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评审(共6篇)
死亡评审 篇1
摘要:本文通过61例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 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医疗保健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孕产妇死亡不仅受医疗方面的影响, 而且还受个人家庭及各种社会因素影响, 应用WHO《十二格表》方法评审孕产妇死亡病例, 能够较全面地分析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各种因素。现将我们2001年至2006年应用WHO《十二格表》评审孕产妇死亡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1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全市孕产妇死亡监测评审资料。
1.2 方法
死因分类按国际分类标准, 死亡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死亡评审按WHO《十二格表》评审方法。该方法从三个环节 (个人家庭、医疗保健系统、社会其它相关部门) 、四个方面 (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 进行分析, 最后评审结果分三类:可避免死亡、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不可避免死亡。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因构成及顺位
61例孕产妇死亡中, 因直接产科原因造成死亡的47例, 占77.05%, 其中产科出血34例, 占55.74% (因产后宫缩乏力造成的产科出血22例, 占64.71%)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例, 占8.20%, 羊水栓塞4例, 占6.56%, 产褥中暑及产褥感染各2例, 各占3.28%;因间接产科原因造成死亡的14例, 占22.95%, 其中妊娠合并心脏病3例, 占4.92%, 脑出血、肺栓塞、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各2例, 各占3.28%, 癫痫、麻醉意外、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药物中毒、药物过敏各1例, 各占1.64%。死亡原因顺位前4位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
2.2 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2.2.1 一般资料
61例死亡孕产妇中, 41例为小学文化程度, 占67.21%;经产妇39例, 占63.93%;家庭人均月收入100元以下31例, 占50.82%。
2.2.2 保健服务情况
61例死亡孕产妇中计划内怀孕37例, 占60.66%, 计划外怀孕24例, 占39.34%;未进行产前检查的15例, 占24.59%, 产检次数≤3次的24例, 占39.34%, 初检孕周≤12周的无1例。
2.2.3 分娩地点与死亡地点及构成比。
2.4 孕产妇死亡评审情况
61例死亡孕产妇中有46例为可避免死亡, 占75.41%, 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10例, 占16.39%, 不可避免死亡5例, 占8.20%。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率
2001年至2006年我市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44.06/10万, 低于江西赣州1999年至2003年的51.99/10万[1], 高于山东寿光2000年至2004年的36.25/10万[2], 与辽宁本溪1995年至2004年的43.68/10万[3]相接近。2001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87.29/10万, 高于全国2001年的50.2/10万[4], 而到2006年降至22.50/10万, 六年来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处于下降水平, 但在下降过程中还有波动, 这是由于孕产妇死亡率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发生率低, 具有一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不会是一条直线。
3.2 孕产妇死因顺位
孕产妇死亡前3位死因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 这与对高危孕妇的筛查、转诊、急救及产科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我市孕产妇死亡前3位死因顺位与全国2001年[4]及广东省2001年至2003年[5]顺位一致。
3.3 孕产妇死亡与分娩地点有关
本组资料中34.00%孕产妇死亡是因在私人诊所接生造成的, 由于接生条件较差, 人员素质较低, 造成孕产妇死亡。
3.4 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56例, 占91.80%, 这说明我市要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还有很大的潜力。
3.5 干预措施
3.5.1 强化政府职能, 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应重视妇幼保健工作,
加强领导, 引导社会舆论给予妇幼卫生事业关注和支持, 设立《母婴保健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认真落实对妇幼卫生事业的经费和政策投入。
3.5.2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不容忽视的问题。
3.5.3 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 提高产科医疗水平。各级卫生行
政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要通过采取学历教育、临床进修、业务培训, 特别是产科出血防治知识的培训等, 努力提高妇幼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3.5.4 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对策。一方
面要加大妇幼保健宣传力度, 改变群众就医行为,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好《母婴保健法》执法监督工作, 取缔、打击私人接生。
3.5.5 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 提高综合急救能力。
3.5.6 建立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络, 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 加强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 保证“绿色通道”转运畅通。
3.5.7 进一步拓宽“降消”项目的覆盖面, 应用“降消”项目
理念, 做好孕产妇保健工作, 对贫困孕产妇实行住院分娩, 限价收费及补助, 保证贫困孕产妇能享受到平等的医疗服务, 减少产科风险。
参考文献
[1]马莉.201例孕产妇死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6) :831.
