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课题

2024-10-18

重要课题(共9篇)

重要课题 篇1

爱因斯坦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申请科研课题, 是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进行的工作。许多的科学研究项目, 都是通过对各类研究课题进行申请, 从而获得经费资助, 进行研究。因而课题选题是申请科研课题获得资助与否的重要环节, 在一定程度上, 题目体现了申请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1 选题时要依据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要求

选择研究课题, 确定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 是每一项具体研究工作的起点, 也是整个科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前提。申请者必须按基金委的资助要求, 选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不能选择开发研究和纯应用研究课题。

2 选题时要坚持的四条原则

选题是科研的第一步, 也是科研工作中战略性的决策。选题充分体现了研究者的科学思维、学术水平、实验能力及其预期目的。选题是贯穿科研全过程的主线, 各环节工作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运行。所以选题是科研的成败与成果大小的决定因素。因此在选择医学科研课题时, 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2.1 创新性原则

申报课题时必须坚持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要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结果也应该是前人所不曾获得过的成就, 这样, 才能体现出研究的创新性, 研究出的成果也才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与活力, "新"字是科学研究最根本的属性。申请项目选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创新性的把握。除了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思考外, 要保持科学研究的创新性,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结果, 以先前的知识和个人研究工作的积累为基础, 拓宽研究思路, 找准突破口, 尽可能选择前沿学科或国际关注的有一定影响的课题。二是创新点的提出要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其研究内容要有重要科学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研究成果要能推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社会与潜在的经济价值。三是在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要瞄准世界先进或世界领先水平, 力争在科学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四是研究的目的在于试图发现新的现象, 探讨新的规律, 通过科学研究能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理论, 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对某一科学理论有重要突破和重要科学价值。

2.2 科学性原则

所选课题要突出研究工作的重点, 明确主攻方向和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不能过于分散。另外题目不宜过大, 内容不宜过多, 在有限的资助强度和资助期限内要能达到预期研究目标。也要防止题目偏小内容过于简单, 无法构成一个像样的基金课题。

2.3 创造性原则

要把握选题的正确方向, 研究结果要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能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坚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2.4 可行性原则

每一类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研究周期, 在选题时必须考虑到研究周期要符合要求, 按期拿出成果。有的课题选题太大, 研究周期太长, 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所以也不容易获得批准。因此选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 包括原有研究工作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及近期预实验的研究结果。其次结合本人在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所掌握的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进展, 认真构思和选择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创新性的课题。

3 选题时要注重在交叉学科领域寻找新的生长点

要注意选题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培养相结合, 同时既要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现状, 又要熟悉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学科建设要靠科学研究来推动, 学术队伍的建设也是在科学研究中来实现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 在选题时, 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既要充分考虑学科现有的基础, 又要着眼于将来的发展, 才能在研究工作中得心应手, 才能拓宽研究思路, 才能在交叉学科的前沿找到攻关点和突破口, 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4 选题时坚持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路、跳出旧框框的最佳途径。在课题的构思与设计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反向思维法、类比法、比较法、假说法、机遇法、联想法等思维方法。为此, 这就要求申请者首先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自我, 要勇于接受和汲取新知识、新观点, 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只有这样, 才能开拓新思路, 产出新思想, 设计出创新性较强的研究课题, 确定出与题目相适应的创新性的研究内容。

摘要:科学选题确定主攻方向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是申请科研课题获得资助与否的重要环节。能否写出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 是对申请者科学研究素质的考验, 亦是决定申请课题竞争性强弱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科学选题,科研课题,重要环节

重要课题 篇2

课题主持人变更申请

香河县教育局教研室:

我单位

同志承担的香河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因

,课题负责人变更为。

特此申请。

申请单位:

(盖章)

****年**月**日

香河县教育局教研室意见

(盖章)

****年**月**日

【说明】此申请一式三份,待县教研室批准后一份县教研室留存、一份返学校教科室存档,一份返课题组。

香河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组成员变更申请

香河县教育局教研室:

我单位

同志承担的香河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因

,课题组成员由

、、、、调整为

、、、。

特此申请。

申请单位:

(盖章)

****年**月**日

香河县教育局教研室意见

(盖章)年

【说明】此申请一式三份,待县教研室批准后一份由县教研室存档、一份返学校教科室留存,一份返课题组。

香河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延期结题申请

香河县教育局教研室:

我单位 田杰

同志承担的香河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听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课题编号:JC111),原定结题时间为 2008年12月,因 教学评估,不能按照预定的研究时间完成研究,拟将课题结题时间延期 1 年,最终结题时间为

2009 年 12 月。

特此申请。

申请单位:

(盖章)

2008年月

香河县教育局教研室意见

(盖章)

****年**月**日

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篇3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教育幼儿。从小启迪幼儿的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扩大幼儿的视野,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为此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以下探索: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动植物、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只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筷子、皮筋等,知道各种用品的使用价值。例如:“有趣的叶子”“天上的彩虹”“各种各样的纽扣”“吃草的羊”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于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进行空气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找空气时,笔者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又如:把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等材料投放进瓶子里,让幼儿在活动时通过摇晃或敲击瓶子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从敲击瓶子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瓶子中的材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听觉能力,还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三、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应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尽可能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在认识“沉与浮”活动中,我们和幼儿寻找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哪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亲自动手试一试,那么效果就明显不同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四、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设问引导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一旦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问题变成幼儿自己的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五、将游戏作为教育的“媒体”,寓科技教育于游戏中

科学活动必须是符合科学的,不像语言活动、音乐活动,可以夸大、大胆想象,它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在设计课件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的内容是否合理、科学,而科学教育往往以科学探索活动为主,操作性强。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开动脑筋,寻求答案。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能在活动前广泛地收集各种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尽可能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就能自如地在探索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只有这样,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才能激起幼儿强烈的主动探索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要课题 篇4

舞蹈服装设计属于造型艺术门类中的服装艺术学科, 它具有塑造舞蹈演员外部形象、辅助舞蹈演员表演的双重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在相互作用的信息交流过程中, 立即呈现的是全部形象, 形象先于语言, 其速度之快、数量之多, 远远超过了人际的理性语言论述。舞蹈演员一上台就已经借助服装的形体表演, 向观众输出了舞台角色的第一印象, 这种形象语言的输出与输入特点是快速显像与快速接收,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这种形象的、无声的语言, 常常成为有声语言的先导, 突破有声语言的局限, 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 在舞台表演艺术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服装设计理论研究是舞蹈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舞台服装的造型

