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与耐火材料

2024-07-13

钢铁工业与耐火材料(精选8篇)

钢铁工业与耐火材料 篇1

我国耐火材料工业与钢铁工业的相关性分析

耐火材料作为高温窑炉筑炉材料,主要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部门,其中冶金用量占耐火材料总用量的60%~70%.因此,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与钢铁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对耐火材料与钢铁工业的相关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并结合钢铁工业的发展对这种相关性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对耐火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以一定的启示.

作 者:李志英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 刊 名:商场现代化  PKU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24) 分类号:F4 关键词:耐火材料   钢铁   工业   相关性  

钢铁工业与耐火材料 篇2

关键词:钢铁工业,供需形势,发展趋势

1 目前我国钢铁供需的主要矛盾探讨

1.1 产能释放速度过快, 供过于求的矛盾较为明显

上个实际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钢铁工业迎来了十分宝贵的发展机会, 钢铁行业开始大量使用外国生产技术和设备, 但那时候中国钢铁的供给仍然难以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发展需求。1986年, 当时中国粗钢表现消费量已经是当时西德的两倍, 达到了7570万吨, 但是产量只有5190万吨, 缺口仍然很大。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国钢铁产品供给的瓶颈问题, 中国大量发展钢铁工业, 1995年的时候粗钢产量已经达到了9500万吨, 已经和当时的美国钢铁产量相当, 到了2003年, 中国粗钢产量已经超过了2.22亿吨, 这个数字大概是日本和美国钢铁产量的总和, 到2009年, 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钢铁产量的10倍, 大约占到了全球钢铁产量的一半。但随着钢铁产能的持续增长, 钢铁的供给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钢铁需求量, 有报告显示2008年年底, 中国钢铁产能为6.6吨, 过剩规模超过了1.6吨。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7亿吨, 产能过剩形式仍然严峻。

1.2 钢铁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短缺和过剩并存

目前在我国的钢铁市场上, 一方面是一些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初级产量大量过剩, 另一方面是一些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的钢铁产品大量依赖进口, 钢铁产品的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目前钢铁行业供需不合理的重要因素。以板带材为例, 发达国家板带材的比例一般占到了60%, 而我国目前板带材的比例只有30%多。

2 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的工业供给的主要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钢铁规模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钢铁行业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十分明显, 主要是因为我国国内资源的攻击能力有限, 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宝钢等钢铁龙头企业大多从澳大利亚进行原料购买,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对我国资源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威胁。另外, 政策上的影响也是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政策引导钢铁行业的重组并购, 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 发展一批有影响的大型钢铁企业。

3 影响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

3.1 有利于钢铁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

3.1.1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钢铁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工业化进程是影响我国钢铁供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正处在中期阶段, 社会经济仍然将会保持在比较高增长势头, 因为对于钢铁的需求仍然会比较高。另一方面, 未来十年城镇化仍然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住房、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也会不断的发展玩站, 这些都同样对钢铁保持着持续的需求趋势。

3.1.2 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近几年来, 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趋势, 特别是汽车行业和房地产的发展发展拉动了钢铁、化工、水泥、橡胶行业的工业产品的大幅度上涨。地产和汽车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钢铁需求的不断增加, 同时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间内下游产业仍将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钢铁行业需求的主体。比如船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3.2 制约我国钢铁行业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分析

3.2.1 新型材料对钢铁材料的替代

为了配合环保和节能的需求, 在很多制造领域, 以铝合金以及镁合金等新型轻量化的结构材料替代钢铁的趋势日益明显。从汽车行业来看,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汽车制造企业为了降低汽车能耗, 在汽车的零部件上逐步开始使用更加轻量化的铝合金以及镁合金的产品来代替钢材。同时在船舶制作和房地产建筑、装修等行业使用新型材料代替钢材的趋势日益明显。虽然这种趋势仅仅是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 但是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钢材的消耗, 对钢铁产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影响。

3.2.2 我国产业调整和优化的速度不断提升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重点是进行现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这同时也是提升我国经济的增长的整体素质和保持社会经济较快增长的必然选择。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 更加倾向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传统工业的改造, 从而促进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针对目前我国服务发展的滞后的情况,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业已经被提上了日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必须会使得我国

钢铁需求对GDP的弹性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而制约我国钢铁需求的增长速度。

3.2.3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和结构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比较快, 投资仍然是拉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法会逐渐改变, 特别是一些投资比较热的行业将会受到国家的调控, 增长速度也会逐渐的变慢。另一方面, 大规模的基础建设的之后, 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相应的投资也会逐渐放缓。因此总的来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会逐步的放缓, 这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于钢铁的需求。

4 结论

和世界钢铁的行业比较,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 这导致了我国钢铁行业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竞争力较低, 单位产量的能好较高。所以不管是市场的选择还是政策的推动, 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社会成本将会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必然选择, 淘汰落后的产能, 进行结构的调整优化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文仲.钢铁工业数学模型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状况[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 2009.

[2]沈文俊.燃料与熔剂在巴西赤铁矿氧化球团中的行为及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11.

[3]褚丽彦.我国铁矿石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 2011.

孙中山与山西早期钢铁工业 篇3

1912年9月18日至21日,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莅并视察,期间曾于9月20日出席了两个集会,一为山西军界欢迎会,一为山西实业界、学界及各党派欢迎会。中山先生在山西军界欢迎会上讲到:“……此次到山西,见山西煤铁甲于天下。方今为钢铁世界,有铁有钢可以自制武器,以供全国扩张武备之用……”中山先生不仅在会上讲,还在会下、列车上多次谈及开发山西煤铁资源的问题,说山西“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中山先生的教导,鼓舞了山西人民,尤对山西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高炉炼铁和电炉炼钢的出现

1920年,保晋公司创办了保晋铁厂(即阳泉铁厂),建立高炉,用现代化技术工艺炼铁,结束了用土坩埚炼铁的历史,但产品单一,有铁无钢。1926年,阎锡山在太原创建了育才炼钢厂(后与育才机器厂合并,称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即今太原矿山机器厂),从德国引进一吨半的电炉,冶炼工具钢、模具钢等特殊钢,开创了我省炼钢之先河。但是由于产量小,而且有钢无铁,更没有大型钢胚和轧钢设备,不能轧制铁路钢轨等各种钢材。当时,我省军需、民用钢材,全靠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因此,阎锡山在制订“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时,即将建设一个从采矿、炼焦、炼铁、炼钢到轧钢的联合钢铁厂列为重点工程,决意筹建炼钢厂(即今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前身)。

