变化及昼夜规律等信息, 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3年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共3 285例, 其中死亡109例, 病死率为3.32%, 男72例, 占66.06%, 女37例, 占33.94%, 男女比为1.95∶1。市城区内死亡66例, 占60.55%, 平均反应时间约9 min;城区外死亡43例, 占39.45%, 平均反应时间24 min, 最长反应时间为83 min。
2.2 院前急救死亡病例年龄构成比
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统计,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呈双峰分布:30岁~69岁, 60岁~89岁两个高峰, 其中60岁~89岁为死亡最高峰。见表1。
2.3 院前急救死亡原因构成比
院前急救死亡原因以猝死69例最多, 占63.30%, 其次为创伤18例, 占16.51%。见表2。
2.4 院前急救死亡病例呼救时间分布构成比
按24 h制, 每1小时为一个时间段进行统计, 院前急救死亡病例呼救时间以08:00~09:00为相对高峰。见表3。
2.5 院前急救死亡病例月份分布情况
以每月进行统计, 院前急救死亡病例以1月份占比例最高15.6%, 其次为5月份、10月份, 分别占11.01%, 10.09%。见表4。
2.6 院前急救主要死亡原因的年龄分布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猝死69例最多, 占63.30%, 其次为创伤18例, 占16.51%, 猝死和创伤为两大主要死亡原因, 共87例占79.81%。猝死的年龄主要为60岁~79岁, 创伤死亡的年龄主要为20岁~49岁。见表5。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院前急救死亡109例, 男72例, 占66.06%, 女37例, 占33.94%, 男女比1.95∶1, 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原因可能为男性仍为家庭主要劳动力, 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从事更多的危险职业及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压力等, 导致更易于发生身心疾病。
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为猝死和创伤, 分别为69例占63.30%, 18例占16.51%。其中猝死的69例患者根据死亡情况判断, 均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其中仅9例在生前明确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肌梗死、癫痫、冠心病、糖尿病、胃癌等疾病, 另外60例均不能提供详细病史。反映出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并没有提高群众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没有身体不适并不等于身体健康。需要加大对广大群众的健康教育, 从而提升健康意识, 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 减少猝死的发生。
本组死亡109例患者中102例在医生到达现场时呼吸心搏已停止, 现场群众、家庭成员均未在医生到达现场前实施过有效的抢救措施, 说明群众急救意识淡薄, 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需要我们加大对群众的医学健康知识教育, 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 开展群众急救培训工作。
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由于抢救的延迟, 早期除颤就无法进行, 除颤每耽搁1min, 室颤性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下降7%~10%[1]。本资料城区内死亡66例, 占60.55%, 平均反应时间约9 min;城区外死亡43例, 占39.45%, 平均反应时间24 min, 最长反应时间为1 h 23 min。急救反应时间过长, 与我市急诊急救网络不完善, 部分乡镇卫生院未加入急救网络, 地方三级急救网络不完善, 急救人员缺乏有关。由于急救网络不完善, 导致急救半径长, 突发疾病后得不到及时救治。需要政府加大急救网络建设的投入, 卫生系统要重视急诊建设, 规范急救体系与队伍建设, 形成完善的急救网络, 以缩短急救半径使反应时间减少, 使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抢救, 从而降低院前急救病死率。
院前急救死亡病例, 呼救时间以08:00~09:00为相对高峰。可能原因为:晨起时气温较低, 老年人神经兴奋性增高, 血压不稳定, 加之夜间休息后体液丢失, 血液黏度增加, 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该时间段为上班高峰段, 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高发。月份分布情况以1月份占比例最高15.6%, 其次为5月份、10月份, 分别占11.01%、10.09%。可能与1月份气温低, 天气寒冷, 寒冷影响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 使调节功能紊乱, 小动脉及毛细血管阻力增加,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导致血压增高;气温低也可使血液滞度增加, 血流缓慢, 心脑血供减少导致死亡[2]。而5月、10月有每年2个较长的节假日, 我市地处四川中部交通要道, 又为中国优质旅游城市, 交通事故所致创伤死亡数增加。据此要求医院更加合理地分配急救资源, 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减少院前急救死亡的发生。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年龄呈双峰分布:30岁~59岁 (30.27%) , 60岁~79岁 (50.46%) 两个高峰。30岁~59岁死亡高峰可能为:城乡建设发展迅速, 建筑行业增加, 及交通人流量加大,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增加, 加之群众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导致创伤死亡增加。