造型性既是舞蹈动作的形式特征, 同时也是舞蹈形象本身的审美内容。所谓造型性, 是指人体动作在立体空间中人为设计的曲线变化形态[1]。舞蹈虽以动态为主, 但在动态中有静态的造型美。舞蹈的人物造型、动作姿态的造型、服装道具的设计, 以及场面的构图等, 都与造型艺术相联系[2]。人们通常将舞台服装设计称为舞台服装造型设计, 突出了造型的特定含义, 这是由舞台服装设计的造型使命所决定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以“形神兼备”作为艺术作品完美的标准, 并将“形似”放在首位。舞台服装设计也是如此, 首先要解决“形似”的问题。如何达到“形似”?我国古代杰出的艺术理论家谢赫曾提出要“应物象形”, 即要根据艺术所要表现的对象来造型, 要准确地表现戏剧人物的时代、地域、性别、年龄等特征。舞台服装帮助舞蹈者表明身份、民族的的属性, 不仅如此, 服装色彩花样还能突出人物性格。对模拟花鸟鱼虫的舞蹈, 符合形象的服装尤为重要。舞蹈服装要突出一个“轻”字, 避免臃肿、累赘, 这样既便于跳动, 又能突出舞姿、线条的清晰和优美[3]。舞台服装和其它造型艺术形式一样, 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 对美的规律的运用过程是从生活到艺术的点石成金的创作过程。那么舞台服装美如何美化戏剧人物、舞台角色的呢?

(一) 艺术自然美

从舞台角色出发, 艺术地表现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自然美, 如青春期的青春美, 老年期的成熟美, 男性的阳刚美, 女性的温柔美等等。现实生活中的演员与他所扮演的舞台角色在形体上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需要通过舞台服装设计对演员进行修饰, 使之达到舞台造型的审美要求, 使舞台角色具有艺术自然美, 而又无丝毫人工雕琢的痕迹。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表现个体角色的个性, 而且也适用于表现群体角色的共性, 在集体舞蹈节目中应用比较多。在这类表演节目中, 首先由舞台服装设计与编导事先共同研究, 确定一个共同的艺术形体标准, 然后根据这个标准, 通过舞台服装对演员形体进行修饰, 最后达到整齐划一的艺术自然美效果。例如, 一个女子集体舞中的12位女演员, 尽管经过统一标准的严格挑选, 年龄相仿、体形相似, 但从艺术自然美的一致性要求来看, 她们彼此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因此必须通过舞台服装对她们的形体进行修饰, 给溜肩的加肩垫, 胸部不够丰满的加胸垫, 乳房扁平的加乳垫, 臀部过小的加臀垫, 身材较矮小的加脚垫等等, 经过舞台服装的修饰与美化后, 呈现出统一的自然美感。

(二) 艺术变形美

舞台服装设计通过艺术变形的方法, 使舞台服装更符合舞台角色的形象与艺术表演的需要, 这就是舞台服装的艺术变形美的创作方法。舞台服装艺术变形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将生活造型服装变形为艺术造型服装。例如蒙族服装中的女式长袍是一种生活造型服装, 生活中穿着很美, 但舞台上舞蹈演员穿上它跳蒙族舞则不行, 因为它束缚了演员的手脚, 使之无法表演。于是舞台服装设计根据舞蹈表演的需要将生活造型服装变形为艺术造型服装, 把蒙族女式长袍的上身改为紧身上衣, 以表现女性的曲线美感;下身改为松身长裙, 以表现舞蹈的运动美感。舞蹈演员穿上这种变形服装之后, 动作舒展自如, 舞姿优美动人。由于服装设计的成功辅助了演员的艺术表演, 把蒙族少女热烈奔放的舞姿展现在世界各国观众的面前, 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舞台服装艺术变形的第二种方法是使舞台服装向多样式、多功能方向发展。多样式的变形方法是通过演员动作变化, 将一种服装样式变成两种以上的服装样式。例如舞蹈《春雨》, 是表现江南少女春游的集体舞蹈。服装设计以福建水乡女子服装为创作依据, 短上衣的袖口刚过肘, 短裤的裤腿刚过膝, 服装设计采用艺术变形方法, 将一般短裤变为特肥短裤, 演员在表演之中抬腿为裤, 落腿为裙, 这种“运动变形”方法使一种服装变成了两种样式。由于它连续不断的交替变化, 创造了一种富有动感韵律的变形美, 在舞台上起到不换装也能变装的作用。这种“运动变形”的服装设计方法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服装的多功能变形方法是将服装根据艺术表演的需要, 随意变成道具、布景等等。曾经蜚声舞坛的《丰收歌》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特例, 它是表现农村青年妇女收割稻谷的集体舞, 服装设计师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根据舞蹈寓意, 它充分运用舞蹈语汇, 设计了一个多功能的金黄色斜纱腰裙, 在表演收割稻谷时, 演员将斜纱腰裙从腰间解下来, 用左手一扬一飘, 在飞快的舞动之中腰裙变成了金黄的稻谷, 再加上演员右手握镰割稻动作的巧妙配合, 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稻浪翻滚, 你追我赶夺丰收的动人画面, 把舞蹈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在这个变形过程中, 观众首先感到这一件件腰裙是演员的一件件服装, 稍加变化又成了一束束稻谷 (道具) , 一束束稻谷组合起来又变成了梯浪。显然, 这里的腰裙已起到了布景的作用。神奇之处还在于舞蹈结尾之前的抒情舞中, 这一束束稻谷 (道具) 又巧妙地披在演员的肩上, 变成了一条条纱巾, 终于使腰裙又恢复了舞台服装的功能。在一个舞蹈之中腰裙一物变三物, 一用变多用, 浑然一体, 妙趣横生。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变形服装能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余地, 并通过想象力把事物的因果关系表现得尽善尽美。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弥补事物实际中的不足, 把没有被发现的一个个环节用想象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 激发观众在再创造的想象活动中去领略、补充、拓展艺术的情味, 从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二、舞台服装的色彩