三、筹建西北炼钢厂

1932年1月,西北实业公司筹备处成立,同年6月又成立了炼钢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炼钢筹委会),从太原、阳泉各厂抽调曾留学欧美和日本的冶金技术专家担任委员,郑永锡、董登山、张增、唐敬亭、赵铮、柴九思6人为执行委员。为了便于亲自掌握炼钢筹委会的工作,阎锡山特将筹委会办公处设在省政府前院东楼办公,在他的主持下每周开会两次,讨论研究建厂的规模、资金、厂址、设备等问题。初步规划建设一个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投资概算为500万元(实际增至800万元),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投资之多,为西北实业公司所建30多个厂矿之冠。在当时每斤面粉不过4、5分钱的低物价水准下,阎锡山竟舍得以一省之力花费800万元巨额投资,利用“煤铁之乡”的有利条件创建炼钢厂,在一定意义上不能不说是个具有远见的大胆决断。

在讨论厂址选择的问题时,开始有人提议设在阳泉。曾在阳泉铁厂担任过化验科科长的梁海峤工程师认为,阳泉的铁矿为窝子矿,蕴藏量也小,又没有炼焦煤,水源也很缺乏,而太原东西山都有煤铁矿藏,水源也不缺,又是省会中心城市,交通方便,立广条件理想;而且,建在太原,还可为省城增光添彩。此意见正合阎锡山的心意。阎锡山认为,阳泉远离太原,不便掌控,而设在太原,就在他眼皮之下,好掌握,于是就决定建在太原。后经筹委会技术人员深入太原城郊调查研究,最后决定将炼钢厂建在太原城西北的古城村(今尖草坪区古城街),占地300亩。该村距太原大北门2公里半,西临汾河,东靠同蒲铁路,北为飞机场,引水、排水和运输都很便利,南侧不远,即为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西北机车厂、西北铸造厂和西北窑厂等,便于与炼钢厂协作互助。另外,他们还请澳大利亚专家就水源问题作了勘测肯定。

钢铁联合企业因为是不间断的连续生产,要求必须有炼焦煤、铁矿石、白云石、镁砂和耐火材料等原材料源源不断的可靠供应,为此,炼钢筹委会派出技术人员分赴湖北、河南、内蒙和本省各地进行了资源调查,并在我省拟建数个煤矿、铁矿,扩建西北窑厂。不仅如此,为了建设一个起步高、技术先进的炼钢厂,阎锡山还亲自点名,派两路人马分赴国外考察世界各国钢铁工业现状。

一批是1933年6月,阎锡山派郑永锡、唐敬亭和柴九思3人先后到德、法、英、美、比利时和瑞士等国家考察,其中在德国考察时间较长。他们拜访了柴九思留德时的老师、德国高等工业学校冶金系主任马太逊教授,以及曾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设计钢铁工业的主设计师普培。普培建议道:“建钢铁联合企业越小越不上算……最好搞个中型的。”考察人员还参观了德国数家钢铁企业。在参观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时,他们与该公司代表德瑞森博士洽谈了厂区总体设计问题。德瑞森表示,必须来太原实地考察后才能考虑设计总体方案。后来,该公司派恩格巴赫来西北炼钢厂出任总设计师,在我方工程技术人员协助配合下,编制了各车间的布局安排、原材料的进口区、产品出口区、公路铁路交通网、钢渣倾倒处以及将来发展、扩充余地等全厂总图。

另一批是1933年10月,阎锡山派梁海峤、沈香士、李铭元和仇牟章4人前往日本考察。梁海峤请他留日时的老师联系参观一些钢铁企业,均遭厂方拒绝,他们怕中国人掌握了冶炼钢铁的技术。后经沈香士请设在日本的德国洋行帮忙,让他们4人混迹于德国商人中间,才得以参观了八幡制铁所和釜山钢铁厂。参观中,日本工程师概不回答问题,厂方还派有两个带枪的日本人跟踪监视,把参观人员视若盗贼特务,极不友好。这次考察日本的唯一收获,是李铭元托白本同学买通日本浅野铁厂、川崎造船厂的两个日本工程师,私下定购了120吨高炉的设计图纸,花了2万元。

1934年3月,分赴欧美和日本的考察人员返回太原。阎锡山在听取了他们韵汇报后,根据本省情形,拟定了西北炼钢厂的建设计划。

四、建设中的西北炼钢厂

1934年4月,西北炼钢ViE式成立,同年8月破土动工。阎锡山委任郑永锡为厂长,董登山为副厂长。郑永锡,字恩三,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工学院,后留学英国雪菲尔大学专攻冶金,20世纪20年代曾任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化炼科科长、太原育才炼钢厂厂长,解放后任山西文史馆馆员。董登山,字峰仙,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工学院,后留学美国专攻冶金,20世纪20年代曾任太原兵工厂核计处处长。

西北炼钢厂除厂本部设有职能科、室、所机构外,生产车间有下列5部:

1、炼焦部。主任王昂,字青云,留学日本,曾任井陉矿务局炼焦厂技术员。该部的主要设备有洗煤设备、36孔炼焦炉设备和副产品回收提炼设备。除洗煤设备由我方制造、安装外,炼焦炉图纸和焦炉及副产品回收提炼设备均由德国享泽尔曼公司提供。是时,西北窑厂(今太钢耐火材料公司)已开始生产耐火砖,我方已备好了砌焦炉烟道烟囱用的耐火材料,可是德国人试验说我方的耐火砖耐压不够,坚持连设备带耐火砖一起卖。在此情况下,我方只好屈从。阎锡山生气地说:“我还得到德国担水去!?”当时山西共有汽车约700辆,要引进德国提炼汽油的设备,必须引进全套炼焦设备,故阎也无奈。

炼焦部日产焦炭240吨,副产品有肥料、煤焦油、汽油等。日军占领太原后,汽油提炼设备即被掠夺运往日本。

2、炼铁部。主任张增,字益卿,留学英国,曾任保晋公司阳泉铁厂厂长;工程师梁海峤,留学日本,曾任石家

庄炼焦厂技术员、阳泉铁厂化验科科长。该部主要设备有40吨高炉(1号炉)1座及热风炉3座、120吨高炉(2号炉)1座和热风炉4座及除尘塔1座。1号高炉及热风炉由梁海峤工程师(定襄人,解放后曾任太钢分管生产的副经理,1996年病逝于北京)设计,杨焕章机械工程师助之,所需耐火材料由西北窑厂生产供给。2号高炉设计图纸从日本买回,耐火材料从日本进口。两座高炉和7座鼓风炉炉身及除尘塔塔身所用的钢板约2000吨从法国进口,由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西北机车厂(今太原机车车辆厂)、西北汽车修理厂(今山西汽车厂)等单位加工卷制铆接吊装而成,没有聘用一个外国工程技术人员。

炼铁部日产生铁160吨,其中1号高炉所产40吨供铸铁用,2号高炉所产120吨供炼钢用。

3、炼钢部。主任唐敬亭,字子肃,留学美国;副主任李铭元,留学日本,曾任太原育才炼钢厂技术员;工程师沈香士,留学英国。该部主要设备有30吨平炉2座、2吨煤气炉6座、10吨白云石炉1座。厂房和平炉由褪居在哈尔滨的俄籍教授斯克拉道夫和鲍大连设计,大部分设备由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广、西北铸造厂等单位制造安装。部分设备进口,如50吨注钢用悬梁起重机、35吨钢水包和钢锭模等。

