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修改后解读

2024-11-03

刘洋修改后解读(共6篇)

刘洋修改后解读 篇1

一、单选题

D

1、一个6岁3个月的儿童,其心理年龄为90个月,那么他的智商是()

A、90

B、100

C、110

D、120 C

2、比纳量表适用于()

A、1—6岁

B、1—12岁

C、1---18岁

D、1---25岁 C

3、离差智商是()发明的

A.比纳

B、加德纳

C、韦克斯勒

D、瑞文 B

4、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心理测验是()

A、陆军甲种量表

B、比奈---西蒙量表

C、艾森克人格问卷

D、韦氏智力表 C

5、在人才测评表的制作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律从总体中进行抽样的方法称为()

A、随机抽样

B、分组抽样

C、系统抽样

D、分层抽样 C

6、下列测验中信度最高的是()

A、智力

B、领导力

C、体重

D、兴趣

A

7、测验中较多用于确定测量的稳定性的信度是()

A、重测信度

B、同质信度

C、分半信度

D、复本信度

D

8、测验中用两个功能等值但表面内容不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然后求得相关系数的信度是()

A、重测信度

B、同质信度

C、分半信度

D、复本信度 D

9、下面不可要作为效标效度的是()

A、学习成绩

B、工作业绩

C、专家评定

D、逻辑分析 C

10、现代的人才测评借鉴了中国的()制度

A、察举

B、九品中正

C、科举

D、文官

A

11、要使得题目具有很高的区分度,那么题目的难度应该接近()

A、0

B、0.5

C、0.7

D、1 B

12、某老总通过聚会等方式了解应聘人员,这种方法属于()

A、心理测验

B、行为观察

C、笔试

D、面试

B

13、让被试从模凌两可的事务中说出自己感受的方法属于()

A、询问法

B、投射法

C、观察法

D、笔试

D

14、主考官往往因应聘人某一方面十分好或坏的表现而产生对应聘人的整体判断,结果导致录用误差,这种误差称为()

A、第一印象效应

B、近因效应

C、戴明效应

D、晕轮效应 B

15、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目的明确的谈话是()

A、公文筐测验

B、结构化面试

C、无领导小组讨论

D、案例分析 C

16、要求被试在一定的时间内处理一批文件,如信函、电话等的是()

A、角色扮演

B、结构化面试

C、公文筐测验

D、案例分析 D

17、“领导是一人为中心好还是以工作为中心好”这个题目属于LGD中的()题型

A、开放问题

B、操作问题

C、争夺问题

D、两难问题 C

18、在人员测评中,公文处理最主要的考察点包括公文的()

A、拟写与制作

B、传递与保管

C、分类与处理

D、办理与利用 B

19、以下选项不属于情景测试特点的是()

A、针对性

B、随意性

C、动态性

D、行为性 B 20、人员测评与选拔的主要方法不包括()

A、心理测验法

B、员工推荐

C、评价中心技术

D、履历档案分析 C

2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是20世纪40年代初由美国精神学家哈撒韦和()

A、摩尔根

B、莫瑞

C、麦金莱

D、推孟 B 22、16PF人格测验由()完成。

A、摩尔根

B、卡特尔

C、推孟

D、艾森克 B

23、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的是()

A、气质

B、人格

C、素质

D、能力 C

24、EPQ是用来测试员工的()

A、能力

B、兴趣

C、人格

D、领导力 A

25、MBTI中EI维度指的是()

A、外倾和内倾

B、感觉和直觉

C、思维和情感

D、判断和知觉 C

26、MBTI中TF维度指的是()

A、外倾和内倾

B、感觉和直觉

C、思维和情感

D、判断和知觉 D

27、MBTI中JP维度指的是()

A、外倾和内倾

B、感觉和直觉

C、思维和情感

D、判断和知觉 A

28、职业适应性测验是()编制的

A、霍兰德

B、哭的C、罗伊

D、坎贝尔 C

29、喜欢与人交往,能够结交新朋友的人属于()型

A、实际

B、艺术

C、社会

D、企业 B 30、尊重权威、遵守制度的人属于()型

A、实际

B、常规

C、社会

D、企业 A

31、喜欢从事工具操作的人属于()型

A、实际

B、艺术

C、社会

D、企业 A

32、()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行为结果意义的总体评价

A、价值观

B、气质

C、性格

D、个性 C

33、价值观具有()

A、恒定性

B、相似性

C、相对稳定性

D、积极性 A

34、()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应必备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条件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个性

A

35、小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经济学,获得中级口译证书,请问这些能力属于()

A、专业技术能力

B、自我管理技能

C、可迁移技能

D、变化性技能

C

36、小陈善于演讲,能和听众沟通以了解他们的需要,请问这体现了小陈()方面的能力、A、专业技术能力

B、自我管理技能

C、可迁移技能

D、变化性技能 B

36、小王认为自己平时做事认真细心,热情待人,请问小张描述的能力属于()

A、专业技术能力

B、自我管理技能

C、可迁移技能

D、变化性技能

二、多选题

ABC

1、人才测评的主要功能包括()

A、甑别和评定功能

B、诊断和反馈功能

C、预测和激励功能

D、绩效评估功能

E、开发人才功能

CD

2、下列预测属于标准化测验的有()

A、平时作业

B、期中考试

C、CET—4 D、GRE E、高考 ABCD

3、知识考试的优点有()

A、相对公平

B、费用较低

C、速度快

D、相对客观

E、强调记

4、规范的心理测验应包括以下内容()

A、测试题目

B、施测方法

C、计分方法

D、技术指标

E、结果解释

ABCDE5、面试实施过程主要包括()

A、准备阶段

B、熟悉阶段

C、核心考察阶段

D、分析阶段

E、结束阶段 AC

6、人员测评所依赖的两个基本前提是()

A、人的才差异

B、环境的差异

C、工作的差异性

D、能力的差异

E、领导不同

ABC

7、进行心理测评的一般原理()

A、差异性

B、可测性

C、结构性

D、系统性

E、随机性

8、传统人事测评不足的原因()

A、刻板印象

B、晕轮误差

C、近因误差 D、暗示误差

E、偏见误差 ABC

9、无领导小组讨论缺点有()

A、题目要求很高

B、主试要求很高

C、存在主观印象

D、应用范围广

E、成本高

ABCE

10、公文筐测验可以考察出的能力有()

A、管理决策

B、协调和控制

C、获取信息

C、应变处理

E、资料分析 ACE

11、大五人格包括()维度

A、情绪稳定性

B、情绪社会性

C、外向型

D、价值观

E、责任感 BC 12、16PF中的特征因素,具有()特征

A、稳定性

B、根源性

C、变动性

D、活泼性

E、表面性 AB

13、下面关于MBTI描述正确的有()

A、以荣格的类型学说为基础

B、有四个维度

C、将人分为8个类型

D、人的类型是不变的E、类型是艾森克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

1、人才测评:是以心理测量学,应用统计学以及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根据一定的理论并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各类人员的能力、人格特点、工作动机、职业兴趣以及管理潜能等进行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也称为人事测评或人员测评P4

2、心理测验: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

3、效度:关心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是否测到了所要测定的东西

4、分半信度:先将测验分成两个部分(分半),然后计算这两个部分测验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实际上代表的是两个相同测验内容取样的一致性程度。

5、信度:反映的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

6、效标效度:指的是测评分数与外在效标的相关程度,也称效标关联效度

7、内容效度:指测评内容反映测量目标特质的程度

四、简单题

1、人才测评对个人和组织而言有何作用

对人的作用:(1)个人的自我认识

(2)个人的职业选择

(3)个人的潜能开发

对组织的作用:(1)组织的人才甄别与选拔

(2)组织的员工开发

(3)组织的考核与培训

(4)组织的团队建设

2、简述当前人才测评存在的困境

(1)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还不成熟

(2)对人才测评存在误解,忽视了人才测评的科学性

(3)急需建立一整套适合中国人的“常模”和“样本”

(4)对人才测评的重视程度及实践参与程度不高

(5)急需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测评服务机构

3、如何控制量表编制过程中的误差

(1)主试者要严格按指导语来引导被试者回答有关问题,以防止主试者的期望效应误差

(2)被试者的练习效应,如果被试者参与过有关测试,再次参加时会影响成绩

(3)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和反应定式

(4)抽样应尽可能具有代表性

4、简述测评中的系统误差产生的来源

(1)由于测验工具本身造成的,比如---杠杆本身不精准,称东西就不准确

(2)被试者的反应定式和主试者的期望效应也会引起测量的系统误差

5、简述测评中的随机误差的产生来源

(1)那些不可预知的外界因素,也可能会在测试时造成误差,这些因素往往是毫无规律的,如环境噪音等,这属于随机误差,很难避免。只要影响不大是可以接受的

6、简述心理测量的基本前提

任何测量都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第一步是编制测验,编制出一个好的测验,是实现心里测验科学性的基本前提

7、人才测评有哪些方法

(1)笔试,笔试可以分为客观式笔试和论文式笔试

(2)面试,面试分为结构化面试,非机构化面试,压力面试以及特别面试

(3)测试,测试可分为心理测试,情景模拟和实践测试

8、简述人才测评的基本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了解目标,成立测评小组,制定方案,前期准备)

