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 》教学反思(通用12篇)
《项链 》教学反思 篇1
《项链》教学反思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也是莫泊桑这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代表作。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作为高中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外国小说教材,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义,对学生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初步了解中外文学、世界文学的迥异和异彩纷呈的特点。
一、选好角度,打开小说艺术之门。
《项链》这篇小说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鉴赏,但教学课时和知识的容纳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做到抓重点、理顺难点,最大限度的有所收获是最佳效果。为此,可以设计把文本的精巧构思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作为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精心设题,深入体会。
二、解读文本,感受艺术魅力。
1.引导学生读很关键。在读前设计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围绕项链写了几件事?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全文内容。
2.让学生的身心沉入到作品中,随之动,随之思考,随之感悟。继续设疑:马蒂尔德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顺理成章把学生引向对马蒂尔德思想性格的分析上。
3.在重点品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这一教学环节时,我把小说第一部分的七个“梦想”——得请柬后的复杂心理——借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舞会部分的四个“陶醉”——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这五部分作为解决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大家欣赏到了名篇的语言技巧,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4.设计续写练习,让同学的思维火花得到展现的机会,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三、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了解了小说刻画人物的细致手法和小说人物的复杂性。带领同学走出了小说阅读只重情节新奇的简单阅读,初步建立起了鉴赏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思维。希望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成为同学们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起点,激发学生课下的阅读兴趣,怀着一颗欣赏之心去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的心血之作,关注优秀作家那些精湛独到异彩纷呈的作品。
语文课堂,应该多方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晋华实验学校
赵亚龙
《项链 》教学反思 篇2
一、知识目标。
理清小说线索,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
二、能力目标。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者精巧的情节安排。
三、情感目标。
从人性化的角度,审视玛蒂尔德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一、理清小说线索,体会精巧的构思。
二、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一、分析形成玛蒂尔德典型性格的社会根源。
二、探究小说意蕴,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提升认识。
教学过程:
一、通过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线索,启发引导学生为课文各部分拟定小标题。
师:《项链》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名篇,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这堂课择要突出两点:丰厚的意蕴;精巧的构思。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知道项链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而且在文中已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主人公因为一串假项链而跌入人生陷阱,所以项链既象征那种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又象征虚荣与圈套,玛蒂尔德向往的那种奢华生活,就是走向虚荣的圈套;丢掉项链,就是脱离虚荣的圈套,回归真实的人生。小说用间隔一行的方式,自然将课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写主人公梦寐以求的那种“奢华”生活,如果命题为“想项链”,那么后面的部分可以依次命题为……
生: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知项链。
二、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一)丢项链之前。
1.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两部分,总结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之前的性格表现。
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板书)
2. 师:请同学们分析造成主人公性格的社会根源。
生:a.罗瓦塞尔先生花400法郎买猎枪,为的是在夏季和朋友一起到南泰尔平原去打云雀。这对于生活还很拮据的他来说就是一种爱慕虚荣的表现。
b.罗瓦塞尔先生给妻子费力地弄到请柬,并置办礼服,甚至为妻子出主意借项链,无非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趋炎附势,巴结上流人士。
c.弗来思节夫人为假项链配精美的首饰盒,也是虚荣心在作怪。
d.“夜里做生意的旧马车,只有在天黑以后才出现,白天自惭形秽不出来。”表面是写旧马车主人自卑,不好意思白天出来,实际上也写了乘客怕坐旧马车丢面子,让人笑话,没有生意可做。
师:从以上可以看出,像罗瓦塞尔这样的小职员到弗来思节夫人这样的贵夫人,还有普通的老百姓,都遭受着虚荣心的侵蚀。玛蒂尔德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不被毒化?是“社会影响”(板书)使她形成了“虚荣享乐”的性格,她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
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如愿以偿取得了巨大成功,她有了自信,她一点都不比那些贵夫人逊色,更有资格进入上流社会。她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可是乐极生悲,项链丢了,她为此付出了十年辛劳和美貌丢失的巨大代价。她时常设想:“如果没有弄丢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那我们来替她设想一下。
3. 师生共同探讨:如果项链不丢失,主人公会是什么情况?(进行情感教育)
生:a.舞会以后她把项链还给了女友,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但舞会的成功会使她觉得有负花容月貌,她会在更加痛苦的煎熬中,在家无宁日的抱怨中,要么发疯,要么离婚,要么郁郁而终。这比丢项链更痛苦。
b.她会借机攀上高枝,靠出卖色相成为一个高级寄生虫,供人玩弄的花瓶,彻底丧失人格和尊严。所以没有丢项链的她的结局可能不是坠落就是毁灭,别无他途。
4、师:丢项链之前作者对主人公所持的态度……
生:讽刺和批判。 (板书)
师:有人说,丢项链是玛蒂尔德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是其性格的转折点,也是作者对其态度的转折点。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丢项链之后。
1.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丢失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性格表现:丢项链之后特别是通过赔项链,偿还债务,她用十年艰辛的劳动偿还巨债,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那么这一切显示出了她性格中的哪些美好因素?
生:诚信与坚强。(板书)
2.师:作者对主人公所持的态度:十年艰辛,何其不易。从玛蒂尔德夫妇决定赔偿项链那一刻起,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描写他们?
生:赞美和同情。(板书)
师生形象概括: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玛蒂尔德的性格是立体的,是虚荣享乐与诚信坚强的对立统一,作者对她的讽刺和同情是并存的。以丢项链为分水岭,之前侧重讽刺其享乐虚荣的一面,之后侧重肯定其诚实坚强的一面,同情她的不幸遭遇。
三、师生共同探讨。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要是现在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败坏”,还是“成全”?“败坏”了什么?“成全”了什么?