舞台服装的色彩是与下述两个因素紧密相关的。

(一) 表演体系因素

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艺术的表现”, 西方现代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艺术的再现”, 两种艺术表演体系决定了两种服装色彩设计方法。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采用原色、纯色, 强调服装本身固有色的鲜明、饱和、纯正, 无须过多地采用彩光照明, 采用白光照明宜于表现服装的本色美, 所以传统戏曲的服装多运用“大白光、亮堂堂”的照明方法。在我国现在舞台上所演出的话剧、歌剧、舞剧中运用的是西方的“艺术再现”的创作方法, 强调生活的真实, 所以它的艺术照明是模拟自然中的光色变化。由于运用自然光色对服装的影响因素, 因此服装本身的固有色就不宜过纯, 一般不过多地用原色、纯色, 而是用间色, 因为越纯的固有色在受到环境色影响时变色的能力越小, 间色则能使服装易于随环境色而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以光显色”和现代戏剧服装的“以光赋色”。从这一规律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现代戏剧中场景变化越多, 时间变化越快的场次中, 环境光色的影响越强, 那么服装本身的固有色也应该越弱, 服装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会变成白色服装, 任凭灯光创造的环境光色给服饰施加影响, 称为“随光投色”, 把服装的色彩自由权完全交给了灯光, 环境光色直接变成了服装色。

(二) 观众的欣赏因素

由于舞台艺术是献给观众的艺术, 因此舞台服装的色彩设计要为观众的欣赏需要着想。观众与舞台演员处于中等以上的距离, 观众的目光对着舞台是“中投”或“远投”, 这就要求舞台服装必须具有中远距离观察的最佳色彩感, 彩色图案花纹不能过细、过小、过碎、过繁, 要求舞台服装色彩比生活服装色彩夸张, 舞台服装要比生活服装的色彩鲜明、强烈。要强化色彩的冷与暖的对比, 在需要灰色调时, 不宜选用接近中性的灰色, 因为中性灰色在台下中远距离观察会变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来旧。因此在选用灰色调时, 要选用具有鲜明的冷暖倾向的灰色调为好。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图案讲究大胆取舍、巧妙布局, 总结出“疏能跑马, 密不容针”等口诀, 使花架结构清爽透气、眉清目秀。此外通过明亮的色彩装饰花纹图案亦能达到112服饰艺术醒目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 选用金色与银色装饰图案花纹, 取得明亮耀眼的效果, 中远距离的观众都能将图案看得清清楚楚。这种高超的设色方法在欧洲古典戏剧服装及各国现代舞台表演艺术中, 均取得了十分成功的艺术效果。另外还要考虑舞台电光源给服装色彩带来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观众产生的影响。当服装选用黄色时, 为满足观众的需要, 应尽量增强黄色服装的色彩饱和度, 不适宜选用淡黄色服装, 因为台下的观众很难将淡黄色与白色相区别开。舞台服装中大量使用中灰色时在台下观看, 往往显得很灰、很旧、很脏, 即使投上各种色光, 也很难改变它的色彩明度, 这是由于中灰色感光能力差的缘故。因此在舞台服装中大面积使用中灰色时, 一般将中灰色改为浅灰色以提高灰色的感光能力。浅灰色在舞台上投光以后显得色彩明快、洁净、漂亮, 这种灰为高灰、亮灰, 在舞台上使用能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三、舞台服装的传情与传神

舞台演员运用服装表演献技, 达到为角色传情与传神的作用, 服装成为角色传情与传神的媒介。在中国民族舞蹈中, 常要求一定的服装与道具相配合。服装服饰与道具本来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 舞蹈通过它们增强了动态的美, 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 更显示出这一民族悠久的文化[4]。舞蹈借助服装的表演来传情与传神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例如汉族舞蹈《观灯》就是其中一例。它表现结伴而行的几个男青年在元宵节之夜闹花灯的情景。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戴着一个特制的草帽圈, 每当他们看到一种新的花灯之后, 便很快地将头上的草帽圈取下来, 巧妙地用手将草帽圈模拟成那种花灯的造型, 然后再将它戴在头上, 这样就不断地采用模拟与变幻的手法来变化草帽圈的造型, 将他们所见到的一切感受传达给观众。他们幽默而诙谐的表演, 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会心的笑声, 作为演员传情的媒介, 草帽圈成为演员动作的中心, 成为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在我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传统节日里, 男女老少聚会在一起, 跳一种喜庆舞, 男子舞蹈者头上戴着一种头盔式帽子, 在帽顶中心装有一个可旋转的长柄, 在柄的另一端系上一条几米长的细彩带, 舞蹈者运用头的特技, 使彩带飘起来, 时而旋转像一朵朵鲜花盛开, 时而翻飞似一层层波浪腾越, 把舞蹈者内心无比喜悦之情尽情地表现出来。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服装作为角色传情与传神的媒介物, 它将形与神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表演艺术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四、对当前舞台服装中存在的几种倾向的批评

一个时期以来, 有些艺术表演团体的舞台服装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需要, 一味地追求瘦、露、透, 观众在台下观看演出时, 往往为演员捏着一把汗, 担心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一不小心把上衣扯坏, 将裤子绷开, 这种使观众担心的“超瘦形”服装又怎么会给观众一种美感呢?舞台服装的紧身要有一个限度, 不能超过这个限度, 这个限度就是要留给服装一个表演活动系数, 应有助于表演, 而不能有碍于表演, 既要给观众以美感, 又要给观众以快感。比如舞剧服装一般穿得较少, 以便突出人体动作。传统芭蕾的男主角, 无论是王子还是牧羊人约定俗成都穿紧身裤, 化装的头饰帽子也一般从简, 特别是主角。唐朝女子高髻, 如果是舞台表演女主角头髻就要缩小、降低, 否则头部过长了, 躯干和四肢动作不美或限制了头的动作[5]。生活服装是舞台服装的创作基础, 舞台服装是生活服装的艺术化创造, 二者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有着严格的区别, 不能互相替代。有些服装设计师和导演, 由于对生活服装与舞台服装的概念不清, 造成思想认识上的一度混乱, 于是出现了不从舞台表演出发, 生搬硬套生活时装, 结果就产生了上述的问题。从生活与艺术二者的关系来看, 生活时装的各种流派必将对舞台服装产生冲击与影响, 舞台服装肯定会吸收与消化那些富有艺术营养价值的东西, 但必须是从实际出发, 以实用为目的, 绝不能一味地求怪、求奇。我们的探索与创新应该从舞台需要出发, 偏离舞台需要的结果必将是失去舞台服装的艺术价值。以服装的瘦、露、透去迎合某一部分观众, 必将失去多数观众。服装设计应以严肃的创作态度来对待艺术与观众, 使舞台服装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符合当代观众审美情趣与要求, 从舞台表演艺术的使用目的出发去创造出更新更美的舞台服装来。