中青年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加之饮酒、过度劳累等, 易于发生身心疾病。60岁~79岁死亡高峰可能为:我国人口已步入老龄化, 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从院前急救主要死亡原因与年龄的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 两大主要死亡原因, 猝死主要发生于60岁~79岁年龄段, 创伤死亡主要发生于20岁~49岁年龄段, 也符合死亡的双峰分布特征。应加强安全生产、规范操作, 加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 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宣传和预防, 提高群众对健康的认识。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群众对自身健康知识缺乏、急救意识淡薄, 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 需要加大对广大群众的健康教育, 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 开展群众急救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学习, 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特别要提高重点病种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以降低急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刘瑛琪, 钱方毅.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 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三) 电治疗:自动体外除颤器, 除颤, 电转复和起搏[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6, 1 (4) :159-164.
676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676例死亡患者均来自于荔湾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00年7月~2010年7月所救助的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死亡记录。院前死亡和急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 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 并对所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病例中, 年龄1~98岁, 其中27例年龄不详, 性别为男387例, 女269例, 男女性别比例为1.43∶1。主要疾病见表1, 表2, 其他为其他系统疾病及自杀、溺水、电击、“三无”死亡病例等。
2.2 主要死因
院前死亡和急诊科抢救室死亡统计见表3。
3 讨论
不同年龄组死因有明显差异, 40岁以下年龄以严重创伤、中毒为主要死因;中年以猝死、心脑血管病、创伤为主要死因;而老年患者以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猝死为主;年龄不详者以猝死、其他为主。调查还显示, 院前与急诊科内抢救室死亡原因存在差异。院前死亡主要以猝死、严重创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为主, 占同期死亡的52.07%, 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曾经有作者统计广州市黄埔地区院前急救死亡资料, 猝死占内科第一位[1]。由于多数猝死患者周围的人未能掌握简易复苏抢救方法, 失去了宝贵的复苏机会。虽然部分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得到抢救和治疗, 但多数抢救措施不规范, 如只有胸外按压而没有人工呼吸、患者放置姿势不正确、止血包扎方法不正规等原因以致错过最佳复苏时间。因此, 我们认为应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 也就是说没有普及就没有急救;尽快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 缩小急救半径, 以便使急救患者能得到快速救护, 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 院前急救既要快速, 又要强调有效。另外, 诊断猝死的病例里部分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猝死。有些病人是患有慢性疾病最后衰竭死亡, 并不属于猝死, 但家属不熟悉病情, 或因种种原因没有提供确切病史, 医生有时也为了减少麻烦, 不去深究而诊断为猝死, 猝死的诊断有时可能不够规范。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自然死亡。家属呼“120”的目的只是希望得到医生证实。这些因素可能造成最后统计上偏高。
男女性别比例上的差异是因为急诊死亡原因中创伤占相当高的比例, 而创伤病人不管是交通事故伤、建筑工地伤还是打架斗殴致伤均以男性占绝对多数有关[2]。
急诊科接纳的是各种类型的危重病人, 这就要求急诊抢救室必须配备一支专职医护人员队伍, 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精通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3]。严重创伤患者及时施行急诊手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当急性颅内出血、颅内高压或心脏压塞、大出血等威胁伤员生命时, 及时手术处理多可挽救伤员生命。情况十分紧急时, 手术可在抢救室或救护车上进行[4]。因此, 稳定急诊专职医师, 加强急救知识培训, 这是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谢文锋, 阮惠芬, 马中富.院前死亡176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4, 9 (4) :283.