炼钢部日产钢锭240吨。

4、辗钢部(即轧钢部)。主任柴九思,宇彼棣,河津县人,留学德国(解放后曾在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工作,后调唐山钢厂)。该部主要设备有650中型轧钢机一套,包括三重轧机3架和轧机前升降设备及5000马力特大型电动机等。厂房、生产规模和对设备的各项要求,是柴九思独立设计的,德国德玛格公司据此提供设备。安装时,德国人素尔茨随机带装配图前来。素尔茨看不起中国人,有一次,他在架子上指挥安装,因架子不牢固摔下来,工人笑他,他竟脱下鞋来砸工人。在场的柴九思很恼火,上前对他说了几句责备的话。素尔茨不但毫无歉悔之意,反而罢工不上班,想为难中国工人,将柴九思一军,没想到柴九思继续指挥安装,工人们干得很好。、一个月后,因有合同规定,素尔茨又经禅臣洋行说情回来,与柴九思握手言和,继续工作。

辗钢部日产钢材150吨。

5、工务部。主任韩屏周,字维祯,留学日本。该部下设木样、翻沙、车工、铆焊、锻压、起高吊装等工段,为以上各部制作、安装零部件及修配机具。

如上所述,由于炼焦炉和轧钢设备的主要部分我们尚无能力设计或制造,不得不进口,而且所需资金数额较大,外国洋行竞相兜售。阎锡山怕上洋人的当;又怕他任用的干部从中贪污,所以事必躬亲。他从各国众多洋行报价中筛选出德国“礼和”、“孔士”、“禅臣”三家洋行,请其代表前往离太原100多公里的五台县西汇村别墅分别住下。阎锡山亲自分别接见他们,但不急于成交。各家洋行为把生意抢到手,彼此勾心斗角,价格一降再降。住了五六天,阎锡山经过货比三家,一再讨价还价,最终与礼和洋行签订了合同。据说,礼和洋行的成交价与最初报价相差一半,放弃了数十万美元的利益,为的是给阎锡山好感,争取得到更多的合同。另外,西北电汽厂还进口了两台5000千瓦发电机,兴建了西北电汽厂古城分厂,专为炼钢厂送电。

1934年11月8日,蒋介石为了拉拢阎锡山,乘机来并。9日,蒋一行赴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看望了正在病中的阎父阎书堂;10日下午,又赴太谷县拜访了孔宅,11日参观了太谷铭贤学校(今山西农大前身),12日返并离晋。他从飞机上看到了太原城北工厂林立,特别是西北炼钢厂正在建设的景象,印象深刻。在并期间,蒋介石曾与阎锡山、赵戴文多次详谈如何把山西工业建设推广于全国,他感叹东北的钢铁厂被日军侵占,汉阳钢铁厂缺乏原料停产,对山西以一省之力建设炼钢厂表示嘉佩,并透露:南京政府拟在浦口建钢铁厂,其规模与山西的差不多,完全由洋人承建,要价却高达3000万元,比山西贵得多,正在洽谈中云云。阎锡山表示:建设事业,应定方略,密计划,严督促,实考核,当赏罚;并将其所著《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送蒋,供改革参考。

后来,蒋介石派浙江省财政厅长徐青甫等来太原详加考察研究。徐青甫一行返宁后向蒋作了汇报,一致认定从20世纪20年代起阎锡山大力发展军火工业,从德国引进制造大炮、机关枪等重武器的精密机器和技术,在太原兴建了一系列的机器业工厂,既能生产兵器,也能生产民品,或军民共用,机械制造加工能力很强,打下了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

据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基础上对1928至1936年中国最重要工业的统计,全国机器业工人为17,065人,而西北实业公司的10个机器业工厂(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西北机车厂、西北铸造厂、西北机械厂、西北水压机厂等)共有工人6,843人,占到全国机器业工人总数的40%。再从工厂的资本额来看,全国377个机器业工厂,平均每个工厂有资本2.3万元,而西北实业公司10个机器业工厂每个工厂平均资本为52.4万元,是全国机器业每个工厂平均数的22倍还多。太原被誉为华北工业重镇,集中了一批土洋专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太原工人素质高,吃苦耐劳,能工巧匠多多。太原拥有如此发达的机器制造工业,就不难为其他产业部门制造装备。而阎锡山的一贯做法是:凡我们自己能做的,就不进口或不请洋人做;我们一时做不了的,就重金(最高者月薪1,200银元)请洋人来,并亲手教会我们的职工为止,而后请他走人。所以,山西的建设项目如同蒲铁路和炼钢厂等工矿交通企业上马快,工期短,而且省钱,没有一个是花巨资完全由洋人承建的。

五、西北炼钢厂基本建成以后

从1934年8月西北炼钢厂破土动工建设,到1937年基本建成,并计划于同年10月投产,历时3年。辗钢部(即轧钢车间)工人在安装好的轧钢机上贴了红对联,烧了香,做好了试车的准备。炼铁部工人把1号高炉生火投产的木料都按需要长短切好待命。不料,“七七”事变的炮声,打乱了中国人民和平建设的生活,及至11月8日,日军占领了太原,西北炼钢厂落人敌手。

早在日军占领太原前,西北炼钢厂以郑永锡厂长为首的中层以上领导、工程技术干部全部携带图纸资料疏散逃难至川、陕和甘肃等后方。日军占领后无法复工,后经日本政府和日本财团协商决定,于1940年从伪满本溪钢铁公司抽调了一批日籍工程技术人员来炼钢厂,强迫中国工人陆续开工投产,把所产的钢铁全部运往日本本土或伪满生产军火,以战养战,扩大侵略;1945年8月日本五条件投降后,西北实业公司接管了炼钢厂,公司经理彭士弘兼厂长,梁海峤为副厂长。不久,内战又起,阎锡山用炼钢厂的钢铁修筑了数以千计的碉堡,并强迫工人开足马力日夜生产军火;1948年6月晋中战役,赵承绶兵团被人民解放军歼灭,赵被俘,太原告急。蒋介石于1948年7月22日在徐永昌、贾景德的陪同下,第五次乘机来并,他预感到大势不妙,命令阎锡山炸毁炼钢厂,阎抗命未从。因炼焦煤和铁矿石等原材料的产地已经解放,供应中断,尤其是工人的反抗,有的车间停了工,炼焦炉和1号高炉用代用煤焖火未灭,奄奄一息。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二十兵团某部指战员在杨成武将军的亲自指挥下突然袭击,一举解放了炼钢厂,从此,炼钢厂比较完好地回到人民怀抱。

从1940年炼钢厂投产至1949年解放,9年间,年产钢最高仅l万余吨,与如今年产钢400万吨(内含不锈钢70万吨)的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炼钢厂锻炼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钢铁工人,一批又一批地支援了武钢、包钢、唐钢、河南钢铁厂和本省临钢、长钢的建设,做出了一个老钢铁企业应做的贡献。