当前存在的另外一种倾向是有些艺术表演形式的舞台服装设计不从本身特点出发, 直接借用其它艺术表演形式的服装。例如有些新编的话剧、歌剧、舞剧, 甚至包括杂技在内, 它们在表现古代历史题材时大量地借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这种借用的结果, 不仅失去了作为一种表演形式的自身的服装特点, 更重要的是它失去了艺术的真实, 失去了自身的特点。服装的民族化不等于服装的戏曲化, 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要求不同的服装设计方法, 而不能照搬一种固定的模式, 何况戏曲服装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服装设计应自立于本艺术表演形式的服装的探索与创新, 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去进行艺术创作, 使我们的舞台服装艺术园地异彩纷呈、百花争艳。

参考文献

[1]赵大鸣.舞蹈艺术论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教材, 1990

[2]戴碧湘、李基凯.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3

[3]薛天、陈冲、胡雁亭、周凯.舞蹈编导知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1988

重要课题 篇5

培养大局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如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培养大局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服从大局、维护大局的能力,是摆在党委办公厅(室)同志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中办调研室的学习讨论中,有同志这样总结:培养大局意识,一方面要研究上情,吃透领导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党委集中部署的全局性工作是什么,落实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什么;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形势的总体性变化,尤其是洞察趋势性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有情况、有建议、有价值的分析;全面把握当前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对一些影响国际形势演变的重大趋势性变化作出深刻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要摸透下情,带着问题去调研,既要选取那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集中的地方去调研;加强网上研究,善于运用网络了解社会倾向的变化点、社会矛盾的集中点、社会舆论的演化点;善于分析问题,把调研点的问题分析和全局性问题分析结合起来,为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正确的思路。在研究上情、摸透下情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咨询机构的联系,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重要课题 篇6

作为“十三五”规划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周大地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政策和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在他看来,能源行业领域的改革一定要顺应高效绿色低碳的大势,规划制定也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同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情况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对能源行业作出结构性调整

中国新闻周刊:能源革命第一条是能源消费革命,在你看来,未来五年能源消费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周大地:“十三五”时期,能源供需形势和“十二五”比较起来有变化。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能源消费属于高增长状态,“十一五”时期年均能源消费增长超过8%,到“十二五”时增长更快。没想到这两年能源消费增长发生巨大变化,去年能源增长速度落到2.2%,今年也会有一个下降。因此,今年各方面对能源消费认识也有一个很大变化。

我认为,整个“十三五”能源消费增速会巨幅下降,很难有一个大幅反弹。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是一个要通过调结构才能稳增长的过程,需要创造很多新的需求,有新的经济驱动力,经济增速才能保持6%、7%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方式、增长内容还有变化,要解决质量性而不是产量性的扩张问题。所以,“十三五”能源消费增速还会有更大下降,甚至“十二五”期间曾经设想的一些需要增加的能源供应都可能对应不了。

周大地。图/CFP

在这种情况下,“十三五”期间,可能工业能源的消费将会是低速增长。由于工业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3/4,至少70%左右,所以“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增速较低。但增速低不代表节能不重要。经过几年努力,特别在“十一五”“十二五”都提出节能降耗具体指标的情况下,中国单位GDP能耗还是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所以增长质量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否用比较少的能源,生产更多的附加值,不单是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是经济结构的进步带来的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三五”如何落实节能优先,仍然是很重要的课题。我认为“十三五”应该制定积极的、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通过这个目标,来推进我们工业产品本身能耗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绿色低碳,使能源经济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中国新闻周刊:能源供给革命提出要“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周大地:能源供给革命核心一条就是“从过多依靠化石能源到走多元化道路”,这在“十三五”期间能大有作为。但过去重点强调在增量方面进行调整,在新增部分多生产些非化石能源,少生产些煤炭,现在由于消费增速降下来后,“十三五”期间很可能煤炭要比过去设想的减得更快,而且也有这个条件。

因为快速增长时期一年要多消费两三亿吨能源,其他能源供不上还得增加煤炭供应。现在增长速度下降,每年不需要增加这么多,可再生能源或者非化石能源甚至天然气发展可能超过增量需求,就可以替代现在用煤的部分,包括工业方面都可以逐渐用清洁高效的能源替代。电力在相对富裕的情况下,也作为合适的、合理的能源替代,比如电采暖。

在这种情况下,能源结构调整可以成为能源供给革命的一个内容,“十三五”具备了加快能源调整的条件。

能源企业如何解决良性循环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能源革命里面,最令人关注的就是能源体制革命了,体制革命的关键点是什么?

周大地:在能源体制革命方面,其关键在于:第一,战略目标能不能实现;第二,经济效益能不能提高。

因为现在能源行业面临的很大挑战就是乱投资造成资金浪费,所以能源行业尽管前一段时间供应能力很强,但一些企业又出现经营困难。煤炭行业整体亏损;电力行业虽然在煤价低的情况喘了口气,但投资负担很重,利润率较低;石油行业尽管没亏损,但比起高油价的时候,现在也很难过。因此,整个能源行业如何解决良性循环问题很重要。

体制革命里,一是要解决能源结构优化,实现低碳发展,克服现在直接成本甚至价格扭曲、外部性没有内部化、调价机制僵硬、一些信号错综复杂,甚至和我们的目标不配套等问题。二是能源行业确实要讲经济效益和系统优化。

因此,“十三五”期间,如何在系统优化以及系统成本最小化上下功夫,在价格、体制改革等方面还要围绕绿色低碳改革这个目标来实现,不是只要竞争,只要市场化就行。我们现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就是市场信号本身存在问题,好多市场规则没有制定好,一放就乱。

中国新闻周刊:但竞争和市场化有利于打破能源行业垄断。

周大地:能源行业都是高风险高投入,不管是国家性的国家能源公司,还是超级巨头能源公司,在市场经济下都一样,技术门槛比较高,资金门槛也比较高,项目成本也比较高,小资本根本进不去。

能源改革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扣帽子。市场经济下一定要分析市场,看清市场主体是什么。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是对国企捆绑太多,干预太多,不讲效益。

实际上不是企业不够多,而是企业没放活。有些地方各级领导把国有企业当作政治工具,主要是让国企做贡献、上项目,而不管市场怎么变化。这种情况下不是没有竞争,而往往是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因此不能简单归结为垄断太强,市场竞争不够,认为放开市场就行。如果市场主体都不能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捆绑手脚,或者被一些非经济的决策所绑架,怎么要求他们能够搞好?

