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需求

2024-07-30

钢铁需求(精选3篇)

钢铁需求 篇1

1 引言

我国正处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钢铁产销量极大。我国是世界钢铁生产,消费及出口中心。到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62665.4万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14.14亿吨)的44.3%,连续14年全球第一[1] 。

钢铁行业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现代化的支柱产业。均衡的供需关系将使得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钢铁企业而言,产销平衡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者以价格战为手段谋求市场占有率,最终造成企业的低盈利能力和低研发投入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强化对价格战争的依赖,导致恶性竞争循环发展。产能过剩,国际钢铁市场受到波及,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威胁国内上下游产业安全,阻碍我国产业国际化进程[3]。

对社会经济产品的预测方法,主要分为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市场导向分析法。

数据分析方法偏重于使用各种数据分析模型,对相关历史数据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分析,从而预测出特定年社会经济产品产量的变化趋势。 李军成(2010)[5]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进行耦合,构建灰色多元线性模型,对1997~2003年南宁市粮食产量及影响产量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回溯预测2003年两式产量为182.14万吨,绝对误差0.20。袁泉(1998)[6]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浙江省1975~1994年茶叶产量进行学习处理,使数据误差趋近于0,并利用1991~1994年的产量数据作为样本输出,预测1995~1998年的产量,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比较分析法基于行业发展趋势与同类主体发展现状相近理念,通过分析同类主体的发展历程,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翁克勤(2006)[7]通过人均GDP将工业发展分为4个阶段(不发达阶段,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成熟阶段),比较各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人均钢材消费饱和点。分析我国的人均钢材消费量饱和点,对我国工业化后期人口进行估算,预测我国工业化后期的钢材表观消费量在5.84~6.29亿吨。

市场导向分析法偏向于研究产品下游主要消费行业的发展对产品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并假定”产量=需求量”,从而得到产品特定年的产量。佟贺峰(2010)[8]在对国内水泥需求进行预测时,把需求市场划分为城市住宅水泥需求,农村住宅水泥需求,商业建筑水泥需求和基础设施水泥需求,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汇总预测国内市场水泥产量。韦保仁(2005)[9]运用同样的方法将钢铁市场划分为4个,对中长期的钢铁产量进行分析预测。

本文将在上述文献基础上,构建钢材需求分析模型(MSAD,Model for Steel Analysis of Demond)。将主要钢材需求行业划分为8个,分行业进行需求分析,最终获得社会钢材需求总量,结合近年钢材进出口情况,对特定年行业的需求总量进行预测。并依据获得的预测结果,以2011年的粗钢产能为基准,设计两种情景(产能不变情景,产能过剩情景),分别对产能稳定不变时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时产能扩张速度及其危害,产能扩张时维持行业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以此为行业规划者提供行业健康发展的参考依据。

2 钢铁行业需求量预测MSAD模型的构建

2.1 数学模型构建

我国钢铁行业下游需求行业主要有8个(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石油石化行业,集装箱,家电,其他)。 MSAD模型分为细分市场分析模型和行业汇总模型两部分,并依据MSAD模型的”终端消费产生有效需求”理论,结合专家预测法。对各主要用钢行业分别进行需求分析,汇总得到特定年份钢铁行业供需平衡产量。

细分市场分析模型:

Di'=GDP'×β'i×(D'i/GDP'i) (1)

GDP'=GDP×(1+α)n (2)

Di'/GDP'i=(Di/GDPi)×∂ (3)

钢材需求分析行业汇总模型:

Ds=i=1nD'i(4)

式中Di'表特定年下游需钢行业钢材需求量,GDP'和GDP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国内生产总值,GDP'i和GDPi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行业i增加值,β'i为行业i报告期行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钢铁消费强度比例,α和n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及时期长度,Ds表钢材总需求量。最终汇总各行业的需求总量,获得特定年份钢铁行业的理论产量。

