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课题(精选8篇)
桂花雨课题 篇1
《桂花雨》是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寻找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桂花雨课题 篇2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编选了这篇文章。但笔者细读之下发现, 两个版本的编者在对原文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使两个文本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气象。
一、“乡情”“童乐”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 童乐蕴其中。文本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 让我们能更全地看到原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文本浓浓的故乡情溢于字里行间, 仅“故乡”一词在文中就出现三次。“中秋节前后, 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是文本第一节的内容。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 是思乡的节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此时自然想起“故乡”。文章以中秋节前后故乡的桂花盛开开篇, 那浓浓的乡情, 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样渐渐地弥漫开来, 将读者浸染其间。中秋节富含的人文情愫和着桂花散发的高雅芬芳的香气, 为全文打下了浓郁、唯美的情感基调。
苏教版教材偏重表现“悠悠童年乐”, 乡情蕴其中。编者在编选时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 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怀念。“小时候, 我最喜欢桂花”是文章的第一句, 以写“喜欢桂花”开篇, 一个“喜欢”直奔主题, 开篇明旨, 为写童年之乐定下基调。文章接下来着重写了“摇花之乐”。文本如此编选减少了头绪, 突出了主题, 使文章结构更简单, 脉络更清晰, 文气更通畅, 更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
二、“邻里之情”和“风雅之事”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为表现“乡情”的主题, 编选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来台风的情节。文章的第三节这样写道:
故乡靠海, 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 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 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 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故乡的海, 故乡的人, 文中母亲念叨着的是“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多么善良的母亲, 多么朴素的愿望, 多么感人的情景, 多么难忘的乡情。那份感情是令我们羡慕的, 向往的, 感动的。所以才有后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香些吗?恐怕不尽然。母亲这么认为, 这么说, 是因为这里不是“故乡”, 没有“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 它的香气里没有挂念, 没有“乡情”啊!
苏教版教材为了强化“童乐”主题, 编选了父母亲焚香吟诗的场景:
母亲洗净双手, 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父亲点上檀香, 炉烟袅袅,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 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金黄的桂花盛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盘里, 随着袅袅的青烟, 檀香燃起来了, 它的香气和桂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在屋中弥漫开来。在这淡雅的清香中, 父亲的诗句悠然传入耳畔……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 悠悠的檀香使人超脱, 一家人收桂花时的“快乐”跃然纸上。在父亲抑扬顿挫的诗句中, 文本营造出清雅、静谧、祥和、幸福的意境, 怎一个“乐”字了得!
三、不同年级, 教学目标不同
人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五年级上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年级作为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教版教材在编选《桂花雨》时基本保留了文章的行文框架, 让学生在阵阵花香中感受作者那难舍乡情的同时, 学习作者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表情达意的方法。
苏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四年级上册。对于第二学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苏教版教材在编选时突出主题, 减少头绪, 表现童年之乐, 也就更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桂花雨》指瑕 篇3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用情深意浓的笔调,写下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许多版本的教材将这篇文章稍作删改后作为课文。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看,这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小语课文,笔者认为还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打磨。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文稿为本试举几例,请方家指正:
第一自然段: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这句中,“笨笨拙拙”的主语不够明确,理解为桂花笨笨拙拙,固然符合上下文文意,但理解为梅花笨笨拙拙也不能说错。网上有多个版本的《桂花雨》,查阅发现,有一个版本的是这样表述的:“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样的表述显得更加清楚。而且,“梅花”改为“梅树”也更加确切。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这句中“从绿叶丛里”改为“在绿叶丛里”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从”字在这里是作为介词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作为介词的“从”字:表示“拿……做起点”。显然,这里没有拿“绿叶丛”做起点的意思。在有些地区的方言中 “从”和“在”常常分得不清,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提供标准的范例。另外,这句中“得”的含义只能解释为“需要”,句子的意思是“开花季节,也需要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样的表述给人以语意不完整的感觉,读者不知道为什么需要找细花。如果改成:“开花季节,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细花。”就避免了上述语病。不过还是不令人满意,熟悉桂花的人都知道,茂盛的桂花树,无论是金桂、银桂还是丹桂,那花簇都是十分显眼的。从文章的上下文看,作者描写的是金桂,秋九八月,金桂盛开时,在绿叶的衬托下,满树金灿灿的,实在是用不着“仔细地”去找的。因此,这一段内容删去也罢。
第二自然段:
“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这句话中的“湿漉漉”只是针对前面的“风雨吹打下来”而言,而开过谢落的桂花不一定是“湿漉漉”的。因此,“尤其”这一连词在这里使用不当。“谢落在泥土里”的说法也不够确切,改为“谢落在地上”更好。因此,这句话最好改成这样:“如任它开过谢落在地上,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香味就差多了。”
第三自然段: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这句话让人觉得后面还有什么要表达。查阅另外的一些版本,发现有这样表述的:“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这样的表述,母亲干什么,父亲干什么,说的清清楚楚,没有含混不清的感觉。
第四自然段: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这两句话有一个常识性错误:桂花如果“晒几天太阳”的话,香味儿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没有一点香味。人们存贮桂花一般都是采用阴干的办法,或者用盐、白糖腌过存贮。笔者揣测:作者本人也许没有亲手存贮过桂花,所以想当然地让桂花“晒上好几天太阳”。但是后面她又说“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真不知道她捧的是干花还是鲜花。如果是鲜花,不是每个时节都有,很难做到“总要”;如果是干花,晒过几天太阳的干花还能让母亲觉得“外地的桂花香”吗?
桂花雨教案 篇4
提前布置学生自带一枝桂花,布置教室内,欣赏桂花香。课前播放音乐《江南桂花香》。
一、感受桂花香 师:金秋季节,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学校里也有很多桂花,你们都闻到桂花香了吗?在哪闻到的呢?(教室里、一进校门、操场上。。)是呀,桂花可真香呀,香味能飘得很远,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找哪个词说明了这种意思? 生:香飘十里。(板书:香)
师:还有一个字,也能说明香味很浓?找一找.(浸)再看这个“浸”字,平时我们一般都是把什么浸在什么里?
生:妈妈把衣服浸在水里。师:课文中什么浸在什么里? 生:邻居家浸在桂花香里。师:“浸”字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水能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水能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香气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香气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香气能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得到。
师:同学们,一个“浸”字用得多好啊!把香味写得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了,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就是祖国语言的魅力呀!我们在读“浸”的时候要把它读得轻一点,柔一点。谁能来把这段话读好。(一生读)
师:淡淡的香味飘来了,谁能把香味读得更浓一点?(又一生读)
师:浓浓的香味飘来了。谁还能读得更浓一点?(又一生读)
师:真香呀!让我们学着这语气,一起读读这段话,读得我们教室里满屋飘香。(全班读)
二、感受“摇花乐”
师:花香令人醉呀!在这桂花飘香的季节里,琦君一家人都做了些什么呢?自由读读课文第三小节。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再认真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PPT:“摇桂花对我来说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事情算得上“大事”呢?(过生日,过年……)
对于作者来说,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就像是我们过生日,过年一样的重要,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令我——高兴、快乐的事,(2)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急切的盼望着摇桂花)
“老是缠着”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生活中有没有缠着父母的事情?联系生活实际讲一下
那你是怎么缠着母亲问的呢?(加点动作 缠了几次)小结这就叫“老是缠着”。(创设情境)所以我们可以想像:
师:一早起来,我看见桂花都开了,满树金黄,香飘十里,我赶紧跑回家,问母亲,指名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中午,吃过午饭,一阵风吹来,桂花飘落下来,桂花落在泥土里,香味差多了,我赶紧跑回家问母亲——读:“妈……”
忽然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眼看就要下雨了,我赶紧跑回家问母亲,读:“妈……” 是呀,我就这样日日等,天天盼,终于盼来了摇桂花。
2、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板书:乐)从这个句子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大人们真的需要我这个小家伙帮忙吗?(不要)而我怎样? 说明了什么?指名读这个句子,3、除了这句,还有哪也写出了我摇桂花的快乐?PPT显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指名读。
昨天,我们也到校园内摇了桂花,让我们重温下那快乐的时光。播放录像。你能用个词语来形容下当时的心情或样子吗?