讨论一:师:你如何看待舞会前的玛蒂尔德与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对待弗来思节夫人的态度的变化?
生:十年前她见了这位朋友惟恐躲之不及,而现在她处境更糟,连引以为荣的美貌都没有了。可是她却带着“激动”的心情、“自豪”的笑容,主动上前打招呼,心态平和自然,她丢弃了虚荣自卑,得到了真实自信;由外在的形象美转变为内在的精神美。
讨论二:师:丢项链还“败坏”了什么?“成全”了什么?丢项链之后她的家庭和婚姻与以前比怎样?
生:丢项链之后,她丢掉了以前安逸的小康生活,但罗瓦塞尔先生对她体贴关爱,项链丢失之后他没有责备抱怨妻子,而是积极解决问题,四处借钱,努力工作,拼命挣钱,偿还债务。与妻子相濡以沫,共度难关,无怨无悔,默默承受。他的所作所为,虽然很平庸,但终于使妻子明白了什么是人生最宝贵的。所以说丢项链虽然断送了她的安逸生活,但拯救了她的家庭和婚姻,获得了夫妻真情。
小结:
《项链》是一篇充满哲理内蕴丰厚、意味隽永的小说。女主人公得到请柬,舞会上得意,看似成功,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陷阱;丢项链看似“败坏”,实则“成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应了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板书)
作业:
1.读了女主人公的故事,请你对她说一两句话;或者设想你就是她,故事结束了,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项链》教学点滴 篇3
《项链》开头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初看起来令人费解。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前文已有过相同的事物或情况,后文才能用“也是”。那么这“也是”如何理解呢?其一,这“也是”背后有这样的潜台词: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本来就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她跟当时上流社会的任何一个漂亮女子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还远远超过她们。但“金钱”的围墙把她挡在了上流社会的圈外,“她没有陪嫁的资产”而无法嫁给一位“有钱的体面人”,只好与一位小职员匹配成婚,让她处于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这在作者看来,是当时的现实生活委屈了她。开篇就用了一个副词“也”字,含蓄地表明作者在整体构思中对女主人公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她的不幸遭遇还有同情的一面,首先为她鸣不平,叫不公。其二,也正因“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除社会风气对她的影响之外,这种外貌上的资本也助长了她的虚荣心,使她不安于眼前的普通生活,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总梦想着有个机会爬上去,受到上流社会中有钱有势的男子的逢迎,获得同性们的艳羡与妒忌。这种美貌所助长起来的虚荣心最终使她跌入生活的谷底,为陪项链债台高筑,为还外债十年艰辛,当年那“美丽动人”的倩影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位粗壮的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而她教会女校的同学佛来思节夫人,“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这“也”字中不又包含着作者对她的嘲讽之情、批评之意吗?其三,玛蒂尔德的遭遇是一幕悲剧,主要是畸形发展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在那个注重权势、崇拜金钱、追求享乐的社会里,尽管她“也”美丽动人,但她出身卑微,家境贫困,偏又受到当时社会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思想的影响,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她带来悲剧命运。这个“也”字的用法在奇特中显出巧妙,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把玛蒂尔德对不幸命运的愤愤不平,对无法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悲哀感慨,隐隐地表露出来了。而作者开篇用“也是”,既表现出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也表现出对她追求虚荣的批判,更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鞭挞。一个普通的副词“也”用在这里,一箭三雕,真可谓起句不凡。
二、七个“梦想”
小说中写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可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呢?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梦想”有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那么,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我觉得,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追求幸福生活本身无可非议,但她不切实际,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只能仅仅是“梦想”;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三、从“恼怒”到“平静”
路瓦栽得意扬扬地带回一张教育部部长的请柬,夫人却“懊恼”、“恼怒”、“不耐烦地大声说”,但很快又改成“用平静的声音回答……”她的态度和语气为什么会有如此迅速的变化呢?原来,从丈夫“结结巴巴”的安慰,“惊惶失措”的神情和“吃吃”的问候中,她看出了丈夫对这张“费了大力气弄到手”的请柬异常珍惜。对她这样一位娇美多愁、恃宠而娇的妻子十分迁就,但要做一套华贵的礼服,他又舍不得。于是她对准丈夫心理上的缺口,由正面进攻改用欲擒故纵的手腕,故意装出无所谓的样子,说自己“不能去”,酸溜溜地要丈夫把请柬送给“妻子打扮得比我好”的同事。她的这一手腕果然奏效,路瓦栽终于给她做长衣裙。
懊恼地丢请柬的动作,不耐烦地大声说话的声音,恼怒的眼神和滚下的泪珠,突出地表现了她渴望在夜会上以惊人的美貌和富丽来炫耀于众的强烈欲望;以退为进的“平静”,则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位受过教会女校熏陶的妇女的聪颖和教养。作者驾驭人物性格的艺术是何等的高超啊!