[2]郭振英, 侯巧云.山东省寿光市2000~2004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6, 13 (4) :31.
[3]李红, 邹淑萍, 马丽萍.本溪市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2) :175.
[4]邵杰, 杨柳, 吴凤荣, 等.沈阳市2001~2003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 :184~185.
[5]和秀魁, 田丰莲, 赵庆国, 等.2001~2003年广东省孕产妇死亡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5) :2288.
死亡评审 篇2
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掌握新生儿死亡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死亡,保护新生儿健康。并为制定新生儿生存,保护战略措施提供依据。
一、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组织
1、成立南丰县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聘请县直医疗机构儿科、内科、外科、产科、麻醉、保健等专家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妇幼保健所。
2、县直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新生儿死亡报告工作
3、各单位均应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对象
1、凡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者。
三、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程序
1、城市:由各医疗保健单位报→县级妇幼保健所。
四、新生儿死亡报告内容
1、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填报,一式二份,县妇幼保健所留存一份,上报市一份。
2、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组织评审专家对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一式二份,留存一份,上报市一份。
3、新生儿死亡总结报告,各县妇幼保健机构填写,一式二份,留存一份,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上报市。
五、新生儿死亡报告时间
对发生在本医疗保健机构的所有新生儿死亡及时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报告卡”(7天内),并在规定时间内交至辖区内县妇幼保健机构,同时完成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7天内)。
六、新生儿死亡评审程序及时间
1、每季度评审一次,分别在每年的7月、10月、1月、4月15日前完成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并将所有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儿童死亡报告卡”、“评审分析报告”、“评审总结报告”在评审后2周内各2份上报给抚州市妇幼保健院。
七、评审结果分类
第一类:可避免死亡。根据当地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及个人身心状况是可以避免的死亡,但因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而造成的死亡。
第二类: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由于当地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或因个人、家庭经济困难或缺乏基本卫生知识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造成的死亡,这些死亡可因改善上述条件而避免发生。
第三类:不可避免死亡。当前本省医疗保健技术水平尚无法避免的死亡。
八、评审新生儿死亡死亡因素分类
按照三个环节、四个方面,将评审死因分类填表。
1、三个环节
(1)个人、家庭和居民团体,即非正式保健系统。(2)医疗保健系统,即正式的有组织的医疗保健机构。(3)社会其他部门的影响,即社会经济保健系统因素,如部门之间的政策和计划安排、社会经济变动趋势等,包括政府决策机构、交通、通讯、教育等部门。
2、四个方面
(1)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缺乏处理问题所必须的知识技能。
(2)态度方面的问题:缺乏责任心及必要的工作热情和愿望。(3)资源方面的问题:资源不足或使用不当,地理、自然条件方面的限制等。
(4)管理方面的问题:医疗保健机构内的某些制度不完善,各相关科室配合不协调、管理紊乱等问题。
九、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内容:(1)新生儿死亡的死亡数;(2)新生儿死亡漏报率;(3)卡片完整率。
2、质量控制标准:(1)死亡漏报率≤10%;(3)死因错误率〈5%;(4)诊断不明〈5%。
3、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县妇幼保健所负责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的质量控制,县级妇幼保健所每年对活产数,新生儿死亡数等进行查漏、补漏调查,每年组织一次全面质量控制。
十、汇总分析
死亡评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4年运城市孕产妇死亡监测季度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调查表、复印的全部住院病历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及孕产妇死亡评审材料。
1.2 方法
通过全市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报表及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并对每例死亡孕产妇进行现场调查;每半年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再度评审,明确死因、归类、结果,并按照WHO推荐12表格的评审要求,从个人家庭居民因素,医疗保健系统,社会各部门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和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
2010年以后运城市的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全国水平接近全省水平;2014年孕产妇死亡率(10.12/10万)较2013年有所降低(12.55/10万),低于全省水平(15.37/10万)。201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尚未公布,未作比较。见表1。
2.2 孕产妇死亡分布
2014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监测上报的死亡人数7例,其中:夏县2例,稷山县2例,万荣县1例,绛县1例,平陆县,盐湖区,临猗县,夏县,新绛县,河津市,永济市,芮城县均为0例。河南省人1例(流动人口)。
2.3 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
2.3.1 死亡年龄
7例死亡孕产妇中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38岁,平均年龄约27岁;其中21岁~30岁5人占71.43%,31岁~38岁2人占28.57%。
2.3.2 城乡分布
7例死亡孕产妇中,6例为农村居住人口,1例为农村流动人口。
2.3.3 文化程度
7例死亡孕产妇中,初中文化2例占28.57%,高中或中专文化2例占28.57%,小学文化2例占28.57%,不详1例占14.28%。
2.3.4 经济状况
7例死亡孕产妇中,人均年收入5 000~10 000元3人占42.86%;1 000~2 000元之间1人占14.29%;3 000~4 000元以上2人占28.57%,不详1例占14.28%。