(2)测验工具的选择与修订阶段

(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阶段

(4)数据的分析与已分阶段

(5)决策或具体建议阶段

9、简述人才量表的编制过程

(1)量表的设计(目标,内容,形式)

(2)量表的编制(题目来源、编写、分类、编排)

(3)编制量表使用手册

(5)测试误差的控制

10、简述结构化面试的特点

(1)面试问题覆盖面广

(2)面试内容结构化

(3)评分标准具体明确

(4)考官科学化组合(5)面试具体程序和时间安排具有确定性

11、和结构化面试相比,LGD的优势是什么

(1)能测出结构化面试不能测出的能力或者素质;(2)能观察到被试者之间的关系

(3)能依据被试者的行为特征来对其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4)能够涉及被试者的多种能力要素和个性特质;

(5)能使被试者无意暴露自己各方面的特点,因此在预测其在真实团队中的行为时有很

高的效度

(6)能节省时间,并且对竞争同一职位的被试者的表现进行同时比较(7)能使被试者有平等的发挥机会从而很快地表现出个体上的差异(8)使用范围更广

12、公文筐测验的优点有哪些

(1)考察的内容十分广泛(2)表面效度高(3)应用范围广(4)情景性强(5)综合性强

13、什么是评价中心?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评价中心不是名义上的空间场所、地点,也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程序,是一种组织选拔管理人员的人事评价技术,这种技术针对特定的目的和标准,使用多种主客观人事评价方法,对被试者的各种能力进行评价,为组织选拔、提升、鉴别、发展和训练个人提供服务。评价中心是以测评管理为中心的标准化的一组测评活动 主要形式有:(1)公文筐作业(2)无领导小组导论(3)管理游戏(4)案例分析

(5)角色扮演(6)实战演习(7)履历分析

14、简述性格和能力的关系

性格和能力都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能力既有区别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1)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性格特征也发展起来了。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性格特征的制约。优良的性格特征能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3)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补偿一个人某发面能力的不足 联系:性格和能力都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能力既有区别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

1、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性格特征也发展起来了。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性格特征的制约。优良的性格特征能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补偿一个人某发面能力的不足

15、简述性格在人才测评中的作用

人格是人才测评中适用范围最广、运用最频繁的测评内容之一。人格反映了人的整个精神心理面貌,是认识一个人的重要窗口,也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主要标志

16、简述房地产销售人员的性格特点。(用MBTI说明)

17、简述兴趣测评的意义(1)(对管理者)可以更好的分配员工进行他们感兴趣并且得心应手的职务和工作;(2)(对员工)帮助员工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影响其职业选择和从事有关职业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其职业发展和最终成就;(3)(对企业而言)有助于企业提高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和能岗匹配的合理性。(1)将职业兴趣的个体差异和职业环境的研究有机结合,使职业兴趣测评和职业选择相匹配,极大地提高了该测量的实际应用价值,促进了有关测量工作的开展。

(2)各种职业兴趣测验量表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同一量表中将三种编制方法综合在一起,行程三层次量表结构,成为当今的主流。(3)编制无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量表,更加注重真正地职业兴趣而不是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作用,无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量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4)注重职业兴趣测验和相关测验的配套使用,再利用职业兴趣测验做职业辅导时,将注重职业兴趣的结果和其他相关测验综合,并形成测验到信息提供的一条龙,使的职业指导形成新局面,并对职业兴趣测验的编制提出新要求,使测评更方便、准确、快捷。

18、简述霍兰德兴趣测评原理

基于一系列关于人格和职业关系的假设的基础,细分成六种基本职业类型:

(1)实际型: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不适应社会性质的职业。

(2)调研型:聪明。理性,做事讲究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喜欢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这类研究性质的职业,但缺乏领导才能。

(3)艺术型:具有想象丰富,冲动,直觉,理想化,有创意,不重实际等人格特征,不善于从事事务性工作。

(4)社会型:具有合作,友善,善社交,善交谈,洞察力强等人格特征,喜欢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有教导别人的能力。

(5)企业型:具有冒险,有野心,独断,乐观,自信,精力充沛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领导及企业性质的职业。

(6)传统型:具有顺从,谨慎,保守,实际,稳重等人格特征,喜欢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就是根据他这种理论编制而成的,主要用于测定被试者的职业兴趣。

19、简述安全型职业锚的特点

(1)职业的稳定和安全是他们的追求、驱动力和价值观

(2)在行为上,他们倾向于根据雇主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行事,以位置工作安全(3)对组织具有依赖性;

(4)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发与发展受到限制

(5)成功标准是,一种有效型的稳定、安全,整合良好合理的家庭和工作环境。20、服务型职业锚的特点

具有服务型职业锚的人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状况,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等,他们一直在追寻这种机会,这就意味着使变换公司,他们呢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变动或工作提升。

21、职业锚使用于哪些测评对象

适用于社会上的一般人员,但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锚是在工作经历中习得,通过工作经验积累产生并形成的,因此它不适合于在校的高中生,中专生或大学生(除非个人有相对强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

22、简述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决定人的自我认识以及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作用于二个方面:

(1)对动机有导向作用,人们的行为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和行为。

(2)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从某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主观认知世界。

23、如何看待智力

智力是一种综合性心理能力,它以个体的遗传条件为基础,在其对生活环境适应时,由其在运用经验,学习与支配知识以及运用思维解决问题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24、简述情商是什么

情商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情商反映智商,用于预测一个人去的职业成功及生活成功的有效指数,反映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

25、什么是创造力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

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26、三种技能分类

采取形态综合法分成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课程(教材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科学,音乐,艺术,第二维度是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包括十八种教学策略,第三维度是创造性为结果,即创造教学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此目标包括知,情俩个方面。

五、论述题

1、无领导小组从哪些方面测评被试

(1)被试者能否及时消除紧张气氛,说服别人,调解争议,创造一个使不大开口讲话的人也想发言的气氛,并最终使众人达成一致意见

(2)被试者能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同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或肯定别人的意见

(3)被试者能否倾听他人意见,并互相尊重,在别人发言时不强行插话(4)被试者语言表达、分析问题、概括或归纳总结不同方面意见的能力(5)被试者反应的灵敏性、概括的准确性、发言的主动性(6)被试者参与的有效发言次数的多少

2、南京某涉外酒店在招聘大唐经理时设置了英语笔试和口试内容,同时也增设了形象条件,可是录用员工还是在工作中表现不佳。你认为才人才测评角度,酒店还可以增加哪些测试及如何使用这些工具(1)“大五”人格测验,这主要用于管理人员的测验,他将人格分为五种特质,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

(2)HR个性品质测验所测的个性品质包括掩饰性、自信心、责任心、自律性、进取性、合作性、灵活性、自主性、支配性、客观性、倾向性、情绪性、宽容性、坚韧性、成就性、内外因。

(3)MBTI,通过四个维度测量被试者。a外倾—内倾

b感觉—直觉 c思维—情感 d判断—知觉

3、简述性格测评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作用

(1)在招聘工作中,对应试者的人格测验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对那些经常要和其他人有人际交流的候选人的选择,这种人格特性的测验尤为重要。(2)把人格测验引入招聘工作中,有助于在对应聘者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考察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工作动机、工作态度、情绪的稳定性、气质等心理素质,使考察更全面、科学和客观,从而保证能够选拔出具有较高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

4、简述职业锚测评的意义

(1)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通过职业锚的认识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决定自己将来的主要生活与职业选择。

(2)确定职业目标,发展职业角色形象。明确自己的职业锚可以帮助确定自己职业成功的标准,职业成功要求的环境,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角色。

(3)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随着个人工作经验的丰富和积累,个人知识的扩充,个人的职业技能将不断增强,个人职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加。

5、你如何看待员工的“择木而栖”和雇主的“选贤与能”

6、人员测评与选拔在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的作用

(1)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2)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3)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效果检验的“尺度”

(4)建立促进性素质测评模式,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

六、案例分析题 1、2013年江苏公务员面试已经结束,在5月11日的面试中第四题是“你们局网站已经很久不更新了,局长信箱里也有群众来信没回复,网友指出来了,办公室主任让你负责网站,你认为要处理几方面?”请问(1)此题能测评出考生哪些能力。(2)如果你是命题者,请你添加不少于三个题目,以测出你认为的公务员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并加以说明。

2、某集团总裁决定改革内部人员选拔制度,提出以创造利润作为提拔的标准。具体做法为:创造利润超过50万可以提拔为副经理,超过100万可以提拔为经理,超过200万可以提拔为区域经理。请问,你认为这种用人制度合理吗?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人、选拔? 答:(1)提拔、选用高级管理人才的标准始终必须重视德才兼备的原则。

(2)不能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作为过去“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的否定,并不能以强调企业效益就采用“以钱买权”。

(3)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选拔高级管理人员的指标体系。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刘洋修改后解读 篇2