钢铁材料组织与性能控制 篇4

姓名:

学号:

专业:

冶金工程

学院:

任课教师:

1、钢铁材料强化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分别用文献上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钢铁材料强化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固溶强化、形变强化、分散强化、细晶强化、相变强化。

(1)固溶强化

固溶强化是将合金元素加入到钢铁材料基体金属中形成固溶体以达到强化金属的方法。一般来说,固溶体总是比组成基体的纯金属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随着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提高。但是当合金元素的含量适当时,固溶体不仅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而且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它是 利用固溶的置换式溶质原子或间隙式溶质原子来提高基体金属的屈服强度的方法。

例如,热轧态的 316L 不锈钢中厚板要经过固溶处理才能交付使用,其目的是使热轧过程中析出的碳化物在高温下固溶于奥氏体中,通过急冷使固溶了碳的奥氏体保持到常温,减少钢中铁素体含量;通过固溶参数的调整,可以对钢的晶粒度进行控制,使钢的组织得到软化,由于固溶处理过程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因素,对组织均匀性、力学性能和耐蚀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准确制定合理的固溶处理工艺参数对 316L 不锈钢生产非常重要,316L 不锈钢经过固溶处理后的韧性要明显比未经过处理的韧性好。

(2)形变强化

利用形变使钢强化的方法。也称应变强化或加工硬化。对于不再经受热处理,并且使用温度远低于材料再结晶温度的金属材料(譬如低碳低合金钢),经常利用冷加工(冷形变)手段使之通过形变强化来提高强度。

例如,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形变结构中出现层错、晶界、和退火孪晶处的位错塞积、位错胞状组织和形变孪晶。形变过程中发生的组织结果变化均产生加工硬化,其中位错塞积和形变孪晶的贡献大。

高强度高碳钢冷拔钢丝,它是工业上强度最高的钢铁制品,抗拉强度可以达到4000MPa, 这就是用强烈冷变形的方法取得的。

(3)分散强化

分散强化是在钢铁材料中第二相以细小弥散的颗粒均匀分布于基体金属中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使钢铁材料的强度提高。分散强化分为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二种。如果钢铁材料经时效处理或回火后,沉淀析出细小弥散的第二相粒子,这种强化作用称为沉淀或时效强化。如果第二相细微颗粒借助于粉末冶金方法加入起强化作用,则称为弥散强化。

例如,钢中的碳化物对钢性能的影响。随着含碳量的提高,热轧钢材的抗拉强度由10号钢的300MPa提高到共析钢800MPa的数值。

含铜高纯低碳钢,随着铜在钢中作为强化元素之应用的日益广泛,对铜的合金化作用及其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再认识。铜作为强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加入到钢中,尤其是超低碳钢。铜在0.5%以下时对钢的塑性无明显影响。增加含铜量具有沉淀强化作用。已知在850℃时,铜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最大,约为2.1%,低于850℃时溶解度迅速降低。在时效过程中,将从固溶态的过饱和α相中析出ε-Cu过渡相而引起强化。同时保持钢的高塑性。含1.12%Cu的高纯钢经过固溶处理,大多数铜保留在过饱和铁素体中,起着较弱的固溶强化的作用,硬度约为110 HV。经550℃时效,铜以细小弥散G.P区颗粒析出,达到时效峰,硬度可达180 HV产生显著沉淀强化。

(4)细晶强化

晶强化是是钢铁材料的晶粒更细,晶界更多,使晶界对位错的运动阻力更大,从而使钢铁材料的强度提高,并改善塑性和韧性。细晶强化还可使钢铁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降低,使钢件能适应寒冷地区的工作性能要求。它并且是可以提高钢材强度而不恶化韧性的一种强化方式。细化晶粒是众多材料强化方法中唯一可在提高强度的同时提高材料延性的强化方法。

例如,细晶强化对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化作用,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碳含量增加无规律地变化;板条束尺寸和不同临界角(简称CA)的晶粒尺寸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在一定含量下,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晶粒尺寸细化,细晶强化增量增加,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逐渐提高。

(5)相变强化

相变强化主要是指马氏体强化与贝氏体强化。尽管在很多金属和合金中都能发生马氏体型相变,但并不是所有的马氏体都具有高强度。含碳(氮)的铁合金马氏体显示出最强烈的强化(硬化)效应,因此它们是钢铁材料强化的重要途径。相变强化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化机制,它实际上是固溶强化、弥散强化、形变强化、细晶强化的综合效应。

例如,铁—镍合金在一般晶粒度范围内,纯铁多晶体的流变应力约为70MN/m2, 这个数值就是纯铁(单晶)本身的强度加上多晶体晶界的贡献。以此为基础,当铁中溶入镍时,再结晶过的合金的流变应力随含镍量而增加,其增量就是镍固溶强化的效果。

镍含量较低时,铁—镍马氏体的强度变化大致和再结晶过的合金平行地随镍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精细结构因素引起的强化,这里包括位错密度、马氏体晶体的界面、胞壁或内孪晶界面等引起的影响。

2、在桥梁、锅炉、大船、工程机械和战略储油罐等方面的建造都需要高性能的中厚板,我国钢铁行业有40条左右的中厚板生产线,钢铁材料的高强化是发展趋势,目前高强(大于700MPa)中厚板的应用越来越广。请根据金属学原理、文献资料以及所生产钢种可能的服役条件等,从定量或定性角度来设计所生产某种高强中厚板的成分和工艺路线。

矿山开采和各类工程用的设备,如钻机、电炉、电动轮翻斗车、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各类起重设备及煤矿液压支架等机械装备总称为工程机械。这些机械的制造所需的焊接结构部件用材通常称为工程机械用钢,属于焊接高强度钢范畴。对于焊接高强度钢,其主要用于工程机械的主要结构,承受复杂多变的周期载荷,因此要求钢材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和疲劳极限,良好的冲击韧性、冷成形性和优良的焊接性能。

设计生产一种高强中厚板满足高强工程用钢的要求,主要用于生产煤矿液压支架。成分设计Nb、v、Ti微合金化和降C提Mn的思路。因为微合金化元素与控轧控冷相结合可产生如下强化作用:(l)未溶解的Nb、V、Ti的碳、氮化物颗粒分布在奥氏体晶界上,可阻碍钢在加热时的奥氏体晶粒长大。(2)未溶解的Nb、V、Ti的碳、氮化物可阻碍奥氏体再结晶。(3)在轧制中有些合金碳、氮化物会在位错、亚晶界、晶界上沉淀以进一步阻碍动态再结晶和轧后静态再结晶的产生。(4)在γ→α相变中发生相间沉淀,形成非常细小的合金碳化物,起沉淀强化的作用。(5)轧制时形成的高密度位错被碳化物钉扎,会增大位错运动的阻力。