2.3.5 孕产次及孕期保健情况
7例死亡孕产妇中,初产妇2人占28.57%,经产妇4人占57.14%,不详1例占14.28%。7例孕产妇死亡中,除1例异位妊娠外,产前检查5次及5次以上2例,产前检查3次的1例,产前检查1次的2例,不详1例。
2.3.6 分娩地点
7例死亡孕产妇中,除异位妊娠1例,在家中分娩1例,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分娩5例。
2.3.7 死亡地点
7例死亡孕产妇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死亡5例占71.43%,途中及家中死亡2例占28.57%。
2.4 死亡原因分类及构成比
2014年我市共死亡孕产妇7例,经过专家评审后,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占28.57%,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占71.43%,间接产科原因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2。
2.5 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
7例孕产妇死亡中,28.57%为不可避免死亡,有71.43%是可以避免的。见表3。
2.6 延误评审结果
2014年中7例死亡中,有就诊延误的4例占57.14%,有医疗处理延误的4例57.14%,交通延误1例占14.29%(每一例死亡可以是多个环节延误,所以构成比之和不等于100%)。见表4。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3.1.1 个人与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差。7例孕产妇死亡中有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就诊延误,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差是主要原因,产前检查不规范,妊娠期出现异常情况不及时就医,或就诊于小诊所而引起就诊延误造成死亡。(2)个人与家庭成员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异位妊娠缺乏认识,早孕不去做B超确诊,有腹痛也想不到异位妊娠可能,造成就诊延误。(3)隐瞒病情。对生活习惯不重视,对就诊的医疗机构隐瞒实情,专家认为长期吸毒可以引起血管损害:血管扩张或血管严重狭窄、血管小动脉瘤等,以及食毒的毒品成分与手术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都会引起心脏骤停。
3.1.2 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7例孕产妇死亡中有4例程度不同地涉及到医疗处理延误。部分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专业技术水平较差,对剖宫产手术指征把握不严谨,围术期评估不充分,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得力。如严重的肺血栓栓塞症,因其突发性,发生过程急、重、预后差,一旦发生,存活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对患者的评估,包括病史、体重等,以及术后对如何防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措施重视程度不够。产科门诊医师水平对内科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弄不清楚,治标不治本,延误病情,如对围生期心肌病认识不到位,对出现肺部感染的诱因未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造成悲剧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及提高产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对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的诊治水平,重视对栓塞性疾病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从而有效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3.1.3 社会因素及相关部门存在的问题。
社会各部门对围生期保健宣传不到位,表现在就诊延误造成的死亡占57.14%。特别是农村居民、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缺乏,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不到位,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的落实不到位。
3.2 干预措施
(1)随着国家“降消”项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近年来我市开展了母婴安全大行动,建立了母婴安全绿色通道,成立了“孕产妇急救中心”,确保了孕产妇绿色通道通畅,这些项目既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又提高了孕产妇管理率、高危妊娠管理率及住院分娩率,从而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2)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开展系列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做好农村围生期保健工作,农民文化程度低、自我保健意识差,加上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不佳,不能保障规范的产前检查。各级妇幼人员要深入到农村,广泛开展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意识,使她们积极主动参加产前检查,提高孕产妇主动接受系统保健服务的意识。(3)强化孕产妇系统管理。新农合的建立,提高了住院分娩率,但对于产前检查,要提高早孕检查率,杜绝异位妊娠误诊为宫内孕引起的死亡,提高保健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孕妇,做到积极筛查、监护、矫治高危因素,尽最大可能减少高危妊娠。落实高危妊娠转诊制度,强调转诊要有陪护,注意120车抢救设施、抢救药品的配备及人员安排,确保途中安全及转院后的衔接诊治。把吸毒史列入既往史的常规问询中。(4)2014年孕产妇死亡中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占71.43%,间接产科原因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我们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必须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尤其提高对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及抢救处理能力,提高产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对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的诊治水平,重视对栓塞性疾病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摘要:目的 通过孕产妇死亡评审了解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运城市2014年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及评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4年运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已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孕产妇死亡与其文化程度、地域分布及产前保健情况等因素有关。7例死亡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为: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2例(28.57%),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5例(71.43%)。结论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措施:在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对孕产妇安全工作的重视下,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搞好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建设,加强农村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产科质量及对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的诊治水平。