一、新修改的《专利法》提高了授予专利权的门槛, 提升了专利的技术含量,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要想取得专利权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专利法》第二十二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修改前的《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对不同的现有技术规定了不同的地域范围, 其中以公开出版物方式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范围是全球的, 以使用或者其他方式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范围仅限于国内。在国外已经被公开使用过或者公开销售过的产品或方法, 只要在我国国内还没有公开使用或者销售过, 就可以在我国被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 这不利于鼓励真正的发明创造。本次修改的《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发明创造要符合新颖性的要求是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 该条第五款规定了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这样就提高了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门槛, 从而提高了我国授予专利的质量和水平, 使我国的企业真正面对全球这一大市场, 苦练内工, 迅速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近年来, 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大幅度提高, 授权标准偏低的问题日显突出, 这种状态不利于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我国产品外观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 提高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授权标准, 有利于尽快形成丰富多彩、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式样。新修改的《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与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 应当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规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每一项现有设计单独对比, 不仅不应当在整体视觉效果上实质相同, 还应当具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标准排除了简单的商业性转用设计, 也排除了与现有设计不相同但与现有设计的区别对产品的整体视觉效果不具有显著影响的外观设计;二是允许将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现有设计的特征组合起来, 判断申请获得专利的外观设计与之相比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标准排除将惯用设计特征、知名产品的设计组合而成的设计, 也排除了对多项现有设计的特征进行简单的组合而成的设计。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在第二十五条中第一款增加了第六项, 规定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两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志作用的设计, 不授予专利权。该条将包装袋、瓶帖、标贴排除在专利权之外, 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对产品本身外观的创新水平, 促进我国品牌产品的形成, 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也会减少外观设计权与商标专用权、著作专用权之间的交叉与冲突。

二、新修改的《专利法》加大了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 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驾护航

新修改后的《专利法》明确指出《专利法》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更加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专利权和专利技术的应用对创新国家建立的重要作用。《专利法》第五条增加了第二款关于遗传资源保护的规定,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遗传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遗传资源对我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二款中增加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外观设计专利人许可, 不得许诺销售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规定, 解决了在各种展会上展出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展出与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相同的产品, 只要不在展会期间实际销售其产品, 就可以逍遥法外, 外观设计专利权利人对其展出行为束手无策的问题。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将原《专利法》的第五十八条的假冒他人专利和五十九条的冒充专利合并, 统一规定为“假冒专利行为”, 并提高了对假冒专利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 本条规定:“假冒专利的, 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 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4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处20万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大大净化了市场, 消除了影响我国创新能力提高的负面因素。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六十四条赋予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假冒专利行为所需的必要行政执法手段, 对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扣押。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六十五条明确了确定侵权赔偿额的计算顺序, 增加了法定赔偿的规定, 即在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确定给予1万以上100万以下的赔偿。本条还将专利权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纳入赔偿的范围。这些条款均起到了增加侵权人成本的目的, 对侵权行为的遏制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三、强化了专利信息的准确传播, 为全社会提高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二十一条增加了第二款:“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当完整、准确、及时发布专利信息, 定期出版专利公报,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六十一条提出的“专利评价报告”意义重大。该专利评价报告不仅依靠检索到的文献对实用新型专利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进行分析评价, 还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其他实质性条件, 如说明书的公开是否充分, 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修改是否超范围等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增加了请求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利害关系人也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专利评价报告, 这些增加的规定降低了专利维权成本, 特别有利于企业迅速提高运用专利制度的水平和能力, 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

解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 篇3

1.受案范围扩大

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行政诉讼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已经不仅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扩大受案范围、进一步明确列举可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不予受理案件。新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至第十项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2.可口头起诉

新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这一规定方便了当事人行使诉权,在实践中操作性较强。无论是口头起诉还是书面起诉,起诉都要符合条件,如有明确被告、基本事实等。

3.应当登记立案

以往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立案很大程度上是进行实体审查,适用新法后,法院立案主要是对原告的起诉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进行判断。新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4.行政首长须出庭

新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派谁出庭,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新法规定行政首长应该出庭应诉,一方面可以缓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5.可跨区域管辖

新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我国行政诉讼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行政干预。一些基层法院人、财、物受制于地方行政机关,导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行政机关对公正审判造成的影响,从体制层面给行政审判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6.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第二款新法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实践中,复议机关为了不当被告,维持原行政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行政复议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新法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行政复议公信力下降的问题。

解读《劳动合同法修改》2013 篇4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修改内容仅涉及劳务派遣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明确派遣单位资质

长期以来,由于劳务派遣单位准入门槛低,承担责任能力差,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难以获得有效赔偿,为劳动者维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后果,以便更好的维护劳动者权益,本次修改对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做出了明确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本次修改将原先注册资本五十万元提高到两百万元,提高了劳务派遣公司经营规模门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增设了劳务派遣经营的行政许可,由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对劳务派遣公司的资质、业务经营能力等方面依法进行前置审查,对符合法定要求和满足基本条件的才予以许可从业。对于被许可的劳务派遣单位予以公示,也有利于劳动者和社会用工单位等监督。这就有效地遏制了劳务派遣滥用,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对于没有劳务派遣业务员资质或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企业,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旧法规定是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每人),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

二、细化劳务派遣员工的同工同酬

虽然原劳动合同法也规定了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的原则,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用工单位故意放大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对被派遣的劳动者采取“歧视”待遇,侵害被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因此,越来越多人呼吁对同工同酬原则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

这次劳动合同法的修改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进一步细化了“同工同酬”原则,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1

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同时,也对劳务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约定劳动报酬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劳动合同法的修改细化了劳动分配方法,明确规定相同岗位的劳动者,不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而且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并且要求在劳务派遣协议中予以载明或者约定。这样,给司法认定用工单位是否对劳务派遣职工有歧视待遇,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参考依据。

三、明确“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岗位范围

原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在这一“一般”的原则规定下,很多用工单位往往以劳务派遣的名义,大量招收所谓临时工,长期从事其主营业务工作。企业以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逃避了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已经完全改变了立法机关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用工制度的补充形式,以满足灵活就业、临时用工需求的初衷。

为了弥补这一漏洞,劳动合同法修改后,对“三性”岗位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仅是劳动合同用工制度的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的工作岗位实施,并且就“三性”工作岗位,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同时,对劳务派遣用工人数的数量进行了限定,体现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本质,也使得将来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认定,有了明确的依据,为劳动者维权带来了便利。

四、连带责任主体的变化(去掉用工单位的连带责任)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去掉了劳务派遣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对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定,而变更为:用工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实,关于用工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早有规定,用工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对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次《劳动合同法》(修订)案对劳动合同法第92条的修改后果,会不会导致劳务派遣单位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不得向用工单位主张连带赔偿责任,这一点还需要追踪最新的司法实践。

以上为笔者工作和学习心得,抛砖引玉,欢迎探讨。

附: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章节的全文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

第五十七条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第五十八条 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除应当载明本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事项外,还应当载明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第五十九条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以下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

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第六十条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第六十一条 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

第六十二条 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二)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三)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四)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五)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第六十三条 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第六十四条 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五条 被派遣劳动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与劳务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第六十六条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刘洋修改后解读 篇5

【摘要】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用血泪谱写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离骚》,在这首长篇抒情诗中,诗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一个忠君、爱国又清高、廉洁的殉道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诗歌中表现了痛彻心扉的离别之情,本文将对这种离别之痛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离骚》;离别;悲剧

在中国古代史上,屈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经历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他的故事延续千年,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风俗习惯以纪念屈原。其实,解读屈原的过程也是解读我们自身的过程,他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出来,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影响最广,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这首传世经典《离骚》。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爱国诗人的生命挽歌,更是诗人审美追求、文化人格以及悲剧人生的多重体现。直到今天,这些思想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屈原是在儒家思想的探索精神中浸染的,但是他的内心又充满了远游情怀,这两种思想的一直在他的精神世界中纠结,最终只能让他走向悲剧的结局。

一、屈原和他悲剧的根源

1、传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环境决定了屈原的悲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屈原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历史的悲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屈原胸怀大志但生不逢时,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空有一腔热血却遇到昏君和小人,最后只能是走向悲剧的结局。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屈原那个时代,纵观历史,诸如李白、曹植、司马迁、辛弃疾、陆游等人,有多少人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悲剧。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政治文化是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君王是一个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屈原等人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得到君王的重用。但是屈原生不逢时,他遇到了一个昏聩的君王,满腹的壮志难以付诸实施,最后只能在忧国忧民的忧愁中走向幻灭。另外,强烈的爱国情怀促成了屈原的悲剧,他生在楚国,忠于自己的国家,即使楚国衰败和没落,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也别无选择,他不会像庄子一样逍遥避世,就像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的一些词语:“独立不迁”、“受命不迁”、“根故难徙”等,都是这种思想的明证。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一直是屈原所尊崇的,一旦理想遭到打击,现实的压力就会让他无法繁盛,最后只能在悲剧的社会文化中走向悲剧的命运。

