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精选2篇)
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 篇1
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
游戏区角划分已经初步成型,接下来是如何进一步丰富各区角的材料内容。我们三位老师一起动起脑筋来,如何让孩子们有更多好玩而又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买了一些玩具,可是不太满意,孩子们玩了一会就失去兴趣了,还有些不太适合中班孩子玩,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区角材料的再加工工程。
1. 材料不变,增加难度
针对小班一直玩的一套酒杯,我们改变了玩法,另做了一套题卡,要求幼儿按照题卡上酒杯的颜色和数量来排列,发展了幼儿的数能力。并且我们的题卡有难易程度的,符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
2. 拓宽发展,数结构转换
买的一套企鹅钓鱼的数学玩具鱼上只是1D10的数字,发现孩子们只是对磁铁的磁性有兴趣,忽视了数字。于是我们也根据中班孩子数概念的发展制作了一套“多少比较”的题卡,让幼儿有目的的钓鱼,并试着写写数字。
3.自己设计,增添内容
在“宝宝书吧”,我们为每本小书制作了一套小指偶,让幼儿在小舞台上表演。我们还充分利用了复读机,自己录音,设计问题,制作题卡。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来这里玩。
4.设计新玩法,吸引孩子
有一套英文字母玩具,但是孩子的英语水平有限玩不了,投放了一个礼拜无人问津。我们就对它再加工制作,将计算与英语相结合,以孩子熟悉并喜欢的小动物为媒介,让孩子根据题卡要求,摆放字母并试着自己写一写。现在孩子们也玩的不亦乐乎呢!
5.说明书替代解说
我们在很多区角投放了说明书。比如折纸的步骤、串项链的法则、组合的秘密。不用老师再指导,孩子们就可以完全自主游戏了。
材料的再加工,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比自制的玩具更实用,更美观、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再加工的区角材料更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更吸引孩子的兴趣,也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更有利。
区角材料的再加工是一个巨大的长久的工程。我们会继续努力,忠心于这个事业!
教育随笔:区角材料的再加工过程 篇2
一、对“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知识的再加工
我们在领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到小学实习的过程中, 听了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示范课, 有一节数学课印象很深,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授课教师在进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教学中,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个同分子分数相比较,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这一规律后, 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再加工, 她引用了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一个人好比一个分数, 它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 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 分母越大, 分数的值就越小”。她接着讲到:“在这里, 托尔斯泰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规律, 阐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他教育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我、评价自我,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 不言过其实地评价自己, 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这样, 这位教师就恰到好处地把课堂教学内容转化加工成为实现“情感与态度”课程目标的教育材料,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同时, 这样做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两个同分子分数相比较,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这一规律,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的保持, 因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记忆已由单纯的机械记忆转化成了联想记忆。
二、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等知识内容的再加工
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的丁亚光老师, 在进行“线段、射线和直线”这一内容的教学时, 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再加工, 使之成为实现“情感与态度”方面课程目标的教育材料,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完成了一般的教学任务之后, 丁老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结合“学习”、“生命”这样一些词汇, 进行感悟人生的思考:“做事情就应该像线段那样, 做到有始有终。”“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也应该像线段那样有始有终。”“生命就像线段, 因为它有始有终, 是有限的。”“学习更像射线, 因为学无止境, 它是只有起点没终点的。”丁老师与他的学生所做的这些深层思考, 在不断地强化着学生对于“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其长度可以无限延伸”的认识, 同时也是对“有始有终”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和“学无止境”这样一种学习态度的正面肯定, 也意味着是对“生命有限、珍惜生命、关爱生命”这样一种人文精神的宣扬。我们也期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能够像直线一样, 可以从不同的方向, 无限地延伸。
三、对“近似数”相关知识的再加工
在进行“精确数”与“近似数”的教学时,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近似数”的知识后, 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和2相差多少?1和2相差1呗!如果1和2是精确数,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够非常准确地予以回答, 提出如此简单的问题, 似乎有点可笑。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们可以把问题进行一下转换:如果这里的1和2是经过“四舍五入”得到的两个近似数, 那么它们原来一定相差1吗?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看待这一问题, 假设其中的1个数原来是1.5, 如果只保留整数部分的话, 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 它可以近似的等于2;而如果假设另一个数原来是1.499999999999, 也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 只保留整数部分的近似数, 那么它就可以近似的等于1了。经过“四舍五入”的处理后, 作为近似数, 它们相差1, 而它们原来实际仅仅相差0.000000000001, 也就是相差万亿分之一了。如果其中另一个数原来不仅仅是在1.4的后面有11个9, 而是有1万个9或1亿个9的话, 那么它们按照上述方法取得的近似值仍然是1, 原来两个数的差就会更加微乎其微, 但它们始终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拓展, 再把问题转换一下, 当1.4的后面有无数个9的时候, 即:1.49·时, 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时这两个数就可以相等了。
这个有趣的事实也可以进行再加工, 使之成为启迪智慧、实现情感与态度”课程目标的教育材料。我们可以把天才和平常人作一个比较, 从表面上来看, 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天才有点像那个近似数”2, 而普通人就像那个“近似数”1, 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至少是成倍数的。但实际上原来它们之间的差距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可能是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那些1.4后面的9, 可以看作是普通人所做出的努力, 做出的努力越多, 与天才的差距就越小, 如果能够坚持一生, 做出无限的努力, 那么就像1.4可以近似地表示成2一样, 普通人也就成为了天才!像这样, 从另外一个角度, 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再加工, 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再思考, 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哲理, 对它们进行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教育, 另一方面同样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近似数”相关知识的认识、理解与保持。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 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感悟人生、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背景资料, 只要我们勤于思考, 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寻找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着力点, 就能够把它们再加工成为实现“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课程目标的教育材料, 进而能够得到许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的哲理。当然, 我们不是仅仅为了教育而进行教育, 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 既能够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与思想性, 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数学内容, 加深对相关数学内容的印象, 使学生对于相关数学内容的记忆能够保持得更为长久, 甚至能够变为永久的记忆, 从而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丁亚光.“角的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小学教学研究, 2007 (10) .