孕产妇死亡评审委员会职责 篇4
1.根据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孕产妇死亡调查资料进行孕产妇死亡个案分析,明确孕产妇的死亡诊断,对医院或下一级评审专家组死亡讨论(评审)时死亡原因仍不明确的病例,进一步明确死因或做出死因推断。
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二格表评审方法及“三个延误”(就诊延误、交通延误、医疗处理延误)理论,发现孕产妇死亡发生过程中保健、医疗、管理诸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干预措施,最终完成孕产妇死亡评审个案分析报告。
3.市级专家组成员可根据县市区、开发区需求参加由其组织的孕产妇死亡评审。
4.根据本市孕产妇评审工作实际情况及危害孕产妇身心健康的因素,提出指导意见、改进措施,促进全市妇幼事业发展。
5.完成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保健机构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
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委员会职责
1.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明确死亡原因,做出死亡诊断或推断。
2.根据评审结果,找出在医疗、保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干预措施。
3.完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4.评审委员会成员定期参与或指导下一级组织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工作。
5.完成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保健机构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在院长及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2.审议、制定医疗医技质量管理标准及检查评估办法。3.审议、制定医疗医技质量控制方案。
4.督促、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5.组织医疗医技质量管理宣教工作。6.选聘兼职或专职质量管理人员。
7.定期召开全体委员会会议,评价医疗质量,调查分析医疗缺陷的原因及性质,并提出改进措施。
8.接受院长交办的有关事宜。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审定护理工作程序和标准。
2.制订和修订我院的护理质量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
3.定期和不定期对护理单元的护理质量考核情况进行抽查与评价。4.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在护士长例会上集中反馈并限期整改。
病案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负责全院住院、门诊病历的质量管理工作。
2.负责制定全院病历质量管理的计划。
3.负责监督医务科、临床科室对病历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4.负责对全院病历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要求。
5.定期抽查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
6.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规范》和《山东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年版》及我院病案管理制度要求,讨论、决定对书写不合格病历人员的处罚意见。
7.决定有关病案书写和管理的教育、培训计划和要求。8.定期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全院病案质量有关事项。9.病案管理委员会秘书负责病案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
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贯彻执行医疗卫生及药品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工作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制定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供应目录。
3.推动药物治疗相关临床诊疗指南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实施,监测、评估本机构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提供咨询和指导,研究防止用药事故和药源性疾病的措施,确保安全有效用药。及时处理用药重大问题。
5.审核本机构购入药品、申报医院制剂等,建立新药引进评审制度和评审专家库,开展新药引进评审工作。
6.监督、指导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放射性药品的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
7.审查药品采购计划及实际执行情况,决定特殊紧缺药品分配使用方案。8.药事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职责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成员要熟悉并掌握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所主管部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各环节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1.主任委员:在全面领导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中,负责《管理规定》的贯彻实施。准确、及时、有效地进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安全管理的领导工作。
2.副主任委员:在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检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在组织机构、人员、职责、管理制度等方面贯彻实施《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组织、协调各委员认真做好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工作。
3.委员(医护部主任):在主管院长领导下,负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麻醉药品》专用卡使用管理;负责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注射剂的患者的随诊制度落实,并定期检查、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积极推行规范化癌痛和慢性非癌痛治疗指导原则;提倡无创给药,保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使用观念正确、用药结构合理、规范,使之符合《管理规定》。