四、“迟疑”和“有点发白”
路瓦栽终于被她的眼泪征服了,答应给她做一套合适的衣服,问她要花多少钱,她“迟疑”地答道,“有四百法郎就可以办到”。这时,路瓦栽的脸色“有点发白”。
她为什么“迟疑”?这是因为丈夫答应给她做的衣服带有“在别的场合也能穿,很朴素的”这样一个条件,而她却要把衣服做得尽可能华丽,以便使自己在夜会上与那些霓裳锦衣、珠光宝气的贵妇人相比而毫不逊色;但对提出的数目她必须权衡斟酌,以免“招致这个俭省的书记立刻的拒绝和惊骇的叫声”。她估计四百法郎的数目已经接近丈夫要惊骇的危险点了,所以有所迟疑。果然,丈夫的反应不是含笑答应,也不是气得脸色发白,而是“有点发白”。这是因为妻子开价之高固然出乎意外,但尚在自己的偿付能力之内……这个数目与自己的一笔存款恰好相吻合,自己向往已久的买猎枪打云雀的计划将成为梦幻泡影了。夫人对丈夫的了解,丈夫对娇妻的迁就都凝聚在这“有点发白”之后的应允之中了。
再如,玛蒂尔德在佛莱思节夫人家试首饰的时候,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这里又为什么“迟疑”呢?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用商量的口吻发问,又用肯定的语气表达了要借项链的意愿。如果换成:“谁不知道你是百万富翁的夫人,借挂项链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毫毛!”效果怎样呢?肯定不好。一是说话粗俗,不合女主人身份;二是语中含刺,会损害朋友之间的感情;三是会刺伤女朋友,求借不成。她在此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因此很讲究问话“艺术”,这也足见她的聪颖。
“迟疑”和“有点发白”看似平淡,却值得咀嚼和回味,它们贴切地体现了路瓦栽及其妻子等的心理、个性和互相关系。
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福楼拜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玛蒂尔德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五、“三个男宾”、“冷落的小客室”
当玛蒂尔德舞得“快活”、得意忘形时,他的丈夫路瓦栽先生在干什么呢?作者没有忘记这个小人物,而是这样交代:“她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那时候,这三个男宾的妻子也正舞得快活。”这句话绝非可有可无,尤其注意“冷落的小客室”、“三个”几个字。这样的舞会,主角当然不是作为小职员的路瓦栽先生,他只能睡觉。小职员终究是小职员,不会因为受部长之邀而身份立改地位陡增以至受到特殊待遇。睡也只能睡“冷落的小客室”。得到这种待遇的人也不只一个,也不只“三个”。试想教育部举办舞会的地方难道只有一间小客室吗?肯定还很多。再想下去,这些男人的妻子们不也像玛蒂尔德一样企图凭她们的所有资本寻找一个台阶来改变其命运吗?其实小说开篇就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也”字点其用意。换个角度来思考,部长及夫人邀请如此多而身份并不高的人来参加舞会,难道是投其下属们的所好(结识上流社会,寻找进一步向上爬的阶梯)给他们一个出头的机会?不是。难道是有着部长身份的他来有意做出体恤下属的高姿态?没必要。在那个社会,他们只能是部长及夫人邀请来的“玩偶”,好听一点是找的几个漂亮一点的舞伴而已,她们的丈夫则是陪伴。至此,我们不得不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剖析所折服,为作者富有远见的眼光和高度的社会概括力所倾倒。看似闲笔,实则神笔。
六、“回想起当年”
玛蒂尔德为了偿还赔项链的债款,经历了十年困苦,变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这是追忆逝去的青春时女人的顾影自怜。莫泊桑对女性心理把握得多么准确,写得又是多么的生动。轻轻一笔,串起了玛蒂尔德十年间截然不同的生活。对这段回想颇多争论。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段回想就认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十年前她浸泡在梦想之中流泪,十年后她挎着篮子上街;十年前她怕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而不敢出门,十年后她坦然地到极乐公园去,主动向那位已认不出自己的女友讲出真相。这里除了为生活所迫的因素之外,难道不是实实在在地说明了她爱虚荣的性格有所转变了吗?
但我们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认为这仅仅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一笔。短篇小说不同于长篇小说,它更讲究细节的提炼和描写的精练。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作者可以描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在有限的篇幅中不写别的,偏偏插入这段回想呢?作者的意图显然是告诉人们,她虽然不再梦想过豪华的生活了,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根子还残留着,她对当年的舞会不是悔恨而是留恋,足见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多侧面的。她的性格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这样刻画人物,避免了简单化,显得丰满而真实。也只有这样,小说主题才更有深度。
七、“你一定是认错了”
佛莱思节夫人,她代表了玛蒂尔德向往的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样板。她有钱买得起真正项链,也拥有许多珠宝。但她却用一个精美的首饰盒装假项链,玛蒂尔德还项链时,佛莱节夫人带着一种不满意的神情说:“你应当早点还我,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莫泊桑用简笔勾勒的这个贵妇的形象意味深长:她同样有虚荣心。只是表现更隐蔽罢了。玛蒂尔德把佛莱思节夫人当作诚挚的朋友,但佛莱思节夫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现归还的项链是真的,而且十年来未曾发现朋友的生活因她出借的项链已有了很大的变故。她主动去看望过玛蒂尔德吗?玛蒂尔德主动招呼她时,她居然说“你一定是认错了”。佛莱思节夫人虚荣心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不是深入骨髓的自私呢?作者不用直接的心理描写,却能让读者通过阅读思考领悟到那个外表美丽、说话亲切、慷慨大方的贵妇并不那么美的心灵。
莫泊桑善于从一件似乎很偶然的平常小事,看到人的灵魂中另一个世界。在客观的叙述中让读者品味了人最本质的真面目。
项链教学反思 篇4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有老师示范读,男女生比赛读,长句的示范和指导朗读,抓重点字词理解朗读等等。
二、不足和需要反思的方面:
1、丰富评价语言。评价是拉近师生心灵的桥梁,良好的评价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在本课的教学中,评价语言不是特别丰富,尤其是朗读中的评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既鼓励表扬又可以举一反三,加强指导。
2、仿照句子说一说,以句子的形式呈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果以词语的形式呈现,这样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圈出第一自然段有哪些事物,学生不能准确找出关键词,主要原因是和平时训练的较少有直接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这方面的训练。
《项链 》教学反思 篇5
《项链》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通过课文对大海的描述要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课堂教学中继续利用随文识字、看拼音识字等方法学习生字,学习课文时有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美丽,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朗读的部分要让孩子分层读课文,首先集体初读课文,读熟文中生字词,其次跟着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分小组有感情的赛读课文,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大海之美。
《项链 》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能按照物体的一些特征寻找出相匹配的算式题。
2.通过故事讲述,了解和体会故事的含义。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的PPT
2.加减法算式题若干,数字0
3.教师教具1和2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小动物们都为过冬在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小朋友们知道小田鼠过冬前要做些什么准备么?(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田鼠过冬要储备粮食)
二、故事讲述
1.出示PPT1,讲述故事第一段(秋天快过去的时候……它找到了很多粮食)
要求小朋友帮助田鼠太太数一数有多少粮食(8袋大米,7个玉米,6瓶花
生仁)提问:“你是怎么数的”“还有更加简单快速的数法么?”