启发:那你就用这个词,加上提示语进行朗读(每说一个则指名读)
我就(快乐、、开心、心花怒放)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心情的提示语)那就请你心花怒放地喊一喊。指名读。。。
我就(欣喜若狂、笑逐颜开)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神态的提示语)那就请你欣喜若狂地喊一喊。指名读。。。
我就(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动作的提示语)那就请你手舞足蹈地喊一喊。指名读。。。
师:好香的雨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是小琦君,来到了桂花树下,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落满了全身,睁开眼,(教师抛洒桂花,体会桂花雨。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桂花)。
站起身,用你最喜欢的神态、加上合适的动作,语气,一起来喊,一起美美地享受一下吧!齐读:“这下我可乐了……”,2、享受着摇花乐的仅我一人吗?
其实,当时作者的父母亲也都在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马上点上檀香,炉香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父亲顿时诗性大发,作诗一首,想读吗?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出示父亲的诗,指名一生读:从父亲的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桂花的大丰收——“竞收桂子庆丰年”)
出示诗: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3、师:不仅我们家沉浸在桂花香中,我们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出示,齐读:“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播放MTV《江南桂花香》
三、体验思乡情
1、师: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忘,美好的事物总在心中珍藏。同学们,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有特别难忘或特别喜欢的一件东西或一处地方吗?(理解:对这个事物有特别的感情)
后来,作者一家离开了老家搬迁到了浙江杭州居住,每次回家,他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齐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金桂”)为什么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
(因为家乡的桂花是他们亲手种的;因为这里蕴涵了喜爱家乡的情感;美好生活的回忆)
母亲比的是香味的浓与淡?比的是感情啊。在母亲看来,她的家乡是最美的,她对家乡的感情是最深的。不管外面的桂花怎么样,但家乡的桂花最香,因为家乡最好。再读这句话:“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作者写这句话时,是在台湾,远离自己故乡整整57年。一个游子不能回到家乡,于是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桂花,想起了母亲说这句话。(板书:想)你猜她此时会怎么样?(流下思念家乡的泪)这样的思念积聚了几十年,越积越深,最后成了一个字“愁”。板书:愁。她的乡愁集中表现在一句话中。齐读最后一句话。
桂花雨香飘十里,带来了欢乐;想起桂花雨,就多了一份乡愁。可不管是乐也好愁也好,这阵阵桂花雨,飘散的都是浓浓的思乡情呀!记住这散文题目……生:桂花雨。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
四、训练设计
1、喜欢读书的同学,可以读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2、喜欢写作的同学,回忆童年令自己难忘的人或事,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下来。
五、播放《江南桂花香》MTV,音乐中结束课程。
板书:
香 乐
↘
桂花雨
→ 思乡情
想
愁
7桂花雨 篇5
陶桥小学 王云苹
一、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焕然一新,那现在校园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是呀,我们校园的桂花开了,香飘十里,你看,它吸引了不少同学来驻足观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桂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桂花雨》。
齐读课题
过渡:桂花雨,桂花雨……同学们当你一遍又一遍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的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呀?
师:是啊,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的确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思乡情绪。
二、品味文本 感悟情感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最能体现浓浓的思乡情绪? 师:是啊,这的确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有着意味深长的含义。可母亲的话是如何体现思乡之情的呢?你是怎么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当中的“可是”一词,你注意到了吗?从“可是”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有这个句子的整段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我发现了,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以为母亲一定会很喜欢,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可是”这个词。
师:事实真像母亲说得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先找找作者描写家乡院里的桂花香的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是的,这些句子都直接写出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感受感受桂花的香。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些句子里,那些词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师:看你多会读书呀!把一个“浸”字理解的这么透彻。透过这个字,我们仿佛看到那如薄雾一般的桂花香把人们笼罩在其中。师:一个词语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桂花浓郁的香味,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们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师:是啊,多么香的桂花呀!家乡的人们每天生活、工作在被桂花香气笼罩的村子里,是多么美的享受呀!。
师:通过这几句描写,再体会这些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板书:浓浓桂花香)
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很香啊!