2.2 行业分析

2.2.1 建筑业。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基础设施规模较大。同时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用钢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有一个稳定需求。[10]表(1)是2010年建筑业增加值与用钢比例,其中钢材表观消费量(Apparent consumption)计算模型:C=O+I-E (5)

式中C,O,I和E分别代表钢材的表观消费量,产量,进口量和出口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2.2 机械制造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部门钢材消耗的另一大户,常年以来消费比例均在15%左右。2010年行业钢材消费量在9976万吨,占表观消费总量的16.55%。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获知,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约为9%。表(2)是由Mysteel及文献[13,14,15]整理得到的主要年份的机械行业钢材消费比例。

中国冶金报首席记者包斯文在”机械工业’十二五’呼喊优质,高端钢材”中提到,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机械行业在今后五年的增速在12%左右[16]。据此综合单位钢材消费强度将有所下降(设定消费强度下降15%,∂=0.75),预测机械制造业在2015年的钢材消费量将达到14943万吨。

综合(1)-(3)式,得到行业i基期钢材需求量,GDP增长率与行业i报告期钢材需求量的关系:

Di'=(1+α)n×Di×∂ (6)

2.2.3 汽车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中融合各种高新技术,需要各类材料进行生产,其中钢铁材料在不同车型中占汽车自身质量的65%~85%(加权平均为75%),钢材则达51%~65%(加权平均达到58%)[17]。因其价格低廉,资源丰富,加工速度快,重量和强度的平衡性好及可回收利用,即使再过几十年钢材在汽车使用中的地位也不会被取代。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379.10万辆,成为全球汽车第一生产国。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促进着钢铁行业的发展[18]。预测到2015年我国汽车行业钢铁用钢量将达到5500万吨。据此,我国汽车行业到2015年钢材需求量将达到4250万吨。

2.2.4 家电制造业。

家电制造业所消费的钢材,95%左右是板材。2009年家电行业钢材消费量达到钢材表观消费量的2.1%。据中国经济信息网相关信息,2011年1季度末,中国家用电器制造业资产总计为8583.88亿元,同比增长23.29%[19]。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认为我国家电工业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9%[20]。假定行业钢材消耗强度不变,家电制造业与家电工业增长趋势相同,届时家电制造业钢材需求量将达到2314~2423万吨。

综合(1)-(3)式,得到行业i基期钢材需求量,GDP增长率与行业 报告期钢材需求量的关系:

D'i=(1+α)×Di (7)

2.2.5 船舶制造业。

我国船舶工业是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1]。 造船行业需求的钢材主要包括板材,型材和管材,其中以板材为主。据文献[22]2008年我国船舶制造业用钢占各类钢材消耗2%,是继建筑,机械,汽车和家电的又一钢材消费大户。表(3)是各类板材2008年的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统计2009》

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08年我国全国造船完工量达到2881万载重吨,同期消耗钢材1035.5万吨,平均每载重吨消耗0.36吨钢材。到2015年,我国需船舶7300万吨,据此到2015年,船舶制造业需钢量达到2628万吨[22,23,24]。

2.2.6 石油石化行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能源需求逐步上升,石油石化行业得到发展,相应的石油石化生产过程受到影响,石油石化用钢主要用于勘探,开采,输送环节。文献[25]预测,在2020年之前,石油石化产业将保持每年10%以上的速度。2010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钢材消耗达到702万吨,按照10%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钢材需求量将达到1131万吨。

2.2.7 集装箱。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集装箱用钢材全部从国外进口。1995年以后,随着宝钢,武钢以及后来的鞍钢,珠钢纷纷进入集装箱用钢材生产市场,我国集装箱用钢逐渐自给,我国集装箱用钢国产化率现已达到90%。至2007年底,我国已连续十五年蝉联世界集装箱产销冠军,2007年我国集装箱实际生产量达到374.6万TEU,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为95.56%[26-27]。

到2010年,集装箱用钢材量达到124万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行业用钢进行分析预测时,预测集装箱行业用钢是所有主要用钢行业年均增长率最快的行业,年均增速达到33.2%,到2015年行业钢材消费量达到520万吨[12]。