4.委员(医护部副主任):在主管院长领导下,负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管理等具体工作;负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注射剂使用情况的登记管理;确保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用于临床医疗目的并规范使用、有效管理。
5.委员(保卫科科长):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采购、运输(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公路运输负责押运)、存放过程的安全保卫管理工作;监督保持合理库存;及时发现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安全问题和隐患,防止药品丢失、被盗;负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存储安全设施的检查和管理工作,确保报警装置、防盗设施安全有效。
6.委员(药剂科主任):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发放、调配、使用和管理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建立、健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各级药学人员职责;和其他委员一起,定期组织对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各个环节管理情况的检查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1.在业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相关科室、检验科、药械科、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后勤等科室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等组成,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指导工作。
2.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3.根据《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5.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委员会职责
1.抗生素管理委员会在分管院领导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同药事管理委员会一起督导检查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
2.认真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要求。
3.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监测、评估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对各科室抗生素使用率进行统计,并进行分析,每季度通报。5.抗生素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召开1次会议,研究解决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加以解决。
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按照卫生部行政部门要求,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输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推动、促进、完善医院临床输血发展和管理。
2.在医院临床用血和血液的保管、领取、使用过程中行使管理、监督、检查职能,实施规范管理。
3.积极推广临床输血新技术、新材料、新业务;举行输血知识更新的学术讲座。
4.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每年1~2次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院内输血知识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医院医护人员输血和管理水平。
5.监督指导临床科学、安全、合理用血;协调解决临床输血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指导临床用血,使临床做到合理用血、计划用血和节约用血,大力推广成分输血,使医院成分输血率达80%以上。
6.对医院输血管理与技术问题,随时进行监督和管理。7.开展全院范围内临床输血科研工作协作与交流。8.组织鉴定因输血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溶血反应、输血相关传染病等)。9.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会议由主任委员主持,主任委员不能出席时,由主任委员委托副主任委员主持;闭会期间,输血科和医务科负责执行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议。
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职责
1.审议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报告和下工作计划。2.审议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报告。
3.负责审议医疗器械设备购置规划,确定购置计划,将上述讨论情况提交院务会通过。审议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将医疗设备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医疗器械设备是指医疗器械、耗材、设备、教学和科研仪器。
4.对十万元以上医疗设备进行技术和可行性论证,对医疗设备效益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审批大型医疗设备的报废手续,调剂使用闲置设备。
5.对未达到招标要求,不适宜招标的设备,采取集中竞价、公开采购,对拟购的设备选择应具备多向性、有比较、择优购买。
6.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在进行决策时应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成员独立行使权力,执行票决制,以多数票通过为原则,每次参加人数不得少于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半数。
7.监督人员负责整个讨论过程的监管,每次不少于1人,负责记录工作,不参加讨论。参会人员对每次记录要共同签字备案,监督人员有权对违规行为提出异议,并决定讨论结果是否有效。
8.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设备管理科,常务工作由设备管理科负责,并负责召集会议和整理会议纪要。
9.设备管理委员会成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医院工作纪律,不以权谋私,不损害医院和公共利益。违反上述原则,提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医学伦理委员会职责
1.负责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发展中医学伦理问题的咨询和审查;对医院发展的重要决策提供伦理咨询,确保重大决策符合道德要求,保证医院发展按正确方向进行。
2.承担对医院工作人员、患者的医学伦理教育和培训任务。医院伦理委员会应通过知识讲座、案例分析以及道德评议等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医院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医学伦理学素养,以及对医学伦理问题鉴别、分析、处理的能力。
3.组织专家对提交新技术、新项目的申请进行调查、取证、核实。