谁再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让我们再来品味品味家乡院子里桂花的香。
1、读得有感情,师:你读得真好,把桂花的香浸透在字里行间,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作者那香味弥漫的故乡。
2、读得节奏很好,师:你能抓住关键词,注重哪个字该读重,哪里该读轻,很有节奏感。读得很好!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描写杭州桂花香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幻灯出示两个句子】
【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我们来评判一下,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比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吗?
师:先找一找两句相同的地方。生:都有“香飘十里”一词。师:很好。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作者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前一句是“不说香飘十里”,后一句说“那才是香飘十里”,细细品味就能感觉到杭州的桂花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生:我也认为杭州的桂花更香。因为,家乡院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的小山上全是桂花树,香气当然要更胜一筹了。
师:你们读书时关注了关键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看来,桂花的香味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的香气浓郁些。可为什么母亲还会这样说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才这么说的。师:谁来接着说
生: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这样说的。师:说得很好,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在分辨,而是用感情来判断。
师:是啊!母亲这句朴实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味,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糕饼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此时此刻,我们对母亲的内心情感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同学们能否想象一下这样一幅情景:有一次,我又带回了一大袋桂花回家……(母亲看到以后,会是怎样的表情和动作?还可能会怎样说?)
指名说一说
师:我感受到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不舍、对家乡的依恋。
三、回归情境 尝试文字的实践运用
过渡:同学们这一段情景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体会到了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真正让作者终生难忘的不仅是桂花的香和母亲的话,更是那带给作者童年无限快乐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呀!(板书: 桂花雨 摇花乐)让我们再跟随作者穿越到当年的情境中去体验体验作者的快乐吧!
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之后,你体会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 我体会了作者当时很快乐 生:我体会了作者当时很兴奋
生: 我体会到了作者等待摇桂花时的急切 ……
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作者的急切?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幻灯片出示】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曾经“缠”父母时的情景。
(1)指名请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缠父母时的样子,体会句子的情感(2)你觉得文中的“我”会怎样缠母亲? 生:我觉的“我”会一直跟在母亲的身后,不停地问母亲“妈,什么时候摇桂花?”
师:你是这样想的,请你把你想的加在文中“缠”字的前面。生:我觉得“我”会抱着母亲的胳膊不停地摇来摇去,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的确很缠人。请把你的想法也写在文中“缠”的前面
生:我觉得“我”会搂着母亲的脖子,调皮的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真会缠人啊!请把你的想法也加在文中“缠”字的前面 师:缠人就只会说这一句吗?想想我可能还会怎么说?
生:可能会说:“妈,我都等不及了,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摇桂花呀?” 师:对,可能会这样说
生:我可能会说:“妈— 桂花都开好些天了,怎么还不能摇呀?” 师:是啊,我真的好着急呀!
2、面对“我”的缠,想象母亲会如何对我说?
生:母亲不耐烦地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师:加了表情。请你把它加在原文中
生:母亲摸着我的头,轻轻地对我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师:加了一个动作。请你也把它加在原文中
生: 母亲拉着我的手,慈祥地对我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师:加了一个动作和一个表情,情境更具体了。请你把它加在原文中。师:我们再来想一想母亲还可能会怎么对我说?