教师小结:数数的方法有很多种,作为大班的小朋友我们在数数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又简单又快速的方法,不能像以前一样一个个的数了。
2.出示PPT2,讲述故事第二段(趁天气还没有冷……和我换条新裙子)
提问:“田鼠太太会把粮食拿去换新裙子么?为什么”
再次出示教具一,田鼠太太拿走了4袋大米,3个玉米,3瓶花生仁,提问“还剩多少粮食,帮助田鼠太太一起来算一算”。
要求幼儿看图片用算式提来表示:大米8-4=4,玉米7-3=4,花生仁6-3=3(在幼儿回答的同时教师出示相应的算式题)。
3.出示PPT3,讲述故事第三段(田鼠太太穿上漂亮的礼服……换回一条新裤子)
提问“田鼠太太这次会把粮食拿去换新裙子么?为什么?”
出示教具一,田鼠太太拿走了4袋大米,2个玉米,2瓶花生仁,提问:“田鼠宝宝急的哭了,想让小朋友帮助一起算算还剩多少粮食?”
幼儿看图片一起用算式题来表示剩余的粮食:大米4-4=0,玉米4-2=2,花生仁3-2=1(幼儿回答的同时教师也出示相应的算式提,并请幼儿一起来说说读读)
4.出示PPT4,PPT5讲述故事第四五两段(田鼠太太走在大街上……换回一条新鞋子)
提问:“田鼠太太还会将粮食去换新鞋子么?为什么?”
出示教具一,田鼠太太拿了2个玉米,1瓶花生仁,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田鼠太太还剩下多少粮食,并用算式题来表示(教师出示相应的算式题)
5.教师小结并引导幼儿看图片用算式题来表示粮食是如何一步步变成“0”的大米:8-4-4=0 玉米7-3-2-2=0 花生仁:6-3-2-1=0
6.出示PPT6,讲述故事最后一段(在刮着北风下着大雪的冬天……)
提问:田鼠宝宝已经饿的哇哇大哭,小朋友可以帮忙想个好办法帮助田鼠宝宝找点吃的么?用什么办法?
(引导幼儿用换来的新衣服裤子和鞋子再去换回粮食帮助田鼠一家过冬)
出示教具二,请幼儿帮助田鼠太太重新用新衣服裤子和鞋子换回所需的粮食,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换?
教师小结:
对田鼠太太来说,冬天它最需要的是粮食,而不是糖果。我们已经是大班的小朋友了,在做一些选择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最重要的东西。今天我们帮助了田鼠太太又换回了自己最需要的粮食,我相信田鼠太太它们一家可以过一个既温暖又幸福的冬天了!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目测的能力已经比较的强,从一个个数,一行行数,最后再提出要求的来数,这对他们的数数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本次活动中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看图片来理解减法算式和如何来运用减法算式,这似乎对本次活动中的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因为在活动中大部分的幼儿并不能理解。通过此次教学,作为教师可能更多的是要先对幼儿的认知度和学习程度有一个大的理解才能设计好一堂好的课程。当然课前教师的准备必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项链 》教学反思 篇7
一、结合留白进行小说教学
很多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都是针对小说本身进行教学的,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 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适当地结合留白艺术,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探究小说空白处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更好地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项链》的结尾:“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 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方式真让人目瞪口呆, 颇感意外。好奇的读者一定想知道罗瓦赛尔夫人之后会做出何种反应, 但是聪明的作者写到这里就停下了, 让人回味无穷。我在教学这篇小说时,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 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任务布置下去后, 学生非常积极, 写出了很多自己想象的结尾。之后, 让学生把自己所想象的结尾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出来。经过大家的讨论, 最终一致认为, 《项链》这篇小说的结尾是无法超越的, 如果作者把大家所设想的这些结尾给写出来, 就会显得索然无味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结合电影进行小说教学
由于小说的经典性, 很多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为激发高中生学习小说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教师可适当结合电影进行教学, 效果很好。
在教学《项链》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项链》给学生看。看完之后, 我给学生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问题一:电影《项链》和小说《项链》对比, 你认为电影中玛蒂尔德捡菜叶的镜头设计得是否合理? (电影中呈现出这样一个片段:在还债的过程中, 玛蒂尔德看到腐烂的菜叶, 就会毫不犹豫地捡起来, 连乞丐都对她投以鄙夷的目光。) 小说中并没有写到这点, 请发表你的看法。问题二:电影中有一个镜头, 当罗瓦赛尔先生为了还债深夜还在替别人抄写账目的时候, 玛蒂尔德对他说道:“为了还债我们就别要孩子了。”而影片中玛蒂尔德后来与带着孩子散步的福雷斯蒂埃太太再次相遇时对其孩子的特写, 又有何意味呢?请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小说的写作意图更加明确。
三、结合表演进行小说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还可以结合表演进行教学, 让学生根据对小说的理解, 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在执教《项链》之前, 我就要求学生分小组对小说进行角色扮演。接到这一任务后, 学生表现得很积极, 对小说中的角色进行反复揣摩。在进行表演的时候, 每个小组都呈现出了自己编写的课本剧, 加入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其中, 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个小组的表演:
福:你刚才说, 你买了一串钻石项链还给我?