[2]陈建华.院前急救死亡238例回顾性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 3 (2) :37-39.
[3]陈尔真, 周旋.652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1, 21 (4) :230-231.
明星被死亡谣言传播分析 篇5
信息时代,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各种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站,都需要抓住受众的眼球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击率。于是,为了制造各种噱头,它们会发布一些“重磅消息”,明星被死亡谣言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这种谣言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不断挑战着明星本人的底线,也不断挑战着受众的判断力。对于媒体上出现的明星被死亡谣言,人们往往缺乏判断力,这一方面归结为该类谣言内容本身的特点,再者也是由于受众缺乏判别能力以及想要获得人们的注意力而不去判断信息内容是否为真就去进行接受甚至是传播。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接触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人人都成了信息的接触者以及传播者。传播信息成为人们迫切展示自己的一种需求,每当各种火爆信息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时候,人们就盲目进行转发而不去核实信息的真伪。
各种消费明星的信息大肆传播,充斥在各大媒体上,力求吸引人们的眼球。明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死亡的谣言更是屡见不鲜,更有一个明星数次被死亡的信息仍然具有传播的空间和可能性。究其原因,应该归结为明星效应。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任何公开信息都会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都是如此,何况是他们“死亡”的信息?当这种信息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因其内容的重要性,当然会获得人们的大力关注。媒体也就是利用受众的这种心理来传播这类未经核实的谣言,力求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媒体上出现的这类明星被死亡的谣言,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也就是这些谣言传播内容具有的特点为其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增强了受众对谣言的信任度。针对媒体上出现过的这些谣言,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有:第一,明星被死亡谣言有哪些内容特征?第二,明星被死亡谣言传播方式有哪些?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将得出明星被死亡谣言的传播模式特点,来为受众甄别这类谣言提供一定的借鉴,防止这些谣言的大肆传播,降低谣言对明星的伤害,净化我们的媒介环境。
二、明星被死亡的涵义分析
(一)“被××”句式的流行
自2009年“被就业”一词蹿红网络和媒体后,“被式语言”(或“被式句”)就开始不断被创造出来,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语句,来表现出无奈感。“被××”的主人公往往不是主动选择那些行为,而是被迫接受,是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发生的。这样的行为往往触及人们的各种权力,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二)明星被死亡信息的出现
“被死亡”顾名思义就是人还活着,却被传出来的消息说人已经死了。当然,这种被死亡消息大都发生在那些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人身上,也只有他们的信息才能得到受众的追捧。现在,媒体上出现的这类被死亡谣言大多都是以明星为主角的,他们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就被媒体刊载出来的信息宣布死亡。这些明星被死亡的信息往往会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得到大家的转发、再传播,使得该类谣言从一种媒体上不断被传播到各种自媒体上,在短时间内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
被死亡谣言的出现对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也是媒体伦理丧失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三、研究方式的选择
为了弄清楚明星被死亡谣言的特征和传播方式,在该研究中笔者将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将内容量化的过程,通过分析各条内容中的某些属性,来计算、统计、推论、解释内容。这是一种将量化与质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方便得到明星被死亡谣言内容的特点。
该研究中,我们将着重对一段时间内出现过的谣言进行量化分析,即对信息中出现的时间、地点、死因等的分析,来得出该类谣言的内容特点。
四、明星被死亡谣言的内容分析
通过对2007~2016年间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明星被死亡消息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类消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特点,也正是这样的特点让该类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受众的信任,吸引人们的眼球。当然其中也存在虚假信息的破绽,但是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人们没有意识,也没有机会去审核出现的这类谣言是否为真,就选择相信、传播出现的明星被死亡的信息。