2.2.8 其他。

其他用钢行业吸纳了其余的钢材消费量,假定其行业用钢强度不变( =1),且行业增加值增长趋势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相同。

文献[28]利用DRC-CGE模型(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41个生产部门,12组居民,5种生产要素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对中国经济增长情景进行预测。并考虑城市化进程缓慢,劳动力转移变缓,世界经济恢复缓慢,贸易保护日益严重,国际能源价格攀升,能源进口受到限制,体质改革进展缓慢,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缓慢等因素,预测”十二五规划”期间增长率为7.0。

综合(1)-(3)式,得到行业 基期钢材需求量,GDP增长率与行业 报告期钢材需求量的关系:

D'i=(1+α)n×Di (8)

2010年,其他行业用钢7275万吨,占总消费量的9.7%。据此,最终其他行业在2015年的钢材需求量将达到10200万吨。

依据钢材需求行业汇总模型,2015年钢铁行业钢材总需求量将达到73986万吨~74095万吨。

3 模型应用分析

受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游主要需求行业得到发展,促进钢铁行业发展。分别对主要钢材消费市场进行需求分析,得到其在2015年钢材需求量为73986万吨~74095万吨,加权平均为74040.5万吨。图(1) 和图(2)是2015年钢铁行业各下游市场结构图和市场年平均增速图:

作为钢材需求最大建筑业,将持续支持着钢铁行业的发展。到2015年,其需求量将仍维持在总需求的50%左右。主要需求市场中,集装箱制造业对钢材需求年平均增长率将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达到33.2%。稳定建筑业用钢供给及促进集装箱制造用钢的发展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1年第二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得知,2010年全国粗钢产能达到7。68亿吨。据中国联合钢铁网统计,2011年我国将新增6459万吨的炼铁能力,折合炼钢产能将达到6136万吨。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和《关于下达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2011年底前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和电炉,其中涉及到2794万吨的炼钢落后产能和3122万吨落后炼铁产能淘汰。综合考虑落后产能的淘汰,2011年底,我国炼钢产能将达到77176万吨的产能。 表(4)是2009年国内粗钢与钢材产出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设置产能不变情景,即假定2011年到2015年底,钢铁行业产能不变时行业的过剩产能情况。按照2009年的粗钢与钢材产出比,届时到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国内市场粗钢需求量将达到61039.4万吨。2010年我国钢材出口4256万吨,进口1643万吨,净出口2613万吨。 随着国内炼钢技术发展,对外依存程度下降,对外出口能力上升,到2015年净出口量达到5000万吨。届时我国钢铁的全球需求量将达到65161.43万吨,钢铁行业剩余产能12014.57万吨,产能利用率为84.43%,进入行业健康发展阶段。

设置产能过剩情景,以2011年为基准期,2015年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届时,钢铁行业产能将达到81451.79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1.36%。钢铁行业即使处于较低扩张速度,因其产能基数较大,到2015年也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扩张速度加快,产能过剩程度越高。

产能过剩将使行业进入价格竞争阶段,使行业利润率下降。较低的行业利润率无法促使行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品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提高,产品竞争力下降,加重对国外产品的依靠,不利于我国钢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产能过剩,利润率低,技术水平落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使行业更加依赖于价格战,行业进入恶性发展阶段。

行业扩张情境下,维持产能平衡需要从供需双方着手。供给方面,严格审核生产线的新建,利用宏观手段抑制产能的新增,扩大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深度,将30t以上转炉(电炉)部分产能进行淘汰。需求方面,加强钢结构建筑的推广,我国钢结构建筑处于初期阶段,目前钢结构使用比例只占粗钢生产的4%,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10%。作为拉动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强度最大的建筑业,推广钢结构建筑,将进一步促进钢材需求量的增加。增加行业技术研发经费,加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届时,行业良性循环将带领中国钢铁业走向国际钢铁强国之列。