为了保GDP盲目上项目,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这些也不是企业能定的,政府自身也得改。

重要课题 篇7

什么是自信?自信, 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自信心就是确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 并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概率成正比。你可以不漂亮, 可以不英俊, 但你一定要非常自信!自信的人最有魅力。而自信的人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以最高的效率做出最完美的事。萧伯纳有句名言:“有自信心的人, 可以化渺小为伟大, 化平庸为神奇。”自信心越强, 越不畏惧失败, 不怕挫折, 不懈进取。自信心越大, 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 排除一切障碍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学生的自主自强就是建立在有足够自信心的基础之上。我们会明白:鸟儿要翱翔蓝天, 必须有俯瞰天下的信念, 有练就坚硬翅膀的雄心。要想自己的学生成才, 老师不能不培养学生的心志, 因为自信的人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 敢于尝试新的领域, 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乐, 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但是我们要告诉学生: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 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如, 步入歧途的马加爵曾认为:“我觉得我太失败了, 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 让我很自卑。”他虽然很聪明, 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革命领袖毛主席还以“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励。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要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 都值得看重和发挥。

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 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 “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 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帮助学生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关于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认为他从小就“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 即使在后来的处境里常常不如别人, 但还是对自己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 打破了纪录, 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 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 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 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 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 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自信是一种感觉, 学生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 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他们的大脑。要得到自信, 自己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 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 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 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有个著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 总会要求队员回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 他甚至让队员把最得意的比赛和一个动作 (如紧握拳头) 联系起来, 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动作时, 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 然后在每次比赛前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大脑, 提升自信。在演讲会上我也有过失败的经历。本来准备得很充分的, 可是因为场面太大, 自己的怯场心态越演越烈, 看着演讲稿也会念错, 这样的失败是很惨痛的。下来以后经过认真反省, 我发现自己筹备把握的时候忽略了要充满演讲成功的信心这个关键。第二次机会来时, 一上台我就紧握小拳头, 严肃地对自己说:“我能行, 我能成功!”没想到这小小的暗示竟让我克服了困扰我多年的怯场毛病。这次演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正说明自信心的具备是十分重要的。我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 让我感受最明显的是学生学习大胆了, 在课堂上研讨问题也相当活跃。

自主自强能力的培养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题。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不妨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作为老师你就在旁边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好。可是, 我们往往还不习惯这样去做, 相当部分的教师还对学生不放心。在课堂上担心他们不理解而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概括, 课外活动我们怕他们出差错而紧紧地跟在背后指手画脚, 甚至外出买东西也怕他丢失而派两个同学跟着。这样学生自己就会意识到背后总有人支配着, 操纵着, 自主权被剥夺了。我记得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友人和我谈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胆识的问题。他说美国的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有的教师故意将学生带到离住地很远的闹市兜几圈后再把他甩掉, 然后看他们能不能找回住地。我认为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自主谋生存的能力。学校也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教学课堂上, 一些教师不能适应新潮的教学手段, 也不相信学生能把问题都弄清楚, 总是越俎代庖。久而久之, 学生没有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有自主能力, 老师确实要在正确估计学生能力的同时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为师为范, 教书育人, 地位和作用好像十分明确, 其实不然。打比方说你一天教十个生字, 十天才是一百个字, 你不如用一天时间去教他学会查字典, 让他有自由学习的本领。为了能提高阅读能力, 永远一篇一篇地给学生讲解课文, 倒不如教他们理解辨析词、句, 掌握综合、概括内容的方法, 那样再也不会出现老师教过就懂, 没教过就无法独立阅读的现象。我们应牢记叶老先生说过的话, 老师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教学生方式和方法, 让他们懂得用这些方式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这就是自主能力了。

有了自信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有自强的资本。我们要时常告诫学生:爱国不能只停在口头。国力衰弱就源于科学技术的落后, 一代少年就是一个梯队, 现在我们的父辈以艰苦卓绝赢得了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荣耀。到我们这一代还能这样吗?接力棒就要握在你们的手中了, 你们不能不把自强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去认识。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强意识才可以让国家繁荣富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也有这么一段话:“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教育工作者, 承担着这一代人的教育责任。我们除了像上面所提到的那样去引导学生之外, 已别无选择。要从个人成功的角度来说, 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严寒酷暑在所难免。有的学生遇上十分不幸的家庭困境, 失去了父爱母爱和经济支持, 有的疾病缠身, 除了肩负着学习重任之外还要与病魔抗争……这更需要自强了, 否则就是停止一切追求, 任由命运摆布。在现实中家境好还是占大多数的, 但在这些学生当中也有让人不乐观的一面。他们有不少人还没认识到自己将要肩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也没有明确人生目标, 往往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 看成是为父母承担的一种义务。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彩, 消磨时间, 作业被动应付, 要求低标准, 工作怕苦怕累, 不求上进;有的生活上依赖父母 (父母送衣送食, 极个别还把一个礼拜堆积的脏衣服带回家去让母亲洗) , 挑肥拣瘦, 老是说学校伙食差, 住的条件不好, 要求到校外去寄宿、吃饭, 任性娇纵, 玩物丧志, 学习时间听mp3、发手机短信、上网玩游戏;有的行为懒散, 缺乏认真态度, 做事总要打折扣。从这些表现中很容易看出问题:他们仍然停留在父母怀里, 精神上没有断奶, 还没有具备独立人格和树立人生理想, 缺乏自主自强的能力。如此这般,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应及时地纠正他们的心态与行为。一定要他们先在生活和学习中习惯自立自强, 国家的明天才有希望, 民族才有希望。

由此可见, 确实要把培养当代青少年自信、自主、自强的意识当作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只有这样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李开复.给学生的第三封信.

[2]朱永新.引领心灵.

重要课题 篇8

分析与思考数学教科书的前言结构及其教育价值, 是由前言本身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以往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前言的分析与思考,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缺乏正确认知前言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们从数学教科书前言的结构及教育价值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其目的是从一个侧面来解读前言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进而形成正确的前言观, 以便更好地利用前言, 使前言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1 前言的结构分析

1.1 前言是什么

数学教科书的前言是数学教科书的编写者对读者就本书在编写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分析与说明.是编写者向读者对学什么数学知识、怎样去学、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学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的精要分析;是沟通编者、文本、读者的第一扇窗口及重要桥梁;是编者向读者的第一次会话及交流, 也是编者向读者勾画出的第一幅导游图.前言犹如数学教科书的眼睛, 清澈明亮, 起导读导学的功能.前言是编者首次向读者展现其对数学教育诸多方面的基本理解, 通过简练、干净、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现编者的数学教育价值观、教材观、内容选择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 能使读者产生新奇感、渴望感、成就感、义务感和责任感.