表1是搜集到的2007~2016年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明星被死亡谣言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类型的谣言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信息中人物、时间、地点、死因都十分具体。时间具体到几日,甚至有些谣言具体到了几点几分;地点也很具体,有的已经具体到某个医院;死因则是具体到因什么病而死。第二,在谣言中,这些新闻要素都较为完善,为受众营造了似乎真实的信息环境。第三,谣言中出现的一些要件本身是不存在的,内容中会为受众留下一定的破绽。例如,在金庸被死亡事件中金庸被死亡的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就是一个不存在的地点,是造谣者留下的一个破绽。第四,出现在谣言中的主人公都是比较出名的人物,大都是当红明星,他们对于受众来说有较强的重要性,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五,谣言中出现的被死亡信息大都是明星因为生病而死亡的信息,死因大都为生病所致。更有一些谣言中明星的死因十分离谱,令人难以置信。第六,谣言中出现的死亡地点都不是明星当时所在地,十分容易辟谣,证实这是虚假的谣言。
通过对搜索到的2007~2016年间在各种媒体上出现的明星被死亡谣言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具备的特点有:新闻五要素较为完全、地点很多是不存在的、病亡为最多的死亡原因、内容描述十分详细,让人产生该则新闻为真的错觉。
正是该类谣言的内容具备以上的特点,才使得当明星死亡谣言出现的时候,人们对其内容较为信任,根本不去思考、考证信息是否为真就去接受信息、传播信息。于是造成了这类谣言的大肆传播,那些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让受众在短时间内相信谣言是真实的。
五、该类谣言传播机制及特点
(一)明星被死亡信息的传播方式及特点
明星被死亡谣言也符合谣言传播的模式,谣言传播模式一般有链状传播、树状传播、放射状传播、漩涡型复式传播四种。链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一环扣一环,如利用邮件等散布谣言;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传到一定数量的人群传播模式;放射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信息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这是网络谣言特有的传播模式;漩涡型复式传播是指融口头传播和其他媒体传播、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于一体的传播模式,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能为谣言的传播积累更大的能量,造成的破坏性也相应较大。[1]
这类信息首先会出现在一定的媒体上,如2015年10月27日,阎肃老师在空军总医院去世的谣言就出现在于文华的微博上;2010年12月6日,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去世的谣言是出现在中国新闻周刊上;2011年3月29日,成龙因心脏病去世的消息出现在外国网站上。当这些谣言出现后,因为所载内容的重大性,会被各种大众媒体或者自媒体传播,而且自媒体的传播让信息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这些信息最初往往出现在可信性较大的媒体上,如名人的微博、报纸上、某些网站,它们往往作为舆论领袖,发出的言论会得到人们的重视、信任。然后,作为受众的广大自媒体者会作为传播者将这些谣言传播出去,各自作为传播者将该谣言再传播给自己的受传者。于是,在短时间内,这种明星被死亡的谣言就会大规模地传播。该谣言在被当事人发帖说明谣言传播内容不实之后,这条谣言的传播才会停止。
根据明星被死亡谣言的传播过程可以将其归结为漩涡型复式传播模式。
(二)自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
明星被死亡谣言之所以传播速度较快,也取决于其传播方式的特点。明星被死亡谣言最初出现在某一大众媒体或者是自媒体,当该谣言已经产生,因其重要性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会被传播到更多的媒体当中去。
我们现在处于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具备自媒体能力的大众都希望传播那些可以吸引人眼球的信息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点击率。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当面对明星死亡这类爆炸性新闻的时候,活跃在各种自媒体上的传播者们往往来不及检验信息真伪就进行转发。于是扩大了这类谣言的传播范围,也影响到更多的受众,让谣言被更多人接受、传播。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的拥有者,人人都有传播信息的机会。这既会带来好处,当然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自媒体人因为缺乏检验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和手段,所以在面对出现在媒体中的信息时没有办法判断其是否真实就接受、传播。这样就造成了谣言、虚假信息的大范围传播。
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种信息的传播会更加迅速和成功,而且再加上现在人们对于那些新奇信息、重大信息拥有较强的窥探欲和较强的信息传播欲望,当这类信息出现之后会获得更多的再次传播。
(三)传播特点——速度快
这种明星被死亡谣言同其他类型的谣言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谣言传播的特点,即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以爆炸的方式在各种媒体上进行传播。明星被死亡的谣言从出现到大范围传播再到辟谣、谣言消失发生的时间都非常短,一般为几天。
传播速度快取决于其传播借助的媒介。当谣言出现后就会在各大众媒介、自媒体平台上进行快速的转发,如用户人数较多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这些媒体的使用者大都追求娱乐化的信息。当面对明星死亡这种信息的时候,其当然会高度重视,进行转发来让自己获得圈子里好友的关注。大量的转发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让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广泛传播。
六、受众应该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抵制这类谣言的传播
明星被死亡的谣言往往在内容上就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面对时间、地点都特别详细的该类信息时,要提出疑问,不要一味去相信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该种消息。