玛:是的, 你没看出来吧?简直一模一样! (玛蒂尔德快乐地笑了, 自豪、天真, 可福雷斯蒂埃太太却一言不发。)
玛:怎么了, 福雷斯蒂埃太太?难道你还在生气吗?
福:亲爱的玛蒂尔德, 我必须告诉你……
玛:什么!
福:我那串是假的呀, 至多值五百法郎!可却让你…… (玛蒂尔德愣住了, 但微笑很快又呈现。)
玛:也好, 因为那让我学会了一样东西———生活。
这段表演不仅改编了小说中的语言, 还增加了对课文结尾的续写, 在表演过程中的细微动作也非常耐人寻味, 赢得了满堂喝彩。
为了更好地演绎小说中的角色, 学生往往会对小说进行反复阅读,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小说的内容自然而然就会被学生理解和吸收。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项链 》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喜欢绘本阅读活动,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绘本内容。
2、尝试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3、懂得并感受到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小刺猬的项链》绘本课件、一组小猴子没穿完的项链。
2、幼儿收集的可用来串项链的废旧材带孔的料瓶盖、算盘珠、带孔积木玩具若干(分类装袋)、鞋带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第一幅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请来一个客人,我们看看他是谁?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拉亚。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二、教师针对绘本内容,讲述故事并进行相关问题提问。引出排序内容。
提问:
(1)出示课件第一页图片。小刺猬拉亚怎么了?(观察刺猬伤心的表情,并发散幼儿的想象)它为什么伤心呢?(孤独)
(2)小动物喜欢这样的拉亚吗?
(3)你们觉得用这些食物可以用它来干什么?(发散幼儿的思维)
(4)我们一起看看小刺猬把这些漂亮的食物变成了什么?这条项链的豆子是怎么样来排列的呢?(引导幼儿发现ABAB的排列规律)
(5)其它小动物看见了拉亚脖子上漂亮的项链会怎么样?
(6)小动物们捡了这么多豆子。这些豆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豆子的颜色、大小)
(7)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做成了什么样的项链?(分别观察项链的特点)
① 小兔的项链ABCABC规律。
② 大象的项链按颜色是AABB按大小也是AABB,引导幼儿两种特征结合起来说规律。
(8)小猴的项链是按什么规律穿的?谁来帮小猴子接着穿完这条项链?(大小、颜色都是AABBCC)
(9)现在小动物喜欢上了这只小刺猬,为什么?(教师小结:小刺猬把快乐分享给了大家。)
三、幼儿操作,感受物体有规律的简单美。.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1、分发材料:
师:今天拉亚也要把快乐分享给每一个小朋友,看,他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一袋可以穿项链的材料和一条穿项链的绳子。可是只有一种材料能不能穿出像小动物一样漂亮的项链啊?那怎么办?好请小朋友选一袋你喜欢的材料去找一个、或几个好朋友分享你的材料。穿出自己喜欢的项链。
2、要求:
①按你喜欢的规律来穿项链
②穿项链时轻拿材料不要洒到地上
3、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
1、请个别幼儿展示作品教师进行评价。
2、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项链,并跟着音乐一起跳项链舞。
教学反思:
此活动将绘本与数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而且将分享合作能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给人已美妙的感觉,这是我工作以来到目前为止组织的最好的一节数学活动。虽然比较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此教学反思如下;
1、我班幼儿在小班时已熟练掌握ABAB、ABC、并创新了AABB、AABBCC等许多规律,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排序,促进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因此此目标适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
2、活动中教师把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正确到位的提问孩子们很快能发现每条项链的规律,而且在说第三、第四条项链的排列规律时百分之八十的幼儿能将两种特征结合起来一起说。
3、在操作环节大部分幼儿在拿到材料后,能主动找到好朋友一起分享材料,有3名比较腼腆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也找到了伙伴分享材料。孩子们串出规律水平不一有的喝教师演示的规律一样,有的则大胆创新了许多规律,有的幼儿甚至9个物品为一组规律特别棒!但也有的孩子所串的项链看不出按什么规律串的,有2个孩子是性格特别外向沉不下来交往能力特别强,找到了6个伙伴合作分享材料,因此材料的种类太多,他们看到这些材料后就迫不及待地串了起来,因此没按规律来串。还有1名幼儿他的能力在三到四个物品为一组规律之间,但分享到的材料过多,导致没有按规律来串。
4、此活动时间有一些长大概有35分左右,但整个活动氛围特别融洽,孩子们特别快乐!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仍沉浸在分享的快乐之中不愿走出活动室。
《项链 》教学反思 篇9
一是“从生活中来”,教学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二是“到生活中去”,即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中班幼儿,在故事情境中继续学习(abbaab)模式排序,尝试挑战(aba)模式,并能够将自己排列的模式用语言进行交流。
本次活动中,我结合绘本故事《小刺猬的项链》开展幼儿数学排序内容的学习,让幼儿尝试用abc、abb和aab的模式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孩子们的兴趣比较浓厚。通过白板中的拉幕、聚光灯等功能的运用,给予幼儿直观的体验,增强了师幼之间、幼儿与媒体之间的互动,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制定比较合理,能够渗透在各个环节中,并能够关注到活动中情感的价值点,整个活动环节比较流畅,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项链》教学案例 篇10
一、教学案例背景
1、课文内容思考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高二教材选编的一篇文章。对于高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形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与经验,小说鉴赏能力已经初步具备,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然而小说中人物玛蒂尔德性格中最主要的一面——“虚荣”却使许多学生困惑,因为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虚荣”在他们看来,并不包含那么多负面的东西。因此我认为阅读这篇文章既要重视研究文章呈现出的共性思想,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崭新的角度开拓更广阔的思想领域,得出属于自已的个性化感悟,从而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2、学习任务思考
本文教学的任务,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3、学生现状和日常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90后的学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的了解增加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张扬个性、看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他们的特点,对“人生的价值”“高尚的人格”之类却看得较淡,日常教学中教师空洞的说教因为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有距离,所以只是隔鞋搔痒。而本文正是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其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思考的好课例。
4、学习目标确定
上一堂《项链》延伸课。要求学生从“虚荣”谈起。安排写一篇作文:《谈虚荣》。鼓励学生放宽眼界,发现生活中的“虚荣”,加深思考,争取在文章中传达出自己的真切思想。
其目的:一是让学生充展示自我,亮出自己的思想认识现状;二是让学生通过重新审视玛蒂尔德,进一步认识过分的虚荣的危害性以及玛蒂尔德虚荣背后的纯真、坚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案例实施过程:
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文——《谈虚荣》的中心论点介绍一下,让学生先亮出自己的思想观点。
学生写作实际调查:有的写应该允许自己有虚荣,因为虚荣会让自己有前行的动力;有的写虚荣其实是自尊心的表现,人难道能没有自尊吗?有个男同学写道:我非常羡慕比尔•盖茨。我也要征服世界,扬名四海,来显示自己的价值,难道我这样的虚荣心错了吗?有许多女同学写以前经常会羡慕人家的名牌衣服,发型,发现自己与玛蒂尔德有许多相似之处,发誓以后一定战胜这种可怕的虚荣心理;有的直接说虚荣心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有的同学学完本文后,能够辨证地看待这个话题:虚荣心有危害,但也有积极的一面。