4 结论与发展

通过对钢铁行业终端用户进行需求分析,分行业汇总各主要需求行业的需求总量,预测我国钢铁行业2015年的在国内和全球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4040.5万吨和79040.5万吨。并以2011年的钢铁行业产能状况为基准,分别对产能不变情景和产能过剩情景进行分析。以此为钢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依据。

在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对钢铁行业主要下游消费市场进行产品需求细分。分析各下游行业对各种钢材的需求量及各类钢材在社会经济下的需求总量,调整钢材生产结构,为钢材生产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对产能结构调整进行量化,研究其产能结构调整的经济,环境效益,即产能调整对行业利润率,利润的影响及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为行业规划者提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依据。

摘要:不同于其他数据分析模型,本文利用钢铁行业历史数据分析预测特定年行业产量,偏重于分析终端消费群体未来发展的用钢需求变化,获取“有效需求”,通过分行业的“终端消费产生有效需求”理论,预测2015年的国内钢材需求量、国内钢材产量。以2011年的产能状况为基准,设置两种情景(产能不变情景,产能过剩情景)。并分别对产能过剩的危害和产能增加维持行业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能不变情景下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情景下产能年平均扩张速度与产能利用率。

关键词:钢铁,有效需求,产能过剩,供需平衡,行业发展

钢铁需求 篇2

摘要:根据目前职业教育良莠不齐高速发展的现状,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特色职业教育,该文以依托河北钢铁宣钢集团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钢分院为例阐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面向钢铁企业的教育模式改革,实现“工学结合”以就业为核心,企业需求为指导的发展理念。在教学中科研,实践中教学。院校联系企业互相依存,企业文化向学校渗透,提前培养学生的企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理念。从企业中选拔教师,教师进厂培训学习,实现教学生产不脱钩。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实现互惠双赢的良好效果。以钢铁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做好课程设置,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增大实践实习时间分配,让学生充分熟悉了解钢铁从业实际情况,做到“工学结合”,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结合特色钢铁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c)-0116-02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以就业为导向,不以升学为目的;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升级,可以直接创造价值;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为人人搭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高职院校1290余所。作为以钢铁行业为主要就业方向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钢分院(下简称“职教中心”)依托河北钢铁宣钢集团(下简称“宣钢”)在逐年的实践教学中逐渐总结出“以企业需求为指导,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推动高职教育的模式改革,以就业为核心,企业需求为指导,有的放矢,发展特色。符合国家的政策形势。

在实际教学中,职教中心以“五个对接”为指导,力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校企紧密相连文化渗透

企业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有浓厚的企业文化元素。依托宣钢的职教中心直接和宣钢相关,宣钢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在在校学习阶段能充分接受钢铁企业文化熏陶。比如以质量为核心,提高工作技术水平等,使学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去,潜移默化培养相关专业情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理念。

作为依托宣钢而建的职教中心,在体制上有着浓厚的企业特色,这样的体制和特色,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逐步形成,有利于日后企业对毕业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参与企业的业余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前领略企业生活。

教学科研相结合

职教中心教师均是从厂矿的生产一线选拔而出,有着多年的实际生产经验,对现场的状况了解透彻丰富,在课堂上讲解更为生动更为和实际接轨,避免了闭门举例,避免了课堂教学落后与实际生产的脱节现象。部分老师虽然是从大专院校直接到职教中心,但这些教师也经常深入生产现场工作学习锻炼,取得一定的生产经验后再从事教学,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职教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大部分教师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相比于一些同类院校,实践经验更为丰富,案例教学更具有代表性,课程教学更加灵活有针对性。职教中心在担任学生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职工的培训任务,及时吸取最新的现场工艺技术,操作方法。以学校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承担部分科研项目,既丰富了教师的现场工作经验,也提升了工厂的科技水平实现企业、学校双赢局面。

根据企业需求定位专业课程

职教中心的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各大型钢铁企业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在多年的毕业回访,合作单位调查,依托企业的讨论中总结出现代钢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做到“能上岗,能革新”。