数学教科书浓缩了历史上创造的数学文化的精华, 最大限度地将数学知识按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逻辑化、系统化、学习化的处理, 成为师生学习、分析、探索、研究、发展数学素养的基本素材.具有传承知识、启迪思维、开放视野、引导创新的基本职能.前言作为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它不仅勾画出数学教科书的整体结构, 而且是对先进数学文化思想的先声表白, 道出了建构与使用数学教科书的基本理念, 明确地表明数学教科书从关注知识转变到既关注知识又关注学知识的人, 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意义, 而且关注怎样去呈现鲜活的数学知识,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启示与引领作用, 成为影响数学教与学的一个先导性要素.

1.2 前言的内容结构

一般情形下, 前言由背景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和情感要素构成, 呈现为外在的组织形式和内在的逻辑结构的辩证统一.这五大要素可全面地透视出整本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想和结构体系.背景要素告知我们的是编写这本教科书的现实背景, 从而体现这本教科书编写、使用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性, 使读者能够明了数学教科书的基点与出发点;目标要素是表明读者通过这本教科书的学习会使行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预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诱发读者产生一种渴求一种向往, 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并掌握其精髓的动机;内容要素则是用线条式的方式将要学的内容从功能的角度作一精要的梳理与分析, 给读者呈现出一片美丽的森林, 有其登高望远之感, 诱使读者想深入其境;方法要素将读者引入利器的境界, 给予方法的导引, 通晓先利其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情感要素尤如一股春风, 漫漫浸入读者心肺, 使之产生要学、爱学、乐学之感.这五大要素相互辅助, 构成前言的和谐体系, 使读者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目标定向和学习要领, 使读者能够明了教材的学科结构与教学结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是如何协调统一的.

自新课程教材实验以来, 先后有8种版本的初中数学实验教科书和7种版本的高中数学教科书在全国各地实验, 编写的前言风格各异, 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但都用独特的叙述风格, 简洁清晰的语言巧妙地整合了前言建构的五大要素, 阐述了编写数学教科书的基本意图和写作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方法, 用质朴的语言写给学习者, 体现了编写者的教育思想和对此书达到目的的分析, 能给学习者以学习方法、态度、价值观上的指导与激励.

1.3 从比较的视角分析前言结构的异同

我们仅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称北师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称华师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简称人教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 (简称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的前言为例结合前言的基本要素从价值目标上、路径选择上、内容要求上来分析4种版本前言的结构特点.

在价值目标上, 4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是力求向读者简要地说明这一册书写作的背景、内容、学习的方法及所学内容的价值.是以“主编的话:亲爱的同学, 本册导引欢迎你” (人教版) , “亲爱的同学” (北师版) ;“致亲爱的读者” (华师版) ;“亲爱的同学” (浙教版) 为起首语, 营造了一个与读者温暖的见面氛围, 同时, 编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 热情的词语, 真诚的祝愿向学习者问好, 把学习者带入到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 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慰藉, 一下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成为前言的主体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黏合剂.

4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前言都承载着目标定向、情感激发、行为导向的作用, 虽然用语简洁凝练, 但都渗透着数学共同体的价值信念 (如都有对学数学、用数学的重要性和有用性的确定和追求) 、价值信仰 (如“用你的毅力”、“方法能学好”、“继续去探索数学”、“说明你的道理”等语言中反映出的信仰) 、价值理想 (如“数学会使你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帮助你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漫游、探索, 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给出了明确、清晰的理想) .这些价值目标体现着教材的品质, 承载着数学教科书的希望与责任, 担当着传播知识、播种思想、开阔视野的职责.

仔细分析会发现这4种版本的前言在价值目标定位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如人教版建构了一个逻辑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关注人的发展的学习情景, 追求的是更加丰富有序的知识与思想方法体系;北师版营造了一个基于问题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体现的是更加开放的自由精神与宽阔的思维空间;华师版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的数学意境, 而浙教版追求的则是一种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

在路径选择上, 数学教科书的前言都包括这4个部分:祝愿、内容导读、学法导读、结束语.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 前言都是以亲爱的同学作为起始语而导入的, 以欢迎的姿态、亲切的用语来引领新同学进入数学世界, 前言定位的对象是同学;内容导读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在学习者面前展示了学习内容的基本图景, 并采用问题式、激励性的语言把要学习的数学核心概念、命题、公式、原理展现出来, 给学生留下无限的遐想与渴望, 树立起一道美丽的数学风景线;方法导读是结合学习内容向读者分析了用什么方法, 通过什么数学活动学习这些重要的数学内容, 怎样高效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怎样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是期望性的结束语, 相信学生都能走进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

虽然路径上都包含上述4个方面, 但呈现与写作方式却各有千秋, 人教版有主编的话、本册导引与后记, 而北师版有前言与后记, 其余两个版本只有前言.

人教版的逻辑顺序是:祝愿、背景、方法导读、内容导读、结束语.人教版的特色有主编的话与本册导引.主编的话论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及三年学习内容的特色, 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聆听院士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作用、方法等方面的剖析.本册导引则是对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的精练概括.

北师版前言的逻辑顺序是:祝愿、学习价值分析、内容价值导读、方法导读、结束语.突出了内容结构的价值.主要对学习领域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方面进行简要的价值分析与方法导引.而对编写意图则在后记中予以分析和说明.

华师版的逻辑顺序是:祝贺、背景、历程 (学法渗透) 、内容价值导读、结束语.华师版前言的主旨是对背景编写、设计思路 (情景-知识-思考;内容、材料、习题、问题) 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浙教版的逻辑顺序是:祝愿、方法导读、内容导读、结束语.其中方法导读比较详细而全面, 更深一步地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理念, 告知学生会有新的体例、结构和理念, 着力于“合作学习”、“探究活动”、“阅读材料”、“设计题”和“课题学习”.其次是对学习方法的强调, 然后再次强调:信心、毅力、方法, 并通过读、想、听、说、做等途径弄懂定理和概念.后面是内容简析, 介绍了六章的标题及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最后也是激励性的结束语.

在内容要求上, 大多采用方法导引式的用词用语来要求学习者达到一定的目标, 如人教版对四章分4段做了简要的说明与分析, 是基于问题而展开的, 要求认知、掌握、发现“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内容.北师版是基于学习领域比较粗线条地分3段浏览了这一册学习的要点.华师版在内容介绍中要求学生与数学交朋友, 体会数学的美妙与应用之处, 对“有理数、整式的加减”的学习, 要求学生认同这个新成员, 掌握这个工具, 因为用它“不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许多问题变得简洁了”, “图形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表示”要求学习者用心“感受到其中的奥妙”、体会感受“让数据说话, 用数学语言表达你的见解”的功用.浙教版也是粗线条式地呈现了学习的内容, 在前言的第2部分就提出了学习要求.