C是传统钢的强化元素,而且也是最经济的元素。但它对韧性和焊接性能十分有害。降碳必然导致强度的降低,但其强度损失拟用其他方法来弥补。

Mn使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脆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在碳含量相同的清况下,随着锰含量的增加,强度提高,同时使韧脆转变温度下降。

Nb是取得良好控轧效果的最有利的微合金化元素,铌在阻止形变奥氏体的回复再结晶方面的作用最大。

Ti的化学性很大,易与碳、氮、硫等形成化合物。钛与氧的亲和力很强,所以在铝镇静钢中经充分脱氧后,才用来作合金元素。钛还可以作为钢中的硫化物变性元素使用,以改善钢板的纵横性能差。

V的溶解温度较低,与铌相比阻止再结晶的作用较弱,仅在900℃以下对再结晶才起推迟作用,具有轻微的细化组织作用,但其沉淀强化作用比较显著。

Ti、V、Nb的固溶原子和析出的碳氮化物

本钢材要达到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600MPa,抗拉强度≥700MPa,延伸率≥17%,冲击性能(-20℃)≥47J。180°冷弯d=3a完好。

参照文献同类产品的成分设计制定本高强度中厚板的成分。

表1成分设计要求(%)

C Si

Mn

P

S

Nb

V

Ti ≤0.10 0.50 1.60 ≤0.030 ≤0.025 ≤0.06 ≤0.10

≤0.02

通过LF和RH真空处理降低钢中P、S含量及夹杂物,净化钢水;合理控制碳当量,保证高的强度和可焊性。优化微合金化工艺,采用Nb、V、Ti、Als复合以达到细化晶粒,固化游离氮,改善焊接性能;采用Al终脱和Ca处理Al2O3夹杂,提高钢水纯净度。同时为获得轧后充分的沉淀强化和微合金析出强化效果,控制加热温度在1200℃左右,使Nb(CN)相颗粒充分固溶到奥氏体中。采用控轧控冷、弛豫控制析出原理以及微合金析出强化等工艺手段细化晶粒,提高钢板强度。通过一定程度的控制冷却,可以降低奥氏体相变温度,增加过冷奥氏体的形核率,从而达到进一步细化铁素体晶粒的目的。冷速越大越有利于细化铁素体晶粒。但过大的冷速不仅不利于板材延展性的提高,而且还存在较厚钢板冷却不均,其内部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及组织应力导致钢板变形,影响到后序充分矫直。

钢铁工业与耐火材料 篇5

关键词:工业交换机,钢铁工业,赫斯曼,西门子,菲尼克斯

工业交换机是钢铁工业信息化系统和自动化系统必不可或缺的网络设备。作者在工作中,对国外几种适合钢铁工业的工业交换机进行了比较,供国内技术人员在网络设备选型时参考。

1冶金工业是使用工业交换机的大用户

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是连续的,分成许多工序。每个工序都有相应的基础自动化系统(BasicAutomation)、过程控制系统(PCS)。每个工序或者几个工序有制造执行系统(MES)。MES上级有ERP、能源管理系统(EMS)及产销一体化管理系统等。所以钢铁工业全流程需要很多工业交换机,用于计算机之间或者系统之间的通信。图1给出了一个钢铁企业使用工业交换机的网络拓扑图。

2钢铁工业对交换机的特殊要求

2.1通用要求

钢铁工业中使用的网络交换机必须是工业级产品,对实时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环境适应性有更高的要求,工业交换机能够能在高温、强电磁干扰等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2.2其他要求

有的钢铁企业还对工业交换机提出如下要求:1)交换机支持模块化配置方式。端口模块支持带电热插拔,可在线更换设备部件,端口支持自适应、自动交叉、自动极性转换功能。支持模块化配置100M或1000M光口,不得使用光电转换装置;2)交换机支持多种网络拓扑结构和多重冗余方式。网络自愈时间小于500ms;3)支持端口安全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威胁网络安全。对交换机的管理也要能够支持密码保护机制,4)支持工业网络时钟同步协议,能够支持SNTP(简单网络时钟协议)功能,SNTP可以通过Web或SNMP两种方式激活,时间分辨率达到100ns;5)可以采用网管软件(以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为基础)、IE浏览器、超级终端等方式进行网络管理、诊断、监视和报警。支持OPC功能以将网络设备的监控集成到集中监控系统中。

2.3赫斯曼工业交换机与一般OA交换机的比较

下面以德国赫斯曼公司的工业交换机为例,与一般OA交换机进行对比,3德国赫思曼公司的工业交换机

3.1赫斯曼工业交换机的技术参数

3.2应用业绩

赫斯曼工业交换机在国内许多钢铁公司都有应用,例如:宝钢梅山钢铁EMS(能源管理系统),马钢厂EMS,济钢EMS,唐山建龙EMS,鞍钢鲅鱼圈烧结控制系统,首钢迁安炼钢转炉及连铸控制系统、2160热连轧控制系统,包钢铁集团CSP控制系统,本钢转炉控制系统、炉外精炼控制系统、加热炉区网络系统,济钢焦化控制系统、转炉控制系统,攀钢1450热连轧控制系统,日照1580热轧控制系统,宁波建龙1780热轧控制系统,天铁转炉控制系统、2160冷轧控制系统,酒钢料场、高炉、转炉控制系统,华菱湘钢高炉、转炉控制系统,安阳钢铁120T转炉控制系统,唐山港陆中厚板轧机控制系统,河北钢铁舞阳中厚板冷却控制系统,唐山中厚板厂剪切线控制系统,新疆八一钢铁轧钢控制系统等等。可见赫斯曼工业交换机几乎涵盖了钢铁生产的各个工序。

4西门子公司的工业交换机

西门子交换机环网技术采用西门子独有的HSR环网冗余技术,与传统利用生成树协议或快速生成树协议搭建的环网相比,HSR协议占用网络资源很少,并且切换过程可在300ms内完成。

4.1西门子工业交换机的技术参数

给出了西门子公司工业交换机的技术参数。西门子工业交换机技术参数表(型号SCALANCEX414-3E)

4.2应用业绩

西门子工业交换机在国内许多钢铁公司都有应用,例如:鞍钢重轨生产线,宝钢转炉控制系统、三热轧煤气加压站EIC系统、钢管生产线,太钢高炉控制系统、炼钢连铸控制系统。首钢4300中厚板加热炉控制系统、2160热轧加热炉控制系统,中国一重EMS,本溪钢厂LF精炼炉控制系统,安阳钢铁110万吨焦化项目,莱钢1500热轧控制系统、冷轧控制系统、120T转炉控制系统、大H型钢生产线,唐钢不锈钢550BF&120吨转炉控制系统、唐钢3500中厚板控制系统,舞阳中厚板生产线,辽宁凌源钢铁中厚板生产线等。

5菲尼克斯公司的工业交换机

5.1菲尼克斯工业交换机的技术参数

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的工业交换机技术参数,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的工业交换机技术参数表