作为受众,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鉴别能力,在无法判断信息是否真实的情况下起码不要进行盲目传播。要具有考证信息真实性的意识和能力,在面对出现的信息时根据其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查证,这样也可以剔除破绽明显的谣言。例如,在金庸被死亡的谣言中,查一下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就会发现这一医院是不存在的,就可以证实该消息是谣言。
作为普通受众,在面对这类信息的时候要谨慎接受、传播,不要让谣言大肆传播。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该类谣言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地传播。
只有受众自己提高对信息的鉴别力才能减少明星被死亡谣言对自己的影响,才不至于成为该类谣言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李文婷.从传播学角度浅析网络谣言[N].云南经济日报,2013-12-28.
[2]顾雯丽,吴明华.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谣言——以QQ、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6(09):49.
[3]许敏.学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N].江西日报,2011-08-29.
[4]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6-88.
[5]彭云峰.网络谣言研究[D].暨南大学,2012.
51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均为我院急诊科救治患者, 男35例, 女16例, 年龄22~74岁, 平均41.27岁;就诊时间0.5~7h, 平均2.86h, 其中<1h11例, 1~6h28例, >6h12例;抢救时间:<1h6例, 1~6h38例, >6h7例;死亡原因:外伤29例, 脑血管意外4例, 心肌梗死7例, 中毒6例, 溺水2例, 电击伤3例。所有患者均于门诊抢救室抢救。
1.2 抢救措施
入院即行生命体征监护, 建立静脉通路, 保持呼吸道畅通, 以维持生命体征为目标, 根据病因实施紧急抢救措施。外伤给予急诊清创缝合;低血容量休克者给予输血, 补充血容量;呼吸、心跳停止者给予心肺复苏;消化道中毒者给予洗胃;一氧化碳中毒者给予高压氧。
1.3 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就诊时间死亡患者构成比, 比较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就诊时间死亡患者的抢救时间。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不同病因中以外伤占56.86%, 显著高于其他病因 (P<0.05) ;1~6h就诊者占54.90%, 显著高于其他2组 (P<0.01) ;中毒死亡患者抢救时间最长, 达 (8.89±1.72) h, 显著高于其他病因组 (P<0.01) ;就诊时间>6h者抢救时间最短, 为 (2.03±0.37) h, 显著低于其他2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学科, 具有业务范围广、危重症患者多、死亡率高等特点, 对医护人员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恢复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去除致病因素是急诊抢救的2个关键环节, 也是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的重要手段[1]。
本组51例急诊死亡患者中外伤原因占56.86%, 显著高于其它原因组 (P<0.05) , 包括包括车祸、锐器刺伤、高处坠落伤、爆炸伤等,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失血性休克, 抢救时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 随后输入全血, 同时清创缝合血管。心肌梗死占13.73%, 居第2位。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律失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也是具有抢救价值的标志之一[2]。心律失常以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为主, 也可以2种或3种心律失常同时存在, 治疗首选200~300J/s的非同步除颤电击复律, 以改善心肌供血, 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本组中毒原因死亡患者抢救时间最长, 达 (8.89±1.72) h, 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1) 。主要以有机磷农药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为主,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临床抢救时效性要求较高, 切断毒源、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促进毒物排泄是抢救急性消化道中毒的3个重要内容, 根据毒物种类、中毒时间各有侧重[3]。随着城市改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显著减少, 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其原因主要为无特效药物可解离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缺氧所致的脑细胞不可逆变性不易修复等, 高压氧是目前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行性手段之一[4]。
注:与其他组比较#P<0.01
本组>6h就诊者抢救时间仅 (2.03±0.37) h, 显著低于其他2组 (P<0.01) , 提示就诊时间与急诊死亡率关系密切。随着我国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 城市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得以显著提高。按照城市2.5公里服务半径5min内到达的标准, 可保证急诊患者在15min之内到达医院实施抢救, 同时, 急救人员可实施现场和运送途中的急救, 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469例急诊死亡回顾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5, 17 (3) :29~30.