生:母亲可能会对我说:“孩子,你太着急了,桂花才开摇不下来的。” 师:想得很合理。请你把它写下来吧
生:母亲可能会说:“不要着急,孩子,再过几天就可以摇了。” 师:多慈祥的话语,请你也把它写下来。
过渡:同学们刚才在这一处情境描写中,几位同学通过自己的想象,在原文中添加了一些词语或是改变了人物的语言使文章变得更加具体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然后出示一位学生针对本情境添加后的照片,给学生一个范例。师:同学们,让我们看一看这是一位同学在自己的书本上添加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后产生的效果。大家细细品味,看看和原文比较有什么不同感受?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原文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补白、扩充或是添加,使文中的情境情景描写更加具体。
【幻灯出示整理后的文章片段】指名请学生读一读
【我走到母亲身边,紧紧抱着母亲的胳膊,摇来摇去,仰起脸焦急地缠着母亲问:“妈,你快说呀!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摇桂花呀?人家都等不及了。”母亲把我拉入怀中,轻轻的摸着我的头,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不要着急,再耐心等两天。过两天就可以摇了。”】
师:这样一添加,和原文比起来,一位缠人的孩子,一位慈祥的母亲就这样清楚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经过这位同学的想象和添加,这处情境描写变得更加具体了。
过渡: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摇桂花”这部分情境描写更美!【幻灯出示摇桂花时的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这样一段情景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快乐的孩子在桂花雨下欢快地奔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纷纷的桂花雨。(板书:纷纷)
师:多么快乐的小姑娘!多么美的情境!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呀!(板书:依依)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在这堂课中,我们品味了桂花的香;感受了桂花雨的美;所有的这些都化为浓浓的故乡情(板书:切切故乡情);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课文分析 篇6
一、生字组词
左边 右边 鲜艳 谢谢 尤其 吩咐 帮忙 挑拣 糕点 都有 左手 右手 鲜美 凋谢 怨天尤人 帮助 挑三拣四 糕饼 京都
二、词语
姿态 笨笨拙拙 茂密(茂盛)香飘十里 邻居 桂花 新鲜 谢落
风吹雨打 湿漉漉 缠着 阴云密布 云脚长毛 吩咐 洗净 撮一点 水晶盘
檀香 炉烟袅袅 混合 诗兴大发 口占一绝 挑拣 铺开 竹席 晒太阳 铁罐 泡茶 桂花卤 糕饼 沉浸 捧着 旧宅院 童年时代 仔细 左右 及时 尤其
三、诗句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语缤纷入梦甜。
四、课文具体分析 第一段:
1、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这是一个总起句,点明我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最字可以说明喜爱的程度之深。
2、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姿态:容貌神态、姿态出众
笨笨拙拙:笨笨拙拙:用来表示生物的不灵活,手脚慢、做事不利索;也表示事物的不精细。本文指桂花的朴实无华,普通、不华丽。
用桂花和梅花进行对比,写出了桂花的朴实无华,也写出了桂花的样子的特别与可爱。
3、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句话从“不开花”和“开花时”两个方面介绍了桂花的形态,写出了桂花细小的特点。
只是,也得(děi)必须要,仔细地找,可以见出作者对这桂花的细小的不欣赏。④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繁花:指繁茂的花,各种各样的花。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了桂花的香气迷人。
总结: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用课文的句子来)桂花不与繁花斗艳,香气迷人。第二段: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通过双重否定句式“不说„„没有不„„”,间接写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浓郁的香味;而一个“浸”字,更是将桂花香的无形却无处不在展示得淋漓尽致。
2、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为什么要摇桂花呢? 因为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现在,我更想知道了,什么是摇桂花呢,怎么摇下来的花朵就可以保持完整、新鲜呢?
3、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如任:如果任凭、听凭,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尤其:特别
总结:写摇桂花的时间选择及原因。第三段: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的急切心情。大事指导朗读,重读拉长语调读大字
这个事情,作者可是将其作为一件大事来看的,足见作者对其的重视。
一个缠字,将儿童的天真烂漫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写尽了作者想要快点摇桂花的急切心情。为什么作者这样热切盼望摇桂花呢?好玩啊!有乐趣啊!
注意朗读的语气:妈,怎么还(加重语气,拉长语调读还字)不摇桂花嘛!带点撒娇意味的问询。
作者没有一下子描写摇桂花,而是欲擒故纵,采用铺垫的手法。“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自然地过渡到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而这些都为下文的“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埋下了伏笔。
2、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继续进一步写摇桂花的时间选择与原因。没到时间,摇不下来的。
因为摇桂花太有意思了,我太想摇桂花了,可妈妈总是说没开足,不让摇,所以我就老是“缠”着妈妈问。
由“缠着”我们读出了“我”对摇桂花的那份期盼!现在我来做妈妈,谁来做文中的“我”来“缠”妈妈?