5.2应用业绩

菲尼克斯工业交换机在国内钢铁企业中部分应用业绩如下:首钢迁安轧钢系统,济钢原料、烧结、炼钢网络,莱钢炼钢网络等。菲尼克斯工业交换机在石油、石化企业使用得更多一些。

6结束语

中国钢铁工业及其攀钢的改革发展 篇6

1、“能上能下”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形成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公平公正的干部管理制度,重点是要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要让大部分干部真正接受“能上能下”理念,这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能上能下”已经关乎企业兴衰了,我们怎么办?从“下”的角度看,就是要形成一种干部队伍能够正常进行新老交替和新陈代谢的机制。新老交替是是从年龄上讲的,新陈代谢是从机制上讲的,是从干部队伍活力以及班子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上讲的。这种新老交替和新陈代谢对“下”的要求,不仅是不称职的干部要能够顺利地调整下来,相形见绌的干部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调整下来;即使是称职的干部,甚至是比较优秀的干部,如果因为有更优秀的干部可用,也能够顺利地调整下来。要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为方向,建立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加大竞争性选人用人力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拓宽干部选任的视野、途径和渠道,规范干部培养推荐、提名考察等各个环节工作,更加充分地体现谁管事谁负责,谁负责谁具有用人决定权的责权对等规律。可以想象,干部队伍做不到精干高效,企业的全员高效只是空话而已。

2、推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攀钢人多和人少的问题同时突出,表现为大量的岗位冗员严重,员工工作量极其不饱满,而每年劳务外包和劳务用工高达2万多人,企业要为此支出大量的表外人工成本。这种用工状况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运行效率低、经济效益低,员工也难以增加收入。我们目前的劳动用工制度使及少数员工滋生了惰性和娇气,既不爱学习又不爱劳动,收入相对越来越低,养成了“贫穷的贵族员工”。不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攀钢就没有出路,职工也没有出路,劳动用工制度与市场接轨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攀钢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决不是为了简单的减员,目的是不再养懒人,是要通过改革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最终还是落脚到推动职工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以行业平均水平为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和上岗条件,确定不同岗位的劳动用工形式和用工规模,加强劳动定员定额管理,构建适应攀钢发展要求的岗位(工种)体系。继续实行挖潜奖励政策,盘活存量人力资源,全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压缩劳务用工规模,提高岗位员工的工作时效,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3、加快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分配机制。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全体职工关注的焦点问题。他们重点关注什么呢?不外乎是工资收入的稳定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不论是收入的稳定增长,还是分配的公平公正,都需要有一个基础和衡量标准。这个基础就是尊重劳动和弘扬贡献,在企业就是效率,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我们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衡量标准就是全社会的平均劳动效率和劳动力市场价位,也就是市场决定工资水平,所以,我们强调引入市场劳动力价格机制,要与市场接轨。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企业工资分配必须适应本地区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要与市场相应类型、相应层次的劳动力价位看齐。

搞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关键是在思维方式和分配办法上实现转轨,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工资水平加快与市场劳动力价位接轨。首先,要体现全体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原则,建立完善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及和谐的分配机制,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保持协调有序的增长,实现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其次,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快建立收入与市场劳动力价位充分接轨的工资分配机制,根据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能力、劳动贡献和市场价位,逐步实现企业分配制度及其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与市场接轨。发挥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将员工的收入与其自身的劳动效率和贡献挂钩,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加大对一线操作骨干、科技骨干、管理骨干的激励力度,充分调动骨干员工和关键人才的积极性,留住关键人才,稳住核心员工,企业发展才有根基。

4、精兵简政促进机构改革。受“大企业病”和观念上的惯性思维影响,攀钢整体反应速度慢,管理效率低等现状导致了我们无法积极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做好精兵简政,实现管理机构真正的“瘦身”,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要进一步理顺公司内部产权和业务关系,深入搞好内部资源和业务单元整合;要完善企业核心管控制度和运行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集中统一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构建监管有效、运转有序、执行有力的管控模式。

5、真正还给辅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由于历史原因攀钢低效率资产规模大、辅业单位多且职工队伍庞大。辅业单位最为困惑的是,他们被一系列的“钢铁”制度管得无所适从而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辅业改革或改制的目的都是还给他们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强化辅业单位市场关系再造,使其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并得到发展。按照统一业务板块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方式,继续实施辅业单位的整合优化。继续放活辅助后勤单位且 “扶上马送一程”,确保改制单位机制顺利转换、业务顺利发展,实现辅业单位的改革改制与职工稳步收入增长相统一。

攀钢改革则兴,攀钢守旧则亡。推进改革中,一定要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改革就会得到广大职工的拥护和参与。历史的进程把攀钢兴衰成败的责任交给了我们,攀钢实现“二次创业”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决定胜负的是我们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首钢留下工业遗产再塑钢铁辉煌 篇7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 是首钢全面推进搬迁调整、实施战略性转型的五年。五年中, 在首钢集团党委的带领下, 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 首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今的首钢, 已成长为钢铁业为主, 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 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内部亦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分支, 包括所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技术研究院、地质勘察院等38家成员单位。

“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 首钢集团公司完成销售收入2 200亿元, 同比增长69%;实现利润19.7亿元, 同比增长41%。

21世纪新首钢的框架基本形成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 在原址停产和新址创新发展的机遇面前, 根据国务院《方案》的精神, 首钢始终把“创新创优创业”作为贯穿中央决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根据形式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三创”新的内涵,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006年10月20日, 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4300mm宽厚板轧机在首秦公司竣工投产。至此, 先期建设的首秦公司正式成为“260万吨规模的‘专精深强’宽厚板”的生产基地, 为首钢香港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和提高融资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处唐山的迁安市的迁钢公司2009年生产生铁483万吨、粗钢485万吨、钢材381万吨。作为能够生产冷轧硅钢的800万吨规模的大型钢铁企业, 迁钢公司不仅成为京唐钢铁公司的试验场和练兵场, 而且成为首钢搬迁的调整核心基地。

“十一五”期间, 首钢顺义冷轧公司成为汽车板和家电板生产基地, 产量达到170万吨, 已向众多知名汽车和家电企业批量供货,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由于其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工艺要求极为复杂, 顺义冷轧项目的创新是集团结构调整的关键之举。

在首钢的搬迁调整中, 跨出历史性一步的就是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的建成。该公司于2009年5月20日开始了一期一步工程全系统的试生产, 整个一期工程已于2010年底建成投产。目前,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已经按照国家提出的“建成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的要求, 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 建成了1 000万吨规模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 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基本打通。

此外, 为贯彻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在搬迁调整的同时, 首钢在宝钢、鞍钢等钢铁巨头纷纷做大产能规模的刺激下, 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四面出击, 截至“十一五”期末, 其在河北、山西、吉林、贵州和新疆等地分别并购水钢、长钢、通钢、贵阳特殊钢及伊犁钢铁公司, 使首钢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1世纪新首钢的框架基本形成。