[2]李寿险.重视心脑血管急症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4) :221~222.
[3]史忠.急性中毒救治的时效性[J].重庆医学, 2009, 37 (22) :2509~2511.
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分析 篇7
哺乳期仔猪的胃发育不完全、消化机能不完善, 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消化不良, 非常容易发生生理性腹泻, 也容易受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侵害而发生仔猪黄白痢, 在寒冷季节则易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生理性腹泻往往由于母乳过浓以及仔猪消化能力下降而导致。仔猪黄白痢是中小型种猪场以及农户散养条件下最易发生的肠道传染性疾病, 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尤以仔猪黄痢危害最大, 不但发病日龄小、治愈率低、死亡率高, 而且猪场一旦发生仔猪黄白痢, 就不易根除。传染性胃肠炎主要发生于寒冷的冬季, 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成年猪感染后死亡率较低, 哺乳仔猪感染后则死亡率较高。另外, 还有一些疾病可从母猪传给仔猪, 特别是由于炎热、分娩致使母猪虚弱、抵抗力低的时候。
2.母猪日粮搭配不科学。由于经济投入少, 有的养殖户以自产农作物作饲料, 易使, 母猪缺乏微量元素, 从而造成产后无奶, 导致仔猪因营养摄入不够而死亡。
3.母乳不足。引发母乳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母猪营养不良、年龄偏大、患乳房炎或其他疾病等。母猪少乳或缺乳时, 仔猪易因饥饿而死, 或因营养不良导致体质下降, 最终发生衰竭或感染疾病而死。
4.管理不当。管理不当易造成仔猪被冻死、压死、踩死、咬死等, 多集中发生于产后周内。
1压死或踩死。哺乳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的现象时有发生。仔猪出生后, 行动不灵活, 反应较为迟钝, 且又怕冷, 常会钻进母猪腹下或垫草中取暖。这时一些身体较肥、行动不便、年老耳聋及初产无护仔经验的母猪, 常会发生压死或踩死仔猪的现象。
2冻死。仔猪出生时适宜的环境温度是33~34℃, 第1周适温为29~33℃, 而大多母猪分娩舍内的温度都达不到初生仔猪所需的温度, 特别是在冬季又无保温设备的情况下, 舍内温度更低。温度偏低时, 仔猪体温就会下降, 环境温度越低, 其体温下降幅度越大。当环境温度降低到一定范围时, 仔猪就会被冻僵, 甚至冻死。
3饿死。哺乳仔猪体质瘦弱、没有能力吃奶, 或哺乳母猪因各种原因没有奶水或奶水很少时, 哺乳仔猪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就有可能被饿死。
4被母猪咬死。初产母猪由于没有哺育仔猪的经验, 乳头括约肌比较紧, 给仔猪哺乳时特别紧张, 因此, 当仔猪吃乳紧咬乳头不放而使其疼痛时, 母猪往往会拒绝哺乳, 有的甚至会攻击仔猪, 将哺乳仔猪咬伤、咬死。
5.弱胎。发生弱胎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期母猪体质差、母猪年龄偏大、窝产仔数过多、饲料营养不全或发霉变质等。弱胎仔猪出生后, 往往争食不到乳汁, 活动能力弱, 抗病力差, 大部分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