在专业设置上,以钢铁行业需要的冶金工程为主体专业,另配套开设了电气专业、机电专业等钢铁企业所需的专业。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能加大力度针对这几个专业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教育。不盲目设置专业,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负责。力求满足国家、企业、百姓3方面需求。

专业课程选择上,重点开设实践生产常用的专业课程,利于工艺改进、技术革新的理论课程。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以学校内各大实验室为基础,在教学中配套相应的动手操作,实验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际生产流程,熟悉常见设备的使用方法。开展一定的在校设计课程,初步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把所学课程融会贯通。比如在理论教学中开展模拟炼钢的演示,让学生不出课堂能充分认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程设置以实操为主,理论为实践服务,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去,搬到生产一线去。

工学结合,以实践促学习

在校学习期间,开展下厂参观活动和实践环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顶岗实习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所学知识的应用,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

职教中心投资建设了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承办了宣钢及河钢集团多种职业鉴定、技术比武等活动,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近水楼台先得月参与和学习,充分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企业办高职院校校内实训非常适合职业教育[2]。

在学生的高职教育阶段给学生提供长达一年的下厂顶岗实习时间,深入各合作单位,让学生亲身体会实际生产过程,做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学生日后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切实做到工学结合,工学相长。从实践中学习,把理论转换成实践。

提供相应职业资格考试服务

职教中心具有张家口地区职业资格鉴定资格,承办相应职业资格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需要参加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职教中心可提供对应的培训辅导。

并且职教中心每年担任宣钢的技术评定任务,实现为企业服务,提高自身整体教学实力。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各高校纷纷扩招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密切联系企业,做到“工学结合”学校教育依托企业,面向企业。以“五个对接”为基本办学方针,实现满足国家、企业、百姓3方面需求的发展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涵盖企业文化的特色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钢铁需求 篇3

1. 从材料制造商转型材料服务商

“十二五”期间, 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 国内钢铁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弱, 钢铁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 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为了应对这一行业背景, 钢铁企业需要拓展钢铁制造的增值服务, 即由传统的材料制造商转型为服务型的材料提供商。与传统的价格竞争不同, 钢铁企业将提供更多差异化产品、定制化产品;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仅局限于钢材产品的竞争, 还包括产品配套服务的竞争, 如融资服务、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等等。钢铁企业需要同时兼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参与客户新产品设计、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2. 钢铁流通企业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

这种从材料制作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型的新竞争态势对我国钢铁流通企业客户需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需要更多地了解客户需求

由于钢铁企业的目标不再是以产品为中心生产并销售钢材, 而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钢材服务, 钢铁企业需要了解更多与产品有关的支撑服务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客户需求统一定义的不足。钢铁流通企业总部及各子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定义不统一, 对客户需求传递、沟通、分析等工作造成影响。第二、客户需求分类的不足。钢铁生产企业将客户分为战略客户、潜在战略客户、直供客户、一般客户和代理商五类, 钢铁流通企业如何对这五类不同价值的客户需求进行需求管理, 如何排定优先顺序, 怎么做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与双赢, 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分类和分级。

(2) 需要与合作伙伴进行更紧密的沟通与协作

以客户为中心需要钢铁企业即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 并提供配套的客户服务。这一柔性服务要求需要钢铁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更快速地传递信息, 更灵活地调整生产与配送服务, 通过协作完成研发、融资等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需求传递流程与响应机制的不足。一线单位收到客户需求之后, 是否需要传递客户需求, 如何传递客户需求, 传递与共享给谁, 什么时间标准响应还未明确。第二、需求评估体系建立的不足。合理的需求评估体系能够激励钢铁流通企业各子公司积极进行客户需求管理, 做好客户需求收集、传递和满足各项工作。目前钢铁流通企业对客户需求满足的评价体系基本尚未建立, 评估指标尚未明确, 如何将需求满足评估纳入到已有的绩效评价中去也有待研究与建立。