为了对前言的结构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们做了一个表格 (见表1) , 对各个部分的关键词和核心思想进行了梳理.

2 前言的教育价值

2.1 前言能干什么

首先, 前言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功能.前言具有先行组织者的功能.即在学习数学新内容之前首先呈现一些引导性材料, 这些材料集中在前言中, 它比具体学习的内容更抽象、概括与综合, 但是这种抽象在认知结构上为以后学习的数学知识建立了一种前认识, 这些认识可以起到首因效应的效果 (心理学家把人们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和所形成的印象叫做首因效应) , 心理学家认为, 凭第一印象做出推断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晶, 那么前言的首因效应就能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成为诱发学习的动力源.

其次, 前言具有导读导学的功能.它以其简洁的语言对编写的背景、意图、内容、方法、思想, 进行了概述、点拔和揭示, 这种导读导学功能, 引导读者从不同维度进行联想、反思, 像一幅导游图、结构图、流程图, 诱发学习者去追索、想像、梳理,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开拓前景.

再次, 前言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它能够引导师生找准获取知识的切入点, 给予师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点与策略, 就象茫茫大海中点燃的一盏明灯, 给读者以信心与力量, 如同点燃的火把, 激励学生乘风破浪, 有计划、有目的学习, 特别是通过揭示学习内容的价值、方法给学生以数学的美、统一与力量的享受.

最后, 前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让家长、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的人士通过前言这个窗口, 可以快捷地了解现阶段中学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以及蕴藏的精神.因此, 前言就象一只导航器, 启迪、激励、引导那些热爱数学、关心中学数学教育的人士去解读数学, 尤其是前言的开言式与结束语, 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给人以强烈的亲近感、力量感, 进而形成了一个能够与各界人士会话沟通的最基本的话语平台.

2.2 前言的教学价值

基于前言的重要价值, 前言的教学就十分重要, 不仅因为前言是学习者最先接触到的数学教科书的一部分, 而且还因为它的教学将直接影响或者示范以后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从小学进入初中时, 通过前言的教学, 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理念、向往, 并且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纳新的数学知识.另外一方面, 作为起始的初中数学, 教学该如何设计、如何进行将影响数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 前言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必须精心准备, 反复分析, 细心策划, 大胆尝试, 勇于探索.

前言的教学与正文的教学肯定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不仅反映在前言的结构特征上, 而且反映在前言的价值意境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途径将前言中所蕴藏的核心思想剖析清楚,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首因效应观, 是对每位数学教师的一种挑战.尤其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前言, 那是学生首次触摸中学数学的第一次, 也可能是首次感受教师的教学魅力, 是形成对教师教学能力认知的第一关.因此, 作为教师的你, 决不可小视前言的教学, 更不能忽视前言的教学.首先你得对你所教的对象进行认真分析, 然后根据所学对象的特点对前言进行十分仔细的剖析与研究, 你得与同事成立前言分析与教学的研究小组, 共同探讨前言的内在与外在价值, 共同设计前言教学的基本方案.

比如说, 怎样确定前言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确定前言教学的流程图, 前言的教学应分几个活动进行, 以及如何评价前言教学的效果.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学设计要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比如你可以设计成参与式活动的教学流程:第1个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前言, 然后要求小组讨论“前言中告诉了我们什么”;第2个活动让学生谈读完的感受与认识,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或说出读不明白的地方;第3个活动, 教师归纳梳理问题, 形成问题串, 让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教师进行分析与提炼.你也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三年学习的内容结构图, 进而过渡到将第一学期的图示结构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好的数学学习内容直观影响, 产生一种渴望感, 感受到数学一种外在的美, 让学生有一种不可轭制的冲动, 一种向往, 而不是一种恐惧.在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应对照小学数学学习过的内容, 引出中学学习数学的内容, 说明其作用和价值.除了上述的设计方案, 也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数学的需求, 特别是引导学生说出教师该如何教学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 然后引导前言的教学;还可以从学习方法作为导入前言的突破口, 让他们交流小学学习数学的方法, 谈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以及中学需要学什么数学知识等.

总之, 短短的一篇前言, 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如前面所说的引导式导读、参与式讨论、收获式分析等.同时应当注意, 前言的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突显前言的价值.

精心设计前言的教学不仅要体现前言的教学价值, 而且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吸引力, 感染力, 给学生自由思考、想像、创造性地提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拥有一种渴望, 产生一种追求, 感到前言的后面有一种很美的果实在等待我们去采摘, 有一种不获此果誓不罢休的感觉与状态.

2.3 前言的文化价值

前言作为编者的起导语, 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种文化价值或隐或显地导引读者在整体上对教科书的认知, 同时也不断提醒着编者如何用更精练的、清晰的语言给学习者以力量、信心.前言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主要的是统整性、开放性、简约性, 同时能够起到常惑学问, 给人以新颖的、独到的见解, 起到一种引导思维方式改变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前言是凝练的、通俗的, 倡导的是一种学习文化, 渗透的是教科书的品质, 是整个教学的灵魂, 体现出的是精神, 是一种超越.因此需要我们精细的阅读、慢慢地品味, 从中知晓前言的影响力和它所产生的思维力.当然要全面深刻的了解它的内在价值, 不得不了解谁编写了此书, 包括这些作者的学术经历、背景、影响力以及编辑队伍的学术信念与理想, 从而才能在一个更宽阔的平台真正地吃透前言的本质.

前言凝聚着编者最为深刻的理解、对学习者的期望、对数学事业的执着, 也体现着一代数学教育人的价值观与数学观.就此来看, 把前言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深入地挖掘前言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让前言的换力唤发出更大生命活力, 将承载着更多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

[2]王建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中一年级 (七年级) (上) [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2.

[3]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4.