生:(摇着老师的手,撒娇般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点了一下学生的额头,慈爱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全班同学都笑了,举手的人更多了)
师:你们都想来“缠”妈妈?好,现在我读妈妈的话,你们读“我”的话,看谁读得更逼真。(全班投入地读起来)
3、可是母亲一看到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4、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练习读中体会。
作者的高喊,直接点出了桂花香,虽然没有下面描写桂花的多,但是透过桂花从枝头落下来,落得满头满身都是,真像下雨一般,可见桂花的多与香。
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
5、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为什么要洗净双手呢?足以见出母亲对待摇桂花这件事的态度,多么神圣多么严肃,多么庄重。撮
檀香与桂花的香混合在一起,让人的心灵非常沉静,就像进入了仙境一般。
6、于是父亲的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父亲的诗虽不见得有多高明,但在作者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诗中的“甜”字直接点出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带给小作者心中的甜蜜,连做的梦都是甜的!可以说,桂花伴随作者尽享美好的童年生活。父亲的诗从侧面反映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和心灵祥和的美好境界。
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齐读)
第四段:
1、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
2、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个“沉浸”,说明桂花让全村人分享它的香,共享它的花。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香和甜蜜,让人魂牵梦萦的桂花,在全村人心目中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赏析]作者摇桂花和摇桂花后的“铺、抱、摇、拣、铺、晒、收、泡、做”等一系列动词,充分体现了摇桂花和吃桂花的无穷乐趣。第五段
1、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2、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通过对比,显示出家乡金桂的香。其实,外地的桂花未必真的香不过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金桂在母亲心中的地位是他乡的桂花无法取代的。那摇花的快乐,那父亲的诗歌,以及全村人的甜蜜,都融在金桂的香味之中了。母亲心中那份金桂的甜蜜、那份家庭甜甜的和睦情、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是世间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见到桂花,闻到桂花的香味,引起的是母亲的乡愁,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的极乐世界。
3、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身心奉献给人类的精神也留在了作者的心里,悄无声息地融化在作者的血液之中了。
飘飘桂花雨 飞扬诗与情 篇7
一、聚焦一个字,读出味道
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阅读教学中,细细地品一品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是学生、文本、教师和编者之间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课文中写道:“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为了突出作者是那样急切地盼望摇桂花的心情,我在课堂紧扣一个“缠”字,师生互动,展开教学。
教师:好,现在你们就是小时候的琦君,我来当“妈妈”,谁来缠一缠我?学生1:【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教师:你脸都红了,真是急!学生2:【拉拉我的衣服】“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教师:你是迫不及待了。学生3:【皱着眉,欲哭】“妈,怎么还不摇桂花?!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课堂教学中,师生演读小琦君“缠”母亲摇桂花的情景,巧妙地把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与文本中小琦君的生活情境发生连接,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共鸣。学生品味语言时融入了自己的个性进行解读,从而能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之情。
二、品味一句话,融入情境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磁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摇桂花”是课文内容的重点,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这一部分时,我紧紧扣住“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展开教学过程。
教师:“孩子们,都站起来,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高高的桂花树下。看,满树的桂花呀!伸出手,我们也来尽情地摇一摇吧!”学生一听,可带劲了,立即起立伸出手摇桂花。
【欢快活泼的音乐响起来】请大家想象一下桂花纷飞的情景:教师:看啊,桂花纷纷落下来了。你想,这朵朵桂花像什么?学生1:桂花像金色的蝴蝶。学生2:桂花好像是金光闪闪的小星星。学生3:飘落的桂花就似一只只飞舞的金蝴蝶。师:黄黄的、小小的花瓣飘落下来,飘到我们的头上,飘到我们的脸上、衣服上,你感受到什么?学生1:太香啦,朵朵桂花如同闪光的精灵向我飞来,太美了!学生2:多么迷人的桂花雨啊,我想大声喊一声:时间就这么定格吧!学生3:下桂花雨了,地上都是桂花金啊!好香好美啊!学生4:好迷人的桂花雨呀,我都翩翩起舞了,桂花雨,你快快下吧!