教师总结并引导: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我非常的高兴。我发现同学们不会被老师牵着走,不会受教辅资料的观点束缚。我看到了同学们思维的开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便体现出不同的追求境界,我面前仿佛凸现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峰,然而这些高峰是否都值得我们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攀登呢?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围绕她性格中虚荣的一面,探讨“虚荣”这个话题。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玛蒂尔德的虚荣?造成这种思想的根源在哪里? 方法:分成正反方两组发言。
正方:玛蒂尔德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她费尽心机终于在舞会上一夜成名,于是忘乎所以,这是虚荣心的极端表现。
反方:我们不同意对方同学的看法。我们承认人人都有虚荣心,但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身处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最明智的做法是奋起,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环境。
正方:让我们再来看看“丢项链”这个情节。这是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点——由顺境坠入困境。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无疑是对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思想的极大讽刺。正是这项链,极度满足了她虚荣的内心,但也是这项链换来了十年的辛酸,真是让人可叹可笑。而更为可笑的是,这项链竟是假的
反方:不对!丢项链的确是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点,最后的假项链也出人意料,但这种情节安排并非在嘲讽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相反,恰恰是在歌颂她的诚实守信的美德。
反方:再补充一点,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玛蒂尔德有着坚强的意志、持久的毅力、吃苦的精神。我想,即使在现今社会,这种“玛蒂尔德” 式的人物也不是很多见的,她身上的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提倡和赞美的。只不过,她生活在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的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她的遭遇是必然的。„„
教师小结点拨:双方同学都能紧扣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反方同学似乎理由更充分些。确实,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但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可喜的是,同学们的作文中展示出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大家身上,我看到了当代青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我们再来看看玛蒂尔德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
2玛蒂尔德和简爱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似乎都有虚荣心,她们的追求一样吗?
讨论明确: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而简爱相貌平平,她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多了。这样的不满和虚荣才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益。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你的追求是什么。(1)有的同学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奋斗。这本质上与玛蒂尔德没有区别,是比较低级的追求,如果方式不当,可能会有不好的结局。(2)有的同学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奋斗。,所追求的利益本质是为了自己,境界虽不高,但也不必过分责难,因为在主观上,虽不可取,但在客观上并非于社会无益,而且许多人在追求个人名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县里的煤老板们,他们开矿是为了个人赚钱,但他们聘用工人的同时,也解决了许多人的经济困难,他们赚钱多了,缴税也多了,还提高了我县的上缴税率,带动了全县的经济发展。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有着更高尚的追求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明确:历史上不满于现状的人也有很多,但他们追求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远的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蔺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文天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近的如: 13岁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想的周恩来;率领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让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换了新颜、让受奴役的人民做了主人、让落后挨打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毛泽东,他们追求成功不是为自己的私利和荣誉,而是为民族、国家、社会谋利,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丛飞、田世友等感动中国人物,他们虽然拥有一般人不可企及的荣誉利益,但这不是他们捐钱捐肾的宗旨,他们觉悟到的是帮助别人,敬献孝心,是他们高尚的人生追求感动了人民,是人民给予了他们崇高的荣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选择正当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玛蒂尔德的遭遇告诉我们,人应当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事例谈谈。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说:“我愿做一滴水。将太阳给我的光芒毫无保留地反射给他人。”这并不是一种作秀。当你看到贵州地区黑糊糊的屋顶,黑糊糊的锅时,你就会真实体会到贫穷的含义;当你看到无知的孩子睁着纯真的眼睛,不知道玻璃为何物,不知道首都在哪里时,你就会感受到知识的重要;当你看到徐本禹站在破房中,捏着粉笔头对着流鼻涕的孩子细心讲解时,你就会看到人格的魅力。我们不是太阳,但我们可以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不是徐本禹,但我们可以从徐本禹的精神中吸收奉献的力量。
人生的道路并非平坦笔直,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生中充满了矛盾。面对人生,每个人都会产生和保持带有个性色彩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呢?徐本禹是我们的榜样:人生须认真,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不能游戏人生,否则会被人生所游戏;人生当务实,大学生应以务实的态度对待人生,不能好高骛远,否则将一事无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目标;人生应乐观,现实生活并不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此时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如此才能冲破荆棘,战胜困难,达到成功的彼岸;人生要进取,要创造精彩的人生,就必须积极进取。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最后只会落个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的结局。要让有限的人生绽放光彩,就应该只争朝夕,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教师总结:过分的虚荣要不得,但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要不断给自己确立新的目标,以激发自己不断奋进。
三、案例解决方法和实际效果
1、采用方法:自己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改正。
当今社会承认表现自我、尊重自我的行为;现代中学生最喜欢自作主张、自我表现,也最容易自以为是;现代教育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现实中,教师空洞的说教也确实尬尴,所以顺乎人心,遵循教育的规律,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来解决。