就在不久之前, 北京市规划委公示了在2007版《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基础上修订的《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期规划方案》, 新方案突出了对首钢工业遗产的结构性保护。首钢在老厂区留下工业遗产, 试图留住90余载的钢铁记忆。事实上, 到2010年底, 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1号高炉已全面熄火, 这标志着石景山厂区的钢铁生产主流程全面停产——十里钢城不再有机器轰鸣、钢花飞溅, 标志着首钢从上世纪初就开始在首都炼铁炼钢的历史的终结。

第一生产力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 首钢集团通过加大投资力度, 引进技术和人才, 科研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研发能力实现大幅提升。集团投资4亿多元建成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了98个实验室, 370多台套试验设备;科研人才队伍也迅速成长壮大, 以21名首席工程师、百名博士、双百硕士和140多名高级工程师为代表的研发管理团队, 成为首钢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做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006年至2010年, 首钢取得科技成果277项, 其中4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国家专利754项, 获国家专利授权366项, 参与制订和修订国际标准28项, 较“十五”期间均有较快增长。

2010年“三地”拳头产品完成1 028万吨, 其中汽车用钢、管线钢、船板等超额完成了三个百万吨的目标。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项、出口免检产品1项、国家级新产品2项, 累计获得金杯奖29项。数量上的变化表明首钢技术创新已进入钢铁业高端领域, 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

首钢技术中心在2009年国家认定的569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名列第四位, 首钢总公司进入中国百家企业自主创新第五位。

2009年6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一行到首钢旗下迁钢公司视察指导工作, 看到生产调度大厅大屏幕上的炼钢生产画面时, 不禁回忆起1958年中国大炼钢铁时期的情景, 那时的5元人民币就是一名炼钢工人手持钢钎取样的形象,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十一五”前期, 首钢迁钢就已实现了一键式自动化炼钢, 只要一按按钮, 其他都由计算机自动控制, 迁钢炼钢工人已经告别了身不离炉台、眼不离火焰的时代。王兆国感慨道, 首钢集团工艺装备先进, 技术进步很快。

非钢产业盈利水平大幅增长

随着首钢旗下京西重工的房山基地减震器工厂于2010年6月正式落成, 首钢宣告正式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之后不久, 首钢股份又以投资、股权置换的方式换得北汽18.31%的持股比例, 成为北汽股份第二大股东。而这只是首钢在搬迁调整中, 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做强非钢产业的一个例子。截至2010年底, 首钢旗下列入北京市国资委改制计划的108家单位全部完成改制, 其中辅业改制占九成以上, 通过经营者和职工持股,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非钢产业从原来整体亏损, 到2004年扭亏为盈, 之后又实现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在金融危机使钢铁业效益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为集团整体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 首钢还重点联系了180多家上下游企业与科研、金融机构等, 与他们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首钢人瞄准世界一流水平, 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先后与德国蒂森钢铁、日本新日铁、日本电装、日本黑崎播磨、韩国现代重工、比利时CMI等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建立合资企业;与淡水河谷、必和必拓、中煤、宁东、中石油、中石化等国际国内大型能源供应商, 中远、中海等国内大型运输集团开展合作, 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和运输渠道, 不断开拓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 篇8

关键词:钢铁工业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青溪铁厂汉阳铁厂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2-28-31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0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至上世纪末,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4亿吨。回顾历史,中国钢铁工业并非从传统冶铁业发展而来,而是从国外输入技术设备并不断探索发展的结果,是典型的技术移植型工业部门。

然而,对于中国钢铁工业诞生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比较通行的是以汉阳铁厂的创办为诞生标志。如陈敦义、胡积善编著的《中国经济地理》一书认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1890年兴建的汉阳铁厂(后改名为汉冶萍公司),是我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布局问题的青年学者袁为鹏亦指出:“1893年汉阳铁厂建成并开炉炼铁,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黄逸平也认为从1889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初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的创建和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建立。一些冶金类高校学报的文章对此问题也坚持此观点,如柯燕、邓泽宏在《中国冶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这样表述:“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890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也有不同意这种观点的说法,如吴慧媛提出青溪铁厂是洋务运动后期在贵州创办的全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认为1866年(应为1886年,似为排版错误——笔者注)筹建的青溪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厂。钟雯认为青溪铁厂“是中国民族重工业起步的第一个脚印”,“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铁厂”。比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中国近代冶金工业”词条对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它以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为端始,认为1888年建成的青溪铁厂是中国兴办近代钢铁厂的一次尝试,而之后汉阳铁厂的建成则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即以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的创建作为中国钢铁工业诞生的标志。

其他学者对此问题也有过大体类似的表述。分析这些文章,对不同企业为什么是“第一”、“最早”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在论述其他问题的过程中顺带提及,一笔带过。笔者正尝试于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史研究,认为学界对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诞生问题的表述不够科学与准确,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如前述钟雯所说青溪铁厂是中国民族重工业起步的第一个脚印,揆诸重工业的定义与晚清工业史,明显不符合史实。鉴于此,笔者拟就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笔者认为,学界对钢铁工业诞生问题认识不一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而言,即什么是钢铁工业?其构成与分类如何划分?认识标准不统一,故不能准确阐释中国钢铁工业起步阶段的相关命题。

参照2003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编出版的《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解释》,所谓钢铁工业是“指主要从事黑色金属——铁、铬、锰三种金属元素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生产的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业门类,钢铁工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作为一个全面的生产系统,钢铁工业的生产又必须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一些其他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碳素制品等,这些工业产品与钢铁工业生产密切相关,通常将它们与钢铁工业视为一个整体。而钢铁工业企业是指主要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及制品生产,以及与钢铁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炼焦等工业生产的实体。按产品则分为钢铁产品生产企业、钢铁生产主要原材料生产企业、钢铁制品生产企业;按包含的生产工序分为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企业、独立炼钢企业、独立钢加工企业等。

据此我们得出以下两点认识:首先,钢铁工业是机器大工业的组成部分,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一个产业部门,与传统手工生产有本质区别,这是钢铁工业的本质属性。不采用机器生产就不能称其为钢铁工业,更谈不上它的诞生。

其次,钢铁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矿物的采选和黑色金属的冶炼、加工等环节,从采选矿物到制造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但并非每一个生产单位都具备完整的生产能力,因而产生了钢铁企业的类别划分。但不论什么类别,它们都应属于钢铁企业。任何事物都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钢铁工业的诞生应该以第一家具备任何一种钢铁生产环节的钢铁企业的出现为标志,而不应以完整的钢铁生产流程为衡量标准。