2、性格和家世决定了他的悲剧

屈原出身于贵族家庭,与当时的楚王同姓,因此,屈原孤傲正直,自尊自爱,一直追求完美的人格,面对人格与生命的矛盾,为了坚持自己的人格和理想,他宁愿抛弃生命。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屈原的悲剧。诗人在《离骚》的开篇便对自己的身世做了交待:帝高阳之苗裔。高贵的血统早就了他高贵的性格和人格,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祖辈也对屈原日益看重,在屈原幼小的心目中一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自己生来就肩负着维护君王和国家利益的重任。国家的命运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深受儒家“修身”思想影响的屈原十分注重修身养性,而且他德才兼备,不仅品德高尚,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他崇拜和追求完美的人格,以前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他自尊自爱,高傲固执,不会因为困难而改变心意,也不会因为利益而放弃原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国家的尊严,他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国破山河在,然而屈原无法继续存在,国家的灭亡决定了他的死亡,遗世独立的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另外,浪漫主义思想也一直主宰着屈原的精神世界,他对美有着不可遏制的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他所希望的,包括他的作品,人生和品格。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来代表自己美好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浪漫而又虚无缥缈,到头来只能是一个梦。

3、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决定了屈原的悲剧

每一个悲剧命运的发生必然是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是悲剧的根源。而在屈原的人生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离骚》中,诗人鲜明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身贵族家庭并追求完美人格的屈原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政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他希望楚国强盛,国富民强,上下和谐。但是昏君与小人当道,他的理想一次次遭受失败,在痛苦中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面对的是无止境的失败,最后,理想破灭了,楚国与自身的出路何在?前途一片渺茫,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黑暗淹没的光明,悲剧不可避免。

二、《离骚》审美的命运感

鲁迅曾经评价《离骚》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在《离骚》中,诗人展现了君臣之间,贤臣与小人之间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悲剧的命运是时代使然,也是命运使然。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矛盾而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成就了悲剧的美学。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火热的情感与深沉的理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离骚》中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补充,这种对立与统一成就了《离骚》绚丽多彩、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屈原用生命和灵魂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奔流,让人们的审美感受随之汹涌。在悲剧的美学本质中,理想与现实是两个主要的因素,代表现实的命运感表现出一切真实的东西,包括感情和理想,是生命之真实;而代表精神的崇高感则是坚持真理,虽死而不弃,是灵魂之善与美。这两种情感在《离骚》中的交织,造就了屈原的真善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曾有人说过:伟大人物的死亡与人的伟大痛苦都是悲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屈原的美政思想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决定了这一切只能是一个泡影。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屈原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用自己的理想和行动努力去改变历史;然而,尽管他刚正不阿、才华横溢、满腹忠君爱国思想,而社会现实却不允许他去执行,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难道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悲剧吗?在历史的发展中,多少先知先觉的人不是痛苦万分,俗话说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逃离痛苦,但是这种明知先知先觉的痛苦并对执着不悔的人生才是伟大的,历史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会有流血牺牲,必然会有很多人付出生命。也正是这些敢于先知先觉,敢于直面痛苦的人生和灵魂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才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人们为了真理而奋勇向前。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是他们的灵魂的伟大的,精神是永存的,他们的生命体现出了最大的价值和尊严。在《离骚》中,诗人真诚而真实地描绘了这种伟大的“痛苦”与“死亡”。

诗人在《离骚》中,用非凡构筑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诗人展示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诗人的理想、品质、人格和灵魂,然后又向人们展示了这些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怎样在君王昏庸和小人得志中被抛弃,被毁灭。而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强烈崇高感的具体表现,阅读屈原的诗歌,让人们不知不觉间有平庸而变得非凡,有现实而走向浪漫,放松心情,信马由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越是崇高深刻的精神在毁灭时就会越悲壮,越动人心魄,越能震撼人们的灵魂。人们在悲剧的情怀中逐渐变得有了恐惧感,有了同情心,一旦到了轰然崩塌之时,就会表现出强大的效应。屈原的美政思想,被现实中的党人和昏君所毁灭,被天国中的帝阍所毁灭,还被那些无法理解他,体谅他,无法让他施展才华的人所毁灭。人们似乎感觉到,是一种冥冥中神秘的力量让这个崇高的理想走向毁灭,因此,这种毁灭就会让人有恐惧感与悲悯心。然而,出身于贵族而追求完美人格的屈原在逆境中反而愈战愈勇。这种坚持与抗争成就了他的悲壮、崇高与伟大。仿佛最后毁灭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不是一些思想,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这种力量是伟大的,是超越一切的,是无论人的理性还是意志都无法控制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最后毁灭了屈原,毁灭了一切美好。强烈的命运干让人们对这种毁灭性力量感到恐惧,也为屈原的悲剧而悲悯,也使屈原的精神更加伟大。

三、宁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人的感情融入诗歌中所产生的美感就是人情美,这种美是高尚、纯洁、真挚而无私的,但是诗人在《离骚》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怨恨与忧愤之情,那么又怎么体现人情美呢?屈原的忧愤与怨恨之情不是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而发,而是忧国忧民而发,诗人无尽的忧伤和痛苦都表现在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有着济世之才的屈原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对自身有着严格要求,对人格有着完美的追求,但是昏君不明视听,小人得志当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社会的痛苦,这种悲剧的力量震撼人心。孤直高傲的人在遭遇不幸时发出的悲愤更能震撼人心,而怀才不遇,又因为忠诚与爱国而不能择木而栖的贤才决定了他只能投江而死,以死明志,已死殉国。黑暗的现实埋没了屈原伟大的理性和抱负,而他仍然坚定不渝,奋发图强,虽然仕途不达,理想不能实现,却在文学领域成就了永恒的辉煌。坚贞不屈的人格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而不是一蹶不振。屈原深爱自己的国家,深爱自己的人民,无论现实多么残酷,他都义无反顾地去感受生活,承担国家和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无论先知先觉有多么痛苦,面对困难和荣誉他都丝毫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情操。这么一位正直而勇敢的诗人最后的悲剧归宿,又怎么能不震撼人心。强大的人格力量支持他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面对国破家亡,他纵身一跳,一切都那么从容,屈原不仅是一个爱国诗人,更是一个勇者,而勇者无畏。

结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离骚》永远闪烁着熠熠光辉,这部凝聚了诗人血与泪的生命挽歌,历经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都无法改变其凝重的内涵,都无法湮没绚丽的光彩。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从各种角度和深度对《离骚》进行了研究,对诗篇所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层的解读。正确解读屈原诗歌中的美政思想、忠君爱国的精神以及追寻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和到家思想,其实也是在解读我们自身。通过屈原的《离骚》,我们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离骚》中的悲剧情怀,正是诗人伟大精神的体现,是诗人伟大灵魂的呼唤。正以为如此,屈原这个名字才会受到人们千百年的敬仰。

参考文献:

[1]

秦训习.读《离骚》[J].中州大学学报.1996(01)

[2]

王启林.从心理学角度看《离骚》的创作年代[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

[3]

董芬芬.《离骚》的主线意象及其寓意[J].兰州大学学报.2003(04)

[4]

刘洋修改后解读 篇6

一、总则

1、明确规定了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的原则。第三条 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解读:本条是关于国家秘密法律保护原则和本法适用范围的规定。

第一款确立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原则。国家秘密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必须受到法律保护。总则部分明确宣示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有利于明确保守国家秘密的国家责任,有利于强化机关、单位及相关人员特别是涉密人员的保密职责,有利于增强机关、单位和公民的保密意识。

第二款明确保密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保密法律义务是宪法义务的具体化。义务主体包括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国家机关”,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政党”,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参政的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是指各级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妇女联合会组织等人民团体,也包括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以上义务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内的主体,一类是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外的主体。这两类主体承担的保密义务有所不同。如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内的人员,应当依法保守、保护所知悉、管理的国家秘密;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外的人员,不得非法获取国家秘密,不得非法持有国家秘密载体,在国家秘密安全受到威胁时应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

第三款明确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追究。“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主要包括严重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境内外一切组织、机构和人员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等。对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按照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严重违反保密规定,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2、修改完善了保密工作方针

第四条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解读:本条是关于保密工作方针的规定。

“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是1983年中央提出的保密工作方针,体现了保密工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保密工作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保密工作必须以防范为主,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窃密泄密事件的发生。“积极防范”,强调的是主动、事先的防范,以防止窃密泄密为出发点,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坚固的综合防范体系。“突出重点”,就是要确保核心秘密的绝对安全。国家秘密信息涉及领域广、数量大,应当根据保密管理对象涉密程度不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合理分配保密资源,把核心秘密作为重点加以保护。如对绝密级国家秘密、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核心涉密人员、绝密级信息系统,必须采取更严格的保密管理措施。同时,突出重点不是“只要重点”,对非重点可以放任不管或是放松管理。国家秘密在任何一个地区、部门或环节被泄露,都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影响保密工作的整体效能。在加强重点保密管理的同时,必须坚持全面管理,实施综合防范。

“依法管理”,就是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管理国家秘密。将“依法管理”确定为保密工作方针的内容,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保密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保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的迫切需要。依法管理,一是有法可依,要求建立完备的保密法律制度,将保密工作的各个方面纳入法制轨道,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系,增强保密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权威性、有效性;二是有法必依,要求机关、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管理涉密人员、涉密载体、涉密信息系统和涉密活动等;三是执法必严,要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四是违法必究,要求对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查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是对1988年保密法中“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这一表述的修改。“便利各项工作”的表述,是针对当时存在保密范围过宽、保密过度等给相关工作开展带来不便的问题提出来的,在当时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便利各项工作”有时容易被曲解,成为一些机关、单位和人员规避保密规定、不履行保密义务的借口,这次修订将其修改为“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这一修改要求,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同时,充分遵循信息化条件下信息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保密管理制度,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是为了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2 参与权和监督权。信息保密和信息公开是辩证统一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该公开的不公开,不该公开的公开了,都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法公开”,一是指法律法规要求公开的必须公开,不得以保密为由不予公开或者拒绝公开;二是指公开前必须依法进行保密审查,公开事项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三是指公开的程序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3、规定了机关单位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