二、需求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1. 需求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在解决以上问题时遇到了挑战。供应链管理以生产为核心, 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过度追求生产效率使得企业对客户需求反应迟钝, 客户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传递与满足。与供应链管理相对, 营销活动直接面对客户, 获取客户需求信息并传递产品与客户服务。为此, 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关注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 还需要建立与营销战略相匹配的供应链能力。当产品差异化程度高, 或者客户定制化程度高时, 供应链与营销之间需要更多的交互。

为了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与新竞争态势下企业战略之间的矛盾, Brace于1989年率先提出了需求链管理 (Demand Chain Management) 的概念, 并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践补充。需求链管理综合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活动,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视角转换, 将客户需求与产品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种管理视角适用于现在钢铁企业在目前竞争态势下创新钢铁流通模式的竞争策略。

需求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基础, 随着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求链管理的核心是强调顾客需求, 是“以客户为中心”和供应链管理的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需求链管理的定义尚未统一, 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需求链是由客户需求驱动的, 供需链管理须以最终客户为中心。Treville提出, 与传统供应链强调产品生产效率不同, 需求链强调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第二种观点认为需求链是企业各应用系统的集成。Gartner Research等将需求链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保持与客户、渠道和合作伙伴之间需求和供应同步的商业策略, 是企业以需求链为核心的应用系统的集成策略。宁宣熙等提出了基于Web的需求链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张子刚等提出了需求链管理信息系统各子模块设计。第三种观点认为需求链是市场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协同。Hilletofth等提出, 需求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的协同, 实现利润创造过程 (即市场营销活动) 和利润实现过程 (即生产活动) 的互动, 以获得包含产品交付流程的核心竞争力。

2. 钢铁流通需求链管理定义

结合以上几种观点, 本文将钢铁流通需求链管理定义为:在全面掌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客户需求拉动企业各部门资源配置, 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及供应链协同来精细化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需求链管理的核心是“领先掌握客户需求”及“企业内部协同”与“供应链协同”。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 需求链管理从以生产为核心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 从传统的生产推动销售转变为需求拉动生产, 是链式管理思想的一大创新。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态势下, 需求链管理比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更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以需求链管理创新钢铁流通模式的案例研究

钢铁流通企业开始探索通过需求链管理来创新钢铁流通管理模式, 核心手段是:确定“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管理目标、建立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建立跨区域协同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

1.“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管理目标

“十一五”期间, 钢铁流通企业已经掌握了应对客户需求变动, 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的能力。“十二五”期间钢铁流通企业意识到, 仅仅了解客户钢材需求量的信息并不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需要了解更多客户需求信息, 以客户为中心, 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增强客户粘性, 减少客户流失率以增加企业长期利润。为此提出了“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管理目标。所谓“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 包含了服务创造价值的三个方面: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提高用户使用效率和促进用户技术进步。 (见图1)

2. 建立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价值体现可以分解到了客户需求发现、满足和评价改善各业务环节, 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做到全面掌握客户需求, 其有效手段是建立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图2)

(1) 客户维度需求分类

客户维度需求分类是指通过对不同客户进行分类, 从而区分不同类别客户需求间的差异。从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和战略发展的角度, 将客户分为为三类:战略客户、重要客户和一般客户。

(2) 业务维度需求分类

在业务维度需求分类中, 为确保客户需求能有效传递和及时解决, 将客户需求按归口专业进行分类, 并确定了需求解决的主管部门和协同部门。 (表1)

(3) 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级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这是顾客认为产品或服务“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满足时, 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满足时, 顾客也可能不会因此表现出满意。期望型需求是指顾客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期望型需求没有基本型需求那样苛刻, 其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 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水平超出顾客期望越多, 顾客的满意状况越好, 反之亦然。兴奋型需求是指不会被顾客过分期望的需求。但兴奋型需求一旦得到满足, 顾客表现出的满意状况则也是非常高的。对于兴奋型需求, 随着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增加, 顾客满意也急剧上升;反之, 即使在期望不满足时, 顾客也不会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