依据以上的理解,我们来分析一下近代中国早期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晚清国人的惊醒是由外国的“坚船利炮”直接促成的。面对不断来自海上的威胁,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新式军舰,方能拱卫海疆,确保太平。1863年的“阿思本”事件使清政府认识到,通过购买舰队的方式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遂萌发了自造舰船的设想。这方面,闽浙总督左宗棠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建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清廷,请设造船厂,7月14日获批准,8月选定福建马尾作为造船厂厂址,即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它的制造“取决于经济力量,即冶金工业的高度发展,对熟练技术人员的号令权和丰富的煤矿”。左宗棠一开始就注意到钢铁原料供应问题,主张“宜讲求釆铁之法”,“轮机水缸需铁甚多,据日意格云,中国所产之铁与外国同,但开矿之时,熔炼不得法,故不合用,现拟于所雇师匠中择一兼明釆铁之人,就煤铁兼产之处开炉提炼,庶几省费适用。此事须临时斟酌办理。”采炼钢铁之事经历任船政大臣屡次倡议筹划,限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施行,船政局始终通过购买的方式满足其钢铁需求。

虽然如此,舰船各部件却必须根据每艘船只的设计由自己制造,加工钢铁的设备不可或缺。对此,船政局提调夏献纶曾说:“厂中所用铁条、铁片皆须购自外洋,如能拉铁,则厂中可以自制,为一劳永逸计也。所以建厂计划就涵盖了加工钢铁原料的锤铁厂和拉铁厂。1871年两厂相继完工,共占地4190平方米,锻造机器包括:单锻压为7000公斤的汽锤1个,双锻压为6000公斤的法尔簑式汽锤1个,单锻压为2000公斤的汽锤1个,以及1个单锻压为1000公斤和2个300公斤的汽锤;有16个用于重件的锻铁炉和6

个再热炉,轧材机器主要为4台轧机,其中1台轧制板材,1台轧制重型铁件和角铁,1台轧制小型铁件,1台轧制铜件。4部轧机均由1台100马力的蒸汽机带动,轧制的铁管厚度在15毫米以下,圆管和方管的直径从6毫米到120毫米不等。拉铁厂的生产能力为最多可年产3000吨轧材。两厂合计建造费用合计17.6万两。”以上为建厂之初的规模与设备情况。

随着世界造船技术不断进步,闽局亦不断扩充设备,以适应更现代的船舰制造。特别是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闽局开始设计制造钢甲舰,配套的机器设备也相应增添,如在轧钢机器方面,包括刨钢机一副(2200两)、碾钢机一副(2100两)、拗铁平床一座(3600两)、开钢铁圆孔手机一副(100两)、8马力铁水缸一副(1700两)、拉铁碾轮3台(900两)等。

按照今天对钢铁工业企业的解释,闽局所属锤铁厂和拉铁厂属于独立钢铁加工企业,类似于今天的锻造厂和轧材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钢铁加工企业,它的出现应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没有遵循从采矿、冶炼到加工的生产顺序,一开始就以实用性很强的钢铁加工企业为发展对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清中国改变落后状态的迫切心情。

随着这两个分厂的建立。在闽局内部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钢铁技术工人。据该局洋监督日意格的记载,两厂工人最初为闽浙地区的铁匠,经过培训,大致能看懂图纸。从1873年6月起,中国工匠开始独立制造2台150马力蒸汽机的锻件,“难度最大的两根曲轴都造得很成功”。下表列举出闽局早期历史上几个代表性的钢铁冶金技术人员。

但在当时,中国社会尚不具备兴办炼铁、炼钢企业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虽然福州船政局所属锤铁厂和拉铁厂是中国最早的钢铁工业企业,其不足之处非常明显。最为关键的是,闽局自始至终均不具备钢铁冶炼能力,其所采用的钢铁原料直接购自市场,缺少钢铁生产最核心的环节,另外,除轧制船政局造船及工程需用钢铁料件外,虽然两厂偶尔也承担局外用铁的轧制工作。如1881年底,船政局因快船铁料未购足,生产较闲,拉铁厂却“日夕赶工,几无暇晷”,督造台湾铁桥之铁笼,其铁料由岑春煊从香港购进。但这种情况只限于船政局工期较空闲时,总体上看,其轧制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局内生产需求,不进入市场流通。

为什么许多学人将青溪铁厂和汉阳铁厂视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开端呢?

1885年12月6日,署贵州巡抚潘霨奏准,以贵州地瘠民贫,矿产极多,媒铁尤盛,历年以来,各省机器局及轮船需用煤铁甚广,近又设立海军,制造铁甲,煤铁需用甚多等为由,奏请调查开采。次年4月22日,潘霨设立贵州矿务总局,作为青溪铁厂的经办机构。1890年夏,潘露奏称青溪铁厂全局告成,一昼夜可得铁4万余斤。全厂固定工人近千人,另有采矿及运输临时工约5000人,厂分炼铁、炼钢和轧钢3部,炼铁设备主要有炼铁炉1座,日产铁25吨;吊煤机1座,日可吊铁矿50吨、焦煤40吨;汽炉5座,打风机2座,热风炉4座。炼钢机器有钢炉、风炉各2座,机架、煽风机、炭炉机、熔生铁炉、钢板汽炉、汽锤、轧轴等各1座。另外还有锯床、剪床等轧钢设备。就在潘霨奏报不及两月,总理铁厂建厂生产事宜的潘露积劳病故,加上资金、管理、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青溪铁厂很快便完全停产。

较之福州船政局拉铁厂,青溪铁厂虽然生产时间相当短,但毕竟它是中国第一家具备炼铁、炼钢和轧钢能力的钢铁企业,中国第一炉生铁水出自青溪铁厂,因此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尽管如此,“全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的称谓与史实不符,福州船政局拉铁厂在时间上明显早于青溪铁厂。按照现今标准,青溪铁厂可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

关于著名的汉阳铁厂的生产能力,笔者不拟展开叙述,仅提示几个关键时间。1890年6月3日,张之洞在武昌成立铁政局,作为汉阳铁厂的开发机构。1893年春以来,铁厂各分厂先后竣工,按先后顺序,计包括炼贝色麻钢厂、炼熟铁厂、炼生铁厂、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西门士钢厂、造钢轨厂、造铁货厂及鱼片钩钉厂,11月29日,张之洞奏报汉阳铁厂全厂告成,1894年2月15日,汉阳铁厂正式开炉试炼。

相比青溪铁厂的“短命”,到1948年其法人地位被取消,包括汉阳铁工厂在内的汉冶萍公司存在了近60年,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衰成败。它的规模、技术、影响、经验与教训已经远远超出企业本身,在中国钢铁工业史留下深深足迹。正是从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地位出发,许多学者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但“我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等提法是不准确的。因时间上较闽局拉铁厂、青溪铁厂为晚,从企业规模和社会影响角度,我们可将汉阳铁厂称为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按照现今的通行标准,关于我国钢铁工业诞生的相关问题可以表述为:1871年建成的福州船政局所属的锤铁厂和拉铁厂是中国最早的钢铁加工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1890年竣工的青溪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国早期钢铁工业建设的一次尝试;1893年底完工的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

上一篇:碎碎的光阴浓浓的情意作文下一篇:乡镇2011年工作总结暨2012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