第七条 机关、单位应当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保密防护措施,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加强保密检查。解读:本条是关于机关、单位保密工作的基本要求。

规定机关、单位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关于一切国家机关“实行工作责任制”的要求。保密工作责任制主要包括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定密责任制、保密要害部门部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责任制、涉密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责任制等。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有利于加强保密工作组织领导,明确相关人员保密工作职责,确保保密工作落到实处。

在保密工作责任制中,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尤为重要。党中央对领导干部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历来高度重视,相继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落实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对保密工作担负起领导和管理的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负起全面领导的责任,重视、关心和支持保密工作;分管保密工作的负责同志要担负起具体组织领导的责任;分管有关方面工作的负责同志要管好分管工作范围内的保密工作。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由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纳入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政绩考核内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的规定》明确规定,对不认真履行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疏于保密管理或在保密工作方面失职的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一是在保密工作方面不负责任,致使发生重大失泄密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二是对单位存在重大泄密隐患或者发生失泄密事件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视情节轻重,按照干部的管理权限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三是对玩忽职守、拒不履行保密工作领导职责,造成严重失泄密后果的党政领导干部,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健全保密管理制度”,是指机关、单位依据有关保密法律、法规、规 章的规定,结合本机关、本单位涉及国家秘密的具体情况,制定本机关、本单位的保密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制度,涉密信息及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保密管理制度,领导干部保密管理制度,涉密人员保密教育和管理制度,保密工作责任制考核制度等。

“完善保密防护措施”,是指机关、单位为确保国家秘密安全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包括人防、物防、技防等。如对涉密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采取技术防护措施等。

“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是指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进行保密形势、保密法律法规、保密技术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增强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

“加强保密检查”,是指机关、单位应当切实加强对本机关、本单位遵守保密法律法规、落实保密责任、采取保密防护措施及其效果等进行检查,以查促管,以查促防,以查促改,以查促教。

二、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1、建立定密责任人制度。

第十二条 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

机关、单位确定、变更和解除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应当由承办人提出具体意见,经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解读:本条是关于定密责任人制度的规定。

定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门工作,政策性、行业性、专业性都很强。针对当前定密主体宽泛、责任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这次修订专门设立了定密责任人制度。

第一款规定定密责任主体。明确定密责任人为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机关、单位负责人是法定的定密责任人。定密工作量较大、业务工作具有特殊保密要求的机关、单位,可以由机关、单位负责人指定人员,履行定密责任人的职责。定密责任人职责既包括按照保密事项范围确定国家秘密,也包括根据情况变化变更和解除国家秘密。

第二款规定定密工作程序。明确先由承办人对照保密事项范围提出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的具体意见,再由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并承担法律责任。

授权专门人员行使定密权,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如美国《国家安全信息保密》规定,原始定密权只能由下列人员行使:总统、副总统,总4 统任命并在《联邦日志》上公布的有关机构负责人和官员,以及上述具有原始定密权人以书面形式授权的其他官员。俄罗斯《联邦国家秘密法》规定,有权确定国家秘密的官员要经过俄罗斯联邦总统批准,他们大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负责人,对决定将某一具体信息定为国家秘密承担个人责任。法国《部际保密条例》规定,有权定密的官员由各部部长在其职权范围内根据规定的条件进行确定。近年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国家机关组织开展了定密责任人制度试点工作。下一步,将制定具体办法,进一步明确定密责任人的职责权限、资格条件、指定程序及管理培训制度等。

2、上收定密权限。

第十三条 确定国家秘密的密级,应当遵守定密权限。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密;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密。具体的定密权限、授权范围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机关、单位执行上级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需要定密的,根据所执行的国家秘密事项的密级确定。下级机关、单位认为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有关定密事项属于上级机关、单位的定密权限,应当先行采取保密措施,并立即报请上级机关、单位确定;没有上级机关、单位的,应当立即提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在其工作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权限确定国家秘密的密级。

解读:本条是关于定密权限的规定。

第一款确立定密应当遵守权限的原则。国家秘密属于国家所有,定密属于国家事权,定密权限应当由法律限定。机关、单位是否具有定密权和具有何种层级的定密权,必须依照法律规定。

第二款对定密权作出限定。这次修订改变了以往任何机关、单位都可以确定任何密级的做法,上收了定密权限,不再授予县级机关定密权,取消了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机关绝密级定密权。本款还规定,具有定密权的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可以授予下级机关、单位相应密级的定密权。为了进一步明确定密权限,确保定密授权慎重节制,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将另行制定具体办法予以规范。

第三款规定无权定密的处理办法。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上级机关、单位对某一事项已经定密的,机关、单位在执行时应按该事项已定密级确定。如中央下发的国家秘密文件,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过程中,就该事项 再产生的涉密文件资料,应当按中央文件的密级确定同等密级,不得擅自改变密级。另一种是机关、单位(包括无定密权的县级机关)产生保密事项范围有明确规定而无权确定相应密级的国家秘密事项时,应当先行采取保密措施,同时立即报请具有相应定密权的上级机关、单位确定,没有上级机关、单位的,则根据该事项所涉及的业务范围,报请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接到定密报告的机关、单位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作出批复。

第四款规定公安、国家安全机关的定密权限。强调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必须在其工作范围内,按照规定的定密权限定密。

3、明确保密期限。

第十五条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的条件。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解密时间或者解密条件。

机关、单位对在决定和处理有关事项工作过程中确定需要保密的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解读:本条是关于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

第一款规定确定保密期限,应当根据国家秘密事项的类型性质、重要程度、时效需要及其他制约因素,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将保密期限规定在明确的时间内。在确定保密期限时,能够确定具体期限的应当予以明确,保密的具体期限,可以是应当保密的时间段,也可以是明确的解密时间;不能明确具体期限的,应当将能够明确判断的某种情形的出现或者事件的发生设臵为解密条件,一旦设定的条件成立,该国家秘密事项的保密期限即告终止。

第二款对不同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保密期限分别限定了最长时限,即绝密级不超过30年,机密级不超过20年,秘密级不超过10年。机关、单位在确定保密期限时,应当在上述时限内确定一个合理的保密期限。本款“另有规定”,主要是指在保密事项范围中明确规定某类国家秘密事项保密期限为 “长期”的情况。这些国家秘密事项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期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即使确定为本款限定的最长保密期限,也难以满足保密需求。

第三款明确保密期限的3种具体表现方式,分别是保密期限、解密时6 间、解密条件。保密期限为具体的时限,如规定具体保密期限为5年,则从制发之日起满5年的,该秘密事项即自行解密;解密时间为具体日期或时刻,如规定某一秘密事项的解密时间为2020年5月1日,则到2020年5月1日该秘密事项保密期限到期,自行解密;解密条件为具体明确便于判断的事件或情形,如规定某一秘密事项以执行完毕作为解密条件的,则该事项实施完成后,自行解密。机关、单位在确定具体事项的保密期限时,如果所依据的保密事项范围已经对该类事项的保密期限作了明确规定,应当按照规定确定保密期限。

第四款规定特殊解密条件,即国家秘密事项经正式公布即视为解密。一般情况下,国家秘密需经法定程序,解密后才能确定是否公开。本款把正式公布视同解密,兼顾了程序与效率。“正式公布”,是指履行批准手续后通过媒体、政府门户网站、告示等正规途径对外公开发布。机关、单位通过正式公布这一特殊方式解密时,应当履行法定的信息发布审批程序,并作出记载。未经批准擅自公布涉密信息的,不能视为正式公布,应当作为泄密事件处理。

4、完善解密制度。

第十九条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已满的,自行解密。

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对在保密期限内因保密事项范围调整不再作为国家秘密事项,或者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解密;对需要延长保密期限的,应当在原保密期限届满前重新确定保密期限。提前解密或者延长保密期限的,由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以由其上级机关决定。解读:本条是关于解密制度的规定。

解密制度是定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密意味着解除有关保密措施,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不再需要履行相关保密义务。

本条主要规定两种解密方式。一是自行解密,即保密期限已满的国家秘密事项,自行解密。机关、单位对于保管、使用的国家秘密保密期限已满而未收到原定密机关、单位延长保密期限通知的,可以认定该项国家秘密已经自行解密,不需要继续履行相应的保密义务。二是审查解密。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特别是保密期限即将届满的国家秘密事项。经审核,仍在保密期限内但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履行程序予以解密;认为仍应继续保密,需要延长保密期限的,应当在原保密期限届满前重新确定保密期限。本条规定了两种“不需要继续保密”的法定条件。一种是定密时依据的保密事项范围已作调整,该事项已不再属于国家秘密的。另一种是公开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有权决定提前 解密或者延长保密期限的机关、单位,包括原定密机关、单位及其上级机关,作出决定后,应当通知原知悉范围的机关、单位和人员。