重要课题 篇9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把理论研究作为促进党组织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按照融入中心、进入管理、立足应用、指导实践的思路,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中推动理论探索,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不断探索新时期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和途径,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挥了政研会的参谋助手作用。我们认为企业政研课题研究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坚持政研会工作、课题研究制度化,是工作取得成果的根本保证。下面就结合集团课题研究情况作一简要总结,仅供企业交流和参考。

坚持从实践中来

使企业课题研究扎根于丰富的土壤

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源泉,离开实践去开展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宝贵的财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也一样,只有扎根于企业经营改革发展的各项实践,研究出的成果才有意义和价值。自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有三项成果获国资委政研会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五项成果获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政研会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三项成果获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政研会二等奖,五项成果获三等奖,两项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政研会课题研究成果特别奖。这些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课题的选题全部来自于实际需求,完全立足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比如,随着公司“一军两车”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公司先后完成了对重庆铁马、石家庄华柴、山东蓬莱汽车、新疆天山汽车等企业的整合重组,由过去封闭在一个大院中的企业演变为跨地域、产权多元化企业。在整合重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融合以及用文化增强跨地域企业的管控能力成为摆在集团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公司政研会组织开展了跨地域企业集团文化融合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融合三地文化,特色促进发展》的研究成果,获2008~2009年度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政研成果一等奖。再如,作为一个地处边疆地区老牌的国家特大型军工企业,公司在向市场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如何从思想上把2万多名职工凝聚起来,如何在企业改制、技术创新、流程再造、产品结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在企业的改革改制实践中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公司党委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组织公司各级党委开展了以做好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形成《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构建实效型政工新格局,为经营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研究成果,构建起以做实功、办实事、求实效为基本内涵,融入经营、融入实际、融入群众为基本思路的实效型政工新体系,这一研究成果获2005~2006中央企业政研会政研成果一等奖,并得到中国政研会高度评价。实效型政工新体系也在兵器系统内得到全面推广。

从以上介绍的两个例子情况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扎根于丰富的实践土壤,公司的政研课题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坚持到实践中去

使研究成果成为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

如果说课题的选题是来源于实际工作的需求,那么成果只有应用于实践才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因为企业是搞实际工作的,如果纯粹搞理论研究而不立足于实践,我们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况且,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久而久之,研究工作和政研会工作既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也不会得到职工群众的支持。

我们获得本次政研成果一等奖的《大型国有企业党组织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成果,以落实两个见实效、坚持三个原则、做到四个融合、建立四个机制、发挥五种优势、提升五种能力为内涵,回答了如何将党组织的各项职能、制度规则与企业治理结构有机融合、协调运转,充分发挥党组织参与决策、主导用人、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体制机制和方法途径等若干问题。该成果既是一个大的成果,也是若干小成果的集成。这些成果我们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

比如,我们把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公司实际工作中,提出了在体制上把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治理结构有机融合的思路,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个合署、三个融合、三位一体大监督体系”的公司治理新体制新机制。一是在组织机构上,搭建起党委和董事会主体融合、纪委和监事会全面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体制框架,实现董事会综合部与党委工作部合署办公,董事会提名薪酬考核委员会与组织部合署办公,监事会监督委员会与纪委监督部合署办公,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审计部合署办公。二是在领导体制上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党委常委与董事会、经营层人员交叉任职,使党组织的意志在多数决策表决和监督表决中具有主导权,在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利润分配、清产核资、公司变更等决策事项中具有相对主导权。三是在干部配置上落实“两个融合”。董事会四个专门委员会主任都由党委常委兼任,使各个委员会及办公室在领导决策参谋、决策形成过程、决策推动落实和执行过程监督上发挥具体职能作用。

再比如,我们研究形成了党组织参与决策的“五段式决策法”。 一是充分准备。在决策前组织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党委与决策相关的人员对决策议题进行广泛调研、深入学习讨论,为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明确议题。由董事长、党委书记提出议题,与总部党委和治理结构领导班子成员个别酝酿、充分交换意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三是形成意见。对已有共识的议题,提交董事会办公会讨论;对一时未达成共识的议题,进一步沟通酝酿;对上会讨论的议题,由董事会成员就有关情况进行充分讨论,党委成员的董事代表组织表明党组织意志。对不同类型的议题分别安排有关监事会、经营层和职能部门人员列席会议,共同讨论,综合与会人员发言形成决策意见。四是依法决策。按照《公司章程》,不需要进一步召开董事会决策的事项,形成决策意见后交由经营层进行落实;需要董事会决策的事项,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决策。五是宣传落实。将形成的决策落实到年度工作会议、职代会所确定的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上,并广泛宣传发动,推动决策落实。这些东西虽然是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但我们通过研究成果把它固化下来,形成了制度,这就对实际工作具有了指导作用。我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就是这一成果在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在公司战略形成过程中,我们首先开展了几十次的内外部调研,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形成了五个报告。由董事长、党委书记与监事会、经营层、工会主要领导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并组织中心组学习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兵器工业集团发展战略要求、行业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进行了研讨,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经董事会办公会讨论形成意见,按《公司章程》在董事会上进行决策。随着形势变化,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以打造重型车辆领域行业领先者共同愿景为目标,以重型车辆为主、业务有限相关、各业务单元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多元专业化战略。这一战略成为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路线图。

应该说这些成果的应用,使公司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在新形势下得到巩固,在参与决策、主导用人、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通过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制度化、具体化,使党组织各种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使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重点更加突出,保证了整体经营实现了快速发展。

坚持完善程序和制度

推动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课题研究在企业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它对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的战略思维能力和企业经验、教训、知识、能力等软实力的积累和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经验、教训和体会。但一般情况下,随着问题处理的结束,我们或者像熊瞎子掰棒子一样,时间久了这些东西就忘了,经验和体会没有转化为能力;或者即使转化成了能力也只是个人的能力,没有成为别人可学习、借鉴的知识,这是普遍的现象。而课题研究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教训、体会和思考固化下来,形成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课题研究有时也难免枯燥乏味,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有时会坚持不下去。我们的课题研究之所以能长期坚持并不断出成果,严格的制度和程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公司就建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政研会,作为公司党建工作的常设机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的党建政研会已经形成了从集团政研会到54个基层党组织政研分会的网络体系。各级政研会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有具体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成为政研会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运行程序。围绕公司政研会的运行和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公司制定了《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政研会章程》《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政研课题研究指导意见》《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政研课题研究立项和评奖办法》等制度和程序,从提出参考课题、组织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组到调查研究、论文撰写、课题评审、表彰、宣传,再到成果推广转化,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使政研会有效运行和课题研究活动有效开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搭建了一个活跃的交流平台。立足政研成果的交流和学习,公司创办了《学习》杂志作为研究会的会刊,以杂志这个平台,全面展示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宣传公司经营改革发展稳定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探索、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固化公司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体会,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者交流思想、借鉴经验、探讨思考的重要平台。

形成了一套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公司通过建立立项课题审批,课题研究必须有调研和实际案例做支撑,课题评价必须有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普通党员、职工群众推荐意见,实施效果必须有有力的证据等一整套机制,保证课题必须来源于实践、立足于实际,注重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问题,使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开展研究的必然结果。

(作者系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党委常委、党委工作部部长)

上一篇:食物治疗下一篇:新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