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创设文本表现的情境,让学生的身心入境方能入情。在“摇花乐”这段中,通过语言、音乐的渲染,再现“摇桂花”的情境现场,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了摇桂花的过程,让学生置身其中,想象感受芬芳的“桂花雨”,体会“摇桂花”时的欢乐,发自内心地读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从而达到了语言发展与精神提升自然高效的融合。
三、链接一段记,牵发情愫
课文最后写道: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蕴含在这段话中浓浓的故乡情,我这样设计教学:
教师:孩子们,小小的、香香的桂花,伴着母亲的欢乐,融进了母亲的辛劳,还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家乡的桂花树,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根”!琦君漂泊台湾,年纪大了,她多想叶落归根啊!琦君很多作品都饱含着她浓浓的思乡情。
接着,我以慢动画的形式显示琦君《烟愁》中的一段后记,同时配低缓的音乐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教师:孩子们,你有什么想说吗?学生1:故乡已经深深地刻在琦君的心中。学生2:难忘故乡的一草一木,难忘故乡的人和事,这就是浓浓的乡情。教师:是啊,80多岁的琦君为了寻根,她又回到了故乡,让她魂牵梦绕的故乡。她看着那山山水水,听着熟悉的乡音,喝着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泪水盈满了眼眶。故乡啊,永远住在她的心中!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8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琦君奶奶回到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江南小村庄,一起去品味迷人的桂花香,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请大家把书打开,看一看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按照摇花前、摇花时和摇花后的顺序,具体讲述了摇桂花的情景。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谁想读?
(一生读摇花前的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在这里可以做个记号“|”,表示这前面就是摇花前的情景。摇花时,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这里是摇花时的情景,咱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马上在这儿做一个记号。摇花后呢,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琦君在使劲地“摇桂花”,很快乐。
生:她很快乐,把桂花摇下来啦!
生:我仿佛看到桂花像雨一样落了下来。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琦君听到母亲同意“摇桂花”的时候,一蹦三尺高的样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摇完桂花,父亲、母亲享受桂花丰收的喜悦。
师:哦,那是一种快乐的忙碌,其实在“摇桂花”的过程中,课文不仅写了“我”和父母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表达了“我”的心情。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我”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把体会到的感受写在书眉上。(生默读,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谁来说说摇花前,“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在“摇桂花”之前,作者是很心急的。
师:你从哪句话体会到了“我”的急?
生:我是从“‘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师:是呀,桂花都开了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摇嘛,真是急死了。所以,明明是问母亲,作者却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呀?
生:感叹号。
师:谁再来迫不及待地缠着母亲问一问。(一生读)
师:咱们就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一起读一读“摇桂花”之前的情景。(生齐读)
师:现在终于要“摇桂花”啦。哪些语句向你传达了这种快乐的心情?请把这些语句给画出来,自己轻轻读。(生自学)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文中“我”的快乐的心情。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我来问问你们这些“小琦君”,你们又是帮着铺竹席,又是帮着使劲儿地摇,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我非常开心。
生:因为“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我当然很积极地去帮忙。
生:我盼星星、盼月亮就是为了“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怎么不开心呢?
师:我感受到了。那你又是帮着干这个,又是帮着干那个,不觉得累吗?
生:不累!
师:你们小小的心里装的全都是满足啊,所有的快乐,都从这两个“帮着”中体现出来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也向你传达出了这种快乐?咱们继续交流。
生:我找到了这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就“喊”——。这话是从心底喊出来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的小眼睛闪亮着,带着微笑喊了出来。这一喊,你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我觉得那桂花很香很香,作者心里十分快乐。
师:请大家边读边想象那飘落的桂花。一定还会有新的感受。
生:我十分兴奋。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
师:真是太奇妙了,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的心都飞起来啦,谁愿意再来喊一喊。(生读)
师:她这一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她非常非常非常的激动。因为她整天都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摇桂花”这件大事。
师:我听出来了,你也非常激动,连用了三个“非常”。老师也真想喊一喊。(教师范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啊?