适用本条规定应当注意,保密事项范围中明确规定某类事项的保密期限为“长期”的,原定密机关、单位认为需要解密的,应当提请规定保密事项范围的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决定解密。对于非由本机关、本单位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认为符合解密条件或者需要延长保密期限的,可以向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提出建议,不得自行决定。延长保密期限的决定应当在保密期限届满之前作出,并提前发出通知,避免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在保密期限届满时未接到通知而自行解密。

解密制度是许多国家保密制度的重要内容。如美国《国家安全信息保密》规定了系统审查解密、强制审查解密、自动解密等3种解密方式。为解决解密工作不适当、不统一、不及时问题,美国还专门建立了国家解密中心,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部门解密工作。俄罗斯《联邦国家秘密法》对解密也有专门规定:一是规定了保密期限。国家秘密信息的保密期不得超过30年。如有特殊需要,可由部门间保密工作委员会作出延长保密期的决定。二是规定了解密的条件。根据国际条约应当公开的信息或者客观情况发生改变,没有必要继续保护的信息应当解密。三是规定了解密审查。有权将信息定为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负责人必须定期(至少每5年一次)重新审核各机关、企业、机构、组织现行保密信息清单的内容,特别是有关信息定密的必要性及密级的合理性。四是规定了解密监督制度。有权将信息定为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负责人可根据其任命的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作出原信息载体定密期延长的决定。国家机关、企业、机构、组织负责人有权将由下属人员不当定密的信息解密。

三、保密制度

1、涉密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 存储、处理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涉密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实行分级保护。

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设备。保密设施、设备应当与涉密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规定,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解读:本条是关于涉密信息系统保密管理的规定。

第一款确立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原则。“涉密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和配套设施、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标和规则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的系统或网络。涉密信息系统与公共信息系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信息内8 容不同。涉密信息系统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和其他敏感信息,应严格控制知悉范围;公共信息系统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不能涉及国家秘密。二是设施、设备标准不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保密标准;公共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也应符合一定技术标准要求,但并不要求执行国家保密标准。三是检测审批要求不同。涉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安全保密需求,符合国家保密标准要求,投入使用前必须经安全保密检测评估和审查批准;公共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前也需要进行相关检测,但检测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四是使用权限不同。涉密信息系统要严格控制使用权限;公共信息系统则是开放性的,只要具备一定访问条件就可以使用。

“涉密程度”,是指涉密信息系统存储、处理和传输的国家秘密信息的密级,是确定系统安全保密防护级别的依据。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系统规划设计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划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三个级别,并按照不同强度的防护要求进行保护。集中处理工作秘密的信息系统,应当参照秘密级信息系统进行保护。

“分级保护”,是指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单位依据分级保护管理办法和国家保密标准,对不同级别的涉密信息系统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防护措施,确保既不“过防护”,也不“欠防护”。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涉密信息系统的不同级别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确保涉密信息系统及其存储、处理、传输的国家秘密信息的安全。

第二款规定涉密信息系统保密设施、设备规划建设和配备要求。一是涉密信息系统必须配备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施、设备。国家保密局制定的《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方案设计指南》、《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等国家保密标准对此有明确规定。二是涉密信息系统保密设施、设备建设必须与整个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在方案设计、工程实施、投入使用和系统运行等阶段,保证保密设施、设备建设与系统建设过程同步,以实现安全保密防护措施与系统应用的有机结合,避免“带病运行”。

第三款规定涉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必须经检查合格。根据《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审批管理规定》,涉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系统测评和系统审批两个环节。系统建设完成后,应通过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的测评机构的安全保密测评,经具有审批权限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符合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根据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定和标准要求,除上述系统测评和系统审批两个环节外,涉密信息系统的全过程保密管理还包括系统定级、方案设计论证、工程实施、日常保密管理、保密监督检查和系统废止等环节,各个环节均应满足相应的保密管理要求。系统定级,是指涉密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单位依据系统规划设计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确定系统的保护等级。方案设计论证,是指涉密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单位组织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单位等,依据分级保护技术要求、管理规范和方案设计指南,进行系统方案设计,并组织开展方案评审。工程实施,是指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单位依据分级保护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监理资质单位负责工程监理。在涉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建设使用单位应当加强日常保密管理,明确安全保密管理策略,组建安全保密管理机构,设臵安全保密管理人员,落实保密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涉密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单位要定期对系统安全保密状况、安全保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接受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系统废止,是指涉密信息系统不再使用时,系统建设使用单位应当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按照保密要求对涉密信息设备、产品、国家秘密载体等进行处理。

2、增加不得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等禁止性规定。

第二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二)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四)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

(五)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

解读:本条是关于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保密管理的禁止性规定。

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保密问题,本条明令禁止5种违反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使用保密管理规定的行为。这一规定对有效防范和遏制信息化条件下的窃密泄密事件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将导致涉密信息处于不可控状态,直接危害国家秘密安全。

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容易被植入“木马”等窃密程序,使涉密信息系统受远程控制,导致国家秘密被窃取。

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将使10 国家秘密失去有效控制和保护,极易造成泄密。

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将造成涉密信息系统技术防护措施部分或全部失效,导致技术防护和管控能力下降或丧失,大大增加泄密风险。

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其中存储的国家秘密信息即使删除仍可通过技术手段恢复,存在严重泄密隐患。

理解本条规定,需要把握以下概念: “涉密存储设备”,是指用于存储涉密信息的各类介质和设备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硬盘、移动硬盘、光盘、优盘、存储卡、记忆棒、录音带、录像带等存储介质,以及具有信息存储功能的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

“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是指为确保涉密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信息安全而安装在涉密信息系统中,对系统进行安全保密防护的应用程序。安全技术程序主要包括身份鉴别程序、访问控制程序、主机监控程序、防病毒程序等。安全管理程序主要包括权限管理程序、审计管理程序、安全策略管理程序等。

“安全技术处理”,是指为保证涉密信息安全,对退出使用的涉密信息设备所采取的符合国家保密标准要求的技术处理措施,包括对涉密存储设备进行销毁或者信息消除,以确保涉密信息无法被恢复。

3、强化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对泄密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发布的信息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应当根据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删除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信息。

解读:本条是关于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保密义务的规定。

在现行公共信息网络监督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本条明确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配合调查、情况报告和信息删除义务。

“运营商”,是指提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运营服务的企业。“服务商”,是指提供网络接入服务、信息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及其他服务的企业。

配合调查义务,是指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的要求,提供泄密案件调查所需要的信息等。情况报告义务,是指发现利用 公共信息网络发布信息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报告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删除义务,是指根据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删除在公共信息网络上运行的国家秘密信息。

4、涉外保密审批管理制度。第三十条 机关、单位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国家秘密事项,或者任用、聘用的境外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的,应当报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

解读:本条是关于对外提供国家秘密和境外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保密管理的规定。

针对对外交往与合作中涉密事项增多、境外人员在国有企业担任高管等情况,本条建立了对外提供国家秘密事项、境外人员知悉国家秘密的审批制度和保密协议制度。

“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国家秘密事项”,是指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对外交往合作的实际出发,权衡利弊,遵循合理、合法、适度、对等的原则,经有关机关审查批准后,向境外合作方提供国家秘密。机关、单位对外提供国家秘密时,应确定范围,进行保密审查并作必要的技术处理,报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批准,执行政府间保密协定或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国家秘密。目前,涉及这方面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对外经济合作提供资料保密暂行规定》和《国家秘密技术出口审查规定》等。根据现有规定,机关、单位经批准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外提供机密级以下国家秘密,绝密级国家秘密不得对外提供。

“任用、聘用的境外人员”,是指机关、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任用、聘用的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员及港、澳、台地区的人员。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许多领域引进境外人才,任用、聘用境外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些人员在工作中确需接触、知悉我国家秘密的,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事一批”原则,报有关机关批准。

机关、单位对外交往合作中提供国家秘密事项的,应根据有关保密法律法规,与接受方签订保密协议,要求其承担保密义务。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外提供的国家秘密事项及理由、承担的保密义务、违约责任等。机关、单位任用、聘用境外人员的,应根据有关保密法律法规与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境外人员签订保密协议,要求其承担保密义务。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需要知悉的国家秘密事项及理由、承担的保密义务、违约责任、12 协议的法律效力等。机关、单位应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对保密协议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违反协议的情形或存在威胁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泄密隐患,并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5、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涉密业务保密审查制度。

第三十四条 从事国家秘密载体制作、复制、维修、销毁,涉密信息系统集成,或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等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经过保密审查,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机关、单位委托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前款规定的业务,应当与其签订保密协议,提出保密要求,采取保密措施。解读:本条是关于从事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保密管理的规定。

“保密审查”,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和程序,对企业事业单位是否具备从事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条件、资格进行审核、检查和确认。保密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性质、保密组织机构建设、保密制度与管理措施、保密条件保障、资本构成、人员情况等。保密审查一般采取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查的方式进行。书面审查主要通过审阅申请单位提交的书面材料,对申请单位是否符合申请条件,是否同意受理并进行现场审查作出决定;现场审查主要针对书面审查中的有关问题,按照有关审查程序进行现场验证和核实,作出是否符合标准的判断。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有关行政审批授权,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国家秘密载体制作复制单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集成单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实行保密资质管理。国家保密局相继制定了《印刷、复印等行业复制国家秘密载体暂行管理办法》、《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定,对保密资质单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本法规定,国务院将制定具体办法,对从事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种类和申请条件、受理审查程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进行规范。