2、效果。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比较中,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四、案例反思和启示:
1、强制教育是最无益的教育。
学生的思想认识确实需要提高,但强扭的瓜不甜。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喜好、特点,加以引导,使其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走向更高的台阶。
2、这是一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实践课。以“虚荣”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这堂课中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开动脑筋,调动积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项链 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项链》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课文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有动感。
本课是《项链》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上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认读本课中的生字新词。书写过程中,可通过师范写、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学写,或引导学生观察偏旁、结构认字、写字,并关注学生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朗读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想象画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大海、沙滩及浪花的美。教学目标:
1.认识“蓝、又、笑、着、向、和、贝”7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又、和、白、的”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大海、沙滩的美,浪花的淘气、可爱。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朗读长句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实物、导入新课
1.出示项链的图片,提问:这是一条?项链。
2.出示课题“项链”,请同学手指书空跟老师来写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轻轻把书翻到98页,身坐正,手端书,臂伸直,注意听清节奏,听准字音。
2.学生练读
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3.检测读文
两名同学接力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两名同学是否把生字读正确。
三、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带音节)
生结合拼音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2.课件出示生字(不带音节)开火车方式读,男女生赛读 3.打乱顺序齐读生字
四、随文识字,记住字形 生读第一自然段,评价。
(一)创设情境,感受大海的美
1.你们去过海边吗?(去过),没去过的也别急,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大海(多媒体出示大海的图片)。说说大海什么样?蓝蓝的
2.学习“蓝”,通过偏旁,了解蓝的本义。
对比“蓝的”与“蓝蓝的”词及两个句子。阅读中感悟“蓝蓝的”的更蓝。
3.借助图画,读中感悟,理解“又宽又远”,学习“又”,独体字,可通过数笔画的方法识记。
4.想象画面,感受大海的美。指名读,齐读,背诵第一句。
(二)发挥想象,感受沙滩的美 1.生读第二句。感受沙滩的样子。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2.出示“又长又软”
观察“又宽又远”与“又长又软”,出示图片,练习“又……又……”词语。
3.想象沙滩的样子,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并尝试背诵第二句。
(三)借助图画,感受浪花的美
1.借助图画,理解“雪白雪白的浪花”,读句子。2.读中感悟浪花的快乐,“哗哗的笑着”。(1)学习“笑”,组词,观看生活中有关“笑”的图片。(2)“着”,轻声音,说“走着”这样的词语。(3)体会浪花的开心,读句子
3.学习“向”,通过“向左转,向又转,面向老师”动作理解“向有朝着的意思。欣赏向日葵(向阳花)图片。
4.出示海螺和贝壳的图片(1)学习“贝”,字理识字法
(2)学写“和”,认识新偏旁“禾”,左右结构,先观察,师范写,生描红书写,评价,生再练习。
五、巩固词语,读中感悟
六、小结
总结识字方法,尝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更多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项链
《项链》教学设计(三教时) 篇1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
2、通过赏析小说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人物形象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通过赏读,使自己进一步认知人生。
教学设想:
较长课文的讲读,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为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读多思,深入领会作品要义。课前准备:
一、边读边点评人物形象,写在课文旁白处;并对其中一点写一段评论文字,要求叙析评三结合。另:预习时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2、赏析结构艺术。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了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好好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然后这个人想:“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大家想一想,这两个人观察同一只虫子,但见解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生答。对,他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为什么思考的角度会不同呢?这其实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关。你看,第一个人,他的经历特点是遭到了一点点挫折,就气馁、退缩;第二个人并不是遭到一点挫折就退缩,而是做事一再失利,却仍然闷着头蛮干一气。所以他们观察同一只虫子,获得的启示却迥然不同。
鉴赏文学作品,道理其实也一样。由于读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对作品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当然其中也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差异性。所以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项链》,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历来争议很大。大家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大可以放开胆子,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以交流看法为主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不管你怎么说,都要让大家觉得言之有理。
二、简介作者作品
1、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三个人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呢?
生答: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师说:他们虽然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写短篇小说。比如,契诃夫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欧亨利除了300多个短篇外,也还有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
2、那么莫泊桑创作情况如何呢?请大家具体看第58页,补充:6部长篇小说中,有名的有《一生》《漂亮朋友》等。还有要注意的是他的成名作为《羊脂球》,他与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什么关系呢?(师生关系)
三、整体感知
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明确:线索;板书:
序幕——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
开端——借项链(参加舞会)
发展——丢项链(舞会结束)赔项链 还债务(十年艰辛)
高潮、结局——识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四、点评人物形象
(1)
1、淡化背景,进行纯文本鉴赏。
(2)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你是如何评价玛蒂尔德的?