生:小作者沉浸在这种香气中了。
师:完全沉醉啦,咱们女同学,请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女生读)
师:我看到了男孩子脸上写满了羡慕,想读吗?(男生读)
师:(音乐起)那么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起去摇落那缤纷的桂花吧。摇桂花喽,孩子们,来呀来呀,快来使劲地摇呀。同学们,说说看,在这么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什么,最想说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最想说,桂花真是太香了。
生:我最想紧紧地抱着桂花树,使劲儿地摇。
生:我想再多摇一会儿,以后可能就没机会这样摇了。
生:我肯定一直待在树下,不想回家。因为桂花的香气已经把我熏醉了。
师:熏醉了,我想你此时此刻已经躺在散落的桂花上,睡个桂花觉了。
生:我会拿一些桂花,然后撒在自己身上。
师:撒在身上,你这时就成了桂花仙子了。大家都走到琦君的心里去了,这缤纷的桂花终于摇落了。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于是他诗兴大发,把所有的快乐都融进了这诗句中。谁来吟诵?(生读父亲的诗)
师:父亲是用诗句来表达桂花丰收的喜悦。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呀?
生:“我”现在的心情,是非常快乐的。
生: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非常喜欢桂花,希望明年还可以“摇桂花”。
师:今年还没过,就盼着明年了,可见陶醉啊!正如父亲诗句中说的,“花语缤纷入梦甜”啊!这甜蜜的感觉还在心头回荡,桂花摇落以后,我们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什么呀?
生: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吃的,有桂花卤,还有糕饼,还可以和在茶叶中泡茶。
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桂花明明只在秋季开,又怎么会香了全年呢?
生:因为桂花可以做许多东西,人们只要吃着这些东西,口中也会散发出阵阵的桂花香。
生:村庄里所有的人都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所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生:人们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可以泡茶,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做糕饼。人们把桂花都藏起来,这样全年就都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
师:随之,这香味也就到了人们的心里头了。除了它香的时间特别长,你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些词儿也让你觉得是那么的香。
生:我从“沉浸”这个词里面感受到了桂花很香。因为如果只有一些地方香的话,她就不会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沉浸”它表示程度很深。
师:是呀,整个村庄都香了。你能具体地说说看,哪些东西都是香香的。
生:桂花茶,是飘着桂花香的,桂花卤、桂花糕也是。
生:连我写字用的笔也是香的。
生:可能连吹来的风都是香的。
生:我觉得他讲的那个风香还不够。风香,过了一段时间香气就全被吹走了。落下来的桂花不可能全被捡了放到竹席上,总还有很多是落到泥土里的,泥土吸收了以后,就会发出清香,许多泥土的香味聚在一起就变成浓香,随着风儿吹来吹去的。
师:掌声送给他!连咱们村庄里的泥土都是香的,咱们的心都是香的!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文中母亲的话。(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真的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
生:并不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十分喜爱故土,赞美家乡的金桂。
师:爱家乡都融汇在她爱桂花之中了,多么自豪的情感啊!谁不说俺家乡好啊!同学们,你也能来说一说吗?(屏幕出示:外地的______再______,还是比不得______。)
师: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吟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年,母亲站在自家的旧宅院子里,触摸着芳香扑鼻的桂花时,她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当我从外地回家,捧一大袋桂花送给母亲时,母亲总是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年丹桂飘香,身处异乡的母亲就会说——(生深情朗读母亲的话)
师:当85岁高龄的琦君回到故里,站在家乡的旧宅院子里,她仿佛又一次听到母亲在说——(生深情齐读)
师: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甜甜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桂花雨仅仅是指当年摇桂花时,那落得我满头满身像雨一样的桂花吗?不是,那你说说看,这桂花雨还是——(屏幕出示:这阵阵的桂花雨是……还是……)
生: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
生:那阵阵的桂花雨还是琦君奶奶对她故乡的思念。
师:是啊,就是那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啊!这缤纷的桂花雨不仅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也快乐了我们的童年。作家琦君在文坛上被誉为“台湾的冰心”。因为少小离家,所以她的很多文字,都表达了一种浓浓的乡情。(出示作品名及网址:《粽子里的乡愁》《月光饼》《春酒》……www.chinese.001.com/中国语文网)课后,请同学们登陆中国语文网,去阅读琦君的作品,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桂花雨课题】推荐阅读: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05-14
小课题方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小课题研究09-01
重要课题10-18
关键课题01-16
课题简介01-16
课题实验05-17
课题整合05-31
语文课题06-05
规划课题06-08
应用课题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