“签订保密协议”,是指机关、单位根据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受委托从事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签订要求其保守国家秘密的书面协议。机关、单位应针对所委托的涉密业务,提出具体保密要求,采取保密措施,严格限定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并采取必要的保密技术防护措施,加强涉密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涉密载体的管理。

6、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制度。第三十五条 在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以下简称涉密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涉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具有胜任涉密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

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解读:本条是关于涉密人员管理和权益保护的基本规定。

第一款规定涉密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涉密岗位”,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绝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为核心涉密岗位;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机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为重要涉密岗位;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秘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为一般涉密岗位。在上述岗位工作的人员分别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机关、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岗位涉密程度的不同,确定涉密人员类别。“分类管理”,是指对不同涉密岗位上工作的涉密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机关、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划分标准和管理办法。

第二款规定涉密人员上岗审查制度。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由用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依据涉密人员任职条件,进行严格任前审查。审查内容一般包括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现实表现、主要社会关系以及与国(境)外机构、组织、人员交往等情况。

第三款规定涉密人员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方面,应当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各项保密规章制度;品行方面,应当品行端正,忠诚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工作能力方面,应当掌握保密业务知识、技能和基本的法律知识。

第四款规定涉密人员权益保障制度。涉密人员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就业、出境、学术成果发表等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原则,在限制涉密人员合法权益时,应当依法保护涉密人员合法权益,给予相应补偿,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涉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十六条 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解读:本条是关于涉密人员上岗保密要求的规定。

在涉密岗位工作,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还要具备很强的保密意识和相应的保密专业知识技能。任用涉密人员,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机关、单位对涉密人员上岗前的保密教育培训应包括以14 下主要内容:保密形势和敌情教育,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保密知识技能教育,岗位职责教育等。

涉密人员上岗前签订保密承诺书,对于提高涉密人员保密意识,强化涉密人员保密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保密承诺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遵守各项保密制度、知悉并履行保密义务、自愿接受保密审查、承担法律责任等。2009年3月,中央组织部、国家保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在全国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组织开展保密承诺书签订工作,有效加强了涉密人员教育管理,促进了涉密人员管理的规范化,初步建立了保密承诺制度。机关、单位应当把保密承诺书的签订和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保密承诺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十七条 涉密人员出境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有关机关认为涉密人员出境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批准出境。解读:本条是关于涉密人员出境审批的规定。

加强涉密人员出境管理,既是保护国家秘密安全的需要,也是保护涉密人员自身安全的需要。“有关部门”,是指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批准、任用涉密人员的主管部门。“有关机关”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

有关部门审批涉密人员出境要严格掌握,必要时征求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意见。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认为涉密人员出境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

限制涉密人员出境是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如德国《安全审查法》规定,从事安全敏感性工作的人员,在前往适用特别规定的国家旅行之前,无论是公务旅行还是私人旅行,都应当事先向主管机关或组织报告。如果有充分的理由证明,由于请求旅行的人员或者特定的安全敏感性岗位所决定,请求旅行的人员有可能受到外国安全机构的关注并对其构成极大威胁时,主管机关有权限制其旅行。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对涉密人员出境管理也有类似规定。

第三十八条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解读:本条是关于涉密人员脱密期管理的规定。

“脱密期管理”,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从就业、出境等方面对离岗离职涉密人员采取限制措施。“离岗”,是指离开涉密工作岗位,仍在本机关、本单位工作的情形。“离职”,是指辞职、辞退、解聘、调离、退休等离开本机关、本单位的情形。脱密期管理要求主要包括:与原机关、单位签 订保密承诺书,做出继续遵守保密义务、不泄露所知悉国家秘密的承诺;及时清退所持有和使用的国家秘密载体和涉密信息设备,并办理移交手续;未经审查批准,不得擅自出境;不得到境外驻华机构、组织或或者外资企业工作;不得为境外组织人员或者外资企业提供劳务、咨询或者服务。

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员离开涉密岗位之日起计算。对特殊的高知密度人员,可以依法设定超过上述期限的脱密期,甚至在就业、出境等方面予以终身限制。

涉密人员离岗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的,脱密期管理由调入单位负责;属于其他情况的,由原涉密单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负责。

四、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保密规章和国家保密标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制定保密规章和国家保密标准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保密工作,具有与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样的行政管理职能。这次修订,明确赋予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保密规章制定权,对加强保密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国家秘密依法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保密规章是我国保密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是指要依据保密法、保密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有关保密工作的决定、命令,以及其他涉及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同时严格遵循《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保密规章。保密法实施以来,国家保密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修订后的保密法确立了一些新的重要制度,国家保密局将及时制定配套规章制度,同时对现有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尽快建立健全与新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的保密规章制度体系。

国家保密标准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和发布(代号为“BMB”),主要分为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两大类。这次修订,明确了国家保密标准的法律地位。1992年以来,国家保密局制定了一系列国家保密标准,内容涉16 及电磁泄漏发射防护类、安全保密产品与设施类、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类等,是指导和规范保密技术防护与检查监管、安全保密产品管理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目前已发布的国家保密标准均为强制性标准。

第四十二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组织开展保密宣传教育、保密检查、保密技术防护和泄密案件查处工作,对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解读:本条是关于保密监督管理主要职责的规定。

“依法组织开展”,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保密法律法规,提出有关工作规划,部署安排工作任务,督促落实工作措施,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保密宣传教育是党和国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党和国家的保密工作方针政策、保密法律法规,开展保密形势教育、保密知识技能培训、保密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等。保密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涉密人员。要通过保密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增强保密防范知识和技能。要把保密教育培训与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履行保密工作领导和管理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应当面向全社会,努力推动保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课堂、进家庭,增强广大公民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意识。要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传媒手段,灵活运用讲座、报告、技术演示、窃密泄密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保密检查是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保密工作方针政策、保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手段。保密检查的对象主要是机关、单位,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定密工作、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国家秘密载体管理、涉密人员管理、重大活动和项目保密管理、保密技术防范、泄密案件查处等情况。在发现其他组织、个人有涉嫌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行为时,也应当进行保密检查。保密检查的形式主要有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等。为应对高技术窃密的威胁,必须加大技术检查力度,提高保密检查的科技含量,加强对涉密载体、涉密信息设备、涉密信息系统和涉密场所等的检查,切实增强泄密隐患和漏洞的发现能力。

保密技术防护是为防范涉密信息泄露或被窃取,应用保密科技装备和手段,对涉密载体、涉密信息设备、涉密信息系统和涉密场所等进行的安全技术保护,主要包括物理安全防护、运行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保密防护等。保密技术防护能力是国家整体保密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保密 技术防护整体水平较低,一些机关、单位保密技术防护基础薄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大保密技术防护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技术自主创新,加快保密技术装备强制配备,切实提高保密技术防护能力和水平。

泄密案件查处是依法对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核实,组织进行密级鉴定和危害评估,对涉及的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对发现的泄密隐患和漏洞采取有针对性整改补救措施的执法活动。查处工作的主要环节包括立案、调查、处理和结案。在立案环节,应对领导批办、检查发现和机关、单位报告、群众举报、有关部门移送的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线索和案件进行审核,作出是否进行调查和处理的决定。在调查环节,应查明泄密原因、确定泄密责任人、进行技术核查取证、进行密级鉴定和危害评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对泄密机关、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在处理环节,应在查清泄密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督促有关机关、单位对泄密责任人作出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结案是泄密案件查处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已经落实整改措施、有关责任人员受到处理的,或者涉嫌构成犯罪移送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的,应依法结束案件调查,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案件档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泄密案件情况进行通报,充分发挥泄密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目的是督促机关、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保密工作方针政策,落实保密法律法规规定,履行保密工作各项职责,抓好保密工作落实,而不是替代机关、单位开展具体工作。“指导”,主要包括制发文件、召开会议、教育培训、提供咨询、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等方式。“监督”,主要包括督促、检查、调查、考核或者评估等方式。针对当前保密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机关、单位保密工作力量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机关、单位保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提高机关、单位保密工作水平。

第四十三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国家秘密确定、变更或者解除不当的,应当及时通知有关机关、单位予以纠正。解读:本条是关于定密监督职责的规定。

为提高机关、单位定密的准确性、规范性,这次修订明确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定密监督职责。

“国家秘密确定、变更或者解除不当”主要有5种情形:一是权限不当,即没有定密权的机关、单位定密,或者有定密权的机关、单位超出权18 限范围定密;二是依据不当,即未按照有关保密事项范围定密,如保密事项范围明确规定应当定密而没有定密,或者与保密事项范围规定的密级、保密期限明显不符;三是程序不当,即未按照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定密程序定密,如定密未经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密级、保密期限、知悉范围变更后未及时书面通知;四是内容不当,即在确定密级时未同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五是标志不当,即国家秘密标志不完整、不规范。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查实的定密不当问题,要及时发出纠正建议书,限期纠正。有关机关、单位接到纠正通知后,应当及时改正。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关、单位定密工作的监督。一是加强检查,将定密工作情况纳入保密检查范围,通过组织定密工作专项检查或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机关、单位定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案件查处、密级鉴定工作中发现的机关、单位存在的定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三是对机关、单位和个人反映的定密不当问题,及时进行核查处理。四是开展定密统计工作,掌握机关、单位定密工作情况。