4.主持召开医学伦理审批专题会议、临时会议、研讨会、业务培训等会务安排。
5.对解决医患纠纷提供咨询,化解或消除医患因沟通不足、服务态度欠佳、对治疗方案意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等。
6.对临床治疗措施和特殊技术应用的道德性质提供咨询服务。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有意义、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7.审查批准临床特殊用理、特殊诊疗措施、特殊手术等,确保医学高新技术的合理应用,保障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医学技术不断走向成熟。
健康教育委员会职责
1.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全院的健康教育工作。
2.组织与领导各科健康教育小组开展工作。重点开展门诊候诊、住院健康教育,并组织各种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3.加强与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横向联系,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群众进行妇幼健康教育宣传。
4.负责医院健康教育讲座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制作各种妇幼健康教育资料、展版。
6.负责健康教育文字及声像档案的归档,在适当时候向院档案室移交集中保管。
7.按时完成上级和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职责
1.拟定全院继续医学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2.依据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制订实施细则和相应政策措施。3.负责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组织申报实施。
安全管理委员会职责
1.在院党委领导下,全面领导并负责医院的安全生产工作。2.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院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做好“三防”工作的自觉性。
3.组织制定和督促检查医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各项技术防范措施,确保要害部门的安全,确保各类安全设施的完好。
4.领导全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治安管理,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发生在医院内的各类刑事和治安案件。
5.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保密工作。
6.完成领导和公安机关交办的其他任务。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职责
1.委员会成员由有经验、有权威、作风正派的医务人员和职能部门领导组成。负责对医院内的医疗纠纷或医疗缺陷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原因分析、判定性质,做出科学的鉴定结论,并协助总结经验教训,为处理提供依据。
2.负责讨论确定出现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件。对每一纠纷或事件,认真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审阅有关资料,广泛听取意见。鉴定时,应遵循以事实为根据,深入调查、科学鉴定、弄清事实、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慎重做出决定。3.鉴定程序为听取当事人汇报,查阅相关材料。相关材料应包括:完善的原始病历、化验检查报告或尸体解剖记录及报告等。
4.召开鉴定会时,非鉴定委员会成员或未经委员会邀请人员不得参加鉴定。鉴定委员会成员中,本医疗事件的当事人,或与本医疗事件有利益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5.鉴定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每个成员均有发言权和裁决权,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任何个人不得干扰鉴定委员会的正常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要遵循保密工作原则,定性结论在告知当事人之前,应予以保密,任何人不得擅自泄漏。
6.鉴定结论应包括:病情摘要、分析意见、结论(性质、分级、责任者)。同时通过鉴定,从中吸取医疗工作中的教训,提出整改措施,以利提高医疗质量。
7.结论意见以书面形式作出,经鉴定委员会主任签字和医务科盖章后生效。
8.医护管理部负责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管理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组织制定审核本单位医疗设备购置计划。
3.负责组织对医疗器械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维修、调剂、报废、计量、辐射防护等督导检查工作。
4.收集、提供、反馈医疗器械信息并进行技术评估,为使用科室和领导做好咨询服务。
5.对百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做成本效益分析。
6.会同人事部门做好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技术人员和医疗器械保障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调配、考核、定职、晋升和聘任工作。
7.掌握大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使用、维修情况,组织协作共用。
8.向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报告医疗设备的购置、管理、使用、维修等情况。
9.执行医疗器械管理业务时,应就执行情形保存纪录,并由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签章确认。
物资管理委员会职责
1.物资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固定资产全面管理工作,对财产物资管理职能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
2.规划、研究医院医疗设备、行政设备的购置计划,并将计划提交职代会通过。
3.对万元以上设备购置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10万元以上设备购置项目报市卫生局审批。4.讨论和确定医院固定资产报损、转让项目,对医院医疗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和效益分析情况进行检查。
5.监督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检查固定资产盘点、盈亏以及账务处理和管理情况。
死亡评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甘肃省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要求, 依据全市7县 (区) 上报到市级的新生儿死亡调查报告、新生儿死亡评审表、病历复印件等资料进行评审。
1.2 方法
评审采取“专家组评审”的形式, 遵循“回避原则”, 结合病例特点, 先由主评专家汇报病历, 再由各位评审组专家进行讨论分析, 从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回顾和分析, 对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和结论, 有针对性提出可能与最好的干预措施, 并由专人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发言意见, 最后由主审专家进行病历分析和评审总结, 最终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