(3)可能有几种看法:心高气盛,爱慕虚荣;善良诚实质朴;坚韧忍耐吃苦。
(4)注意:请就其中一点写一段叙析评相结合的文字(预习作业),课堂宣读。
2、鼓励学生质疑、探讨。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想象作文。
作文内容: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注意心理描写。题目自拟,写两三百字。(这道作业最能体现学生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了。)
第二课时
(5)教学要点:探讨主旨;交流想象作文。
教学过程:
一、结合社会背景,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作品内涵。
(1)以预习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
第53页倒数第二段,有人质疑:这个社会的女人怎么啦,对上流社会的舞会竟然会迷恋到疯狂的地步,相比之下,他们的丈夫好像挺可怜的。(是不是作者故意丑化女人形象?)
师评:记不得是哪一位外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虚荣,你的名字叫女人。(这个人真可恶)这篇小说也体现了女人的虚荣特点,但是男人就不虚荣了吗?你看:路瓦栽接到请柬回家的时候是“得意洋洋”的,因为这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他觉得这是很大的荣耀,而且这请柬是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弄到手的。还有,他们的妻子疯狂地跳舞,竟然跳到凌晨时分,作为丈夫,却是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我想,他们可能还为妻子能大出风头而暗自得意呢。可见,女主人公的虚荣心态在当时社会挺有代表性的。下面我们就来结合社会背景来探究一下作品的内涵。
(2)简介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项链》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6)(3)讨论问题:a、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正反方 辩论)b、这个上流社会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本质?何以见得?C、她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d、重点讨论:丢项链这件事对玛蒂尔德是成全还是败坏?你认为作者对玛蒂尔德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
提示: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不过也可以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这不是什么过错,只是这追求不算高远。(生若只说了前一种观点,师也不必勉强,等下自己评论时说。)我们再来看看玛蒂尔德所梦想的上流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玛蒂尔德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她就生活在玛蒂尔德梦想的上流社会中,那串项链是佛来思节夫人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在部长的舞会上出足了风头,可它竟然是假的,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佛来思节夫人首饰匣子里到底有几件是真货,原来,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豪华的外表下藏着一个虚假的本质!
简爱相貌平平,她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成为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
d、参考答案
成全:十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纯真本色(内在精神美)
败坏:这是一个命运的玩笑。这是一个小人物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4)讨论练习二并指出本文的主旨(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
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良的价值观。作者对主人公虽持批判态度,其中也略带同情。
反方主旨:人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况且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第56页有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说的主旨: 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代价的。(小人物面对金钱很无奈,而对人格却有不懈的追求。)作品
(5)师发表倾向性看法(练习二),并作解释:
玛蒂尔德,起先确实很虚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她渴望过好日子,也不是什么过错。该诅咒的是这个社会,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金钱至上,享乐主义风行。而且她的性格中也有比较质朴的一面。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项链丢失后,她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她开始从云端走向地面,开始了她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生活。在漫长的10年还债岁月里,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同时她也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所以我们看到,十年后,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
所以我认为本文的主旨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良的价值观。肯定了玛蒂尔德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格和奋斗精神。
二、试着写一句话读后感
1、师板书 “一个虚荣却不乏纯真的女人和一个虚荣虚假的社会”。
师说: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一学语文老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读后感,这一句话可以是你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理解,可以是你对玛蒂尔德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写作风格的提炼,也可以是你由这篇课文所引发的人生感悟。总之,只要是你自己真实的想法,都可以。
三、交流作文
四、布置作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赏析小说的结构艺术和人物描写手法。上节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时,大家是否注意了作者描写人物时突出运用了哪种方法?
预设答案:心理描写最为突出,主要以内心旁白的形式出现。如:文章开头1000多字的大段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起了关键性作用。
二、赏析结构艺术
1、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所见识过的几种典型的结构调度法,然后老师归纳、总结板书:悬念、过渡(是情节之间互相衔接的艺术手段,过渡巧妙自然,会使结构天衣无缝)、线索(是把文章内部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一般体现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景)照应、铺垫、波澜(记叙性文章,最忌平铺直叙,作者为吸引读者常制造感情的高低起伏,使情节张弛有致,这就是波澜)
2、请学生辨析本文所采用的结构方法,并体会其妙处。
线索:项链,以借-失-赔为线索,构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否真正在“项链”身上。
波澜:玛蒂尔德经历曲折。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使她似乎步入了顺利的境遇,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再次坠入了厄运,以致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板书:逆境——顺境——逆境
局部)玛蒂尔德参加舞会之前的准备也是一波三折:玛蒂尔德本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但看到请柬却流泪,此一波;后来有了体面的衣裳,反而更不安、忧愁,此又一波;借项链时,左右为难,此又一小波,最后心满意足为一大波,情节也完整了。
铺垫(伏笔):结尾集中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因为这个结局令所有的读者咋舌,但细细分析,又发现此结局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作者在行文中已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处是当她去还项链,女友竟未打开盒子查看,可见并非什么贵重首饰。三处是珠宝店老板说:“我们只卖出过一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和盒子并非原配。
小结:这一切说明作者构思时是煞费苦心的,特别注意行文的照应。由此可以引发我们对叙事文体写作的思考,平常的材料经过构思加工,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项链 》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一年级项链教学反思08-17
项链 教案教学设计07-16
项链(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01
《项链》公开课教学设计稿12-10
项链第三课时教学设计12-22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项链教学设计12-20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项链 教学设计10-26
续写《项链》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