第四十四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机关、单位遵守保密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有关机关、单位应当配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机关、单位存在泄密隐患的,应当要求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对存在泄密隐患的设施、设备、场所,应当责令停止使用;对严重违反保密规定的涉密人员,应当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给予处分并调离涉密岗位;发现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应当督促、指导有关机关、单位进行调查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保密检查及发现问题处理的规定。

组织开展保密检查是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配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是机关、单位的义务。“配合”,是指机关、单位应如实提供遵守保密制度的情况,为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保密检查提供人员协助、设备支持和工作场所等必要的工作条件,接受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等。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泄密问题,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一是限期整改。发现机关、单位制度建设不完善,涉密人员、涉密载体和涉密信息系统保密管理不严格,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不到位,可能使国家秘密接触、知悉范围扩大或者失去控制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要求其采取纠正、补救措施,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并根据整改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复查。

二是责令停止使用。发现机关、单位处理涉密信息的设施、设备、场 所不符合国家保密标准,技术防护没有达到保密要求,存在明显的泄密隐患和漏洞,继续使用将导致国家秘密失控或者泄露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责令停止使用,予以封存,需要技术核查取证的,可以暂予扣留。

三是建议处分并调离。发现机关、单位有关涉密人员有本法第四十八条所列情形之一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处分建议;对情节严重不适合在涉密岗位工作的,还应当建议机关、单位将其调离涉密岗位。

四是督促、指导查处工作。发现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要求有关机关、单位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及时听取案件查处情况汇报,组织进行密级鉴定和危害评估,督促对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并指导制定和监督落实整改方案。对重大泄密案件,或者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泄密案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机关、单位共同调查处理。

五是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经调查认为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有关机关。涉嫌构成《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移送国家安全机关;涉嫌构成《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条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涉嫌构成《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移送检察机关。

第四十五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保密检查中发现的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应当予以收缴。

解读:本条是关于收缴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的规定。

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是直接侵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予以收缴,是防止国家秘密载体进一步失控而采取的强制性保护措施。“非法获取、持有”参见本法第二十五条有关释义。“收缴”,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将行为人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依法收回并作出处理。实施收缴要严格履行程序。对收缴的国家秘密载体应进行核查,查清密级、数量、来源渠道、流失范围等,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采取收缴措施,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收缴应当在保密检查中进行,实施收缴的主体是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收缴的对象是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相对人有配合的法律义务。

第四十六条 办理涉嫌泄露国家秘密案件的机关,需要对有关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以及属于何种密级进行鉴定的,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鉴定。解读:本条是关于密级鉴定的规定。密级鉴定,是指对有关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以及属于何种密级进行鉴别和认定。密级鉴定的内容包括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真伪、密级、保密期限、是否解密等。密级鉴定结论是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察机关等查办案件和法院审理案件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与有关办案机关加强协调配合,不断规范密级鉴定工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办法。密级鉴定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提起密级鉴定的机关主要是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察机关等。

二是密级鉴定的主体只能是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地市级以下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不具有密级鉴定权。

三是密级鉴定的基本程序主要是:审查提起鉴定材料的完整性及有无进行密级鉴定的必要;审查材料内容的真伪和出处;向有关部门或办案机关了解与鉴定工作有关的案情;向材料产生机关、单位或其业务主管部门了解有关情况,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由材料产生单位或其业务主管部门对材料泄露时的密级、保密期限和危害情况提出鉴定参考意见;依据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保密事项范围,参考材料产生单位或其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密级鉴定参考意见,对鉴定材料作出鉴别和认定;向提请密级鉴定的机关出具密级鉴定书。

第四十七条 机关、单位对违反保密规定的人员不依法给予处分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议纠正,对拒不纠正的,提请其上一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该机关、单位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理。解读:本条是关于处分监督的规定。

为强化对严重违规和泄露国家秘密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本条明确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处分监督的职责。“不依法给予处分”,主要包括应当给予处分而不处分,应当追究领导责任而不追究,对责任人员的处理明显偏轻或者偏重,没有按规定时限予以处理等情形。“拒不纠正”,主要是指机关、单位对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纠正建议,无正当理由拒绝执行,或者推诿、拖延,在规定时限内不作处理等情形。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纠正建议,主要采用书面建议方式,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采取约谈有关机关、单位负责人或者现场督查等方式。对于机关、单位拒不执行纠正建议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该机关、单位的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五、法律责任

1、明确了严重违反保密规定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七)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八)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九)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严重违规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

第一款明确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列举的禁止行为的法律责任。这些违规行为是导致保密措施失效,国家秘密失控,保密技术防护体系受到破坏,国家秘密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这一规定表明,不论是否产生泄密实际后果,只要发生所列举的严重违规行为之一的,都应依法追究责任。

本款主要规定两种法律责任形式: 一是行政责任。对国家工作人员,应按照《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给予处分。

二是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符合刑事立案标准的,应当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的立案标准是: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1项(件)以上的;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222 项(件)以上的;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3项(件)以上的;向非境外机构、组织、人员泄露国家秘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通过口头、书面或者网络等方式向公众散布、传播国家秘密的;利用职权指使或者强迫他人违反国家保守秘密法的规定泄露国家秘密的;以牟取私利为目的泄露国家秘密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的立案标准是: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1项(件)以上的;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3项(件)以上的;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4项(件)以上的;违反保密规定,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泄露国家秘密的;泄露国家秘密或者遗失国家秘密载体,隐瞒不报、不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二款规定对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人员的处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主要是指不属于组织人事和监察机关规定的可以给予处分范围的人员。不适用处分的人员有所列举的严重违规行为之一的,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根据内部管理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条款,给予教育、训诫、经济处罚和解聘等不同形式的处理。

2、明确了机关、单位发生重大泄密案件或者定密不当的法律责任。第四十九条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解读:本条是关于机关、单位发生重大泄密案件和定密不当法律责任的规定。

“重大泄密案件”,是指符合《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渎职侵权重特大案件标准》规定标准的案件。根据该规定,在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中,重大案件是:故意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1项以上,或者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3项以上,或者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5项以上的;故意泄露国家秘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危害的;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的。特大案件是:故意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2项以上,或者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5项以上,或者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7项以上的;故意泄露国家秘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对国家安全构成特别严重危害的;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对社会秩序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在过失泄露国家秘密 案中,重大案件是:过失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1项以上,或者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5项以上,或者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7项以上并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过失泄露国家秘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过失泄露国家秘密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危害的;过失泄露国家秘密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的。特大案件是:过失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2项以上,或者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7项以上,或者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10项以上的;过失泄露国家秘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的;过失泄露国家秘密对国家安全构成特别严重危害的;过失泄露国家秘密对社会秩序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

“造成严重后果的”,是指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致使国家秘密失去保护,造成泄密的;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严重影响信息资源合理利用,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

“直接责任人员”,是指直接实施违规、泄密行为的人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机关、单位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所在部门的负责人。

3、明确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法律责任。第五十条 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予以处罚。

解读:本条是关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法律责任的规定。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分别负有相关监督管理职责。对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主要包括: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没有履行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对泄密案件进行调查的义务;发现发布的信息涉及泄露国家秘密,没有立即停止传输和保存客户发布信息的内容及有关情况记录,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没有按照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及时对互联网或公共信息网上发布的涉密信息予以删除,致使涉密信息继续扩散。

4、明确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五十一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解读:本条是关于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法律责任的规定。

《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及第一百零四条明确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者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应当按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四百零二条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次修订,明确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保密管理职责的法律责任,体现了权责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加强对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正确履行职责。

“滥用职权”,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违反法律程序行使职权的行为。“玩忽职守”,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徇私舞弊”,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弄虚作假、徇私谋利的行为。应当注意的是,本条适用主体必须是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中负有保密管理职责的人员,不包括各级机关、单位的专兼职保密干部,同时,违法行为必须是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过程中发生的。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释义》、金城出版社出版)

关于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立案标准

2006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高检发释字〔2006〕2号),渎职犯罪案件的第三点、第四点规定了关于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立案标准,具体如下:

一、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第三百九十八条)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故意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或者故意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情节严重的行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1项(件)以上的;

2、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2项(件)以上的;

3、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3项(件)以上的;

4、向非境外机构、组织、人员泄露国家秘密,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

5、通过口头、书面或者网络等方式向公众散布、传播国家秘密的;

6、利用职权指使或者强迫他人违反国家保守秘密法的规定泄露国家秘密的;

7、以牟取私利为目的泄露国家秘密的;

8、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案(第三百九十八条)

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或者遗失国家秘密载体,致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或者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情节严重的行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1项(件)以上的;

2、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3项(件)以上的;

3、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4项(件)以上的;

4、违反保密规定,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或者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泄露国家秘密的;

5、泄露国家秘密或者遗失国家秘密载体,隐瞒不报、不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的;

上一篇:金融实习报告总结下一篇:开学的快乐小学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