2 结果
本次市级评审病例14例, 1例为不可避免死亡, 13例为可避免及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
2.1 性别比: (见表1)
2.2 户籍比: (见表2)
2.3 出生地点比: (见表3)
2.4 死因构成比: (见表4)
3 讨论
3.1 个人、家庭及居民团体方面
本次评审14例死亡新生儿中, 13例 (占93.9%) 为文化水平、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户籍, 保健意识缺乏, 1例 (占7.1%) 为非农户籍。
3.2 医疗保健机构方面
3.2.1 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本次评审的14例死亡新生儿病例中, 死亡地点在县级医院12例, 占85.7%, 所以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尤为重要。
从产科方面来说, 一是孕产期系统管理不到位, 保健管理质量不高, 高危孕产妇的管理不规范。对孕期有高危因素的孕妇重视程度不够, 严重程度评估不足, 高危管理未有效跟进, 使得高危的孕产妇生下一个高危儿, 先天禀赋不足, 给儿科抢救带来很大的难度。二是产科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 病情发展估计不充分, 产科处置不当, 助产技术掌握不足, 使用时机选择不当, 对高危儿管理重视不够, 应急措施不足, 抢救实施受限。
从儿科方面来说, 一是对高危儿管理不到位, 医务人员高危儿专业知识匮乏。二是对新生儿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不全面, 治疗不规范, 如输液、用药的浓度、指征等不合理。三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不熟练, 评审中发现, 部分复苏抢救未实施正压通气, 通气障碍病例未及时气管插管, 造成新生儿通气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四是病历记载不规范, 病情观察不仔细。
3.2.2 医疗保健机构管理亟待加强
从管理方面来说, 一是新生儿科人员配置不到位, 无新生儿医生或医生短缺, 影响治疗效果。二是新生儿病房建设不到位, 医院诊疗设备和药品匮乏, 有些医院没有呼吸机、血气分析仪,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及时供应, 给新生儿、早产儿的治疗、护理造成了难度。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 无产儿科协作制度, 新生儿转诊制度、新生儿访视制度也未落实到位, 产后访视质量不高。四是对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一线人员培训不到位, 致使基层一线医护人员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管理知识更新缓慢, 影响了临床治疗。
3.3 各级政府对妇幼保健机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近年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投入, 使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但与同级医疗机构相比较, 妇幼保健机构承担着日益重要的公共卫生职能[1], 却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 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救治能力不足等情况[2], 这种现状不利于加强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保健管理工作, 是导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新生儿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
3.4 措施及建议
3.4.1 规范孕期系统管理, 提升产前管理质量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 尤其是县、乡、村等基层单位要加强育龄妇女保健知识宣传教育, 做好围产期保健, 强化对高危孕产妇的健康教育与风险告知, 高度重视产前筛查, 及时发现、管理高危孕妇, 有效减少早产、窒息等问题的发生。规范开展产前检查, 不断提升产前检查质量。
3.4.2 加强产、儿科质量建设, 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1) 加强产科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一方面重点对产前筛查、高危识别、产时监护、胎儿宫内窒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严密观察产程, 减少窒息和产伤, 及时发现异常, 规范新生儿抢救用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产科急救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及高危识别知识的培训, 进一步规范孕期高危管理和产科技术操作。同时, 要积极参加有关产科新技术、新进展业务培训, 切实提高围产期医疗保健水平。
2) 要加强儿科医护人员新生儿专业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及相关技能的培训考核, 开展病历质量检查, 规范医疗文书书写, 开展辖区内产、儿科医护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演练, 使其正确掌握新生儿复苏各个环节的评估、操作和用药原则等知识技能。同时加强对早产儿相关知识的培训, 熟练掌握处理原则, 并及时规范的开展治疗。
3) 强化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县、乡级医疗保健机构要重视产、儿科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产、儿科人员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重视人员培训, 配置产、儿科医疗设备,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落实产、儿科协作制度、新生儿转诊制度、新生儿访视制度, 定期进行业务督导检查,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促进医疗保健机构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3.4.3 依托项目促进妇幼保健事业发展
要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工作成效, 依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促进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工作, 新生儿访视。各级妇幼保健人员要明确职责, 认真督促孕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及时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 认真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专案管理, 定期随访, 对有早产风险的病例, 要全面评估后制定合理处置方案并加以落实。不具备妊娠并发症及早产儿救治条件的机构, 应制定明晰的转诊方案, 建立绿色通道, 及时宫内转诊, 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要依托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及医务人员培训项目, 加强儿童医疗保健人员培训, 使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彻底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华琳, 孕产死亡评审结果分析〔1〕,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 (3) :216-218.