根据客户分类和业务需求分, 基于KANO模型按照需求重要程度设计出客户需求的三个等级 (图3) :

第一等级:包括战略客户的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以及重要客户的基本型需求。这类需求在采集频率、响应时间以及需求实现率等方面有着最高要求。

第二等级:包括战略客户的兴奋型需求、重要客户的期望型需求以及一般客户的基本型需求。这类需求在采集频率、响应时间以及需求实现率等方面的要求略低于第一等级。

第三等级:包括重要客户的兴奋型需求、一般客户的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这类需求在采集频率、响应时间以及需求实现率等方面的要求最低。

(4) 需求响应要求

对于三个等级需求, 分别规定客户需求的传递时间和满足时间, 譬如一二三级需求的传递时间均为6小时, 满足时间分别如7天, 14天, 30天。对于客户明确要求了解决时间的需求, 必须在要求时间之前解决;对于客户没有明确提出解决时间的需求, 按照客户需求等级对应的满足时间 (见表2) 解决。在响应到期之前, 分段进行催办。

(5) 需求满足评估

需求满足评估是检验客户需求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的方法, 良好的评估导向有助于提升客户需求的管理能力。客户需求满足评估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各单位共同实现“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管理目标。其评估方向主要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内部评价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出发, 对企业各单位和各部门在需求处理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分析, 检测其是否承担了相应的职责, 并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内部评价的范围覆盖需求的收集、传递、处理等多个方面, 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内容:需求收集情况、需求属性填写情况、需求响应情况、需求满足情况等。外部评价是从客户角度出发, 通过研究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需求的满足情况。

3. 建立跨区域协同的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

对钢铁流通企业而言, 实现需求链管理的难点集中在跨区域客户需求, 因此要实现“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目标, 除了建立基于KANO的需求管理模式之外, 最重要的是建立跨区域协同的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参考文献中对此问题已有详述, 在此案例中, 成为以需求链管理创新钢铁流通模式的成功实施的另一关键因素。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以需求链管理创新钢铁流通管理模式的新思路, 为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增值服务创造竞争优势, 实现钢铁企业从材料制造商到材料提供商的服务转型。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发展到需求链管理的思想, 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客户需求拉动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环境下, 实施需求链管理才能真正做“掌握客户需求的领先者”, 是一种创新型生存战略。该模式的实施将带动整个国内钢铁流通领域的管理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有着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和示范意义。

基于需求链管理的流通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面临很多具体问题, 譬如, 如何通过量化和需求链信息系统的构建来提升需求的快速响应, 需求链管理的效率和实施效果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利华.需求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分析.商业时代, pp.19-20, 2008.[1]许利华.需求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分析.商业时代, pp.19-20, 2008.

[2]S.DeTreville, R.D.Shapiro, andA.P.Hameri, "Fromsupplychainto demand chain:the role of lead time reduction in improving demand chai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21, pp.613-627, 2004.[2]S.DeTreville, R.D.Shapiro, andA.P.Hameri, "Fromsupplychainto demand chain:the role of lead time reduction in improving demand chai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21, pp.613-627, 2004.

[3]宁宣熙, 孙宇, 胡正华, 范华敏.需求链管理研究.管理科学, vol.17, pp.26-31, 2004.[3]宁宣熙, 孙宇, 胡正华, 范华敏.需求链管理研究.管理科学, vol.17, pp.26-31, 2004.

[4]张子刚, 张伟, 刘华.需求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物流技术, vol.5, pp.85-87, 2004.[4]张子刚, 张伟, 刘华.需求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物流技术, vol.5, pp.85-87, 2004.

[5]Robert A.Spencer, ”Prioritiz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integrating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with KANO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UMI microform1402012.[5]Robert A.Spencer, ”Prioritiz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integrating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with KANO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UMI microform1402012.

上一篇:扩大机制下一篇:顽固性高血压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