死亡评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鞍山市7个县、区经过县 (区) 、市两级质控校正后统计上报的婴儿死亡数据及市级儿童死亡评审数据。
1.2 方法
鞍山市婴儿死亡数据以基层妇幼三级网络、各级医院双重报告、互相补漏剔除重卡, 县 (区) 、市两级质控收集整理的信息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ICD-9) 进行死因诊断和分类排序, 按照《辽宁省儿童死亡评审规范》进行市级评审。
2 结果
2.1 婴儿病死率
鞍山市3年婴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83, Ρ>0.05) , 3年新生儿病死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χ2=1.34, Ρ>0.05) , 见表1。
2.2 婴儿3年累计主要病种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见表2。
2.3 婴儿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婴儿死因中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占首位[163例 (31.53%) ], 其次为先天异常[110例 (21.27%) ], 肺炎[45例 (8.70%) ]和出生窒息[34例 (6.58%) ]构成比相近, 其他疾病[165例 (31.92%) ]。
2.4 死亡评审结果分析
此次抽调2010至2012年间全市二级以上助产单位典型婴儿死亡病例8份进行市级评审, 死亡病例主要是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肺炎、出生窒息、先天异常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评审结果是可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6例, 占75%, 经过评审发现主要问题是8份病历有7份是县级医院治疗抢救死亡。一是县级医院因无新生儿病房, 缺乏新生儿监护及呼吸支持技术, 医师又未能意识到患儿的危重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二是家长担心缺陷或危重疾病预后不良, 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而放弃治疗;三是部分家庭因抢救或上转花费较大无法承担医疗费而放弃治疗死亡。
3 讨论
我市婴儿病死率呈现缓慢下降的平台区, 尤其是农村婴儿病死率下降困难。继续降低婴儿病死率必须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管理力度, 改善县级医院产、儿科抢救设备条件, 提高乡镇乃至县级医疗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
从表2可以看出先天异常、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降低出生缺陷是降低婴儿病死率关键[1]。做好出生缺陷一、二级预防, 落实妇幼卫生均等化服务, 普及孕产期健康保健知识, 减少出生缺陷、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
出生缺陷死因占21.27%, 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我国现行的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小剂量叶酸和我省开展的农村孕妇孕中期免费进行一次卫生部规定的超声必查的胎儿6种严重畸形筛查工作等。
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 促进农村产儿科合作, 准确的对新生儿进行阿氏评分, 避免延误病情, 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畅通新生儿绿色转运通道, 使产、儿科医师人人皆知绿色转运通道电话, 保证危重婴儿及时得到救治是降低农村婴儿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建立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新生儿出生后既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 使更多低收入家庭婴儿能享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不要因无钱而放弃治疗。
摘要:目的 了解鞍山市婴儿死亡变化趋势及死因构成, 为降低婴儿病死率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3年回顾调查鞍山市2010至2012年婴儿死因与构成, 并对在二级以上助产单位死前治疗的典型婴儿死亡病例进行市级评审分析。结果 婴儿病死率逐年下降, 2012年比2010年下降17.16%, 3年累计婴儿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其他先天异常、出生窒息。婴儿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75%, 死因主要以县级医院知识技能和资源匮乏, 不认证、转诊不及时延误了抢救时机。结论 加快县、乡两级医院产、儿科建设, 重视人员技术培训和医疗质量管理, 降低儿童病死率。
关键词:婴儿病死率,死因顺位,死亡评审
参考文献
[1]赵日双.2007-2011年南宁市江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9) :2948-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